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改编

2024-05-21

电影改编(精选十篇)

电影改编 篇1

《重庆晚报》消息,IP(具有知识产权的智力项目)热在影视圈持续升温,几乎每天都有所谓IP作品开拍或上映。最新的消息是,《新华字典》和“俄罗斯方块”被互联网公司注册,将被改编为影视剧。国内还有怎样匪夷所思的IP会被改编?中国影视创意已经枯竭到拉《新华字典》来做噱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认为,《新华字典》是惠及几辈人的工具书,如果改编得当,借经典的名声拉动票房无可厚非。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自诩“IP热”的准支持派,“IP本身无可厚非,我们不能因IP转化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而忽视这种新形态的存在。上世纪90年代,对于数字化取代胶片拍摄,业内许多人是抵抗、不屑,甚至认为是种堕落。但现在回头看,时间已证明一切。”李少红在影视产业打拼30多年,圈里的热词起起伏伏经历了好几轮。如今,IP之于电影是又一次革命,李少红认为电影人应该尊重互联网给电影产业带来的改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汪海林给IP热投了反对票,他说,“IP实际上是I poor,我很穷。尤其是有人动了《新华字典》的脑筋,原创真的如此匮乏?”汪海林给出抵触IP的理由:现在一说要找创意源,很多人就诉诸互联网热词,很多选题本身欠缺专业性,不具备电影转码条件,“如果创作完全依赖于热点,那是电影的悲哀了。”

电影改编合同 篇2

乙方(被许可方):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就甲方授权乙方改编并许可使用甲方拥有著作权的《 》小说之事宜,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以兹双方共同遵守:

第一条 甲方系小说《 》的唯一著作权人,甲方同意授权乙方将该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文学剧本并拍摄电影(电视剧)。

第二条 甲方保证有权签署并有能力履行本协议,且履行本协议不存在任何法律上的障碍。甲方保证从未授权除乙方以外的任何第三方行使本协议第四条中所授予乙方的权利,在本协议有效期内,甲方不会自行行使本协议第四条中授予乙方的权利,亦不会将其另行授予除乙方以外的任何第三方;

第三条 甲方保证该小说内容不侵犯任何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著作权、名誉权、隐私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且不存在任何针对该小说的权利纠纷、索赔或者诉讼。

第四条 甲方授予乙方以下权利:

1.将该小说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文学剧本;

2.根据由小说改编而成的文学剧本拍摄电影(电视剧),在_________地区发行(播放);

3.乙方还可以将其所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制作成各种音像制品发行,同时也可以网络的形式发行该电影(电视剧)。

第五条 乙方向甲方支付版权使用费的方式和标准为:

1.一次性支付报酬:_________元;或_________。

2.版税:每个拷贝_________元;或_________。

乙方应在本合同签字后_________天内,向甲方预付上述使用费的_________%,其余部分在电影(电视剧)摄制完成后_________天内付清。

第六条 甲方应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之前向乙方提供文字作品的电子版本、打印稿或者文字作品手稿的复印件。

第七条 甲方授权乙方使用该小说的期限为本合同签署生效之日起_________年 ,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第八条 甲方的权利义务

1.甲方未按照协议约定的期限向乙方提供文字作品的电子版本、打印稿或者文字作品手稿的复印件,每迟延一日应按报酬总额的 %向乙方支付违约金。逾期_________日仍未向乙方提供的,乙方有权解除本协议,除支付违约金外,还应赔偿给乙方造成的经济损失。

2.甲方依法享有在根据其文字作品摄制的电影(电视剧)及其他衍生产品上署名的权利。署名的格式、具体位置及字体大小由甲、乙双方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协商决定。

3.甲方对根据其同意的改编稿而摄制的电影(电视剧),不得提出保护作品完整性的要求。

4.本合同签署生效之日起_________年内,甲方不得自行行使本协议第四条中授予甲方的权利,亦不得将其另行授予除乙方以外的任何第三方,否则,应赔偿乙方因此而遭受的一切经济损失。

5.甲方应乙方的要求对文字作品进行改编的,有权获得相应的报酬。

6.乙方应在甲方交付该小说后 日内开始上述文字作品的改编和拍摄,因故不能按时开始,双方另行商定日期。

第九条 乙方的权利义务

1.乙方可以根据摄制的需要,在不变动上述文学的主要线索、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的情况下,修改上述作品;若乙方希望聘用甲方担任改编文字作品的编剧,由甲、乙双方另行协商并签署书面的《聘用编剧合同》。

2.对于该小说,乙方享有协议同第四条规定的甲方所授予的权利,超越甲方授权对小说作品进行处置的,应征得甲方同意。

3.在摄制电影(电视剧)的过程中,乙方如果认为有必要,可以聘请甲方担任顾问,为乙方的拍摄工作提供咨询服务。甲方的酬金按日结算,标准为每天¥_________

元。甲方担任顾问期间的食宿及交通费用由乙方承担。

4.乙方承担摄制上述小说所需要的费用,并负责安排摄制及电影(电视剧)的推广、宣传。

5.乙方为推广以上述小说为蓝本摄制的电影(电视剧),有权根据电影(电视剧)(电视)剧本编写、发表内容提要和海报。

6.根据小说《 》改编而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其著作权由乙方依法享有。

7.根据小说《 》改编而成的文学剧本的著作权,按照乙方与改编文学剧本的编剧之间的约定由乙方或编剧享有。

8.乙方为其摄制的电影(电视剧)及其衍生产品的宣传、推广需要,有权使用甲方向其提供的资料以及甲方的姓名和肖像,无须另行征得甲方同意,亦无须另行向甲方支付酬金,但仅限于对电影(电视剧)进行宣传、推广之目的。

9.由于甲方的原因不能拍摄上述文字作品,乙方有权要求甲方返还预付的费用,给乙方造成经济损失的,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10.在本协议期满后,乙方可以继续发行根据上述文字作品摄制的电影(电视剧)。

11.如甲方将本协议第四条规定的权利授予其他任何第三方,乙方有权要求甲方赔偿给乙方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并有权解除本协议。

第十条 在本协议签署生效之日起_________年内,若甲方决定转让本合同第四条中所授予乙方权利之外的、其享有的有关文字作品的其他权利,应书面通知乙方。在同等条件下,乙方享有优先受让权。违反本条规定的,甲方的转让行为无效。第十一条 保密条款

1、在根据由小说《 》改编而成的文学剧本摄制的电影(电视剧)公映之前,未经乙方同意,甲方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剧情、演员、拍摄进度等与电影(电视 剧)相关的一切信息以及与本合同相关的一切信息。

2、甲方保证对在讨论、签订、执行本协议过程中所获悉的属于乙方的且无法自 公开渠道获得的文件及资料(包括商业秘密、公司计划、运营活动、财务信息、技术信息、经营信息及其他商业秘密)予以保密。未经该资料和文件的原提供方同意,另一方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该商业秘密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

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保密期限为_________年。

甲方若违反上述保密义务,应支付违约金 元;违约金不足以弥补损失的,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二条 若甲方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死亡,本协议继续有效,甲方权利、义务由其合法监护人或继承人享有或承担。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本协议终止:

1.协议期限届满,甲、乙双方不再续签本协议;

2.甲、乙双方通过书面协议解除本协议;

3.因不可抗力致使协议目的不能实现的;

4.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其他合同终止情形的。

第十四条 通知

1.根据本协议需要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全部通知以及双方的文件往来及与本协议有关的通知和要求等,必须用书面形式,可采用_________(书信、传真、电报、当面送交等)方式传递。以上方式无法送达的,方可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

2.各方通讯地址如下:_________。

3.一方变更通知或通讯地址,应自变更之日起_________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否则,由未通知方承担由此而引起的相关责任。

第十五条 本协议未尽事宜,可协商补充之,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第十六条 在履行协议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交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第十七条 本协议一式两份,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乙方:

《理智与情感》的电影改编浅析 篇3

关键词:简·奥斯丁 剧本改编 反讽手法

一、《理智与情感》作者与小说简介

简·奥斯丁( 1775—1817) 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世界女作家中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被伍尔夫称为“女性之中最完美的艺术家”。 英国评论家F.R.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中评论简·奥斯丁“以坦诚虔敬之心面对生活;有巨大的吐纳经验的能力;显著的道德力度;技巧上有很强的独创性 。”美国文学评论家艾德蒙·威尔逊评论说:“一百年来,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惟独莎士比亚和奥斯丁经久不衰。”奥斯汀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机智诙谐的文字描写了中下层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她的小说也深受电影界尤其是好莱坞的青睐,其六部小说已全部被搬上银幕。

《理智与情感》(1811)是简·奥斯丁的处女座,也是她极具幽默极具讽刺的作品之一。故事讲述一个败落的英国庄园主去世后,由于当时的遗产法规定家产只传男不传女,他的三个女儿都面临着被扫地出门的命运,如何嫁一个好丈夫便成了她们的燃眉之急。大女儿埃莉诺沉着稳重,为了全家的幸福她深深藏起自己的儿女私情;二女儿玛丽安率真任性,为了追求爱情甘愿付出。当然最终“理智”与“情感”都得到了真爱。

二、原作魅力

奥斯丁的小说具备完美的小说艺术:高超的叙述方式,完美的情节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活泼流畅的对话,精妙技巧的讽刺。

奥斯丁小说恰好吻合了电影艺术家夏衍先生提出的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所必备的三个条件: “要有好的思想内容,作品对广大观众有教育意义; 要有比较完整紧凑的情节,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即有矛盾、有斗争、有结局; 要有几个( 至少一个) 性格鲜明、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在当今全球社会婚姻观念面临危机之时,以婚姻为主题的小说及由它们改编的影片自然备受关注。《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家庭观所推崇的道德与理智,对于今天重建家庭伦理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三、剧本改编及导演心血

《理智与情感》于1995 年搬上银幕,由英国女演员埃玛·汤普森改编并担任主演,由中国台湾导演李安执导。影片的经典改编成为“简小说今后制作影片的衡量基点”。这部电影囊括了电影界几大最孚声望的奖项: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柏林电影节大奖—— “金熊奖” ,“金球奖”最佳剧本和最佳故事片奖。制作者是美国一家小公司, 米拉奇影片公司, 发行者是美国好莱坞的一家大公司, 哥伦比亚公司, 这种组合必然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 其中必然融入了中国文化,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古代到现代;从女作者到男导演;从西方到东方。在一部影片中这些文化矛盾如何冲突和融合的? 其中的关键是李安的作用,李安像是一位指挥家,临时应邀指挥一支训练有素的乐队,并且对于作品的演奏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意。好莱坞制片方主动找到李安作导演,主要是其有少年时期在台湾生活造就的中国文化底蕴和青年時期在美国留学生活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事实证明导演李安果然不负众望,《理智与情感》首次被搬上电影银幕获得巨大成功并成为简·奥斯丁作品的改编典范。

文学给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电影则赋予文学以新的生命。喜欢小说的读者大都抱着看到改编电影完整再现原著风貌的愿望,但电影毕竟是一种与小说不同的且自成体系的艺术媒介,所以《理智与情感》的编剧对小说做了电影化的处理,她依照电影重视视觉的创作规律,把奥斯丁书中随处可见的大段大段争辩性对白加以精减和控制,这样使起其原文中机智讽刺减弱,而我们从奥斯丁那里获得的乐趣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来自语言本身。所以当文字描述的情景搬上荧幕,原文味道的损失是件无可奈何的事。比如,对沉浸在丧夫和丧父之痛中的老达什伍德太太和玛丽安小姐,作者这样写道: 母女俩在极度的哀伤中互相鼓励。她们一遍又一遍地主动重温、寻求并制造那种在开始曾经使她们极为伤心的痛苦。她们使自己完全沉浸在悲哀之中,在所有能够提供不幸的回想中去寻求更多的不幸,并决心将来永远拒绝一切可能的安慰。

四、改编精髓——反讽手法

《理智与情感》中作者出色地运用了反讽手法,通过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塑造出一系列滑稽可笑、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们在笑声中领略其对世界、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洞察。因此,“反讽”也就成为衡量改编奥斯丁小说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影片通过对小说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成功地保留了小说中的精髓———反讽。小说开头部分达什伍德先生临终前要求儿子约翰照料继母和妹妹,发誓每年付给他的妹妹们3000 英镑,迫于常情他不得不答应。但遭到他妻子范妮的强烈反对,最终答应分文不给,只待搬家时做些邻里相助的事就够了。埃玛·汤普森从小说中,选择性地复制了人物对话,让观众从中体会到约翰夫妇讨论年金这件事上所表现的自私和冷酷,再现了小说中的反讽艺术。比如:

约翰:“ 亲爱的,我的意思是给她们3000 镑。”

芬妮: “噢,毫无疑问! 够大方的……”

约翰: “利息可以成为她们的一笔额外收入。这份礼当然也就兑现了我对爸爸的承诺。”

约翰: “当然,他没有规定具体的数目……”

约翰: “那就1500 吧。1500 怎么样?”

芬妮: “就是亲妹妹也给不了一半那么多,甭说是同父异母的了。”

约翰: “她们不能指望更多的了。”

芬妮: “天知道她们想要多少。问题是你给得起吗?”

约翰: “她们的母亲活着的时候,每年给100 镑。这可以了吧? 这比一次拿出1500 强。”

芬妮: “如果她活过15 年还不死,我们可就全栽了。有年俸可拿的人往往总也不死的。”

除了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在奥斯汀小说中也比比皆是,它是构成其作品艺术大厦的基点。影片的结尾可以说是全片最大的反讽。追求浪漫激情的玛丽安最终理智冷静地嫁给了她一度嘲讽过的老男人布兰登上校。一直不满于妹妹过分感情外露的埃莉诺在爱德华重获自由那一幕中喜极而泣,完全丢掉了以往的矜持,长期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既然是改编,绝对忠实于原著是不可能的。安德鲁认为,“最‘忠实’的改编未必是最‘好’的改编,因为改编是一种创作,既要忠实原著,又要有今天对艺术形象的再认识。

参考文献:

[1]简·奥斯丁著. 理智与情感[M]. 武崇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13.

[2]刘戈. 简·奥斯丁与女性小说家的“说教传统”[J]. 外国文学研究,2004,( 4) : 12-17.

[3]( 美) D·G·温斯顿. 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M]. 周传基、梅文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 25,62.

论东西小说的电影改编 篇4

在当今以视觉文化为中心的“图像时代”,小说的影视化已经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小说与影视剧的联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大众传媒盛行的文化环境下文学传播方式多元化,以及人们对反映社会现实、具有高内涵的影视剧的需求与日俱增的结果。影视剧改编是二度创作的过程,无论是重新改写还是部分情节的删减,其中涉及到语言艺术与视听艺术的转换、导演编剧对文学作品的诠释、受众的心理期待和时代语境下衍生的现代意义等。综观东西小说电影的改编,其小说原作与电影作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首先是改编的受众策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社会文化开始向大众文化转型,电影也全面走向了市场化。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优秀题材和思想资源,而电影需要兼顾市场和人文素养。从2002年张艺谋拍摄的《英雄》开始,中国电影便已经进入了商业电影的新时代,既然是商业电影,那就应该制作观众喜欢看、期待看的电影,除了考虑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电影编导为了适应受众的需要,必须对小说原作进行必要的再创作,这决定了电影与小说原作之间或多或多存在着差异。电影《天上的恋人》讲述了悬崖边上一个村子里的纯真浪漫爱情故事。改编后,《天上的恋人》以爱情为中心,用“王家宽 - 蔡玉珍 - 朱灵 - 张复宝”的多角恋爱关系和“瞎子 - 聋子 - 哑子 - 常人”的特殊状态迎合观众对影片的情感和猎奇心理期待。而大团圆式的结局,更是迎合了观众的审美追求和心理预期,使观众得到了情绪的安慰和心理的满足,也使影片更适合大众传播盈利。而电影《猜猜猜》讲述了夫妻遭遇审美疲劳引发的婚姻危机,影片一改小说原作妻子决定离婚的悲剧结局,用开放式结尾取代了小说里的悲剧式结尾,有助于观众的思考和回味,把情感的出口交给观众自己搭建,也更能引起人们的讨论,更容易成为话题。

其次是改编的文化策略。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具有了艺术与商业的双重属性。电影艺术存在的意义之一,便是把承载着精英主义文化诉求的文学作品以大众艺术样式的影像表现出来,让更多受众接受,从而积极地促进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小说影视剧的改编中,导演需要根据文学文本和受众心理期待,根植于传统的文化语境进行适当的再创造。“把小说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是一次再创作。即使改编的是自己的小说,也常常并不比重写一个剧本来得轻松” [1],从小说文本到电影脚本,其改编是“增、删、改”的过程。电影《天上的恋人》通过情节删减和部分改写,一改小说原作的冷峻写实风格、悲剧意味和批判精神,改而用“真、善、美”的大爱和残缺人的健全之心地讴歌了人间真情,把小说的“写实”改编成电影的“写意”, 削弱了小说原作故事内核中的批判、反思的精英内质,实现了从小说“批判残忍性情”向改编电影“用爱讴歌”的转换,最终残疾人的“聋、哑、瞎”在电影里成为了心灵洁净的道德符号化象征,其所体现出来的美德、亲情和人性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意识形态的重拾优良传统。

最后是改编的叙事策略。“叙事是连接小说和电影最坚固的中介,文字和视觉语言最具有相互渗透性的倾向……用简单的话来说,它们两者都讲一个故事”[2],然而,电影是导演将小说当做素材,根据创作意图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说的时间性已全盘被打破,只能在完全更新的元素组合中形成节奏”[3]。东西的长篇小说《耳光响亮》设置了多条线索,通过两代人的命运折射出时代大背景下普通的个体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和苦难,而改编后,电影《姐姐词典》讲述的是姐姐牛红梅从1976年到1985年这八九年间,经历了少女、恋人、妻子、母亲、所有女人种种角色的转换,突出的是姐姐牛红梅“一个女人的残酷与成长”,改编削弱了小说原作的叙事容量,批判精神和荒诞意识,同时采用了与小说原作不尽相同的叙事方式,采用词典形式的叙事手法来推进故事发展。该影片先后出现“辫子”、“春节“、“板砖”、“鞭炮”、“怀孕”、“讨好”、“羽毛球”、“朦胧诗”、“好马不吃回头草”等23个词条,每个词条既是姐姐红梅的一种心情和人生的经历,也如同影片的每一个段落名称,这些词条把每一段内容结实地连接起来,形成了该影片词典式的结构与形式,让影片仿佛在词典中翻开历史与成长的记忆。

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 篇5

是法国著名通俗历史小说大仲马(1802-1870)的代表作。法老大副堂泰斯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秘密告诉了他。堂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本充满浪漫的传奇色彩,章章奇特新颖,引人入胜。

《基督山伯爵》(又称《基督山恩仇记》)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杰出作品.主要讲述的十九世纪一位名叫爱德蒙·邓蒂斯的大副受到陷害后的悲惨遭遇以及日后以基督山伯爵身份成功复仇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使其成为大仲马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和很强的艺术魅力。

2《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是一部根据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英文同名小说《飘》(Gone With The Wind)改编的美国电影。男女主角分别由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扮演。另有同名中国电影。非常经典,小说好看,电影也不错,而且男女主演都非常有名,英俊有,美貌也有。一定不能错过

故事发生在佐治亚州的琼斯博罗和亚特兰大,讲述了南北战争期间(American Civil War)、内战后南方重新组织并与联邦政府重建关系的过程(Reconstruction)及其后女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一个农场主的女儿)的传奇生活。

3《爱玛》

简介:爱玛是个既漂亮,聪明又有钱的年轻姑娘,由于具有这般得天独厚的条件,不禁有点随心所欲,她自己打定主意不结婚,却热衷于给别人做媒,每每不是按照情理而是凭着异想天开或一时冲动,乱点鸳鸯谱,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吃了不少苦头。不过,爱玛虽然没给人撮合成一门亲事,但她最后却坠入了情网,与奈特利先生喜结良缘,跟另外两对青年男女一起,构成了爱玛的喜剧结局。

4《曼斯菲尔德庄园》

与作者其他小说一样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但是,比较而言,本书情节更为复杂,突发性事件更加集中,社会讽剌意味也更加浓重。小说最后以范妮和埃德蒙的美满姻缘为结局,但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作者的讽刺笔锋主要指向了以富足人家为代表的英国上流社会,揭示了他们的矫揉造作和荒唐可笑。

5《诺桑觉寺》

《诺桑觉寺》与奥斯丁其他几部长篇一样,故事围绕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的发展而越来越扣人心弦。天真得有点傻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是家境小康的牧师之女,长到十七岁了,还没有遇上能打动她少女心扉的男主人公,因此生活平平淡淡。然而,她的好朋友,当地的富有人家艾伦夫妇俩要到巴思去度假,带她一起外出。巴思的社交场所让她开了眼界,并结识了富家之子、牧师亨利蒂尔尼与他妹妹艾丽诺?蒂尔尼,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凯瑟琳并且爱上了亨利?蒂尔尼。凯瑟琳在离家三个月之后,在没有朋友陪伴的情景下,孤身一人搭乘邮车,于一个星期日之夜回到了富勒顿。心地善良的母亲见女儿回家已是判若两人,总以为她是留恋外面世界的诱人,而竟猜不到十七岁的女儿的感情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亨利?蒂尔尼的意外出现,终于让凯瑟琳父母明白,他们必须考虑是否要同意女儿的婚事了。6《理智与情感》

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

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

7《诺桑觉寺》与奥斯丁其他几部长篇一样,故事围绕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的发展而越来越扣人心弦。天真得有点傻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是家境小康的牧师之女,长到十七岁了,还没有遇上能打动她少女心扉的男主人公,因此生活平平淡淡。然而,她的好朋友,当地的富有人家艾伦夫妇俩要到巴思去度假,带她一起外出。巴思的社交场所让她开了眼界,并结识了富家之子、牧师亨利蒂尔尼与他妹妹艾丽诺?蒂尔尼,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凯瑟琳并且爱上了亨利?蒂尔尼。凯瑟琳在离家三个月之后,在没有朋友陪伴的情景下,孤身一人搭乘邮车,于一个星期日之夜回到了富勒顿。心地善良的母亲见女儿回家已是判若两人,总以为她是留恋外面世界的诱人,而竟猜不到十七岁的女儿的感情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亨利?蒂尔尼的意外出现,终于让凯瑟琳父母明白,他们必须考虑是否要同意女儿的婚事了。7《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讲的是一个爱情与复仇的故事,弃儿希思克利夫在利物浦的大街上被好心的恩肖先生捡起,抱回家收养,与恩肖的儿子辛德雷和女儿凯瑟琳在一起生活,辛德雷讨厌希思克利夫,而他的妹妹却喜欢希思克利夫,恩肖死后,辛德雷成 了一家之主,把希思克利夫当仆人和佃农对待,剥夺了他受教育的权利,半百般侮辱,虐待他。与此同时,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由于性格和爱好上的一致而成为最好的朋友并产生了朦胧的爱情。邻近的富绅之子林顿向凯瑟琳求爱,频繁登门拜访,凯瑟琳对他表示了好感并决定嫁给他,希思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凯瑟琳嫁给了林顿。希思克利夫也发财回来,同时实施报复。辛德雷因丧妻而染上了酗酒和同赌博的恶习,希思克利夫引诱他进一步堕落,轻而易举地占有了他的全部家产,并将他的儿子教唆成一个文盲和无赖。希思克利夫利用欺骗手段娶了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为妻,婚后百般虐待她。凯瑟琳在病疼中生下女儿小凯瑟琳后去世,伊莎贝拉在认清希思克利夫的真面目后也离他而去,并生下了儿子小林顿。后来,伊莎贝拉列死去,儿子被希思克利夫夺回到自己手中,并诱使他与小凯瑟琳相爱。在林顿病重之时,他设计劫持了小凯瑟琳,强迫她与自己的儿子小林顿成亲,吞并了林顿的全部家产,完成了他的复仇计划。小林顿不久死去,小凯瑟琳与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产生了爱情。与此同时,希思克利夫被凯瑟琳的鬼魂缠绕得坐卧不宁,不思饮食睡眠,他从哈里顿与小凯瑟琳的眼睛里看到了凯瑟琳的那双眼睛 不愿再阻挠他们的爱情,在抑郁和精神错乱中死去。

8《雾都孤儿》

《雾都孤儿》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小说描写了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赞扬了人们天性中的正直和善良,也揭露抨击了当时英国慈善机构的虚伪和治安警察的专横。同时,作品又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充满着人道主义情怀。

9《傲慢与偏见》

故事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凯拉·奈特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有四个姐妹,姐姐简·班纳特、妹妹玛丽·班纳特、凯蒂·班纳特和莱蒂娅·班纳特。姐妹五人单调且略显平静的生活伴随着两个年轻小伙子的到来而泛起无可平灭的波澜。健康向上的宾格里和富家子达西(马修·麦克法登)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在结识了镇上班纳特家的这“五朵金花”之后,一段美丽而饱含“傲慢与偏见”的爱情故事。

这位富豪子弟达西在短暂的交往中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伊丽莎白。并且,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勇敢地向她求婚,却遭到无情的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出身富贵的达西经常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傲慢,这令正直善良的伊丽莎白讨厌

不已。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但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渐渐地,伊丽莎白发现并亲眼看到了同样善良的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有了质的改变。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从而,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也逐渐消失,一段美满的姻缘也就此最终成就。姐妹们也各自得到了想要的甜蜜生活。

10《红与黑》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的波澜的阶级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会腐败,贵族反动和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广阔生活画面。于连的两次爱情动机都是以爱情占有为出发点最终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过于连这个文学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以及中小资产阶级的恐慌情绪;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个出现于社会剧烈变革中的个人野心家的艺术形象,美化了资产阶级的生活观和幸福观。

11《汤姆叔叔的小屋》

《汤姆叔叔的小屋》既描写了不同表现和性格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嘴脸。它着力刻画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造了不甘心让奴隶主决定自己生死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如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同时,也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奴隶主不完全相同的表现。这本书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

12《荆棘鸟》

它讲述的是克里里家族传奇式的家事史。故事开始于20世纪初叶,结束于半个多世纪以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帕蒂·克利里应无儿无女的老姐姐贵妇人玛丽·卡森之召,携妻子菲奥娜和七个子女从新西兰迁居澳大利亚的德罗海达牧羊长,道帕迪唯一幸存德孙辈、才华横溢德演员朱斯婷在遥远德异国他乡确定了自己德人生道路和爱情归宿,整整讲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德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其中最主要德史梅吉于拉而夫神父之间那场刻骨铭心德爱情。有人认为考琳·麦考洛将人生的全部方方面面都浓缩进了这本杰出的书里,她试图通过克里里家的沧桑和感情历程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史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正如小说的结尾所写的那样:鸟儿胸前带着荆棘,它遵循者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者,歌唱着,死去„„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但是,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

13《双城记》

法国大革命时期,名医马奈特偶然目睹了封建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草营人命的暴行,因为打抱不平,反被投入巴士底狱,监禁了十八年。出狱后,马奈特之女露茜却与仇家的儿子达奈堕入情网。于是,在法国革命的旋涡中,一幕幕家族的恩怨情仇隆重上演,善、恶、生、死在冲突中交融,在转瞬间变换„„《双城记》结构严整,语言凝练,狄更斯对革命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写作才华,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14《仲夏夜之梦》

在托斯卡纳乡下一座文艺复兴时期大房子前的广场上,特修斯公爵的婚礼准备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两个小人物偷偷地混进人群中,搜罗零碎的财物准备偷运出去。

未婚妻海珀丽塔对即将到来的婚礼毫不动容,而公爵也不得不倾听反对一桩包办婚姻的争吵:顽固的老埃鸠斯将他的女儿诃米亚许配给戴梅丘斯,但是她爱的是利桑达并不顾一切地要嫁给他。

公爵命令诃米亚服从她父亲的安排,诃米亚决定利用一种新发明-自行车-与她的情人私奔。但是她的好朋友,爱着戴梅丘斯的海伦娜对这个计划提出了警告。当天晚上,这对情人跑到了树林里,戴梅丘斯骑着自行车带着他们,而海伦娜则在后面追赶。

树林里有一帮业余演员,他们是从附近村子里来的工人,准备寻找一块隐蔽的地方排练节目。不过即使是他们的主演,织布工玻特,也是非常笨拙的一个人,表演得非常滑稽。他们希望能够在公爵的婚礼上表演这个节目,以便于得到一些赏赐。

但是不管对情人们或者对演员们来说,他们都不知道他们在黑暗的丛林中接近了精灵的秘密家园。精灵魔法师帕克散发了一种强力的爱情药水,引起了情人们的混乱;而对于演员们来说,他们的排练就要结束了,但玻特在药水的作用下,成了精灵国王欧伯荣和王后提塔尼娅爱情游戏的一个道具。

众多明星为这部新拍的莎士比亚名剧带来新鲜的气息。

15《哈姆雷特》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欧洲,那是一个充满吸引力、权力与堕落的世界。丹麦王国城堡的露台上,几名值夜的士兵突遇老国王哈姆雷特的鬼魂,惊恐万分,他们把这个发现秘密地告诉了王子,哈姆雷特决定去看个究竟。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知道皇叔克劳狄斯篡位娶嫂而毒害亲兄的真相后,哈姆雷特近乎疯狂,他一心想着复仇的计划。天生阴郁、犹豫不决的性格使哈姆雷特失去了报仇的良机,但随时要爆发的满腔仇恨,使他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他和王后谈话的大臣波罗纽斯。而深爱着王子的波罗纽斯的女儿奥菲莉亚,在精神恍惚中不幸溺水身亡。克劳狄斯挑拨奥菲丽娅的哥哥莱尔提斯同哈姆雷特决斗,并欲用毒酒和毒剑杀死王子。哈姆雷特第一会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国王为哈姆雷特布下的毒酒喝了下去。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反戈一击。王后中毒死去,莱尔提斯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雷特挣扎着扑向克劳狄斯,杀死了他,自己也毒发身亡。王室一片混乱,一场叛变正慢慢蕴酿着......藉由此片,观众得以看透这个充满报复、背叛、欲望、野心的故事,而其中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与哈姆雷特的疯狂心态,更值得细细玩味。16《三个火枪手》

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père,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文学界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由于他的黑白混血人身份,其一生都受种族主义的困扰。同为著名作家的小仲马是其与一个情妇所生,大仲马晚年时曾说,这个儿子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其祖父安东尼-亚历山大·达维·德·拉巴叶特里侯爵曾在法国政府任职炮兵总军需官;1760年移居圣多明各(即现在的海地)。1762年3月27日,一个名叫塞塞特·仲马的女黑奴为他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托马-亚历山大,即大仲马之父,受洗时用母姓仲马。大仲马于1802年7月24日生于法国的维勒-科特莱(靠近巴黎)。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亚历山大·仲马屡建奇功,当上共和政府将军。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他饱尝种族歧视,心中受到创伤。家庭出身和经历使大仲马形成了反对不平、追求正义的叛逆性格。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大仲马的剧本《享利第三及其宫廷》(1829)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问世一年。这出浪漫主义戏剧,完全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这期间,他创作的《雨》闻名于世。

大仲马小说多达百部,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为内容,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堪称历史惊险小说。异乎寻常的理想英雄,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打斗动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最著名的是《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1844)、《基督山伯爵》。他曾自己主编过一份文学性质的报纸,名为《火枪手》,上面刊登了他自己的很多小说和漫谈录。它是当时法国家庭妇女深深喜爱的读物。大仲马被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他也是马克思 “最喜欢”的作家之一。17《当尼采哭泣》

改编自心理治疗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故事背景为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时年四十岁的布雷尔,有一天接到一封短笺,高不可攀的名女人莎乐美突然邀约咖啡馆,她是为她的亲密朋友尼采求诊,她请求他运用实验性的「谈话治疗」来诊治尼采的自杀倾向。问题是,年轻气盛、自恃甚高的年轻哲学家尼采,说什么也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於是,医生只好假装自己需要尼采的帮助,协助他解决其生命意义的难题。一整个月的时间,他们每天在咖啡馆、墓园、诊疗室进行谈话,心灵相互冲击。首先由布雷尔叙述他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巅峰的事业,内在却潜藏著对女病人贝莎的性幻想,尼采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的思辩,逼使布雷尔诚实的面对自己的人生,也只有当他能看清自己欲望的根源时,从而能真正帮助尼采释放他孤傲的灵魂,流下真实的眼泪„„。

18《战争与和平》

故事描述在拿破伦挥军攻俄时的大动荡年代的一段经典爱情故事:安德列弃怀孕的妻子和年迈的父亲到军队服役。战役失败,他颓丧回家,恰逢妻子难产而死,彼埃尔则在父亲临终前被立为财产继承人,并承袭了其父的伯爵称号,和贵族库拉金的女儿艾伦结婚,婚后不久,因两人性格不合而分居。彼埃尔与罗斯托夫伯爵一家在去打腊的路上把沉浸在丧妻之痛的安德烈拉去打腊,伯爵的女儿娜塔莎.罗斯托娃对安德烈产生了好感,娜塔莎接受了安德烈的求婚,订立了婚约。不久,安德烈又回军队。艾伦的弟弟阿纳托里骗得娜塔莎的爱,唆使其与他私奔。俄法战争开始,担任总司令的库图佐夫将军决定暂时放弃莫斯科,在撤退途中,娜塔莎遇到受重伤的安德烈,安德烈谅解了娜塔莎,但他却因伤势过重而离开了人世,战争胜利结束后,彼埃尔回到了莫斯科,娜塔莎把自己的命运永远的与彼埃尔结合在了一起。19《屋顶上的轻骑兵》

为意大利解放而奋斗的轻骑兵上校安吉罗流亡到法国南部的小镇,一路上,除了要躲避奥地利间谍的追逐,就是迅速蔓延的霍乱瘟疫的威胁。死神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满目创痍,尸横遍野,到处是焚尸的熊熊火光。幸存的人被送到隔离区,条件异常恶劣。

他从医生那里学到了一些救助措施,并不惧传染为挽救濒死患者拼命工作。在极度艰难的时候,他邂逅了美丽高贵的少妇波丽娜,她被安吉罗的彬彬有礼的绅士风范所吸引。为了将战友积攒的经费运回意大利,他再次穿越瘟疫区,波丽娜与他同行。他所表现出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做人原则,使他恪尽职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波丽娜也染上霍乱时,为了挽救她的生命,他拼尽了气力,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她。

文学经典的电影改编之道 篇6

关键词: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白鹿原

1993年,陈忠实出版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在文坛和读者中掀起了巨大热潮,其拥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因此,在电影改编方面具有一些先天优势,小说的史诗品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为电影赋予了坚实基础,丰沛的文化内涵为电影艺术厚度奠定了基础,小说所拥有的深厚受众基础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业上的风险。然而,越好的小说改编电影越困难,白鹿原一直有“中国最难拍的电影”之称,编剧芦苇耗时五年呕心沥血七易剧本文稿,可见改编之艰难。

直到2012年9月,王安全自编自导的《白鹿原》终于在全国影院公映,随之争议四起,一些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前任编剧对影片的炮轰,到审查制度对影片的删减;从扑朔迷离的版本问题,到不如预期的票房成绩等等。

《白鹿原》电影有五个版本:近5小时的粗剪版,22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175分钟的香港电影节首映版,160分钟的柏林参赛版以及156分钟国内公映版。由于时长容量的限制,以及审查机制,国内公映的版本删剪了一些内容,如仁义白鹿村上匾,晒枣和泡枣,田小娥抽大烟,女主角白灵,枪毙土匪黑娃,解放白鹿原等。针对这部被期待了太久的影片,虽然众说纷纭,但来自各方的热议却能引领大家更深刻地理解《白鹿原》,下文将结合各方声音,对文学经典进行电影改编提出一些建议。

1 电影上映后的众说纷纭

(1)柏林电影节的反响。作为唯一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白鹿原》并未引起多高的轰动,在电影节场刊上,《白鹿原》的影评人综合打分是1.9,排位在所有竞赛片的倒数第二名,最终仅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摄影)银熊奖。[1]少部分外国观众对《白鹿原》评价不错,认为“此片很好地展示了中国文化”。

(2)原作者陈忠实的评价。陈忠实在看过完整的粗剪版之后,曾打出95分的高分,然而对于目前国内公映版本,陈忠实只用了三个“我很遗憾”表达自己的感受,亮点人物被舍弃,关键故事情节被删减,让这位曾经给出高分的原作者对这部影片遗憾不已。小说很多精彩章节没能与观众见面,有一部分是碍于篇幅而被忍痛割爱,另一部分也是因为电影剧本压根就舍弃了这些小说人物与相关细节。在剧本创作时就必须考虑审查问题,将5个小时的庞大故事构架剪辑成2个半小时的混乱拼接版,这个后果不该由中国的审查制度完全承担。

(3)原指定编剧芦苇的评价。芦苇对《白鹿原》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他历时五年七次改稿,由于和陈忠实是好友,两人也曾多次畅聊小说主旨和改编思路,他认为《白鹿原》是正剧、悲剧、情节剧的类型,以纪实片的风格、镜头语言来拍,必然超长,剪不进去,更不赞成过分地打色情牌进行商业炒作。“通过看王全安的剧本,我知道了他对《白鹿原》理解水准的程度,觉得他并没有把小说吃透,单从剧本的创作水准判断,对他做导演还是打了大大的问号。我不认可他剧本的精神指向,把土地、史诗拍成腻腻歪歪的男女关系,在结构上也散乱无章,《白鹿原》的品质被庸俗化了。”

(4)国内观众的反馈。凭借小说深厚的受众基础和电影前期成功的宣传,《白鹿原》最终获得过亿票房,但却依旧未能回本。观众对该片情节删减和电影内涵存在很大争议,看过原著的人普遍表示很难喜欢这部电影,不少业内人士称“影片曲解原著,严重跑偏”,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则表示“一头雾水,难以理解”,也有观众戏称,片中应该随时插播字幕“欲知详情,请看原著”。可见,电影票房和观众评价都远不如预期。

2 对文学经典进行电影改编的启示——电影要有灵魂,与原著核心精神共通

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是文字性艺术,文化含量较高,而电影则是视觉艺术,多属于大众快餐型文化。对文学名著进行电影改编很难在精英文化的艺术品质和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娱乐性、商业性之间求得平衡。对文学经典改编的电影,要从艺术本身的原则进行批判,而不是以被改编的原著作为艺术标准进行衡量,一味追求还原原著的情节、场景,而忽视原著的核心精神,形似而神离,没有灵魂的电影,算不上成功之作。“忠实”于原著的核心精髓,才是改编的根本之道。

(1)剧本是电影的根基,故事情节是命脉。国内编剧地位尴尬,导演中心制致使编剧边缘化,导演有权随意更改剧本,编剧基本没有话语权,这也就给予了王全安“狸猫换太子”的权利,以自己16天完成的剧本替换下芦苇改编多年的剧本,但速度与质量往往呈反比,如今的效果恰能印证这一点。

小说《白鹿原》是围绕主人公白嘉轩展开的,他是白鹿原上白鹿两家三代人恩怨纠葛的核心人物。而电影却是以田小娥为轴心,串联起故事中其他几个人物,虽然也表现出了因历史的变换更迭而导致人物命运的不同走向,但改动后的电影很容易就堕落到乡间男女野史的肤浅层面,撑不起原著通过白嘉轩这条主线所勾画的宗族制度束缚与人性自由渴求、传统思想渗透与新生观念冲突的厚重历史内涵。故事主线选择错误导致整个影片表意模糊,失了原著的灵魂,最终也只能是王安全心中的《白鹿原》。

(2)影像要有內在逻辑。影片中某些画面貌似艺术的安排,实则让人感觉排斥,如金黄色翻滚麦浪的频繁出现,多次用于转场的孤立牌坊,都会让人联想到《红高粱》中相似的镜头,有东施效颦之感;多处出现的高亢秦腔地方戏,与前后情节衔接不上,有刻意为之的嫌疑;情欲戏份很足,但铺垫不够,有突兀之感。此外,影片背景的交代采用字幕的方式,单纯“1912”“1920”的字样并不能给观众充足的背景铺垫,影片整体结构不够清晰,字幕代替不了情节和细节。

影像是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形式要素,因为它是故事的载体,或者说是它直观的表现形式。[2]然而没有内在逻辑的影像堆砌,只能让整部影片散了框架,乱了结构。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梁振华认为,“重视套用制作视觉盛宴的生产模式而忽视影片情节内容的锻造,是中国式大片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国内外已有许多文学经典被成功改编成电影的案例,如《乱世佳人》《悲惨世界》等奥斯卡获奖影片,国内第五代导演推出的《红高粱》《活着》和《霸王别姬》等,都获得了极好声誉。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开始市场化,国内电影市场逐渐被商业片垄断,大环境浮躁奢华,文学经典改编困难重重。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影虽然属于大众文化,但并不是“浅”和“俗”的代名词,电影的通俗性实则表现“在有限的观影时间内,通过影像、声音和字幕,完成背景铺垫和情节推进的作用,让即便没有文化积淀的观众也能即刻产生共鸣,这才是电影的价值。”文学名著不适合改编成单纯具有视觉轰炸效果的商业大片,与原著精神共通才是根本的改编之道,有灵魂的影片才能不朽。

参考文献:

[1] 华商晨报(西安).第62届柏林电影节落幕《白鹿原》获摄影银熊奖[N].20120220.

[2] 金鑫.艺术表现与商业看点间的盲点——从《白鹿原》的电影改编说起[J].文艺评论,总第476期.

[3] 张阿利,张黎.漂移在文学、艺术与商业之间——评电影《白鹿原》[J].艺术评论,2013(1).

当代漫画电影的改编策略研究 篇7

(一) 漫画电影。

所谓漫画电影是由漫画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其特点有情节想象力丰富、娱乐性强、拍摄与制作技术难度较大等。广义的漫画电影是指一切改编自漫画作品的荧幕作品, 包括动画和真人演绎两种表现形式。狭义漫画电影则仅代表真人版的含义。

(二) 漫画电影与动漫电影的区别。

首先, 动漫电影包含漫画电影, 动漫电影仅仅代表以动画形式来表现的影视作品, 比如一些连载漫画的剧场版,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以及迪士尼制作的动画电影, 而漫画电影的改编, 即可以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又可以用真人演绎的形式。

(三) 漫画电影与动画电影的区别。

所谓动画电影是以动画制作的电影。通过把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等分解后画成许多动作瞬间的画幅, 再用摄影机连续拍摄成一系列画面, 给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图画。再用来版上大银幕呈现给观众的一种电影形式。动画电影包含艺术和技术两个层面, 它既是一种具有极强虚拟性的造型艺术, 又需要技术的支撑。这是与漫画电影不同之处。

二、从漫画到电影--艺术改编创作之道

(一) 叙事结构。

从漫画改变到电影从叙事结构上来看, 是遵从于原著, 还是加入特有的影视语言的发展模式, 是每个电影导演都要考虑的问题。漫画改编电影在构造故事时, 创造的是一个高度简化的世界, 为突出主体特色, 人物关系设置比较单一。这样的处理满足了受众的欣赏需要, 但同时也使得故事本身显得直白。《超人》《蜘蛛侠》《蝙蝠侠》《鬼面骑士》等科幻类题材突出了正邪矛盾, 其中体现的世界观是单纯而直接的, 故事中存在“好人”和“坏人”两大阵营, 也许在斗争的过程中有人弃暗投明, 有人逐渐堕落, 但这条分界线始终明确, 而故事也就围绕着两大阵营的矛盾冲突线性展开, 在大部分时间里, 人们看到的是对战的场面。

(二) 视觉形象塑造。

漫画形象大多夸张。有些是抽象夸张, 比如漫威系列电影中的绿巨人这一人物形象, 虽然在漫画中寥寥数笔勾勒出的鲜活形象, 在生活中要找到相似相貌的演员并不容易。而导演在后期拍摄过程中, 寻找的演员有些是美化夸张, 有些是筹划夸张, 所以如何进行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是后期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对于我们日常多看到的漫画是静态的, 通过联系的画面形成动画, 所以在进行解读的时候也是给予读者和观者更多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所以无论是从主角人物外在形象的塑造上, 还是电影镜头画面冲击力的表达上, 都是努力创造一个充满真实感的世界。

(三) 听觉形象塑造。

众所周知, 漫画是无法发出声音的, 而人物对话就只能依靠泡泡对话框和文字的组合这一手段。这一办法已经从19世纪西欧就开始使用, 现已保留至今。而在由漫画改编成电影后, 通过电脑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把这一平面形象转化为声音和画面的结合体。在电影中人物的对话就表现为字幕和真实的声音表达。同时, 在影视语言中, 又增加了声响这一词语, 它主要用来夸大动作效果, 渲染起风。例如经典动画片《加菲猫》, 在漫画中则是用的卡通形象人物表达, 但在电影当中的场景则是画面里当加菲猫撞上窗玻璃的时候, 这时候通过印象我们可以听到一声短促而又沉闷的声音“砰”, 营造出一个意外而滑稽的场面。更为搞笑的是导演可用加入了咖啡猫的独白, 这声“噢”!前面那声“砰”几乎是同时发出, 同样也是短促而沉闷, 它的吃惊、郁闷、疼痛都融合进了这声闷响, 语言、声响和画面配合在一起, 创造出了一个非常漫画化的场景, 声音的加入使得场面更生动有趣。

三、对我国漫画电影发展的启示

浅谈文学名著与电影改编 篇8

自1895年电影问世以来,无数小说或戏剧改编作品出现了。在原创能力普遍衰竭、原创作品越来越少的今天,无数的电影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一些经典名著。从早期的《战争与和平》、《简爱》、《哈姆莱特》、《傲慢与偏见》到现今的《哈利波特》、《指环王》等,都是最受欢迎的改编题材。自《傲慢与偏见》小说诞生65年来,曾分别在1938、1952、1967、1980和1995年被改编为电视,其中1995年版本由柯林佛茨主演,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部小说之前只在1940年被改编为电影一次。而2005年这部由凯拉奈特丽主演、带着智慧、激情与浪漫的故事再次与观众见面。最近,英国文坛泰斗狄更斯的名作《雾都孤儿》也被世界影坛著名的“罪恶大师”——罗曼波兰斯基搬上荧幕。名著不仅被改编成电影,也被改编成其他形式搬上舞台;不仅被本国人改,也被其他国家的爱好者所青睐。前不久,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被著名女演员徐静蕾改编成电影。而光是《复活》就有50多个版本的舞台和影视作品,不仅俄国,美国、英国、法国都有。

2 电影改编现状探析

为什么电影人如此青睐经典名著,不厌其烦地重复翻拍同一故事?这是因为优秀的小说家们千锤百炼才得以完成的一部作品为电影提供了最坚实的故事蓝本,也为电影工作者们提供了一种最经济、最能发挥个人想象力空间的创作方式。因而电影工作者只需将文字意念影象化,将平面的阅读转化为声光具备的立体世界,就可以制造出一部电影。人们将名著改编成电影,通常有某种特殊原因。有的是因为创作者迷恋某位作家的文采,想借助改编的电影向自己喜爱的作家表达敬意,如《戴珍珠耳环的女孩》;有的是因为创作者想展现个人对某一著作的特别理解;而有的则是因为投资人看到了潜在的商机和市场。在当今社会,大多数电影都因此而产生,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等等。

其实每部改编电影都不会超越原著,因为小说依赖文字叙述,而电影偏重影象视听,它将整个故事的背景空间进行了挤压。因此,当人们在电影院中看到视觉呈现时,会发现与书中描写的不大一样,有些地方甚至做出了比较大的调整,这是必然的,因为电影所能展现的时间与空间和小说原稿相比是极其有限的,它通常在两、三个小时内就说完了读者要花一两个星期才能读完的书。电影必须将小说浓缩、精编乃至重新改写,以符合电影的需求。这就使得电影不能完全展现原著中所有的精彩内容。像《哈利波特》原著中描绘的魔法世界和奇妙惊险的经历就比电影更丰富,但电影却可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美感来弥补。因而每部原著又因电影更出名。尽管有许多失败的电影改编之作,但也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雾都孤儿》就是一部不错的影片。国外影评人评价这部电影“在《雾都孤儿》诞生之后改编的20余个电影版本中重新焕发了原著的光辉”。确实,作为世界级的大导演,此次罗曼波兰斯基的改编堪称小心谨慎,是不玩花样地老实呈现。整个故事就像伦敦城内多年不散的浓雾般溢满了沉郁的气息,下层穷苦人民的命运被时代和少数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上层人玩弄于股掌之中,下层人之间的相互关心、扶助以及相互利用、倾轧在影片中都有生动的表现。与过往的诸多版本比较,波兰斯基执导的这部影片在影像表现的气氛上面,也最忠于小说中的氛围。影片的开头结尾都是英国石板画风格的画面,再渐渐变成真实的场景,给观众以自然进入和走出历史画面的感觉。加之演员对白中带有19世纪的英国口音,同时服装和道具的颇具匠心,使观众完全沉浸在19世纪的英国氛围里。

经典名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名著改编成的电影则使名著超越其生成的年代,并不断加入当代人的理解,使之丰富发展,从而将影响力不断传达开去。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极为微妙:在电影拍摄之前,导演总希望借助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刻画来展现经典;电影成功之后,又将小说从文学界带进了娱乐界的视线,让小说也成为摄像机的焦点目标。电影和小说,成了双赢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3 正确对待电影改编

越来越多的人对名著改编趋之若鹜,那么对名著改编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改编后的名著应该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呢?其实名著改编并没有一定之规,唯一的要求是要抓住精髓。“有1000个观众就有1000个哈姆莱特”。每一个人的思想不一样,即使是看待同样一件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想法。每个人都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重新创作。有些人认为改编电影应该忠实于原著。但所有改编,或多或少总要对原著有所改变并作新的解释,老舍先生所说的“必须非常忠实于原著”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实际上,没有一种改编是可以一丝一毫也不走样,完全忠实于原著的。任何一部改编作品,也必然会带有自己的时代印痕,克隆和复制只是一相情愿,是改编的“乌托邦”。同时,改编过去时代的作品,有意识地赋予作品和人物以时代感,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名著改编的前提是抓住原著的精髓,只要总体把握住了,任何艺术上的创新都是可以的,也是提倡的。忠实原著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对原著的改编,创造出新的艺术生命。并非后来排的戏就一定比之前的好。只要有新的挖掘,就算成功。应该给予创作者以二度创作的自由,作者和作者的家庭都不应该限制这种自由,至于改编的成败,应由观众和评论家去评判。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只追求市场和票房而完全忽略原著,这也是不可取的。

4 结语

名著绝不是可望不可及的文化圣经,如果他们只被束之高阁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任何一种对名著的改编都是经典在新时代的再创造。经典名著永远是可以被后人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智慧是人类的天性,借助它,人类可以筑就一个美好的世界,并能提升人类的精神价值。

摘要:本文浅析了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的原因、名著与电影改编之间的关系, 以及应该对名著改编电影所持的态度。

关键词:文学名著,改编电影,原因,关系,态度

参考文献

[1]何希凡, 谭光辉.电影对文学名著改编的困境与出路——影视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研究之二[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4) .

[2]李宏伟.名著改编之浅见[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11) .

[3]廖奔.关于名著改编[J].文艺研究, 2001 (2) .

[4]廖奔.谈谈名著改编的问题[J].中国戏剧, 2001 (1) .

[5]秦俊香.从改编的四要素看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当代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3 (6) .

[6]申启武.文学名著的幸运与悲哀──浅谈影视剧文学名著的改编现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8 (1) .

[7]亦峰.经典名著改编纵横谈——华东师大中文系教师学生座谈纪要[J].上海戏剧, 1995 (4) .

浅析我国新闻事件的电影改编 篇9

一、新闻事件的媒介转换

新闻和电影都来源于生活,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应, 电影却是基于生活的原型而进行的艺术化创作。新闻的语言单位是文字, 电影语言的组成单位是镜头。新闻用文字讲述事实, 电影却通过视听表达思想。受众获取信息, 需要了解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发生、变化的原因”这几个简单的要素。因此, 新闻报道要求思路清晰, 运用具体明确的客观语言来报道新闻事件。在电影中, 导演的意图常常不会直接的表达出来, 其中的深层含义需要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对镜头语言进行个人理解而获得。

新闻具有新鲜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如果不能及时加以传播, 转瞬间新闻也就成了旧闻。为吸引受众的关注, 无论是文字新闻还是视频新闻, 都选择在开头就交代重要的新闻事实, 之后再对新闻的细节进行描述。虽然如今的新闻报道逐渐呈现故事化讲述的发展倾向, 但其开篇先讲述重要信息的特点是依然如故的。电影与新闻报道不同, 为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往往通过多样化的结构安排来设置故事悬念。

新闻事件的电影改编并非简单地情景再现, 而是电影对新闻事件的二度创作。导演在改编过程中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 难免会对新闻原型做出一些改动。与故事化的新闻报道相似, 电影主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把新闻事件有声有色的传达给观众。 电影利用剪辑与特效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使现实更加真实并且加深电影观众对事件的感性认知。美国著名的制片人悉德·菲尔德曾说过:“剧本中的一页相当于银幕中的一分钟”, 新闻报道的字数与剧本所需相差甚远。有时, 电影只是借助了新闻事件中的一个点, 导演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改编时, 就不得不加入自己的主观创作。电影对新闻原型进行扩充, 不仅是导演表达其主题思想的需要, 也可以使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增强电影的吸引力。

二、新闻事件的电影改编效果

电影是声画复合、时空结合的艺术。它能够直观、形象、 具体的展现生活的原貌, 从而使观众从视觉上真实的感受事物、 景象的存在, 领略到原来没有注意观察或无法观察到的人、事、 物或景, 从而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电影通过其直观的影像表现, 使观看者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对事件中人物的所作所为有所理解, 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真正的情感之旅。

在如今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的时代背景下, 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通过各大媒体的宣传, 由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在宣传期会促使人们对其予以更多的关注, 电影热播后又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情感冲击, 从而进一步促使电影观众对新闻事件引发热论。他们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对新闻事件和电影本身进行评价, 使得新闻的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大。新闻事件的电影改编对新闻事件的传播和电影创作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其改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三、新闻事件的电影改编反思

电影对新闻事件进行改编, 通过将新闻的故事性和电影的视觉性融合于一体, 电影能够以一个崭新的视角向观众传达与新闻不同的心声。对于电影所传播的“新闻事件”, 观众却并不清楚其中哪些部分是虚假的, 看到电影中标注的信息“本故事根据新闻事件改编”或者“部分情节属于虚构”就会产生困惑。在批判电影中人物的某些不好行为时, 容易把新闻原型人物对号入座; 部分电影中并未指明哪些情节属于虚构, 间接对新闻原型人物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对于上述问题, 电影剧组首先应向各大媒体发表公开声明, 对当事人的真实情况予以澄清。此外, 建议剧组主动联系新闻媒体, 制作电影剧情与新闻原型的对比专题和视频采访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介发布, 依靠集体的传播力量使观众快速了解真相。此种方式不仅是对新闻原型人物负责, 也能为电影作进一步的宣传。在事件未发生之前, 剧组应该做好对新闻原型人物的保护工作。此外, 导演或者主演也可以在电影发布会现场接受采访时, 穿插讲述新闻事件的原始报道。剧组在访谈中讲述新闻原型, 既可以使受众了解故事真相, 又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创造增加票房的可能。

总结我国由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 虽然有些将原本悲惨的故事更改为圆满大结局, 但其对社会现状的揭露和反思仍然与新闻原型相差无几, 也更为符合大部分观众的观赏心理。有些电影甚至还从新闻事件中提取到喜剧元素拍摄为喜剧大片, 不但没有降低其反映现实的深度, 还能够使观众在欢笑中思考事件的深意, 达到良好的反讽效果。不过有些电影在对新闻原型进行改编时, 同样深刻反映现实、关注弱势群体, 但却因受到电影体制的制约, 不得不对影片做出删减。部分此类电影在真实呈现社会现状的同时没有把握好适度原则。

新闻媒体和电影本身就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媒介, 新闻反映客观事实的度原本就比电影宽泛一些, 苛求电影保持与新闻同样的社会批判程度是不现实的。在如今“万般皆娱乐”的文化氛围里, 人们需要的确实是电影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改编, 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借助影像深刻的反映人们的痛苦或者快乐。我国新闻事件的电影改编只有坚持适度的原则并且制作精良, 才有可能推动电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影和新闻的结合为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为新闻事件的传播提供了崭新的媒介渠道。但是新闻和电影若想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得到更好地发展, 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 从而走向双赢共赢。

摘要:新闻事件的电影改编作为一种电影与新闻的资源共享现象, 对电影的发展和新闻的传播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新闻事件的电影改编现状、新闻事件的媒介转换、新闻事件的电影改编效果以及改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试图对其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 并总结出新闻事件的电影改编规律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闻事件,电影改编,深度挖掘

参考文献

[1]武黎.新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悉德.菲尔德, 鲍玉珩, 钟大丰.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电影艺术, 2002 (1) .

《神笔马良》电影改编被批离谱 篇10

《神笔马良》这部经典童话, 早已家喻户晓, 它的作者洪汛涛已去世很多年, 没想到如今他的家人却为根据这部童话改编的同名电影伤透了心。据洪汛涛的儿子和夫人透露, 香港导演马楚成并没有经过著作权拥有者的他们同意, 就擅自改编、拍摄、宣传了该影片。另外, 从爆出的消息来看, 导演马楚成只是取了一个“马良”的空架子, 电影里面的故事和原童话大相径庭。比如原著中的马良只有十多岁, 在影片中却变成了20多岁的青年, 还会谈恋爱。据说, 影片中还有搞笑、战争和特效等内容。“他们说不要故事, 只要《神笔马良》的题目, 我不同意。如果他们肯按照原著改编电影, 就算稍微变化一些情节, 也无可厚非。可是他们现在把故事改得面目全非, 还要冠上‘马良’的名字, 我绝对不允许。”洪画千说, “《神笔马良》的故事一直是小学课本里的保留篇目, 如果小孩子看到了这部电影, 将搞不清楚哪个才是真正的‘马良’。”

上一篇:中长跑的速度耐力训练下一篇:适用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