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

2024-05-22

新建筑(精选十篇)

新建筑 篇1

1920年,夏尔·爱德华和他的两个朋友创办了一本叫《新精神》的杂志。除了请了一些当时的前卫建筑师和艺术家写零星文章,杂志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他们自己写的,为了让作者显得更多,他们每个人都用多个笔名。这个时候,夏尔·爱德华开始正式用勒·柯布西埃这个笔名。5年间,他们的杂志出版了8期,像勒·柯布西埃在第二版序言中写的那样,为《新精神》写作的文章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他“谈论建筑,喜欢谈论建筑,希望有能力谈论建筑”,逐渐蜕去了夏尔·爱德华那稚嫩的外壳。在一个羞涩的时代,他展现出了惊人的表达天赋,变成了语锋犀利、颇具煽动性的建筑思想家。

1923年,勒·柯布西埃将他发表在这本杂志上的12篇文章收集整理出版,形成了他最富煽动性,影响最广的书——《走向新建筑》。这本书的法文原名为VersUne Architecture,英文版才译成Towarda New Architecture,法文版的书名没有任何表示“新”的字眼,反而显得更为确信,不可商量,表达出“这个时代的建筑就务必这样,这才是建筑”的意味。不难从其中看出柯布西埃当时的年轻气盛,他在向他的同行们,向那个时代的人们发号施令。他说,建筑必须改变在古希腊建筑之后那种在构造做法和装饰上磨磨叽叽的发展方式,“伟大的,甚至是好的建筑,都不是这样诞生的”;他说,“工业像一条流向它的目的地的大河那样波浪滔天,它给我们带来了适合于这个被新精神激励着的新时代的新工具”,看看远洋轮船、飞机和汽车,那么,建筑为什么不能变成居住的机器;他说,“必须树立大批量生产的精神面貌:建造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住进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喜爱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他高叫着:“不搞(新)建筑就革命!”正像本书英译本译者说的,他的书是一部宣言,不是“现代建筑深思熟虑的清单”,“有些句子笨拙可笑,保留一些高卢主义”,可他的言语并不空洞,他确实指出了那代人,甚至现代人所面对的一些问题。这本书引领无数建筑系学生和建筑爱好者踏入了现代建筑之境,读者们很难不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这些语句中逐渐体会到令人血脉贲张的躁热,引发出革命的冲动,直至想立刻动手做些什么,彻底推翻压抑的旧世界。

冷静地看这本书,结合建筑和城市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勒·柯布西埃的某些观点确实是吓人的,如果真的听从了他的话,拆除旧建筑,建立起“居住的机器”,那世界将变得何其冷漠、凄凉。但也正像他倡导的那样,钢和钢筋混凝土变成了重要的建筑材料,大面积的平板玻璃、平屋顶果然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主打形式,我们的家虽不是“机器”却真的来源于标准的户型单元。遗憾的是,我们现今的建筑和城市,原有的多样性正在逐步流失,而被打着“现代建筑”旗号的懒惰设计侵蚀着,缺失了多样性之后,何其乏味,即便多样可能不意味着高效。柯布西埃的一生,都在不断地修正、完善着他自己的思想体系,《走向新建筑》是这个体系中的起点,其中最深层的革命精神、那种“新精神”从未改变。他不断战斗,推翻旧的,树立新的、更好的,因为他也深知,建筑远不只是居住的机器,而应该是人类精神的瑰宝。他后来的很多作品展现了人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它们是不可复制的,与自然和历史深深地融为一体。

湖南新建筑节能验收 篇2

一、建设单位:

1.长沙市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登记表(原件)

2.湖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表(原件)

3.每栋号的建筑节能计算书(原件)

4.每栋号的建筑节能设计总说明(蓝图)(原件)

5.有设计变更还需提供设计变更(原件)

以上均要原件

二、施工方需提供如下资料

一、外墙内保温:节能原材料必须提供厂家检验报告、合格证;节能材料必须送检(如建筑保温砂浆、抗裂砂浆、玻璃纤维网格布,建筑保温砂浆同条件试块,根据建筑面积送组数)建筑外墙节能构造钻芯检测;必须提供长沙市建筑节能产品(材料)备案证明

二、电线电缆:1.厂家资质.2.出厂报告\合格证\试验报告\材料进场报告(认证书)

三、屋面:1.长沙市建筑节能产品(材料)备案证明(每栋都要复印件盖公章)

2.出厂检验报告复印件都要加盖厂家公章

3.常规检测(导热系数\抗压强度)、燃烧性.(屋面保温板)(长沙市所做对比检测,抽检30%);

四、门窗:1.长沙市建筑节能产品(材料)备案证明(每栋都要复印件盖公章)

2.单位工程试验报告需原件.型材送检,铝合金门窗三性、保温检测及现场实体检验(外窗气密性检测)每栋一组,中空玻璃遮阳系数、可见光透射比、中空玻璃露点复验情况。(长沙市所做对比检测,抽检30%);

五、入户门:1.长沙市建筑节能产品(材料)备案证明(每栋都要复印件盖公章)

2.检验报告,工程试验报告需每栋都是原件;(长沙市所做对

比检测,抽检30%);

六、外墙内保温检验批、分项、分部、屋面保温检验批、分项、分部、门窗检验批、分项、分部

特别注意:

各厂家需提供的备案表\出厂检验报告\是最新的且加盖厂家公章 各厂家的试验报告需每栋都是原件

《新建筑》等 篇3

类别:建筑/景观/规划

价格:280元/期,3360元/年

新建筑

全年12期

《新建筑》自1925年初创刊以来一直与建筑师、业主、建筑学学生,以及业内同仁相互依托传递建筑资讯。随着时间迁移,它形成了独特的视角,传播建筑界的新思想、新设计。

出版地:英国

类别:时尚/广告/产品

价格:70元/期,840元/年

Wallpaper

全年12期

创刊于1996年,是一本集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建筑、旅游等全面时尚品位杂志。这里可以看到世界顶级的建筑、室内装璜、高级厨房厨具、美食甚至时装的介绍。

出版地:荷兰

类别:建筑/景观/规划

价格:220元/期,1320元/年

MARK

全年6期

《MARK》是全球顶尖的以国际建筑设计与创新趋势为导向的专业期刊,它融合了著名的建筑师掷地有声的作品,还有新锐建筑师的前卫作品,甚至还有建筑道路上开拓者的实验性作品。

出版地:英国

类别:电脑/软件/动漫

价格:170元/期,2210元/年

ADVANCEDPHOTOSHOP

全年13期

一份可以帮你磨砺高级PHOTOSHOP技巧的完美杂志,特别为高级数字艺术工作者定制,每期都包含了精彩的访谈和挑战性的教程。

出版地:荷兰

类别:室内/家居/用品

价格:单价:220元/期,1320元/年

FRAME

全年6期

《FRAME》是全球顶尖的以室内设计、空间设计为主,横跨产品设计、家居设计、材料设计、时尚设计等多种设计领域的综合设计媒介。

出版地:英国

类别:建筑/景观/规划

价格:130元/期,1560元/年

ARCHITECTURALREVIEW

全年12期

期刊创刊于1896年,由EMAPBUSINESS COMMUNICATIONSLTD出版,英国老牌建筑杂志,介绍现代建筑艺术和技术的发展,各国建筑物设计趋势、结构和内部装饰等。

出版地:英国

类别:时尚/广告/产品

价格:100元/期,1200元/年

GQ(UK)

全年12期

GQ(UK)作为一本引领男性潮流的时尚杂志,不但在“软时尚”方面把握住男性时尚潮流的兴奋点,也在“硬时尚”方面把握住了该国男性的精神理念、生活方式上的兴趣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类别:管理/设计

价格:46元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PAYPAL创始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资者彼得·蒂尔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与心得,包括如何避免竞争、如何进行垄断、如何发现新的市场。

新建筑无水生态应用 篇4

英国人约翰·哈林顿在1584—1591年间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只抽水式坐便器。坐便器与水池相连,装置在他所住的房子里。1775年,钟表匠亚力山大·卡明斯改进了设计,研究出了冲水型抽水式坐便器,首次获得了专利权。184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令”规定新建房屋、住宅、必须辟有厕所、安装抽水式坐便器和存放垃圾的地方。1889年,水管工人博斯特尔发明了冲洗式抽水式坐便器,采用储水箱和浮球。从此抽水式坐便器的形式基本上确定了下来。即从1775年算起至今已有239年的历史,如今,抽水式坐便器已被公认为“卫生水准的量尺”。

2 抽水式坐便器三大弊端

2.1 消耗宝贵的水资源

我国属于水资源匮乏的国家,水资源仅为世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的1/4。以河北省2014年1~6月份供水情况为例,2014年上半年需水154亿m3,供水121亿m3,缺水33亿m3。有半数以上地区缺水。因长期超采深层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超采量和超采面积均为全国的1/3,是全国最大的水漏斗区。河北省引黄进冀、南水北调解决缺水问题,花巨资治理水环境。以水冲厕所耗水量计算:每人每天冲大小便用水6 L计算,每人每年耗水2 190 L,现在城镇人口7.2亿,每年耗水量15.38亿m3,随着城镇化加快,我国达到城镇化人口10亿时,年耗水量为21.9亿m3,相当3亿m3水库7座。全国600多座城市,有300座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的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

2.2 破坏生态平衡

人们的生产、生活应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模式,原生态环境从土壤→植物→动物→人体系统食物链,即从土壤里长出植物,饲养动物,人体从动、植物获得营养,其排泄物本应在回到土壤中去,

英国的Howard和Balfour从提倡健康的角度提出有机农业,强调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循环使用养分来培育土壤肥力和生命力,使农作物健康地成长,生产出健康的产品,这种做法并非简单地看待健康的根源。正如Balfour发表对健康的论述:“健康的土壤—健康的作物—健康的动物—人类的健康”,即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健康是息息相关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健康的土壤,在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条件下,才有可能生产出安全农产品,才能获得人类的健康。

由于人为的破坏,粪便被水冲走,用化肥替代大量有机肥,我国化肥和农药据测算施用量有效率仅为30%,其余残留到土壤,水体和挥发到空气中,污染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污染了我们的餐桌。厕所冲去的粪便每年约0.8~1.2亿m3,如果将这些优质有机肥用到农田,每年将减少化肥用量180万t,到那时摆上我们餐桌的将是有机食品。

2.3 环境污染

水冲厕所造成人为的污染源,粪便接触水体后滋生病菌会对环境对人体造成危害。每年产生粪便0.8~1.2亿m3,产生污水15~21亿m3,体积比为1:18。污水流经空间由污水处理厂流入江河湖海,扩大了污染面。

3 新建筑无水生态应用

西方工业化先于我国,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每年消耗水资源15~21亿m3,冲走有机肥0.8~1.2亿m3,付诸东流,污染了我们生存的环境,我国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空气污染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建立无水生态厕所,利用现有科技成果,建设无水生态厕所,问计于民,先行先试,先从新建筑开始试行,然后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新建筑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篇5

乙方(承包方):

经甲乙双方商定,甲方将老年别墅公寓工程的施工任务交给乙方承担。为了明确双方责任,确保工程的进度与质量要求,在公平、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双方协商议妥本协议以下各条款,共同监督,严格遵守。

第一条:承包方式:乙方包工不包料,乙方负责自带机械设备、架材、模板等。以规定的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计算建筑面积,甲方按照每平方米完成工程量支付乙方单价¥200.0元/㎡人工机械架材费用。

第二条:承包范围:施工图纸文件中所注明的建筑主体土建部分的所有分部分项工程。

第三条:质量要求:合格工程

第四条:开竣工日期:本工程定于04月2日开工,定于月02日竣工。日历工期90天。

第五条:人机费支付办法:按照形象进度拨付。基础出土后拨付总人机费的10%;第一层完成后(现浇板浇注完毕)拨付总人机费的50%;屋面和装饰工程完成拨付总人机费的90%;整个工程完成并交工验收合格后拨付至总人机费的100%。

每次付款,由乙方写出书面报告,经甲方技术人员按照合同要求核对工程量及质量情况后签署意见,审批后拨付。

第六条:双方责任

一、甲方责任

(一)按照资金拨付办法及时拨付人机费。

(二)协调好开工前及施工中的水电供应,协调好施工道路的畅通,达到三通一平,并承担水电及道路三通一平所需的费用。

(三)保证施工中所需材料和构件的及时供应,做好材料的取样、送样、配合比单、原材料的出厂合格证等工作。

(四)负责组织隐蔽工程、验槽、基础及主体工程的验收。

(五)负责协调社会、主管部门及四邻关系。

二、乙方责任

(一)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现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施工。

(二)必须听从甲方和上级主管部门、监督、监理的指挥,配合检查,执行处理意见。

(三)认真组织施工,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质量保证措施、施工安全措施、技术节约措施、主要技术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等,严格执行措施条款,确保工程质量。

(四)提供材料使用计划,在各种材料使用前7天内向甲方提出书面材料用量计划。

(五)编制现场文明施工措施,加强文明施工管理,保证道路畅通,并悬挂文明施工和安全施工图片。

乙方负责每天将施工现场清理干净,材料、架材堆放整齐,现场无长流水、无长明灯,场地无积水和生活垃圾,达到文明施工的要求。

(六)严格安全施工管理,明确事故责任,确保安全施工,杜绝事故的发生。如发生安全事故,一切责任均由乙方负责承担。

(七)提供所有所需的施工人员、机械架材及生产工具、支撑模板(包括支模用的铁钉、铁丝、穿线用的钢丝、钢筋绑扎用的扎丝等),脚手架杆、板、扣件等,测量设备及小型用具钢尺、线绳、线坠等,并承担其全部费用。

(八)已竣工工程未交工前,负责已完工程的成品保护。

(九)乙方对分部、分项工程、隐蔽工程自检合格后,经甲方、监理、质检站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十)因施工不合格造成返工,乙方负责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损失和费用。

(十一)人为造成材料半成品损坏的,按照实际价格从拨付人机费内扣除。

(十二)乙方不得将工程转包,如转包,甲方有权中止合同,下余人机费甲方拒付。

(十三)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严格执行三相五线制,临时用电所用的电料必须合格,接电后把闸刀盖盖好,确保用电安全。

第七条 工程变更

单项变更项目人工费在壹千元以内的甲方不付,壹千元以外计入决算。施工现场无任何计时工,停水、停电、图纸变更、机械故障等原因引起的停工,工人的生活费、人工费计机械架材的停滞费等,均由乙方承担,甲方不承担任何费用。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至人机费拨付完毕之日失效。

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 乙方:

新建筑 篇6

区域:纽约-新泽西北部-长岛

2011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172亿美元

2010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220亿美元

2009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173亿美元

2.达拉斯 得克萨斯州

区域:达拉斯-沃斯堡市-阿灵顿(得州部分)

2011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95亿美元

2010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97亿美元

2009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91亿美元

3.休斯顿 得克萨斯州

区域:休斯顿-贝城-舒格兰

2011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88亿美元

2010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81亿美元

2009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85亿美元

4.华盛顿特区

区域:华盛顿-阿灵顿-亚历山大(华盛顿特区-维吉尼亚州-马里兰州-西维吉尼亚州)

2011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81亿美元

2010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79亿美元

2009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80亿美元

5.芝加哥 伊利诺伊州

区域:芝加哥-内伯维尔-乔利埃特(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威斯康辛州)

2011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60亿美元

2010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59亿美元

2009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60亿美元

6.波士顿 马萨诸塞州

区域:波士顿-剑桥-昆西(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

2011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59亿美元

2010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51亿美元

2009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38亿美元

7.洛杉矶 加利福尼亚州

区域:洛杉矶-长滩-圣安娜(加州)

2011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58亿美元

2010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72亿美元

2009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58亿美元

8.凤凰城 亚利桑那州

区域:凤凰城-梅萨-斯科茨代尔(亚利桑那州)

2011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53亿美元

2010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37亿美元

2009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46亿美元

9.西雅图 华盛顿州

区域:西雅图-塔科马-贝尔维尤(华盛顿州)

2011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52亿美元

2010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40亿美元

2009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39亿美元

10.亚特兰大 乔治亚州

区域:亚特兰大-沙泉市-玛丽埃塔(乔治亚州)

2011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49亿美元

2010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39亿美元

2009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38亿美元

11.旧金山 加利福尼亚州

区域:旧金山-奥克兰-弗里蒙特(加州)

2011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45亿美元

2010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48亿美元

2009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43亿美元

12.费城 宾夕法尼亚州

区域:费城-卡姆登-威尔明顿(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特拉华州-马里兰州)

2011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39亿美元

2010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38亿美元

2009年建设资金基本数额:36亿美元

印度新建筑的现代之路 篇7

一 . 印度新建筑对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探索

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在印度引发了新的建筑热潮。印度建造了大量的摩天大楼、购物中心和公寓楼等新建筑,这些新建筑与印度的现代建筑相比形式更新颖、材料更现代、技术更先进。在新的时代,印度建筑师们受国内商业化和政治文化转变的影响,对建筑设计的理念更接近于西方的现代建筑思潮。尽管如此,印度人对他们的历史、文化,甚至对他们给现代建筑的贡献依然感到骄傲,他们有着经济上的自信和强有力的民族认同感,这使得印度新建筑的现代之路在不断前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保留着印度传统文化的影子。与多西、柯里亚他们的设计手法不同的是,新时代的印度建筑师们更注重从深层次挖掘自身传统中最基本的东西,去探求与气候、人类尺度、居住形态和精神价值等有关的那些永恒之物,并将他们转化为新的语言融入到建筑当中,使建筑富有现代感的同时兼具永恒性。

1建筑形式对现代与传统的融合

随着印度建筑与世界建筑联系的不断紧密,印度新建筑的形式越来越具有现代感,表现也越来越多元化。但立足民族本土传统并融合西方文化,创造出具有现代性的地域建筑,使古老的印度建筑文化获得新的诠释一直都是印度建筑的发展方向。所以尽管印度的新建筑形式新颖,从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很多古老文化的气息,体会出隐含其中的许多属于建筑本质的东西。

(图片来源:筑龙网)

伦敦和孟买建筑事务所Serie architects在印度的西海岸城市果阿设计了一个“Aarvli度假村”。项目位于一处陡峭的悬崖顶,利用远山的观景视线,建筑师设计了一系列穿透曲线外墙的圆形庭院,并由弯曲的交通通道将私密与公共空间串联起来。那些公共空间都带有一个圆形庭院,将自然光引进室内(图1)。虽然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完全现代的形式风格,但内部通过对庭院空间的重复运用来引导光线,并应对印度炎热气候,营造室内外交往空间的手法与柯里亚在圣雄甘地纪念馆中的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体现出了自然要素对于印度建筑文化的影响(图2)。这种挖掘庭院的形式背后所隐藏的内涵和本质的手法,将现代的建筑形式巧妙地和印度传统文化融为了一体。

2建筑材料对现代与传统的融合

(图片来源:筑龙网)

砖、石是印度最传统的建筑材料,但随着印度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建筑材料已无法满足印度新建筑的需求。类似于摩天大楼这样的新建筑必须由新的建筑材料进行建造,钢、玻璃、钢筋混凝土、金属等现代材料逐渐取代砖、石这类传统材料在印度建筑中的主要地位 , 是一个不容改变的趋势。面对这样的趋势,印度新建筑始终追求将印度的传统特色与文化内涵融入现代建筑材料之中。

由阿联酋迪拜的WS Atkins设计的NamasteTower(合十塔)将于2015年在孟买建成,这座62层高的塔楼采用了印度传统的问候方式——合十礼(Namaste)作为建筑外形的灵感来源,将成为孟买的地标性建筑,代表着印度蓬勃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它的表皮,虽然采用的是所有摩天大楼中都会采用的现代建筑材料——钢和玻璃,但它巧妙地将印度文化中的指甲花进行抽象放大融入到了材料的表达之中(图3)。印度彩绘继承的是印度最古老的人体刺青艺术,这项传统艺术是印度贵族嫁娶时用来祝福的,因此印度的指甲花彩绘是新娘结婚前的16项装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整座大楼通过将现代的建筑材料与印度古老的彩绘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既具现代感又扎根于印度的本土文化,它是印度新建筑中寻求现代材料与传统相融合的完美体现。

(图片来源:旅游设计专业网站)

(图片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

3建筑技术对现代与传统的融合

随着印度新建筑的形式越来越新颖、材料越来越现代,在建筑中用到的技术也变得更加先进。不仅涉及到材料的构造方式的进步,国际上流行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手法也逐渐渗透到印度新建筑领域。但不管所采用的技术有多么先进,建筑中始终会融入印度本土的文化或精神内涵,从而体现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并使建筑扎根于印度这片国土,获得当地人民的认同。

Yazdani事务所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手法为宝莱坞电影城博物馆进行了概念设计,整个建筑通过抽象人体舞动的形态而成,是对印地语电影情感的物质表现(图4)。表现形式歌舞化是印地语电影的主要特色之一,体现了印地语电影独特的民族风格。博物馆尽管采用现代的技术手段进行表达,但它整体却是对印地语电影中歌舞化表现形式的一种抽象,能够更好地激发印度人民的民族认同感。虽然它只是一个概念设计,但也反映了印度新建筑中技术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趋势。

二 . 印度新建筑对生态建筑的探索

面对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一现状,不管是本土建筑师还是国际建筑师,都开始设计更多的绿色建筑或不妨碍生态环境的建筑。

1印度探索生态建筑的必要性

印度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再加上印度的贫富差距分化和过度的城市开发,也导致了各种资源的浪费。结合印度本身的气候特点,可持续性已经成为了印度新建筑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新技术与建筑结合 , 建设生态建筑的必要性可见一斑。

2生态技术在印度新建筑中的运用

随着国际上对于绿色建筑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各样先进的生态技术与建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采用主被动节能手段、开发利用新能源、使用环保材料等,成为生态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的环境现状导致印度新建筑也不断地向生态建筑领域探索。

由印度本土的RM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KMC公司办公楼位于海德拉巴,是一座以双层表皮作为生态理念的多层建筑(图5)。建筑的外表皮由定制的铸铝框架和水培托盘组成,托盘内种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建筑内表皮则是常用的铝窗,形成的双层表皮不仅可以透光,还可以对空气的流通进行调节。结合外立面的种植绿墙,有一个集成的喷雾系统,可以控制和调节释放到托盘内的水量,以节约水资源。建筑表面的种植绿墙不仅具有生态调节的功能,还兼具美学功能。多种植物在建筑表面成规律性布局,根据季节的变化可以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建筑立面的不同部位,从而呈现出具有审美功能的动态外观。这样的设计理念跟印度人对审美的需求是紧密联系的,并体现了印度本土建筑师立足于现代技术之上的独特的创造性。

不仅印度本土建筑师意识打到了探索生态建筑的重要性,国外建筑师在印度的建筑实践也越来越注重可持续性,印度新建筑不断向生态建筑的方向发展。

由FXFOWLE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孟买塔,位于孟买市南部风景优美的海边区域,建筑呼应着基地,塔身旋转扭曲,从基地上浮起(图6)。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孟买的天气,希望通过不同功能体块的旋转创造出独特的拥有各种适宜角度的室内外空间。同时为了对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设计整合了多种当代具有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和系统,使之成为印度最“绿色”的摩天塔楼。

随着印度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建筑师的关注,印度新建筑在生态建筑方面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仅有对国外先进生态技术的引用,更有露天的公共院子、架空的灰空间、室内外水环境的营造等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节能手段。生态建筑成为了印度新建筑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三 . 结语:展望印度新建筑的未来

随着印度的对外开放,全球化与地域性共处已成为印度发展新建筑的重要观念。印度新建筑总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国际化的现代建筑趋势,同时也关注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如环境技术、智能技术、生态技术等等,这些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为印度建筑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不可避免的现代化趋势,印度建筑如何才能驻扎于本土的文化传统之上,是印度新建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在运用现代形式、材料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才能使印度新建筑像传统印度建筑一样获得印度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认可。

新建筑 篇8

在古老的东方,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建筑形式被大量应用于殿堂、楼阁、园林。作为现代框架结构的雏形, 木构架结构的梁 - 柱传力体系以及斗拱和榫卯的大量使用, 有效的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 并在减少梁计算长度的基础上为大跨度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木材自身的性能限制, 中国古典建筑在高度的发展上止步不前。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西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思想的开放, 建筑的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封建、保守、精神主义至上的压抑之下, 一场现代主义替代古典主义的革命即将开始。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另一方面却成为了现代建筑发展的催化剂。作为商业中心的芝加哥人口猛增, 重建问题被提到了社会问题的头条。为了在有限的市区内建造能容纳更多人的居所, 高层实用建筑的概念被提出。

威廉·勒巴隆·詹尼 (Wiliam·Le·Baron·Jenney) 于1883年设计了一座不可思议的建筑——10层高42米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楼 (Home Insurance Building) (图1) , 于1885年完工并投入使用。它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座现代高层建筑, 并揭开了芝加哥学派的序幕。如果仅仅以高度来定义一座高层建筑, 那么它显然不在这个范畴里。

十九世纪初, 西方国家的高层建筑仍在使用砖石承重体系, 芝加哥的莫纳德洛克大楼 (图2) , 为了高度而牺牲底层空间, 底层墙体厚度达到了1.8米。同时期的欧洲, 为巴黎世博会而建的埃菲尔铁塔, 328米的高度无人能及, 但其象征性远大于实用性。无论是莫纳德洛克大楼还是埃菲尔铁塔, 都无法取代家庭保险公司大楼作为高层建筑史的开端。建筑的功能即使用功能, 非实用性的塔结构向实用性的高层建筑的转变, 是时代需求和社会问题促使下的必然产物, 家庭保险公司大楼即是这样一座完全实用性建筑。家庭保险公司大楼整个建筑以金属框架作为支撑, 框架结构提供了比以往砖石结构更高的整体性以及更多的使用空间。铸铁的空心框架柱内灌注水泥灰, 1至6层的锻铁梁, 7至10层的钢梁, 不作为承重结构的墙体 (只承受自身重量) , 间距5英寸的框架梁支撑楼板, 这一系列的创新无论在结构体系、材料应用还是实用性方面都开创了建筑历史的新纪元。尽管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楼在建造之初曾受到不少质疑, 以至于其创建者威廉·勒巴隆·詹尼为了证明它的安全性, 将自己的办公室安置于顶层并安全办公二十年之久。正确的结构概念设计、合理的传力途径使得钢材的性能被发挥到了极致, 颠覆了人们对古典高层建筑繁琐、笨重、可实用空间小的固有印象。这是结构的创新运用带给人们对建筑的全新感官。

二 .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发展的动力

水平荷载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作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水平风荷载作用下结构产生的侧向位移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最主要的控制因素。由于水平风荷载对高层建筑产生倾覆力矩, 如同最简单的力学模型——悬臂梁受侧向力作用的情况一样。高层建筑如果没有足够能抵抗侧向力的侧向刚度, 那么结构的内力矩将不能与侧向风荷载产生的倾覆力矩平衡, 竖向构件首先发生破坏, 整体结构将会失稳。建筑的结构形式会直接决定其传力方式, 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建筑最终的空间形态。19世纪末期包括家庭保险公司大楼在内的一系列高层建筑, 如威廉·勒巴隆·詹尼在1889年设计的莱特 (Leiter) 大楼 (图3) , 同年Barham和Root设计的20层全钢框架的芝加哥麦松尼克殿 (Masonis Temple) 大楼 (图4) , 虽然它们对侧向风荷载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但是从结构整体性的角度来看, 设计师们对竖向重力荷载的考虑程度远大于侧向风荷载。虽然结构的抗侧性能在设计阶段被考虑, 但作为最初的框架结构它们受限于计算水平、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的影响, 以及对使用功能和采光面积的要求, 设计师们对于实现结构抗侧性能的大幅提高似乎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在设计师们对高层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几近瓶颈的时候, 一种新材料的发明为之带来继续前进的动力。钢筋与混凝土的巧妙结合, 是19世纪建筑界最不可思议的发明——法国园丁约瑟夫·莫尼尔 (Joseph·Monier) 于1849年发明了钢筋混凝土并将其用于花坛及公路护栏。20世纪初期, 任索姆 (Ernest·L·Ransome) 设计的世界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诞生——15层的美国英格勒大楼 (Ingalls Tower) (图5) , 由此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芝加哥学派后期建筑的主要形式被大量设计修建。

二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 现代主义在美国成为了建筑的先锋, 作为芝加哥学派后期的先锋代表——中年之后加入美国籍的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Ludwing·Mies·Van·der·Rohe) 在芝加哥设计并修建了大量高层住宅 (图6) 。简单的正交梁柱框架体系多见于密斯高层建筑的立面, 而这些表面的“结构体系”却将真正的抗侧力核心筒隐藏于其中。剪力墙结构、框架 - 核心筒结构在高层建筑领域逐渐取代框架结构, 它们拥有与框架相比更大的抗侧刚度以及更加自由的平面和立面。当剪力墙在建筑平面内布置恰当的时候, 剪力墙在承受竖向及水平荷载的同时可作为建筑的隔墙使用, 而框架 - 核心筒结构为建筑的立面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以及框架 - 核心筒结构的出现, 不止体现了结构工程师们在建筑高度突破上的卓越贡献, 更表明了当时建筑师们的愿望——有意地将结构形式隐藏于建筑的外表之下, 让建筑的表面看起来或简单或炫目却让人捉摸不透。他们试图去创造充满迷幻色彩的建筑, 与哥特式教堂的花窗玻璃 (图7) 带来的绚丽不同, 它来源于建筑本身。当人们惊异于一个矩形等截面悬臂梁是如何稳固地嵌入大地、在地震和风荷载作用下是如何保持稳定的时候, 古典主义建筑已经在建筑发展史上被定格于一个永不复返的时代。

三 . 钢结构的归来——高层建筑发展的突破

在钢筋混凝土几乎占据整个建筑行业的同时, 过去的材料也在不断改进后重回人们的视野。钢筋混凝土自重大、抗拉性能弱的缺点是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的绊脚石, 尽管钢筋混凝土的重度比钢材小, 但因其构件截面尺寸较大, 因此其自重远超过同样跨度及高度的钢结构建筑。钢结构由于材料的受拉性能好 (这是区别于传统材料的最大之处) 、韧性高、可塑性强、自重轻, 这些优点是建筑师在对钢筋混凝土如此着迷的时候仍不抛弃它的原因。

在9.11恐怖事件之后材料的防火性能、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人们对钢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使用变得小心翼翼。对于钢材易腐蚀、耐火性能差的缺点, 建筑师们的才能似乎是用之不竭的, 他们总能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想出合适的解决方法。钢结构与混凝土的组合, 逐渐成为了高层建筑结构的主导。建筑师们选择将钢材包裹起来, 在混凝土以及高性能防火涂层的保护下, 钢构件的缺点被完美的消除。而另一种方法是将混凝土浇筑填充于大型钢管内, 形成了一种新的组合形式——钢管混凝土。当建筑发生火灾时, 钢管内的混凝土吸收大量热量, 在钢管与混凝土之间形成不均匀的热量分布, 这大大增加了结构的耐火时间。并且一旦钢管发生屈服, 混凝土良好的抗压性能使其能立刻承受上部传来的轴向荷载, 防止结构倒塌。由于钢结构与混凝土的协同工作, 二者的材料利用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因此节省了大量建筑使用空间, 为建筑师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将钢管混凝土运用到极致的例子当属2010年在广州完工的广州塔 (图8) , 由荷兰IBA事务所设计, 目前为中国第一高塔, 高600m。由塔体立面可以看到, 24根通高的钢管混凝土柱子以倾斜螺旋的方式排列, 而与其斜向相交的小直径钢管混凝土构件, 与这24根柱子组合形成的斜交网格筒体是结构最主要的抗侧力体系。斜交钢管混凝土外框筒与普通框筒的外框架相比, 为结构提供了更强的抗侧力及抗扭转能力, 也减小了内部混凝土核心筒的占用空间, 大大增加了建筑的使用空间。同时这种奇妙的排列方式, 造就了广州塔独特的形态, 即塔体近中间部位的66层直径最小, 广州塔也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蛮腰”。

建筑师们对新结构的挑战和尝试让我们一次次重新认识那些已经焕然一新的“旧”材料, 他们对材料及其组合的大胆运用是建筑界的创新, 也是基于对结构的深刻认知。

四 . 结构美学的表现——高层建筑发展的方向

一个世纪以来, 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们并不因为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产生而放弃对结构本身的探索, 结构的设计思想关键在于形式是否适应于功能, 荷载的传递是否能在形式中有效地表现。而是否将结构形式表现在建筑的外表中是建筑师们自己的选择。

由路易斯·沙利文 (Louis·Sulivan) 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是那个时代建筑界最响亮的口号。“形式追随功能”可以有双重解释:1. 新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对建筑使用者的行为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使得建筑的使用功能和从前发生改变, 新的建筑形式为了满足新的使用功能而需要改变。2. 对结构工程师来说, 建筑形式即结构形式。新材料的受力性能与以往发生变化, 结构的空间体系由繁至简发生了改变, 新的建筑形式自然而然地产生, 可见“结构功能”也促成了新的建筑形式。对于结构工程师来说, 结构设计即是在现有材料、施工工艺、经济水平的制约下寻求一个最优解, 因此从结构选型到材料选择都是多样的, 而这一切与建筑设计交织在一起, 在从古至今的诸多案例中甚至很难将结构设计和建筑设计区分开来。如Robert·Mailart设计的Mushroom slabs (图9) , 无梁混凝土楼盖只需要最少的优化支撑, 没有任何结构之外的建筑修饰, 而力在结构构件中的流畅传递却成就了建筑的特殊形象。

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楼以及密斯式住宅的产生, 是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共同突破并创造的一个理想成果, 此时结构工程师创造的结构空间必然和建筑师想要创造的建筑空间不谋而合。结构静力学以及数学计算方法的不断发展, 让工业时代的工程师抛弃了从前凭经验和感性方式去认识和设计结构, 这使得通过精确计算而设计出来的结构, 传力更加直接而明确。钢筋混凝土的出现为结构形式的创新提供了保障, 框架、剪力墙以及框架 - 核心筒结构的出现为建筑师对建筑高度的挑战提供了可能性, 并且使结构主体部分变得更加“隐形”, 让建筑师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建筑所创造的空间中。建筑艺术的重点从形制、装饰、美学意义转到了空间, 可以说现代高层建筑的飞跃式发展是随着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与使用而开始的, 它带动了结构形式的创新, 而结构创新是带动建筑发展的最重要的也几乎是唯一的动力。

在对建筑物高度挑战的时候, 比较符合常规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建筑师思考“我要更高”, 结构工程师思考“如何更高”。建筑师的思想永远走在人类建筑发展的前沿, 结构工程师们紧随其后, 他们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来预测这个世界。当技术的发展为高度提供了可能性的时候, 结构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意大利的天才建筑师奈尔维 (Pier·Luigi·Nervi) 曾经说过:“建筑必须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集合体, 而并非是技术加艺术”。当结构艺术平行于建筑艺术进入建筑师思想的时候, 建筑师们发现结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如此紧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接受结构艺术并试图在自己的设计中表达结构美, 但是他们经常会在“如何表达结构”的问题上产生矛盾。对于许多建筑师来说, 急于在外表上表达结构, 导致的不仅是建筑使用功能的流失和不确定, 更多的会让人无法接受这种较为直白与粗狂的美。于是建筑师将结构隐藏于建筑表皮之下, 大批量高层住宅的产生, 几乎完全顺应建筑平面布局的剪力墙, 布置的小心翼翼, 让人丝毫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这似乎预示着结构逐渐向建筑的屈服与妥协, 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结构不仅仅是隐藏于建筑表皮之下的骨骼, 它之所以被称为一门艺术, 源于它对力流的控制与传递, 在减少材料提高效率的同时, 为建筑的美观提供了可能。结构对建筑形态的影响, 是建筑师通过对结构极限的挑战, 来创造人们对建筑视觉和空间的全新体验。这是一些先锋建筑师们正在走的道路, 从伊东丰雄的东京TOD’S大楼 (图10) 对结构在立面上毫无遮掩的表达, 到库哈斯的反重力视觉效果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都是如此。

五 . 结语

2000年6月, 纽约时报与房地产开发商森林城市拉特纳集团共同宣布将在纽约第八大道建造一座可以容纳整个纽约时报集团和其他世界顶级企业租户的大厦——纽约时报大厦 (图11) [9], 方案招标阶段伦佐·皮亚诺胜出。这座52层钢与玻璃的建筑大面积采用双层表皮的玻璃幕墙, 其中包括18.6万根起遮阳作用的阻热陶瓷棒, 在保证室内舒适温度的同时, 协调周边环境的色彩, 让整个建筑看起来绚丽而烂漫。人们可以透过玻璃隐约看到围绕大厦一周的立柱和来往于楼层之间的楼梯, 隐藏于大厦中央、贯穿通体的核心筒, 悄无声息地为整座建筑提供有效的抗侧力保证。建筑师们希望透过建筑表现出来的精神, 往往是建筑与人的交流, 与自然的对话。他们有时候看似不需要让结构来充当建筑的表达者, 但是优秀的建筑师们都明白一个道理:结构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建筑, 它或奔放或含蓄, 但它永远存在于每一个建筑中, 因为那是自然界的法则, 是建筑师们必须遵守的定律。

参考文献

[1]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2]David·P·Billington.The Tower and the Bridge:The New Art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5.

[3]林同炎, 斯多台斯伯利.结构概念和体系[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4]Carles·Vallhonrat.Tectonics Considered——Between the Presence and the Absence of Artifice[J].Time+Architecture, 2009 (5) .

[5]刘先觉.密斯·凡·德·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6]石华.密斯以来的钢铁建筑研究[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 :3-5.

[7]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8]刘锡良.现代空间结构[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建筑经济角度的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 篇9

1 建筑产品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

1.1 建筑产品的概念和含义

要想实现对建筑产品的有效管理和分析, 就必须要对相关的建筑产品的概念进行准确的把握, 也就是说要明确建筑产品的范围和定义。目前来看, 行业对于建筑产品的概念的定义为建筑行业内部的可以为人民提供一定的服务的建筑生产形式, 也就是说通过对建筑业的生产来实现对市场经济的推动和对人们的需要的满足的产品。所以, 可以看出建筑产品的涵盖范围还是比较广的。

建筑产品在管理过程中, 可以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 是可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一定的建筑空间的产品, 也就是说通常所说的建筑;第二种, 指的是可以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建筑形式, 但是其自身没有供人使用的内部空间, 一般指的是烟囱和公路等建筑形式;第三种, 指的是其他建筑功能得以实现的辅助建筑形式,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管道以及其他建筑物品。

1.2 关于建筑产品的价值和消费

建筑产品作为一种商品, 其自身有着非常重要的使用价值, 但是其经济价值的实现, 还是要通过一定的市场交易来实现的, 所以在其消费和使用的过程中, 不仅应该关注其使用价值, 还应该对其价值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和体现。也就是说, 有关部门和建筑单位应该根据建筑产品的使用价值和成本价值对其自身的交易价格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 并合理划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体制改革的不但深入, 目前来看, 建筑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建筑单位的因素, 还存在着双方定价的现象, 也就是说买卖双方根据建筑产品的使用功能和特点, 对其进行一个商议后的定价。可以满足双方的不同利益的基础上, 实现价格的合理控制。

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其在交易过程中不仅具有其他商品的共性, 还具有自身的特性, 也就是说还存在一定的独特优势, 主要表现为:首先, 建筑产品的价值通常比较大, 而普通的商品价值则较小, 这样也就决定了建筑产品可以出售和租赁;其次, 建筑产品的固定性比较强, 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反复的流通, 也就导致了其市场规律的特殊;再次, 建筑产品的实用性比较普遍, 所有人都需要对建筑产品进行一定的消费, 所以潜在的市场巨大。

此外, 建筑产品区别于一般产品的缺点有:在使用功能的展现方面无法像一般产品一样, 能够直观的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建筑产品的功能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展现, 而不能在形成和销售的过程中直观的呈现, 同样的建筑存在的缺陷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这样也就导致了建筑产品的选择和购买存在一定的风险。

2 建筑生产的基本概念和发展

2.1 建筑生产的定义介绍

所谓的建筑生产就是指建筑产品的建设施工过程。从建筑经济学角度出发, 可以将建筑生产概括为以下几点:生产单位的管理、创新等水平。生产人员的劳动技能, 例如智力、体力等方面;一些可以使用的自然资源, 例如河流、土壤以及土地等;相关的资本投入, 例如生产人员的住所、货币资金以及生产设备等[3]。

建筑生产具有几点特征:首先, 单件性, 这是由于建筑产品的设计和多样化施工造成的, 所以在建筑生产的过程中, 一定的技术单位和施工组织只能够承接一个建筑产品;其次, 在建筑生产大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外部制约因素较多, 这是由于相关的城市建设规定与产品的固定性用途造成的, 不仅要受到各种人员因素的影响, 还会受到相关的自然因素和地理因素的影响, 也就一定程度导致了建筑生产的难度加大;再次, 不均衡的生产过程, 这是由于受到投资规模以及生产条件的影响;最后, 建筑生产的周期都较长, 短则数月, 长则数年, 也就是说在建筑生产的过程中, 有关部门要做好长期的工程管理准备工作。这是由于工程风险、建筑工程量以及结款时间长等原因造成的。

2.2 建筑的生产率

生产率就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产出量和投入量之间的比率, 也就是生产率等于产出量除以投入量。由于投入的要素种类不一样, 可以将生产率分为原材料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以及劳动生产率等, 且劳动生产率是最为普遍、常见的生产率。依据不同计算范围, 可以将劳动生产率分成两类, 分别是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在很多情况下, 个别劳动生产率就等于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则是依据行业或是部门中工作人员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对建筑生产的生产率进行研究, 其实就是分析与研究劳动生产率的相关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主要是为了实现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所以, 必须对加强劳动生产率的渠道与手段进行研究, 例如如何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等。

2.3 建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在建筑的设计、原材料以及施工等方面, 都表现了建筑生产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现代大型设备的应用极大的推动了建筑生产的发展, 各种高新材料的使用也有效的改善了产品的生产质量, 这种情况下, 建筑生产技术发展之后, 在相同量的生产时, 能够有效的节约生产要素中的各项投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加速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然而, 将建筑生产技术的作用只是在定性分析与研究上是完全不行的, 为了充分且有效的表现出科学技术具有加速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还应该加强对测算以及定量的分析, 从而对建筑生产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估与判断。所以, 分析与研究建筑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首要的就是选取一个适当定量分析方式, 之后在构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标准。这种方法能够对技术的进步作用及其发展情况作准确的评价, 进而对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调整。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建筑行业和房产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更好的分析市场现状, 实现对建筑行业的有效推动。有关部门必须要认真的研究影响建筑业的两大因素, 即建筑产品和建筑生产。而分析与研究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 必须与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建筑行业的特点相联系, 对其的研究将会对建筑企业或单位的组织形式以及相关的运行机制出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上文中笔者从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诸多不足, 还望批评指正。

摘要:随着我国房产业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建筑产品和建筑生产也逐渐的多样化, 这种情况下, 要想实现建筑产品和建筑生产的经济效益, 就那必须要对相关的建筑经济和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建筑经济,建筑产品,建筑生产

参考文献

[1]汪士和.该咋看建筑业的产业定位[J].施工企业管理, 2011.

[2]刘贵文, 李杰.基于价值管理的建筑业效率提升:海外经验及借鉴[J].现代管理科学, 2009.

北京新建筑地域性表达倾向 篇10

北京, 在中国是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城市, 除当代首都的政治地位外, 其850多年的古代都城史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大量不可磨灭的物质和精神遗产。21世纪以来, 北京无论城市格局还是建筑, 都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更新, 近年来很多新建筑具有国际建筑师设计背景, 运用了新材料、新技术, 结构形式特殊, 空间和外部形式也勇于创新。全球化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机遇, 然而人们仍期冀建筑在融入这诸多新东西之后, 仍具有北京的地域特点。

地域性缺位

现在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 建筑地域性的表达不应仅限于形式, 更应在内涵中体现。然而, 这种理想很多时候还不能成为现实, 虽然在全球化越来越强的作用下, 很多建筑在表达上抛弃了“过时”的“形式表达地域性”手法, 但仍无力在“内涵”上有所突破, 因此造成地域性缺位的现象。这种现象或多或少地表现在一系列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竞标建设上,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堪称中央电视台新台址CCTV办公大楼。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位于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中路以东, 属于北京中央商务区 (CBD) 的核心地带, 邻近国贸、嘉里中心、京广中心等商务写字楼, 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新台址方案于2002年开始设计招标, 同年底确定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库哈斯的方案为中标方案,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国内设计合作单位配合施工图设计。

CCTV大楼从设计方案公布至2008年竣工的6年间, 惊叹和批评的声音始终相伴。CCTV大楼的“Z交叉”方案不仅成为了建筑界的热门话题, 也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尽管从结构到形式的怪异和复杂令各种评论纷至沓来, 但几年间在CCTV大楼巨大、奇特、不同寻常并逐渐清晰的面貌渐成事实的面前, 国情、传统、继承这些声音已经不堪一击, 无力地被淹没在现代、挑战、革新的声音中。有专家表示, 这是一个不卑不亢的方案, 既有鲜明的个性, 又无排他性。作为一个优美、有力的雕塑, 它既能代表新北京的形象, 又可以用建筑语言表达电视媒体的重要性与文化性。方案中标主要来源于4方面的好评:代表了“新北京”的形象;表达了中央电视台媒体的特性;结构方案有创造性;代表中国建筑史的新里程。然而, 批评的声音更猛烈、更广泛, 也更持久。在建筑上的批评集中在以下两点:造型怪异, 超出结构、经济理性限度;诠释的“新”北京形象有标志性, 但和“旧”北京没有关系, 这两点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提出了此建筑地域性的缺失。

CCTV办公大楼

对此, 库哈斯及其设计团队有所解释。针对批评中关于物质层面上“经济、结构不合我国国情”的第一点, 库哈斯的助手赵亮说:“CCTV大楼对城市空间有很多考虑, 它代表北京21世纪的新标志、新形象, 代表一种能够向世界表明的态度, 我们欢迎一切创新。”对于精神层面上建筑的标志性和“旧”北京没关系的说法, 库哈斯不承认CCTV大楼具有很强的标志性, 如果CCTV大楼会成为一个地标, 那它也只是北京100个地标中的一个而已。同时, CCTV大楼不等同于悉尼歌剧院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这两个地标性建筑, 因为库哈斯认为具有过于强烈地标性的建筑很难和历史悠久的城市相融合, 因此北京不适合建造悉尼歌剧院或者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那样的地标性建筑, 他主观上也不想将CCTV大楼设计成一个地标性建筑。

但是客观来看, 首先CCTV大楼的标志性很难否认;其次, CCTV大楼能否真正融于北京, 不能仅通过有无“标志性”来证明, 而应以更多的建筑语言, 如布局、空间、材料、形态等表达同北京城市的关系。显然库哈斯的建筑语言并没有为此作过多阐释, CCTV大楼“Z交叉”环形模式的生成, 更多出于对高层建筑形态和内部交通方式变革的一种探索。因此, 即使能从物质层面上解释CCTV大楼存在的合理性, 也难从精神层面上显示其对北京城市地域性的积极呼应。

除中央电视台新址CCTV大楼, 类似的建筑还有位于中关村的中关村金融中心、位于东二环的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部、中国海洋石油办公楼、位于西二环的北京西环广场、位于西长安街的北京凯晨广场等建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全球化所带来的建筑材料、设计手法趋同等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和北京这个有特色的城市的联系。

各说各话的地域性表达

很多建筑作品因为地域性而受到争议, 表面上看争论的焦点还在于“有”和“没有”地域性上, 但进一步深究评论者与设计者各自的阐述可以发现, 其实二者对地域性的态度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都是希望建筑具有地域性。分歧的关键问题在于二者对地域性的理解、认知和表达存在偏差, 评论者期冀的地域性并没有在建筑中显现, 而设计者在建筑中表达和依托的地域性没有被评论者所体察。这是现阶段很多北京建筑存在的现实情况, 在此借用一个引起广泛争论的建筑实例——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西长安街南侧、人民大会堂西侧, 1998年国家大剧院开始征集设计方案, 2001年开工、2007年竣工。其间经过两轮正式竞赛与3次修改, 实施方案从来自10个国家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竞标方案中选出, 由法国保罗·安德鲁和巴黎机场公司完成方案及初步设计, 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施工图设计。然而, 千挑万选的方案还是掀起了热烈讨论, 近10年间国家大剧院在饱受争议的状态中设计建成, 而且建成之后, 对其的评论文章还是层出不穷。如此争议的出现和地域性有关, 当中反对者众多, 几十名院士和百名建筑专家曾公开提出意见。在49位院士联名的意见书中写道:这不是学派之争, 而是脱离中国实际与务实中国传统文化之争, 我们认为建筑要讲求功能合理、经济节约。可见院士们的意见基本能代表绝大多数人观点, 认为方案在功能、经济、形式上都没有表现中国及北京地域性, 无论是庞大的面积、巨额的投资、还是半椭球性的形体、钛合金的材料等, 诸多方面都过多地使用了全球化语言, 而忽视了从中国到北京, 再到天安门广场, 由宏观到微观意义上“地域”的特点。

面对激烈的反对甚至是“讨伐”, 设计者安德鲁本人这样回应:“唯有准备好失去你的文化, 唯有松开所有那些捆绑住你, 使你觉得安心的保险, 同时又是你麻醉瘫痪的绳索, 你才会发现自己的文化将再次充满新生的活力, 像喷发的新泉一样不可抵挡。”这段话中安德鲁表达了自己对继承传统文化的革新态度。此外, 安德鲁还就建筑的具体手法问题进行阐释:“我倒想提一个问题给你们, 一个圆的建筑在方形的水面上是什么概念?这个建筑的空间是一层一层、环环相扣的院落风格, 这就是中国建筑的鲜明特点。中国人在这个建筑中, 可以找到中国文化的踪影, 在找到自己传统的同时, 又看到全新的建筑。”安德鲁的话除了表明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手法, 似乎还在暗示反对者对他的不理解, 来源于他们对“新地域性”和“旧地域性”关系认识的守旧, 即反对者期待旧而传统的地域性表达方式, 但他却代之以一种吸取内涵的全新手法和形式来表达新地域性。

其实, 很多时候对于“建筑应具有地域性”并不存在争论, 恰如国家大剧院, 尽管反对与支持的双方激烈争论, 但二者对于表现中国北京地域性的态度一致, 矛盾的关键在于深存于二者思想中的“地域性”不尽相同, 对于表达地域性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异。对建筑地域性的理解、认知和表达存在差异, 是全球化现阶段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全球化的今天应表现什么样的地域性, 它和传统地域性的关系如何, 又该怎样表达?这是问题的关键。这样一个复杂却客观存在、萦绕在每一个创作者心头的问题, 应该被加以探讨甚至是争论, 目的为寻得差异中的相互理解和出路。

基于城市意向的地域性表达倾向

建筑缺乏地域性, 对建筑地域性的理解、认知和表达存在偏差, 是一些北京新建筑存在的问题。但也不可否认, 并非所有建筑都如此。虽然全球化的热潮席卷了北京乃至全中国, 但仍有部分建筑师坚持地域性的表达, 并通过一些作品反映出这种坚持和探索。如崔恺的德胜尚城、史蒂芬·霍尔的当代MOMA、隈研吾等建筑师的三里屯Village等, 都是在这一领域研究中开辟道路的范例。

德胜尚城是一组商务办公楼, 2005年建成, 位于德胜门西北角。建筑师崔恺从保持北京城市地域性的角度出发, 设计了德胜尚城这组建筑。他在一次讲座中这样阐释:“整个城市缺乏特色在中国、甚至亚洲都是一个通病。我们在日常的设计工作当中, 如何能够去寻找这样的特色, 或者说能够通过我们的一点努力来使城市多保持一点特色, 实际上是我们工作当中很重要的问题。”他表示:由于北京城的规划结构非常清晰, 它大多数的建筑实际上比较内向, 也就是说通过街道、胡同、四合院进入到建筑内。所以, 在设计当中采用的是一个比较严整的城市外界面, 使人们进入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完整空间。步入其中, 你可以看到年岁久远的大树, 以及通过旧材料、老方式改造的建筑, 它们带有北京城市的记忆, 跟北京城市的历史联系。建筑师们希望借由街道、胡同、四合院等外部空间组织暗示北京城市的结构, 使一个新的城区跟城市历史之间建立潜在关系, 令这个建筑作为城市界面在北京的历史中延续。可见, 崔恺的观点是建筑作为城市的一部分, 通过个体建筑对城市结构和肌理的呼应, 能够延续、促进城市的地域性, 而建筑总体布局、空间序列, 乃至尺度、材料等细部处理都是表达建筑、城市地域性的载体和手段。

美国建筑师史蒂芬·霍尔设计的当代MOMA, 是一组高层公寓建筑, 共8栋, 位于北京东二环东直门外, 于2005年底公布设计概念方案, 2008年竣工。方案除在绿色节能技术方面做了特别考虑外, 同其他高层建筑的不同之处还在于8栋建筑在16~18层高空以空中廊道连接, 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建筑群体空间。建筑师的草图展示了设计概念的推导过程, 可见此设计对于北京传统邻里间相互交往的生活状态有一定考量。连廊在功能上主要作为茶室、书吧、展览厅、游泳池和健身等公共活动区使用。显然它对于高层建筑中相对封闭的居住空间而言, 是一个具有开放性、有利于拉近人们距离的公共空间。但对于外部城市空间而言, 它又是为建筑内使用者服务、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小范围开放公共空间。事实上这种“中间”性正是胡同空间的属性, 连廊实际上是胡同空间的一种隐喻, 因此尽管在形式上连廊、胡同有着差异, 但其基本属性的相通提供了类似北京传统生活空间的意境。从这个意义上讲, 它同北京SOHO现代城“在高层建筑中引入空中庭院作为共享空间”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都是希望通过交往空间的设置, 唤起人们在情感上对北京传统城市生活方式的记忆和靠近。

另外, 三里屯Village也是一个在北京朝阳区使馆区附近的商业综合体。这一带原来就因为三里屯酒吧街而闻名, 现在在旧酒吧街的西侧建成了三里屯Village。它分为南北区两部分, 北区主要是公寓、酒店和国际名牌旗舰店, 南区为商场、餐饮娱乐酒吧、文化广场等。这组建筑群的地下部分相连, 其纵向有一条错位的南北通道, 在偏南侧交错的位置形成一个小型广场。同大型封闭商业建筑相比, 这些街道将人的活动自然引入其中, 整个建筑变得生机勃勃, 在尺度和形态上同传统北京城市街道相似, 给人带来北京城市特有的空间体验。在街道中穿梭时, 没有任何形式上的直接模仿, 就轻易使人获得了身处北京“胡同”空间的感受。由此看来, 尽管三里屯Village运用了彩色玻璃、金属、镜面不锈钢等颇为“时尚”的新材料和新形式, 但却吻合了老北京的城市结构、空间尺度和肌理, 造就了其前卫表象下暗含老北京城市的独特气质。

3类地标建筑的思考

以北京几个热点新建筑为例, 总结近年来北京新建筑地域性表达的3类倾向, 即地域性的缺位、各说各话的地域性表达、基于城市意向的地域性表达。

任何地域都具有各自特点, 不可避免在建筑上留下烙印。尤其在北京这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 地域性缺位的建筑, 虽然具备了全球化带来的各种积极优势、符合建筑的理性要求, 但不免造成情感上的失落。但是, 对地域性的认识存在偏差是建筑发展的必经过程, 几乎不能避免。因为地域性是一个动态的随时间变化的概念, 它不是过去固定不变的“地域性”, 虽保持相对稳定性, 但总在去旧出新。对一个动态变化的事物, 持有不同观点, 能够在争辩中判断前行的方向也是一件好事。我们需要不断调整创作者与受众的观念, 由此创作出更多表达地域性的方式。可以说, 建筑在全球化道路上继续前行, 满足了日益发展的功能需求、运用了新材料和技术、采用了新形式, 这些都是建筑不断发展进步的表现。但同样重要的是, 将人的心理情感需求, 即对地域的归属感也作为设计目标, 对于建筑语言本身无疑是一个质的提升。

此外, 北京地域性地标建筑还有多种角度、多种手法的尝试。如日本建筑师迫庆一郎在三里屯Village南区S1、3、5栋楼的外立面设计中, 以铸铁材质演绎老北京的窗格元素, 并在网格内层设计金色的镜面不锈钢, 通过装饰和色彩在意向上表现北京的地域特性。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三里屯Village北区瑜舍酒店, 则运用了金属、彩色玻璃的现代材料, 但却依靠内部空间层次的组织、室内的木材材质、帷幔、由中药柜演变而来的家具、简约的饰品等, 营造了非常强烈却内敛的中国及北京气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人们对于建筑地域性的理解和认识也会随之动态发展和相对稳定。正因如此, 地域性的表达手法不会有固定的模式。特定场所、特定时期、特定城市区位、特定社会功能, 是决定一个建筑生成的综合因素。每一个建筑都是独特的, 只要在某一点上它呼应或印证了地域特点, 我们就有理由确信它在此地域存在的价值。未来, 无论北京还是全中国的地标性建筑, 都提倡少一些由于地域性缺位而造成的“随全球化脚步前进的途中失去自我”, 而多一些从大局角度探求地域性表达的可能性。

上一篇:设计承载力下一篇:选择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