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系统

2024-05-10

语言系统(精选十篇)

语言系统 篇1

新闻词语是新闻报道中最为常用的词汇, 因为新闻报道的需要, 使得新闻英语的词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在实际的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特点。对此, 笔者做了以下的总结:

(一) 大量使用新词。

新闻报道的最大特点就是“新”, 而这种特点也往往反映在新闻语言上。事实上, 由于新闻报道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事物、新思想以及新潮流, 为了准确的将这些新存在准确的描述出来, 就使得新闻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 具有社会性、时代性[1]。

基于这样的原因, 就使得新闻语言往往出现很多的新词, 而这些词也会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并被人们普遍接受。比如08年, 美国竞选的过程中, 就围绕奥巴马创造了Obamism和Obamist这两个新词。但后期随着奥巴马竞选成功, 上述的两个词使用概率明显上升, 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二) 旧词新义词。

现阶段, 新闻英语仅靠新词或者是已有的旧词, 很难满足实际报道的需要, 基于这样的原因, 就需要逐渐扩大现有词汇的内涵与外延。而这也就导致了旧词新义的状况的出现。

(三) 使用缩略词。

所谓的缩略词指的是将诸多名词性的词组简略缩写成一个单词。这种单词使用方法出现的原因是, 现阶段, 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流都不断增强, 这就导致了从事专门活动的组织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为了方便记住这些组织机构的名称、以及节省新闻版面的空间, 往往会把将该名词词组中每一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提出来, 从而缩成一个单词。比如, 如将东南亚国家联盟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缩写成ASEAN。

二、语法特点

(一) 时态灵活多变。

在新闻英语的使用过程中, 往往会为了推动相关报道的有序进行, 在时态把握上, 以遵循宾语从句的时态与主语的时态保持一致的变化规则为基础, 并根据相关报道的实际需要, 灵活的运用时态。

在新闻英语中时态灵活多变的特点还体现在宾语从句的时态既受主句时态的限制, 也可以根据新闻事实发生的实际时间灵活运用, 宾语从句与主句时态的随机结合使用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活力。[2]

(二) 句式精炼。

近年来,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 以及对于信息的需求量逐渐增大, 新闻报道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在相关的报道中往往采取用词精炼、简短的方法, 从而使得在最短的篇幅报道中, 描述更多的事实。

在实际的新闻报道的撰写过程中, 相关人员往往会常采用省略简化的方法, 从而将句式编排得更加精炼。事实上, 新闻英语句式精炼在其标题中能够得到最直观的表现。现如今, 英语新闻标题在书写的过程中, 往往会通过省略连词、冠词、介词等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 从而使得句式简单, 且直观明了, 能够使得读者通过看标题了解到新闻报道的内容。

(三) 使用被动语态和插入语。

事实上, 为了使读者在阅读相关报道的过程中, 能够有更加真实的感受, 往往采主动语态进行叙述, 继而使得主动语态在英语新闻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如果在新闻报道中, 强调的是动作的承受者时, 往往需要采用被动语态, 从而能够帮助读者尽快的掌握新闻的大抵要义。

此外, 在新闻叙述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对叙述的对象进行补充, 这个时候, 往往需要借助插入语的使用, 从而起到补充说明、介绍背景状况的作用。而插入语的使用往往是连接着破折号而进一步发挥作用的。

三、修辞特点

(一) 使用委婉语。

所谓的委婉语指的是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进行相关新闻事件的叙述。现阶段, 报道以及传播事实真相是新闻英语的主要任务, 基于此, 新闻英语在词语的运用上, 一方面需要体现出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另一方面, 还需要使用委婉语来帮助阅读民众的克服某种心理障碍, 并通过委婉语的使用, 保障新闻对象的尊严以及人格。事实上, 委婉语多用于政治事件, 比如美国总统布什在发表对伊宣战的电

视讲话中没有直面提高有关“战争”的, 但是却以委婉语“Operation Iraqi Freedom”来代替“战争”。由此可知, 委婉语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

(二) 比喻的使用。

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不仅仅需要追求事件的真实性, 还需要追求报道的可读性, 对此就需要采用比喻的修辞, 从而增强语言生动幽默, 新闻的趣味性, 从而保证文章感染力。事实上, 新闻英语常常会采明喻、暗喻等多种修辞手段或者是使用比喻性词语, 从而达到报道的生动性以及幽默性, 继而由此推动读者的喜欢[3]。

(三) 借代的使用。

所谓的借代指的是往往通过某标志性较强的事物来指代另一事物。事实上, 英语新闻报道中, 往往使用借代的方法来突出报道对象的特征。关于借代的使用, 笔者这里做了有关的总结, 比如以山姆大叔来指代美国人;以五角大楼指代美国国防部等。

结语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视角, 对现行的新闻英语语言在词汇、时态、修辞等诸多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总结。事实上, 通过对于这些特点的分析和阐释, 能够帮助相关的读者更好的了解和把握相关的新闻报道, 并在这一过程中, 更便捷的获取所需的新闻信息。

摘要:与其他英语表达形式不同的是, 新闻英语作为一种应用语言, 凭借其自身的特殊性, 逐渐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传播工具。现阶段,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使得新闻英语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基于此种背景, 分析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新闻英语语言特点。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学视域,新闻英语,语言特点

参考文献

[1]曾尼.新闻英语语言特点的研究[J].科技资讯, 2010 (5) :207.

[2]陶瑞.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新闻英语语篇特点分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61-64.

语言系统 篇2

惠普电脑,预装ubuntu系统如何修改系统语言

1、首先,我们打开Ubuntu桌面左侧工具栏中的”系统设置”

2、然后选中设置中的“Language Support”

3、这里的默认系统语言为English

4、我们找到汉语(中国),向上拉,使汉语(中国)的位置替换English的位置,

ubuntu系统怎么修改系统语言?

有的时候,不好拉,多拉几次就好了

5、将汉语(中国)拉到顶部后,我们点击“Apply System-Wide”,将汉语(中国)应用到整个系统。

6、在弹出来的对话框中,输入你的root密码之后,点击“Authenticate”。等一会儿,待应用完成之后,我们重启

语言复杂性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阐释 篇3

【关键词】语言复杂性;语法隐喻;词汇密度

1.引言

语言复杂性(linguistic complexity)与语言流利性(fluency)、语言准确性(accuracy)一起组成了语言CAF三维度。Skehan和Foster(1999)的研究得出结论:语言复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是二语习得很重要的三个维度,但是它们还需要词汇能力层组的补充。语言复杂性可以从二语习得角度来说明,那么对于大学派功能语言学而言,可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哪些角度来阐释呢,三大纯理功能,还是语法隐喻,词汇密度方面?该从功能语言学的哪个角度去阐释呢?本文尝试回答以上的问题,主要从语法隐喻的角度来阐释语言复杂性,从而做到使语法隐喻理论在语言复杂性方面能更好的应用。

2.文献综述

2.1 语言复杂性

语言是人特有的认知能力,语言本身很复杂,因此语言学习如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涉及语言,语境,社会,文化,心理等很多方面。根据国外学者的观点,复杂性是三个维度CAF中最复杂,最模糊和最难理解的維度。最开始的时候,复杂性用于二语习得文献中,指的是语言性能(task complexity)和二语习得能力和精通能力(L2 complexity)(Robinson,2001;Skehan,2001)。语言复杂性,可以从两个不同方面来定义。一方面,它是学习者中介语系统的动态性能。另一方面,它作为为更稳定的个人的语言基础来组成中介语系统。相应的,考虑到学习者中介语水平时,语言复杂性可以解释为习得者的第二语言系统的多样性、丰富性、详尽性和储存量。从功能语言学方面看,复杂性最初指的是从属的数量,比如每个T-unit的小句数量。另一种功能复杂性包含使用的不同形式的动词数量。

语言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一方面,语言系统由音位、形态、词库、句法、语义、语用这些不同的子系统构成,他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语言系统整体是由无数局部的语言使用事件涌现出来的,具有自组织性,语言使用对语言系统产生重要影响。语言复杂性(linguistic complexity)是学习者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现象之一,也是语言习得的重要研究领域,如二语习得方面就有关于二语习得与语言流利性、复杂性和准确性(CAF)方面的研究。语言复杂性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为词汇,二为句法。词汇复杂性可以包括以下变量变量:词汇复杂度、词汇变化性、词汇密度和词汇独特性(鲍贵,2010)。句法复杂性包括单位长度和句子密度。复杂性中的句法复杂性根据单位长度测量语言相关的领域,而且是通过选出的单位词汇来计算(或是幼年时代的语素、语标语言的特征)。

2.2 语法隐喻简述

语法隐喻理论的出现引起很多关注。马丁第一个提出了语篇语法隐喻,他的主要理论来源于韩礼德和哈桑的cohesion in English(1976)的衔接和连贯的论述。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由韩礼德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创立的,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不断发展从一个句法模型发展成为一个普通语言学理论模型(黄国文,2007)。众所周知,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ay指出,隐喻现象不局限于人们所熟知的词汇层,而且通常发生在语法层。语法隐喻是在语言系统内不同层次之间的体现过程中产生的。而体现过程会发生自由变异,作为体现语义层的词汇语法也发生分化(如一个意义在语法层可以体现为若干形式),于是便有了语法隐喻。如果在体现过程中一个形式可以体现为若干语义,便产生了我们传统所说的词汇隐喻(朱永生,2004)。词汇密度就是小句中各分句之和的商。商值越大,词汇密度就越大,隐喻式表现就越明显。反之,商值越小,词汇密度就越小,一致性的倾向就越明显(李瑞芳,2004)。词汇密度和语法复杂性是两个重要的语言现象。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Halliday 对语法隐喻的完善和发展做了重要贡献,他发表了文章重新阐释语法隐喻现象中的几个重要概念。韩礼德(1985)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以下简称概念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大类。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是概念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人际隐喻的表现形式则是“It is known that…”,之类的句型。语法隐喻的研究,为许多致力于语言研究的工作者做出了很大的的贡献:第一、语法隐喻的研究为隐喻概念的重新界定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语法隐喻理论为揭示隐喻的性质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三、语法隐喻研究为阐释隐喻提供了新方法。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被称为“双向的隐喻化过程”(胡壮麟,1996),并越来越受到该学派理论家的重视。

在本文研究中,主要分析产生语法隐喻重要来源的名词化现象,并通过例子来分析。

3.语言复杂性的功能语言学阐释

以上两个部分简要概述了语言复杂性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这部分会有例子并且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

科技文中含有大量名词化的语法隐喻现象,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1(a)The WiFi becomes effective,because it can run fast and connection quickly.

2(b)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iFi in its great speed in connection.

韩礼德(1994)把贴近生现实活的1(a)叫做“一致式,”把隐喻化的2(b)叫做“隐喻式。”其中,隐喻式的名词化把原来要用小句表达的概念意义浓缩为一个词,使小句数目减少,相应的词汇密度增加。因此,名词化越多,语言的概括性就越强。2(b)中有effectiveness,WiFi,great,speed,connection5个实词;1(a)中有9个实词,但是有两个小句,因此词汇密度为4.5,2(a)词汇密度为6,因此2(b)的概括性比1(a)强。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分别是口语体和书面体:

3(a)…the early engineers built many notable masonry viaducts of numerous arches.

4(b)…they often built viaducts,which were constructed of masonry and had numerous arches in them;and many of these viaducts became notable.

通过分析,可得3(a)有9个实词,总词汇为11个。4(b)有14个实词,22个总词汇。3(a)的词汇密度为81%,4(b)词汇密度为63%。通过3(a),4(b)可得,名词化的书面体中实词占很大的比例,因此,隐喻式书面语的词汇密度高于口语体的。

4. 结论

语言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语言复杂性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为词汇,二为句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名词化的语法隐喻角度来分析语言复杂性有重要意义。名词化的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语言的信息量了,而且提高可信度。将名词化的语法隐喻用语语言复杂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语言复杂性的研究范围,而且也会为研究者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

参考文献:

[1]Ha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New York:Edward Arnold,1994.

[2]Peter,Skehan.Modelling Second Language Performance:Integrating Complexity,Accuracy,Fluency,and Lexis. Applied Linguistics 30/4:510-532.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3]鮑贵,英语学习者语言复杂性变化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2010,(2).

[4]黄国文,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

[5]李瑞芳,孟令新,(2004),第二语言学习中语法隐喻对语言输入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4,(3).

[6]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J],外国语,2003,(3).

[7]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 篇4

关键词: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1介绍

当前语言学界, 有两大语言学派:以乔姆斯基 (Avram Noam Chomsky) 为代表的转换功能语言学派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linguistics) , 以及韩礼德 (M.A.K.Halliday) 创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转换功能语言学注重语言的形式分析, 而系统功能语言学注重其功能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系统”指的是将语言看作符号系统, 而“功能”则指注重语言表达的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现已在语言教育、翻译分析、人工智能及言语病理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当然其最主要的应用还是在语篇分析上。

系统功能语言学最核心的理论是, 语言的应用受到其所在语境 (context) 的影响。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Branislaw Malinowski) , 他对生活在特罗布里恩群岛上的原始居民进行日常对话的转录过程中发现, 若想理解这些对话内容, 必须对其文化情景有所了解。于是他提出了“文化语境”“情景语境”的概念, 任何一种语言的应用都依赖于其所处的文化及情景语境。而且他提出语言的应用有其功能性, 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功能。语言学家弗斯 (J.R.Firth) 在其基础上又提出了语言的“可预见性”的概念, 在给定的语境下, 可以预见语言的几种可能表达, 相反地, 给定一段语言, 也可以推断出其所处的语境。韩礼德从语言的系统性及功能性两方面出发,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2功能性

韩礼德提出语言的结构使其能同时表达三方面的功能:经验功能 (experiential function) 、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 及文本功能 (textual function) 。并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e/genre) 及情景语境 (context of situation/register) 。语言的使用有其目的性, 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 必须首先在其所处的文化语境及情景语境中有意义, 同时, 不同的文化语境及情景语境也影响着语言的使用。

3文化语境

为了分析语言在文化语境中的应用, 可以分析文本 (text) 的纲要结构 (schematic structure) 。纲要结构中列举出文本所进行的各个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分析, 看其是否为其所在的文化语境所接受, 即是否有意义。比如由“问好、问价、购买指令、支付、找零、感谢”体现的便是一个有意义的交易文化语境。在这个类属描述 (generic description) 中, 运用到了语言学分析中两个基本概念:组成 (constituency) 及标注 (labelling) 。将一段文本中的各个阶段按功能分成不同的组成成分, 然后将这些组成成分进行功能标注 (functional labelling) 。通过这种方式, 既可以分析出一段整体文本中的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 也可以分析其在组成文本过程中的关系。社会中有多少被认可具有意义的活动类型, 便有多少种类文化语境。

4情景语境

在分析语言在情景语境中的应用时, 韩礼德提出任何情景语境下, 语言的使用都会受到三方面的影响:语旨 (tenor) 、语域 (field) 和语式 (mode) 。语旨指的是语言交互方之间的角色关系, 语式指的是语言在交互中所起到的作用, 语域指的是语言所谈论的内容。

语旨的定义可以分为三个维度:权力 (power) 、联系 (contact) 及情感投入 (affective involvement) 。比如在由权力不平等、联系不频繁、情感投入低组成的正式情景, 以及在由权力平等、联系频繁、高情感投入组成的非正式情景下, 语言的表现就会不同。在正式情景下, 语用很可能会表现为:中立词, 正式词汇 (无缩写、无俚语) , 注重礼节, 言语切换谨慎, 称呼中使用头衔而非名字, 采用不常用的语气 (marked mood) 语法, 使用情态化 (modalization) 表达顺从与建议等。而在非正式情景下, 语用很可能会表现为:态度词、通俗词汇 (缩写、俚语) 、咒骂、言语打断及重叠, 称呼中使用名字、昵称、爱称, 采用常用的语气 (unmarked mood) 语法, 使用情态化表达可能性及观点等。

语域除了可以通过不同类别的话题进行辨别以外, 还可以通过话题的专业性来进行衡量。比如在专业情景与日常情景下, 语言的表现就会不同。在专业情景下, 语用很可能会表现为:技术术语 (只有内行人才懂的词汇) 、首字母缩略词、省略句法、技术动作过程及属性描述等。而在日常情景下, 语用很可能会表现为:日常术语 (人人皆知的词汇) 、全称、标准句法及定义型过程等。

语式可以通过语言与情景之间的两种距离来衡量:空间/ 人际距离 (spatial/interpersonal distance) 以及经验距离 (experiential distance) 。比如在由近空间/ 人际距离 (高视觉/ 听觉接触, 直接反馈) 与近经验距离 (语言作为行动) 组成的口语情景, 以及由远空间/ 人际距离 (低视觉/ 听觉接触, 无反馈) 与远经验距离 (语言作为反思) 组成的书面情景下, 语言的表现就会不同。在口语情景下, 语用很可能会表现为:轮流交谈、语境依赖、动态结构 (多话题穿插) 、自然性 (有错误, 犹豫, 打断, 重叠, 不完整句子) 、日常词汇、语法不标准、语法复杂、词汇稀疏等。而在书面情境下, 语用很可能会表现为:独白、独立于语境、概要结构 (话题逐步进行) 、经修饰的终稿、高级词汇、标准语法、语法简单、词汇密集等。

5系统性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的符号学中将语言看作符号系统、内容 (content) / 表达 (expression) 或意义 (meaning) / 实现 (realization) 的关系是所指 (signified) / 能指 (signifier) 的关系。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具有任意性 (arbitrary) , 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含义取决于不同的选择 (meaning as choice) , 通过在能指之间进行不同的选择来表达不同的所指。红绿灯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符号系统, 红色表示停止, 绿色表示通行, 黄色表示等待。这是一个两层的系统, 即通行与否的意义通过红绿灯的颜色来表达。但这种系统具有局限性, 要表达更多的含义只能添加更多的内容, 比如要添加一个掉头的意义, 只能添加一个新的颜色, 或者红绿黄三者的任意组合, 这种内容与表达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而现实生活中, 我们则可以用有限的语言来表达无限的含义。韩礼德提出, 语言也是一种符号系统 (semiotic system) , 但与红绿灯系统的不同在于, 它是一个三层 (stratum) 的符号系统。语言的无限性是由词汇语法层 (lexico-grammar) 实现的。这三层及其关系分别是:语音语相层 (phonology/graphology) 实现词汇语法层, 词汇语法层实现语篇语义层 (discourse-semantics) 。因为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含义及功能, 所以主要侧重语篇语义层及词汇语法层的分析。

6语篇语义层

语篇语义层的分析单位是文本 (text) 。文本的定义为“任何能形成统一整体的一段文字, 无论长短、书面还是口语”。“语篇语义层”中的“语篇”便是研究一段文字是否有组成文本的资源, 即其是否具有文本性质 (texture) 。要具有文本性质, 一段文字必须具有连贯性 (coherence) 及衔接性 (cohesion) 。连贯性指的是一段文字与语境的相关性。因为系统功能语法研究两层语境: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 所以连贯性也分为文化连贯性与情景连贯性。判断的标准是一段文字在所处的文化及情景中是否具有意义。连贯性是通过衔接性来保证的。衔接手段 (cohesive device) 包含引用 (reference) 、词汇关系 (lexical relations) 、连接关系 (conjunctive relations) 以及会话结构 (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引用体现的是其中的文本含义, 词汇关系体现的是经验含义, 连接关系既体现文本含义又体现经验含义。通过这些含义可以判断出其在文化语境及情景语境中是否具有意义。当一段文字衔接手段运用得当, 在文化语境及情景语境中都具有意义时, 便可以称这段文字为文本。“语篇语义层”的“语义”研究的是文本所具有的经验含义、人际含义及文本含义, 并将这些具体含义反映到上层情景语境中的语域、语旨和语式中。根据将语言看成符号系统的概念, 语篇语义层是由下层的词汇语法层来实现的, 所以若要分析语义中的三大含义, 必须通过分析词汇语法层来完成。

7词汇语法层

词汇语法层的分析单位是分句 (clause) 。为了分析分句所体现的人际含义、经验含义及文本含义, 将分句从三种语法结构进行分析, 分别是语气模式 (mood pattern) 、及物模式 (transitivity pattern) 及主题模式 (theme pattern) 。这三种模式的语法结构分析的途径是对词 (word) 或词组 (phrase) 进行功能标注。

语气模式用于分析人际含义, 进而推断出其所在的情景所处的语旨。 人际交互主要分为给与信息 (statement) 、给与物品及服务 (offer) 、要求信息 (question) 、要求物品及服务 (command) 等, 而它们都有对应的特定语气结构。语气模式主要成分是主语 (subject) 及限定词 (f inite) 。通过对这两个成分进行包括结构组成及情态 (包括modalization及modulation) 两方面的分析, 推断出其所属的语气结构, 进而推断出所代表的人际交互种类, 进而推断出权力, 联系及情感投入情况, 最终得出所处的语旨。

及物模式用于分析经验含义, 进而推断出其所在的情景所处的语域。为了分析各种经验, 韩礼德将其进行归类并命名为各种过程 (process) , 并给出每一类过程所对应的系统功能语法结构。通过对这些语法结构的分析, 可以判断出文本所谈论的内容。这些过程有物质过程 (material process) 、心理过程 (mental process) 、言语过程 (verbal process) 、行为过程 (behavioural process) 、存在过程 (existential process) 及关系过程 (relational process) 。这些过程囊括了语言所能表达的所有经验类型。

主题模式用于分析文本含义, 进而推断出其所在的情景所处的语式。书面情景与口语情景在主题的类型上有各自的特点, 通过对主题类型及组成的分析, 可以推断出文本是属于书面语还是口语。另外, 对主位推进 (thematic progression) 的分析也可以推断出文本的连贯性及衔接性等文本含义。

8总结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运用使得在对文本进行分析的时候, 不只是受主观判断的影响, 而是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的方式, 客观地体现文本的含义, 使得分析更具有科学依据。当然, 它也存在一些弊端, 比如词汇语法层的语法分析太过复杂繁琐, 并且该语法的定义依赖于英语这门语言的结构, 而对于其他语言则不一定适用, 比如中文在很多情况下是缺少主语的, 很多欧洲语言的词序比较松散, 在进行主题模式分析的时候, 系统功能语法就变得不适用。另外语法分析局限于分句的分析上, 对于句子 (sentence) 不能进行很好的整体分析。

参考文献

[1]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Routledge, 2008.

[2]Suzanne Eggin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Pinter Pub Ltd., 1994.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篇5

• 【教学目的要求】 • 认识语言的性质; • 理解语言符号的特点;

• 初步认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 理解语言系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这一命题的含义。

课前练习

1、任何符号都是由____和____构成的。• 形式 • 意义

• 2.一个符号,如果没有____,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____,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意义)•(形式)

• 3.语言符号是___和____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____。

•(语音)•(意义)

•(形式)

• 4.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____。•(约定俗成)

• • • • • • • • • 5.语言符号具有____和____特点。

(任意性)(线条性)

6.语言的底层是一套____,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____,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____,第二级是____,第三级是____。(音位)

(序列)(语素)(词)

(句子)

• 7.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____和____。

•(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

• 8.组合关系是指___,聚合关系是指___。• 符号与符号相互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 符号在性质上的归类 • 9.人类之所以具有语言而动物没有,是因为人类具有____能力和____能力。

• 抽象思维 •

发音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

第三节 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 • • 【教学大纲】

一、什么是符号:甲能代表乙,甲就有条件成为乙的符号。

二、语言符号及其特点: 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的。正确理解音、义、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掌握语言符号性质和特点的关键。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

一、什么是符号

• 1.什么是符号:符号又叫做记号、信号,是用来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 如果两个不认识的人见面,约定双方手拿玫瑰花,那么玫瑰花就是代表特定身份的符号。

• • 如果有两束花,一束是玫瑰花,另一束是牡丹花,甲乙两个人都想要玫瑰花,于是两个人约定,拿来两片纸,一片上面画一个十字,另一片什么也不画。一方把两片纸团成一团,让另一方挑选,约定好挑到画有十字纸团的一方有权得到玫瑰花。这时,玫瑰花又成了被代表的事物,而画有十字的纸团是代表玫瑰花的事物,是玫瑰花的符号。

2.什么是征候:

• 如果人们闻到某种浓郁的芳香,就知道附近可能有玫瑰花或别的一种什么花。

• 这种芳香就是玫瑰花或者别的花的属性。这种自然存在的属性,既没有通过别的事物表现出来,也没有用来代表其他的事物,就只是事物本身的征候,而不是符号。

• 可见,符号和征候是不同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呢?也就是符号的实质是什么?

• 请同学们思考。• 以甲代替乙。

各种各样的符号

• 根据符号的定义,举出各种符号。

• 战场上,冲锋号是进攻的符号;白旗是投降的符号;举手是缴械的符号等等;

• 在考场上:打铃是考试开始和结束的符号;准考证上的号码和姓名是考生的符号;ABCD是答案的符号;考完后老师阅卷,80、90是考试成绩的符号等

• 其他符号:

• 窗外传来的一段悠长哀怨的乐曲 • 摩登女郎的异国风情的一件服饰 • 舞台上小丑的一个滑稽可笑的动作 • 救护车发出的“哎哟哎哟”的呼啸 • 后花园里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 • 等等

二、语言符号及其特点

• • •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用声音来代替所有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符号系统。

一个词是符号,例如,一个名词可以用来代替一件事物(桌子、教室、道德、品质),一个动词可以用来代替一个动作(吃、买、看、想、认为),一个形容词可以用来代替一种性质(高、矮、胖、瘦),而一个连词可以用来代替事物、动作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和、或)。

• 词是符号,这是没有疑问的。那么,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篇章是不是符号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

•(一般认为,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使用的符号,而句子则是符号和符号组装的成品,是符号的序列,而不再是单个的符号。

• 能不能这样认为呢:

• 一个句子是也是符号(一串符号),用来代表某件事情,比如“我吃饭”“他上街”等。一个句子、一个篇章也是符号,用来代表某个过程或说明某种道理等。)

• 语言符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的语言符号构成某种系统,这一点后面还要讲到,在这里我们想强调“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 2.对语言符号的认识

• 既然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那么,语言符号到底是什么呢?

• •

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作为基本语言符号的词,也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

语言符号的形式,指的是它的声音,语言符号的意义,指的是它的意义。音义的结合体,就是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是现实的现象。书上28页用图的形式来说明语言符号的音、义同现实现象的关系。

(约定)

(反映)

• 音

现实现象 •

符号 •

代表 •

• 这个图来源于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的定义:

• 这是把语言符号分成“音”和“义”两个部分,称为语言符号的二分法。

• 美国哲学家皮尔士认为,语言符号应该分为三个部分,即语言符号的三分法(如图)。

代表项(符号)

• 对象

解释项 •

狭义的符号

代表项

• 对象

解释项 •

广义的符号

• •

皮尔士是这样给符号下定义的:

符号,或者说代表项,在某种程度上向某人代表某一样东西。它是对某个人而言的。也就是说,它在那个人的头脑里激起一个相应的符号,或者一个更加发达的符号。我把这个后产生的符号称为第一个符号的解释项。符号代表某样东西,即它的对象。它不是在所有方面,而是通过指称某种观念来代表那个对象的。(转引自丁尔苏《语言的符号性》p58-59)。

皮尔士对“符号”的解释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来讲,“符号”被用来称谓“代表项”(representamen)、“对象”(object)和“解释项”(interpretant)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狭义上来讲,“符号”相当于“代表项”。

• 3.语言符号的特点

• 笼统地讲,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

• 严格地说,任意性指的是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而线条性指的是语言符号的能指在时间上呈线性排列。• 下面分别说明。

a.任意性

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 例如“人”,汉语说rén,英语说person,或man和woman,法语personne,相互间的语音差别很大,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一样,说明不同的音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样,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ai,汉语中表达的是哀、爱、矮……,在英语中表达的是“我”(I)。

• 人们根据诸如此类的现象得出结论,认为什么样的音和什么样的义相结合构成语言符号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简称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或约定性。

• 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都用荀子的“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约定俗成”四字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人们都非常推崇荀子“约定俗成”的学说,认为这一认识比西方语言学家还要早二千多年。任意性或约定俗成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 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至于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它对人们就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乖乖地接受它,绝不能随意更改;即使是那些“一言九鼎”的权威,如皇帝、总统等等也不例外,都只能接受社会已经约定的符号。

• 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

b.线条性

• 符号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线条性,就是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

• 如仍以前面说过的“小王打碎了杯子”为例,每一个字只能顺着时间的先后一个跟着一个说出来,绝不能在同一时点中同时嘣出两个字来。

• 总之,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 【教学大纲】

一、语言的层级体系

• 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

• 语言系统是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

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 语言系统是一种复杂而灵活的装置,而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则是这个系统灵活运转的两根“轴”。•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在语言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 【教学内容】

• 语言符号看起来零零散散,好像是一堆乱糟糟的材料,但实际上它们相互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一、语言的层级性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下到上去观察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

出音的结构成分来;“义”的情况也是如此,混沌、模糊,分不出意义的界限。

• 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因而音与义自然处于最下层。“音”本来是一条混沌、模糊的线性音流,犹如笑声哭声、虎啸狼嚎叫,分不•

但是,只要“音”和“义”经社会的约定而相结合,我们既能分出音的结构成分,也能分出义的界限。例如汉语“钢”的音是gang,“帮”的音是bang,比较这两个字音的差异,只有最前面的那个音不同,“钢”是g-,“帮”是b-,这就是音与义相结合而划分出来的音的结构成分,这种结构成分一般称之为音位(这个问题后面再具体讨论)。

• 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但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而构成语音(如上述的gang, bang之类),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音位本身没有意义,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请比较上述的g-和b-)。

• 意义如果不经语音的包装,也是无法显示表达的。用来表达意义的音位处于语言系统的下层,其特点就是单面性,因为它本身没有意义。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

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语言系统的层级结构可以图示如下:

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 音位

语素

句子

这是语言系统结构二层性的缩影。这个层级结构的奥秘,简单地说,就是以少驭多,以少数结构单位有规则地组成多数; 下层与上层,下级与上级,都是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即上一层(或上一级)的结构单位由下一层(或下一级)的结构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构成。

三、四十个音位可以组成五、六千个语素的语音形式,五、六千个语素可以组成几十万个词(大型英语词典大致收词四十余万条),而这几十万条词则可以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

• 句子虽然无穷,但句子里所用的材料却不会超出这几千个语素的范围,就是说,新句子无非是现成旧材料的新组合,而新组合又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这就是说话的人可以纵横驰骋,放手造出符合表达需要的句子来,而在听者的感觉中,新句子都是似曾相识,不会发生理解的困难。语言为什么能够成为人们得心应手的交际工具?

语言系统的这种灵活的层级装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它为人们以少数驾驭多数奠定了结构的基础。

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 语言结构的层级性是就语言系统的整体结构来说的,而每一层、每一级的结构单位如何运转?组合和聚合,这两条规则是驾驭语言系统运转的“纲”;抓住了这条“纲”,我们也就能把握住语言系统的结构脉络。

《语言学纲要》就是以这条“纲”为基础来安排、组织语言材料,阐述语言的基本结构原理的。

• 什么是组合规则?就是结构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续,组成上一层或上一级的一个结构单位,好像一个个连接在一起的链圈,一环扣一环,组成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

• 聚合规则与这种组合规则有紧密的联系,这就是每一个结构单位在这一前后相续的线性链条上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而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卸下来,换成另一个结构单位,从而构成上层或上级的一个新的结构单位,犹如环环相扣的链条,某一个环可以被另一个环替换掉而成为一根新链条一样。

以他们犹如纵、横两轴,每一个结构单位都可以在纵、横两轴的交叉点上找到它的位置;我们如果能把握住这种交叉点,也就不难了•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相互有内在联系的两条规则。组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横向联系,聚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纵向替换,所解一个结构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我们用下面的图表来说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 这是语法上的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考虑一下,语音上有没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 以上面举过的“钢”gang为例。

• 正确理解结构的二层性和组合、聚合的运转规则,这是理解语言符号系统的关键。

第三节 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 【教学大纲】

一、语言能力 人类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为抽象的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发音能力。•

二、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三、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了解其他动物的叫喊之类的性质可以反衬人类语言系统的特点。

【教学内容】

• •

一、语言能力

只有人类才具有语言能力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另一方面,要有灵活的发音器官,也就是说要有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只有人类才同时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发音能力,二者的结合表现为人类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而形成的,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二、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 正是由于有了语言能力,儿童才能在短短几年内掌握一门语言。而其他动物不具备先天的语言能力,因此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让动物学会语言。

• • 在教动物学习语言方面,人们做过一些实验,其中最有影响的恐怕要算是“瓦舒计划”了“瓦舒”(Washoe)是一只雌性的黑猩猩(在进化程度上,黑猩猩被认为比包括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在内的其他灵长类动物离人近得多)。20世纪60年代,两名美国心理学家贝特丽丝加·丁纳和阿伦·加丁纳(Beatrice and Alan Gardner)在野外捕捉到年仅一岁的瓦舒,教它学美洲哑语(American Sign Language)。

美洲哑语是北美聋哑人社团所使用的语言,按照流行的观念,这种语言可以算作是一种人类语言。这项实验的结果曾经轰动一时:瓦舒学会了一些符号并能够以小孩特有的方式将学会的哑语符号举一反三地应用到新的事物上。据说瓦舒还能够将符号用没有学过的方式进行组合,表现出了能产性。加丁纳夫妇还暗示瓦舒能够将符号的顺序用作一种句法手段。学多评论家根据这些情况得出结论说,瓦舒已经学会了一种人类语言。

• 然而,对于这一结论,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些持怀疑态度的人指出了一些事实,来反驳这一草率的结论。例如,瓦舒的正确的符号组合形式是夹杂在大量的无意义的组合形式之中的,这就使人怀疑这些正确的组合是意外的巧合。瓦舒能过将符号顺序作为句法手段的说法也难以令人折服,因为瓦舒用很多方式来组合符号,而且符号之间还有大量的重复,一般来讲,这一点与儿童学习母语的行为没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 这个实验说明黑猩猩具有一定的掌握符号的能力,但是它掌握不了人类的有声语言。黑猩猩通过强化训练掌握一定的手势语,其使用的范围主要限于直接的实用目的(例如从训练者那里获得食物和照顾),而不能用来达到认知的目的。人掌握语言的过程和认知能力的发胀密切相关,儿童在学说话的过程中爱用语言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因而语言的发展也极为迅速。

• 黑猩猩却不是这样,它们对周围的事物不怎么感兴趣,因而语言的发展也限于较低的水平。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一般的黑猩猩最多只能掌握手势语的一百多个词,学习的速度也十分缓慢。这很可能是由大脑的发育水平所决定的:刚生下的婴儿大脑的重量只及成人的24%,而黑猩猩刚出生时的脑重已达成年黑猩猩的60%。可见人类发育期间大脑增长的速度要比黑猩猩快得多。人类正是在大脑迅速增长这段时期内掌握语言的。

三、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许多动物也有传递信息的符号,比如蜜蜂、海豚、蚂蚁、狐狸等,都有比较发达的信息符号,用来简单的信息功能,如帮助觅食、逃避危险等有的更像人的语言,有的动物还可以听懂人类语言所表达的简单信息,如鹦鹉、猿猴、狗等。鹦鹉甚至还能维妙维肖地模仿人的语言。那么,与这些所谓动物的“语言”相比,人类语言有什么根本区别呢?

性、能产性、任意性、互易性、专用性、不受环境限制和传授性。

• 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C.F.Hocket)从区别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类语言所具有的七大基本属性,它们是:二层• 《语言学纲要》书上讲了六种: • 哪六种?

• 单位的明晰性、任意性、二层性、开放性、传授性、不受环境的限制。

• 二层性(duality):语言在结构上由两个抽象的层次组成。

• 在一个层次上,语言被分析为有意义的单位(如词和语素)的组合;在另一个层次上,语言被分析为没有意义的语音单位(如音位)的序列。

• •

也就是说,语言系统有两个结构,一个是语音结构,另一个是语义结构。

此二层结构对于语言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为数不多的语音单位可以经过反复组合和再组合形成较大数量的语义单位(即词语),而这些语义单位又可以经过不同的排列和在排列形成数量无限多的语句。因而,人们能过说出任何话语,表达任何意义(在他们的知识范围之内)。任何动物的交际系统都没有这种“二层性”。

• 能产性(productivity):语言使用者能够理解并说出数量无限的句子的创造性能力。与动物的非能产性(non-productivity)“语言交际”相比,能产性是人类语言结构的一个基本特征。(开放性)

• 任意性(arbitrariness):前面已经讲过,在此不赘。

• 互易性(interchangeability):人类的任何一员都能发出和接受信息,既可以作为信息发出者,也可以是发出者接受者。长臂猿和蜜蜂的交际方法具有这种特性,但另外一些动物的交际方法就不具有这种特征,例如,有些雄性鸟类的叫声雌性鸟类就发不出。

• 专用性(specialization):指人们交际时,甲告诉乙去做某事,乙做某事是甲的话语所产生的触发后果,但不是直接物理后果。例如,一个人看到妻子在餐桌上摆食具,他知道要开饭了,于是到卫生间去洗手。摆食具的动作具有开饭的直接物理后果,它能提醒家中其他成员做好吃饭的准备(如洗手)。

• 这两件事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摆食具的动作对交际行为而言不是专用的。如果妻子提醒丈夫“快开饭了”,说这句话的直接物理后果是周围空气的振动,而触发后果却是和前面的情况一样。把一个行为或信息的直接物理后果和触发后果加以比较,如果两者有密切关系,它就不是专用的,如无特殊关系,它就是专用的。

• 不受环境限制(displacement):指交际时传递信息的内容和当时的环境无关。语言可以用来指称不在眼前的事物,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遥远的地方的、现实的或者是想象中的一切事物。动物有没有这种特点呢?没有。动物的叫声都是作为对情境的即时变化而发出的。比如说,遇见危险了,或者身上感到疼痛了,它们就会发出叫喊,而一旦危险或者疼痛消失,它们的叫喊也就停止了。以长臂猿为例,它绝对不会为去年吃过的什么食物而发出叫声。

• 传授性(cultural transmission):也叫文化传授性,指的是语言不是象遗传基因或动物本能那样从父辈那里继承或代代相传的。语言作为一个体系,必须后天经过学习而获得的。

• 诚然,按照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假说,儿童先天具有习得母语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基础,但是人们所要学的某一特定的语言是和文化传统中的任何其他东西一样,要经过后天学习得到,不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而动物的鸣叫是通过遗传的基因传递的。动物生下来便能发出为其同类所独有的那一套特殊的叫声。比如,所有的猫、猿都具有一套与任何其他的猫、猿几乎完全雷同的交际方法。

• 霍凯特就上述七大属性把一些动物的交际方式同人类语言相比,列成下表: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 篇6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元功能;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71-02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系统功能语言学逐步成熟,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也逐步深入,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的出版就标志着该理论的学、认知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等成熟已趋于系统化和整体化。20世纪的语言学就已经很重视对系统和功能的研究,然而在20世纪后半期系统功能语法对语言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系统功能语法也对其他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批评语言学、评价理论、语篇衔接、语用。,下面将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元功能思想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便更好地阐释、发展系统功能语法。而且让读者对系统功能语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2元功能思想的雏形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功能的思想并不常见,更没有提出元功能的概念,但是在一些学者的论著中提及到并没有做深入研究。著名的心理学家Buler,他经过研究分析得出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分为四种功能语言:表达功能(Representational)、、意欲功能(Conative)所指功能(Referential)和表情功能(Expressive)。经过多年之后,心理学家Jakobson在Buler的语言功能角度的基础上又将语言功能分为了六种:表情功能(Emotive)、寒暄功能(Phatic)、指称功能(Referential)、呼吁功能(Conative)、诗歌功能(Poetic)、及元语功能(Metalingual)。

3理论的发展过程

3.1语域理论的发展。语域理论和语境理论都属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和语境理论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语域理论是由话语基调、话语范畴和话语方式这几方面所支配,是意义概念,属于被支配关系。这种观点得到Hasan的认同并把体裁(genre)和语域看作是同一个层次上的意义概念,因此他们有同一个意义结构,那么体裁、语域与语境的结构应相互对应。

3.2体裁理论的发展过程。体裁指作品的类型,是文学专业里的一个专用术语,现在它也是语言学里一个重要的术语,指语体的语篇类型。但是一些心理学家对体裁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的原因是注重语法在语篇中的作用,在情景语境原有的三项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功能基调”但是在情景语境里认为体裁是一种“修辞方式”所以一般不注重情景语境。而Hasan认为语篇的体裁结构也是一种意义结构,因此它与情景语境的语境结构是息息相关的,并受语境结构支配。

3.3评价系统的建立。评价系统是从系统功能语法中衍生出来的。这个系统由情态、语气、统一性、表态度的词汇,这四部分组成。然后又从人际功能语言发展到人际意义系统。评价系统的主要是由情态、统一性和表态度的词汇所构成。根据此系统,情态又可分为情态和意态:情态主要是交流信息,包括经常性和概率性两个方面;意态是服务和物质的交流,意态可以分为意愿和义务两个方面。

3.4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批评语言学逐步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派生出来形成一个新型的语言学分支,重点研究语言的价值方面。主要是从社会文化出发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是一个社会符号系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3.5衔接理论的发展过程。从1976年出版的《英语的衔接》中,讨论了指称、省略、连接、代替,词汇衔接五种衔接方式,该书的发表,标志着衔接理论的产生。在1958年,心理学家Hastan使衔接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他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非结构衔接这两种,而且又把结构衔接系统地分为主位和述位结构、平行对称结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结构这几种结构;而非结构衔接又系统地分为有机关系衔接和关系衔接这两种。Hastan的扩大补充使得衔接理论更加系统和完善。使衔接理论得到更好地发展。

3.6语用学的再认知。语用学近年来成为炙手可热的学科,在世界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内语用学也成为主要研究的领域,但是有的一些学者认为语用学只是语篇语义学的一个名称,就像语法理论一样既包括系统又包括理论,语义学也应该即包括系统又包括过程,所以学者认为根本不需要“语用学”这个概念。但是很明显这些学者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包含着语用学,并且,语用学只是系统功能语义学的一个小部分。而且它是不能独立的,跟另外一部分要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3.7认知语言学。语言学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研究生物体语言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一是研究生物体语言的社会属性,是从生物体之间的角度来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属性。近几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们也从认知的角度开始研究语言。

3.8计算机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研究语言学的,这是语言学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机器语言的翻译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对语篇的生成和对语篇的分析两方面进行研究。

4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前景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较好的研究方向,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导向。回顾20世纪语言学研究发现,语言学是以结构、系统和功能为基础来进行研究的。首先,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本身来说,它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开拓,还需要持续不断的去发展。其次,系统功能语言学本身也是从其他基础学科的分支,因此要与其他的学科和其他领域相结合起来,比如像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的结合等共同发展,才能使系统功能语言学有更广更好地发展空间。

最后主要强调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是不能相互代替的,但是语言学的发展动力在于它的应用,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得认同,得到发展。但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比如像文体学、儿童语言发展、人工智能、语言教学、翻译等等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结语:

20世纪80年代以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正在进一步得到完善,发展,并且逐步走向成熟,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研究,进行开拓。只有不断地研究、发展才能使系统功能语言学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完善,走向成熟。通过对语域理论发展的过程,对体裁从话语方式变成意义结构的研究的发展进步,并且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从简单的评价系统上建立词汇评价系统,在社会关系好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批评话语结构和批评语言学等等,有这些从最根本的知识经过发展、拓展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这预示着系统功能语言的进步和完善,也标志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得到广泛的运用和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2]胡壮麟.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数字语言学习系统对比研究 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并实施 “基于网络与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1]。数字语言学习系统既是外语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基础设施,又是教学资源有效整合、教学应用不断拓展的重要保证[2]。

1 数字语言学习系统

上世纪20 年代,美国夏威夷州立大学沃尔兹(Ralph H.Waltz)提出了语言实验室(Language Laboratory)概念,后相继出现了无声电影、广播、照片、录像带、录音、电视、听音室、语音室、语言实验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语言学习系统指包括一个主控制台和一定数量学生位置的系统,其声音信息可在该系统的不同部件间传输[3]。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学融合及有效性方面存在差异。为此,需要对各种数字语言学习系统进行对比梳理。

2 分类对比

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能够基于标准的网络通讯协议传输和存储语言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音视频和控制信息,实现教学资源跨校园网和因特网的管理与访问,是专业教学设备与软件的集合。参考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制定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Digital Language Learning System)包含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和同声传译系统[4]。

笔者学校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语言实验室,期间不断更新改建,双网合一型、嵌入式型和纯软件型都有使用。下面选取比较典型的双网合一型WE-LL6000数字语言学习系统、嵌入式LBD2002SV数字语言学习系统和纯软件型Sozi DLL数字语言学习系统进行比较。

根据实际情况,将数字化语言实验室按照学生单元设备分为计算机型和终端型两种。计算机型语言实验室由计算机组成,也可作为计算机实验室使用。终端型语言实验室是嵌入式学生终端组成的语言实验室。

3 网络结构对比

网络技术对数字语言学习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结构是网络中的设备和链路(连接网络设备的通信信道)的构型。TCP/IP网络协议和ATM网络协议是数字语言学习系统采用的两种网络协议[5],基于这两种网络技术的学习系统比较见表2。

4 主要问题

数字语言学习系统极大拓展了外语教学的时空范畴,但使用中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归结为4个方面,如图1所示。

4.1 设计开发问题

数字语言学习系统功能定位雷同,个别厂商标新立异,在人机界面设计等方面忽视用户使用习惯,往往出现需要的功能不完善,不需要的功能强行堆砌的情况。这一方面与学校在制定语言实验室建设方案时的定位及实际需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数字语言学习系统本身的功能设计有关。

4.2 建设安装问题

数字语言学习系统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合理规划,根据办学规模和学科特点,考虑新建系统与原有系统的兼容性以及功能上的差异,还要考虑系统使用和维护成本。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设备型号和种类太多,一方面造成使用过程中的技术困难,另一方面,也人为加大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4.3 管理维护问题

数字语言学习系统涉及校级与院(系)级管理,拥有行政权限的部门不熟悉系统,熟悉系统的部门不具备统筹管理权限,这种权责分配关系使得系统使用者的监管和培训存在问题[6]。管理人员变动较为频繁,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知识老化、结构失衡等问题[7]。

4.4 应用创新问题

外语实验教学是一项实践活动,它需要资源、平台、学习者主体和助学者共同完成。很多外语专业教师因科学背景、年龄结构等因素,对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难以熟练应用。要根据教学平台的功能特性和特定要求,配备水平较高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设计等人员,服务广大师生,形成技术支撑、资源开发、网络与信息管理、教学研究为后盾的服务体系[8]。

5 系统功能取舍

5.1 分大类进行系统功能的考量和取舍

数字语言学习系统的功能取舍应该始于制定语言实验室建设方案之初。计算机型学习系统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及各类外语教学资源的综合开放及利用,同时笔译、写作类的课程也需要在这类实验室中进行。而数字终端型学习系统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好、使用操作简便、后期维护成本较低。要重视产品功能是否满足正常授课需要。

5.2 终端型数字语言学习系统功能

终端型语言学习系统功能设计侧重课堂。基本功能包括:管理认证功能、通话功能、广播教学功能、音频点播与播放功能、交互功能、录音功能、考试功能等,如表3所示。

5.3 计算机型语言学习系统功能要求

计算机型语言学习系统原则上应该具备终端型学习系统的全部功能,并且在此基础上具有更丰富的自主学习和训练功能、更完善的管理和交互功能、更强大的考试和作业系统以及必要的资源库。

(1)更丰富的自主学习和训练功能。外语学习最欠缺的就是语言交际情境,然而第二语言习得主要靠学习者通过交际情境潜意识地运用语言,不能只靠词汇和语法知识[9]。可以基于网络,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为师生呈现较为逼真的语言习得场景,创建题材丰富、语言规范、材料充实的自主学习环境。

(2)更完善的管理和交互功能。为了保证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效率,计算机型语言学习终端需要提供多样化的交互和管理功能。比如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发送文字消息的方式互动;教师可以选定任一学生的屏幕与全班共享;教师可实时监看学生机的屏幕;支持教师将学生分成教学目标不同的小组等。

(3)更强大的作业和考试系统。作业系统是本系统一个重要功能。教师发布文本或音视频作业给学生,学生接收并按照要求完成,完成的作业可在课堂上提交给教师批阅。考试功能包括随堂测试、水平测试、专项测试、试卷编辑、考试管理等内容。

(4)必要的资源库支撑。数字语言学习系统为教学提供了一个便利的语言习得情境,但是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自主学习都要依赖一定的语言学习材料。资源库能够丰富语言学习的内容,提高语言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是数字语言学习系统必要的组成部分。资源库建设必须是开放式设计,并且做好安全备份,按照权限可以被二次加工。

6 结语

随着数字语言学习系统应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技术更新、功能拓展、模式变革等方面也在不断进步。语言学习是一个互动性、实践性很强的过程,要发挥出数字语言学习系统应有的作用,关键要看师生及学校能否对其高效利用。通过对比分析,实时适当地建设和使用数字语言学习系统,对使用绩效进行评估,才能确保数字语言学习系统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苏宝华.基于数字语言实验室的言语技能训练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64-66.

[3]本社编.语言学习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T 14185-93)[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4]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J].第5册.现代教育技术,2011(10):121-158.

[5]BROADBAND FORUM.White Papers[DB/OL].http://www.atmforum.com/standards/approved.html.

[6]贾巍.生态化外语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实践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1(4):107-110.

[7]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3):113-114.

[8]贾巍,娄立原,罗丽苹.外语院校语言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8):87-89.

语言系统 篇8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主要差别,相通之处

一、引言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与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是语言学界影响最大的两个语言学派。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两个学派几乎一直在平行发展,彼此既不交往,更没有因为两者之间存在大量的分歧而爆发过一次公开论战。本文就两个学派之间的主要差别及相通之处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从宏观上了解这两个语言学派的主要思想。

二、两个学派之间的主要差别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与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性质的看法,语言学家的任务,以及研究的方法三个方面。

1. 对语言性质的看法

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家把语言与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联系起来,认为语言一定具有一个能使其成为语言这种东西的本质——“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UG是人先天就有的语言初始状态,由带普遍性的原则和参数构成,它们决定语言中最本质的句法部分。UG具有自治性、普遍性、先天性、本质性,既是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又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性区别特征。因此语言能力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所有的人类语言。他们主张从个体内部的角度研究语言。在韩礼德看来,转换生成语言学是一种研究“机体内部”关系的语言学,而韩礼德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则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他们认为,语言是社会文化语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开放的、具有社会功能的系统——社会符号系统。也就是说,首先,语言是整个符号系统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子系统;其次,语言交际是一种社会行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他们主张从个体外部的角度研究语言,即要通过语言与社会需求、社会结构、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探索语言的本质。用韩礼德自己的话来讲,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研究“机体之间”关系的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整套句子,句法是独立的,其描写可以不考虑语境因素,在语言内部就可以找到对句法规则的解释,因此句法研究才是语言研究的基石。而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看来,语言既不是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又不是一种组合关系,而是意义的源泉和潜能,是由各种语义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语言不是一套建构完美的系统,不等同于“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无论这个句子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都不能把语言研究解释为寻找限定这些集合的规则。

2. 语言学家的任务

因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与转换生成语言学家对语言性质的看法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对各自的研究对象的界定也有所不同。

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极力主张把语言学家的任务确定为研究讲话者的语言能力,认为语言学家应该研究理想的讲话者所使用的语言,即完全符号语法规则的语言。语言学家应该忽略复杂的语境因素,找出这些语言所包含的句子的生成和转换的规则,把精力集中在语言本体尤其是句法的研究上,以此发现所有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因此,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语言有什么样的结构,这些结构又是根据哪些规则进行转换而来的,即解释人为何能够用有限的词语生成无限可被接受的句子这一生理现象。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则认为,语言学家应该研究人类真正使用的语言,而不是所谓的理想的语言结构。这里的真正使用的语言既包括符号语法规则的语言现象,又包括不符合语法规则但可以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语言现象。语言学家应该找出语言使用的倾向和原则,找出语境因素与语义表达之间的关系,并且注意语言的各种变体以及这些变体的特点和彼此之间在意义上的差异。因此,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语言为什么会有种种结构,结构的变化除了受语言规则本身的制约外,还有其它哪些因素在发挥作用。

3. 研究方法

由于对语言的性质和语言学家应该完成的任务持有不同的看法,转换生成语言学家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在研究方法上自然也就存在明显的差异。

转换生成语言学家因为注重对理想语言的本体研究,即对句子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句子的生成规律及转换规则的研究,所以他们采用的是数学和逻辑学的分析方式,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化手段描写语言的结构及转换。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把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语言学上加以形式化,使之能够以一定的数学形式严密而规整地表示出来,然后把这些数学形式表示为算法,使之在计算机上形式化,最后计算机专家根据算法编写程序,在计算机上实现自然语言处理。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注重意义和功能的研究,语言的意义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离开语言使用的具体语境,就很难确定语言的意义;他们提倡语境研究,把语篇作为分析的对象。因此,他们采用的是功能切分法,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句子成分和语篇成分表达的各种功能。从抽象的层面上看,语言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功能;从具体的层面上看,句子成分可以发出行为者、目标、主语、谓语、主位、述位等功能。

三、两个学派之间的相通之处

尽管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与转换生成语语言学派在诸如语言性质、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等重大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但他们之间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因为他们都是现代语言学的派别,都遵循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则。

首先,尽管两个学派对“语言”的理解不同,但他们都在自己的理论中反映了“言语”和“语言”的区别,在“言语”的理解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有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没有采用“语言”和“言语”的说法,而是选择了“能做”和“做”这一对说法。所谓“能做”即是指“语义潜能”,这类潜能为人类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而“做”则指对这些可能性所作的实际选择,也就是根据言语交际的需要对语义系统所作的选择。

其次,两个学派都是以人与语言的关系为出发点,将语言研究落实到了“人”的基点上,人在使用语言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转换生成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创造性使用。人从一出生就掌握了语言的深层结构,之后所讲的话语都是这些深层结构的转换形式。语言的创造性并不仅仅表现在它可以产生无数的新句子,还表现在它的变化不受外来刺激的制约,即语言的行为与任何自动机械的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可见,转换生成语言学派强调的是人的语言的生物属性。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看来,运用语言的能力则是后天发展而成的,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语言在从儿童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与社会和人的思想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即语言不仅可以反映社会,反映人们的思想,而且具有相当强的建构能力,可以反过来维持、影响、建构,甚至改变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语言不再被看作是被动地反映现实,而是能动地作用于现实并赋予现实以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创造性使用语言这一点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可见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强调的是人的语言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两个学派之间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在使用语言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力进行了研究。

四、结语

语言既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又是一个极其庞杂的人类交际系统,因此,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种覆盖语言所有领域的语言研究方法或立场。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学派往往各代表一种研究立场或方法,擅长于研究语言的某一特定领域。转换生成语语言学派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两个学派都把解释语言的普遍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目的。他们从各自的语言观出发,对语言共性开展研究并做出解释。我们希望两个派别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同时,进行尽可能多的对话,达成尽可能多的共识,从不同的角度为语言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全面揭示语言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党会莉.相互沟通的桥梁——试论转换生成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的异中之同[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81-82.

[2]高丽佳,戴卫平.刍议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语言观[J].广西社会科学,2008,(3):167-170.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姜望琪.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J].外国语言文学,2003,(3).

[5]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语言系统 篇9

一、研究的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必要性

对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进行研究, 能够让我们理解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让我们更好地透视语言学的发展规律。对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进行研究, 并根据研究得出的规律判断语言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对“元语言”和“语言学元语言”的界定

笔者在本文中将“解释语言的语言”作为“元语言”的定义, 并认为, 语言学中用来分析语言问题、解释语言现象的基本理论工具就是“语言学元语言”, 对语言学的元语言进行研究, 应该遵循“层级性原则”、“继承性原则”、“历史顺序原则”和“凸显原则”。

三、中西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分期研究

使用语言指称或者描述语言, 具有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 古印度语言学家对梵文经典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开创了元语言使用的先河。梵文语法《八章书》被认为是研究印欧语言最早的专著, 也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语法书, 古希腊学者古希腊学者和柏拉图等人认识到了元语言的重要性之后, 提出了希腊语语法框架, 该框架对建立科学系统的希腊语语法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 形成了“性”、“格”的概念, 出现了二分法和三分法。到罗马时期, 语言学理论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和描述性, 语言学理论表现出很强的规定性色彩, 学者们构建出了完整的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到了中世纪第二个阶段, 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将元语言变成了技术性手段, 这样PETRUS HISPANUS才有了三个不同的概念, 它们分别是appellation, supposition和signification, 根据词的表现意义在词根上加上词缀就产生了与原词汇相关的含义, 才能使词语具备了名词和形容词的性质。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语言具有很强的解释性。与西方同步发展, 中国的语言学理论在墨子和荀子时期出现了三大主体分支, 他们分别是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在此时期, 我国出现了早期的词典学、词源学和词汇学。中国古代社会的实用主义决定了传统语言具有较强的解释性和描述性, 在六朝-隋唐时期, 受印度语言学的影响, 我国语言中产生了音韵学并逐渐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主流, 但是我国在此时期并没有对语言学的语法进行系统的研究。

到了十八世纪, 西方语言学呈现了向现代语言学发展的趋势, 西方语言学理论有了更强的描述性, 西方的语学法体系也更加完善。西方学者对语言的起源问题、语言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在此时, 中国正处于清朝前期, 统治者要求精细考证古音和文字, 这使得中国的语言学理论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不管是在训诂领域、文字领域, 还是在音韵领域, 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 中国语言学中还提出了“语音第一性”的语言学思想。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的语言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都不强。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 西方国家的语言学理论转向了以描述性为鲜明特征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基本摆脱了语言的规定性特征, 西方语言学中的关键词主体包括“语言演变”、“历史关系”、“原始母语”、“共同语”、“语言谱系”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从理论和方法方面为普通语言学的诞生提供了准备。在十九世纪末, 中国语言学再次受西方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开始向语法学转变, 《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西方语言学与中国语言学全面融合的开端。

在二十世纪中期, 西方国家创设了以索绪尔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普通语言学, 后来,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和思想得到继承和发展, 西方国家中出现了很多流派, 包括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布拉格学派。与此同时, 各种语言学在学术界登场, 包括认知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形式主义语言学。虽然这些流派和语言学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 研究视角不同, 采用的理论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是从本质上看, 这些语言学理论都是在结构主义的大框架之中进行的。受西方语言学的影响, 中国语言学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现代方言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中国引进并吸收了西方理论, 这充分说明, 在语言学和语言方法方面, 中国语言学和西方语言学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

四、中西语言学的语言比较研究

1、中西语言的释义元语言对比

释义元语言对释义的完整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西方国家的释义元语言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我们可以从《牛津》、《朗文》中看到, 里面都采用了限量词汇释义的做法, 在汉语中, 没有一部词典是采用限量的元语言进行释义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可以提取两千多个元语言词汇, 能够在一定基础上满足释义的要求。西方词典和中国词典的词源搭配特征和释义风格不同, 这能够为补充并完善现代汉语提供一定的思路。

2、中西语言学在思维分析中的差异对比

一般而言, 西方人注重分析思维, 中国人注重整体思维, 虽然我们不能判断哪种思维更好, 但是通过对其研究, 能够使我们加深对局部问题的认识。中国语言学研究轻视理论, 重语义, 重经验, 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体验主义研究, 西方语言学中重理论, 重分析, 重理性, 西方的研究方法能够使我们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3、中西词汇元语言的对比研究

众所周知, 词汇元语言的搭配多样, 语义丰富, 是现代词汇中最常用、最核心的部分。不管是西方元语言词汇, 还是东方元语言词汇, 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关心的事物和语言群体中的基本概念, 通过对比, 中西方的数量特征和对应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果将两者相互补充, 能够使双方的词汇语言更加完善。

虽然中西语言之间在研究方法、语言文字、研究目的、研究视野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但是它们在收词原则、编写方法和收词规模上还有很多相似之处。中西语言在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实用性动机、研究的哲学缘起、理论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通过对比, 表明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在理论上都有所进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中西语言学有着相互融合的趋势。

五、中西语言学的接轨

中西语言学的融合成了必然的发展趋势, 从理论上讲, 中西语言接轨有两种途径, 一是由东往西, 二是由西往东。目前, 大部分研究人员走的都是第二条路子, 以中国以训诂学为中心、音韵学和文字学为两翼的语言研究传统就会在西方的影响之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具体来说, 文字学可能会被踢出语言研究的殿堂, 音类研究转为音值描写, 音韵学被改造成了汉语历史语音学, 训诂服务也会变成汉语发展史中的独立学科, 在西方语法学、文献学、方言学、风格学、修辞学、词汇学、语义学的影响之下, 传统训诂学可能有走向解体的危机。因此, 在中西语言融合的过程中, 我们要有节制的吸收外国语言的研究成果。中国有很多词语在西方找不到相应的解释, 这充分说明我国在语言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笔者认为, 可以在此基础上研究以下“文章学”, 用来总结中国百余年来汉语研究中的得失, 充分挖掘自身的学术资源和学术传统。虽然西方的写作学、风格学等学科也包含文章学的内容但是, 他们不是等价关系, “文章学”有其独到的中国内涵, 这样, 才不至于使语言融合的过程成为“西学东渐”的过程。

结语:

研究中西语言的元语言关键词系统, 对中西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分期进行分析, 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发展史中的理论和方法, 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透视语言学的发展规律。

摘要:笔者在本文中用对比的手法对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进行了研究, 纵览了中西语言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分析了中西语言学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共性和差异, 并揭示出了中西元语言逐渐走向融合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

参考文献

[1]王倩, 陈颖.语言学模型在汉语零形主语回指消解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2) 201

[2]单锋.论哈特法哲学理论的语言学方法与反科学主义意蕴——基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诠释[J].南京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2) 28

[3]张林, 桂鹤.古诗英译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探索——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 2013 (01) 89

[4]陈晋秋.基于语料库的应用语言学学术语篇发展趋势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1) 93

[5]王寅.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为语言哲学之延续——二十九论语言的体认性[J].中国外语 (中英文版) , 2013 (01) 105—187

[6]李葆嘉.汉语元语言系统研究的理论建构及应用价值[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164

基于EML语言的电话选举系统 篇10

电子投票系统比传统方法更民主, 因为它使在传统方式中被边缘化的选民不再有障碍, 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到参与到选举过程中, 从而提高了参与人口的统计数据。而且, 它降低了选举成本, 创造一个更好的不可篡改的系统, 使所有选民更容易为大家投票。

电子投票可分为有监督和无监督。在有监督的投票中, 选民必须到投票站的电子机器那里进行投票, 现场有选举官员对选举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在无监督的投票中, 选民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或电话网络就可以从任何位置进行投票, 没有人直接控制和监督投票过程。

在投票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无效票, 比如多选、少选和手写选票。多选是指选民选出的选举候选人必要求选择的多;少选是指选民选出的必要求选择的少;手写选票是指选民在选票上写出不是候选人的其他选择项。通常, 多选选票的数量被视为投票系统的一个重要性能的指示[2]。此系统将会将无效选票的存在和数量作为结果对投票系统的完整性进行测量, 系统将通过减少无效选票来提高投票的完整性。

1 相关工作

2001年5月开始, 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 (OASIS) 开始致力于开发一个电子投票选举系统的标准, 选举标记语言 (EML) 。选举标记语言发展为一个在硬件、软件和任何为公共和私人组织提供选举和投票服务的服务提供商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结构化标准[8]。目的是引入一个统一的和可靠的方法, 允许系统参与选举过程互操作。组织试图制定的标准是:无国界的, 灵活, 多语言的, 适应性强并且安全的。EML是一组定义描述为可扩展标示语言XML格式的数据和消息[3]。它已被用于像Vote Here (www.votehere.com) 和SERVE (www.serveusa.gov) 等一些网上投票系统。

软网桥是一个建立在各种数字鸿沟之间及具有不同应用程序能力之间的通信平台[4]。它可以转换各个端点之间不同格式的数据, 以使他们能够互相沟通。在我们的系统中, 一个端点用户使用语音, 而另一端用户使用接受EML文本的在线投票系统。投票软网桥将转换数据格式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TTS是用于创建一个语音版本的文本存储到计算机文件中[5]。ASR可以识别发言用户语音, 将其更改为文本[6]。Nuance是世界领先的电信、企业和网页系统的自然语音接口软件。这个投票系统将使用Nuance提供的ASR和TTS引擎 (8.0版) 。

2 技术概述

这个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使用EML为标准的电话投票系统。在该系统中, 使用了两个端点, 说话的选民和基于网络协议的电子投票系统。语音用户使用固定电话或手机连接到公共交换电话网络 (PSTN) 或者移动网络。投票系统有两部分组成:数据库登记中心和投票中心。投票系统的工作原理就像一个呼叫中心。它接收和响应语音用户的来电, 使用ASR和TTS技术实现语音和文字之间的格式转换功能。它同时也作为电话网络和网络之间的桥梁。

系统使用Nuance的ASR将接收到的选民声音数据流转换到Voice XML的文本中, 然后, 数据被转换为EML文件 (参见图1) 。在投票过程中系统所反馈的EML格式文本信息使用TTS朗读给选民听, 给选民指导。

我们用Java作为编程语言控制选举程序和EML文件处理。在选举日之前, 选民应进行登记, 并获得唯一的用户名和密码, 由于选前过程不是本项目的主题, 因此我们在这里使用一个XML文件代替数据库。

在选举日, 选民呼叫系统, 一旦系统响应就在选民和投票系统之间建立了语音会话。为了确定选民身份, 选民需要给系统提供登记时得到的用户名和密码。系统接收选民提供的信息并连接数据库进行身份核实。

在我们的案例研究中, 选民需要从三个总统候选人中选择一个, 从五名副总统候选人中选出两个作为自己的选票。系统只允许正确数量的选择, 即多选和少选都会造成程序无法向下一步进行, 这将确保投票的有效性, 有效避免无效选票。

图2显示的是出于测试目的而设计的操作员界面, 当投票结束, 它将显示投票结果。系统还保存一个副本用于重新计票。以下是EML的消息模式:

(1) 投票过程中:投票 (440) ——我们用这个消息代表投票, 其中包括一个可选的投票合法性令牌, 选举事件的信息, 在事件中的每次选举和选民在每个选举中的投票。

投票确认 (450) ——这里显示选票是否已被接受并提供一个参考编号以便将来的查询。如果投票被拒绝, 备注元素会显示一个原因。

投票数 (460) ——此架构定义了一个包括一组被转移计数的选票消息。

(2) 投票结束后:计数 (510) ——是用来沟通在选举事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内容的结果。

3 结语

我们模拟的选举描述了一个通过使用电话进行投票的系统。我们限制了选择的数量以避免多选、少选和手写选票。对选民在投票前和投票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者普遍认为该系统可以用在真正的选举。大多数参与者认为, 这一进程顺利, 并与系统的交流是清晰和有效的 (见图3) 。然而, 由于语音语调等问题, 自动语音识别软件有时并不能有效识别用户的语音。

我们的案例研究表明, 我们建立的系统使投票过程更容易, 不仅为老年人、残疾人和文盲提供了便利, 更为所有选民提供了便利, 在提高选民的投票率方面有巨大潜力。

摘要:该系统采用了以下技术:自动语音识别技术 (ASR) , 文本到语音转换技术 (TTS) 和互联网协议 (IP) 。选民使用的电话连接到传统的公共交换电话网 (PSTN) 或移动网络。系统使用语音自动识别引擎收集到选民的语音信息, 并将语音转换成文本, 再转换成选举标记语言 (EML) 格式的文本输出给电子选举系统;选举系统生成的EML格式的文本反馈信息通过使用文本转换语音 (TTS) 引擎和话筒传达给选民。

关键词:选举标记语言EML,网上投票系统,自动语音识别系统ASR,文本到语音转换TTS,语音投票

参考文献

[1]Kohon T., Stubblefield A., Rubin A.D., and Wallach D.S., “Analysis of an electronic boting system”,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Symposium on Security and Privacy, May2004

[2]Rebecca T.Mercuri, L.Jean Camp, “the code of elections”, pp.53-57,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October, 2004

[3]Ross J., Spencer P., Borras J., “EML Process and Data Requirements (version4.0) ”, pp.2, 12-15, Sep.6, 2004

[4]Lewis J., Tucker W.and Blake E. (2002) .“SoftBridge:An Architecture for Building IP-based Bridges over the Digital Divide”.Proceedings of the South African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Applications Conference, SATNAC2002, Drakensberg, South Africa, 2002

[5]Dutoit Thierry, An Introduction to Text-to-Speech Synthesis (Text, Speech and language Technology, v3) , pp.24-27,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9

上一篇:微生物实验检验技能下一篇:数控车床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