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机制

2024-05-12

政府投资机制(精选十篇)

政府投资机制 篇1

一、与预算编制改革结合,对政府投资进行事前预警

在预算编制方面,我区实行综合零基预算,根据“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支出保重点”的原则,对人员经费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工资的办法,对部门公用经费实行包干办法,较好的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但在专项支出特别是各类基建项目支出方面,由于项目支出预算具有复杂化、专业性、多样化的特点,还缺乏科学的预算编制手段,对基建支出拨款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实施部门预算改革后,预算编制更加细化,迫切需要项目支出科学化。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成立后,制定《钢城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钢城区重点建设项目评审监督管理办法》,积极适应预算编制细化、科学化的要求,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核定环节的评审力度和覆盖面,主要对项目所需资金的合理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方面进行评审,用相关经济指标进行专业测算,通过算实帐、算细帐的方法确定项目所需的合理资金,为预算部门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提供可靠依据,从源头上科学、准确、合理安排项目预算,使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有规、执行有序”,达到了财政投资评审事前预警的目的。

二、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改革结合,对政府投资实行事中控制

近年来,财政系统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部门经费支出、专项支出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对节约财政资金积极作用。对基建项目支出,要做到按建设进度及时、准确拨款,必须有专业的财政评审业务作保障。评审部门实施了“321”工作法,财政部门为主,监理、审计配合,充分利用专业人才优势,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管理,依据工程实际进度,评审投资计划和用款计划,并提出指导意见,为集中支付部门拨付项目支出资金部门提供坚实依据,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和及时足额到位。钢城区自评审工作开展以来,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对实行了基建项目支出“县级报账”和“直接支付”制度,各业务单位项目支出决算由财政评审后送支付中心记账,付款由支付中心直接拨付到施工单位,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资金截留、挪用问题。特别对国家扩大内需资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资金申请后,由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会同主管科室对工程进度、资金需求量进行审核,据此拨付资金,即保证了资金安全,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政府采购方面,通过财政投资评审,对政府工程采购过程实施专业化的监督管理,对工程事物消耗量、单价、工程取费、施工合同等进行审查,为政府采购行为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保障,政府采购部门根据评审部门提供的标的和项目预算进行工程招标和采购,实行采购过程的全程管理。钢城自财政评审工作开展近8年来,共审核财政投资建设项目1961个,审定造价16.5亿元,审减3.2亿元,平均审减率16%,有效地将政府采购纳入了评审范围,起到了规范市场建设秩序、节约财政资金、提高投资效益的积极作用。

三、与财政绩效评价制度结合,督促部门单位加强项目管理,对政府实行事后监督

为督促施工部门单位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寻找项目支出漏洞,评定施工单位建设业绩,建立完备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至关重要。通过对财政投资项目的评审,准确、及时地反映和分析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对财政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客观评价,可以实现财政支出效益透明化,促进项目单位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项目管理,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为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把好关、服好务。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直接效果表现为财政投资支出的核减,投资效益的提高,间接效果则是通过项目评审建立起财政投资规范化管理机制,以达到督促有关部门规范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这是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最终目标。

四、与财政监督工作结合,丰富财政监督手段,对政府投资实行全过程监控

财政投资评审的过程,实质就是财政对建设项目监督的过程。财政投资评审开展后,全过程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为财政监督深入基本建设领域提供了专业技术保障,丰富了财政监督手段,成为财政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评审机构充分利用自身利益的专业技术优势,通过对财政投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评审,为财政监督提供科学、可靠、翔实的监督信息资料,提高财政监督整体效益。

五、强化“三种”意识,不断完善财政投资评审机制

强化创新意识,建立专家评审机制和科学的财政投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建立专家评审机制。当前的财政投资评审主要采取行政评审的方式,由于政府投资规模大、涉及领域多、技术性强,这种评审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式的要求。要更好的发挥财政投资评审的作用,必须建立专家评审机制。可在评审部门建立专家库,针对不同项目组成专家评审团,以增强评审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二是建立科学的财政投资评价指标体系。用这一体系,对财政投资做出价值判断、质量判断和决策判断。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应包括经济、人文、自然等方面,要更多从社会效益方面考虑问题,特别是必须纳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

强化廉政意识,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自律机制。为建立高效廉洁的内控机制,钢城一是建立各项内控制度,相继制定出台了《钢城区财政投资评审规程》、《钢城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规则》、《钢城区财政投资评审廉政规定》、《评审单位意见反馈制度》等11项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了内部责任分工,规范了内部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强化社会监督,面向社会各界聘请了12名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保证了评审队伍的高效廉洁。三是实行复审制度,对评审项目,年终按5%的比例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复审,对差异率超过8%的,进行重新评审,对人为因素出现导致偏差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政府投资机制 篇2

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投资意见

豫政 〔2011〕21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对缓解资金制约、优化投资结构、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富民强省具有重要意义。现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等文件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市场准入方面,在具备资质条件和达到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新增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资源,凡能够利用社会资本投入的,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投入,政府性资金主要通过补助、贴息、奖励、购买服务等方式,结合其他利益补偿手段,保障投资者获得合理收益。

(二)创新体制机制,为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营造良好环境。创新土地供应机制,通过将社会事业项目用地统一纳入规划、以多种方式途径,依法帮助民办机构解决设立和发展中的用地问题;创新人才流动促进机制,通过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等方式,帮助民办机构解决人才引进中的问题;创新价格和收费审批备案机制,保障社会投资获得合理回报;创新融资政策机制,帮助民办机构解决在利用抵押、质押方式取得信贷支持时遇到的实际困难。

(三)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融资公司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带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通过市场运作实现政府目标。

(四)进一步加强社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直接融资规模偏小等难题。

二、拓宽社会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按照“非禁即准、一视同仁、竞争择优、合理回报”的原则,充分利用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等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以下领域:(一)城乡建设领域。积极引导、充分吸收社会资本参与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城镇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公共交通、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的建设与运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建立健全与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相适应的特许经营制度、价格形成机制、财政补贴机制和政府监管体制。对新建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可通过投融资公司,运用BT(建设-移交)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对新建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可运用BOT(建设-经营-移交)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对已建成的国有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可通过TOT(转让-经营-移交)模式向社会转让产权或经营权,筹集资金用于建设新的项目。改进各级政府建设资金投入办法,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方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积极性。支持省直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心组织实施“百亿城乡筹资计划”,推进产业集聚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工作。全面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府对村民筹资筹劳总额的奖补比例提高到50%,鼓励农民筹资筹劳、社会捐赠赞助和集体经济投入。支持社会资本通过招标、投标形式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建设。对可以通过市场运作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治理者的治理权和一定年限内的土地使用权。

(二)水利建设领域。对具有防洪、供水、发电等综合开发任务的大型水库,政府可将供水、发电等收益权拍卖给社会资本,将拍卖所得用于工程建设;对不承担防洪调蓄任务的中小型水库,除移民安臵由政府负责外,工程建设和发电、供水、养殖、旅游等经营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社会资本直接投资河道治理,并享有旅游、供水经营权和沿河土地开发权,或由政府拍卖旅游、供水经营权和沿河土地开发权,筹集资金用于河道开发治理。对社会及个人投资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建立健全收费补偿机制和政府补贴制度。对小塘坝、机电井、灌渠、小型泵站、小流域治理等建设项目,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清晰归属,明确权责,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三)交通建设领域。支持交通领域投融资公司与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交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BOT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铁路、公路建设,并可通过沿线土地开发增值收益等方式对投资者给予合理补偿。以授权经营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铁路站房、地铁站、机场航站楼、高速公路服务区、公路运输场站等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场站建设。充分利用道路、桥梁、公交车、长途车、列车、飞行器的冠名权,以及交通沿线和车(机)身广告权等筹集社会资本发展交通。向社会资本转让铁路、公路、机场等优质资产或股权,转让收益投入交通项目建设。

(四)能源建设领域。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煤层气(煤矿瓦斯)勘查和抽采利用,以及成品油管道、油库、加油站等油品储运设施建设。对地方燃气支线和加气站实行招标竞拍、特许经营。政府通过贷款贴息、电价补贴、投资补助等方式支持光伏发电、沼气发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对采用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公共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节能服务公司给予奖励。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规定条件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项目中的增值税应税货物转让给用能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五)保障性住房领域。发挥政府在制度建立、建设规划、项目选址、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各种资金和各类企业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中长期贷款,引导企业债券、保险资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对社会资本投资建成的公共租赁住房,可由政府长期租赁并向供应对象转租,也可采取“公商搭配”办法,对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政府允许其建设一部分商品住宅,以商品住宅收益保障公共租赁住房投资获得合理收益。政府安排的公共租赁住房资金,可用于社会资本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补助和贷款贴息。对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及建成后占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公共租赁住房经营管理单位建造或购买住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免征契税、印花税,对经营公共租赁住房所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转让旧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房源,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经济适用房等其他保障性住房和参与棚户区改造。

(六)教育领域。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购买服务、BOT、BT等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建设培训、实训基地设施,特别是到贫困地区和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办学。民办学校在土地使用、水电配套、税收、招生等方面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相同的政策,教师在业务进修、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对待,学生纳入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学生资助体系。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政府根据接受委托学生数量和当地同类公办学校生均经费水平拨付教育经费,并可根据学校申请为其选派一定数量的在编教师。在全省各级示范性学校建设中,重点扶持发展一批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社会反响良好的优秀民办学校。县级以上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安排民办教育专项资金,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探索民办学校用非教学资产作抵押和学费收费权作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为民办教育提供捐赠或设立专项奖励与发展资金。

(七)医疗卫生领域。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通知》(国办发„2010‟58号),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各类医疗机构。各地在制定、修订和调整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区域医疗机构设臵规划和其他医疗卫生资源配臵规划时,要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有合理空间。需要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合理确定公立医院改制范围,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公立医院改制,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疗机构,适当降低公立医院的比重。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国家规定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公立医院同价,并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医疗服务、药品价格政策,对其提供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相应补偿。营利性医疗机构按规定交纳企业所得税,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自主定价,免征营业税。将符合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按照程序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定点服务范围,并执行与公立医院相同的报销政策。各地要在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房屋建设、城市配套、设备购臵及人员培养等方面,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给予积极扶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在科研立项、学科建设、大型医用设备配臵、信息获得、融资、医护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享有公立医院同等待遇。

(八)社会养老和福利领域。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社会主体、市场推动的投入和运行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各种模式的养老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综合福利院等机构。对非营利性的民办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或组织,可在建设期按照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土地租期等指标给予建设补贴,或在运营期按照床位数、收养人数、入住率等指标给予运营补贴。对安排入住城镇“三无”(无依无靠、无法定抚养人、无稳定经济收入)对象、农村五保对象、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无子女照顾的低保老人、省级以上老劳动模范、重点优抚对象中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以及生活困难的其他老年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资助。鼓励社会力量利用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农村集体组织闲臵土地、场所和设施开办养老服务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纳入政府公益性岗位和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扶持范围。(九)文化领域。研究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从事广告、印刷、演艺、娱乐、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制作、网络文化、动漫游戏、出版物发行、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活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影剧院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在土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各级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场次补贴、项目补助等多种方式,鼓励文艺团体从事文化产品创作和深入基层开展文艺演出。支持实力较强的文艺团体建立全国性演出信息平台,开拓省外市场。对获得国家级大奖的文艺团体和文化人才,政府给予奖励。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生产体育用品,建设各类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从事体育健身、竞赛表演等活动。

(十)科技研发领域。省财政对经认定的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给予补助,对获得国家级研发中心资格的给予配套经费支持。省级财政科技经费优先对建有市级以上研发中心的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3%以上的企业给予支持,重大科技项目经费优先对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企业给予支持。对财政支持的竞争性科技项目实行公开征集遴选,民办科研单位与公办单位同等待遇。允许民办科研单位参与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招标。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资金,鼓励省辖市、县(市、区)安排相关资金,扶持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融资公司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将具备条件的国有资源、资本、资产、资金注入重点投融资公司,支持其充分利用信贷和资本市场进行多元化融资。上级财政补助以及本级财政安排的建设类专项资金,符合投融资公司经营范围的,可以改为资本金注入,壮大投融资公司实力。探索将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公共基础设施等优质资产注入投融资公司,依托其稳定收益发行债券,优化投融资公司债务结构。推动政府投融资公司以参股、控股方式引导社会资本介入我省重点投资领域和投资项目。加快推进投融资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治理结构建设以及与财政之间的“防火墙”建设,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四、进一步加强社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一)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对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适当增补资本金;通过参股、合作等方式支持业务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较好、支撑作用较强的民营担保机构规范经营、做大做强;鼓励社会资本参股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争取到2015年,全省各县(市)至少有1家资本金在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支持加入行业协会、商会的民营企业在国家法律、法规许可下,出资建立行业内融资担保机构,解决会员融资担保问题。完善担保机构的信用补偿和风险分担机制。支持全省再担保体系建设。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新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当地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或开办费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县(市)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涉农业务实行与村镇银行同等的财政补贴政策。落实国发„2010‟13号文件关于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等规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在当地发放贷款政策,探索通过创新担保机制、完善贷款风险补偿和财政奖励制度等,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探索和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质押贷款办法。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开发更多农业产品交易品种。探索设立农畜产品中远期交易现货市场。支持设立农村信用社专项风险补偿基金。

(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大力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对符合条件的上市后备企业,财政涉企资金可优先扶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及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中期票据、集合信托计划、集合短期融资券,省、省辖市政府给予发行费用补贴。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合理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

(四)鼓励金融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性功能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的境内外金融机构,由省及所在市政府给予财政补贴、用房用地优惠等支持政策。对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开展业务创新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担保、基金、交易所等机构,由省及所在市政府按贡献大小给予奖励。对为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投资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的,提高奖励比例。各级政府要安排小企业贷款奖励、补助和风险补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调整优化评价体系,根据商业银行对我省发展的贡献度确定财政专户资金存放银行。支持社会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和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支持组建省级股份制银行、农业保险公司和联合产权交易所。

五、完善保障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各级、各部门要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管办分离”改革,为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创造平等环境。完善支持社会事业单位改制的财政政策,对改制单位可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一定期限内财政支持力度不减小。对社会事业领域的民办与公办单位实行平等的财政支持政策、平等的用地政策、统一的税费政策和行业管理政策,建立合理的投入回报机制,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二)改进政府服务。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并建立健全投资政策和信息发布制度。分类明确社会事业领域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机构界定办法,落实有区别的注册登记和政府支持政策。比照现有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对境外、省外资本投入的社会事业项目给予奖励,并适当提高奖励标准。

(三)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各类投资主体规范产权制度和财会制度,强化信用基础。在现有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价系统基础上,整合各政府部门掌握的企业和民办非企业机构信用信息资源,推动建立开放共享的信用档案和数据库。对信用度较高的企业和民办非企业机构,在融资、担保、贴息、推荐上市、土地使用、发行债券等方面给予支持。开展区域信用评估,促进各地优化信用环境。

政府投资机制 篇3

一、汉中市政府投资审计工作成效显著

(一)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不断得到强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府投资审计工作,2013年,市政府颁布了《汉中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办法》,转发了《汉中市审计局进一步完善政府项目和BT、BOT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审计意见》等意见措施,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使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更加有章可循。

(二)政府投资审计工作效益日趋明显。2013年,全市审计机关共完成投资审计项目530个,查出违纪违规资金30.8亿元,核减工程投资2.7亿元。市审计局对11个灾后重建项目、12个重大工程项目进行了审计,共查出违纪违规问题资金1.9亿元,核减工程造价1.5亿元,提出审计建议并采纳29条。

(三)政府投资审计的作用大幅提升。通过采取事中介入、全程跟踪等方式,对部分县区10多个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对部分建设单位工程资料不完备、会计核算不规范、资金支付方式不合规、支出票据不合法等问题现场提出意见建议,并督促其整改完善,限期纠正。对少数施工单位企图通过变更设计套取国家建设资金、不按设计要求施工的问题进行了制止和纠正,推动和促进了工程的实施和政府投资项目效益的发挥。

二、汉中市政府投资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力量严重不足。投资拉动是我市扩大经济总量、实现加速发展、奋力后发赶超的必由之路。“十二五”规划要求固定资产投资以30%的增长速度向前推进,去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达670亿元,实施重点项目200个,完成投资250亿元。这就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必须紧紧围绕发展大局,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切实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和灾后重建项目的审计监督。但是,当前汉中市审计局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政府对投资审计的要求,因此,增强投资审计力量迫在眉睫。

(二)政出多门重复跟踪。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多头委托、政出多门的现象,削弱了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审计质量难以保证。一是财政评审与国家审计范围、职权、职责界限不清,越权、越位现象较为普遍。财政部门以评审结果作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最终拨付的依据,预算和决算都由财政部门说了算,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既不符合法定程序,也有失公正。如汉江二号桥、四号桥、汉中日报社迁建一期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市局早已发出跟踪审计通知,但市财政要求建设单位把工程项目竣工决算交由市财政评审完成。二是部分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政府投资审计工作。有的建设单位把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结算自行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核,不但造成工作缺乏有效监管,而且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如:国家审计对23个委托项目的审计结果进行了复核,在中介机构审核的基础上又审减工程造价231.89万元。三是投资项目较多的一些部门通过内审机构安排工程项目审计,给市、县审计机关投资项目审计造成了影响。四是有关部门没有严格执行陕西省人民政府第七十二号令关于“未经竣工决算审计的项目,计划、财政、建设及项目主管部门不得组织竣工验收和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规定,很多项目在没有审计结论的基础上办理了竣工手续。

(三)审计理念滞后。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政府投资审计工作理念不新,定位不高,仅仅局限于“核增核减”审计,对政府投资的立项、可行性研究、资金来源、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工程管理、投资绩效等环节缺乏深入跟踪检查,给政府投资项目埋下了隐患。同时,由于政府投资审计是近几年才逐步开展的,理论还不成熟,导致投资审计在整个基本建设监管体系中的定位不够准确,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和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受到了影响。有的项目主管部门把投资审计组当成“万金油”、“挡箭牌”,凡事找审计,形成审计与管理、审计与监理不分。由于这种定位的不准确,既增大了审计风险又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制约了投资审计对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实施审计监督的职能发挥。

(四)审计方法较为单一。投资审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勘察设计、工程造价、招投标、工程监理、经济合同、工程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加之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新计价方式的运用,增加了审计难度。而目前汉中市审计系统中这种多学科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同时,对一些大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不到位,导致工程造价严重失实。承包单位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往往采用高套定额、变更设计虚增工程量、虚列费用项目、多次计价等手段加大工程造价,对此类案件,由于受技术限制,查出往往比较困难。如:汉中市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送审结算造价共计11638.58万元,审定结算造价8714.43万元,审计核减结算造价2924.15万元,工程虚假造价率达25.12%。西二环南段道路工程送审结算造价63932.94万元,审定结算造价45212.62万元,审计核减18720.32万元,工程虚假造价率达29.28%。

三、加强和改进汉中市政府投资审计的建议

(一)突出国家审计在投资审计中的主导地位。尽管社会中介审计具有独立开展相关审计业务的资格,但与国家审计相比,其审计侧重点明显不同,往往只是关注前者,很难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因此,投资审计必须突出国家审计的主导地位,确保投资审计质量。一是严格执行《审计法》、省政府令、《汉中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办法》等规定,凡是投资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政府投资项目,必须由国家审计或由国家审计授权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并接受国家审计监督,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二是财政评审机构只能在本身职责范围内行使政府投资的评审职责,不能替代国家审计,理清国家审计与财政评审职能范围,依法接受国家审计的监督。三是建立和完善准入和退出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投资审计人才充沛、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参与政府投资审计,并依法接受国家审计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审计质量。

(二)加强投资审计专业队伍建设。尽快组建汉中市投资审计局,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提供组织和人力保障,以适应现代政府投资审计的需要。一是政府投资规模和总量不断扩大,成立专门的投资审计局势在必行。政府投资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是保持社会发展和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二是借鉴其他审计机关的成功经验。目前,陕西省已有4个地市成立了正县级投资审计局,汉中市已有6个县区成立了正科级投资审计中心,在政府投资审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职能已经由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上升到国家治理高度,审计任务将更加繁重。因此,应该成立“汉中市投资审计局”,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审计工作需要。

(三)提升审计监督水平。要树立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理念,在突出对工程造价审计的同时,加强对投资决策、投资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管设计与监理、材料供应、项目绩效、环境保护等环节的审计,不断提高政府投资审计层次和水平。积极探索以项目建设过程管理为核心的跟踪审计。目前,政府投资审计大多是事后审计,主要起工程决算核查和监督的作用,对建设过程中已经造成的损失浪费无法挽回。因此,应该对政府投资的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审计监督关口前移,提前介入,超前服务,将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到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减少浪费,提升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效果。

政府投资机制 篇4

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亦称“母基金”),一般是由政府或国有控股、国有独资公司等其他有政府背景的机构出资设立或提供担保,旨在通过引导有关政府、金融、投资机构和社会(海外)上的闲置资本(“子基金”),以股权或债权等形式投资于拥有新颖或未经试用的技术项目或未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项目的科技型创业企业,从而配合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的政策性专项基金。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政府以“独立事业法人”的资格设立,最终目的是解决科技型创业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促进本区域的产业发展;二是主要通过参股、贷款、担保、共同投资等方式扶持创业投资机构发展;三是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不参与所支持创业投资机构的日常管理和具体业务管理,引导基金主要行使的是政策引导和监督的权利;四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引导基金不用于市场已经充分竞争的领域,不与市场争利。在利润分配环节,一般会对社会资本让出部分利益,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但是,政府并非无偿的出资,而是要求在利益分配时拥有一定的分红。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制订的《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引导基金本身不直接从事创业投资业务,而是运用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设立子基金,并引导所扶持子基金支持创业中早期企业等市场失灵的领域。所以在政府创业引导基金的运作中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与引导基金管理机构的委托代理,引导基金管理机构与合作创业投资机构(子基金)的委托代理,创业投资基金与创业企业的委托代理。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最优契约是建立在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效用的最大化基础之上的,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将引导基金委托给管理机构管理,并通过相关制度安排追求政策效果的最大化而非经济效益最大化;引导基金管理机构负责选择社会资本和监督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并以此获取经济收益;创业投资基金根据对市场的了解和专业的经营管理经验选择创业企业进行投资,以此获取投资收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各参与方的最终目的不同,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引导基金运行效率的低下,尤其是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下,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引导基金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创业投资基金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分别从激励机制和约束监督机制两个角度对政府创业引导基金的治理机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理结构优化方案,来有效降低代理成本,更好地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放大效应。

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监督机制设计

(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监督机制分析

与一般基金不同的是,政府作为创业资本提供者提供财政资金进入创投领域,是以引导和放大民间资金效应为首要目标,而不是追求高回报,同时政府不能作为出资人直接参股创业投资基金,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事业管理局或政府独资公司等政策性基金管理组织。这就产生了第一级委托代理关系,即政府与引导基金管理机构的委托代理。在我国,由负责推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有关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提出设立引导基金的可行性方案,因此引导基金的管理机构往往是具有政府背景的相关资产管理机构。因此,政府出资部门和管理部门的目标基本相同:均以一系列公共政策为目标,考虑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资金使用方向、重大投资决策、运营监督等,并以此带动本国或本地区创业投资行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在不对称信息下,引导基金管理机构的努力与付出受其专业水平、收益函数及投资政策等的影响,此时,会形成两方面的成本:一是在没有额外收益的情况下,怠于投入过多的精力于引导基金的管理,甚至采取危害政府资金的行为,形成道德风险成本;二是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形成误差成本。

引导基金虽具有独立的事业法人主体资格,但是如果直接对创业企业进行政策性扶持,则在运作过程中很难建立起与创业投资相适应的收益激励机制和相应的风险约束机制,更难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因此,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吸引优良社会资本形成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对处于种子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由此产生第二级委托代理关系,即引导基金与创业投资机构的委托代理。因此,政府创业引导基金的监督机制设计主要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政府对引导基金管理机构的监督,二是引导基金对创业投资机构的监督。前者主要目标是保证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性,因此其对引导基金管理机构的监督应以引导基金的投放为重点。后者引导基金作为法人主体,在满足政策性导向的前提下注重市场运作的经济效益,以如何调动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的积极性为重点。

(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监督机制的优化设计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监督机制的优化设计主要涉及政府对代理资金管理机构的监督、资金管理机构代理人对创业投资家的监督、创业投资家对创业企业的监督。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政策性导向和市场化运作,因此,在三重代理模式下,笔者从代理共性出发提出以下监督机制的设计:

1. 建立完善的监督组织体系。

首先要根据政策性导向与相关单位签订管理协议,明确禁止投资的领域。对规范性问题的审查需政府部门预先批准,同时引导基金要向创业投资企业派驻董事,参与股东会议并定期与子基金管理层交流。对于出现的严重偏离政策性违规投资要监控前期投资组合,召开母子基金问题审查会议。

2. 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监督体系。

聘请专业咨询人员对投资组合以及管理团队潜在的工作绩效进行判断,以此确定进一步的资金投入情况,或者借鉴深圳的监督模式:按照投资经理的项目投资额的1%跟投,投资决策实行董事会制。同时,政府和引导基金可以以投资人身份参与到投资公司的股东与董事会层面。建立资金供需交流平台,公开选拔资信良好的企业,同时降低了创投机构的搜寻成本和双方的交易成本。

3. 建立合理的投资绩效考核体系。

将引导基金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实现保值增值的效益目标。定期审查引导基金和子基金的年度和季度报告,进行年度数据分析,并审查所有的管理失误报告。及时查明损失原因,落实经济责任,提出补救措施。

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激励机制研究

(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激励机制分析

首先是政府对引导基金管理人员的激励,在我国引导基金的运作控制和财务人员等大多数为政府内部人员,对于引导基金的运作和管理工作,员工并不领取额外的酬劳,这样会导致负责运作管理的人员在引导基金上怠于投入过多的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金的效率。

其次是引导基金对子基金的激励,通常情况下引导基金要引导社会资本和基金管理团队投资于早中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会给予社会资本和基金管理人一定的激励,也就是引导基金会采取让利,以达到政府政策性目标。但是,社会资本是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其会衡量引导基金的让利收益和子基金本身自由投资的收益之间的大小,往往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引导基金的利益,将资金投向其他高收益领域。此外,在实践中往往存在引导基金对社会资金的利益让渡和激励机制不够,例如,政府在与合作机构“谈判”时不提或者少提业绩报酬、管理费,或者等本金收回后再提业绩报酬,在利润分配上设计不合理等,这些都降低了对创业投资机构的吸引力及社会资金的参与积极性,不利于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

最后是子基金对创业企业家的激励,一般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之间的代理关系是一次性的,所以,在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时,创业企业家的声誉机制难以起作用。另外,创业企业本身收益不确定性的特征更为突出。这种创业企业固有的不确定性会进一步放大道德风险的后果。另一方面,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目标不一致也会引起创业企业家道德风险问题。委托人必须根据这些特征设计相应的激励条款。

(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激励机制优化设计

1. 对引导基金管理者的激励。

考虑到引导基金的管理主体主要由政府官员充当,在委托代理链这一层面,政府应主要激励优秀专业人才的加入。为了避免引导基金的管理者在投资完成后出现“不作为”状态,并激励他们持续的关注引导基金的效益情况,最好与引导基金管理形成一个长期合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信息的对称性,还会减少管理者的形式性行为。同时,为了激发管理人员对引导基金的重视程度,建议政府考虑给予引导基金管理人员可变性薪酬或提供保障性福利。

此外,引导基金的委托管理模式是,政府提供全部资金,同时制定引导基金的投资政策并审核引导基金重大事项的决策,受托管理机构不投入资金,只负责引导基金的日常管理与运作,政府和代理管理机构的职能分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向引导基金管理机构支付年度管理费,并将引导基金的投资收益作为管理机构薪酬的变量,并应充分考虑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性,避免激励不足或者激励过剩。

2. 对社会资本和子基金管理者的激励。

为了吸引社会优质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基金,充分发挥引导基金的资本放大作用,引导基金必须体现“让利于民”的政策,必须给予社会资本提供者更多的投资激励,不仅要满足投资者对市场风险补偿期望,还要提供额外的风险补偿。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表现为政府对投资风险的弱化作用,给予个人投资者最低保障收益,在被投资企业正常运转成熟后设计引导基金合理的退出机制,将基金份额按协议价格转让给社会资本提供者。对于法人资本投入者,引导基金可以为其提供融资担保等激励机制,同时赋予社会资本提供者一定的决策权力,使其在子基金的运营中发挥积极的监督作用。

对子基金管理者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支付管理费和业绩报酬两部分,通过激励手段使管理团队的利益与引导基金的政策效益尽可能趋同,使两者的利益尽可能的一致,促使代理人发挥专长,减少对委托人利益的侵害。在创业投资的运行中,政府投资者不参与创业资本的运营,创业投资家享有业务的控制权,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若单纯按照基金规模或者协议支付管理费用将会引致道德风险,同样若过分注重业绩报酬,有可能导致创业投资家将资金投向高收益领域,脱离了引导基金的政策性目的。因此,笔者建议根据投资进度将投资项目分为投资期(资金完全注入前期)和管理期(完成承诺资金投入后),在投资期主要按照管理费方式激励创业投资家,而在管理期采用管理费和子基金收益分成的激励方式。

3. 对创业企业资本家的激励。

创业投资家对创业企业的资金投入一般不是在投资开始一次注入,而是分阶段进行投资。当投资所分阶段越多,创业投资家越有机会深入了解和正确评价创业企业。如果创业企业发展顺利,创业企业家将继续投资;如果创业企业在以后期间未达到契约中已订立的标准和条件,创业企业家将不再对这家创业企业进行后续的投资。在创业企业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分期投入可以避免创业企业家的控制权一开始稀释过大,保证创业企业家对创业企业的控制权,达到激励创业企业家的目的。另一方面,当创业企业的发展不顺利或创业企业家有损创业投资家利益的行为出现时,创业投资家能够给予创业企业家严厉的惩罚。惩罚通常是要求当再次增加投资时,将以更高的比例和较低的价格稀释创业企业家的权益份额,或者是分阶段投资过程中,创业投资家将彻底中断对创业企业的继续注资。这也从反面约束了创业企业家不损害创业投资家及政府投资者的利益。期权的安排也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案,期权使创业企业家对收益的期望建立在期望创业企业取得成功,继而效益得到提升上。这样,创业企业家个人利益与创业企业前途、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得以结合起来。

四、结语

政府设立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带动我国创业投资产业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早期投资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多重委托代理关系,这就必然面临代理问题。创业投资市场存在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加重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创业投资家的信息多于创业资本家的信息,创业企业家的信息多于创业投资家的信息。由于创业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并具有极高风险,这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情况就更容易出现。本文分别从监督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引导基金运行中涉及的各层代理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机制设计建议。

此外,政府创业引导基金在运行过程中还要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加强创业投资知识的宣传,增强人们对政府引导基金的认识。要帮助投资者分辨引导基金和政府直接财政支持之间的不同,明确引导基金的市场化运行特点,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投领域。其次,要与地方政府合作,结合当地的发展特色科学规划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提高政府资金的引导效率,同时,地方政府要配合引导基金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既要将政策性目标间接性量化,又要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最后,要注意规范子基金的决策机制和内部治理结构,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子基金运行监督和管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沈家帅, 孔刘柳, 祁娜.我国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模式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0, (4) .

[2].李洪江, 鲍晓燕.政府导向型创业投资基金绩效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 2011, (6) .

[3].张晓晴.中国创业资本引导基金治理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8, (23) .

[4].庞跃华, 曾令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模式的国际比较与中国选择[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5: (3) .

[5].王志敏, 游智颖, 谢艳华.论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内部治理制度的完善[J].地方财政研究, 2012, (11) .

[6].吴应宁.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效益研究[J].发展研究, 2010, (10) .

政府投资审计 篇5

当前政府投资审计信息化应用现状

近几年,虽然审计机关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展计算机培训,优化人员素质结构,使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投资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同时,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无法得到同步提高,计算机应用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操作技能还不熟练。因而政府投资审计计算机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是制约投资化建设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政府投资横空出世 篇6

* 温州民间利率一路下降,表明微观主体只存不贷行为增加,信贷活力不足。先行指标消费者信心指数表现平平,增加了民间资本新增投资的顾虑。

* 近期国务院地铁投资放闸是“十一五”计划即将开始的政府投资的一个缩影,而在本轮固定资产投资高涨中表现并不出彩的中央企业可能扮演主角。

银行家们的腰包越来越鼓,资金潮水般地继续拥挤在银行间市场,但容纳短期资金的洞穴太多了,而吸纳长期资金的渠道太少了。挟巨资以令天下的温州人似乎偃旗息鼓了,孜孜逐利的资本留在了温州银行经理账本上。操着夹生普通话的香港转口贸易商、踩着死亡钢丝绳跳舞的中国煤炭工人接过了宏观经济景气的大旗。今年的大旗和去年出现了一些不同,去年大旗上的高通胀符号换成了低通胀。紧跟在大旗后面的不再是一两年前腰缠万贯、怀着钢铁大王和地产诸侯梦想的民营资本家,而是住在产业上游的三五只斑斓老虎,生机勃勃,落在最后面的是住在产业下游的猕猴部落,急得抓耳挠腮,而又似乎无可奈何。谁是下一个旗手?老虎和猕猴的明天是什么天气?

人民币扩大波幅

具有外汇管理背景的央行行长助理马德伦9月9日在“2005中国企业高峰会”上再次强调:我国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机制今后不必再依靠行政手段进行调整。随着交易调控方式的逐渐变化,目前人民币汇率的千分之三浮动范围将扩大。央行再次释放出了未来汇率将通过完善汇市结构来放宽波幅的信号。

预计年内将实现汇率波幅扩大,如果在美元做市商推出前放宽波幅,则预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日波幅放宽到1%;如果在美元做市商推出后放宽波幅,则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日波幅可能放宽到1.5%。而所谓不再依靠行政手段调整汇率的含义是:新汇率机制下前一日收盘价将成为次日开盘的中间价,若汇市上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则通过每日波幅放宽和一段时期内的收盘价爬升,人民币实现对美元升值。通过这种市场供求和每日收盘价爬升的方式,人民币对美元有望在8.11的基础上再升值1.5%左右,估计汇率波幅放大后人民币对美元重心保持在8.00附近,届时将主要由市场供求、宏观经济基本面和做市商影响汇率走势。而在明年宏观经济减速的趋势下,今年这种人民币汇率承受单边升值压力的情景很难重演。图1刻画了上述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预期。

笔者认为,图1中的每日收盘价爬升式升值是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的,因为那样意味着人民币成了国际热钱的提款机,就像1997年的香港;而且货币政策一直被动“挨打”,汇市因单边升值预期而永无“宁”日。

资金和政策效应

近期外汇市场结构继续取得重大进展,最明显的表现是衍生品等交易品种增加,交易主体范围扩大。随着汇率波动波幅放宽,汇率风险定价能力和技术提高,承担引导市场走势的美元做市商问世,汇市交投活跃,银行间市场将有部分资金会分流进入汇市。资金外溢将会抬高目前银行间市场的市场利率,另一方面,因人民币升值预期再次兑现,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可能性很小,美联储继续渐进加息的概率较大,所以再次升值1.5%后国际热钱将会有成规模的撤出。在央行不愿意改变银行间市场低利率的情况下(目的之一包括避免国际热钱大规模撤出带来的震荡),央行可能再次降低超储准备金利率,以此释放资金填补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外溢。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进一步避免宏观经济硬着陆。上述传导机制和政策效应参见图2的描述。

人民币再度升值2%,加上7月21日升值的2%,总共升值4%,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将从影响有限变得开始明显。出口和FDI的汇率弹性为负,进口汇率弹性为正,根据测算,假设今年GDP增长9%,升值4%将降低今年GDP增速大约0.2个百分点。

温州人偃旗息鼓?

温州人对实体经济节奏的踩点舞姿最为优美,因此温州民间利率的变化可以揭示实体经济和信贷的天气变化。温州人的炒房、炒煤、炒船等实业投资经历都写在了温州民间利率的脸上,具体参见图3。1月到6月温州民间贷款利率一路下降,月利率从以往的12‰降到了9.62‰,半年时间贷款利率跌去了20%。贷款利率快速走低说明企业和居民只存不贷行为增加,贷款动力萎缩,也说明在减速预期下,实际经济投资乏善可陈。

消费信心不足影响民间新增投资

消费者信心指数作为消费者情绪的预期和先行指标,其表现反映了消费终端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信心。本轮经济高涨扩产的大量产能开始释放,需要消费需求最终买单,因此,在消费信心指数没有进入高涨期前,有着严格成本约束的民间资本新增投资的信心明显将受到约束,新增信贷增长也将受到影响。

衡空出世:政府投资

最近3个月已有杭州、沈阳、哈尔滨被冻结3年之久的地铁计划被批,第三轮地铁建设热是否来临值得关注。目前已开通地铁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南京。将开通的有青岛、哈尔滨、沈阳、杭州等。1995、2002年两次报批地铁投资计划的包括重庆、成都、武汉、郑州、大连、长春、鞍山、佛山、乌鲁木齐、苏州、西安、兰州、昆明等14个城市。

地铁投资周期长,投资额大,投资拉动乘数高。根据国内已修建地铁的造价,平均每公里投资最少的3-5亿元,最多的8-9亿元。十五计划原计划安排2000亿元地铁投资计划,后因过热而被暂停。这一投资计划有望在明年开始的十一五计划重启,事实上杭州等3城市的地铁投资计划已经启动。因此,十一五计划地铁投资有望突破2000亿元。

地铁投资只是政府投资启动的一个缩影,明年开始进入第十一五计划,预计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石油石化、新能源、节能、新材料、机械设备、造船、电信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将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在2003-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中表现并不出彩的中央企业投资可能扮演主角。

消费:肩负诸多期望

从消化投资产能、启动内需、防止经济大落、保持较好的行业盈利等角度出发,预计消费将肩负诸多期望,连同政府投资可能是明年主要的宏观内容和看点。如何刺激消费?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1)千方百计增加居民的纯收入和现金收入,尤其是农民的收入,同时进一步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2)通过保持住房价格稳定和合理增长,释放居民对商品房的有效消费需求。(3)政府有必要继续增加对教育文化和医疗事业的财政支出,自1997年高等教育全面并轨后,城镇和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从此高高在上,而政府教育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却是下降的。降低居民教育支出有利于增加居民对社会消费品的消费能力。(4)降低微观经济主体税负。例如:降低内资企业所得税税负,完成全国范围内的增值税转型;降低酒类、电信、3G等方面的消费税费,商品房由一次支付土地出让金转向分期支付的物业税。(5)培养和发展消费能力最强和最稳定的中产阶层,这是长期战略,也是走向大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经济减速的终点不是衰退

在民间资本和企业家退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角后,经济减速走向必然,经济增长方式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也需要经济增长减速。但是,由于政府投资及时补上,消费启动消耗本轮高增长投资产生的供给品,减速的终点并非衰退,预计减速程度有限。预计明年GDP增长保持在8%以上,后年保持在7.5%以上。与此相对应,未来CPI总体涨幅在0-2%之间,如果消费需求在某一个时段没有把握好而出现下滑,不排除个别月份中国经济出现CPI增速低于0的通缩。而在政府投资需求的刺激下,PPI和CPI之间的剪刀差格局还将存在,上游产业的丰收岁月料将持续,下游产业部分将从价格传导完成、消费价格上升中受益;无法受益、或者受益程度太低的行业将由具有某一竞争优势的企业推动企业并购整合,实现资源进一步的优化。

政府投资方向研究 篇7

关键词:政府投资,投资方向,挤出效应

一、对政府投资问题的理解

(一) 政府投资的内涵及意义

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作为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政府作为一个经济实体, 是有能力出资参与投资的。现代政府出于行政要求, 通过财政税收手段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以此获得一部分社会资源。政府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投资, 即形成了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作为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政府投资是政府直接参与资源配置的手段, 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社会投资的重要来源渠道之一, 对全社会投资的总量和流向、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和整个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 是政府影响和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

(二) 政府投资方向

根据投资效益、市场需求和投资活动的性质, 从实际可行的角度出发, 将投资项目分为竞争性投资项目、基础性投资项目和公益性项目。

1.竞争性投资。

竞争性项目指投资收益比较高, 市场调节比较灵敏, 具有竞争能力的投资项目, 这部分项目的投融资要推向市场。由企业通过市场筹资、建设和经营, 政府新生投资不再介入竞争领域, 已投资的存量资产可通过产权资本市场变现逐步退出。

2.基础性投资。

基础性项目指具有自然垄断性、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而收益较低的基础设施项目, 以及需要政府进行重点扶持的基础工业项目。这样的项目则需要政府进行主体投资, 因为私人市场很难取得巨额的资金来源, 而且投资时间长, 需要资金量比较大, 即使能够融到资, 但是融资成本也是相对比较大的, 所以私人和市场一般不愿意投资这些基础性领域。今后在一定时期内, 基础性项目投融资属于政策性投融资, 由政府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 通过经济实体进行投资为主, 并广泛吸收企业投资。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期限长、投资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项目。政府可以运用从竞争领域退出变现的资本金, 进行专项投资。中短期基础性项目要逐步加大企业集团尤其是国有企业集团的责任, 以企业集团为主, 政府辅以少量启动资金或政策性贷款支持。

3.公益性投资。

公益性项目主要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事业的项目, 公检法司等政权机关的项目, 以及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办公设施、国防设施等。公益性项目投资主要由政府运用财政性资金, 以拨款方式投资。按照市、区、镇、村四级政权与财权的划分, 各级财政承担相应的责任, 各级政府集中相应的政府收入统筹安排, 用于服务社区和相应地域范围所有居民的设施建设, 跨地域的由上级政府协调投融资, 一些为局部市民服务的无法按地域划分的社团公益性事业则由企业或社会团体分别承担, 采取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 实行有偿投资, 有偿使用。

二、我国政府投资现状分析

1996年至2002年我国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和竞争性领域的投资结构:从10.49:38.38:51.13演变为15.99:47.76:36.25。公益性投资比重虽有增加, 竞争性投资比例也有减少, 但仍高达36.25, 超过公益性投资一倍还多。公益性投资不足, 竞争性投资过度是当前我国政府投资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 我国教育投资规模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 我国教育投资规模总量不断增加。1998年度的全社会教育投资总额达到2949.1亿元, 比1990年度的659.4亿元增长近4.5倍。基本上体现出教育投资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的历史增长趋势。

另外, 从教育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对比来看, 这一时期我国的教育投资增长也基本上符合经济起飞时期教育投资的一般变动趋势, 即教育投资规模的增长要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具有一定的超前性。1990~1998年, 教育投资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9.8%, 高于GDP的年平均增长幅度18.9%。1994年教育投资的增速达到最高点40.5%, 并开始超过GDP的增长速度, 之后虽然由于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而有所下降, 但却一直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199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告》。

(二) 我国教育投资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绝对值是逐年增长的, 但其占GDP的比重, 由1990年的3.03%到1995年的2.46%, 呈现出持续下滑的态势。1996年以后虽然有所回升, 但却未能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度, 距离我国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规定的2000年达到4%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

特别是与国际水平相比较, 我国教育投资不足的问题则显得更加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为4%~6%之间, 而我国一直徘徊在3%以下的水平,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也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和印度同期水平。

三、政府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一) 三部门经济中的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在政府起作用的三部门的经济中, 国民收入从总支出的角度来看, 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的比例。下面以经济中存在三部门来推导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g表示政府支出变动, △y表示收入变动, k表示政府支出乘数, 则

undefined

此式中β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国民收入y=c+i+g=α+β (y-T) +i+g

整理得undefined, 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其他的条件不变, 只有政府购买g变动, 可以得到undefined, 可见k为正值, 它等于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我们从这个公式中还可以得到, 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增加n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国民收入将增加undefined倍。显然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大于政府支出增加的倍数, 起到一种放大的效应。

(二) 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

1.挤出效应的含义

所谓挤出效应就是政府投资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和投资降低的作用。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 政府投资增加会使得私人的投资出现抵消性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 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 物价就会上涨, 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 实际货币工资会因为价格的上涨而减少, 进而使得可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减少。结果会导致利率上升, 使得私人的投资减少。私人投资减少了, 人们的消费就会随之减少。这就是说政府投资增减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2.对于挤出效应的分析

对于挤出效应的分析主要借助于IS和LM模型来分析的, 如下图所示:

假定在开始的情况下, 市场均衡在A点, 此时的均衡产量是Y0, 利率是r0, 现在政府实行一项扩张的财政政策, 假定是政府增加投资支出, 这一笔支出为△g, 此时IS曲线会右移到IS′, 右移的距离是Y0Y1。可以得到Y0Y1为政府支出乘数和增加额△g的乘积, 即Y0Y1=k△g, 可以看出一笔政府支出能带来若干倍的国民收入的增加, 这就是我们前边说的支出乘数的作用。在图形上就是指收入从Y0增加到Y2, Y0Y2=k△g, 但是实际上收入不可能增加到Y2, 因为如果收入要是增加到Y2, 则必须假定利率r0不上升。可是利率不可能不上升, 因为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 国民收入增加了, 因而对与货币的交易需求也是增加了, 但是货币供给未变动, 因而就会使得利率上升。在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率从r0上升到r1, 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的投资, 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由于存在政府投资挤出私人投资的问题, 因此新的均衡点只能是A′, 收入只可能从Y0增加到Y1, 图中的Y1Y2就表示挤出效应的大小。

从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IS曲线越陡峭, 则挤出效应越小, IS越平坦挤出效应越大;LM越陡峭挤出效应越大, LM越平坦挤出效应越小。

(三) 政府投资方向的选择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政府投资支出对产出有一种放大的效应, 主要是由于支出乘数起作用, 一笔政府支出不带来若干倍于支出的产出增长, 因此增加政府支出可以使国民收入和就业增加。但是同时因为挤出效应存在, 政府的投资增加就会挤压私人的投资和消费。这当然与政府的职责不统一, 政府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公共产品及民间投资不愿介入而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中来。政府要做好政府应做的事情, 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有效益的领域, 政府的投资应该主要集中在国防、国民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事业。不要或者少在竞争性行业中与企业竞争, 要让利于企业, 以利于企业的发展, 如果过多的投资在一些竞争性和盈利水平比较高的行业, 会挤占私人在这些行业的投资, 但是往往是政府的投资有时低效率, 而市场在竞争性行业的效率要高得多, 所以这些行业应该让市场自己来完成, 让利于企业。

四、政府的方向选择问题

我国政府投资应尽快从以前无所不包的状态下改变过来, 把注意力集中到公共产品及民间投资不愿介入而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中来。

(一) 实行对农村与城市贫困人群的九年免费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好政策, 对提高入学率和改善基础教育状况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鉴于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与普遍性原则, 国家已经确认义务教育为政府的分内职责。但是, 由于中国义务教育的学生基数大, 财政底子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 国家财政虽然负担了绝大部分经费投入, 但学生家长也要负担部分费用。政府决定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把学生家庭, 特别是农村学生家庭与城市贫困家庭从义务教育的重负中解放出来,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二) 尽快建立农村最低社会保障系统

中国农村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未获温饱农村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1.25亿减少到2004年底的2600万。剩下的未获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 (即人均年纯收入低于680元以下的人口) 主要是缺乏正常的劳动能力或基本生存条件的, 其中有560万人为五保户 (占20%) , 979万人为残疾人口 (占35%) , 800万人 (占28%) 居住在不适宜人类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 最终需要搬迁移民的。剩下的未获温饱人口中, 有相当大部分也是患有长期慢性疾病或体弱多病, 丧失或部分失去正常劳动能力的。对这几部分人口继续沿用开发性扶贫方式, 不仅成本很高, 而且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应该尽快建立覆盖整个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以解决未获温饱人群生存的问题。这就能从制度上彻底解决所有农村人口的基本生存权问题, 可以极大地减小和避免因温饱问题解决不当引起的社会问题。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使城乡居民都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 有利于减小城乡间和农民之间的收入差别, 从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比较有利的条件。

(三) 继续加强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 我国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 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太适应, 我国必须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从政府投资实施的现实意义来看,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既能有效刺激国内需求, 迅速带动经济发展, 又能避免重复建设, 有利于改善投资与经济结构, 而且投资风险小, 长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 能为闲散资金找到出路, 为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 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消费, 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长期稳定发展。但是, 从我国国情来看, 政府要包办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 无论对中央政府还是对地方政府来说, 都是不可能的。因此, 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情况下, 可以由政府在政策上加以引导, 吸收民营资本,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来源。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政府投资支出对产出有一种放大的效应, 主要是由于支出乘数起作用, 一笔政府支出不带来若干倍于支出的产出增长, 因此增加政府支出可以使国民收入和就业增加。但是同时因为挤出效应存在, 政府的投资增加就会挤压私人的投资和消费。这当然与政府的职责不统一有关, 政府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公共产品及民间投资不愿介入而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中来。政府要做好政府应做的事情, 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有效益的领域, 政府的投资应该主要集中在国防、国民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事业。在当前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下, 政府投资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政府投资应该主要在一些基础投资领域, 如重大交通项目、能源资源开发项目、投资时间长回收慢而且资金需求量大的一些项目, 包括一些民生工程, 应尽量减少与私人部门争利, 确保政府投资切实带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田雪原, 萧振禹.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经济问题与政府投资方向的调整.

[3]戴天柱.论政府投融资的宏观调控功能[J].财经论丛, 2000 (3) .

[4]金人庆:政府投资方向发生重大转移.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CSTJ) .维普资讯.

[5]张中华.中国市场化过程中的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

[6]苏明.我国中长期财政投资的方向和重点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02 (8) .

[7]上海财经大学投资研究所.2003中国投资发展报告:转轨经济中的政府投资研究, 2003.

浅谈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 篇8

1 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控制环节

1.1 决策、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决策阶段对工程项目的投资起决定性作用, 决策主管部门应对拟建项目的各建设方案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并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 确定高质量的投资估算。

(1) 做好地质勘察工作, 减少不必要投资。地质勘察数据是进行项目设计的第一手资料, 如果不把详细的地质调查报告提供给设计部门, 将会使投资产生大量漏洞, 而且极易造成工程事故。根据钻探地质报告, 邀请专家会同设计人员对基础选型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做经济比较, 充分挖掘地基潜力, 选用最佳基础设计方案, 减少不必要的投资。而目前政府投资项目往往对此不重视。

(2) 设计阶段是投资控制的重点。项目投资的80%决定于该设计阶段, 而设计费用一般为工程造价的1.2%左右。项目确定后, 决定投资大小完全取决于工程设计。投资控制者应对设计进行主动控制, 主要措施有。 (1) 审查设计概算。看它是否在批准的投资估算内, 如发现超估算, 应找出原因, 修改设计, 调整概算, 力争科学、经济、合理。推行设计收费与工程设计成本节约相结合办法, 制定设计奖惩制度, 对节约成本设计者给予一定比例分成, 从而鼓励设计者寻求最佳设计方案, 防止不顾成本, 随意加大安全系数现象。 (2) 进行设计招标, 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多种方案的竞标, 优选出具有安全、实用、美观、经济合理的建筑结构和布局的最佳设计方案。为了克服一些设计人员不精心计算, 而是随意加大荷载等级, 增大概算基数, 增加投资, 不仅方案设计阶段通过招标完成, 对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也引入竞争机制, 推行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招投标, 使每个设计阶段均通过竞争完成在设计中对每个设计阶段进行经济核算。 (3) 实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是设计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在初步设计阶段, 各专业设计人员应掌握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原则、建设方针、各项经济指标, 搞好关键设备、工艺流程、总图方案的比选, 把初步设计造价严格控制在限额内。施工图设计应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 其限额的重点应放在工程量的控制上, 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分解到各个专业, 然后再分解到各个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上。设计人员必须加强经济观念,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经常检查本专业的工程费用, 切实做好控制造价工作。 (4) 严格控制设计变更, 实施动态管理。工程变更是目前工程建设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变更发生得越早, 损失越小。如果在设计阶段发生变更, 只需出修改图, 而其他费用尚未发生;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变更, 势必造成更大的损失。为此, 尽可能把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影响大的变更, 要先算账后变更, 严格控制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 提高建设标准。 (5) 改进设计取费方法。目前的按投资或者按面积收费的方式都不利于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只要画出图纸就给钱, 质量好坏, 投资超不超与设计收费都没关系, 这样无疑限制了设计人员主动控制投资的积极性。如果在现有收费办法的基础上, 加入节约投资提成, 投资超出扣除一定比例设计计费的办法, 就会使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设计思想大大改观, 从而鼓励设计者寻求最佳方案, 防止不顾成本, 随意加大安全系数, 严重浪费现象。充分显示出经济杠杆的力量, 使设计和工程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

1.2 项目前期阶段的造价控制

(1) 加强对招标代理行为的监督和管理。招标代理公司尽管因为具备有关条件和相关专业知识, 但其行为是市场行为, 目的是为了赢利, 所以代理市场鱼目混杂, 有些招标代理公司违背职业道德, 损坏委托方的利益。

(2) 加强对标底编制的监督和管理。在招标过程中, 有些标底与工程实际相差较大, 这是因为编制时间紧, 工作粗糙, 或编制人员素质低, 工程量计算不准确, 定额与材料价格选用不合理, 或为了自己工作的方便甚至为了私利故意抬高标底。

(3) 加强招投标管理, 招标应严格按照《招投标法》进行。投资控制者应在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文中细致考虑一切影响投资的因素, 尽可能避免疏漏和文字含混, 避免因合同原因而受到索赔。严密的合同条款是投资控制的前提。招标既指工程招投标又指材料设备招投标。根据工程大小、类型, 确定参加投标人的资质等级, 使招标工作进入有形建筑市场, 有效地防止投标单位串标、围标现象, 把人为腐败的因素拒之门外。

1.3 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

(1) 加强对工程变更的管理。严格控制工程现场变更, 是铲除滋生人为腐败土壤, 反腐保廉治本的措施之一, 但在具体工程施工中, 也还存着可能产生腐败的环节, 这一环节主要集中在工程现场变更方面。以往不少施工单位热衷于工程现场变更, 由于现场变更加大工程量有一定的难测性, 所以一些施工单位往往会通过现场变更虚报工程量, 浑水摸鱼。为了杜绝在这一环节中产生腐败, 首先加强了前期准备工作, 在前期设计时尽量把一些可变的因素考虑进去, 如设计图纸和现场是否相符、有无草皮清理、建筑物清理等等。在工程进行中, 如果遇到重大变更情况, 则成立专家小组, 让专家评审, 同时要求设计、监理、审计等单位一起到工程现场。

(2) 加强对暂定材料价格的管理。因为是暂定价格, 材料暂定价格的制定往往是比较高的, 在认质认价时由于参与人员责任心不强或与材料供应商有利害关系, 使得认价高于市场价格, 所以暂定材料的认质认价最好也采用公开招投标。

(3) 加强对工程签证的管理。由于政府投资主体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 也可能比较忙, 工程签证往往是监理在现场计量确定后再请建设方代表补签, 甚至有的项目监理方和建设方代表被施工方收买, 使得工程签证名不符实, 所以应该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监督。

2 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监管

(1) 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工程咨询、投资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 都应有相应的责任约束, 对不遵守法律法规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 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2) 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政府监督机制。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分工机制, 投资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以及有关部门, 要依据职能分工, 对政府投资的管理进行相互监督。

(3) 完善重大项目稽察制度。项目稽察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监督被稽察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方针政策的情况;二是检查项目的招标投标、工程质量、进度等情况, 跟踪监测项目的实施情况;三是检查被稽察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以及与项目有关的其他资料, 监督其资金使用、概算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四是对被稽察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评价, 提出奖惩建议。

(4) 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监督机制, 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监督。如通过建立和完善项目举报制度, 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和腐败问题进行举报、曝光, 从而有助于加强项目监督管理、防范违法违规现象和揭露工程投资建设领域的腐败行为。

(5) 加大对建筑市场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对那些违反国家规定肢解工程多头发包、倒手转包的工程项目以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和高估冒算等行为进行清理检查和处罚, 通过不准其参加本地区政府投资项目投标及施工的处罚等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和向行业主管部门举报等措施, 确保建筑市场健康有序。

3 结语

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控制必须对投资控制环节的每一个过程加强控制和管理, 并对每一个控制过程加强监督, 使工程建设过程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使政府投资开发建设项目做到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尹贻林.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浅谈政府投资项目合同外投资控制 篇9

关键词:项目管理,合同外投资,效益

土木工程实施中, 由于工程项目自身的性质和特点, 或设计图纸深度不够以及不可预见的自然因素与环境情况的变化, 或合同双方当事人出于对工程进展的考虑引起对工程的变更, 产生合同外工程量, 增加支出。由于合同外工程内容广泛, 构成原因复杂, 且发生时间长, 有效控制存在难度, 因此加强工程合同外投资控制非常重要, 是建设单位准确确定工程造价、有效控制投资的重要手段。

一、工程项目合同外投资类型

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合同外工程, 主要有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两种。

设计变更是为保证设计和施工质量, 完善工程设计和适应现场条件变化而进行的设计修改工作。包括由原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通知单和由施工单位征得原设计单位同意而出具的设计变更联络单。

工程签证是施工企业就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所确定的工程内容以外、施工图预算或预算定额取费中未含有而施工中又实际发生费用的施工内容所办理的签证, 如因施工条件的变更所引起的工程量变化。

二、工程项目产生合同外投资的原因

工程项目合同外投资形成的原因主要如下:

1、项目前期工作不够深入, 设计不够完善, 存在产生合同外投资的“缺口”。

土木工程在设计过程中, 由于地质勘探的频率或深度不够, 或对工程所在地的情况了解不够等都可能造成设计缺陷, 如道路修建工程中经常存在的地基改良、换填土等, 就是前期勘探资料不准确而造成的设计与实际脱节, 施工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根据需要进行变更, 增加工程投资。

2、招标文件或工程合同不严谨, 为后期结算留下漏洞。

一是招标文件内容不周全, 制定的合同条款不清晰, 存在增加投资的可能。如招标文件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存在漏项, 合同执行时只能做合同外项目处理;二是所签订的合同存在瑕疵或自相矛盾的地方, 如某房建项目的小额装修工程, 业主与施工方签订的合同约定以固定金额包工包料, 但在合同的工程预算表中又将许多主要项目计列为暂估价、约定按实际耗损或采购价计算这样就会使后期结算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增加投资的概率很大。

3、征地拆迁等用以保障工程如期推进的配套工作滞后, 产生大量合同外投资。

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拆迁工作阻力很大, 一般难以一次性提供项目建设所需的全部或大部分土地, 致使有利于节约投资的许多设计细节无法实现。如道路设计中常将某一标段超出设计标高的土方调剂到低于标高、需要填土的路段使用, 以实现节约投资的目的, 但在实际施工中, 往往会因征地拆迁因素而难以实现全路段同时开工, 这样原先设计的不同标段间的土方调剂就无法实现, 进而产生大量的合同外购土及弃土费用。

4、某些人为因素影响。

一是不合理干预工程设计。工程设计有一整套完整的规范和程序, 但在某些项目实施过程中, 有关部门或人员常会以原设计“不科学”、“不实用”等理由要求重新进行设计或大幅修改, 这都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和损失, 重新设计会增加设计费用或造成对原设计单位的赔偿, 对已施工项目的设计进行大幅修改则需拆除已按原设计完工的部分工程或增加新设计的工程量, 增加了投资费用。

二是不尊重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 盲目抢赶工期导致投资额大幅增加。在工程建设中有关部门常会要求业主以短于合理工期的时间完成项目建设, 而短时间内完成的项目常常无法履行正常的招投标程序, 一般是以会议纪要的形式确定施工单位, 无法通过招投标实现对造价的有效控制。另外, 抢赶工期过程中采取的施工方法或使用的材料也会异于普通施工过程, 造成施工成本的大幅增加, 而且盲目赶工也极易出现质量问题, 造成后续维护的困难及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是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建设标准, 致使合同外投资增加。国家对项目建设特别是办公用房建设有严格标准, 一般要求为“因地制宜、功能适用、简朴庄重、普通装修”, 但在实际施工中, 相关部门常会不断变更, 增加建设内容, 造成装修等费用大幅增加, 而业主或代建方职权有限, 基本上没有拒绝执行的能力, 只能按其要求提高标准, 增加投资支出。

三、加强工程合同外投资控制的建议

1、重视项目前期工作, 完善工程设计。

一是要提高勘测工作的准确性, 提供完备的基础资料。对勘探单位的选择, 既要考虑费用因素, 也要考虑资质及技术实力, 同时通过在合同中约定的考评条款督促其不断提高勘测工作质量;二是工程设计应尽量完善, 以减少变更的机率。首先要按合理的周期进行设计, 避免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造成的缺陷。其次要做好设计方案的评估审核, 通过多方位、不同层级的评审, 及时发现缺陷并督促设计单位进行完善, 实现设计优化, 降低工程成本。

2、将合同起草与招标文件编制有机结合, 从源头上规避合同漏洞。

编制好招标文件是规避合同风险的基础, 首先应通过招标确定监理单位, 由其与业主和设计方一起研究招标文件, 进行图纸会审, 对于关键材料和设备, 还应进行市场调研, 以编制出高质量的具有全面性的工程量清单, 提高工程量及工程造价的准确性。其次, 在合同条款约定上, 对工程款支付、合同外项目的认定及计量、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考核奖惩等都应明确, 并经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会审后报相关部门审核。对以直接委托方式签订的合同, 造价的确定还应通过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或公司内部审核机构的认可, 以保证合同金额的合理性。

3、在确保设计质量的情况下, 结合本地区特点选择经济合理的设计变更方案。

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中都会遇到无法预料的问题, 需要进行方案变更, 但不同方案费用往往大相径庭, 而设计方由于其设计费与工程造价相关, 对经济适用性方案的选择并没用积极性, 因此需要业主结合施工现状等条件, 以节约投资为原则, 促使设计方提出经济合理的变更方案, 以控制投资金额。

4、准确合理地核算变更项目的工程量及单价。

工程计价的重要部分是变更项目工程量的计算, 对变更工程的计量应以如下几方面为依据;首先是设计单位提供的变更设计图纸和文件, 可起到总体控制的作用;其次是现场监理的记录, 是确定变更工程量的重要依据, 业主方应督促监理公司配备符合要求的现场工作人员实施监理职能, 同时还应通过考核奖惩条款促使监理公司自觉履行工程造价控制职责。另外业主方自身也要配备精通业务的高素质人员进入工地抓现场管理, 以及时掌握施工现场的情况, 较为准确的把握工程变更的必要性。

5、加强征地拆迁等工程前期工作的推进力度, 减少因此增加的施工阶段合同外投资。

征地拆迁困难是现实问题, 也是阻碍项目建设按期完成的主要原因。对受征地拆迁影响的项目首先, 业主要加强与市及城区征地拆迁主管部门的沟通, 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积极推进征地拆迁工作, 为工程顺利施工创造条件。其次, 对受征地拆迁影响巨大而需大量增加投资的项目, 相关部门应考虑暂缓推进项目建设或待征地拆迁工作取得成效后再予推进, 因为从整个项目看, 在仅完成部分而项目整体未完工的情况下, 该工程并不具备使用功能, 此时增加大量投资先行完成部分工程没有实际意义。

6、严格执行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相关政策, 强化部门间的联合监管。

一是要加强部门间的交流, 提高政策理解能力与执行能力。对施工中增加投资的管理, 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 有的是监督工程变更程序的执行, 着重于对设计变更等增加投资事项的审批管理, 有的是对工艺变更的必要性进行审核, 确定变更工艺, 估算增加的造价, 不同部门着眼点不同, 对政策理解可能也存在差异, 因此, 要加强部门间的联系, 通过交流和探讨, 使各部门在工程变更上达成一致意见;二是要严格执行工程变更的相关规定。用于规范项目施工增加投资的规章或制度很多, 要督促建设单位切实执行这些政策, 提高文件的强制力和执行度。

7、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尊重客观规律, 按工程建设的客观要求科学合理地推进工程建设。

一是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推进项目建设。基本建设的各个程序都有着重要作用, 只有各个程序都按规定履行, 工程建设的完整性才有保证, 工程变更的频率才会减少;二是减少对建设项目的不合理干预。项目经法定程序审批后, 就应按审核通过的施工图纸稳步推进, 相关部门和人员不应再以各种理由进行干预, 增加不合理的变更项目;三是对设备购买、装修等费用应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不得轻易提高修建和配置标准, 把工程投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节约财政资金,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四、结束语

政府投资机制 篇10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理论上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了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但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有的学者如Graham M.Voss(2000)、Voss(2002)、Atukeren(2005)、梁学平(2003)、曹建海(2005)、杨晓华(2009)等人认为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而学者Vijverberg(1997)、Ramirez(2000)、Belloc(2006)、Sergio Beraldo(2009)、王小利(2005)、郭鹰(2009)、许忠荣、嵇正龙(2010)则认为政府投资没有挤出民间投资,甚至促进了民间投资的增长,但是多数学者都是从总量上研究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即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挤入和挤出的综合效应,而由政府投资产生的因素对民间投资的挤出研究的却很少。

一、政府投资挤出民间投资的因素分析

1. 利率因素。

政府投资的扩大,增加了对资金的需求,在社会资金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引起市场利率的提升,从而民间投资的边际成本增加,投资收益率降低,造成民间投资缩减。西方经济学家研究利率水平对民间投资的影响,是建立在利率完全市场化基础之上的,而国家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利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市场资金供给的变化,也没有健全的利率约束机制,同时根据历年的信贷利率数据,发现它与民间投资的线性拟合程度很低,因此,在我国由于政府扩大投资引起利率上升导致民间投资的挤出现象并不实际。

2. 信贷资金需求竞争因素。

目前我国多数的企业的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因此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的信贷,在金融机构信贷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信贷必然会和民间企业信贷产生竞争。由于国家政策对国有企业的支持,使得国有企业从银行里更容易、更优惠的贷到大量的资金。民间投资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鉴于中小企业本身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低下、财务信息失真严重、经营风险较大、抵押担保难落实、信用等级较低等因素的影响,银行对这些中小企业的非常惜贷,造成民间投融资成本的提高,使民营企业处在不利的地位。

3. 市场准入限制因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民间投资的领域与范围也不断的扩大,经济地位和作用也不断增强。目前民间投资的主要领域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和餐饮业,但是还有许多领域民间资本无法进去或者进入门槛相对较高,如在铁路、公路、航空、电力、石油、邮政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金融、保险、通信等社会服务领域。这种市场准入的限制违背了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不利于市场中优胜劣汰机制的发挥。

4. 税收政策因素。

公共投资的增加将扩大政府财政的支出,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税收的增加,税收的增加意味着实际税率的提高,目前,民间企业的税收负担过重,民间企业不但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增加了民间企业的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间投资的活力,挫败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导致生产的停滞,最终减少税收的数量。政府用增加的税收去补贴国有企业,这使得国有投资增加,反过来对民间投资产生进一步的抑制作用。

5. 政府投资竞争领域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主体与民间投资主体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如果能够正确确定两者在投资中各自的地位,这种互补作用就能得到实现。但是目前政府投资存在着严重的越位现象,由于决策失误及个别国企利润的追求,政府投资于一些竞争领域形成投资的错位现象,这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和负担,更重要的是对私人的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特别是在经济萧条时期,社会产能过剩,政府如果再投资于本属于民间投资的领域与民间企业竞争,严重压缩了民间企业生存的空间,打击了民间企业投资的积极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效率。

二、实证检验

1. 变量及数据的选择。

本文将民间投资界定为集体、个体、私营、联营、股份等各类投资主体所进行的投资;政府投资用总投资减去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获得。由于我国银行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在这里选取政府信贷、宏观税率和政府在竞争领域的投资三个变量作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取1990-2010年我国国有企业信贷占总信贷的比重作为第一个变量X1、国家税收收入占相应年份GDP的比重代表我国宏观税率作为第二个变量X2、我国政府在竞争领域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作为第三个变量X3,以1990年为基期,所有数据均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

2. 平稳性检验。

采用ADF检验,对处理后的民间投资变量Y、政府信贷X1、宏观税率X2、政府在竞争领域投资X3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得出它们的平稳性状况以及单整阶数,结果见表1。

注:(C,T,P)表示存在常数项和时间趋势,(C,N,P)表示存在常数项但不存在时间趋,(N,N,P)表示即不存在常数项也不存在时间趋势;滞后阶数P根据AIC准则确定;临界Mackinnon的单边临界值,*、**、***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从单位根的检验结果表1中的结果可以看出,民间投资变量(Y)、政府信贷(X1)、宏观税率(X2)、政府在竞争领域投资(X3)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是发现,民间投资变量的对数形式(LNY)、政府信贷的对数形式(LNX1)、宏观税率的对数形式(LNX2)、政府在竞争领域投资的对数形式(LNX3)序列通过一阶差分都可以变为平稳序列,即它们都是一阶单整序列I(1)。

3. 基于VAR模型的协整检验。

由于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以观察各变量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由于Johansen检验对滞后阶数比较敏感,所以首先要根据各信息准则来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对于1990一2010年区间的VAR模型,根据Lag length criteria指令使各种信息标准值最小的情况下所选的滞后阶数为3。运用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来检验向量间的协整性,Johansen检验结果如下:

从检验的结果来看,在1990-2010年期间,通过民间投资的Granger原因;(3)民间投资不是政府在竞争领域投资的Granger原因,政府在竞争领域投资也不是民间投资的Granger原因。

注:检验顺序由上往下,*表示当统计量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时拒绝零假设。

四、基于VAR模型的估计过程

1. VAR模型中各参数的估计。

通过Lag Length Criteria来检验各种信息标准下合理的滞后阶数为2,可以把有关数据代入VAR模型中后发现,模型中LNY的解释方程的R2为0.985764,调整后的R2为0.97311,这在时间序列分析中拟合的程度较高。在LNY的方程里,LNX1的估计系数为-5.676757,这说明滞后两期的金融机构信贷指标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比较大。

2. 脉冲响应。

借助脉冲响应函数来刻画变量对民间投资影响的时间轨迹,经济冲击效果及相应冲击的传导机制结果如下。

政府信贷冲击后,民间投资立即产生负反应,在第2期达到低谷,随后影响逐渐平稳,但仍处于负向影响之中,这说明了政府信贷挤占了民间企业的信贷,企业投资受到限制,投资数量减少。

宏观税率冲击几乎没有引起民间投资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可以判断变量LNY、LNX1、LNX2、LNX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至少存在2个协整关系。所以,民间投资与各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这就表明政府信贷、宏观税率、政府在竞争领域的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4.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对于平稳序列可以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判断序列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对变量两两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得到以下结论:(1)民间投资不是政府信贷的Granger原因,但政府信贷是民间投资的Granger原因;(2)民间投资是宏观税率的Granger原因,宏观税率也是的任何反应,政府的税负对于民营企业是否繁重,是否“痛苦”不应该只观察税负的高低,而更应关注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如果政府征收的税收用于民生工程建设,用于改善民营企业的投资环境,这对民间企业的长期发展非常有益的,这样政府征收的赋税不一定就挤出了民间投资。

政府在竞争领域的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也不大,即使在中长期中民间投资也只是稍微产生正向的反应,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落后的民营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投资,在许多领域产生了民间投资的缺位,所以没有出现明显挤出效应的现象。

3.预测方差分解。

运用预测方差分解可以获得各变量对民间投资的相对重要程度。方差分解显示,除了民间投资自身之外,政府信贷对民间投资的波动有较大的贡献率,在第十期已经达到了38.74%,而宏观税率和政府在竞争领域的投资对民间投资波动的贡献却很小,在第十期仅为0.16%和1.11%,与前面脉冲响应分析的结论类似。

五、研究的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还没有全完确立,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各项投资中就会产生挤出的现象,本文综合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参数估计、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政府投资挤出民间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及建议如下:

1.通过单位根检验发现民间投资、政府信贷、宏观税率及政府在竞争领域投资,四个变量对数形式的一阶差分是平稳序列,协整检验发现民间投资与其它三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显示政府信贷、宏观税率是民间投资的Granger原因,政府在竞争领域投资不是民间投资的Granger原因。

2.在VAR模型中估计的各参数显示,LNY的解释方程的拟合程度较高,并且发现金融结构对民间企业的信贷直接影响着民间的投资,由于对民营企业信贷的限制,而国有企业更容易得到银行的贷款,这就造成了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

3.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进一步分析表明,政府信贷对民间投资波动的贡献最大,而宏观税率以及政府在竞争领域的投资对民间投资波动的贡献率较小。

针对以上结论,应该采取以下政策建议,以促进民间投资的繁荣发展: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快中小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构建,建立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的融资体系,使得民营企业贷款不再困难,以促进民间投资的更快发展。其次,虽然宏观税率及政府在竞争领域的投资没有挤出民间投资,但是也没有明显的促进民间投资的迹象,所以政府依靠税收进行财政支出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支出结构的合理性,为民间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最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间投资逐渐活跃起来,政府应该尽快退出属于民间投资的领域,避免与民间企业产生竞争,这样才能创造有利于民间投资的环境,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其中政府投资则对民间投资具有调节作用,本文基于VAR模型,对政府投资挤出民间投资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金融机构的信贷是影响政府投资挤出民间投资的主要原因,而税收以及政府在竞争领域的投资对民间投资影响较微弱,对此,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投资,民间投资,VAR模型,挤出效应

参考文献

[1]Bairam Erkin and Ward Bert:The Externality Effect ofGovernment Expenditure on Investment in OECD Countries[J].Applied Economics.1993,(25):435-439.

[2]许莉,郭定文.我国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4):20-26.

[3]张延.中国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基于1952-2008年中国年度数据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10,(1):58-66.

[4]魏友、燕小青、潘洁.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挤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的经验数据[J].经济与管理,2011,(11):73-75.

上一篇:生育生活质量下一篇:小组学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