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今餐桌礼仪

2024-05-24

中国古今餐桌礼仪(精选6篇)

篇1:中国古今餐桌礼仪

中国餐桌礼仪论文:中国餐桌上的礼仪

中国人在各种交际中都喜欢喝酒,甚至把各种各样的事都搬到酒卓上去谈,所以学会酒卓文化酒卓礼仪十分必要,下面酒介绍一下一些酒卓上的礼仪诀窍: 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碰杯,敬酒,要有说词。转自转自诀窍11 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不要装歪,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啦叽地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最后一定还有一个闷杯酒,所以,不要让自己的酒杯空着。跑不了的~

注意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说大话,不要失态,不要唾沫横飞,筷子乱甩,不要手指乱指,喝汤噗噗响,不要放屁打嗝,憋不住上厕所去,没人拦你。

不要把“我不会喝酒”挂在嘴上(如果你喝的话),免得别人骂你虚伪,不管你信不信,人能不能喝酒还真能看出来。

领导跟你喝酒,是给你脸,不管领导要你喝多少,自己先干为敬,记着啊,双手,杯子要低。

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个好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酒后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毛巾都显得你关怀备至。

中国餐桌礼仪人们总是以为,家居讲的只是装饰、家具等家居的元素而已。其实,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生活,家居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的改变缘于生活态度与观念的转变,体现国人素质。同样,餐桌上的礼仪也能体现出个人的素质与品位。而且中国人一定要对中国人繁杂的餐桌礼仪了解一二,才能不愧对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与文明,才不至于贻笑大方。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一张典型中式

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中国古今餐桌礼仪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

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中国餐桌礼仪入门篇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

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设宴原因有喜有悲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灶君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於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用餐俗例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 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中方——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至今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西方——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放在大腿上。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须穿上得体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礼物,处处表现优雅的言谈举止西方家庭素

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西方孩子一般两岁时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四岁时就学到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在儿童的餐桌礼仪中美国人还注重进行环保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应知道哪些是经过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前他们会在家长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水电因。3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 对于这种餐桌教育美国一位老师说:“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中国和美国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并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餐桌礼仪。一 座次安排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你是主人则以和缓的动手指向某张椅子并对客人说:“请坐这里。”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如果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要是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档次高一点的饭店会用餐巾予以区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随便坐除非你打算好请客。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 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门边面对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便会引领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则走在最后面。有些细心的主人也会在餐桌上放置姓名卡以示座次如果没有这项安排那么座位安排原则一般为:座次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为原则男主客优先入座其位置在女主人右边而女主客在男主客右边其它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就座。男女夫妇分坐显示出了美式宴会的开放及活泼希望能藉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来增进彼此间的熟稔同时也可使用餐话题多样化气氛和乐。入坐原则是客人先入坐长者先于年轻人入坐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坐陌生人又先于熟识客人或家人入坐。二 上菜顺序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然后是咖啡或红茶。至于水果可上可不上。三 餐具中餐的餐具主要包括筷子、碟子、调羹、碗、调盘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

专用座子上或放在纸套内。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西餐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子、玻璃杯等。在摆放方法上中餐较为简单而西餐就比较复杂。世界上高级的西式宴会摆台是基本统一的。共同原则是:垫盘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事物时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上述 材料来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685669.htm四 表示停餐方法中方: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西方: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五)手机:在吃西餐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开手机,除非你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手机铃声都会很小声,有电话要给大家说“对不起”,然后起身出去听电话。这一条吃中餐的时候也适用,在用餐的时候听电话走到哪里都是让人唾弃的。讲到吃的礼节,不同的国家或文化常存在着许多差异,亚洲人认为挺礼貌的举动,欧洲人见了可能感到很不文雅;中东国家餐桌上特殊的用餐礼仪,到了美国人的餐桌上使用起来就变成了粗鲁的动作了尽管有着许多不同。换个角度来看,西方的宴客形式,从正式到非正式,远远多于中国。大致说来,他们有以下八种宴请形

式:有席位的宴请(seated dinners),自助餐(buffet dinners),正式午餐(luncheons),招待会(receptions),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ies),聚餐会(BYOB and BYOFBring your own bottles and bring your own food)野 餐,(picnics),茶会(tea parties)。而从传统习俗上说,中国人请客,不论按长、尊、主、次围桌而坐,满桌丰盛的酒菜,主人频频劝酒,客人谦让礼到。中国人觉得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另外宴客时崇尚热闹欢快的气氛,讲究面子排场。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较随便的形式则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几个菜,小酌一番。这种随便的宴客形式不讲究礼仪,不讲究坐次,不讲究饭菜,只讲气氛的和谐、主人的热诚、主客谈话的投机。当然,近年来西方的一些宴客形式,如酒会、招待会、自助餐或冷餐也会传到中国,但这些多是官方或单位出面组织的宴请形式,平民百姓还少有实行。其次,中西在宴客的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而中国人请客吃饭,重在饭菜本身。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丰富多彩。如果做得到,一定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否则,很难称的上是在请客。中国人宴客时重视饭菜本身起源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在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中食为首。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人,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识,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再不足道中。由于这一点,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尤其在烹饪方面不但逊色于中国,也远不如法意等国。他们的传统饭菜比较单一乏味。但比较注重营养,力

求口味的清淡和膳食的均衡。中西宴客方面的另一大差异,也就是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所以,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人们尽情的享受这美味佳肴。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西方人以饮食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他们自然要遵守某些规范,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通过中西餐桌礼仪的比较,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 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 构简单,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 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另外——用餐俗例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 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

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餐桌摆设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差异:中国与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有不同之处,中国人比较喜欢大伙儿到茶楼,因可品尝更多款的点心及菜肴,虽然茶楼都备有二人饭桌,但大多数是供四位或以上食客用的饭桌。茶楼通常很噪吵,气氛不像西式餐厅浪漫,若二人吃饭,可考虑不选择去茶楼。China table mannersPeople always think household decoration furniture speak just such as the element just.HomeIn fact our house is our life household includes all aspects of life the change of attitudetowards life due to the household with the changes of ideas reflect compatriots quality.Alsoon the dining table etiquette can also reflect personal quality and grade.And the Chinesepeople must to Chinese multifarious table manners not to know just a little to the thousands ofyears of our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will not then.Table manners in Chinese complete life order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they think is not only meet the basic meal

physiologicalneeds method-is also the first important social experience.Therefore some Chinese food rulesof the master knowledge and is very important no matter you are the master or just a guestmust grasp some rules.-vice round table popular.Because can take and everyone can moreDuoRen face to face the head of a family sit the identity of the western image is not as long onthe table is very clearly through his seat and identify.Guests should wait for master invited tosit down.Master must pay attention to do not make the guests sit close to serving the seat.This is the big one.Must wait until all the people here can begin any form of diningactivities-even if someone was late will have to wait.Once everyone in the family they can dothe prologue.During the meal the host must bear a active role-urged guests enjoy eating anddrinking is entirel.

篇2:中国古今餐桌礼仪

摘要:餐桌礼仪是一个国家风俗文化的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对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本文在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围三方面分析了两个国家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别,希望能给大家参考。

关键词:餐桌礼仪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俄罗斯的交流越来越多,餐桌礼仪在人们的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较两个国家的餐桌礼仪,对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增进两国进一步的交流有着深刻的意义。同时,餐桌礼仪是也一个国家风俗文化的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对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本文在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围三方面分析了两个国家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别,希望能给大家参考。

一、两国在座次安排上的差异。

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是饮食礼仪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利用空间位置表示个人地位和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人们对空间的观念是经过后天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习得的,其中文化因素尤为突出。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以及有关空间的价值观念也就有所不同。俄汉民族对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具有明显的差异,我们不可忽视。中国人一贯重视“座次”。《礼记 》中讲 “天地位焉,意即天地万物各有其位,马虎不得。在中国,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的传统做法除以南北为尊卑外,在民间吃饭,首座可以是主人就坐,但当有前辈、领导、师长、长者等或年龄比主人高或认为是高贵或重要的客人时,首座必须请最长者、最高贵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坐,主人可以在首座的左手或右手就座,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然后是左为上,右次之,再后的排列顺序是左右左右,以次类推,逐个排列下去,最后一个背对门的座位,也可以是主人坐或者买单的人坐,因为这样买单时出出进进不会影响其他的客人。而在俄罗斯和其他西方国家,排座次的做法跟中国传统排法正好相反。最尊贵的客人的座位是右为尊,左为次。这是因为在古代西方社会,人们习惯用右手握匕首,刺杀坐在左边的人。如果将最尊贵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左手位置上,不仅他刺杀不方便,主人还有制服他的优势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宴会上刺杀这一古老现象近乎绝迹。今天,西方人在安排座位是已不再着眼于安全保护,而是出于心理保护的需求,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形成了餐桌座位以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

在西方和俄罗斯,“女士优先”是他们的传统文化观念,是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礼仪规范。这是因为他们信奉基督教,玛利亚是他们尊崇的圣母。在西方和俄罗斯的宴会中,女性一直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按照国际惯例,桌次高低以离主桌位置远近而定,右高左低,同一桌上,席位高低以离主人的座位远近而定。同时男女宾客必须交叉而坐,即使是夫妻也是如此,并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不但如此,男士还要替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这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主座的对面坐的是邀请人的助理。主宾和副宾分别坐在邀请人的右侧和左侧,位居第三、第四位的客人分别坐在助理的右侧和左侧。让邀请人和客人面对面而坐,或让客人坐在主座上都算失礼。如果是长条桌时,主人常常坐在上方横位,客人分坐两旁,女主人则多坐下方横位,以便照顾客人和招呼上菜。有一点不同的是,在俄罗斯的一般生活中对席间座位的安排无严格规定,不太分上座和下座。主座一般是邀请人。需要注意的是,就餐者入座后,姿势要端正、自然,后背微靠椅背,不要坐在椅子边沿,因为按照俄国人的说法,只有不速之客才会这么坐。也不要坐在桌角,按照俄国人的风俗迷信,坐在桌角的人要倒霉,如果是姑娘的话,那她就会嫁不出去而在中国,尤其是在古代,正式的宴席上根本看不到女性的身影,从而也就无需考虑女性位置的安排,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两国在餐具使用上的差异。

俄汉民族在使用餐具时与我们中餐及西餐礼仪均有不同的规范。俄罗斯人进餐时,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和匙,其基本用法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汤匙的持法与握笔的方法基本相同,即:匙柄置于大拇指、食指之间,用中指在柄下托住。需要注意的是,手指务必持在匙柄上端,而不是匙柄下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后半部,食指按在柄上。使用刀叉进餐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一般是切一块,吃一块,不要一下子全部切完,每块大小应掌握在一口量为宜。只有在无需用刀切割食物时,即无需刀叉并用时,才可以改用右手拿叉。刀除了用于切割食物,还可用来帮助将食物米饭等拨到叉上,但千万不可用刀挑起食物往嘴里送。在正式的宴会上,每吃一道菜要换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多副刀叉,应由最外面的那副依次向内取用。每道菜吃完后,应将刀叉平行摆放在盘内,这样侍者就知道可以撤盘了。如果没有吃完而需要放下刀叉,那一定要把刀叉呈八字摆放在餐盘两边,表示用餐尚未结束。而中国人吃饭的工具是筷子,不像俄罗斯人吃饭那样麻烦,餐桌上的摆放也没有刀叉那么复杂。可以说“筷子”是老祖宗为我们传下的一件法宝,简单、方便又实用,除了喝汤,细细的两根竹筷,拿在手上,运用自如,能戳、能挟、能撮、能扒,神乎其技。尽管现今的餐具已经发展到琳琅满目,唯独筷子一双,无法取代。使用筷子也是有讲究的,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也不可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也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 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同样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等等。

三、两国在就餐氛围的差异。

俄汉民族饮食文化的另一大差异,就是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就是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俄罗斯餐桌上的“静”。中国餐饮一般采取圆桌共餐的形式,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就餐方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因此,不论是迎新年、过生日、办喜事,还是请朋友吃饭,只要是宴席,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聚餐。中国人讲求家庭观念,注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一种其乐融融的祥和气氛中一起分享各种食物。人们既是在享受着满桌的佳肴盛馔,更是在享受着那份欢乐与喜庆的气氛。中国人尽管平日好静,但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地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一片热闹喧哗。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这大概源于 “饮食所以合欢也 ”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当然这种边吃边大声地交谈,旁若无人,哪怕所谈论的东西让几米远外的人听去也满不在乎,更不注意大声说话和喧闹会给餐厅其他客人造成干扰,也是外国人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俄罗斯人用餐习惯是在长条桌上进行,实行分餐制即各自点菜,各持一份。最普遍的盘式服务是将餐食在厨房分装到每一只餐盘中,由服务员从厨房端出,再迅速、礼貌地送给每位客人。用餐时,双手放在桌面以上,胳臂肘不能搭在桌面上,更不能翘二郎腿。俄罗斯人平日好动,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同时也会不失时机地与左右客人交谈。如左右客人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用餐时他们从不高声笑谈,一般是交头接耳,像说悄悄话似的,更不会在咀嚼食物时说话,音量保持在对方能听见的程度上交谈。俄罗斯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互不相扰。尽管俄罗斯人特别喜欢喝酒,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有很好的酒量,但他们敬酒从不劝酒。他

们举杯喝酒时,也要说祝酒词,但一般是利用上菜间隙致祝酒辞,祝酒时力求做到态度热情、话语简短、幽默诙谐。所以在俄罗斯无论餐厅大小,就餐时没有任何的喧闹,大家都是低声细语,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同时表现出他们受个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俄罗斯人的独立意识,诸如自我形象、自我意识和自我选择等。这和中国相比,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从表面形式上看这种就餐方式似乎少了些热闹,多了些客气和独立,但实质上最重要的是体现了卫生。分餐制还可以体现适度节俭、合理饮食的理念,克服中餐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的缺点。分餐制的菜肴和主食由人定量,可以减少浪费。不管是餐前小吃还是正餐主食,所配原料都是与就餐者的食量挂钩的,菜肴道数尽可能少,但保证每餐吃完。分餐制使每位宾客对个人的用餐数量有了明确的量化概念,在减少浪费的同时又益于身体健康。我们现在的自助餐、冷餐也都体现了这个宗旨。

四、结论

总之,餐桌礼仪在人的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孕育着不同的餐桌文化,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是当今国际交往的一条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遵循国际礼仪,同时也要了解与尊重有关国家的礼俗,做到因人施礼,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交流。参考文献:

[1] 王娟.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 崔卫.当代俄罗斯流行音乐文化及其语言表达[J].俄语学习.2007(01)

[3] 陈君.宴会上的餐桌礼仪[J].秘书之友.2010(03)

篇3:国外孩子餐桌礼仪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国外孩子,餐桌礼仪教育,启示

通过近期对我园400多名幼儿的餐桌礼仪养成情况调查, 发现还存在许多不良现象:挑食、喂食、偏食、弃食等, 大多数幼儿在用餐过程中还没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餐桌礼仪, 相比较国外现阶段孩子的餐桌礼仪教育, 我们明显落后半拍, 为此, 幼儿园老师要协同家长, 把握幼儿餐桌礼仪教育的黄金时期, 刻不容缓, 把它作为送给孩子人生起步最好的礼物。

(一) 日本小学生的午餐实录。

来自日本武石小学的午餐实录:餐前都是帮厨的学生, 穿着白大褂, 戴着白口罩白帽子, 不管个子大小, 人人都要参加, 用餐时日本的小朋友都会自觉等客人坐下来, 才动筷子。牛奶喝完, 饭菜吃光光, 而且所有空牛奶瓶都是横着放在托盘, 以免端走时倾倒, 每个日本小朋友都养成这样的习惯。在每个日本小朋友的桌子上, 都有一个小小的牙缸, 吃饭后, 他们就立刻刷牙。先吃完的日本孩子开始自觉的擦桌子, 收拾餐具, 没有监工和指挥, 分工合作相当默契, 大家各自欢天喜地的找活干。

(二) 英国孩子的餐桌礼仪教育。

英国孩子一般2岁时就开始系统地学习用餐礼仪, 4岁时就基本全部学会了, 有些家庭还特地请来当地有名的教师, 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教育。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 寻常的餐桌, 成了英国人见缝插针的家教课堂。

英国人十分杜绝偏食、挑食的坏习惯, 他们认为, 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 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 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 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英国家庭十分重视环保教育, 五六岁的孩子就知道哪些是可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 哪些是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 在外出郊游时, 尽量不买饮料和不使用污染环境的食品外包装。

(三) 美国孩子的餐桌礼仪教育。

美国一位老师说:“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 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他们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独立吃饭, 很少喂饭, 他们觉得吃饭是个人的事情, 大人一般不会参与, 孩子从能够拿得动勺子的那一天起, 就开始自己吃饭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 他们也习惯了用餐要专心。

从小对孩子渗透感恩粮食的心。美国是一个基督教的大国, 他们习惯在正餐的时候先祷告, 感谢主赐予我们粮食, 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会受这种行为的影响, 会感觉到粮食是需要感恩、珍惜的。

美国人喜欢鼓励孩子, 就算是一点小事情孩子做得好, 他们也会夸张的鼓励一句。比如说, 帮忙摆放碗筷, 吃饭很干净不浪费等等, 这些都会受到父母的逐步表扬。

从以上能看出日、英、美三国孩子餐桌礼仪的共同特点:

1. 从一岁半至两岁就开始独立进餐;2.自己摆放、收拾餐具;3.不挑食、不偏食;4.珍惜粮食、感恩之心、环保意识。

(一) 喂食:在家祖父辈经常追着跑着喂饭。有的孩子每顿饭都得到户外喂着才肯吃;有的孩子边骑童车爷爷边追着喂饭;有的孩子到了幼儿园还不会拿餐具, 得保育员喂饭。

(二) 挑食:刚上幼儿园的小班幼儿, 挑食现象比较常见:有的不吃蔬菜;有的不吃海鲜;有的不吃肉、蛋;有的不吃水果;还有的只吃饭和清汤, 其余一概不吃。老师把这些现象反馈给家长时, 发现大部分家长的态度是迁就和无奈, 既然不吃就算了, 这就是家长的养育态度造就的。

(三) 弃食:有的孩子遇到不合口味的食物就随意倒掉, 一点也不懂得珍惜粮食的来之不易。在幼儿园除了加强常规用餐习惯培养外, 还经常全园性开展“历行节俭文明餐桌”的主题活动, 通过活动, 让幼儿感恩粮食的来之不易, 理解:“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内涵。

纠正策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父母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 言教不如身教, 在家父母应注意自身用餐习惯, 才能影响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幼儿园针对这一问题, 也采取诸多措施:通过召开专题家教讲座、家长会、家园联栏、上门家访、微信群、班级QQ群等。指导家长首先转变育儿观念, 不再事事包办, 在孩子餐桌礼仪培养过程中, 要借鉴国外家长的教育理念, 理性培养幼儿独立自理能力, 不迁就、不溺爱, 起到应有的监督和教育效应, 直到孩子学会基本的餐桌礼仪为此。具体要求家长做到以下几点原则:

(一) 重视全家用餐。孩子与父母一道用餐的机会越多, 越会学到应有的礼仪。

(二) 制定合理的目标。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父母要尽量了解孩子的能力, 要注重个体差异和年龄的差别。

(三) 提供操练机会。父母要多带孩子到餐馆用餐, 在公众场合让孩子熟悉平时所学的礼仪。

(四) 善用节假时机。在节假日或节庆场合, 抓住时机教导孩子穿着、餐饮及应对方法。

(五) 耐心解释原因。在任何时候都尽量向孩子解释要遵守礼仪的原因,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三、家园携手教会孩子必须掌握的餐桌礼仪

(一) 餐前礼仪:

1.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享受我们的每一顿饭。2.吃饭之前要洗手, 帮忙摆好餐具, 会正确使用餐巾纸。3.请长辈先入座, 等长辈先动筷。

(二) 用餐礼仪:

1.坐正坐直, 保持挺拔的姿势, 有助胃肠消化。2.正确使用筷子, 吃饭时不敲打碗筷或大声喧哗。3.避免在盘中翻来翻去。4.不要边吃饭边干别的事情。

(三) 餐后礼仪:

1.饭后对准备食物的人表示感谢。2.吃完饭后若要先离席, 要跟长辈打招呼:“我吃好了。”3.饭后帮助清理餐桌、收拾碗筷或者帮助洗碗。

参考文献

[1]刘锴.英国:独特的“餐桌教育”[J].现代养生B, 2011.

[2]英国家庭的“餐桌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 (下半月行动版) , 2007.

篇4:中国年餐桌礼仪

新年好!

新一期的《绅淑堂》又和大家见面了,这期的课堂正好赶在中国的新年,在座大部分同学都会和宾朋团聚。许多外国朋友也会到中国家庭过年,中国人认为,用餐不单是吃饭,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今天我们的课堂就主要讲中式宴请宾朋和用餐的相关礼仪。

餐桌习俗

中国餐桌习俗对在座的外国朋友比较重要,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如果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

比如在香港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着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饭碗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了”,这意味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应说“我吃饱了”;吃完碗中不能剩饭,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这些古老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成为饮食礼仪。基本文化讲完后我们现在讲整个用餐过程的礼仪!

请客的礼仪

请客需要提前几天通知!如果一月一日6:00入席的宴会,您当日5:50才打电话告诉别人:“唉!朋友,10分钟后到XX吃饭”。给人感觉是:“我这里缺人陪吃饭了,找不到合适的,临时拉你当替补,你赶紧过来吧” 这是非常不礼貌的。

请客的主人一定不能迟到!假如你是客人就可以稍稍迟到5-10分钟,但最好别提前好几小时就到了,守在酒店或者主人家里等着开饭是十分不礼貌的,给人感觉:我肚子饿了,我来守着你做,你可得弄快点、干净点,别往菜里头下毒啊。

入座的礼仪

先请重要客人和长者入座上席,圆桌对着大门的是主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主人右手边的是主客,左手边的是次重要的客人;坐在门边对着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啦。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入座后主人没有示意前不要动筷子。我曾经遇到一些性格活泼好动的男士,把筷子在盘子和碗上敲打,就像中国古代的编钟一样,筷子是进餐的工具,餐桌也不是演奏场地,把筷子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

进餐的礼仪

上酒水上菜了!许多外国朋友都喜欢自夸手艺,国人可不兴吹嘘自己点的菜,主人家细心观察凉菜上齐、每位杯中都有酒水后,当立即举杯,欢迎开始之类的话,进餐期间,主人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督促客人尽情吃喝。

客人夹菜时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它食物。夹好菜后最好让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碟中过渡一下才送入口中。使吃相看起来不那么急切。女士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作为一个淑女千万不能站起来欠着个身子趴在桌子上夹离自己很远的菜,像这样!这样!呵呵,看你们笑得那么开心,一定要记住了哈,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笑柄。

有的人吃饭喜欢咀嚼食物,比如干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整个嘴巴像搅拌机一样,很没有风度,喝汤的话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汤太热时可以等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呼哧呼哧”的喝。

现在我提一个问题了:吃到鱼头,螃蟹,排骨等要去骨的东西怎么办?

“老师,我觉得淑女在人前最好不要吃带骨头的东西!”“恩,是个好方法。”“也可以把他们咬碎吞下去。”“MY god,我们班什么时候进来一个牙齿和咬肌都如此发达的同学?”

首先,作为主人家,宴请重要宾客时最好不点或少点需要用手抓或握着吃的菜,这些菜由于吃相不雅,如果不是和特别熟悉的朋友吃饭,会有一种故意让人出丑的嫌疑。如果身为客人,我们可以少吃一些带骨头的食物,吃完的骨头不要往外吐,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进餐过程中适时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不要只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如吃到菜肴有昆虫或碎石,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不要大惊小怪,宜候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饮料和饮酒的礼仪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席间任何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次序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苦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酒在中式聚餐的盛宴上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给人斟酒先问:“请再喝一杯?”。如果用手遮掩杯口说明不想喝了,则不必强求。“舍命陪君子”是饮酒者的不自量,席间的干杯或共同敬酒一般以一次为宜,不要重复敬酒。碰杯和喝多少也应随各人之意,以喝多少论诚意的做法是不通情理的。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场面。

使用餐巾的礼仪

篇5:中国餐桌礼仪

(二)入座的礼仪。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或是背靠墙、柜台的是主座。主人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主人右手边的是主客,左手边的是次重要的客人;靠门边面对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啦。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三)做客人的不能直接向点菜员吆喝指点,应静坐等候主人家点菜;客人在安排菜式时,不要问客人喜欢吃什么?这样发问得出的结果就是“还好,什么都吃”。在点菜时,主人要询问客人哪些是忌口的菜式,根据客人忌口的菜式进行合理安排。

(四)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

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除万难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五)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嘴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六)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七)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夹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离的较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长者、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八)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九)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十)无论是用餐期间或用餐前后,都应当背部挺直,尽量往后坐椅子而不靠。用餐期间,基本上双手都在桌面以上。

(十一)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十二)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十三)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者,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者,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篇6:中国餐桌礼仪学问

一、入座的礼仪。

入座:跟很多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们不能自己随意入座,长辈、贵宾先入上席,上席就是对着门口的位置,待他们入座完毕我们再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这是礼貌,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尊敬老者和宴客主人是美德。座位的顺序是“尚左尊东”,越靠近主席的位置越尊,相同距离主客的左侧位置尊于右侧。

二、进餐的礼仪

进餐时,先请客人中长者动筷子。吃饭喝汤时不要出声音,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更不要拿筷子敲打和用筷子指人。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

三、敬酒

敬酒时,一定要注意敬酒的顺序,一般情况下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碰杯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表示你对对方的尊敬。

四、离席时的礼仪

最后离席时,要向宴请之人表示感谢,并等长辈或贵宾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离席

一般酒会和茶会的时间很长,大约都有在两小时以上。也许逛了几圈,认得一些人后,你很快就想离开了。这时候,中途离席的一些技巧,你不能不了解。

常见一场宴会进行得正热烈的时候,因为有人想离开,而引起众人一哄而散的结果,使主办人急得真跳脚。欲避免这种煞风景的后果,当你要中途离开时,千万别和谈话圈里的每一个人一一告别,只要悄悄地和身边的两、三个人打个招呼,然后离去便可。

中途离开酒会现场,一定要向邀请你来的主人说明、致歉,不可一溜烟便不见了。

和主人打过招呼,应该马上就走,不要拉着主人在大门大聊个没完。因为当天对方要做的事很多,现场也还有许多客人等待他(她)去招呼,你占了主人太多时间,会造成他(她)在其他客人面前失礼。

有些人参加酒会、茶会,当中途准备离去时,会一一问她所认识的每一个人要不要一块走。结果本来热热闹闹的场面,被她这么一鼓动,一下子便提前散场了。这种闹场的事,最难被宴会主人谅解,一个有风度的人,可千万不要犯下这钟错误。

注意事项

一、点菜注意事项

1、接待外地客人时首先要点当地的特色,比如到了西安要点羊肉泡馍、湖南的红烧肉等;其次要点一道本店特色,这样能够体现出主人对客人的确很重视很细心,如果接到外宾的话,就要点一些中国特色美食,如汤圆,炸春卷等,这些要比一些生猛海鲜更受客人的好评。

2、在点菜之前一定要问一下客人有没有忌口,不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健康原因,这也能充分的体现出主人的细心。

3、点菜的数量一般来说都为双数,四道、六道、八道、十二道等等,一般不会点成单数,在点菜的时候要算清楚数量。

4、标准的中国大餐一定要荤素搭配,凉菜热菜搭配,还要有主食、点心、汤羹,缺一不可。

二、用餐注意事项

点完菜之后就要开始用膳了,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有很多细节和讲究的,接下来给大家说几个容易忽视的小细节:

1、一般来说上菜上一道或三道是不能动筷子的,有些训练有素的服务员会在上完第二道的时候将三、四道菜一块上桌,但是如果先上第三道菜的话,还是等等再动筷子吧。

2、开始用餐时,服务员提供的毛巾是用来擦手的,可不要用来擦脸。

3、如果不是特别熟的话,夹菜时尽量不要站起身来,抢在邻座前面夹菜,这也是不文明的表现,要等到菜转到自己面前时再夹。

4、不要发出「咕噜」、「吧唧」等粗鲁的声音,会影响周围人的食欲。

5、用牙签剔牙时,要用手或餐巾掩住,不要让别人看到你呲牙的样子。

礼仪禁忌

1.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4.击盏敲盅

上一篇:让爱的阳光洒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下一篇:安全生产双控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