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漫画与幽默漫画

2024-05-06

讽刺漫画与幽默漫画(精选七篇)

讽刺漫画与幽默漫画 篇1

关键词:马克·吐温,幽默,讽刺,批判,绝望

马克·吐温(Mark Twain)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这些作品往往在幽默,滑稽,夸张的表层之下,暴露出美国乃至人类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他撕毁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假面具,批判了美国的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揭露了资本主义官场内幕和教育的腐朽,诙谐幽默的揭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丑, 真实的再现了19世纪后期美国社会的现实状况。

一、欢快爽朗的轻松幽默

马克·吐温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卡拉维拉斯县驰名跳蛙》开始幽默的气息就贯穿于他小说创作的生命中。像是《百万英镑》 中由于一张大额英镑而引发的一系列令人发笑的故事:

那店员端出一副刻薄至极的嘴脸说:哦,您没带零钱?说真的,我想您也没带。我以为像您这样的先生光会带大票子呢。……

我把那张钞票递给他,说:哦,那好;对不起了……

托德反唇相讥:找给他钱!说得轻巧,先生,自个儿看看吧,您哪。那老板看了一眼,低低地吹了一声动听的口哨,一头扎进那摞退货的衣服里乱翻起来。一边翻,一边不停唠叨,好像是自言自语:把一套拿不出手的衣服卖给一位非同寻常的百万富翁!……啊,我找的就是这件。先生,请把这些东西脱了,都扔到火里头去。您赏我一个脸,穿上这件衬衫和这身套装;合适, 太合适了……上帝!看看,喏!绝了——真是绝了!我干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衣服!

这段《百万英镑》中服装店店员,老板前后的态度可是说是滑稽可笑,先是看到亚当斯的衣着穷酸,就敷衍他,甚至带有嘲笑,当亚当斯拿出那张百万英镑时,店员和老板都换了一副嘴脸,笑盈盈带有奉承的夸奖亚当斯穿上套装是多么合适。马克· 吐温用这种对比的手法,在前后不到两分钟的是时间里营造出一种令人发笑的场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拜金意识被店员老板阐释得淋漓尽致,文章用这种从嘲笑挖苦到阿谀奉承,从熟视无睹到两眼放光,从爱理不理到热情似火的写法让人不自觉地捧腹大笑,欢乐之情溢出纸面。《百万英镑》很好地阐释了马克·吐温的幽默,用欢笑轻松的笔触揭示出了金钱至上,金钱代表一切的社会恶俗,让读者在欢声笑语,轻松愉悦中感触到资本主义的腐朽没落。

二、批判讽刺的辛辣幽默

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幽默总能引导人们走向更深层次的探究,通过这种幽默来揭示某种现象,最后向这个世界提出质疑。在他的小说中幽默俨然成为走向讽刺的必经之路,是一种批判现实罪恶强有力的工具。

《竞选州长》中,独立党候选人“我”有着极好声誉。按理说,“我”应当胜过竞选对手,因为他们有过各种可耻的行径。 但竞选中,“我”先被报纸称为“臭名昭著的作伪证者”,以后是“蒙大拿的小偷”,接着是“掘坟盗尸犯”,再往后是“肮脏的营私舞弊者”和“可恶的向陪审员行贿者”,最后,“我”居然会还有一群肤色不同的私生子!转眼间,一个正派人成了一个无耻的人,败阵退出竞选。文章入木三分地讽刺了美国的“民主” 竞选制度,撕开了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的画皮,暴露了资本主义“言论自由”的虚伪。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幽默背后的讽刺, 他把幽默与讽刺有机结合,以幽默为珠,讽刺为线,幽默的句子、段落、情节,一个跟一个,令人目不暇接。

《好孩子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做事都按照主日学校规定的去做,希望有一天能活着被主日学校的教科书载入自己的事迹的好孩子,然而就这样的一个好孩子最终惨死了,但那些所谓的坏孩子却都得到了成功。作品用平淡的语言叙述了好孩子雅各布的希望,字里行间透露着对资本主义腐朽教育的讽刺,雅各布总是按照书里的去做,但是总是得到不一样的结果,资本主义的教育就这样把一个好孩子摧残了,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马克·吐温用这样的一个故事犀利地告诉我们社会最阴暗的一面,甚至连孩子都难逃这样的厄运,这样的社会真是让人失望至极。

三、嬉笑怒骂背后的严肃幽默

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我们不仅仅读到的是幽默,而且他的嬉笑怒骂的背后有着严肃的创作立意。《镀金时代》是发表于1873年的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位企业家兼政客的描写,揭露了西部投机家、东部企业家和政府官吏三位一体掠夺国家和人民财富的黑幕。后来“镀金时代”这个词语成为了从南北战争结束到20世纪初的那一段美国历史的代称。在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中,描写一个外乡人为了败坏赫德莱堡一向的“好名声”送去一袋假的金币作为诱饵,引发了赫德莱堡镇上的公认为诚实的人都想得到这笔钱,进行了一场争夺,并在大家的面前出尽了丑。这里的赫莱德堡象征美国社会的缩影,而那些“公认为诚实的人”也就是全体资产阶级的代表,小说无情地揭下了资产阶级诚实和道德的假面具,暴露了他们拜金主义的丑陋,讽刺了他们的伪善本质。文章的确是在嬉笑怒骂中暴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但只有这些嬉笑怒骂才能更好地揭露现实,反应黑暗现状,这是板着脸的说教完全无法匹及的。严肃有很多种,无疑马克·吐温所用的是最强有力的严肃,具有强大的批判力量。

四、隐藏在幽默背后的沧桑

马克·吐温的晚期作品对于美国社会的批判是淋漓尽致并且切中时弊的,在这一时期里马克·吐温写下了《给坐在黑暗中的人》、《神秘的陌生人》等作品。

《给坐在黑暗中的人》是一部著名的反帝杂文,文章从一个美国传教士在义和团运动后到中国内地去勒索“赔偿费”谈起, 揭露海外传教活动是侵略政策的工具。主题是揭露“基督教文明”,而这种文明实际是侵略掠夺。《神秘的陌生人》是马克· 吐温的遗作,被认为是马克·吐温最为悲观的作品,作者借撒旦之口,嘲弄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丑恶现象,在嘻笑怒骂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绝望,把美国的种种丑恶现象当作整个人类不能自拔的罪恶渊薮,进而对整个人类文明和前途表示了悲观情绪。很明显这一时期的作品马克·吐温已从幽默转向悲凉甚至绝望。

马克·吐温前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的确是一种轻松明朗的,基调使人能够捧腹大笑,到了后期由于亲人的相继离世,晚年生活的不幸以及对于人类未来丧失信心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幽默中有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更接近于我们所说的“黑色幽默”,但细读起来,马克·吐温虽说绝望悲观,却也还透露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还不至于成为“绞刑架下的幽默”那样的绝望,而是更多的呈现出一种阅历人生后的沉静和沧桑!

四年级讽刺漫画作文400字 篇2

奇怪!“母子上车处”怎么会站着一个个身强体壮的男人们啊?你看看他们一个个衣着光鲜,道貌岸然,俨然是一副副知书达理的样子。可是,他们怎么就没有看见那五个醒目的大字?怎么就没有看到那一对被挤到一边无辜而可怜的母子?噢,对了!这不正是一个个“假文盲”吗?在这五个醒目的大字面前,他们要么视而不见,把眼睛闭得紧紧的,一脸的冷漠;要么,就扮成文盲,好似一个字也看不懂。

想想我们的身边,装文盲的事儿多着呢!有人明明看见“请勿践踏草坪”的警示牌,却照样在上面睡觉的;有对医院那么大一个“静”字好像没看见,动辄就大声嚷嚷的;公共汽车上明明写着“老幼孕妇专座”,却坐满了虎背熊腰的男子……像这样的.例子一火车也装不完呢!

我们以前一直引以为荣地称中国为“文明古国”。在古代,外国人一听“中国”这个词就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弟子规》《三字经》,妇孺皆知,孔融让梨,我们耳熟能详。一个个头最小的梨让我们懂得了谦让。一个几岁的小孩子尚懂得先人后己,礼让三先,难道一群大男人就不如一个孩子?将不属于自己的方便据为已有,还索性冒充文盲?

华君武:讽刺漫画是与非 篇3

当记者后,我采访文化界,时常会遇到华君武,但无私交。直到一九八九年初,出版《胡风集团冤案始末》之后,我寄赠一册,书中提到当年不少批判胡风集团的漫画,华君武作品也在其中。很快,收到他的回信:

李辉同志:

谢谢你送我的书,我将会很仔细来阅读。

梅志同志在《文汇月刊》上发表的胡风传,我是很仔细地看完的,感人至深。但是我也想到我过去画了不少“声讨”胡风的漫画,当然不仅是胡风,实在内疚。

祝你写出更多的创作来。

敬礼

华君武

一九八九年四月廿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采访与周扬有过交往的不同人士,华君武当然也在其中。在延安鲁艺,后来在美术界,华君武都是周扬麾下的重要人物。访谈后我将对话内容整理好之后寄去,他打来电话,告诉我不用收录。故我后来出版的《摇荡的秋天—是是非非说周扬》一书中,缺少他的访谈。我同时还找过贺敬之两次,扎扎实实谈了两个下午,整理出一万多字,贺敬之看过后,也来电话说暂时不要用。两篇访谈,尤以贺敬之一篇颇为重要,只好等以后再择机发表。

访谈虽未用,聚会则偶尔会遇到华君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北京的“二流堂”老人大多健在,一般两三个月会聚一次。某次,在北京图书馆里面的东坡酒家,华君武夫妇都来了,那算是一次比较全的聚会,来自天津的一位朋友,让大家依次站在楼梯上拍照,算是人数比较集中的一次合影。

走进一九九九年新年,我去看望丁聪沈峻夫妇,他们谈到年前刚刚发生的一件上当受骗的事情。他们递给我华君武的一封信,另有苏州画家亚明的两封信。亚明先生我只见过一次,是在黄苗子、郁风家中,留有爽快幽默的印象。两人的信,都写得俏皮幽默,至今读来仍让人忍俊不禁。

华君武信如下:

小丁、沈峻:

寄上亚明函两封,另骗子交待两页,都是原件,请阅,可找一人善写发表,以儆如小丁一类易受骗的老好人和一向警惕性较高的丁沈氏一类的人士。

老华 18/1/99

亚明的两封信如下:

君武兄艺席:

昨日上午,那位骗兄来哉,自称丁聪学生并出示丁兄赠兄画集与书法二幅。云丁聪早有意得余主轴,由他带回。我未等骗兄故事说完,告之曰:警察在此等候多时,你至今终于来了。骗兄魂飞魄散,放声落泪,求我放他一马。余曰:擦干泪,写交待,吐内心,说手法,只一次,再不为。写完定笃。(附上骗子亲笔观之)

丁聪兄画集读,真才子也。丁兄言真理,真倒霉,千古真道人。

冬安!大吉

亚明顿首

君武兄艺席:

十二月廿四日书悉。……

眼目下,除骗子是真的外,其它也就难说了。其实,我只不过算一个手艺将就之人。而如今,冒我之名冒我之画者,非只少数聪明人,似乎中有(不能言大有)人在。骗丁聪大师那位,恐还是初行此道者。何也,他对画界不甚知情(我和丁爷来往非密)。聪师赠我这本集子很可能帮助那位骗兄一臂之力。

大安!全家大吉快乐!

亚明顿首 九九上元三日

拿到华君武寄来的三封信,再听丁聪沈峻讲述上当受骗的经过,我写了一篇《丁聪上当,骗子露馅》,发表于《人民日报》“大地周刊”上,读者这才知道骗画家的故事,而且上当受骗居然这么容易。我写道:

去年年底某日,一个不速之客敲开了丁聪的家门,自称是江苏书画家亚明的弟子。他拿出一幅两尺见方的《鹦鹉》画(上面署名亚明),说是他受老师之托,给丁聪送来此画。另外,他说,亚明老师最近将搬新居,特请丁聪画一幅大画托他带回。事后分析此事本来就有明显破绽:丁聪与亚明来往并不多,突然让人送来一幅画,上面虽有署名却没有题赠丁聪的字样,岂不是不合常理与常规;丁聪历来以画漫画著称,请他画一幅大画也未免文不对题。

可是,老实的丁聪却没有引起丝毫疑心。他只是推辞自己送不了大画,便拿出自己的画册,签名送给亚明和这个不速之客各一册。但不速之客执意要画,丁聪只好说:“那我写幅字吧。”便在茶几上摆开了架势。

正在此时,丁聪夫人回家来了。她一问详情,便对丁聪说:“你怎么能给亚明写字?人家是书法家,你这不是班门弄斧吗?”丁聪正为题词内容费心思,一听夫人的话,顿开茅塞:“对,就写‘班门弄斧’四个字。”然后一挥而就,送客出门。

不速之客显然为仅仅拿到一幅字而颇为失望。第二天一大早,他又打来电话,说:“昨天我给老师打电话了,他说不行,还是得要一幅大画。”放下电话后,又再次敲开了丁聪家门,说是他务必完成任务。丁聪夫妇此时虽未察觉其中破绽,但常常受到索画纠缠的他们,已不愿意再与此人周旋,坚持只能送一幅字。他们硬是把不速之客推出家门,头天留下的礼品,也塞进了他的怀里。过后,不速之客又打来电话索画,终被回绝。

事后一天,丁聪参加《讽刺与幽默》座谈会,与华君武同车回家,向华君武谈及此事。华君武感到有些奇怪,便写信给亚明,询问他是否有个弟子来京索画。

几日后,亚明来信。这才有了上面信中所述情节。

我发表这篇文章时,特地请华君武配了一幅漫画《蒙在鼓里》,图文相配,相得益彰。

早在抗战之前,华君武以漫画开始艺术生涯。后来前往延安,进入鲁艺,据说在延安也曾因为讽刺漫画而受到批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的他,同时也是中国美协的负责人之一,后来离开人民日报,担任中国美协的党组书记兼秘书长,也一直被视为周扬在美术界的“代言人”。与华君武搭档的是担任中国美协副主席的蔡若虹。如此一来,“文革”一来,两人自然首当其冲,成为美术界被讨伐的主要对象。

nlc202309082024

在“文革”前的十七年间,中国美协先后有三任主席。第一位是徐悲鸿,于一九五三年去世;第二位是齐白石,于一九五七年去世;第三位是何香凝,“文革”初期仍健在,于一九七二年去世。何香凝女士是廖仲恺的夫人,她在齐白石之后担任中国美协主席,象征意义显然更大于实际意义,何况,“文革”风暴来临时,身为美协主席的何香凝是被保护的著名人士,所以未被推到前台。蔡若虹、华君武则不同,两位均来自延安鲁艺,是周扬在美术界最器重的人士,他们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就担任中国美协的领导职务,并主持日常工作,在批判周扬“文艺黑线”的高潮中,从他俩入手来“清算”美术界,丝毫不让人感到奇怪。

一九六七年,新年伊始,蔡若虹和华君武两人被公开点名批判。一月十一日,《人民日报》在第六版以整版篇幅,推出题为“粉碎蔡若虹、华君武在美术界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批判专页。

这一版面由“编者按”和三篇文章组成。文章依次为:一、《为复辟资本主义效劳的美术纲领》(作者:朝辉);二、《华君武是炮制反党黑画的老手》(作者:红雨);三、《蔡若虹是美术界反党的罪魁祸首》(作者:辛兵)。除此之外,还在左下角配发了一幅宣传画。宣传画无题目、无标题。一位戴着袖章的造反派雄赳赳地手握巨大钢笔,笔尖挑起三个被丑化的漫画人物,吊带上写着“旧美协”三个字。

“编者按”写道:

蔡若虹、华君武是周扬埋在美术界的两颗定时炸弹。他们在美术界大搞资产阶级专政,招降纳叛,结党营私,千方百计地反对毛主席的文艺路线,推行周扬反革命修正主义的文艺黑线,煽动美术界的牛鬼蛇神兴风作浪,向党向社会主义猖狂进攻。在他们把持下的美术家协会,实际上已经沦为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式的反革命团体。

……

砸烂美协这个“裴多菲俱乐部”,揪出美术界的反党头目蔡若虹、华君武,这是美术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

批判中诸多内容不必再一一转述,但有一点颇为有趣,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也许不可思议,不妨略为提及。这就是对他们所谓“压制和排斥工农兵掌握美术武器”的批判。文章称,蔡若虹和华君武只重视美术界的权威和专家,“一贯排斥工农兵群众,却把资产阶级的‘专家’‘权威’和牛鬼蛇神大批拉进协会”。文章列举了一些有意思的统计数字:“全国美协一千一百多会员当中,工农兵只有四十六人;一百一十二个理事中,工农兵仅五人。”由此,得出结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美术界的印把子,实际上是掌握在资产阶级分子的手中。”在提倡和号召“工农兵”占领一切阵地的时候,美术界也应为“工农兵”让路,自然成了天经地义之事。在后来的一些年里,户县农民画、阳泉工人画等被推到美术前台,画家地位一落千丈,传统中国画受到前所未有的贬低。

相比蔡若虹而言,华君武受到的批判更为具体,署名“红雨”的批判文章的标题中,即明确地出现了“黑画”字样。

对他的批判,从延安整风运动之前的讽刺漫画入手,突出其“老手”的历史渊源。另一批判重点则是其“文革”之前的作品。其中写道:

一九六一年,华君武画的《只顾掌舵,不顾看风》,配合国际上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掀起的反华反共的浪潮,配合国内牛鬼蛇神刮起的黑风,以航船为比喻,含沙射影地攻击我们的伟大舵手毛主席,狂妄地要我们党顺着修正主义黑风使舵,改变前进的方向。他的另一棵大毒草《不对头》,画的是舞龙灯,但引龙人不领龙头却领龙尾,以此来骂我们党的领导“瞎指挥”,把大方向都搞错了。在《春蚕象赞》里,他又挖空心思地借“作茧自缚”的“春蚕”,来攻击我们党的领导。华君武生怕别人不懂,还配了一首黑诗,辱骂我们党的领导是“有我发言,无你讲话”的“孤家”寡人。他画的《短笛无腔》《断线风筝》《无效劳动》等,都是攻击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大毒草。不仅如此,华君武还经常以讽刺文艺创作中墨守陈规,缺乏创造为名,而实际上是疯狂地反对毛泽东思想。

在随后出版的“文革”小报中,不少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华君武及其漫画作品。

一份由首都出版界革命造反总部编辑出版的《风雷》(1967年8月2日),八开四版,在第二版头条发表了题为《华君武反革命罪行必须彻底清算!》的文章,作者署名“工代会人民美术出版社革命造反团红旗战斗队”。文章还配发了一幅批判漫画。

一份由江苏省文艺界红色造反司令部等三组织编印的《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实干家—华君武(文艺界三十年代黑线人物批判资料之七)》(1967年12月),十六开小册子。文章篇幅更多,但仍延续着最初的批判基调。这一小册子中,除文章外,还配发了多幅华君武本人的作品,以及丑化他的批判漫画。

天津人民纸制品厂革命造反者联合会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革命造反委员会,联合出版过一份《红画兵》,第七期“大批判刊头漫画专辑”(1967年9月)上,发表了一组约七十人的肖像漫画,几乎囊括了当时受到冲击的各界领衔人物。美术界只选了两位,一位是齐白石,另一位则是华君武,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

即便在批判他人的文章中,由于其特殊的美术界领导人的身份,华君武经常被捆绑出现。譬如,在由上海美术界大批判资料编辑部出版的《打倒齐白石》专辑中,有一篇文章题为《旧美协黑帮是齐白石的孝子贤孙》,就是集中批判华君武等人与齐白石的关系,连华君武帮助齐白石安排画室、卧室、会客室的设计方案,也成了一大罪状。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发生的一件往事:

经济困难时期,夏衍对华君武说:“文化界应想点点子到香港去搞些外汇。”齐燕铭就出主意说:“可以搞一百部《金瓶梅》去销。”华君武等也出点子搞了一百部手拓《齐白石印谱》运到香港去推销。

不限于文字上的批判。蔡若虹和华君武,他们还将如叶浅予、黄永玉、罗工柳等人一样,一次又一次被带到群众大会上接受公开批斗。一份名曰《美术风雷》的小报刊发的“简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

一九六七年五月,为了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北京的八十多个造反组织曾联合主办了《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革命画展》,展览于五月二十八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简讯称:“在开幕前夕,筹办画展的工农兵和红卫兵近千人,在美术馆前开了誓师大会。大会揪斗了美术界的黑头目蔡若虹、华君武之流……”

在蔡若虹和华君武之外,所谓“之流”中,当然有许多我们熟悉的画家,这里就不多说了。

漫画重在讽刺与幽默,在政治气氛紧张之际,哪里容得幽默,更别说一丁点儿的讽刺!与丰子恺、张乐平等漫画家一样,身居高位的华君武,厄运也就难以避免了。

讽刺漫画与幽默漫画 篇4

关键词:马克·吐温,讽刺意味,幽默意味,艺术气息

马克·吐温, 作为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家以及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受自身生活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转变, 创作风格与主题思想经历很大的变化, 经历了从轻松、幽默风格向讽刺、悲观风格的转变。他是美国文学史上首个在其作品中使用完全、纯粹口语的小说家, 马克·吐温的作品蕴含着鲜明的主题思想, 擅长用诙谐、滑稽和幽默以及风趣的语言去揭露美国资本社会中所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将鲜血淋漓的残酷现实一一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1 将幽默与讽刺并存的马克·吐温

凡是读过马克·吐温作品中的读者不难发现, 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存有幽默的踪迹, 但是在这些幽默的背后, 读者会发现马克·吐温的幽默写作风格并不是仅仅为了博得读者们的一笑, 而是让大家领悟到透着这些令人心酸幽默背后所隐含的讽刺与无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碰到一个、两个充满幽默感的人, 但是将幽默作为一种写作风格来进行创作, 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作品中的幽默不能只是一个苍白的笑话, 而是一个充满哲理与真理的幽默, 透过这些幽默的话语, 读者们的心里应该有所感悟与领会。

马克·吐温在其早期作品《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和《竟选州长》等短篇小说中, 正是运用了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对美国大肆宣扬的民主选举进行了讽刺渲染, 并且也对美国所宣扬的民主天堂进行了透彻的本质分析。马克·吐温在其中期作品《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和《镀金时代》以及《傻瓜威尔逊》等作品中分别以辛辣、直接地写作笔法揭露了当时美国黑暗的社会现实生活和拜金风气的盛行以及残酷而冷血的种族歧视状况。

2 透过《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分析其中的讽刺与幽默艺术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所讲述是在19世纪30—40年代, 白种人哈克贝里·费恩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中下游地区与伙伴吉姆一起流浪的故事。作品取自独特而自然的写作视角, 提倡人人生而平等, 消除种族隔阂、种族歧视, 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发展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2.1《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幽默气息

作为闻名遐迩的著名幽默大师, 马克·吐温的作品受到了全世界数以万计读者的喜爱,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 总是能够让人在繁琐、无味的生活中找寻到生活中的快乐, 并且马克·吐温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简单易懂, 是非常广大读者阅读的。马克·吐温创作的这些特点让人们对他的作品爱不释手, 总想憋足一口气把他的经典作品拜读完。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这部作品中, 当主人公哈克藏身在一个孤岛时, 有一个关场景哈克内心感受是这样描述的:“If I see a stump, I took it for a man;if I trod on a stick and broke it, it made me feel like a person had cut one of my breaths in two and I only got half, and the short half, too.” (中文:我将自己看做是一个人, 如果我踩到了一根树枝上, 如果这个树枝断了, 我就感觉我的呼吸好像被人砍成了两部分, 只剩下了半口气, 而我的那个半口气却是时间最短的。) 在此场景中, 马克·吐温借助主人公哈克之口将断枝比作为被砍成两半的呼吸。我们都知道呼吸是不会被砍成两半的, 看到此处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音来, 因为通过这一生动地描述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主人公哈克独自一人在孤岛上, 那种草木皆兵的恐惧之感。

幽默是马克吐温作品中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之一, 细细研读起来, 你会发现马克吐温在创作中的幽默表达方式与美国境内文化—密西西比流域的文学特点十分相似, 而与传统的欧洲文学则是有着天壤之别的。马克吐温正是通过这些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幽默小句来渲染和感染当时的气氛, 让广大读者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过去。

2.2《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讽刺、悲伤气息

马克吐温的幽默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个一个细微的情节来进行展现的, 他擅长使用幽默语言描绘一个充满讽刺与嘲弄的基调, 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有一个是关于哈克的酒鬼、无赖爸爸在喝醉之后当中撒泼骂人的场景, 具体情节是这样描写的:“Then the old man got to cussing, and cussed everything and everybody he could think of, and then cussed them all over again to make sure he hadn't skipped any, and after that he polished off parcel of people which he didn't know the names of, and so called them what's-his-name when he got to them, and went right along with his cussing.” (中文:接着老头子开始张开嘴骂起人来, 不论什么人, 什么事, 凡是他想得到的, 他都一并骂着。紧接着, 他又会一个不漏地重新再骂一遍, 以保证没有漏掉任何一个人、一件事, 甚至包括连他们的姓名都叫不上来的人也包含在内, 当骂到这些人的时候, 就说那个叫什么什么的, 然后一直骂下去) 。通过这个场景我们看到了酒鬼在醉酒之后那滑稽令人可笑的一面, 总是会被这样的场景逗得哈哈大笑。

在马克·吐温幽默语言的背后, 总是潜藏着另一层基调, 要么是悲伤的含义, 要么是讽刺的意味。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幽默本身的秘密来源不是快活, 而是悲伤, 而这悲则是来自残酷的现实、无奈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 马克·吐温经历了很多不愉快、充满悲伤意味的事情, 但是马克·吐温却是将心中的痛苦与伤心通过幽默的语言但是却含有讽刺含义的写作手法来进行创作, 让人在哈哈大笑中体会到作者的最终用意, 了解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 进而去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思考和反思。马克·吐温的经典作品《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本经典之作, 主要在于马克·吐温对男主人公哈克这一男孩形象的成功塑造, 读者们透过这一部作品, 可以在哈哈大笑中看到一个民族的本质与灵魂。

2.3《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方言运用

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这部作品中, 马克.吐温使用了多种诙谐而有趣的方言和语言, 其中主要包括当时受到白种人鄙视和嘲笑的黑奴方言和派克斯韦尔村的方言以及在西北地区使用非常广泛略带一点低俗趣味的诙谐方言。《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黑奴吉姆所使用的语言就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黑人方言。在这部作品中, 黑奴吉姆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Well, you wouldn't a ben here'f it hadn't a ben for Jim.You'd a ben down dah in de woods widout any dinner, en gittn'mos'drownded, too;dat you would, honey.Chickens knows when it's gwyne to rain, en so do de birds, chile”。这一段非常容易理解, 就是:“哎, 如果不是吉姆, 你也就不会呆在这里了, 而是留在林子里, 会没有饭吃, 还是被雨淋着, 果真是这样的啊, 我的乖乖呀。小鸡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 小鸟也知道, 我的伙计呀。”根据上面吉姆所说的话, 我们不难发现吉姆在说话时, 有很多音节是省略的, 而这正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黑人语言, 在这部作品中使用黑人方言来进行书面表达, 马克.吐温之意是要揭露当时居住在美国的黑人, 他们普遍存在着教育匮乏的现象, 而这也正体现出美国白种人对黑种人的一种不屑和歧视。

当哈克和吉姆在流浪和探险的过程中, 他们结伴来到了一个十分落后而贫瘠的村子时, 他们发现村子里人都在讲一种他们并不是很熟悉的、略带诙谐和滑稽趣味的语言, 他们听到村子里的人常常会说一句话:“Gimme a chaw'v tobacker, Hank”, (中文:汉克, 给我一口烟嚼嚼吧。) 回答人通常会说:“Cain't;I hain't got but one chaw left.Ask Bill”。 (中文:不行啊, 我就只有一口啦, 您和尔要去吧。) 马克·吐温正是借用这些粗俗而带有诙谐趣味的语言交流来突出表现当地村民的落后与粗俗。文中所出现的这些方言, 并不是马克·吐温自己杜撰的, 而是在经过仔细的考查之后才进行的创作, 这样体现了马克.吐温创作的严谨性。

3 结束语

马克·吐温, 作为一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结合自身经历以及生活经验, 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他对美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正是凭借如此卓越的贡献, 马克·吐温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与崇敬, 这也奠定了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马克·吐温对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道德虚伪化、社会拜金化、宗教伪善化、贪念膨胀化、政治腐败化以及控制欲望膨胀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与讽刺。马克·吐温在充分继承和发展美国西部传统幽默文学的基础上, 将美国民间的幽默笔调与高雅而严肃的文学紧密地联系统一在一起, 极大地提高了美国文学水平。马克·吐温将传统的幽默进行了延伸与发展, 逐步形成具有讽刺意味的幽默, 而正是由于马克·吐温的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 使得这种具有讽刺甚至是悲伤意味的幽默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创作风格而发展开来。

参考文献

[1]R.Kent Rasmussen.Mark Twain A to Z ISBN0-8160-2845-1Until December31, 1995.

[2]Thf Litfraturf of Thf United Statfs—Marcus Cunlifff—N.Y.Donnelley&Sons Company, 1986.

[3]Bode Carl.Literature for the Advanced Study of English, Book II[M].English Teaching Division, Information Center Servic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Washington D.C, 1971.

[4]Editorial Division, A Modern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7.

[5]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28-305.

[6]叶冬心, 等译.马克·吐温十九卷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7]朱树肠.马克·吐温名作欣赏[M].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5.

[8]毛信德.美国小说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8..

[9]柯恩.美国划时代作品评论集[M].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8.

漫画与油画艺术的互通互异性 篇5

漫画与油画二者作为艺术表达绘画方式的一种,存在着很大的互通性与互异性。绘画艺术都有共同之处,也各有特征性。作者通过绘画这种形式来抒发自身的想法和情绪。无论漫画还是油画,解决造型问题是共有的也是最基本的。利用线条勾画形状在各类绘画中都可以归类于互通性。而漫画相对于其他形式绘画而言,除了互通性之外,互异性更加有待考究。

我们将漫画和油画进行一次对比研究。油画特性在于绘画媒介的讲究等,从绘画方式上来说,大致分为写实与抽象。而漫画对比油画,其特性尤为突出。漫画的谐趣性和评议性是油画乃至其他种类绘画所没有的。漫画是一种笑的艺术,它包含滑稽、幽默、讽刺……,漫画的受众面地域范围广泛,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其出现的频率高,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都会看到它。谈其特性,漫画与动画、影视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漫画的绘制可以是纯手绘画也可以是电脑绘画。这一点是油画不能比拟的,油画之所以叫油画是通过用油与颜料混合进行创造,这便是油画的特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二、表现形式

漫画的形式分为多种,有单幅漫画、两幅漫画、多幅组画和连续动作的连环漫画。其中,单幅漫画是截取一个故事情节,利用主观思维创造体现画面的意义。两幅漫画的两个画面之间有一定的连带关系,有因有果。而多幅组画延续了因果关系,增添了其中的情节。有时多幅组画也可以表达一个主题,通过多个角度展现。多幅连环漫画则如同一幕剧作中的一节,最后达到一个高潮的创作。而油画创作就与之截然不同。大多数油画讲究独立成画,有些甚至追求以大制胜,有些油画创作者认为画面越大越有冲击力。漫画的连续故事性足以让观画者了解因果的完整性,而油画有时表现得太抽象非专业人士无法体会画作的内涵。漫画的作用就是传达信息,体现社会动态、人文生活,由此可见漫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除了按画幅数量定义漫画表现形式外,其创作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甚至用油彩也可以与漫画结合最终呈现利用不同媒介绘制的漫画。

三、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是因艺术特性而产生的。漫画最显著的手法就是夸张。而且相比之下比其他绘画的夸张程度更大。我们经常会在小说或某些文学作品中看到作家有时会把一个人描写得“漫画化”了。这种艺术手法不仅突出了主题思想,还能使读者觉得有趣滑稽。除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之外,在漫画创作中还有许多艺术方法。例如经常能在报刊上看到一些内容,以事实场景为依托,将其中一些情节夸张虚拟化,突出了重点表达部分,又阐述了客观事实。再者,构思出一定的活动情节也是常用手法。作者为了能有效吸引读者的眼球和增添画面效果,常常运用这种添加“小料”的手段。分析法国漫画家迪布的《餐厅即景》,从这幅作品可以看出,塑造人物的表情夸张,情节虚拟,场面即是现实又夹杂创造,不禁感受到了漫画创作带来的特有效果。

而在油画创作中,普遍的表现手法有两种,即写实和抽象。写实不难理解,即利用眼睛捕捉到景象的客观真实性,再用精准的手法按正常比例描绘。这样的画作和漫画比较起来缺少了趣味性,但是能展现出画家的纯熟性。另一种抽象手法则是作画中的一个由繁至简的过程,留下重要的部分省略掉多余的部分。抽象油画虽说也是用简练线条描绘,但其中的内容与漫画差之千里,漫画中人的体现是必不可少的,而抽象油画可以省略掉生命这一细节,其着色的优势足以支撑一幅抽象画作。如果说漫画中最显著的艺术手法是夸张的话,那么油画最显著的艺术手法则是变形。进行对比之后不难看出,漫画与油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决定了其在各个领域的不同职能。

四、结语

在经历了四年的漫画学习和三年的油画探究之后,笔者不禁想把两种表现形式的绘画进行比较。漫画带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活跃的、灵动的、充满生气息的绘画方式。无论是在纸上作画还是在电脑上作画,它的灵活性带动了作画者的情绪。许多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可以通过漫画这个平台记录下来。而对于油画来说,沉稳、神秘、赋予创造性,这些无疑是它独特的魅力。油画往往会和奢华这个词联系到一起,从这点上看漫画,其更具有大众普遍性。

绘画艺术是相通的,两种绘画都以线条和色彩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却又因创作方式、媒介等的不同产生了互异性,放眼望去,艺术作品的不同领域也都是大同小异。绘画中的互通互异性往往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点亮绘画,点亮艺术。

参考文献

历史漫画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策略 篇6

历史漫画一般线条简约而表现夸张, 画面诙谐而蕴意深刻。漫画的本意往往在幽默与讽刺的环境中传递作者对历史现象的见解, 我们可将之转化成在形象和直观的环境中呈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一方面透过对画面客观准确的解读来挖掘有深度的历史涵义, 提升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 通过对画面巧妙谨慎的改造来重构有个性的历史场景, 提升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不过漫画艺术表现形式极为多样化, 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时, 题材上应选用讽刺漫画、幽默漫画还是时事漫画?画面上应侧重单幅、连载还是专著漫画?诸如此类的困扰其实都是没有采取因地制宜的开发途径和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下面笔者结合三种途径各异的漫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案例进行探讨。

一、从漫画试题中整合能丰富教学内容的课程资源

近年来各省高考题和模拟题不断涌现新颖有趣的漫画材料试题, 在《考试说明》的考点范围内考查理解和运用课本对应知识点的能力。漫画试题一般强调史论结合的命题思路, 能够开发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 我们完全可以充分放大这些精彩试题的教学功效, 从试题中选取漫画加以教学设计的重新整合, 丰富授课形态, 充实教学内容。

利用漫画试题开发课程资源具有途径快捷、操作轻松的明显优势, 比如讲授《辛亥革命》一课就可以整合四幅经典试题漫画 (第一幅选自2010年安徽文综第15题, 后三幅选自经典老题) , 以“一石多鸟”的策略, 帮助学生在解读漫画中掌握史实、培养解题能力、锻炼思维品质, 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授课时, 首先展示图1, 学生会对“葫芦尚未捺下, 瓢儿又起来了”产生浓厚兴趣并进行思索。粗看画面, 一个清朝官员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显然遭遇一场危机, 顺势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探讨这场危机是如何酝酿而成的, 经济上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组织上从同盟会成立等角度阐述, 学生即可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再细看画面, 指导学生分析葫芦上“川”与瓢儿上“鄂”的含义, “葫芦尚未捺下”反映四川保路运动尚未镇压下去, “瓢儿又起来了”揭示武昌起义已经爆发, 由此引入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了《恭祝中华民国万岁》的宣传漫画, 但却把“國”写为“囻”, 这是笔误还是另有创意?通过对漫画创作意图的分析, 学生自然可以得出作者要表达主权在民的理念, 借此提问这一理念在哪一部文献中得到贯彻?从而开展对《临时约法》内容和性质的讨论。接下来展示图3和图4, 让学生在“武汉义旗天下应, 推翻专制共和兴”的情境下, 对反差强烈的两幅漫画进行思考, 认识到革命顺利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由此讲授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最后指导学生综合四幅漫画探讨辛亥革命的意义, 如图1印证了“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贡献, 图2反映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贡献, 图3、4揭示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贡献。

整合《辛亥革命》漫画案例有效利用了试题本身的命题思路, 但切不可把漫画教学局限于漫画解题的视野中, 更要在教学策略上有所警惕。如慎用单调孤立的漫画, 因为漫画教学“最大的难点并不在于选取一张图片与教材的某一句话对应, 而在于选取一张信息含量大的图片与教材的大段文字对应”[1]。只有意蕴厚重的漫画才能供教师挖掘出丰富的教学资源。还要慎读构图繁复的漫画, 因为“如果漫画细节处理不当, 或者包含信息过于驳杂, 将有可能引起读者的误读现象”[2]。我们既不能歪曲作者的意图, 也不能滥用史实而牵强附会, 或脱离史实依托而言之无物。

二、从漫画专著中挖掘能拓展教学情境的课程资源

伴随国内动漫产业异军突起, 各种历史漫画专著更是精彩纷呈。漫画专著是用简洁夸张的漫画形式表达作者观点的图解式文学作品, 文字脚本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 如画面旁白牵针引线, 人物角色话语画龙点睛, 使之不仅具有完备的叙事功能, 也有很强大的说理功能。利用漫画专著不仅可以印证教材观点, 更可以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获得认知体验。

韩国人金正彬、金德镐编绘的《漫画论语》是一部畅销亚洲的国学漫画著作, 作者把古文加注释的催眠式阅读改变为通俗又睿智的谐趣式享受, 很适合拓展与孔子相关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用数码拍照方式摘取书中几十幅静态漫画, 再用Photoshop图像软件和Flash动画软件编辑成动态影片, 构建极具体验感的教学情境。若嫌麻烦, 也可用“激趣引思”的策略, 精选少量关键漫画构建充满亲切感的教学情境, 师生在读图乐趣中进行教学。

例如, 在孔子儒家思想的课堂教学片段中, 讲到孔子思想核心时展示图5, 让学生对“仁者爱人”一目了然。接着展示图6使学生感受孔子主张的“仁”具有复杂性, 激发对“仁”的含义的探讨。这个过程中可以再提供一些漫画论语名句作为辅助史料, 由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及自身历史思维, 表达自己对漫画的看法, “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检验、澄清与修正自己的观点, 逐步理解历史概念、熟悉史料证据的运用”[3], 提高阐释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当学生认识到“仁”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趁机结合图7提问孔子希望如何实现“仁”, 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孔子的民本思想。最后展示图8升华学生的思维, 漫画旁白点明了孔子的“仁”是狭隘的, 那我们如何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呢?结合历史背景和孔子思想, 可以知道, 孔子的“仁”有利于抑制暴政, 缓和阶级矛盾, 有进步性, 但仁爱有等差, 这是局限性。

孔子思想教学案例中挖掘《漫画论语》中的课程资源, 虽然技术操作相对复杂, 但如何有效拓展教学情境的策略更值得关注。笔者有四点看法, 一是利用漫画设疑要放大效能, 不能让漫画功能单纯是蕴藏着“客观”的史实, 还要能延伸出“主观”的史论, 如图8就能启发学生依托并超越教材思考更有价值的观点。二是引入漫画内容要难度适宜, 涉及史实和设计问题都不能超出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程度。三是剪裁漫画片段要合理精准, 从漫画专著的几千幅漫画中截取相应片段, 不能任意篡改删减, 也不能贪大求全, 而要追求截取片段的主旨吻合教学目标, 表现手法适合教学模式。四是选择漫画题材要贴近教学, 比如选用网络上恶搞孔子的动漫, 就是只要情境而忽视教学, 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教学中应选择比较贴近历史教学的漫画。

三、从新闻漫画中重构能充实教学架构的课程资源

新闻漫画是“是一种形象化的评论, 与文字评论不同的是, 它对时事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评论主要是借助于幽默的图画、夸张的形象”[4], 在报纸杂志和网络媒体上随处可见其身影。现代史教学引用漫画联系课本单个知识点是常用教学手段, 但若能以多个漫画为线索构建主题教学框架, 链接课本众多知识, 优化教学逻辑顺序, 就可以升华历史课堂内涵。

例如, 设计《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课, 由于课文容量不大, 本身可用资源较少, 笔者便精选三幅意味深长的新闻漫画 (分别摘自网易新闻、东方早报新闻和新浪新闻) , 带领学生分别理解本课三个子目, 以“抛砖引玉”的策略, 重建让学生感受经济全球化的教学架构, 引导学生开拓关注时事面向世界的视野。

讲第一子目时展示图9《全球化无题》, 引发“全球化是什么”的思考, 让学生逐步探究全球化趋势的历程、原因和影响。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导入:“第九届葡萄牙波尔图世界漫画节的主题是全球化, 中国漫画家李润堂获得铜奖, 他的作品叫《无题》。半球、隧洞、倾斜的烟囱、齐心合力的人群……这个漫画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热议后, 教师再指出:“这幅漫画抽象玄虚,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作者用‘无题’的主题表达全球化, 到底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由此分析全球化的前因后果。

讲第二子目时展示图10《全球化出问题了》, 阐明“全球化与WTO”的关系, 让学生逐步掌握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原因、概况和作用。教师可作如下设计:先让学生根据漫画得出经济全球化这个庞然大物也会出现故障的结论, 再指出“谁来帮全球化治病?如同机器坏了需要工程师维护修理, 全球化进程也需要一个国际性的组织来协调各项事务”。在学生明白WTO将应运而生时, 授课便自然过渡到世界贸易组织。

讲第三子目时展示图11《插上WTO飞翼的中国飞机》, 揭示“全球化与中国”的走向, 让学生逐步探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进程和影响。教师可作如下设计:中国经济号飞机为什么要插上WTO的飞翼呢?引发对“中国为什么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讨论, 接着思考中国经济号何时插上WTO飞翼?中国经济号在全球化的天空飞翔带来哪些利弊?

漫画重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架构的案例非常简明紧凑, 但漫画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并不简单, 要做到两个讲究:一是图像处理有讲究, 新闻漫画并非为高中历史教学量身定制, 一些精彩的新闻漫画往往偏离教学重点, 或掺杂累赘信息, 这就要求我们讲究图像处理的技巧, 如图10和图11原稿文字说明是英文, 在不违背漫画本意的前提下进行细节处理, 改为中文提示, 可让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挖掘漫画内涵。二是画面诠释有讲究, 漫无边际的胡侃不行, 拘泥表象的浅尝也不行, 新闻漫画“对问题的分析不可能像文字评论那样准确具体, 而需要读者根据画面的形象,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分析和感受”[4]。如面对图9无字无题, 教学设计者需要带着想象力诠释漫画, 不宜片面地单向解读, 而须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 既能让学生通过预设性的教学设计保证认知史实的效率, 也要让教师通过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捕捉阐释史论的火花, 在原生态的课堂氛围中催生教与学的创造性智慧。

参考文献

[1]黄牧航.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EB/OL].http://www.zxls.com/article/uploadfiles2008/200907/zxls2009070122022509.doc.

[2]陈家华.漫画入题须谨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09 (4) .

[3]陈志刚.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霸权与对话教学.中学历史教学, 2007 (9) .

讽刺漫画与幽默漫画 篇7

“好书不厌百回读”, 现在重读此书 , 还觉得新鲜 , 有趣。特别是它那学者式的幽默, 哲理性的睿智的语言, 对现状的辛辣的讽刺, 使人铭刻于心。

作者在序中说得很清楚:“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 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 只是人类, 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全书通过客观的描写, 使读者看到一群变形、变态的读书人, 在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到中华民族的优点, 只看到的是他们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中沾染的各种陋习、劣迹, 透过他们, 我们会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本质有基本认识。因此, 李健吾称它是“新《儒林外史》”。

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讽刺是深刻而全面的, 有国民党的教育状况和教育制度、经济状况、落后的交通、对外政策和态度官僚政客的丑行, 以及民情世风。

一、对教育制度和教育状况的讽刺

这方面是作者讽刺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几个高层知识分子和那所乌烟瘴气的三闾大学达到讽刺和鞭挞的目的。

“三闾大学”地处偏远得连“日本人唯一豪爽不吝啬的东西——炸弹, 也绝不会浪费在这地方”的湖南平城小山沟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开学时只招收了一百五十八名学生, 很多教授陆续辞聘。就是这样一个小如沧海一粟的大学开张不到一学期就搞派系林立, 给“什么‘粤派’、‘少壮派’、‘留日派’闹的乌烟瘴气”。从校长到系主任 , 从教授到助教 , 无一不是在欺骗中生活, 互相之间只有权力之争、利益之争。贪官汪处厚、骗子韩学愈、流氓李梅亭、马屁精顾尔谦等人充斥其中。教育质量差, 学生道德败坏, 而侮辱老师却头头是道, 文通句顺。这里简直是一个陷阱, 拆台暗斗、造谣中伤是它的主题。赵辛楣、方鸿渐这些较正直而不善拍马钻营的人绝难被接纳。

二、对民情世风的讽刺

作者指出:“学生的程度跟世道人心好像是这装了橡皮轮子的大时代里仅有的两件退步的东西。”一语道破了教育滑坡和世风日下、世态炎凉。

的确, 这里的大多数国民是庸俗的、麻木的、无知且无情的。他们“倾倒的歌星”歌声“软懒无力”, 歌词充满了淫荡, “跟鼻子的主产品鼻涕具有同样品性”, 令人作呕。这种歌星却是“万众倾倒”, 可见社会的堕落。张吉民一家更是俗不可耐 :张吉民说话中夹杂英文, 啰里啰唆, 不伦不类;他的太太只知道摆阔、耍钱;他的女儿因为学洋, 结果连名字都不知到底是什么了, 只像是“你我他”。张吉民这个买办也是一个纯粹的洋人奴才。

三、对交通状况的讽刺

这是通过鸿渐四人从上海到湖南的旅行经历来表现的。

鸿渐四人一路上历尽艰辛, 就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样, 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到西天取得真经。他们在路上大雨浇, 汽车挤, 住旅店险些“给蚤虱吃个精光”, 旅费花光后挨饿多天, 还时时有敌机轰炸的担忧。可见, 国民党几十年来没有认真发展经济, 而是一味打内战、敛财富, 而使经济萧条, 交通落后。汽车是老掉牙的, “该庆古稀高寿”;“船没进港就老远停了”;路面崎岖不平;桥“没有栏杆, 两边向下塌”, 宛如“奈何桥”。 车票难买, 银行取款手续繁琐, 鸿渐等的“鞋子也走熟的不必有脚而能自身来回了”。

四、对“并肩作战”的盟国的讽刺

法国在欧洲软弱无能, 外交上唯希特勒命是从, 外交官无能的不会说一句外国话, 警察来中国前“没有一个不寒窘可怜”, 到了中国“本来苍白的脸红得像生牛肉”, “肚子肥得像青蛙在鼓气”, “可惊的是添了一团凶横的兽相”, 在中国吃得脑满肠肥后还对中国人耀武扬威。对日本人软弱无能, “误把太阳旗当成了太阳”。

“日本人在两大租界里一天天的肆”, 英美两国“那时候只想保守中立, 中既然不中, 立也根本立不住, 结果这‘中立’变成了只求在中国有个立足之地, 此外全让给日本人”。这两国就是这样和中国“并肩作战”的。

五、其他方面

国统区的“物价像吹断了线的风筝, 又像得道成仙, 平地飞升”;“工用事业的工人一再罢工”;“铜元镍币全搜刮完了”, “邮票暂作辅币”;“生存竞争渐渐脱去文饰和面具 , 露出原始的狠毒。廉耻并不廉, 许多人维持它不起。发国难财和破国难产的人同时增加, 各不相犯;因穷人只在大街闹市行乞, 不会到财主的幽静住宅区去;只会跟着步行的人要钱, 财主坐的流线型汽车是跟不上的”。

作者还对溃兵的拦路抢劫、军官的违反军纪、政客的只说空话、庸医的误诊杀人和赌棍无赖的相信迷信都做了程度不同的讽刺。

作者所提供的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大场面, 却是高度凝练化了的看似平淡实则浑厚、含蓄的生活一角。这一角好比正在坏死的机体上取下来的一块活体, 可由此断定国民党统治下的整个社会已经患了不治之症, 处处败象丛生, 疮痍满目, 大厦将倾, 为时不远。

总之, 《围城》以它所特有的充满幽默和睿智的讽刺艺术,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它的价值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

摘要:钱钟书在所著的《围城》一书中, 充分运用了讽刺艺术, 包括:对教育制度和教育状况的讽刺;对民情世风的讽刺;对交通状况的讽刺;对“并肩作战”的盟国的讽刺;对其他方面的讽刺。

关键词:《围成》,讽刺艺术,讽刺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史.香港友联出版社, 1979年7月中译本.

上一篇:单边减排措施下一篇:真正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