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2024-05-05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精选十篇)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篇1

关键词:管理贸易,国际贸易,对外贸易

1 管理贸易的主要形式

1.1 政府对经济贸易的直接干预与管理

政府对经济贸易的直接干预主要表现在政府能够通过制定经济贸易法规协调管理方式, 还能通过贸易立法, 约束其他国家的贸易行为。

1.2 关贸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于1948年生效, 它通过政府间的贸易协定有效的对缔约方与其成员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关系进行管理, 是管理贸易最重要形式。

1.3 双边政府贸易协定

双边政府间的贸易协定也是管理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对于协调和管理贸易主体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具有极强的效力, 并且能够清楚的反映缔约国的外贸政策。

1.4 标准化

标准化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但各国为适应国际化趋势均遵照国际标准。例如, 《国际贸易术语1990》、《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ISO9000族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系列标准等等。

1.5 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能够调整了国家、地区之间的经贸关系, 也是对国际贸易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贸易形势, 例如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亚太地区首脑会议等。国际会议的约束没有法律效力。

1.6 经济一体化组织

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 为了维护贸易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由政府间缔结条约建立起来的多国经济联盟。经济联盟内, 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 商品、资本和劳务自由流动。这种经济联合的形式较多, 成立的目的是增加贸易量。

1.7 生产国组织和商品协定

通过生产国组织和商品协定也可以对商品的生产、销售和定价等程序进行有效的管理, 例如石油生产国组织的限产保价策略。

2 管理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2.1 正面影响

2.1.1 管理贸易要求我国尽快完善外贸法规

我国的外贸法规尚不配套, 难以保证市场公平竞争与交易。管理贸易要求政府在相互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对贸易的进行干预。这就客观上要求我国尽快完善外贸法规, 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

2.1.2 管理贸易能有效促进我国经贸的发展

管理贸易是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下出现的贸易制度, 目标是协调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协调机制随着WTO的成立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加强, 所以我国“入世”将会加速我国经贸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2.1.3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提供了机遇

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了维护贸易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通过经贸集团对地区贸易进行管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一体化组织相互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这为我国外贸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2.1.4 管理贸易客观上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管理贸易在客观上促进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产业升级, 并以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 实现产品换代, 突破传统低附加值产业的障碍, 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真正实现“科技兴贸”战略。

2.1.5 管理贸易增加了企业的贸易机会

管理贸易在一定意义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过度发展, 为世界各国的企业提供了有协定保护的贸易机会, 保证这些企业的合法竞争的。我国那些结构完善、人才使用合理、重视技术开发的海外企业会在管理贸易背景下得到更多的贸易机会。

2.2 负面影响

2.2.1 管理贸易负向传导作用

我国加入“WTO”以后会强烈地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正传递影响, 同时, 我们也不能摆脱其经济衰退的负传递的严重影响。随着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逐渐提高, 这种经济衰退的负作用会越来越强烈。

2.2.2 区域经济一体化抑制我国外贸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增强了成员国内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一体化组织以外国家的贸易报复行为从一体化之前的一国发展到现在所有的成员国。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的贸易难度, 从而抑制了我国外贸的发展。

2.2.3 国内工业将面临更严重的国际竞争压力

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和合作必然会形成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世界各主要跨国公司在中国大规模的投资, 彻底改变了我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性质, 改变了我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改变了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入世后, 国内工业随着国内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压力, 其发展也必将遭遇相应的困难。

2.2.4 对弱小的中小企业的生存造成威胁

我国一些外贸企业对于资源以及廉价劳动力过分依赖, 自身研发能力较差。管理贸易对这类中小企业的生存将会产生严重的威胁。虽然管理贸易为我国的一些企业提供了珍贵的贸易机会, 但是也会使那些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缺乏国际经营条件、高污染、高能耗的小型企业失去较多的贸易机会, 甚至在较短时间被淘汰出国际贸易市场。

2.2.5 我国将面临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

国际贸易摩擦是指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 所产生的一国的持续顺差或是一国的某种贸易活动伤害另一国的产业从而引起的国际贸易纠纷。加入WTO后, 很多发达国家依然对我国出口的产品实施“灰色区域”措施。这些贸易摩擦严重减缓出口贸易的增长, 恶化我国的贸易收支, 对我国贸易结构的调整十分不利, 在很大程度上会延缓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

3 应对措施分析

3.1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

入世以来, 我国在WTO的参与度正在不断的提高, 同时我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组织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毫无疑问, 我国应该趁这个机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多边外交事务和多边贸易谈判中, 进一步促进国际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3.2 对区域性贸易安排持积极态度

成功进行区域性贸易安排对于扩大区域内成员国或地区之间的贸易具有贸易创造的效果。所谓贸易创造就是指在关税同盟内部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后, 国内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员国中生产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 来自成员国的低价进口商品替代了昂贵的国内生产的商品, 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被创造出来。

3.3 适当利用双边贸易安排及政府对外贸易的管理

双边贸易有利于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优化产业结构。世界上各个国家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都是主要考虑本国和贸易对象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及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应该考虑的首要因素。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已经不能再依靠传统的劳动力优势, 我国的外贸政策理论应该转移到内生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

3.4 建立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行业协会或企业商会组织

由于立法滞后, 我国现有的行业协会无法完全有效地为企业服务, 官方行政色彩太浓。国外的大陆型商会的发展都有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运作完善的商会有利于落实政府政策, 维护企业利益, 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所以, 首先, 政府应该转变思路和职能, 制定中国的《行业协会或企业商会法》。其次, 政府应该在发挥商会协调出口秩序的同时, 增加应对TBT的砝码。再次, 有效应对贸易争端和保护主义维护已方利益。

3.5 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首先是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在外贸出口中的作用。中国加入WTO后, 给中小企业的出口带来巨大的机遇。但是, 只有国家给予中小企业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这种机遇才能成为现实。其次是加速健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当前中国最为紧迫的问题就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 除了加快出台《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之外, 还须针对中小企业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最后在政策措施方面, 必须落实WTO国民待遇等原则, 取消对中小企业的歧视, 积极扶持对于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孙赫, 朱钟棣.WTO各种保障措施的对比分析及对我国产业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 2005, (2)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籍管理办法 篇2

2010年10月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校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北京市教委《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程序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我校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

本办法所说学生如不特别说明均指正式注册在籍保持正常在校学习状态的学生。

第二章 入学与注册

第二条 符合国家招生规定并经本校正式录取者方获本校入学资格,可注册为我校普通高等教育学生。

第三条 凡被本校正式录取的新生,应持录取通知书和相关证件按学校规定的日期到校办理入学手续、交纳学费,取得准学籍(即承认其具有在校学习资格,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服务,学校对其实施教学管理,但其尚未成为学校正式学生,不享受具有正式学籍学生的全部权利)。因故不能按期报到者,应事先向学校申请推迟入学,由学校招生办审批。推迟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请假或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外,视其为放弃入学资格,学校不再接受其入学申请。

第四条 新生入学后三个月内,由学校招生办按国家招生规定负责组织各学院、校医院等部门进行思想品德、学业、健康状态复查。复查合格者准予注册,取得正式学籍。经复查不合格者,取消其入学资格,注销其准学籍,将其退回原户口所在地, 已交费用按有关规定处理。

复查不合格是指:

(一)思想品德有重大缺陷,隐瞒入学前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事实;(二)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入学后三个月内受到警告以上(含)纪律处分;(三)生活、学习能力极弱,无法完成在校学习任务;

(四)隐瞒身体健康状态,身体健康状态不符合国家、学校招生条件。

1982年制订并经校长办公会通过,1986年、1989年、1995年、1999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5年、2008年9月修订并经校长办公会通过。第五条 新生经健康状态复查发现患有疾病不宜在校学习者,经学校医院和校医院指定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下同)证明,由校医院报招生办批准,可离校医治并保留入学资格一年(自本学年新生入学报到日至第二学年新生入学报到日),不具有正式学籍。在保留入学资格期内经治疗康复,可以向学校招生办申请入学,由学校和校医院指定医院复查,复查合格者,重新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或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和准学籍,已交费用按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被确认需离校医治的学生应在接到招生办通知后两周内办理离校手续,否则不再保留入学资格,取消准学籍。

凡属不符合国家、学校招生规定,以弄虚作假手段被录取者,不论何时发现,一经查实,即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取消其学籍,退回原户口所在地,已交费用不退。

第六条 学生注册是指学生向学校确认其取得或保持学籍的登记方式。学生注册分学年注册(秋季学期开学时)和学期注册(春季学期开学时)两次进行。学生学年注册时通过交纳学费及报到取得或保持学籍,学期注册时通过报到保持学籍。学生注册不得请他人代办。

第七条 学生在进行学年注册时,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内持学生证和学校财务处开具的交费证明到学院办公室办理注册手续。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待国家助学贷款批准后持校财务处开具的交费证明办理注册手续。无财务处开具的交费证明学校不予注册。

学生进行学期注册时,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内持学生证到所在学院报到注册。无论学年注册还是学期注册,学生开学两周后无故不注册者按退学处理。第八条 学年注册时,学生按规定到校报到办理注册手续,不能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交纳学费,将暂缓学籍注册。不能按时交纳学费的情况包括:

(一)未获得助学贷款等资助抵交学费者;

(二)不符合学校学费减免规定,不能减免学费者;(三)无任何理由不按时交纳学费者。

第九条 暂缓学籍注册时间为自学年注册日起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学年电子注册截止日止。

第十条 学生在暂缓注册期间将不享受已注册学生的全部权利,学生完成学费交纳,恢复正常学籍状态。

第十一条 暂缓注册期结束仍未交纳学费者,学校将取消其学籍,按自动退学处理。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注册:(一)无论因何种原因已退学者;(二)无论因何种原因被开除学籍者;(三)不符合学校其他有关注册规定者。

第十三条 已被取消或按学校规定应取消学籍的学生不能通过注册取得正 式学籍:

(一)被取消学籍的学生无论以何种方式完成注册手续仍为无效注册,不能取得学籍。

(二)按规定应取消学籍的学生在学校最终处理决定未发布前可选择不注册退学,也可选择按正常情况交费注册,取得准学籍;学校在注册日后一个月内必须公布对该类学生的最终处理决定,学生应根据学校的最终处理决定在校学习或退学。

第三章 学分管理

第十四条 我校实行学分制管理。学分制管理是指学生在一定学习期限内修完我校本科生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所有课程和教育教学环节,通过相关考核并取得相应学分,即取得毕业资格;达到学校要求的学分积点并完成学校要求的其他学习任务,符合学校学士学位授予办法的相关要求,即取得申请学位资格;学生所取得的学分数和学分积点是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

第十五条 我校各专业培养方案所要求完成的所有课程及其它教育教学环节,如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均记学分;第二课堂为常规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生必须取得学校要求的第二课堂学分。学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和教育教学环节,达到考核标准并取得相应学分,同时取得学校要求的第二课堂学分,符合学校的其他相关要求,方可取得毕业和申请学士学位资格。

第十六条 有关学分的定义、学分管理的具体规定和实施细则,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学分制管理办法》为依据。

第四章 课程修读

第十七条 课程修读是指学生按照学校制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读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的过程。学生应根据所属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学校的教学安排修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第十八条 学生应根据教学进程的需要在一定期限内修完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的必修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同时,学生可以在培养方案所确定的选修课程范围内根据专业需要和个人志趣完成选修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

第十九条 学生学有余力,在学校可提供的教学条件下,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交纳费用,可以选修专业培养方案外的部分课程,同时,也可申请修读辅修专业和双学位。

第二十条 学生修读的课程如不及格,学校为其提供重修机会。修读的主要课程已及格但未达到申请学位要求的学分积点,即71分(含)以下者可以申请重修。第二十一条 学生可以申请免听部分课程。

第二十二条 学校可以依据学校有关规定和协议,并根据学生经学校批准的申请,将学生在外校(含国外学校)修读的全部或部分课程学分转为其培养方案所对应的必修课、选修课学分。

第二十三条 有关课程修读的具体规定和实施细则,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学分制管理办法》等管理规定为依据。

第五章 成绩管理

第二十四条 学习成绩是指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过程或教学环节进行全面考核后做出的最终评价。学校根据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绩及其所取得的学分考察学生在学校的培养过程中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考察其是否完成学校规定必须完成的学业,达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第二十五条 教师或主管部门对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活动情况的评价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完成情况是学校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

第二十六条 学生必须参加所修读课程的考核(含免听考试),方可取得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考核成绩及格者,方能取得学分。我校的学习成绩考核包括试卷笔试、口试、提交课程论文、完成实验、实习报告等多种方式。

第二十七条 成绩评分等级。

(一)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所有课程、教学环节的完成情况能否取得学分均以成绩及格、不及格作为衡量和认定标准。

(二)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课程,成绩一律按百分制成绩给出,以60分为及格成绩;考查课程按通过和不通过两级制给出,以通过为及格成绩。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考核成绩一律采用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级制给出,以合格为及格成绩。

(四)专业实习、实验报告按通过和不通过两级制给出,以通过为及格成绩。第二十八条 学生修读课程的学习成绩是指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等按一定比例构成的课程学习综合成绩。

第二十九条 为区别在取得相同学分的情况下学生成绩的优劣,学校采用积点制评价方法。以百分制、五级制评价的成绩可按等级折合为学分积点。学分积点的计算办法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学分制管理办法》为依据。

第三十条 学生对所修读课程的考核成绩有异议,可提出复查申请,由开课学院负责进行复查。申请期限为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超过申请期,学院不再受理。第三十一条 教务处是学生成绩的最终确认、审定机构。未经教务处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修改学生成绩。

第三十二条 体育课成绩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体育课成绩核定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 成绩管理的具体规定和实施细则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学分制管理办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成绩管理办法》等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鉴定,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相关文件为主要依据。

第六章 转学、转专业与选专业

第三十五条 转学是指学生从一所普通高等学校转入另外一所普通高等学校的转变学籍管理归属的行为;转专业是指在学校内部学生由原所在专业转入另外一个专业的转变学习方向的行为;选专业是指在学校内部学生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并经学院、教务处审核批准在基本完成公共基础课基础上选报专业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学生转学必须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备案。

(一)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允许转学:

1.经学校认定确有特殊困难,不转学则无法继续学习者; 2.由学校推荐,经转入学校考核证实转学更能发挥其专长者。(二)学生转学应按下列程序办理: 1.向转出、转入学校提出转学申请;

2.本市转学,经两校同意,由转出学校报市教委同意,即可办理转学手续; 3.跨省市转学,经两校同意,由转出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转入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按转学条件确认后办理转学手续;须转户口者,由转入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将有关文件抄送转入学校所在地公安部门。

(三)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允许转学: 1.入学未满一学期者;

2.由招生时所在地下一批次录取学校转入上一批次录取学校、从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者;

3.招生时确定为定向、委托培养者; 4.应予退学者;

5.不符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无正当理由者。

第三十七条 学生转专业必须符合学校的有关规定,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经转出、转入学院同意,报教务处批准;或学院提出要求,经学生本人同意,报教务处批准。由教务处报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一)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允许转专业: 1.因某种特殊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其它专业继续学习者。

2.学生确有专长,经本人申请,由所在学院推荐,经转入学院考核证实,转入该学院(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者;学生自主选择跨学院转专业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允许本科生跨学院转专业的规定》执行。

3.经学校认可,确有特殊困难,不转专业则无法继续学习者,经本人申请或按照学校要求并经学生本人同意可转入其它专业学习。

4.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情况的发展转变,要求学生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并经学生同意可转入其他专业或专业方向学习。

(二)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允许转专业:

1.拟转入外语专业入学未满一学期者,拟转入其他专业入学未满一年者; 2.处于准学籍状态者;

3.拟转入专业属于不同教育序列者; 4.不符合学校有关规定,无正当理由者。

第三十八条 在下列情况下,学生可申请选报专业(含专业方向):(一)按学科大类招生的学院,应根据本学院所设专业(含专业方向)教学资源和学生数量,公布各专业(含专业方向)可接纳学生的名额上限和下限(如申请人数低于下限,该专业应停开一年)及申报规则和程序。学生在基本完成学科大类公共基础课程阶段的学习后,可以自行选择本学院所设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在所选报专业或专业方向人数不足或超限的情况下,必须服从学院的安排改选其它专业或专业方向。学生选报专业(含专业方向)工作由学院负责组织实施,选专业(含专业方向)结果需报教务处备案。

(二)学生选报专业(含专业方向)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除选报专业未指定入门课外,已修或在修选报专业(含专业方向)教学计划前四学期开设的指定入门课程;

2.通过所在学院的考核; 3.符合学校其它有关规定。

第三十九条 学生申请转学、转专业、选专业的其他相关规定:(一)转学学生原则上应在学期初一个月内转入本校;

(二)申请转入外语专业的学生应在入学后第二学期提出申请,可按其实际水平确定学习起点;申请转入其他专业的学生,应在入学后第四学期提出申请,按相应年级专业培养方案完成学业;…

(三)教务处、学院每学年春季学期选课前一个月受理转学、转专业申请;(四)对于转入本校的学生,本校承认其在原校所修课程学分的比例如下: 1.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 100%; 2.与我校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专业课程 60%; 3.其它课程 50%。

第七章 休学与复学

第四十条 休学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某种原因提出申请并经学校批准或按学校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中止在校学习但保留学籍的学籍状况。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允许其申请或按学校要求休学:

(一)因伤、病暂时无法继续学习,本人申请休学并经校医院会同指定医院确认者;

(二)因某种特殊原因,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或学校认为其必须休学者。第四十一条 学生休学,应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学生所在学院审核同意并经教务处批准方可休学。学生本人未提出休学申请,但学校根据校医院和指定医院诊断和国家有关规定,认定其不休学将影响自己或他人健康者,可要求学生必须休学。

第四十二条 学生提出休学申请,每次以一年为期,但累计不得超过两年。第四十三条 学生服兵役按休学处理,学校可保留其学籍至退役后一年。第四十四条 学生休学学期未完成课程按未修处理。服兵役学生的成绩处理按有关政策规定办理。

第四十五条 休学学生应当离校,休学期间不得返校上课或参加考试,不享受在校学习学生待遇。

第四十六条 休学学生患病,其医疗费按学校学生休学期间有关规定执行。第四十七条 复学是指学生在休学期结束后新学期开学前一周申请并经学校同意恢复正常在校学习状态的方式。复学的有关规定如下:

(一)因病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必须在每学期开学前凭学校指定医院诊断和校医院的复诊证明,证明其已恢复健康,经学院审核报教务处批准方可复学;

(二)因其他原因休学的学生必须提出复学申请,经学院审核报教务处批准方可复学;

(三)学生在休学期间,未经学校主管部门同意从事与其申请休学理由不一致的活动,经警告无效者,取消其复学资格,按自动退学处理;

(四)申请复学的学生在休学期间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者,经审查确认,取消其复学资格,视不同情况按自动退学或开除学籍处理;

(五)未经学校同意复学者,其在休学期间擅自回到学校学习,学校不承认其所修读课程,不予学分。影响学校工作情节严重者,按本条

(三)处理;

(六)学生复学后编入原专业相应年级,按相应年级培养方案审核其毕业和申请学位资格。

第四十八条 学生在保留入学资格、保留学籍(含休学)期间不得报考其它院校,否则,学校将取消其学籍。

第八章 退学

第四十九条 退学是指学生自动放弃学籍或按学校的有关规定必须放弃学籍的一种取消学籍的处理方式。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予以退学:

(一)一学期出现不及格课程门数达四门以上(含)或必修课程达三门以上(含);在校期间首次累计不及格课程门数达到六门(含)以上,将给予学业警告。第二次达到学业警告条件,给予退学警告。第三次达到学业警告条件,予以退学;

(二)在校学习连续两个学期每学期选课不足12学分(不含毕业学年)者;(三)除服兵役者外,学生自入学报到之日起在校学习和保留学籍时间超过六年者(五年学制顺延一年);

(四)因病应休学,经动员无效,且一学期内缺课超过所选课总课时三分之一者;

(五)经校医院指定医院确诊,患有疾病或因意外伤残不能继续在校学习者;(六)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不参加学校规定的学习活动者;(七)超过学校规定的限期未注册而又无正当事由者;

(八)休学或保留入学资格期满后无特殊理由两周内不办理复学手续者;(九)未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交纳学费和学校要求交纳的其它费用者;(十)符合本办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所规定退学条件者;(十一)学生本人申请退学者。

第五十条 对退学的学生的处理,由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第五十一条 对退学的学生,学校出具退学决定书送交本人;因特殊情况无法将退学决定书送交本人,在校内发布公告,自发布公告之日起经过十日,即视为送交本人。

学校出具的退学决定书在送交本人的同时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备案。第五十二条 退学学生,在退学决定书送交或公告生效之日起办理退学手续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第五十三条 学生对退学处理有异议者,可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第五十四条 退学对学生不是处分,发给退学决定书;学习满一学年者,可发给肄业证书,满一学期不满一学年者,可出具成绩单,不发任何证书。

第五十五条 退学的学生不得申请复学。

第九章 考勤与纪律

第五十六条 考勤是指学校对学生参加课程学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学校规定的活动的出勤情况的考核。考勤包括考核学生的迟到、早退、事假、病 8 假、旷课等项目。学生必须按时参加培养方案规定和学校统一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

本条所说纪律是指学生应该遵守的学校对学生学业进行考勤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学生注册本校学籍期间必须遵守学校的有关考勤制度。

第五十七条 迟到是指学生晚于规定时间到达指定位置的现象;早退是指学生早于规定时间离开指定位置的现象;事假是指学校对学生因事不参加要求其出席的活动的允准;病假指学校对学生因病不参加要求其出席的活动的允准;旷课是指无故缺课或脱离实习岗位、实验场地、劳动场所等学校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各个教学环节的情况。

(一)学生上课无故迟到或早退十分钟(含)以上者,按旷课计。(二)学生不参加实习、实验、集体劳动等活动,或节假日结束后未经允许逾期返校,每缺席一天按旷课四课时计。

(三)无论因事因病,凡未经准假或准假但学生擅自超过假期而未续假者、事先无法请假、事后不补假者(补假是指在缺席事实发生后由本人或委托他人在两天内及时请假、提交请假单、病假条等凭据的主动补救行为),一律按旷课论。

(四)经常迟到、早退和旷课严重的学生,学校将按有关规章制度给予相应处分,情节严重者学校将按规定取消其学籍或给予开除处分。

第五十八条 学生因故不能按时上课或参加有关活动时,应事先请假。(一)病假一天以内者,向所在学院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请假;满两天以上(含)者,需持医生证明,向所在学院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请假,并在学院备案;满一周以上(含)者,学院应报教务处备案。

(二)学生一般不得请事假,如确有特殊情况须请事假时,一天以内由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批准,报学生所在学院备案;两天以上(含)一周以内须经学院主管领导和任课教师批准;超过一周者报教务处审批、备案。

(三)凡因故不能事先办理请假手续者,事后应在恢复正常学习状态后一天内主动办理补假手续;不履行补假手续或补假申述理由不够准假条件者,以旷课论。

(四)无特殊理由,缺席一周以上(含)者,无论是否办理补假手续,均以旷课计。

(五)除特殊情况(如无法间断的校外实习、实践活动等)外,节假日不计入考勤范围。

第五十九条 考勤工作由各学院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共同负责管理,采取由任课教师或学习项目负责人检查与学校、学院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校领导、院领导、教务处工作人员、督导员、教务员、辅导员均有抽查学生考勤的责任和权力。

第六十条 学生旷课,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习违纪处分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章 毕业、结业与肄业

第六十一条 我校本科生学制为四年或五年。毕业时间是指按学制年限确定的应毕业时间,拟毕业时间是指学生申请缩短或延长在校学习时间后的毕业时间。学生如不特别说明,学校认定其默认在毕业时间接受毕业资格审核。

第六十二条 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可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申请适当缩短或延长,缩短学习时间只允许申请一次,申请批准后一般不得更改。具体规定如下:

(一)申请延长学习时间者,四年制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得超过六年,五年制不得超过七年(含休学时间和其他保留学籍时间),学生服兵役不在此例。申请延长学习时间者必须在其拟毕业学期或默认毕业学期开学后一周内提出申请,并根据其申请得到批准的时间确定其毕业学期。

(二)申请缩短学习时间者,在校学习时间最短不得少于三年(含)。凡申请缩短学习时间者必须在拟毕业学期开学后一周内提出申请,并根据其申请得到批准的时间确定其毕业学期。

(三)凡未申请缩短和延长学习时间者,学校将视其已确认在原学制年限内完成学业,并据此审核其毕业和申请学位资格。

第六十三条 毕业是指学校对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业要求以及满足学校所要求的其它毕业条件的学生所做出的学业考核以及思想品德考核、身体健康状态考核结果。学生达到下列要求时准予毕业,并授予毕业证书:

(一)品行良好,无重大过失和受过相应处分,符合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的道德规范;

(二)修满所属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学分和所有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达到要求,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三)取得第二课堂要求取得的学分。

第六十四条 结业是指学校对完成修业年限、修满课程但未完成学业要求或未满足学校要求的其它毕业条件的学生所做出的学业考核结果。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内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但未取得规定的学分或未达到其他毕业要求,取得学分达到专业培养方案所要求完成学分的90%以上(含),发给结业证书。

第六十五条 肄业是指学校对在修业年限内未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或未完成要求的教学环节,中途终止学习的学生的学业考核结果。肄业的学生,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

第六十六条 下列学生学校不发任何学历证书:(一)学习时间未满一年者;(二)被开除学籍者。

第六十七条

凡毕业学期首次修读课程不及格同时又未提前申请延长学习时间的学生,可在下学期开学初给予一次考试机会,考核成绩仍不合格者,可申请延长学习时间。

第六十八条 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颁发及结业证书的发放,每年进行一次。第六十九条 学生毕业、结业或肄业前应办理离校手续,结清所有欠款,归还租、借的学校物品,持有关单位证明到教务处领取毕业或结业、肄业证书。

第十一章 附则

论我国对外贸易管理法律体系的完善 篇3

[关键词] 外贸经济 法律体系 保护措施

入世五年来,我国忠实地履行入世承诺,逐年按计划降低税率,按入世谈判确定的进度放松对贸易的管制,一些领域的改革速度已经超出了入世承诺。同时,我国成功地渡过了入世的五年过渡期,入世时不少人担心的国内产业大范围受冲击的后果没有出现,国内需重点保护的产业蓬勃发展,抵御风险的能力迅速增强。我国正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是一脉相通的。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大部分產品相对成本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比较优势。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一些行业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仍不具备与国外相应产业进行短兵相接地竞争的能力。如果我国放弃适度的贸易保护,我国的一些产业可能将面临灭顶之灾,一些新兴产业或尚未建立起来的产业可能无法正常建立和发展。为了尽快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保护体系,特别是要对部分幼稚工业加以必要的保护。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尽快修订对外贸易法律

为全面履行入世承诺,适应入世过渡期后面临的新形势,急需迅速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法规来管理我国的对外贸易。首先应对现行《外贸法》进行必要的修订。现行《外贸法》是我国政府管理对外贸易、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一部基本法律,于1994年颁布。12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营主体和经营市场更加多元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对外贸易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其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需要。WTO不少规则允许各成员方为维护公平的贸易环境采取适当措施。WTO成员,特别是美、欧、日等均在其外贸立法中以各种形式列明这些措施,以增强其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与此相比,我国外贸法显得过于原则,手段不足,可操作性不强,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抵御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此外,为了应对进口可能对国内市场和产业的冲击,我国先后颁布了新的《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和《保障措施条例》等,这些法规中的不少内容已经突破了外贸法,急需修改外贸法,使这些条例有上位法依据。新完善的法律首先应当成为适度的贸易管理法。既要加强政府对外贸发展的宏观调控,维护公平、有序的贸易秩序,又要充分保障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权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充分体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建立健全公正透明的贸易管理制度;要从法律上进一步建立和 完善我国对外贸易促进体系,从而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应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新形势,建立健全我国有效的贸易防御和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防止进口产品对我国造成的市场扰乱或产业损害,以保护我国国内产业的利益。同时,我国还应继续抓紧清理涉及对外贸易管理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内部执行的规范性文件。

二、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的透明度

要通过立、改、废建立和保持一套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增强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当前,政府行为法治化方面的要求突显出来,简言之就是立法要公开、透明,执法要公正、公平。与货物进出口许可制度有关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我国承诺,所有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或外汇管制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实施或执行前,均应对外公布,不公开的不予执行;在执行前应留出一段时间以供向主管机关提出意见;与技术标准和服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还要公布草案征求意见,或给成员提供磋商机会;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应在指定刊物上公布,并且应该容易获得。

三、进一步改进执法手段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管理方面立法无序、执法不严,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的现象仍然存在。为理顺国家对外贸易管理秩序,必须严格按照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和调整国家各有关主管部门的职责,避免交叉和重复。只有各部门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处理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为做到这一点,要克服“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倾向,在现有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按商品明确各部门管理范围,由多头管理向有序管理转变。由于外资企业在进出口许可制度上的优惠已经逐步减少,需对外资企业的管理办法进行清理,使之尽快过渡到“国民身份”,进而取消由商务部单独对外资企业实行特殊政策管理的规定,把外资企业进出口货物按照进出口商品属性,统一纳入进出口许可制度的体系中,不再“独树一帜”。要进一步实现贸易便利化,应通过法律法规的调整, 促使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管理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手段,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统一管理对外贸易,形成“政府部门建立平台,执法部门使用平台,第三方运行平台”的模式,实现网上发证和建立许可证件的“电子底账”,实现行政执法的“严密”和“高效”。

参考文献:

[1]刘萍屈广清: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关系的法理学思考[J].政法论丛,2005,(02)

[2]段丽娜郭晶:WTO在国际经济法中的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经济,2005,(02)

[3]史笑晓:国际贸易惯例及其适用问题研究[J].浙江学刊, 2002,(06)

医院对外签订经济合同的审核与管理 篇4

关键词:经济合同,审核,规范管理

医院的经济合同主要是指医院以书面形式同其他单位或个人签订的各类合同,是医院进行对外经济交往、技术交流和科研协作的重要载体,包括医药、物资、设备、基建工程、劳务、租赁等合同。

一、Y医院目前经济合同审核及管理的现状

笔者主要从Y医院现行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审批流程来展开阐述Y医院目前经济合同审核及管理的现状。

(一)医院相关制度

1.在合同审核方面,纪监审室于2012年拟定了“Y医院经济合同管理制度(试行)”,制度里规定了审核经济合同内容时的注意事项、合同履行、变更、解除,纠纷的处理,但没有约定各个部门的职责及权限。

2.在合同签署、归档管理方面,院办于2012年拟定了“Y医院规范办事程序”,制度里规定了医院所有协议、合同原件必须交院长办公室统一归档;凡属医院公务范围的各类合同协议必须由医院法定代表人或医院法定代表人书面委托副院长签字并盖章,否则一律视为无效合同。事实上,Y医院的合同散落在各经办部门,从没有进行统一归档处理。同时,有些科研类的合同科室主任未经院长的授权自己就与对方单位签署,其实这类合同是无效合同。

3.在物资采购方面,设备科于2013年拟定“Y医院进一步规范医疗设备采购及使用管理规定(暂行)”制度里规定了无预算、无计划原则上不予采购;逐级审批,10万元以上的设备需论证,合同签订金额大于10万元的预留质保金。Y医院在物资采购方面,除了有该项制度外,再无其他采购制度,比如自行采购的制度就比较欠缺,这样给合同审核带来一定的难度,因为没有制度可依。

(二)Y医院的采购合同审批流程(以设备采购为例)

Y医院的采购合同审批流程如下页图1所示,科室提出申请后,经过一系列的论证及审批,通过后经办组织招标采购,招标结束后中标方把合同送到经办部门,经办部门就把合同送到审计部门审核,审计部门审核通过后把合同反馈给经办部门,经办部门又把合同送到财务部门审核,财务部门审核通过后把合同反馈给经办部门,经办部门又把合同送给分管院长审核,分管院长审核通过后把合同反馈给经办部门,经办部门又把合同送给院长审核,院长审核通过后在合同上签字,最后,经办部门把合同拿到院办去盖章。

二、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日常的合同审核中发现Y医院的合同审核及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规章制度较笼统,没有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及权限,可操作性较差,比如合同管理制度,制度里没有明确经办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的职责及权限,有制度跟没制度一样,实际工作中业务人员很难把控资金的职责及权限,所以推诿扯皮的事件时有发生。

第二,送审环节不严密,审核信息未共享。Y医院所有的合同都是经办人员拿着合同到各个部门签字,其实各个相关部门都不知道最终经办人员送给院长签字的合同是不是曾审核过的合同,这样的审批流程潜在很大的风险。同时,审计部门的审核信息财务不知道,财务部门的审核信息审计部门也不知道,这样就形成了信息孤岛,不利于多方的信息共享,风险控制。

第三,合同未归口管理。Y医院的合同分散在各个经办部门,事实上各经办部门也未对本部门所签订的合同进行统计管理,各经办部门也搞不清楚自己一年中到底签了多少分合同,更有甚者还会存在合同遗失的情况,由此可见Y医院的合同管理很混乱。

第四,合同审批环节多、耗时长,管理方式落后。Y医院的合同从开始审批到最终院长签字盖章最快需一个周,平均需两个周,而Y医院的合同都是手工签署,分管院长及院长经常不在医院,他们不在合同就签署不了,所以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也造成了Y医院合同审批耗时长。

第五,合同种类繁多,对专业性较强的合同审核人员无法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核。Y医院目前的合同涉及到物资、设备、耗材、基建、科研、劳务、租赁、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而审计部门加领导就3人,而且都是学会计、审计专业出身,人少且专业单一,遇到专业性较强的合同审核人员无法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核。比如基建类的合同,仅仅能把握商务条款,其他的专业条款审计人员确实也不懂,所以审核起来就比较困难。

三、管理合同的规范措施

鉴于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希望对医院日后的合同审核及管理工作有所帮助。因合同管理信息化目前很多医院都没开展,因此笔者将重点介绍合同的信息化管理。

第一,建立健全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医院经济合同种类繁多,涉及领域广泛,管理部门较多,医院应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与权限,规范合同签订程序,加强合同签订归口管理工作。

第二,建立经济合同事前控制制度。医院所有对外签订的经济合同由经办部门拟定后,要经过相关业务部门的审核,重大经济合同要经法律顾问把关,医院应当设定一个范围,比如100万及以上的合同就算重大经济合同,这类合同的话要法律顾问把关,重大经济事项,应当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定,比如重大的投资决策,就应该医院领导班子共同决定。

第三,审核经济合同的重点内容。制度里应明确规定审计人员在审核合同时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内容,比如资金保障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权利与义务是否合理、平等;经济合同标的的数量、质量、价款、履约方式、合同期限以及支付方式是否明确、恰当;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是否明确等。

第四,加强经济合同执行过程的监管。对已签订的经济合同,应当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工作,检查有关部门是否按照合同约定执行,对合同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解决办法。

第五,完善经济合同的归口管理。应当明确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由其负责对所有签订的合同统一编号,统一加盖印章,并进行归档管理。合同执行部门对已经签订的合同要及时向归口管理部门备案。

第六,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应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未按单位有关规定执行的、应当报送相关部门审核而未报送审核的、未经单位领导批准私自更改或签订经济合同的相关人员,应当追究责任。比如科研类的合同,要是科室主任擅自与外单位前协议的话就应该追究科室主任的责任。

第七,实行信息化管理。这是笔者认为医院目前最迫切应该解决的问题,让合同在如下图的这样一个闭环里循环,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传输数据同源、信息共享;借助信息系统,实现风险控制。这样,合同在每个环节的流通都有痕迹,我们各个相关没门也可以查询到最终签订的合同是否是我们审核过的合同,具体包含以下九个节点。

一是提供合同范本文本库。软件能提供各行业的合同范本供人员选择使用,起草人选择对应的合同范本来拟定合同。同时软件能根据各类合同来提示审计人员应关注的审核关键点,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审核风险。二是合同审批会签可电签。合同审批实行网上电签,各经办人员、审核人员、院领导可随时随地审核签署合同审批表,提高合同的审批进度。三是合同档案管理。经办部门负责期初的基础信息录入,扫描上传所有与该合同有关的文件资料,包括合同从立项、审批、采购、签订、执行、变更等,合同归口管理部门人员只要手指轻轻一触滑动一下就可以在网上完成合同的统一的编号、统一归档管理。四是合同进度查询。合同管理软件可以明确记录合同进度,相关的经办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来查询合同的进度,随时随地了解合同动态执行的情况,这样审核人员可以看到每份合同到底完成到何种程度,完成的百分比是多少等。五是合同变更。记录合同变更的原因、影响,并将变更依据作为附件导入系统,关联结果,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查询每份合同的来龙去脉,即使变更也有据可查,权责明晰。六是预警系统。系统自动扫描并对所有快到期的结款、审批、收货、验收、付款等关键节点或事项进行预警,帮助医院提前做好财务规划和分析决策。七是统计分析从不同角度对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辅助经营决策,多样化的统计方式,自定义统计条件,并将统计结果输出图形。八是权限设定为工作人员赋予精确的相关业务权限,能够更加细化和明确每个员工的工作职责,加强管理层对实际业务、人员安排的合理性。九是与财务软件实现对接。经济业务发生后能自动生成凭证,这样可以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卫规财发[2010]89号)[Z].2010.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篇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工商管理硕士(MBA)招生简章

一、MBA教育简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之一, 我校于1987年获得联合国(UNDP/ITC)项目的支持,成立了国际工商管理教育中心,投资达数百万美元,全部师资被派往英、美和加拿大著名大学培训学习,引进了欧美全套课程体系、教材、参考书和教学方法,这是迄今为止在国际工商管理教育方面联合国对华援助的最大项目。1988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在对我校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质量进行严格考评的基础上,颁发证书承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等同于美国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这意味着该董事会下属的美国二十余所大学均承认我校上述学位,这在国内尚属首例。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于1993年开始招收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国际商学院MBA教育一贯秉承管理教育的国际化特色,注重跟踪国际上MBA教育的发展动向,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注重管理学科的系统化综合运用,外语与专业并重,大量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和案例授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授授课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

国际商学院MBA项目鲜明的办学特色、突出的教学质量在国内外教育界和学术界享有盛誉,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国际化、复合型企业经营和管理人才。MBA学子多次参加欧莱雅、尖峰时刻等商业策略竞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第九届欧莱雅全球在线商业策略竞赛中获得MBA组全球总冠军。

同时,国际商学院MBA项目一流的教育品质得到了社会大众和媒体机构的高度关注,在《福布斯》杂志“中国最具价值MBA”,《经理人》杂志“中国最佳MBA”,世界经理人年会“中国最具影响力MBA”等各项评比排名中均名列前茅,成绩斐然。

二、年提前招生工作安排

1.我校MBA2013年将进行四个子项目的分别招生,各项目有独立的选拔和评审标准,考生可根据个人意愿结合子项目具体招生安排进行选取;

2.招生形式分为提前招生和正常批次招生两种类型:

提前招生适用于:①申请国际项目的.全部考生;②申请全日制项目的考生,提前招生名额约占全日制MBA招生人数的60%;③申请在职项目的考生,提前招生名额约占在职MBA招生人数的60%。

3.参与提前招生的考生,申请任意项目并获得附条件录取资格后不得随意更改录取子项目。

4.考生可依个人情况参与报考:

(1) 申请国际项目的考生将有多次参与提前招生的机会,在申请国际项目失利后可重新申请之后批次的全日制项目/在职项目,也可参加正常批次招考;

(2) 申请全日制项目/在职项目的考生只拥有一次参与提前招生的机会,失利后可继续参加正常批次招考;

(3) 未参与提前招生的考生可直接参加正常批次招考。

注:关于提前招生具体安排详见MBA考生服务系统(crm.mba.uibe.edu.cn)查询

三、项目分类

注:报考时不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均统一报名。待录取前另行进行学制方式的确认,再选择填报全日制(二年学制,脱产)或非全日制(三年学制,在职不脱产)。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篇6

摘要:本文主在研究我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互关系,首先回顾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的经典理论,并从中根据我国自身情况,总结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情况,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观点,得出结论。

关键词: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研究一直是很多学者的研究方向,他们两者的关系从分歧到开始融合,又到一体化,这一切都是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分工一步步加深的作用。但从本质上来说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是企业国际经营的两种主要方式。而在当今,对外直接投资以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对外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

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出发,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一方面是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研究的前提假设截然不同;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各国的生产要素是同质的,不能自由流动的,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则假定要素流动,对外投资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本要素的利率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主要的联系反映在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

罗伯特·蒙代尔认为在存在国际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如果直接投资厂商始终沿着特定的轨迹实施对外直接投资,那么这种对外直接投资就会缩小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扩大对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形成对国际贸易的完全替代。依据他的逻辑,由于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商品和劳务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即限制资本流动可以促进贸易,增加贸易障碍则可刺激资本流动。资本流动越自由,替代贸易的作用就越大。

关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创造效应的研究主要是小岛清和马库森和斯文森。小岛清在《对外贸易论》中指出:“直接投资不但是资本的流动,还包括资本、技术、经营知识等的总体移动。”在贸易障碍产生投资的情况下,资本主要是流入进口替代部门。然而,如果资本的流动不是由关税引起的,而且主要是流入出口部门,那么投资和贸易之间就将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在这种条件下,资本流动将导致进一步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从而扩大贸易规模。马库森和斯文森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表现为替代性还是互补性,依赖于贸易和非贸易要素是“合作的”还是“非合作的”。如果二者是合作的,那么贸易和投资将表现为一种相互促进,即存在互补关系;如果二者之间是非合作的,则贸易和投资表现为替代关系。

二、中国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

我国的对外贸易是从1978年确立了改革开放开始的,并一直持续着高速的增长,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更是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高达22072.7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中中国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这样的迅速增长和贸易数额庞大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第一个特点。第二是近年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比较优势也越来越明显。第三,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我国的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我国现在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出口,更是加大了向高科技产品和创新产品的出口。第四,虽然外资企业仍然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但随着民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力量,他们在对外贸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第五,出口加工区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同时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加快,出口贸易区域布局。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也有很多弊端,贸易不平衡压力日益增大、出口增长方式亟待转变、贸易摩擦不断增加重要资源性商品进口安全问题凸现。但从总体来看,中国的贸易正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方向前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体现是“走出去”战略。主要特点有:一是“走出去”的规模不断扩大,到2010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78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75.6亿美元。二是投资地区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香港、泰国、俄罗斯、秘鲁、新西兰、南非。三是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从事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支部扩展到加工制造、石油化工、电子通讯、科教文卫体、交通运输、设计咨询、监理、计算机服务、资源利用、农业合作、研究开发以及医药等众多领域。四是投资方式已经扩大到投资办厂、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创办境外工业园区等。第五,国有大型企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民营企业逐步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第六,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相对忽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制造业的投资,忽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偏重对国内连锁效应弱的产业投资,而忽视对国内连锁效应强的产业投资,结果导致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的断档与分割,致使对外投资风险加大,总体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在中国的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一直受到各界学者的研究,很多的学者通过对中国自身的情况的分析,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的贸易发展。主要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消化吸收传统技术和转移过剩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構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扩散到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中去,可以带动我国的技术设备、劳务和商品的出口。此外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带动设备和中间产品的出口,(1)中方以设备作价进行投资,从而有利的带动了我国设备的出口。(2)通过设备更新和配套要求带动出口;(3)通过向海外企业供应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带动出口。

三、实证分析

本文即使要验证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互补和创造的关系。通过在《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商务部网站上的数据搜集,整理出了从1991年到2010年各年的中国进出口总额、对外投资、出口额的表格,如表1。这里所列的进出口总额与出口额为货物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额为非金融投资。

在表中IETRADE表示中国进出口总额,CFDI表示为中国对外投资额流量,EX表示中国出口额。为了验证在中国,中国的对外投资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我们采用了计量方法。首先是计算中国进出口总额与对外贸易的线性关系,我们得到:

从中可知R2=0.82,其相关系数很高。而且CDFI的系数为42.3,则证明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正相关关系,进出口贸易总额是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而增加的。

然后又把IETRADE作为因变量,CFDI作为自变量,可以的出新的计量公式:

CFDI=-41.18836223+0.01929631656*IETRADE.R2=0.816187。可知其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之间的仍然为正相关关系,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但是INTRADE前的系数为0.0193,说明进出口的小幅增额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起明显的作用。从上述两个检验中,我们很容易得知中国的对外贸易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相互关系的,而且属于创造效应,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互补。

最后,我们通过上述两个检验的结果,通过计算CFDI与EX的对数相关关系,来确定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我国出口的促进作用到底是多少。

在公式和结果表格中,R2=0.66,CFDI前面的系数为0.61285,可知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呈现正相关,当对外贸易额提升1个百分点的时候,我国的出口额提升0.61285个百分点。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不会抵消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还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所以我国应该大力推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这样不仅可以发展我国的企业,更可以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

四、结论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篇7

一、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

(一) 出口产品质量问题

中国社科院2010年10月25日发布《国家竞争力蓝皮书》, 显示中国的国家竞争力稳步上升, 全球排名从第七十三位上升至第十七位, 这个结果表面上反映中国进步神速, 但经过分析中国在竞争中仍然依靠以量取胜, 在质素上,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须作出很大的改进。

我国虽然已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 但还远远不是贸易强国, 根本原因在于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 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国际知名度高的品牌。据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 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约62.9%, 我国工业标准约有70%仍低于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另外, 由于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不断强化, 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而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 以限制某类产品的进口, 例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家禽, 其卫生标准要求竟高出国际卫生标准500倍;我国一家企业生产的蘑菇罐头, 由于有不符合检疫的嫌疑, 致使我国几百家生产厂出口到美国的所有罐头全部遭到卡关、查封, 损失巨大。诸如此类, 在过去的贸易中, 我国有不少产品因不符合发达国家过于严格的卫生、检疫措施, 遭到拒收、卡关、销毁, 造成贸易障碍或者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 我国许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率偏高, 返工、返修、报废等不良品损失过高, 导致工业生产中窗窗体底端能源、原材料消耗较大, 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 使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降低。同时, 多种产品技术含量低, 使用寿命不能满足需求。如数控机床类产品, 国外的连续无故障工作时间 (MTBF) 约8~9万个小时;而我国的同类产品的MTBF只有1~2万小时。在家用电器方面, 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

(二) 进口产品质量问题

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 大批进口商品涌入国门。然而随着我国进口商品检验监管水平和消费者质量意识的不断提升, 近年来进口商品频频爆出质量问题, 涉及范围几乎囊括所有种类的商品, 对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威胁, 例如以下产品问题事件:

2001年, 由于日本三菱公司生产的帕杰罗V31、V33越野车存在严重安全质量隐患,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吊销其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证书并禁止其进口;2006年, 美国美赞臣GENTLEASE牌婴幼儿人工配方奶粉检查出含有金属颗粒, 被紧急召回;2008年, 因密封不善而导致罐中奶粉被氧化, 美国雅培召回两批特殊配方婴儿奶粉;2010年, 各地检验检疫局对进口旧机电产品到货检验一次检验不合格3758批、涉及金额7.64亿美元, 占总金额的18.96%;2011年, 由于种种产品缺陷, 包括雪铁龙、保时捷、捷豹、沃尔沃品牌在内的6款进口车型, 在5月份一个月时间里陆续宣布召回。

由此可见, 为了确保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 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针对进出口产品质量加强监督和管理势在必行。

二、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的内涵

(一) 出口产品质量管理

我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赢得主动, 就必须加强出口产品质量管理, 树立“以质取胜”的战略意识。“以质取胜”战略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 二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三是创名牌出口商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 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效益与速度、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样品质量与批量质量, 以及质量和档次等方面的关系, 把出口商品本身的质量同国际市场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二) 进口产品质量管理

对于进口产品的质量管理可以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 (TBT) 的两面性, 以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防止欺诈行为等合法目的为由, 采取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种种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限制措施, 其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是国家维护根本经济权益与安全的重要技术贸易壁垒措施, 是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根据法律授权, 代表国家行使检验检疫职能, 对一切进入中国国境和开放口岸的人员、货物、运输工具、旅客行李物品和邮寄包裹等实施强制性检疫、对进出口商品质量进行检验鉴定管理。

三、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一) 产品质量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为了实现上述要求, 产品质量是主攻方向。进出口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进而影响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经济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 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关系国家形象, 越是在加大力度保增长的时候, 越要重视质量和效益。温家宝总理指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全面加强质量管理, 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这充分说明,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二) 产品质量管理是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一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主要由它与贸易伙伴国间的相对价格和产品优势等因素决定, 前者是由该国的要素禀赋及其使用效率所导致的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其贸易对手所形成的竞争优势, 后者则是指一国出口产品能够比其对手的相关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所形成的优势, 而这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产品质量相联系, 因此, 要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获得更高的外贸经济效益, 必须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

(三) 产品质量管理是打破技术贸易壁垒, 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增长的关键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 以质量、环保为代表的技术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 近年来, 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呈上升趋势, 国内不少大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较弱, 属于典型的速度经济型企业。中国出口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由品牌少, 低端产品多, 缺乏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的冲击, 表面上是对工业增速的冲击, 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 粗放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 产品质量管理是企业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四) 产品质量管理是维护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正常贸易秩序的有效保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出入境检验检疫通过对进出口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对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 保证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安全和人民健康, 维护对外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 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产品或我国生产加工企业的官方检验检疫与监管认证, 是突破国外的贸易技术壁垒, 取得国外市场准入资格, 并使我国产品能在国外顺利通关入境的保证;加强对进口商品的检验是为了保障国内生产安全与人民身体健康, 维护国家对外贸易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 以科技进步推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要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根本的出路在于加速科技进步, 发挥科学技术在产品质量提高中的关键性作用。首先, 要加强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使科技成果尽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 形成国际竞争的综合优势;其次, 要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提高生产效率, 不断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非价格竞争能力, 真正实现“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二) 妥善应对和合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

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应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 鼓励企业取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系列标准认证, 并根据WTO的要求, 加强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相互认证方面的协商与谈判。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壁垒的两面性, 借鉴各国所采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构筑我国的贸易保护体系。通过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 起到限制国外达不到国内相关标准的有关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作用, 从而规范我国进出口市场, 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 实施名牌战略

鼓励企业创名牌, 依靠科技进步, 坚持高技术起点, 瞄准国际先进技术, 开发新产品, 坚持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并加强在国内外市场的广告宣传, 政府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各种宏观管理手段, 实施名牌保护, 为企业创立名牌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培育出更多的“中国制造、世界名牌”, 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力。

(四) 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监管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通过驻场监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备案、资格审核、实验室检验、技术指导等方式, 加强对重要出口商品质量的强制性检验, 确保出口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以促进中国产品质量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提高, 从而扩大出口, 减少因质量问题引起的国际贸易纠纷。同时, 还要加强对进口产品的质量检验, 实时关注国外产品问题动态信息, 科学运用风险评估的手段, 加强进口企业监管, 防范进口产品以次充好、以旧顶新、以少冒多, 掺杂使假等情况的发生, 从严监管, 严厉打击, 严把进口商品质量关。

摘要: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证明, 产品质量是影响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和企业要采取多项措施来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 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产品质量管理,对外贸易,进出口

参考文献

[1]李钢, 李俊.推动以质取胜战略的深化与升级——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基础与必要条件[J].国际贸易, 2006 (5) .

[2]徐琴.以质取胜——改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J].当代经济, 2007 (6) .

[3]黄晓玲,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4]王翠, 论对外贸易中以质取胜的名牌市场战略[J].商场现代化, 2005 (31) .

[5]杭争.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3) .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篇8

风险是指能够对项目目标产生威胁或机会影响的不确定性, 风险的两重性, 既可以给企业造成损失, 也可以给企业带来效益。风险管理是指如何控制和处置风险。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目标就是通过正确识别和把握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 防止和减少投资损失, 降低投资成本, 提高投资收益。目前对外投资主要风险是外部风险和财务风险。在目前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 我们应从如下几点加强投资风险管理工作, 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强化风险意识, 明确项目投资原则, 防止盲目投资和过分多元化投资, 确立公司在经济危机时期风险管理理念

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不断扩大企业规模, 增强盈利水平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 企业通过不断对外投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 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无数案例说明, 对外投资的成败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 对外投资风险管理是企业在风险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在经济危机时期, 公司应确定谨慎的对外投资理念。

对外投资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外投资决策的依据, 公司如从以下几方面制定明确的对外投资原则, 确定谨慎的对外投资理念, 可减少对外投资的风险。即 (1) 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符合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 (2) 突出主业, 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非主业投资应符合企业调整、改革方向, 不得影响主业发展; (3) 投资规模与企业资产规模、资产负债水平和实际筹资能力相适应, 预期投资规模收益率不低于国内同行业同期平均水平。项目投资必须充分发挥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防止盲目并购和多元化给企业带来的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

二、如何确保对外投资项目建设资金, 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对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即便对外投资项目非常好, 前景很可观, 但如果没有筹划好后续建设资金, 项目风险也是非常大的。如何在确保对外投资项目所需资金的同时,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以下几个方面是非常关键的:一是在负债筹资的方式下, 综合考虑多个投资项目的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二是考虑项目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金所占比例过大导致企业自有资金不能实现保值和增值的可能性。三是项目投资股东单一, 会加大企业自有资金支出负担及其它方面风险。因此在做出对外投资项目决定前, 应对对外投资项目所需资金、预期现金流量、投资效益、投资的安全性等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建立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程序, 以确保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三、加强对外投资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是防止风险发生的有效措施

企业的对外投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基础, 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其内容应包括: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风险管理的工作程序等。其中风险管理方案制定应根据投资项目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风险程度以及生产经营的性质等方面的特点, 在全体员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 建立一个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阶段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 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责、权、利, 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四、全面构健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识别系统, 做到在风险发生时, 将损失降到最低。

对外投资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对外投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进行对外投资风险控制的前提是进行对外投资风险识别和分析, 对外投资风险识别是防范风险关键性的第一步。即识别哪些风险可能影响项目进展及具体风险的各方面特征。通过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查阅历史相关资料及与项目各环节负责人面谈等方式, 结合风险预警指标来认识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 并总结出对外投资项目面临的各种风险。全面构健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识别系统是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关键。

五、风险发生时应及时采取的相应措施

通过风险识别, 在风险发生前, 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如是政策风险, 应研究如何采取变通的方法有效规避政策对外投资项目带来的风险;如是后续资金问题, 提前做好招商引资, 引进战略投资者或者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进行解决, 并同时采取节省成本、集中资金使用等方式来进行预防。在风险发生时, 可采取及时改变施工计划、采购计划等来防止风险的扩大, 或者对项目进行转让的方式来来制止或避免损失的发生。风险发生后, 应全面分析其发生原因及所采取的措施, 在此基础上分析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公司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是否适合公司的经营、管理特点等。风险的解决方案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工作, 由于投资项目风险发生的因素较多, 因此, 要全面彻底的降低乃至消除风险因素的影响, 必须采取综合治理原则, 动员各方力量, 科学分配风险责任, 建立风险利益的共同体和项目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 才能将风险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 使投资项目取得理想的投资收益。

总之, 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 我们应加强对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篇9

1.1 从整体贸易结构来看, 由实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 深圳的服务贸易发展很快, 量上来说经历了从无到有, 质上由小到大, 行业领域宽度不断拓展, 在经济总量占比上有所提高。新时期, 国际服务业正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实物贸易的基础上发展服务贸易, 一来可以拓宽对外贸易产品的领域, 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提升对外贸易的综合实力;二来, 发展服务贸易是对当今对外贸易新形势的积极反应, 把握住了发展的时机, 不仅可以获得一个新的增长动力, 而且还可以成为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的主导国家。再者, 深圳近来对外贸易增长的放缓甚至下滑, 都说明以实物性为主导的对外贸易, 快速的增长已不可持续, 此时需要新的增长拉动力出现。

从2000年开始, 深圳市服务贸易出现好的趋势, 其进出口总额在不断增长:2000年为17.21亿美元, 2001年为19.12亿美元, 2002年为29.84亿美元, 2003年为41.22亿美元, 2004年为60.57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达到36.3%。其中, 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则分别为8.53亿美元、8.84亿美元、17.72亿美元、25.13亿美元和35.93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已达到43.72%;服务贸易进口总额则分别为8.73亿美元、10.32亿美元、12.13亿美元、16.14亿美元和24.63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29.7%。到2011年服务贸易达到500多亿美元, 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11%。

1.2 从商品贸易结构来看, 从轻工纺织到机电产品, 再到高新技术产品转变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后,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深圳市出口商品结构逐步调整和改善, 如90年代中期出口商品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深圳市外贸大致经历了从轻工纺织为主到机电产品为主转变, 之后再到高新技术产品作为主要支撑点和新的增长点三个阶段, 成功地实现出口产品结构连续升级的过程, 有明显的迹象表明: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将成为深圳现在到未来一段时间里对外贸易经济的强劲增长点。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 深圳市主要出口的初级产品有:粮食类、肉类、服装, 1990年相比1989年而言, 其中肉用活猪、服装增长速度强劲, 肉用活猪增长了42.44%、服装更是增长了81.01%。而此时的机电产品, 出口量不是太大, 可是增长潜力是可以预见的, 像电视机、收录音机、电话机分别获得16.75%、23.11%和24.18%的增长率。

90年代初到2000年, 出口产品相对份额上, 出现了大的变化。像粮食类和肉类出现了明显的一段上升之后下落的历程。然而, 在此阶段, 机电产品出口还处在上升的阶段。此时, 在出口贸易的份额中取代了初级产品的位置, 成为了出口的主导产品。主要进口的产品主要为家用电器、汽车、摩托车、计算机和彩色电视机。其中, 汽车一直处于持续的增长;摩托车出现大的变动, 1995年出现了一个转折点, 进口量出现急剧下降。而其他家用类电器的变化和摩托车的相似, 只是变化的剧烈程度平缓一些。

21世纪开始,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渐地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 将成为推动深圳市的进出口取得高速增长的新亮点。

有关数据显示出, 2010年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相比2009年增长了27.39%, 进口增长率为39.66%, 出口增长率为25.61%。其中,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进出口相比于2009年增长率达到了83.61%, 取得快速的发展;另外航空航天技术、光电技术、电子技术、材料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的增长率都在两位数以上, 只有生物技术出现下滑。

2 深圳对外贸易近况

2011年, 深圳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保持较高增速, 但全年总体上呈现前高后低走势。据海关统计, 全市进出口总额4141亿美元, 增长19.4%。其中, 出口总额2455.25亿美元, 增长20.2%, 进口总额1685.74亿美元, 增长18.2%。最近, 2012年2月份同比2011年2月份在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上都有所增长, 而2012年1月同比2011年1月在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上都有所下降。2012年1~2月全市进出口总额562.89亿美元, 同比2011年1~2月份下降3.5%。其中出口总额327.00亿美元, 下降6.0%, 比1月份上升了5.8个百分点;进口总额235.89亿美元, 增长0.3%, 比1月份回升了29.5个百分点。

同比2011年1~2月份, 对外贸易增长放缓, 甚至总额上有所下降, 主要是由于在1月份出现一个低位点,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从低位点攀升的过程, 因而, 2月份在低位点的基础上以一个平缓的速度向上攀升。总的来看, 对外贸易将会呈现一个逐渐攀升的过程, 进入一个平缓增长过程。

3 深圳对外贸易趋势

3.1 深圳对外贸易的总体增长速度将趋缓

可以预计, 未来几年, 深圳市对外贸易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长, 不过增速将会出现回落。从时间序列来看, 随着金融危机过后对外贸易将出现复苏性增长, 再者由于对外贸易发展的惯性, “十二五”期间对外贸易增长将大致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曲线走势。

3.2 加工贸易产品比重持续下降

早些年, 深圳市加工贸易在深圳市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 由于劳务成本、要素成本等的增加和相关政策的调整, 这种抑制加工贸易继续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强, 加工贸易由早先发展起来的沿海发达地区向外转移的势头将持续加快, 这种演化趋势将导致加工贸易额在全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将继续减少。

3.3 出口的产品结构将加速升级

可以想象, 未来几年, 深圳市出口的产品将向高端升级的能力会不断提高。这将有利于推动深圳市出口结构不断向高端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升级。另外, 出口的产品结构升级的方式, 既有传统的产业间升级, 例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也有随着垂直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国际分工中, 向着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价值链两端攀升, 如零部件制造和生产环节向具有高附加值的部分升级, 或向产业价值链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升级, 抑或向产业价值链下游的自主营销渠道、自主专有品牌环节升级等。与此同时, 随着国内成本上升, 深圳市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将遇到成本竞争劣势的挑战, 很可能出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 更甚者向海外那些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的情况。因而, 深圳市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比将会不断地下降。

3.4 顺差将不断扩大

总的来看, 深圳市对外贸易出口的增长速度将会高于进口的增长速度, 所以深圳市贸易顺差的这种局面将会出现进一步的扩大。深圳市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 一来使得贸易净出口对深圳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会增大;二来有利于提升深圳市对外贸易的主体地位,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

3.5 对外贸易的条件将取得一定的改善

“十二五”时期, 深圳市的进出口产品价格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 深圳市出口产品的结构升级后, 可以想象的到这类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将会比较大, 加上深圳市逐渐进入研发、技术、科技和品牌营销渠道等具高附加值特点的产业价值链的两端环节, 以及随着我国国际价格话语权影响力的提升, 预测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将会上升;其次, 虽然深圳市对资源类型产品的进口总量还会增加, 可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等因素, 国内资源的使用效率将会提高, 因而深圳市对资源品的进口增速将会趋缓;与此同时, 因为全球资源品价格在前一段时期出现大幅的上涨, 因而资源品价格很难出现新一轮的快速上涨。总而言之, 在“十二五”期间, 本文预测深圳市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上涨幅度及速度较快并且将会超过进口产品平均价格的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 深圳市对外贸易条件将从前一时期的恶化情形中走出来, 取得好的对外贸易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树文, 孙彦玲.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 2006 (09) .

[2]称正磊.当前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思考[J].当代经理人, 2006 (02) .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篇10

1.1 出口贸易变迁描述

我们从出口量、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国家三个层次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出口贸易的变迁, 并试图探寻其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1.2 出口增长率变化

依据出口增长率, 很容易将新疆出口贸易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80年代新疆出口额以每年34.7%的速度增长。1990~1999年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出口增长率年均仅9.36%, 1990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00后年出口额以年均37.5%的速度增长。数据仅是表象, 我们试图找到其背后起作用的真实原因。

1.3 出口商品结构变迁

出口商品结构的变迁是本文划分新疆出口贸易发展阶段的第二个依据。20世纪80年代新疆主要出口产品是低附加价值的几乎没有加工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到1990年代出口经过初级加工的农产品、工业品以及一些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商品2000年之后, 则以出口极具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的商品为主。

新疆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经历了两个转折点:

1990年的出口倒退是新疆出口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对比其前后两个时期, 新疆出口商品构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即初级农产品出口出现大幅度收缩, 初级工业品、日用百货以及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电子商品成为出口贸易构成的新支柱。

2000年后新疆的对外贸易明显走上了文化意识性较强的民族特色产品出口的道路, 这是新疆出口发展的第二个转折点, 新疆在出口策略上做出了强化商品文化意识的选择。2000年后新疆出口总额成倍增长, 出口商品主要是具有文化意识性的民族商品, 民族特色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广泛欢迎。近年的出口商品中, 机械类商品渐渐崭露头角, 资本密集型与高技术产品也更多地出现, 新疆正在向出口的更高阶段前进。

1.4 出口国家的变迁

新疆出口贸易发展阶段划分的第三个依据是商品出口主要国家构成的变化。国际贸易更多依赖海运, 而新疆恰恰是我国距离海洋最远的省份, 加之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 这就注定了新疆出口的高成本和在国际市场上的弱竞争力。但新疆独特的地理区位 (56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与8个国家接壤等) 决定了新疆具有发展边境贸易得天独厚的优势。1980年代, 新疆虽然与巴基斯坦、中亚等周边国家有贸易往来, 但这些国家没有借地理优势成为新疆的主要贸易对象国, 相反, 倒是欧洲国家、美国、日本等国成了新疆主要出口国。直到1990年代以后新疆对边境国家的出口才崭露头角, 新疆边境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在1990年代以前一直在34%到41%之间波动, 而2000年以后, 边境贸易占到新疆贸易额的70%~76%之间。由此可以推断, 新疆具有发展边境贸易的地缘优势。

2 民族文化与出口贸易的互动

2.1 文化对出口影响的描述

改革开放伊始, 新疆便积极寻求发展海外贸易, 但直到1990年, 与新疆建立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仅为42个, 对外贸易长期徘徊, 甚至倒退。

1990年代后, 随着新疆对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展开, 新疆出口走上了依靠文化特色推进出口贸易的探索发展的道路。

对比新疆对外文化交流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看出:第一, 新疆对外文化交流繁荣的时期, 新疆对外贸易亦发展较快;反之, 对外文化交流停滞的时期, 对外贸易就出现徘徊或倒退。第二, 文化的交流推动新疆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展, 随着1992年之后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新疆对外贸易迅速扩展, 到1997年, 新疆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第三, 对照新疆出口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主要国家可以发现, 与新疆文化交流密切的国家和地区 (如日本, 美国, 土耳其, 中亚五国, 苏丹, 德国等) 往往也成为进口新疆商品的大国。尤其是随着新疆同中亚五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广泛, 不仅在文化上扩大了新疆的影响, 更增加了新疆对这些国家出口的巨大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 出口贸易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 是文化交流的物质基础。

2.2 文化与出口的互补

国际贸易中有一种普遍的认识, 出口商品的附加价值越高, 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越强, 出口高技术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商品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最佳选择。

但有时最佳选择会遭遇暂时无法实现的障碍, 高资本、高技术的产业通常都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不懈的积累。新疆工业总产值在1991年才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在高资本、高技术产业上与早已在这一领域遥遥领先的欧美发达国家竞争国际市场, 新疆没有丝毫的优势。新疆的优势是其雄厚的民族文化以及以其文化为依托的民族特色商品。了解、发展自身优势, 并最终获取收益, 这是新疆出口贸易的必然选择。1997年, 特别是2000年以后新疆贸易出口出现急剧增长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 地理优势, 产业优势 (周边国家多是重工业倚重型的产业结构) 等, 仔细分析, 不难发现, 新疆出口畅销产品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出口国家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新疆正是充分认识并发挥了这一优势, 民族特色商品的出口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出口, 消费者消费这些商品的过程也是解读新疆民族文化的过程。

商品的文化意识性更多的是文化的延伸, 因为它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带来的效用是不一样的。一件消费品, 除了本身使用的物质效用以外还会带来额外的效用, 通常表现为精神效用。根据商品需求理论, 精神效用较强的产品其需求曲线与普通商品的需求曲线不同, 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 这主要是因为需求曲线还代表了另外一层含义——产品的边际效用曲线。普通商品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而精神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具有强文化意识性的商品通常会表现出精神商品的这一特性, 很难估算出拥有文化意识性的商品会为消费者带来多少额外效用;同样, 也很难估算出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抵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带来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趋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即:对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 因为其文化偏好相同或者相似, 对同种商品的消费会得到大致相同的效用, 需求曲线无疑会变得平缓。因此, 出口商品的文化意识性会在流通领域创造商品的附加值。

从商品竞争力的角度看, 商品的文化意识性改变需求曲线的弹性后, 使得文化特征商品的竞争力大大加强了。

2.3 文化影响消费偏好的天然优势

民族文化在工业化社会如何传承、保护与发展是各种民族文化面临的共同问题。以新疆对中亚国家的出口来说, 中亚国家的主体民族在新疆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民族, 民族文化同根同源, 如哈萨克斯坦与新疆的哈萨克族。就此而言, 新疆对中亚国家出口贸易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方面, 因为受前苏联的影响, 中亚五国重工业更加发达一些, 工业文明也相对重一些, 这对本身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的中亚国家来说, 文化的碰撞要相对激烈一些, 既要适应时代、跟上发展, 又不能丢弃自身文化, 表现在具体消费行为中便是更加偏爱本民族的特需用品, 从消费者角度来讲, 民族特色商品无疑会带来更高的心理效用。另一方面, 尽管消费者会对传统文化与商品有一种特殊的需求, 但因为受到现代化工业文化的影响, 消费者会对传统文化及其商品进行修正。因此, 中亚五国消费者更感兴趣的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现代文化的产品, 而新疆的民族文化也正处于这一阶段, 并且因为新疆民族众多, 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广泛, 这在新疆民族特色商品中表现突出。这些产品在出口后, 引起消费者感情上的共鸣, 让消费者得到更大的效用。

新疆改革开放之初便开始同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往来, 可起初并没有形成规模, 但从强调并支持民族特色商品的发展, 民族特色商品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以后, 中亚地区便迅速成为新疆贸易出口的最重要地区。可以说, 民族文化叩开了新疆产品在中亚的大门。2000年后, 新疆出口贸易快速增长, 其出口产品的文化意识性的作用不可忽视。对于同新疆民族文化差别不大、甚至极为相似的中亚五国和中东阿拉伯国家来说, 消费者消费这些民族特色产品可以给他们带来更高的效用, 这是一种文化偏好效应。

2.4 民族文化对产业的影响

市场竞争力强的商品无疑带来更高的利润回报, 在资源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必然大量涌入该产业以追求利润。对于新疆的民族特色产业来说, 消费者因受商品的民族文化正效应影响而使得商品更具有市场优势, 旺盛的市场需求引致的资本涌入不仅可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还可以拥有更多的资源来发展民族文化。而从社会各个部门涌来的资本亦带来了其原有的技术与理念, 这些理念不仅加快了民族产业前进的步伐, 还与传统文化直接碰撞、交流、融合, 共同发展。

涌入的资本带着各自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挖掘开发出一系列的民族产品, 延展民族产品的产业链。这些产品既可能符合民族文化的含义, 也可能与民族文化相悖。因此, 短期看, 民族文化及其相关产品必然以辐射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伸出自己的触角, 这些民族特色产品走向市场接受消费者的选择, 符合民族文化诉求、体现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商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的竞争力;而那些与民族文化相逆的商品因缺乏竞争力渐渐退出了市场。市场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厂商配置资源, 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经济与文化的互动。长期看, 生产者会通过对产业的调整来确定产品的主要方向, 通过市场信息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并且保持企业产品与文化发展的协调与互动。

由此可见, 民族文化在引领区域产业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面对全面发展的多元社会, 人们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许多跨国公司都在努力融入、利用当地的文化来宣传自己, 扩大产品的影响力, 作为民族众多的新疆, 在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实现经济发展, 这需要积极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对外贸易视角, 以新疆出口贸易为切入点, 从出口产品的规模、结构以及出口国家的变动等方面, 分析民族文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对相关产业的促进, 探讨民族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出口,民族文化,民族特色产品

参考文献

[1]黄英, 王雅林.文化产业双重效益的实现机制研究[J].学术研究, 2009.

上一篇: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下一篇:无砟轨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