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2024-05-08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精选十篇)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篇1

为全面履行社区卫生服务职能, 提高服务意识, 强化服务内涵, 提升服务水平, 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家庭医生”的目标, 我中心在学习借鉴上海、武汉等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从2012年5月开始, 以平湖、营盘两个居委会为试点, 开展了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工作。通过半年的实施,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过分析, 我们体会到:群众对家庭医生式服务有较强烈的需求, 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的前景是广阔的, 尤其在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全面履行服务职能方面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 由于人员、政策、认知等多方面原因, 目前全面推开有一定难度, 需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1 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1.1 基本情况。

平湖、营盘两个居委会总人口4.3万人, 其中常住人口2.56万人, 最远距离本中心1.5公里, 没有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公共卫生服务由本中心承担。

1.2 团队组成。

在全中心范围内确定了15名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自愿参加社区服务、具备全科医生或社区护士资质的人员, 组建五支家庭医生团队, 每支团队由三人组成, 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各一名, 其中至少有一人具备中级职称。在人员分工上, 全科医生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慢病随访和转诊转介, 社区护士主要负责建立纸质档案和协助随访, 公共卫生人员负责网络录入、与服务对象的联系等。

1.3 服务内容。

家庭医生服务项目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健康管理、转介转诊服务。具体为:熟悉辖区慢性病发病情况;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辖区孕产妇、儿童、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重型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随访服务;结合居民的健康问题,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 纠正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对签约家庭充当就医顾问, 提供健康咨询、预约专家、协助转介转诊等服务。

1.4 工作方法。

团队人员均不脱离原来的工作和岗位,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积极开展社区服务。转变以往的服务模式, 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预约就诊、集中体检等多种形式按需服务;实行团队长负责制, 时间自行安排, 原则上家庭医生每周到社区工作不得少于2次。1.5劳务报酬及绩效考核。家庭医生团队实行定额补助, 按照服务数量, 经考核后发放补助。团队长负责统计工作量, 初步检查建档质量和随访的真实性, 中心考核领导小组每月抽取所建档案的10%进行回访, 主要考察真实性及满意度, 按照得分情况发放补助资金。

2 取得的成效

2.1 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有效提高。

通过开展家庭医生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得到加强, 大大提高了健康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运用率;强化重点人群的管理, 提升了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的规范管理率, 对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率也明显提升。今年尚处于探索期, 在服务数量上没有作硬性规定, 但对服务质量提出较高要求, 要确保服务对象满意。半年来, 家庭医生团队共建立健康档案480份, 从中筛选高血压62人, 规范管理62人;筛选糖尿病20人, 规范管理20人;开展老年人体检210人;孕产妇、新生儿随访60人次。对所有管理的对象均建立纸质和电子档案, 其中慢性病人还建立了随访表和管理手册, 纸质、电子档案相符率达90%以上,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有效提高。

2.2 群众满意度显著增强。

目前家庭医生签约的有110人, 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 基本属于弱势群体, 他们对这种免费、优质、主动、连续的服务模式十分欢迎, 家庭医生同服务对象建立了朋友式的医患关系, 让居民有“受宠若惊”之感, 普遍对家庭医生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感到满意, 经调查总体满意度达95%以上, 在和谐了医患关系的同时更提升了中心形象。

2.3 居民认同程度不断提升。

在家庭医生服务开展之初, 部分居民由于对这种服务模式不理解、不信任, 心存戒备, 我们本着“知情、自愿”的原则, 不勉强, 而是通过对已签约的成员提供优质的服务, 以此吸引和带动其他人员加入到签约服务中来。在实际工作中, 经常遇到签约服务对象带其他人员来主动找家庭医生签约的现象。

2.4 公共卫生全员化水平稳步推进。

通过开展家庭医生团队服务, 临床医务人员逐步转变观念, 意识到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 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 光靠传统的坐堂行医已经不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必须向为居民提供家庭健康管理服务转化, 公共卫生服务全员化意识逐步增强, 且通过培训与实践, 临床医务人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加强, 建档、慢病随访的质量不断提高。

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1 人员时间不足。

按照一支团队最多管2000人计算, 仅仅平湖、营盘这两个居委会就至少需要20只团队。目前人员明显不足, 且工作时间无保障, 团队成员平时工作任务繁重, 既要保障日常工作, 又要高质量地完成建档、随访等任务, 时间和精力均有限, 感到力不从心。

3.2 技术能力不足。

中心现有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均是通过参加转岗培训取得的资质, 团队成员对家庭医生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比较陌生, 从学习了解到掌握应用还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工作方法有待改进, 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3.3 居民认同程度不够。

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在本地属于新生事物, 群众对这项工作不了解、不信任, 还存在戒备、防范心理, 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3.4 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家庭医生服务还没有提供资金保障, 对提供服务的机构来讲, 承担家庭医生服务是没有直接经济收入、只有支出的, 存在“服务越多、亏的越多”的事实, 如果没有政策支持, 势必影响持续发展。

3.5 医疗安全存在隐患。

目前对服务双方的权力、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 对服务的内容、存在的风险也没有政策法规可依, 在当前医疗环境复杂、对医方不利的情况下, 为规避医疗风险, 家庭医生不愿、也不敢上门开展诊疗服务, 制约了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纵深发展进程, 如何保障医疗和服务安全亟待出台政策依据。

4 体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 以及医改的深入推进, 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已成大势所趋。我们对居民的需求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40%的居民当场签约;20%有签约意向, 但比较谨慎, 处于观望态度;20%认为无所谓;20%拒签。从结果看, 居民对家庭医生是有需求的, 特别是已经拥有了家庭医生的这部分人员, 普遍对家庭医生的信任、依赖程度较高, 从而证明家庭医生服务的前景是广阔的。通过半年的实践探索, 本人认为要稳妥、可持续性推进家庭医生服务, 需要从以下方面积极努力。

4.1 争取政策支持, 提供保障机制。

要呼吁出台有关家庭医生服务的法律法规, 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资金保障、服务方式、内容、规范等多方面提供政策依据, 明确家庭医生的执业范围和权利责任, 保障家庭医生合法权益, 规避医疗风险, 保证医疗安全, 促进家庭医生服务持续发展。

4.2 鼓励全员参与, 保障工作时间。

配齐人员和保障时间是做好家庭医生服务的前提和根本保障, 在目前全科医生、社区护士总量不足的情况下, 不仅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要参加, 也应该动员二级综合医院的医务人员参加, 增强技术力量, 保障工作时间, 提高服务水平。

4.3 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创新机制, 探索适宜的工作方法:可借助“网格化”管理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加强与社区网格员的联系, 实行协同服务的模式,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加强培训, 提升能力:家庭医生服务对象涉及面广, 既有健康人群也有患者, 培养知识全面、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家庭医生, 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必要举措, 可采取强化培训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技术水平。

4.4 分类稳步推进, 不宜苛求数量。

根据居民对健康服务的实际需求进行分级管理, 对暂时不愿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 加强宣传, 每一年进行一次电话随访, 了解其服务需求变化;对有需求时才愿接受家庭医生服务的居民, 发放家庭医生联系卡, 以便其有需求时可随时与团队成员联系;对愿意接受家庭医生服务的居民, 以主动服务为主, 针对不同类别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医生服务。优先严格保障服务质量, 不宜盲目苛求服务数量。

4.5 加强绩效考核, 落实工作待遇。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加强绩效考核, 要充分考虑签约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因素, 合理落实家庭医生报酬, 真正体现劳务价值, 提高工作积极性。

4.6 广泛开展宣传, 提高群众知晓率。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篇2

责任者:新民晚报访问次数:1174日期:2010-2-27

一个只有医务员工172人的普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为街道内15万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方法,通过建立现代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使群众放心在社区就诊。

从“疾病管理”到“健康管理”

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第一步,是建立辖区常住人口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内容涵盖各项生命指标、疾病史、免疫接种史、健康管理以及就医信息(电子病历)等,使社区卫生服务从原来单纯的“疾病管理”模式转变为全程“健康管理”模式。不少社区居民还可以在家门口的健康自检室里免费进行心肺功能、血压、血糖、骨密度等8项健康指标的检测,实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截至目前,累计为社区居民服务4.2万余人次,检查13万余项。

购销分离减轻病人负担

为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药、实惠药,中心利用现代物流,构建药品供应链,实行医药药品存货托管,实行银行信用结算。在实际操作中,由供应商管理库存,自行补货,医药实现药品“零”库存,降低了药品供应链的总成本。通过购销分离、收支分离,减轻了病人的药品费用负担。2009年,中心门诊药品均次费用为61.34元,门诊均次费用为88.29元,低于上海市门诊的均次费用。

“绩效卡”管理让病人更满意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篇3

【关键词】 360°健康管家;社区卫生服务;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报告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创建平安和谐社区;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为居民提供及时、连续、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根据“保证基本医疗、惠及人民群众”的原则,切实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以社会效益为主。实行低廉、可及的卫生干预服务,实现“小病在社区、防病在社区、健康在社区”的目标。从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对东兴社区居民进行入户调查,了解辖区居民健康状况,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开展360°健康管家服务,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实施步骤与方法

1 360°健康管家服务实施步骤

1.1 我院从2009年12月开始,首先制定了360度健康管家服务工作方案和360度健康管家服务工作制度,明确指导思想。成立360°健康管家领导小组、技术管理小组和服务管理小组,确立服务宗旨、服务口号、服务内容和标准。

1.2 制定领导小组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内容和工作目标、落实保障措施。

1.3 根据质量考核标准,落实质量考核机制,实施绩效考核。

1.4 建立健康服务热线、服务监督电话,接受群众的监督。

2 360°健康管家八项服务内容

2.1开展“心手相连,彰显亲情”结对帮扶服务。与慢性病患者结对为帮扶对象,提供亲情化的卫生服务,定期进行随访,每年免费健康体检一次。

2.2 “足不出户,尽享健康”健康快车服务。电话预约和咨询,送医送药上门,及时的健康知识短信、在线答疑解惑等服务。

2.3 “相约健康,享受人生”知识讲堂服务。每周为居民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次;每月出版卫生保健知识专题宣传版报1期。

2.4 “母亲安全,婴儿健康”母婴保健服务。进行孕妇、产妇保健:免费为辖区孕妇、产妇提供卫生、营养、心理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以及产前定期检查等医疗保健服务和胎儿保健、新生儿保健。

2.5 “健康成长,快乐儿童”儿童保健服务。为儿童常见营养性疾病的进行矫治;儿童常见心理行为疾病的诊断与矫治;儿童智力、个性、气质测试;早期教育及康复训练;学习困难与干预;儿童智力测查;高危儿随访;微量元素及骨密度测试;儿童视力检查,弱视、斜视及屈光不正的诊治等。免费为辖区3岁前儿童定期体检。

2.6 “和谐伴侶,幸福人生”婚育指导服务。进行婚前卫生指导、婚前卫生咨询;婚前医学检查,母婴保健指导。

2.7 “安康长寿,夕阳更红”关爱老人服务。老年人日常保养与健康、常见疾病预防指导、饮食健康指导、心理卫生保健、常用药物指导等。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免费健康体检一次。

2.8 “美丽心灵,沟通无限”心理咨询服务。青少年问题心理咨询、成人问题心理咨询、等心理咨询指导。

3 实施方法

3.1 从2009年12月开始,我院360度技术团队首先对东兴8个社区5000多户居民进行入户调查,了解辖区居民健康状况,为真正落实“360度健康管家”服务进社区,根据“360度健康管家”服务项目,“360度健康管家”工作团队走街串巷,深入社区,上门入户调查了辖区内近5000户居民,摸清辖区居民健康状况,并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3.2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及慢性病人建立结对帮扶档案,定期上门访视、义诊、送医送药。同时,每周定期派出医务人员到社区进行义诊,居民可以在社区内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3.3 为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规范管理;定期进入社区免费为居民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每周在院内开设健康大讲堂。

3.4为辖区困难户儿童、体弱儿建立服务档案,进行生长发育评价监测、营养指导和日常生活上的指导帮助;为辖区需早期健康干预的儿童提供康复治疗;3.5免费为辖区居民测血压、检测微量血糖、检测血脂;免费为辖区3岁前儿童提供定期的健康体检等。

3.5“360度健康管家”开通了“3836930”心理健康热线和“3860138”儿童保健热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及时为群众分忧解难。

4 加强保障措施,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强化监管和考核。

4.1加强领导和管理,院长书记带头抓落实,制定职责、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同时加大人力和财力投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

4.2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强化监管和考核。将“360度健康管家”的8项服务内容纳入医院目标管理考核,对其任务指标、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等,每月进行考核评估,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挂钩。“360度健康管家”工作与医务人员晋级、晋升和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对圆满完成工作任务者,在职称评定、工资奖励、先进个人的评定及科研审报评定中予以优先考虑。对工作成绩突出、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5 实施效果

5.1 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360度健康管家”团队深入社区共进行了183次的义诊活动,服务居民群众6万多人次。

5.2随访老年人、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共37892人次,与198名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及慢性病人建立结对帮扶档案。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规范管理,为60%以上老年人(65岁以上)和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规范管理,健康档案的管理率达到65%,高血压患者规范健康管理率达到86%,糖尿病患者规范健康管理率达到82%。

5.3 举办健康教育讲座312期,参加人数达11532人次;每周开设周六健康大讲堂,累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健康处方10万多份,出版了118期健康专栏;

5.4 与8名困难户儿童、体弱儿建立服务档案,经常进行生长发育评价监测、营养指导和日常生活上的指导帮助;为辖区需早期健康干预的儿童146人提供康复治疗,对27人给予减免医疗费等优惠服务。

5.5免费为辖区居民诊治、测血压、血糖66913人次,;优惠检测血脂986人次;免费发放药品1万多元。为社区居民减免让利医药费10万元。免费为老人、留守儿童进行营养监测、为辖区3岁前儿童健康体检10528人次人次。

5.6 在广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督查中,我院社区医疗保健服务质量评分名列全区前茅。自治区社区卫生健康教育专题检查获得满分,名列全区第一名。

5.7 至2012年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施条件、队伍建设、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居民可以在社区内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比例增加。

5.8 360°健康管家服务开展以来,360°健康管家服务团队为群众提供了及时、贴心、全方位、零距离的“360度健康管家”的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居民群众和政府的赞赏,群众的综合满意率达到95%。

6 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篇4

1 全科服务团队构建与服务模式

上海市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个全科服务团队始建于2006年,全科服务团队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与公共卫生医师组成,以管辖区的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居民主要活动场所(健康教育、医疗咨询和讲座等)、居民家庭及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工作场所,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服务。全科服务团队的成员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与全科服务团队的成员实行轮岗制,全科服务团队由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图1)。

2 全科服务团队服务运行现况

2.1 全科服务团队工作用房面积

全科服务团队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开展居民健康服务和提供基本医疗的工作场所。调查结果显示,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平均建筑面积为101.7m2,房屋格局:治疗室面积平均为22m2,注射室面积平均为34.7m2,健康教育室面积平均为17.3m2,其他用房面积平均为25.3m2,平均使用面积能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就医和服务需求。

2.2 全科服务团队人员情况

2.2.1 人员组成与结构。

6支全科团队平均有4名卫生技术人员组成(表1)。全科团队学历情况:全科临床医生均为本科(100.0%);护理人员学历中专为主(76.9%)、其次为大专(23.1%);防保医生以中专为主(60.0%)、其次为大专(40.0%)。

2.2.2 接受业务知识培训情况。

对6支社区卫生全科服务团队接受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和教育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全科医生平均每年接受教育时间69.8小时,护理人员平均每年接受教育时间为123.6小时,防保人员平均每年接受教育时间为76.8小时。

2.3 全科服务团队服务人群与服务功能

2.3.1 社区服务人群。

按照彭浦新村街道所辖33个居委会地域分布结构,建立6支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团队(表1),每支团队服务4~6个居委居民。每支团队平均服务人群结构:常住人口在21000人左右,其中老年人口为4500人左右,育龄妇女4900人左右,残疾人420人左右;平均服务外来人口在2200人左右。

2.3.2 全科团队服务功能。

由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医生与护理人员共同组成的社区全科团队,主要服务功能是为管辖内的居民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健康教育服务,是一支扎根于居民生活小区内为居民健康服务的小分队。从功能上讲: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社区居民的慢性病防治提供综合指导、健康教育与连续监测管理服务;为行动不便、病情稳定的居民提供家庭病床服务;为育龄妇女提供优生、优育服务与指导;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技能指导与传授。社区居民普遍反映“社区老人健康问题已经离不开全科团队医生的照顾”。说明建立社区全科服务团队为解决居民健康问题起到排忧解难的作用。

2.4 全科服务团队服务工作量

2.4.1 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目前,全科医生与社区护士在卫生服务站内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主要8项。表2结果表明:彭浦社区6个全科服务团队平均每月提供的服务量是:基本临床诊疗服务972人次,测血糖105人次,静脉点滴739人次,静脉注射4人次,针灸3 364人次,推拿2 796人次,肌肉注射83人次,血压测量931人次。针灸推拿主要集中在有中医全科医师的服务团队。

2.4.2 提供家庭病床医疗服务。

团队的全科医生上门为病情稳定的、行动不便的和高龄的以及残疾病人提供家庭病床医疗服务。平均每月全科服务团队家庭病床出诊239人次,每次出诊时间大约在30分钟左右,基本解决了所辖居委社区居民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

2.4.3 提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服务。

这是全科服务团队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重要任务之一,是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居民提供综合防治指导与监督管理,并对慢性病综合防治效果进行连续性的监测与评价,对控制效果欠佳者继续综合防治技术指导。目前,每支全科服务团队仅通过居民就诊和家庭访视对慢性病综合防治管理平均达到706人次,月服务时间平均达到188小时,平均每位成员花费47小时用于本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指导与效果监测。

2.4.4 提供健康教育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慢性病动态防治监控,建立了心脑血管、肿瘤、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保健卡。全科服务团队成员不但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指导,而且在社区采用多种形式向社区居民提供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从表5可以知晓全科服务团队在社区实施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服务人次多,对居民了解和掌握疾病的防治知识与疾病控制技术具有促进作用。

社区卫生全科服务团队的全科医生是团队的核心,其工作内容包括了门诊诊疗、家庭病床治疗、慢性病管理、随访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此外,还需要参与健康教育等工作。全科医生按每月服务项目进行按小时工作量计算,每月需要花费200小时才能够完成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其中糖尿病知识管理每月耗时22小时。按照正常工作制度计算,每月在岗22天,每天8小时,则医生每月工作时间只有176小时,可见,目前全科医生的工作量很大,完全超出了医生的正常工作负荷。

3 全科服务团队服务效能

3.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全科服务团队提供工作场所

全科卫生服务团队在居民社区中设置的卫生服务站在用房建筑结构、面积与服务功能划分均比较合理,对有医疗、卫生保健和康复需求的居民提供舒适的服务环境,也为全科服务团队成员提供适宜的工作场所。在对全科服务团队队员进行个人访谈中了解到,对目前的工作环境表示满意,工作场所具有人性化的功能分割,布局合理,使日常工作能做到忙而不乱。

3.2 全科服务团队服务功能基本满足居民的需求

从全科服务团队服务内容看,团队成员为所辖居委社区居民提供了基本医疗与卫生保健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中、西医基本医疗服务,提供了注射、输液、疾病康复、测血糖、量血压、针灸、推拿和健康知识传授等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服务功能。彭浦社区6支全科团队平均每月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共达到14014人次,说明社区不少居民健康服务需求能在全科团队处得到满足,不但给居民带来就医行为的便利,也为居民不延误疾病治疗提供了就医场所。由于地域上的便利,6支全科服务团队的家庭医生平均每月为辖区居民提供的239人次家庭病床医疗卫生服务,一方面解决了社区居民住院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能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的疾病治疗,更重要的是对家庭病床病人进行连续的疾病管理与监测提供了条件。

3.3 对居民慢性病综合防治知识传授与指导提供服务

社区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不像对急性疾病那么重视,认为慢性病对机体不会有很严重的损伤,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对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6支全科服务团队平均每月为辖区居民提供慢性病综合防治指导与监测管理达到706人次,耗时达188小时。该调查结果反映全科服务团队是一支活跃在居民生活区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小分队,他们为社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病居民提供疾病综合防治指导与知识,对患者控制自身疾病的发展提供了防治技能和知识,对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4 全科服务团队成员素质要求与存在的问题

4.1 全科服务团队成员素质

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6支全科服务团队的全科医生均为本科生,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团队的全科医生不同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的医生,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诊治技术,而且还需要具有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防治能力,实现疾病治疗与预防一体化的健康服务。团队的护理人员不仅应具有护理技能,而且要懂得一定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知识,指导社区病人基本掌握自身疾病的控制与康复措施,在促进社区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中具有重要作用。公共卫生医师不但要掌握疾病预防技能,并且要承担社区慢性病控制的监测管理工作,为社区疾病预防工作扮演着主要角色。

4.2 经济收入与劳动付出不对等

全科服务团队成员对工作环境比较满意,但对经济收入感到不满意。认为在社区内实施团队式健康服务,服务项目多、工作量大,服务时间消耗大于实际工作时间,但从经济收入角度来说,未能够体现多劳多得。非常希望中心管理层领导能够利用市场经济杠杆作用,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自身劳务价值的体现。

5 小结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全科服务团队的建立,为社区居民健康提供全方位的功能服务,解决了部分居民就医难和慢性病患者对疾病综合防治知识的认知不足问题。全科服务团队的作用在其他研究中也得到证实[1,2],如美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形成完整的糖尿病的团队管理体系[3]。全科服务团队为居民及时提供适宜的中西医技术,缓解和治愈了居民的病痛。建立全科服务团队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发展的一个方向,希望政府部门能提供适宜政策,更进一步体现全科服务团队为民服务的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春香,杨颖,来彩芬,等.责任医生团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7):73-74.

[2]傅蓓莉,金荣.全科团队服务对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作用探索[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7,2(1):61-62.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篇5

“普慧社区”服务平台 创建“智慧”社区新模式

国家住建部于2012年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我区吴忠市、银川市、永宁县分别成为第一、二批试点城市。为了加快我区“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开展,赛文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环节中,拟将搭建“普慧社区”服务平台,实现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智能化产业高端发展、普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社区发展新模式。

“普慧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紧靠国家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发展政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为依托,以向社区居民提供智能化高效服务为切入点,搭建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创了现代化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崭新模式,将全面推动银川市乃至我区其他试点单位的“智慧城市”创建工作。通过“普慧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将全面实现社区居民最基本的生活要素,如 “吃、住、行、游、购、娱、健”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同时让这“五化”模式成为未来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方式,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利、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让居民生活更智慧、更幸福、更安全、更和谐、更文明。

赛文在普慧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将老百姓所向往的智能化生活一步步由愿景变成现实,这将给未来居民生活方式带来根本性、革命性的变化。同时,赛文“普慧社区”服务平台的搭建和推广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去完善落实,在政府各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与推荐下,赛文将全力把“普慧社区”服务平台搭建这一实事做得更加踏实、稳健!

大学生心理社团社区服务模式探索 篇6

关键词: 心理社团 社区服务 模式探索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兴社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人口的加剧,社区面临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加。大学生组建心理社团,为社区提供心理服务,一方面切合社区需求,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另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文章对大学生心理社团服务社区模式做探究,为心理社团开展社区服务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社团

大学生心理社团是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发生改变和创新,从单一的个别心理咨询与治疗,逐步发展成为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将宣传教育与咨询服务相结合,专业咨询与朋辈互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大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

二、社区心理服务

社区服务最早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这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社区福利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服务[2]。随着社区不断发展和壮大,社区面临的问题日渐增多,急需有专业的志愿者团队,通过心理健康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等,增强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意识,预防身心疾病,以利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关于社区心理服务,比较统一的观点指在社区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规律,保持与促进居民的心理健康,同时通过培养健康的心理,达到预防身心疾病的目的。

通过组建大学生心理社区,开展社区服务,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将所学更好地服务于社区,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心理社团,为社区提供多种形式的心理服务,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利于社区和谐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社团服务模式建构

对大学生心理社团服务社区模式建构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服务。

1.组建心理社团,加强队伍培训与建设。

通过学校学生会、宣传海报、网站、学生报纸杂志等途径,宣传招募心理学专业志愿者,选择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丰富志愿者服务经验的同学,组建心理社团。组建后,通过队伍建设,设立心理社团负责人,负责心理社团服务工作的全局规划。既要分工合作,明确责任,又要严格考核制度,既邀请心理学专业教师,对心理社团进行培训和专业指导,又加强安全、法制、礼仪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在社区服务中,既遵守法制,又注重自我保护。

2.实地调查,了解社区所需。

此阶段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前期准备,二是实地访谈,了解需求,进行实地调查。前期可由心理社团一到两名同学到社区进行实地访谈。一是与社区干部进行交流,征求社区干部的同意,了解社区对心理服务的态度;二是取得社区干部的支持,这是在社区开展服务活动的重要保证。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自编社区服务的访谈提纲,了解社区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和他们面临的困难,设立不同服务内容和项目,从而增强社区服务的针对性。

3.设计服务的方案和内容。

根据心理社团的专业优势,结合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设计服务方案。设计方案尽量详尽、具体、可操作。服务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团体心理辅导、亲子健康讲座等具有心理学特点的服务项目,创建心理社团服务品牌,建立项目化服务体系。

4.社区实践,开展社区服务。

根据设计的方案,走进社区,开展服务活动。进入社区之前,充分准备服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确保社区服务的顺利开展;还需将活动与社区干部进行沟通,取得社区干部的同意和支持。开展活动时,成员须佩戴校徽,着装整洁,穿戴有志愿服务的标志,服务过程中,待人接物要礼貌、热情,说话和气、态度虔诚。活动期间,还要注意人身安全和交通安全。

5.评估服务效果。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效果评估机制,确保社区服务的有效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团服务质量如何;第二,社区服务效益,即受益面的大小;第三,社区居民参与状况情况;第四,社区服务的效率;第五,服务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第六,心理社团服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等。可通过与社区居民交流,发放效果评估问卷,建立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考勤制度等方式进行评估。

6.根据实践,调整方案。

根据实践情况和各处环节实际操作,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达到更好的效果。实践是对方案的实施,将方案落到实处,调整是根据实际效果与反馈,对方案进行调整,实践与调整虽是两个不同的环节,但两者互为前提、互为结果。组建团队、实地调查、设计方案、社区实践、效果评估、调整方案六个环节缺一不可。

总之,探索的服务模式的各个环节相辅相成,上一环节是下一环节的基础,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补充和实施,既要从服务模式的整体出发,以系统观点进行社区服务,又要考虑到服务模式的各个部分,只有将整体与部分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取得更优异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建军,陈庆.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5):27-28.

[2]赵嘉.关于社区心理服务模式的调查和研究——以潍坊地区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1):106-109.

[3]华红琴.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推进:需要、路径与策略[J].学习与实践,2010,11(1):111-117.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篇7

1社区优质服务概念

随着社会发展, 我国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 且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 传统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再加之医疗费用的增长, 使健康保健已面临新的挑战, 仅靠现在的医疗机构已不能满足人们治病就医的需求。近年来, 医患冲突不断发生, 并且大多发生在大医院。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这些医院拥挤不堪, 多数医师疲于应付, 态度难免生硬, 没有时间与患者沟通, 患者的就医感受不高, 产生不满情绪。同时, 大多数患者和医师缺乏最基本的信任感。如何最大限度增加医患信任、减少医患纠纷是临床一直以来探讨的问题。因此, 为满足人们就医需求, 解决大医院看病压力, 家庭医师应运而生。家庭医师式服务是一种新的健康服务理念, 它是以全科医师、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的团队为核心, 在充分告知、自愿签约、规范服务的原则下, 通过与人们建立相对稳定的自愿服务关系, 以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 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的健康责任制管理[1]。随着家庭医师服务的普及与推广, 人们对基础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护理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主要目标是启发和培养公众的保健意识, 对疾病进行早发现、早治疗, 辅导及督促公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护理制度, 其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 以护理程序为基础,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对患者全身心实施科学的、系统的、有计划的护理。

2社区优质服务活动的形式

2.1 为社区居民及儿童提供医疗、护理咨询、义诊服务

讲解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药物、饮食、休息、运动、康复知识, 强调严格遵医行为对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免费为居民测量体质量、身高、血压、血糖。发放健康教育宣教资料, 解答居民咨询, 开展健康知识讲座, 普及相关防治知识, 指导居民如何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2.2 实行“一医一护”负责一个社区, 3个片医小组配备1名预防和保健医师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 逐步形成以辖区为“线”, 社区健康管理团队服务为“面”, 家庭医师制服务为“点”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 建立全科医学团队, 以团队的形式整合了原来以居委会为单位、存在于社区的不同条线的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 由相对固定的医务人员深入社区, 与社区居民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小组成员深入到社区的各个家庭, 为居民进行医疗保健服务, 为老年人、行动不便、慢性疾病患者建立家庭病床, 并为他们提供送药上门、健康体检等服务。帮助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患者建立家庭护理档案, 进行家庭护理指导, 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家访时对脑出血后遗症偏瘫的老年患者, 进行语言及肢体康复锻炼方法指导, 并向家属教授肢体穴位按摩的方法。

2.3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护理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尤其是因其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 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 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社区老年人护理中为老年人, 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 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的有机结合, 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 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 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3开展社区优质服务活动的作用

改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优化社区卫生资源, 充分发挥社区家庭医师式团队服务, 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中的独特作用, 是对以往家庭医师服务工作的深化, 以提高居民对家庭医师服务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增强社区家庭医师服务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转变居民及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观念,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最大功效, 为政府及各部门制定政策及相关制度提供依据。在社区中开展优质服务活动, 将“首诊负责制”原理引入到社区家庭医师式服务模式中, 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利于辨证施护, 使患者得到适合个体的最佳护理, 有效提高居家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了护患关系, 良好的医疗互动关系, 促进家庭健康。增强了医师、护士的责任心, 激发他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提高居民参与家庭医师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与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 进一步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程度, 引导更多的居民到社区就诊, 为全面开展家庭医师服务积累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梁鸿.家庭医师式服务应向“首诊制”迈进[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5) :25.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篇8

近年来, 公共服务产品的市场化提供成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趋势, 标志着一种新的理论——公共服务产业理论的逐渐成熟并广泛应用。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可以提高服务的效益和效率, 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契机。在这种背景之下, 公共卫生服务作为重要的公共服务内容, 可以尝试在公共服务产业框架内去构建公共卫生产品的供给机制, 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另外一种改革思维。

1 公共服务产业理论

公共服务产业理论是政府主导的, 将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和社会, 由市场或者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理论[1]。所谓公共服务产业, 那些参与一组相关的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生产单位和供给单位相互之间结成类似于市场产业的那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常规关系。由于在公共服务过程中, 政府发挥者主导性和主要责任方的作用, 居民是整个服务产业的消费者以及核心参与者, 那么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者 (市场单位或者社会单位) 便成为第三方[2]。从而, 公共服务理论把整个公共服务系统构建成为三角关系, 即分解为消费者、政府和公共服务生产者。服务的间接生产者即提供者 (规划者或购买者) 与服务的直接生产者、服务的使用者一起, 形成一个连续不断、首尾相接、撞击反射、相互促进的服务提供过程, 将这样的服务机制称之为公共服务机制, 将这种机制下的三个主体间的关系称之为公共服务产业圈[3]。 (见图1)

2 公共服务产业理论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

2.1 公共卫生产品提供的政府角色

50多年来, 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是,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居民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新公共卫生框架对农村公共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 公共卫生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仍然带有计划时代的痕迹, 体制僵硬, 亟需科学地进行全局改革和规划[4]。

2.1.1 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众所周知, 公共卫生产业是公共服务产业的一部分, 是国家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内容。公共服务是非常特殊的产品, 但具有公共服务的一般属性, 可以在公共服务产业框架内看待公共卫生产品供给。

公共卫生服务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这是公共服务产业理论的核心。现代政府是公共服务型的政府, 将从农村居民需求来考虑公共卫生产品的类型、数量的特性。政府不将执行公共卫生服务的直接提供, 从以往直接提供服务的角色中脱身出来, 这与在以前50多年政府的大包大揽做法是不同的。公共服务政府在对于农村公共卫生产品的投入, 政府主要筹资责任。对于公共财政学中定义的纯公共卫生产品, 政府负全部筹资责任;准公共卫生产品政府与居民共同承担。这也是现代公共卫生内涵中相当明确的命题[5]。政府主要负责政策和法规制订, 制定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游戏”规则, 选择服务生产者, 根据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来确定提供的服务内容, 选择公共卫生产品的生产者同时负责对其监督与评估, 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主要目的。

2.1.2 购买-供给机制

一直以来, 政府直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式是计划时代产物, 但是同时又是管理者和监督者, 致使基层机构执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效率低、缺乏监督, 同时带有行政命令的色彩。

公共服务产业中政府与服务提供者的联系的形式是合同或者协议, 因此可以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机制第三方向农村居民提供给公共卫生服务。这种购买制度的确立, 避免政府过多束缚于公共卫生具体事务中, 影响其管理监督功能发挥, 也减少了公共卫生服务过多的干涉, 有利于生产者提高效率。公共卫生服务生产者根据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和确定的服务内容来直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接受消费者和政府的双重监督, 同时又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提高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

2.2 公共服务产业视野下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在公共服务产业理论下,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生产者单位的一种存在方式, 这类生产单位已经同政府相剥离, 成为独立的社会单位。但是, 公共卫生服务必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公益性、非盈利性机构。究其形式来说,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一类“第三部门”。

2.2.1 “第三部门”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位

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背景下, 以市场利益为导向的市场生产者难以实现它的真正公益性产品供给, 因此衍生出了新的提供部门, 第三部门, 即非盈利性服务提供单位或者组织的集合[8]。第三部门是指以供给公共产品为主要取向, 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 不具有强制性, 实行自愿和自治式运作, 独立于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之外的民间组织机构。而在中国, 第三部门应包括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对于公共服务产业来说, 第三部门承担运行, 体现了政府、生产者的分离以及公共服务的公益性特性。因此, 这是近年来公共服务产业所倡导的改革方向。

因此, 作为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一部分,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尝试进行第三部门的运行方式。由于目前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以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为建设方向,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位为第三部门是较为合适的。

2.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角色

公共服务产业理论框架下, 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并非盈利性为目的的卫生服务机构, 不再是政府大包大揽的直属单位, 是农村公共卫生产品供给的非盈利、公益性组织。

社区公共卫生机构的运行和管理将以第三部门的形式进行。具体来说,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在社会团体管理模式下, 以“六位一体”的方式承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在经营管理的问题上, 它是社会化管理模式, 就是社会非政府团体参与管理和运作。社会团体可以是卫生相关的协会或者医生协会、志愿组织;可以是事业单位或者工会, 以参与公益性事业的方式进入, 不追求资本的积累;同时还可以市民组织, 农村合作委员会等等。然后, 管理组织再在从社会招募合格的卫生服务人员以及公共卫生人才参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公益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将由政府负责基础设施的建设, 同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每年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公共卫生发展基金或者社区发展基金, 另外部分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福利。

在资金运作体系上, 政府将以购买方式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生产公共卫生产品。通过合同关系, 政府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项目和具体的工作量, 确定购买的数量和时间, 并且确定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以及双方的责任义务。对于不同的服务产品, 纯公共卫生产品政府全额购买, 而准公共卫生产品, 政府以部分购买的形式进行补贴。农村公共卫生产品类型很丰富, 这里可以考虑打包的形式, 或者说预付制的形式实现公共卫生产品的购买。即, 政府按上一年度的预算标准, 拨付一定资金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让其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并自负盈亏。这样做类似与英国社区卫生服务按人头收费制度, 可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加强预防保健工作, 减少基本医疗服务的支出, 提高盈余率。

2.2.3 农村社区责任医生制度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特点是居民服务零距离、全方位的公共卫生服务。农村虽然呈现一定的人群聚集性, 但是相对城市的居民社区, 还是有一定的分散性。对于这个问题, 浙江淳安实行的“进村入户”责任医生制度给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解决的方案[9]。社区责任医生是对农村居民直接负责的一支集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为一体的人才队伍, 全面执行“六位一体”的工作。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运行的要求, 社区责任医生具有以下特点:

(1) 社区责任医生是“零距离”面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 应当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内的人员中产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执行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学人员为社区责任医生。

(2) 社区责任医生和其他的卫生服务人员同属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领导, 接受统一的组织管理, 接受统一的考核。社区卫生中心提供社区责任医生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3) 社区责任医生必须担负起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指导于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定期和按需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服务。

2.2.4 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中农村居民的角色

公共服务产业理论中, 居民监督的作用是无法忽略的。农村公共卫生产品的供给往往信息不对称, 农村居民参与公共卫生产品的供给很有必要。由于公共服务产业中政府是公共服务型政府,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民决策权力的增大, 公众参与是必然。在整个产业链中, 政府起到的是规划、监督、评估的职能。因此, 公众参与规划、监督、评估的决策之路是公共服务产业产生高效率的保证。公众不但承担反馈的责任, 而且是社区的主人, 积极参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来, 而不单纯是产业链的终点。农村居民和政府的互动可以通过一种体制实现, 即成立权力制衡的决策委员会。政府代表和农村居民代表共同协商, 实现对第三部门的制衡。

这样, 政府、第三部门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农村居民三者完整地实现了公共卫生产业圈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三角关系 (见图2) ,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站在农村居民一方, 代表农村居民利益;第三部门则是社会化、社区化的集团, 具有公益性、非盈利性的特点;而农村居民则充分参与,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农村社区的紧密联系。

3 总结

公共服务产业理论是关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理论, 从这个角度看待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具有现实的意义。

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是整个公共卫生产业的基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提供公共产品, 在其中政府将承担筹资的主要责任, 规划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但是, 政府不进行公共卫生产品的直接供给, 而是通过购买合同, 选择第三方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组织。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位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第三部门”, 这是新的尝试。这可能成功地剥离其与政府的直接或者行政关系, 转而以购买制度进行接触。同时, 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非盈利性特性。第三部门的定位, 可以为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另一种指导思路。浙江省淳安等地区开展以农村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应该说是新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一次非常成功的探索, 但是和公共服务产业理论视野下的体系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资金运作、监管体制方面更需要走得更远。

诚然,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复杂程度并非以简单的公共服务产业理论可以完全解释的。但是, 公共服务产业理论将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带来另外的启示。这种思路下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以及实践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冯云廷.公共服务产业的性质及其组织意蕴[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4, (4) :22-25.

[2]龚向光.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的新框架[J].医院管理论坛, 2004, 21 (4) :20-21.

[3]杨团.构建公共服务产业:中国医改的第三条道路[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2005, (21) :26-31.

[4]王红漫, 周海沙, 李化.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系统[J].中国卫生资源, 2005, 8 (1) :5-7.

[5]王禄生, 孟庆跃.农村公共卫生筹资政策研究报告[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1, 15 (8) :5-9.

[6]梁浩材.新公共卫生与后医学时代[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1) :125-127.

[7]陈刚, 吕军.关于我国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 2005, 26 (8) :14-16, 19.

[8]孙鑫钢.公共财政制度空间的拓展--第三部门的视角[J].统计与决策, 2006, (12) :48-50.

芬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特点与思考 篇9

1 背景资料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 其国土面积为33.8 万km2, 位列欧洲第7, 1/4 的国土面积在北极圈以内, 70%的国土被森林覆盖; 芬兰共有6 个省和19 个区, 全国人口537.5 万人地广人稀, 其中65 岁以上人口占15%, 人均期望寿命80.岁。 2009 年芬兰医疗健康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8%[2]。

2 芬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特点

2.1 全体公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初级保健实行责任制

1984 年芬兰颁布了涉及全体公民的强制性医疗保险法这一法律规定全体依法纳税的公民, 都必须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并核发医疗保障卡。 芬兰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重点普及初级卫生保健, 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网络遍布全国各地, 全国共有161 个社区卫生中心, 每个社区卫生中心又下设数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以库奥皮奥市为例, 该市有1 个社区卫生中心, 下设5 个服务站, 共有60 名全科医生, 每位全科医生配备1 名护士, 每位全科医生服务1 500 名左右居民。 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全部免费, 所有公民都可选择1 名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卫生中心的家庭护士和1 名责任全科医生。 由全科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团队为居民提供连续可及的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2.2 社区卫生中心的服务内容

全科医生和护士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的平台, 开展除急诊以外的疾病首诊、 常见病的辅助检查、 常规的门诊治疗、 精神心理卫生服务、 口腔诊疗、 妇女儿童医疗保健、 传染病监测及诊疗和在校学生健康保健等工作。

2.3 全科医生和护士有效协作

芬兰的护士数量相对于医生而言可谓众多, 医院的床护比可以达到1∶3.7, 社区全科医生与护士的比例是1∶1~2, 护士几乎可以承担除诊断和医疗以外的一切工作, 包括预检、预约、 随访、 健康教育、 护理、 免疫接种、 慢性病管理、 上门服务和病案资料整理记录, 尤其可以执行物理检查的具体操作 (包括拍片、 心电图、 胎心监护和抽血等) 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团队的工作效率, 解决了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2.4 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分工明确, 全科与专科协作, 患者有序预约就医

芬兰卫生服务体系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 自1991 年开始, 芬兰按照区域将全国划分为21 个医疗保健区, 在区域内实行公立医疗机构的资源共享和职能分工, 主要包括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两种类型。 目前在芬兰全国范围内共有5所大学医院 ( university hospital ) , 20 家区域医院 ( Hospital district) 以及161 个社区卫生中心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 构成了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网络。

社区卫生中心承担首诊和保健任务, 区域医院负责急诊、 住院和专科服务, 而大学医院主要是承担教学、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以及少见、 危重和疑难疾病的诊疗工作[3]。 国家法律和保险条例规定除急诊外, 公立医院的诊疗实行预约制度, 患者在社区卫生中心就诊的医护服务全部免费, 住院只需个人自付固定额度的住院费用, 但住院的时间长短主要根据病情需要由医院的医生决定, 很少出现恶意占用医疗资源的情况。 这些举措有效地构建了医院与社区卫生中心间的分工协作和有序就医体系。

患者就医实行预约制。 一旦遇到健康问题, 居民即可联系家庭责任护士, 由护士根据病情急缓预约全科医生的时间, 通常全科医生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若需专科诊疗或者住院治疗, 则由全科医生预约转诊, 患者和全科医生都自觉遵循就近和区域划分的原则。

2.5 社区卫生服务方便、 可及和连续性

以孕产妇保健为例, 人们通常都是就近在社区卫生中心预约, 方便检查。 做了第一次检查后, 医院就备案了, 以后孕期检查, 产妇不必费心, 每次医院都会安排责任护士提前几天电话通知孕妇安排检查, 除非孕妇发生意外情况, 这样一直延续至分娩。 在预产期的最后几天, 医院会主动与你保持联系, 确定入院生产日期。 生完孩子后, 一般情况少则1~4 天, 医院就会通知产妇出院。 出院后责任护士会全程随访, 直到孩子2 岁。

2.6 全科医疗服务的高标准性和专属性

在芬兰全社会普遍认同医生、 护士以及其他卫生专业人员培训的高标准化是保证质量和公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大学对医学专业人员培训的原则是严格与公平, 目标是在同等教育背景下实现执业能力的同等。 医生培养的起点是6 年制本科, 毕业前必须完成规定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与考核, 准予毕业时即取得执业资格。 毕业后每一位毕业生都必须从事8个月以上的全科医生的工作, 有效地保证了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芬兰的所有医疗机构都执行行业协会的统一标准, 医疗质量控制主要依靠的是行业内部的质控管理。 对于服务的社会评价, 医疗机构重视行业咨询公司出具的专门评价证明, 以此向社会展示其服务的质量。

2.7 确保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实行按人头预付费

公立医院的人员和运行费用由政府拨付, 具体结算标准由行政部门根据预算和项目决定。地方政府对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实行按人头预付费的方式进行预算控制, 按不同的项目标准与医疗机构结算, 医院除了政府拨款外, 不得有其他收入。公立医院的医生薪金标准差距不大, 主要的差别则表现在服务量多少或医生负责区域的大小以及出诊的次数。不仅有效地确保了基本医疗的公益性, 按人头预付费的模式还能体现各项医疗服务的价值, 减少过度医疗和浪费。

2.8利用经济和制度杠杆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质量和数量

在芬兰, 由于医院多建在城市的中心, 而社区卫生中心遍布各地, 有些地方自然条件差, 偏远人稀; 有的社区服务站房屋狭小, 交通不便, 所以, 也存在医生多愿选择医院工作而不是社区的情况。 因此, 芬兰政府在支付医护人员工资标准方面倾向于社区全科医生, 一般要稍高于综合医院的医生 (除专家外) , 特别艰苦偏远地区全科医生的收入则可高于其他医生平均收入的10 倍以上。 同时大学在培养医生的过程中, 有一个实践环节就要求每个取得毕业资格 (也是执业资格) 的医生, 必须在社区从事8 个月以上的全科医生工作。 通过上述举措有力地保障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 此点颇值得我们借鉴。

2.9 私立医疗机构作为必要的补充

芬兰允许医生多点执业, 70%的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生也在私立医疗机构执业。 私立医疗机构以专家服务为主, 患者到私人医院就诊, 不必预约, 服务的环境可以满足更多私人要求。 医疗保险支付时按照公立医院的付费标准直接划拨到私人医院, 但患者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大大高于在公立医疗机构的金额[4]。 相当一部分芬兰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支付到私人医院就诊的费用。 同时, 芬兰许多企业同私人医生签订购买医疗服务合同, 为在职职工提供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服务。 由于这种形式可以节约医疗卫生费用, 提高公民的健康水平, 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3 对我国社区卫生工作的启示

3.1 提高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引导高质量人才进一步下沉社区

社区卫生服务主要依靠一支高素质的全科医护队伍, 芬兰对全科医生培养的高标准性和同质性, 赢得了社会的高度信任, 而且全科医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全面, 具备内、 外妇、 儿, 妇保、 儿保和精神心理的服务能力, 是成熟的健康守门人, 从而使患者自愿就近有序诊疗。 目前,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数量不足且质量参差不齐, 我们可以借鉴芬兰的经验, 提高人才培训的含金量, 同时通过薪酬和制度倾斜引导大量合格高质的医护人员下沉社区。 例如将待遇向基层倾斜, 制度规定医学生毕业取得毕业证书的前提是完成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时限, 实行多点执业鼓励合格医师充分挖掘潜力, 充分发挥经过训练的护士完成辅助工作以提高全科医师的服务效率等。

3.2 探索实行按人头预付费的补偿支付方式

目前, 我国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主要是 “按项目付费”, 对于慢性病管理、 健康教育等没有衡量其服务数量、 质量的标准。 换言之, 如果不必检查或用药就能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 那么, 医生、 护士的劳动价值就得不到经济体现。 如果借鉴芬兰按人头预付费的方式, 则可以充分发挥 “以技养医” 的激励作用, 在人头经费固定的前提下, 鼓励医护人员提高服务技能, 节省服务费用, 缩短病程, 进而促进服务对象不生病、 少生病和生小病。 有效克服 “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 等情况造成的逐利和浪费现象, 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及社会关系。

3.3 各级医疗机构合理分工, 引导建立社区首诊、 预约诊疗的新秩序

目前, 上海市正加快建设区域医疗联合体, 在联合体内部不同的公立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的职责。 可以效仿芬兰, 通过卫生法律和医保支付的杠杆, 一方面构建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首诊和保健任务, 而区域医院负责急诊、 住院和专科服务, 大学医院及三级医院主要承担教学、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以及少见、 危重和疑难疾病的诊疗工作。 另一方面, 通过医保支付比例的调整, 实现社区首诊 (保险全额支付) 、 预约诊疗和逐级转诊 (费用低廉) ; 鼓励私立医疗机构作为公立医疗体系的有益补充, 对于满足个体化的需求则由私立机构承担。

4 结语

由于国情不同, 芬兰的模式不能照搬到我国。 芬兰人口与上海市浦东新区相当, 浦东新区卫生从业人员约4 万人而芬兰则有14 万人; 我们用更少的卫生人力投入, 达到了人均期望寿命、 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卫生指标与芬兰相近的结果, 有的指标甚至优于芬兰。 说明浦东新区卫生的整体绩效是非常高的, 这一点也得到了芬兰同行的赞誉。 但是, 我们应该进一步学习芬兰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 早期干预以及病后降低致残率, 提高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 劳动能力等方面的经验, 整合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任务类别, 将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和定位, 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

摘要:芬兰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成效显著, 其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在组织、人员、管理、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运行保障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 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结合目前卫生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对如何引导人才下沉社区、建立社区首诊、预约诊疗和实行按人头预付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初级卫生保健,芬兰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5[EB/0L].2005 (2013-12-01) http://www.who.int.

[2]Embassy of Finland, Beijing.Indicators of Development[EB/0L]. (2013-12-10) .http://www.Finland.Cn.

[3]魏荃.芬兰的卫生策略与社区服务[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1998, 6 (3) :97-99.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0日海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家庭病床患者300名为统计对象。

1.2 内容

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出床诊断疾病种类、建立家庭病床天数、接受治疗情况, 家床费用、转归等情况的统计。

1.3 统计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把患者的一般资料一一记录, 建立合理的数据库。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疾病诊断的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及卫生部卫生服务总调查中对疾病的分类标准[2]。

2 结果

2.1 患者的年龄、性别、费用类别分布情况

一般资料中对于患者的分析表明2年内共开设304张家庭病床, 其中男195人 (占64.1%) , 女106人 (占35.9%) 。家庭病床患者平均年龄 (72.7±14.9) 岁。费用使用类别上, 家庭病床组医保的患者297人 (97.7%) , 自费的患者7人 (2.3%) 。患者以老年人居多, 享有医疗保险的患者占大多数。家庭病床平均每天的使用费用合计82.39元。

2.2 按家庭病床分类疾病构成的情况统计患者疾病情况如下

脑血管意外类81%、心血管意外类9%、肿瘤类6%、呼吸系统疾病类4%;超过94%的患者合并有至少2种以上的慢性病。

2.3 家庭病床患者按照出院费用的情况统计

治疗情况分为口服药物治疗 (包括中药和西药) , 西医治疗 (各类西医注射等侵入性治疗) 和中医适宜技术治疗, 见表1。在治疗过程中大部分的患者 (83%) 倾向于使用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上门服务) 。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包括以下几个项目:针灸、按摩、刮痧、穴位注射、穴位贴药、中药中频等共13项, 2010年1~12月统计共1351项/人次, 2011年1~12月统计共1785项/人次。见表1。

2.4 转归

治疗好转出床, 82%病情稳定继续家床治疗, 只有17%病情变化需要转上送入院治疗, 1%患者在床期间死亡。双向转诊88人次, 上转2、3级医院共51人次, 37次转回本中心住院。

3 讨论

家庭病床作为医院床位的补充形式, 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模式, 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 同时缓解了医院床位紧张的压力, 解决了部分居民“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这种方便、有效、经济的医疗卫生模式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专家分析:我国有2.5亿城市居民中, 有8%的人对私人或家床医生有要求, 中国将出现一个180亿元的新兴医疗市场[3]。家庭病床总的说来就是一项全方面的服务, 除基本的检查治病以外, 还有其他服务的功能, 比如增设康复指导、家庭护理、临终关怀、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内容。老年人患者的特点更是慢性病多发, 病程长, 消耗卫生资源多[4]。随着家庭病床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以及服务功能逐步的完善, 家庭病床会在社会中越来越凸显其可观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 这就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 同时为社区居民做好健康的“守门人”。社区上开展家庭病床这项医疗服务能够实现双向转诊, 从而保证双向转诊的有效实现。社区双向转诊中最常见问题是“上转容易下转难”, 对于处在各级医院的的患者转回社区, 社区家庭病床独有的服务优势是在医疗服务、治疗方式、康复地点以及医疗费用上的连续性, 这几个方面更利于患者日后的康复, 而且社区卫生服务和大型的医院各自发挥特有的优势, 进而达到互补, 不仅解决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还间接的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良性发展, 更使得在经济社会双方面的利益上医患双方获得共赢。由此可见, 家庭病床这一利国利民的医疗服务形式无疑已成为社区居民必然选择, 也是政府予以肯定和支持的医疗形式[5]。

参考文献

[1]DB31/T487-2010, 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务规范[S].上海市卫生局医疗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10.

[2]顾美凤, 曹燕, 徐悦.家庭输液安全问题探索[J].中国厂矿医学, 2008, 21 (6) :744.

[3]何峰, 卢朝亚, 宋玉清, 等.家庭病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现代医院, 2004, 4 (11) :72-23.

[4]祝友元, 施永兴.上海市社区家庭病床经济效益的动态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3, 6 (17) :38-39.

上一篇:企业效率下一篇:点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