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钟》

2024-05-13

《60分钟》(精选七篇)

《60分钟》 篇1

记者主持人, 即记者型节目主持人, 就是高度融入节目报道意识, 以采访、主持见长, 集采、编、播于一体的主持人, 具有记者和主持人双重的角色要求。他们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及良好的新闻素质打造出好的节目以赢取广大观众的好评。

美国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60分钟》的主持人最大的特点是参与整个节目的创作, 从选题、策划、采访到最终的录制编辑, 完全按照一脉相承的逻辑制作, 记者即主持人。在这种情况下, 主持人知道如何以最佳的方式述说、报道节目, 能够深刻地了解节目背后的制作过程和要表达的思想, 使得节目思路统一又富有吸引力。《60分钟》的制片人唐·休伊特曾说过:“《60分钟》是以主持人为主人公的电视新闻节目。”

《60分钟》聘用主持人的条件是记者经历和新闻从业经验, 而不是容貌和声音等外在条件。现任的这批主持人学识渊博、阅历丰富, 工作经验极其丰富, 比如麦克·华莱士。麦克·华莱士在50岁的时候出任采编记者, 到2006年之前一直为其效力。正如唐·休伊特所言:“麦克·华莱士对《60分钟》的贡献简直无法描述, 因为麦克本人就是《60分钟》。”像华莱士这样个人与节目融为一体并且成为作为节目代言人的记者主持人, 对记者本身和节目来讲, 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观众认可主持人的风格和言论, 自然就记住了该节目。

在节目中, 主持人要口播新闻, 要现场采访, 进行电视访问和电视辩论等, 这些报道形式穿插运用, 在短时间内给观众最丰富的信息量, 并且主持人还要时刻留意编导和制作人员发出的各种信号以便随时调整节目内容。中国的《东方时空》在播出时间内, 也非常注重记者主持人的作用, 并培养和造就了如敬一丹、白岩松、方宏进等一批优秀的记者主持人。就像《60分钟》的主持人那样, 《东方时空》的这批主持人也是深入新闻采访现场, 追踪和剖析新闻事实, 深度挖掘节目, 揭示事实的内涵, 报道发展趋势。只可惜, 随着新一轮的节目改版, 《东方时空》开始从播音员中选拔主持人, 过分注重主持人的容貌、声音, 忽视从业者的新闻素养和工作经验, 使得主持人向年轻化方向倾斜。这样的主持人“不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势态, 而对现场的记者或各方当事人的提问往往流于形式, 缺乏追踪性和调查性”。

当然, 记者担任主持人, 主持人参与到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 并不是意味着主持人就是导演或者编辑。一个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 需要有完整的一班人马, 记者主持人并不能包揽全部工作, 重要的是主持人不能仅仅是一只“传话筒”, 而应该在节目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除此之外, 记者主持人还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风格, 形成辨识度高的个人特色。《60分钟》的三位主持人和评论员各有其播报特点, “有的诙谐幽默, 有的温文尔雅, 有的尖刻激烈”, “甚至发出刺耳的尖叫”。风格迥异的播报形式让《60分钟》每一板块都让观众印象深刻。观众在记住主持人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对节目内容产生兴趣, 从而达到“晚上播出的节目是第二天早上人们的话题”的效果。

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其形式相当成熟。《60分钟》记者主持人的素质代表了美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最高水平。诚然, 随着时代的变迁, 《60分钟》的记者主持人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比如老龄化倾向严重等。然而其成功之道对中国现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仍有很深远的影响。周恩来曾说过:“我们的记者能向西方记者学习些什么?资产阶级新闻事业有着比无产阶级长得多的历史, 他们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 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在这个全媒体时代, 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更应该不断从历史当中寻找灵感, 借鉴其优秀的节目理念和运作方式, 最终实现本土的创新。

摘要:美国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60分钟》是电视新闻节目史上的奇迹, 在三大广播网黄金时间节目的竞争中, 击败形形色色的娱乐节目, 连续几十年保持收视率第一的成绩。《60分钟》的成功因素很多, 本文将从记者主持人的角度来分析《60分钟》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记者,主持人

参考文献

[1]张檀.浅论广播电视主持人的作用与责任[J].北方文学 (下) , 2013 (1) .

[2]章莹莹.类型化电台的特点及主持人的作用——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为例[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3 (4) .

[3]冯颖.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作用[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 2012 (5) .

在岗一分钟 安全60秒 篇2

安全是什么,安全是企业的生命,是家庭的幸福,是平安,更是一种珍爱生命的人生态度。春天走了会再来,花儿谢了会再开。然而,生命对我们却只有一次啊!安全这沉重的话题,带给我们的思考确实太沉

同样对我们海螺这么大的企业来说,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唯有安全生产这个环节不出差错,我们的企业才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又是何等地脆弱呢?在天灾面前,我们无能为力,但人祸呢?其发生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有人说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那习惯性违章就是用生命赌博,正是一次次的侥幸而滋长了习惯性违章的种子,正所谓一失足,千古恨。引用我们的郭老总的一句话:“我们不能拿血的代价去验证安全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当我们站在白色的混料楼时,注视着中控室的电脑前时,如果思想稍有不慎,安全意识一霎那间离开我们的头脑时,就在那可怕的瞬间,我们一不小心误点鼠标,那将会轻则导致设备跳停,重则会把不合格的混合料错误入库,那会带来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损失。为了一切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对于我们操作员来说都是何等的重要。

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做到不违章违规,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切实做到“严、细、实”。除了这些,很重要的就是平时的功课要作好,钻研业务,通过平时的实际工作要不断提高自我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处理事故的能力。只有这样在每次工作中,才能作到次次都是满分。

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职工群众,在安全问题上,都应该负有相同的责任,共同承担应有的义务。让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努力实践科学化的安全之路,减少事故,减少伤亡。善待生命,对你、对我,对他,对亲人负责。

朋友们,当我迎着每一天第一缕阳光时,我为我们取得的成绩而鼓舞,我为伴随着我平安走过风雨的日子而欢呼!那么,为创造海螺辉煌的明天,让我们一起记住:安全警钟长鸣,安全与我同行!

《60分钟》 篇3

一根绳子的巨大燃脂魔力

跳绳到底可以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多少积极影响?答案揭晓——

简单易行,随时可做,一学就会,很难给人带来挫败感。

特别适宜在气温较低的季节作为健身运动,而且对女性尤为适宜。

跳绳能锻炼多种脏器,增强人体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预防各种疾病,如糖尿病、关节炎、肥胖症、骨质疏松、高血压、肌肉萎缩、高血脂、失眠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对哺乳期和绝经期妇女来说,跳绳还兼有放松情绪的积极作用,因而也有利于女性的心理健康。

运动最怕枯燥,而跳绳虽然简单,但花样繁多,还可以与朋友同乐。

1小时燃脂1300大卡=3小时慢跑

如果让你每天坚持3个小时的慢跑,你一定觉得是天方夜谭,根本无法实现。而如果每天通过变换花样跳绳1小时,是不是就轻松有趣多了?研究发现,跳绳1小时最少可燃烧1300大卡的热量,相当于慢跑3个小时、跳健身舞2个小时,瘦身力超强。

完美跳绳计划,提高瘦身力

肥肉被甩的速度到底有多快,除了四肢要勤快之外,大脑也要好好转一转哦!虽然跳绳的燃脂功效非同一般,但完美的计划能够让它的瘦身力加倍增长。

强力燃脂术NO.1

初次使用跳绳减肥的MM可以先制定“跳绳渐进计划”——

初学时,仅在原地跳1分钟;

3天后,连续跳3分钟;

3个月后,连续跳10分钟;

半年后,每天实行“系列跳”,如每次连跳3分钟,共5次,直到一次连续跳上半小时。如能一次跳半小时,就相当于慢跑90分钟的运动量,已是超标准的有氧健身运动了。

强力燃脂术NO.2

相信很多MM从小就是跳绳能手,可以向她们取经,多变几种花样,让自己瘦身力大增——

燃脂力增加20%:正跳(绳子由后向前绕)与反跳(绳子由前向后绕)间隔进行。

燃脂力增加40%:双手交叉编花跳。

强力燃脂术NO.3

约上三五好友一起跳,在更多乐趣的促使下,运动会更多,肥肉也甩掉的更多。

亲密合跳燃脂力倍增:一人摇绳两人和跳,既培养你们的默契度,又锻炼身体协调能力。不过,两人要轮换摇绳才能达到彼此都达到瘦手臂的功效哦!

组队跳大绳,大家一起瘦:这种玩法是小时候最流行的,两人站于两端摇绳,其他人跳。如果摇绳的人能将节奏多点变化就更有意思啦!

《瘦佳人》贴心提醒:

虽然跳绳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但要是不小心也很容易受伤,所以要注意以下事项:

1、跳绳时应穿质地软、重量轻的高帮鞋,以避免脚踝受伤。

2、绳子软硬、粗细适中。初学者通常宜用硬绳,熟练后可改为软绳。

3、跳绳时需放松肌肉和关节,脚尖和脚跟需用力协调,以防止扭伤。

4、宜双脚同时起落。

5、上跃不要太高,以免关节因过于负重而受伤。

链接:英国明星成立跳绳队

跳绳一直被认为是小孩的运动,直到英国运动专家发现它的强效减肥燃脂能力后,欧美人才开始将它作为自己的减肥宝贝。她们认为,长时间坐在办公室工作会导致弓身驼背、心脏功能减退。此外,因为身体不正,关节活动少,代谢变慢,热量消耗变小,从而导致脂肪堆积。而跳绳对身体的灵敏性、体姿、平衡能力、协调性和柔韧性都有促进作用,长期坚持,减肥塑形效果突出。

《60分钟》 篇4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新闻调查》,《60分钟》,揭丑,好故事,真相

引言

调查性报道是以记者调查为主要形式, 一种以调查、揭丑、批判为主要特征的深度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新闻报道的形式之一, 首先产生于平面媒体。20世纪60年代, 美国电视媒介最开始尝试将调查性报道运用于电视媒体上, 从而产生了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的《60分钟》为代表的电视调查报道节目。20世纪80年代, 深度报道理论传入我国, 1996年, 央视《新闻调查》的创办标志着我国新闻媒体开始了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探索。

一、调查性新闻报道理论

电视调查性报道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调查并揭示事情的真相。第二, 记者具有自主性, 由于调查性报道所揭示的大多是丑陋现象, 这就要求记者需要能够自主地进行调查以及报道, 不被外力所牵制, 不依赖某些组织来进行调查。第三, 态度客观中立不具有倾向性。在报道的调查采访过程中, 节目制作方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明察暗访, 给所有当事人说话的机会, 全方位地报道事实的真相。

二、调查性电视新闻的先驱——《60分钟》

1968年, 王牌电视节目制片人丹·休伊特向CBS管理层递交了一份报告, 设想创办一个黄金时段片长一小时的新闻节目——《60分钟》。节目由三个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都是一个故事, 由一个记者出镜采访, 并串联讲述整个故事, 而三个故事中间则穿插广告, 通过广告来将不同风格品位的故事融合成一档节目。

《60分钟》的节目风格可以总结为:不追逐所谓新闻热点, 当然, 这并不是说《60分钟》自己创造新闻, 而是从生活中挖掘有价值的东西做成新闻。不盲从主流, 不人云亦云使《60分钟》成为鸡群里唯一的鹤。

三、中西方国家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差异比较

众所周知,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我国的新闻调查性报道和西方的新闻调查性报道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 中西方新闻界对调查性报道的界定也有很大的区别, 这种区别尤其集中地体现在报道节目的题材上。

应该说调查性报道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揭露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尤其是披露严重腐败等社会问题时常常顾忌较多。

四、《60分钟》对中国调查新闻的启示

1980年《观察与思考》的开播, 是中国较早运用调查手段进行报道的电视新闻栏目;而大规模的调查性报道的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 以1996年《新闻调查》栏目的正式开播为标志的。

可以说, 《60分钟》是调查性新闻的始祖, 他的成功口碑不是一天两天立起来的, 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 节目长短

《60分钟》一期讲3个故事, 每个故事十几分钟不同。中国的调查性新闻节目以《新闻调查》为例, 通常一期只有一个故事, 每期长45分钟, 相当于一集电视剧, 中国的调查性新闻节目, 如果想成为第二个《60分钟》首先得突破选材和时间的限制。

(二) 报道与言论

纵览中国的调查性新闻节目,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性:报道多、言论少。《60分钟》的最后一个节目安德鲁尼评论, 这个小环节通过对整个节目的总体评价来传达出节目本身对事件的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并不一定要观众接受, 但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思考方向, 引导观众向正确的方向分析新闻, 提炼自己的观点。再看中国的节目, 往往是主持人将一个事件进行完整的陈述, 事件的主角各方观点不一, 受众有时弄不清究竟是谁对谁错, 往往因为感到迷惘而决定换台。

结语

在西方, 调查性报道已经具有一百多年历史, 无论是从定义理念, 还是实践经验、法律法规都有了相对完整的体系。相对而言, 我国的调查性报道节目还稍欠火候。

《60分钟》作为调查性新闻节目的典范, 对我国的新闻节目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我国要想做出明星调查节目, 必须充分地认识和学习《60分钟》, 从中寻得符合我国国情的调查内容、方法、手段。更重要的是学会揭示真相。在不断的改进更新中, 相信中国的调查性新闻节目能在某天真正的与《60分钟》并行, 甚至是超越《60分钟》。

参考文献

[1]苗棣.《美国经典电视栏目》.2006年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新闻调查》栏目组.《“调查”十年——一个电视栏目的生存记忆》.2006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0分钟》 篇5

新闻杂志型节目在英文中的全称是magazine-format documentary series,直译可译作“杂志型系列新闻纪录片”,按照我国《广播电视简明辞典》的解释:新闻杂志型节目是“电视屏幕上的综合性新闻性节目。它在固定栏目时间内采用杂志综合编排方式,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播出……这类节目由主持人把内容串联为有机整体,并对重要的新闻作简要的评述,有利于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可以说,新闻杂志型节目是默罗时代创立的电视新闻片在新的技术和新的时代中的发展。

爱德华·默罗在1958年曾经说过:“电视新闻是一个由本来互不相容的表演、广告和新闻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每一个因素都要求制作人有异乎寻常的较高的职业素养。一旦你能够把这三个因素完美地统一在一起,你就成功了。”(……an in compatible combination of show business,advertising,and news.Each of the three Sara the bizarre and demanding profession.And when you get all three under one roof,the dust never settles.1958)

集中体现电视新闻这一特色的就是杂志性的电视新闻节目。它比起新闻简报的形式来包含的信息量更大,更关注新闻事件中的戏剧性情节,更在乎通过事件细节的选择和画面语言的表达来体现记者的主观判断,往往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事件中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冲突,并水到渠成地接受记者在新闻片中巧妙表达的价值标准和爱憎尺度。

三大商业电视网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名牌新闻杂志性节目:CBS的《60分钟》(60Minutes),NBC的《日期线》(Dateline),ABC的《20/20》、《黄金时间实况》(Primetime Live)等。其中最成功、最具代表性也是对美国电视观众影响最大的是CBS的《60分钟》。第一节 《60分钟》简介

一、《60分钟》发展及结构

《60分钟》创办于1968年9月,因该节目播出时间为一个小时而得名。首播时由于是在星期二晚上与(CBS新闻小时)(CBS News Hour)轮流播出,当时反响并不大。

从一开始,《60分钟》就是一个新闻与娱乐的混血儿。在节目中,新闻不再是简单、呆板的形式而是成为一种表演(Sh0W)。

其执行制片人休伊特曾把自己的定位介于新闻界和百老汇之间。他说:“(《60分钟》)是小型的关于道德的戏剧。唯一不同的是《60分钟》表现的是真实的事情,没有预先写好的剧本。”他把他的记者们称为是“记者中的报道型人物”(a repertory group of reporters)。1972年该节目挪至星期日晚间,但还没有固定播出时间。直到1975年,《60分钟》才终于确定在每星期日晚间7点至8点的准黄金时间播出。一些传播学者指出,过去的许多杂志型新闻节目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选择合适的播出时间。我们在本部分开始已经分析过,晚间7:00-8:00在美国的媒介调查中显示是一个准黄金时间。尽管报道大多是较为严肃的新闻题材,但《60分钟》曾多次成为黄金时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1979-1980年,它的收视率达到28.2%,而当时的黄金时间娱乐节目的收视率是26.3%。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60分钟》曾连续两年成为黄金时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60分钟》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社会热点到历史事件,从名人轶事到凡人琐事,几乎无所不包,其风格时而严肃认真,时而轻松诙谐,随不同的主题而千变万化。该节目的缔造者、执行制片人唐·休伊特(DON HEWITT)声称,曾有300余部电视剧直接或间接取材于《60分钟》的报道。该节目曾数十次荣获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大奖”,《60分钟》的记者们也多次因他们出色的工作而获各种殊荣。该节目的巨大成功激发了许多类似的优秀杂志型新闻专题节目,如美国广播公司的《20/20》、《黄金时间实况》(PRIMETIME LIVE)等,因而它又有“杂志型新闻节目的鼻祖”之称。

《60分钟》尽管报道风格多变,但近30年来它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基本固定的节目框架,即节目介绍、具体报道、安迪·鲁尼(AND YROO NEY?)的评论,以及并非每期均有的观众来信选播。

《60分钟》每期节目的开头部分是本期节目介绍,用几分钟的时间把当晚将要播出的报道中的精彩段落展示出来,以声音和画面的最佳组合来吸引观众;随后《60分钟》的记者们一个个出现在黑色背景前自报家门,每位记者分别担任自己采访的节目的主持人。因此可以说,《60分钟》的记者们就是主持人,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独一无二的主持人。最后一位自报姓名的记者总结说:“今晚请看《60分钟》的这些故事以及安迪·鲁尼的评论。”

通常来说,每期节目都由3则报道组成:第一则报道是当晚的重头戏,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时效性,往往由经验丰富的人担任记者和制片人,它所占的时间也最长,约为20分钟左右;第二则报道略短,但仍然较为严肃;第三则报道可视作当晚节目的闪亮点,它富有浓郁的人情味,风格也颇为轻松。

不论报道风格怎样,每则报道的开头都是主持人或记者本人坐在一幅斜过整个电视屏幕的故事书框架前作提纲挈领的介绍;报道结束时,记者主持人又回到故事书框架前作总结或预测。

这里所说的“故事书框架”在形式上是一本打开的杂志,以大号字标明报道的题目,中号字注明制片人,下有几行小号字,似乎是杂志中新闻故事的报道,但通常只是虚化的,同时配以新闻报道中主要新闻人物的画像,或是采用某种醒目的标志来表现该报道的主题。如(龙头)(DRAGONHEAD930418)一片讲述的是华裔社会的“龙头”组织在美国出现,杂志的图画就是一条张牙舞爪的金龙。这种框架的实质是对某一则报道主题的高度浓缩,后面我们将详细分析。

三则新闻报道结束后,主持人出现在黑色的背景上,以几句简洁而有趣的话引出当晚安迪·鲁尼的评论。这一段落一般在5分钟左右。最后,如果有必要,主持人会出现在一张堆满信件的工作台前,介绍前几期节目播出后观众发来的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完全对立的意见。

《60分钟》 篇6

(一) 节目构成

《60分钟》英文全称是《60Minutes》, 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 简称CBS) 的一档新闻杂志类节目。通常, 《60分钟》有四个板块。开头是本期节目介绍, 用几分钟展示当晚报道中最精彩的段落;随后记者兼主持人依次出现在黑色背景前自报家门。值得一提的是, 《60分钟》没有专门固定的主持人, 每个板块的出境记者同时为自己采访的节目板块担任演播室主持人。最后一位报完姓名的记者会进行总结:“今晚请看《60分钟》的这些故事以及安迪·鲁尼的评论。”

开头介绍完成后, 四个板块依次播出, 通常是三则报道, 一则评论。第一则报道都是重头戏, 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时效性, 记者和制片人也是栏目组经验最丰富、最具实力的。内容多集中在总统大选、经济财政改革等。所占时间相对较长, 20分钟左右。第二则报道仍然是严肃话题, 比第一则报道稍短。关注重心放在环境污染、文化等内容。第三则报道可视为当晚节目的闪亮点, 通常富有浓郁的人情味, 风格也相对轻松。采访对象通常是文化、经济、体育界的话题人物等等。

这三则报道的结构基本一致, 开头都是出境记者本人作提纲挈领的介绍;接着是采访报道, 这也是整则节目的核心;报道结束时, 记者又回到演播室担当起主持人的角色并做出简单的总结或评论, 往往会从话题中引发新的思考。

三则新闻报道全部结束后, 主持人会用非常简洁而幽默的介绍引出安迪·鲁尼的评论。评论部分时间较短, 一般在3分钟~5分钟。安迪·鲁尼评论的内容多集中在社会热点问题, 语言诙谐。偶尔, 在节目最后会增加一个小单元, 主持人出现在堆满信件和文件的工作台前, 介绍近几期节目播出后观众发来的反馈意见, 有时甚至会介绍观众反应的与节目内容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意见。

每则报道结束后会插播一小段广告, 节目之间用一只滴答走动的跑表来进行衔接, 秒表的出现不仅可以提醒观众30秒至1分钟的广告已经结束, 报道即将开始, 还可以提示观众本期的节目还剩余多长时间, 能够更好地指导观众收视。

(二) 新闻杂志类节目的鼻祖

新闻杂志类节目, 又称杂志型新闻节目, 英文全称是magazine-formatdocumentaryseries, 直译为“杂志型系列纪录片”, 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节目形态之一。根据我国《广播电视简明辞典》的解释:新闻杂志类节目是“电视屏幕上的综合性新闻性节目。它在固定栏目时间内采用杂志综合编排方式, 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播出……这类节目由主持人把内容串联为有机整体, 并对重要的新闻作简要的评述, 有利于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

通常, 新闻杂志类节目借鉴杂志的综合编排方法, 利用电视声画结合、受众广泛的传播优势, 将不同样式和内容的新闻节目板块串联起来, 形成一套完整的节目, 并且安排在固定时间播出。该形式吸取了专题报道和集纳性动态新闻的优点, 同时克服了两者的缺点, 真正做到了杂而不乱, 重点突出, 综合性强, 灵活多样。一档成功的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 不仅能够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 还可以告诉人们这些事情背后潜在的新闻, 甚至可以预测将要发生什么。好的新闻杂志类节目不仅注重新闻的调查, 注重分析、说理和引导, 是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纵深报道、阐释评述, 还可以起到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 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入的思索。

《60分钟》创办于1968年, 同年9月24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首播。首播时安排在星期二晚上与CBS新闻小时 (CBSNews Hour) 轮流播出, 受播出时间限制, 反响并不大。直到1975年, 《60分钟》终于有机会改为每周日晚7点至8点的准黄金时间播出。尽管当时的报道大多是较为严肃的题材, 但《60分钟》曾连续多年成为黄金时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 《60分钟》更是曾连续两年成为黄金时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可以说, 内容的包罗万象、题材的亦庄亦谐、分析的深入透彻、资料的充分详实、现场的真实记录、态度的客观公允、立场的旗帜鲜明, 以及一批又一批的著名主持人如麦克·华莱士、哈里·里森纳、莫利·塞弗和丹·拉瑟、莱丝莉·斯塔尔等等的加入, 使得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节目依然散发着活力。《60分钟》在有着超强能力的制作团队的手里, 变成了一部部小型的关于政治、道德、经济的戏剧。只不过《60分钟》表现的是真实的新闻, 没有预先创作的剧本而已。

(三) 所获殊荣

《60分钟》至今已经连续播出42年, 是迄今为止播出时间最长、最受欢迎的新闻杂志类电视节目。但它也是在同对手的不断碰撞中成长起来的。CBS的两大竞争对手, 同属于美国三大老牌商业电视网中的另外两家———ABC和NBC, 也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新闻杂志类节目, NBC的《日期线》 (Dateline) , ABC的《20/20》、《黄金时间实况》 (Primetime Live) 。但是, 《60分钟》依然是美国新闻历史上资历最老、收视率最高的10个电视节目之一, 连续22年高居收视率前10名, 曾经5次成为美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 一直高踞美国转播率最高的黄金时段。在1999年, 《60分钟》甚至创下了同时在1423家电视台黄金时段转播的纪录。同时, 它还是获得美国电视最高奖项———艾美奖 (Emmy Awards) 最多的电视节目。《60分钟》的首名从贫民窟走出来的黑人主持埃德·布莱德利自1981年加入栏目组后, 直到2006年去世前, 他个人一共获得过19次艾美奖。

二、《60分钟》成功之道———用恰当的角色讲述好听的新闻故事

(一) 侦探破案

例如2008年11月的一期节目中, 记者Scott Pelley首先在演播室简单介绍了主题———电子垃圾回收处理问题。记者首先带着观众走访了某小镇, 那里工人们用最原始的方法回收电子垃圾中的贵重金属。随后, 记者来到了美国丹佛市回收电子垃圾的“循环利用”工厂。Scott Pelley怀疑工厂主将美国民众捐赠的废旧电脑等物品出口到第三世界的国家。但是, 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工厂主依然不肯承认。后来, Scott Pelley租用直升飞机跟踪工厂主的货船, 发现这些货船满载电子垃圾, 目的地是发展中国家。最后, 在记者提供的有力证据下, 警方插手, 真相大白。

通常, “侦探破案”的模式如下:记者首先概述犯罪事件, 然后记者确认主要人物和事件, 重述发生经过, 并质问嫌疑犯。通常, 总会有一些人拒绝跟记者谈话, 另一些人还会试图阻挠调查工作。但最终, 记者还是巧妙地开展罪行侦破工作。故事结束时, 记者会再次总结事件发生情况并分析事件的影响。

(二) 分析家解密

例如2009年1月的一期节目中, 报道的是关于人类大脑的。出境记者Lesley Stahl坐在演播室中, 第一句话就是:“你是否想知道你的配偶到底在想些什么?”接着, 她告诉我们, “有了对大脑如何思考和思考内容的脑神经学研究,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可能看到大脑在写什么, 看到我们的想法在物理上是怎么样的, 有人称之为读心术”。接着记者带着观众一起来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去解密科学家如何让曾经只是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情节通过“功能性磁振造影”技术变成了现实。最后, 记者又对该成果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等进行了分析。比如, 是否可以用这项技术来测谎, 民间组织能否利用这项技术进行测谎服务来牟取经济收益, 这么做是否受到法律保护等。又如, 这项技术可能会催生一门新的学科———“神经学营销”。商家会先通过“功能性磁振造影”了解顾客的想法, 从而有的放矢更好地推销产品。

在“分析家解密”这种模式里, 记者会先为观众制造悬念, 充分调动起受众的好奇心, 然后一步步进行解密, 最后用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方法分析该事件造成的影响。

(三) 朋友谈心

在2008年11月的一期节目中, “新闻故事”的主人翁是跨国传媒集团时代华纳大股东、美国有线新闻网 (CNN) 的创始人泰德·特纳。这则报道出现的时机非常巧妙, 一直宣称不会出自传的特纳决定出传记了。负责该报道的是资深记者Morley Safer。在采访中, Morley Safer主要把关注重心放在了受众所关心的问题上:名人的婚姻爱情、财富、竞争对手。记者就像朋友一样, 不仅让特纳自己打开话匣子主动说起了三次婚姻失败的原因, 更是找到了已经和特纳离婚了的好莱坞女星简方达。Morley Safer还用半开玩笑的语气, “套”出了特纳对老对手新闻集团老板默多克的看法。Morley Safer甚至用激将法说:“在网络泡沫破裂时, 你每天损失一千万啊!”逼着特纳说出真实的损失数字, 最大程度地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四) 观察家瞭望

在2009年年初的一期节目中, 第一则报道是关于醉酒驾车的。主持人Bob Simon端坐在演播室里, 第一句话就告诉观众, “在美国, 每年有13000人死于酒后驾车, 平均每39分钟就有一人死于酒后驾车。”采访从一场盛大的婚礼开始的, 既有幸福又有失去亲人的悲剧。小女孩凯蒂和祖父母、父母在参加完姨妈的婚礼后, 乘坐高级加长轿车行使在高速公路上, 一辆卡车开错道直接将凯蒂一家乘坐的轿车撞翻, 凯蒂和轿车司机当场死亡, 7岁的凯蒂甚至身首异处。凯蒂的家人全部受了重伤。讽刺的是, 肇事司机居然只受了轻伤。检查官凯瑟琳·赖斯是负责这个案子的检察官。记者采访了赖斯, 赖斯的话让观众了解了醉酒驾车的危害, 以及她致力于将醉酒驾车的肇事者判以重刑, 甚至判以谋杀罪名的原因。一直以来, 美国法律对于醉酒驾车致使无辜受害者死亡都是宽大处理, 最重也只是误杀, 赖斯认为过轻的量刑滋长了酒后驾车行为的增多。采访中, 记者并没有直接对是否应该严惩醉酒驾车的肇事者发表看法, 而是通过受害者家属的控诉, 通过检察官赖斯的言论, 通过对肇事者背景和行为的介绍以及被轻判或重判后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 从观察家的角度, 让观众看到事情发生的全貌。

当然, 《60分钟》的成功不仅仅归因于用恰当的角色讲述新闻故事, 紧凑、连贯的结构编排, 恰到好处的转场和剪接, 风格各异、充满个人魅力的主创人员等等, 这一系列有利因素结合起来才最终缔造了经久不衰的《60分钟》。

摘要:《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档新闻杂志类节目。该节目自1968年首播至今已有42个年头。《60分钟》是美国电视节目中资历最老、收视率最高的10个电视节目之一, 曾连续22年高居尼尔森收视率前10名。它还是获得美国电视最高奖项——艾美奖 (Emmy Awards) 最多的电视节目。本文尝试从新的角度——记者采访时充当的角色和新闻叙事的方法来解读《60分钟》的成功之道。

关键词:《60分钟》,角色,新闻故事

参考文献

《60分钟》 篇7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它首先产生于平面媒体,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名牌栏目《60分钟》第一次将调查性报道运用在电视媒体上。《60分钟》不仅成为美国同类电视节目的佼佼者,同时,其开创的报道风格、节目样式乃至新闻理念,对其他国家的电视调查性报道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96年5月,中国中央电视台开播了一档调查类报道电视节目——《新闻调查》。这档节目自开播以来在中国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央视的一档重要的调查性报道节目。本文就《60分钟》和《新闻调查》分析比较,探讨在调查类报道中,主持人应该如何把握角色定位,从而使节目的表现力更上一层楼。

二、节目形态

《60分钟》由片头、具体报道和评论员评论这几个版块组成,每个版块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主持人。第一则报道是当晚的重头戏,一般都是较有时效性的硬新闻故事,仅有20分钟左右;第二则报道略短,但仍然较为严肃;第三则报道往往风格轻松,多半是影视或体育明星的访谈;最后还有几分钟的新闻评论。《60分钟》的核心内容集中在对那些犯罪指控、企业财团、政治人物及其他公共机构高层人士的贿赂犯罪行为的调查上。

《新闻调查》节目时长每期45分钟,每期一个故事。在节目开播的早期,节目开头的演播室中主持人用一分钟的导语或交代播出由头,简单勾勒背景,但不做评论;紧接着是出镜记者的现场调查;结尾时,一般在现场调查内容结束后,主持人作一分钟的总结,但不下结论。而在近期的节目中,开头和结尾的演播室主持人的评论大多数被删减,只保留中间一部分,从节目一开始就直入主题,开始出镜记者的采访,导语引入交给了节目前的画外音,而交代事件背景的任务则交给了出镜记者。可以说,现在的《新闻调查》更注重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

三、主持人与记者的整合及效果

从上文对《60分钟》和《新闻调查》节目基本形态的比较可以看出,调查类报道节目,无论是《60分钟》还是《新闻调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演播室里的主持人和在外做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进行了整合,这两个角色常常是由同一人担任的。例如,《60分钟》没有专门的主持人,每个人讲自己找来的故事并将自己的个人特性表现出来;他们在自己的节目中既是记者又是节目主持人。在节目的开头往往会有记者出镜,简单介绍新闻背景,最后一位自曝姓名的记者会说:“今晚请看《60分钟》的这些故事和安德·鲁尼的评论。”这种说法强调了调查是由记者个人独立展开的,这样的好处显然易见——可以让观众了解调查的独立性,不断地提醒观众,这档节目的调查是公正客观而独立的,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了节目的说服力。

而《新闻调查》在近期的节目中取消了演播室里的主持人这一环节也起到了这一作用。早期的《新闻调查》和如今相比,当年节目中出镜记者的镜头也远远少于现在。往往一期节目做下来,观众却不知道调查记者是谁,这也许是受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不突出个人的影响。而从效果上来看,这种变革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提升了节目的表达效果。

四、“调查”风格与“讲述”风格

如果说前文主要是调查新闻节目与传统新闻节目之间的纵向比较的话,《60分钟》和《新闻调查》的主持人角色定位的横向差别也是非常大的,而且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从观众的视角来看,从最直观的就是《60分钟》就像是一部电影,出镜记者带领着观众抽丝剥茧,直达新闻背后的本质。在节目中大量地添加了记者本人的镜头,比如深夜中调查记者在伏案整理独家资料或者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被人拒之门外最后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事实上,《60分钟》不仅记述了新闻事件的细节,而且还完整地记录了记者或主持人调查事件过程的细节,尤其是体现调查困难性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在《新闻调查》中却很难被观众看到。

《60分钟》的采访模式多种多样,有事件相关人士,有专家学者,甚至还有“线人”和失败的被人拒绝的采访镜头。例如,在报道FIFA腐败案的那一期《60分钟》中,就连续出现了记者被各大FIFA高官拒绝采访的镜头。这些镜头的作用显而易见,首先,显得那些人底气不足心中有鬼;其次,无礼地拒绝记者的采访,也让这些人站在了道德的反面。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两档同为调查性报道的节目会在这些细节上有这些差别呢?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档节目在理念和内容选择上的差别造成了这些细节上的差别。西方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题材集中于对内幕和黑幕的揭露,是负面性的;而中国式电视调查性报道除了揭露性的题材外,还将调查范围拓展到了对复杂问题的探究上。西方调查性报道定义的核心内容是揭露真相,强调的是“某些人或某些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体现在《60分钟》上,就是该节目选择的题材主要是涉及公共机构、政府官员、经济机构、犯罪集团这些领域的黑幕或内幕等负面性的报道。

而《新闻调查》却不同,尤其是在开播的早期,作为一个调查性报道节目却经常做正面的报道,比如《宏志班》、《公交能否优先》、《保卫荆江》等。即使在做负面报道的时候,也常常选择一些已经盖棺定论或者说比较保险却能引起公众对社会问题思考的选题。

这就决定了两档节目的主持风格的不同。《60分钟》做的是深度调查,节目组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新闻事件中不可告人的秘密,于是就会在节目中让记者化身为"侦探”,带领观众抽丝剥茧,拨开层层迷雾,直达事情背后的真相。而《新闻调查》则更关心新闻播出之后所引起的社会思考与社会效益,并不会像《60分钟》一样关注新闻的爆炸性的轰动。所以,记者的“讲述者”的身份得以凸显,记者的态度也更趋近于理性的分析。

五、结语

自《新闻调查》开始,电视调查性报道节目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将近20年,经过了中国电视人长期不懈的努力。也许两档节目的理念差异是囿于体制,但是在处理细节上,我们确实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60分钟》松弛有度、和电影相媲美的节奏,一直是它吸引观众的法宝;再如,它对记者个人魅力的展现,也为人所称道。而这些是如何做到的,笔者认为,除了对观众兴趣的精准分析所形成的经验,绝无他法。有人认为收视率是虚妄的,新闻应该注重社会效益,但是没有收视,没有广泛的接受度,何来社会效益?所以,主持人在节目中找到精准的角色定位可以让节目更上一层楼。也只有理顺了节目理念、节目内容,才能给主持人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调查性报道节目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60分钟》官方网站[DB/OL].http://www.cbsnews.com/60-minutes/,2014.

[2]《新闻调查》官方网站[DB/OL].http://cctv.cntv.cn/lm/xinwen diaocha/,2014.

[3]甘惜分,钱辛波,成一,洪一龙,等.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06-120.

[4]李媛.从《新闻调查》和《60分钟》比较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之异同[J].河南:东南传播,2009(6):150-151.

[5]谭天.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比较——以《60分钟》和《新闻调查》为例[J].广州:湛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28(4):1-6.

上一篇:两个猎人的故事下一篇:短期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