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内地传媒之比较

2024-05-15

香港与内地传媒之比较(精选四篇)

香港与内地传媒之比较 篇1

一、差异原因

香港与内地传媒行业上差异归结于不同的因素, 其中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其深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然而, 近百年的西方殖民地历史使得香港并不完全与大陆相同。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铸就了今天的香港。同时, 作为中国与国际交流的前沿,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地。文化上的多样性及多元性影响了香港传媒的各个方面。文化是“表意的过程与行为”, 并且它“包括的范围广泛, 由语言、艺术、哲学, 一路直到新闻、时尚与广告。”文化上的不同影响到新闻和广告等传媒的各个方面。因此, 香港传媒不可避免地带有中西两种文化的特征。

二、传媒差异

(1) 报刊。香港与内地的报纸杂志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首先, 在版面设计上, 香港的报刊更倾向于使用巨大醒目的标题。通常, 香港的报纸都会用很大的篇幅来书写标题并且字体颜色丰富多彩。而内地的报刊相对而言则比较严肃。在文字色彩上倾向于黑色。报刊上的图片也比香港很多报刊的图片要小。这一点从香港的苹果日报和内地的中国日报的对比就可以看出。苹果日报经常用大量的图片并且图片常常占报纸很大的版面。文字少, 图片多可以说是香港报刊的一大特色。中国日报的办报风格和版面设计则比较严肃。图片只是报纸的一部分而且文字的颜色也倾向于使用比较正式的黑色。

香港和内地的报刊的另外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自由度。相比于内地的报刊, 香港的报刊更加自由。在中国内地, 报刊特别是官方的报刊会有比较严格的审查制度。而在香港, 报刊则没有如此多的限制。但是这种自由度也会带来一些弊端。许多娱乐性的报纸为互相抢占市场份额会过度地曝光明星的隐私。香港的狗仔队就是为此而诞生的。这其中比较轰动的事件就是2002年10月30日, 香港《东周刊》的一篇名为《字母女皇被虐裸照曝光》的报道。在文章中, 《东周刊》使用了一张某香港著名女星被绑架时的裸照。尽管此报刊在照片中做了处理, 但文章的内容却暴露了女星的真实身份。此事件引起极大的反响, 最终导致《东周刊》停刊。

(2) 广告。香港和内地的广告各有其特征。由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香港的广告大胆并且多用一些夸张的声音或动作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一则饮品广告中, 一位女性在喝过此饮品之后通过高分贝的声音吓跑企图抢劫她的歹徒。这则广告用女性的声音来强调其产品的润喉功效。相比而言, 内地的广告则更倾向于使用传统价值观念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每每临近春节。许多公司都会使用过年回家的广告来宣传其产品。

另一方面, 香港和内地的广告在传播媒介的使用上也存在区别。香港的广告不仅在电视上经常出现而且也频繁出现在户外的广告媒介上。在香港的地铁, 街道以及栏杆上经常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广告。而内地的广告在前期主要依托报刊。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 电视的普及以及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则使得其在广告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3) 电影。在电影方面, 尽管香港电影深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 香港电影仍保留了自己的特色。长时间的西方殖民历史是原因之一。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使得香港电影相比于内地电影更注重电影的商业性。香港的电影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喜剧片以及讲述黑帮的影片。喜剧片中周星驰是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很多影片, 如《喜剧之王》及《大话西游》都是非常卖座的影片。香港的黑帮电影也是香港电影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大陆, 香港黑帮电影曾吸引了无数观众。电影中, 周润发穿着黑外套, 叼牙签的形象深入人心。比较有代表性的“古惑仔”系列曾吸引许多包括大陆在内的年轻人竞相模仿。

相比于香港电影, 内地电影则经历了不同时期。内地早期电影主要强调体现主人公的人生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应。早期电影, 如《我这一辈子》及《万家灯火》通过对小人物的介绍来反映当时社会现状。到现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中国积极地走向世界, 中国电影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的影响。中国电影不管是在内容还是题材上都更加多样化。反映生活各个方面的电影也不断出现。这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导演, 如张艺谋和陈凯歌。优秀导演的不断涌现不仅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丰富了大陆电影。

三、结语

香港和内地传媒各有其特色和优劣。这是有历史因素以及香港和内地的现实差异所决定的。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 香港将会继续发挥其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优势。其传媒行业也会越来越具有包容性, 开放性及多样性。而内地传媒和香港传媒的相互影响和交流将会进一步加深。这有利于两地传媒互相借鉴对方的优劣, 弥补不足, 创造中国传媒新局面。

摘要:至今, 香港已回归中国近十八年。香港与内地的经济, 文化及社会等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内地和香港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深入。同时, 香港和内地仍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本文将针对香港和内地传媒之间的差异原因及具体差异进行研究分析, 以便对两地之间的差异有更好的认识。

关键词:香港与内地,传媒,差异

参考文献

[1]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2]董亚夏.试探香港传媒业的现状及发展走势[J].新闻天地, 2003 (1) :39-40.

[3]李岩.从电视广告创意看大陆、香港两地文化观念的差异[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2) :72-80.

[4]马持节.从香港《东周刊》事件看传媒报道的价值取向[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 2003 (1) :8-10.

[5]甘惜分.静观大陆外传媒谈香港回归[J].国际新闻界, 1997 (4) :10-13.

[6]陈韬文, 李立峯.香港的传媒、政治和社会变迁[J].国际新闻界, 2009 (12) :11-16.

香港与内地传媒之比较 篇2

内地与香港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比较研究 作者:高志玲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05期

香港与内地传媒之比较 篇3

【关键词】内地刑法;香港刑法;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共同犯罪是刑法中的一个复杂疑难问题,其危害远大于单独犯罪。正因为如此,不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从古代的刑事立法开始就已经注意到了共同犯罪并在刑事立法中有所反映。例如在我国战国时期魏文侯相李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封建成文法典《法经》中规定:“越城,一人则诛。自十人以上夷其乡及族,曰城禁”。根据这一规定,十人以上越城,危害性大于一人越城,因此加重其刑罚。这是我国首次正式在立法中规定共同犯罪。其后,共同犯罪不断体现在后世立法中并日臻完善。及至《唐律疏议》,共同犯罪已经发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唐律疏议》对共同犯罪的规定分为总则性规范和分则性规范,前者是对共同犯罪的一般规定,后者是对个别罪名共同犯罪的规定,例如关于造意者在共同犯罪中负主要责任的规定,家人共同犯罪止坐尊长的规定,关于外人和监督主守的官吏共同犯罪的规定,等等,并为后世宋、元、明、清的刑律所照搬沿用。在西方到了中世纪也由开始有了关于共同犯罪的零星规定,而西方近代刑法中共同犯罪制度的确立是以1810年《法国刑法典》为标志的,该法典在刑法总则中确立了共同犯罪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继之,1871年《德国刑法典》也对大陆法系共同犯罪制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现行刑法是1997 年3 月14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在1979年刑法基础上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这次修改,对共同犯罪中的某些规定也作了修改补充,这些规定对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的处理共同犯罪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共同犯罪,是一种相对于单独犯罪而言更为复杂的犯罪形态,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比单独犯罪的危害程度更为严重,所以,历来是各国及地区刑事立法惩治的重点。内地刑法在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两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论处。”这是以一种明确、具体的立法方式在总则部分规定了共同犯罪的概念。而香港刑法由于传承英美法系之传统,没有给共同犯罪一个明确的法定定义,但根据各种单行条例、法规以及判例不难看出,其对共同犯罪概念的理解还是和内地有所不同的,表现出普通法的特征。如在李迪川(Li-TitChuan)[1972]HKLR71案中是这样下定义的:“共犯是在犯罪进行中的任何时间里以某种方式和其他犯罪者合作犯罪的人。”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香港刑法并没有将共同犯罪限制在故意犯罪中,它只是一般的规定,即共同犯罪是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的行为。

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共同犯罪有其自身特有的成立要件。我国内地刑法和香港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具体立法方式和内容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两地关于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之比较。

根据我国内地刑法的有关规定,构成共同犯罪首先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这里的“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就自然人犯罪而言,共同犯罪必须是两个以上的人实施犯罪;就单位而言,就是两个以上的单位或单位和自然人实施犯罪。这一点已为两地刑事立法和理论界所认同。两地关于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问题

对于自然人而言,年龄是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主要因素,内地刑法典第17条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划分。具体地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不满14周岁的人为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这时行为人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将完全不负刑事责任;二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二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重伤或致死、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品罪的,应当负担刑事责任。”所以,又称相对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三是已满16周岁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在这一阶段,行为人将对自己实施的行为负完全责任。与此同时,内地刑法第14条第三款还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在香港刑法中,刑事责任年龄又称为理解年龄,法律推定尚未达理解年龄的儿童不承担刑事责任。香港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规定于《少年犯条例》中,根据《少年犯条例》(香港法例第226章)第2条的规定,香港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也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该《条例》规定,未满7周岁的儿童不能实施犯罪,无需负刑事责任。可见,在香港刑法中,未满7周岁的儿童没有犯罪能力是一个不可辩驳的推定,任何情况下均不得推翻。二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该《条例》规定,已满7周岁不满14周岁的儿童和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少年要对一定条件下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即内地刑法中相对负刑事责任。但与内地不同的是,香港刑法中并没有规定出具体罪名,而是首先推定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不能辨别是非的人,但是,如果控诉方能证实该儿童系“恶意选择”实施被禁止的行为,即明知该行为是“非常错误的”依然实施,那么这种推断就被推翻,确认其有刑事责任能力。这与内地刑法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规定有明显的不同。此外,香港__刑法还规定,不满14岁的儿童被推定为不能实施强奸罪,这是不容反驳的推定。香港刑法确立这一推定是与行为人实施被禁止的行为的性质与生理特征有关,而与犯罪所要求的主观状态无关,这也是与内地刑法规定不同的地方。三是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该《条例》规定,已满14周岁的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完全负刑事责任。

香港与内地传媒之比较 篇4

权证最早起源于美国, 繁荣于欧洲, 而近年来以香港和台湾为代表的亚洲权证市场发展非常迅速。2004年香港以673亿美元的总成交额一举超过权证交易大国—德国, 正式成为全球最大的衍生权证市场。而我国内地权证产品作为股权分置改革的一个对价方式, 阔别9年后于2005年8月又回到了证券市场。短短一年多以后, 内地权证市场总成交额达2439亿美元以上, 高于全球成交金额最高的权证市场——香港, 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权证市场。

一、权证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权证是一种带有期权性质的产品。从国际市场的历史看, 这种期权类产品已经占到衍生产品市场的半壁江山。近年来, 随着国际热钱规模扩大和各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加剧, 在全球范围内又掀起了金融期权的热潮。根据全球交易所联合会的统计, 2004年全球股票期权交易量大幅增长28%, 成为全球金融衍生品种增长最快的品种。作为股票期权的延伸交易形式, 衍生权证的全球市场规模也增长很快。

权证作为一种杠杆投资工具, 品种繁多, 其基础金融工具可以是股票、指数、可转换证券、外币、一揽子组合工具、利率和大宗商品, 但以股票权证和指数权证为主。内地和香港的权证市场主要是以股票权证和指数权证为主。其中股票权证, 又称认股权证, 是由特定发行人发行的, 约定出有人在规定期间内或特定到期日, 有权按约定价格向发行人购买或出售标的证券, 或以现金结算方式收取结算价差的有价证券。

股票权证又分为股本权证和备兑权证。股本权证又称公司权证, 发行人是标的证券公司本身, 通常由认股权证与债权和新股捆绑发行。备兑权证, 也叫第三方权证, 发行人是标的证券公司以外的第三方, 一般为大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行使股本权证通常会增加公司股本, 而行使备兑权证则不会增加公司股本。根据行权方式的不同, 股票权证又分为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 也称看涨权证和看跌权证。根据行权时间的不同, 可分为欧式权证、美式权证、百慕大权证。美式权证持有人在权证到期日前的任何交易时间均可行使其权利, 而欧式权证持有人只可在权证到期日当日行使其权利。百慕大权证则综合了美式权证和欧式权证的特点, 行权时间是权证到期日之前的若干个交易日。市场上最基本的权证是欧式权证。

认股权证具有价格发现功能。由于认股权证或期权市场等衍生性金融商品有较低的交易成本以及高度财务杠杆的特性, 使得拥有信息优势的投资者有可能会先在认购权证市场进行交易。同时因为认购权证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 额外的信息将被释放出来, 并且很快被吸收到标的股票中去, 使得标的股票的效率性增加, 股票市场也更加有效。

二、我国内地权证市场的发展状况

我国内地在1992~1996年期间, 沪市和深市曾经发展过权证。20世纪90年代初期, 由于宏观经济调控经济过热, 连带股票市场出现持续近三年的下跌。因此, 一方面很多上市公司试图通过权证产品, 曲线保障老股东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再融资的目的;另一方面当时的交易所也试图通过推出权证产品来活跃市场。于是权证产品就应运而生了。

20世纪90年代内地权证市场的权证品种较少, 总共才有14只权证。交易不规范, 参与者对权证也不了解盲目跟风炒作, 权证产品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含义和价值, 沦为高度投机的工具。此时期的权证市场状况可以概括为:诞生于特殊历史背景, 交易极度投机, 市场存在操纵行为, 也存在对产品不熟悉而盲目炒作引起的市场偏差。这些成为后来关闭权证市场的根本原因。

2005年8月, 权证作为股权改制的一个对价方式再次回到了我国的证券市场。这次我国内地发展认股权证首先是为了解决当前一级市场存在的扩容困难和券商包销股票存在的巨大风险以及国有股减持和股权分置等现实问题, 其次是建立起比较规范化的认股权证交易市场, 为内地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权证运行三年来, 规模和品种以及交易量都有所增加。

2005年8月22日宝钢权证首先借助股权分置改革的契机, 成为9年之后的第一只权证重新登陆内地证券市场。紧接着诸如长江电力、万科、新钢钒、白云机场等多家大盘蓝筹公司的不同类型的权证产品都随后上市。历经三年的发展, 先后有50只权证登场, 其间有股改权证也有可分离债分拆出的认股权证, 其中32只权证已到期退市。这次权证规模比20世纪90年代初扩大, 品种也比90年代初大大增加了。同时, 这次交易所也加强了对权证创设和交易的监管。管理层在2005年末推出了创设机制, 目的是评议权证过度投机, 保护中小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者的整体利益, 建立一个较为理想的权证市场。同时“连续创设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 对完善内地权证市场有深远意义。对于权证交易过分投机, 管理层还设置了盘中临时停盘机制, 进行风险预警。

三、香港地区权证市场的发展状况

早在1973年, 香港就发行了首只股本权证, 是同发行公司的债券一起发行的。一直到1988年2月首只衍生认股权证才在香港挂牌交易,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如今香港衍生权证市场已成为全球最繁荣的权证市场。香港联交所上市的认股权证均是由认股权证标的物公司以外的第三人所发行, 并分为备兑认股权证和非抵押认股权证。认股权证在香港常被直译为窝轮。

在香港市场, 香港联交所已拥有各式认股权证22种, 权证数量超过2000只, 标的股票涵盖银行、地产、电信、石油天然气等多数行业的主要上市公司, 存续期从六个月到一年半不等。在香港, 公司认股权证仅有几十只, 交易不活跃。但是备兑认股权证有近千只, 每天交易额占大盘总成交额的15%~20%, 交投活跃。通常, 股票市值越大, 其认股权证也越受欢迎。例如认股权证相关资产是恒生指数、汇丰、和黄、国企指数和中国移动都很受欢迎, 它们的认股权证占认股权证市场整体的60%~70%。在香港买卖认股权证交易非常简便, 每个投资银行发行的每一种备兑认股权证都被冠以一个四位代码, 买卖只需要输入相关代码和价格、份数, 交易方法与股票完全一致。由于竞争激烈, 通常一只正股会有不同投资银行发行不同行使价、不同期限的多只认股权证, 投资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和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以汇丰为例, 就有多达100只不同的认股权证可供选择。香港政府免征认股权证的交易印花税。

四、两地权证市场比较与借鉴

香港权证市场之所以能成为全球第一大权证市场, 主要归因于完善的制度, 其制度是为发行人设定较高的发行门槛。在香港, 想成为衍生权证的发行人之前, 首先须获得香港联交所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给予的投资评级中的前三等。而且联交所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仅少数几家, 只有穆迪和标准普尔符合联交所的标准。除了评级之外, 还要遵守联交所规定的最低净值, 其金额为20亿港元, 一旦发行人净值低于20亿港元, 就必须通知联交所。因为有如此高的门槛, 使得香港的权证市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因而吸引不少境内外投资者放心地把资金投入香港权证市场, 香港权证市场也因此而迅速发展。

相比之下, 目前内地权证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 仍存在和20世纪90年代相似的问题, 那就是还没有做空机制, 也没有引入做市商制度, 权证市场投机气氛严重, 权证产品仍偏离它实际应有的价值, 和正股差价巨大。内地权证数量相对于沪深两市近两千只股票来说, 数量太少, 投资人没有过多的选择余地, 同时也便于热钱集中炒作个别权证。

国际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 权证主要有套期保值、风险管理、套利和投机等功能。但这些功能在中国的权证市场未能有效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汪昌云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的权证市场由于缺乏卖空机制, 难以满足套期保值、风险管理及套利这些最基本需求。”中国内地权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是要建立起权证与正股之间的价格发现机制。在香港和美国等较成熟市场, 正是市场套利行为和转瞬即逝的套利机会, 使金融产品价格保持在相对理性的位置。创设制度虽然是一种变相的做空机制, 但这种机制不够公平, 不成熟, 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谢黎旭, 刘维奇.我国股票权证市场的发展路径[J], 科技与管理, 2007 (6) .

[2]朱华.认股权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J], 时代经贸, 2006 (12) .

[3]周松林.权证叩开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大门[J], 财经中国, 2005 (12) .

[4]静文.认股权证在香港[J], 大众理财, 2005 (10) .

上一篇:药学岗位人员下一篇:坚强智能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