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有效性

2024-05-20

教师教学有效性(精选十篇)

教师教学有效性 篇1

一、教师是“问题探究”教学的有效组织者

“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发挥主导的形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教师领导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教学中, 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组织教学, 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对教师的组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课程,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在“问题探究”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既不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 更不是学生活动效果的评判者, 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转变角色主要的任务是要组织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但是农村初中许多学生生性胆怯, 不善言谈, 一怕提出问题时词不达意或出现错误, 被人讥笑。二怕提出问题过于简单或文不对题, 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 引起师生的嘲笑。三怕老师向自己反问为什么, 自己答不上来给自己造成难堪。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怎样才能组织起一个轻松的、“问题探究”氛围浓的全新课堂?我认为, 老师一要消除学生的“怕”字心理, 要信任学生,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提出问题。二要注意激励学生, 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对学生的有效激励。三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轻易下结论, 不轻易地给予否定, 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四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 敢于对书本知识和老师的论点提出质疑。另外, 老师也要勇于接受学生的质疑, 特别是当学生发现老师犯错误时, 给学生以大张旗鼓的表扬, 要彻底消除“师道尊严”思想, 主动亲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 学生才能有“感”敢“发”, 有问题想问。

二、教师是“问题探究”教学的积极引导者

问题与疑问是“问题探究”学习的起点,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问题探究”课堂教学, 必须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 要精心创设情境, 引发认识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通过展现生活现象、实验现象, 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或幻灯片,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探索过程, 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空间, 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教师是“问题探究”教学的精心设计者

探究引导, 巧提问题, 是激发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思考的关键, 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 特别是要把握“问题”的层次和度。首先, 各层次问题要保持恰当的比例, 在设计提问时, 既要有针对性地包括新旧知识的提问, 也要有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且能激发学生强大学习动力, 更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提问。其次, 在难度设计上,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思维特点, 合理安排思考程序高低的问题出现的节奏和频率。只有这样, 才能使提问面向全体, 调控教学, 促进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教师是“问题探究”教学的真诚合作者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几乎天天有讨论, 堂堂有讨论, 学生与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可见,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普通一员, 应融入到学生之中, 当好“旁观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完成, 提倡小组合作精神。把学生看成是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 了解、欣赏他们, 鼓励他们, 成为深刻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进而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 并要不时提醒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 和学生一道去探索真理的奥秘。

五、教师是“问题探究”教学的有效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的基本角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教育促进者的角色。教师作为促进者, 应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多元认知能力,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习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服务。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都高涨的时期, 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促进者”, 要联系实际精心设计新问题, 继续让学生进行思考与交流, 布置新问题进行探索, 让学生在新问题上持续探索与发展。

教师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篇2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要注意把握过程和结全起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态度的投入程度,对本节课的兴趣大小,看其获得的知识程度和能发展是否与态度的投入相符。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善于观察,看看课堂教学内容能否触及学生灵感,要积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结合自己个性重新审视自我,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简单还是有难度,是正确还是不够全面,教师都要表扬语言,但要注意方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要具有个性化,方法适当。如一个从未认真完成作业,上课极不用心的一个学生。一天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时,他忽然把手举得高高的,于是教师让他站起来阐述时,他摸摸后脑勺说:“我忘记了”在坐的学生一片哗然。为了保护他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作为一名较优秀的教师一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该同学走出了探求的第一步。战胜自我的这种精神是可喜可贺的,谁愿意帮助他把这个问题解答?这不仅鼓励和保护了那位孩子,而且还很巧妙的组织了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化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 篇3

一、立足三维目标,提高目标实现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过程,决定了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直接依据。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背离了教学目标,那么他的教学只能被认为是无效的。确立鲜明的目标意识,保证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任务指向,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化学新课程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不可割裂的整体,是化学新课程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而构建的课程总目标。三维目标的全面体现和有效落实,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实现的重要标志。因此,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化学教师必须重视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努力探寻三维目标的最佳结合点。防止对三维目标的片面理解,如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纯粹的方法指导,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误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并人为地将它们与知识教学割裂开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认真体会和深刻理解三维目标,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范围和层次,提高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情感体验。其次,要针对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协调好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蕴含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方法与价值观,努力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将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新教材与以往大纲教材进行对比,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它们之间的较大差异。新教材以其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的练习设计和富有弹性的教学内容,既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提供了基本线索,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范例和素材,毫无疑问,化学新教材是实现化学课程目标和实施化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用好、用活教材资源外,还要重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意义建构。一方面,注意从化学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学生生活的广泛联系中发掘有用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参与知识建构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另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特别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认知困惑,在交流讨论中的独特见解,以及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等等,都可能对学生知识建构产生影响而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在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生成性资源在推动学生知识建构和认知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既要在精心预设的同时为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更要在精彩生成产生时相机捕捉、适时开发和合理利用。

三、精心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钟启泉教授在“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一文中明确指出: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成功体验,这是提高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关键。让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是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化学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教学,既要充分利用活动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要善于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有意义的价值观。首先,必须重视课前准备,在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课标是国家制定的用于规范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学科教学必须达到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应反复学习,深刻领会,能抓住重点,把握实质。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是使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主要内容载体,备课时教师须认真研读,理清教材基本结构和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找准教材、教法与学生的结合点,提高分析引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出发点,活动设计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寻求活动的着力点,使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渴望和需求,成为提高学生素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生长点。其次,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不仅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放开地想、大胆地做,而且要让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有轻松愉悦的心情,更有紧张有序的思维。安排分组活动时,指导学生合理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明确任务,明确职责;实施探究活动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组织交流活动时,要设计高效的交流方式,并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引导。

四、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尤其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就难有学生认知的发展,也就谈不上有效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因素对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行为的保证。首先,教师应以积极昂扬的情绪感染学生,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要面带笑容走进课堂,和颜悦色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悦,思维活跃。其次,教师要主动亲近学生,既关注和理解学生,如重视学生分组实验的开设和探究活动的实施,多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实验和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有能力参与;又尊重和欣赏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使学生在互动中碰撞思维,在交流中完善观点,在参与中展示才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方面,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尤其要关爱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注意呵护他们的自尊心,不仅在学业上给他们以更多帮助和指导,而且在情感上予以更多投入,主动关心,真诚相待,鼓励他们的每一次投入,赞赏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并敢于在活动中大胆表现。

五、改进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化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而且需要与之相适应和相配合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为了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对他们进行有效分析和指导,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潜能,不断争取成功。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化学学业水平,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更加关注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因此,化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还应表现在重视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重视将发展性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常用表扬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善用启发性评价,点拨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评价方式上,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强调学生的自我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比较,使学生能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比较,真切地感受到付出所取得的成绩,努力所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注重活动表现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将学习和活动结合起来,既注重结果更关注过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及表达交流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从而使学习过程和方法得到不断优化。

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既是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更是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追求。我们应加强学习,深入研究,使教学行为更加有效,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文喆.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J].人民教育,2003(3).

[2]王磊,毕华林.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有效提问:教师有效教学的价值目标 篇4

有效提问的原则

提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课堂是千变万化的, 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机智, 根据情况的变化,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避免一味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 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而调整教学策略。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偏离题意时, 教师要扭转方向, 把学生引上正路。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 应用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 以适应学生的水平发挥。

提与学生知识生活有关的问题。日常生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源头活水”。运用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往往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品德的提升总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 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是最有效的。

提适合学生语言表达的问题。对一些“不确定化”的问题, 能够做到分解, 化难为易。“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 不该教不该学的不教不学”。教师不仅要能提问题, 还要教学生提问, 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 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问题提出时可以增加材料的输入, 但需要增加趣味性、通俗感, 解决学生“没话说”的问题。

提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必须经常“蹲”下身来看看学生, 对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水平等有个透彻的了解。提问时, 不要强迫学生回答, 这种做法不能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在下面思考, 老师对问题的设计初衷虽然感觉很好, 但课堂内学生对问题的回应往往过于笼统令教师失望。这容易暴露出问题指向明确性与答案多元化之间的矛盾、问题设计开放性与教学目标明确性之间的矛盾。因此, 教师要切忌在学生力所不及时跟进问题, 提出问题切忌大而无当, 切忌内涵与外延不明确, 提出的问题千万别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

提学生反馈中疑惑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回答意味着教师必须学会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真正的有效提问应首先落实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的了解, 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能力与水平, 提出能紧追学生的反馈, 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 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 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 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 或由表及里, 或由浅入深, 或由此及彼, 或举一反三, 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从教师方面看, 采取有效的追问, 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的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 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效提问的艺术

问题的提出要有弹性。教师提出问题, 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被集中, 而且要考虑其正在理解问题、写发言稿以及心理上的准备等。教师延长提出问题后的等待时间, 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发生很多积极的事情, 尤其是在教师们的平均等待时间超过3秒钟后, 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发生了改变, 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因此, 增加教师等待的时间, 学生对问题主动做答的正确答案会增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时间会减少。

问题的提出要有渐进性。问题的提出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要能理解。理解是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的前提。设计问题时, 要层次分明, 由易到难, 由感性到理性, 由现象到本质,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维, 去想象。

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作为教师, 就要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趋势, 引导他们对问题要学会思考、争议, 养成缜密思考问题的习惯, 善于用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古人云:“师逸而功倍”。老师只有注重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的提出要有挑战性。现实的教学中, 学生关心、喜欢的问题未必是教师预设的, 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所以, 实现问题的有效性必须找到师生的结合点。这结合点就在于问题要呈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 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要紧扣学科枢纽性知识, 以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问题的提出要有探究性。问题设计要回归学生的生活, 从生活经验出发提一些有效的问题才能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才能使学生实施主动探究的学习行为, 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的提问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都具有强大的驱动作用。

问题的提出要有逻辑性。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 促进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一步步展开、推进与解决, 就是教学任务和目标一步步的达成与实现。一个问题生成了,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力能达到多深, 问题能探讨和解决到什么程度, 这是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密切关注的事情。问题是帮助学生透彻地阅读文本的诱因, 离学生太近或太远, 都不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 都不能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 下一个问题应该在哪里等候, 一定要根据学生在上一个问题的“诱导”下走出的距离来确定, 及时调整。

问题的提出要有梯度性。钱梦龙认为:“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 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 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 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 过了一个山峰, 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了。”可见, 问题既要让学生有成功解决的可能, 同时更要具有培养课堂思维的价值。有区分度的问题, 它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描绘出精确的, 又能被个体内化, 甚至与其他学习建立联系的心理图式。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 能引起争论的问题, 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问题, 最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能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

有效提问的经典策略

追问。追问, 就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 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 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 穷追不舍, 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求教师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能够及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并能随机应变地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例如英国的一家电视台准备拍摄介绍有关中国的专题片。学生的答案都拘泥于书本里的领土面积、人口、疆域、海岸线、邻国数、岛屿等。而中国之“大”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在于情感目标的挖掘。因此, 教师再次追问:“你知道中国还有什么之大的方面?”通过教师的追问, 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也培养了学生平时关注时事、关注中国的发展的习惯, 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在课堂上追问常常表现为有张有弛, 适时、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 不仅可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 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广度与缜密度。所以, 当学生的回答停留在表层或思维不开阔的情形下, 可以适当采用追问。

反问。反问就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 给学生以判断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正面设问;也有从问题的反面设问。高明而有效的反问, 能起到揭示矛盾的作用, 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 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不时地通过提一些刺激性问题来引起学生的重视, 能促使学生思考。考虑到学生的智慧, 我们必须确定一点, 我们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已经正确的答案中再理解、辨别, 有利于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比较鉴别的能力。

错问。学生回答问题并不都是保持长久的亢奋状态, 也有不积极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故意露出差错, 创造矛盾来调控课堂气氛。如“台湾首富王永庆的个人生活节俭到‘抠门’的程度。一条做‘毛巾操’的毛巾, 一用就是20年。他这样做是不是不利于促进消费?”错问不是随处可用, 错问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 引起思考。错问的目的是考验学生是否坚持自己的观点, 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巧妙的错问会促使学生寻找书中的句子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达到对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也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不会一知半解或不了了之。

教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5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学而有效,学而高效,学而优效。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要使教学充分体现有效、高效,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备课的有效性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教学是否有效。所以,老师要以备课为教学切入点,从优化备课开始,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要求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备课首先就要备学生,备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个别差异。还要备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特点,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培养目标,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使每个教学环节连接的自然紧凑,每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有效,从而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的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备课的有效呢?结合自己在备课时的一些经验教训,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实施: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此环节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是否成功,所以,就重要性而言,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取得教学成功最关键的因素。那么,我们就要做到在课堂上

1、提炼教学语言。

2、精设教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优化问题设计,渲染情境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讲究布疑技巧,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沿着一串串疑问拾级而上,从而跨入知识的殿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理有效的评价。

4、积极利用现代教育资源。现代教育资源弥补了我们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多媒体课件、远教卫星接收系统、教学光碟等资源让我们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不在单调与枯燥,这些资源的利用也是促进有效教学的有力载体,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学会并积极利用这些资源,要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因素 篇6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是通过历史课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学习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及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因素。

一、教师的人文素养及人格魅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历史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体现的是要具有深厚的历史知识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北大教授罗荣渠先生认为,历史学是各门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承载着深沉厚重的人类文明,其广博性、复杂性、曲折性、长远性、生动性都非其他社会学科可比,其智慧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教师要给学生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成为学养丰厚的专家。教师,大都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但仅此而已很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前,中学历史教师能将历史课堂演绎得精彩绝伦的当属凤毛麟角。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历史知识素养不足。

高尚的灵魂需要高尚的灵魂来塑造。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只有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勤奋的治学态度、非凡的人格魅力去净化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康的体格和谐地融为一体,做一个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能力全面、心理健康的人。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具有爱心和责任心;具有独立人格和民主情怀;具有参与意识和现代开放精神;具有博大胸怀和历史眼光;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人格等。这些人格因素與充满沧桑的历史课堂结合在一起,会使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独特的精神感召力。从近处来说,课堂的有效性能够充分体现出来:从长远来说,学生一定会终身受益。

二、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因素

作为教师,平时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更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而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就是实施启发教学。启发性是教学的灵魂。教师的引导作用,目的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即学习上的独立性,学生在教师导向信息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地获得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以研究者、探究者的身份,独立思考,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学过程。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的教学思想,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因素。

三、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知识的传递,历史教学应该上升为历史教学艺术,它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活动。师生双方都是教学艺术创造的参与者,但教师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

1.历史教师教师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新航路开辟”这一节时,我们就可以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艺术性地处理,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设计教学新情境。

情境1:呈现新航路开辟前绘制的世界地图、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地图。

问题:新航路的开辟对地理学、航海技术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情境2:呈现波涛汹涌的海洋视频及欧洲探险家进行海洋探险路线图。

问题:海洋是广阔的,海洋的危险来自四面八方,海洋探险对人类精神有何影响?

还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新航路开辟(对美洲的影响、对欧洲的影响、对非洲的影响、对亚洲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等。如此,通过新情景设置让学生对新航路的影响有完整性的认识。

2.历史教师要提高历史课堂的组织艺术

(1)要有流畅性。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

(2)具有和谐性。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历史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

(3)具有生动性。新颖有趣才会生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新情景,以景激人、以景酿情、以景出新。

3.历史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

易中天品三国为什么广受欢迎?主要在于他的语言极具吸引力,幽默风趣。历史教师讲课时教师要语言表达变化丰富,语气富于情感,声调抑扬顿挫,善于煽情。例如,在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一第二节“唐太宗”时我用这样的语言导入效果就很好:“公元618年,一个王朝在古都长安诞生了,这个王朝姓唐,叫做唐朝。当时也许谁也想不到,这个唐朝‘一不小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第二代皇帝也就是李家的杰出青年———李世民却小心翼翼地吸取他的同行隋炀帝实施暴政的教训,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皇朝中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因为表述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又意味隽永,学生迅速被这样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更新理念,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教学艺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因素的这三方面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三尺讲坛上与学生一起用心品味、和谐共舞,让生命在课堂中诗意地栖居。

论语文教师的有效性教学行为 篇7

一、宏观策略

(一 )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改变 。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 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培养目标 。

1.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2.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

(1)打破定势 ,反向思维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 ,发散思维 ,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 ,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 ,拓宽思路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三 )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 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实施

(一 )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1.下 放导语权

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

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3.下放提问权

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二 )把课堂交给学生 ,锻炼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 ,以此提高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最后,学生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形式整理下来。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高能力。

三、应注意的问题

(一 )语文教学不能一味追求活跃而忽视基础 。

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的教学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一些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更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 这样就能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二 )语文课堂上不应过于强调个性而忽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语文课堂教学中, 提倡教师发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表现。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大力表扬,没有否定之词,这样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三 )语文课堂上不要过于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背诵积累 。

过去有一阶段将背诵阅读,视为死读书,读死书,被课堂抛出。学生根本就没有读背之实,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没用大胆的读背,就没有语文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只有多读,多背才能培养语感。

语文教师要善当“教练”而不要当“保姆”。其可贵之处在于敬业,爱才,精于点化学生。

摘要:作者在新课改的实践基础上就“教师的有效性教学行为”提出看法,包括宏观策略、具体实施、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

阅读课堂教师的有效性教学行为研究 篇8

一、更新观念,转换角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改变“台上讲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台下鸦雀无声,睡倒一片”的低效教学现象,改变“授业解惑”的方式,重视学生的“体验学习”,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转变。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由厌学变为要学、想学,让学生轻松欢快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并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喜欢上阅读;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探究,体悟作品的内涵,感悟作者的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指导学生用好导学案,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需要借助导学案这一抓手。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西部农村普通中学教学中显得更有实效。从学生的层面看,这些学校中8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远离家门,由爷爷或 奶奶在学 校附近租 房陪护读书,在老人的娇惯下,他们自律意识差,更喜欢“网络快餐”,对经典却敬而远之,选择性地逃避。教师要依生依课有针对性地设计导学案,不搞形式,不追求大而全,要突出实用性、简洁性、指导性、趣味性、新颖性。如在《赤壁赋》导学案中,我设计了苏轼一生的起伏历程及文学趣事,以引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为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作铺垫。又如讲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时,我设计了单元导学案,重点介绍诗歌的发展脉络、流派及主要作家、创作手法、鉴赏方法等知识。而在讲授 时则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则指导点拨,必要时集体讲解,因势利导,营造氛围,组织一些活动等。

三、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提出的有价值的疑难问题以及导学案“合作探究”中设计的问题,如主要的人物形象小说是如何刻画的,文中有哪些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与语言是哪些。然后各小组在班上展示,全班讨论交流。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每个学生 都有了语 言实践和 自我表现 的机会,并将自己的阅 读信息在 小组中交 换,互为补充、修正,从而获得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阅读知识。小组讨论中,教师应是学生合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并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

四、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探讨信息内涵,拓展知识外延

探究就是发现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想象和联 想,联系课文情景,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培养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意识。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学 生学会质 疑。在语文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如抓住课题质疑,从课后精心设计的问题 质疑,抓重点语句质疑,从矛盾中质疑,从课文写作特点上质疑等。

学生学会了提出 问题,还要知道 怎样解决 疑难问题。在解决了问题后,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 基础上,根据课堂容量及授课时间适当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补充《箜篌引》以及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其背景,学生以此对梁任公先生有了一个情操品质上的认识。

五、教师总结为学生内化服务

教师在归纳总结全文的时候要基于文本,一方面要紧扣教学目标,强调重点;另一方面要结合课文的文体及其表现手法,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该类文体的课文时应如何入手、突破。因此,最后的归纳总结不 仅是这节课的一个小节,更是教给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方法,进而学习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归纳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内化的过程。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补充整理的过程也是其内化的过程,以此达到知识的系统化。

英语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9

曾经很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口头上说以“德、能、勤、绩”为参照, 但实际操作却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教师成绩”不但与教师的脸面有关, 更与教师的生存有关, 大家都拼命地“争优惧差”, 压力很大, 这种压力表现在教学状态上就是增加讲授内容, 这样可以开拓的学生“视野”。在对题目的训练难度上, 教师则会提高难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们认为:“难题做得多, 分数就考得高。”于是, 你讲得多, 我要讲得更多, 你题目做得难, 我要做得更难, 唯如此才能在竞争中占上风。很多教师都清楚自己的做法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是错误的, 但却只能无奈地选择“加量、增难”的方法。改变“唯分数”的这一评价模式迫在眉睫。此为其一。

其二, 本县现有英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 从一定意义上讲,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地实施。有些教师上课的模式比较单一、传统, 通常就是上课先带读单词, 单词学完了教学新的短语, 然后是课文, 逐字逐句地翻译, 跟着录音读、齐读, 一篇课文就算结束了。一个学期下来几乎一成不变。因此, 学习理念先进的教学模式, 颠覆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 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县教育局党委看到这一现状后, 依托浙师大, 由继续教育中心组织, 教研室参与举办为期一年的学习培训, 并开展了全县中小学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旨在聚焦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参加了开课教师的磨课、做课过程, 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研究过程

在课例研究过程中, 教师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1) 执教者独立备课。本次活动推荐青年教师朱丽英执教, 先由执教者独立备课, 并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完成教学设计。 (2) 执教者第一次公开授课。由本人牵头安排时间、地点、班级公开讲课。呈现执教者“原生态的英语课堂”, 邀请实验中学英语组教师参与听课。 (3) 针对主题交流、探讨。全体英语教师结合听课记录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展开分析、交流、讨论, 完善教案。 (4) 执教者第二次公开授课, 再诊断评析。英语组教师畅所欲言, 集思广益, 在完善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课堂观察诊断

围绕同一课题, 在两次课堂观察中, 教师发现了一些问题, 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1) 歌曲激趣, 引入新课。

T:Are you happy?Let’s enjoy a video. (播放“Ali Baba’s Farm”的一段录像)

T: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幻灯打出“Let’s have a memory test”)

这时的学生傻眼了, 刚才脸上的灿烂霎时变成了乌云, 完全被动感欢快的音乐、漂亮的画面给吸引了, 一片轻松的“哈哈哈”之后换来的是一阵紧张。课堂瞬间寂静无声, 低头回避老师那充满期待的目光。

第二次执教:

T:Hello!Do you like watching a video?S:Yes, I do. (齐声大声回答)

T:Do you like animals?S:Yes, I do. (声音更齐更响亮了)

T: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S1:I like dogs.S2:I like pandas.S3:I like老虎. (哈哈哈……学生开心的笑声)

T:OK, now let’s enjoy a video about Ali Baba’s Farm.There are many animals on his farm.Watch carefully. And we’ll have a memory test.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学生个个摩拳擦掌, 瞪大眼睛, 显得兴趣十足, 为赛前做好了充分准备。

评议:课前的热身运动是关系到后面整堂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如是说。的确, 一个好的开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两次同一新课的不同导入, 虽然教师都试图采用质疑的方式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次执教时, 执教者问学生:你快乐吗?学习毕竟是艰苦的劳动, 何况下课10 分钟的嬉笑玩闹远比上课要快乐得多, 这是明知故问, 学生没办法回答, 真实回答“NO”怕老师不高兴, 不真实回答“Yes”又太违心了, 这给了学生第一个措手不及。听歌看动画是每个孩子的最爱, 当孩子沉浸在无比的享受中, 此时是无忧无虑的。在没有有意注意的情况下, 执教者抛出了What animals can you see?这样一个话题, 学生是诚惶诚恐的。因为那时的他是把自己置身于“影院”般的写意, 教师有要为后面的动物单词学习作铺垫的意向, 却没有适时地把学习目标分配给学生, 本想用欢快、活泼的歌曲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却因此弄巧成拙, 增加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和紧张感, 无形中为师生间的互动设立了一道障碍。

第二次执教注重了课前热身的“质量”, 如是不是与课文话题相符, 是不是为后面的学习展开进行铺垫。教师不再是为热身而热身, 特意把“Do you like watching a video?Do you like animals?What animals do you like?What animals can you see?”四个问题先抛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让学生心中有数, 这样就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 学生的有意注意可以积极地调动起来。同时, 从学生的回答“I like老虎”中适时地捕捉时机进行动物单词的教学, 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英语学习的状态中, 为师生间的互动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语言环境。

(2) 横比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模块以“动物”为话题, 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动物以及其栖息地、习性等, 同时也唤起了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下面是两次执教过程中由单词到句型教学的片断:

第一次执教:分别呈现动物图片。

1) T:What’s this?Ss:It’s a monkey.

T:Monkey.Ss:Monkey, monkey, monkey.

2) T:And what’s this?Ss:It’s a panda.

T:Can you spell panda?Ss:Yes, p-a-n-d-a, panda.

T:Panda.Ss:Panda, panda, panda.

3) T:Is this a panda?Ss:No, it’s a bear.

T:Bear.Ss:Bear, bear, bear.

4) 依次教学elephant, lion, camel, zebra, giraffe, polar bear, snake.

教师用以上句型把12 个动物生词通过领读、全班齐读、抽读、小组读开火车个人朗读形式教授完毕。

5) 教师呈现一张猴子图片。

T:What’s this?Does the monkey come from Africa?S:学生哑然。

T:Africa means非洲. No, it doesn’t. (教师自答)

T:Does the monkey come from Asia? (教师边指着图上单词Asia边问)

T&Ss:Yes, it does.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答)

T:Does the monkey eat fruit?Ss:Yes, it does.

T:Does the monkey eat meat?Ss:No, it doesn’t.

T&Ss:It eats fruit.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答)

6) 教师呈现一张老虎图片。

T:Does the tiger come from…?

Ss:Yes, it does./No, it doesn’t.It comes from Asia.

T:Does the tiger eat…?

Ss:Yes, it does./No, it doesn’t.It eats meat.

7) 教师呈现本节课新学动物图片, 带领学生操练以下句型。

A.—Does the…come from…?

—Yes, it does./No, it doesn’t, It comes from…?

B.—Does the…eat…?

—Yes, it does./No, it doesn’t.It eats…

8) Game:Guess animal!

Does it eat____________?Does it come from____________?

Does it have____________ (big/long…) ?

Does it like to____________ (swim/run/…) ?

Is it____________? (long/smart/thin/fierce/…)

9) Interview time.

A.What’s your favourite animal?B.Where does it come from?

C.What does it eat?D.What does it like to do?

评议:第一次执教整体上教师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整合教学资源, 借助五彩斑斓的动物图片充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 但是忽视了学生视觉疲劳这一现象, 大量的图片信息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正是验证了枯燥、乏味、低效的形容学生单词记忆过程的常用词汇;词汇教学提倡在文本中学, 综合一定的语境, 教师想方设法创设情境, 让学生去运用, 真正做到“要学单词, 不要单学词”。

第二次执教:

1) T:Do you like animals?

T:If you want to see animals,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see?Ss:Zoos, of course.

T:Great Which Zoo have you been to?Ss…

T:Anybody who has been to Beijing Zoo?Ss:No.

T:OK. Today I’d like to take you to Beijing Zoo. Here’s the guide of the Zoo.

2) T:It comes from China.It eats bamboo.What is it?

Ss:It’s a panda. (PPT中打出panda的图片)

T:Yes, panda.Ss:Panda, panda, panda.

3) T:What’s this?Ss:It’s a snake.

T:What does it look like?

T&Ss:It is long.It has no feet. (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回答)

4) 利用声音猜出动物tiger, elephant, monkey和lion.

PPT分别出示上述动物图片进行词汇教学。

5) “动物世界”片段视频欣赏。

T:What animals can you find out? (十二个动物生词全部学完)

6) Memory test.

7) PPT分别呈现图片并作进一步操练。

T:Does the monkey come from Africa/Asia?

Ss:No, it doesn’t.It comes from Asia./Yes, it does.

T:Does the monkey eat fruit/meat?

Ss:Yes, it does./No, it doesn’t.It eats fruit.

(该活动是语言输出性活动, 是上一活动的扩展。)

8) Game.

T: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What is it?

I am the tiger’s cousin. (cat/lion)

I am brown or black and I live in the forest. (bear)

I am big and I have a very long nose. (elephant)

I can walk a long way without drinking. (camel)

9) Group work.

T:It’s a lovely and fat animal.It’s black and white. It eats bamboo.

It comes from China.It’s my favourite animal.What is it?

Ss…

10) Interview Time.

A.What’s your favourite animal?B.Where does it come from?

C.What does it eat?D.What does it like to do?

评议:第二次执教时教师打破了机械教单词的局面, 采用了趣味词汇教学, 以其独有的特色和灵活多变的形式为机械的传统词汇教学注入了清新的元素。通过猜谜语设计一定的“信息沟”, 让学生来挖掘信息获取知识;通过声音猜动物, 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缓解情绪, 起到复习与回顾的作用, 同时为下面句型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活动设计丰富多彩, 遵循由易到难原则、循循善诱, 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

(3) 英语教学的一个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而英语教学的一个基本内容是英语语言结构。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有了充足的语言输入之后, 从而进行有效的目标语言的输出, 真正体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 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理念。

第一次执教:

T:Let’s report to your classmates.

第二次执教:

T:Let’s share our ideas.

My friend’s favourite animal____________________.

T:Animals are our friends.Let’s protect animals.

评议: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 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 灵活、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把铺垫工作做好作为前提, 放手让学生写作文。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构成自然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 保护动物也是教师的天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渗透德育和情感教育, 使教学在生动的德育主题中结束。

四、研究活动反思

课堂不是舞台, 学生不是道具, 教案不是剧本, 教学不是表演。 (1)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将竞争机制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来,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 课堂需要评价, 学生需要激励。 (2) 新课程倡导教学应该是充满亲和力的过程, 教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对话、共同成长的绿色生态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仔细听;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时, 教师要用心体会学生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举动, 或随机点拨启发, 或听取补充解释, 用商讨或建议的口吻“I think…”“I’m afraid…”……这样, 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 又不失教师的点拨作用。 (3) 悉心研课, 让常态课与公开课一样绽放精彩。教学设计能体现向师生互动、教学主导、学生主动的教学理念靠拢, 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努力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 华东师大一位教授说:“有些人教了三年书有很多经验, 而有些人教了三十年书却只有经历, 而没有经验。”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会是好士兵, 同理不想成为名师的教师也不会是一名好教师。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教学是一门值得人不断琢磨、不断完善的艺术, 越能研究反思的人, 在教学中越会发现更多的不足和缺憾。因此,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康艳, 程晓堂.外语教师课堂话语功能新框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03) .

[2]周流溪.中国中学英语教育百科全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5.

教师教学有效性 篇10

一、当前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突出问题

1. 课堂用语随意,不利于学生语言习惯的培养。教师的语音、语调、语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部分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用语随意,忽视了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存在着“洋为中用”的错误表达方式。有时还会过度频繁地使用诸如“OK”、“you know”等口头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过分依赖多媒体,影响了师生的互动。多媒体集声音、图片、视频、动画于一体,能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直观,也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部分教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重形式而轻实效,课件设置过于花哨,忽视了师生互动,沦为课件的“放映员”。

3. 缺乏有效管理,课堂讨论中存在“不作为”现象。有效的英语课堂离不开师生对话和生生讨论。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教师只重课堂纪律,对讨论内容缺乏有效引导,出现诸如讨论跑题、词汇欠缺等问题。教师视而不见,课堂讨论变成了“拉家常”。

4. 缺乏有效评价,表扬用语单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呵护学生,多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表达热情。但部分教师课堂用语单一,评价缺乏针对性,“Good/Wonderful”等语句充斥课堂,造成了学生听觉疲劳,发挥不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二、优化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策略

1. 提高知识储备,加强教学反思。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通过听、说、读、写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要加强知识储备,加强专业知识和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提升英语专业素养,规范教学用语;要加强反思,不断自我修正,从看似“千篇一律”的教学中获得有个性的提高,在思考教学实践的点滴行动中改进低效的教学行为。

2. 强化有效互动,增强提问行为。叶澜教授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传统教学中,单向的知识传输阻断了师生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仅是浅表层次的,有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师要在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背景的基础上,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提出的问题要具有生成性,要切中要害,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例如在《Sunshine for all》的Integrated skills教学环节中,笔者设计如下:

T: What’s Oxfam Trailwalker?

S: It’s one of the biggest fund-raising events in Hong Kong.

T: (播放一段贫困山区的孩子读书的视频)What can you see in the video and 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m? Do you want to donate any money for the Hope Project fund-raising? Do you want to organize a small charity?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话题进行讨论,考虑行走的时间、地点、路线、目的地等诸多要素,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 提高教学技能,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师为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媒体,设计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的使用绝不仅为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设计的课件应具有交互性,有利于教师、学生、多媒体、文本之间的交流,而不能成为PPT的播放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例如在《Travel⁃ling》一课的Integrate skills教学环节中,教师播放苏州园林、故宫、天安门、黄山等不同旅游胜地的视频、图片,让学生看表格猜测“What’s the best season to visit Chinese Gardens / museums / places of natural beau⁃ty?”教师播放视频,展示图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为后面的听力材料提供相关的信息。

4. 加强组织管理,提高教学成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英语课堂需要营造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但有效的课堂教学绝不是放纵自流。教师要加强对课堂的控制,合理布置座位,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每个小组做到大致平衡;还要提高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做到语速中等、语音清晰,尽量避免在课堂中频繁出现不规范的语言。

上一篇:可持续消费行为下一篇:母猪不发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