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的未来发展

2024-05-23

播音与主持的未来发展(精选七篇)

播音与主持的未来发展 篇1

关键词:播音主持,创新,理论素养,业务能力,个性化风格

文丨于丽梅

播音主持, 在广播电视系统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一方面, 面对社会上复杂多样的生活素材, 要取其精华, 制作精彩的节目内容;另一方面, 要通过复杂的数字传输技术, 传到千家万户。而播音主持艺术, 恰好将这两方面有机的连接在一起, 是前后贯通的桥梁。笔者通过阐述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与时代变化, 指出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必要性, 并提出创新发展策略, 以期为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创新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1 播音主持艺术概述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时间并不算长, 1922年, 中国第一座无线电台在上海建立, 开始播送一些音乐和当地报纸新闻。1958年, 新中国第一座广播电视台——北京电视台, 开始演播, 到1978年, 北京电视台, 正是更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随着广播电视台的建立, “播音员”“主持人”这一行当逐渐兴起, 并为人熟知。

目前在我国, 播音与主持艺术还是一个新兴专业, 随着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播音主持人职业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成为未来行业领域的热点和亮点。现在, 全国有超过一百三十多所高校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 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等能力, 能担任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高级专门人才。

“语言表达”、“情感交流”和“形态美”是播音主持艺术的三个重要方面。首先, 播音主持从根本上说是一门沟通交流的艺术, 所以说, 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至关重要。播音主持的语言不但讲究声音的温婉浑厚, 更讲究灵活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艺术, 展现语言的韵律美;其次, 播音主持艺术的关键在一个“传”字, 就是要求播音员要能够将信息内容顺利传播给大众, 而生动的传播必然少不了情感的渲染;最后, 播音主持人作为一种公众人物, 他们本身的形态气质也是一种艺术, 观众对播音主持人的印象关系着对节目的热情与支持, 关系到节目的传播效果。

2 创新的内涵和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行业要发展就必然离不开创新, 创新是与创造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 灵活性和独特性。也就是说,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 要求主持人要能够灵活运用知识, 塑造属于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在当今社会发展脚步的推动下, 广播电视业面临着创新与变革。具体来说, 科技的进步, 导致传播手段、传播媒介, 传播方式的改变, 这导致广播电视产业运作方式的变化。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又提高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观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相似的节目内容, 而是渴望看到形式多样的, 内容不断变化的节目;不但满足于对事实的简单了解, 而是希望寻求更深层次的阐释。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 能够深入浅出的展现节目内容, 灵活应对观众的需求变化。总之, 广播电视行业的深入发展, 必然要求播音主持艺术的不断创新。

3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要求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 是通过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知识素养、业务能力、个性化表演风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3.1 塑造坚实的知识结构是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基础

面对观众需求的多样化, 播音主持人员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熟练掌握语言、播音知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而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的不断扩充也是必然的。并且, 知识不必拘泥于形式, 有人说知识像朋友, 是多种多样的, 有哲理性的, 启迪智慧;有生活化的, 放松心情;有前瞻性的, 启发思考;有历史性的, 发人深省。因此, 播音主持人员要广纳慎取, 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 增强自身的知识素养。

3.2 培养专业化的业务能力是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关键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 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求播音主持人员具有整体驾驭的能力。不但要会“播”, 更要会“采”“编”。要以播音为中心, 既要会采集信息, 又要会创意策划, 做一名多面手。只有这样才能更适应播音主持专业化的要求。广播电视行业的多样化发展, 要求工作人员在每个工作环节都更加专业化, 这样才能做出更有竞争力的节目。

3.3 形成独特的主持风格是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灵魂

在多样化中求得个性化才是播音主持人员的生存之道。观众的审美层次不断提高, 以前那种千篇一律的播报式主持, 已经远远不能吸引观众。新时期, 播音主持人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就像鲁豫的亲切, 杨澜的优雅, 董卿的活泼热情, 只有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才会让观众过目不忘,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姚喜双.未来播音主持艺术的展望.语文建设, 1996 (6) .

[2]孔宪毅.自然辩证法的根本出路在于原始性创新.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3 (3) .

[3]刘晓平.创新在播音主持艺术空间的拓展.采写篇, 2010 (6) ) :43-44.

浅析播音主持的传承与发展 篇2

关键词:传承创新,优良传统,整合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向前辈学习, 向前辈致敬

齐越、夏青、葛兰、铁城、方明、雅坤、林如、虹云等一代又一代老播音员就像一面面旗帜, 矗立在我们面前, 让人景仰。他们让我们感动, 让我们震撼, 让我们享受, 让我们陶醉。我们为他们的声音、为他们的情感、更为他们高超的语言功力所折服, 发自内心向他们致敬!这一代播音家至少影响了三四代人, 无论是新闻播音, 还是通讯、散文和诗歌的朗诵, 都让许多老听众和观众对他们难以忘怀, 对他们崇尚有加并时常回味无穷。

当然, 由于历史原因, 我们的前辈们当时的语调过高 (那个时代要求有强烈的阶级感情) , 语速过慢 (大约每分钟180个字左右) , 可能已经不适用于今天了, 可我们却仍然感叹他们对于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处理的语言及语法功力给我们带来的语言享受。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声音、韵味、语气、语调、节奏以及停顿等听出他们播的每一句话都言之有“物”。物是物质的物, 是有内容的, 就是通过他们的二度创作把稿件中的东西完全还原出来, 而且还非常悦耳、动听, 还能让你充分理解稿件的原作者所要表述的是什么。他们的身上饱含着播音艺术的优良传统, 凝聚着播音艺术的精华, 而这些优良传统和精华恰恰是解决当前播音界问题的良方。

我们当今的播音员真应该认真刻苦地学习向前辈们, 从提高“功力”上入手。然而让我们遗憾的是, 近年来我们整体播音员的职业素质与功力正在逐年下降, 究其原因, 主要有三:

第一, 中国传媒大学、浙广、南广以及现在很多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 播音与主持仍同属一个专业, 而播音与主持的状态又有很大区别, 练播音有了状态 (标准的吐字发音) , 主持就松下来了;练主持有了成效, 播音又找不着状态了, 最后往往是上不去、下不来, 学生无所适从。

第二, 不屑于播音的基本训练, 存有浮躁之风。有些播音员、主持人在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之初, 尚且注重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当能应付日常基本工作或者小有进步后, 就不再重视吐字归音、用气发声, 不重视普通话的规范运用, 忘记了播音员推广普通话的身份, 祖国文化中丰富美好的语言通过他们的嘴变了味道。

第三, 疏于管理和引导, 业务体系不顺畅。现在许多播音员、主持人都被分配到各个频率或节目部, 他们平时都在这些部门的管理之下, 业务上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如果这些部门的领导懂得播音业务的规律, 对其进行不断的培养和督导, 营造业务研讨的氛围, 为其充电, 那么他们还可以不断进步;如果对播音员、主持人“大撒把”, 那么他们的业务水平就难以提高, 他们的前景就令人担忧。这样的业务体系增大了播音员、主持人业务发展的不确定性, 也增大了节目播出的不安全性。这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播音主持定位的现实指导意义

这些年对播音主持理论的探讨陷入了一种误区, 有些人持一种偏激的错误观点, 认为“传统与现实的播音是一对矛盾, 你要强调传统的, 就会被束缚手脚而无法创新, 你想创新就必须抛弃传统的东西”。这种非此即彼、简单僵化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我们鼓励在播音上大胆尝试、大胆创新, 使播音形式和风格更具多样性, 但这种尝试与创新应该是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这种多样性应当是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的多样性。否则这种创新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些人在讲到主持人如何好, 总拿播音员当反面;说播音员播得如何好, 总拿主持人当靶子, 使一些外行领导在播音主持的认识上造成模糊。实际上公众在接受信息传播的时候, 播音主持效果即受众对信息的认可度, 也叫信息消费的满意度:玉树地震、百年奥运、六十年大庆、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这些重大事件, 没人说我爱听主持人说的, 不爱听播音员播的, 凡是你在现场, 你离现场很近, 你的语言就生动, 情感就动人。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 四川的电台、电视台包括中央的大媒体围绕地震所有播出的主持作品都是感人的、催人泪下的, 没有人认为这只能播、不能说。再比如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 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播的非常精彩, 赢得了好评, 但如果用“说”, 就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用小平同志的话来总结, 那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播音员、主持人应分为两个标准区别对待。播音员是标准的语言工作者, 要具备播音员的职业素养和语言功力, 要运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普通话 (一甲甚至超一甲) , 流畅、准确、无误地完成对稿件的播报。优秀的主持人则重在主持、交流、驾驭的能力, 要有观点和分析, 要有专业领域的权威性, 要具备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其专业性和综合素质及表达能力均特别出色, 那么对其语言的标准普通话的要求、甚至对音色的要求均可适当放宽 (当然以能让人听明白和不讨厌为最起码的条件) , 这样很可能会诞生更多更优秀的主持人。反之, 我们会将不少职业素质非常高的主持人挡在门外。我们想想阮次山、崔永元、阿丘、梁宏达……因此, 播音员应更加注重标准语言及语音的表达功力;主持人则应更加注意其专业知识和其在专业领域里的权威性。

我们需要专业的播音员, 他们一直可以做到播音家;我们需要职业的主持人, 他们可以一直做到评论家。

三、如何才能让“传承”得以实现呢

领导要高度重视“传承”工作。一个单位或部门的领导提倡什么、什么是至关重要的, 直接涉及这个单位或部门行业风气和业务导向。如果我们对播音界存在的浮躁取巧的学风视而不见, 甚至无原则地包容, 那就会在无形中对播音队伍的健康发展造成伤害, 最终可能酿成播音艺术无以为继、中途断档的恶果。有些广电媒体的领导对新闻播音的重视不够, 对人才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对这支队伍的选拔培养投入缺乏前瞻性思考, 有的电台新闻类播音员主持人已经明显地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这样会导致新闻类的播音出现了什么情况呢?要么就是嘟嘟囔囔、自言自语, 要么是一惊一乍、冷酷无情, 要么热的灼人, 中国汉语的音律美没了, 正确的吐字发声不要了, 重音可以随便找、句子可以任意停;字音不准可以称真实, 说是像直播;南腔北调说叫风格等...... 铁诚老师曾经说过, 一个好的播音作品要有法有度, 也就是说有说法、播报适度。这当中的“法”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有基本的法则, 二是要用什么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传播稿件的宗旨和目的“;度”既是程度、限度的意思, 同时还要有风度、气度, 只有这样, 才能播的生动鲜活、大气磅礴。如果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倡传承播音艺术优良传统, 一以贯之地倡导严谨务实、扎实勤奋、蓄积动力、勇于创新的学风, 那播音队伍就会不断壮大, 播音人才才会层出不穷。由此看来, 各级电台领导者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充分重视传承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唯有如此, 播音之水才能流动起来, 播音艺术的前进方向才会清晰起来, 播音队伍才会壮大起来。

传承播音艺术优良传统绝不是对传统不加取舍的、简单的复归, 而是取其精华、弥补缺失、整合资源、拓展创新的过程。它的最终结果是使播音员、主持人具备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播音艺术是一项光辉的事业, 需要播音员、主持人用毕生的精力去热爱它、追求它。播音实践又像是没有尽头的接力赛, 需要一代又一代播音员、主持人紧握上一代传下来的接力棒, 沿着正确路线坚定不移地跑下去。我们要把“传承”作为前行的动力, 在此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创新, 让泱泱中华的播音事业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让人民广播事业在新的时代续写新的华章。

参考文献

[1]张弛.浅论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创新及艺术个性[J].新闻传播, 2014 (06) :26-27.

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的思考 篇3

(一)实践不能跟工作很好地接轨。播音与主持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每个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都会开设小课,老师带学生进行实践练习。也经常会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但是,很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会发现在校实践和实际工作差别很大,甚至不能适应工作需求。

(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普通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选择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兴趣所致,完全出于对播音主持行业的热爱;第二种学生是为了走高考捷径。据了解,普通的地方高校,尤其是二本、三本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要比非艺术专业分数线低很多。一些考生临考前进行专业冲刺学习,从而考取该专业。因此,地方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较低。而在入校后,很多学生并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导致了文化课基础薄弱。我们都知道,主持人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功底,还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需要有采编播的能力。而文化基础薄弱,会直接影响工作能力。

(三)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不足。实践练习是播音主持专业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环节离不开实践设施和老师的指导。但是,现在很多地方高校该专业的教学设施和师资比较薄弱。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迅速,而学校的设施不足,造成很多学生实践机会少,工作以后不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二、播音主持专业改革途径

(一)强化学生课余实践。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理论课程与专业小课相结合的模式。我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践练习。首先,学校多组织专业活动、 专业技能比赛等,通过这些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另外,鼓励学生参加行业举办的选拔活动,比如电台、电视台举办的主持人选拔活动。同时,大力支持学生参加齐越朗诵艺术节、“夏青杯”朗诵比赛、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全国 “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等国家级、省级的各类专业竞赛。学生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技能大赛不仅可以锻炼自己, 而且通过大赛获奖更能够引起媒体的关注,甚至可以促成签约就业。

我们发现在校实践跟就业的工作实践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想让学生尽可能地跟就业接轨,有效可行的办法就是到行业去实习。这需要学校和行业共同配合,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能够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让学生假期可以去行业实习,尽早地去熟悉行业工作情况,甚至参与其中。学生在各种实践锻炼中会发现自身的不足,老师再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予以指导。这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就业的帮助作用是非常大的。

(二)重视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成功的播音员主持人所应具备的素质。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文化积累。首先,学校要多开展一些文学鉴赏类的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语言表现力的提高。老师给学生布置书目阅读,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并且做读书笔记。在课堂上找时间进行阅读心得交流。其次,鼓励学生课下进行新闻稿件的写作,电视、广播节目的稿件写作。新闻稿件写作虽然有一些固有的模式,但是与文学素养也是密不可分的。采访和写作是能体现文学功底的。学习、阅读与实践结合不仅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也锻炼了专业技能。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教师也必须要有过硬的实践水平。但是,从现在普通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来看,大多数老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做老师,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并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去媒体单位实践,经常参与业界的活动,体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和需求,积累新闻传播的工作经验。把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另外,学校需要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校外兼职教师主要是将业内专家聘为客座教授或专业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实践水平的提升,必然会带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总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要以提升学生就业为立足点,转变教学模式,强化校内实践,尽力增加学生的课余实践,强化专业实习管理,提升培养人才的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另外,学生考研是一条重要的提升就业渠道。在教学改革中,应该鼓励学生考研深造。 在努力提升学生就业的同时,教师也要主动向实践方向转型,跟业界接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播音主持专业的现状,发现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专业改革思路。

播音主持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 篇4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 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更大。播音主持队伍面临着社会的、体制的、观众的、技术的以及自身的多方面考验。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识到, 管理好和使用好播音员、主持人队伍, 在整个媒体战略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将结合笔者对于播音主持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就当前播音主持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同时提出相应建议。

1 播音主持队伍的现状

当前, 结合我国电视从业人员的现状, 播音员主持人主要来自于3个渠道: (1) 编辑和记者改当主持人; (2) 社会招聘的播音员主持人; (3) 演艺明星改当主持人。从实际表现来看, 演艺明星改当主持人的成功率较低。

在基层电视台, 播音员改当主持人和社会渠道招聘是主要的来源, 这种来源的主持人在镜头前表现较为自然, 但由于节目制播的特点, 前期采访由记者完成, 节目的主题由编导确定, 镜头前的主要串联词由编辑完成, 容易陷入“提词器”思维中去, 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2个:一是播音员主持人个人素养问题;二是节目制作和传播的机制问题。部分主持人对于节目内容生疏、语言生硬呆板, 在极端情况下, 甚至表现出与节目内容相悖的情感。特别是在地方台, 由于播音主持人员数量少, 部分主持人需要为多个节目串场, 不同节目间的性质差别大、内容也不尽相同, 播音员对于节目了解和参与的程度较低。

当前, 在播音员主持人队伍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一是部分年轻主持人阅历不足、缺乏主持经验;二是文化素养、知识水平较低;三是业务能力难以满足节目需要。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首要因素是录用主持人时较多注重外在形象、语音条件和表达能力等外部素质, 而对于内涵的考察较少。同时, 在工作中, 部分播音员主持人没有用高标准、新观念来要求自己, 业务能力和文化功底难以适应节目的变化和发展。部分播音主持人不能正确使用普通话、顺畅简明表达内容、业务素质较低也是制约播音主持队伍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播音主持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建议

2.1 强化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

我国的电视事业起步较晚, 对于人员的管理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由于电视行业专业性强, 地方台领导对于播音主持队伍的管理往往感到棘手, 在播音员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常见问题, 如, 随意客串、制度约束缺失、人才跳槽现象较严重、纪律性差。针对这些问题, 应当在工作中努力理顺机制, 强化管理, 建立起全面的激励考核约束机制。在人才的选拔上, 应当转变观念, 在注重形象与个人条件的同时, 还要关注主持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和个人阅历的拓展。在人员的使用上, 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的优胜劣汰制度, 通过严格的考评制度, 保持队伍的流动性和成长性。在队伍的建设上, 应当对管理、聘任和考核等细节作出明确规定, 使播音主持工作更规范、更专业, 也使人们工作目标更明确。

2.2 注重人员业务能力培养和人才选拔使用

目前, 全国的许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 但由于教育师资等方面的原因, 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播音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此, 地方台应采取措施, 调整人才培训结构, 加大教育投入, 培养新人和业务骨干;加强岗位业务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可以将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集中起来强化培训、重点教育培养, 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栏目, 可以请专家或专业对口的业内人士担任主持。

2.3 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当下, 由于大众传媒覆盖范围的拓展, 播音员主持人具有越来越广的感召力, 许多人把这些在电视上“出声露面”的人当成自己的偶像。对此, 主持人自身应有清醒的认识。在新的发展时期, 在除了注重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树立全新的形象外, 也要在技术层面、观念形态、知识结构和心理品格等方面努力提升自己。

2.4 持续优化人才结构

在当前的电视行业出现了一种典型现象, 播音员主持人岗位, 在达到一定年龄后, 或是获得某种职称、担任某种职务后, 就很少出现在工作一线。在工作一线的播音主持人员, 多数是年轻人, 外形条件较好, 但在工作经验和个人阅历上存在局限性, 虽然频频出镜, 却难有上乘之作。针对这一现象, 应当做好主持队伍中不同年龄的搭配, 多多培养年龄在三四十岁、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高、素质全面的工作骨干, 悉心培养年轻人中的突出代表。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员选拔, 提升节目的丰富度, 使队伍建设更加地完善。

2.5 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地方台播音员主持人队伍中, 虽然多数人安心做好自身工作, 但也有部分人由于个人条件或外部因素不能充分发挥才干, 出现人员客串现象严重、人员流失现象突出。这就需要在提升主持人职业素养的同时, 加强人员管理,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一支作风硬、业务强、素质高的主持队伍, 提升广播电视机构和节目的竞争力, 获得更长久的发展。

3 结语

随着电视媒体传播理念的进步和运作机制的完善, 特别是媒体产业化、市场化的持续发展,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播音员主持人队伍中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 需要引起电视从业人员的重视。在发展策略方面, 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工作、培养业务能力、提升个人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而地方台的管理者和领导应当将发展策略聚焦在德才兼备, 事业心强的播音主持队伍的培养上, 推动高品质节目的制作和传播, 强化工作纪律。提升管理的严谨性和必要的流动性, 在培养人才、防止人才流失的基础上, 提升节目质量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博雅.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传播的比较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4) :36-39.

[2]祁芃.播音主持心理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

[3]刘想如.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专业的应对与思考[J].电影评介, 2010 (12) :83-84.

播音与主持的未来发展 篇5

一、播音支持专业教育现状

1. 盲目跟风办学, 超出社会需求

播音主持专业从2000年的5所院校办学到目前为止的接近20所高校办学, 这样的增长速度和办学规模超出了社会需求, 导致就业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生源火爆。由于电视的普及, 一些“名嘴”主持人的亮丽风采成为了人们眼中一道风景线。他们知名度高, 社会地位高, 为很多观众津津乐道。考生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报考, 盲目跟风。 (2) 招生门槛降低, 播音主持专业由于不需要像美术、音乐、舞蹈等需要长时间练习, 只要长相不错, 普通话可以就可以报考, 致使播音支持专业每年报考人数不断攀升。

2. 教学资源不足, 质量无法保证, 供求严重失调

播音主持专业由于仓促办学, 缺乏合格的专业师资, 教师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直接从别的专业转行进来, 而播音主持专业具有复杂性和更新快的特点, 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有适应复杂性的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播音主持实践工作能力。而教学资源不足, 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场地、设备匮乏, 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 教学条件简陋, 致使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在教学方法上, 侧重于灌输理论知识, 沿袭中国传媒大学培养播音主持人的模式, 不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多元性, 致使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实践能力差, 驾驭节目的整体能力不足。因此造成每年大量毕业生无法从事相关工作, 此外, 也有少数学生毕业后为多家电视台争相聘用, 供求严重失调, 就业环境和人才培养环境令人担忧。

二、播音主持专业发展路径

由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足, 供求严重失衡, 大量著名主持人也并非播音主持专业培养出来, 而大多处于人文、社会学科。这些因素导致社会和业界对播音主持专业设置的质疑, 甚至有人提出, 主持人不是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所能培养的!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将何去何往?

1. 提高教学质量, 控制办学规模

播音主持专业不是一个大众化的普通专业, 只有少数实力雄厚的院校才具备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学科支撑等方面成熟的开办条件, 而目前大多属院校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我国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还比较年轻, 广播电视台不可能接纳成千上万的毕业生, 因此, 要适当控制播音支持的办学规模。另一方面, 大量著名播音主持人如白岩松、杨澜、孟非、陈鲁豫、汪涵等并非出自播音主持专业, 以此, 才会有人提出主持人不是高校播音和主持艺术专业所能培养的!而且国外也没有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因此, 鉴于以上种种因素, 要严格控制播音支持专业的开设, 逐步压缩现有的办学规模, 对于那些办学条件比较成熟的院系, 也要限制扩招, 对那些在播音主持方面比较有天赋, 能适应播音支持对节目的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学生进行培养, 以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供求平衡。

2. 专业发展路径:突出“专家型”主持人的培养

电视传媒的转型以及观众收视心理的变化, 都促使了主持人的转型, 也为播音与主持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当前开办播音与支持专业的既有专业性院校, 也有综合性院校。综合性大学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资源, 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有一定优势。虽然与老牌的专业性大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一定的竞争力。但综合性大学依靠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源, 将专家型主持人的培养作为专业教育的核心来打造,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应当缩减专业必修课增加选修课, 在培养播音主持人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外, 还应该加强选修课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知识结构以及外形条件, 为学生提供专业细分的课程培养。

三、播音主持专业的环境分析

我国播音主持专业面临着电视传媒分众化的趋势, 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电视传媒分众化的趋势也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环境带来了新的课题。因而我国播音主持专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要想改变播音支持专业严峻的环境形势, 就必须解决人才培养和就业两大问题。很显然, 就业是无法保证的, 每一个专业的就业都无法保证每个人都能上岗, 但播音主持专业就业环境严峻, 成千上万的毕业生都只能做幕后工作, 只有很少部分学生能够进电视台成为播音主持人, 这样的就业环境引人深思, 也让业界质疑, 到底要不要开设此专业。另一个严峻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没有很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 以及硬件设施、学科支撑等条件, 怎样才能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以及适应电视传媒分众化的需求。因此, 我们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压缩专业办学规模, 严格控制此专业的开设, 形成良好的播音主持专业办学环境,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就业率, 从而促进播音主持专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传媒视野下的播音主持专业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就业环境严峻的问题。随着当前电视分众化的要求, 播音主持专业要提高办学质量, 严格控制办学规模,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专家型”主持人的培养和树立打造品牌主持人的意识, 以适应当前电视传媒分众化的要求, 促进播音主持专业健康发展。

摘要:传媒视野下的播音主持成为当下中国的热门职业, 一些“名嘴”主持人的亮丽风采成为了人们眼中一道风景线。也促使播音支持专业发展迅猛, 生源火爆, 院校大规模扩招, 致使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因此, 本文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就业环境做出了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播音主持专业,发展趋势,环境分析

参考文献

[1]韩敏.从“名嘴”知识结构看播音主持专业发展路径[J].新闻界.2011年02期.

播音与主持的未来发展 篇6

1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

1.1 播音主持行业竞争激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来说既是生存的挑战也是全新的机遇,特别是播音主持专业来说,电视频道的扩展也使得播音主持人才需求大幅度增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电视节目从业人员的形象、学识、语言、经验以及资历等的要求也不相同,对于电视节目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考验。随着当前传播媒介的广泛普及,播音主持专业发展前景也愈发广阔,专业人才云集,使得人才就业环境竞争也愈发激烈。此外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也给电视节目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播音主持专业人员如果没有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水准,就很难在该专业站稳脚跟。

1.2 播音主持人员综合素质逐渐提高

传媒行业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播音主持专业已经成为我国热门专业,报考人数逐年攀升,致使国内大多数院校均开设此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人才的培养覆盖中专、本科、研究生等多个层次,人才济济。尽管播音主持专业报考人数源源不断,但真正能够从事该专业的却是凤毛麟角,想要进行该专业领域综合素质水平必须过硬。因此,各大院校也在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最大限度的满足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播音主持人员综合 素质。

1.3 播音主持行业新技术不断涌现

传统播音主持大部分只局限于新闻播报上,“播音腔”是专业的创作手法以及特定的新闻内容与新闻机制相关联的。由于新闻宣传性质的模糊化、内容本体的回归以及新闻机制的透明化,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趋势归纳于对播音主持人的播音表现、状态及效果等多方位发展。当代播音主持专业中,随着数字电视技术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多频道的出现,肯定会使得电视播音主持人员的市场需求会有所扩大,播音主持行业也已经逐渐脱离传统的信息整理与中介平台,由网络化、数字化向大数据虚拟技术转变,这就对播音主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应当对新闻业技术进行熟练掌握,还需对新闻采集、编制、播放均有所了解。当前电视行业早已发展成声光色、动画一体化的传播媒介。

2 播音主持专业发展具体途径

2.1 提升播音主持人综合素质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对主持人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人格魅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栏目的支撑点,“人格魅力”已经成为播音主持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特质。此外,还应凸显主持人自身的可信性与权威性,观众对于主持人所传达新闻资讯的信任,与主持人自身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做到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进行报道内容新闻信息、将新闻资讯更直观的向观众传递,直击观众的内心,使其能够感同身受,吸引人们的关注便是电视新闻传播行业的最终目标。这是传媒视野下,所表现出的人和信息传播之间存在的关联。

2.2 播音与主持的有机融合

就播音角度来说,注重的是播音主持的“二度创作”,对于播音人员的基本功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保持的音色浑厚圆润,进行播音过程中,将充满磁性的声音当作个人语言的传播工具。而站在主持角度,更关注的是主持人对于该节目的总体控制和把握,对媒介及个人角色完美融合。播音侧重于声音形式的多样性,而主持更重视对内容表述的多样化。回顾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历程,可看出电视媒介共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强调播音的外形及语言状态,而对播音的内容有所忽略。第二阶段,提升了对播音内容的重视,却弱化了对播音主持专业中主持人的综合素质考核,既要强调把握主持人口语播音的规范性,也要做好对主持人表现的评断,将主持和播音高度融合,不可偏废,同等对待。

2.3 播音主持行业人才培养策略

播音主持人的培养应从传媒院校入手,观众收视心理的变化以及电视传媒的转型,均推动了主持人的不断转型,也对播音主持专业有着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播音专业院校既存在综合性院校,也有专业性院校。其中综合性大学有社会科学教育资源丰富、人文条件深厚,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此外,还应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人格魅力”已当前经成为播音主持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特质,将名人效应转变成“意见领袖”,将新闻资讯与思想理念传达给广大观众;通过主持形式创新,使得新闻主持更具有“分享性”,也让观众更容易接受。播音节目主持还需具备“结合”的能力,能够自身和节目所需成分相契合,在符合节目宗旨的基础上,进行节目形式、内容创新。节目和主持人之间始终存在着良好的双向互动关系,引领着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 延伸。

3 播音主持专业的环境分析

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正处于电视传媒分众化的大背景下,严峻的就业形势、滞后的教学形式、脱离实际的人才培养,使得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而在此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如果想要突出重围,扭转形式,首先必须解决就业和人才培养两大基本难题。显而易见,就业当然没有办法确保,不仅是播音主持,任何专业都没有办法保证每个学生的就业,其中播音主持专业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数以万计的学生毕业后,仅有很小一部分能够真正成为播音主持人员,更多的只能参与电视台的幕后工作。播音主持就业环境如此严峻,也引起业界反思,该专业是否还有开设的必要性。另一个难题是人才质量的提升。缺乏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科、硬件设施等支撑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在保障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其顺应电视传媒分众化的趋势。因此,想要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创建良好的播音主持环境,控制播音主持专业办学规模,改善专业与社会的供求关系,推动播音主持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在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中,首要面临的就是社会需求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水平不相符的问题。基于此,日后的播音主持人员应当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凸显自身语言魅力,强调台前向幕后的转型以满足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要求。此外,促进主持与播音业务的完美融合,发挥播音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主导作用,创新节目形式,增强节目吸引力,从而推动播音主持专业良好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振会.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151.

[2]李艳.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3).

播音与主持的未来发展 篇7

1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我国播音专业教育始于1963年, 当时我国百废待兴, 综合国力落后, 播音专业教育理念主要是从苏联借鉴而来, 当时我国电视事业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 因此播音专业教育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广播播音员,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流畅的播读能力, 要求学生字正腔圆。

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转变, 开始重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培养, 不过在1990年之前, 广播和电视的功能主要是传达主流意识, 在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育中, 主要注重学生政治素质, 其次注重学生的仪态、外貌、口语能力, 电视主持人赵忠祥和广播播音员方明, 就是当时的代表人物。

到了1990年, 电视机大范围普及, 娱乐文化时代到来,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育理念开始逐渐向现代教育理念过渡, 中央电视台于2000年举办了“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 目前活跃在央视的主持人撒贝宁, 就是在该大赛中脱颖而出的。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都在不断进步, 但是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 安博教育集团与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 对专业景气度进行了调查, 调查报告显示, 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发展前景指数、职业匹配度、应届就业率指数、都低于平均水平。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报考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 导致就业压力加剧, 另一方面, 很多非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名嘴”, 也给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带来了很大挑战, 在此情况下, 一定要深入考虑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发展路径。

2 基于“名嘴”知识结构的播音与主持专业发展路径

2.1 发展“专家型”播音主持

一名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毕业生, 如果只了解本专业知识, 对于其他领域的内容却知之甚少, 这样就会使自身发展受限, 如果一名体育节目主持人, 如果只懂得播音与主持的技巧, 但是不了解体育知识, 那么他的播音与主持技巧就无处可用, 因此, 未来应该培养“专家型”播音员以及主持人, 例如, 体育节目主持人不仅要掌握播音与主持专业的知识, 还要了解体育知识。2008年奥运会是一场体育盛会, 也是一场主持人盛会, 很多知名主持人云集于此, 然而在一些赛事的解说中, 却出现了“名嘴”独领风骚的局面, 从这些“名嘴”的知识结构可以看出, 他们之所以独领风骚, 因为他们是“专家型”主持人, 下面列举2008年奥运会中的几项赛事来进行分析。

2.1.1 体操赛事主持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 我国第一位体操世界冠军马燕红担任了体操赛事解说嘉宾, 由于马燕红是专业体操运动员出身, 对体操运用的技术、要领都十分了解, 因此在解说过程中得心应手, 能够准确的把握赛事进程, 能够准确分析远动员的心理和技艺, 马燕红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是相比之下, 与马燕红搭档的职业主播却略显逊色, 对美国队的实力估计过低, 显得有失水准。事后马燕红的解说能力受到了观众们一致认可, 马燕红本人对记者说:“这次反映特别好, 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笔者认为, 其实原因很简单, 就是因为马燕红对体操运动十分熟悉, 促使她成为了一名“专家型”解说员。

2.1.2 乒乓球赛事

在乒乓球比赛中, 解说员分别是蔡猛和前国手杨影, 并且由乒乓名将王涛担任解说嘉宾, 在解说过程中不难发现, 每到重要的赛事解说, 基本都是杨影和王涛相互配合, 这也充分说明, “名嘴”的知识结构告诉我们未来应该培养“专家型”主持人。杨影于2003年退役, 之后考进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此后他一直活跃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乒乓球比赛现场解说中, 由于他对乒乓球运动的深入了解, 因此在解说中也是尽展风采。

2.1.3 赛艇运动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 “荣誉殿堂”电视节目收视率极高, 崔永元是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 一向以风趣幽默而著称, 中国赛艇队赢得了4人双桨冠军, 崔永元与教练张蓓对话时, 这位著名主持人却险些失口, 崔永元问张蓓教练当时为什么选择了赛艇这项寂寞的运动, 之后张蓓委婉的回答说:“赛艇在国外是一项贵族运动。”由此可见, 崔永元用“寂寞”一词来形容赛艇运动是不恰当的。因此, 笔者认为, 那些解说嘉宾之所以能够准确把握自己的语言,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在运动生涯中积累了很多经验, 因此他们的语言才能更贴近于赛场, “名嘴”的知识结构再次告诉我们, 应该发展“专家型”主持人。

2.2 抓住观众的需求

播音与主持专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就是如何抓住观众的需求, 一方面, 我们应该大力培养“专家型”播音主持人。另一方面, 必须要抓住观众的需求, 这样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生才能取得良好发展, 目前广播和荧幕中的“名嘴”们, 普遍都是抓住了观众的需求, 才会在播音与主持领域获得良好发展, 本文以“百家讲坛”和“鉴宝”两档电视节目为例。

2.2.1“百家讲坛”栏目

近年来“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纷纷走红, 塑造了易中天、王立群等学术“名嘴”, 然而“百家讲坛”开播之后, 由于这种通俗化的讲述形式, 曾一度被学术界所反对, 但是“百家讲坛”依然走红, 其根本原因就是观众喜欢这种通俗化的讲述形式。换言之, 如果易中天、王立群等人是以非常专业的语言来进行讲述, 那么全国又有多少观众能够听懂, 这样一来“百家讲坛”的收视率势必大大下跌, 有几个观众会花时间去看一档自己根本听不懂的节目, 因此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未来发展, 也应该引以为鉴, 抓住观众的实际需求。

2.2.2“鉴宝”栏目

“鉴宝”栏目播出后, 收视率快速提升, 受到了收藏爱好者的一致青睐, “鉴宝”栏目不仅促进了民间收藏, 同时也起到了保护文物的作用, 而“鉴宝”能够取得良好的收视率, 与主持人罗晰月是分不开的, 罗晰月本人就具有深厚的文博知识, 因此, 在主持节目的时候, 更容易抓住观众的心理, 她知道观众想听什么, 也知道自己应该说些什么, 能够抓住观众们关心的重点问题, 因此, 她的主持方式更容易满足观众的需求, 这使得罗晰月不仅在主持领域取得了良好发展, 她在收藏爱好者心中也有了一定的声望。

3 结论

近年来非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名嘴”大量出现, 并且很多“名嘴”都在播音与主持领域取得了良好发展, 这一现象值得思考。本文首先分析了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并基于“名嘴”知识结构, 重新审视了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发展路径, 希望本文可以为相关工作开辟思路。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分解动力学下一篇:X射线管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