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论文

2022-07-03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肃贪呈持续高压态势,使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结果得到了一定的高效使用,但是还存在一些成果利用不均衡,审计的改变没有严格实施以及成果的利用水平较低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结果的利用效率。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论文 篇1: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存在如下问题:

(一)审计决定与民事判决的冲突问题这是近年来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领域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也是令审计人员最头痛、最困惑的问题。二者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工程竣工结算款的认定上。应该怎样处理、协调或解决,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口径。从审计机关受理的有关工程复议项目看,施工单位对审计决定不服,不是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途径进行救济,而往往以合同纠纷另行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往往撇开审计机关所作的审计决定及其反映的事实,以强调合同双方的平等自愿和意思自治为由,认为工程竣工结算款的确认应以当事人约定或人民法院委托中介机构鉴定的结论为准。这使审计机关面临能否审计工程造价、审计处理有无效力的尴尬,对审计的权威性构成了巨大威胁。而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发生法律诉讼问题在其他审计领域中也同样存在,因此申请复议是被审计单位的权利。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一是审计机关对工程竣工结算款作出的决定并没有否定合同。因为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时,必然要对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如果发现未真实履行合同条款、设计文件,或偷工减料,或高估冒算,甚至虚假项目进入了竣工结算,势必会影响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机关则有权在职权范围内进行处理。可见,这不仅没有否定合同,反而维护了合同的严肃性。

二是施工单位不能以合同纠纷为由,绕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途径,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修订后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审计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有权审计所涉及的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而且这种处理决定当属于财政收支审计决定的范畴。对此不服的,就不能依照修订后的《审计法》第48条第1款“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规定进行救济,而应该按照该条第2款“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的规定进行救济,也就是说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决定不服,只能由本级人民政府来裁决,人民法院无权决定。

三是人民法院不能以委托中介机构鉴定的结论来推翻审计决定。如前所述,既然人民法院无权推翻审计决定,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再鉴定。即便如此,人民法院以其出具的鉴定结论作为终审结论也是不足取的。因为政府审计是无偿审计,代表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社会审计是收费审计,代表相关方的局部利益。从长远看,社会审计替代不了政府审计。另外,从近年来抽查中介机构的有关审计质量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审核结论也不具有采信性。

(二)审计内容和范围的界定问题修订后的《审计法》第22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其中有两个问题较容易引起争议。一是政府投资项目这一概念(修订前为“国家建设项目”)。有人认为,政府投资项目是指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项目;有人认为,除财政性资金外,还包括发行国债或地方财政债券、财政担保的国际经济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赠款以及国际援助资金等。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权威性解释,在实施审计中不好操作。二是对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审计机关只能对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涉及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监督,只能对财务资料和竣工决算报表实施监督检查,而除此之外的勘察、设计、采购和监理等技术经济活动则超出审计权限范围。显然,这种观点不包括投资决算审计、概预算编制工作的审计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真实、合法,本身就包括构成项目成本的重要活动如设计、招投标、合同的签订等真实性、合法性。这当然属于审计的监督范围,不仅没有越权,也符合立法的本义和国际通行做法。显然,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针对整个建设项目程序而言的。笔者赞同后者,但在实际中却普遍存在以保密等为由拒不提供技术资料的情况,且又不能简单按《审计法实施条例》第49条的规定硬性进行罚款、通报批评和给予警告,因此也就成了审计实务中的难点之一。

(三)审计执法主体资格问题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是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权力。但在审计实践中,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被审计单位有违反有关财政、金融、税务、价格、投资、海关、建设、工商等法律法规及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时,能否依据这些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处理处罚呢?虽然《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明确了审计机关的处理处罚权,修订后的《审计法》第3条也作了规定,但还不够明确、具体,在实际中往往难以判断。如果就此进行深入审计处理,就会有越权的风险,如果不予以审计处理,则对招投标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制约,审计人员又可能面临审计不够深入、质量难以保证的风险。

(四)其他监管部门与审计监督重复交叉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方式主要采用以项目法人为业主的建设监理制和项目总承包制。对政府投资项目,发展和改革、财政、审计、监察、国资委、建设部门、上级监督机关甚至社会中介机构都可以对其实施监管。出于部门利益及本位主义的驱动,各相关部门都强调各自监管的重要性。比如,投资部门从项目审批、初步设计概算核定、投资计划下达等方面进行监管,财政部门从资金拨付、使用和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管,建设部门则从工程勘察设计、工程监理和工程建设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管,但又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这些不同的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加以规范,各地的具体操作缺乏统一的模式,各部门之间也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使得监管体系较为混乱。总之,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各监督部门各自为政,但却很难有一个部门能行使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职责,出现了有的项目一年接受高达数十次的检查,而有的项目从建设开始到结束都没有监管部门过问的怪现象。在实务中,经常发现对同一个问题的要求各相关单位的文件规定不一致,相互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因而感到执行时无所适从,审计操作困难。

从各省市开展投资审计的现状和取得的经验不难看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投资融资体制的深化、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支付体系的变化,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受到社会和公众日益密切的关注。可以说,政府投资项目如果监管得好,不仅可以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战略,拉动经济发展,而且对加强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政治文明也大有好处。因此,要使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笔者认为,当前迫切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多管齐下解决审计决定与民事判决之间的冲突 一是修改合同法的某些条款,在其付款方式中约定:以政府投资或以

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前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以其作出的审计结论作为工程竣工结算款的最终依据。另外,建议在实体上和程序上就合同法与审计法的相互衔接作出立法或司法解释,以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二是明确界定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范围,将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纳入财政收支的范畴中。这样,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1条第3项“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的规定而不予受理,可以做到民事诉讼法与审计法的相互衔接。三是授予审计机关“准司法权”。虽然我国审计机关设在政府内部,根据治国传统和现实,也应该赋予审计机关更大的权力,以保障其真正地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四是参照国际上实行司法性审计模式的国家的做法,将司法职能与审计职能结合在一起,考虑指定若干家特定的法院或在审计机关内部设立特别法庭,由合格的法官组成,专门受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合同纠纷、工程竣工结算价款认定等案件。

(二)进一步界定投资审计范围和内容鉴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对象范围广、审计内容复杂、技术经济性强,使该项审计工作具有其他行业审计所没有的复杂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必须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如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合同的签订以及监理等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督。同时,必须突破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范畴,深入到建设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诸多方面。为此,建议在修改相关法律、《审计法实施条例》第21条时,应进一步明确,涉及建设项目的所有单位如发展和改革、财政、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都是政府投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则是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报告的拟订、项目融资,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和项目后评估的所有经济活动。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点建设项目,审计机关都应对其前期准备、建设实施、竣工投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以拓展审计范围和内容,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三)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的执法主体资格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审计机关必然要对建设项目在建设管理、招标投标、工程价款、监理的执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施全程监督,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进行处理、处罚。为使这种审计处理、处罚行为能在法律诉讼中得到有力支持,必须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执法主体资格。为此,建议在修订《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土地管理法》和监理制度等规定时,明文规定审计机关也是执法主体之一,有权进行审计处理、处罚。另外,建议重新修订《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并在修订《审计法实施条例》中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有权依据哪些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和处罚,便于操作。

(四)整合现行政府投资监管部门的监督资源现行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权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具体规划、组织和实施者,对所辖项目的监督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他们的监督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管理性监督,且这些职能部门集决策、管理与监督于一体,受自身利益的局限,很难做到独立、客观,加上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造成对政府投资项目虽有各种监督,但仍存在监督错位、缺位,多头监督、低水平重复监督的现象。而审计监督又只能是一种事后监督,同时由于相关审计规范及审计处理、处罚法规的缺失,使得国家审计的独立性监督缺失。为此,建议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对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的成熟做法,整合各政府投资监管部门的监督资源,成立发展和改革、财政、审计、监察、国资委、建设六部委政府投资项目审查联席会议制度或成立以省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府投资项目监管领导小组,从高层次组织协调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工作,或参照深圳特区政府投资项目的“三权分立”模式,成立政府投资审计专业局,集多项执法监管职能于一身,以解决多头监管和问责制的问题。

(五)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审计程序建设项目审计不同其他审计,它涉及的被审计对象多且含有多种性质的所有制单位。审计内容也不仅仅是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还涉及到与建设项目直接有关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在审计范围和内容明确界定的条件下,建议审计署规定统一的建设项目审计程序,规范审计通知书的下达和审计决定。另外,建议审计署修改《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并根据审计署令第6号《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及时制定建设项目审计操作指南,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如何进行内部控制测评、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从而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降低审计败诉的风险。

(编辑 熊年春)

作者:黄小忠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论文 篇2: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成果运用的思考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肃贪呈持续高压态势,使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结果得到了一定的高效使用,但是还存在一些成果利用不均衡,审计的改变没有严格实施以及成果的利用水平较低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结果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结果;利用效率

一、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结果的利用状况分析

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资金投入相对比较多,对资源的使用量也较大,这与国计民生有非常重要的联系,社会对这个些项目的投资给予高度的重视,每一级的政府和有关部门也都给予极高的关注度,特别是对审计结果的关注度。现阶段,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结果得到一定的利用,但是其成果的使用效率还不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1.成果利用不均衡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结果的利用水平,在各个项目、各个区域以及各个层次上并不均衡,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项目、一些地区,其审计的品质较高,而且整改的程度较大。相反的,有一些区域的投资项目审计结果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运用。尤其是一些区域,害怕被披露的问题过多,对以后向政府争取项目的难度有阻碍,所以并不情愿使用审计成果,只是针对建设项目中的问题进行解决,而缺少对审计结果的深层次研究。客观因素带来成果利用不均衡,使政府在投资项目审计成果的利用程度遭到严重的阻碍。

2.没有严格进行审计整改

当前审计部门所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审计的整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所牵涉的组织不只是建设单位以及代建单位,还包括规划、装备的购买、勘探以及成本咨询等单位。所以在整改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障碍。此外,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相对不多,所以每一个工作人员所要处理的事务较多,所以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工程的成本投入,从而忽视审计的意见有无得到实施。

3.成果的整体利用程度较低

不少地区的审计成果的利用还只是对一小部分投资项目。针对多个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状况实施全面研究、歸纳结果不多,只注重处理而忽视研讨或者只注重处理而忽视揭露其中存在问题等状况极其常见。大多数的问题有关部门并不知道其中的事情,所以就存在这些问题多次被查到却没有得到整改,政府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缺少相应的管理体制。

二、原因探讨

1.审计结果的品质太低

一些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结果的品质较低,对于出现的问题缺少深度研究,所以对建设的相关部门没有太大的影响,导致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较低。

2.缺少对审计成果转换利用的思想

一些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人员经常是依据常用的方式进行审计,对于审计工作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寻找问题、核对工程的资本投入,缺少对审计成果的转换使用的一是,导致审计成果不能得到较大限度的使用。

3.不适用的审计督查形式

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期限一般较长,所投入的资本也都较大,项目完成后的审计工作难以得到相关建设单位的配合,所以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够得到落实,更是难以解决和整改。近年来,一些投资项目试行了跟踪审计,但多数超出了审计部门的能力控制范围,其效果并不是很大;有一部分跟踪审计是交由中介机构实施,但中间的委托费用缺少完善的解决,所以审计成果也并没有达到预期,因此对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也不就很高。

4.缺少完善的审计成果利用制度

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成果的利用与多个建设单位有直接的联系,审计机关的内部对审计成果的使用也有若干个部门。一旦这些部门不能够高效协作,就难以达到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当前审计成果的利用过程中,参与的有关部门之间没有完善的分工合作制度,虽然也存在一定的相互配合,但其根本目的是自己部门的利益,受到单独一个部门与审计机构之间联系的限制,缺乏完整高效的政府项目投资成果利用制度。

三、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成果利用效率的措施

1.严格依法实施审计监督职能,逐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成果利用的条件是一定要保证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第一,是审计成果实行期间,严格依据有关规则进行工作,保障审计品质和效率。第二,逐步整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形式,不断使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制度完善以及标准化。第三,根据法律创建成熟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成果整顿核查制度,监督并促使建设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依据审计成果实施整顿。不按规定实施审计成果的单位,必须严格落实其中的原因,实时监督促使这些单位进行整改。针对特大重要项目的追踪审查和监督实施状况,必须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实施专题汇报。此外,大力推进建设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创建完整规范体制,使基建财务管理趋于标准化,提升政府投资利用效率。

2.完善审计成果利用制度,保障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成果的利用有依据的制度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成果的利用,一定要有成熟的制度提供保证。审计机关应当创建成熟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成果利用工作制度,确定牵头部门和参加部门,创建和规范有关体制,逐步使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规范中的相关细则趋于细致化。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成果利用规则、流程及规范上确定相关部门的责任和权利,对审计成果利用的形式、规则、反馈、等作出准确一致的规范,使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成果利用有规章制度可以遵循。

3.拓展审计成果转变使用途径,增加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成果利用效率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成果利用的途径,对其利用效率有极大的影响。审计机关必需使用不同的方式,逐步拓展审计成果转变使用途径,增加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成果利用效率。

第一,定期向政府和人大汇报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状况。审计部门每年要向本级政府系统汇报全年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状况和审计整顿工作状况。各级政府每年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汇报该季度预估状况、实施审计状况时,要一同汇报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状况和审计整顿状况,并依据人大常委会的审议建议,安排有关部门探讨实施审计整顿任务。

第二,使用不同方式不定期汇报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情况。高效使用审计状况专报、审计核心状况等平台,对同种、同时和某一时间政府投资项目出现的各类问题实施分类、汇总,把当中出现的共同、多次出现、情况严重的问题挑选出来,探讨出现问题的因素,思考合理高效、治标又治本的有利建议,为领导决断供给参考的资料。

第三,按流程公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成果及审计整顿状况。促进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结果公示体制,依据特定的流程,通过在报纸杂志、电视媒体、门户网站宣布公示、公报等方式,向社会宣告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成果。还可以向社会揭露工程建设范畴中的一些不合规则行为,带动社会全方面的重视,造成巨大的舆论督查和社会监督力度,推动这些不当行为迅速得到处理。

四、结语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依赖于多方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加大监督力度,严格落实政策的实施状况,有效的提升投资项目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均田. 实现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的思考[J]. 审计月刊,2016,(10):31-33.

[2]金志刚. 关于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监管提高资金效益的思考[J]. 知识经济,2016,(17):37+39.

[3]赵久兴.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投资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审计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

[4]杜红锋. 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对策探究[J]. 理财,2015,(09):101-102.

[5]常青海. 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与对策初探[J]. 理财,2015,(06):89-91.

作者:闫建军 张娜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论文 篇3: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及关键点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提出,公共建设工程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能够对政府投资效益做出合理地评价,不仅可以完善建设项目的全部开展,减少项目完成时间,基于此,本文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概述、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以及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改进策略

1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概述

工程审计工作属于一种特殊的监督机制,在审计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审计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来做好应对,以保证审计的效果。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核、确定、评估和处罚的监督行为,贯穿项目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及交付使用各个阶段。审计对象一般为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审计内容包括业主单位的决策过程合理性、职责履行状况、资金使用情况等,审计主要目的在于全面监管工程项目建设流程,防止工程项目出现违法违纪行为,监察政府资金的支出效率,使政府投资项目规范运转。

2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

2.1跟踪审计缺位

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是保障各项民生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监督的根本,在审计中发挥跟踪审计的职能作用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在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中尚存在针对性不强及缺位的现象,针对重大政策的跟踪审计普遍存在切入点缺位的情形。另外,在政府投资项目各实施阶段中,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占据工程造价的比重较大,有的项目甚至高达80%左右。而当前跟踪审计普遍在工程项目建设开工之后方才介入,导致项目前期建设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同时,部分项目对跟踪审计组过于依赖,也导致审计组的职责易于出现混淆不清,出现审计与监管错乱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的独立性,加剧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风险。

2.2招投标阶段风险

(1)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徇私舞弊,如与少数投标机构私下合作,帮助少数投标机构中标等。(2)建设单位审计风险,为规避公开招标肢解工程或故意降低预算造价,想方设法将工程造价降低到招标限额以下,确定施工单位后再进行项目调整,等施工完成后再按实结算,最后工程结算价大大超过中标价。(3)招标代理机构审计风险,与投标单位私自合作,联合攫取机密、行贿评委等。(4)投标单位审计风险,恶意抬高、压低标价、以他人名义投标或串通围标等,通过各种手段中标后转包或违法分包。(5)分包单位审计风险,利用虚假资质违法分包等。招投标阶段重点审查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是否进行招标,招标文件内容是否合法合规,招标过程、评标、定标是否符合招标文件和法律法规规定。

3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措施

3.1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良好且富有秩序的经济环境,能够为审计行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而想要营造出良好的审计环境,要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对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健全,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构建起更加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审计工作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审计机构应该加强与监督管理部门的联系,共同创建有助于审计行业发展的环境和秩序。

3.2有针对性地把控

对于政府投资审计项目要改变传统的事后审计监督方式,在项目立项等环节审计要有效地进行介入,以保证财政资金流向明确合理。同时,也要注重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全方位监督,从项目决策直至竣工决算进行有效的跟踪审计,对于工程施工各环节也要有针对性地评审,并保证招投标环节的公开性与透明性。

3.3施工阶段

一是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加强对参建各方的管理、控制和监督,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加强设备材料采购环节管理,推行公开或网上招标采购,规范采购方式,对大宗物资采购实行专项监察。二是严格工程质量监理。强化工程监理机构的管理职责和专业监督作用,严格执行工程监理程序,建立全过程监理公开机制,加强合同管理,加强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职能作用。三是设计变更的控制。加强对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变更,严控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加强合同管理,对施工现场的异常情况进行严密的登记,以确保对现场的实时监控。

3.4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一是建立健全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案件线索移送、协查和信息共享的协调沟通机制。二是定期向政府和人大报告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情况,组织相关部门研究落实审计整改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相关参考依据。三是按程序公告、通报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结果及审计整改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四是审计机关依法做出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和各相关单位应严格遵照执行,拒不执行的将依法依纪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3.5重视审计外部监督

不同于社会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报告并不对外公开,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本质是政府审计部门对广大纳税人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和合理性进行审查监督,从该角度出发政府审计成果应对外公告,这也是对政府審计工作进行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审计结果公布有利于保障社会、舆论监督和审计监督共同发挥作用,重视审计外部监督可从拓宽审计成果公布范围和提高公布深度两方面入手,正确把握审计成果保密性与公共性的关系,根据法律规定,对于禁止公开披露的信息在审计成果公布时予以删减,剩余信息依法公开;同时,要注重公布审计成果的深度,尤其是审计工作中查出的重要问题、被审单位整改情况等核心内容,避免审计成果公告流于形式而未起到实质性监督作用。因此,公布审计成果时应综合考虑宽度和深度,引起社会公众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质量的关注,真正让公众了解项目投资效益情况,有效促进项目建设的管理,有效防范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中的风险,稳步提升审计质量。

3.6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提出审计机构需要依法做好审计工作,在现有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强化行业自律,提升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于从业人员的自律管理,建立起完善的从业人员诚信公开体系,对现有监管体系的缺陷进行弥补。对于外部审计,则应该对监管主体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做好协调配合工作,提升监管质量。同时,应该修订处罚条例,加大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及从业人员审计环节未履职现象以及财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处罚标准,加大违规成本,以此来实现对于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与管理。

3.7改善投资审计内部环境

首先,增加审计人员编制,充实投资审计专业人员,同时,按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构建起自己的“投资审计专家库”,内外结合,尽快建立一支能适应实际工作的投资审计队伍;其次,鼓励具有一定兴趣的传统财务审计人员积极投身投资审计,增强投资审计与传统审计的融合性和实用性;第三要下力气加大硬软件设施投入,不断提高投资审计技术水平,为投资审计提供硬件和技术保障。

4结束语

综上,针对新常态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所存的诸多不足与难题,强化落实项目审计的监督职能作用,注重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及审计,并以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目标为导向,从源头加大对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的投入,形成制度化、流程化的审计工作程序,成为切实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切入点,也是有效提升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能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顾佳乐.新基建项目审计面临的挑战探讨[J].上海商业,2021(01):112-114.

[2]吴文坤.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及关键点探析[J].绿色环保建材,2020(12):156-157.

[3]何梅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创新与研究[J].财会学习,2020(34):139-140.

作者:张金臣

上一篇:审计市场需求分析论文下一篇:企业经营金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