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基站防雷技术

2024-05-08

通信基站防雷技术(精选十篇)

通信基站防雷技术 篇1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 基站的数量逐年增多, 特别是建在山区的铁塔站也越来越多, 这类基站很容易遭受雷击。当基站遭受雷击时, 基站内通信设备损坏严重, 造成基站退服, 另外还严重威胁基站维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基站的雷电防护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是近年来国内移动通信行业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课题之一。

二、基站遭受雷击原因分析

1、外市电引入端未作防雷保护或保护不当。

雷电过电压通过外市电引入进入基站损坏设备的主要原因有:基站机房外市电终端杆上的电缆铠装护套和电缆套管未接地或接地不当;外市电进入基站后的配电箱未加装一级SPD或防雷箱的接地线过长。架空线直接暴露在空中且无任何的屏蔽措施, 当有雷击时, 空间电磁场会直接感应到架空线中, 感应的雷电流会沿着电力线窜入基站, 对基站的用电设备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果不安装一级SPD, 仅靠开关电源内的二级SPD来泄放雷电流其容量是不够的, 极易造成二级SPD及被保护设备的损坏。防雷工程是项系统工程, 只有通过分级泄放、多级防护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护效果。

2、机房内设备没有形成等电位的均压环。

大量资料表明, 基站的防雷效果和接地电阻的大小并无直接关系。当基站遭受雷击时, 接地线电感压降对设备的影响远大于接地电阻对设备的影响。如果用电设备间没有形成等电位, 就会在设备间形成大的电位差, 这个电位差有时足以使设备发生损坏。

3、基站内设备直流输入、输出端未作防雷保护。

基站内直流设备, 特别是爱立信RBS2202设备, 如果未加装直流防雷器很容易遭受雷击。当有雷击通过地网泄放电流时, 会使直流电源正负极的电位瞬间抬升, 造成夹在中间的设备发生损坏。由于地电位抬升有时会从前端 (开关电源直流输出口) 引入损坏设备, 也有可能从后端 (用电设备的直流输入口) 引入损坏设备, 所以应该在直流电源的两端分别加装防雷器。

4、天馈线进入馈线窗之前接地不良或未接地。

当铁塔基站遭受雷击时, 铁塔上会有较高的过电压, 相应的会在馈线上感应很高的雷电过电压, 如果馈线在进入馈线窗前未进行接地处理, 雷电过电压会沿馈线窜入机房损坏设备。

5、传输光缆的加强筋接地不良或未接地。

当有雷击发生时, 露天架空敷设的传输光缆由于光缆加强筋的存在很容易感应上雷电过电压, 如果在机房内光缆加强筋末端的处理不当, 很容易造成加强筋在机柜内部对导体拉弧放电, 进而损坏通信设备。

6、无线机柜E1口未作防护。

从雷击损坏设备的数据看, 基站收发信设备的DXU (核心控制板) 、DF架损坏的机率要比其他设备的机率高。如果这类设备损坏, 则直接会造成基站闭站。因此应在E1口加装防雷器, 形成瞬态等电位。

三、基站综合防雷方案

1、机房的地网建设。

如图1, 从铁塔的地网引入机房内地排时, 必须从地网四周的两点以上引出扁钢至机房内部, 禁止从地网四角引出扁钢, 保证机房内地排和整个地网有可靠的电气连接。

2、机房内增设均压环。

在机房内架设环形的均压环 (等电位连接排) , 材料采用40×4mm热镀锌扁钢, 确保闭环、电气连接和防腐措施可靠。均压环与地网的连接至少需要两处, 接地引入点位置应分别靠近一级电源和馈线处。机房内各设备应就近与均压环用16mm2导线进行可靠连接。

3、交流外市电引入和机房内直流设备的防护。

(1) 机房外市电引入电缆建议采用铠装电缆埋地且两段接地的方式引入, 埋地距离不小于15米。 (2) 在基站总配电箱处安装一级防雷箱用于泄放雷电流, 且一级防雷箱的接地电缆应尽量短、粗、直。 (3) 在开关电源的直流输出端和RBS2202直流输入侧安装直流防雷器, 阻断雷电流对设备的危害。

4、馈线和光缆的防雷措施。

为防止馈线上的雷电感应对其它线缆和设备产生感应过电压, 在馈线进入机房前必须将馈线外皮金属层接地, 必须接至馈线地排禁止接到等电位环上。为防止光缆加强筋上的雷电感应对其它线缆和设备产生感应过电压, 光缆不能与交流引入电缆同路由, 对光缆加强筋在馈线窗处应切断并就近接至馈线地排禁止接到等电位环上。

5、瞬态等电位连接。

在无线机柜的E1口加装信号防雷器, 用于对无线机柜和DF盒之间的2M线上感应的过电压防护。

四、小结

移动通信基站通信防雷 篇2

提出了移动通信基站雷电防护的具体措施。

认为移动通信基站的雷电防护应作为系统工程来考虑在具体的防护技术上,应采用“分流一均压一屏蔽一接地”综合防雷技术,以防止雷电及雷电电磁脉冲危害。

并有效地解决雷电磁兼容性问题。

关键词:移动 通信基站 雷电防护 技术

1 引言

移动基站的整体防雷工程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综合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针对不同的系统分别加以保护,又要考虑多个系统的协调工作,在工程中不能造成对系统的任何影响。

移动通信基站大多都处在高山上,相对周围环境而言,形成十分突出的目标,极易造成雷击。

山上土少石头多,接地电阻很难降得很低,有的站达20Ω-30Ω,使雷电流的泄放造成很大困难。

也有的站地线没有形成一个环形封闭网,难以做到电位均衡。

因此多数高山移动基站均不同程度的遭受过雷击。

2 基站整体防雷

根据防雷分区的概念可以知道,不同防雷区之间的电磁强度不同,除直击区外,内部防雷区因电磁衰减而与外部防雷区的雷击电磁强度不一样。

(1)接闪器

大部分天线的防雷措施,主要是在通信铁塔上安装避雷针,这种方法经济、简单。

基站天线通常放在铁塔上,天线安装位置应在避雷针的防护范围内。

避雷针应架设在铁塔顶部,与铁塔焊接,并做好焊点防腐处理。

避雷针的架设高度按滚球法计算,滚球半径应符合所选择的防雷体系的保护等级,避雷针宜采用圆钢或钢管组成。

(2)引下线

有铁塔的基站,铁塔本身就是金属导体完全可以用作引下线,因铁塔已良好接地,塔身截面足以安全通过雷电流。

所以,只需接闪器与铁塔有良好的电气连接(焊接),并做防腐处理,即可彻底保证雷电流及时导入大地。

3 电源系统的避雷与过压保护

通信电源是通信系统的“心脏”,做好通信电源的防雷保护是做好整个通信系统防雷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于电源系统的防护,可在该系统中加装过电压保护器,它能在极短时间内释放电路上因雷击而产生的大量脉冲能量,将被保护线路连入等电位系统中,使设备各端口的电位差不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冲击耐受电压,从而保护设备免遭损坏。

(1)分级保护

根据设备的不同位置和耐压水平,可将保护级别分为三级或更多。

多级防护是以各防雷区为层次,对雷电能量逐级泄放,让各级避雷器的限制电压相互配合,最终使过电压值限制在设备绝缘强度之内。

第一级保护

在变压器到机房配电屏的电缆芯线应对地加SPD,它可以对通过电缆的直击雷和高强度感应雷实施泄放,将数万甚至数十万伏的过电压限制到数千伏,应根据情况选择较大通流容量的开关型SPD。

第二级保护

考虑到从配电屏到机房配电箱的输电线路,主要是针对电源的次级防雷,也应在配电屏至机房配电箱之问的电缆芯线两端对地加装SPD,用于保护UPS、整流器等设备,它可将几千伏的过电压进一步限制到一点几千伏,可选用通流容量相对较小的限压型SPD。

第三级保护

考虑到可能有残压和高压反击,在通信设备的前端也应对地加装SPD,用于对终端设备的保护,它可将过电压限制到对后级设备没有损害的范围内。

终端设备的防护可采用抑制二极管,它有很高的电流导通能力,当受到瞬态高能量雷电冲击时,可将其两极间的高阻抗变为低阻抗。

(2)级间配合

SPD应设置在任意两个防雷区的交界处,各级SPD的电压等级和通流量等级要与各级可能承担的`雷电能量和各级设备的耐压配合。

通信基站防雷检测的关键点 篇3

【关键词】防雷; 检测; 等电位; 综合防护

1、通信基站防雷检测易出现的误区

1.1基站有避雷针就认为是有防雷。很多地区的检测人员将基站安有避雷针且基站处于避雷针的滚球半径的保护范围之内,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该基站已经做好防雷的措施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避雷针确实是必要的防雷措施,但这样并不是说基站有避雷针保护就彻底安全了,有避雷针只是基站防雷有了措施而已。

1.2基站防雷检测就当做基站地网检测。诸多基站检测人员将基站防雷检测误认为是检测基站的地网,只要基站的地网合格了,基站的防雷就是合格了的。认为基站检测是非常简单的,就只是用地阻测试仪测量地网接地电阻值就可以了,高于五不合格,而小于五就合格了的。其实不然,防雷并不等于接地现在仍然有很多检测人员认为,防雷就是接地,只要接地处理好了就可以了,这是一种极大地错误的认识。基站接地电阻值在新的通信基站防雷标准YD-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接地设计规范》中,已经没有明确要求非要达到五才算达标。

1.3少雷区的基站不去用防雷检测。那些处于少雷区域的基站遭受雷击的概率是比多雷区小,但遭受雷击后的危害性确实同等的,少雷区也需要综合的防雷措施的,只是强度和防护等级上要低于多雷区而已。所以在检测时需要参照少雷区的标准对基站进行防雷检测,千万不能理解为少雷区基站的防雷而不去检测。

1.4基站防雷设备的特殊性。工作人员在现场检测中发现,很多基站现在仍然还安装有开关型(间隙型)电源的防雷设备,而这样的产品在通信行业中已经明确下令禁止使用,此类的防雷器不是不合格产品,而是不适合在通信基站中使用的。

1.5防雷设备设计、安装的规范性检测。工作人员在检测中发现有些基站有良好的地网。有完善的直击雷防护措施,同时还安装有很多防雷的设备,也就是说采取了较为综合的防雷措施。但是,依然出现了被雷击事故。防雷工程是必须要专业的防雷设计和施工的,仅仅是把防雷器安装上是不可以充分发挥防雷的作用的,也达不到有效的综合防雷效果的,比如防雷器接地线的长短(大于一米即为不合格),零点位参考点的设立,综合布线的方式都会影响基站的防雷的效果。所以,在防雷检测中一定要重点检测防雷设备设计安装的科学性、合理性。确保安装的防雷设备都能充分发挥防雷的作用。

2、基站防雷检测的关键点

2.1地网检测。基站地网的检测可通过下面四种因素综合确定:(1)测出的通信基站的地网接地电阻测试值;(2)测出的大地电阻率测试值;(3)绘出地网的大小以及形状;(4)通信基站联合接地的情况,尤其是铁塔和机房地网的联合接地的情况。

2.2接闪器检查检测。(1)应该对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上的所有焊点的焊接可靠性进行全面检查;(2)对接闪器使用的材料和横截面进行仔细的核查;(3)对避雷网的网格尺寸进行仔细的核查;(4)目测接闪器的设计安装是否符合其技术的要求,检查接闪器的锈损额情況。

2.3雷电引下线检查。通过目测和利用工具对对明设雷电引下线进行检测,重点检测锈蚀及焊点问题及电气连通性。

(1)应该对可疑焊点的焊接质量进行检查;(2)应该对引下线所使用的材料和横截面进行核查;(3)目测引下线的布放和设计安装是否符合技术的要求;(4)检查引下线锈损的情况。

2.4等电位检查。(1)检查基站楼顶各种金属构件、电缆金属护层等与避雷带连接是否符合规范要求;(2)检查基站各层金属管道(包括金属竖井)电梯滑道金属槽道金属铁架等是否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接地处理;(3)按照规范要求检查铁塔各构件间连接是否牢固和规范,天馈线的接地是否满足接地要求;(4)应对机房均压等电位的接续点进行电气可靠性检查,并检查铁件的焊接和锈蚀情况是否满足规范的技术要求。

2.5通信基站进出电缆雷电防护检测。(1)核查进出基站电缆埋地引人长度是否大于15m;(2)核查进出基站电缆屏蔽是否进行接地处理

2.6通信基站内部雷电过电压防护检测。(1)铁塔天馈线系统的检测,检测天馈线在铁塔上部、下部或者经走线架进机房人口处是否就近接地,机房人口接地是否就近与地网引出的接地线妥善的连通。当铁塔高度大于60m的时侯,馈线的金属外护层还应该在铁塔的中部增加一处接地。当移动通信,无线寻户天馈线采用的同轴电缆大于30m的时侯,机房人口处是否加装了相应的同轴防雷器。(2)交流配电系统的检测。基站设备中的百分之八十五的雷害是由电力线路而引起的,所以对基站的交流供电系统进行综合防雷对减少基站雷击的故障十分重要,其检测的重点是:检查基站交流供电系统是否采用三级防雷体系。(3)直流系统的检测。基站内大部分的设备都是直流供电,直流电源系统工作电压很低,一般都是48或者+24V的,很小的雷电过低压都会对设备带来巨大的危害。其检测重点是:直流防雷器前应串接熔断器;防雷器的动作电压应该大于70v,小于90v。(4)信号传输线检测。所有进出基站的信号线缆,或者是在基站的内部布放较长的信号线缆都必须在做好屏蔽、接地的同时,在设备端口处安装相对应的信号防雷器。其检测重点:是否安装对应接口频率的防雷器。(5)接地系统检测。其检测重点:基站接地系统是否形成联合接地,各系统在遭受雷击时由于地电位差损坏设备;接地系统的严重锈蚀老化,不能够有效地泻放电流;接地系统得设计不够合理,不能够使各种侵人基站的雷电流迅速的人地;设间有过地统成压电网络,造成电位差损坏设备。􀀁

3、基站检测的综合概述

为了保证基站的长期的安全运行,除定期检测以外,在日常维护中,应重点检测如下几个方面:

(1)每年雷雨季节前应认真检查地线系统是否良好,接地电阻值是否有较大变化;(2)应经常检查防雷器接线是否牢靠,有无松动,防雷接地是否连接良好,防雷器有无损坏,漏电流是否超标;(3)对于具有红或绿指示窗的防雷器我们还应查看指标窗颜色是否改变,对于具有告警接点的防雷器或设计安装有告警电路的防雷器,则应模拟防雷器损坏的情况,检查告警是否正常。

4、结语

通信基站的防雷检测的问题一直都是通信部门中非常重视而且难以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基站防雷检测中的重要部分是也多方面的,只要我们抓住了防雷检测的这些关键点,防雷检测的一些问题就好解决了。

参考文献

[1]周百通,王立民,臧永杰,杨慧志.移动基站整体防雷[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S2)

[2]韦良文,王志,崔晓霞,纪新建.自动气象台站观测值班室电源浪涌保护器的选择[J].现代建筑电气.2011(07)

通信基站设备的防雷措施 篇4

按照雷电形成的方法可以将其分为直击雷、感应雷以及球形雷三种。其中直击雷是指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点发生瞬时放电现象, 直击雷的危害主要针对室外物体, 比如天馈、空调室外机以及室外变压器等等。通常我们把防直击雷的系统称为外部防雷系统, 一般采用避雷针、避雷带等传统的避雷设备, 规范设计、合理安装实现有效防御直击雷的目的。所谓感应雷是指雷电与雷云之间、雷云对地放电过程中, 附近的各类连接线上会产生电磁感应, 比如传输信号线路、电力传输线路以及基站内部各类设备的连接线等等, 这种电磁感应可能会侵入到设备中, 对串联在线路中的或者终端的电子设备造成损害。一般情况下一次雷闪击的影响范围较大, 可能会造成若干电子设备同时产生感应雷过电压的现象, 并且这种感应高压会被基站的供电线、信号中继线等引入系统中, 并传送至很远的距离, 进一步扩大雷害的范围。基站供电线路、馈线、光缆等均可能引入感应雷产生的感应电压, 对交流配电箱、开关电源、传输设备、监控设备等产生破坏。因此防护感应雷击可以从上述入侵通道着手, 采取措施将雷电过电压、电流泄放入地, 常见的防护措施包括安装浪涌保护器、屏蔽、接地等方法。对于球形雷而言, 通常某些特殊的地理环境或者地理位置才可能发生球形雷, 其不具代表性, 此处不做赘述。

2 雷电的入侵途径

强雷电流会通过移动通信基站建筑物金属体、通信设备金属外壳的电气连接等直接流入通信设备内部, 损坏通信设备;强雷电流脉冲流经基站柱或者梁金属体时会向机房空间发出雷电磁脉冲, 机房内电缆线、通信设备上耦合产生感应电压损坏通信设备;雷电直击楼顶铁塔时, 一些雷电流会直接流到天馈线并沿着天馈线涌入通信机房而损坏通信设备;还会通过基站建筑物的地线下地, 由于地网中有相应数值的接地电阻, 所以雷电流就会在地网上产生很高的地电位升, 通信网络设备会由于不同地点的电位差过高最终被损坏。

雷电还会通过局外金属缆线对通信设备造成破坏, 局外金属缆线长度过长, 雷电经过之处会发出雷电磁脉冲, 金属电缆上产生感应电压, 整条线上的雷电压累积起来沿着电缆涌入机房, 损坏通信设备;雷电直接击在缆线上会击穿电缆绝缘流入缆线, 大雷电流沿着缆线进入房损坏通信设备;此外, 基站建筑物附近落雷会产生强大的雷电磁脉冲, 通过空间电磁感应基站金属缆线上会直接产生感应电压损坏精密的核心电子设备等。

3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措施

3.1 外部防雷

具体来讲整个外部防雷系统共包含三个部分, 即避雷针、引下线以及接地地网, 对于整个防雷系统而言, 这三个模块缺一不可, 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电气通路, 一旦系统遭到雷电的袭击破坏, 雷电流可以通过这个电气通路流泄入大地;而在通信基站内主要是天馈线系统、机房建筑物等会受到直击雷的损害。要合理的设计避雷针的保护角, 保证接地系统的性能良好。接地体包括人工接地体与自然接地体两种, 其埋入土壤或者混凝土基础中, 起到散流的作用人;而接地网就是将需要接地的系统统一的连接到一个地网上, 或者利用地下或地上用金属把各系统原来的接地网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电气相通的、统一的接地网, 因为所有的防雷系统均需通过接地系统向大地泄放雷电流, 才能实现保护设备与人身安全的目的, 因此接地系统的性能一定要得到保证。具体而言, 基站接地系统包括建筑物地网、铁塔地、电源地、逻辑地以及防雷地等, 各地网相对独立, 且保持特定的距离, 以免发生地电位反击事故。所以如果接地系统之间的距离与规范要求不符, 则要将其连在一起, 如果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连接, 则可以利用地电位均衡器进行等电位连接。

3.2 内部防雷

外部防雷要与内部防雷相结合, 才能更有效的保证基站的安全性。具体而言, 内部防雷包括三个部分, 即屏蔽、防雷器以及等电位连接。每对双绞线或者四对双绞线均可使用金属屏蔽, 双绞线或者四对双绞线不同, 放在一起可以共同使用一个金属屏蔽, 因为金属屏蔽具备趋肤效应, 其所产生的吸收与反身作用可以将周围的电磁场进行分割, 并且有效减少单独屏蔽对绞线之间的串音。防雷器则是一种过压保护电子器件组合, 其具备低压状态下呈高阻开路状态、高压状态下呈低阻短路状态的特点, 可以承受大电流通过。在供电线路上并联防雷器, 一旦遇到雷击时会立即呈现短路保护设备不受损害。此外, 防止干扰信号受影响可以采用等电位连接的措施, 可以有效控制雷电流造成的电位差。其实所谓的等电位连接是指把建筑物金属材质的设备做良好的电气连接, 包括通风管道与下水管道、大件金属物体以及建筑物的梁与柱内钢筋等等, 并且可以实现与所有接地网良好的电气连接;这种连接方法可以保证系统在受到雷击时, 整个建筑形成一个统一的带电体, 大幅降低了每部分的电位差, 特别是各类金属材质物体之间, 几乎没有电位差, 因此不会发生闪击放电或者损坏建筑的事故。

3.3 其它部位的防雷

其它部位是指馈线与走线架。馈线的防雷接地工作十分重要, 馈线进入机房后会先连接避雷器, 再利用1/2跳线将其引起至BTS机架;避雷器通过地线与防雷地线排相连接, 每条主馈线的位置在靠近天线侧馈线顶部接头约1m处, 杆体底部、进机柜后以及机架连接前需各做一次接地;如果馈线距离较长, 间隔20m就要做一次接地, 需要注意的是馈线接地线的布放必须与雷电流的方向保持一致。此外要注意做好直线架两端的防雷接地, 室外走线架不得连接室内走线架。

参考文献

[1]赵永云, 刘刚.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接地浅析[J].科技风, 2012 (4) .

通信基站防雷技术 篇5

关键词: 蓄电池 空调 节能降耗

随着通信建设的发展,移动通信基站数量的增多,基站耗电总量的需求越来越大,降低电能消耗、减少电费的支出,成为移动通信公司所关心的问题。主设备方面,越来越多的使用低能耗产品,高能耗老型号的产品即将被低能耗产品替代。在配套设备方面,湖南移动亦注重节能降耗,主要从蓄电池、空调及动力环境监控等三方面“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具体方案如下:

一、合理利用蓄电池

由于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山地丘陵,气候环境比较恶劣,不利于蓄电池的长期正常工作,因此,如何有效管理蓄电池,怎样再利用蓄电池同样是通信网络节能降耗一个方面。

首先,有效管理维护修复在网容量下降的蓄电池。

蓄电池现在都由集团公司采购,采购对蓄电池的质量、性能要求十分严格,目前国内几家大型阀控式密封电池厂家生产电池的质量来讲应都能满足各运营商要求,虽然各厂家生产蓄电池质量、性能上有所差别,但从现网调查使用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厂家生产蓄电池的质量因素应不是影响目前各运营商基站蓄电池容量下降过快、使用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因为从阀控式密封电池产品结构、产品性能与基站蓄电池使用过程现场勘察情况等综合因素来看,结合交换局站使用情况,阀控式密封电池在正常情况下使用1~4 年后其容量下降应不会太快。因此我们认为造成基站蓄电池容量下降过快、使用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应在于其基站本身蓄电池使用特点及维护的理论及方法有关,传统的蓄电池维护理论和方法已不适合移动通信基站蓄电池维护。我国采用的蓄电池额定容量是10小时率标称值,即在环境温度为25℃蓄电池以10小时率电流放电、在放电终止电压为1.80V/只时蓄电池放出的容量为其额定容量.并且对环境比较严格要求。蓄电池各项参数设定按照各电池生产厂商的充电要求进行蓄电池充电参数的设置和进行日常维护,但是大多数移动通信基站蓄电池以20,30,40小时率电流放电,并且使用环境差。如果以常规维护理论和手段来进行移动通信基站蓄电池维护将必然造成蓄电池容量下降。我们知道影响基站电池使用寿命的原因后,在目前市电供应不能改善的前提下仍可采取相关措施来弥补或改善,从而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基站开关电源和蓄电池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密不可分。很多开关电源具有完善的电池管理功能,充分利用开关电源的功能来保护蓄电池。

开关电源有蓄电池低电压保护功能,但是部分基站蓄电池低电压保护设置为关闭状态,容易引起蓄电池过放电而严重损坏蓄电池。因此禁止开关电源关闭低压脱离功能,所有基站蓄电池低电压保护设置应设置为正常工作状态。一般电池放电中止电压应当设置在1.85V/单体左右。具体设置要求如下,开关电源一次下电设置电压要求不低于46V,二次下电设置电

压必须要求大于44V(建议设置在44.4V)。

B)蓄电池组浮充电压应根据蓄电池温度变化进行修正,很多开关电源均有自动修正蓄电池组浮充电压的功能,但是很多基站在安装开关电源时没有将温度传感器正确安装至蓄电池处,导致开关电源无法正确修正蓄电池组浮充电压。应该将温度传感器正确安装至蓄电池处。

C)由于部分基站停电过于频繁,蓄电池频繁充放电导致蓄电池经常欠充,对于这种基站可以考虑对目前基站组合开关电源中对蓄电池充电限流值参数进行调整,将开关电源中对蓄电池充电限流值由0.1C10A调整为0.15~0.2C10A(应根据季节做响应调整),以缩短蓄电池充电时间,但最大充电电流不能超过0.25C10A,增加蓄电池充电前期充入的电量。根据该基站停电次数及时间,如果停电次数多且停电时间长,建议对开关电源中均衡充电时间判别参数(充电时间和充电电流值判别)进行调整,延长均衡充电时间,可比原设定延长20%~30%;另外建议调整开关电源均衡充电时间周期设置,把原设置一般3个月时间周期调整为1个月或更短,对蓄电池进行均衡充电。但这种调整只适合停电过于频繁,蓄电池连续欠充的基站,并不适合于所有基站。

D)部分基站将动力环境监控设备电源直接接在蓄电池母排上面,小电流长时间放电容易导致蓄电池组过放电严重损坏蓄电池。应此动力环境监控设备电源应该接开关电源直流输出单元上的输出熔丝,对于有二次下电功能的开关电源动力环境监控设备应该与传输设备处于同一级。

第二、利用电池活化、修复仪等对蓄电池离网修复

现在,由于环境的恶劣导致了较多的蓄电池没有达到设计的寿命,而蓄电池容量急剧下降,象这种电池绝大部分是可以修复的,所以,湖南移动部分分公司利用电池修复仪对蓄电池离网修复。正常的免维护铅酸蓄电池设计寿命为(完全充满、放电350-700次)3-5年以上,而90%的铅酸蓄电池都是在放电过程和充电过程时过充或欠充导致生成硫酸铅结晶(硫化物),阻碍铅酸反应而降低蓄电量,致使蓄电池缩短寿命.蓄电池一般在使用1年后(完全充满、放电不到200次)蓄电量很低,充电不足,基本上不能使用了。而电池修复仪利用间歇脉冲可变电压电流技术、谐波磁振扫频充电等多项技术,具有分解硫酸铅结晶(硫化物),还原铅、硫酸的功能,彻底清除硫化物的阻碍,让铅、硫酸充分发生电化反应,达到修复电池变新的目的,恢复蓄电池原有的容量90%-110%。可见,蓄电池活化液、修复仪对容量落后蓄电池的修复有一定的效果,但我们发现有的蓄电池经过修复仪修复能够长时间正常使用,也有的短时间内效果不错但长时间后容量下降亦不能正常使用,可能这种蓄电池在修复前就存在缺陷, 或者修复没有彻底清除硫化物、铅、硫酸没有充分发生电化反应。因此,这些情况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动态跟踪和探讨。

第三、请原蓄电池厂家回收利用

湖南移动向通信行业的合作蓄电池厂商发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倡议,切实履行创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责任。对于达到报废年限,而且核实确实可以报废的蓄电池,湖南移动督促厂商切实履行集团采购的框架协议,引导厂商与分公司签订合同:用废旧电池换新电池。在回收再利用报废蓄电池方面对于我们来说刚刚起步,一个怎样的机制、平台来创建节约型社会、节约型企业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

二、空调节能

根据资料统计分析,平均每个基站空调的电费支出约占整个基站电费支出的54%左右,空调成为基站机房中的主要用电设备。因此,降低空调的能耗是基站节能的主要工作。湖南移动在空调节能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第一、直接自然通风

随着通信建设的发展,移动通信基站数量的增多,基站建设越来越偏远,对于气候条件为冬暖夏凉,昼夜温差不大个别高山偏远基站,这种基站空气湿度适中、洁净度好,因此可以直接开窗,采用活动的页片自然通风(取消空调),当通风时页片开启,不通风时页片自动关闭,这种百页窗形式有效的隔离了室外空气,对防尘、防鼠有一定的效果。根据怀化公司今年夏天基站运行情况来看,配置小、偏远高山站采用了直接自然通风后,机房温度基本能满足无线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由于取消了空调还节约了运行成本。这种方式适合于设备发热量小的小容量边际网基站,边际网基站本身可以建造在室外,可见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对于气候条件适宜、空气湿度适中、洁净度好的边际网基站,可以考虑直接采用自然通风方式。

第二、使用空调机双机切换器

目前,基站设备较多的基站配置了两台空调,怎样合理使用两台空调成了运维人员思考的问题,长沙移动分公司在长沙、浏阳、望城、宁乡四县陆续安装了ATC-2空调机双机切换器,解决了空调不合理运行的难题。

经过实际运行和维护人员的跟踪测试,该空调机双机切换器运行情况良好,控制可靠。

1、空调自动切换可靠、有一定节能效果

这种空调双机切换器是根据空调的好坏、机房室内环境温度逻辑关系自动控制两台空调。切换器根据温度不断调整空调的开关机,当环境温度只需要一台或不需要空调的情况下,能够起到一定的节电功能。

2、提高了基站设备的安全性

建设时配备两台空调机的原因之一是防止空调机出现故障后有备机可用,通常采取双机同时运行或者由维护人员到现场倒换机器,非常被动、不及时。安装了双机切换器后,双机切换器的故障倒机功能能够确保运行的空调机出现故障后及时启动备用空调机。另一方面,双机切换器的温度控制功能保证当一台空调机制冷能力不够时备用空调机能自动启动。因此,双机切换器使基站设备运行的环境更加有保障,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

3、降低了空调机的故障率、延长了空调机的使用寿命

双机切换器使空调机由长时间连续运行变成间歇式工作,明显降低了空调机的故障率,使空调机的实际使用寿命接近设计值。

第三、空调压缩机内使用添加剂

从空调系统的工作过程看出,为了使制冷剂由低温低压气态状变成高温高压气态状,压缩机需要做功,系统内部需要高速运转,因此压缩机内必须有润滑油(通常称为冷冻油),主要润滑压缩机的机械部分,使之降低磨损,有益于压缩机的运行。但润滑油的使用也带来不利的一面,会有部分冷冻油与制冷剂一起进入到循环系统中,这样将导致:

1、液态状的制冷剂与冷冻油混合物循环经过蒸发器开始蒸发时。制冷剂变成气态蒸发了,而冷冻油此时会生成大量的油泡,而油泡不载冷,且阻碍制冷剂的循环,使空调系统的热交换效率降低,出风口温度升高。

2、冷冻油与制冷剂进入到循环系统后,冷冻油会黏附在管道内壁上,由于冷冻油的导热性差,只有铜的1%,这就像给管壁加入一层隔热膜,使热交换性能大大降低,空调效果就会变差。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油膜越积越厚,空调的效果也就越用越差。

3、空调运行时,压缩机内部高速运转,冷冻油在压缩机内的流失使磨损不断增加,造成压缩机的密封性能变差,使压缩机输出气态制冷剂的输出量变少,压力变低,冷量输出减少,为了弥补制冷量的不足,压缩机要不停地做功,造成空调用电(油)量增大。

4、随着空调系统使用时间增加,系统内普遍存在腐蚀性酸,这是由于长期高温工作使油氧化引起的,它使制冷系统的组件被腐蚀,衰耗增加,使用寿命缩短。

因此,在压缩机使用一种添加剂能有效的解决以上四个问题,使空调能长效运行。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添加剂加入到空调系统后,会与制冷剂及冷冻油混合,它所含特有的表层活化剂,能抑制冷冻油产生油泡,解决制冷剂循环过程中油泡阻碍热交换的问题,提高系统的制冷效果,降低出风口的温度2-8℃。

2、添加剂的出现使得空调系统能效不再明显衰减。添加剂加入到空调系统后,它与制冷剂一起循环,达到系统的各个部分。添加剂的活性极化分子带有负电荷,与金属表面的正电荷有很强的结合力,会穿透管道内的油膜组织,嵌入金属表面晶格间隙中,逐渐分解并取代沉积在金属表面的油膜,让原来附着在管道内壁的油膜重新回到压缩机中,并且在空调系统内的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管路等组件内表面形成一层添加剂永久性保护膜,提高热传导效应,恢复和提高系统的热传递效率。

3、添加剂含有两种抗摩成分。一种是黏附活性抗摩剂;另一种是摩擦活性抗摩剂。黏附活性抗摩剂是压缩机的第一层保护,它能吸附在金属表面上,形成一层强抗压保护薄膜,就像操作部件之间的一个润滑垫子,减少金属之间的摩擦和表面损耗。摩擦活性抗摩剂是压缩机的第二层保护,它能够在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对被磨损的表面进行填补和修复,并且在黏附活性保护膜失效时,提供保护作用,形成新的保护膜,使压缩机的密封性能大大提高,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4、添加剂中还添加特殊的防腐抗氧化剂来保护压缩机组件。如前所述,添加剂加入空调系统中,与制冷剂一起循环,到达系统的各个部分,并且在组件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这种保护膜含有防腐抗氧化成分,使金属不被腐蚀及氧化。降低系统的衰耗,提高空调系统的使用寿命。

因此,湖南移动较多基站空调使用了添加剂,具体情况如下:

益阳、长沙、常德、湘潭、郴州、衡阳、永州、株洲等八个移动通信分公司从05年7月到06年12月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空调使用了添加剂。使用添加剂效果怎么样呢?为此,我们组织厂商和分公司进行了现场测试,具体方法为:对空调不加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和加添加剂后使用的用电情况进行对比。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误差,因为使用前和使用后机房周围环境温度是不一样的,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大多数分公司反映的情况来看,还有一定的节能效果的,但也有分公司表示节能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该添加剂使用时间不长,对长时间使用的效果仍然有待观察。

三、利用动环监控节能

第一、直接利用动环监控系统控制空调

湖南移动进行动环监控系统工程三期,其中较多基站采用了完全独立监控。完全独立监控系统可以对基站的监控量进行遥测和遥控。因此监控人员可以根据环境温度,对基站的空调开关机。所以减少了维护人员的维护工作量,同时亦可以节电节能。这种方式对节能有一定的作用,但人为方式较多,不够智能化。

第二、利用动环监控系统智能通风

动环监控系统通过检测室内外的温湿度的变化,利用室外低温空气(经过过滤)给机房设备散热,关闭空调达到节能的目的,并大幅度降低电能消耗和运行成本,延长空调使用寿命。

假定机房设置温度Ts,湿度为RHs,则系统工作原理如下所述:当Te-Ti、RHe落在通风机组可以工作的范围时,则开启通风机组,关闭空调(e表示外部,i表示内部);否则,关闭通风机组开启空调。当室内温度仅需一台空调可以降温时,则只开启一台空调,然后按规定的时间轮流倒换。系统采用优先降温原理设计,采用模糊控制理论控制,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系统留有2个隔离的标准RS232/RS485接口,一方面保证与SC的联网及提供SC的全程实时联网监控。另一方面,系统可以级联多个带有接口的智能空调,充分利用智能空调的资源实现对空调的控制、温度调整、设置等。对于已建动环系统的本地网,则可以利用接口协议及对多种连接方式的支持,很容易接入到监控系统中。

在一年四季中,由于机房热源的发热量基本恒定,而环境温度变化较大。可供室外空气交换的热量随季节不同而变化,因此,使用动环监控系统智能通风后,除开天气炎热的夏季白天之外,几乎一年四季的其它时间都有机会利用通风来降温。在中秋到春末基本上可以不使用空调而只使用通风机组工作。在夏季的早晚时段,很多地区仍可以使用通风机组工作。由此可见,在使用动环监控系统智能通风后,一年四季开启空调的时间会大大降低,由于动环监控系统智能通风耗电非常低(一般基站为200W左右),由此带来的电能损耗则大大下降。

环监控系统智能通风对节能降耗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在基站直接开口安装智能通风设备,改变了基站的土建结构,导致了室内室外空气同为一体,空气的湿度、洁净度得不到保证,同时这种直接通风有可能遭鼠害。所以为基站移动通信设备带来了更多的维护量,不宜大规模使用。气候条件适宜、空气湿度适中、洁净度的基站可以尝试。

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法律问题探析 篇6

从现状来看,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更多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但是从应然层面来看,由于基站所具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利益属性,又适宜作为《城乡规划法》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所说的公共基础设施来看待。

在基站设置使用和日常管理中,始终存在两个维度的法律关系:首先是政府职能部门应对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的设置使用需要加强组织规划和日常管理,即政府和运营商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其次是电信业务经营者在民用建筑上设置基站,必然涉及公民的物权、租赁权、相邻权、物业管理权等法律关系,即运营商和居民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但由于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服务属于公共服务领域,其服务的对象包括社会不特定的公众群体,所以其法律关系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民事法律关系。

在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的行政法律关系中,目前主要通过行政审批来实现对基站的监管,从相应的布局规划引领、年度计划实施、具体站址认定直到台站执照核发等一系列行政管理手段比较完备,基本实现了对基站设置使用等行为的有效监管;而存在争议较多、矛盾较为突出的则是来源于运营商和居民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纠纷。本文将重点探讨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基站通信机房法律属性、基站辐射的损害赔偿认定以及基站租赁合同纠纷等。

通信机房的法律属性

传统意义上居民对于基站的投诉主要集中在电磁辐射影响,但是在《物权法》出台后,公众对于物权保护意识的新一轮升温,从基站通信机房改变房屋住宅性质的角度提出的信访相对增多。

通信机房的法律属性如何认定?由于架设楼顶基站的同时需要设置通信机房,为楼顶基站配套提供电源供给、软件配套等,而从方便管理和运维的角度出发,此类通信机房大都通过租借或收买商品房的方式在居民楼内取得。故此,居民往往以违反经营性改造的限制条款,按照《物权法》第77条“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为由,要求拆除通信基站。鉴别一处房产是否改变了使用性质,主要是看它的产权证上是如何规定的(住宅或非住宅)。如果产权证上规定的是住宅,而实际上是用作非住宅使用,那么即为改变房屋使用性质,是违规的,业主、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有权予以制止。从这个角度看,无论移动通信的公共利益性如何,运营商辩解通信机房不属于经营性用房是于法无据的。运营商解决纠纷的唯一出路就是除了保证机房的运行环境安全可靠,不产生辐射,不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外,还需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

通信机房产权纠葛是主要成因。产权的初始界定对于经济运行的效率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产权问题的不清晰,往往是造成外部性(尤其是外部不经济)的主要原因。具体到基站建设,在其过程中就具有很明显的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基站的外部经济无疑提升了移动通信质量,保障了移动通信发展;而基站的外部不经济主要包括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因设站导致社会矛盾或纠纷等。由于公共通信设施的寄居性,基站往往是依附于城市建筑物及大型项目公共配套设施的一部分,建设投资方、使用方及建筑物业主之间的权责不明确,产权不清晰,往往是造成运营商与居民间纠纷的主要原因。目前的基站建设模式多种多样,运营商可能采取了购买商品房、购买房屋使用权、租赁基站用房,或者委托房屋中介公司落实房源等几种方法。而且由于运营商在设站过程中始终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往往一落实房源就给予付款,期冀以此来确认法律事实,最终结果却往往疏忽了对于房屋产权的界定,导致基站建成之后引发许多潜在风险。

例如在租赁机房时没有进行资质调查,未弄清谁是产权人、谁是使用人、使用人是否具有产权人赋予的转租权;在基站通信机房购买过程中,基站机房的购置款虽已付清,但未履行必要的产权办理和过户手续,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日后对基站用房的合法性产生争议。运营商往往在基站建设过程中忙于应付各类个案情况,以“建成并启动”为最高目标,而忽略了日后产生纠纷的可能性。一方面产权关系不清或者复杂,确定合法的出租人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容易导致出租人不具备主体资格而使整个租赁合同无效;另一方面,出租人收取租金后,可能会因产权关系不清或者复杂而导致收益分配不均,纠纷产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即使法律上有对电信运营企业保护的规定,但是处理诉讼或者纠纷同样会消耗电信运营企业的管理成本。综上所述,明确通信机房的产权法律属性,是减少基站设置法律风险、预防纠纷的重要前提。

基站辐射损害的举证责任及司法认定

随着基站辐射导致的投诉事件逐渐增多,政府相关部门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应对市民关于基站辐射的投诉或咨询。从其投诉性质看,虽然可能有部分确属运营商未依法依规进行建设,但是相当部分是源于市民对于电磁辐射的认识存在偏差。

通过对于电磁辐射危害性的剖析可以看出:所谓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由信号发射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关于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害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于1996年启动课题研究,包括中国在内有60多个国家参与该项研究,2006年得出的结论显示:“过量的电磁辐射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低频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微弱,儿童白血病及癌症、神经性疾病等与电磁辐射没有因果关系。但儿童对辐射缺乏防御能力,建议幼儿园、学校远离电磁辐射源头。”一般情况下,基站天线安装在离地面15米至50米的建筑物或发射塔上,天线发射出的射频主要向水平方向扩展,很少向垂直方向传输,距水平方向10米至20米处辐射最强,人只有长时间在此范围内才有可能受到辐射影响。

nlc202309041147

事实上,我国对电磁辐射有着严格的技术限值标准。为了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保障公众健康,国家环保、卫生等部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制定颁发了《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等7部法规和国家标准,防护标准比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欧盟及中国香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还严格。但即便如此,目前公众对电磁辐射问题仍然存在一定误区,很多媒体也常将电磁辐射视为空中无形杀手,与雷达、输变电工频电磁场等混为一谈,当基站建造在学校、医院、幼儿园、居民区等地方时,更容易导致敏感问题的出现。实际上,移动通信产生的电磁辐射主要在天线附近,只要基站建设天线架设满足保护距离的要求,公众是大可放心的。

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将电磁辐射污染等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归于特殊侵权行列,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但是“损害事实”这一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却仍由受害人(原告)来举证,否则,权利得不到维护。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不同,电磁辐射污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且对人体危害潜伏期很长,短期内的损害结果可能不明显,除发生事故或其他突然性事件外,电磁辐射污染的损害后果是长期、渐进、累积的。因此,电磁辐射损害的过程虽在持续,但在损害结果出来之前,受害人(原告)是无法举证的。

也就是说,面对电磁辐射的危害在损害结果显露之前,受害人即使诉讼维权也基本很难胜诉,对于这种正在发生的持续性的损害但损害结果尚未明确显露出来之前,法律目前是无法有效保护受害人的。在实际的案例中,合法基站的拆除往往是基于民生问题的考虑后,政府、运营商与居民达成的妥协,赔偿也仅是针对租赁费用纠纷而形成的一致意见,真正因基站造成电磁辐射而成功获得赔偿的情况几乎为零。

实际上,《环境保护法》第24条明确规定了电磁波辐射是一种污染源,因此对于电磁波辐射的举证和认定还可以按照《环境保护法》来执行,适用该法规定的原则、制度,可以考虑专门编制具有操作性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具体实施细则,并建立专门针对有害电磁辐射的标准体系和认定机制。

基站租赁合同

一个基站的建成,主要通过在楼顶设置天线及租借房屋作为通信机房以提供天线所需的技术配套及电源等,直接投资成本巨大,如需搬迁则成本更加可观。而正是因为基站搬迁成本巨大,在实际的合同谈判尤其是续租谈判时,出租方往往恶意要价,大大提升建站成本,也提高了电信基础网络铺设的总成本。假使运营商无法提价租赁,则基站被迫拆除,也影响了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整体效果。故笔者认为,出于移动通信基站公共基础设施属性及公共利益性的考虑,不可将基站租赁完全等同于市场上的一般房屋租赁。

首先,应当关注基站租赁合同解除通知期。因为基站的投资成本巨大和全程全网的工作特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基站租赁的合同解除是由出租方提出的。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要求,基站租赁合同的解除权的形成以议定条件或者“因不可抗力”等法定条件为基础,《合同法》第96条还规定了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事实上,在一般的房屋租赁中,出租方都会给予承租人一定的准备时间,这是出于社会公德的考虑,而这个合理的通知期限,因为时间不长,租赁双方往往一般不会对此产生异议。但是就基站设置来说,基站通信机房的租赁不同于一般的住户租赁,一个基站的拆除需要进行整体搬迁的统筹,不仅搬迁本身工程浩大,还涉及对原先覆盖区域在基站搬迁后通信盲点的补足,所以它需要的通知期比一般住户需要的通知期更长。如果没有通过合同条款设定明确的通知期限,那么一旦由于市政搬迁等问题形成纠纷,出租方擅自断电等行为将直接影响基站正常工作,形成覆盖盲区。

其次,应当关注基站租赁合同双方的特殊义务。在一般的房屋租赁合同中,都会明确承租人对房屋的基本维护、不影响邻里、未经同意不得转租等。但是从基站租赁实际来看,双方都需要面临几个较为特殊的义务:从承租方的角度出发,由于基站通信机房并非住宅之用,而是长期存放工作状态下的电机设备等,其产生的噪声、热量、辐射等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违反了合同法217条关于“承租人按照约定的方法或者租赁物的性质使用租赁物”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出租人的周边邻里处于弱势群体且无法基于合同提出异议,如果没有针对此类情况的合同规定,运营商很难自觉地行使对通信机房环境维护的审慎义务,可能会造成扰民情况的发生。而由于移动通信专业性较强,如果不是业内人士,也很难在租赁合同签订中想到并提出对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要求。

而从出租方的角度出发,随着共建共享工作的深化推进,相关运营商将不可避免地交叉借用楼顶和通信机房,可能出现合同中出租人只与一家运营商发生权利义务关系,而实际上出租人却与若干运营商都发生了租赁法律事实,如果出租人不同意承租人转租且不愿意出租给后进的运营商,也将导致基站共建共享工作推进困难。因此在合同拟定时,就需要从保障基站共建共享的思路考虑,明确合同成立后遇到此类情况的解决方式。

总之,希望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吸纳相关管理监督部门、执法部门、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用户代表,组成一个有权威、有公信力的协调组织,统一、及时地化解因通信基站而发生的矛盾,在政府部门、电信企业、行业组织和居民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互动反馈关系,使移动通信基站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接地 篇7

当今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通常, 由于移动通信基站BTS天线位于室外且架设的比较高, 带电的云层会在天线上产生感应电荷。如果天线与大地之间有直流通路, 则电荷可以通过大地泄放, 而不至于积累起来, 从而也不会因感应电荷在天线与大地之间产生高电位差而引起放电。

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 砂土、雪等与天线的摩擦也会产生静电, 接地有助于减少雷击破坏、静电破坏和人为噪声, 所以对于每种接地通信设备进行良好的接地是很重要的。由于接地系统的质量往往成为避免雷击事故发生的关键, 所以防雷问题往往成为BTS设备安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山区内孤立山上的BTS, 雷击事件更为频繁, 更应该重视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

2 防雷接地系统的构成和基本要求

防雷接地系统是由大地、接地电极、接地引入线、地线汇流排、接地配线五部分组成的整体。其中:大地具有导电性和无限大的容电量, 是良好的公共地参考电位;接地极是与大地电气接触的金属带等, 用于使电流扩散入地;接地引线是在接地电极与室内地线汇流铜排之间起连接作用的部分;地线汇流排为汇集接地配线所用的母线铜排;接地配线是连接设备到地线汇流排的导线接地极有垂直打入地下的棒形接地极组 (用扁钢或角钢) 、钢板接地极组和水平辐射的带状接地极, 也有用这几种形式混合组成的复合式地网的。垂直打入地下, 然后用导线连接起来的方式比破土方式好。因为重填的泥土紧密性差, 接地电阻大。此外。铁塔下面的接地电阻应尽量靠近铁塔底部。

接地引线不能用扁平编织线或绞合线, 因为它们容易被腐蚀氧化, 并且有较大的电感和互感, 对泄放浪涌电流不利, 故最好采用镀锌扁铁或¢16~¢18的螺纹钢。它与避雷针和接地体的连接建议采用烧焊, 其烧焊接触缝长度应大于20cm, 以防止大电流通过时因接触面小而发热引起严重脱焊。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体等整个防雷接地系统, 最好采用相同的金属材料, 以防止长期的电化学反应使接地线遭受腐蚀而接地不良。尤其要避免铜与镀锌铁制件直接接触, 因为铜锌会在接触面上形成铜锌电池而很快腐蚀。当接地线从楼顶引下时, 应防止靠近其他导体或与其作平行布置, 即使其他导体接触、地也应该相隔2m以上。当接地引线必须穿金属管道时, 则必须使引下线在被穿过的导线的两端与导线相连接, 此金属也称为地线的连接线。

地线排一般分为室内接地排和室外接地排, 室内接地排通常安装BTS、电源机柜较近且与走线架同高的墙上。室外接地线通常在馈管窗外附近 (1m内) 。接地排用铜排做成。自接地排至各种设备的连接电缆 (称为接地线) 要尽量短。最后, 室内接地排通过一根单独的黑色接地线引至楼底接地极。室外接地排可用一根黑色接地线 (95mm2) 连接至楼底接地体。

防雷接地系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接地电阻的要求:接地电阻主要包括:土壤电阻、土壤和地电极之间的接触电阻、地电极自身电阻、接地引下线电阻等, 由于后几种电阻很小, 一般可忽略不计, 所以接地电阻主要是指土壤电阻。降低接地电阻是实现雷电流泄流的关键, 雷电流通过单根引下线的全部电压降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电压降, 单位;为雷电流, 单位:;为接地装置电阻, 单位;为单位长度的电感, 约为1.5;为引下线的长度, 单位;为雷电流的陡度, 单位。从公式可以知道在防雷接地装置中, 接地电阻阻值越小, 则瞬间内冲击接地电压降就越小, 雷电时设施的危险性就越小。不同设施对接地电阻的要求稍有差异, 移动通信基站基座≤4Ω、天馈线金属屏蔽层≤4Ω、信号避雷器≤10Ω、电源避雷器≤4Ω、安全保护地≤4Ω、通信机房≤1Ω。系统设计时要正确规划、符合规范参数。 (2) 联合接地的要求:IEC (国际电工委员会) 和ITU-T (国际电信联盟) 的相关防雷接地设计规范中都不再有单独接地, 而是建立公共地网以防雷, 即电源地、工作地、保护地等在公共地线上连成电气一体化, 以建立零电位参考电平平台。移动通信基站中, 防雷接地为针对雷击防护采用的泄流接地;工作接地为直流电源接地;保护接地为室内设备机壳接地。

3 移动通信基站BTS接地的几种实际情况

3.1 利用现有的避雷带

当BTS所在大楼有较可靠的屋顶避雷带、防雷接地及工作接地时, BTS的接地应利用大楼现有的接地装置, 但必须测试其接地电阻值。如果测试结果不符合要求。应增加接地体, 使接地电阻满足≤5Ω的要求, 如果大楼的防雷接地与工作接地分设接地体, 而且经实际测试防雷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大于工作接地电阻时, 应增加接地体, 使其阻值降到与工作接地的电阻相同或更小一些。天线、天线杆/塔、馈线及屋顶走线架与屋顶避雷带做可靠的连接, 连接点不能少于两点。如果天线附近没有避雷带, 则专设下引线沿外墙引至接地体, 不要引入机房的接地排上。

3.2 大楼没有避雷带

当所在大楼没有现成的屋顶避雷带时, 应架设一定数量的避雷针, 使天线顶端处于避雷针的保护角之下, 并同时将避雷针接地线直接引至楼下接地体。

3.3 BTS设有天线铁塔

当BTS设有铁塔时常采用三合一 (即联合接地) 系统。这种情况, 一般都把整个机房设计在铁塔的避雷保护范围内, 机房顶可以不设避雷带, 但机房四周可以仍需埋设一闭合接地环, 使机房的地电位均衡分布和缩短接地引线。这个闭合接地环与铁塔的均压接地环在地下连接在一起。铁塔的塔脚也应该互相连接起来, 然后再多点与均压环相连。天线的同轴电缆必须安装在铁塔体内, 以防止大电流贯穿同轴线。接地时需用大截面导体, 才能达到电阻低, 热量高、引线电感小、趋肤效应也小的要求。

4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

4.1 供电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1) 移动通信基站的交流供电应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方式。

(2) 移动通信基站宜设置专用电力变压器, 电力线宜采用具有金属护套或绝缘护套电缆, 穿钢管埋地, 并引入移动通信基站, 电力电缆金属护套或钢管两端应就近可靠接地。

(3) 当电力变压器设在站外时, 对于低处年雷暴日大于20天、大地电阻率大于100Ω/m的暴露地区的架空高压电力线路, 宜在其上方架设避雷线, 其长度不宜小于500m。电力线应在避雷线地25°角保护范围内, 避雷线 (除终端杆外) 应每杆做一次接地。

为确保安全, 宜在避雷线终端杆的前一杆上, 增装一组氧化锌避雷器。

(4) 当电力变压器设在站内时, 其高压电力线应采用电力电缆从地下进站, 电缆长度不宜小于200m, 电力电缆与架空电力电缆连接处三根相线应加装氧化锌避雷器, 电缆两端金属外护层应就近接地。

(5) 移动通信基站交流电力变压器高压侧三根线, 应分别就近对地加装氧化锌避雷器, 电力变压器低压侧三根相线应分别对地加装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 变压器的机壳、低压侧的交流零线, 以及变压器相连的电力电缆的金属外护层, 应就近接地。出入基站的所有电力线均应在出口处加装避雷器。

(6) 进入移动通信基站的低压电力电缆, 宜从地下引入机房, 其长度不宜小于50m。电力电缆在进入机房交流屏处, 应加装避雷器, 从屏内引出的零线不做重复接地。

(7) 移动通信基站供电设备的正常不带电的金属部分、避雷器的接地端, 均应做保护接地, 严禁作接零保护。

(8) 移动通信基站的直流工作地, 应丛室内接地汇集线上就近引接, 接地线截面积应满足最大负荷的要求, 一般为35~95mm2, 材料为多股铜线。

(9) 移动通信基站电源设备应满足相关标准、规范中关于耐雷电冲击指标的要求, 交流屏、整流器应设有分级防护装置。

(10) 电源避雷器和天馈线避雷器的耐雷电冲击指标等参数应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4.2 铁塔的防雷与接地

(1) 移动通信基站铁塔应有完善的防直雷击及二次感应雷的防雷装置。

(2) 移动通信基站铁塔采用太阳能灯塔。对于使用交流电馈电的航空标志灯, 其电源线应采用具有金属外护层的电缆, 电缆的金属护外套应在塔顶几进机房入口处的外侧就近接地。灯塔控制线及电源线的每根相线, 均应在机房入口处分别对地加装避雷器, 零线应直接接地。

4.3 天馈线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1)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应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 接闪器应设置专门雷电流引下线, 材料宜采用40×40mm的镀锌扁钢。

(2) 基站同轴电缆馈线的金属外护套, 应在上部、下部和走线架进机方入口处就近接地, 在机房入口处的接地, 应就近与地网引出的接地线妥善连通。当铁塔高度大于或等于60m, 同轴电缆馈线的金属外护套层还应在铁塔中部增加一处接地。

(3) 同轴电缆馈线进入机房后, 与通信设备连接处应安装馈线避雷器, 以防止自天馈线引入的感应雷。馈线避雷器接地端子应就近引接到室外馈线入口处接地线上, 选择馈线避雷器时, 应考虑阻抗、衰耗、工作频段等指标与通信设备相适应。

4.4 其他设备的防雷与接地

(1) 移动通信基站的建筑物应有完善的防直击雷及抑制而次感应雷的防雷装置 (避雷网、避雷网和连接器等)

(2) 机房顶部的各种金属设施, 均应分别与屋顶避雷带就近连通。机房顶部的彩灯应安装在避雷带下方。

(3) 机房内走线架、吊挂铁架、机架或机壳、金属通风管道、金属门窗等均应做保护接地。保护接地引线一般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35mm2的多股铜导线。

5 结束语

通信基站防雷技术 篇8

雷电是发生于大气中的一种瞬态大电流、高电压、强电磁辐射的天气现象, 由于雷电发生、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常常引起重大的灾害事故, 被联合国有关部门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现已迈入以电力和电子为主的现代化时代, 微电子器件和信息技术应用也日渐普及, 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 影响也越来越广, 这也使人们对防雷安全工作更加重视。

移动通信基站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气象环境和电源、信号和空间电磁环境等情况, 使得其雷电灾害频繁发生, 造成人员伤害、设备损坏及通信中断等事故, 产生重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特别由于移动通信基站本身为弱电子设备, 极易受到雷电的影响。作为雷电防护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技术研究, 将进一步提高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能力, 降低其雷电灾害损失, 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防雷安全保障。

1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雷电防护

由于通信基站天线需要收发电磁波, 其处于LPZOB区, 当直击雷击中该天线支撑物或附近时, 雷击电磁场强度没有任何衰减, 非常容易发生错码、误动甚至损坏。根据GB 50174要求, 磁场干扰强度不应大于800A/m, 但在实际中, 天线所处磁场强度是远远大于该要求的, 这就会产生误动甚至是永久性损坏, 这种损害在移动通信基站雷击事故中占了绝大多数。

当直击雷击中该基站铁塔或抱杆时, 可以计算天线在无屏蔽情况下, 与避雷针距离同天线磁场强度变化的情况。

式中:H0—无屏蔽时产生的无衰减磁场强度 (A/m) ;

i0—最大雷电流 (A) ;

sa—雷击点与屏蔽空间之间的平均距离 (m) 。

这里, 我们取雷电流为150kA, 则可以看出, 要达到磁场强度小于800A/m的要求, 距离应大于29.86m以上, 但实际情况是不能满足此要求的, 这就要求采取屏蔽措施。

屏蔽措施可考虑两种方法, 一种为将天线内侧进行屏蔽, 即在铁塔上下包裹一钢片并上下接地处理, 但此方法只适用于天线工作角度在180°以内的情况, 不能满足所有天线的要求。另一种方式是采用将避雷系统进行屏蔽的方式, 即将避雷针与铁塔采用耐1.2/50 s冲击电压100 kV的绝缘层隔离, 并敷设专用引下线, 该引下线直接接塔基远离机房一侧, 包裹耐1.2/50 s冲击电压100 kV的绝缘层, 避雷针底部采用钢板屏蔽, 专用引下线采用钢管屏蔽, 钢管首尾可靠接地。

2 接地装置的设置

2.1 技术研究

(1) 接地装置即共用又隔离。

如果各系统分别接地, 当发生雷击的时候各系统的接地点的电位可能相差很大, 图2a中的1、2、3三个接地网之间瞬间电位差大, 假设其中‘1’为交流电源工作接地, ‘2’为计算机逻辑接地, ‘3’为机壳安全保护接地, 又假设雷电冲击波从其中一条路‘1’即交流电源送进来, 由于雷电的瞬时电压往往是几万V乃至几十万V, 那么在同一设备中电路板上分别与电源、通信或和外壳相连的各部分就承担各地网之间的高电压而被击穿。

如果采用共用接地, 雷电流I在冲击接地电阻上产生的高电压, 将同时存在各系统的接地线上, 如图2b中各系统把接地极的电压作为基准电压“零电压”, 不存在同一台设备的各接地系统之间的击穿问题。

(2)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的要求。

接地装置的真实表示更多地应如图3中的c) 图, 它清楚地表示为一复数阻抗。除了提供有关接地连接的电阻值外, 还显示出接地体连接的无功 (电抗) 特性, 这是重要的。

通常要求的功能性接地电阻为工频接地电阻, 而电子系统的功能性接地是要流过直流至高频的电流。在高频条件下, 接地阻抗大大增大。举一例说明之, -61 m长水平接地体, 在小于10 kH频率下的阻抗约为 (6~7) , 当频率增高至1 MHz时, 其阻抗将加大到52, 当频率再增高, 可推测其阻抗将大大加大。

其次, 接地线的感抗为XL=2 fL, 一根25 mm2铜导体和一根107 mm2铜导体, 在不同频率下, 感抗都大大地大于电阻, 因此, 导体的阻抗可略去电阻, 看其等于感抗;将导体的截面从25 mm2加大到107 mm2, 即截面加大约三倍, 而感抗减小的比例却很小, 例如, 30.5 m长的导体, 在100 MHz下仅减小 (35-31.4) /35=3.6/35=0.1=10%, 因此, 由于流过的电流很小, 功能性接地/等电位连接线的截面无需选的很大。

移动基站电子系统绝大多数为数字化, 其怕干扰的频率为数十乃至数百MHz。因此, 上述所指出的接地阻抗和接地线感抗将会增至很大。所以功能性接地电阻要求很低的直流至工频的接地电阻 (如0.5~1) 是毫无意义的, 但共用接地装置时, 考虑到50 Hz供电系统对人身安全的合理要求值和雷电的泄流及反应时间, 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欧。

(3) 接地装置布置要求。

将雷电流流散入大地而不会产生危险的过电压, 接地装置的布置和尺寸比接地装置的特定值更重要。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环形接地装置是宜使用于基站的。

按照一类防雷要求:

(1) 当土壤电阻率小于或等于500 m时, 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面积的等效圆半径小于5m的情况, 每一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体或垂直接地体。

补加水平接地体时, 其最小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环形接地体所包围面积的等效圆半径 (m) ;

lr—补加水平接地体的最小长度 (m) ;

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 (m2) 。

补加垂直接地体时, 其最小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lv—补加垂直接地体的最小长度 (m) 。

(2) 当土壤电阻率大于500 m、小于或等于3000 m, 且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面积的等效圆半径符合下式的计算值时, 每一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体或垂直接地体:

补加水平接地体时, 其最小总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补加垂直接地体时, 其最小总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2.2 实施要求

当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机房布置在宾馆、饭店等建筑物内时, 可利用该建筑物地网做综合接地处理;当基站不能利用建筑物综合接地网时, 移动通信基站的共用地网应由机房地网、铁塔地网和变压器地网组成。

移动通信机房内的各类接地线应采用共网不共母线的形式从共用地网上分别引入。机房地网由建筑物基础 (含地桩) 和外围环形接地体组成。环形接地体应沿机房建筑物散水点外敷设, 并与机房基础接地体横竖梁内两根以上主钢筋焊接连通。机房基础接地体有地桩时, 应将地桩主钢筋与环形接地体焊接连通。

设置人工接地体时, 水平接地体可使用不小于40mm×4mm的热镀锌扁钢, 埋设深度应大于1m, 垂直接地体宜采用长度2.5m, 不小于50mm×50mm×5mm的热镀锌角钢, 使用钢管时, 壁厚应不小于3.5mm。垂直接地体间距为垂直接地体长度的2倍, 地网的四角处应设置垂直接地体。

3 结语

通信基站通风冷却节能技术应用探讨 篇9

一、通信机房环境条件要求

根据2008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 (YD/T1821.2008) 其中对通信机房的温度、相对湿度、洁净度、新风量做出了以下几个规定:通信机房的温度、相对湿度及温度变化率。

1.1通信机房的回风控制精度

在2011年1月1日实施的《通信机房用恒温恒湿空调系统》 (YD/T2061—2009) 对回风控制精度做出如下几个规定: (1) 当回风温度大于等于十八摄氏度并且小于等于二十八摄氏温度时, 温度上下幅度在一摄氏温度之内。 (2) 当回风湿度大于等于百分之三十并且小于等于百分之七十时, 湿度上下幅度在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五范围之内。

1.2通信机房的环境特点

送风量大, 送风焓差小。一般来说, 温度对于通信设备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通信设备的电子器件绝大多数都具有温度这一特性, 因此通信机房要求温湿度相对稳定一些, 不能剧烈变化, 因为温度变化太快时很容易导致电子器件发生问题。一般来说, 送风量比较大的时候, 机房的温湿度指标都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 换言之, 送风量是影响机房的温湿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散热量大, 散湿量小。据统计显示, 通信机房的散热量大, 散湿量小。散热量大的原因主要是, 设备散出的显热和围护结构传热。散湿量小的原因主要是, 通信机房内一般来说不存在固定的湿源, 湿量主要来自工作人员以及进入机房内部的室外空气, 因此散湿量一般很小。

1.3送风方式的特殊性

一般来说, 机房空调的送风形式只有两种, 即分为上送下回方式以及下送上回方式。对于小型通信机房和通信基站来说, 房空调的送风形式采用上送下回气流组织形式比较合适。但是, 对于大型的通信机房来说, 房空调的送风形式采用下送上回方式更加普遍。

1.4防尘要求

尘埃对通讯设备具有很强的伤害。停留在电子器件上的灰尘容易导致绝缘不良, 金属接点和金属插接件积有灰尘也导致接触不良。当通信机房相对湿度偏低时, 电子器件上的积尘可导致静电吸附现象。

当前建设的通信基站中, 部分采用了智能新风系统, 见图1。

二、风机状态影响系统耗电量

当风机处于间歇状态的时候, 风机有两种不同的状态, 即开启和关闭状态。开启条件是, 室内温度达到室内气温的最高温度。关闭条件是, 室温在室内温度最低温度之下。随着室内温度的循环变化, 风机也随着变化, 即从开启和关闭两种状态循环变化。系统处于风机和空调间歇运行状态时, 在某些状况下系统的节电量会忽略不计, 这种状况就是通过风机引入的冷量少, 造成空调系统必须不断工作, 已达到降低温度的效果, 由于空调的不断工作, 此时节电量会很小, 计算时因此可以被忽略掉。

三、各个影响因素和节电量之间的关系

3.1风机风量

实际观测可得到, 在一定范围内, 节电量与通风换气的次数成正比例, 即在这一范围内, 通风换气的次数增加, 节电量就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减少, 节电量就减少。但是过了这一特定范围, 电量与通风换气的次数就不成正比例关系了, 表现为即使通风次数增加, 节电量也不一定会随之增加, 反而有时候会呈下降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风机电耗能量会随着风机通风风量的增大而增大, 因此造成了节电量与通风换气的次数不一定成正比例的关系。由此可得, 设置一个合理的通风换气次数是非常必要的。

3.2空调系统设定的温度

实际观测可得到, 全年节电量与空调系统设定的温度呈现出正比例的关系, 即要想全年节电量大, 空调系统设定的温度就要大;要想全年节电量小, 空调系统设定的温度就要低。

3.3室内发热量

据统计可得, 全年节电量一般和室内设备发热量呈现出正比例关系, 室内设备发热量大, 全年耗电量就会变大;反之, 室内设备发热量变小的话, 全年耗电量也会随之变小一些。室内设备发热量之, 也会随着室内设备发热量减少而变小。但是实际情况是, 室内发热量太小时, 通风冷却技术并不适用, 因为此时不符合经济性的原则。室内发热量小导致全年耗电量小, 此时不值得使用通风冷却技术, 因为使用此技术会有很长的投资期。

3.4空调系统能效比

节电量与空调系统能效比呈现反比例关系, 即当空调系统能效比增加时, 节电量会相应地变小, 并且减少趋势会随着室内发热量的增大而表现更加明显;反之, 当空调系统能效比减少时, 节电量反而会相应地变大。

3.5风机功率

节电量与风机功率呈现出反比例关系, 即风机功率增加时, 节电量反而相应地减少, 并且减少量会随着室内发热量的增加而更加明显;反之, 风机功率减少的时候, 节电量反而会相应地增大。

总的来说, 在一定程度内, 节电量与通风换气数成正比, 但是超过这种程度之后, 节电量不会再增加, 反而会下降, 因此需要根据室内发热量的不同, 而设置不同的合适各自的通风换气数。节电量与空调系统设定温度成正比, 就是设置温度越大, 节电量越大, 反之节电量越小。节电量与室内发热量也成正比, 然而与空调系统能效比却成反比。

四、结论

本文章中提出的评价方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因为是在针对的情况比较特殊, 不具有一般性。换言之, 是在针对特定基站情况下, 提出的评价基站通风冷却技术的节能效果。通风冷却技术适合于发热量高的基站, 而不适合于发热量过低的基站。

参考文献

[1]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电源技术支撑中心.连载8:机房新风直接引入节能技术[J].广东通信技术, 2009, (5) :28-33

[2]饶中浩, 张国庆, 陈远景, 等.通信基站空调的智能型综合节能系统研究[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8, 21 (12) :26-29

移动通信基站对防雷脉冲的设计 篇10

一、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措施的设计思路

我们要着重提高对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意识, 这项大工程包括移动通信基站中的接闪器、电源SPD型安装和做好其他的有助于减少外界电磁强度的有效措施。必须在对移动通信基站的相关信息进行勘察和记录统计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根据所在地理环境、供电方式、雷电事故的发生的具体原因等问题制定相对应的措施。要将绝大部分的雷电流引入地网进行排泄工作, 这样可以避免雷电破坏移动基站设备, 最大程度的提高安全度。同时, 要注意观察和分析沿电源线或数据线的阻塞问题、或者由于天馈线引入的雷电进而破坏电磁脉冲的电压, 而且要注意提高移动通信设备的电磁的兼容能力, 避免因这些因素造成电击故障。在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脉冲的过程中, 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应对基站防雷工作。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做好提高移动通信的防雷级别, 以最低成本来进行有效的避雷措施, 提高防雷意识, 要注意和气象局做好联系工作。积极地采用先进的防雷检测仪器和雷电监测数据仪器, 提前进行雷电风险数据分析, 在最佳的时期利用各类设施做好防雷工作。

二、移动通信基站防雷脉冲的措施和方法

进行移动通信基站综合性的防雷工作, 这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防雷工作中, 首先要做好防雷预防工作, 并且进行系统性、规划性、合理可抗性、经济性的方式实施好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整改。

(1) 移动和通信基站的电源防雷设计。根据统计, 我国绝大多数的雷击事故都属于由于雷击致使电源系统产生过电压现象, 从而导致通信设备被破坏, 造成通讯设备瘫痪, 给移动基站带来巨大的损失。在勘测的过程中发现移动通信基站的电源系统大多属于远距离传输的架空线, 会产生两种可能:第一, 出现雷电现象时, 雷电直击架空的电源, 产生高电位从架空的电源线进入移动通信基站, 破坏电源系统。第二, 雷电所产生的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进入移动通信基站的电源系统。因此, 为了防止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雷击现象从而引起的通信系统遭受破坏, 应该在基站供电系统的电源线路和地电位或者电位补偿系统之间建立一个等电位, 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护移动通讯基站。另外, 对电源系统的整改工作还可以通过保护基站的电源变压器, 在安装SPD时, 要注意在变压器输入电源铁铠电缆要做接地处理, 这样就不容易损坏基站的变压器。移动通信的机房内部电源柜也要做好防雷工作, 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护了移动通讯基站的畅通, 并且有效的延长了移动通信设备的使用寿命。

(2) 移动通信基站的接地网的整改措施。由于移动通信基站遍布的地区地形差异大以及土壤类型不一, 造成了基站的地网电阻不易控制, 这就增加了施工难度。在进行详细的勘察之后, 对移动基站的地网进行整改工作, 设计方案应是大多以水平接地为主, 要在规定的材料标准下建设, 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

(3) 移动通信基站的中继传输系统的防雷改造装置。为了有效的防止雷击, 在通信的过程中, 要采用光纤设备, 因为光纤的材料是由玻璃纤维组成的, 这种材料对雷电电磁脉冲起不到电磁感应的作用。只要在装置的过程中采取把光纤的金属加强芯以及终端盒内部与通信用户的接地母线在科学的数值范围内连接起来, 这样就能最大化的避免雷击事故。输入的功率值能够满足通讯设备的最大输出功率的要求, 完善各项设备, 避免雷击。

总之, 随着4G时代的到来, 新建和需要整改的移动通讯基站的防雷项目不断增多。因此, 对通讯设备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措施注意电压保护, 从而促使基站的通讯设备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要求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完善防雷工作, 降低基站的因雷击事故造成的损失, 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 提高移动基站的防雷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会群, 纪新建, 石永玮, 魏敏.通信天线塔对雷电灾害环境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S1)

[2]杨宝贵.通信设备防雷的重要性及措施[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0 (06)

上一篇:食品包装设计的创新下一篇:论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