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历程》

2024-05-12

《天路历程》(精选四篇)

《天路历程》 篇1

近些年由于比较文学的兴起,随之衍生出了许多有关作品主题探讨的话题。探究两种文化影响下作品的主题,通过比较两部作品的异同,试图能从中窥视到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两部作品的主题进行分析,力图探求人类文化中的终极关怀,旨在唤起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内心修养的重视。

2. 文献回顾

两部小说思想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的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的异同性。顾云飞探讨了《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主题比较。倡导不同文明应当求同从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林雅琴探讨了《天路历程》中的寓言意象,真真切切地展示了人们为某一理想而艰苦跋涉的人生旅途。通过上述两位作家对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不同方面比较,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不同民族,不同种族文化成因的相似性与交融性,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应当借鉴学习,为了人生的某一理想而奋斗。

3. 对自身小环境的警醒

(一)玄幻与神秘色彩

《西游记》与《天路历程》这两部作品都有着其乐园生活经历,各种玄幻色彩的景象随处可见。《西游记》中,孙悟空住在花果山水帘洞,那里翠鲜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天路历程》中基督徒极度苦恼的情况下,离开了自己的家园,那里有安逸的生活,熟悉的面孔,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妻子儿女。这些都是他们的乐园,最后都得以离开了。

(二)寻根问祖皆向心路行

《西游记》中的主人翁孙悟空更是大显神威,他身上那种恍若与生俱来的要求自由平等的天性,正是其体现。还有各路神仙,亦是不同一般,他们降妖除魔,在孙悟空的西行取经之路上帮助很大。比如:太上老君、观音菩萨、哪吒等等。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到了真经,世俗的大环境需要世俗的帮助,那亦是一种考验,即儒家的出世入世思想。凡此种种,最终的目的是西行,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亦在彼此的西行路上,只是各不相同而已。

《天路历程》中,在梦中基督徒知道自己的家乡将遭天火焚毁,在一个传道者的人指点下他开始逃离自己的故乡,前往天国。基督徒苦于内心的挣扎,经历了自己与自己的思想斗争之后,义无反顾的往绝望潭走去,逃离了自己的家园,抛弃了儿女,这是种大情怀。正是基督教所倡导的,救赎自己救赎家人,当然一路诱惑不断,坎坷波折,练就了基督徒一颗强大的心,能够抵御种种诱惑,一心向天国前去,最终完成了自救与他救。

4. 超脱与超越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有的前世有错,有的今生犯罪,都从乐园中贬入凡间受苦,在神仙、菩萨等的帮助下,一行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灵山,成了正果最终解脱。《西游记》中的唐僧三个徒弟实际各有所人生指:“悟空”、“悟能”、“悟净”分别代表了人的贪、嗔、痴。孙悟空心高气傲代表了“嗔恨”,猪悟能贪恋美色、好吃懒做代表了“贪欲”,沙悟净愚钝代表了“愚痴”。三个徒弟名曰悟“空”、悟“能”、悟“净”,其含义甚深亦或是对受难这一主题的阐述,受难是必然的,是由世间法历练到出世间的过程。最终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终成正果,这是一段曲折的取经路,也是一段去坎坷的生命历程。

《天路历程》——这部除《圣经》外销路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属灵作品。书中督徒背着“原罪”的包袱踏上了赎罪的征程,即得救之旅。“得救”是基督教的重要教义之一,谓基督拯救世人之道。基督徒最后拯救了自己,拯救了家人,做到了自救与他救,《天路历程》是一部寻找失久心灵的觅归,亦是一部心路历程,在其赎罪的过程中,发现体察自己的缺憾,认识自己的罪过,最终得以救己就他,做到了心灵的救赎。

5. 结语

两部作品小说异曲同工的艺术写作手法,尽显淋漓尽致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宗教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本文中有关拯救的缘起、拯救的经历、拯救的结果,通过一些侧面的事例做了独到的阐述。取经历程与赎罪过程亦是自我修养的过程与心路历程,在某种程度上亦可说是人生从胎盘到成熟的过程,而作为万物众生中的一份子我们必须得进入大环境方可真切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最终体味人生,在此过程中寻找迷失的另一个自己,进而展现自己,成就自己。

摘要:近年来,对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们而言,主题的对比研究已变成了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西游记》与《天路历程》这两部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其主人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面对现实的姿态入手巧妙地引出了主人公改革现实的决心和希望。喻示着人们要注重内心修养,只要认准方向,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关键词:对比,现实生活,内心修养

参考文献

[1]顾云飞.《天路历程》与《西游记》主题比较[D].浙江师范大学,2010.

[2]鲁迅胡适.解读《西游记》[M].辽海出版社,2010-9-01.

[3]宋文玲.《天路历程》与《西游记》意象比较科技信息[J].期刊,2010(6)

天路历程读后感 篇2

作为一个寓言,故事只是作者传达观念的载体,他所要传达的观念才是这寓言的精髓之所在。《天路历程》历久弥新的影响力无疑更多地源于它的寓意。由于约翰班扬写作《天路历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造就他那个时代的基督徒,所以,对于基督徒来说,要理解《天路历程》的寓意是不难的。成千上万的基督徒从这本书中看到发生在书中主人公身上的事情也同样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因而从中汲取到面对人生难题的力量。被称为“布道王子”的司布真据说阅读《天路历程》超过一百遍。

对于非基督徒来说,要理解《天路历程》的寓意应该有些困难,不过如果找对了角度,至少应该能对其寓意有所领略。可以说,死亡和罪恶是读懂《天路历程》的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

人生的一个大限,就是死亡。死亡就像是一个堡垒,进了它的门就再也回不来,而进门之前所拥有的一切都带不过去。更为要紧的是,这个堡垒是神秘的,没有人愿意进去,但不知什么时候眼睛一闭就进去了。所以,如何面对死亡实在人生的一个巨大难题。面对死亡坦然无惧的人是不多见的。绝大多数人都惧怕死亡,因为人一切的努力都会被死亡摧毁。一个不能在死亡面前坦然无惧的人,他也无法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苦难,因为苦难是死亡的使者。同时

《西游记》与《天路历程》的比较 篇3

【关键词】《西游记》《天路历程》 相似点 差异性

一、出行原因不同,故事情节相似

唐僧的出行是希望通过外力拯救终生,基督徒的出行则是用自己的力量对自我进行救赎。一个反叛,一个推崇。但不论是西天取经还是走向天堂,两部作品在情节上的安排确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在《西游记》和《天路历程》中,主人公的出行都是充满坎坷的。一路上各种妖魔鬼怪对他们的前进进行阻碍。例如唐僧师徒四人遇到的黑风怪、白骨精、六耳猕猴、百眼魔君等妖怪。多次的磨难甚至让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有时都泄气了。《天路历程》中的基督徒一路上也是屡遭挫折,例如:“灰心沼”、“死荫谷”等等,虽然一次次身陷险境,但最终都还是取得了胜利,无论是机缘巧合还是他人相助,唐僧师徒和基督徒都是在历次的磨难中取得了成功。在两部作品中,还都存在一个共同的考验——美色的诱惑。这样的情节不仅源自作家自己的宗教信仰,还是文学上的一种艺术手法的契合。但最终两个主人公都已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对光明向往的决心,达到了各自的目的地。

二、内在涵义存同,阶级态度不同

分析两部作品的浅层意义,不难发现其表层涵义是相似的。唐僧和基督徒历经千辛万苦、不折不挠都只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抛开国家性质和宗教观念,两部作品在对现实社会的态度上也是相同的,都对自身所处的时代充满批判和斥责。《西游记》是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制度、思想以及统治者的昏庸无道的揭露,而《天路历程》则是对英国社会所存在的虚伪、浮躁、不切实际的不良社会风气的谴责。两部作品都表现的是作者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抗精神。

由于所处的国家不同,所受的思想文化熏陶也不一样,所以,作者在对待新兴阶级的态度也有不一样的看法。《西游记》创作于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而《天路历程》则是创作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虽然《西游记》以唐朝为创作背景,但所有的故事情节中却都明显的有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影子。对待这种发展情况,作者本人是肯定的,但是在作品中却十分保守,例如在48回的,对陈家庄商人的描写,虽不直接赞扬,但也不进行贬低,而是与拯救人类灵魂的取经等量齐观。大力提倡和弘扬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天路历程》中对“浮华集”的描写,其实也是对英国资产阶级贵族生活的一种描写。腐败的社会现象,并不是班扬对资产主义的彻底否定,而是在看到那些对上帝教诲不尊重的贵族们的生活时,对新兴阶级开始产生一种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但不可否认,基督徒身上对幸福的追求和不畏艰险的精神也正是班扬对新兴阶级的一种肯定。

三、表现手法殊途同归,创作动机迥然不同

两部小说的创作都并没有以“传统小说”的形式来刻画,《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而《天路历程》正是一部寓言体小说。这两种创作形式的好处就在于,不用受到传统体裁对文本创作所设定的框架结构,在内容上既可以表现作者本人与时代大不违的观点,但又给人一种虚伪飘渺的距离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本领高强、变化多端,面对妖魔鬼怪总能将他们降服,并且十分的乐观。机智、富有战斗力,吴承恩的这种人物表现方法无不在说明着自己的理想抱负,将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全部寄托在了孙悟空的身上。而在《天路历程》中,最明显的一个细节就是,每一个出现的人物身上所有的最大的性格特征,那边就是该人物的姓名。直接了当的向读者揭示人性中的缺点,企图对他们进行说教感化。

把握作家对一部作品的创作动机,首先便可以通過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在《西游记》中,作者通过一个生动而有趣的神话故事展现了自己的精神思想内涵。在情节和给人的教育意义上都是逐步深入的,在欢声笑语或者抱怨咒骂中,总能给人冷不防的心灵震动,甚至能够领悟出作者创作中的些许动机。这也就是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最成功的地方,他成功地诠释出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真谛。而在人物塑造上,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特征也正是对人类所持有的各种的特点的一种汇合,例如孙悟空体现的是英雄主义精神、而猪八戒则是小农主义思想。而在《天路历程》中,班扬最出色的描写就在于基督徒与别人的辩论和说教。虽然每个出现的人物都只是作者的一种虚设,但是这些人物身上所持有的性格特点却都是人类都会存在的。也就是说,班扬只是借基督徒对他人的说教感化,以此来表达,并让别人去接受自己的观点。

四、结语

《西游记》与《天路历程》同为宗教取材,以魔幻的手法进行对文章的塑造,但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也不同,所以又有着许多的差异性,对新兴阶级的态度不一样,也导致了两人的创作动机的不同。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作者的理想化人物,都给予着作者不可实现的愿望。在艰苦的道路上,以自己坚韧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达成自己最初的目的。也正是由于两部作品中存在的相似和不同,才让我们加深了对两部作品的认识,也在比较中学习到世界文学的共性。

参考文献:

[1]林雅琴.论约翰·班扬小说《天路历程》心灵拯救的历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天路历程读后感 篇4

《天路历程》这本书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确实是极其宝贵的经典之作。读起来心里有很大的感动,灵性也感觉有所复兴。虽隔这么久的文字还是能清楚真实的表白今日基督徒的种种经历。他所遇见的困难,是我所遭遇的困难。他的失败,也是我曾经历过的失败。而他每一次的灵性复兴,也带给我极大的喜乐及盼望,因为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都在世界上奔波。

从故乡“毁灭城”逃亡至“天国城”去,一路上经过“绝望泥潭”、“屈辱谷”、“死荫谷”、“浮华市集”、“怀疑堡垒”,一路上胜过“无神论者”、“愚昧无知”、“聪明先生”、“马屁先生”、“爱钱先生”等的纠缠,最后到达天国朝见天国无比荣耀的万王之王……我今天也在“毁灭城”中其中充满了浮华、名利、欲望、死亡、无知、金钱,也是一样的目标,努力到圣城享受安息……

“基督徒的人生是征战的一生,天国是努力的人进的”,是这样的,但现在似乎太安逸,没有太多这样的感觉,都是祝福的话,蒙福的结果,连传福音都会讲到神赐给我们健康、平安、事业、家庭等等,忘记了主说要背起十字架跟从他走舍己受苦的道路。

基督教的五大纲要中很重要的不就是主的“受死”与“复活”。不论在重生得救时还是在成圣时,这些都是要在争战中不断成熟的!

“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荣耀”十字架是基督徒永远的荣耀,十字架又是最耻辱最残酷的刑罚,唱是这样的,有时还是以福音为耻的,不然怎么没负担认真传福音呢!在这个时代做光做盐,就是荣耀与羞辱,喜乐与悲伤并存的过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天路历程》】相关文章:

天路历程介绍05-04

天路历程英语读后感04-16

灵武天路范文05-16

舞剧天路论文题目05-04

朗诵稿天路范文05-20

天路朗诵稿范文05-21

天路教学课件04-12

天路教学设计04-17

天路说课稿05-03

天路最新教学设计04-27

上一篇:数字测井下一篇:生产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