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社会

2024-05-04

纽约社会(精选十篇)

纽约社会 篇1

“20世纪以来, 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影像文化向日常生活全面渗透, 造成了人类文化从以文字为中心到以图像为中心的‘图像转向’, 视觉成为当代社会生活文化构建的核心要素”。所以, 人们越来越关注摄影记者以及他们的职业道德, 关注他们所拍摄的照片是否符合伦理道德那条准绳, 却少有人认真地思考记者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新闻, 来把握按下快门的手, 也少有人思考编辑是否更应该为这件事负责。毕竟, 编辑和记者的立场有异, 记者是站在自己的职业角度以及记录事实的角度来采集新闻, 而编辑则是站在媒体的角度来编辑新闻, 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吸引受众眼球、提高关注度。在新闻生产的过程当中, 记者与信息来源的距离最近, 而编辑则与读者更近, 这种因为距离存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两者对新闻判断发生区别。腾斯托尔认为, 编辑是受众导向的 (因为与受众的距离更近) , 而记者是信源导向的 (因为与信源的距离更近) , 他说:“编辑可能认为记者过于关注信源;记者则认为编辑屈服于受众需要”。

约翰逊是美国威斯康辛-密尔沃基大学新闻系主任, 1963年, 他对于5个群体中的113人做了调查, 这5个群体包括科学家、编辑、科学写作者、非读者与读者。调查依据, 是这113人对于40篇科学新闻报道的判断资料。调查显示, 在编辑看来, 新闻价值是最为重要的, 其次是困难程度, 最次是准确性。在编辑看来, 他所认为的好报道不一定具有准确性, 而其他四个群体却将准确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 然后是困难程度, 最后才是新闻价值, 当然这其中包括记者的判断, 这明显展示出编辑与记者对于新闻持有不同的判断标准, 同时也证明了滕斯托尔所认为的———编辑是受众导向的, 甚至在约翰逊看来, 编辑对于新闻激动人心的追求已经超过了读者的要求, 这样便造成新闻对于戏剧元素的追求难以避免。

《纽约邮报》上述的做法就是“尖叫原理”的体现。什么是尖叫原理?———“高度商业化和娱乐化媒体的运作模式可以简单地称之为尖叫原理, 尖叫原理是通过恶搞的丑闻和煽情的故事, 来抓住受众的眼球”。新闻界对于这一事件也发出了各种不同的声音, 有些人认为, 记者阿巴西的做法无可厚非, 但是同样有人对他的表现提出质疑。美国学者罗恩·史密斯指出, “媒体在处理灾难所带来的悲情景象时要注意权衡三个因素:图片是否有助于说明报道内容, 公众是否有必要看到这些图片、同情图片中所摄人物的必要及同情公众的必要”。媒体工作者的正义感也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 学者们也抱有各自的不同理解, 柏拉图认为, “各尽其职就是正义”。印有这张大幅照片的报纸一经上市, 立即引发了一场关于新闻伦理的热烈讨论。“新闻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许多人认为, 《纽约邮报》将这幅饱受争议的照片登出, 并且处于头版头条的位置, 毫不保留地将见死不救的人性丑恶面表现出来, “其主要动力是媒介的收视率和收视率带来的广告收入。”对于报纸来说, 读者的数量同样意味着可观的广告收入。如果编辑能够跳出“尖叫”的怪圈, 把眼光从读者身上转向新闻事实, 离事实更近一点, 在编辑新闻的时候能够考虑到将会造成的影响, 用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 也许就能够做出更有良心、更得人心的新闻。

摘要:自从媒体诞生之日起, 对于其所应当担负的责任与义务, 尤其是职业道德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很少将记者与编辑区分开来, 而由于角色不同, 记者和编辑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有所不同。本文试图通过《纽约邮报》将地铁撞人事件登上头版头条这一事例, 阐明此类事件出现的内部原因, 以及记者与编辑须承担的责任。

纽约啊纽约 篇2

这个世界其实也不是那么大,如果你曾经在上海的一节地铁车厢里遇到你的小学同学,可是你们又不是上海人,你们的小学在距离上海几千公里的地方。如果你在中央公园遇到你加利福尼亚的朋友,你们早已经失去了联系,如果不是面对面碰上,你这一辈子都见不到她。如果你离开新泽西去香港,你加利福尼亚的朋友离开纽约去波士顿,你在香港遇到了更多的纽约朋友,而她在波士顿遇到了更多的加利福尼亚朋友。你只能够说这是一个小世界。

我还是要来说翡翠,我说过她不是我最好的朋友,因为我心里面全是我小时候的人,任何女人都不能填补她们。我不会收回我说过的话。

我在离开加州的前夜吃了翡翠做的粥和馒头,那时候她不是我的朋友,她是邻居的朋友,她们共同种植花草和做辣子鸡。我去找邻居说再见,她把我领到了翡翠那儿,翡翠已经做了一桌的芋头馅馒头。邻居说:“你吃点馒头吧。”邻居的样子看起来很伤感。我拿起翡翠的馒头咬了一口,我安慰邻居:“我只是去纽约,我不是去集中营。”邻居说:“再拿一个吧。”我说:“不要了,谢谢。”邻居说:“那么你喝一碗粥吧。”邻居让我觉得我即将到达的纽约的确可能是一个集中营。那时候翡翠还不是我的朋友,翡翠继续做着她的馒头,她还浑然不觉,六个月以后,她也来到了纽约,并且住在中央公园的旁边。我们谁都没有想到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在草地上碰面,然后我们要好起来,她成了我一个重要的女朋友。

说起来每一段往事都有些模糊了,如果你像我这样的年纪,你心力交瘁,你的记忆都是破碎的,你也会对你的过去模糊。我只记得我去香港的前夜,新港购物中心的三楼,我哭了,婷婷和翡翠,我当着她们的面哭了。婷婷沉默地给我一张纸巾,翡翠抱住我,她比我瘦弱得多,可是她的手臂坚强,她说:“好了好了,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好像总是要哭,我实在脆弱,什么都承受不了。翡翠是完全相反的那种女人,她永远都乐观,她精力充沛,她有用不完的精力,她都不需要睡觉。她念完了数学念工商管理,只要有三十分钟的空她就做拔丝苹果,切苹果的间隙她给她的花花草草松土浇水,剩下来的苹果她放进烤箱做派,你以为她一定累了,可是接下来她收拾房间,一边收拾一边给她的客户打电话。她短头发,说话很快,她就是一个发动机。如果我的生活里永远有这么积极向上的榜样,我就永远不会杀了我自己。只有在翡翠那里,生命才会变得特别珍贵,最苦难的生活都可以撑过去。

在翡翠还没有抵达纽约的那几个月,婷婷是我全部的精神支柱。我在一个露天的烧烤会第一次见到婷婷,她的脸马上打动了我,我知道她一定会成为容忍我一辈子的朋友。不是每一个朋友都能容忍我,即使他们爱我。我相信第一眼的感觉,我说过我选择她们,因为第一眼。

为了适应未知的在纽约的生活,我在网上认识了十多个很谈得来的女网友,她们全部住在纽约,我到达以后召集大家一起吃个饭,她们都说好啊好啊,可是最后出现的只有三个人,包括我自己。但是晚饭的气氛真是好极了,就像在网上那样,我们很谈得来。第二天我给她们打电话,其中之一关了她的电话,此后的三年都没有再打开。说起来她的脸都有些模糊了,似乎是一张圆圆的厚嘴唇的脸,完全不笑。幸好另外的那一个接了电话,我清楚地记得她,她像月亮,眉眼间有非常多的哀怨。月亮说是的是的,这样的聚会真美好,如果人再多些更有趣。可是,月亮说,我给另外的那个女孩打电话,她为什么要关机呢?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说她昨晚回去的路上车坏了吧,要不她突然感冒了。月亮说可是我刚才还在网上见到她,我跟她说你好,她假装不认识我。我说:“你确定昨天晚上我们都清楚地付了各自的账单加上小费吧?”“是的,我确定。”月亮说。“那我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我说。

我离开了网络的纽约圈,那样的女孩只要出现一次就让我觉得纽约的女孩都不是我能够理解的。再后来更多的纽约女孩出现,我才意识到那样的女孩实在也不算什么。

月亮一直与我保持平衡的关系,如果我去看她一次,她就过来看我一次,如果她看过我那一次以后我没有去她那儿,她就坚持不会再来。偶尔我请她吃个饭,完全我付账单的那种,她就一定要买个东西给我。这样的平衡,足够我们的友谊永永远远,可是她突然得了癌症,我不知道她是不是还活着,她很快地离开了我。

我像一个垃圾桶那样收纳了女人们全部的倾诉,当你决定了做一个垃圾桶的时候你就必须喜欢垃圾。我收纳了全部,每一次与丈夫的吵架,每一次与前男友在MSN上的调情,吵架的细节,包括耳光在哪个瞬间落下,前男友露骨的情话,她们让我觉得,她们的衣冠禽兽起来真不是人。她们经受的苦是那种,第一次以后,世界上的人都变了。我活在这些秘密里面,又不让我说出来一个字,对我来说是真是酷刑。可是她们倾倒了她们的秘密以后她们居然后悔,她们甚至憎恨接受她们倾倒的我,然后她们远离我,她们不面对我就可以暂时忘掉我的知晓,她们以为我也会忘掉,秘密的主人不再出现我就会忘掉。我不会忘掉,我记录一切,所以你们在寻找垃圾桶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树洞不会说话,可是树会长出枝叶,每一片叶子都会说话。

月亮有着最惊人的秘密,真正的秘密,没有人知道,包括和她一起住在布鲁克林的婷婷。如果你想把你的秘密告诉婷婷,婷婷会阻止你,婷婷说:“请不要告诉我,因为我不能保守,请一个字都不要说。”婷婷教会了我拒绝别人的秘密,婷婷说:“如果那些秘密使你痛苦,如果那些别人的秘密伤害你,你一定要在最开始的时候说不。”可是在此之前我得到了婷婷的秘密,婷婷的秘密足够伤害我,我不能与任何人分享这样的秘密,因为我们似乎是受了一模一样的苦,我们像是站在镜子的两端,镜子破碎了,我们看到对方,我们以为看到的还是自己。

我不能记录婷婷的故事,如果我写下来,我就是在写我自己的故事,我不写我的故事,难道我是一个写非虚构类故事的吗?我把自己放在一粒米的里面,我看到的世界就很巨大,可是我并不是一粒真的米。

有一些只是生活的习惯而不是秘密,比如翡翠需要投入多大的耐心在她那个慢吞吞的爱人身上,比如人人知道我有阅读的障碍,却没有人认为这与我童年时被确诊的注意力缺失有关系。

我们是朋友,我们接受彼此生活的习惯,我们也是集体的倾诉和倾听者。月亮也许叙述了一些不平常的往事,那也不算什么秘密,翡翠和我关于我们加州邻居的讨论,不是秘密,甚至婷婷每天开四个小时的车去上班究竟是为了什么,都不是秘密。秘密很多是男女的、羞耻的、脏的、令人不快的。我们之间似乎也没有脏的东西,完全没有。

我曾经告诉过你们我知晓的最脏的秘密,秘密被转述了十遍,越来越脏。男女的事,老了的男人和老了的女人,丑陋,身材走样,相爱又死不承认,巨大的悲剧。年老的男人总是迷恋年轻的女人,她们是他们最后一根时间的稻草,他们紧紧抓住不放。他们也不容易厌倦。上了年纪的女人总是令他们不安,她们精明、世故,她们是对手、敌人,她们又没有美好的身体。

纽约女孩吕贝卡邀请他去她的生日会,我说:“她没有邀请我吗?”他说:“她又不认识你,但是你可以作为我的客人跟着我去。”同样的情形发生在小灵芝那儿,小灵芝邀请他去她的中国火锅会。我不能同时见到吕贝卡和小灵芝是因为她们互相轻视到无视,事实上这两个女人都是科学妖精,也许你是见过美女作家,比作家美比美女作的那些家,你一定没有见过像她们俩那样真正的美女科学家。有了网络人人都是作家,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科学家。如果这两个女人都在二十五岁拿到常青藤博士,上了科学杂志,她们还长得像章子怡,你只能够不说什么了。

我听了不止一遍大山细数小灵芝大学里玩手指的可爱模样,因为小灵芝实在聪明,什么都懂了以后没有事情做,只好玩手指,大山额头冒汗抄笔记,一抬头,小灵芝玉洁冰清地玩着她的手指,大山就被定在那个瞬间,再也没有清醒过来。大山第三次开始细数的时候他直接说:“小灵芝结婚了。”大山马上就闭嘴,过了好一会儿大山说:“什么样的男人可以娶到小灵芝啊。”我不知道他做这样的事情是为了什么,他就不能让大山在青春河里多游一会儿吗,就像他会故意地跟小灵芝提吕贝卡,小灵芝假装一时半会儿没想起那个人,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说:“哦,吕贝卡啊。”

我看小灵芝和吕贝卡各一眼,小灵芝穿繁花似锦的小礼服,吕贝卡戴蒂芙尼的早餐片头的礼帽,烧烤会结束小灵芝的花朵都没有脏一朵,吕贝卡的礼帽却被下城的风吹到了两条街以外。第一局小灵芝胜。

吕贝卡切尔西码头的生日茶会让我沿着哈德逊河找了一个小时,树枝形状的三层银盘和精致无糖的日本点心都没能够弥补寻找的劳累,再加上一桌全部讲英语的常青藤,十分钟就笑一次,我说你笑什么,他说不知道笑什么,他们都笑他也只好笑。

尽管小灵芝一月的火锅晚餐也让我们在夜晚的大雪地里走了一个小时,但是雪大起来的时候他握住了我的手,我就可以停在雪里面像年轻的时候那样发问:“你还爱我吧?”我要把你还爱我吧说得像真的,眼睛都不眨一下,这样我再收回来的时候就会特别容易。他说:“爱啊。”他的爱也像是真的,收起来容易。

是什么样的男人能够娶到小灵芝?如果你是“60后”你就想一下莫少聪,如果你是“70后”你就想一下陈晓东,如果你是“80后”你就想一下罗志祥,如果你是我泰国的女朋友AE,你可以想一下林志颖。就是这么一个大眼睛科学家,他娶到了我们的小灵芝。

大眼睛移开阳台的落地窗拿来冰冻果汁和啤酒,大眼睛说雪加露天阳台就是我们家的大冰箱。那个夜晚愉快又热闹,我们有火又有剁椒鱼,我们全部说中国话,小灵芝和我讨论如何钉出不会倒的宜家搁物架。这一局小灵芝的大眼睛胜了吕贝卡一桌活泼的常青藤。

可是我更喜欢吕贝卡,她是我留在欲望都市里的凯丽。

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无法理解他的朋友们,就如同他的一个康州朋友,她打电话给他的前女友,听她在电话里倾诉,她打了不止一个,她们说了非常多的话,都是他永远不能知道的。她打完电话,他就是透明的了,我可不喜欢他是透明的,好像我也是透明的了,我只能对她说:“他是这样的,我不是这样的,即使他之前是这样的,可是他不再是这样了。”她客气地离我远点,她和透明的他说说笑笑,她偶尔会看我一眼,那种感觉非常不祥。

我的朋友们没有一个会打电话给我的前男友。兴许有这么一个,在我们拜访她和她那位著名的还没有成为前夫的丈夫时,她也给了我不祥的感觉,可是她到底也没有对他做什么。她永远是我柔软的乡愁里的一部分,如果她要杀了她自己,我就会难过,真的难过。即使十年以后她和他在每夜都有的北京饭局里再次相遇,他对她说:“你在这个夜晚很美。”她对他嫣然一笑说:“你竟然过了十年才看到我的美吗?你竟然不知道我开了我的门只是因为你而不是她吗?”他说:“我当然察觉得到,我只是不能表达,那时候到底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个她。”即使听到这样的对话我也不难过,真的,我更不会杀了我自己,我从来就没有杀过自己,即使我要炒我的新书。如果她想杀她自己第二次,我仍然难过,真的很难过。

但是如果她遇到的是我任何一个中国的女朋友,我想她肯定会杀了她,她们都有点想不开,就好像我和她在讨论换妻的问题时她说她也许同意这个建议,但是她绝不同意换夫。她的丈夫和她一起经历过车祸以后就是亲人了,他们的车去撞高速公路的护栏,护栏断了横着刺进车身,她的丈夫满头满脸血搂着后座满头满脸血的她拼命地叫。她已经恍惚,又被他的叫声叫醒过来,她伸手过去捞到了他给她买的GUCCI,好牢固的GUCCI,一点损坏都没有,他们从GUCCI里找到了整台车唯一能够找到的电话,打出了救命的求援电话。等待的时间里,他们抱在一起,他们都以为对方就要死了。最后他们谁都没有死,他们却是一起死过的人了,他们是亲人了。所以我们共同的朋友冲她的丈夫笑了一下,她就和她一个月都不说话,她做得出来。我说:“你是怎么想问题的,换妻不就是换夫吗?”她说:“哦。”

纽约社会 篇3

荆棘之路

3月22日的纽约州议会进行了冗长的数个小时,与大多数的议会过程一样,其中充满了各方立场的陈述、言辞激烈的争辩以及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最终才进入最后的表决阶段。与此异曲同工的是,MMA运动的合法化道路,也是经历了多年的摸索、改进、争取,最终才获得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

众所周知,在MMA运动诞生之初,关于它在竞技规则上的“无限制”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一方面,MMA比赛由于允许各种不同格斗技在一起碰撞而产生的激烈火花吸引了众多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其在场面上显现得过于血腥残忍而饱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批评。前美国国会议员、铁杆拳击迷约翰·麦凯恩更是将其称为“人类斗鸡”,并强烈呼吁美国各州禁止MMA运动。

从1993年UFC在美国丹佛举办历史上的第一场比赛,到1997年MM A运动被美国的36个州视为非法运动并加以明令禁止,UFC仅仅举办了十几场PPV赛事,星星之火不但没能燎原,还陷入了濒临倒闭的绝境。

在这样的形势下,UFC只能选择在美国少数的几个没有运动委员会监管的州举办比赛。同时,为了让这项运动更能够让大众所接受,UFC开始对比赛规则和宣传手段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果断放弃了最开始使用的“无限制”口号,转而打出了“综合格斗”的牌子,强调了自身的合法性。2000年,在经营状况最为艰难的时期,UFC终于迎来了新的转机,UFC原股东SEG的大老板罗伯特向拉斯维加斯娱乐大亨洛伦佐·费蒂塔兄弟求助,最终费蒂塔兄弟与好友白大拿共同出资,以200万美金买下了整个SEG并重新命名为Zuffa。2001年1月,Zuffa正式接管了UFC。

由于费蒂塔兄弟与内华达州运动委员会保持着良好关系,有助于UFC的赛事获得批准,所以UFC就把大本营设在了拉斯维加斯。同时,在新任CEO白大拿的大力推动下,经过对赛事体重级别重新划分、比赛规则重新设定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UFC面貌焕然一新,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2001年之后,UFC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当初明令禁止MMA运动的一些州也逐渐对其敞开了大门。近几年来,随着主流媒体的全面覆盖,UFC扩展了欧洲、拉丁美洲、亚洲以及美国本土的新市场,品牌知名度在不断地提高。2009年,北美的Spike TV,ESPN以及其他33个国家的电视媒体开始直播UFC的节目。而UFC旗下的真人秀节目《终极斗士》更是很好地将这项运动推广到全球。不过,就在全世界几乎都已经认同了MMA运动的时候,唯独美国的纽约州却仍在对此进行顽强的抵制。一直到2016年初,纽约州仍然是UFC覆盖全美国的最后一道障碍。

究其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以麦凯恩为代表的一些纽约州上层议员的反对意见,还有两股民间反对势力在对UFC进行全力狙击。一方是妇女权益组织,其一直认为UFC歧视女性,另一方是拉斯维加斯餐饮工会,他们一直与UFC的老板费蒂塔兄弟长期对立,他们矛盾的起因在于费蒂塔兄弟位于拉斯维加斯的赌场一直不加入该工会组织,使得双方结怨已久。

尽管困难重重,UFC却一直没有放弃向纽约挺进。作为世界文化娱乐事业的中心,纽约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纽约也存在着业余的MMA赛事,但是其影响力与职业赛事不能相提并论。当地的MMA粉丝可以通过电视看比赛,可以在先锋广场参加UFC举办的明星见面会,还可以去纽约城的MMA健身房亲自去体验这项运动,但就是无法在家门口现场观看气氛火爆的MMA赛事。而对于UFC来说,一日不在最负盛名的麦迪逊花园广场举办PPV赛事,一日就无法标榜自己为可以比肩篮球、橄榄球、拳击的世界性主流运动。

所以,自从2008年起,UFC一边雇用专业的游说公司进行游说公关,一边试图从法律途径来解决MMA运动的合法化问题。从201 1年起,UFC连续4年向法院提起诉讼,将纽约州政府告上法庭,称其禁止MMA比赛的做法违背第一修正案的相关条款。但遗憾的是,由于证据不足以一些相关法律条款的模糊,这些诉讼请求都被驳回,看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做法行不通。

柳喑花明

游说公关以及法律途径都行不通,UFC还有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通过向纽约州的政府部门提交法案来获得官方的认可。众所周知,美国国会实行两院制,这两院就是参议院和众议院。一项法案的通过需要这两院的审核和投票才能最终生效,多年以来,MMA运动合法化的提案在纽约州的参议院一直是全绿灯通过,但是一到了众议院这里就如同石沉大海,没了音信。实际上通过这个提案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前纽约州众议院的议长谢尔顿·锡弗。70岁的锡弗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议长之一,声望和权势可想而知。由于他的坚持和反对,该提案每年到了众议院都是不了了之。

因此,UFC几乎在每一年都信心满满地筹备在纽约进行超级赛事,但每一次都是铩羽而归。这种情形到了2014年末,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原因就是锡弗这位德高望重的政治家遭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反腐败调查,2015年1月30日,在被联邦调查局正式逮捕80天之后,锡弗辞去了众议院的议长职务,UFC进军纽约的最大“敌人”失去了权利,一切开始向有利于UFC的方向发展。

更令UFC高兴的事,接任的众议院议长约瑟夫·莫雷勒是一位MMA运动的支持者。在他的全力斡旋下,MMA运动合法化的提案最终得到高票通过,UFC为之奋斗了二十年的目标得以达成。现在,纽约州的州长库莫已经将MMA运动纳入了州财政预算之中。只要经过纽约州运动委员会的批准,MMA组织可以免费在纽约举办MMA比赛。其实,职业MMA赛事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早在2013年UFC的一项统计数字就表明,其当年创造的经济收益高达13.5亿美元。如果UFC进驻纽约州,那么光是税收一项就会为纽约州带来不菲的经济收益,更别提比赛周期间还带来的旅游、酒店和零售业的收益了。

除了UFC以及本土的UFC明星,最为高兴的当属纽约的MMA粉丝们,毕竟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原汁原味儿的格斗盛宴是再美好不过的体验。虽然一直以来纽约也有小型业余MMA赛事的存在,但毕竟不能与大型联盟在巨型体育馆举办的高水平赛事相提并论。现在,UFC早就已经将目光放在了最负盛名的麦迪逊花园广场,预计在本年的11月份进行自己的纽约首秀,Bellator也正在与巴克莱中心洽谈,也要从行业老大的手里分一杯羹。

纽约首秀

早在去年年底UFC发表2016赛程计划表的时候大家就知道,计划于7月进行的UFC200注定会是整个年度中最为盛大的MMA狂欢节。不过,鉴于纽约州在3月份通过了MMA运动合法化的法案,预计在11月进行的UFC纽约首秀将成为MMA运动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场盛宴。

对此UFC总裁洛伦佐在媒体见面会上说:“纽约州最终通过了MMA运动合法化的提案,对于这项运动和我们公司都具备着历史性的意义。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为UFC200安排最为强大的阵容。另外在这之后,我们也非常重视即将在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进行的首秀。我们整个团队会充分考虑粉丝们的诉求,安排粉丝们最想看到的比赛阵容。”

既然UFC要充分考虑粉丝们的喜好,那么本文不妨从粉丝的角度,总结一下在观众们的心中最希望出现在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的UFC选手吧!

●麦格雷戈VS埃德加(羽量级冠军战)

也许这场比赛并不会成为当晚的头条赛,但是这个组合绝对是粉丝们最想看到的比赛之一。目前麦格雷戈与迪亚兹的二番战已经确定在7月的UFC 200中进行,但这似乎并不影响麦格雷戈参加纽约首秀。无论胜与败,麦格雷戈都有充分的时间来准备这场羽量级卫冕战。对于埃德加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期待已久的冠军战。尽管他在麦格雷戈面前并没有任何的身体优势,但是他的速度、脚步、拳法、摔法均不在麦格雷戈之下。自从埃德加在2013年负于阿尔多,他已经连胜5场,获得冠军挑战权实至名归。到底谁才是羽量级的真正霸主,希望纽约战能够揭晓答案!

●塔特VS罗西(女子雏量级冠军战)

罗西、塔特、霍尔姆,这三位世界上最优秀的女子雏量级选手目前似乎陷入了一个颇为有趣的怪圈。曾经两次负于罗西的塔特竟然轻而易举地就打败了令罗西丢盔卸甲的霍尔姆,这不由得让人们对塔特与罗西的三番战又抱有了几分期待。对于塔特卫冕战的第一个对手,如果从公平角度上来说似乎应该给霍尔姆一个复仇的机会,但是如果从票房收益的角度,塔特与前任女王之间的对决似乎更有吸引力,毕竟罗西在纽约的人气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现在这场对决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落败女王”的心态上。罗西自从被霍尔姆KO击败之后,就一直在娱乐圈刷存在感,只要罗西找回自信,选择纽约作为回归战赛场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天王GSP的回归战

近来GSP要回归赛场的传言不绝于耳。UFC196上GSP现身赛场更是令大家充满了遐想。如果GSP当真有回归赛场的想法,那么纽约一定是一个再好不过的舞台。资深MMA粉丝的脑海中一定还浮现着2009年GSP与布洛克·莱斯纳联袂领衔UFC100时的盛况。我们也不必太过于纠结GSP的复出对手问题,前中量级王者“蜘蛛人”席尔瓦、现任次中量级冠军劳勒,甚至尼克·迪亚兹与麦格雷戈之间的胜者都可以成为备选的名单。没办法,这就是天皇巨星的待遇。就连UFC的总裁白大拿都一再表示,只要GSP愿意回来,时间、对手、出场费都不是问题。可以预见的是,如果GSP真的选择在UFC200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复出赛场,UFC和其本人都会赚得钵满盆盈。

●琼斯VS约翰逊(轻重量级冠军战)

这是一场假想中的冠军战。当然前提是琼斯先要战胜现任冠军丹尼尔·科米尔,拿回曾经属于自己的金腰带。琼斯是纽约本土选手,如果他能够顺利出现在纽约首秀上,领衔头条主赛是当之无愧的。对于安东尼·约翰逊来说,他与琼斯的这场冠军战是一场迟到的约会。当初若不是琼斯的那场莫名其妙的肇事风波,也许“闪电”早就已经改写了轻重量级的历史。不管怎样,无论如何琼斯也不应该缺席自己家门口的这场MMA盛宴。作为被公认的这个星球上最棒的格斗选手之一,琼斯与UFC纽约赛注定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魏德曼VS洛克霍德(中量级冠军战)

与琼斯一样,作为纽约籍选手中的佼佼者,克里斯·魏德曼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缺席纽约赛的选手之一。尽管魏德曼在去年把中量级金腰带输给了洛克霍德,而且两人在不久以后的6月还会进行冠军二番战,但不管魏德曼是否能够夺回金腰带,他两次战胜中量级的长期统治者“蜘蛛人”席尔瓦的丰功伟绩是人们对他抱以期望的原因。我们可以畅想一下,如果魏德曼再度负于洛克霍德,那么他与英国名将迈克尔·比斯平的对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两位高颜值、高票房吸引力,并且从来没有相遇过的选手在纽约的擂台上一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人生,一场“从纽约到纽约”的行旅 篇4

——《纽约,纽约》

标题中的两个纽约,有实体,有意向。韩湘宁也是。这个名字象征了某种艺术态度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相同却又不可预料的蔓延,甚至还昭示了一种生活美学和成功学注脚。但是意向终究是意向,透过那些看似简单却无比深刻的作品,韩湘宁比生活更真实。

五月淬火,在台湾

“我是如此平凡,却又如此幸运。”让韩湘宁总结自己艺术征途最初的体悟,他选择用《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的一句歌词来表达。

多年前,当那个清秀少年在简易建筑中完成了早期的一些巨幅油画作品的时候,周围的人已经能很明确地感受到他身上的耀眼光芒。

“我有一个平凡的身世,少年时期就在一个没有厕所的违章建筑中度过,而那些早期的巨幅油画作品,也在这里完成。当这些作品数量已达违章建筑空间的饱和,加上与‘五月画会’画友们在国外展出机会增多,为了寄运方便,以及储存的问题,我也开始以纸张作画,用滚筒以油墨滚印在棉纸间。这类风格一直持续到我移居纽约之前。”

师大附中毕业的少年韩湘宁,在当时那文理不分组的大专联考之下,“委屈而又幸运”地候补分发到师大艺术专修科,完成两年“速成式”的艺术教育。其间李泽藩老师启发他认识了纯艺术的真谛。“校园里出现了我心仪女同学与艺术系高年级男同学的倩影,激起了少不经事的我,每天不按课程表地作画,从印象、表现、到超现实主义的作品都有,直至毕业展时,作品整整占据了半个教室。”

毕业展那年,“五月画会”循例甄选会员,韩湘宁入选,在当时台湾现代艺术启蒙阶段,顺理成章成为众所瞩目的艺坛新秀。“五月画会”是台湾画家刘国松在1957年与台师大美术系校友一同组成的画家协会,也是台湾艺术史上重要的画会之一。影响了台湾艺术从古典的静物保守风格转为现代艺术风格。据说画会是得自巴黎五月沙龙的灵感,固定在每年五月举办画展。在1960年代,画会以大胆的画风、主张自由的绘画题材、概念、绘画方式等成为台湾现代绘画的前卫团体,当时仅有另一个组织“东方画会”能与之比拟。

少年得志的韩湘宁,自然没有插班师大艺术系的意愿。然而,学位并未影响他的创作历程,反倒促使他以二十一岁之年入选数次国际艺术双年展。

至于上文提到的那些巨幅油画作品,应该算是他在台时期的重要作品。只可惜在他移居纽约之后,台湾的家数次迁移而下落不明,像是《永不毁灭》《凝固的呐喊》等。“那些作品至今仍下落不明,无疑是我创作中最大的遗憾。所幸,仍留下了五幅,那就是:《事件》《膜拜》《门神》《末端》以及《崩溃之前》,其中三幅还是友人当初运美展出之后得知我在纽约而完璧归赵了。”——韩湘宁如是说。

永恒的流浪,始于三毛

“如果你的情人是个专情者,你可能会失恋得很惨。如果你的情人是个多情者,你可能永远不会失恋。如果是一个既专情而又多情的人,那就算是有情人了。”——韩湘宁

“初恋”这个词,用它无二的力度在每个有情人心上镌刻下历久弥新的伤痕。当它遇上“三毛”这个名字,轻逸如韩湘宁,也逃不出那无止境的情感流浪。于是当谈起自己与三毛的“初恋”,韩湘宁用了一个词——刻骨铭心。

“那时我二十二岁,她十八岁,一位到今天还没有一个与她境遇相同的女子;后来,她的经历与写作风靡了大半个地球。三十年之后,当我得知她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我在侨居地的书店,买回了她的声音,虽然不是她十八岁的声音,而我的泣声却已浸入那卷录音带中……”

他第一次见到的三毛,还是一袭蓝色无袖衣裙的打扮——“如果有天我不幸得了老年痴呆症,那袭蓝色无袖的衣裙,将是我少数记得的事物。”她是经友人介绍来学画的,相差四岁的师生关系渐渐地丰富了韩湘宁那时的生活。“我们喝过咖啡,我们散过步,是牵手相拥的那种。我记得我们常去她家附近的一个小公园,在那里我们拥有过一棵树,在树上刻过我们的名字。她说那个小公园叫‘高玉树公园’,后来,我再也没听说过这个小公园。我想我们的树,早已被压在台北东区的某座名贵大厦底下了。除了‘初夜’,我们做了一般恋人们做过的事。”

她开钢琴演奏会,他送来排出她名字的玫瑰。他带她见一些“臭味相投”的“现代”朋友,后来她说,因此她开始写作。

关于那段日子,三毛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说:“老师把人向外引,推动着我去接触一个广泛的艺术层面,也带给人活泼又生动的日子。他明朗又偶尔情绪化的反应,使我觉得活着是那么的快乐又单纯。拿天气来说,是一种微风五月的早晨,透着明快的凉意。老师对我的影响很深,他使我看见快乐,使我将心中的欢乐能够因此传染给其他的人。”

这样的好景延续了些时日。在一次一般恋人们通常有的小争执之后,血气方刚的他,“又做了一次纯纯、涩涩、蠢蠢的事”,将两人身处异地时三毛寄来的那些书信手稿用限时专送退还给她。倔强矜持的她,自然不能原谅。遂情散,令人扼腕。

分手后,两人很久很久都没有见面。直到韩湘宁在第一次婚姻失败的创痛期间,联络到三毛向她苦诉,说是需要一次旅行,就擅自约好某日某时在马德里美术馆广场见面,随即就启程了。他从伦敦巴黎辗转到了马德里的美术馆广场,得到了她预期的嗔怪:“你怎么定了时间地点不等我回音就跑出来,你知道我住的小岛离马德里有多远吗?”

每每忆起这次相见,韩湘宁如是说:“马德里的见面,让我自信而乐观地活着,正如她所说的:‘他使我看见快乐,使我将心中的欢乐能够因此传染给其他的人。’她将心中的欢乐还给我了,而她呢?”

不错,在那个又玄又冷的存在主义似的年头里,一位白皙、美丽,而又稍稍不安的极特殊的女子,给予他一次刻骨铭心的“初恋”,也将一份恒久的流浪赐予了他的“初心”。

大纽约,小纽约

不是返璞归真,亦非落叶衷肠。这是一段从“大纽约”到“小纽约”的历程。

nlc202309021912

1967年,韩湘宁移居纽约,重拾大型画布,那里的“艺术空气”再次激励了已非年少的他。“我初抵纽约正逢‘极简主义’的开始及波普艺术的盛行,我马上迷上了,而且非常投入。在创作上暂时放下了那些带有东方抽象造型的画风。台湾有艺评家认为我在长他人之气,我却认为,既然来到当时全世界都肯定的艺术之都,‘投入’比‘发扬’更重要。七十年代我又从‘极简’走入‘摄影写实’。四十年来,我没走错!”韩湘宁是这样形容自己当年的艺术选择的。

他并未企望征服纽约画坛,只是虔诚地参与,本着“不是东西”的创作概念,与其他来自各地的纽约艺术家一样,打工、找大画室、创作。

“不是东西”是韩湘宁三十年前在台湾大学的一个社团“存在社”的讲题,那时是含有双重意义:一是强调艺术不是只为描绘一个“东西”,同时也是说明,今日的艺术已不需有东、西划分了。“十九世纪以前,东西方的艺术尽管在观念上、技法上的确迥然不同,也可说是基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十九世纪的西方艺术,已逐渐渗入东方的艺术观念,如日本的浮世绘之影响于后期印象派;后来的抽象主义,无论是在欧洲的苏拉吉、哈通、纽约的弗兰兹.克兰因,都已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中国书法的影响。所以,我认为,二十世纪的当代艺术,无疑的是属于‘世界文化’的产物。”

不冒进带来大肯定。1970年在法兰克画廊的展出,奠定了韩湘宁在纽约发展的基础和信心,随后OK哈力斯画廊开始代理他的作品。十几年来,韩湘宁已经与纽约其他知名画家参与了许多重要展出,如华盛顿赫胥宏美术馆“建国两百周年移民艺术家特展”、东京都美术馆、纽约惠特尼美术馆、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纽约市立美术馆、德国瑞克林豪美术馆、芝加哥美术馆等等。

说起在纽约的经历,韩湘宁认为那是自己艺术生涯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很多很多年以前,我第一眼看到的纽约,是自由女神与纽约的下城,东方皇后号缓缓地驶进纽约港,一位汽艇上的金发女郎向我们挥手驰过去,我在两分钟之内爱上了这个城市!但是我很清楚我不是来淘金的,我是来圆一个理想的艺术之梦的。巴黎?纽约?我选择了纽约!因为感觉它适合我。”

1980年,韩湘宁受邀回台办首个个展,之后数次回台,举办了包括环亚艺术中心、雄狮画廊、鼎点艺术中心、诚品画廊等众多个展。他已感觉到,台北的“艺术气温”已逐渐升高。而1986年,当韩湘宁乘着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时,他第一次深刻感怀到游子之心。之后他曾二度上黄山,画了一系列的“黄山”。来往黄山、台北、纽约之间使韩湘宁游走于古往今来的时空之中。而现在,他在大理。

90年代后期,一批批艺术家候鸟般飞到了温暖如春的云南,他们直接带来了外界的最新信息,极大地开启了云南当代艺术家们的创作思路。大理已经成为100余位艺术家的栖居地。著名艺术家方力钧、岳敏君、三宝、杨丽萍等,在大理购置地产,开办工作室,长期生活在大理古城,候鸟式往返于北京与大理间。

韩湘宁也与大理一见钟情,一周之内在古城买了房子扎下根来,后来又在洱海边盘到一块宝地,盖了西班牙风格的白色房子,在才村进进出出,与村民一起过“本主节”,工作之余与众多艺术家或各路散仙谈古论今,成了大理地区最受欢迎的沙龙主人。

他的院子里停着他和夫人杨露的单车和一辆轻巧的越野车。他自己的大摩托斜靠墙上,门口随意摆放着十多只形态各异的小石狮子。“都是我自己去淘来的,去古城附近的许多村子里看,有时还可以淘到很好看的桌子、条案什么的,拿回来清洗干净再修修补补,就是一件独特的漂亮摆设和家具。”客厅最大的惊喜是地板。透明的玻璃钢,一群红色锦鲤悠然地游过。“我的客厅是盖在一方原来废弃的池塘上的,我重新修缮了池塘,养了鱼种了草。因为它现在是我家的一个重要景观哦,当然要把它搞得漂亮些。”

韩湘宁总结出他自己在大理留下来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地方足够包容,新潮也好落后也罢,大家互不干涉,都按照既有的套路发展延续,各自精彩。生活节奏慢,让人不那么浮躁,急于要分出谁对谁错来。越宽容越激励斗志。“它云集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我喜欢大理的程度已经和我喜欢纽约相当了。”

他否认住在大理与“避世”有关系,只与“风月”有关。他说这个世界已经到达一个原来我们难以想象的高度,但是网络的出现几乎是颠覆性的,它让他与世界也就一个屏幕的距离。加上夫人就是在网上“淘得”,所以他对网络赞誉有加。“谁说网络无美女?网络就是世界,所以我的作品都受它的影响。我很关心这个世界,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很关心。我也看电视,艾未未说他从来不看电视,可是我认为应该看,或者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的多事。”

“大理就是个小纽约。”韩湘宁含笑坚定地说。

玩物主义羁旅下的生活美学对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学习、拷贝西方现代艺术的历程。在这个进程中,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经验也在抬头。其中,“玩物”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经验,经由一些艺术家的个人实践和创造性转化,正在成为中国艺术现代性重建最具活力的力量。与中国急剧膨胀的国家力量不同,这种文化软实力的彰显,正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体现。近年来,文化界和批评界对所谓“中国性”、“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等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问题的关注和论争,正是这一现代性焦虑的反应。

韩湘宁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代表艺术家之一,无论其所凭借的创作媒介为油画、水墨,还是雕塑、装置、影像,其创作实践和生活方式,都可以在“玩物”这一微观的叙事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中找到清晰的文脉。“玩物”在他身上,既是一种思想方法、观看态度、美学方式和叙事策略,更是一种身体实践和生活方式。

2013年7月20日至10月20日,经过长期筹备的 “艺术家日常生活史Ⅰ——玩物主义”艺术展将在成都蓝顶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管郁达策划、熊薇任展览总监。预计将展出冯峰、管怀宾、韩湘宁、何多苓、李华生、任小林、孙良、叶永青八位艺术家的多幅佳作。策展人试图以“玩物”的角度来表述中国当代艺术最近这十年越来越明显的一种趋势:“本土的、传统的文化的自觉、回归与艺术家日常生活世界的重建”。

nlc202309021912

这次展览韩湘宁与韩仪父女一同参展,展出四件作品:六十年代人像,溪山行旅(与女儿韩仪合作),纽约拓画作品,关于大理、纽约的影像作品。韩湘宁说:“我心目中的家园,不是一般所说的‘根源’,我的‘家园’在地球上无所不在,当然与缘有关,而缘一定与我这辈子的工作有关,那就是艺术!我的生活不是旅游般边走边看,也不是一场游牧。”

顿了顿,他简洁有力地下了一个有关艺术和生活的总注脚:“我的整个人生是一场行旅。”

Q&A

Q=《爱尚生活》 A=韩湘宁

Q:重庆出生,台北长大,纽约成就,归依大理,走过那么多地方,哪里让你觉得最像是故乡?

A:在纽约生活了四十年的经历,加强了我的世界观:地球就是我的故乡。能够自由地做我爱做的事、拥有更多共同想法的朋友、亲人愿意来看我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

Q:你选择留居的地方,在艺术语境和意识形态氛围上似乎都有着“自由、多元、开放”的地域性格。这是时代、机缘的巧合,还是刻意为艺术行走?这种“行走”对于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A:对,艺术行走就是生活行走。我出生后到台湾是随着父母的迁徙的机缘巧合;移居纽约之后到现在,就应该算是为艺术行走吧。既然是刻意地为艺术行走,当然对我的艺术创作是正面的影响。

Q:从早期画抽象的东西,到后来受波普艺术的影响转向一种照相写实的绘画风格,这中间经历了哪些思路上的转变?

A:这当然与我移居纽约有关。自由的生活方式与纽约国际性的创作环境,造成了我思路上的自然转变。

Q:你是搞当代艺术的,甚至很多时候在玩前卫先锋艺术,如今你又开始倾情于中国水墨。你如何理解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A:在艺术创作上,我一直坚守当代风格,也一直相信,宋代绘画是中国水墨的高峰。现在你们所看到的,我那些看起来像是中国水墨的作品,其实是我的一种当代的观念,是对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一种尊敬。在我个人行旅时拓印地面的成果,仔细看都有不同地方的地面纹理,所以那些作品都不是属于所谓的中国水墨。

Q:2003年,你在大陆做的第一次个展是《溪山行旅图》。这个作品对你应该意义重大。在某种层面上讲,它是否不仅是视觉艺术,也能理解为一种行为艺术?

A:对,可以这么讲。

Q:那次个展你来到了济南、青岛、曲阜、泰安等城市,当时为什么选择山东?对这里印象如何?

A:这些作品是我行旅时的自然记录,所到的地方都是机缘。就如同这次我去欧洲的旅行,因为陪同女儿韩仪去巴黎展览,以及陪外甥杨丹去葡萄牙波尔图,进而创作了巴黎行旅图、葡萄牙行旅图这些作品。

Q:很多人对你和三毛的故事饶有兴趣,能否给我们分享一下你记忆深刻的片段?

A:在那个年代,三毛因为自由行旅的故事享誉国内。十八岁的她与二十二岁的我那时是师生关系,这些故事在三毛的《我的三位老师》中写得非常含蓄而清楚。

Q:你从小经历了一段漂泊的生活,似乎属于“反叛”的一类。现在有了比自己小三十岁的娇妻和自己的女儿,在她们的生活中你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A:一路走来,这些都应该属于一种缘分。

Q:你有很多年轻的追随者,古稀之年你依然留莫西干头,骑哈雷,玩微博……你觉得自己的心理年龄有多大?是什么让你保持着“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旺盛激情?

A:我虽然追逐青春,而岁月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数字。微博、微信的朋友圈是没有这个数字的。

Q:未来如果有一天不做艺术了,还会留在大理吗?会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A:不会有那一天。既然我已将生活与艺术划了等号,即使离去也是一种行为吧!

纽约的地铁文化 篇5

纽约人有个绕口令, 说一个可怜的外乡人如何迷失在纽约地铁里, 一辈子就没再转出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地铁系统庞大复杂宛若迷宫。

站在纽约地铁站台上, 可见坚固的钢铁结构毫无装饰地裸露在外, 瓷砖贴面的墙壁多有剥落, 一切显得简单而粗犷, 没有时尚, 朴实无华, 很少广告, 和商业气氛浓厚的繁华大都会格格不入。与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新颖而华丽的地铁相比, 纽约地铁显得陈旧, 但仍然非常便民, 老态毕露却老当益壮、活力充沛, 全年365天24小时奔驰不息。

阿迪达斯公司请人在纽约地铁车厢上涂鸦

纽约地铁曾是“能量过剩”的涂鸦客的乐园, 车站和车厢内外, 几乎无处不被鬼画符式涂抹得一塌糊涂。据称, 纽约市政府每年要拨出8位数的预算来清洗这些作品。20世纪80年代后期, 纽约市在强化治安管理、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 经立法严惩, 并引进高科技防油漆车厢, 好不容易从涂鸦画家手中夺回了一个清洁的地铁大环境。

近20年来, 约半数车站经翻修改造, 面貌焕然一新, 但简朴风格不变。许多车站添加了马赛克拼贴的逗趣彩色图案, 注入了匠心, 多了情趣遐思。在曼哈顿坚尼路唐人街地铁站的墙壁上, 拼贴着具有特色的贴画, 还有醒目的“华埠”两个汉字, 别致而温馨。81街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站, 瓷砖砌出了栩栩如生的各类动物。在28街的站内, 各种花样设计的帽子跃然墙上……乘客不由得赞叹着设计师的创意寓意和精湛工艺, 这些作品不但美化了环境, 也反映了纽约多元文化的丰富多彩。

车厢里看到的是另一道风景。读报、看书、闭目养神、轻声交谈、玩随身听、煲电话粥、学生做作业、老师备课改作业、打开手提电脑工作, 有的女士拿出化妆盒对镜涂脂抹粉、画眉、画眼线, 步步到位。有一次, 发觉一位女士一面注视着我, 一面拿着笔在本子上画着什么。我坐到她旁边, 见她正在速写人物呢, 每个人都是目标, 几笔就成, 这是她笔下搜集的众生相。

也许有一天, 坐在你旁边的是现任纽约市长、只拿1美元年薪的亿万富翁彭博呢, 因为他也是坐地铁上下班的。

(原载《海外文摘》, 有删改)

纽约州长 篇6

罗杰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 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 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在这儿出生的孩子, 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因此, 罗杰罗尔斯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 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

一天, 当他从窗台上跳下, 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 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没有批评他, 反而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 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经惊, 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 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 校长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 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他记下了这句话, 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 “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 他的语言也不再肮脏难听, 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 后来他还成了班主席。在此后的四十多年间, 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五十一岁那年, 他真的成为了州长。在他的就职演说中, 有这么一段话。他说, 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 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 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 它就会迅速升值。在这个世界上, 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 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也许, 在成长道路上, 我们缺乏的不是机遇、也不是聪明才智, 而是信心、信念。

纽约NM别墅 篇7

项目地点:纽约郊区

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总面积:700平方米

项目时间:2000年—2006年

项目团队:Ben van Berkel,Olaf Gipser,Andrew Benn,Colette Parras,Jacco van Wengerden,Maria Eugenia Diaz,Jan Debelius,Martin Kuitert,Pablo Rica,Olga Vazquez-Ruano

景观建筑师:Nicholas Pouder,ASLA,Pouder Design Group,Patterson

摄影:Christian Richters,Iwan Baan

不同于大型的公共建筑,NM别墅是一个私人住宅项目,位于市中心约两小时车程远的纽约北部地区,此地区现在是纽约年轻人的度假之所,故能远离大城市的喧闹熙攘。其功能正是作为一个小家庭的夏季避暑别墅,基地环境为广大的草原,外围环绕着大片树林,整个7,000平方米的地形为一个缓绛的斜坡,拥有360度的景观视野。单一的纸盒状结构分为两个独立空间,一个沿着北侧山坡蜿蜒,另一个则随着山势攀升,如同同个树枝生长出的两个分枝,创造出停车空间的同时也展现错落有致的室内结构。

建筑师将下方的建筑体量紧贴着倾斜的地面,与地形完美契合,而另一侧则使体量架高于丘陵上,其下方产生了有遮蔽效果的停车空间。UNStudio利用了标准化与预制的结构元素,有效地减少了建筑的成本,却不降低室内空间的质量。如果单从外观看,很难去想象内部空间是如何规划的,谁猜想的到看似单纯的长方体内蕴藏着如此有趣的曲面构造,建筑师试图颠覆人类对于建筑的既有看法,错层式的内部结构,就像是在一般两层楼房中间,再平行穿插入另一个楼层,体积的转变由五个平行的楼板在水平轴上交互轮替层迭。

下方体量空间中的厨房与餐厅,和架高体量中的主卧室与儿童房,都经由1.5公尺高的斜坡与中间的起居室相连结。其余属于功能性的设施如卫浴、壁炉,都设置在建筑同一面向的垂直空间中,这样的设计让主要空间的外壁性质得到释放,能够使用大面积的玻璃窗。在室内时,玻璃将户外依四季变化的自然景观引进室内空间;在室外时,因玻璃的反射效果,倒映出的景色,让建筑在自然环境中不显得突兀,与周围合为一体。

建筑空间的功能划分也很独特。浴室、厨房和壁炉位于房子的纵轴上。这样的布局可以使得外部的墙有足够的自由度。而对于较为私密的空间则部分地闭合在内部空间,其他的房间则暴露在玻璃窗内。

VilLA NM is a family summerhouse situated in a hilly and woody area,some two hours drive from NYC.This area of up-state New York used to be a destination for the elite during the twenties and thirties.In subsequent years the area suffered a decline in popularity,but now more thirty years on the area is once again open for new developments and is regaining its popularity amongst the younger people of NYC who like to escape the bustle of the big city.

The house is situated on a plot of7,000sq.m.with a tremendous 360°view of the forests and meadows.The sloping site is used as device for the programmatic and volumetric organization of the house.A single box-like volume bifurcates into two separate volumes;one seamlessly following the Northern slope;the other lifted above the hill creating a covered parking and generating a splitlevel internal organization.

The volumetric transition is generated by a set of five parallel walls that rotate along a horizontal axis from vertical to horizontal.The walls become floor and vice versa.The ruled surface maintaining this transition is repeated five times in the building.Standardizing and pre-fabricating of this structural element lowered the building costs without reducing the spatial quality of the interior.The interior space also takes advantage of the split-level organization.The kitchen and dining area on the ground floor are connected by a ramp to the living space above,the 1.5-meter(5 feet)height change allowing for a tremendous view over the valley.A similar ramp connects the living area to the master and the children's bedrooms on the second floor.

All the functional facilities such as the bathroom,kitchen and fireplace are situated in the vertical axis of the house.This organization allows the freeing up of the outer walls.Rooms that require a higher level of privacy are partly closed of to the exterior.All other rooms are provided with large glassed windows.

纽约社会 篇8

Rick Larrabe e先生之所以受到与会记者的追问,是因为纽约新泽西港作为美国东部的重要门户,其货量的增减可以清晰的反映美国经济的走势。

是的,纽约新泽西港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港口。

服务于美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Rick Larrabe e先生自豪地把纽约新泽西港务局的管理运营模式称为是目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据其介绍,纽约新泽西港务局既是一个政府机构,又是一个公共机构,是两州共有的Bi-state Agency。纽约新泽西港务局负责以自由女神像为中心方圆25英里范围内25个交通设施的规划、投资、建设、管理及运营。其中包括肯尼迪国际机场、纽瓦克自由国际机场、拉瓜迪亚机场、特德波罗机场以及曼哈顿下城的直升机场等6个机场,伊莉莎白港码头、呼兰克码头、瑞呼克码头等6个海运码头,乔治·华盛顿大桥、林肯隧道、呼兰克隧道、汽车总站、纽约地铁以及J FK机场轻轨干线和纽瓦克轻轨干线和汽车总站。“911”事件以前纽约新泽西港务局还是WTC的业主,现拥有25公顷世贸中心的土地,负责世贸中心的重建。纽约新泽西港务局是一个通天地,连四海的大交通管理模式。纽约新泽西港务局的营运资金并非源于税收,而是来自其基础设施每年超过20亿美元的收入,从而使它成为一个在财务上自营自立的公共机构。

“我们的运营模式是地主港模式,我们将码头租赁给码头运营商,签订长期合作合同,收取土地租赁费。我们港口创新实行的Public private partne rs hip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这种‘公共设施私营合作关系’正在被广泛地推广。”Rick Larrabee表示,纽约新泽西港务局与政府、开发研究机构和商业公司、国际财团联手以增强全球运输及促进商业贸易,还与私营公司密切合作,优势互补,以独特的工作方式,履行长期的公共使命,同时还满足了私营机构的合作伙伴多变的商业需求。在纽约新泽西港,有着与这些私营企业共同的目标———发展和运营广泛的运输设施,直接帮助建立和扩展运输系统,有效地促进人员和货物在纽约新泽西地区的流通。

纽约新泽西港港务局既然是一个两州共有的公共机构,它就具有自营自治,财政自主,税收独立的运营优势。据介绍,每年纽约新泽西港务局会把大部分的收益再投资于基础设施,确保它始终在美国东海岸的领先地位。港务局注重长期投资建设,近年来耗资20亿美元港口挖潜扩容,扩大海铁联运网络,航道浚深至15米,不断提高现有港口设施的产能和效能,同时为解决制约港口发展的Bayonne大桥提出改造方案。“筑巢引凤,投资未来,我们还在争取2014年巴拿马运河扩建完成后,能够迎接10000TEU集装箱船舶的到来。”

多式联运更高的效率

纽约新泽西港位于美国东部港口集群的中部位置,地理位置优越,运往加拿大或美国东部的其他地区的货物都要经转纽约新泽西港,因此它的操作处理量近年来逐年增加,迅猛发展。对此,Rick Larrabee认为,处理量多少其实并不重要,主要的问题在于由于竞争激烈,港口操作必须提高效率,“如果我们效率更高的话,我们就有更多的生意可做,特别是可以有能力接纳不断增长的亚洲集装箱货源。”

纽约新泽西港对于多式联运也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国际多式联运协会会长方贺利女士曾表示,在多式联运发展到今天,水水联运方式逐步凸显出其重要的作用。对此,Rick Larrabe e认为,目前美国东西部内陆运输的现状是从大陆桥通过比水运成本更高,对环境影响也更大,他说“我们有通过巴拿马运河去美国东部的全水路的运输线路(All Water Way Se rvice),船公司现在也越来越愿意选择这一路线,不仅安全,而且时间也很有保证,是提高效率的一种运输方式。”

此外,Rick Larrabee还表示,随着港口的处理量越来越大,集装箱化程度越来越高,货物运量增长越来越快,海铁联运对于提高运输效率作用明显,“我们有单层双层的列车可以运更多的货物,在美国内陆地区,特别在芝加哥附近,一些大都市地区的货物都是通过铁路联运来进行的,运输量非常大,并且在过去的十年当中,铁路运输增长很快,每年大约增长10%,2007年上半年尽管经济形势有些变化,但是也已经增加了12%,这也反映了海铁联运对我们港口的重要性。”此外,他再一次强调这种运输方式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如果我们能把集装箱送到铁路上,就可以使用更少的卡车,我们准备采取有效的战略把所有的铁路联系起来,建成一个网络,这样就可以把货物轻松地转到其他的地方,特别是针对大集装箱运输非常方便。”

总结Rick Larrabee的观点,就是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港口一直希求找到一些办法来实现更高效的运输,使货物更快更可靠地到达目的地,并且在运输过程中极大地降低成本,纽约新泽西港的经验就是全水运及海铁联运,这使纽约新泽西港在美东地区处于有利位置。纽约新泽西港务局投资6亿美元以扩大海铁联运系统,铁路快捷通往港务局的每个集装箱码头。自从1999年以来,通过铁路运输的集装箱数量已经增加了113%,纽约新泽西港每年海铁联运能力达到100万集装箱。

美国东部或美西部选择不再是问题

当记者问到,“部长先生此行通过与众多中国港口交流,有哪些收获,并且认为纽约新泽西港有哪些经验值得与中国港口分享”时,Rick Larrabe e说:“我也是来中国学习的,在中国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实在我们行业里有这样一个成语,就是说,你看到了一个港口就看到了所有的港口,港口的建设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关键是运营模式和服务质量的差别。”

Rick Larrabe e也坦言目前有很多的模式对纽约新泽西港的影响很大,“我们克服这些困难的方式就是通过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与新兴市场相连通,把美国东部地区和中国的贸易点联系在一起;并且用多式联运的方式把海运进行得更顺畅。”

据介绍,从2003年以来,纽约新泽西港和亚洲的贸易不断增长,特别是东北亚、南亚还有南亚次大陆,这些地方大概占纽约新泽西港现在港口贸易量的50%。Rick Larrabee分析主要原因是原本要运往美国西海岸地区的很多货物都改运往美国东部,“从增长量的数据变化也能看出,从亚洲到美国东部地方的增长比较其他的地方有很大的变化,这里面很多因素,最重要的就是营运成本在不断增长,比如说美国东西部铁路运输价格在上涨;其它新的运输方式,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比如说全水路运输的方式,这是货主和其他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从南加利福尼亚的港口到其他地方的成本在上升。如果我们选择巴拿马运河的全水路运输,就可以让贸易量增长20%,大约12, 000标箱,那么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货物运输转往美国东部地区。”纽约新泽西港位于美国东部港口集群当中的中部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到加拿大美国东部其他地区都要经过这里,所以它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的。

纽约社会 篇9

仅从学校的外观来看,并没有“神一样”的痕迹。但这所学校为录取学生提供了180万元人民币奖学金和免费机票的消息,却被传得沸沸扬扬,透出一股牛气冲天的“土豪范儿”,不禁让人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

阿布扎比分校的创办,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里就被确定。2006年,纽约大学校长约翰·塞克斯通访问阿联酋,与王储谢赫穆罕·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攀谈,塞克斯通向王储提出了在阿布扎比建立纽约大学教学点的想法,但王储却不赞同,他提出了合作建立一所纽约大学姐妹学校的意见,塞克斯通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两人一拍即合。

一杯咖啡的时间,勾勒了一所神一样的学校蓝图。王储承诺当地政府会提供所有建校资金,但学校必须聘请全球最好的师资,把学校建成世界顶尖的文理学院。

学校于2007年建成,2010年开始面向全球招生。学校的硬件更是神一级的。校区建在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地方,师生全部居住在离学校1公里外的一幢45层大厦里,有专用校车接送,一个实验室动辄花费几十万美元打造,中东富豪对教育的投资毫不吝啬。

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遵循美国大学的方式方法。所有教师都拥有博士以上学位,其中 1/3来自纽约大学,1/3来自自主招聘,剩下的1/3 来自世界名校的客座教授。知名教授不乏其人,著名法学家朱尔斯·科尔曼担任哲学系教授,纪录片大师、一镜电影拍摄法创始人莱纳德·莱托·海尔姆里希担任电影与新媒体专业副教授,著名社会学家伊万·塞勒尼担任社会学系主任……这些顶尖专家都是从全球各地打“飞的”来给学生上课的。

学校最土豪的表现形式就是学生的福利。只要学校看上的学生,绝不会因为缺钱而无法就读。因为所有的费用支持都来自阿联酋政府,雄厚的财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4年所有的学费、伙食费、住宿费和课外活动、医疗保险、旅游费用(每年7.4万美元,4年下来约合人民币180万元),甚至看F1方程式赛车都不用花钱。每年还有两张阿布扎比往返家乡的机票,也就是说,家长不必支付任何相关的教育费用。

该校还有一种“土豪范儿”的做法,就是邀请通过初选的申请者,到阿联酋参加为期4天的活动。受邀学生在校方人员陪同下,参加校园游览、试听课程、与老师沟通、参加面试、完成写作任务、参观当地名胜、在沙漠中的星光下聚餐等活动,校方负责受邀学生的往返机票、签证、食宿、活动等费用,每位学生还会得到200美元的零花钱。这份豪气被学生们戏称为“阿联酋免费观光游”。

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这份牛气冲天的“土豪范儿”,果然豪气干云。因此,尽管录取率仅为1%,但在全球有意向就读国外高校的学子中,这所学校已经成为争相传诵、趋之若鹜的“神一样的天堂”,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想要跻身成为其中的一员。

纽约关闭4所差校 篇10

当然, 这一关闭计划还要通过教育政策小组的批准, 不过该小组由市长迈克尔·布隆格亲自负责。

自2007年以来, 学校的年度评估报告就成为是否关闭某所学校的关键因素, 尤其是那些得到D或F的学校被关闭的风险更大。在今年的评估中, 3所学校得了F, 26所学校得了D。也有一些得分很低的学校仍然在办学, 但被给予警告, 它们必须改变和提高质量。一项新的学校治理法案要求在关闭学校之前必须有45天的公示, 并且在这期间必须对要关闭的学校举行听证会。

上一篇:煤炭统计管理下一篇:再融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