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教育教案范文

2022-05-29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楹联教育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楹联教育教案范文

楹联教案1

《楹联》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

2、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 ;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

3、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

4、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

1、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

2、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法、学法:

演讲法、举例法、问题教学法、背诵法。

四、教具使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楹联。(放课件)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我们最近学的一首是什么? (《登高》) ,我们就来齐读一下杜甫的〈〈登高〉〉。 这首诗里有两联非常有名,是因为它运用了工整的对仗,这两联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能还学过哪些? 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运用对仗的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对联,也叫楹联。

(二)、对联的历史。

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你们知道对联的由来吗?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了两个门神。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人们才在上面画上了两位门神的像。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门神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来了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同学们应该知道歌剧<<白毛女>>,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我们现在过年还贴这种门神,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容易,所以就干脆把门神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将桃符上的画就变成了文字。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的:“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寿 ”。 关于对联的传说很多,我给大家讲一个乾隆的故事。 话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

(三)、对联的含义及特点。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什么是对联? 咱们认真品品这副对联,看看你能说出对联的特点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什么是对联。 对联(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

2、对联的特点

⑴、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⑵、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⑶、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⑷、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有关平仄的知识,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不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查一查有关资料。另外呢,对联的张挂还有讲究。传统的作法是: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同学们,回家以后可以看看自己家的。对联张贴的顺序是不是对的呀?)

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从古至今,发生过许许多多与对联有关的逸闻趣事。不信,听我再讲个故事,同学们就可以领略对联的妙处了。这个故事的名字是《解缙三气老尚书》 。

(四)、精品赏析。

对联不光通俗易懂,有的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 语文教材里自然也不乏其联。请同学猜猜第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镌刻在湖南岳阳楼上的楹联,歌颂的是谁? 明确: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品有《岳阳楼记》。 有谁知道他的《岳阳楼记》?由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明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刚才让你们猜的是人物,现在再猜个地方,猜猜这是哪里? 明确:岳飞墓和岳王庙,位于西湖栖霞岭南麓。 在秦桧跪像背后是岳飞墓阙上的楹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明确:“忠骨”指岳飞的尸骨 ;“佞臣”指奸臣秦桧、张俊等。

上联 写此地以能埋岳飞而感到有幸; 下联 写岳飞坟前以白鐡铸造的秦桧夫妇像, 不骂二人而写白鐡之无辜, 因二人而日夜为人所唾骂。 同学们一定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因为她的贞烈,古人还特别修了一座“贞女祠”来纪念。殿前有副非常奇妙的对联。相传为明朝著名才子徐渭所作。这副对联的读法很奇妙,有十八种读法,你会读吗?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最常用的读法。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这副对联不但读法奇妙,而且寓意深刻。他的表面是通过海水潮涨潮落,浮云常涨常消,来揭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可变的,实际它是反衬世界上还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孟姜女的忠贞不变,正因为她的精神。所以她才万古流芳。由此可见,撰联人真是用心良苦啊。

我们再来看最后两副对联,一幅是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赞美江西的名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明确: 上联:物有光华,天有珍宝。 下联:人有俊杰,地有灵秀之气。

另外一副是方志敏的“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明确: ①、作者简介:方志敏(1899-1935)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 ②、关于这一对联: 1919年,方志敏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西甲种工业学校机械专业,就读前写下了这副对联。年少时写的这副对联就反映出了方志敏的博大胸怀,松柏的正气凛然、竹子的崇高气节、梅花的铮铮铁骨、兰花的朴素清廉。

(五)、熟读成诵。 课本上的这六首对联学完了,我相信同学也该会背了,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好

(六)、思考练习。

对联是背会了,但背下来的终究是别人的,我们不妨也试着对一对?我再给大家讲个故事,我讲完后你要对对子:

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改得好!改得好!” 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 原来,进士门前的对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改成了怎样,请同学们想想课后写下来,明天交给我,好吗? ( 答案: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七)、结束语。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对联课。我觉得,对联,就是一首诗,诗情画意; 就像一首歌,悦耳动听。千言万语道不尽,联联对语总关情。

《楹联》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

2、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3、尝试对对联。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学对对联。 难点:对联中有关平仄的要求。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合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发源于唐代的律诗。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讲究对仗的,那时人们往往就单独地把这两联拿出来创作,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这种文字游戏人们觉得很有趣,于是对联就发展起来了,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就继续探讨一下有关对联的知识。

(二)欣赏佳联。

1、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2、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3、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

4、云水巴山雨

文章金石声

5、斗鸡山上山鸡斗

龙隐洞中洞隐龙

6、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分析:

1、你知道第一副对联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吗?

明确: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采用了“谐音”修辞。

2、第二副对联相传是清朝大才子金圣叹因为文字狱被判斩,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有两字也采用了“谐音”修辞,是哪两字呢?

明确:莲,梨。对联表面的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准确、形象的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是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第一副对联叫作隐字联,第二副对联叫作谐音双关联。

3、第三副对联又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顶真。所以它就叫顶真联。

4、你们知道第四副对联是送给谁的吗? 明确:巴金。他的名字嵌入了对联中,这就是嵌字联。

5、你看出第五副对联的奥妙了吗?它写的是桂林名胜斗鸡山和龙隐洞。 明确:倒过来读也一样。这就叫回文联。

6、第六副对联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据说它的上联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和外国人议和时某外国代表想侮辱中国人民就挑衅地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而清政府中地一位书记官义正言辞地对出了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打消了侵略者的狂妄气焰。 明确:这是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字组成的对联,这就叫同偏旁联。

(三)了解对联的要求。

A内容相对:(1)上下联的词句要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反或相关。 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江山如画对大地皆春;春色满园对瑞气盈门;千山尽秀对万象更新。

B形式相同:[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结构相同;

[4]字不重复;[5]平仄相异;[6]仄起平落。

先分析[1]-[4] 如这副对联:傍百年树

读万卷书(动数量名 动数量名)(动宾结构)(动宾结构)

再分析[5]-[6],意思是偶字上下相对位置,要平仄相对,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上联末字要仄声,下联末字要平声。 平声:阴平、阳平

仄声: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分别读成阴平(如“屋”“出”)、阳平(如“国”“直”)、上声(如“铁”“北”)、去声(如“客”“绿”),有些方言还有入声字,如粤方言。入声字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辅音韵尾。】

如这副对联: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名形副形 名形副形)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

3、讲对联故事,强调对联中仄起平落的要求。

(1)从前,有一年除夕,衙门的衙役吩咐敲更的更夫把一副春联贴在闸门上。可是更夫不识字,不懂对联的平仄,将对联贴反了,上下联的位置弄颠倒了变成:盛世无须掩闸门 太平不用敲更鼓 上联末字是平声,下联末字仄声。

大年初一,一位秀才路过看到了,就向更夫指出来。更夫央求他帮忙重写一副对联贴上,免得衙役责怪。那位秀才嫌重写太麻烦,就帮他出了个主意。你知道秀才出的主意是怎样的呢?原来他叫更夫将上下联的末尾一个字裁掉,这样一来,上联仄声结尾,下联平声结尾,倒成了一副六言妙联。

盛世无须掩闸

太平不用敲更

百姓们都夸这位秀才有学问。人群中有个土财主,目不识丁,他也怕自家的对联贴反了,就请秀才上门去看看。秀才一看,(你们看看这副对联有没有贴错)果然财主不学无术,把对联贴错了: (上联)积善家福寿无穷(平声结尾) (下联)发财户金银尽是(仄声结尾)

财主一看秀才皱起了眉头,知道自己把对联贴错了。还没等秀才开口,他就自以为是地连忙学更夫把上下联末尾的一个字给去掉,结果门上对联就成了: 积善家福寿无 发财户金银尽 这样一来,不但对联的平仄声没改变过来,联意却相反了,成为全城的笑话。

2) 明朝徐渭,字文长,号青藤,浙江绍兴人。他有一副奇巧的对子,用在我国游览胜地山海关的孟姜女庙上。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城东望夫石村,有一座孟姜女庙,庙门前书写一副千古奇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对联,每联十个字,有七个字同形,乍一看,新鲜而又费解,仔细揣摩便会有所领悟。原来作者借助汉字的同形异音异义的特点,巧撰此联。上联的“朝”字,一指时间,读“zhā o ”;一指海水受日月引力的影响定时涨落的现象,读“chá o ”,通“潮”。下联的“长”字,一指时间频率,读“cháng”,常常的意思;一读“zhǎng”,通“涨”,指浮云的自然消长,出现之意。据此规律,人们一般都这样解读此联: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四)贴春联。

请将下列句子搭配成两幅对联。

1、九州瑞气迎春到

2、户纳春风吉庆多

3、三江绿水涌春波

4、窗前细雨传春讯

5、四海祥云降福来

6、枝上黄鹂送好音

提示方法:首先根据每句末尾字的平仄定出可作上联的句子,再根据上联的内容和结构形式选出下联。 明确:1-6句末尾字的平仄分别是仄、平、平、仄、平、平。所以可作上联的是1和4句。再根据上联的内容和结构形式可得出1和4句的下联分别是5和6句。

(五)朗读古代声律启蒙中的例子,熟悉对对联的要求。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六)学对对联。 请对出下联。

1、 一湾溪水绿

提示方法: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 例如1句可拆成一湾、溪水、绿。“一湾”是数量词,可对“两岸”“万岭”等;“绿”是颜色常与“红”对;而“溪水绿”就可对“荔枝”“杜鹃”“杏花”等。再将它们一组合就成功了。

2、岭南春雨迎新岁

明确:可以对“塞北瑞雪兆丰年”“江北东风送旧年”“河北秋风兆丰年”等。横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 (七)总结.

其实对联不仅过春节会贴春联,办喜事时人们会贴喜联,祝寿时会献上寿联,哀悼别人又会用上挽联,还有雕刻在山水名胜之地柱子上的楹联,配画的画联等等。茶楼、饭馆、酒店、商店为了吸引顾客也会贴出有特色的对联。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更热爱中华文化,多开动脑筋学写对联,也当个文人雅士。老师也学着写了副对联总结今天的课,那就是——齐寻觅古国瑰宝,共撰写华夏对联

横批是“师生同乐”。

(八)布置作业。

1、请对出下联。

[1]好山好水好景

[2]知识海洋勤是岸

[3]攀高峰不怕千般苦

2、赏析下列对联

(1)上联:水中仙水中现水中初显水中仙

下联:话外音话外人话外听人话外音

(2)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对联

1.下联是: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求上联。

答案:千百万张脸笑千歌百曲万家乐

2.上联是:《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求下联,

答案是:《江南忆》《背影》,《红楼梦》《慈母情深》

3.上联是:虎步腾空去悄然兔耳听春步,求下联。

答案:燕声破晓来宛转莺歌和笑声

4.上联是: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求下联。

答案:四德忠是首多替国忧忧

5.上联是:春晚迎春春步晚,求下联。

答案:福门纳福福盈门

《楹联》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音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对子。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四幅不同场景,里面各有一副独联。)

白板上出示了四副画面,虽然场景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都有对联)是的,对联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婚嫁节日有喜联,丧事悼念有挽联,名胜古迹有楹联,店铺门头有行业联„„可以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投影:书法艺术对联),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对联,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领略一下对联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二、认识对联

我们先从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说起。当时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投影:上联——孙行者

下联——韩退之 祖冲之 王引之 胡适之)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 刚才同学的回答很好,都知道对对子应该去“对”。下面我们出示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讨论归纳对联的特点。

请学生大声朗读对联,说一下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老师明确:对联的张贴,以面对读者右边为上,左边为下,对仗工整的对联要求上联的尾字是仄声,下联的尾字是平声。我们简称为“仄起平收”。

刚才出示的对联原来上下联的位置颠倒了,需要调换一下,那就要靠我们运用平仄的知识来做出判断。 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发现,对联对联,顾名思义,既要“对”,有要“联”,对联有如下特点和要求:

1、“对”

对仗工整:字数、词性、结构相同 ;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2、“联”

内容相关

什么叫内容分相关呢?比如我们新婚节日的对联要喜庆,丧事悼念的对联要悲伤等,上下联之间都要符合情景并且意境统一。(“大漠孤烟直,小狗尾巴弯”)

三、鉴赏对联

通过以上题目,同学们都认识了对联,但我们不仅要识其形状,还要赏其神韵。(投影)传说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身边的衙役都不解其意,郑板桥看后,立即命令身边人从家里送来衣物和粮食。同学们你能看出这副对联蕴含的深意吗?(缺衣少食)

对了,这是比较有趣的“隐字联”。 对联虽小,却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有时候,一个对联,不啻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副对联?为什么?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2、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悼念鲁迅挽联

上下联尾化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名《呐喊》、《彷徨》,一语双关,既赞扬了鲁迅先生那种为唤醒民众而振臂高呼,为革命事业而奔走呼告的“呐喊精神”,又慷叹鲁迅先生逝世后对文坛带来的巨大损失而文坛从此“彷徨”的现实。本联虽为挽联,但哀惋而不乏磅礴之气,格调悲壮而意境恢宏。特别上联中的“领”字,为“带领”之意,很令人感受到先生的卓著勋劳和崇高形象。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楹联

上联概括地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登高望远,尽收眼底。下联暗引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由眼观的湖山联想到百姓的忧乐,切景切事,抒发爱国情怀。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自勉联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 仅十六字,却气势磅礴,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作者宽广磊落的胸襟和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

三、为下列对联拟下联。

1、 A.上联:扫千年旧习

下联:树一代新风

B.上联:祖国山河好

下联: 神州面貌新

2、 A.上联:静聆雨润绿草

下联: 笑看风拂红花 B.上联:学海无涯千舟竞渡

下联:书山有路万众争攀 (老师小结拟写对联的要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拟写对联需要注意一下两点: (投影)

①审清“出句”结构 ②善于联想和想象。

根据以上要求我们再来训练一题:

四、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结束语:同学们,珠联妙对,万古犹传风雅趣,珍语佳句,千年仍飘翰墨香。今天,我们了解了对联的特点,初步领略了对联的独特魅力,当然,它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需要同学们继续挖掘并传承和发扬。

《楹联》教案四 ----对联的形式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重点学习对联的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对联的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发源于唐代的律诗。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讲究对仗的,那时人们往往就单独地把这两联拿出来创作,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这种文字游戏人们觉得很有趣,于是对联就发展起来了,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就继续探讨一下有关对联的知识。

(二)探讨、交流、学习

就对仗手法来看,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工对

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比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香。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

2.宽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提出了“不以辞害意”的宗旨。一副对联,形式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其内容。古人提倡只要表现手法好,可以破格,要格律服从于内容。

3.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韵感强。

4.单句对

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5.借对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 尧天舜日舒清景; 晋水泉山映紫云。

而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也有几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走马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

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

《楹联》教案五 ---- 常见的对联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重点学习常见的对联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常见的对联修辞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发源于唐代的律诗。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讲究对仗的,那时人们往往就单独地把这两联拿出来创作,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这种文字游戏人们觉得很有趣,于是对联就发展起来了,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就继续探讨一下有关对联的知识。

(二)探讨学习

一、比喻法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

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

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杭州飞来峰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江西省石钏山坡仙楼有一副对联:“岭上梅子熟未?座中木樨香乎?”这两联同上述两联不同的,就是上下两句都是问,答案是通过游人的感受中找寻,更为有味。

四、衬托法 对联写作的衬托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侧面衬托;一是反面衬托。所谓侧面衬托,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旁边的有关事物显示出来,使主题思想含蓄,引人寻味。民族英雄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接着以“不殊”和“之异”作对立面,衬托上句。这样,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光辉伟绩来。

五、对比法

事物的好与坏,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使人们取得正确的认识,或加深人们的认识,就要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所在。这样,就最好是运用“对比法”。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即此道理,。运用“对比法”来写对联,亦算常见。例如郭老少年时戏对“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不同的时代,将有不同的作为。这个“对比法”,形象鲜明,词意概括。

六、集句法

集句,是对联写作的手法之一。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在古代对联中,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这里,只略举数例。

好雨好山兼好客;宜烟宜雨复宜晴。

这是用于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的对联,都是集自唐句。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 有些集句联,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有人撰江西省九江瑟瑟亭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获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词意,概括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瑟瑟行》诗句中的词癔,描述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瑟瑟声那时的景象。而九江的瑟瑟亭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

郭老曾摘取毛泽东同志词句成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上联为《沁园春·雪》词句,下联为《清平乐·会昌》词句。不但对仗工整,意境亦清新。读后,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使人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象这样的“集句法”,它的特点是:用现成的句语,按照对联的形式格调凑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有时十分浑成,比自己创作的还好。

第二篇:楹联教育活动总结

楹联,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精品,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朵艺术奇葩。我校为了弘扬国粹,传承文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素质教育,把楹联教育和文化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化教学促进楹联教学,以楹联教学促进文化教学,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活动,成立了以校长王吉星为组长,副校长马贵生、郑永正为副组长,全体语文教师为成员的“楹联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

开学初,学校制订楹联教育活动方案,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使活动一开始就步入正轨。为了将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学校还制订了学期工作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各年级制定目标:低中年级以记诵楹联为主;高年级开始学写楹联。教师还专门针对低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把楹联知识编成歌谣,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各个班级还根据学校的要求,制订了班级实施计划。这样,通过层层分解,把楹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为了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要求所有教师都积极参与楹联教育活动。同时,广大家长对此项活动予以大力支持,指导和督促孩子在家中诵读、学写楹联。

要学习研究楹联,必须懂得楹联的基本理论、创作技巧、平仄格律等,这些可以视为内功;而学习了解文学、诗词、书法、绘画、音乐以及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也是学习楹联不可或缺的外功。为此,学校在每双周周二下午,组织师生学习楹联写作知识,开展专题讲座;每单周二,组织教师阅读学校订阅的各种楹联书籍,自学楹联知识,写学习笔记。教研组每月组织一次探讨会,并指定教师做楹

联讲授课,引导教师之间互相评课、介绍经验,使得教师们的楹联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激发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把楹联活动推向高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不能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就会使学生对楹联失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楹联的学习兴趣,学校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主题,开展了“你读我写楹联”“小小擂台赛”“楹联大考场”“节假日征联”等活动,评选出“楹联学习之星”“楹联记诵之星”“楹联写作之星”。

为了使楹联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学校要求班主任为每位学生建立楹联学习档案,档案上的一颗颗五角星记录了每一位学生的足迹。学生学联、思联、写联、议联、书联,培养了细致、沉稳、踏实、谦虚的品德和勤勉、刻苦的学习精神,提高了观察力、想象力和概括力。

每年春节来临之际,学校都组织师生、家长为村民写春联。家长、社区村民在春节前夕收到这样的礼物,都非常高兴。此项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把文雅品味带回家”“把品味带给亲友”“把品味带给社会”的责任意识,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区建设。

如今,传统文化教育已在我校绽开芬芳的花朵。“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开展楹联活动,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学生们相伴。先贤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开展楹联活动,就一定会形成良好的人文风气,为学生道德观念的养成、文化基础的奠定作出贡献。

第三篇:楹联教案1-2[最终版]

《第一课 对联的起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有关对联的历史,丰富知识储库; (2)学会读懂对联及其欣赏;

(3)诵读对联,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对联历史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艺术,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

(2)通过楹联小故事的积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3)通过读读、想想、联系生活实际,掌握对联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在赏析中国传统文学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艺术气息。

二、教学重、难点

对联常识的介绍以及兴趣的激发培养;

三、教学过程

(一)解疑入题,激发兴趣

1、教师:先给学生看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片段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恰恰 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风风雨雨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师生共同分析对联妙处,导入新课。

2、教师提问学生有关对联的一些小知识。

(二)说一说——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桃符。桃符,又名仙木,是古人过年时悬挂在门两边,画着传说中镇邪的神萘和郁垒神像的桃木板。后来桃符逐渐简化,上面只画符咒或只写“神萘”、“郁垒”的名字。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命君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君臣写来写来,孟昶都不满意。最后孟昶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年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的形式慢慢传入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大多数人都认为孟昶的这幅对联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三)看一看

(一)

1、妙句何妨少

2、长养浩然气 静言岂在多 根除市井风

----《弟子规》对联·信

(二)

1、惜时晨起早

2、盥浴精神爽 拒老夜眠迟 卫生体质强

----《弟子规》对联·谨

(三)

1、冠正身心美

2、袜贴求雅气 衣端气质高 履切尚文明

----《弟子规》对联·谨

(四)读一读

1、教师:现在我们来大声地朗读这几个对联。

2、学生尝试分析、欣赏。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我们之前的学习中大家其实都已经知道关于对联的一些小知识了,一个暑假过去,希望今天的这节课大家对于对联可以更加了解,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一样,先看他的整体,再去了解她。以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这部分吧!

《第一课 对联的起源》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有关对联的要求,丰富知识储库; (2)学会读懂对联及其欣赏;

(3)诵读对联,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对联历史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艺术,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

(2)通过楹联小故事的积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3)通过读读、想想、联系生活实际,掌握对联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在赏析中国传统文学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艺术气息。

二、教学重、难点

对联要求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解疑入题,激发兴趣

1、导入对联——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

2、同学举手回答,并尝试分析。

(二)说一说——对联的要求

1、教师:同学们,我们经过一阶段以来的学习,已经把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多多少少地学习了一些,现在归纳一下,有下面几条:

第一条、字句相对。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相对。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联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2、学生尝试举例说明,教师一一指导。

(三)听一听

1、对联小故事

名人巧对动物联

唐代诗戴叔伦,年少聪颖,先生甚是喜欢他。一天,先生带他到郊外一个叫白店的地方游玩,恰遇一只白羽公鸡伸长脖子啼鸣,先生灵感顿生,作了一上联要戴叔伦对:白店白鸡啼白昼;戴伦一下子被难住了,他苦夺思索,还对不出。直到日头偏西,师生两人来到一个叫黄村的地方,突然一只黄狗窜出追着两人狂叫。戴叔伦触景生情,灵机一动,便对出了下联:黄村黄犬吠黄昏。

先生一听,“村”对“店”;“犬”对“鸡”;“三黄”对“三白”。对得工整,真是妙极,很是高兴。(选自《民间对联故事2010年第一期》)

2、学生尝试分组讨论。

(四)读一读

学生大声朗读所举例子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已经对对联有了简单的了解了,对联是一朵小花,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一朵精巧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一条小溪,是我国古老文化长河中一条清澈的小溪。它以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调,特有的书法,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种文学形式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国特有的瑰宝。下次我们也将继续复习对联的另一个部分——一字联。今晚大家回去好好的复习一下。

《第二课 一字联的复习巩固》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有关一字联的知识,学会对一字联; (2)积累相关对联,学习欣赏对联; (3)积累有关一字联的知识;

(4)诵读对联,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字联知识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艺术,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

(2)通过楹联小故事的积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3)通过读读、想想、联系生活实际,掌握对联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在赏析中国传统文学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艺术气息。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一字联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先前知识,吸引注意

1、教师: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对联的历史,有同学可以来介绍下吗?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大致的复习。

(二)读一读

优对劣,凸(tū)对凹(āo),翠竹对黄花。

鱼游池面水,鹭立岸头沙。 赏美景,度良宵;甘蔗对辣椒。 秋风吹落叶,时雨润新苗。

(三)讲一讲

一字联(即一个单音节词对一个单音节词;多音节词不能拆开使用。上联仄声,下联平声。) 举例:

海对山(仄对平,名词对名词);万对千(仄对平,数词对数词)

假对真(仄对平,形容词对形容词);个对双(仄 对平,量词对量词)

看对听(仄对平,动词对动词);去对来(仄对平,反义词成对) 望对瞻(仄对平,近义词成对);俱对才(仄对平,副词对副词)

(四)练一练

1、教师:了解了一字联知识,我们现在来练一练。

2、练习:照样子对对子 按词性填词成对(平仄要相对)

雨对( ) 画对( ) 日对( ) 吏对( ) 死对( ) 减对( )

(五)布置作业

横对( ) 送对( ) 哀对( ) 重对( ) 水对( ) 叶对( ) 寒对( ) 闭对( ) 城对( ) 户对( ) 殿对( ) 剑对( ) 金对( ) 丝对( ) 剑对( ) 舞对( )

(六)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一字联,大家今晚要拿起书本好好的复习一下。当然还要认真地完成作业。

《第二课 一字联的复习巩固》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有关一字联的知识,学会对一字联; (2)积累相关对联,学习欣赏对联; (3)积累有关一字联的知识;

(4)诵读对联,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字联知识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艺术,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

(2)通过楹联小故事的积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3)通过读读、想想、联系生活实际,掌握对联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在赏析中国传统文学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艺术气息。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一字联的相关知识,学会对一字联。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先前知识,吸引注意

1、教师:上节课我们我们已经复习了一字联,现在我们也来对一对?

2、同学举手回答。

(二)读一读

(一)

1、饮食勿过无择拣

2、诗书养志趣 穿戴应洁莫比攀 烟酒损身心

----《弟子规》对联·谨

(二)

1、冠服应定位

2、穿戴须循分 物品莫杂堆 饮食要称家

----《弟子规》对联·谨

(三)讲一讲

1、楹联小故事

秀才醉对县老爷

从前,江南有一秀才整天喝酒,嗜酒如命。一天醉倒在县府门前,县老爷命人将他提到衙门,厉声训斥道:“你身为秀才,乃饱学之士,今日烂醉如泥,成何体统?本该重责,念你是秀才,今我出几副对联让你对,若对得上,就宽饶你,你意下如何?”秀才听罢,叩谢:“遵命!”

县令便出上联:好男儿要学文习武;秀才答道:真才子会划令猜拳。 县老爷摇头晃脑道:读书习字;秀才对曰:推杯换盏。

县老爷慢条斯理地又出上联:五经四书百家论;秀才喜形于色答道:头曲三花二锅头。

县老爷听他所对的尽是喝酒,不由叹气道:唉,朽木不可雕也!秀才以为是上联,马上对曰:嗨!美酒焉能醉乎?

县老爷听罢,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拍案喝说:一派胡言!秀才吓得战战兢,叩头忙对:两坛老酒!

县老爷勃然大怒,高喊:“给我打!”秀才一听喜出望外,忙说:“谢老爷!再打四两就好!”

县老爷被对得气也不得,笑也不得,又挥挥手说:“快退堂!”秀才踉踉跄跄离开,临行还对上:“将进酒。”

2、学生尝试分析。

(四)记一记

天文——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 ,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 食馔——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鲙鱼,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五)练一练

富对( ) 喜对( ) 读对( ) 看对( ) 都对( ) 似对( )

(六)布置作业

沙对( ) 清对( ) 云对( ) 桃对( ) 绿叶对( ) 鸟语对( ) 古镇对( ) 山清对( ) 千山对( ) 春风对( )

(七)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一字联以及一字联的对法,同学们在学习时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了一字联,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趣、精深。今晚要认真地复习一下这节课的内容,以及预习二字联。

第四篇:中华楹联2018年第1期楹联新作选登

楹联新作选登

丁武成

云南曲靖 裕后光前,历史英雄书历史; 开天辟地,人民领袖为人民。

王雪源

黑龙江牡丹江

霜色之于秋色浓,只谓初心驿动,赤心激荡,德比开天功盖世; 恩情自比诗情重,犹因壮志常酬,矢志堪寻,思由向国月萦怀。

陈平平

湖北广水 题武胜关

千重紫气,北锁中原,南屏湘鄂,天下雄关无愧首; 万里群峰,青分楚豫,气贯嵩衡,人间隘道有其名。

李广志

黑龙江大庆 题修养

名利无求,风霜坦荡,何必经年多感慨; 心胸笑慰,宠辱不惊,谁同阴雨转苍凉。

米宽鲁 山东宁阳 赞青岛好军嫂李烨

女儿生,父去世,两地分居单个挺; 孩子病,母求医,一人护理满腔情。

王旭升 湖南新化 题新居

礼赞春天,阳光普照,照入高楼舒望眼; 安居盛世,捷报频传,传来喜讯乐开怀。

刘铁跟

河北石家庄 题包公文化园

执法如山,敢得罪皇亲国戚; 爱民似子,总关心河务田耕。

陈艳华

黑龙江肇源 贺肇源县第五次文代会召开

纷飞瑞雪,东风浩荡山河焕彩; 绽放红梅,紫气升腾文苑繁荣。

李正己

河南济源 题党风建设

正党风,倡廉风,顺民风,春风化雨百花艳; 立志气,舒浩气,接地气,紫气迎祥万事荣。 楼晓峰

浙江遂昌 题中国空军

飞东洋,宝岛闲庭散步; 令汉贼,英文恶梦寒心。

张强

黑龙江哈尔滨 题手机

目入彩屏,两耳不闻身外事; 指发微信,一心全在手中机。杨亨苗 福建尤溪 题杨氏三祖“英兜堂”

祠堂喜重修,清新雅致,且俱隆情酬先祖; 裔孙欣得福,富贵荣华,欲将盛德荫后昆。

胡盛海

湖北鄂州 题反腐倡廉

以德惠民,和风劲拂送温暖; 从严治党,利剑高悬惩腐贪。

陈万锋 福建龙岩 题湿地公园

柳径长廊,和风过,匆匆掠影; 荷池小榭,暖日烘,隐隐浮光。

孙福奎

黑龙江双鸭山 题华阴老腔

带大河韵,气势磅礴,携雷檀板激西岳; 含黄土情,声威豪壮,出嗓高腔绕华阴。

张义和

河北巨鹿 题新时代

开启大时代,日丽风清,万里祥云环宙宇; 描绘新蓝图,民安国泰,一星紫气绕神州。

宋林保 江西樟树

题老年公寓

入住挺舒心,喜眉笑眼夸公寓; 倾情做养老,舜日尧年伴夕阳。

肖建新

湖南新化 题学校自习课

夜幕降临,潜心攻理化; 晨曦初露,开口读诗书。

吕英

四川成都 题喜剧《家有儿女》

梅开二度,儿女和谐友好; 海纳一生,夫妻幸福温馨。

张启侠 湖北武汉 题医院

救死扶伤,济世仁心倾大爱; 消灾去病,回春妙手撰宏篇。

段允生

河南济源 题人生感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善蓄薄金,方能应万急。

黄已力

广西岑溪 题雪松

高大株型,栽植路旁成甬道; 园林树种,壮观枝干长不枯。

冯晓峰

贵州遵义 题赤壁

赤壁风流,裂岸惊涛,浪花卷走兴衰事。 东坡韵至,生花妙语,笔墨道来成败人。

陈文强

河南扶沟 题大国重器 北斗嫦娥问讯长空,探秘苍穹有我; 蛟龙航母扬威大海,劈波浩域无敌。

吴克丰

江西鄱阳 贺江西鄱阳田畈街通火车

经几度沧桑,破雾穿岩,壮志催腾圆梦至; 看千秋伟业,扬眉吐气,笛歌唱响伴霞飞。

白定稳

河南内乡 题敦煌

咽喉锁钥,沙鸣阵阵,伴千佛像万仙人,诉阳关往事; 荒漠绿洲,风语声声,歌月牙泉岩壁画,唤古路新生。

-个人图书馆

第五篇:养生楹联拾趣

古往今来有许多启人心智的名言佳句。其中一些豁达自娱的养生联至今读来,仍让人心旷神怡,颇受启迪。

北京潭枳寺的弥勒佛两边的楹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这幅趣联既宣传佛法教义,又影射人生,暗含修身养性的哲理。它告诉人们为人处世要宽容大度,胸怀开朗。而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钟云航在新都宝光寺题的一副借佛劝人养生的楹联则更具体,更形象。其联云:你眉头作什么焦,但常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我肚皮这样大,总不愁吃忧穿,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安心。此联语浅风趣,蕴含了看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应心态平和达观,包容人世间喜怒哀乐,荣辱沉浮的养生哲理。

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尽沧桑,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他的客厅上悬挂一幅莲花图,旁边是一幅对联。上联:不思八九;下联:常想一二。横批:如意。言简意赅,这不仅是宽慰人的话,而且内涵着养生哲理。家家都有难念经,人人都有烦心事。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仅一二。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自身那如意的十之一二,而不可沉湎于忧愁之中,以豁达与坚韧化解八九,战胜困难。

读趣联,思养生。抗老防衰,必须注重心理调适,豁达自娱,笑口常开,坦荡磊落,这样才能从容洒脱,轻松潇洒,益寿延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楹联教育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楹联知识教案范文05-29

创作楹联范文05-16

经典楹联范文05-16

楹联精华范文05-16

楹联鉴赏范文05-16

楹联课程范文05-16

楹联理论范文05-16

楹联翻译范文05-16

楹联二副范文05-16

楹联趣话范文05-16

上一篇:老师的检讨书范文下一篇:落实文件精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