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

2024-05-22

楹联文化(精选十篇)

楹联文化 篇1

中国古代一般将对联称为“楹联”或“楹帖”, 因其要悬挂于建筑的门前双楹之上, 毫无疑问具有广而告之的信息传播作用, 并能起到较好的传播效果。明清时期对联广告流行, 对联广告成为商业广告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如各行各业都有专属的行业广告对联。而除了商业性的广告对联以外, 非商业性内容的对联, 往往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达了特定的社会信息, 从这一角度而言, 对联广告也是明清时代最为普遍的一种文化广告。有关商业领域的对联广告, 不少广告史学者已有过许多论述, 本文则主要从文化广告的角度谈一谈明清对联。

明清时代除了商业性的行业对联外, 对联在整个社会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 官员衙署、学院试场、名胜古迹、寺观庙宇、驿站会馆、百姓居第等等, 几乎凡有人处必有对联之迹, 这些对联虽然有大量是平庸雷同的应景之作, 但亦有许多出色的对联不仅十分吻合所题写对象的属性与意境, 而且其蕴意往往在对象之外, 或者表达了作者立身处世的思想, 或者倡导了世风民俗的改易, 或者宣示了某种价值观念的取向, 或者承诺了政治或道义上的责任, 这些对联大都脍炙人口, 在民间有非常高的传播度, 堪称明清时代杰出的文化广告。以下就从明清时期不同场合的楹联看它所发挥的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书院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这是明末顾宪成题东林书院的对联, 可谓对联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副书院楹联。此联号召天下士子要发奋寒窗苦读, 但也不能只做埋首故纸堆中的应试之士, 还要时刻关注家国大事,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担当的重任。这副对联宣扬的价值观念仍然是传统的中国古代读书人所持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但运用对联这一通俗易懂的形式将之概括提炼, 并广泛传播, 达成了深远的影响, 几乎成为不同时代读书人的共同座右铭。此则对联可以视为文化广告的一个经典。虽然此联出自封建时代的士人之口, 但即使放在今天, 仍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清代一则书院联也为今人所熟知, 这便是题于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据载, 清嘉庆十七年至二十二年 (1812-1817) , 袁明曜任岳麓书院山长, 门人请其撰题大门楹联, 袁以“惟楚有才”为上联, 嘱诸生应对。贡生张中阶对以“于斯为盛”, 正中下怀。此联实为集句联, 上联语出《左传》, 原句为:“虽楚有才, 晋实用之。”下联语出《论语·泰伯》:“唐虞之际, 于斯为盛。”此联后来名扬天下, 不仅为岳麓书院, 甚至为整个湖南 (楚地) 作了极好的宣传, 是为文化广告的又一典范。

总之, 明清时期的书院楹联, 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承担了文化传播功能, 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广告形态。

二、官署楹联

明清两代, 许多官员往往在各级官署门口贴上自撰的楹联, 这类楹联由于撰写者的经历不同、抱负不同、处世态度不同、为官思想不同, 其所撰联语内容也往往大异其趣, 有对百姓和部属的劝诫, 有对个人抱负及政治理想的抒发, 有对清廉勤政的表白和自箴, 也有对道德伦理的颂扬与倡导。这些对联既是官员亲撰, 其立意与技巧都相对较高, 作者的个性化风格也比较明显, 故其艺术水平及思想境界一般都较高。当然这些楹联中也有许多宣扬封建伦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成分, 其政治理想一般也没有脱离传统社会寄望于圣贤明君与清官廉吏的人治思想, 甚至有一些通过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来劝诫世人的内容等等。中国古代是一个权力等差的社会, 处于社会上层的官员具有着超越普通人的巨大社会号召力, 是社会舆论的中心与道德行为的楷模, 其一言一行也往往对广大庶民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些人往往通过自署对联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与提倡的准则传播于庶民百姓, 对联在此再次执行了文化广告的功能。

明代官员题写衙署对联较早的是明正德年间名臣王阳明, 据载:“王阳明巡抚江西, 置二匣于行台前, 榜曰:‘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一时上下之情流通, 奸匪皆无所容。”[1]14这里提到的“榜”本身就是古代一种社会广告载体, 对联内容言简意赅, 具有明显的向民众宣示的目的, 并且希望得到民众的信息反馈, 而最后一句也交代了此对联广告产生的有益的社会效果。

明嘉靖十五年 (1536) , 徐九思任江苏句容县令, 以廉俭著声, “尝图一菜于县前壁, 题曰:‘为吾赤子, 不可一日令有此色;为民父母, 不可一日不知此味。’邑父老刻所画菜, 而书‘勤’、‘俭’、‘忍’三言于上, 曰‘徐公三字经’”[2]336。此联主要阐明作者为官处世的原则, 也在当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清代官员题写衙署楹联成为普遍性的行为, 上至六部科院, 下到省府州县, 各级官署都题有楹联, 其中大量是通用性官署联, 这类通用联一般没有太多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也有一些官署楹联是官员特别撰写, 则艺术技巧相对高超, 富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如:“会稽陈公大文, 总制两江时, 作楹帖以颁守令曰:‘堂上一官称父母, 莫道一官好做, 当尽些父母恩情;阶前百姓即儿孙, 休言百姓可欺, 须留下儿孙地步。’言极痛切。……上元署大门联云:‘政先六十一县, 非曰能之;风行二百三里, 固所愿也。’邑侯许维枚书二门云:‘愿皆为良善民无干刑法;誓不作贪酷吏有负平生。’陈邑侯澧书江宁署二门联云:‘未免应酬, 常恐亲民时刻少;果然悦服, 何妨观我国人多。’袁邑侯枚书县丞署联云:‘有一日闲且耕尔地, 无十分屈莫入我门。’县丞冯光书, 皆亲切可诵。光, 山西人, 有惠政, 崇祀名宦。此联与《楹联丛话》所载黄梅县大堂联云:‘催科不免追呼, 愿百姓早完国课;省事莫如忍耐, 劝众人莫到公堂。’异曲同工, 真仁人之言, 蔼如也。”[3]69这段文字中提到的前四则楹联主要阐述官员自身的为官准则, 强调自我的道德约束;后二联则侧重对百姓行为的劝勉, 更加鲜明地对百姓进行政治宣传, 其言辞之中明显地表达出古代基层官员对于民众勤耕与息讼的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 官员题写的官署楹联用语大多比较通俗浅显, 用典一般也不会过于深奥难懂, 而且越是基层的县署楹联用语越朴素直白。这表明官员们亦希望通过自己题写的楹联将自己的为政思想和驭民之道告知于所治理的平民百姓, 希望通过楹联这一具有较高传播度的艺术形式向公众传达某种政治或文化讯息。而古代社会平民百姓的文化程度一般不会太高, 这就要求官员们在题写楹联时用语要保持下里巴人的风格, 而不能过于阳春白雪, 否则就达不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而在实践中大部分官员也正是这么做的, 这说明官员们意识到了楹联所具有的广而告之的传播功能。可以说, 古代官署楹联是当时重要的文化广告。

三、其他场合的楹联

除书院楹联与官署楹联外, 其他许多场所中的楹联也切中场合、含意深刻。如古代公益机构楹联:“长乐渡生生堂楹帖, 录邵子诗句云:‘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在胸中。’最为浑切。又一联云:‘常使胸中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4]107此处长乐渡生生堂为清代南京一处江河救生堂。“朱竹垞先生尝为施粥厂作联云:‘同是肚皮, 饱者不知饥者苦;一般面目, 得时休笑失时人。’”[4]128施粥厂也是古代救济贫民的公益机构。

其次如会馆楹联:清代广州城内武林会馆由杭州商贾捐金修建, 既落成, 其乡人梁绍壬为撰楹帖:“一阙荔支香, 听玉笛吹来, 遍传南海;双声杨柳曲, 问金尊把处, 忆否西湖。”[4]128文极清雅, 对于会馆也是很好的宣传。

再如名胜古迹楹联:江苏淮阴漂母祠楹联曰:“世间多少奇男子, 终古从无一妇人。”[5]16湖北黄鹤楼联:“我去太匆匆, 骑鹤仙人还送客;兹游殊恋恋, 落梅时节且登楼。”“一楼萃三楚精神, 云鹤皆空残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派, 古今无尽大江流。”[6]293皆是暗含历史典故。

再如驿站联:“贵州省某驿馆中有一联云:‘满眼尽穷黎, 奚忍多用一夫, 误他举家生活;两头皆险路, 何不缓行几步, 积君无限阴功。’仁人之言, 亦积无限阴功, 便是当头棒喝矣。”[4]128此联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

在公共场所之外, 官员与百姓私家宅邸所贴楹联。如:“前年过泰和, 谒杨尚宝叔简、王抑庵尚书, 见杨氏春帖云:‘世承良吏德, 门倚素王宫。’……又尝闻杨文定公 (杨溥) 桃符有曰:‘黎庶但教无菜色, 官居何必用桃符’云。”[7]101尤其是后联, 其语意透露出:古代官员将桃符 (楹联) 视为对黎庶进行宣传的文化工具, 明代大臣杨溥就强调如果能使治下的百姓都温饱有得, 又何必需要运用楹联这一形式来对百姓进行政治宣传呢?

总之, 古代社会中对联作为民间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 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 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 能达成较好的信息传播效果, 可以视为古代社会最常用的“社会广告”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太品.古今行业楹联[M].中华书局, 2008.

[2]张怡.玉光剑气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3]甘熙.白下琐言[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7.

[4]梁章锯.归田琐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5]谈迁.北游录[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6]陆以湉.冷庐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楹联文化调研报告 篇2

什么是对联,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对联的形式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所以,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我国民间,对联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过年时家门上贴春联,商店开业时门上挂对联,以及娱乐时的对对联游戏。

对联的长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则可达几百个字。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对联的特点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二、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三、语义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

四、仄起平落,平仄相合。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楹联文化漫谈 篇3

楹联就那么两行文字,却大有学问。楹联创作要能够运用精湛的语言创造美好的意境和生动的形象,能够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艺术的见解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且熟练地将哲学的方法论和逻辑学规律运用到史学创作中,这就要求楹联家有高深的文学修养之外,还要精通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和音韵学。

优秀的楹联家首先要有思想,即对生活有独特的见解。此外还应该是个杂家,举凡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宗教、民俗、礼仪、典故、音乐、戏曲、美术、服饰、器物、古建、工艺。动物、植物、珠宝等各方面知识都要有所了解,没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支持,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楹联作品,特别是书法。

楹联与书法有不解之缘,古代的楹联大家,很多是书法大家。当然,写诗也需要学问,但写诗更重要的是激情、意境和形象思维。楹联则注重学问。

优秀的楹联作品,在文学的高度和哲学的深度上都能达到极高水平。“染指每缘晨涤砚,折腰只为晚浇花”。染指与折腰,都是贬义词,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赋予新的含意,一下子变得高雅、清新,而且极具诗意。

“地以文章争气势,走于樵牧混英雄。”天地灵秀之地,珍异荟萃,人文渊薮。文人雅士酷爱山水,而山水亦靠文章增加气势,蕴含文化,强化韵昧,山水因文章而远播。文人的关注和参与,优秀的文章、诗词、槛联为山水名胜争了一份气势,添了人文内涵。我到过鹳雀楼,如果在永济黄河边上,没有那个鹳雀楼,那个地方就是一片荒地。如果没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那么多好楹联,鹳雀楼也就是普通的楼阁。王之涣的二十字名句,无人不知,鹳雀楼因而名满天下,万古流芳,所以说地以文章争气势。

纵观历史,无数英雄怀才不遇,或隐于山林。混迹于樵夫牧子之中,或隐于闹市,混迹卖浆屠狗之流。英雄混迹于樵牧,也许并非英雄本人意愿,是形势决定。古人归结为“天意”,所以说天于樵牧混英雄。

楹联的对称定式符合自然辩证法。世界一切事物发展规律都是辨证统一。楹联既对又联,恰恰符合辩证法。经常运用楹联这一形式。能教人学会辨证地看问题。楹联要求上下联意义互相关联,词性相对平仄却要相反。教人逆向思维和双向思维。创作楹联能使人头脑灵活。经常搞楹联创作的人都有同样的体验:当你创作一副楹联遇到不顺畅时,可以将上联或下联的分句前后置换,还可以上下联的分句或词语互相移动。甚至在改动平仄的前提下,上联下联完全前后颠倒。这在其他文学体裁中不常见。

学习楹联对开拓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比方用“花”字作对,花可以对叶,对果,是自身对。同类相对,花可以对草。推而广之。花可以对树。范围再大,花可以对月,花可以对人。这都是形而上的。形而下的花能对“韵”如常见的“联花”对“墨韵”即是。

楹联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楹联讲究平仄、修辞。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作品的形象更加生动。内容更为深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学的发展,修辞理论和方式也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修辞方式已发展到上百种。我们通常运用的不过几十种。按照修句、铸词和炼字,可分如下数种:修句,如对比、夸张、比拟、借代、衬托、假称、引用、双关、设问、反问、摹绘、接应、省略、倒装、递进、反复、总分、连旬、节缩、移情、婉曲、联用、讳饰、列锦等;

铸词,如复辞、回文、顶真、歧义、隐缺、续填、绕口、排比、置换、回文等;

炼字,针对汉字的特殊性,对单个汉字的音、形、意的修辞方法,如嵌字、数字、隐字、跌字、析字、拆字、合字、同旁、领字、同音、谐音等。

要创作好楹联,必须掌握大量的词汇,才能运用自如。楹联文体的特殊,平仄要求严格,限制了词汇的运用,词汇掌握少,就会捉襟见肘。必须有大量词汇才可以运用自如。

我曾经给学员出一个题,让他们说红有多少种,他们说:深红、浅红、粉红、大红。没了。我说还有矾红、猩红、杏红、棕红、署红、酱红、铁锈红、牛血红、鸡血红、豇豆红、野鸡红、胭脂红。等等。

我又问他们能说多少绿?他们说:深绿、浅绿、翠绿、墨绿,没了。我说还有灰绿、粉绿、湖绿、苹果绿、菠菜绿、黄杨绿、松石绿、瓜皮绿、橄榄绿。等等。

过去,楹联被一些无知文人视为雕虫小技,不能上大雅之堂。恰恰相反,楹联整齐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严肃整齐、对称统一的审美情调。楹联以书法为载体直接镌刻楹柱之上,进入大雅之堂。使建筑精神横溢,感情飞动,在严肃中蕴藏着韵律,又可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怀。明正教化,又为景观增添了辉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建筑融为一体。这一庄严的使命,只有楹联才胜任,其他各种文体都不可代替。正因楹联高雅。赢得了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钟爱,为中华的灿烂文化,增添异彩。

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居住、处理朝政的紫禁城中。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高大的楹柱上,镌刻的不是律诗。不是古文,而是皇帝、大臣撰写的楹联。宣扬维天立极、圣道王治的合法性,强化皇权至上。为专制皇帝歌功颂德。作为离官的颐和园,造湖堆山,布局规整严谨,追求的开阔宏大,充分体现了凌驾万人之上的皇家气派。万寿山前以佛香阁、排云殿为轴心,筑成大片建筑群,错落层叠于坡前林间。富丽堂皇的建筑中点缀着大量楹联。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

至圣先师大成宝殿里,厅堂到处是楹联,还有乾隆皇帝亲笔所写者。从诗圣杜甫的草堂,到佛教的大雄宝殿,都有艺术性极高的楹联,为建筑画龙点睛,达到完美的统一。还有无数的书院会馆、寺庙道观、名楼峻阁,家祠陵墓、州署县衙都有楹联。这些都体现了楹联的实用性和审美功能。

楹联是极具生命力的艺术。楹联历经千年,长盛不衰。楹联有北宋、明代和清代三个高峰期。清代楹联发展到巅峰,优秀作品可以和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此时期联墨大家辈出,黄道周、金圣叹、李渔、顾炎武、王夫之、朱彝尊、王士祯、王文治、蒲松龄、孔尚任、曹秀先、金农、郑板桥、桂馥、梁章钜、张问陶、曹雪芹、孙髯、袁枚、刘墉、纪晓岚、李宗瀚、蒋士铨、阮元、翁方纲、邓石如、钱大昕、戴熙、包世臣、钱大昕、伊秉绶、魏源、张祖翼、何绍基、吴大澂,左宗棠、翁同和、包世臣、林则徐、任伯年、赵之谦、陆润痒、康有为,梁启超、吴昌硕、罗振玉、俞樾,等等,均有不少名作传世。

楹联是大雅文学,又是极具渗透力的人民大众喜爱的文学形式。它的实用性极强。凡生子、升学、婚嫁、荣升、装饰、开业、寿诞、乔迁、哀挽都离不开楹联。

春节期间,神州大地,凡有人烟的地方,家家门口贴春联。这是中国一年一度,规模最大、参与者最多的文化活动,是几千万人参加的书法、联作的一次大展示,每年都有不同的内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春联是历史的见证。如果将大量的春联,搜集整理,就可以成为史书的别裁。

楹联的审美功能

楹联文本是语言艺术。楹联与诗歌一样,通过语言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请看下面两副楹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邵阳双清亭联)“箫声有意摧云断,月色无痕逐水流。”(刘育新撰联)

两副楹联都有诗情画意,而且动中有静,动感强烈,有作者主观感受。这种诗情画意不是用色彩线条,不是用摄影显示的画面,也不是用音符来表示,而是用语言,是用语词通过修辞手段,表达出来的意境,所以说楹联是语言艺术。

人们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人们需要欣赏绘画和书法,在欣赏中赏心悦目,增进学养,陶冶性隋。一幅意境优雅笔墨高妙的水墨画,一幅饱含人生哲理的名人书法,让人百看不厌。

楹联与书法结合,又是综合艺术。自古以来,联墨一体,不可分割。楹联和书法结合在一起,恰恰满足了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的需要,如邓石如联:“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揽吾斋壁,少陵诗诂摩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轩窗。”

上联列举了举世闻名的奇景,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优美景观,被作者称为“宇宙奇观”,下联集中了被作者称为“绝艺”的历史上最优秀的艺术珍品,令人赏心悦目,这副楹联,虽然反复阅读,总是具有吸引力,这就是联墨的魅力。

再如一副获奖作品:“纵四海为家,万里飘萍,天涯犹共乡关月;当三春到舍,千回折柳,梦里无非故国云。”作者是旅居海外的华侨,春节期间,想到自己远离祖国,犹如万里飘萍,无奈之下,千回折柳,通过天涯犹共乡关月,梦里无非故国云等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我们通过审美,理解了远在异邦的游子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楹联是综合艺术

古今艺术大师的水墨丹青和书法精品,之所以能够受到收藏家的青睐,就在于这些艺术作品具有美的特质,即具有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经济价值的基础。是经济价值强有力的后盾。

现在收藏家愿意花重金购买画作、书法作品。但是,就当前文化市场现状而言,重绘画而轻书法。书法作品的价格相对偏低。其实好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非常高,是书法家几十年刻苦临池和书外大量学识的积淀而成。古代书画收藏并重,甚至偏重书法。

装裱后的书法作品的形式多样,有中堂、立轴、横幅。圆光,长卷、册页。扇面、手札等等,此外还有楹联。联墨作品装裱后悬挂在书斋、客厅,人们在欣赏高雅联文的同时,也欣赏到优美的书法作品,可谓—举双得。

楹联还有更广泛的审美形式。将书写好的联墨作品,用木材、竹材、石材,玉质镌刻甚至用金银錾造,置于名胜、公园。宫殿,庙宇、商店、牌坊。大门、客厅,亭台,楼阁,博物馆、会议厅、陵墓等建筑物上的楹联,与建筑有机结合,已经成为这些建筑物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

从这个角度看,物化了的楹联,属于综合艺术范畴。

通常将综合艺术简单地理解为影视、曲艺,这是不全面的。综合艺术是使用多种符号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文学是一切综合艺术的基础。所有的综合艺术都离不开语言符号。如戏剧的剧本,曲艺的咀词,都是组成综合艺术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同时运用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形成了综合艺术。楹联以联文为文学基础,与书法艺术结合。动用了雕刻等手段,融合了文学、书法、雕刻、建筑等诸种艺术门类的成分,完成审美使命,所以楹联是综合艺术。一幅、>=意高远,辞彩焕然的联文,通过高手道劲潇洒的书写,刻制在建筑物上,与建筑形成一体。

广义的楹联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我的西安朋友解维汉,潜心研究楹联文化四十年,编选了中国的衙署会馆、亭台楼阁、祠庙陵墓、古镇老村、牌坊书院、名山胜水、戏台乐楼、佛教儒道,名人故居等多种楹联精选著作。如书中录有新建县熊邨戏台联;“人以人代,神以人代,鬼以人代,三五人中,千秋万古:步亦步行,车亦步行,马亦步行。七八步内,四海九州。”此联为民国熊恢明撰书,简要的语言,深邃的联文,配以潇洒的书法,镌刻在戏台的楹柱上,为戏台增添了光辉。

再如成都望江楼有叶燮生撰书的楹联,“纵目上层楼,看云树万家,桑麻千里;驰骋临圣地,正清江南汇,雪玲西来。”联文情景交融,诗意横生。作者豪迈的胸怀,关怀着以桑麻为生计的云树万家。联文工整,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加之刚劲挺拔的书法,镌刻在高大的楹柱上,为建筑陡增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不可想象,在一个高大的石牌坊上,平整方正的石柱上没有一幅楹联,不能表达立牌坊的初衷和深意,立那牌坊何用?一个雄伟的大雄宝殿,槛柱上没有寓理于情,寓禅于景的楹联来阐明教义,那大殿将如何失色?同样,一座世界闻名的名山,雄伟壮丽的山门两侧,光秃秃不着一字,那将是什么情景?

楹联的认识功能

文学除了有审美作用外,还有现实作用,所谓现实作用,是文学因其现实性而发挥的咨询功能、教化功能和干预现实的功能。

楹联的咨询功能即认识功能。文学作品用形象思维再现现实,具有认识现实的功能。

首先,文学具有知识性。具有传播知识的作用。文学作品描写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丰富浩繁,生动具体,是人们获取和增长知识的一种途径。

小说被称为生活的百科全书。楹联也是如此。我们欣赏好的楹联作品中总会得到真实的知识,如风土人情、服装器物、历史事件、社会常识、生活经验、哲学道理,它补充了经验知识的不足,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宝库。

比如河南内乡县衙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休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副楹联让我们知道,封建社会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千篇一律贪污腐败,欺压良民,也有一些正直廉洁。一心为百姓服务的清官。这副楹联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封建皇帝对下属官僚一般不写挽联。尤其是对自己的敌对者。然而康熙就为敌营将领、抗清领袖、民族英雄郑成功写了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全联对郑成功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四镇指镇守四方的大将,上联写清兵南略之初,明朝的封疆大吏各怀二心,或降或走,郑氏独据八闽,奋起抗清,是其勇。下联写明室灭亡之后,郑成功挥师出海,收复台湾,重整山河,是其忠。康熙皇帝,能够褒扬与自己敌对的人,称郑成功为孤忠,给以高度评价。可见康熙之胸襟。通过这副联,我们更了解康熙皇帝雄才大略。

楹联的教化功能

文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此也具有教化功能。所谓教化功能,就是以道德、政治、法律等观念来教育人,培养人的世界观,使人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成员。

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文学一开始就被当作一种教化手段,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主张“文以载道”,相信文学可以“美教化,厚人伦”,在历史上文学确实发挥了强大的教化作用。长时间以来,中国教育普及不够,中国老百姓的道德观念,很少来自正规教育。很多来自文学作品,像诸葛亮、岳飞、武松、包公等文学形象家喻户晓,使他们接受了爱国、清廉、忠贞等伦理教育。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家天下,提倡武功文治的同时,驱使御用文人以正规的礼教教化人民,还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群众,楹联起了关键作用。

泰山东岳庙楹联:“依势欺人,人或容神明不恕;瞒心昧己,己未觉造物先知。”财神庙楹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使我为难。”此联很有哲理。也很有趣味。联语巧拟财神口吻,否定自己神通法力,以启迪民众破除迷信。从联文得知,财神爷手头并没多少钱,来求财的人如果一味来拜,还不如动手做点什么事情,这副楹联对人起到教化的作用。

楹联的谐趣功能

文学作品有严肃文学,也有通俗文学。前者如清代的《红楼梦》,现代鲁迅,茅盾、老舍的小说,当代邓友梅、李国文。陈忠实。贾平凹等人的小说。通俗的娱乐性文学作品,有清代的唱本,什么《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卖油郎独占花魁》等等,现代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韩剧。都是消遣娱乐的。

楹联也有谐趣联。谐趣联最初形成时,一般为口头流传。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刷的多了,也有书写的。通过诙谐幽默的联语,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这副对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一位中国公民作的。上联都用国名;下联用中国城市名。捷克。即中欧小国捷克斯洛伐克,可释意为“打败、战胜”之意。下联列举三个中国城市名,意为抗战胜利了,南京失而后得,欢庆它重新成为首都。重庆成都,可解释为“重新庆祝成为首都。”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名曰“陪都”,故此语。这副妙联,妙在巧用国名。地名,一语双关,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史实,同时更表达了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扬眉吐气之感和无比自豪喜悦之情,堪称绝好的添喜助兴之作。此联与另一副讽刺日本战败联“本日果然亡日本,皇天竞不佑天皇”,堪称双甓。

再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北宋元祐年间。苏轼奉宋哲宗之诏,接待辽邦使臣。辽使久闻苏轼盛名,出题为难为他:“我们国家的人都知道‘三光日月星’,不知以什么句子来对,特向你请教;”三光,即日、月、星,必须用三个字对日月星,因为说出个三,对者就绝对不能用三了。所以此联难度太大。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不慌不忙对出“四诗风雅颂”。“四诗”指《诗经》中“风、大雅、小雅、颂”四部分,而大雅、小雅统称为雅。所以用四对三,风雅颂对日月星,风雅颂又是四诗。辽邦使者大为服气。

楹联文化 篇4

一、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楹联文化育人”特色建设

1. 科学定位。

“特色”的本意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而学校的特色创建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审视都应该是培养新一代的新型人才而服务的。把“楹联文化育人”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绝不是简单的复古教育, 而是一种善于科学地借用古典文化资源, 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探索出一种为教育服务的教育实践形式;是学校法定课程的补充和强化, 是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拓展, 正确把握特色创建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 控制实施的力度, 做到“锦上添花”, 不是“忙中添乱”, 其本质是一种服务, 其服务的核心就是“育人”, 要义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 根本方法是“古今贯通, 文化育人”, 最终目标是引领学校特色走向文化、走向常态、走向课程, 使特色建设成为一种学校文化, 成为全效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2. 正确理解。

楹联:《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句, 也称对联。楹联作为中国的国粹, 因其具有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铿锵的节奏和优美的文采, 历来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在培养人们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方面, 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可以说, 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正确认识楹联文化内涵是开展特色文化建设的关键一步, 只有对楹联文化建设有着深度认同和准确理解, 才有可能将楹联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文化建设、内涵发展、品质提升的整体框架之中, 加以自觉构建;反之, 如果对学校特色创建出现偏差, 就有可能将特色视作附

3. 循序渐进。

特色学校的形成非一朝之功, 它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实践、思考、提炼、秉持的过程。我们朱湖中学自确立以“楹联文化育人”为特色建设以来, 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成长潜能的育人实践, 实现了2006年的楹联兴趣小组到2009年的楹联特色学校的转变。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要从真正意义上把它转化为一种素质育人的资源与品牌, 成为特色学校的核心支撑, 我们必须要以发展学生为第一要义, 从根本上去培养学生的兴趣、创新精神及文化素养。在继承中拓展延伸, 用循序渐进的科学思想去推动这一特色的发展:一是从局限于“楹联文化”这种点状思维式的研究转向与课改紧密联系的“楹联文化与多课程结合”的系统思维方式的研究;二是以“楹联文化育人”的科学思想来引领学校的特色发展、教育教学、师资建设、环境建设等多方面的育人与管理, 带动办学效果的整体提升和内涵的提升;三是从原先的“试探性的实践与思考”走向在“科学、探索”的基础上植入并发展与现代化等元素相结合的研究型的实践与思考。

二、用可持续发展思维推进“楹联文化育人”的特色创建

创建实践告诉我们:特色创建的成功首先在于目标定位要明确;特色创建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务实真干, 井然有序。因此, 我们在过程研究中用可持续发展的观来推进特色创建, 具体的过程操作方案是:

1. 坚持一个中心。

经过校领导班子的反复研究及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创建的“楹联文化育人”特色符合校情、符合课改新思想,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鲜活生命力和比较坚实的研究基础。在特色文化发展上, 我们应该坚持以“楹联文化育人”这个中心不动摇, 致力于以此为素质教育载体的特色文化建设。

2. 紧扣两个基本点。

为了使学校特色创建向纵深推进的环境和条件日臻成熟, 我们牢牢地把握教师培训和学生活动这两个基本点。首先是健全特色建设的组织体系, 校长任组长, 负责创建过程中的开发、规划、论评估、支持及硬件文化建设的经费审批等。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特色创建的各项活动及课程安排;其次是基于楹联文化特色学校的创建离不开一支教育教学方面出类拔萃的教师队伍。我们依仗着一流的文科教师队伍的同时, 秉承“以人为本, 重在发展”的管理理念, 从本校教师队伍中再次发现并挖掘培养一批在楹联文化方面有特长、在育人方面注重研究的队伍, 最终的目标是组建一支师德高尚、富有朝气、业务精湛, 而又乐于奉献的特色教师队伍。第三是凸现学生是楹联文化教育的主体, 是楹联文化教育的主要受益者, 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楹联文化教育活动中培养起欣赏美、鉴赏美、创建美的能力与素养。

3. 精抓两个层面。在学校层面上我们主要

化为内容, 以板报、橱窗、文化墙、长廊、班级等为载体的学校特色文化, 以此拉大楹联文化的张力。 (2) 进一步加强楹联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目前, 我校已经完成了校本教材的前期开发, 从使用情况来看, 教材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为了巩固我校校本教材建设的成果, 使其更完善, 更贴近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 (3) 设立每班每周一节的楹联文化课, 排入课表, 加强督查并定期开展公开研讨课, 对楹联文化课进行常态管理。 (4) 强化楹联文化特色课题的研究。自把楹联文化育人作为我校特色创建目标的科学定位后, 我校便申请了以楹联文化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课题报告, 该课题得到了市县两级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并获批准立项研究, 一年多来, 该课题从规划、实施、反思、改进等全过程推动楹联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提升了育人价值的魅力。 (5) 开展楹联教师赛课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促进楹联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班级层面上主要抓: (1) 要求班主任和楹联文化课教师共同建设班级的楹联文化特色。如:班训、班级口号、板报等的氛围建设。 (2) 开展“特色班级”争创活动。通过知识竞赛形式考察学生对楹联文化知识的掌握, 要求班级学员能够在班主任及楹联文化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参与以楹联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资料收集。 (3) 有效引导楹联文化特色的综合性的建设。在兴趣小组层面上主要抓楹联文化教育与语文、政治、历史、等各类综合活动的整合。总之, 清晰的目标和任务分解保证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

4. 实施四大策略。

特色学校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策略的运用。“可行性强、效果突出”是我们实施四大推进策略的标准。 (1) 课题引领。由本人主持研究, 全体楹联文化课教师参与研究的课题正在研究之中。 (2) 课程整合。以“楹联文化课”为主线, 各类课程为载体, 进行各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 凸现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地位。 (3) 基地建设。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我校于2010年4月被宿迁市文联评为首家“宿迁市楹联教育基地”, 我校将在固化已有的基地建设的同时确保楹联活动的有效开展。 (4) 成果展示。我们将利用多种形式和各种载体分阶段、分层次、分内容进行楹联文化特色教育成果展示。

楹联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髓, 在以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以更科学的视角审视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 朝着更高的目标去攀登。我相信, 徐洪河畔的这朵莲花会香满校园内外。

参考文献

[1]谷向阳主编.中国楹联大典.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4年1月第1版.

楹联文化 篇5

一等奖

春融两港,月醉双城,天塔旋云开气象;业拓三机,科研一箭,津门追梦领风流。广东 苏 俊

二等奖

天地绘蓝图,大智生成大美;津沽融绿色,长焦摄入长春。河北 邢伟川

古卫纳八方,欣看三津腾愿景;直沽容九水,笑拥四海立潮头。天津 杨光祥

三等奖

旭日耀天津,沿富道千条,铺开梦想;巨轮出渤海,扬高帆一片,载满春风。河北 白国成 凝聚正能量,藉港口潮音,把凯歌唱响;谋求大目标,驰民心轨道,将富路延伸。河南 吴继强

一条丝路摇春醒;两个百年铸国昌。天津 马迎秋

优秀奖50名(排名不分先后)

习马相逢,求同存异,两岸齐追国梦;陆台纷赞,增信释疑,一中共沐春风。福建 曾光宗

五千年大梦初圆,玉兔飞天,蛟龙入海;八万里宏图正展,长江鼓浪,华岳犁云。北京

赵久生

骏业燃情,特色涌春,柳眉总为韶光笑;民生运笔,前程铺锦,愿景咸擎幸福开。天津

蔺洪柏

光辉华夏,省旺市兴,共同发展京津冀;福降寰球,带宽路阔,合作腾飞欧亚非。天津

牵手巨飞,引空客安家,给银鹰插翅;倾情神算,仰天河夺目,令赤县增辉。天津

刘金生

联合京冀津,看巨手调弦,同弹妙曲;决胜十三五,趁东风给力,再写华章。天津

刘 屏

遥想当年,太行立马,愤怒黄河吞日寇;欣逢盛世,广场阅兵,蓬勃华夏展雄姿。天津

陆广训

创新驱动,求是领航,扬帆中国梦;精准扶贫,共同致富,跃马小康村。天津

毛祖松

聚焦美景,按下快门,摄入蓝天绿地;启幕新程,实施伟略,共圆大梦小康。天津

穆洪信

天道酬勤,天时启运,大美蓝图圆夙梦;津门呈泰,津塔邀霞,小康愿景聚民心。天津

王文荣

大空客,连丝路八方,大业共荣荣九域;小巨人,绽奇葩遍地,小康催美美三津。天津

王芷琴

在欧亚穿梭,中华丝路驼铃响;与冀京联袂,沽上山河骏骥腾。天津

肖金良

西接南连,丝绸路上驰高铁;严行实干,规划年中跨锦程。天津 张国城

盘山燕,渤海涛,高唱津门春早;青藏帛,昆仑笔,大书华夏梦圆。天津 张砚亭

一带长绸,一路驼铃,互融互补追新梦;千年瀚海,千秋古道,和畅和谐唱大风。天津 凌玉骅

一带耕涛,一路耘天,万里纵横通异域;双龙共进,双珠并曜,千年俯仰放高怀。天津 杨 捷

天塔旋云,天眼聚焦,美丽津门堪醉我;春光织梦,春风引路,恢宏前景更催人!河北 董汝河

向发展聚焦,拓开渤海千重浪;携辉煌上镜,点靓中华一粒珠。河北 王桂珍

一路驼铃,一带莺歌,融殊声而合响;九河龙啸,九州凤舞,起强势以争春。河北 陈双田

聚焦成就,开辟未来,再借天时谋发展;背倚燕山,胸怀渤海,犹凭地利筑繁荣。山西 廉宗颇

两港泊千帆,海岸犹同心岸阔;双城兴百业,鹏程每共锦程新。山西 杨怀胜

滨海筑新区,已让津门惊世界;沿河开胜景,再铺春色醉神州。辽宁 笪德民

日暖三津、花靓三春,双城把宏图铺展;襟牵一带、情融一路,两港将远梦放飞。辽宁 谢 毅

锦路步铿锵,不给小康拖后腿;春天花烂漫,共兴大业上层楼。山东

苏振学

一城染绿,万户挂红,是谁彩绘天津卫;双手浇花,满腔倾爱,看我喜怀中国心。江苏

王凤祥

游子回家,总感惊奇,乡间路上黄牛少;农民下地,亦求浪漫,野外田头宝马多。江苏

吴美照

画卷壮津沽,大发展大繁荣,五洲喝彩;文明凝梦想,新腾飞新跨越,万众聚焦。江苏

梦启蓝图,风扬赤帜,喜闻善政倡廉政;弘开玉局,永固金瓯,欣看津门壮国门。江苏

闫长安

燕绕津门,又唱响春天故事;龙腾渤海,正拓开丝路新程。江苏

杨发余

新港涌波涛,连通海上丝绸路;名城承雨露,挂起风中梦想帆。安徽

高敞津门,引凤来仪,一条丝路连欧亚;沸腾滨海,领龙起舞,万里波涛任纵横。安徽

吴进文

彩炫门楼,把酒开怀,万家灯火双城月;潮平海岸,扬帆逐梦,九派风云一港春。江西

胡小敏

一梦齐追,三津共奋,同心打造新沽上;双城并创,十景交辉,联袂建成靓海门。江西

彭克云

海陆同行,丝绸新路连天下;城乡并进,华夏前程入画中。江西

谢维境

精准扶贫,笑在三农心上涌;和谐筑梦,富从百姓指间流。福建

王雪森

依津门以望未来,锦绣文章,凭谁执笔?擎党帜而追国梦,和谐画卷,由绿开篇。河南

曹文献

与京冀齐飞,携手凝心追远梦;愿海天更美,得时乘势领新潮。河南

宋存杰

虽住深山,僻壤通车高速路;常来远客,游人度假小康村。湖北

曹克定

龙胄凝心,发展擎旗,国臻强大民臻富;津门报捷,和谐奏曲,诗咏繁荣联咏春。湖北

何善兵

诗题海港,画绘津门,丰功高耸巍巍塔;梦逐小康,情钟大治,远景宏开朗朗天。湖北

金序前

随军赶大营,当年创业收疆,名留丝路;起棹追新梦,今日通欧连亚,帆鼓春风。湖北

殷德胜

津门蓄势,滨海扬帆,一港风云凭吐纳;经济聚焦,鸿猷致远,千秋功业正升腾。广东

孔令斌

美景聚焦,双城叠彩春光艳;蓝图定格,两港流丹大业红。广东

李伟立

高铁任西东,和谐号启津门梦;宏猷开路带,发展旗扬滨海风。广西

马基兴

追求大作为,十三五蓝图铺九域;引领新常态,一百年绮梦暖千家。重庆

吴洪美

全面小康路,站站辉煌,程程锦绣;核心价值观,篇篇璀璨,字字铿锵。贵州

赵安祥

繁荣簇锦,百业图强,津门不坠腾龙志;发展扬帆,千舟破浪,渤海常掀逐梦潮。贵州

文化昌明,文艺繁荣,不愧京东门户;人民富裕,人才荟萃,堪称海内要津。云南

孙道雄

和谐盛世,喜渤海欢歌,九水倾情齐喝彩;锦绣津门,看燕山起舞,一城逐梦正飞花。陕西

刘绍波

纵横为线,车马穿梭,八方织就交通网;玉带绕山,彩虹飞堑,百业唱来发展歌。甘肃

楹联文化 篇6

北京市朝阳区平房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自1937年创建以来,已有70多年的校史。学校地处四五环之间的城市绿化带内,共有632名学生,80%多的学生是外地打工人员的孩子。这些孩子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与本地学生家庭贫富差距较大,行为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隔阂。主要表现在:生活习惯上不适应,学生和家长同住在十几平米或者二十几平米的出租房屋内,导致学生没有安静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不爱干净、衣着不整洁;另外父母受教育水平有限,认为把学生交给学校,家长就不用教育学生了,在学生面前表现低素质行为、口出脏话、家庭暴力。学生品行习惯较差,是学校教育中比较棘手的难题,更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提出了以“环境改善心情,文化滋养心灵”为核心、以“书香联韵润童心”为特色的德育工作目标,努力打造“常规+特色”的班级,培养“习惯+特长”的学生,逐步形成学校独有的“楹联德育”。

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

为了保证楹联特色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以李洪海校长、连华书记为组长,以张琳丽、曾庆山等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聘请杨雪梅等北京教育学院专家、楹联学会专家、书法协会专家等组成专家团队,还建立了定期例会研讨制度和专家指导制度,形成了党、校、专家、制度齐抓共管的楹联文化工作大环境。

目前,本校已形成了“求古朴典雅,重文化品位”的校园楹联文化特色,学生迈进平房小学的第一步就能感受到古香古色的楹联气息,门口的刷卡机上布置着每周楹联,学生们利用进校时间学习刷卡机上的楹联。学校在教学楼大厅门外两侧悬挂木质对联“看今朝桃李争春沾化雨,盼他日鲲鹏得志翥青云”;大厅内,映入眼帘的是用传统木雕工艺设计的屏风,屏风上刻有校训“读千古美文,做快乐的人”和激励学生读书的对联“读书务必求解,做事应当认真”。大厅顶部的墙壁上悬挂了108幅楹联。楼内每层主柱上,都用木质材料悬挂着对联;在楼道墙裙之上布置了300米书廊,里面有楹联讲座知识,按期更换,给学生们提供了大量楹联知识信息。

优美的校园环境蕴含着极强的德育功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净化人的心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目的。

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联事活动

为了给学生搭建学联、撰联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并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本校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联事活动。

比如,每天中午利用10分钟的时间,由广播员带领学生学习《美文徜徉录》中的楹联,并为学生们解释楹联的意思。让学生们能够了解更多的楹联知识,从楹联中学习礼仪、爱国、尊师、刻苦等良好品德。

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楹联书法比赛,迄今为止已经是第六届了,每一届都有创新和提高。学生们通过比赛提升了书写水平,巩固了书写姿势。在第四届书法比赛中,本校尝试用毛笔进行楹联书写比赛,学生们对这种新的尝试非常喜欢,表示以后要更加努力练习来提升自己的水平。在第六届楹联书法比赛中,德育处更是大胆革新,在活动初动员全校、家长。活动中,家长与学生一起创编“廉洁”楹联,并指导孩子进行书写。活动后,学校对作品进行征集和评比,共征集硬笔书法作品300余幅,软笔书法作品10余幅。学校聘请书法教师崔广忠和楹联教师王伟毅两位老师担当评委,对学生的书法作品和创编楹联进行评比,最终有18位同学获得一等奖,51位同学获得二等奖,32位同学获得三等奖。此项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书写汉字和创编楹联的兴趣。

学校还开展了楹联诵读小状元晋级活动,建立了学生楹联诵读考评机制,每学期开展此项活动。一级学生需背诵学校文化手册中的50副楹联,二级80副,三级108副,小状元要会背150副。截止到第五届成功晋级一级的学生有314名,二级242名,三级286名,晋级小状元的学生达到237名。特别在第六届楹联诵读小状元晋级活动中,本校改变了以往在晋级等级、数量和考核的方式,分六个级别:秀才背诵20副楹联、举人背诵40副楹联、进士背诵60副楹联、探花背诵80副楹联、榜眼背诵100副楹联、状元背诵累计达到147副楹联,举人等同于之前的一级;探花等同于之前的二级;榜眼等同于之前的三级。老师以抽签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背诵等级内的楹联。

楹联迎春文化节是每年春节前都要举行的大型楹联文化宣传活动。从各班教室的布置到学校校园整体环境,与会人员在主会场为楹联诵读小状元和征联获奖作者颁奖;分会场学生、家长们摘联、对联;主席台上《楹联连颂》、京剧《联韵声香》等等,无不彰显“楹联特色”。

学校把“神笛陶艺”作为社会实践基地,每年组织6年级的同学开展实践活动,结合6年的楹联学习,把楹联与陶艺结合,制作作品,为小学留念。学校还邀请“神笛陶艺”的工作人员走进校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校每月开展主题征联活动,每月月初德育处结合当月的节点或主题,面向学生、家长、教师进行征联。例如:9月征联主题就围绕教师节开展,同时,楹联社团的老师们还创编了上联“教师节日勤施教”,征集下联。

除了上述活动之外,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和稳固,本校在开展现有活动的基础上,挖掘已有活动的成效,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楹联教育活动,比如开展家庭、学校和社区小志愿者活动,利用节假日、传统节日组织本校小志愿者(全体学生)搜集相关节日楹联,理解其含义。学生进入家庭和社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志愿讲解团”;深入学习《平房小学学生行为规范(试行)》活动,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少先队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将组织辅导员和全体少先队员们将《平房小学学生行为习惯(试行)》创编成楹联,并编排成情景剧,使楹联特色和行为习惯教育融为一体;开展楹联特色活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例如在“楹联迎春校园文化节”中,学生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学生们见到家长怎样打招呼,在摘对联、对对联过程中,学生应遵守秩序、懂礼谦让等;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校,组织学生开展陶艺制作活动,将学生喜欢的楹联绘制在自己制作的陶艺模型上,学生毕业离开母校后可以留作纪念,同时培养了学生文明参与活动、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行。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敞开心扉的大门,是表现品行的舞台。教师既可以通过活动了解每位学生的情感倾向,及时正确地引导,又可以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活动,以创设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品德水平的目的。

着力打造楹联文化的特色班级

每学期开学初,班主任都要根据班级实际,结合学校特色,定位班级特色文化,设计本班的展板、黑板报、图书角、植物角等,并每月上交特色材料,实现了班班都有特色,班班都不同。

六一班是本校的楹联特色班,该班的《楹联联诵》节目多次在学校大型活动中展示。该班每学期都会召开《小楹联大学问》的主题班会,并邀请家长们参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认同。通过开展班级文化特色活动,该班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班级凝聚力更强了,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013年5月该班被评为北京市的先进班集体。

另外,学校还将课程融入“楹联德育”,目前学校编制了15门校本课程,如《校园楹联》《练书法写楹联》《联韵》《美文徜徉录》等等。同时,在实践作业中也体现了“楹联德育”特色,例如教师节期间,在德育作业中不仅介绍了教师节的由来,还为学生介绍了一副有相关主题的楹联,“三尺讲坛播睿智;一方黑板育精英”。作业中安排搜集楹联、为他人送楹联等内容,学生不仅了解中华的传统文化,同时通过家校的双向评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深入开展学生良好的品行研究

2012年底少先队申请“以楹联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研究”获得立项,使楹联德育进一步走进学生生活、学习中。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导向,以改进实际工作、提高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学校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共5人,其中4名一级教师(小高),5人均为学校级以上骨干教师。课题组成员对工作认真负责,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先后参加了“九五”“十五”“十一五”的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同时,德育处、少先队联合体艺科等每月结合课题,评选出“最美房星”,每月德育处都把“最美房星”印在校报上进行宣传。课题的有效开展,使学校在楹联教育和学生良好的品行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13年元月本校校长代表学校参加朝阳区“东岳论坛”,并作了《“房星”灿烂,龙翔传喜讯;“百姓”欢欣,蛇跃荡新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社区文化建设》发言。

2013年11月27日上午,朝阳区教工委、教委在朝师附小太阳星城校区召开了“文化涵养灵动的生命——齐振军、孟夏、李洪海校长办学特色展示会”,李洪海校长以“联教传文化 国学育栋梁”的楹联为主题诠释了平房小学的“楹联文化”。学校依据“楹联文化”提出了“传统与现代互融,教师和学生共生”的办学理念,并创建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八景”,形成了具有楹联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学校长期致力于开发和挖掘社区资源,形成了家、校、社区互动的特色办学机制。

2013年11月27日下午,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工作委员会组干科赵学文科长、朝阳教育分院文必勇副院长,以及北京市中小学干部任职资格培训班第23期的近40名干部到平房小学参观,观看了学校楹联特色与传统武术相结合的自编操《武韵联声》,参观了“温故知新”“七彩文园”“联廊溢彩”等校园八景,观摩了“联韵”楹联社团三个分团的社团活动,以及学校楹联诵读小状元晋级活动。学校德育主任作了《书香联韵润童心》的楹联德育建设研究汇报。

品行的培养实践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本校以楹联活动为载体,开展的“楹联德育”最终形成了一套与本校实际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品行教育模式。学校也因此荣获了中国楹联教育基地、北京市楹联教育基地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十五规划课题优秀实验学校、北京市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优秀实验学校、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继教先进单位、“儿童文学促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与试验”课题实验先进校等众多荣誉称号。此外,连华书记获得朝阳区“儿童文学促进小学语文有校教学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先进干部。

“莫畏难,喜迎联海搏风浪;须苦练,欣看樱花吐芬芳。”楹联育人,任重道远。北京市朝阳区平房小学一定会用理论去实践、用探索去研究、用执着去弘扬,努力实现“让联花亮丽、让国粹飞扬、让学生成长”的美好愿望!

楹联文化 篇7

关键词:楹联,廉政文化,反腐倡廉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 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近年来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举措, 同时也在探索和尝试新的廉政教育形式, 其中, 廉政楹联文化建设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此, 笔者就楹联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谈一点浅见。

一、灵活的楹联形式有利于廉政理念的表达

廉政理念是一种严肃的政治理想, 多以制度、决议、措施等文件形式予以表达, 正因为它有着政治的严肃性, 所以在予以传播和灌输的时候, 势必给人带来一些思想上的压力, 因此, 这种理念的传播就体现为一种被动的接受。而相对于廉政文件的传播而言, 以楹联的形式传播廉政的理念则具备了较大的优势。

楹联是汉语汉字的文学结晶。在各种文学体裁中, 它是最轻便、最快捷、最灵活的文学体裁, 又因它具有着语言简洁、上口易记等特点, 所以对于理念的传播, 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某地税务部门的一则楹联:“收亦凭法, 支亦凭法, 稽征者都当宣传者;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纳税人也是受益人”, 这则楹联把税收的依据、目的概括得十分到位, 收到了比学习《税法》更快捷和更有效的宣传效果。

日前部分地区举办了廉政楹联有奖征集活动, 把该市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从政的文化氛围, 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的决心表达得淋漓尽致, 使读者一经吟咏便能熟记于心。因此, 用楹联灵活的形式来表达厚重的廉政理念, 是一种非常可取的传播方式, 随着楹联创作的日益繁荣, 廉政楹联的社会作用也必然会不断扩大。

二、精彩的楹联语言有利于廉政文化的推广

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 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 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 廉政文化也是如此, 它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信仰、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 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 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 在廉政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廉政建设只有注入文化的基因之后, 才会赢得恒久的生命。而一种文化的建立, 需要的是大众的认知和接受, 要想求得大众的认知和接受的效果, 则需要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单靠现代的宣传媒介传播固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要接受这种政治倾向特浓的文化思想, 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主动的。精彩活泼的楹联语言恰恰就具备这种功能。温家宝总理面对众多的中外记者引用了林则徐诗句中的一联“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可谓一言九鼎, 字字千钧, 人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位“亲民总理”的形象。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撰写的“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对联, 实际上是他为人、为官的追求;而某审计部门的“审者无私, 脚下廉风肩上任;计之有法, 胸间正气掌中财”的楹联, 则是审计部门廉政文化的高度凝炼, 这幅楹联把审计者所应有的品质、所肩负的责任、所依据的准绳表述得淋漓尽致, 其语言使用之精彩, 真令人叹为观止。由此观之, 用楹联语言推广廉政文化是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三、深厚的楹联文化有利于廉政教育的导向

教育是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廉政教育则是以加强从政人员的思想和道德修养为宗旨、以预防和控制腐败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要使廉政教育感染人、鼓舞人, 就离不开灵活的教育方式和新颖的教育载体, 楹联具备的灵活的形式和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正是对廉政教育的有效辅助和补充。

一幅好的楹联, 就是一个警句, 就是一个格言, 就是一个哲理, 就是一个闪光的座右铭。凡是佳联妙句, 一定蕴含着深刻的又高尚的思想, 这种思想既可以吸引人、感染人, 又可以启迪人和教育人。毫不夸张地说, 一幅好的楹联, 它的教化和导向作用是可以跨越时空的, 甚至可以跨越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 赢得一代又一代人的青睐、崇敬和向往, 并以此作为个人的人生哲学和前进动力。时间和历史证明, 一幅好的楹联可能胜过一部好的教科书。加强楹联廉政文化建设, 是提倡人们要树立高洁的品行, 要不时地进行自省自律, 切不可闻腥逐臭、随波逐流的重要方式。

四、多彩的征联活动有利于廉政文化的普及和深入

廉政文化建设,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要求和服务方向的体现, 廉政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 是要引导全党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执政为民的自觉意识, 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它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廉政建设方面的集中反映, 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营造一个良好的廉政环境, 说到底还是要看廉政文化普及和深入的程度。

要想最大程度地求得廉政文化的普及和深入, 以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廉政环境, 就必须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参与热情。楹联征集活动无疑是能够满足和实现这一需要的。应征联, 也叫征联, 从广义上来讲, 即一方悬出上句或下句, 一方作出相应的对句, 从而合成的整联即为征联。因征联是通过新闻媒介悬出而向社会征集, 就必然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廉政楹联的完成过程不仅是文学创作过程, 更是一个洗涤心灵的过程, 应征者完成的答卷, 必然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表达。同时, 他对廉政文化的理解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漫谈楹联创作 篇8

一、楹联的起源与发展

楹联起源于五代, 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被认为是最早的一副楹联。到了宋代, 楹联进一步推广, 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说的桃符即春联, 可见春联在宋代已相当普遍。

历经元明清民国几代, 楹联又有了很大发展。时至今日, 它已遍及全国, 成为广大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深受群众喜爱。楹联之所以风行于世, 与一些人的重视和大力提倡有关, (包括皇帝在内, 如明朱元璋、清康熙、乾隆皇帝都很喜爱楹联。) 但它能在城乡人民长久流传、久盛不衰, 主要还在于它具有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和它本身的艺术魅力。

二、楹联的性质和作用

楹联是中国文学特有的形式, 被誉为我国文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是律诗的中心组成部分 (律诗为八句, 分首、颔、颈、尾四联, 颔、颈二联须用对仗, ) 又是和书法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它和其他诗文词赋一样, 是一种抒怀言志, 讽时刺世, 歌颂清平盛世, 描写祖国美好风光的工具。人们阅读一副好的楹联, 不但会从中得到艺术享受, 而且还可以得到启迪、激励和鞭策, 甚至可以将其用作惩恶扬善, 扶正祛邪的武器。

例一, 《济南大明湖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副楹联把大明湖风景描写的多么壮丽, 同时又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例二, 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例三, 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

上两副楹联, 揭露和抨击了旧社会中人民所受的盘剥压迫, 已经家贫如洗, 沦于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 读后令人愤慨。更为巧妙的是例二的四言联, 运用谐音换字的手法, 对反动政府欢呼“万岁”粉饰太平的现象, 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三、楹联的分类

(一) 按性质分, 种类很多, 大致可归纳为五大类:

1.实用联: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贺喜联 (生子、乔迁等) 行业联等。

2.游览风景联:旅游胜地风景联等。

3.祠庙联:寺院、庙宇、墓碑联等。

4.讽谕联:直谕、间谕、讽谕联等。

5.箴戒联:劝勉、自勉、格言、明志联等。

(二) 按字数分:

1.短联:通常字数不多的楹联, 以五、七言为多见。

2.长联:全联可多至数十或数百字, 如清孙髯翁《昆明滇池大观楼联》全联共180字;清末, 张之洞《屈原湘妃祠联》全联共400字。

短联举例:

一言联:死;意谓宁可站着死, 不愿倒悬着生。

二言联:钓鱼;打猎。鱼书;雁字。

三言联:乌衣巷;燕子矶。花结子;树正荫。

四言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五言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六言联: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七言联:大江南北映红日:长城内外尽朝晖。松鹤延年人延寿:山河长绿国长春。

八言联:日暖神州光辉万里;春回大地气象一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四化宏伟目标。

九言联:辞旧岁喜看江山如画;迎新春展望前程似锦。教育谱新篇人才辈出;科学创奇迹捷报频传。

十言联:重教育科研树百年大计;讲文明礼貌标一代新风。与众同甘苦不搞特殊化;为民谋幸福愿当孺子牛。

长联举例, 孙髯翁《云南昆明大观楼楹联》 (略)

四、楹联创作要求

(一) 字数要相等。全联字数不限, 但上下联字数应相等。如果是长联, 则需要分句, 否则就难读下去。但上下联的分句, 要求对称, 如上联是三句, 其字数的顺序是三、五、七, 下联也应一样。

(二) 节奏要相同, 要求上下联节奏点相一致。

例一, 爆竹声声歌盛世四三式红梅点点报新春

例二, 友天下士一三式读古人书

例三,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三三四式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三) 平仄要协调。楹联同诗词一样, 讲究平仄。如果用不同平仄声调的字写出来的楹联, 就会读起来顺口、有变化;反之, 若用同一平仄声调写的楹联, 就显得呆板, 甚至会使人感到屈结赘牙, 不能卒读下去。上下联的字, 要平对仄, 仄对平。五、七言楹联可按五律、七律的格律写。如例一、例二。但可以一三五不论, 即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二四六分明, 即第二、四、六字平仄不可置换, 因第二、四、六字是音节点, 如例三。又上下联尾的字, 也是音节点, 必须是上仄下平。

例一,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例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

例三,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 (|) |——︱︱—。

注:———平︱——仄㈠代表可仄 (丨) 代表可平

(四) 词性、辞法要相对

1.词性相对。同类的词要相为对仗, 如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方位词、数词、颜色词、虚词、代词等要在上下联中同一位置以同类的词相对仗。即名词对名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2.辞法相对。上下联词组的组合结构要相一致, 即主谓对主谓, 并列对并列, 联合对联合, 偏正对偏正等。

(五) 内容要关联。楹联不仅要求文字对仗, 内容更要关联, 否则就不能成为楹联。如“动物园中观翠鸟;图书馆内阅词章。”对仗看似工整, 但内容不相关联, 只能是毫不相干的两句话。一副楹联涉及内容可多可少, 但反映这一主题的内容则应相关联。通常运用联系上下联的手法是:上下联都正说 (正对) , 或都反说 (反对) 。

例一, 万里河山披锦绣;千秋功业耀光华。 (正对)

例二,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反对)

(六) 横披应揭示楹联主题。横披又称横幅、横额。它是楹联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求与所写的楹联内容相吻合。多数楹联都配有横披, 好的横披有总结或补充楹联作用;有揭示中心主题、画龙点睛之功。故应认真写好, 不可随意为之。横披一般为四个字, 如欢度新春、人寿年丰, 锦绣前程等。

(七) 写读贴按传统习惯。

1.楹联必须竖写、竖读、竖贴;自右而左, 先上联后下联。

2.上联贴于右手边 (朝门而立的右手) , 下联贴于左手边 (与上联相反) 。

3.长联分行写时要平头, 下联最好自左而右写, 和上联相对, 配成门字形。

4.横披过去的写法是由右至左, 但按现在习惯可自左而右写。横披贴于门楣正中。

五、如何进行楹联创作

楹联是一综合性的文学艺术, 它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

(一) 学好文学知识。楹联通常是用文言文写的, 又是律诗的中心部分。平时应注意学习一些好的古文、律诗、声律和骈文等文学书籍, 掌握楹联有关知识, 为创作楹联打好基础。

(二) 多读一些古今名人的楹联。学习他们创作的成功经验, 有的楹联可起示范作用。

(三) 讲究创作技巧。运用创作技巧, 可以扩大对仗范围, 并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对仗困难。如楹联对仗, 通常是上下联对, 如受到制约, 亦可采用句中自对。另如谐音借对、比兴手法的运用等技巧, 均可酌情采用。

(四) 选材要注意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 立意高远, 讲究文采。这样才能写出具有时代性的好作品。

楹联与谜语选介 篇9

楹联:也称对联, 俗称对子。它是由诗、词演化二来的, 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块瑰宝。楹联 (下面称为对联) 的基本要求是:两联相对, 字数相等, 词性相当, 平仄相应。

对联, 盖萌芽于秦汉, 问世于唐代, 繁荣于明清。对联本是贴在门旁或柱子上的, 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庆吊之用,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也广泛地应用着, 如在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中, 从标题到话说, 广泛地应用着“对子”, 以增添其文采。一部《三国演义》, 其中的对子, 据统计约有373副之多 (见《对联》小册子第172页) 。在民间的对联, 特别是春联, 更是不计其数。在对联中, 有的还加有横批, 横批是对联的题目或中心内容, 对对联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就其内容来分, 极为广泛, 有春联、寿联、喜联、挽联、行业联、交际联以及其他对联, 等等。现举例于下。

春联

1.“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 (“五更”应是“夜半”或“子时”, 旧俗把元旦早晨当做新年伊始。)

2.“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乾坤”指天地。)

3.“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

更新” (“桃符”即对联代称, 因为最早的对联是用桃木板制成, 上面写有驱鬼和避邪的神名, 后来桃符便成了春联的代称。)

寿联

是为长者庆寿所作的对联。除一般的寿联外, 还有根据不同年龄或不同身份而专作的寿联。举例如下。

1.“寿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东海水长流” (这是一般的寿联。)

2.“名高北斗, 寿比南山” (这是给有声望的老人送的寿联。)

3.“孙子生孙, 上寿同臻称国瑞;老人偕老, 百年共乐合家欢” (这是送给两位百岁夫妇, 而且是四世同堂的老人。)

喜联

这里是专指给新婚夫妇送的对联。

1.“比飞胜似关雎鸟, 并蒂常开连理枝” (上联是用的《诗经》首篇《关雎》的典故。)

2.“海枯石烂, 同心永结;海阔天空, 比翼齐飞”

3.“青松攀枝, 喜成连理;红梅吐芳, 永结同心”

挽联

1.吴作人挽邓拓:“话尽燕山, 沉诗冤海;胸怀日月, 遗惠生民” (“燕山”系指《燕山夜话》。)

2.“编县志, 断简未续, 慨乎谁操班固笔;逝京师, 彼黍离叹, 悄然如读少陵诗”

这是我在读私塾时老师给我讲的一副挽联, 吊唁的是我县的一位编县志的老儒, 事未竟而逝。他也曾到过北京, 为感慨国家的衰败而写过诗篇。在这副挽联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班固撰《汉书》未完而逝, 一是用了《诗经·王风》中《黍离》一诗的典故, 以此来悼念他的业绩和爱国之志。这副挽联, 写得非常工整, 完全合乎格律的要求。

其他:包括数字联, 拆字联, 戏答联, 或称谐趣联, 名胜古迹联等等。举例如下。

数字联

1.“氷凉酒, 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 百头、千头、万头”

上联的“氷、凉、酒”三个字, 各带有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 (古汉字中, 冰字是水字左上角加一点, 故说一点——编者) ;下联的“丁、香、花”三字, 各带有百字头、千字头、万字头 (繁体字“萬”为草字头——编者) 。这是一副非常巧对的数字对联。

2.“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 上联是“忘八”, 下联是“无耻”, 谐音即读为“王八无耻”。以此来辱骂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而实际上是男盗女娼的卖图求荣和荒淫无耻之徒

拆字联

1.“十口心思, 思父、思母、思妻子;寸身言谢, 谢天、谢地、谢君王”

据说这是纪晓岚向乾隆皇帝请假返家探亲时, 由乾隆出上联, 他立即对出下联, 乾隆大悦, 因而多给假期和行资。上联是将“思”字拆成“十、口、心”, 下联又将“谢”字拆成“寸、身、言”, 不仅拆字拆的好, 而且内容也很妥贴。

对这副对联, 也有另一种说法, 其对联是:“十口心思, 思国, 思家, 思社稷;八月尚赏, 赏风, 赏月, 赏秋香”。在八月金秋季节, 旅游、赏月、赏桂花香, 应是最佳时节。上联将“思”字拆成“十、口、心”, 下联将“赏” (繁体字为“賞”——编者) 字拆成“八、月、尚”。

2.“冻雨洒人, 东两点, 西三点;切瓜分客, 横七刀, 竖八刀。”也是绝妙的拆字对联。

戏答联更为有趣, 也可称为谐趣联。现举两例。

俞曲园与其女儿的问答:父女二人游西湖冷泉亭, 飞来峰, 有对联一副云:“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当父亲念及此联时, 其女笑答曰:“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父惊问:“项字何谓?”女答曰:“项羽若不将此山拔起, 峰安得飞来?”其父甚悦。因为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歌。

我在读私塾时, 老师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私塾老师, 教了几个学生, 某日有友人来访, 教师向友人称赞自己的学生如何有才能。友人乃测试之, 指对面山上的宝塔, 口出一联曰:“高山隐隐, 一塔、七级、四面、八方。”结果学生无言以对, 只好摇手以表示难以答对。当友人正要质问时, 教师便抢先说:“摇手即是答案, 学生是用摇手对出下联:众手摇摇, 孤掌、五指、三长、两短”。堪称绝对, 友人为之倾倒。

名胜古迹对联这方面对联较多, 不胜枚举。现仅举几例, 做此说明。

1.岳庙对联。在杭州西湖的岳庙后面, 有岳飞和岳云的墓, 在岳庙前门侧有秦桧等人的铁铸跪像, 其对联云:

“青山有幸埋忠骨 (指岳家父子) , 白铁无辜铸佞臣 (指秦桧等人) ”

2.福建郑成功祠对联:

“由秀才封王, 主持半璧旧江山, 为天下读书人颇增颜色;驱外夷出境, 自立千秋新事业, 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3.最后举两副长联。一是孙髯翁所作昆明大观园大戏楼长联, 号称“天下第一长联” (共180字) 。

上联:五百里滇池, 奔来眼底。披襟岸帻, 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 西翥灵仪, 北走蜿蜒, 南翔缟素。高人韵士, 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 梳襄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 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 万顷晴沙, 九夏芙蓉, 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 注到心头。把酒凌虚, 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 唐标铁柱, 宋挥玉斧, 元跨革囊。伟烈丰功, 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 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 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许疏钟, 半江渔火, 两行秋雁, 一枕清霜。

二是张之洞所作屈原庙湘妃祠对联 (共408字) 。

上联:九派会君山, 刚才向汉沔荡胸, 沧浪濯足。直江滚滚奔腾到, 星沉龛赭, 潮射钱塘, 乱入海口间。把眼界洗宽, 无边空阔。只见那庙唤鹧鸪, 乱花满地, 洲邻鹦鹉, 芳草连天;只见那峰回鸿雁, 智鸟惊寒, 湖泛鸳鸯, 文禽戢翼。恰点染得翠霭苍烟, 绛霞绿树。敞开着万顷水光, 有几多奇奇幻幻, 淡淡浓浓, 铺成画景。焉知他是雾锁吴樯, 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 是彭蠡渔艘?一个个头顶竹蓑笠, 浮巨艇南来。叹当日靳尚何奸, 张仪何诈, 怀王何暗, 宋玉何悲, 贾生何太息。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 同读招魂呼屈子。

下联:三终聆帝乐, 纵观亲觅伶伦截管, 茶援敲钟。竞响沨沨随引去, 潭作龙吟, 孔闻鼋吼, 静坐波心里。将耳根贯彻, 别样清虚。试听这岳阳铁笛, 曲折柳枝, 俞伯琼琴, 丝弹桐柏;试听这仙源渔棹, 歌散桃林, 楚客洞箫, 悲含芦叶。将又添些帆风橹雨, 荻露葭霜。凑合了千秋韵事, 偏如许淋淋漓漓, 洋洋洒洒, 惹动诗情。也任你说拳椎黄鹤, 也任你说盘贮青螺;也任你说艳摘澧兰, 说香分沅芷。数声声手拨铜琵琶, 唱大江东去。忆此祠神尧阿父, 傲朱阿兄, 监明阿弟, 宵烛阿女, 敤首阿小姑。亘古望卅六湾白云皎日, 还思鼓瑟吊湘灵。

(抄自《对联》远方出版社出版第47、50-51页)

二、谜语选介

谜语, 源于民间口头文字, 后来也成为文人的文字游戏。谐隐 (通常所谓的谜语) , 如《文心雕龙》所指出的:“自魏代以来, 颇非俳优, 而君子嘲隐, 化为谜语。” (《辞海》 (上) 第1057页) 原来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谜语, 至此亦成为文学的别支。

谜语, 有诗钟 (列出意义绝不相同的两个字, 要求选出两句古诗, 将两字嵌入, 并须自然和工整。限定时间答出, 过时作废) , 敲诗 (选出古诗一句, 将其中的某一字隐去, 并将与隐去字相通的四字写在隐去字的字旁, 共计五个字, 敲中者胜) , 文虎 (也称“灯虎”, 形容猜谜如同射虎一样难中) 等多种形式, 以此来猜射事物或文字, 作为谜底。以文字为谜底的, 也称“灯谜”。现举几例如下。

打一字的如:

1.“一字九横六竖, 多少闲人不识, 有人去问孔子, 孔子想了三日。” (谜底是“晶”字) 。

2.“朱颜可爱, 一支金钗懒向鬓边带。” (谜底是“未”字) 。

打一古人名的如:

1.“翣” (谜底是“虞姬”) 。

2.街亭如何失守? (谜底是“马占山”)

《红楼梦》在第22回“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 曹雪芹用宝玉和几位姐妹所写的灯谜, 来影射他们各自的身世, 现举几例如下。

元妃作:“能使妖魔胆尽摧, 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 回首相看已化灰。” (谜底是“爆竹”, 影射元春从得宠到失宠、早逝。)

探春作:“阶下儿童仰面时, 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别离。” (谜底是“风筝”, 影射探春远嫁。)

迎春作:“天运人功理不穷, 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 只为阴阳数不通。” (谜底是“算盘”, 影射迎春被欺。)

黛玉作:“朝罢谁携两袖烟, 琴边衾里两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 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 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 风雨阴晴任变迁。” (谜底是“更香”, 影射黛玉的孤傲和苦闷。)

宝钗作:“有眼无珠腹内空, 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 恩爱夫妻不到冬。” (谜底是“竹夫人”, 影射宝钗婚姻的失意。)

曹雪芹用这些谜语, 来影射着每个人的身世, 也反映着一个家世的没落, 因而贾政乃从中体验出不祥之兆, “甚觉凄凉, 大有悲戚之状。”从文辞来说, 曹雪芹却将猜谜语, 搞成了一次诗文会。

以上就是我们对中国古典诗文选读所作的简介, 限于我们的水平, 从设纲和选目都有极大的局限性, 渴望大家予以批评和指正。

巧借楹联,亲近诗词 篇10

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了《唐诗宋词选读》, 学生刚刚拿到这本书, 倒也挺高兴, 摇头晃脑读得不亦乐乎。但也有学生提出问题:“学诗歌除了读读读, 还能做什么呢?”“还可以背背背嘛!”有学生调侃了一句, 教室里一片笑声。

面对这个问题, 我也不禁哑然。是啊, 面对诗歌, 诵读这一法宝, 我们已运用了千百年。诵读, 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朱熹读书法提出了“大凡读书, 须是熟读, 熟读了自然精熟, 精熟后理自见得”的要求。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它是感悟诗歌的重要环节, 能够引导读者走向诗文深处, 悟到“不可言传”的诗外之意, 从而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 光是依靠读和背, 课堂又未免陷入一个怪圈, 学生很快对优美的诗歌丧失了新鲜感, 剩下的只是“背背背、默默默”的咬牙切齿之恨, 甚至有学生感慨生在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真是让人痛苦的一件事。老师心里其实也痛苦不已, 在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对诗歌学习充满了抵触情绪, 课堂上就只剩下老师机械地讲解和“看押”式地背诵与默写了。

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二、巧借楹联, 亲近诗词

一次出游为我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契机。和学生一同游莫愁湖时, 无意间在胜棋楼前听到了几个学生的对话。

“那对联上写的是什么?”

“是‘于此间得少佳趣;微斯人吾谁与归。’”

“噢, 用的是《岳阳楼记》中的话嘛!”

对呀!南京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各处景点名胜都有不少楹联, 而这些楹联与我国古代诗文大多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点, 学生在搜集、整理、分析、揣摩中, 一定可以提高学习诗词的兴趣, 达到以课外带课堂的效果。

果然, 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刚在班上提出这个建议, 学生就议论纷纷。玄武湖、中山陵、栖霞山、灵谷寺……这还算近的, 不少同学还打算借用走亲访友的机会, 去扬州、镇江、无锡、苏州等地, 一访佳联。

一段时日后, 我们进行了成果交流。

鸡鸣寺的“五更催起舞;千年唤知音。”——“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栖霞山的“妆成媚娇容, 教后宫三千俏佳人, 失尽春色;风霜红叶径, 数江南四百八十寺, 无此秋山。”——“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凉山的“四百八十寺, 过眼成墟, 幸岚影波光, 犹有天然好图画;三万六千场, 回头是梦, 问善男信女, 可知此地最清凉。”——“百年间, 浑教是醉, 三万六千场。”

瘦西湖中徐园的“绿印苔痕留鹤篆;红流花韵爱莺簧。”——“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瘦西湖中二十四桥的“胜地据淮南, 看云影当空, 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 闻箫声何处, 有风吹到月三更。”——“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欧阳修祠的“山与堂平, 千古高风传太守;我生公后, 二分明月梦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通过对这些楹联的搜集和揣摩, 不少同学细细地琢磨了诗词的本身含义, 也结合了景点的特色, 进一步品味了诗词的蕴含。过去仅仅通过读和背来了解诗词, 现在真正经过潜心研究体味了诗词内涵, 了然于胸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搜集后, 同学们已经不完全满足于寻找了, 大家禁不住心痒难挠, 既然这么多的楹联都与诗词相关, 我们可不可以自己来试一试呢。有时大家抄录下诗词来互相交流点评一下优劣, 有时不妨修改一两个字甚至自己创作半联, 甚至面对着身边的大小景点, 我们大可以壮起胆子来尝试自创一联。

在楹联与诗词的揣摩、品味中, 学生渐渐体会到了诗词的深层意蕴, 不仅提升了诗词诵读的量, 还渐渐领悟到了在鉴赏与写作中, 可以: (1) 注重角度巧选择。借鉴古人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的把握, 有助于细致观察生活, 善于在构思中筛选, 使文章富有个性, 更有意趣。 (2) 翻用旧题出新意。学习古人翻写他人诗词文章, 不以平常眼光看待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发掘新意。 (3) 锤炼语言不啰嗦。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时, 因为字数所限, 总不容易将写作精力真正完全地放到所写的内容上来, 其实教材中那些短小精练的唐宋诗词, 楹联中的隽言妙语无疑可以作为榜样。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词经典, 不少的楹联对联的根基也在诗词, 诗作的语言、内容及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走向。经常浸润在华章隽语中, 既可以增强学生对诗词自然而然产生的亲近感, 培养良好的语感, 又可以吸收和积累精美的语言材料。久而久之, 谈吐作文, 自然文采斐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楹联文化】相关文章:

楹联家范文05-15

创作楹联范文05-16

经典楹联范文05-16

楹联精华范文05-16

楹联鉴赏范文05-16

楹联课程范文05-16

楹联理论范文05-16

楹联翻译范文05-16

楹联二副范文05-16

楹联趣话范文05-16

上一篇:数据仓库工具下一篇:农业循环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