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咏史诗

2024-05-16

李商隐咏史诗(精选四篇)

李商隐咏史诗 篇1

李商隐素有大志, 无意卷入了牛李党争倾轧的漩涡, 为他仕途失意埋下了伏笔。在婚娶茂元之女后, 李商隐虽曾有任秘书省正字 (正九品上) 的经历, 但大部分时间却浪迹于幕府。顿挫中总想奋起, 一次次希望伴随着一次次失望, 政治上的落拓与不甘寂寞的情怀缠绕在一起, 使李商隐的诗有强烈的政治要求, 欲罢不能而欲言又止的结合, 又使李商隐的诗曲折、隐晦、多典、难懂。

咏史诗作为一种特定的诗歌形式, 既有特定的内容, 又有特定的表现方式。在晚唐, 政治衰败, 党争加剧, 有理想有才华的士人追慕盛世, 怎么能不感慨系之。社会原因与文学因素的结合, 为伤今悼古之作的蔚为大观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而在众多的咏史诗人中, 李商隐在咏史诗的发展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1. 李商隐的咏史诗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且直指时事

李商隐是一个关心现实政治的人, 他的咏史诗是政治诗的特殊表现形式。诗人因事兴感, 以历史上盛衰兴亡的往事作为吟咏的题材, 选取封建帝王们因生活上的荒淫奢侈、政治上的昏愦腐朽而造成亡国的惨痛教训作为集中表现的主题, 讽喻当代的帝王, 抒发自己理智、冷峻而感伤的亡国之忧, 都是针对现实, 有感而发。诗人辛辣地嘲讽和暴露了封建帝王色荒淫昏的各种丑态, 揭露其因溺声色而导致乱政亡国的罪行。

李商隐咏史诗观照现实是以历史作为参照的。诗人在咏史诗中借楚灵王、吴王夫差、北齐后主、南齐废帝、陈后主、隋炀帝乃至唐玄宗等荒淫误国的典型托古讽时, 深寓历史教训, 具有强烈的鉴戒意义。显然, 李商隐如此的创作实践增强了咏史诗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以叹古怀昔的形式, 反映现实社会的新问题, 把晚唐社会危机四伏, 人心思治的状况, 以及难以排遣的兴废之感统统包容于诗中, 扩大了咏史诗的容量。

作家的创作总要受某一思想的指导, 咏史诗也要受诗人历史观的制约。从李商隐的诗中, 我们可以总结指导其创作的历史观点。在其咏史诗中, 李商隐大都指责是帝王本人败乱了国家, “系人不系天”的思想贯穿于李商隐的全部咏史诗中。比如:“北湖南埭水漫漫, 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 钟山何处有龙盘?”“北湖南埭”是南朝帝王经常在那里游宴玩乐的玄武湖和鸡鸣埭, 可同样在这里能频繁地看到降旗一片。有人说:“钟山龙盘, 石城虎踞, 帝王之宅也。”但三百年间每一个皇帝梦都那样短促, 显然, 兴亡之道, 不关天也。他又说:“只要君流盼, 君倾国自倾。” (《歌舞》)

2. 李商隐咏史诗在艺术上有新的追求、新的创造

李商隐通过咏史向当时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鉴戒时, 并不是全面地阐释某一历史事实, 而是尽可能选择富于包孕效应、暗示作用的典型历史人事细节, 如寄慨的微物、寓意的片断、合理的图景等加以着力描写, 借题发挥, 生发、引申出历史故事、历史素材中人们不易发现的现实意蕴, 翻旧为新, 出奇制胜, 小中见大, 扩展、延伸咏史的内涵。在李商隐的作品集中, 古体诗已很少, 甚至连五律也为数有限, 而大多采取七律、七绝的形式, 特别是七绝的大量运用, 是此时咏史诗变化的标志。此后, 七绝便成为人们咏史习用的体裁。

我们评价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 常常要看他相比前代作家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 而以咏史形式写爱情、恋情正是李商隐的新创造。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李商隐在运用历史材料时, 往往能跳出史料的限制, 在符合当时生活逻辑的范围内, 设想未必实有却有可能有的感情活动, 这是咏史方法在诗歌领域的新发展。这样就把具体的抒情对象和具体的情感抽象升华得具有无限的超越性, 往往一种具体的情感穿越于无限的艺术时空中, 一波三折, 甚至千回百转, 变得幽恨深远。

李商隐的咏史诗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用典多, 几乎句句有出处。如《井络》一诗中连续使用了“井络”、“阵图”、“杜宇”、“金牛”等典。用典是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可以使不便明言的意思得以畅达, 使容易写得平淡的内容显的新鲜, 另一方面却使了解诗意颇费周折, 以至晦涩难懂。李商隐的咏史诗当属后一种。

李诗的多典当然与他早年习受骈文有关, 但不应是主要因素。例如作者有感于“甘露之变”而写的《有感二首》自注云:“乙卯年有感, 丙辰年诗成。”以诗人之才, 写两首律诗并非难事, 然而诗却隔年而成, 可见诗人是有感于衷, 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 但事关朝政, 写作时怕意显招难, 唯恐隐之不深, 即成之后, 又怕无人领略, 有负苦心, 便不觉附以短注, 提供一扇解诂的窗户。咏史诗是李氏特殊需要的政治诗, 李商隐写此类诗时应属同样的这一心态。这一心态直接的表现就是“多典”。

3. 注意议论与形象或感情的结合

如《北齐》诗:“小怜玉体横陈夜, 已报周师入晋阳。”再如《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沈德潜评此诗:“纯用议论矣。然以喟叹出之, 故佳。”这种议论寓于形象之中的做法很高明, 故《诗薮》评:“‘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宋人议论之祖。……然书情, 则怆恻而易动人;用事, 则巧切而工脱俗。”指出了李商隐咏史诗议论的好处及对后世的影响。

4. 常见题材的创造性使用

文学创作是具有独创性的活动, 它总要求作家采用新手法, 进行新构思, 表现新内容。而咏史诗题材的因袭却是常见的现象, 这是由于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文学性较强, 从其特殊性能反映出普遍性, 故易吸引作家的目光, 成为咏史诗中的传统题材。如商山四皓的故事, 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都有题咏。创新既是文学活动的普遍要求, 咏史诗也不例外, 虽然它要受到更多的限制。因此, 在基本内容一致的条件下, 诗人们便要寻找新的角度及表现手法。温庭筠的《四皓》诗是这样写的:“商於六里便成功, 一寸沈机万古同。但得戚姬甘定分, 不应真有紫芝翁。”诗意与李商隐的“本为留侯慕赤松, 汉庭方识紫芝翁”同, 然而细读后, 便会觉得二诗焦点仍有不同。温诗羡慕四皓生逢其时, 得以脱颖而出, 言外有自叹自惜意, 而李诗特别是后两句:“萧何只解追韩信, 岂得虚当第一功。”则不过是说用对人方可安天下。此诗其实是有感而发:晚唐的皇帝多为宦官拥立, 由于各种原因, 这些皇帝在位时都没有立太子, 即使立了太子也是时立时废, 因为这样的缘故, 朝庭变乱不已, 乃至于立储一事成为人们时常议论的话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诗人各方面的条件不同, 只要善于挖掘, 那么一个习见的题材仍可以写出有新意的作品来。

总之, 李商隐多方面的艺术探索, 丰富了咏史诗的内容及表现手法, 成为晚唐咏史诗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刘学锴, 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印行, 1988.12.

[2]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2.

[3]杨柳.李商隐评传.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10.

[4]钟铭均.李商隐诗传.中州书画社, 1982.7.

李商隐咏史诗句 篇2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 李商隐《忆梅》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 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 李商隐《风雨》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 李商隐《隋宫》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 李商隐《筹笔驿》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 李商隐《无题二首》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 李商隐《隋宫 》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 李商隐《安定城楼》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 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一》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 李商隐《流莺》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 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 李商隐《富平少侯》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 李商隐《茂陵》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 李商隐《陈后宫》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 李商隐《马嵬·其二》

李商隐咏史诗艺术技巧简论 篇3

一、擅长将追怀史事与讽刺时弊融于一体

李商隐的咏史诗决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 为咏史而咏史, 他是借咏史以讽时的。如《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 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 钟山何处有龙盘?

这首咏史诗借三国孙权立国直至陈亡这一历史时期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新旧更替的史实来抒发感慨。首句中诗人将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 而第二句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特写, 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的终结。第三、四句是转折, 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虽然不算短, 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 恰似凌晨残梦, 还说什么钟山龙盘、形势险要呢?在李商隐看来, 三百年间, 孙吴、东晋、宋、齐、梁、陈, 曾先后定都于此, 全都亡国, 可见“国之存亡, 在人杰不在地灵”。“钟山何处有龙盘”一句的反问语气更加强了否定, 诗人对“龙盘”王气的思考, 不但扣合着一个朝代的覆亡, 还扣合着三百年的沧桑, 最终感叹“龙盘”无处寻觅, 六朝如此, 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如此。

二、擅长在宏大的历史故事中截取一幅或者一小段画面进行描写

《贾生》一诗即属此类: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被贬的遭遇是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的常用题材, 而李商隐却独辟蹊径, 选取贾谊被召回, 与汉文帝在宣室夜谈的情节入诗。

首句写汉文帝为求贤在宣室召见被逐之臣。这里一个“求”字, 表现出汉文帝的求贤若渴, 一个“访”字, 表现了汉文帝对待贤才态度之诚、之谦, 而“逐臣”一词更是将汉文帝求贤若渴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的后半部分却将笔锋一转, 可惜的是, 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 问的只是鬼神之事。“可怜”二字不但对前面汉文帝求贤的一切作为予以了否定, 而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

三、擅长在咏史诗中使用对比

李商隐的《马嵬》是唐代咏“马嵬之变”的杰作, 诗歌借历史上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之君昭示历史教训、讽刺现实政治。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抱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诗歌从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令人寻其魂魄写起, 暗示唐玄宗的无奈。颔联紧接着追述二人出逃时的情景, 将出逃生活与宫内生活加以对照。颈联又从对比的角度继续写李、杨的爱情悲剧。那一天, 禁军不起程, 终于逼迫唐玄宗赐杨贵妃缢死。而此前唐玄宗和杨贵妃还山盟海誓, 愿世世为夫妇, 曾在七夕之夜嘲笑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次。“此日”“当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尾联, 诗人依然以对比的手法寄托感慨, 点明题旨, 警醒后世, 将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

四、擅长选用独特的切入角度

《梦泽》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代表作之一。诗歌视角独特, 立意新颖, 表现出诗人对统治者荒淫生活的愤懑, 对那些趋炎附势迎合统治者的人的讽刺。

梦泽悲风动白茅, 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 虚减宫厨为细腰。

这首诗立意十分新颖, 手法也很巧妙。它不像寻常描写宫廷的诗作那样写君王如何爱好女色, 如何荒淫无度, 而是从宫女迎合楚王的爱好, 以致有饿死者落笔, 从反面提出“未知歌舞能多少, 虚减宫厨为细腰”, 从而揭示出屈己媚人的悲剧结果, 将其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寄寓在对事件的叙述与感叹之中, 从而使诗歌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李商隐咏史诗的艺术技巧 篇4

一、擅长将追怀史事与讽刺时弊融于一体

李商隐的咏史诗决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为咏史而咏史,他是借咏史以讽时的。如《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这首咏史诗借三国孙权立国直至陈亡这一历史时期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新旧更替的史实来抒发感慨。首句中诗人将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的终结。第三、四句是转折,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虽然不算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恰似凌晨残梦,还说什么钟山龙盘、形势险要呢?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于此,全都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钟山何处有龙盘”一句的反问语气更加强了否定,诗人对“龙盘”王气的思考,不但扣合着一个朝代的覆亡,还扣合着三百年的沧桑,最终感叹“龙盘”无处寻觅,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如此。

二、擅长在宏大的历史故事中截取一幅或者一小段画面进行描写

《贾生》一诗即属此类: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被贬的遭遇是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的常用题材,而李商隐却独辟蹊径,选取贾谊被召回,与汉文帝在宣室夜谈的情节人诗。

首句写汉文帝为求贤在宣室召见被逐之臣。这里一个“求”字,表现出汉文帝的求贤若渴,一个“访”字,表现了汉文帝对待贤才态度之诚、之谦,而“逐臣”一词更是将汉文帝求贤若渴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的后半部分却将笔锋一转,可惜的是,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问的只是鬼神之事。“可怜”二字不但对前面汉文帝求贤的一切作为予以了否定,而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

三、擅长在咏史诗中使用对比

李商隐的《马嵬》是唐代咏“马嵬之变”的杰作,诗歌借历史上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之君昭示历史教训、讽刺现实政治。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抱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诗歌从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令人寻其魂魄写起,暗示唐玄宗的无奈。颔联紧接着追述二人出逃时的情景,将出逃生活与宫内生活加以对照。颈联又从对比的角度继续写李、杨的爱情悲剧。那一天,禁军不起程,终于逼迫唐玄宗赐杨贵妃缢死。而此前唐玄宗和杨贵妃还山盟海誓,愿世世为夫妇,曾在七夕之夜嘲笑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次。“此日”“当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尾联,诗人依然以对比的手法寄托感慨,点明题旨,警醒后世,将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

四、擅长选用独特的切入角度

《梦泽》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代表作之一。诗歌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表现出诗人对统治者荒淫生活的愤懑,对那些趋炎附势迎合统治者的人的讽刺。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这首诗立意十分新颖,手法也很巧妙。它不像寻常描写宫廷的诗作那样写君王如何爱好女色,如何荒淫无度,而是从宫女迎合楚王的爱好,以致有饿死者落笔,从反面提出“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从而揭示出屈己媚人的悲剧结果,将其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寄寓在对事件的叙述与感叹之中,从而使诗歌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上一篇:思想认识问题下一篇:终身体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