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意义和价值

2024-05-06

管理意义和价值(精选十篇)

管理意义和价值 篇1

一、什么是说课及说课提出的背景

所谓说课, 是指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 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课题, 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 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然后由听者评说, 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说得简单点, 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 你为什么要这样教。

说课的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但是形成规范并在全

国流行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近几年来, 说课这一教研活动形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深入发展, 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正日渐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

二、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说课的关键, 主要包含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

1. 说教材。

主要是说说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 可以简单地说, 目的是让听的人了解你要说的内容。

2. 说教法。就是说说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你准备采用哪种教学方法, 总体上的教学思路是什么。

3. 说教学过程。

这是说课的重点部分, 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 通过对这一过程的阐述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通常, 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思路说明白;要把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说清楚, 具体内容只需概括介绍, 只要听课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另外, 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清教学内容的安排, 还要讲清“这样教”的理论依据 (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

(2) 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 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 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 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以及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 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5) 说明板书设计。

三、说课的意义

1.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以往的教研活动 (同行评教) 一般都停留在上几节课, 再请几个老师评评课。上课的老师处在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 听课的老师也不能完全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 双方完全是在走形式, 根本起不到相互提高的目的。而说课作为同行评教的一种形式, 有说就有评, 说评结合, 旨在说、评双方的共同提高。它是说课者与听课者的双边活动, 说课者要用清晰、准确的语言, 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教学意图、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而听课者一方目睹了说课者的现身说法, 从中受到启发, 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说课使同行评教的主题更加明确, 重点更加突出, 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 实现了说、评两方的双赢。同时, 还可以通过对某一专题的说课, 统一“同头课”教师的思想认识, 探讨共同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2.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很多教师的备课笔记, 只是简单地写写授课内容, 很少写怎样去教, 怎样安排教学活动, 导致备课质量不高。通过说课, 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 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通过说课还可以丰富备课内容, 促进课堂教学。经过同行评论和补充, 可以使备课内容更丰富、更完善, 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3. 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通过说课, 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清教学思路, 从而克服教学过程中重点不突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方面, 说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为了说好课, 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理论、专业知识的研究, 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 主动翻资料、查依据、寻教法、制教具, 与同行商讨, 向老教师学习。这样, 教师由“被动地教”到“主动地教”, 提高了教学的积极性, 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 说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 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

四、说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注意说课与上课的区别。

一方面,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 而说课的听众是教师同行或领导。因此, 说课应侧重于理论的阐述, 着重说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 说课要解决的是说课者自己怎样上好这堂课的问题。另一方面, 说课的意义在于, 说课者与听说课者双方相互学习、共同研讨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 说课又是集体备课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 说课不是简单地介绍上课的内容, 也不是上课给他人听。只有注意了这一点, 才能把握说课的大方向。

2. 说课要关注教学改革热点。

说课要瞄准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 要说出新意, 说出时代特色, 要使听课的人有所感悟, 进而走出自我封闭之门, 走向教学创新之路。

3. 说课时要注意自我心理调控。

儒学的意义和价值 篇2

儒家思想一向乐于从其他思想体系中,比如佛教和道教中汲取营养。有时,人们在谈到道教、佛教的一些思想融入儒家思想这件事的时候,似乎感觉很不光彩,好像儒学有剽窃的嫌疑。但事实却是,道家学说与儒家正统学说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它能够进入儒家思想并被后者吸收,本身就表明儒家思想具有高度同化和吸收其他思想的特质。就如同基督教有资格、有能力把新柏拉图哲学纳入自己的体系一样,儒学也具有吸收其他思想体系中的优秀成分的资格和能力。可以确信的是,儒家思想如果想要在当今中国生存壮大,这种特权就必须保持和延续下去。

如果那些忠诚的儒学家们希望孔子继续保有他坐了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宝座的话,那么他们就应该按照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导师——卡尔·马克思——教导其追随者的话去做:“他们必须对儒学加以梳理,分清哪些内容已经僵死,不再适应今日的形势;哪些内容仍然具有活力,仍然具有成长和适应现实的能力——而这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事物才具有的特性。”

我坚持认为儒家思想就是这样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事物。对于儒学中是否真的存在已僵死的内容,我深表怀疑。但如果其中确实存在这样的内容,就应当毫不犹豫地将其抛弃。

儒家思想完全有资格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这个词是W.R.英奇博士在谈到欧洲的基督教—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传统时所用的。

儒学是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并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度之一的最主要因素,想否认这一点无疑是徒劳的。在上个世纪里,中国也曾沉沦落后,但是,仅仅把视野局限在中国那些灾难时期,而无视汉、唐、宋时期的中国是何等辉煌,难道这样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单单拿今天(编者按:指国民党统治时期,下同)混乱、屈辱的中国作为标准来评判儒家思想,而不是以在17世纪得到文明但欠发达的欧洲国家热情赞扬的安宁繁荣的中国为评价标准呢?谁敢迷信中国除非抛弃儒家思想,否则将永远不会再恢复其往日卓立于世界的辉煌?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邪恶的,不利于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健康成长,那么为什么在很久以前,欧洲的现代国家尚未形成的时候,中国没有被其毁灭掉呢?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一剂致命的毒药,那我们又如何解释当这剂毒药用在中国身上时,其效果却简直像是一味益寿延年的灵丹妙

药呢?

在那些战栗着思考当今欧洲国家的悲惨境地,并对今天西方文明面临的巨大威胁有所察觉的人当中,有许多人宣称“基督教已经失败了”。对于这样的言论,人们自始至终回之以义愤的反驳:“基督教没有失败:它从来没有接受过验证。”但是,同样是这些为基督教作辩护的人们,却过于急切地断言说“儒学已经失败了”,还说今天中国的境况就是证明。那么这些人是不是准备说,儒学在中国受“验证”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基督教在欧洲受“验证”的程度呢?毫无疑问,如果每一个基督教徒都严格遵循基督教的教义,那么在信奉基督教的个人之间、国家之间都将充满完美的和谐与善意,今天的西方世界也会处处充满博爱。但我们同样可以说,如果每一位所谓的儒家信徒都遵循儒家学说行事,中国在好多个世纪之前早已经会建立起“仁政”的伟大目标,并且实现“王道”的崇高理想了。基督教没有失败是因为它尚未经过检验,如果说这种说法是合理的,那么,这一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儒学,以及其他几种引领误入歧途的人性,并使精神得以升华的伟大宗教伦理体系。我记得尼采曾说过,世界上有且只有一个耶稣,就是那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那世界上是不是有不止一个儒学家呢?我们也许有理由怀疑世上是否有过一个儒学家。其实,理论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鸿沟,不论是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还是在信奉儒家思想的东方,都是如此。

前不久,在历史不长的一个大国里,一位当代的智者称,尽管中国的官场臭名昭著,但是比起其他任何国家来,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也许更为牢固,这一事实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他接着说到,中华文明的确带有许多严重的缺陷,但“很有可能在这种文明中蕴涵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只要中国人牢牢抓住他们的‘领航员’——儒学传统中的精华,就不必惧怕来自西方的压力”。这段话充满了智慧,值得那些轻易就想抛弃自己精神源泉的中国人深思。

几年前,一位名人也曾经在这个讲座中讲过同样充满智慧的话。亨利·纽伯特爵士在他的演讲的开头这样说:“作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必然有自己的领土,这块土地边界清晰但却广阔,经过长久的占有和耕耘,具有进一步开发和增产的潜力。这样的国家可以安享自己的精神财富:作为其大众生活之结晶的文化传统,还有其独特的文化成就的总和。……如果丧失掉自己的传统,毁灭掉自己的文化,那就意味着其力量的衰退,最终可能会招致国家的崩溃。”他又补充说:“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是因为其传统的消亡而衰亡的。”

亨利·纽伯特爵士演讲的整个第一段,都值得我郑重地推荐给那些倾向于低估儒学价值和意义的西方人还有中国人。虽然他的演讲没有涉及中国和儒学——他的演讲主题是英国诗歌—— 但是,这丝毫无损其对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针对性。

中国出现了一些蔑视嘲笑古老传统的人(这并不仅仅是最近才出现的事情),这些人想要摧毁传统的道德根基以及生活是一门艺术的古老观念。《礼记》中有一篇有趣且恰当的篇章,题目叫“经解”,其中有一段如下:

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

这段话虽写于两千多年以前,但是却在过去二十年的中国得以应验。

我们幸运地看到,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前景远非毫无希望。不仅在散布各地的华人移民中间,而且在国家各地,有一些学者以及大量不以学者自诩的人们,他们都在守卫着那历史悠久的火焰。W.R.英奇博士在谈到新柏拉图主义对基督教哲学的影响时,引用了一位新柏拉图派弟子的一句话:普罗提诺的圣坛依旧温暖。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孔子的圣坛依旧温暖。我认为我们还可以补充一句话,那就是:如果有朝一日孔子的圣坛变得不再温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整个世界来说,那都是一个倒霉的日子。

管理意义和价值 篇3

一、对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理性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报告同时还对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员权利保障、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此外,党的一些重要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等,都对党内民主进行了浓墨重彩的阐述,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党对党内民主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1.高校党内民主的概念。关于党内民主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表述:一是依据西方民主思想体系而形成的,如“党内民主就是指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党员平等享有党章所规定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的权利”[1]。二是根据政党的组织行为和运行规律,并结合我党的发展实践而提出的,如“党内民主是党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和宗旨,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对党的组织、体制和过程作出的民主的制度规定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2]。实际上,民主本身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扩展。正如恩格 斯所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3]2014年9月2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说“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为此,高校党内民主应是按照党章和党纪要求,结合高校的现实情况,在高校党内生活中实行广泛的民主平等,使广大师生党员享受高校党内事务的 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决策权,接受民主管理;实现途径为高校党员代表大会、党内选举、党务公开、党的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制等。其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高校所有党员对党内权利的分享和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能够充分表达,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

2.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内涵。党内民主最初提出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作为党内特别是党员干部发生异化后的纠正措施;二是依据党的宗旨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而倡导的价值观。党内民主建设,主要是发挥党组织的免疫功能,作为消灭目前事实存在的党内不同利益群体的手段,而不是妥协的工具,这是我们正确理解“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依据。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也有其政治使命,符合高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内涵的着力点应是高校党员民主权利的申张。笔者认为,其一是凸显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从严治党,重视加强学校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到廉洁自律,并通过党内民主建设提升高校党委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二是要能够保障高校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保障师生党员参与学校党内的选举、决策、监督等方面的活动;三是能够体现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成果,即学校基层党组织制度健全,校务决策透明,党员思想活跃等。

3.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现实要求。林尚立认为:“党内民主 是现代政 党生存与 发展的内 在原则。”[4]李铁映在《论民主》一书中提出:“执政党的民主建设将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兴衰成败。”[5]发展党内民主是我国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党内事务的愿望也在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后,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少数党内干部的异化日益严重,有的把职权异化为个人权力并为自己或少数人谋取私利,有的放弃了崇高的理想、追求个人安逸享受等等,这都要求用党内民主这一锐利武器对党内异化的个体进行清除,以防止党的变质。高校党的建设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形势,其既有党的建设面临危机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一是提高党在高校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只有在高校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切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集思广益,广纳群贤,确保高校的科学决策、民主治校、依法治校,提高党在高校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二是促进高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高校的规模扩张和与社会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校党组织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复杂,只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广大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推进高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三是推动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和冲击,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能够帮助高校党员特别是领导干 部清廉勤政、拒腐防变,以不断纠正高校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

二、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价值意义

1.有利于对政治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民主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内核,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但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影响着民主水平的不平衡。现代高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传承和创新先进文化和先进的价值理念,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大学之发展方向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之性格”[6]。为此,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作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部分,高校党内民主建设关系到大学校园民主文化的形成,关系到中国民主“土壤”的改良,关系到中国未来民主化的整个 进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高校是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有条件率先把党内民主建设好,并带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发挥引领作用,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2.有利于促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研究。民主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作为一种文化,其具有普世性,是一种世界文化。但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或党内民主,与资本主义的民主有本质的不同。作为政治手段,资本主义民主只是不同利益群体实现妥协的手段。而我们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党内民主的内涵和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作为执政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内民主的内涵与要求亦有区别。如何区别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如何认识不同历史时期党内民主的内涵,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但是由于针对党内民主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水平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在高校开展党内民主建设必然带动高校内部各类专家积极参与研究,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升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水平,而且可以结合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活动进行实证研究,这对于党的建设的研究尤其对于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3.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具有民主素养的新鲜血液。随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面临的局面越来越复杂,对具有领导责任、组织策划和政策执行能力的党的干部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央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如《党政领 导干部选 拔任用工 作条例》、《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等。从当前形势看,党和政府的各级机关新增工作人员的来源主要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大学生,他们的党内民建设观念是否入心入脑,他们的民主素质是高是低,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建设程度。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接受大学文化的熏陶,民主文化浓厚的校园必将使向社会输送的每个大学生都变为民主的种子,直接改良着中国民主的“土壤”。因此,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接受党内民主生活的砥砺,可以较快地提高他们的民主素质,为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较好地践行民主打下基础。

三、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工具意义

进入21世纪的中国高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由于政府在高校改革与发展政策上的滞后,以及高校发展速度过快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引发的各种矛盾也相当严重,这些都表明了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通过党内民主建设带动高校各项管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本化。

1.应对高校师生对民主的诉求。受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影响,高校作为汇聚高知群体的地方,自然对民主的诉求要强于其他地方。而改革开放后,实际上高校已经成为“西化、分化”与反“西化、分化”斗争的重点领域,党在取得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的同时,带来的副产品就是高校民主氛围受到一定的影响。不是说马克思主义与民主是对立的,而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民主的,而且是最高形态的民主。主要是我们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研究不够,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误区。高校师生对民主的诉求不断延伸,就必然要求高校党内民主要更加充分、更加切实,因为在高校党内民主的实施过程中,广大师生都是参与者、利益相关者,高校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会受到广大师生的监督。高校的党内民主具有引领作用,必然带动、促进高校校务的民主管理,为校务的民主管理提供政治保障。因此,高校党内民主建设要在不断满足广大师生的民主诉求的基础上维护高校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

2.改进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身的高校,其规模的大型化、功能的多元化,特别是校内不同利益群体的形成和学生家庭经济背景的巨大差异,对高校管理和决策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客观事实是一方面上级的计划与指令使高校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办学;另一方面,社会上盛行的家长作风、官本位思想在高校也一定程度上有所表现,结果就是高校的学术独立与自由不够,依法治校、教代会民主管理的苍白无力,导致有些高校的运行 成本较高,办学效率较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不仅是贯彻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校改进和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

3.防止和消除高校腐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区的扩建,招生自主权的下放和科研经费的迅速增长,高校每年的资金流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可以说高校已变为具有一定政治权、经济权和话语权的特殊领域。有学者认为目前“大学如官场、市场,却越来越远离学场”,这种现象在一些高校确实是存在的,且高校行政泛化日趋严重,其主要表现是强势领导,集权管理,而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对民主的践踏,必然导致腐败的发生。

高校党内民主建设就是要保证党代会能充分行使权力,增加防范权力过于集中的民主程序,达到对权力异化进行制约,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深入贯彻。同时建立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全面促进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效预防和消除腐败。

摘要:高校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依托于党内民主,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有着促进党内民主建设研究、催生高校民主土壤的作用和输送具有民主素养的新鲜血液等价值意义以及应对高校师生对民主的诉求、改进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防止和消除高校腐败等工具意义。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篇4

当前,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大都重视常规管理和质量管理。相比较而言,对教学信息,尤其是来自社会与用人单位的信息则重视的不够。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建立起包括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状况、社会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这一系统建立与应用的意义在于完善教学管理系统,使教学信息反馈多元化、社会化,拉近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单位的距离。

课题的研究意义:

教学信息反馈是指通过多方面渠道了解掌握可靠的教学信息。这种反馈不仅来自于学生对教师,同时也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的反馈。我们常常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听课、师生座谈、设立教学信箱等收集这些信息。教学信息反馈的特点是随机性、简约性和范例性。教学信息反馈的随机性是指教学中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认真、耐心对待这些随机发生的事情,思维要周密,要按照“科学决策”的原则解决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简约性是必需的,教学信息越冗长越会影响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著名的“经济原则”:一个人了解某种情况所需的信息项目越多,他处理那些信息所需采用的步骤也越多,因而越不经济。教学信息反馈常常以现实中的范例呈现,这种范例性的教学信息体现了信息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解决好每个范例,也就解决好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原则是及时性、可靠性和全面性。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是指捕捉最新的教学信息并及时处理,保证高速度、高效率地控制教学全过程。所谓可靠的教学信息反馈就是指确实反映教学实际情况的反馈信息,为师生、信息员、教学管理者所接受。全面性是指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信息,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放过不易察觉的信息,全面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

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基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反馈又是控制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的。通俗他说,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反馈系统就是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把信息库的信息分类发送出去,得到预定的效果,改进原状态的一个系统。从反馈系统理论出发来考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其他系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的。对独立学院而言,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就是建立教学信息库,把教学信息库的各项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制定出最佳的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然后用收集来的教学信息与之比较,发现偏差,重新调整、改进,再收集信息到信息库,使信息库的各项数据达到教学标准。当然,这些改进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院各方面的管理。此前,我院作为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中信息反馈环节是比较弱的,原因在于反馈系统有欠缺、反馈有障碍。没有反馈,教学管理也就无法改进,所以在监控体系中必须要有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揭示教学管理活动中不足之处,促进质量监控体系的调节和改革,直至达到优化的状态。

课题研究价值

教学质量的调查分析可以为信息反馈系统提供条件 当前,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其教学管理上存在对内部教学信息不够重视,即内部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次调研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建立起包括试卷、考试分析;教学督导检查分析;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分析;教学质量检查的数据分析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对策,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这一系统建立与应用的意义在于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建立和健全并有效运行信息反馈机制,探讨完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内部保障的策略,使教学信息反馈多元化、社会化,拉近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单位之间的距离。

本次针对内部教学质量的调研,主要从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入手,对目前教学常规的管理状况进行总结,分别从学生考试考核的成绩、教学督导检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教学质量检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①师资情况②课堂听课状况③教学优秀奖成绩分析④试卷分析⑤考试成绩分析等五方面进行统计。

(一)在日常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先后制定并逐步规范了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师调课申请表》、《教师停课申请表》、《教师听课纪录》、《学生评教统计表》、《关于教案撰写的意见》(试行稿)、《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若干规定》、《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实施办法》、《学院督导工作办法(暂行)》、《关于加强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的若干规定》等,使得教学信息反馈得以量化,能够更好反映教学质量状况。

(二)使各项教学常规工作扎实、到位。如,关于教学文件的检查(1.教案2.毕业论文);关于课堂教学状况的评定与调查。宏观上以 “校本教研”为标准,从学科教学计划制定到备课、上课、评价、反馈进行教学全程管理;做到了学科教学评价过程化、全面化、多样化,反馈、调整及时化。微观上从学科教学计划是否科学全面、突出重点、具体可行、体现创新并认真落实角度进行分析;所进行的教学分析、辅导切中学校教学实际;干部深人课堂、深人教研组,指导教学措施;组织的研究课、示范课、评优课,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地将教学检查与学科竞赛结合,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对检测和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进行了总结、反馈,并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独立学院由于创办的时间不长,加之受传统教学管理思想与母体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信息反馈、尤其是来自社会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重视的不够,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包括社会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从本课题确定的研究目标出发,按照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利用定量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查、个案分析、统计分析、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开展本次调研工作。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得出相对明确的调研结论。

(一)把我院毕业生就业单位、校企合作单位按类型、按比例进行分层抽样。其中党政机关2家、科研单位8家、学校9家、金融单位4家、国有企业32家、三资企业8家、民营企业36家、军队武警3家,合计102家。

女娲精神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篇5

女娲时代与传说中的内容虽离我们远去,但有关女娲的故事,很多华夏儿女耳熟能详,并结合现实中的现象或问题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既是远古的传说,又带有时代的影子和色彩。女娲传说留给我们的精神一直值得我们深深地回味与沉思,是人类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对人类的启迪与贡献也是无以能比的。严淑华教授在研究中,用现实中现象进行具体考证研究,把现象与故事相比较,历史线索清晰,现实遗留的生活景象有了扎实的来源根由,说明了文化与文明的传承紧密相联性和不可脱节性,从这些生活的描述中,我们感觉到农耕生活单纯的美好,并体会纯朴的情感在社会荡涤中的升华,为人们的理念、观念、行为、习惯贯穿了一条生活的红线。

从故事与传说中,严淑华教授能够进行史思结合,特别是在永久的故事传说中体味现代性,这是其著作的一个显著特征。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到来自各方的思潮与思想意识的影响和渗透,社会生活正在多样化的繁衍,人们的思想意识在远古与现代之间碰撞、融合,人们的追求与远古时代虽有不同,但从精神的层面上,还有许多交叠与贯通,还会燃化为熊熊的烈炎,让人类奋斗的激情不断迸发,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完美与幸福。

女性作用的辩证分析与考量是严淑华著作的又一明显特征。严淑华自身作为女性,并不跟从于已往研究中强调的女性地位,而是能够结合现实社会的具体问题和女娲时代的特征进行辩证分析与思考。女娲作为历史神话中神奇、伟大而善爱的母亲形象,昭示着人们对人类与社会的爱永远超越自身、超越家族、超越狭獈的意识框架,勇于牺牲,以大局意识统领一切,那种高瞻远瞩的境界、宏观大略的气魄、战天斗地勇气和精神,正是新时期前行的动能,是我国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作为母系氏族首领的女娲,其女性特有的品质能够得到充分展现与发挥,与社会的需求、时代的需要和其价值的社会体现紧密相关,一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显现其人性的特征和作用,一个人的作用只有在为社会做贡献中才能发挥出来,也才能被群众所承认并得以弘扬。诚然,社会发生了翻来覆地的变化,当代是一个男权为主的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或压抑,但这不能改变女性为社会贡献的勇气和可能,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也是一条重要的路径,以此为借口,来否定女性,是社会所不能容许的。然而,相对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来讲,现代女性发挥作用的条件更为复杂,但机会和可能却增加了很多,辩证看待女性社会作用,对于社会的平衡与和谐都是至关重要的。女性自身也应该正视自己的社会方位,找到发挥自身能量的有效途径。

女娲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随着历史变化的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其根基性、根本性和精神实质永远和时代紧紧相联,并演绎出新的动人篇章。历史条件的变化,改变不了女性的本性,女性的柔美与柔中有钢的坚韧一代一代传承,并成为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当前,女娲相关研究很多,严淑华教授能够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与走访,采用辩证思维方式,以历史史实为基点,以历史发展状况为切入点,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立足社会生活基础,转换新角度,发现新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第一,选题角度的基础性和现实性。女娲与女性的研究多数在女性地位方面,而严淑华教授能够从女性的生活入手,由此展开女性其他方面的研究,这是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起点,是直面人生的基础。生活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对女娲与女性的研究中,注重女性社会地位的颇多,而从女性生活角度和视野出发来研究社会问题的几乎为零。选择这个角度,主要在于,社会中的人,生活是其第一需要,而女性的生活更是人类社会美好与否的决定因素,女娲对于女性的昭示与感悟,不只是地位问题,更普遍、更有根基性的是生活的意义、态度和价值。

第二,社会生活意义的实在性。从女娲神话与娲皇宫的探索与研究中,领悟社会生活的意义,与历史发展状况紧密结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社会生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社会生活中,有自然环境、人口因素、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人与人的沟通手段和方式,以及更高层次的社会组织,都是为了社会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发展。从娲皇宫的现实建构和女娲故事传说中,寻求社会生活的引鉴与时代的根基,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辩证地运用神话事件,史时结合,刻画精细,具有可指代性和可比对性,根基扎实,论理厚重。

第三,培育新观点,论证新课题。以神话故事为联想,以历史为依托,以当地调研状况为依据,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参照,对社会中的女性及女性生活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一是关于女性社会地位、女性权利的问题。针对女权主义者的观点,提出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是向社会要求得来的,不是索求的,而是要通过为社会奉献、在社会中的自身社会价值来体现,用女娲神绩和精神引导女性价值取向,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二是承认并强调男女差异的存在,提倡“机会同等、优势挖潜、最优控制下的分工协作”,强调“差异化竞争力”,发挥各自优势;

三是提倡母爱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强调农村女性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与责任,以女娲的大爱与大智慧,培育母爱与母性教育的科学性。

这些研究成果的获得,不仅说明脚踏实地进行田野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一个理论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才能获得更好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剖析,才能更好地建构新理论,才能把握研究的科学性,并取得可靠性的研究成果。

仔细研读了严淑华的著作,突然有了要去涉县娲皇宫看看的冲动。希望严淑华的研究取得更好的成果。

广告舆论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篇6

广告舆论研究的学术价值

广告舆论问题的提出, 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广告舆论现象密切相关。其学术意义首先表现在问题的提出不仅关注到舆论发展的新走向, 也关注到广告传播的新景观。在广告市场多角关系的博弈中, 广告主、广告人、媒介用越来越强的声音制造舆论, 并引导和控制着舆论;广告受众对广告信息传播、广告传播形式有了更多的价值判断和评判标准, 他们也往往公开表达自己的广告主张, 对广告内容、广告创意表示认同或质疑, 他们的意见表达往往以认知性广告舆论的形态出现;社会公众关心广告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利益制衡问题、管理体制问题, 他们也经常对广告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广告、重大事件广告、危机公关广告、公益广告、政治宣传广告加以褒贬, 在特定的时间段相对集中地发表评论性意见和建设性意见, 形成群体舆论, 影响着广告传播的方式和广告传播的效果。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社会公众无时无刻不处于丰富而变化多端的广告舆论的“舆论场”中, 广告传播正在帮助人们形成态度、意见以及价值观。广告舆论在广告实践中多有显现, 并在媒介融合和新媒体环境中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关注广告舆论问题, 特别有助于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广告传播社会功能和新的坐标来衡量广告传播的现实效果, 其学术意义重大。

广告舆论问题的研究, 涉及舆论学、广告学、社会学、政治学诸多领域。其学术价值表现在问题的研究可在多维视野下, 综合多学科的成果来探寻独特的广告舆论传播现象。近年来, 我国学者对广告舆论现象加以研究和解释, 提出了许多具有探索性或建设性的看法, 涉及广告与舆论的关系、广告舆论与新闻舆论的异同和广告舆论的导向问题。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 学者们对广告舆论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者们对广告舆论的研究较多集中在问题广告视角、广告伦理视角中大众媒介对广告舆论的引导问题, 学术视野相对狭窄, 从现实应用看, 广告舆论研究视野应关注到由广告传播所引发的所有舆论现象。涉及广告舆论概念的界定, 广告舆论的表现形态的描述;广告舆论自身发展、演化的规律的勾勒;广告舆论环境、广告舆论场、广告舆论运行机制的探讨;广告舆论存在和传播模式研究, 广告舆论的传播结构和波动规律分析, 广告舆论社会影响力探析等相关问题, 有较大的学术研究空间。

广告舆论研究的理论意义

广告舆论在现实生活中已普遍存在, 并为人们所关注, 在学理上应有相应的理论进行观照。把广告舆论作为学术研究对象, 将其放在传播学视野下进行考量,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 从广告舆论概念内涵的界定入手, 探析广告舆论的产生过程、梳理广告舆论产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 构建广告舆论学研究的学理框架;借鉴传播学中的模式研究, 对广告舆论的形成模式、传播模式和传播机制进行描述;运用传播学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对广告舆论主体、广告舆论客体、广告载体、广告相关体等广告舆论要素和广告舆论的典型案例进行阐释性研究, 对广告舆论产生的机制、路径和影响力进行系统描述;结合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分析广告主对媒介的控制, 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受众意见的生成, 运用舆论领袖理论分析广告传播的名人立言, 运用拟态环境分析广告通过制造舆论“表象”来引导舆论。在传播学视野下, 对广告舆论的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及过程进行系统化论述, 理论意义重大。

第二, 拓展广告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丰富广告学研究体系。传统广告学研究一直遵循传播学、营销学和艺术学的研究视角, 这搭建起了广告学研究的基本研究框架, 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新媒体创意浪潮的兴起, 病毒传播、全球传播、交互传播、社区传播、长尾理论、蓝海战略等新问题不断冲击着传统广告学的研究体系, 使广告学研究再次面临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重组的问题。近年来, 广告舆论的引发与广告自身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关, 通过对广告舆论现象的研究, 追寻问题广告产生和发展的机制, 涉及广告功能的重新审视, 广告传播内容的重新认知, 受众在广告传播中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评价, 广告批评主体与广告批评对象的重新阐释, 这对于丰富广告学研究内容, 构建广告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三, 推进舆论学跨学科研究, 充实舆论学研究的内容。传统舆论研究一直囿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但由于研究视域所限, 舆论研究中的思辨研究、问题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往往要么流于意识流, 要么趋于边缘化。大众传播媒体社会化和主流化热潮的兴起, 使以新闻舆论为代表的媒体舆论研究成为焦点话题, 同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传统媒体内容构成上, 新闻、广告、娱乐、知识、游戏以及它们的融合形态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媒体内容。新闻舆论是媒体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告舆论也是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广告舆论既有广告传播的特殊特征, 又有舆论传播的一般特性, 还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社会特性和时代特性。研究广告舆论则涉及广告传播的舆论学解读和舆论演变的广告学阐释, 涉及新媒介环境下舆论研究内容的新变化等相关问题。也关联到广告舆论与新闻舆论、广告舆论与媒介舆论、广告舆论与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解读, 对于理解新时期舆论的新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广告舆论研究的实践意义

在媒介融合和媒介社会化大环境下, 广告舆论的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广告舆论和新闻舆论一样成为信息传播和话语表达的重要工具。广告舆论研究的实践意义凸显。

首先, 广告舆论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和广告传播的特性有关。在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下, 广告传播的时间、空间和领域得到空前加强;广告的强势传播、即时性传播、发散传播特性明显加强, 为广告舆论的生成、传播和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和更宽泛的技术平台;在媒介社会化的传播背景下, 政治和利益集团对媒介的控制和利用, 媒介组织对媒介功能和效用的开发和定位, 受众对媒介的依赖和批评都得到空前加强, 广告的组织传播、控制传播和导向传播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为广告舆论的生成、传播和发挥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媒介环境。关注这些问题, 在宏观决策层面可以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在管理层面, 可以为相关部门构建广告舆论监管体系, 加强广告舆论的利用、引导和监控提供一定的思路。

其次, 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放大和广告传播中自身出现的问题和传播制度本身的先天性缺陷有关。多年来, 广告传播过程中自身出现的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现代广告传播中, 广告主的意识形态、广告人的创意理念、媒体的传播模式以及广告受众的认同性意见或批评性意见都成为引发舆论或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具体来说有如下情形:其一是广告传播方式受质疑。广告是一项单向信息传播活动, 广告传播方式由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体组成的利益集团所控制, 因此广告传播者往往以其意志为转移而不顾及受众的感受, 一方面, 广告控制加强, 广告的政治功能凸显, 广告传播主题受关注;另一方面, 轻视消费者智力、蔑视消费者自尊的无知广告传播也成为广告舆论关注的对象。其二是广告传播内容受抨击。虚假广告往往夸大广告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在欺骗消费者的同时企图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失实、失真、夸大其词的虚假广告内容是多年来广告舆论密切关注的话题。其三是创意文化难认同。多年来, 因广告创意而引发的广告舆论占有较大比重, 较为典型的就有“丰田车陆地巡洋舰广告”、“立邦漆盘龙滑落广告”、“耐克恐惧斗室广告”创意事件。这些广告由于创意中使用了一些不恰当的创意元素, 而使创意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 许多网民对西方著名品牌的创意文化不能认同, 从而引发舆论并导致广告传播成为显性的公共话题。关注广告舆论的这些影响和变化, 对于进一步认识广告信息传播的机制, 追溯问题广告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渊源, 判断广告传播的走向, 全面理解广告批评的社会价值及正确评价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7月版。

[2].张金海、饶德江、刘珍:《略论广告的舆论引导功能》, 载《新闻传播评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浅谈《城固泥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篇7

近几十年来, 城固泥塑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甚至于消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中, 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 该技艺濒临消失的边缘。1.由于泥塑技术不仅需要具备木工技术和瓦工技术, 而且还需具备绘画技巧和美术理论, 因此, 技术难度大, 习艺周期长, 收入低, 年轻人多不愿学, 2.由于现代科技发展, 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呈多元化, 泥塑作品不再是大部分人珍藏、把玩、审美的首选, 泥塑艺人也不再受到人们的尊崇, 导致泥塑业衰退, 泥塑传承后继乏人, 随着老艺人的谢世, 甚至到了人亡艺绝的地步。

城固泥塑要想生存下去, 必须走市场化道路, 搞产业化经营模式, 实现科学规划、重点保护、全力打造地域非遗文化品牌的战略。它的积极意义在于: (l)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泥塑艺人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发挥地域优势特长, 使传统手艺不仅成为一种谋生手段, 更成为一种致富图强的方式。 (2) 增进地域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泥塑艺人无论是外出表演讲习, 还是推销宣传.泥塑作品无论是作为艺术品参加展览和文化交流, 还是作为商品进行交换, 现代传媒无论是将泥塑艺术拿去进行宣传, 还是将外面的文化传输进来, 都突破了传统乡村以血缘为纽带、以地缘为界限的生态环境, 小家庭、小乡土与外面的大千世界缩短了距离, 原来较为封闭的区城壁垒被打破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晓城固泥塑, 了解其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 欣赏其艺术风格。同时泥塑艺人以及城固一带的民众也由于泥塑的广泛传播而加深了与外界的交往程度。 (3) 展现当代民族文化风采, 泥塑经一代代艺人的智慧创造, 逐渐发展成具有鲜明陕南地域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成为专业人士及美术馆、研究机构的收藏对象, 成为大众喜爱的居家装饰品, 更成为国家展示民族文化当代风采的外交礼品。它从乡间炕头步入堂皇的当代艺术殿堂, 起到了传播中华文化、激发和培养国民文化自信心的积极作用。

城固泥塑的存在基于何等意义?它今后的发展态势如何?这一个案又能为整个民间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怎样的启示?

1、以民间艺术带动乡村经济生活重组:商品性质决定了泥塑的发展需要遵循市场规律, 在这方面, 城固泥塑艺人们尝试过许多运作方式。这些立足手工艺生产的运作方式既拓展了民间艺术及其创作主体的发展空间, 又使民间艺术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并可能引起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加大农村社会化、现代化的步伐, 这是乡村社会步入现代经济环境的一个契机。从城固泥塑的当代变迁情况来看, 以下几种方式对于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一是深化分工和扩大协作, 采取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这是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手工艺转化为有特色的产业, 以适应现代市场运作规律, 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发展“公司十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这种个人与团体的合作方式具有法律约束力, 体现着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可以将个体手工生产同现代化的流通方式结合在一起, 降低运营成本, 减少商业风险。手工艺生产者与公司精诚合作, 建立起行业信誉, 可以加大市场竞争力。三是借鉴日本“一村一品”的“造乡运动”, 营造优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乡村生活, 以吸引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这样, 乡民们可以不离开乡土而走上富裕之路, 祖传手艺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客人们可以参观游览, 也可以动手制作, 将自己的作品买走, 在此过程中, 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又体验到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篇8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 强化国人的爱国意识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智士为了祖国的繁荣和昌盛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的事迹都被人们以不同的文学体裁记录了下来。这些令人振奋的爱国作品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更成为了最生动的爱国教材。古代文学的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爱国思想, 树立新一代的爱国情怀。

(二) 塑造读者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的性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 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压力愈来愈大。而目前大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愈加的弱, 错误的处理态度导致悲剧的不断上演, 严峻形势下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就十分明显了。而古代中国文学无疑成为挫折教育的最好教材。在中国历史中所有家喻户晓的人物几乎都一生坎坷。但他们从未放弃, 迎难而上, 功成名就。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吞吴如探囊取物。然而大家也都知道在早期的战争中, 越国兵败, 勾践以亡国奴的身份被俘, 但值得敬佩的是他未曾消沉, 而是忍辱负重, 在取得夫差的信任赦返回国后, 最终灭掉吴国成就一世霸业。诸如此类的历史人物不胜枚举, 很好地向读者阐述了人生的坎坷无处不在, 正视生活中的挫折, 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敢面对才能成功。

(三) 情感教育

1. 亲情。

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所以在中国亲情的歌颂是被广泛认同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有着重视亲情、伦理的传统。爱母崇父的思想在古代诗文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呈现。例如小学课本中的《游子吟》, 其中就表达了孟郊对母爱的珍惜, 以缝衣的动作从细节展现了母子间的骨肉情深。在诗句淳朴素淡的字里行间中表答诗人对亲情的珍重和爱惜。再比如手足之情, 王维于重阳节创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该诗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对家乡兄弟的怀念。这些力显亲情的作品烘托了亲情的珍贵, 让学生更加珍惜眼前的亲情。

2. 友情。

中国有兄弟如手足一说, 兄弟一词在现代代表了不仅仅是血缘上的兄弟, 更多的是形容关系好的朋友。现代网友评出的男人一生要保护的三样东西:家中的父母、爱你的妻子还有便是身边的朋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友情的歌颂也多不胜数。最著名的文章要数《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的俞伯牙的故事。俞伯牙擅琴, 钟子期会赏, 二人互为知音。当钟子期去世后, 俞伯牙感叹世上再无处觅知音, 于是碎琴于子期墓前, 从此不再弹琴。这段友谊也被传为千古佳话。诸如此类的故事在文学史中并非独树一帜。现代教学中通过对这类古代文学内容的讲解并加以引导, 在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同时还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领悟到友谊的真正意义。

3. 爱情。

中国古代文学同样有赞颂爱情的篇章, 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还可以认识健康、美好的情感, 从而正确地认识爱情。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在当下的价值体现

(一) 文化内涵

经过千年传承和发展的中国文学, 无数文人墨客为它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无论政治、文化等诸多都在其中有所体现。无论是千古传颂的《道德经》《资治通鉴》, 还是引发红学热的《红楼梦》, 都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二) 阐释价值

通过对古代文学内容的研究和拓展。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古代人的真实想法。直接体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价值。由此看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其中的理论, 不仅仅是对古代知识的一次寻求发现, 更具备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思想文化价值

毋庸置疑的是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理论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它不仅促进人类对历史的了解, 同时也在我们认识自身的过程起到了作用, 很多其中的价值观影响至今, 成为了人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正能量。现如今社会上仍有很多方面可以体现出古代哲人思想。

三、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历史、是经历、是情感、是传统、是宗教, 更是时代发展的剪影, 是哲学家的思想、军事家的理论、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 是现代世人不可或缺的生存教材, 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所以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不仅体现在让学生掌握了中国历史文学史, 更渗透性地传导了正能量、国家的精髓, 这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潜移默化未被挖掘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玉宝.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冷”与“热”[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篇9

关键词:英美文学,现实价值,论述意义

引言:

文学作品大多都是以语言作为表现内容的一种形式,英美文学作品当中大多数都是以希腊神话以及语言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价值和意义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可见在不同的时期当中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笔者将会对于英美文学当中具有的现实意义以及具有的人生价值进行具体的论述。

1、英美文学的重要性

1.1满足文化素养的需求

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当中,无论是任何的一个文学作品都一定涵盖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底蕴,然而在文学作品当中, 语言的魅力也是很大的,在英美文学作品当中,语言所具有的魅力可以在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当中有所体现。一个国家代表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和整体的思想,所以要想在满足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多的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就应当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开始,做一个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在英美文化底蕴传播的同时,英美文学所代表的一代新人类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着,有着更加文明的使用语言和更加文明的言谈举止,可见英美文学发展史上与英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大的,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保证语言能力的活学活用

语言并不仅仅是一个用来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是具有一个民族文化特色和底蕴的代表性载体。一个国家的语言一定会有着自己的由来历史和自身的文学特色。在英美文学的作品当中,很多都会涉及到语言方面的运用和理解,笔者认为在英美语言的学习当中如果可以更多的结合一些文学作品,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语言文学有着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会更加熟悉英美语言所具有的魅力。

2、英美文学在历史和人生观念上所具有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2.1从特征和功能看文学

从功能和特征来看文学的本质,事实上文学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在灾难来袭的时候文学不能解决,在有人快要饿死的时候灾难不能够解决,然后为什么世世代代人们还如此的热衷于文学。因为文学可以在精神上给予人想要的东西,历史上鲁迅曾经弃医从文,而是什么动力使得那么多的人选择了文学,是因为人们在文学作品当中可以放松自我, 使得自己找到一个应有的价值体系,可以帮助自我找到感情的归宿,这对于英美文学来说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价值体现。

2.2文学与历史

文学与历史实际上具有着共同的来源,曾经有古神话曾经描写过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和内涵,无论是国外的一些古典名著还是我国的一些著作,都具有着历史与文学的双重重任,实际上从纵向看文学与历史是具有双重意义的,从横向上看,两者之间又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学的看法已经逐渐清晰了, 认为文学与历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英美历史的长河当中必然包含着文学,然而在文学发展的步调当中也离不开历史。

2.3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很像,曾经有学者曾经指出过文学与人生是非常相似的,因为人生是非常丰富的,然而文学也与人生非常相似是具有丰富性的。因为文学来源是人生所经历的,多彩的文学作品可以像人生一样具有着非常多姿的色彩。然而人生也有时荒谬有时忧,文学也一样,有时光彩有时暗淡。 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文学记录了人们不同的人生状态,这样记录让文学创造者更加的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

2.4文学与作家

在英美的文学作品当中,文学与作家之间总是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每一个文学作品在创作的时候都会与作家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英美文学作家在创作文学的时候总是将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或者是所见所闻夹杂进去,进而使得文学作品具有自身独特的色彩。纵观古今中外,在英美文学当中经常会看到作家的影子和创作技巧,各位大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完成了文学的创作,曾经有着很多的英美文学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融入了自身的真实情感,这种真请实感的流露会让后人们对于英美文学的内涵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和了解。

2.5文学与读者

文学不仅仅与作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读者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从事任何一个行业的人在面对着文学的时候都会在自己的精神领域当中有所探索和发现,人们会对于文学产生一定的共鸣。在心灵上,人们总是品味着多多姿多彩的人生,在品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文学作品带给人们往往是心灵上的慰藉和安慰,文学使得读者在品读和赏析美文当中对自己的人性有着更加真切的认识。

结束语:

奥林匹克的文化价值和人类意义 篇10

在中国,与其说奥林匹克是一种文化,不如说一个情结。在奥林匹克面前,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民族是个后来者,是个陌生的“外来户”,因此最需要的是学习和领会。而在那些主动承认自己民族文化是古代希腊文化的“余脉”的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奥林匹克更像是一个狂欢节,是能够给每一个人带来快乐的嘉年华。中国人希望它能给自己带来的是许多其后的“副产品”——荣誉、利益,甚至还包含有洗刷多少年前蒙受耻辱的功能。有报道说一个跳水运动员可以因为一次夺冠获得超过价值500万元的巨额财富,包括奖金、房产、不经过考试直接进入国内任何一所大学进修的特权等等。而在德国,一个奥运金牌获得者只能获得一个非官方机构提供的15000欧元(约合人民币12万元)鼓励奖,前后相差可谓悬殊。马克斯?霍夫这个德国前赛艇运动员说:“没有人可以生活无忧,在赛事结束后人人都必须尽快找到一份工作。”反观中国这边,一个人如果尽全力拿下一个奥运会冠军的奖牌,几乎等于得到了一生的生活保障,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事情,我认为这个让一个人可以真正地获得“一劳永逸”贵族待遇的机制是对公众权益的一种剥夺,是这个文明体的缺陷,而且这个缺陷只有靠自己的人来纠正。任何一个人产生“一劳永逸”的念头,都是他心中的“懒惰”在作怪,其结果,是鼓励了投机者的“短期行为”,也伤害了全社会的公平原则。长远看,这很不利于民族的持续进步和民族进取心的养成和增强。所有求上进的民族都是危机感十足的民族。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化有没有优劣之分?许多社会学家尤其是政治家为了某种目的说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制度有优劣之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既然自古以来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么多种文化,有的兴盛了,有的消亡了,有的兴盛一段时间又消亡了,有的消亡了一段时间又复兴了,这里面一定有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而要合理地解釋这个现象,你就一定要承认文化是有优劣之分的,就像物种的进化与淘汰一样,优则胜,劣则汰。我认为奥林匹克运动所代表的古代希腊文化就是一种优秀的文化,我十分赞赏它。古代希腊文化的精髓将永远陪伴人类的历史,它能在消失于世界两千年以后重新复兴并已经在整个世界蔓延开来,就是理由。相比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爱说的“宏扬国威”,人家希腊人的古代文化被那么多的现代人主动地热情地“宏扬”,就更能显示一个特定文化体系的内在魅力和潜在生机了。

前苏联曾经是个体育强国,看现在的俄罗斯,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霸气”,他们已经从原来的举国体制退出来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以为,这是好事。我们的举国体制能让中国人在奥运期间得到瞬间的快感,却很少有人想到,举国体制和举国体制背后的那种文化氛围,是造成我们国家在许多方面难以走出文化泥淖的根本原因。简单说,那些大锅饭式的财政用钱方式,把本属于全体公民的税金,未经一定程序和必要的精算,大笔一挥就滥用于制造和奖励只知道奖牌的“精英”,无疑是社会资源的滥用。因此,我估计,若干年以后,中国的奥运管理体制会和教育体制医疗体制一样,终将会向世界公认的价值观方向转化。

我们的游泳小将叶诗文,在奥运赛场上的上佳表现,着实地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但有人质疑她是不是“服了药”,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给我最大的感慨不是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国人的反应。我想,我们中国人习惯于生活在一个声音的环境中,一旦有“杂音”往往会反应过度。我们中国人是有一段辛酸的屈辱史,但是现在我们现在不是过来了么?我们现在不是也走上了强盛大国的行列了吗?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心底寄怀那段往事呢?国人脑后那条令人羞涩的“猪尾巴”已经剪去了一百年了,但是还有一条看不见的“猪尾巴”残存在内心里,那就是民族自卑感。当年的自卑感是在人高马大的白种人面前的屈膝和窘迫,现在则是总觉得人家还是看不起中国人。其实,人家看得起看不起你,更决定于你的精神力量的强弱,而不是你的脾气大小。人家说你吃了药,你没吃的话,最好的反映是莞尔一笑,听奥运会的权威检验部门怎么说,自己不要说太多的话,那才是最高明的强者。再有,中国人也不习惯“杂音”的存在,这是也是长期在一言堂环境下过活养成的坏习惯。不是有一句话说“让人家去说吧,我只管走我的路”。我希望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别再把什么歧视偏见之类的话语往外说。我小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印象很深。有一个新邻居搬来我们胡同,那家孩子在和我们玩时,当然地就要受到我们这些老面孔的孩子们的“欺辱”,男孩子么,哪里都是这样。那个孩子开始时当然要与我们冲突一番,当然他吃亏时多,寡不敌众么,人家大人面对这样的“窘境”根本不予理睬,从来不在孩子吃亏时出声。后来久了,我们都服膺那个倔强的孩子当“孩子头”,因为是“实力”决定谁能受到尊敬。奥运赛场也是这样,能把所有公平竞赛以外的声音排除在外的民族最受人尊敬,哪怕他们的奖牌数量不是最多的。

关于奥林匹克的精神,有很多的说法,有说是“更高更快更强”的,有说是公平竞赛,有说是和平团结的,反正没有标准答案。我认为,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奥林匹克精神中最应当为我们民族最汲取的是这样一些(而不是一项)内容:公平、平等、服从规则和相互尊重——尊敬强者的同时对勇于奋争的失败者也要予以尊重。中国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怎么就没有类似奥林匹克这样的文化产物呢?我以为,是中国文化的缺陷造成的。与奥林匹克文化——“人人平等”观念相对应的中国文化,是“尊卑有序”观念,这是中国文化局只能限于一定的历史阶段的内在根源。中国人一向崇拜强权,在强权面前所有人都要显示出卑微的身影。如果在大庭广众面前公开竞赛,不管是比武还是辩论,不管是政论还是研讨,都能把中国文化精髓里的尊卑有序不走样地体现出来。有一黜京戏叫“打登州”,说的是隋朝末年,好汉秦琼被迫与地位崇高的贵族杨林比武,在貌似公平的比武场上,那些奴才们使尽了花招让秦琼掣肘,把一场“竞赛”变成一场迫害,当然结局是另外一回事,是绿林好汉们借机把秦琼劫上了瓦岗寨。中国传统文化体制下不可能自发地生出公平的机制体系——裁判,就是有了,也是权威部门任命和组织的,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它与公平竞赛无缘,其使命是维护权威。因此,我们中国人应当从奥林匹克文化中剔除出中国人这种病态思维的沉疴。

上一篇:虚拟仿真技术护理专业下一篇:PLC控制变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