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过程

2024-05-22

创建过程(精选十篇)

创建过程 篇1

专家引领是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专家引领就其实质而言, “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 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1]。专家引领最初只是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实施的一种具体策略或方法, 后来, 随着社会背景和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 学校的自主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 专家引领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指导学校发展, 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有效策略, 被广泛地引入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之中。如今, 创建特色学校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发展的新趋向和新选择, 而创建特色学校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也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学校自身力量的局限性。学校要突破现有的发展水平, 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仅依靠学校层面的研究和实践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先进的理论加以指引, 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 借助专家的智慧也就必然会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策略。

一、专家引领对于特色学校创建的重要意义

专家引领是特色学校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保障, 也是学校特色创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 专家引领之于特色学校创建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 专家引领可以为特色学校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改革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 教育现代化的需求日益迫切, 校长办学自主权的逐渐提升, 学校的内涵发展、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成为了时代的潮流和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形势下, 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校长和教师具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 形成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发展思路和方案, 打造出学校的特色品牌,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而这些都需要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和引领, 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避免盲目改革、盲目实践、盲目发展。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 如果“没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 犹如航船行驶没有舵和指南针”[2]。因此, 各层次、各方面有关专家的适当介入和适时引领, 可以为特色学校的创建带来新的信息和新的理论支撑, 使学校特色发展之树能够长生不老, 枝繁叶茂。

2. 专家引领可以丰富学校特色发展的资源

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充分利用和组织好这些资源, 将有利于提高特色学校创建的实效性, 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 专家的引领至少可以丰富两个方面的资源:其一是来自教育教学专门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 这些专家学者以其完善的知识结构、缜密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观察视角, 往往能够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战略提供及时、必要、合理的建议, 从而指导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二是来自本校或其他兄弟学校优秀教师的引领资源, 借助校内专家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替代一部分专家的引领作用,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弥补专家引领中的一些不足, 如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和转化等方面的问题, 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特色化。

3. 专家引领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特色学校的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来。只有经得起教育教学实践检验的特色发展才是有效的发展。如何把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贯彻、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自己的不断思考和探索, 更需要有专家的引领和指导。顾泠沅教授曾对“有专业引领”和“无专业引领”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比较, 并得出结论:“专业引领……对于有效解决理论向实践、向课堂的转移问题, 确是一种有价值的选择和可采纳的途径”。[3]实践证明, 每一项教育教学改革的背后都有专家的引领和支持, 获取来自教育专家和专业人士的专业引领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4. 专家引领可以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特色学校发展的关键是要形成一支富有特色的教师队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教师队伍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校特色创建工作的质量, 决定着学校特色发展的水平。可以说, 只有全体教师的成长、发展才能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够真正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然而, 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是:大部分教师的理论素养一般相对比较薄弱, 教师忙于日常琐碎的教学和管理事务, 很少有时间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他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虽积累了大量实践知识和经验, 但却缺乏把这些感性的经验外显化、理性化, 以及把它们与学校的特色教育理念融会贯通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实现实践经验的升华, 并把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把学校的特色发展落到实处, 就必须借助有关专家的引领和提升。

二、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专家引领的主要形式

富有经验的、强大的专家队伍的支持是学校特色创建工作赢在起点的保证。目前, 学术理论界和学校实践层面都在努力探索实施专家引领的途径和方式, 力求做到专家不越俎代庖, 而学校和教师又能保持合理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使专家成为学校特色发展项目的精心策划者和积极推动者, 让专家全面地参与到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中来。现在大致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形式。

1. 理念指导式引领

理念指导式引领是指由掌握系统理论的专业研究人员通过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讲座等活动, 向学校教师传播开展特色学校建设的正确理念, 丰富其理论知识, 指引其行为。这一引领方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特色学校的发展需要有特色理论作支撑和引导, 这样的发展才能更有持续性和实效性。特色理论是个性化的理论, 它的形成既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国内外成功特色学校办学经验的启示, 更需要研究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通过了解、分析、研究学校在特色办学中的各种教育现象与问题, 逐步探索、揭示和掌握特色教育规律, 提炼特色办学成果[4]。由此可见, 特色理论的形成乃是学校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 对自身发展问题的总结和提炼。拒绝理论, 就是拒绝进步, 学校的发展就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其二, 教师是特色学校建设的主要实践者, 只有教师发展了, 才能更好地带动和促进学校的发展。实际上理论的价值不单在“操作”, 更重要的价值在于给人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学校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学术报告、科研讲座有助于教师打开教育的世界之窗, 开阔教育的视野, 扩大教育的信息量, 形成大教育观;有助于教师了解当前的教育形势、动态, 把握教育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 认清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有助于教师接受新思想, 树立新理念。

2. 专题培训式引领

专题培训式引领主要是针对特色学校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的, 有时是系列的培训, 使教师加深对某些特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掌握某些特定教学行为的操作要领。这一方式主要是针对学校的一线教师使用的。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 如果一所学校在某方面有一位或者多位特色教师, 那么这方面往往就能显示出强大的优势。也就是说, 特色教师是特色学校的主要标志之一, 特色教师在某方面的特长, 往往就是该学校在特色方面的重要体现。另外, 就教师的主要工作来讲, 教学是学校的主题活动, 学校的特色理念、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都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凸显, 从而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稳固地体现和发展。那么, 如何才能切实提高教师在以上两个方面的能力呢?很多学校在特色创建的实践中发现, 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是一个有效的方式。例如, 创建以书法为特色的学校就可以邀请当地书法家协会的有关专家, 或其他在此方面有特长的人士对学校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书法技能培训, 而且也可以对教师进行书法教育理念、书法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指导, 从而提高教师开展特色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 发展论证式引领

发展论证式引领主要是学校邀请专家来对学校的特色发展规划、相关的课题研究以及已经取得的特色办学成果等进行评价、指导和鉴定, 以便为学校进一步的发展作出充分的论证。特色学校的发展首先要有明确的特色定位和科学合理的特色学校发展规划, 从而形成学校特色发展的共同愿景, 这直接关系着学校发展的质量和成效, 学校必须要慎重考虑、反复论证。正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所言:“共同愿景也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 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 并遍布组织全面的活动, 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愿景建立一个高远的目标, 以激发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5]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践经验来看, 确立共同愿景的比较具体有效的办法是组织一个有各方人士参与的规划团队, 这个团队一般可以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成员组成。其中, 专家成员主要肩负的任务就是对学校特色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诸如学校特色研究课题的申请和立项、课题中期检查、特色成果鉴定、特色办学理念的提炼和总结等, 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必要的指引。

三、专家引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面对专家的特殊身份和专业权威, 必须坚持学校的主体地位

从本质上来讲, 特色学校发展对各种专家资源的利用, 是一种对专家的依靠而不是依赖, 是一种对专家的相信而不是迷信。依赖和迷信必然会使学校和教师放弃主体的地位, 而完全听任于专家单方面的“引领和指导”, 这样即便是最后可以形成一些所谓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成果”, 但其大多都会是华而不实的, 对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发展并不能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同时, 这也有违学校自主发展, 以及专家引领策略的基本理念。在谈到特色学校的建设时, 人们普遍认为, 特色学校的发展过程是无法复制的, 因为每一所特色学校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立足于自身独特的校情基础之上的, 专家的引领作为学校外部的推动力量, 除了要充分尊重这些事实之外, 还必须借助学校的主体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如果迷失或放弃了学校的主体地位, 专家的引领便失去了可以发挥作用的平台和根基。

2. 面对专家提出的新理论, 既要主动接受, 又要避免滥用

在学校特色化建设过程中, 专家引领可能会使我们接触到许多新的理论。这些理论有的是对我国原有的教育理论的创新, 有的是对其他学校成功办学经验的提炼和升华, 还有的则是“舶来品”。但不管哪一种教育理论, 都是对某一种背景下的学校发展实践的抽象的结果。因此,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万能的, 都有其局限性, 有其应用的特定条件。就学校层面而言, 虽然我们的一线教师无法像专家那样, 准确把握每一种理论的实质, 但在应用某一理论时, 一定要了解该理论的局限性。因而, 我们在听专家介绍新理论时, 一定要关注该理论的产生过程, 分析该理论的背景材料, 掌握该理论应用的特定条件, 并在实践中创设条件进行验证。当我们对理论不理解时, 切不可因为专家是某一学术领域的权威, 专家的观点也代表某一领域的前沿, 就对专家产生过分的敬畏感, 过分屈服于专家的“话语霸权”, 对专家言听计从, 而要敢于与专家平等交流, 阐述自己的见解和实践感悟。唯有如此, 才是一种主动接受新理论的行为, 才能避免对理论的曲解与滥用, 才能真正发挥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

3. 面对专家引领的“不到位”现象和“局限性”问题, 必须辩证看待, 实事求是

学校请专家来, 总希望能在专家指导下, 让教师们能够茅塞顿开, 快速理解学校发展的新理念, 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式, 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实际上, 专家不一定就事论事地解答我们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而往往是从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引导。对于专家的“不到位”引领, 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与消化。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切不可因为专家所指导的内容太过宏观、缺乏具体的实际操作步骤, 就片面地认为那只是一种无法做到的理想化的设想, 而对专家的引领失去信心, 甚至是进行抵制, 而是要用一种长远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现象。比如, 在特色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 专家们往往会以自己广阔的理论视野和科学理性的分析, 为学校提出合理的发展定位和高屋建瓴式的发展建议, 至于具体的工作安排和实施细则, 则需要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和教师队伍的现状来进一步确定。尤其对于一线教师而言, 他们还要根据专家提出的方向和指导理念, 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并及时把自己实践的体验和反思向专家反馈, 这样, 才能让专家的教育实践研究建立在日常教学的实践基础上, 专家们提出的观点才能更贴近实际, 更具有可操作性, 专家的专业引领才更具有真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旭东.校本教研的策略与方法.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3]汤立宏.校本研修专论:中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专业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4]胡方, 龚春燕.学校变革之特色——学校发展战略论.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

魅力班级创建过程介绍 篇2

楚雄开发区永安小学 雷学琴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将我班的特色班级创建过程与大家做以下简单汇报交流,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班级特色名称:我是绿叶正成长 创建背景及理念:

接这个班已近三年,在班级管理,特色创建方面我也走了不少曲曲环环路。身为班主任,倍感责任重大。面对传道授业的繁重工作,如何才能找到班级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最佳整合点,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面对这一群参差不齐的小不点儿,我不禁想到了“绿叶”——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要让这一群充满个性的孩子在温暖的集体中健康成长,于是,针对班里孩子良好习惯尚未养成,学生浮躁却又缺乏自信以及写作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结合绿叶精神,确定了班级的建设理念——“以文载道,文道统一”,并以《金色童年》作文集作为依托,班级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载体,逐步创建班级特色。

预设目标:

“以文载道,文道统一”也就是引导学生在习得行文之道的同时领悟做人之道,然后将其内化吸收,再以流畅的行文表达出来。因此,我们的预设目标有二:一是授业,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最终提升全班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以及带动各学科的学习;二是传道,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爱心、信心、责任心,并在各类活动中彰显育人效果,最终让学生达到文道统一,知行合一,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

创建措施:

以文载道、以文育人是一种“静以修身,润物无声” 的潜移默化,是一种“桃李不言,风行草上”的率先垂范,更是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体验。鉴于此,我们就从以下六方面采取了具体措施: 措施一:建立机制,自我规范

共同制定班级公约《你我约定》,大家一起遵守执行,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措施二:以课堂教学做主导

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通过语文、品社等学科的教学渗透德育,既让学生体会到写文章要遵循语法,合乎逻辑,兼顾修辞;又让学生从文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措施三:以书香氛围做辅助

班级的图书角,虽不起眼,却也是一方书香弥漫的小天地,孩子们会在闲暇时带一本书安静地回到自己的座位,或独自品味,或邀友同读,赏心悦目,乐在其中。教室前后的展示栏,这里有他们的练笔佳作、诗文配画,可谓图文并茂。明理阁教育引导,相得益彰。评比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结合习作、绘画、体育、数学、英语、文艺等评选粘贴奖状复印件,是奖励,是鼓励,更是激励。队角的小队评比,从集体出发,带动个人在卫生、纪律、学习等方面的成长。孩子们就在这样的书香氛围中学习写作,体验成功,努力成长,优秀者展示了自我,进步者树立了自信,落后者则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措施四:以好书佳作做引领

“腹有诗书气自华”。每周我们都有一节“书海拾贝”读书课,我会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和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给他们推荐一些好书佳作,比如感恩励志、童话故事、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并与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写读书笔记,体会读书的快乐,感悟做人的道理,最后记录读书心得,好文章大家分享。措施五:坚持课前分享,激发学习兴趣

“凡人凡语”交流,励志名言名句给全班一个良好的舆论导向。字谜、故事激发兴趣。“班级新闻联播”——即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积极向上的事物,并把自己的发现以及观点感受以“新闻联播”的方式在全班进行交流。活动的开展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孩子们在这种班级氛围的熏陶下,学习做人,也学习怎样写文章。

措施六:学唱班歌,树立信心

以《我相信》作为班歌,来激励大家充满信心,奋勇直前!创建成果:

1、学生成长

通过特色班级的创建活动,孩子们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语文成绩有所提升。与此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班里涌现出许多“乐学小博士”、“守纪小明星”、“环保小卫士”、“爱心小天使”等。

2、教师成长

在特色班级的创建过程中,班主任率先垂范,多读书,多练笔,既增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也丰富了自己的治班理论。

3、班级成长

个体的成长也促进了集体的成长,通过特色班级创建活动,孩子们的团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也越来越强,我班逐渐形成了乐学、自信的班级氛围和稳定良好的班风,步入了优良班集体的行列。成果展示:

可能大家已经看到了外面的展牌,那就是我们的童心绘世界——学生成长足迹部分摘录!我们的班级作文集《金色童年》,从三年级开始,每学年学生的大作文创作就认真收集整理,成为个人成长记录,平时创作也做筛选展评并整理成集,还积极参加省级学艺大赛、校刊等投稿评比活动,大部分孩子已崭露头角。近三年来,学生作文水平已有很大提升,良好习惯正在养成。结束语:

三年来,我们坚持“以文载道、以文育人”,以写作教学促班级德育,以班级德育促学生成长,以《金色童年》的回忆见证学生的成长历程,逐渐形成“以文载道,以文育人,我是绿叶正成长”的班级特色。

优化教学过程 创建高效课堂 篇3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面对社会对多年英语教学的质疑,各种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教育资源的不断涌现,我们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感到既兴奋又茫然!真不知该如何下手,熟悉的应试教学模式要不要坚持?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是否具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否是在浪费时间?这些都是困扰我们每个教师的问题。那么该如何建构高效的英语课堂?

一、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在教学中,因时因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由于高考升学的压力,绝大部分中学都在实施分层教学。遇到普通班时,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似乎更难。因此,教师要下功夫了解自己所带的学生,灵活而机动地确立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更为恰当的教学模式,来实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3)教师要用爱来感召学生,亲近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善待每个学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当学生出错时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功夫应重点花在学困生上。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和最为可靠的内在动因。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高一时遇到一个学困生,他在升学考试中英语仅考了50多分,但这位学生发音模仿能力很强。于是,我在课堂上多次表扬他的发音标准,有学习语言的天赋,经过三年的努力,在今年的高考中,他的英语考了80多分,并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在这个实例中,我的感触很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完成任务的喜悦,获得成就感,会让他们对英语课堂教学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三、有效的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听”“说”“读”“写”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四个目标,围绕着这四个目标确立有效的教学至为关键。

(1)以单元话题为总目标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是以单元话题为教学目标的。因此,要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精读与泛读提供了本单元话题的材料与背景,应占3个课时,组织学生先阅读,让学生把遇到的难点与生词圈出来,再用1课时精讲,来解决这些问题;用1课时巩固本单元的词汇并合作探究本单元的语法规律;用2课时进行本单元的听力与话题讨论和写作练习;使“听”“说”“读”“写”得到有序的训练。

(2)合理高效地使用和重组各种教学资源,增加课堂容量。信息技术为合理而高效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提供了可能性,如:可以在阅读课上利用8分钟的时间增加相关内容的泛读小材料,尽量选择地道的原文,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语感;在听力教学中精心选择用美语和英语发音的不同听力材料,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表现出的美感。

(3)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用心与自己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时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并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资源,从而形成后续的教学行为,让动态成为常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

四、课堂上对学生积极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其实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都在不自觉地使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手段,如:单词听写、课文背诵、作业讲评、单元测验…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促使学积极向上,自主学习。每节课争取1~2分钟,或老师总评、或小组互评、或学生自评,要及时小结。让每一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五、信息反馈

让学生学懂、掌握并在实际运用中形成语言能力是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要重视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及时强化,以便加强教学效果。通过信息反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从而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如:可以反思采用何种生活实例最为生动形象,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复杂的语法规律;再如: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快的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浅谈文书档案创建过程中的难点 篇4

分类方案是建立档案系统的重要内容, 是建立档案整理思路的过程, 是本单位档案整理的行动指南, 是创建档案室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既要保持稳定性, 又要适时的局部调整, 既需要档案人员的细致梳理, 也需要领导干部宏观把控的过程。

(一) 制定档案分类方案的基本思路

分类方案的编制是一项灵活性很大的工作, 不同单位机构设置不同, 业务范围不同, 产生材料的不同, 都会导致档案分类方案的不同。要编制适合所在单位的分类方案需掌握以下原则:1.把所在单位的全部档案类型纳入分类方案中, 及时查漏补缺。本人建议档案工作人员在前期准备过程中走访所在单位的各个部门, 深入发掘所在单位所拥有的档案种类和数量, 详细做好数据记录和分析在后期处理时按照统一有序的原则进行分类。2.不同的单位开展的业务种类不同, 形成的档案种类也不尽相同, 在参考其他单位分类方案的时, 要思考本单位与其他单位在单位性质, 处理的业务, 和形成的档案种类上的不同, 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分类方案, 只能借鉴, 切不可照抄。3.分类方案需要符合逻辑规范, 分类层次清晰, 标准统一, 内容相互排斥, 互不交叉。

(二) 制定分类方案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1. 组织机构分类法:

按照立档单位的内部组织机构将档案分成各个类别, 组织机构的名称就是类名。这种分类方法能概要地反映立档单位各个组织机构工作活动的面貌, 最好地保持全宗内文件之间来源方面固有的联系。该分类法的特点: (1) 组织层级分明; (2) 下属科室 (单位) 处于平级; (3) 各科室 (单位) 其拥有各自的职能, 职能不交叉。

如下图1:

其所形成的的分类方案格式如表1。

2. 问题分类法:

问题分类法就是按照文件内容反映的问题将全宗内档案分为各个类别。以档案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事由) 作为分类标准, 将全宗内档案分为若干类别的方法。这种分类方法能较好地保持文件之间在内容方面的联系, 使性质相同的文件比较集中, 避免或减少同类问题文件分散的现象, 并能比较突出地反映一个立档单位主要工作活动的面貌, 便于按专题查找和利用档案。但采用问题分类法应该慎重, 不应轻易打乱组织机构而先按问题分类。该分类法的特点: (1) A、B、C组织机构划分不明确; (2) 其职能不明确, 职能有交叉; (3) 一般是在不可能或不适于按组织机构分类。

如下图2:

其所形成的的分类方案格式如表2。

二、保管期限表的编制

保管期限表就是用表册的形式列举档案的来源、内容和形式, 并指明其保管期限的一种指导性文件, 它是鉴定档案保存价值和确定档案管理期限的依据和标准。在编制档案保管期限的过程中, 需要详细的了解所在单位所产生的文件, 并根据文件的种类进行划分, 将数百种的文件划分成为数十种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小类, 并在相关指导性文件和所在单位领导的共同参与下决定文件的保管期限。根据本人经验除了已规定的档案保管期限, 其他文件根据:本单位产生的文件, 上次单位交办的文件, 本单位与其他单位联合发文的文件, 本单位参与的重大事所产生的文件, 计划总结, 会议记录等归于永久。日常重要的业务文件, 重要的通知, 发起的活动归于30年, 其余文件归于10年, 由于文件的销毁机制中, 有对于重要的文件可以延长保管期限的做法, 档案永久、30年、10年的划分比例个人认为在按照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划分为2:3:5较为适宜。这个比例一方面减少了永久的比例, 减轻了库房的压力, 一方面增加了文件的流动性, 有力于文件的及时销毁或延长保存期限。

其所形成的的保管期限格式如图3。

三、收集范围与收集内容的确定

档案收集范围与收集内容的关系如同面与点的关系, 收集范围是圈定工作的范围, 一旦确定了工作范围便有利于统筹规划在宏观的意义上确定将来工作的内容与方向, 因此在确定收集范围时容易犯“过大”与“过小”的错误, 范围过大会增加将来操作过程中的操作量, 增加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增加库房的压力, 导致无保存价值档案的产生, 而范围过小则恰恰相反, 虽然在前期收集整理的过程中相对投入小, 后期存放的过程中库房压力小, 但是对于利用使用来说, 却是灾难性的, 使得成立档案室的意义不大, 流于形式。因此在政策上收集范围应严格按照国家档案局在2011年11月11日审议通过的《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的规定所执行, 行动上按照编制的档案分类方案及档案保管期限表进行操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文书档案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征, 为使其涵盖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而调整收集范围, 最后形成的档案归档范围因大于理论上的归档范围。

归档内容是在归档范围确定的基础上以文件的重要性所决定, 在理论上以保管期限表为标准的基础上, 还应以档案保管员与文件产生部门的领导共同讨论所产生的结果为准, 因此在文件是否具有归档价值的问题上, 不同单位, 不同业务部门, 不同的工作人员都不相同, 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无法产生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文件的重要性, 需要具体文件具体分析。档案收集内容的确定并不是档案员一个人的责任, 需要单位领导与各科室负责人一同参与, 这不是可以忽略的过程。

档案的整理与排架的问题, 只需按照相关规定及本单位实际操作, 难度不大故不再赘述。

摘要:昆山市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委员会在2013年12月正式通过江苏省档案局的考评, 被江苏省档案局授予三星级档案标准单位的荣誉称号。文书档案作为综合档案室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文书档案的创建工作的难点在于前期准备过程中档案分类方案的编制, 保管期限表的制定以及档案材料的收集, 因此本文结合图示着重分析其难点, 力求化繁为简。希望能给其他档案人给予帮助。

创建过程 篇5

2010年,在全旗关于创建特色学校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在教育

专家刘永胜教授的亲临引领下,我校依托原有的办学理念:让每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为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空间。秉承实施优质教育、实现人人成才的办学思想。按照逐步建设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创建特色学校的“三步曲”理念,最终确定申报了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为学校特色的“自主教育”特色学校,并于2011年7月经杭锦旗教育局特色学校评估验收组评审通过,成为首批 “杭锦旗学校特色建设项目学校”。如今,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到了现在,虽说取得了一些成果,形成了科学、简练的办学思想,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同。但回顾建设与发展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问题一】教师队伍的思想觉悟水平远没有达到校长办学思想的高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急需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让全体教职工正确认识和理解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并能积极主动参与创建过程,能与校长的思想同步。

【问题二】创建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对于“特色学校建设”,在开始时,多数老师不清楚、不理解,认为是一项短期活动。经过专家讲解、校领导集中培训、各种会议的多次阐述,老师们的观念有所改变,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片面理解,不能有效地参与创建活动。

【问题三】学校特色师资力量薄弱。在创建“自主学习”这一学校特色上,学校明确提出:以实施“讲学稿”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师资方面,我们没有专家引领,老师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各试各的办法。多数老师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

题,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少,很难保证“自主学习”。导致自主学习效果不突出,个别年级、少数科目的学生成绩与基层学校学生成绩还有差距。

【问题四】学校特色自主管理难以落实。以实施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要求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有些习惯学生早已形成惰性,只靠简单的说教很难改变,要想养成良好习惯,需要较长周期。因而操作起来,很难落实。在狠抓“八禁止”的德育管理中,个别学生仍有违反,不能严格制止。

【问题五】师生的自主发展缺乏规划。学校特色自主发展不仅包括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发展,展现自己的特长。还包括教师以实现“名师”培养工程和校本教研活动,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多数老师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给予的任务,进行读书活动、教研活动、完善“三名”档案建设等,对自己的整体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化,缺乏人生的短期和长期的奋斗目标。

【问题六】学校硬件条件制约。学校现有场所、场地缺乏,学生活动方式受到限制,不能满足学生按照兴趣自愿选择的需求,学校的人人合格、各有特长的办学目标不能很好体现。

【问题七】特色项目成果展示渠道匮乏。师生参与同类竞赛活动少,导致学生缺少展示平台,不能学以致用,缺少锻炼机会,不能够在磨练中成长。

总之,特色学校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伴随问题而逐渐成长,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超越,才能积淀成学校特有的文化品牌。

杭锦旗城镇中学

创建过程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党员 创建 优良 学风 作用

创建优良学风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依靠高校的管理工作者以外,師生全员参与,是创建优良学风的正确途径。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的特殊群体,如何将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和创建优良学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校学生学风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1],高校师生比与高等教育的质量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都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的[2],笔者认为现阶段高校学生学风现状有以下不良表现。

(一)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学习目标模糊

社会上各种不良观念和风气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内在的求学精神和奋斗动力发生了动摇,理想信念缺失,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毕业“混”文凭等错误的思想较为严重。

(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自我管理效果差

大学生本身缺乏自控能力,自我管理的效果不明显。学生一旦出现课程任务重和自学困难的情况,有心弥补,但无心坚持,极其容易产生自我放弃的想法,不能实现学习的自我管理。

(三)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学习动力不足

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同于高中,学生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大学的生活节奏里,理想与现实反差较大,同时对于自我认识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失落感,产生厌学情绪,最后逃避学习,失去学习动力。

(四)学生专业认同感差,学习兴趣不浓

许多学生在高考填报专业时,只是遵从父母意见,随意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学习热情不高,专业认同感差,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五)学生思想观念薄弱,成长环境不良

网络等新媒体几乎覆盖了全部的大学生,同时受到社会不良现象和错误观念的冲击也非常严重。学生家长对学生灌输不正确思想、家长过分溺爱学生,也影响学生的学习观,滋生了学生的好逸恶劳和享乐主义思想。

二、大学生党员的特点

大学生党员的群体特征决定了先锋模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大学生,能和高校教师一起站在学风建设阵地的最前沿。

(一)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坚定,思想积极

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大学生的中坚力量与骨干,党的事业要靠他们继承和推动,党的优良传统要靠他们发扬光大。理想信念坚定,思想积极,是大学生党员在创建优良学风过程中发挥示范作用的前提。

(二)大学生党员学习态度端正,立场坚定

大学生党员不仅在政治上、思想上保持先进性,而且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在学习上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并且勇于和不良的学风现象作斗争,努力保持学习上的先进性,站在高校学风建设阵地的最前沿。

(三)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较高,表现突出

大学生党员绝大部分是优秀的学生干部,作风严谨,能力突出,严于律己,崇尚健康、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往往能带动周围的同学,做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行为模范。

(四)大学生党员畅通管理渠道,保障制度

大学生党员与普通学生同处一个年龄阶段,容易产生思想的共鸣,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校管理渠道的不足,成为一条学校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良好渠道,保障整个优良学风创建工作的有序推进。

三、大学生党员在创建优良学风过程中的作用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学习成绩好,能为普通大学生做出表率,在创建优良学风的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公信力,是优良学风的主要营造者。

(一)提高思想认识

大学生党员帮助普通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带动和影响周围其

他同学积极主动地投身优良学风创建中去,通过召开创建优良学风为主题的民主评议会和民主生活会,就学风建设开展专题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来明确和加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促使大学生党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在优良学风的创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挖掘组织优势

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创建优良学风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大学生党员学风促进小组,建立健全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之间的互相监督,互相督促的体制。拓宽各种宣传渠道,利用学生党支部的组织优势,指导各党小组参与到优良学风创建的宣传中去,全面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三)发挥表率作用

大学生党员在创建优良学风的过程中,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在创建优良学风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机会和搭建舞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促进学校学风的根本好转。

(四)引领学风方向

大学生党员将党支部活动与班团活动、学生会活动紧密结合,并带动普通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第二课堂活动,特别是组织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活动,并将创建优良学风的工作内容统一起来,引领学风方向,改善学习风气,推动班级和学校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郑家茂,潘晓卉.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

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的虚化现象 篇7

一一、构建学习型组织中的虚化表现

所谓学习型组织, 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学习型组织对企业来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它也包含很多的内涵。但是, 现在很多企业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存在虚化的现象。

1. 建立培训制度就是建立学习型组织。

在很多企业里, 谈及建立学习性组织, 就认为是进行员工的培训, 其实这个观点是偏颇的和不全面的。很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实施是从建立培训制度和学习制度开始的, 培训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环节。但是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等同于培训。学习型组织和培训有很多的不同点。仅仅建立培训制度并不能说就是建立了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包括企业的文化和精神、企业远景、战略与制度、技术和信息等等, 国内企业建立学习性组织应该更加注意组织成员、思想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变革, 而电子化学习、知识管理系统、企业信息门户以及协同等技术也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实施。

2. 建立企业文化就是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 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精神载体。对要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而言, 当然要建立属于具有本企业个性的企业文化,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 企业文化的建立就是建立了学习型组织。学习性组织和企业文化的关系不是等同的关系, 也不是包含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经营哲学, 它是企业生存必须具备的气质。而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企业氛围和企业总体上的一种精神理念,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 不仅有助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而且它对其他组织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启示。人们可以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 去开发各自组织中的潜能, 反省当前存在于整个社会的种种学习障碍, 思考如何使整个社会早日向学习型社会迈进。

3.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时尚。

好多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只是跟风而上, 赶时髦和潮流, 附庸风雅。于是你家企业搞内训, 我家企业也搞内训;你家企业请教授, 我家企业也请教授。其实, 这些也就是搞些形式, 而没有针对本企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目的与形式就发生了严重冲突, 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是企业之间的攀比, 不是在行业中展示自己实力的一种形式演示, 而是一种和自己企业息息相关的一种管理实践。那种一时的热情、一时的流行不是学习型组织, 只有长久地把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与企业之间存在的内在支撑联系和结合起来, 才能焕发出学习型组织的魅力。

4.构建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角色虚化。领导很忙, 于是许多企业内训也就不参加了;部门经理很忙, 所以为了企业效益也可以不参加了。结果员工学习了、提高了, 领导与干部反倒停留在原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目的之一就是统一认识、统一思路、统一标准、统一行动, 但领导者有时都不清楚员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了, 这样怎么能够统领好企业全体员工呢?所以,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要从企业领导的思想与行动上认真对待, 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探讨, 共同将企业现实朝理想状态靠拢是十分重要的。领导是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离不开领导的政策制订和对员工业绩的评定, 因此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能只是停留在员工层面上, 首要的是领导要理解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和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素, 这样才能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政策措施真正贯彻到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之中。

5.因循守旧, 不能与时俱进。好多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形成了具体条文和实施规范, 但其中许多条文形成了程式化的东西, 特别是在企业内外部各种情况发生变化之后, 仍因循守旧, 不能变通;或者是由于外界对企业的看法而强迫自身去遵守传统的组织模式。这样的企业相当普遍。尤其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之中, 面对市场的激烈变化, 领导人和员工都在疲于奔命, 企业原先制定的计划往往在领导人一句“以后再说”的情况下而得不到具体的实施, 不进行沟通、了解, 只是由人力资源部一厢情愿地制定培训计划, 最终总是难以执行。所以掌握企业的业务特点和部门特色, 做到合理安排才能在时间上避免计划与变化的冲突。

6.学习型组织内容的虚化。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往往不是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是流于一种形式, 在参照别的企业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学习型组织的目标和实施方式。例如请教授来讲课, 讲的内容只是一些很理论的东西, 不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为了显示自己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效果, 浪费人力物力举办一些很浮夸而无实际意义的活动。这些都是学习型组织内容虚化的一种表现。

二二、防范构建学习型组织虚化的对策

综上所述,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是一种很宽泛的和虚泛的东西, 而是一种企业很实在的管理的实施。为了避免这些虚化, 企业应在以下方面气氛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

1.建立企业的文化理念, 形成具有企业自己特色的管理、经营和服务的理念体系。落实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中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使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时刻结合在一起, 使二者相得益彰, 互相渗透。

2.建立共同的愿景, 明确企业员工的理想、信念的具体内容, 瞄准国内、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找出差距, 开展对标活动。

3.建立规范的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尽管培训制度的建立不等于建立学习型组织, 但是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培训的规范和管理。规范的和科学的培训制度有助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有效的实施。

4. 抓重点, 带全面, 把握领导是关键。

企业的领导是关键, 要在企业建立创建团队, 团队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组织基础, 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团队是学习型组织建立的原则, 它可以带动学习型组织的全面发展。

5. 坚持在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 根据环

境的改变适当调整学习型组织的内容和目标, 使之适应企业变化的情况, 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6. 在学习型组织的内容和目标上要和企业的实

创建过程 篇8

关键词:岭南大学,教会建筑,中西合璧,校园规划,复兴

1.办学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教会大学的初创期,在此期间能够筹措到开办经费的学校都纷纷修建了校舍。在中国建立的大学应该采用何种建筑形式?对此,传教士也是既充满自信又一片茫然。有的传教士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理解构想了一个朦胧的中国梦。为了实现这个梦,他们寄期望于西方的建筑师。对于西方建筑师来说,这是一次各显神通的时机,一次富有东方情调的尝试,一个多元并存的过渡阶段,一个法无定式的探索年代。其结果是除了都具有中国式大屋顶的特征之外,其余部分就很难有共通之处。既使是大屋顶,西方建筑师在处理手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大致可以分成两种基本倾向。一种是以地方特色为其参考摹本,譬如:岭南大学、圣约翰大学以及华西协和大学等。另一种是以中国宫殿式建筑为其参考摹本,金陵大学开其先例。但不管何种倾向,在教会大学初创期,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重,也远远没有到形成程式化的程度。

以岭南大学的早期建筑为例; 岭南大学创建初期只有两座简陋的中式板屋而已。从对岭南大学早期建筑的观察中,可以发现朴实经济、功能实用、装饰简洁的设计特点,也很难以中国的或西方的某种确定的建筑风格来考察其形式渊源,倒是在普遍运用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同时,灵活运用岭南民居建筑的屋顶组合方式,追求传统砖砌手工艺操作的表现方法,可视为岭南大学的建筑特色之一。

在教会大学学校中,岭南大学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它不属于西方教会的任何一个教派,它欢迎中国人的合作,最终目标是交给中国人管理。岭南大学最初的目标是建成一所中国基督教大学。但岭南大学董事会认为,他们自己对学校的定位是一所非教派学校,为此还特别发表了一份声明。这份声明说:“由于学院和传教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院基本上不分教派,而是寻求在华活动的各教派之间的合作和团结,共同进行教育和传教,加强基督教在这个国家的影响。因此,接受广州基督教学院聘任的每位申请者都必须为促进这所学校的教育和宗教目标而努力。”1)

1885年下半年,哈巴博士由于健康原因辞去培训学校校长职务,回到美国。他再次请求批准在中国开办一所基督教大学。这一次得到了美国长老会海外差会同意,1885年12月7日的会议记录表明了西方教会在中国开办一所基督教大学的目的:“他们认为建立一所与贝鲁特大学计划完全相同的大学对在中国传教事业起着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2)于是,海外差会授权哈巴牧师博士以教会的名义来进行筹款,并负责执行这项建校任务的具体事宜。

当时,这所基督教大学的预期目标是由预科部、本科部和医学部等3部份组成,在美国设一个托管会,在中国设一个董事会,开办的预算经费至少需达到30万美元。按当时的比价,30万美元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要实现这一目标相当艰难,哈巴博士此时已是67岁的老人,在自己薪水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首先以保证书形式捐资1万美元。大概是这种执著精神感动了他的朋友们,有一位辛辛那提的亨利·马丁一次捐助了25 000美元,纽约的斯图尔特夫人出资25 000美元,捐设了一个教授职位纪念她的丈夫,还有一位热心在纽约的广东侨民传教的大卫·托伦斯也先后捐了10 000美元,再加上其他的零散捐款,到1887年末,共集资10万美元,作为筹建费用已经够用了。1887年11月,托管会任命哈巴博士为校长,授权他来中国租房办校,而哈巴博士一直认为广州不是校址的最佳选择,因为他本希望一所中国基督教大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传教的功能。然而,长老会广州布道团委派香便文牧师向海外差会请求批准在广州建校时,哈巴为了协调行动,勉强同意了这个主张,但海外差会后来仍没有同意这一要求,此时,除了上海、中国北方某地等选择之外,甚至还有了在当时属于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九龙建校的动议。

直到在中国的董事会成员一起投票时,才最后决定这所计划中的基督教大学的校址定在中国南方城市——广州。形成这个决定有许多客观原因,譬如香便文先生说的:“以广州为代表的区域,其人口之众相当于法国,面积还大于法国。这一地区为自然屏障所分割,说的语言也迥异于中国的其他地区。在整个华南的辽阔大地上,人口已达3 000万到4 000万,却仍未有一座学府为当地人民提供高等教育。对此,所有有关人士越来越引以为憾。”3)因此,在广州的传教士和有可能表达意愿的广州士绅及官员共同促进了这一结果。另外,有的传教士还跳出传教布道的局限,从文化角度分析认为,如果这所基督教大学学校想在引导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面起到作用,就必须植根于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在传教士被允许定居中国之前,1818年在马六甲建立的英华书院,在影响中国教育方面是一个令人失望的例子。一个女传教士很精辟地概括了这一形势,她说:“要是去九龙,就等于把发酵粉放在了面包的外面。”于是托管会向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申请注册。经短期磋商后,就收到了同意的答覆。4)

2.校园规划

1902年10月18日,岭南大学付出第一笔钱买来了广州的珠江南部的一块地皮。可是由于这块地是由许多小块地组成的,地权所属关系复杂,过了一年半才最终把土地买到手。1904年春,岭南大学拥有了将近200亩土地,校长尹士嘉对此作如下描述:“地点很好,气势不凡,来往便利,有进一步建房的良好基础,地势较高,夏季必得微风之利。”5)当时,新校址远离广州市区东部约4km左右,周边的水道也比现在宽阔的多,学校与广州市区的交通只得依靠一只3人划的小船,每日往返两次来维系,后来才被汽船所代。尽管新校址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但正好符合了传教士理想中的大学模式,即大学应是位于城市郊外的僻静学术区,就像他们所习惯的欧美大学那样。

1904年春天,晏文士对新校址进行了初步勘察,并绘制了地图。学校董事会派一位名叫司徒敦(EDMUNS.JR.H.A)的美国青年建筑师来到广州。司徒敦重新勘察了校园,画出了待建房屋位置的平面图,(图1)尽量在学校拥有的狭小土地上安排所有的建筑物。最初的校园规划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这片土地包括许多不规则的小块地,周边有450个拐角处。当时并无人认识到20年后校园会有此时的20倍之大。”6)实际上,当时的岭南大学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大学,开始时还是以小学和中学为主,甚至还没有开设大学部。司徒敦的规划是将小学、中学、大学都混杂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整体校园,将可以预见的建筑沿着一条南北轴线依次排列,其功能分区则是将小学、中学、大学划分为南北三个部分,从总图分析来看,在中国教会大学的校园建设中,岭南大学的规划可算得上特殊的案例了,完全是按城市结构的概念来进行空间布局的,由南至北的主轴线是开敞的草坪和校园的主要道路,主轴线两侧的建筑一律以山墙面临路,没有围合院落,没有主次之分,没有标志建筑,轴线上的亭子和北端的小体量的格兰堂相对于尺度宽阔的纵向空间来说,只是一种西方规划中常用的点缀建筑小品。至于何故出现这种与其他教会大学校园风格迥异的规划手法,估计是与岭南大学的办学特点有关。由于岭南大学不属于西方教会的任何一个教派,决定了其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的捐赠,岭南大学欢迎中国人的合作,决定了其宗教色彩不能过于明显,突出了某一位捐款人或某一位外国人都是不合适的,因此,实行了一种比较均等的校园规划方式是符合岭南大学实际情况的,根据捐款人的捐赠来安排体量相差不大的建筑物,每幢建筑物构成一个教学单位,每一个教学单位均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但都在大学行政机构的管理之下。

这种规划布局方式影响了岭南大学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建设过程。按照规划要求,岭南大学的总体建筑风格必须统一和谐,但每幢建筑物可自行决定具体的建筑式样。由于获得捐赠的时间和机会无法掌握,每幢建筑物均是独自进行建设的,建造年代也不相同,所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具有不同设计经历的一批建筑师,均可按照各自对总体建筑风格的理解方式,运用多样化的设计手法提出设计方案,从而避免了单调重复之嫌,形成了岭南大学的建筑特色。

因校园面积和办学层次等条件的限制,司徒敦的规划显然不能以一所完整的大学校园的标准来加以评判,但这个规划为岭南大学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这个规划的范围不但成了后来的校园中心区,而且还基本保持了原来的规划构思。在岭南大学逐渐产生一些社会影响后,学校的领导人就一直在寻找各种机会进行扩大校园面积的努力,譬如,在20世纪30年代时,钟荣光校长抓住政府欲加强农业建设的时机,以学校需要更多土地进行农业科学实验为由,及时劝说省长征收校园周围的地产,一次就成功地得到了900多亩土地。7)

经过多次努力之后,到抗日战争前夕,校园面积已比早期规划时扩大了20倍左右,而且,岭南大学也演进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学了,其校园终于按照大学的规模和标准来调整完成了空间布局,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的结构功能已基本清晰,还是沿用早期规划的设计手法。(图2)

1、保持早期规划的中轴线,南北向贯通直达珠江边上,由具有纪念意义的格兰堂和各具特色的中心绿地广场,在轴线上形成纵向系列的开放空间。

2、将早期规划的范围作为校园的中心区,集中安排教学功能教师生活区移至校园的西南区和东南区,并附设中小学,此时,岭南大学已放弃对社会开放的中小学教育,仅仅是作为教职员服务的生活设施了。

3、在东北区设置学生宿舍,体育设施得到了充分的考虑,校园内还有良好的足球和网球设施。

4、重视建筑与绿化或广场相结合,建筑风格统一且富有变化。

5、规划调整时曾考虑安排一条东西向的轴线,在已存在的线相交处共同构成校园的中心景观点,试图解决没有校园的主要景观节点的缺憾,但后来没有实现。

总的看来,岭南大学的规划是相当成功的,西式的规划布局的空间结构和中式建筑风格的有机结合,成为教会大学校园建设中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实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校园的绿化景观显示了岭南地区的气候条件的优势。当第一批建筑物按照司徒敦的规划完成之后,校园看上去光秃秃的。1908年岭南大学请来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学院的高鲁甫园艺师,开始了系统的植树活动。不久,校园里就种植上了李树、榕树、樟树和荔枝树,创造了一种优美的校园环境。重视绿化的空间布局是教会大学规划中常用的手法,如果用现代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理论来解释分析,或许可以有许多说法,但就教会大学而言,其主要目地是想利用半封闭的绿化空间提供一个可供交谊的露天场所,以增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这样便有可能保持教会大学的持久影响力。这种良苦用心是教会大学规划中的主要指导思想,因此,教会大学的校园建设普遍追求园林化,从岭南大学的规划中可看到几何图案的广场花园,精心布置的草坪绿地,道路中心的花坛等等,尺度适宜,层次分明。在校园规划的生活区设计中,着眼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日常接触,以大面积草坪,广植树木,湖泊水面来创造一个使学生留恋的优美环境,以维系学生对母校的美好回忆和深厚感情,普遍重视校园的早期规划,是当时教会大学校园建设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从岭南大学的早期规划中,我们可以寻找出传教士追求的大学模式,即大学社区的概念。传教士希望有充足的土地来修建教学楼、实验室、办公楼、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运动场、教堂及其他附属建筑,使所有师生都能容纳在这个充满基督教气氛的学术区内,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倾向于将大学建在僻静的城市郊区,与外面的社会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既避免学生受到市区商业和娱乐的干扰,又能发挥教会大学对社会的影响作用。这是与中国传统书院截然不同的规划概念。中国传统书院要么建在远离城市的山林之中,求个脱俗超凡的雅士形象,要么建闹市中心图个方便,似乎后者更为常见。20世纪初的国立大学,一般也建在市区,且不太注意校园环境,“常常沿用旧有建筑如清代书院,科举贡院,贵族府第,官衙门作为校园”,8)校园面积普遍较小。即使在当代中国大学中也可看到这一概念差别所导致的结果;20世纪初期,中国各省都建立了国立大学和公立专科学校,但如今仍在原校址发展的不多,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所院校,而教会大学的校园大多数已成为著名大学的校址,尽管校名已经改变。

但从另一角度来讲,教会大学重视校园整体建设,追求一种与世俗脱离的环境气氛,也使得中国社会对其认同感降低,给教会大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中国教育没有学术区这一概念,因此这一概念及其他有关细节的输入,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造成了一种印象,以为传教士教育工作者正在中国建立国中之国。”9)这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教会大学与中国社会的脱离,在以后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主权的过程中,这也是教会大学遭到激烈反对的主要理由之一,实际上遏止了教会大学校园建设的继续进行,岭南大学也是如此。

3. 校园建筑

岭南大学的第一批建筑有马丁堂及一些附属建筑,19O4年9月,由美国纽约的斯托顿事务所完成了第一幢建筑的方案设计。该方案于19O5年11月完成了施工图设计,并采用了美国的专利技术,将结构方式改成了砖石钢筋混凝土,工程负责人为柯林斯(A.S.Collins)。起先,这幢楼房被称作“东院”,后改作“马丁堂”,以纪念辛辛那提的亨利·马丁,因为马丁先生捐赠了岭南大学的第一笔也是当时最大的一笔建校经费,马丁堂的造价约为25 000美元,正好是这笔捐款的数目。

马丁堂的建筑面积约2335m2。长50.68m、宽16.14m、高15.80m。立面分为地上3层和地下半层。其平面为地道的“殖民地式”,即在主要使用房间的周边以柱廊形式将其围合。因使用材料的关系,它的承重结构可以不依靠拱券而完成,故此马丁堂就未带有这种建筑所常用的“券廊式”立面。其底层柱廊仍使用了平缓的砖拱起装饰作用,而2层和3层则并未发拱券。建筑的线角及装饰尚保留一些“殖民地式”的作法。10)马丁堂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这幢楼房是第一幢由机制红砖而不是用通常的灰色软质砖建起来的房屋,而且更重要的是:马丁堂不但是“中国第一幢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11)还是第一次采用了混凝土地面的建筑。从建筑形式构图来看,“马丁堂”采用的中式屋顶和西式墙身的组合方式,确定了岭南大学建筑风格的基调。马丁堂的屋顶形式为一般民居的四坡顶,没有官式建筑的屋面反宇曲线,檐口也平直,这样显然更符合钢筋混凝土的材料性能和技术工艺。屋面不但省掉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性部件,而且还突出地排列着西方式烟囱,正中耸起一个非中非西式的小亭子作构图中心。可以说,“马丁堂”反映了近代早期的西方建筑师在对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的诠释和了解方面,还是有着某种审美偏爱(图3)。在马丁堂的建造过程中还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情,1905年,当地对立的村落之间在校园内为家族仇恨开战时,只建了一部份的马丁堂作为其中一方的堡垒,当子弹在校园内穿梭,学生们都很兴奋,似乎自己也与世俗社会有了一点沟通。1907年竣工时,马丁堂成了在珠江南岸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孙中山于1912年5月3日访问了校园,还在马丁堂发表了演说,(图4)葛理佩是这样记载孙先生访问的:“全校所有学生,约300来名,穿著整齐的校服,从小河到校舍站成了密密的一排。马丁堂容纳不下那么多的学生,他们就坐在走廊的地上。孙先生和学生们谈得很好。他告诉他们,他作学生时和他们现在是多么不一样。他们可以安心地学习,以后也可望用到所学的知识,而他以前却不能。他作为一名雄心勃勃的学生,曾被迫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实现因为有一个坏政府而无法实现的理想。我们照了一张全校师生和孙中山及其他人的合影。”12)

实际上,岭南大学的建设周期并不长,从柯林斯设计的马丁堂到墨菲设计的哲生堂,持续时间不过三十多年而已,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过程而言也确实太短了。但是,在中国近代史中,这三十多年是一段难得的相对平静时期,岭南大学的主要建筑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并成为现在的中山大学悠久历史传统的表象参照物。

从1909年到1928年期间,岭南大学的主要建筑均由PHLIP.N.YOVIZ、JAS.R.EDMUNS.JR’R.A等设计。13)代表性的建筑有:1915年设计的格兰堂、1915年设计的怀士堂、1919年设计的马应彪招待室、1924年设计的荣光堂、1928年设计的理科馆等。这类建筑大部分设有半地下室,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上分为规整及不规整的,形式上则是融中外建筑形式为一体,并结合了岭南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民居特色。1928年之后,由墨菲事务所(HENRYKILLAM MURPHY)主持设计的哲生堂、陆佑堂、惺亭等建筑,则带有更多的中国传统的官式建筑形态,从整体比例到细部装饰都表现了皇家宫殿建筑的味道。

据有关的回忆录记载,岭南大学董事会的一位理事、宾州大学建筑学梁华伦教授在所有有关建设的决定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4)

按其时间顺序和建筑形式,岭南大学的建筑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3.1. 早期阶段

在岭南大学的早期阶段,真正按教学用房设计的建筑并不多,上述的马丁堂是最早的教学楼,采用当时常用的券廊式布局,沿着建筑的长边一侧设外廊,平面简单实用,于前述的中学课室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体量更大一些。实际上,马丁堂最初确实是用于中学教育的,因为,马丁堂落成之时,岭南大学还没有独立的大学部。

当时,中学部的确有了一定规模,除了教学楼之外,第一幢新宿舍的建造也于1909年8月开工,也是用砖头和水泥建成,1910年3月1日完工,造价39 000元。此外,美国人为学院兴建寓所的捐款明显增加了,校董事会的主席积臣为建造校长住所捐了5万美元。在他去世后,董事会决定把这所建筑命名为“积臣屋”。芝加哥的塞路斯·麻金墨夫人已捐款修建了一处住所,又为中学副校长修建了一所。芝加哥的伊沙贝·布勒斯顿(黑石)夫人捐款为钟荣光校长盖了一幢寓所,后来这幢寓所被称为“黑石屋”。(图5)艾克曼·高士博士出钱修建了一所房子,以“高士屋”命名,给了学校的林安德医生使用。有位海伦·哥德小姐捐赠了遗产来修建了一幢“哥德屋”。此时,小学部的主楼建设也在筹备之中。

1911年辛亥革命后,岭南大学又开始积极地建造房屋,并在校园里新增添了最重要的两幢建筑物。1912年,董事会授权兴建行政楼,纽约的络翰·肯尼迪夫人捐资25 000美元,应肯尼迪夫人要求给行政楼取名为“格兰堂”(图6),以“永久地铭记为学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因为这位先生在募集建校资金方面做出了特殊的贡献。1913年,安布雷·史怀士答应出资25 000美元兴建一座基督教青年会所楼。史怀士是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他的公司不仅生产机床,而且还为世界上几个最大的望远镜制作了底座。

从高士屋的测绘图分析(图7),可将岭南大学早期建筑特征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建筑形态采用了折衷主义手法,以西方建筑的构图方式为主,西方风格明显多于中国风格。

(2) 屋顶形式不尽相同,一般的做法是铺青灰色普通瓦片,尚未出现宫殿式的硫璃筒瓦,因此具有岭南民间建筑的韵味。

(3) 平面多为规整的简单矩形,既使有变化也是左右对称。

(4) 除玻璃、铁制配件等外,基本建筑土木用料均取自本地。

(5) 大量应用西式建筑的造型元素,或园拱,或窗洞、或券柱式外廊,或入口装饰,是外部构图的主要手段之一。

(6) 墙面均为砖石本色,不加粉刷修饰,以青灰色或红色为主。

(7) 结构体系一般采用砖石承重和钢木屋架,建筑体量不超过三层楼。

(8) 建筑装饰均以简化处理,外部造型不加以色彩效果。

(9) 校园主体建筑多用西式钟楼做构图中心。中国式亭子的造型和入口抱厦处理方式似乎被西方建筑师所偏爱。

(10) 整体形态以朴素简洁为主,重视施工质量,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不太高。

3.2 过渡阶段

1916年,岭南大学才下决心着手进行大学部建设。校长晏文士说:“学校已有了一个初具规模的中学部,我们现在筹建一个规模适当的大学部是极困难的,因为与中学部相比会让它相形见绌。”15)

1919年,岭南大学的钟荣光先生赴印尼爪哇各地,向华侨募捐建造大学部的第一幢楼房。在那儿,他进行为期5周的游说活动,共筹集到了7万港元。该建筑于1920年动工,为四层建筑。1920年建成,为纪念爪哇华侨的资助,故取名为“爪哇堂”,成为男大学生的宿舍楼。(图8)

印尼华侨张弼士(1841-1916)当年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热心捐资办学。他在晚年立下遗嘱,要捐助岭南大学。他死后,其后裔于1921年捐建一所华侨学校,取名为“张弼士堂”。(图9)

1918年,一些对丝绸感兴趣的法国人和美国丝绸商人来到岭南大学,要与岭南大学合作研究提高华南蚕丝的质量。到后来,蚕桑学成为岭南大学农学院的一个很重要的专业方向。在随后的几年内,岭南大学为此项目建起3座大楼。第一幢楼是由美国丝绸协会捐赠的,里面除了有办公室和实验室外,还有养蚕房。第二幢楼是美国纽约丝绸进口总公司的马科斯·费德勒捐赠的,主要作为短期培训班的学生和学徒们的宿舍。第三幢楼是亚特伍德抽丝实验工厂,由尤金·亚特伍德和爱德华·布拉德里捐赠。这座实验工厂是一个实验缫丝场,里面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冷库,这幢楼可能是岭南大学实验室建设的开端。(图10)

随着中国国立大学的兴起,教会大学的办学优势逐渐丧失了,也没有能力与国立大学来抗衡。有的教会大学开始致力于某些专业领域,试图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于是,岭南大学对发展农业非常感兴趣,并希望在这个专业领域内保持领先地位,甚至还制定了一项计划,打算将农学系发展成岭南农科大学。1921年10月,校董事会原则上批准了这个计划,在1923—1924年为此计划筹集了相当于43 000美元的资金,用于建设了一座农学院楼。

1928年是岭南大学建校二十五周年,也是岭南大学建设中最有收获的一年,农学院楼终于落成了,命名为“十友堂”。(图11)同时,史达理夫人为纪念她的丈夫而捐赠的一幢实验楼也竣工了,因为史达理(The Willard Straight)是岭南大学基金理事会的成员,这幢楼被命名为“史达理科学纪念大楼”,此为岭南大学开办以来的第一座真正的理科实验室。(图12)

此外,由学生共同捐建的“荣光堂”,广州先施公司总裁马应彪先生出资建造了捐资建造的大学护养院和迎宾楼(又名马应彪招待所)也在这一阶段完成。这位马应彪先生在广州的近代城市建设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当他被选为岭南大学董事会的第一位中国董事之后,为校园建设捐赠了不少资金,但他并不是一个基督教徒,也没有什么宗教情结,这也可以视为岭南大学世俗化的一个例证。

纵观这一阶段的建筑情况,可以发现岭南大学的建筑风格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1) 教学及实验用房明显增加,平面多采用中间走廊形式,已很少有早期的那种券廊式布局,表明了此时的设计仍是以实用和经济的观念为主。

(2) 已有部分建筑出现了屋面反宇曲线,檐角也有不太明显的起翘。已经相当重视屋顶的造型功能,多采用双重屋檐,但似乎还没有寻找出较好的处理手法,整体组合显得比较勉强。

(3) 墙面不增添装饰构件和色彩,仅仅按需要开简单的矩形窗洞而已,且基本保证对称和均匀的布置。

(4) 建筑形态仍然采用了折衷主义手法,墙身以西方建筑的构图方式为主,屋顶则已改变为明显的中国风格,地方特色非常突出。

3.3 同化阶段

1928年之后,墨菲设计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造型得到巨大的成功,逐渐得到社会认同,他的中式大屋顶建筑造型风靡当时中国的公共建筑类型和文教建筑类型,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和中国建筑师的积极实践中,墨菲式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造型演进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处理手法,即一律采用琉璃瓦屋面、朱红色的圆柱、蓝绿色的斗拱及梁枋彩画,灰白色的外墙装修,再配合一个惟妙惟肖的中国宫殿式造型的大屋顶,其尺度与规格也基本对应中国古典建筑型制。这也从另一侧面表明,当时采用先进的建筑设备和工程技术,也是中西合璧式建筑造型得以社会认同的基本条件,没有相对合理的内部功能和使用设备的保证,其外部造型的某种内涵意义也是难以展示的。

在这一社会时尚的影响之下,岭南大学乃至整个广州市的建设都出现复古主义趋向,典型实例有哲生堂、陆佑堂(图13、14)以及纪念殉国师生的惺亭以及风雨亭、八角亭、女生宿舍的广寒宫(图15)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30年建成的工学院,“全部图纸由黄玉瑜工程师绘就,”16)这也是中国建筑师的设计首次出现在岭南大学校园里。这类复古主义作品在整体上把握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比例尺度,造型基本准确,细部也合乎规范,加之施工考究,装修华丽,都不失为岭南大学建筑中的精品。

4. 历史评价

在广州文物志中是这样评述岭南大学的建筑群:

“在民国初年的广东高等教育中,岭南大学在规模、师资、设备、教学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孙中山曾3次到岭南大学参观,发表演说并捐款,期望岭南大学学生担负建设民国的责任。1927年,岭南大学率先收回由中国人管理。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岭南大学文理科合并到中山大学,改作中山大学校址。

岭南大学旧址现存中心区包括由南校门到北校门中轴线一带的建筑,以及东侧的马岗顶洋教授宿舍,东南侧的广寒宫和西侧的模范村中国教授宿舍。中轴线一带的建筑有怀士堂、黑石屋、第一麻金墨屋(陈寅格故居)、第二麻金墨屋、马丁堂。格兰堂、积臣屋、天主堂、东正教堂、岭南附小建筑群(含陈嘉庚堂)、荣光堂、马应彪招待所、哲生堂、陆佑堂、爪哇堂、十友堂、化学系楼、岭南附中建筑群、张弼士堂、马应彪夫人护养院等。现存的原岭南大学建筑群,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校园建筑格调的统一性,又有设计手法的丰富性,是本世纪初南方大学校园建筑的典型实例。”17)

创建过程 篇9

一、构造实验拓扑图, 完成实验

根据IPsec-VPN的工作方式, 构建拓扑图如图1所示:

依据拓扑图所示端口地址进行设备的基本配置, 能使得网络连通。接下来进行IPsec-VPN的配置。配置代码如下图所示:

路由器R1的配置

同理, 在路由器R2配置也配置成功。

此时, IPsec-VPN的配置工作已经完成。

二、查看配置的结果

通过show命令, 就能查看配置的相关结果。以R1为例:

使用show crypto isakmp policy命令可以查看秘钥交换策略的设置

使用show crypto ipsec transform-set命令能查看到IPSec加密转换集

使用show crypto map命令能查看到加密映射图

同理, 在路由器R2上也可以用show命令来查看其配置的结果。

三、总结

通过构建实验, 可以看到IPsec-VPN建立的全过程, 加深对IPsec-VPN工作方式的理解, 这比单纯的理论讲解要更形象、也易于接受。

摘要:本文演示了在实验环境下创建IPsec-VPN的过程, 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IPsec-VPN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关键词:IPsec-VPN

参考文献

[1]Todd Lammle著.CCNA学习指南 (第7版) [M].袁国忠, 徐宏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创建过程 篇10

关键词:高速公路,环境保护,创建措施

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风向标,公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互动的,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必须有完备的交通运输作为基础,而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又依赖于经济的支持和促进。高速公路在这方面体现得更加明显。由于高速公路线路较长,路线所经过的区域较多,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其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十分复杂,高速公路建设取、弃土石方对环境的影响较大。此外,由于山区高速公路线形指标偏低、桥隧所占比例大,对营运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就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生态和营运环境的创建提出探讨,希望能取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便更好地建设高速公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1 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高速公路建设的上述特点,造成了公路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其营运安全与舒适环境较差,主要包括: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营运过程中对环境存在的影响。

2 环境保护与创建的措施与对策

自然环境优美,但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复杂,如不尊重自然,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不仅是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对工程安全、营运环境将带来极大隐患。同时高速公路的营运环境是关系到司乘人员安全与舒适的大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环境的保护与创建工作。要搞好该项工作,应把好环保设计关、工程实施关、环境创建关与环境监控关,实行层层把关,全面监控。

2.1 把好公路环境设计关

环境保护要贯彻以人为本、保护优先、治理为辅、再生结合的原则,在公路建设中必须超前考虑,将环保工作贯彻于设计之中,切实把好工程设计这一关键环节。在高速公路设计中环境保护与创建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2.1.1 自然环境的保护

(1)路线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与环保情况,合理利用地形既可减少工程量又减轻对环境的破坏,规避不良地质可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上述两个方面与环保紧密相关。湖北在沪蓉西高速公路设计中提出了“地形选线”、“地质选线”与“环保选线”的设计原则,三者互为条件、有机结合,有利于减少路基填挖,规避地质灾害,保护自然环境,创建优美的公路营运环境。

(2)路基设计应视地形、地质情况合理选取断面型式,避免大填大挖。在山坡陡峭的坡面尽可能采用半路半桥或路基分幅型式,减少路基土石方的挖填量;路基的石方开炸应进行科学爆破,尽量减少对岩体的扰动;路基深挖地段应根据路基边坡的稳定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护形式,对于顺层、滑坡等不良地质地段应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确定边坡的防护形式,应把工程防护和生物防护结合起来,并尽可能减少工程防护;路堑的边坡建议不拘于相同的坡比,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对于开挖边坡地段为荒山荒地时,应尽可能降低边坡坡度,有利于进行生物防护,减少或取消工程防护,既可减少工程造价又可最大限度的恢复原始地貌。

(3)隧道洞口设置要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尽可能与自然保持一致,减少对山体的切割;隧道选线应充分考虑水文地质情况,通过钻探、物探等多种形式超前探明地下水联通及流通情况,对影响环保、人畜用水的隧道,宜贯彻“以堵为主、限量排水”的原则对隧道内涌水进行治理,确保隧道开挖不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不影响山体的稳定,不影响工程的安全。

(4)桥梁要视地质情况选取合理桥型和基础以及施工工艺,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当桥基位于山体完整性、稳定性差的斜坡上时,应对斜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如桥基位于顺层坡面时,应选择对坡面扰动小的桥基型式,桥基的开挖或钻孔应选用对坡面振动小的施工工艺。

2.1.2 生态环境与营运环境的创建

(1)生态环境的创建:高速公路所能利用的地形往往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宝地,在设计中,一是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要对修建路基与架设桥梁两个方案进行比较,如建桥对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尽可能采用建桥方案,少占耕地;二是要充分利用隧道、路基的废方为群众造地,要结合当地的规划,对弃渣场的位置、规模、地形、地质、排水、挡护、绿化及复耕等方面进行全面设计,做到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2)营运环境的创建。

2.2 把好环境保护与创建实施关

搞好环境保护与创建的关键在于设计,抓实施是搞好该项工作的重点。在以住的公路建设中,对环境保护工作强调多,具体抓得不细,责任不明确,约束机制不力,没有环保管理专班,基本上是兼职管理。在以后的公路建设中应完善管理机构和管理措施。

2.3 把好生态环境创建关

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以人为本创建环境,优美与安全营运环境可由公路建设单位要求设计部门完成,而生态环境的创建则需要地方政府、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存在着较多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

2.4 把好环保监控关

山区较之平原、丘陵地区的高速公路存在着前述许多不同的特点,公路建成后,工程安全与运营安全及环境污染上可能存在着某些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必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监控,完善监控系统设计,及时掌握有关的情况,以便对不利情况进行处理。

3 小结

上一篇:新型体育项目下一篇:Web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