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防范

2024-05-11

压疮防范(精选四篇)

压疮防范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月—2013年5急诊留观病人1 213例, 其中男631例, 女582例;年龄2个月至92岁 (67.49岁±19.45岁) ;留观时间为4.12d±2.89d。

1.2 方法

1.2.1 成立压疮督查小组

由护士长担任组长, 分管压疮护士担任副组长, 科室内其余护士为组员, 要求人人参与。

1.2.2 明确制度与职责

对于所有急诊病人, 尤其是具有压疮风险的病人, 必须认真检查皮肤, 对卧床、截瘫、大小便失禁、坐轮椅、大手术后、意识不清、病危病重伴营养不良的病人, 采用护理部统一使用的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对病人进行Braden评分, 病人来诊后2h内由责任护士评估, 对总分≤12分者每日评估1次, 13分~14分者每3天评估1次, 15分~16分者每周评估1次, 病情变化随时评估。对总分≤16分的病人, 报告病区护士长, 护士长复评核实, 并每周督查记录1次, ≤9分可填写难免压疮申请报告表。

1.2.3 科内进行培训学习

护士长组织组员培训, 学习Braden评分标准, 要求组员能快速对病人进行评分, 并学习压疮的相关知识, 包括压疮发生的原因、好发部位、压疮分期等。

1.2.4 落实措施

对于存在压疮风险及已发生压疮的病人, 护士从5个方面对病人进行护理:体位转换、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使用减压用具、皮肤护理、营养支持。压疮督查小组组长不定时检查措施落实情况, 组员间互相监督。 (1) 体位转换:对于主动体位的病人, 鼓励其变换体位, 而被动体位的病人, 经常帮助变换体位。 (2) 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急诊病人检查多, 需要移动次数多, 在移动病人时要正确使用移动技巧, 不要拖拉病人;病人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时, 床头摇起≤30°。 (3) 使用减压用具:急诊科病人多, 工作量大, 没办法给病人定时翻身, 这不应该是理由, 给病人定时翻身也是护理工作的一部分, 与打针、发药一样重要, 且翻身简单易行, 应定时给病人翻身。当然也可以借助一些高科技的物品, 如海绵垫、气垫床、翻身枕等, 必要时在骨突处使用减压敷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4) 皮肤护理:每班定期检查皮肤情况, 特别是受压部位;协助做好个人卫生;皮肤弄脏时及时清洁, 对于大小便失禁病人, 建议使用纸尿片或尿裤, 男性病人可以使用尿套, 必要时留置尿管;对已发生压疮的病人, 局部使用安普贴。安普贴是一种由半透性聚氨酯背衬和水胶黏性物质组成的超薄水胶敷料, 水胶敷料是由具有弹性的聚合水凝胶与合成橡胶和黏性物混合加工而成的生物活性密闭性敷料, 此类敷料可吸收过多渗液, 具有清创作用, 密闭创面, 不与创面粘连, 换药次数少、无痛。魏青青等[3]的研究表明, 应用安普贴治疗压疮, 治愈率达90%。使用安普贴, 换药简单方便, 可以教会家属, 让其在家也能很好护理。 (5) 营养支持:急诊病人也是人, 也需要进食, 病情允许时建议摄入合适的热量和蛋白质, 对于无法自己进食者, 可通过肠内营养或静脉营养补充[4,5,6,7]。

2 结果

2012年以来, 急诊病人压疮发生率为0, 带入压疮56例, 治愈12例, 好转20例, 其余24例带入压疮病人在急诊留观时间短, 很快即到专科住院, 无法对其进行评估。

3 讨论

降低压疮发生率, 提高带入压疮的好转率及治愈率。通过成立专门的压疮督查小组加以管理、监督, 急诊病人的压疮防范及护理措施能及时落实, 且通过科内全面培训, 护士的压疮相关知识得到明显提高, 护理技术水平较以往更高;转变观念, 以往护士对急诊病人的压疮防范意识薄弱, 不够重视, 导致病人的压疮发生率高, 而护士在充分掌握Braden评分标准的前提下, 更将重点转移到以预防压疮为主, 防患于未然, 而不是等到已经发生压疮才去采取措施;利于后续治疗, 在病人到院的第一时间已予以重视并得到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 在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也给后续住院时护理工作提供帮助;提高护理质量, 在考核护理综合质量时, 压疮护理所占比例相当大, 只要本科室发生有1例压疮, 护理质量分即判定为不及格, 这对于科室来说是非常严重的事情。相反, 病人的压疮发生率为0, 即充分证明了护理服务质量高, 这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科室都将有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降低急诊病人压疮发生率。[方法]采取多项干预措施对急诊病人进行护理, 防范压疮的发生及提高原有或带入压疮的治愈率。[结果]急诊护士预防压疮的意识增强, 压疮护理知识提高, 病人及家属的自我护理能力增强, 急诊病人压疮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采取多项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急诊病人的压疮发生率, 提升急诊护理服务质量。

关键词:急诊病人,压疮,防范措施,护理

参考文献

[1]刘娟.三种压疮危险评估表对急诊病人压疮预测能力的比较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 2009:1.

[2]博芮.最新伤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32-132.

[3]魏青青, 王鹃.应用安普贴治疗压疮的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 2013, 26 (2) :165-167.

[4]姜红, 贺琳晰, 范玲.压疮病人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12, 26 (8B) :2147-2148.

[5]顾晓蓉, 陆秀文, 徐红.我院患儿发生压疮情况分析[J].研究护理, 2013, 27 (1B) 126-128.

[6]柳伟明.64例压疮病人的临床治疗与护理[J].全科护理, 2013, 11 (2B) :444-445.

压疮护理防范试题 篇2

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压疮的评估和观察要点;评估患者病情、()、()及合作程度。评估患者营养及(),有无大小便失禁。辨别压疮分期。

2、():由于压力或剪力造成皮下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局部皮肤颜色的改变如变紫、变红,但皮肤完整。

3、()期:皮肤完整、发红,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压之不褪色,常局限于骨凸处。

4、()期:全层皮肤缺失伴有肌肉、肌腱和骨骼的暴露,常有结痂和皮下隧道。

5、压疮Ⅰ期患者禁止(),不宜使用橡胶类圈状物。病情危重者,根据病情(),保证护理安全。

6、评估患者,对极度消瘦、肥胖、手术时间()的压疮高风险患者予以高度重视。

7、护理操作规范,摆放体位时,动作(),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床单保持()、()、无碎屑,以免造成局部皮肤损伤

二、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压疮的预防护理要点?

压疮防范 篇3

1 临床资料

统计自2008年1月-2009年1月, 从手术室转回重症监护室的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共152例, 发生头部压疮15例, 骶尾部压疮23例, 髋部压疮16例, 其中淤血红润期46例, 炎性浸润期8例, 无溃疡期发生。经临床精心护理, 压疮全部缓解。

2 压疮临床表现

压疮形成过程分为淤血红润期、炎性浸润期和溃疡期三期。术后压疮的症状:压疮I期 (淤血红润期) :皮肤受压部位的表现为局部瘀血, 皮肤呈现红斑, 按压不褪色;严重的表现为红肿, 伴随局部发热、疼痛。此期只要及时发现、及时除去压力, 此症状在24h内消失。压疮Ⅱ期 (炎性浸润期) :受压部位的皮肤呈现紫红色, 皮下产生硬结, 很少有水泡出现, 患者诉局部疼痛。此期主要是初期护理不当或未及时发现压疮造成。护理时绝对避免再受压, 不要按摩, 防止水泡的出现, 不要使用任何药物, 防止局部皮肤再发生过敏反应。硬结一般在48h内自行逐渐缓解。

3 分析引起压疮的原因

(1) 因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 病人的基础代谢率低, 手术中受压部位循环不畅, 致使局部缺血、缺氧。体温每下降1℃, 可使机体代谢率下降5%, 低温导致的不良反应有:微循环收缩、微循环障碍、组织乏氧代谢增加, 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2) 因手术时间大概在3~5h, 术间病人无法翻动, 长时间的受压也容易导致压疮的形成。 (3) 对术前神志清醒的病人, 术后对观察皮肤情况缺乏足够的重视, 未能及时发现皮肤压红、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4) 只重视疾病护理, 对病人的心理、生理缺乏交流、沟通。 (5) 由于病人本身受疾病的影响, 存在营养不良, 皮肤缺乏肌肉组织, 易受压形成压疮。

4 压疮的防治措施

4.1 术后针对清醒的病人加强病情、皮肤的交接班, 操作时动作要轻稳, 避免意外的发生。按照braden评分法, 做出正确的压疮评估及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

4.2 术后采取有技巧的观察护理。定时翻身是缓冲局部受压的主要预防措施, 翻身频率根据患者的病情、舒适需要而决定[3]。术后询问术中体位, 比如患者右侧髋部压红, 可采取术后稍左侧卧位。侧卧位时大转子的压力最大, 也最容易形成压疮。因此, 要注意将下面的腿屈髋屈膝20°, 上面的腿屈髋屈膝35°, 确保两脚位于身体中线前或适当缩短侧卧位的时间, 大部分压红只要避免继续受压都能缓解。保持床单位的干燥、整洁、无碎屑, 保护骨突部位, 要采用适当的卧位姿势, 并加软垫, 但要注意局部过分衬垫反而会增加皮肤压力, 必须避免。患者平卧位时, 如需抬高床头, 一般不应高于30°。在抬高或降低床头时, 骶部与床产生磨擦 (剪力) , 亦容易形成压疮。如需半卧位时, 为防止身体下滑移动, 可在足底部放一木垫, 并屈髋30°, 在腘窝下垫软枕。

4.3 保证病人术后充足的灌注量是保证组织灌注的物质基础。因此要观察病人平均动脉压的变化, 一般把平均动脉压维持在40~60mmHg (1mmHg=0.133kPa) [4]。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心率、血压变化, 根据患者的病情将各项指标调整到合适的范围;另一方面注意加强病人术后的保暖工作, 随着体温的上升再撤除棉被。

4.4 与手术室护理方面结合, 共同做好术中易受压部位的护理, 比如对于手术时间长的患者, 采取头部垫压疮垫, 按摩受压部位皮肤等, 并同时做好术后受压部位皮肤的交接班工作。正确实施按摩:平卧时, 将手放入臀下, 掌心向下向上均可, 充分感受皮肤温度和受压力情况, 并向上按摩皮肤5min, 每20min重复一次。左、右侧卧时, 侧身要侧到位, 半平半侧 (斜侧) 应用软枕支撑腰背部, 对皮肤颜色、温度、质地正常的受压部位可用50%红花酒精倒入掌心, 从两侧由轻→重→轻按摩5~10min, 发现皮肤变红, 则不宜进行皮肤按摩, 可悬空压红部位, 一般解除压力30~40min后皮肤颜色可恢复正常。皮肤持续发红、发绀更不宜按摩、以免加重损伤。

4.5 术后应用气垫床, 减少因疾病的限制导致压疮的发生。卧床病人的床褥要透气、软硬适中、吸水性好, 我们采用波浪型气垫床, 床单为纯棉, 另外在床单上铺一条纯棉浴巾, 以方便更换。 床单保持平整、干燥、清洁、无皱折、无渣屑、无杂物。气垫床充气软硬要适度, 过度充气反而可使皮肤受压增加。为病人更换床单时应防止拖、拉、拽, 以防损伤皮肤。大多胸科患者病情重, 翻身不当会导致心跳骤停或心律失常, 而应用气垫床大大减少了翻身的次数及压疮的发生率。

4.6 心理护理。由于术前心理压力大、术后各种管道包括胸腔引流管、尿管和各种输液通道及监护室特殊环境的影响, 患者易产生恐惧及害怕疼痛, 致使患者不敢随意乱动, 也容易导致受压部位压红。护士应多体贴、多理解、劝慰和开导病人, 使其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培养其稳定、乐观的情绪, 通过陪患者聊天、心理疏导等方式分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注意力, 以调整患者的情绪。通过多关心病人, 询问病人的感受,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骶尾部压红的患者可采取用高度适中的枕头垫起左右侧髋部, 把受压部位的皮肤悬空起来避免再受压, 压红基本上都能缓解。另外对于皮肤特别白的患者, 更应该加强观察, 因为皮肤白的患者更易压红、出现硬结等。患者拔出气管插管后, 协助坐位起初不应超过30~60min, 每15~30min要有15s重量转移的时间, 对于自己不能独立完成重量转移的患者, 需要他人每1h协助进行重量转移30s, 转移和放置患者时要注意避免剪力, 剪力对皮肤血液循环的影响大于垂直压力, 应该尽可能避免。

4.7 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加强交接班制度, 加强皮肤护理。

5 讨论

在临床重症监护护理工作中, 心胸外科患者大手术后由于病人病情重、变化快, 我们在加强病情观察的同时, 忽视了对皮肤的观察护理。发现压疮后, 笔者及时组织科室人员讨论、分析发生的原因, 及时采取护理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压疮的预防可大大减少患者的痛苦, 节约医疗护理资源,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更深深明白了护理工作责任的重大, 它不只是简单的治愈疾病, 而且更应根据病人病情的独特个性, 做好病人的生理、心理护理。充分发挥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质量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压疮,原因分析,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小寒, 尚少梅, 主编.基础护理学 (M)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82.

[2]坚永彬, 刘彬, 徐慧.压疮护理新进展 (J) .中华误诊杂志, 2008, 7 (8) :4801-4802.

[3]余小萍.压疮护理新进展 (J) .上海护理, 2007, 7 (3) :77.

压疮的防范管理制度 篇4

(一)三级监控制度

1.责任护士的监控

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在2小时内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体检,根据压疮的评估条件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评估。

2.护士长的监控

护士长根据压疮的评估条件,核实责任护士的评估与患者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检查护理措施是否合理。院前压疮的转归情况等,根据实际情况修订护理措施,使护理措施更合理、有效,并将评估表上报护理部。

3.护理部的监控

护理部在收到压疮评估表后,护理部质控员于24小时内到病房进行访视。核实上报的情况是否与访视情况相符;检查护理措施是否合理,对潜在的问题提出有关的注意事项,切实保证压疮护理措施到位。

(二)压疮申报制度

对于已发生的压疮和难免压疮均要求在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三)严格执行交班制度

对难免压疮及高危患者采取各班床旁皮肤交班并做好记录。(四)奖罚制度

院外带入炎性浸润期以上压疮治愈,给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加分;发生在院内压疮(难免压疮除外),将按比例扣质量分,与每月奖金挂钩。

(五)护理会诊

对创面较大、较深,长时间难愈合的院前压疮或极易产生难免压疮的患者,护士长可向护理部上报,要求护理会诊。

(六)考核及培训制度

各护理单元和护理部定期对护士进行压疮相关知识的考核和培训,同时也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使护理措施达到护患共识。

压疮的认定与报告制度

(一)发现压疮后,首先评估压疮事件发生的原因。(二)评估压疮的严重程度。(三)压疮事件发生后的处置

1.24小时内通知护理部,由质控员到科室核查。然后以相关规定时间内通报到基础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护理部,通报应包含压疮事件的人、事、时、地、物、导致因素、伤害程度、处置措施等,而后继续检测评估患者发生压疮事件后身体及心理影响。

2.填写皮肤压疮观察表

(1)在“压疮来源”一栏中,科内发生的要填清科室,院外发生要注明。

(2)在“转归”栏中,要填写出院、转科或死亡,如果专科要填写科名;在“预后”栏中,要填写清楚皮肤状况。

(3)根据皮肤压疮危险性评分表及分期,按要求填写。3.积极采取措施密切观察皮肤变化,并及时准确记录。4.当患者转科时,请将观察表或记录叫有所转科室继续填写。5.当患者出院或死亡后,将此表及时交回护理部。6.如隐瞒不报,一经发现与科室每月质控成绩挂钩。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压疮防范】相关文章:

压疮防范与应急处理04-21

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校园防范措施04-23

粉饰防范05-01

事故防范05-08

防范技巧05-09

防范原则05-09

检查防范05-14

政策防范05-31

防范现状06-06

护理缺陷防范05-22

上一篇:兔耳下一篇:防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