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今园林设计风格

2024-05-04

中国古今园林设计风格(精选十篇)

中国古今园林设计风格 篇1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形式多样。涵盖了哲学、教育学、文学、宗教、科技、艺术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诸如:儒、道、《孙子兵法》《诗经》、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等等。同时, 这些传统文化伴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由此可知:只有对传统的东西加以继承, 方可激起创造的智慧。

中国传统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多姿多彩, 题材丰富至极, 这些图案不仅是过去劳动人民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也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折射出了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 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产生于过去, 存活于现在并影响着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 尤其是服饰设计这一领域。其主要的表现方法有谐音述意和以图寓意。

1. 谐音述意

谐音述意是指在语言的修辞运用中, 借助音同或音近的语音特点来使意义的相互转换, 来寓意所要表达的事物。设计师常根据消费者的审美取向、消费心理及对服装造型的利弊, 把一些动、植物施以取舍, 重新组合成各种图案。运用不同的工艺技法装饰在服装款式上或大幅度的面料上。如:瓶子与鹌鹑的组合, “瓶”与“平”谐音, “鹌”与“安”谐音, 寓意“平安”之意。若是图为花瓶里插玉如意, 则表达“平安如意”的美好祝福。“鹿”与“禄”同音。这种形式最现最多的是在古代服饰及民间服饰中的运用。

2. 以图寓意

以图寓意与同音或谐音寓意不同的是这种表现方法不依靠图案中动、植物名称的谐音来达其意, 而是借某种动、植物所具有的特征来寓其所要表达的意义。这些传统图案内容丰富, 有祥禽瑞兽 (有龙、凤凰、狮子等) 、花卉果木 (梅花、兰花、牡丹等) 、人物故事、文字符号、古器物图案等。民间有“有图必有意, 有意必吉祥”的说法, 这些传统图案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有对生命信仰的崇拜、镇邪消灾的祈祷、纳福招财、多子继嗣的愿望。如在民俗信仰中, 桃是植物界的执正祛邪之神。这一点从神话小说《西游记》西王母园中的蟠桃9000年一熟, 人食之可“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和“天上碧桃和露种”的描述中可以确定桃的形象很早就被神化了。石榴, 因其一房中多子, 象征着多子多孙, 儿孙满堂的美好愿望。牡丹, 硕大丰润的花型, 优雅饱和丰富的色泽, 浓郁的幽香, 表达“祥瑞”和“美满”的并辔。除此, 还有龙、凤、祥云等等的传统图案都是现代服饰设计师的创作元素, 尤其在婚庆服、高级礼服的设计中。

二、传统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1. 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广泛运用

刺绣工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之一。传统的刺绣工艺源于劳动人民, 他们仅凭一针一线, 用自己的双手为中国创造一部永恒的刺绣文化史。凭借其精湛的技艺, 以蜀绣、苏绣、粤绣、湘绣四大名绣而享誉中外。

随着服装行业竟争力的加剧, 款式的多变, 流行周期的缩短, 设计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设计师迫切追求创新时, “刺绣”为设计师提供了的创作灵感, 成为了设计师的创新手段。普遍应用于服装行业, 纺织行业等各个领域。国内高端品牌NE.TIGER是服装行业的典型示范。2007年11月推出的“锦绣国色华夏礼服”系列服装中, 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 巧妙地集蜀、苏、粤、湘四大名绣于一身, 演绎了一场美轮美奂的华丽时装秀。2010年发布的“蝶扇.缘”主题时尚秀, 将“彩蝶”与“雅扇”两种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 手工印染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再现

手工印染是指工艺产品采用手工的染色和印花方式, 主要是区别于机械化批量生产而言的。手工印染的历史悠久、技法多样, 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在众多的手工印染技法中, 蜡染、扎染最为著名, 驰骋国内外。

蜡染是通过防染材料在所需显示花纹的部分进行各种手绘涂蜡, 再染色, 最后经高温脱蜡而形成的图案。这种图案花纹千变万化, 色彩素雅、层次分明, 随意形成的冰裂纹是其它印染技法所不能代替的特色, 曾被人称为“蜡染的灵魂”。

蜡染的这种独特的魅力倍受服装设计师的青睐。设计师通过蜡染这种特有的属性, 对服装款式稍做简单的造型, 便可达到出奇制胜的视觉效果。如裘海索教授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的金奖作品, 简单的服装造型运用精细的手绘蜡染技艺, 整系列服装看似简单却又充满细节, 耐人寻味, 回味无穷。

扎染通过对面料或服饰成品按设计者的意图对其进行捆绑、缝线、缠绕、折叠等工艺加工, 再染色而形成一定的图案花纹。这些图案花纹不拘泥于外在的轮廓造型, 随意、自然;色彩层层渐变, 有深有浅谈, 明暗交融。将其应运在现代的服饰设计中, 提升服饰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 这种由天然植物染料而制的面料, 穿着在人体身上具有一定消炎、保健的作用, 超越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的副作用。

3. 包、嵌、滚工艺在服装设计中运用

包、嵌、滚是一种服装加工工艺, 过去常被广泛运用在民族服装的领口、袖口、门襟、下摆等位置。在现代服装设计领域, 这些传统的包边、嵌条、滚边工艺也是设计师们钟爱的对象。尤其是运用在现代一些款式简单、面料华贵的礼服和旗袍中, 既增添了服装外形的精致美观, 提高了产品质量, 又给服装的割处做了点缀, 避免服装款式的简单、空洞, 充分体现了它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实用和审美价值。

4. 各种传统工艺的综合在服装设计中推陈出新

当各种传统工艺在服装行业星罗棋布、连绵不断的涌现甚至泛滥时, 各种传统工艺的相互结合成了一些设计师的别一条创新途径, 将其运用到服装、桌围、窗帘、床上用品当中。

这种不同传统工艺的结合, 综合了各自的特色, 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如常见的泼墨与刺绣下相结合, 大面积的泼墨中, 选择其中的单个或多个要素加以刺绣, 既有泼墨的随意、豪放、婉约, 又有不失刺绣的工整、精致、细腻, 有虚有实, 形意并具。

三、传统面料在现代服饰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 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服饰功能的需求开始了物质需要到精神追求的转变。服饰的时尚及对身心的健康、舒适成了人们择衣的新标准。健康、环保、舒适的传统面料顺理成章地取代了化纤面料在服装领域的地位, 掀起了时尚界改

室内设计中小空间变大的秘诀——视错觉

李洪玮章锦荣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300130)

摘要:小户型时代的到来, 人们居住的空间越来越紧张。如何使这样的小天地消除小户型的局促感, 让小空间变大, 视错觉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利用视错觉, 将会让我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关键词:视错觉;造型;色彩;材质

现如今, 我们的社会发展非常迅速, 这使得在一些都市繁华地段呈现出人口爆炸的现象, 在这些地段, 可以说是寸土寸金, 房价居高不下, 这就使得高层建筑和小面积住宅大受欢迎。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 人们居住的空间越来越紧张。如何使这样的小天地消除小户型的局促感, 让小空间变大, 便是我们这次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什么是视错觉

视错觉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发现的一种视觉感受, 这种视觉感受是客观、不可避免的, 是在环境和各种条件共同作用下使人在心理或生理上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错误的视觉感受。

二、造型对空间的视错觉影响

在我们居住的室内空间中, 影响空间视觉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陈设品, 而家具又是重中之重, 它在陈设品种所占的面积最多, 功能性最强, 而且装饰效果非常明显, 因此, 它的造型、布置, 在室内空间视觉效果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1. 降低家具尺度

一般而言, 一个高2.8米, 面积约为15平方米的空间, 会带给我们舒适感。但在相同的高度下, 如果一个室内空间面积更小, 那么我们可以选择摆放较为低矮的家具, 这样能够起到扩大空间中视觉范围的作用, 让人产生空间变大的错觉。

2. 空间的穿透

提到空间的穿透, 我们想到最多的应该就是镂空的设计手法, 比如在室内的墙面上打通一个镂空的窗户, 使两个空间既相互通透, 又彼此独立。这恰恰是运用了园林造景中“借景”的手法。那么如果墙面没有办法打通该怎么办呢?这就用到了视错觉的手法。

假窗在现代设计中是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手法, 墙面出于各种原因是不能打通的, 那么要想拥有通透的空间, 设置一面假窗是不错的选择, 既丰富了空间, 又可以借助图案等一些手法, 将室外的景色引入室内当中, 让人形成一种错觉, 误认为室内与室外相同, 摆脱了室内封闭环境的沉闷感。

三、色彩错觉让小空间变大

色彩是有距离感的, 一般情况下, 暖色、纯色、高明度、大面积色等给人有前进的感觉;而冷色、浊色、低明度、小面积色等则给人后退的感觉。色彩的距离感能够用来调整空间的尺度和革的浪潮。

四大天然纤维, 棉的吸湿, 麻的透气、丝的柔软、毛的保温深受人们喜爱。由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织成的传统面料已风靡全球的各个纺织行业。以莨绸为主的“梁子·天意”以麻为主的“益鑫泰”, 还有欲打造丝绸家纺第一品牌的“丝蒙”等品牌都是传统面料复兴的典型代表。传统面料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不仅倡导了“绿色环保”设计理念而且又能满足消费者对时尚、舒适、健康的追求, 凸显了“衣为人”的消费观念。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智慧和精神奇葩。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但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是简单的堆砌和照搬照抄, 而是深入了解、取其精华, 用现代国际语言来表达。把传统距离, 绘画中常利用色彩处理画面的主次。

下面是几组虚拟空间的模型, 通过对比, 不难看出色彩错觉对于空间的影响力。

a图片中各个界面全部使用白色, 也就是原始的空间感觉;b图片在左右墙面涂上了颜色, 则感觉空间变高变窄了, 适用于层高较低的室内空间;c图片在后墙的位置涂上颜色, 则感觉后墙具有前进感, 房间的进深被缩短了, 适用于房间过于狭长的室内空间;d图片在天花板涂上了颜色, 给人一种天花板变低, 空间变宽敞的感觉, 适用于层高标准但面积较小的室内空间。

四、利用材质产生视错觉

镜面材质具有一个独特的功能, 就是扩大空间尺度。在墙面上装上大面积的镜子, 利用镜子的反射产生对景的效果, 增加了空间的通透性, 减少了小空间给人的压迫感和束缚感;在天花板装上镜子, 给人一种空间延伸的感觉, 使人产生层高变高的错觉。

镜面材质的延伸则是具有镜面效果的材质, 比如亮光面的地砖就比亚光面的地砖更显得房间通透、宽敞。

五、结束语

伴随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功能性空间, 而是趋向于功能与艺术的结合, 这无疑是给设计师提出的又一更高的挑战, 而视错觉无疑是设计师们最好的助手。合理运用视错觉, 不但能够达到功能上的需求, 还能满足人们心理的需求。相信合理地利用视错觉, 会让我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文化节的精髓倾注到现代设计之中, 创造出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又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不朽之作, 实现真正的“古为今用、古今贯通”。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五千余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沉淀和积累起来的精神文化, 它穿越古今,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也是现代服饰设计师们取之不尽的灵感创作源泉。本文从传统图案、传统工艺、传统面料这几个方面, 略谈服饰设计师们对这些元素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创新。既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古朴神韵, 又不失现代人们所追求的时尚魅影。

关键词:传统文化,服饰设计,中国风

参考文献

[1]叶智勇主编.实用服饰手工印染技法[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04.

[2]朱汉民主编.传统文化导论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08.

[4]廖君湘著.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M].甘肃:兰州大学.2006.05.

[5]侯玲玲.传统图案的古为今用[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中国知网.2007.03.

[6]范聚红.我国传统服饰图案的丰富同蕴[J].美与时代.中国知网.2006.04.

《中国园林的风格》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陈从周:中国著名园林学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中国有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面积约4万平方米, 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它以水景著称(水面占全园的3/5), 主要建筑均濒水而立, 朴素明朗, 自然雅致, 风格独具, 誉为“园中精华”。

二、分析课文

1、作者选取什么方面来介绍中国园林的风格?选取造园这一独特角度进行说明。/

2、分层

第一部分(1):点题,指出我国园林建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第二部分:(2-8)具体介绍我国园林风格。

第2段:“静观”与“动观”。园有动静观之分。庭院专主静;小园以静为主,动为辅;大园以动为主,静为辅。网师园为南宋侍郎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堂侧建有花园,名“渔隐”。清乾隆年间,宋宗元购得重建,借渔隐原意改名网师。后归瞿远村,再加修葺(qì),始成今状。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8月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第3段:讲究诗情画意。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讲究诗情画意。第4段:讲究“含蓄”与“耐人寻味”。含蓄,虚实相生,寓意含蓄。寒碧山庄——(现名留园)位在阊(chāng)门外,占地约5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以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诸园多毁于兵燹,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易主,改名留园。俞樾在《留园记》中誉之为“吴中名园之冠”。

第5段:仰观与俯观。

第6段:曲中寓直,曲直自如。

第7段:讲究以少胜多,用有限的面积,造无限空间。用有形之景借无形之景达到园外有园、景外有景的目的。

第8段:讲究意境。讲究简与深。华丽难简,雅淡难深;还要讲究意境,注意隐显适中。第三部分:(9)谈我国园林是综合性的科学艺术,并且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强调赏园需要丰富的生活,渊博的知识。

3、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是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是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撩开地震的面纱》教案

教学目标

1、说明方法的分析。

2、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6年上半年,岳阳曾经发生了一次奇怪的现象:水杯在桌上移动,学生感觉自己的椅子在被微微拉动,还以为是同学在恶作剧。是江西地震带来的余震影响。大家看了最近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我去电影院看了,出来的时候发现所有的人眼眶都是红红的,还有很多女孩子在洗手间里补妆。那么地震是什么,地震为什么让所有的人听到就害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撩开地震的面纱》,看地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学习课文:

一,介绍地震及相关概念。

指名朗读此段,分析对概念介绍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地震的介绍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1)“地震”,顾名思义就是大地的震动。

(2)地震时,地壳内某处岩石的破裂和错位会产生强烈的震动,同时有弹性波形式的能量传播 出去,在地面各处引起强烈震动。

有学生会认为(1)句是下定义。没有说明本质的属性。假如是火药爆炸引起大地震动呢?(2)才是下定义。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一种简朴易懂,另一种作了补充的科学解释,更完善更利于非专业知识的人清楚明了。下定义的作用是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2、第二部分介绍了几种地震。

这几种地震都属于天然地震,还有人工地震。那么什么是人工地震呢?即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震动。地震,就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四川叠溪曾发生地震,引发水灾,而1933年,山体崩塌堵塞岷江,结果形成四个堰塞湖,大震5天,湖水堵体溃决,造成下游水灾。洪水泛滥千余里,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亩。那么,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中国陕西华县8级大震,死亡人数约83万。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灾害的国家。因为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中国主要是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点。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一成灾率高。

3、问:介绍地震类型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分类说明。作用是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每一类别中又运用了作诠释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诠释的作用是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举例子的作用是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地震按成因可以分为 这四种,其中90%以上是构造地震。地壳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约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补充:庞贝古城淹没于火山岩浆中。在公元前8世纪,一座小渔村庞贝逐渐发展为城市。几百年之后,它成为仅次于意大利古罗马的第二大城。城内有太阳神庙、巨大的斗兽场、恢宏的大剧院和众多的商铺以及娱乐场馆,吸引了很多的富商和贵族。亿万年来城北那维苏威火山因多次喷发而带来的奇异岩浆土、火山石以及地热温泉,使庞贝声名远播。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座火山,突然会在某一天苏醒过来,张开血盆大口瞬间吞下了声名遐迩的庞贝城!

维苏威火山海拔1277米,据地质学家们考证,它是一座典型的活火山,数千年来它一直在不断喷发,庞贝城就是建筑在远古时期维苏威火山一次爆发后变硬的熔岩基础上的。可是,公元初前,著名的地理学家斯特拉波根据维苏威火山的地形地貌特征断定它是一座死火山,当时的人们完全相信他的这一论证,对火山满不在乎。火山的两侧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平原上到处遍布着柠檬林和橘子林,还有其它果园和葡萄园,他们万万没料到这座“死火山”正在酝酿着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公元62年2月8日,一次强烈的地震袭击了这一地区,造成了许多建筑物的毁塌,我们今天在庞贝城看到的许多毁坏的建筑都是那次地震造成的。地震过后,庞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华,然而,庞贝还没来得及从那次地震中复苏过来,在公元79年10月24日这一天,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了。当时岩浆遮天蔽日,四处飞溅,浓浓的黑烟,夹杂着火山灰,铺天盖地降落到这座城市。没过多久,厚约5.6米的熔岩和火山灰毫不留情的将庞贝从地球上抹掉了。

3、第三部分,介绍了地震研究的情况。

补充:我国最早的地震台建于1930年——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

三、扩展:

地震有前兆吗?学生畅所欲言

地下水变化,动物习性改变异常等。但也有环境、天气原因,因此要仔细分析。地震来了怎么办,扩展防护知识,提高防护意识。

(1)在学校怎么办?曾经看过报道,一个教室里面只有一个学生生还,就是因为她坐在教室的最后的一个角落里,房子倒塌下来的时候刚好搭成了一个三角,她在里面得以生还。(2)在家里怎么办?卫生间,切断电源、气源。就地避险。最好是找一个很坚固的木质结构的物体,比如沙发,床什么的,曲身躺在它的一侧,当物体砸落的时候,你也可以在那个小小的三角空间内生存。厕所其实是很好的避难场所,因为它小,所以结构很坚固,一般不容易塌方,要是掉落的话也是整个掉落,人就可以生还。大型屋子都是用预制板搭建的,地震以来,预制板就会断裂,把人压在下面,就算不死,也可能被砸得残废什么的。能跳楼吗?能乘电梯吗?不能。

(3)在汽车上怎么办?缓慢刹车,停留在开阔地带,原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不能呆在车里,一定要下车,躺在车边,就算有大型物体从上砸落,你也可以从车边的空隙中生存下来。

《似曾相识燕归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和养育后代的情形。

2、重点学习比喻说明;体会文艺说明文的特色:语言。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燕子可以说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之一。记得很小的时候,在老家的堂屋里面就有一个燕子的窝,一到季节就有燕子飞来,当时就会赶它走,因为怕在家里拉屎什么的,弄得很脏,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燕子就不飞来了,可能跟环境污染有关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来看一下我们以前见过的燕子。

二、学习课文:

1、让学生粗读课文15’,思考问题:本文说明的对象是燕子,那么介绍了燕子的那些内容?介绍了生活习性和繁衍后代的情形。

朗读1段,问题:这段介绍了燕子的什么知识?迁移的生活习性。

问:燕子为什么要迁徙,去秋南下,今春返回?学生多能答是因为天气变冷了? 纠正:燕子的食物是什么?正是因为燕子的食物是昆虫,冬天的北方燕子觅食物困难,因此南下,他们习惯于在空中飞行时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地面缝隙和树缝中搜寻昆虫。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其捕食的。这样的循环往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文中有答案:第四纪冰川期。可见,燕子是鸟类家族的“游牧民族”啦。

问:燕子一般在什么时候迁徙?是白天还是晚上?夜深人静,名月当空的夜晚,飞的很快。一个“怪癖”。赋予人性意义是不忍别离故乡。

2、补充金腰燕的知识:燕子还有楼燕、白腰雨燕、岩燕、灰沙燕、毛脚燕。金腰燕常栖息在海拔15000米左右的山区村落及城市建筑物附近。鸣声响于家燕。自古称之巧燕。有群居现象。甚至六对把巢筑在一起,宛如蜂窝,是一大奇观。

比喻说明。反映燕子聚集的习性,很有情趣。寻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非直接的):当红了桃花,绿了杨柳的春天;秋分之后,檐子就集群南飞。齐读首末两段,体会文学性语言的情趣美。及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作文训练 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要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2.要选好说明角度

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景泰蓝的制作》所以花大量笔墨于“掐丝”、“点蓝”两道工序,其它工序简略介绍,其原因就在这里。

3.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行剖释。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符合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

(2)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3)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先总体后局部来进行说明;

(4)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进行说明。

最后指出,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践、勤总结积累。

4.要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

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剖释生动。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和理解。

5.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

说明文的说明性、客观性、知识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质朴性、平实性、简洁性。所以在说明文写作中,必须时刻注意说明文的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

同学们必须重视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只要如上述的种种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加强说明方法训练与说明程序训练,着重于向读者讲授各种知识,扩大人们的知识面,不断地加强练习,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会得到较大的进步的。

有些同学,写说明文的时候,也容易“乱”,不会按一定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顺序,话说得很多,可就是说不明白,说不清楚。

同学们在阅读下面的短文后,可以对照前面阐述的诸如说明文的目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分析一下文章主要的问题是什么?缺点到底在哪里?然后对照一下文后的评折,总结一下自己对说明文的认识。

[例文] 水

在地球上,水是分布最广的一种物质。可以说,地球上到处都是水的寓所。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水呢?有人粗略地估计,认为整个地球的水量,包括空中、地上、地下的水,总共将近14亿立方公里。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为什么大海是蓝的,而湖水是碧绿的呢?原来这是阳光给它们染上的。阳光中的红光、橙光和黄光这些较长的光波被不同深度的水吸收了,蓝光、紫光和一部分绿光的波长较短,一遇到水面便四面散开或反射回来。所以湖水蓝中透绿。海水更深,散射、反射的蓝、紫光更多,就泛碧蓝色了。

比较纯净的水加热到100℃就会沸腾,降低到0℃以下就要结冰。在高山上,只要加热到80℃以上水就会沸腾;海平面上,只要72℃左右水就沸腾;矿井里,水到100℃以上才沸腾。

在大自然中,水无时无刻不在动,不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基本存在三个地方:空气里、地下、地表;它的基本形态是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评析]

这篇文章给人第一印象是“散”,其主要毛病是没有按一定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顺序,只是东抓一点,西抓一点,一个方面才说了几句,又急急忙忙去说另一方面。结果是哪一方面都没有说明白。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个事物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我们要说明一个事物,必须抓住这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的事物准确地清晰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对这事物有确切明白的了解。但事物与事物间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有的事物的形态、性质、发展等比较单纯,我们说明这类事物时,不妨将面展得开一点;有的事物的形态、特点等复杂而多样,往往有很多方面的特征。我们在介绍这类事物时,不可能在一篇说明文中面面俱到,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谈一两个特征。写这类事物的说明文时,更应该注意把握一个明确的说明中心,并以此安排说明顺序。如“水”这篇文章主要毛病就是没有抓住一个要说明的中心,并以此组织材料、安排顺序,从而给人的感觉就是文章散而乱,什么问题均没有说明白。比如水是一种液体,并且具有无色、无嗅、无味的特征,可以这样来说明:

[例文] 水

水是什么样的物体呢?

水是液体。石块和木块有一定的形状,无论放在桌子上或者盒子里,它们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形状,都是固体。水就不同,放在圆杯子里就成为圆形,放在方盒子里就成了方形,它没有一定的形状。

水是无色透明的。有人说水是白色的,这话错了。拿水同牛奶比较一下就会明白,牛奶才是白色的,水是什么颜色也没有的。如果把一根筷子插入牛奶里,我们就看不见它。再把一根筷子插入清水中,我们能够透过清水看见插入的筷子。

水是无嗅、无味的。怎样来区分无色透明的烧酒和水呢?光凭肉眼是毫无办法的。只要闻一闻,尝一尝就能正确无误地区分了。烧酒有酒的气味和味道,而水却什么气味,什么味道也没有。

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

[评析]

这篇说明文抓住了“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这一特征为文章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选择了比较说明的方法,拿水同木块、石块比形状,拿水同牛奶比颜色,拿水同烧酒比气味、比味道。相互比较以后,水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在说明事物过程中,为了突出有些比较抽象、陌生,一时难以讲清的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效果,常常要采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把大家熟悉的事物或通俗易懂的道理去和抽象的、陌生的作比较,使大家对事物有所了解,让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解过程,最终充分认识事物的特征。这是因为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以在同另一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比较的先决条件是要找出比较事物之间可以值得比较的共同点,然后方能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同中求异,说明事物的各自特点。换言之,在进行比较时,必须有相同之点才能作比。就拿上文说吧!在就物体的形态来比时,把水和石块、木块相比;就物体的颜色来比时,把水和牛奶来相比。倘若反过来,把水和牛奶放在一起比形态,把水和烧酒放在一起比颜色,岂不引起一片混乱!

另外,还要注意到;被比较的事物是说明的对象,用作比较的事物是应该大家相当熟悉和非常具体的。比如上面选用的牛奶、石块等都是熟悉的和具体的,所以大家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如果用作比较的事物比要说明的对象还要难以理解,是陌生的、是抽象的,那么,根本就无法达到说明的目的。

顺便说一句,说明方法的选用,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一般的情况是,确定了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顺序,综合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目的是将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给大家介绍得十分清楚。

第二课时(写作)

作文练习题

(某物)的自述 青少年吸烟害处大

三、写一篇说明文,向低年级同学介绍你学得较好的某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或是你所擅长的某种技艺、运动,注意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字数在600字以上。

提示

《(某物)的自述》,这是填空式半命题。题面中的“自述”,规定说明是以“第一人称”的身份作自我介绍,而作自我介绍的又是“某物”,这就是说,要求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某物”,要写得人格化,富有情趣,生动活泼。

至于究竟是介绍哪一种“物”,这可以由作者自己确定,题目对此并无限制。作者确定某物,主要从自己对某物的熟悉,了解的程度决定,应该“量力而行”,不要硬写自己不熟悉、不懂的内容。动手写作之前,还应该认真地收集、查阅有关资料,或向有关人员作些了解,力求对自己所要介绍的“某物”“了如指掌”,以免犯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

写《青少年吸烟害处大》这篇说明文,要抓住“青少年”这个年龄层次,阐释“吸烟害处大”的“所以然”。

一是要避免泛泛而谈,只是一般地说说“吸烟害处大”,而不是强调吸烟对“青少年”为什么尤其有害,这就离开了题目的中心;

二是要避免杂乱无序,只是东一点、西一点地说“吸烟害处大”,而不是按照事理本身的逻辑安排结构,这就不能言之有序;

三是要避免“想当然”,只是凭自己的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去说“吸烟害处大”,而不是“言之成理”、“言而有据”地作科学阐释,这就不能以知益人。

因此,要写好这篇说明文,一定要抓住“青少年”吸烟害处“大”这些关键进行具体、详细的说明;要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由浅到深、由近到远的顺序安排结构;要综合运用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等方法。还要准确运用专门术语。

“写一篇说明文,向低年级同学介绍你学得较好的某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或是你所擅长的某种技艺、运动,注意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字数在600字以上”这不是一个具体题目,只是对这次写作说明文的一些要求。

这篇说明文的读者对象──低年级同学。

这篇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低年级同学。

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重点──怎样学好某门课程。具体来说有:自己对这门课程特点的认识;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等等。

这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可综合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比较、图表、数据等说明方法。

这篇说明文的篇幅──600字以上。

因为是向低年级同学介绍,因此,语言要尽量准确、简明、平实。尽量用深入浅出的话来阐释,举例要结合教材。

设计出有中国风格的汽车 篇3

他是一个平凡的老人,和大多数退休老人一样,安静地住在北京一个普通小区的普通单元房;他又是一个不平凡的老人,是红旗经典车型CA770的设计者之一。四十多年前,还是二十多岁年轻小伙子的贾延良并不知道,他的名字将与红旗轿车和共和国汽车工业的光荣连在一起。

對此次红旗复兴,贾老满怀信心地说,现在是个好时机,红旗一定能成功,中国的自主品牌一定能成功。

贾老坦诚地提出,必须设计出有中国风格的汽车,中国的汽车民族品牌才有希望。怎样设计出有中国气质的汽车造型,贾老认为必须从人才培养入手,提高造型师的中国文化修养,整车企业应该给予造型师充分的尊重,對于汽车造型的设计流程,贾老还给出了自己的诚挚建议。……朴实真挚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一个老汽车设计师對中国汽车工业的赤子之心。

培养中国自己的汽车设计师

提到红旗轿车,许多人怀念的仍然是被赋予了特殊使命,代表中国、代表一个时代的红旗经典车型。其中,红旗CA770至今仍不乏拥趸,被很多车迷作为老爷车收藏。

红旗CA770为什么能经受住四十多年的考验,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上成为不老的经典?

“很简单,就是因为这款车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而现在的很多车都不是中国人设计的。”贾老这样回答记者。

目前,在汽车造型设计方面,几乎所有的整车厂,都请外国人来做。“我感觉这是个误区。现在还行,再过几年还是不行,我们永远没有自己的东西呀!”贾老指出,必须要培养中国自己的设计师,聘用有一定文化修养、有造型能力的、有水平的人担任设计总监。

“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东西,让别国人去设计,然后冠以自主品牌。”對于一些整车厂唯外国设计师马首是瞻开发自主车型的时弊,贾老一语道破。

其实,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现在中国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其中不少有海外留学经历。可惜的是不少人都去外企工作了。

“中国的汽车造型应该从学生抓起,从中国人做起,培养中国自己的汽车设计师。”贾老激动地對记者说。

建立专门的造型艺术设计高等学府

作为资深汽车设计师,虽然离开一汽多年,但是贾老情系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多年来一直关注汽车设计领域的发展。他呼吁,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一定要建立专门的工业造型及交通工具设计的高等学府。

世界上发达的汽车大国,都有自己的汽车设计高等学府。意大利的米兰理工学院、都灵建筑学院,是享有盛誉的汽车设计大学,意大利著名的汽车品牌菲亚特、法拉利以及兰博基尼的汽车设计总监大多毕业于都灵理工大学的汽车设计、汽车制造专业。英国有拉夫堡大学、爱丁堡、考文垂等著名的工业设计、汽车设计高等院校;德国、美国也都有各自的汽车设计院校。

反观中国,现有的造型设计专业过于分散,没有一所综合性的交通工具及汽车造型的高等学府。“原来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专管衣、食、住、行的设计,建筑装饰系、服装设计系、工业设计系都包括在里面了,但是这个学校现在并入了清华大学,教育产业化还是跨行业的产业化。林大可以有工业系、可以有室内装饰系,清华、北大都有,甚至化工学院、石油学院都有这个(造型设计),太杂了。现有的即使有一些院校设立造型专业,也是分散在各类大学中。”贾延良對记者说。

“我们国家不仅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都需要造型设计专业的人才,建立专门的交通工具设计高等学府,中国未来才有可能制造出有中国风格的汽车、飞机、轮船。”作为知名造型设计师,贾老关心的不只是汽车。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贾延良就发起组织了一个汽车造型设计培训班。1977年,贾延良找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丁和奚小朋,建议他们搞一个汽车培训班。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汽车培训班。当时上课的老师有郑可、奚小朋、何振强等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分别从一汽、二汽(东风)、上汽等各招了二十多名学员,组成20人的培训班。一汽的李铁南和二汽的造型设计师都是从那个培训班中培养出来的。这些当年的学员,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有名的汽车造型设计专家。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

传说,毕加索向张大干展示自己临摹齐白石的中国画习作时说,他最不懂的就是中国人,为何要跑来巴黎学艺术?不要说法国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配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的,第一是中国人;其次是日本人,日本艺术又源自中国;第三是非洲人。若把东方艺术比作精美面包,西方的不过是面包屑罢了。

这话是否真实没有考证,但不能否认,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有太多的文化宝藏——彩陶、青铜器、瓷器、刺绣、京剧脸谱以及后来的明清家具等等,无不蕴藏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是造型设计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作为我国首次国家定型的高级轿车,CA770车身造型和内部装饰通过了国家专业部门验收、定型,是自主设计的车型,获准首批批量生产,并定为国家领导人及外宾元首级专业用车。CA770是老红旗产品中量产最多的车型,达到1300多辆。

回忆CA770设计过程,贾延良说,当时就一个念头:“这款车设计出来不能有外国车的影子。”有了这个信念,年轻的贾延良就有意识地把中国元素植入车型设计中。

贾延良一门心思扑在红旗车的设计上,在他的想象中,这款车就是一个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中国小伙子。他不断在中国文化中寻找灵感——彩陶、青铜器、瓷器、刺绣、京剧脸谱、家具等等……多种中国文化的元素聚合起来,在头脑中碰撞、聚合,经过不断的螺旋式上升,最后以中国文化的精髓贯穿起来,体现着中国审美的规律,形成了经典CA770:车身外观突破了CA72“大、平、正、方”的视觉效果,外形更加精致、协调。CA-770车身造型的线型,利用了明式家具的线脚,并结合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车型更富有动感和整体感。车厢内饰则采用了红木,树根的切片,牛皮,织锦缎等材料,体现了民族风格。

nlc202309040126

由于CA770的造型在表现中国传统风格的同时,又遵循了工业设计的原则,更重要的是,CA770完全摆脱了美国车的影子,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因此,在当时的七个1:5的油泥模型中,贾延良的设计方案被一举选中。

1972年一汽轿车厂着手设计红旗CA774型轿车。当时省去了前期的方案评审,贾延良直接成为主设计师。为了保持10至15年后不过时,他提出了一种相当超前的方案,并向轿车厂领导阐述了国际轿车设计的发展趋势,红旗品牌精神继承的重要性,说服他们摒弃CA770上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设计。

贾老解释说,就像服装一样,汽车设计也有流行趋势,研究、把握这些流行趋势,用设计语言融入到车型设计中,才能使汽车造型不仅体现民族特色,也体现时代感。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红旗CA770开发时,已经做了风洞试验。“模型中放了好多线头,用风吹,看这些线头走向,从而了解汽车模型的风的阻力,确定我们的车如何进行合理的修改。风洞试验做得虽然比较土,但是也达到了空气动力学的测试要求。”贾老回忆说。

用中国人做设计总监

如何设计出好的汽车造型?贾老建议从企业管理层抓起:“中国人包括领导层,必须要懂得什么叫汽车造型。不懂中国文化、不懂造型,不懂人们喜欢的东西,开发出来的车肯定是错误的。”

事实上,丰田和通用的设计总监都是副总级的,属于企业的二把手。“很遗憾的是,在这里咱们现在(设计师)没有发言权,没有决定权。是什么呢?美术工人。连一个技术人员都可以领导你。”對中国造型设计师的工作现状,贾老深感亟需改善。

“在国外,设计总监是能说了算的。除了一把手,第二把手就是他了。而我们现在的整车厂,好多都是不懂艺术、不懂造型的人来评审造型。往往我是领导我说了算,很多小细节都要参加意见,比如:后面增加20,前面减掉20,不从汽车整体考虑,这样一来整体感觉就全变了。这不是胡闹吗?”谈到这些,贾老激动起来。

著名的意大利汽车设计师乔治亚罗说,我设计的汽车不可能体现更深的中国文化内涵,因为我不很了解中国文化。

贾老回忆说:“有一次,我问乔治亚罗,为什么你搞的东西都像我们看过的东西?”

他说,贾教授,你说的太好了。我要给你搞个特殊的东西,(你们)没有的东西,你们能通过吗?我只能在你们国家有的车型、有的曲线里找,我用了才能通过。

汽车造型研发方式要改变

为什么现在很多车看上去不好看呢?

事实是,现在很多汽车设计过程就是设计师先画电脑草图,领导一看:行,做!直接做1:1的模型。“决不能不做小模型,直接做1:1模型,虽然这样快,钱也好挣,做出来的车没一个好看的。”贾延良指出,“这里面缺少了一个研究、探讨的过程。”

對于汽车设计的方式方法,贾老坦诚地對记者说:“要从草图开始,一点点研究、探讨,完全正向开发。”

贾老指出,草图通过后,再做1:3、1:4、1:5的模型,然后在模型中探讨、琢磨,期间可以听取各方面意见,做出修改。而造型的真正敲定是在1:1模型。“因为很多时候1:4、1:5模型看着很好看,但是放大到1:1之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曲线全变了,就全变味了。”

“经过这样一轮、两轮的完全正向开发设计,红旗车、中国车很有希望。红旗作为文化符号,是历史形成的。如果不光有红旗,如果井冈山是这样的,上海牌也是这样还有其他的车,那中国风格就形成了,”贾老兴奋地说,“中国车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中华民族大地上能做出好多不同风格,但是还都是中国车。比如这种是壮族(风格)车、这种是蒙族车,虽然各有特色,但是一看都是中国车。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车。这是很有意思的。”

贾老希望,各个整车厂家在汽车造型设计上可以保密,但造型艺术探讨要形成相互交流的良好风气。

中国古今园林设计风格 篇4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看,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 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具体于园林设计中, 实际指的是指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

2 常见的园林设计风格

一是中式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金壁辉煌, 造型讲究对称, 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 图案多龙、凤、龟、狮等, 精雕细琢、瑰丽奇巧。中式花园以再现自然山水为设计的基本原则, 追求建筑和自然的和谐, 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二是东南亚风格。以独具特色的水景、亲切宜人的庭院景观、回归自然的丛林景观来营造浪漫休闲景观设计氛围的“巴厘岛风格”和以多层屋顶、高耸的塔尖, 用木雕、金箔、瓷器、彩色玻璃、珍珠等镶嵌装饰形成独特风格的“泰式景观”两者为主要代表。三是欧式风格。以四种常见风格为构成主体, 包括激情多变、带浓重宗教色彩并具有综合性的“巴洛克风格”, 取材大自然、大胆而自由地运用色彩和样式的“地中海风格”, 尊重自然高雅和谐的“新古典风格”, 古典怀旧却包容性强、融合多种风情于一体的“美式风格”等。

3 和谐在中国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3.1 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中则独树一帜, 取法自然中之山川溪涧形状, 重新构思而建造, 如同中国之山水画, 虽说是来自于自然, 但是却又进行了重新构思, 高于自然。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画相通, 中国之山水画, 在世界各画种中不同于其它画种因此, 中国园林具有二种自然的美, 是立体的画。

园林设计师在使用传统的方法的同时, 比较重视把来源于自然的灵感运用到现代建筑的空间中, 将自然意象融入到园林设计的灵魂, 在较深层次上探索和表现园林与自然的关系, 因为园林不仅是实体形式, 是空间组织, 还是作为人生活于其中的人工环境, 环境是设计的出发点与回归点。从古代开始, 中国人在协调人与环境、园林与环境的关系, 以及改善园林的亲和力和认同感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人类的文化创造不可能离开其周围生态环境, 人需要自然的和谐。而就地域环境而言, 与自然环境、建筑文脉的融合以及对历史、文化等人文环境气氛的再现成为园林设计重要的主题, 也影响到园林形式的表达。

3.2 空间与形式的和谐

园林的美离不开空间与形式, 园林美学的艺术性和形态美在创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它的空间和形式来实现。而园林的形式, 受到场所的影响, 能够更直接地体现出作品的意义和美学观念, 从而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和认知。

中国园林以有限的空间来表现无限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空间景象结构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 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艺术是在有限的空间中, 以现实自然界的砂、石、水、土、植物、动物等为材料, 创造出幻觉无穷的自然风景的艺术景象。使人们在有限的园林中领略无限的空间, 而窥见到整个宇宙、历史和人生的奥秘。

同时, 园林通过空间对形式进行了独特的表现, 它充分发挥了中国空间概仿中关于对立面之间的对待性、变易性和无限性, 并通过有与无、实与虚、形与神、屏与借、对与隔、动与静、大与小、高与低、直与曲等园林空间的组织, 创造出无限的艺术意境。当中以中国园林艺术常运用的匾额、楹联、诗文、碑刻等形式, 来点景、立意, 表现园林的艺术境界, 引导人们获得园林意境美的享受。

3.3 价值与认同的和谐

于设计者来说, 总希望自己的园林设计有存在价值, 简单地说是受到大家肯定, 而这个价值与肯定, 势必是建立在使用者和鉴赏者的认同的基础上。因此, 中国式园林风格, 其设计中的和谐, 在于价值与认同的和谐。

园林的价值的获得, 于欣赏者来说, 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表现在若欣赏者本身含有与所要鉴赏的园林美或者意义相同的心境或者情绪走向, 园林艺术价值或意义会如闪电般照亮欣赏者的心灵世界, 使欣赏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波动, 这种波动就是对艺术中表现出来情感的共鸣或者认同。

参考文献

[1] 钟灵毓秀.当代地域建筑美学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D].天津大学, 2007

中国古今园林设计风格 篇5

从10世纪中晚期开始,宋王朝展开了它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画卷。

宋时高座家具已相当普遍,高案、高桌、高几也相应出现,垂足而坐已成为固定的姿势,中国历史上的起居生活变革由坐姿而定。城镇世俗生活的繁荣使高档宅院、园林大量兴建,打造家具以布臵房间成为必然,这给家具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宋代以及稍后的辽、金历时300余年,家具发展经历了一个高潮时期,高档家具系统已建立并完善起来,家具品种愈加丰富,式样愈加美观。比如桌类就可分为方桌、条桌、琴桌、饭桌、酒桌以及折叠桌,按用途愈分愈细。宋代的椅子已经相当完善,后腿直接升上,搭脑出头收拢,整块的靠背板支撑人体向后依靠的力量。圈椅形制完善,有圆靠背,以适应人体曲线。胡床改进后形成交椅。几类发展出高几、矮几、固定几、直腿几、卷曲腿几等各种形式。宋代家具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挺拔、秀丽的特点,装饰上承袭五代风格,趋于朴素、雅致,不作大面积的雕镂装饰,只取局部点缀以求其画龙点睛的效果。

北宋中期桌椅更加广泛使用,城市商业建筑中的饭馆、酒店大量采用长凳加桌椅或一桌一椅,家具渐渐固定,专为私塾制作的单椅、单桌已经普及。圈椅又称圆椅,以搭脑顺势而下的连接扶手,构成想象椅特的造型。处处都能得到充分休息,十分舒适。由于受历史、社会、宗教、气候和地理等因素影响,各个时代不同的圈椅特点各民,表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我国唐朝为了与统治阶段积极创业、励精图

治的要求相适应,一种奋发向上刚健有力的审美念波及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华丽的扶手椅、圈椅等都反映出崇高华丽的盛唐风格。宋代的交椅(圈椅)扶手圆滑、简洁;元代圈椅扶手饱满、曲线优美。相对而言,元代立国时间也比较短,统治者采用的政策是汉制,所以,不仅在政治、经济体制上沿袭宋、辽、金各代,家具方面亦禀承宋制,工艺技术和造型设计上都没有大的改变。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抽屉桌,抽屉作为储物之匣方便开取,是一大发明,它更大程度地加大了家具的使用效果。而这一新事物的出现也许更多地归功于民族交流和文化交融。

从魏晋六朝至宋辽金元这千余年间,中国王朝不断更替,其中发生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民族融合,社会取向一直沿着封建儒家的统治路线运行。当西方正在黑暗的中世纪苦苦摸索,力图走向新的启蒙之时,中国的封建王朝又在不断更替,元代也即将结素,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更世俗,更多样化的新时代。

16世纪末至17世纪,西方世界的巴洛克艺术占据主导地位。东方的中国正经历着明朝市井文化繁荣时期,社会都很不稳定,政治腐败,农民起义。而离战乱较远的南方地区,却出现了苏作家具和广作家具的造型艺术高峰时期。直到明朝灭亡以后,这一高峰还一直延续下去,至清代雍正、乾隆朝才开始出现典型清式家具的特征。所谓明式家具,一般是指在继承宋元家具传统样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由明入清,以优质硬木为主要材料的日用居室家具。根据有关文字资料,它起始时被称之为“细木家具”,或者“小木家伙”。

起初,这种“细木家具”在江南地区主要采用当地盛产的榉木,至明中期以后,更多地选用花梨、紫檀、等品种的木材。当时人们把这些花纹美丽的木材统称为“文木”。特别是经过晚明时文人的直接参与和积极倡导,这类时髦的家具立即得以风行并迅速以鲜明的风格形象蔓延开来。细木家具具有经久耐用的实用性和隽永高远的审美趣味,它以一种出类拔萃的艺术风貌,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一颗艺术明珠。这种家具产生于明代,时代特色鲜明,故称其为“明式”。

明式家具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的地域范围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这从传世家具实物以及文献记载中都可以看到,这一地区的明式家具持续着鲜明独特的风格。到清代前期,明式硬木家具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生产,但从产品不难看出只有苏州地区的风格特点和工艺技术最具底蕴。这种风格鲜明的江南家具,得到广泛喜爱,人们把苏式家具看成是明式家具的正宗,也称它为“苏式家具”,或称“苏做”。

明式家具的经典——官帽椅

明代后期,家具已经商品化,各种家具门类众多。官帽椅尚属明代椅类之经典,其特点是简洁、舒畅,线条流畅、秀美,给人一种清秀之感,深受文人喜爱。

明式椅中,人的受力点是一个多点的整体。除尾椎骨外,靠背和两个扶手,都起到了重心分散的作用,可以形成背、椎、大腿、双腿、双手七个受力点,这些点与明式椅充分接触以体现椅子与人的生理要求是一个整体。当然,明式椅不是休息的主要家具,他主要用于生活、社交和伦理的,对于人来说是一个生活空间,一个变化台,一个环境,一个象征。

明式椅盛于浙江,崇尚使用质朴的原木,花梨、紫檀、红木、楠木等,疏朗而活泼。在中国哲学背景下,原木的椅子与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为平衡。作为椅子,明式椅在现代人的生活空间里更具有艺术品味。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可家具的发展并未因战乱而停滞。崇祯年间的家具不见什么创新,但从形制、工艺、装饰、用材等各方面都日趋成熟。大量进口硬木木料如紫檀、花梨、红木都得到上层社会和文人雅士的喜爱,其中色泽淡雅、花纹美丽的花梨木成为制作高档家具的首选材料。国产的木材如南方的与黄花梨接近的铁力木、榉木,北方的高丽木,核桃木等大量柴木也得到广泛使用,另外,还有用于装饰的黄杨木和瘿木以及专做箱柜的樟木等都被广泛使用.在装饰上有浮雕镂雕以及各种曲线线形,既丰富又有节制,使得这一时期的家具刚柔相济,洗练中显出精致;白铜合页、把手、紧固件或其它配件恰到好处地为家具增添了有效的装饰作用,在色彩上也相得益彰。

在家具的种类上,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丰富,而家具又根据使用者在不同场合的需要进一布细分,不仅有桌、柜、箱类,也有床榻类、椅凳类、几案类、屏风类等等,其中最为集中地出现当在清朝初期。精品当数紫檀,也有少量花梨和红木。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做法上明显不同,可划分为紫檀作、花梨作、红木作以及柴木作等等,相互有所区别。清初的柴木家具是明代家具中的精品,许多柴木家具风格

淳厚、造型敦厚,体现出来自民间的审美情趣。在柴木家具当中,以晋作为最优,河北、山东也不乏佳作,精品不绝。

教育系现代教育技术1001班:

中国古今园林设计风格 篇6

洛可可风格和中国红木家具之简述

洛可可艺术是18世纪产生于法国、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形式,盛行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该艺术形式具有轻快、精致、细腻、繁复等特点,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有人认为洛可可风格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洛可可艺术以其极度华丽纤细的曲线著称,相对于巴洛克艺术的庄严、豪华、宏伟的特征,洛可可艺术则打破了艺术上的对称、均衡、朴实的规律,以复杂自由的波浪曲线线条为主,室内装饰多用镶嵌以及许多镜子,形成一种华丽轻快、优美雅致、闪耀虚幻的效果。这样形成了洛可可艺术缺少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文明的主旨,仅以外形富丽堂皇,装饰精巧奇特,以有意不对称见长,以复杂的曲线著称的特色。

洛可可家具风格实在巴洛克家具造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式的家具形式。它吸收并夸大了曲线多变的流动感,大量采用C型,S型曲线,以复杂的波浪曲线模仿了贝壳,岩石的外形,致力与运动中的纤细与华丽,强调使用中的轻便与舒适,打破了对称的格局,并以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形象作为主要装饰语言,叶子和花交叉错穿插在岩石和贝壳之间,外形轮廓不规则的形式遮住了传统的结构,熟悉的雕刻形式与令人耳目一新的图案有机的统一在一起。而这些富于想象的成分在这种并不实用的结构基础上是极其成功的,镜台,半圆狭台等家具的外轮廓都变得极其夸张,但橱柜、椅子和桌子的结构形式,都还是以矩形基座为基础的,形成了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常见的装饰图案有:植物类,如小花叶,球花、系有丝带的小花束、花形优雅的花篮,玫瑰花等;古典乐器类,如小提琴、方孔竖笛等;打猎和捕鱼等生活题材,如弓、箭、火炬和女牧羊人的草帽;神话故事题材等。

一般来说,洛可可家具主要强调表面的装饰设计,以使人们的眼睛不去注意那些矩形的连接部分,另外,还发展了青铜镀金、雕刻描金、线条着色或镶嵌花线与雕刻相结合等装饰手法。所有这些做法都致力于追求家具本身的纤巧与华丽,强调适用中的轻巧与舒适,以均衡代替对称,形成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新艺术风格。这类家具都以青白色为主要基调,在此基础上以雕刻件、金色的自由曲线、贴金彩绘的浮雕进行装饰和点缀,这种精雕细作的家具构成了现实社会自由、轻松、浮华绚丽生活场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关于红木家具的概念和定义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仍有不同的解释和规定。为了保证消费者权益,明确企业的责任,相关机构出台了相应的标准,如《红木》标准、《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现在大致认为红木家具应从材料和工艺两方面来考虑。红木家具从时间上可泛指明代以来的包括了明式家具、清代家具、民国时期西式中作的海派家具,以及当今生产的红木家具。现代红木家具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北京、上海、苏州、浙江、福建、广东传统产业的红木家具得到恢复和扩张外。现代红木家具的发展趋势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高仿的古典家具、现代化的新中式家具、中西结合的家具、新概念性家具。本文主要针对中西结合这一大的趋势中的一小块进行阐释,选取具有欧洲具有代表性的洛可可风格为例,与中国红木家具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设计风格。

洛可可艺术风格对中国红木家具的影响

在造型方面,可以抓住其主要的造型特点来设计出相应的家具,比如洛可可的整体造型和局部的特色以及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和设计的元素都可以运用到中国红木家具中来。通过对洛可可风格的造型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才能灵活的把洛可可的风格运用到中国红木家具中来。

中式家具虽对洛可可风格有所模仿,但大部分还是以中式风格为主。以透雕装饰和镶嵌理石螺钿见长。雕刻手法常常由家具的主要部分扩展到大面积的浮雕、透雕以及通体的雕刻与装饰。有时为了追求繁缛华贵的装饰,家具上各种镶嵌材料应用尽有;玉、骨牙、香木、螺钿、等等。工艺与装饰风格与洛可可风格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在意境上,与法国凡尔赛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镶嵌艺术是广式家具的一大特色。镶嵌的材料形形色色,无论是云石还是玉石,珐琅还是陶瓷。特别是云石与螺钿运用最广,有人戏称看到这种镶嵌艺术十有八九就是广式家具。像贵妃床,据估计制于清朝嘉庆年间,靠背镶嵌了四块红根石。红根石产于云南大理,红白分明,纹理如画,且很有层次感。它的扶手也镶嵌了红根石。贵妃床上还有如意纽绳花纹,显得很贵气。以前广州作为通商口岸,欧洲文化史上风靡一时的洛可可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了广式家具的造型、装饰。比如束腰、羊蹄腿、足部雕刻等,融会了中西方的特色。像这个大约在清朝中后期的鹅蛋凳,原本一套应该为一台六凳的。凳面是红根石,凳边用了如意飘带装饰,凳腿弯曲有束腰,凳脚是兽脚。

广式家具的部分装饰图案甚至直接取材于外国纹样,比如这个民初的椅子橹上的“东洋花”图案,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牡丹花纹。它也被广东人叫做“摩登花”,其实就是向日葵,有蒸蒸日上的寓意。椅背也不似清朝那样笔直,而是带点弧度;椅面是“堕面”,有点倾斜,所以坐起来更舒适。它的扶手是“灵芝手”,背靠是“海棠面”,体现中西合璧的味道。

当洛可可风格传入中国后,尤其在清代的时候在中国的沿海城市得以发展,在民国时期在上海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洛可可风格在广式家具占有重要的地位。洛可可风格对中国红木家具的影响,其实更多的是运用了曲线的流畅性,运用了西式图案西番莲,装饰手法以中式镶嵌和雕刻为主。洛可可风格对中国红木家具的影响,中国红木家具各取所长,对其造型进行模仿和提炼,装饰图案也多样化,融合的很和谐。

论保持中国特色设计风格的重要性 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中西结合,西方形式

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够重视与忽略, 导致了大多青年设计者民族文化底蕴的匮乏, 缺乏自己的思想与创新能力。因而在设计创作中盲目模仿借鉴西方的设计形式风格导致了设计创作只流于表面形式, 而缺少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没有自己的文化风格和艺术个性, 更谈不上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中国特色风格的设计。民族文化是指该民族成员历代相传的共有价值观、思想意识, 它是思想情感、风格习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综合。而设计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不仅反映着文化, 就它本身而言, 也是一种文化和文化的传播形式。中国的艺术设计应在国际化艺术设计中将民族化的元素进行有益的补充, 使本民族的设计文化得到发展, 并创立出具有民族化特色的艺术设计风, 国际主义趋势的同一性, 必然形成一种单一、僵化的艺术语言, 设计师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形成单一性, 它必然导致视觉传达效果的削弱, 不利于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国传统民间彩色剪纸为例, 它不仅是融绘、刻、染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品, 也是极具装饰魅力的设计作品。在造型上, 它追求自我完美的中国民族装饰形式美;在构图上, 强调对称、均衡、有稳定感;在形式上, 通过点线面的对比, 色彩的映衬, 效果上虚实动静, 产生节奏和韵律感;方法上, 重归纳和概括, 将自然形态规律化, 更符合装饰美的要求, 手法上, 多采用夸张变形, 并赋予象征和寓意。日本在民族风格溶入现代设计中取得了很大成功, 日本的设计起步阶段也是西方化盛行, 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 创造了极具民族文化风格又是现代设计观念的艺术设计成为了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观念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使日本的艺术设计颇具世界影响力。

设计不仅要有民族性, 也要具有世界性, 而且世界性某种意义上是民族性的归纳和概括。只有个性的, 民族性的东西才能被世界人士所发现并在相互交流中得到认同。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流传至今, 也证实了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坚持现代设计的民族性很大程度上要求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借鉴。尊重传统, 发扬传统, 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去吸取精华丰富素养,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设计者的必修课。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民族文化有共性, 又有历史阶段性。设计艺术的是在空间中的设计活动, 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字体设计和插图、摄影的采用, 把图形、字体、插图、色彩、标志等以符合传达目的的方式组合起来, 用于传达信息及指导、劝说等目的, 达到准确的视觉传达功能, 同时给观众以视觉心理满足。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个性鲜明、千姿百态, 有着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传统民间艺术的亲切感, 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与碰撞的结果。它即朴实又生动感人。因此, 在每一件民间艺术作品中都融入了创作者们对世界、对生命、对社会的理解。

中国古今园林设计风格 篇8

1、在设计理念方面

国内大部分民俗服饰妆容设计方面守旧单一,对妆容的系统性研究有所欠缺,如在眼影及唇彩的选择上的多数选择相同色系或临近色并未做出大的创新,与服装搭配不协调,在头饰上的选择搭配一般选择花朵,蕾丝,硬纱,水钻等等,缺少创新头饰,只会针对国际秀场上的服饰妆容照葫芦画瓢,缺乏自己对本民族本地区所想要表达的文化价值,没有很好的在民俗风格中得到定位。而国际秀场上的民俗服饰妆容中,化妆师及设计者会在服饰所要传达的设计理念的思想中进行构思和联想,不仅妆面及发饰的风格和服装的风格高度的协调统一,并且原有的基础上做出了创新,打破了固有的思维,使服装在妆容的修饰下都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完美效果。

2、在妆容样式设计方面

在中国,民俗风格服饰妆容在设计造型方面如同一辙,并且有崇洋媚外的思维模式,只会一味的拿来加以运用,极少考虑民族服饰妆容是否符合民俗服饰的风格,服装的廓形,着衣者自身的因素,未能很好表达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在国际,民俗风格服饰妆容的搭配很好的将民俗服饰所要传递表达的风格和核心理念表现出来,并且考虑了整体的服装廓形和着衣人自身的因素,例如07年Dior春夏大秀中,设计师以蝴蝶夫人歌剧演绎服装的华美,在其中模特的妆容有着浓郁的日式主题风格,化妆师在固有的模式中做出了创新,根据模特肤色各有不同,考虑底妆的颜色也有所差异,用强烈的对比色来突出眼妆的华丽,并在发型方面也根据了服装廓形做出来调整,在身穿o型服饰的模特头部搭配了日本常见的事物斗笠,竹筒作为头部装饰,在妆容和头饰的衬托下,整场大秀让人觉得大饱眼福。

二、针对国际秀场上优秀的民俗风格服饰妆容搭配的案例与国内秀场上民俗风格服饰妆容搭配的缺陷与不足,提出思考与建议

总体来看,国外民俗服饰妆容的搭配的设计现状及特色是:与民俗服装整体气氛和谐,突出了民俗服装鲜明的风格,妆容方面精致脱俗,头饰均采用了民俗文化中的事物中演变构思创造出新的搭配方式,较好的体现了民俗服饰妆容的完整性,时尚性,创新性。通过对国内、外民俗风格服饰妆容现状和特色的比较,针对中国民俗风格服饰妆容的设计的现存问题与不足,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为我国的民俗风格服饰妆容设计创新提供参考。

三、建立《民俗风格服饰妆容》课程建设,促进民俗风格服饰妆容的推广及普及

在推广环节中,建议各大服装类高校共同来进行研讨,力求早日建立合理完整的化妆课程教育来带动服装课程的发展;在宣传环节中,建议在合适的环境下创办民俗服饰大赛配搭民俗风格服饰的妆容来推广和宣传中国民俗服饰文化。

1、研究目的及意义

中国民俗风格服饰妆容不仅能表现我国民俗文化的底蕴及内涵,也是我国能与国际时尚界交流与接轨的最佳途径。不仅具有独特审美功能和装饰性功能,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具有传递民俗文化作用,已成为当代民俗服饰推广和民俗文化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方面要从国外优秀的民俗风格服饰妆容设计作品中有选择性的借鉴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将我国民俗风格服饰进行合理分类,再结合服装的廓形,穿衣者自身的因素与时尚创意相融合。并提出从民俗服饰设计的各要素、环节(面妆的形式,头饰的创作,发饰的改良)来进行创新设计与思考,以确保民俗风格服饰妆容时尚性与创新性,充分体现国际化与世界化的表达,这便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所在。

2、研究的方法

文献收集法:通过大量搜集国内外民俗风格服饰妆容现状及特色的相关文献及图片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了解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比较分析法:通过文献和图片资料的比较,找到国内外民俗风格服饰妆容差距与不足,探求国际优秀化妆师及服装设计师妆容设计优秀的案例,进而为中国民俗风格服饰妆容创新性设计和良性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调研分析法:通过秀场实地调查和网络搜索等方式,调查目前国内民俗风格服饰妆容设计和秀场展示现状,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

设计实践研究法:依据调研结果,结合我国民俗含义的分类及具体的服装风格,建筑风格,手工艺技术及生活用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民俗风格服饰妆容的创意、绘画方式、头饰的搭配、眼影及唇色的色彩等设计要素,来承载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创作出一系列展现当代民俗风格服饰的鲜明个性,体现先进中国民俗文化内涵的妆容搭配作品。

3、创新点

针对国际秀场上民俗风格服饰妆容的创新与突破已被全球所认可与关注,本课题组提出:中国的民俗风格服饰妆容的设计要摒弃一味的守旧主义,要将民族性,区域性,地方性和时尚性,创新性结合在一起,不仅可提高民俗服饰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而且还能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针对当前我国民俗风格服饰妆容的现状问题,分析民俗风格的特点,从创新设计的角度来突破妆色设计,妆型设计,发型设计,头饰设计的研究,在操作技法上要突出表现妆容颜色的变化及头饰方面的制作方式,并且加以艺术彩绘的手法,从而以充分体现“时尚创意”的核心要素。

摘要:时尚的创意源头,来源于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基础,同时,时尚创意还应该是世界性的,也即在世界性与全球性的环境里,获得不同民族广泛的文化理解与支持。在这里,时尚创意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及其关系,显然就成为了时尚艺术与文化所要面临与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民族服饰的设计不仅仅需要服饰配件来搭配也需要恰当的妆容来进行衬托,我们需要在民间及民族中的服饰,手工艺,建筑及生活用品中提取灵感来源,并且根据色彩学的理解进行运用和描绘,在妆容的搭配上提升民俗风格服饰的品质及满意度,从而走向国际化。

关键词:民俗风格,创新,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雪宁日本艺伎妆容之解析艺术论坛(2011年11期).

[2]李宵兵服饰与文化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11.

[3]刘洪波对东西方文化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探讨天津理工学院报.

[4]肖宇强《融入民族元素的创意化妆课程建设》《芝术设计研究》教育纵横(2016年03期).

中国古今园林设计风格 篇9

一、传统文化的视觉表现形式

1. 中国传统图案

中国传统图案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劳动中所创造出来的, 广泛运用在建筑物、器物、纺织品上, 用线条描绘的有一定章法、规律和美好寓意的图案纹样。中国传统图案, 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它融合了历史、文学、民俗、美学、哲学于一体,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图案, 可以传达出特有的中国文化韵味, 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 要把握图案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以及它在现代社会的象征意义转变。可以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法将其解构、重组、或者将其精简、抽象化, 使其保留原有特征和传统意蕴的同时具有时代感。

2. 水墨元素的运用

水墨画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地位很重要。水墨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首先体现在水墨艺术中特有的简洁的形式语言, 即“计白当黑”的朴素形象。水墨画讲究留白, 此处无声胜有声, 意境美, 和佛学中的顿悟很有关系。这些对于平面设计来说是很大的启示。西方设计很讲究空白与实体的对比, 讲究黑白的对比, 中国艺术更讲究空白, 中国画论上说:“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 (笪重光《画荃》) 。所以中国平面设计的理念中, 有着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定内涵, 设计中的空白不是一片真空, 而是在“空”之中具有容纳万物的无限精神。所以在平面设计中, 水墨元素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对其精神内涵的解读。著名设计大师靳埭强, 他的作品蕴含强烈的中国文化气息, 他成功地将水墨画融入到设计中, 作品种以静凸现动, 以留白凸现主题, 是靳先生海报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他的作品成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典范。

3. 书法艺术

世界各地的文字都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汉字的造型则兼具声韵和意义的功能,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篆书庄重典雅、隶书古朴厚实、楷书流畅明快、行书动感意趣、草书自由灵动……中国书法的韵律美、形体美、意境美, 是兼具艺术性、审美性、延展性的艺术形式。这使得书法在平面设计中书法的创造空间很大。将书法元素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之中, 不仅可以加深设计的文化意涵, 又可以体现出我国现代设计的民族性。

二、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设计风格的创新

在设计中,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更也需要创新。设计界都谈对中国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一味的传承则无时代意义, 一味的创新则无内涵。

1. 中西结合的设计理念

在当今全球化工业时代, 设计面对的是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 中国设计的出路在于中西结合, 中国文化融入西方先进设计理念, 使设计创造出更高的文化价值。如著名的创意大师江绍雄的作品“艳遇中国”, 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 法国的凯旋门被涂上极富中国民俗风情的中国大红花布, 中国古代名画上出现美艳的外国女子, 带来极大的视觉震撼。“艳遇中国”是对传统中国元素的现代化诠释。它以崭新的观察角度, 创新的表达手法, 把中国元素与现代工业时尚相结合, 使其焕发出独特的魅惑光彩。

2. 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到设计中

要做到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 这个特色不是表面的视觉上的,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如贝聿铭先生为日本设计的美秀佛教博物馆, 该馆深“藏”万重山中, 观赏者需历经舟车, 诚心徒步探路, 贯穿山洞隧道, 豁然开朗, 终见佛家圣地。如此的设计深谙中国精神, 没有任何传统图案和符号, 以“深山藏古寺”的境界将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如果能运用这样的方法, 才是真正创造出现代中国设计。

3. 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在当今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 视觉艺术设计的领域被不断扩大, 平面设计不局限于平面, 而是深入到各个领域。在设计中, 将传统文化与科技结合, 各种新媒介、新技术的运用,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风格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如2008奥运开幕式, 就是运用现代科技体现中国五千年气势恢宏的传统文化瑰宝。

结语:作为有历史责任感的设计师我们应该在设计中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不是照搬一些表面元素进行设计, 而是对中国文化的内涵经过深层次的消化和了解, 用现代语言诠释出来, 运用这样的方法做设计, 才能被国际不同地区的人所接受, 才能使不了解中国符号、中国元素的人, 也能理解作品内容和精神。这样的设计成为新的传统, 中国文化也会渐渐得到丰富。

摘要: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元素被大量运用在平面设计中, 中式风格的设计作品随处可见, 但是大多都是传统元素的重复使用, 没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没有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本文主要探讨中国传统设计风格的视觉表现形式与在新时期、新环境下的以及如何树立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 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设计风格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平面设计,中国传统,设计风格,表现形式,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序《靳埭强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年

[2]李惠锋, 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重生[J], 同济大学学报, 第13卷第6期

中国古今园林设计风格 篇10

随着当今世界信息、文化、科技各领域交流的扩大,风景园林设计也要融入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这些变化能够促进城市建设进程和步伐。为了开展全新的设计就要强调“现代中式”园林设计,简单地说“现代中式”就是“现代”与“中式”的结合。现代是目前很多设计师喜欢用的设计手法,追求简洁,去繁就简,无论是构图,布局或材料的使用都追求简洁,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中式就需要内在的中国古典意境和特点,例如:中式的园林建筑,曲桥,门洞等。“现代中式”就需要在中国古典设计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将适合现代人生活的设计融合进去,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

2传统因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

2.1传统园林的精髓

中国的传统园林设计有很多优秀的表现内容,在诸多的园林设计优秀传统因素中,精髓的表现主要包括:①格局设计。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对格局非常重视,园林的创作讲究“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主要处理地形的手法是“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的“得景随形”。②自然风景。传统园林要展现出自然的风景文化,由于古人强调“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所以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要求有植物、山水的全面的自然环境。园林最主要的地形特征是“自成天然之趣”,所以,在园林中,要求再现自然界的山峰,在平原,要求自然起伏、和缓的微地形。③文化意味。中国传统园林常常要通过园林艺术表现出人文气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将山水风景与诗词绘画融合起来,实现风景园林艺术的古典韵味。另外,为了实现人景合一的境界,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可引入音乐的作用,通过声音来为园林增添魅力。

2.2现代园林的特点

现代园林在设计理论方面有了更多方面的要求,园林设计理论要求园林去关注整个城市的整体性,即在规划设计的城市生态环境中,科学地设置建筑、道路和城市设施。要用城市的建筑、城市道路、广场等城市设施,与城市绿地共同构筑一个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实现“城市即园林,园林即城市”的构思。从这个主体思想方面考虑,现代园林的设计特点包括:①人性化设计。现代园林设计要考虑到城市的人文要求,要通过园林环境对人们生活的改善来实现空间塑造的合理性。②多元化设计。现代园林设计有多元化的要求,不同的园林风格越来越多,例如在城市内部的英雄风景园林、雕塑园林、休闲园林等。这种多元化设计主要是为了实现不同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要求。③文化表达。现代园林除了要满足人们的多种使用功能以外,还承载着表现地域文化的职责。隐喻和象征是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设计中应当挖掘场地的特质,充分把握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采取恰当的方式营造园林景观,激发人们对于园林环境的更深理解。

2.3现代与传统设计要素的融合对策

2.3.1转化。

现代与传统设计的融合要利用转化方式。转化就是要将传统园林的景观因素进行相应的转换,然后融入到现代园林设计之中。

2.3.2重现。

在现代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在园林特有的文化背景下重现传统园林的古典韵味,能够实现“园中园”的特点。这样的环境下,传统元素蕴含其中,自然就能够实现文化、历史的气息融合,重现设计的传统文化魅力,又不影响现代园林的人文化作用。

2.3.3借鉴。

现代城市园林设计更是在借鉴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借鉴行为,更多的是对其它艺术形式的借鉴。

2.3.4保留。

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它们就显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城市发展历史中的房子、街道、古树、路灯等都代表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在现代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可以保留传统的风格特点,以文化符合的形式形成特有的设计特点,例如保留“古树”、保留“古式的路灯”,在风景园林内部形成特有的历史沉淀迹象,保留现代化的中式设计风格。

综上所述,现代与传统设计要素的融合可以利用转化、保留、借鉴、重现等方式,对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进行全面的融合,实现更为多元化的风景园林设计。

参考文献

[1]王伟.浅谈园林设计理念及其原则[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6)

上一篇:油改气下一篇:PLC控制系统中通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