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病人

2024-05-19

清醒病人(精选三篇)

清醒病人 篇1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09年4月~2010年1月之间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室的接受经气管插管处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清醒病人60例,其中男53例,女7例;年龄64~85岁,平均年龄(71±6.2)岁均具有原发性呼吸系统疾病,上机时间4~72h,所有患者均诊断明确,且排除语言功能障碍及既往诊断为精神类疾病患者。

1.2 心理评估方法

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RSD)于入选患者上机前、于测定上机前24h、上机后4h、脱机后24h采用HAMA、HRDS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1],HAMA分为30项,各条目按相应的评分分为0~4分,部分条目为0~3分,0分无症状,1分轻微,2分中等,3分较重,4分严重。依据评分判断焦虑心理状态。总分超过29分,表示心理严重焦虑;超过21分表示明显焦虑;超过14分表示焦虑;超过7分表示可能焦虑;小于7分表示无焦虑,心理状态正常。HRSD分为24项,大部分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部分条目为0~3分,0分为无,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4分为很重。总分超过8分表明患者存在轻度抑郁;超过20分表明患者存在中等程度抑郁;累计总分超过35分,表明患者严重抑郁;采用交谈与观察的方式评分,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完成问卷过程。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 上机前后患者HAMA、HRDS评分情况

患者上机后HAMA、HRDS评分叫上机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脱机后患者HAMA、HRDS低于上机后,但仍高于上机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同上机前相比P<0.05,■:同上机后相比P<0.05

2.2 上机前后患者抑郁及焦虑发生评分情况

患者上机后HAMA、HRDS评分叫上机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脱机后患者HAMA、HRDS低于上机后,但仍高于上机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例(%)]

▲:同上机前相比P<0.05,■:同上机后相比P<0.05

3 讨论

呼吸机辅助呼吸是常用的呼吸支持及治疗手段,能够为呼吸功能不全患者提供必要的肺部通气量及氧支持,采用呼吸机支持的患者,多为临床危重症,或者原发的严重肺部疾病患者,患者长期患病或严重创伤过程也是心理应激的事件,能够引起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变化,诱发负性心理[2],并且能够影响治疗效果。本组患者均为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老年患者对负性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加之慢性疾病也是长期的心理应激过程,容易诱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而且长期的低血氧也容易诱发患者的心理及精神异常,研究也证实[3],慢性病患者的抑郁及焦虑心理发生率明显高于常模人群,因此,该组患者的一般心理状态较差,进入监护室室后,患者于周围环境及人群隔绝,更容易产生孤独、沮丧等心理,监护室的设备报警装置等,容易引起患者恐惧心理[4],患者进行呼吸支持预示着患者的病情进展或者危重,对患者有明显的心理暗示作用,容易使患者对疾病过度担忧,甚至惊恐,本组研究结果也显示,患者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后,HAMA、HRDS评分明显升高,抑郁焦虑心理发生率也明显上升,说明呼吸机辅助呼吸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存在明显的影响,呼吸机辅助呼吸是又创性操作,在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护理、吸痰等过程中,容易使患者产生不适感甚至强烈刺激,影响患者的心理。而且,患者处于呼吸机、监护仪等治疗及监护设备的包围之下,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5],本组资料发现,即使在脱机后,患者的HAMA、HRDS评分仍高于呼吸机辅助呼吸前,对心理影响具有明显的后遗效应,可能长期对患者的心理产生负性影响,患者心理健康是评价整体治疗效果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要充分重视其对患者心理带来的负性影响,必要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心理康复。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1999,220~256

[2] Krishnasamy M. Social support and the patient with cancer: aconsid-eration of the literature[J].AdvNurs,1999;23(4) :757~762

[3] Ciaramella A,Poli P.Assessment of depression among cancer type and treatment[J]. Psychooncology,2001 ; 10(2) : 156~165

[4] 刘芹,向利红.ICU呼吸机治疗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及对策.临床肺科杂志,2006;11(6) :813

清醒病人 篇2

在某些特定的手術中,清醒开颅手术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们既可以根据手术需要始终让病人保持镇静(半清醒)状态,也可以先麻醉,再苏醒,最后又回到麻醉状态中。

清醒手术有赖良好的镇痛加镇静技术。脑组织本身并无痛觉,但是脑膜、皮肤、骨骼等组织需要手术医生或麻醉医生对相关区域进行良好的局部麻醉浸润或阻滞。有些麻醉药物还带有顺行性遗忘的作用,病人完全苏醒后可能对术中并无完整的记忆,或至少没有明显的不良回忆。

如果真正发生不受控的患者术中清醒,这被称为术中知晓。这是全身麻醉的一个很严重又少见的并发症。据估计,其发生率为0.1%,在某些特定的手术中(比如心脏手术、创伤手术、高危产科手术)可高达5%。因为全身麻醉是一个可控的意识消失状态,却又不是外表看起来的“睡一觉”那么简单。幸运的是,如今对于麻醉深度的检测同50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常规手术麻醉时,已经完全能做到避免知晓的发生。(解答人林筱枫:医生)

清醒病人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ICU病人120例, 男78例, 女42例;年龄19岁~77岁 (46.5岁±3.8岁)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5例, 高中或中专60例, 大专及以上15例;在ICU住院2d~22d。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在普通病房内由护士解释并指导病人自己填写Zung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 结合我科容易引起病人焦虑的因素合并填写, 综合进行统计分析。对象选择为从ICU转出的第2天或第3天的清醒病人。通过沟通交流对病人的焦虑影响因素进行询问, 从身体、心理、社会3个方面开展调查。

1.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产生因素

在接受调查的120例病人中, 对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护理需求、环境因素、疾病因素、家属陪伴需求4个方面。详见表1。

例 (%)

2.2 不同ICU清醒病人焦虑状态评分比较

女性的焦虑评分明显高于男性;30岁以上病人的焦虑高于30岁以下病人;经济收入在2 000元以下更容易焦虑;有过心理伤害或ICU住院等不良经历的病人焦虑评分更高。详见表2。

3 讨论

3.1 不同ICU清醒病人焦虑分析

(1) 女性和男性相比, 因其自身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 属于社会群体中的“弱者”, 因此身心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焦虑发生率高。 (2) 30岁以上病人人际关系复杂, 工作、生活、家庭等各方面压力较大, 因此焦虑评分高。 (3) 经济收入不足2 000元病人在接受治疗时经济负担重, 会对家庭及家属造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容易发生焦虑。 (4) 曾经有过心理伤害或ICU住院等的不良经历病人在住院期间会产生联想, 害怕再次受到伤害, 因此焦虑评分较高。

3.2 护理措施

3.2.1 满足护理需求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对护理的个性化需求 (52.5%) 是影响病人焦虑的最大因素。清醒病人占入住ICU病人的20%~32%, 由于病情危重, 病人进入到相对陌生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这种不舒适对于病人的身体和心理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应激源[2]。病人产生恐惧、焦虑心理, 进而不配合治疗。对于这种情况, 护理人员必须了解不同病人的需求, 根据病人的性格喜好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从而减轻病人的焦虑心理, 提高护理满意程度。

3.2.2 保证环境舒适

ICU的环境相对封闭, 每天只有很少的时间进行探视。病人面对着医护人员和仪器设备, 会因为陌生而产生焦虑、恐惧。本次研究中影响病人焦虑的环境因素占到37.5%。护理人员应该改善监护环境, 保证环境安静、光线尽量柔和。对于不使用的仪器设备, 尽量远离病人的视线范围。安排好护理操作的时间, 尽量较少在夜间频繁打扰病人,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除此之外, 还可以播放轻音乐, 来缓解病房内紧张的气氛。

3.2.3 降低疼痛程度

ICU病人自身的病情比较严重且容易变化, 由此带来的痛苦和治疗过程中带来的创伤, 会使病人身心受到伤害。手术清醒后, 在伤口疼痛的影响下, 会使病人产生焦虑、烦躁感, 还有病人会心率加快、血压升高[3]。本次研究中疾病对病人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占到34.2%。因此, 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处理伤口的疼痛, 通过服药、心理安慰等措施将痛苦降至最低。

3.2.4 家属陪伴

ICU清醒病人产生焦虑心理, 是因为自身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 对疾病不了解。在治疗过程中生活不能自理、活动受限, 甚至无法进行正常交流。本次研究显示, 病人对于家属陪伴需求占到28.3%。因此, 适当有针对性地放宽家属陪护时间和陪护人数, 让家属的鼓励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护理人员也应该进行及时的疏导。相关研究表明, 护士用5min来与病人交流沟通, 能够有效降低病人的孤独感[4]。

总之, 针对清醒的ICU病人, 在ICU治疗期间应在积极做好治疗及护理的同时, 加倍重视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 善于早期发现病人的不良情绪并且寻找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不但能够创建舒适的医疗环境, 还要尊重病人的意见, 了解心理需求, 做好其心理疏导, 以提高病人对疾病和治疗的耐受性, 促进心理康复。

摘要:[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 (ICU) 清醒病人焦虑因素, 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120例转出ICU的清醒病人进行焦虑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ICU清醒病人焦虑的因素主要包括护理需求 (52.5%) 、环境因素 (37.5%) 、疾病因素 (34.2%) 、家属陪伴需求 (28.3%) ;女性病人、年龄在30岁以上病人、收入不足2 000元病人、有过心理伤害或ICU住院等不良经历的病人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结论]应关注ICU清醒病人焦虑心理的影响因素, 根据不同病人的需求, 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如探视陪护、有效镇痛等, 以减轻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 促进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焦虑,重症监护室,清醒,影响因素,不良心理

参考文献

[1]高秋芳, 邢金燕, 孙运波, 等.ICU患者焦虑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5 (4) :2931-2933.

[2]黄莉.综合护理干预对ICU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29 (11) :144-145.

[3]李先华, 陈怀英, 李萍, 等.不同护理模式对ICU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3, 3 (8) :81-82.

上一篇:PBL教学模式下一篇:软基处理浆喷桩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