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景观

2024-05-11

复合景观(精选三篇)

复合景观 篇1

1 复合景观设计的意义背景

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 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城市特色、城市内涵的体现最直接地反映在城市的建筑空间及大型基建之中。城市中的自然山水、道路、桥梁、公园、广场、街旁绿地、建筑及小品等, 以其独特的景观语言表述自己沉淀的历史岁月、辉煌的传统文化以及独特的地域风韵。

复合景观设计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从大地的生态规划、流域规划到城市区域景观规划;从局部环境建设到街头城市建筑、桥梁道路、花园景观等, 并在一定程度上涵盖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阐述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复合景观设计已成为展现城市地域烙印、时代特征、建设思想及艺术水平的重要手段。

2 桥梁对复合景观设计的反映

桥梁等大型工程建设, 既要抓质量又要重视景观;不但要满足交通功能的要求, 还要将其所在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 和整个城市融为一体。周全的考虑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尊重, 从而使桥梁功能、美学、文化与技术达到统一, 成为一座座承载风雨的“艺术品”。

2.1 悉尼海港大桥

在澳大利亚悉尼的杰克逊海港, 有一座号称世界第一单孔拱桥的宏伟大桥, 这就是著名的悉尼海港大桥 (Sydney Harbour Brid ge, Au stralia) 。大桥全长1885 m, 是早期悉尼的代表建筑, 它像一道横贯海湾的长虹横架在悉尼港湾的南北两陆, 巍峨俊秀, 气势磅礴, 与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隔海相望, 成为悉尼的象征。 (图1)

悉尼海港大桥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悉尼的地域文化和现代风情。同时悉尼歌剧院依偎其身边, 如碧绿莲池中的一朵洁白睡莲, 簇拥着盛开。歌剧院三面临水, 正面对着海港大桥, 背倚植物园。隔海相望, 那乳白色的贝壳屋顶, 倒映在蔚蓝的海水中, 与那来来往往的游艇、巍峨庄严的海港大桥一起, 形成一幅优美灵动的画面, 动静结合、交映相辉, 为悉尼港湾的夜色增添光彩。

悉尼大桥的设计建成有许多重要的意义, 她是连接港口南北两岸的重要桥梁、是悉尼歌剧院明信片的完美背景、也是摄取港口全景的绝佳地点。至此之后, 人们说起悉尼地标, 都将悉尼海港大桥、悉尼歌剧院和悉尼塔联成一体欣赏。三大建筑形成的城市复合景观, 勾勒出了一幅视觉效果的盛宴, 或雄伟又婀娜、或深色搭浅色、或直线伴曲线, 相辅相成, 优雅魅惑。

3 桥梁景观的复合景观设计方案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人文环境均有其特指性, 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 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 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

在进行桥梁方案设计时, 可充分研究当地风土人情、城市特色、标志性地标等, 利用桥梁的文化承载作用, 创造出更多融于地方环境、相辅相成、富含内涵的桥梁方案。以下就几个具体的桥梁方案详细说明。

3.1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横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 是连接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大型跨海通道。桥梁主体工程总长22.9公里, 由青州、江海直达船与九洲三座航道桥及非通航孔桥组成。

项目设计之初, 我们考虑到桥位所处区域有桂山岛、牛头岛、外伶仃岛等众多岛屿, 如此多的景观视点, 造就港珠澳大桥将成为一个全方位的景观工程。同时, 伶仃洋水域是珠江河口主要的入海通道和最大的河口湾。硝烟的灰池、虎门的炮台、还有文天祥的名篇《过伶仃洋》, 都给这一湾海水注入了水墨丹青的人文情怀。改革开放以后, 珠海拥有毗邻港澳的优势, 一跃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 将使两个特别行政区、一个经济特区, 中国三座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因大桥相联, 演绎“珠联璧合”的新乐章。因此, 我们以“三地相连、协力奋进”为景观主题, 基于古往开来的历史文化积淀, 强调三地人民改革奋进的社会凝聚力, 烘托港口城市的地域发展特色, 打造有视觉冲击力、造型新颖的标志性桥梁。

九洲航道桥作为全桥景观分布的第一座标志性建筑物, 以乘“帆”劲发的桥塔造型, 表达扬帆起航的景观寓意, 如乐章之序曲, 开篇节奏紧凑。帆是海洋文明的象征, 代表着一种搏击风雨, 不惧艰险, 勇于探索的精神。桥塔以“帆”为塔型, 是对港、珠、澳三地海洋文明的诠释及三地敢立时代潮头的开拓精神。 (图2)

江海直达船航道桥桥面标高较低, 处于全线景观的略低处, 桥型设计简洁, 承上启下, 恰似乐曲中丰满的和声渲染重复着主题。青州航道桥主跨468m, 是全线最宏伟的桥梁, 在景观上体现出气势与稳健感, 如交响乐的高潮篇, 激昂向上, 升华全线景观主题, 在景观上形成最高潮。由此, 三座航道桥与非通航孔桥的组合在全线形成节奏分明的景观韵律, 如一曲桥梁复合景观的海洋交响乐, 演绎了中国首个跨越“一国两制”三地的桥建项目, 从而实现交通上的连接、两岸经济的衔接乃至三地文化的对接。 (图3)

3.2 寸滩长江大桥

重庆素有“桥都”的美誉。寸滩长江大桥作为其主城的第27座特大型跨江大桥, 是主城快速路网中“六联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桥因其为“机场专用快速路的控制性工程”而备受关注, 是重庆市的入口形象工程。寸滩长江大桥在设计上有诸多亮点, 如“最大跨度”、“最宽车道”、“最巴渝风”等使其成为“上台阶”的标志性工程, 为重庆桥梁建设掀开了新的篇章。 (图4)

巴渝 (重庆) 大地传统民居建筑与装饰艺术, 是巴渝文化内涵和地域文明的浓缩与凝固。“巴渝建筑”在选址布局上多注重顺应山地, 讲求建筑与自然山体环境的融合, 并巧妙选取“穿斗式”的结构形式, 运用“错层、错位、吊层、吊脚”等建筑手法, 创造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民居群, 形成了巴渝地区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

寸滩长江大桥复合景观设计可从挖掘重庆地方特色两个方面入手。一:重庆是“巴文化”的发祥地;二:重庆又是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之地。因此, 选用“巴文化”风格的牌楼做造型着重体现“穿斗式”的建筑风格, 用中国红色彩的“牌楼塔”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感, 并与重庆城内的巴渝建筑交相呼应, 形成独特的复合景观。搭配饰以“重庆八景”浮雕图案的栏杆、刻有祥云图纹的桥铭牌、灯柱等, 体现了浓郁的重庆地方文化特色, 风韵古朴, 别具一格, 当之无愧成为“最重庆”的跨江大桥。 (图5)

3.3 阳明滩大桥

桥梁的复合景观设计中, 桥梁内涵囊括的地域特色及历史人文与城市建筑体系的交相呼应尤为重要, 其产生共鸣的景观伴生效果往往成为城市的骄傲。所以, 城市的发展战略、城市精神、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城市地标建筑等, 皆是桥梁复合景观设计的理念来源。

阳明滩大桥 (哈尔滨三环西桥) 全长约6490 m, 工程包括主汊桥、副汊桥、引桥、接线道路工程等部分。 (图6)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 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百年积淀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经久不衰的传奇故事、流光溢彩的迷人夜色造就了这座城市独具特色的异国情调。这里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 而且融合了中西文化, 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有“文化之都”“音乐之都”“冰城”以及“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誉。风情万种的“中央大街”也落座在这里, 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51栋, 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 展现了近300年欧洲最具魅力的文化发展史, 是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 (图7、图8)

阳明滩大桥的主桥设计理念就来源于此。对比欧美经典悬索桥实例, 对于桥梁各部位的建筑造型、细节处理, 紧扣浪漫主义的主题, 最终确定主桥为五跨双塔双缆面自锚式悬索桥。主塔采用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 模仿贵族宫廷建筑的唯美与装饰韵味, 同时结合哈尔滨特有的中西城市文化, 塑造出庄重典雅的气氛。浓郁的色彩是俄罗斯风格的奢华基调, 塔身色彩采用哈尔滨市建筑中常用的墨绿色 (如圣索菲亚大教堂) , 主缆与吊索亦与之相应, 选用墨绿色涂装, 使主桥色调统一, 体现地域特色。 (图9)

作为主汊桥的补充, 副汊桥是全桥景观的第二级重点, 采用钢桁梁结构, 在合理的跨度范围内取得较经济的梁高。钢桁梁是现代索承结构桥梁出现之前普遍采用的桥型, 在西方各国更是大量使用。主桁外观及颜色与主汊悬索桥相呼应, 统一造型及风格, 形成高低起伏的轮廓线, 宛如一首动听的曲调, 刻画出主副汊桥自然流畅的节奏与韵律。

阳明滩大桥作为哈尔滨的窗口式通道, 与城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景观融为一体, 其伴生的复合景观成为代表哈尔滨历史发展的经典之作和两岸繁荣的标志性工程。 (图10)

4 结语

现代社会, 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的同时, 愈来愈关注自然环境, 历史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 因而复合景观设计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桥梁景观与特定地点的地形、地貌、地标建筑等配合成为新的伴生景观, 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更新意义。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个难得的机遇, 利用景观更新中的继承与发展, 努力打造桥梁复合景观的个性文化品牌, 创造出更多经典的城市地标。

摘要:桥梁与城市的伴生往往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本文通过研究桥梁景观与特定地点的地形、地貌、地标建筑等配合成为伴生景观的案例, 探讨其蕴生出的地方性景观更新意义及景观更新中的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 并倡导以独特的复合景观语言创造出更多经典的城市地标。

关键词:桥梁,复合景观,城市地标

参考文献

[1]蒋承杰, 丁豪, 林振袍.运河桥梁的复合景观美学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陈步春.城市桥梁美学设计研究[J].中国公路, 2012.

复合景观 篇2

复合生态型水库景观规划设计要素的思考

摘要:通过对复合生态型水库的景观特征及景观资源进行分析,提出该类水库景观规划的策略要素及具体景观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对如何将景观设计融入水库的`生态建设中进行探讨.作 者:葛燕    梁文流  作者单位:葛燕(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广东,深圳,518000)

梁文流(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期 刊: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GUANGDONG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年,卷(期):, 8(1) 分类号:X324.013 关键词:水利工程    水库景观    生态建设   

复合景观 篇3

空间应该有其固定的属性和功能, 但有时空间功能并非纯粹单一, 要同时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复合空间即是注重在一个空间中同时包容多种功能, 容纳多种使用者的活动。

对于空间而言, “单一功能”和“复合功能”实际是指在空间中同时发生活动的多少。复合功能体现为空间中多样的活动。尤其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 空间并不是为了单一目的而存在, 它可以在同一时段内实现或激发多样的人的活动, 从而形成比单一功能更具活力的空间。复合功能空间具有两层意义: (1) 包容性, 即将多种活动并置于一个空间, 也就是说空间能同时满足不同人群的多种行为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 将多种活动并置也需要分析所并置的活动是否会相互排斥。 (2) 激发性, 即空间由于自身的一些特征, 能够诱导或是鼓励更多活动的产生, 或者说在空间原来赋予的功能基础上激发更多的活动。

2. 他属性对本属性的嵌入——居住区复合功能空间分析

空间功能的定位是景观设计工作开展的前提, 随着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复杂化与多样化, 单一功能属性空间往往会嵌入其他属性功能, 致使功能空间经常表现出复合性质。本文以北京永丰嘉园景观改造为例对居住区中三种典型的复合功能空间的定位方式方法进行分析。

2.1 商业空间对休闲空间的嵌入

居住区步行商业街是现代都市中一种特殊的空间模式, 它既有别于城市商业地段中的步行商业街, 也有别于居住区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居住区公共空间是以满足本居住区居民休闲活动为主要目的, 具有居住区居民休闲活动空间属性。步行商业街则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 以满足市民购物需求为主要目的, 购物商业活动嵌入居住区公共休闲空间, 则是以满足一本居住区居民为主体人群的商业休闲为主要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 居住区步行商业街是城市空间向居住区空间的嵌入和延伸, 是居住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合体。简言之, 居住区步行商业街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空间、具有商业街和居住区的双重功能属性的空间。

2.2. 交往空间对宅间交通空间的嵌入

宅间空间主要由宅前空间及宅间道路空间构成, 承载消防、搬家车辆与居民日常通行功能。由于居住区宅间道路的车辆通行功能的使用率极低, 而居民对该空间的使用频率极高, 居民时常在这一空间发生打招呼等临时交流行为, 也经常会做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 所以宅间道路作为门前交通疏导空间, 会发生公共交往空间属性的嵌入。因此设计中在避免阻碍交通流动时应考虑人群在这一空间的滞留需求。

2.3 展示空间对居住区入口空间的嵌入

居住区主入口是整个居住区环境空间体系的开端, 是住区空间序列的首环, 也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过渡和联系。作为居住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衔接部分, 居住区入口不仅是交通空间同时也对城市环境给予支持, 作为城市形象展示的一部分而具有展示属性, 即展示空间对入口空间的嵌入。

3.实际应用案例——以百旺府永丰嘉园为例

3.1 项目概况

永丰嘉园位于北京中关村发展区核心区域。是一处大型中高端居住社区, 永丰嘉园项目规划用地总面积为39.4 公顷, 包括八个居住组团和一个商业步行街。由于该项目开发周期过长, 原有景观已无法满足中高端的定位需求, 因此需要景观改造以提升该小区的整体品质。

3.2 现状空间功能属性不明确导致的景观缺陷

3.2.1 商业步行街空间

由于前期规划的原因, 商业街现状呈现出空间形式单调, 私家车沿路随意停放、场地的停留吸引力较差、缺少人气等问题, 以上问题导致该商业步行街户外公共空间的商业性及生活休闲性活动均显匮乏, 商业经济低迷。

3.2.2 宅间空间

宅间空间主要由宅前空间及宅间道路空间构成, 现状宅前空间缺乏层次性而略显空旷, 由此也导致宅前空间缺失了其应有的识别感和归属感。宅间道路为满足消防要求而做的笔直单调, 过于强调交通功能而缺少亲和力。

3.2.3 居住区主入口空间

本项目的主入口空间为典型的广场式入口空间, 即城市主干路与小区入口之间有一个过渡型的广场。现状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入口广场与步行商业街空间区位上紧密衔接但空间关系又不明确, 且主入口的空间形象特征不够强烈和完整, 因而影响了城市界面的美观及入口区的步行流线秩序。

3.3 明晰复合空间属性, 优化改造景观设计

“人们总是按其对环境线索的领会来采取行动的……如果线索能被理解, 这些场面总是传达预期的行为。”[1]在场所空间内, 明晰其空间属性, 根据人的行为方式作出相应的方案设计, 配置适当设施资源, 即设置相关线索, 当使用人群被线索正确引导时, 在该场所空间内就会发生所需求的行为活动。

3.3.1 强调空间的层次性与使用弹性

鉴于主入口处空间形象较弱的问题, 本案首先以形态特征突出的圆形地面铺装图案整合强化了入口空间形象, 并沿着圆形轨迹设计了一对弧形花池, 在花池内部种植以花灌木。花灌木加强了入口的空间感, 明确了入口与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关系, 丰富了入口空间层次序列。弧形花池与商业街建筑之间留有8 米左右的间距, 这样的空间尺度为小区居民的休闲活动提供了足够的场地支持, 也为步行商业街将来可能需要的临时性室外经营活动提供足够的场地条件。 (图1)

3.3.2 发挥广场空间的多重功能支持

由于现状步行商业街空间狭窄, 配套设施缺乏, 停留空间属性缺失, 极易为居民便认为单一交通空间属性。因此将主干道东侧适当拓宽, 形成供商业街顾客和居住区居民共同使用的小型广场空间。广场中配备廊架、景墙、花池坐凳等休憩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休闲活动需要, 设置水池、花境、喷泉水景以烘托商业街氛围。在激发了商业街的活力同时, 扩大了附近居民的活动空间, 形成了具有交通功能支持的小型广场空间。

3.3.3 充分挖掘景观元素的复合功能

(1) 发挥景观元素的空间限定与气氛营造作用:在商业步行街与小区主干道交接区域以一定间隔种植行道并穿插布置花钵, 行道树明确了商业街与小区主干道的空间界限, 花钵的设置强化了商业街空间的独立性并烘托了商业氛围, 同时也保障了小区居民在此区域停留并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安全性。 (图2)

(2) 发挥景观元素的形象提升与休憩作用:距底层商业入口处设置了若干组带坐凳的景墙, 这种设计即满足了购物等商业人群的短暂休息需要也为居民平时休闲活动提供了落脚点。景墙的形式提炼于入口LOGO, 同种元素的反复出现并强化了居住区的形象特征, 使居住在此的居民有了强烈的归属感。 (图3)

3.3.4 通过景观手法消化通过性道路空间

本案中典型的通过性道路空间即是宅间道路, 宅间道路空间为满足消防通行要求即笔直又宽大空旷。为了提高此处空间的趣味性以及居民在此停留的舒适性, 在不影响消防通行的前提下, 结合宅前空间原来的道路宽度进行了适当的收放调整, 即有些位置适度放大结合休闲设施形成广场式活动场地, 有些位置以硬质改绿地的形式局部收窄消减硬化面积。经过这样的改造, 原来笔直空旷的通过性道路变成了收放有度、节奏鲜明的景观轴线, 既满足了消防要求, 又为居民提供了品质优越的活动场地。 (图4)

4. 结语

景观设计针对不同的空间功能定位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 而服务对象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最终决定了空间的功能指向, 当今社会人们复杂多样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决定了空间功能的复合属性, 因此对人的行为心理研究及对空间功能的准确定位, 进而对复合空间进行有效分析是景观设计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依据, 脱离了这个前提和依据, 即便再精致、细腻的景观设计也会引发使用者心理的不适和行为排斥。

参考文献

[1].阿摩斯·拉普卜特著, 黄兰谷等译.建成环境的意义[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1

[2].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194, 149[3].[丹麦]杨·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6

[4].赵小刚.关注交往行为的居住空间环境探讨[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2:10

上一篇:联合判决下一篇:集群小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