新理念的化学课堂

2022-07-20

第一篇:新理念的化学课堂

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化学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发展为本。当前,摆在广大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化学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才能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此,笔者结合学习和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教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全过程,但不需要将各个环节一一罗列,时间分配上要留有余地,应突出重点,突出设计理念及思路。设计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这一课题的学习中我有哪些问题、想法和作为?大致步骤可分为:

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相关课程资源,背景资料等。

2、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目的的确定要从学生、学校、地区的实际出发。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4、教学用具:实验器材、课件设计、目标反馈练习、教学媒体等。

5、教学活动设计:情景创设、提问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说明、估用时间、总结、拓展、板书设计等。

二、 在化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本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基本思路:①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水的组成”,自然地引入本课题的学习;②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有关水的组成的猜想;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数据处理,运用物理、数学的相关知识推算水分子的构成;⑤运用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解释探究现象;⑥讨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三、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为学服务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那么教育改革就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上,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当地的情况(宁南山区)分析,水污染这一内容学生较陌生,但水资源的缺乏学生体会很深刻,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西安乡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淡水资源短缺与我乡的经济发展;③给乡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污染则用讲座、科普小电影等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贴近生活,优化化学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①(序言)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加以比较有什么不同?②(燃烧及缓慢氧化)探究燃烧条件灭火的方法→解释“天火”“鬼火”等自然现象;③(质量守恒定理)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解释煤燃烧后剩余的灰烬比煤的质量少;④(甲烷)农村沼气的使用前景、西气东输、常见化学纤维的简单区分;⑤(铁)现代工业的支柱——金属材料;⑥(酸碱盐)胃酸病人用药调查、自制酸碱指示剂、水垢的成分及除去、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教学中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五、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前,新课程已进入了全面推行阶段,我区二期“课堂质量工程”也已启动,这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又为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不断反思总结,以适应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贺湘善 吴俊明 等著《化学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 张行涛 郭东岐 《新世纪教师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3 夏正盛 《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感悟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感悟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新课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了出来。

应当承认当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然是主阵地。课堂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亚于田野对农民,战场对士兵,而且课堂对学生来说,不只是智育意义,更具有生活意义。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课程,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并且在课堂中体验着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新课程理念下,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势在必行。但无论是研究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还是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既然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改变教法和学法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课堂中的一些基本环节。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两个容易忽视的环节——导入和结尾

1、精心的导入——是学生快速回归课堂的催化剂

课堂教学导课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2、美妙的结尾——是学生掀起学习高潮,记忆深刻的回味剂

最后几分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以为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内容,最后就真正的把时间交给学生了,俗不知,要下课没下课是重新唤起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好机会,也是使本课知识得以升华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佳良机。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良好的课末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 因此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使它象一台文艺节目的压轴戏,能够紧紧的吸引学生。课堂结尾要帮助学生认知;要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要使学生愉快,以消除疲劳而精神饱满。使本节课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回味。

二、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是组织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没有了学生的参与,就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思想,“点燃不了学生的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应该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笔者认为课堂的提问艺术和语言艺术是提高学生参与不可忽视的两个主要环节。

1、巧设的提问——是学生不偏离课堂,思维活跃的引发剂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吹皱春水”,还可“激起千细浪”,达到引发兴趣,激活思维的目的。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开始进入学习的疲劳期,有的学生也会出现走神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帮助学生调整。把学生的困倦的情绪激活起来,就是设计提问,把学生调动起来。为此设计问题要反复推敲,使所提问题既能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充分展开。还要预先考虑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类型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什么办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为教学决策做好思想准备。比如对于枯燥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它设计生活实际背景,使问题鲜活起来,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也便于提高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兴趣;对于思维含量较高,学生直接体会困难较大的题目,教师可以先作适当铺垫,搭好梯子,让学生能够攀缘而上,使问题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直观。教师在提问设计时不仅是记忆的重现而是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去品味,在这其中学生就会自我陶醉,忘记了时间,也克服了疲劳。课堂教学的气氛也真的活了起来,每个学生也都成为了参与的一员,彼此交流,展示自我,在课堂上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教师的语言准确性、直观性、幽默性、节奏性——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把握课堂的兴奋剂

教师美的言语是影响学生心灵的重要工具,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努力研究教学教法的同时,也应该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提高自已课堂教学语言,使自己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力、言之有美。

教师言语首先应体现出直观形象美,语言的直观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能使深奥的讲得浅显,能变枯燥的成为风趣。例如,在讲到溶液稀释时对:“PH=5的盐酸稀释到1000倍,为什么溶液的PH≠8?”这个问题,是教学难点,如果运用理论来阐述,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但这样讲解:“糖水无限稀释,能变成咸味吗?”这一直观的启发,学生马上茅塞顿开。这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教师言语必须准确明晰、简明扼要,这是教师言语的一种独特的魅力。科学知识本身是严密的、系统的,而教学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授课任务,这就要求语言要精确,即精炼准确。而在讲求效率的现代社会,教学节奏愈来愈快,学生的主体

性愈来愈突出,对教师课堂语言的要求愈来愈高,教学言语的精度也必然加大,这就要求教师言语应该包蕴尽可能丰富的知识和情感内容。所以教师要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努力将锤炼字、词、句、意四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力求达到这种境界:讲课中句句有用,字字精确,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字多余,从而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言语除了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外还应具有一种动态的节奏美感,像音乐一样产生一定的韵律。讲到主要的地方,就小声地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就表达出情绪的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就让声音变得低沉。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从形式上增强了语言的动态节奏感。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的听觉疲劳,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理解、接受新的知识。幽默谐趣美在化学课堂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如在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后我说:“同学们,上一届的一个学生曾经跟我说,老师,我对写化学方程式是情有独钟,我一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的内心就发出微笑,你看两分来了,两分到手了。”显然学生们对于这些熟悉的事情,又加上教师生动的言语、投入的表情,在愉快的气氛中就将知识牢固掌握了。这样的例子每一节课都可以适当适时运用,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老师,从而也喜欢上了化学。

三、两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好的板书和教态是课堂教学的添加剂

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板书艺术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炼和浓缩。教学板书要书之有效,就得书之有方,讲求构思与设计,做到明确要求,书之有用;抓住重点、书之有据;精选词语、书之有度;确定形式、书之有格;排列先后、书之有序;留有余地、书之有节。这样,教学板书才能达到科学、精当、醒目、规范、易记的要求,有效克服教学板书的盲目性、随意性带来的低质量、低效率的弊病,并进而登上艺术的殿堂!

课堂教学教态包括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体态、仪表等若干方面,在教学时教师将之恰当配合、灵活运用,便构成了精妙入微的教态艺术,有时甚至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达到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实践证明,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情绪生活。所以教师讲课时要注意做到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态度端庄、和蔼可亲,以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研究也表明,教师的教态对教学语言表达起着一定的配合、修饰、补充、加深、评价等的辅助作用,在课堂中以表情姿势辅助说话,可以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更准确、更丰富,更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应该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众所周知,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教师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不遗漏地将化学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也只好按照教师讲述的关键字眼逐一对照完成,这样的教学,教师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备课、授课,但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极端的教法造成了所谓的“满堂灌”的状况。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变在教学中学生的被动、他主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从而促进学生学。具体地说,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确定方向,选择内容,教给方法。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千万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45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让每一位学生都收益,达成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收益,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的主阵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和程度决定了课堂实效,做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总量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做好统筹安排,高瞻远瞩。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由江苏省教育厅师资处和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共同举办的江苏省第七届“蓝天杯”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仍由《小学教师培训》编辑部具体承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推荐机型:佳能IXUS 95 IS

此机为新机型,我上周日刚买了一台.国美价1789元,含2G卡及一个相机包,正规发票.其他没赠品.

此机型有防红眼,人脸识别,微距,,1000万相素,锂电池,IXUS95是DIGI4处理器,可用最新的AUTO模式.光学防抖,28广角....能满足你上文所述所有需求.

我用了感觉不错,画面很好,且网上基本上是好评.

选择这个吧,应该不错.前两天我在很多机型之间抉择,还好决定是正确的.

学科性,实践性,科学性,前瞻性,选题得当有新意义观点清晰有创见,实践思考有依据 文字规范,流畅,引文注明出处,3000 6000,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江阴新桥中学贺红梅

摘要:教学有效性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教学理论意义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有效”日渐成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词。笔者从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出发,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阐释了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即: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深入研

究了解学情,因材施教;探索和优化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化学教学资源。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氛围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新课程理念越发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的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任何一种旨在改革教学活动的研究和实践,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即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等方面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基于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教学理论的正确理解,对化学教学系统要素的整合分析及化学教学过程的全程考虑,结合自己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探索和反思。对新课程理念下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师只有在明确自身职责和树立了正确学生观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愉悦、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才能真正构建有生命活力的和谐课堂。学生才会大胆地想,痛快地说,勇敢地做。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的亲和力,它是缓解学生课堂心理压力的关键。教师的亲和力取决于其业务素质和个人修养,除了娴熟的教学技能,渊博的学科知识外,教师穿着大方、得体、教态温文尔雅而不拘谨、生动活泼而不随意 、语言幽默诙谐而不庸俗,语速节奏快慢适中,抑扬顿挫,对待学生热情、宽容的。这些都又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亲师的倾向。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课堂上无论学生回答问题,还是

提出问题都要认真倾听并表现出很“在意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 ”做出客观评价 ,还应多鼓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多么简单 ,都应有耐心并循循善诱地给予点拨或解答 ,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一些矛盾----“会”也不敢回答问题 ,一旦错了怕被嘲讽 ,不会也不敢向老师请教 ,怕问得“简单 ”了被讥笑的心理。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勤于实践,自主创造。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探索学习。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现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如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展示化学实验的魅力;把生产、生活、科技发展动态等与化学息息相关的事例引进课堂等。学生会觉得生动有趣,学有所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还要善于设置新颖、有效、有趣的问题情景 ,使学生产生探求的欲望,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主动积极的参与了知识的构建,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很多,常见的有从日常生活中,从化学实验中,从环境保护、新能源、新材料等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二、深入研究了解学情,因材施教

化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化学教学中,首先要认真研究学生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当设置教学梯度。尊重并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差异给予不同的要求,从题量、难度、题型等方面做出合理安排,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快的发展。对于平时学习方法、习惯、成绩都好的同学,可适当增大训练难度,重点难点问题让他们回答,以保持他们对化学的持久热情。对于智力较好,但随意性强,学习不努力的学生,除了在学习品质上教育和调整,给他们机会负责完成某项任务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培养其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态度,如实验课上进行化学实验的表演等。对于少数课堂反应较慢、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降低要求。让他们回答一些直观性强的问题,如实验现象。对学生的评价上要具体,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应当提出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不足之处,对于自信心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

有效课堂教学离不开练习。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必须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针对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对知识要具有同步性、

巩固性、复习性和深化性。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呈梯度、有层次,即由易到难 ,练习题数量不能太少 ,太少达不到检查、巩固的目的 ,但又不能盲目多练 ,多了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又加重学生的负担。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弹性 ,可有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 ,以适应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 。要具有多样性,单一形式习题的反复练习 ,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不利于形成良好持久的记忆 ,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适量的题组让学生练习 ,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通过课堂练习,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并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并加以弥补。

三、探索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当教学目标确定后,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当前普遍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仍是讲授法。多数教师讲课方式仍是讲解、演示加练习。讲授法最大的优点是教师可以将化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讲授法有它明显的不足。它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合作能力、对学生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已呈现多样性,如自学辅导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尤其是探究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多参与主动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探究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其长、各有其短,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师自己的风格、学校的条件等综合考虑, 有计划、大胆地把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尝试或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例如对于化学用语,可以采用讲授法教学,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于化学实验,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对于化学计算,可以采用指导、自学式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运用讲授法时为了克服信息传递的单调性,教师语言设法准确、精炼、生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将枯燥内容生动化、趣味化,引起学生的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要在"生疑"上下功夫,在“疑”的引领下学生会主动思考、探究。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者作用。首先要精选探究问题,或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实验方案不合理时,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实验方案;当学

生交流讨论出现争执时,教师应及时地协调关系,鼓励他们更深入探讨;当学生无法正确分析处理数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整合数据,从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当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述结论时,教师要及时的补充。

四、合理使用化学教学资源

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其他教学资源都是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基础上配合教材资源,为优化教学而加以选择和利用的。教师通过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可通过使教学内容问题化,生活化与活动化来实现用好用活教材,必要时也可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课本的编排上突出三先三后 :先观象后结论,先具体后抽象,先宏观后徽观。这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符,为学生进行自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新课本很多知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说起,写法通俗易读、生动活泼,尤其是课本中有大量插图,图文并茂,直观地反映一些化学原理。学生感兴趣且易于接受,只要指导得法,学生还是看得懂,学得来,自然能使他们的自学能力逐渐得到提高。新课本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各个单元都有一些或明或暗的讨论题,还将一些化学研究思路写入课本,这些都是思维训练的极好教材,教学这些内容时应放手让他们自由探索,充分议论,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处理问题的灵活性。

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使得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等方便的实现转换。通过声音、图像、色彩、形状等多种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理解教学内容,很好的弥补了语言叙述的不足。当有些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或反应时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理论上可行,而实际现象并不明显时,可采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看。使课堂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拓展,增大了课堂容量,加快了课堂节奏、激发了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的运用必须密切结合教学目标,合理的使用才会促使有效课堂教学的落实。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首先要明确多媒体课件不能完全代替化学实验和板书,真实的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上有独特的作用。在初中阶段大都是用演示实验来培养学生实验规范的,如一些仪器的使用、操作规范、应注意的细节等等,必须由教师自己来操作完成。同时初中化学教学中许多知识是通过板书来传授的,比如,讲授以计算为主的内容时,教师利用粉笔和黑板就可以做到边写、边讲、边分析 ,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若用多媒体教学反倒失去了知识的生成性,导致教学低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

一定要辅以必要的板书,板书过少或没有,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思维很难跟上,也不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学资源一定要真正的为学生的“学”服务,注重实际教学效果,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关注。为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运用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尹筱. 对化学教师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实践之评析. 课程与教学,2009,1

作者简介:贺红梅,汉, 江阴新桥中学任教 ,苏州大学教育硕士 ,中学一 级

教师 ,江苏省教育学会化学分会会员,教授职高化学和初三化学多

年,教育理念: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各尽所能,各有发

展,和谐相处。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建立化学理想课堂模式探析

江苏省宝应县中学

乔梅生(225800)

摘要: 本文通过解读新课程的理念,对化学理想课堂模式做出了四点探析:借力于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等。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一.前言

新课程观理念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堂模式应该是教师带着理念进课堂,是学生带着个性去探究,让课堂充满抗争与妥协、合作与竞争,让学生走向自主规划、自主探究、自主矫正、自主提升。

传统的优秀化学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可以说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经过老师精雕细琢的,每一个“起承转合”也都是老师连贯的,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种课堂,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种发展的结果导致:⑴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一些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一些不适应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⑵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⑶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师生投放的时间,精力较多,而教学质量和效率却得不到很大提高。对此,笔者提出了对建立化学理想课堂模式的四点探析,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建立化学理想课堂模式的四点探析

1.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确定小组数,每组在6-8人最好,避免小组过大。在确定小组组员时,有成绩很好的,有成绩较差的,还有成绩中等的。将思想上进、学习刻苦、热心服务的学生定为小组长,以便组织小组学习,检查落实学习任务。同时每学科要有成绩比较突出和兴趣浓厚的学生代表,以便为本小组的学习出力、献策。合作小组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协调统一,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在不同的合作学习中,各角色进行互换,使得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总之,通过小组这一学习载体,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制度。在小组内通过小展示,组内质疑,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解决学生应该把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与组之间的对抗与竞争,通过班级的大展示解决知识的拓展与提升,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提升。 2.借力于导学案

(1)导学案的编制:导学案的编写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导学案是按课时进行编写的,即一课一案,分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指明学生学什么,用什么

方法学,学到什么程度;自学与检测,由学习通过课前阅读课本就能完成;交流与讨论,列一些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提,解决了一个个问题,自然解决了重点问题。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多太碎,且有一定的思维量,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入不行。应用与拓展,上课作为例题使用,运用已形成的知识,拓展已形成的知识,生成新的知识。质疑与反思,由学生在课前和课上提出疑难问题,等待课上和课后讨论解决或向老师求助解决。最后一个版块是巩固与补漏,作为当堂检测作业,学什么,测什么,检查学生对课上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

在这几个版块中,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有层次、有深度,这样的导学案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如在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和条件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问题

1、【学生实验】 实验一:向1mL Na2CO3溶液中滴加1mL CaCl2溶液;实验二: 向1mL Na2CO3溶液中滴加1mL Ca(OH)2溶液;实验三: 向1mL Na2CO3溶液中加入1mL稀盐酸;实验四:向1mL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 ⑴ 叙述四个反应的现象,并判断其属于何种基本反应类型?⑵实验

一、二的反应物不同,但为何会产生相同的现象?⑶若从反应前后溶液中各离子数目的增减分析,实验一~四有什么共同点?问题

2、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是离子反应:a、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b、氯气与水的反应;问题

3、 试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1)硫酸镁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2) 醋酸钠溶液和盐酸(3)醋酸溶液与氨水(4)澄清石灰水与硝酸(5) 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溶液(6)氯气通入到碘化钾溶液中;问题

4、下列哪些物质能拆?哪些物质不能拆?(1)石灰乳(2)MnO2(3)CO2(4)Na2O(5)浓盐酸(6)NaHSO4 ;问题

5、已知H++OH== H2O,该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哪些物质

—间的化学反应,试写出尽可能多的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试说出该离子反应能代表哪一种类型的反应?

(2)导学案的批阅:导学案的批阅分两次完成,一次放在课前,主要是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后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大组展示时,无需面面俱到,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只需展示学生理解不透的内容,理解有误的内容。总之,花时间,花力气解决学生共性的问题,以便学生知识的落实的能力的培养。一次放在课后,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掌握情况。 3.借力于学生展示

学生展示是理想课堂中的重头戏,更是理想课堂的魅力所在。在课堂上,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减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一切学生展示成为可能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参与课堂展示的对象总是班级里那些优等生和部分中等生。学习基础偏差的学生自信心不足,不敢大胆发言。教师让学生展示时,因人而异,设计问题由易到难,再因题问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每次回答问题后,应该积极鼓励,有时他们回答错了,教师也不能批评,反而大力赞赏他们积极参与、勇敢发言的精神,让他们

逐渐克服自卑的心理,促使其积极上进。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胆子大了,声音大了,话也敢说了。

(2)指导学生的课堂展示,让学生的主动性发挥至极致

课堂上教师应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即将展示的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从各小组中推出一名学生代表做精彩展示。展示时,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指导,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也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让学生展示。课堂展示不应该是学生合作过程的简单、机械的重复,要求学生力求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三思而后行,逐步做到一语中的。其中既应该有学生对学习目标下的重点内容的解读,有学生学习中新的发现和感悟,也应该有本组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更提倡有主持人就某一问题的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展示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不应该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比如可说、可写、可读、可演)。只要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发现、收获,都可以展现出来,以达到全班共享。总之通过展示,让学生的意见得以展现,学生的思想得以交流,学生的潜力得以挖掘,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4.借力于教师点拨

当教室成为学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时,“点拨”应该是教师有所作为的基本方式。它是教师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理清思路、找到最佳途径的一种艺术手段,是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什么时候应该点拨,如何点拨,如何处理好教师“点拨”与学生“展示”的尺度。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徘徊不前时,采用艺术化的指引,及时初解疑窦,让学生顺利走下去。另一方面是学生在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拨通理解上的关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得研讨结果明晰。适时点拨,还应当包括在思维过于发散之时,教师迅速捕捉方向,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教师的点拨性语言,必须准确、精炼,富有启发性和牵引性。力求起到四两拨千斤,一语开茅塞的作用。

如在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和条件时,我用了这样几句话作为点拨: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实质:反应总是向着某些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2、当离子间能结合生成难溶物质、易挥发物质、难电离物质反应就能进行

3、通常能拆的物质有:难溶或难电离物质;通常不能拆的物质有:易溶且易电离;4:离子反应能代表一种类型的反应。

三.结束语

课堂“艺术性”的玄妙和神秘被重新审视和考量。一堂好课,应该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学习目标。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去创造;课堂的质量,需要结构来保障;魅力的课堂,需要学生去开发;课堂的变革,需要师生共同去推动。只有这样,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一定是学生通过思考“悟”出来的,一定是学生通过活动“生产”出来的,而且是终身受益的。

第五篇:基于翻转理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基于翻转理念,以高中化学《必修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制作优质教学视频、组织课堂学习活动三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程。

关键词:翻转理念;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5-007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5.028

“翻转理念” 即 “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1]。基于翻转理念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充当起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再是“主导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不仅仅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已逐渐走入中小学教学,如杭州的学军中学、山东的昌乐一中等都在尝试翻转课堂教学,而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有幸学习了北京大学汪琼老师团队开设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教你如何做MOOC》,在此学习基础上根据笔者对翻转理念的理解和化学学科特点,以高中化学《必修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为例进行一堂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一、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

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师在课程开始前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视频与测试等资源[2]。翻转课堂调整了传统的课堂内外时间分布,将学习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放在课堂之前,而这个过程主要是依靠学生自主完成。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也就是要有清晰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主要由课前任务清单和课前练习讲义两部分组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不仅让学生课前掌握学习内容,而且学生们的问题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解答跟思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1.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清单

依据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和化学学科特点,任务单设置如下,见表1。

(1)建议每一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前阅读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和资料一的相关知识。

(2)观看教学微视频和材料二相关的实验演示视频,记录知识点。

(3)根据视频完成课前练习,根据练习反复观看视频,最后标注疑难点供课上老师指导和同学交流。

(4)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课前练习的完成情况或教师提供的资料提出两个问题。

2. 课前练习讲义

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课程教学目标及本节教学微视频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编写课前练习讲义。本节课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从物质结构入手分析理解硅的相关性质,类比已学的碳的相关知识以及“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新知“无机非金属元素―硅”。学生通过课前练习发现问题,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和指导。练习设置如下:

[思考]

根据二氧化硅的存在和应用资料一和教学视频二氧化硅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 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 。

2. 二氧化硅的稳定性: 。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物质中主要成分不是二氧化硅的是( )

A. 硅胶 B. 水晶

C. 玛瑙 D. 硅石

2. 玻璃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二氧化硅。能在玻璃上进行蚀刻,将其制成毛玻璃和雕花玻璃的物质是( )

A. 硫酸 B. 纯碱

C. 氢氟酸 D. 盐酸

3. NaOH、KOH等碱性溶液可以贮存在( )

A. 具有玻璃塞的细口瓶中

B. 具有玻璃塞的广口瓶中

C. 带滴管的滴瓶中

D. 具有橡胶塞的细口瓶中

4. 下列不属于传统硅酸盐产品的是( )

A. 玻璃 B. 水泥

C. 光导纤维 D. 陶瓷

5. 能证明硅酸的酸性弱于碳酸酸性的实验事实是( )

A. CO2溶于水形成碳酸,SiO2难溶于水

B. CO2通入可溶性硅酸盐中析出硅酸沉淀

C. 高温下SiO2与碳酸盐反应生成CO2

D. 氯化氢通入可溶性碳酸盐溶液中放出气体,通入可溶性硅酸盐溶液中生成沉淀

多项选择题

1. 某无色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有沉淀产生,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又有沉淀产生,下列溶液中符合此条件的是( )

A. Ag+、Al3+、K+ B. SiO32-、AlO2-、K+

C. Ag+、Cu2+、Na+ D. Ag+、Ba2+、Na+

填空题

1.用地壳中某主要元素生产的多种产品在现代高科技中占有重要位置,足见化学对现代物质文明的重要作用。例如:

(1)计算机芯片的主要成分是 。

(2)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 。

(3)目前应用最多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材料是 。

(4)用作吸附剂、干燥剂、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的人造分子筛大多是一类称为 的化合物。

实验题

1. SiO2分别与盐酸、H2SO

4、HNO

3、HF(氢氟酸)的反应现象、结论。

2. 把稀盐酸滴加到Na2SiO3溶液中,实验现象和反应原理。

3. Na2SiO3做防火剂的实验现象、结论。

二、制作优质教学视频

课前任务单和教学视频是相辅相成的,课前任务完成质量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学视频。由于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是由学生自己掌控的,所以,教学视频时间上尽量做到短小精悍(最长不要超过十分钟);视频画面清晰且画面不要在一页上停留太久;教学内容利于学生理解,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为硅、二氧化硅、硅酸、硅酸盐四个短视频,各部分视频内容如下,见表2。

三、组织课堂学习活动

“翻转”并不意味着老师在课堂上不讲,而是要精讲,这里的精讲不是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说,将精华的部分再讲一遍。而是从学生的角度,讲他们最需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来判定学生最需要什么呢?主要结合课程的重难点之外,最关键的是要关注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也就是要收集学生的课前学习反馈,在了解学生对已有内容掌握程度的基础上,选择性地讲授一些能够帮助他们达到教学目标的内容,强调的是对症下药,讲求的是效率。这恰恰是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显著区分。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笔者主要将本节课的课堂学习环节设置如图2所示。

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地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主导者”,而是走到学生中去,对不同的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引导和帮助。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时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给学生极大的信心。

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前练习完成情况和学生的疑难问题反馈灵活选择组织形式。不过,活动形式的选择一定要围绕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如果脱离了这个主线,那么再新颖,再有创意的活动也只是“花架子”。那么什么才算好的学习活动呢?笔者在这里列出好的学习活动的几点特点,仅供参考:

(1)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达到有意义的学习效果,这是活动的最终目标。

(2)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直接影响有意义的学习效果。

(3)组织周密。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细节上的疏忽可能会对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活动组织一定要周密。

(4)活动是多人参与,所以,教师为了确保活动的参与效率,要制定明确详细的活动说明,让学生在了解活动流程和规则的基础上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极大提高活动的教学效果。

(5)提供思考与反思的机会。思考和反思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进步有很大帮助,所以,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四、教学设计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是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整节知识的设计,本节知识内容多且零散,实际的教学过程建议教师分两课时进行教学。否则会造成学生学习任务过重,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违背了翻转理念的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初衷。

本节课实验部分学生在课前只是对实验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基本的实验现象有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分小组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以验证实验现象是否一致,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让学生在实验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翻转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无论在教育技术层面还是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都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目前高中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不可能所有的课程而且也不是所有知识都能以翻转理念设计教学。教师可以选取学习知识点比较多或是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很大的课节,采取先学后教的“翻转”教学设计。基于翻转理念的教学,丰富了传统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能够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张林萍.基于“翻转”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变革尝试[J].化学教与学,2015,(04):33-36

[2] 崔璨,刘玉,汪琼.我国高校翻转课堂实施情况分析[J].中国教育网络,2015,(05):28-30

[3] 王相宜,李远蓉,吴晗清.翻转课堂:化学教学变革性视野[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02):64-67

[4] 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4-81

上一篇:学雷锋代表发言稿下一篇:先进事迹宣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