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功能建设论析

2024-05-07

群众文化功能建设论析(精选四篇)

群众文化功能建设论析 篇1

一、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高校作为传承创新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能否创建先进的校园文化,直接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将先进文化的理念和原则贯彻始终,使广大师生不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一)校园文化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质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它既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又蕴涵在社会文化之中。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含量最高的高层次文化,是在文化继承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融汇校园精神和个性表达的特殊的文化结构[1]。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敏锐对社会发展作用超前反映,在社会文化运动中常以进步的个性独树一帜,对社会文化之中的消极文化现象进行坚决的批判和否定,这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质。因此,校园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反映师生员工的真切愿望,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代表时代的最强音。

(二)校园文化影响和辐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高校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校园文化的传播和扩散直接面向社会,并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高校聚集着社会最优秀的人才,造就了博学的教师和进取的青年学生,这使得高校往往成为新文化、新思想的策源地。高校校园文化往往超前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并能成为社会的先导,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既是全体大学生共同认同和信守的理想目标与精神支柱,又必然影响和辐射全社会,在吸收和弘扬先进文化理念方面总是走在社会的前列,引领社会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校园文化丰富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造就、熏陶人才的独特品格和精神风貌以及营造高等学校这个特殊群体共同形成的特有的文化氛围来实现的,并从根本上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2]。传承文化是高校的基本功能,而创新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校园文化是科学思想萌生的催化剂,是先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它既从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强大动力。校园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又蕴涵在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同时,校园文化又创新着社会文化,推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向前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培育办学特色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通过文化的力量使人不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校园文化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内隐课程,是高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高校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学校办学过程中,着力彰显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人才模式特色。

(一)校园文化要体现办学理念特色

高校校园文化反映大学在其办学历程中所拥有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它是维系大学运转的内在力量,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往往通过校园文化来传达,也通过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得以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培养学生的目标和影响学生发展的方向上与学校的办学理念高度一致,因此,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校园文化和学校办学理念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充分体现和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二)校园文化要体现培养目标特色

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民主的校园文化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校园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道德风尚等方面,对校园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内驱力,它可以内化为学校成员的入格追求、行为难则。高校校园文化的最大魅力在于它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把学校发展目标转化为校园人个体自觉行动的媒介,从而形成群体合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

(三)校园文化要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包括四层含义:一是培养目标和规格;二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三是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四是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而不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各不相同,而其特色会影响和印刻在校园文化之中。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增强高校竞争力的核心力量

高校承载着知识生产、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打造和提升校园文化力是当前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文化力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社会影响力,可以产生巨大的辐射力,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校园文化是高校软实力的体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硬件设施已经达到了相当可观的水准,未来高校的发展和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历史底蕴、人文内涵等方面。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并行发展,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共同对高校的软实力产生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能够通过物质文化的熏陶感染力、制度文化的规范约束力、行为文化的引导凝聚力和精神文化的精神力,在提升高校软实力方面发挥其他因素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

(二)校园文化彰显高校的内在精神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来源。大学精神包括大学人的使命认知、大学人的情感体验和大学人的价值追求,体现在自由精神和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一定要体现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表面上传递的是文化,实际上传递的是一种精神。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所学校的特性和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的产生是大学人共同活动和培育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了大学精神。因此,校园文化是对大学本质和内在精神的一种全面诠释和具体体现。

(三)校园文化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着巨大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建设决定着一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强弱。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高校在培育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在学校最核心的本质属性中寻找特色,明确建设方向,把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把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系,进而形成学校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四、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教育手段,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在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在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有所作为,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创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必须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证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必需与有益的补充、延伸,而且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二)校园文化能够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大学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大学文化对于经历过大学教育的人来说,具有直接和深刻的影响[5]。校园文化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识水平,而且影响他们的人格水平,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精神、品格,是他们成长和成熟过程中的最丰富、最深刻的精神营养和食粮。高校要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通过开展系统的、有目的的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自主的发展,爱好和兴趣得到保护和培养,并且促使学生相互评价、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增强自我认识能力,从而调动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三)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育人效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广阔平台。校园文化活动基本要求就是要学生动起来,“动”才能强化其实践动手能力,也只有“动”才能检验这一活动的效果,使其实践动手能力得以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目标才算得以实现。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功能,以各类实践活动为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文化活动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友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5-217.

[2]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27-28.

[3]潘崎峰,潘宏佳.校园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4]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48-49.

群众文化功能建设论析 篇2

刘勋昌1,2 胡凯1

(1、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2、凯里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摘 要:农村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文化惠农的重要使命,应树立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背景相契合的新文化观,即文化战略观、文化使命观、文化管理观,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者。

关键词:农村基层干部;新农村建设;新文化观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

[1]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惠农是一项事关农村发展方向的民生工程。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必须树立以推动农民群众科技致富、引导农民群众形成新道德风尚为宗旨的新文化观,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基层干部的新文化观是其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平衡城乡文化发展、文化惠农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农民富裕与精神力量的关系的新认识和新看法。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农村基层干部的新文化观。

一、文化战略观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2] 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战略观,即其对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战略部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农村基层干部树立文化战略观,就是要站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与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指示精神,始终把推进文化惠农工程建设当做一项事关农村发展方向的民生工程。这一工程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战略目标:

(一)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

[3]必须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调整文化城乡二元化格局,均衡文化资源分布,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扩大农民群众文化消费,提高其文化消费水平,培育农村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成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的必然要求。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深深根植于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精神文化生活相对于城市仍然较为贫乏,适合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机制仍需完善。因此,农村基层干部必须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缩小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而不懈努力。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4]洁、管理民主。其中,乡风文明是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新道德和新风尚,体现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反映了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不断提升思想 道德素质与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基层干部应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使广大农村形成崇尚科学、勤劳致富、互助合作、民风淳朴、爱护环境、家庭和睦、和谐稳定的文明道德风尚。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历史任务。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的原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

[5]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当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铲除农村腐朽落后文化,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社会风气不断改善,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与集体观念,用农民群众喜爱的具有浓郁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识。在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勤劳致富、科学致富以及致富不忘国家的思想观念,增强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觉悟程度。

(四)推动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要求党员干部着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也要“广泛

[6]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将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这对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共产党员的示范作用,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党性修养与工作本领,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至关重要。努力做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向农民群众传播先进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带领农民群众科学致富的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分析与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

二、文化使命观

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使命观,即其对履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职责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农村基层干部树立文化使命观就是要始终牢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基础与精神支撑作为其责无旁贷的文化使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农村基层干部肩负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重任,而履行文化使命需要养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自觉是其对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意义及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回应、觉醒与勇于担当。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自觉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前提,既体现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切和贡献中,又体现在对自身文化品位、文化价值追求的实践中。农村基层干部应树立高远的社会担当精神,回应农民群众迫切需求,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一)树立先进文化意识,自觉担当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

农村基层干部树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识,就是要始终铭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一种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精神生活方式。”[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取向,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农村基层干部自觉担当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就是要增强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建活动卓有成效。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当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应当以自身良好的理论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崭新的精神面貌,发挥示范与导向作用。

(二)树立文化引领意识,自觉担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农村基层干部树立文化引领意识,就是要始终牢记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农村社会风尚、教育农民群众、推动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安全的功能,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路人和指导者,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农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成为农民群众及农村基层干部自身日常现实生活的基本遵循,成为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动力。当前,我国农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与文明素质较低,部分农民群众的集体观念与履行义务意识较为淡薄,部分农民群众将腐朽落后文化作为个人的精神寄托,部分农民群众的道德标准模糊、道德意识弱化。这些主观不利因素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农村基层干部应时刻密切关注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状况、愿望和利益诉求,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群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农民群众和谐文化理念。与此同时,农村基层干部应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个人品格。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应模范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保持高尚的品格与精神追求,成为引领农村社会风尚与农民群众道德修养方面的表率。为此,一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自身思想阵地,时刻筑牢信念、道德与法纪防线。二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荡涤自身思想上的尘埃,时刻警惕中外消极腐朽文化的侵蚀,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增强抵御各种诱惑陷阱的自觉性与免疫力,时时处处保持党员干部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农村基层干部自觉担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就是要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确保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农民群众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农村基层干部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要自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间艺人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二要围绕农村文化建设主题,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与革命传统资源,加强对古镇古村落及红色旅游景点的保护工作,加强对乡间尤其是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保存工作,确保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与传承。三要用简洁、通俗、朴实、生动、活泼的语言与鲜活的事例在农民群众中间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使农民群众养成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自立自强、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家庭和睦、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淳厚民风。

(三)树立精神家园意识,自觉担当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

农村基层干部树立精神家园意识,就是要始终牢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科学论断,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传承民族的血脉为己任,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给农民群众以精神启迪。农村基层干部要充分发挥文化愉悦身心、滋润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与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创造力的本质功能,增强服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农民群众真正找到自己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支柱。引导农民群众建设精神家园,就是要在广大农村“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发扬优良传统,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8]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农村基层干部自觉担当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就是要始终牢记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求知、求富、求乐”的文化需求,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培育农民文化精神。为此,一要大力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休闲文化广场、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的现状。二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发展基本要求,完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聚合农村各类文化生产要素,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多为农民群众提供优秀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与地域文化艺术产品,满足其文化消费心理需求,多为农村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产品,促进其学习进步与健康成长。三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引导扶持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加强对乡镇电影院、录像厅、游戏厅、网吧、个体报摊书屋等文化经营场所的管理与监督,坚决依法打击制作贩卖含有色情、暴力、迷信、赌博、邪 教等不良文化内容的书刊光碟、播放淫秽影视及艳舞表演的违法犯罪活动,彻底清除腐朽落后文化产品,用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塑造人、熏陶人,使农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精神品质等得以鼓舞与引导。四要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组织农民群众成立农民文化协会,鼓励农民群众自娱自乐。农民文化协会可由读书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禁赌、禁邪教协会、文艺演出队、铜管乐队、腰鼓队、舞龙舞狮队等群众组织组成。引导农民文化协会以传统民俗节日、红白喜事为载体,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活跃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有助于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培育新的精神风貌、形成新的风尚习惯、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五要组织开办乡村社区基层大讲堂等文化公益活动,邀请宣讲志愿者主讲“形势政策、道德文明、法律法规、科学技能、传统文化、社会保障、投资理财、养

[9]生保健、婚姻家庭等多方面的内容”,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文化管理观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基层干部要引导全体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必须树立新的文化管理观。文化管理观主要解决的是在如何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问题。这就需要农村基层干部树立文化学习观、文化服务观和文化娱乐观。

(一)文化学习观

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学习观,即其对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文化的育人功能总的认识和根本态度。当今,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学习观,大多数人认为,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进步服务,是与时俱进之举。少部分人则把学习看做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甚至对学习没有兴趣。农村基层干部要自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文化惠农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服务水平。终身学习是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与业务水平、改造世界观、增强工作能力与保持党员干部先进性的重要方式。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坚持读书学习。温家宝总理指出,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刘云山部长指出,学习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传承文明、繁荣进步的重要途径。坚持读些好书,能使人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精神充实,获得心灵的愉悦。农村基层干部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就是要始终坚持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要立足本职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农业科技知识、农村公共管理知识、化解农民群众矛盾纠纷以及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所需要的心理干预与疏导知识等,不断丰富农村工作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武装。

(二)文化服务观

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服务观,即其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看法和对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所采取的服务态度。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农村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文化服务观,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看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重要民生工程,要把为农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自己文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坚持文化惠农服务观,要坚持农村文化事业与农村文化产业并举,既要为农民群众提供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的平台,又要为农民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切实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农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文化利益。还要把文化惠农看作是文化强农的有效手段,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为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

(三)文化娱乐观

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娱乐观,即其对工作之余选择文化娱乐方式与消费何种文化产品的根本观点和倾向。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娱乐方式能反映他们真实的业余精神生活,是其文化价值取向的体现。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娱方式会对农民群众产生辐射作用,直接引领着农村的社会风气。农村基层干部应树立健康的文化娱乐观,选择积极有益的文娱方式,多欣赏有思想深度和审美价值的文化产品,拒绝消极有害的文娱方式,坚决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风气,绝不可沉溺于享受麻将文化、花酒文化、色情文化与神秘文化而不能自拔。农村基层干部选择积极有益的文娱方式,既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与能力发展,又有利于家庭团结与社会稳定。积极有益的文娱方式“能使人放松身心,修身养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消极有害的文娱方式通常只是片面追求感官刺激,则易使人灵魂堕落、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会给家庭与社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农村基层干部必须用积极有益的文娱方式“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10]发展文明、高雅、向上的兴趣爱好,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始终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者。

参考文献:

[1][3][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9日第1版。

[2] 胡锦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年7月24日第1版。[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6年2月22日第1版。[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19日第1版。[7]阳国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180页。

[8]芶以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乌蒙论坛》2010年第2期,第37页。[9]光明日报专题调研组:《架起理论通往大众的又一桥梁——关于内蒙古推进基层大讲堂建设的调查报告》,《光明日报》,2012年8月16日第1版。

[10]胡凯、刘勋昌:《农村基层管理新农观转型研究》,《求索》,2011年第12期,第103页。

Analyzing the New Culture Outlook of the Rural Cadres at the Basic Leve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LIU Xun-chang1,2

HU Kai1

(1.School of Marxism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410083,China;2.School of

Marxism of Kaili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556011,China)Abstract: The rural cadres at the basic level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ure which benefits farme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They must acquire the new culture outlook corresponding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o promote the great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that is, the outlook of cultural strategy, the outlook of cultural mission and that of cultural administration.They must meet the farmer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many forms and of many varieties.They must act as spreaders of t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d promoters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Key words: the rural cadres at the basic level;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the new culture outlook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析 篇3

关键词:民族院校;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 (P.96)民族院校由于民族构成的多样性、复杂性,大学生的个性差异较为明显,从而使其校园文化的特征与一般院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怎样科学有效的协调这种差异,尽可能地避免由此而引起的民族文化冲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民族校园,这是民族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从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点、建设意义和策略来分别论述和分析。

一、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特点

(一)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受民俗宗教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且宗教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十分深远。道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瑶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深远的影响。宗教教义中的与人为善、待人真诚、慷慨大方、扶危济困、修身爱国等积极的思想有利于校园思想文化的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其积极地引导,而对其信神灵、天命、风水、阴阳等消极的思想要加以克服和引导。藏族雄浑粗犷的锅庄、壮族热辣清脆的山歌、维吾尔族的高亢豪迈刀郎等艺术文化;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龙舟节等节日文化;满族的旗装马褂、藏族的藏袍氆氇、苗族的银饰蜡染等服饰文化;还有民族的饮食文化、语言文化、器具文化等都对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产生影响。

(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共同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发展背景,这就共同构建了多彩璀璨的中华文化。历史上不但形成各具地域色彩的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而且也形成了以多民族为特色的蒙文化、苗文化、藏文化、纳西文化等,一些地区还形成宗教为色彩的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来自不同区域的民族学生必然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中积淀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因子影响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

(三)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共存

我国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各民族的学生共同在校园里学习和生活。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我国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多民族的文化融合渗透,互相借鉴,吸收各自优秀的精华成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共同创造了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

在民族院校的校园内,多民族文化汇聚交集,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现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多种民族文化要素的统一体,也更好的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华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

(四)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制度要素的特殊性

在民族院校中,校园的布局和人文景观富有民族特色,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图书馆等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设计一般会带有民族的风格。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在校园里,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审美标准、宗教信仰等相互碰撞交流融合,构成民族院校独特文化背景,也为民族院校的独特校园文化的建设铺垫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民族院校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时候,都要充分尊重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只有根据民族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才能更好地被广大师生员工自觉的遵守和执行,既体现了一种制度文化,也有效的保障了校园文化的顺利建设,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展和繁荣多民族的文化

作为培养文化精英的大学, 对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院校是培养民族人才的摇篮,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纽带。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灿烂多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民族高校要结合民族地区的情况和本校的情况,培养各民族的文化人才,为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做出贡献。

(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

文化具有整合、导向、凝聚、调控等功能,文化作为群体成员沟通的中介,通过整合共享不同民族文化中共同蕴含真善美的价值,来达到消除隔阂、有效沟通、協调行动、促成和谐发展的目的。民族院校要培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引领师生成长成才,在和谐融洽的民族团结氛围中促进学校事业的蒸蒸日上。

(三)有利于多民族的团结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并颁布和实施了一些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积极地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对提高民族群众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增进民族团结都具有深远意义。”[2](P.813)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基地,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文化遗产,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积极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让他们感到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的地位和意义,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教育民族同胞和凝聚民族力量,把他们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共同为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而奋斗。

(四)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

社会的全面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民族地区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通过培养少数民族的文化人才,提升少数民族的文明素质,发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旅游文化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发挥文化的辐射与影响,对于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三、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3]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以此为行动纲领,全面贯彻党的文化建设的方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一方面,学校可以要通过课堂、广播、报刊以及网络等载体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加强理论的宣传教育,让师生能够接受和认同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要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作高质量的优秀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思想的力量、艺术的魅力感召师生、打动人心,在生活实践中践行核心价值体系。

(二)民族院校的党政领导要重视和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

“学校领导者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他们身体力行的感召力,使学校造成一种利于育人的环境、气氛,他们的决策权力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条件,他们的重视保证校园文化育人渠道的畅通。”[4] (P.814)民族高校的党政领导要深刻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在民族高校和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确保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要把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任务来对待。要关心和爱护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聽取文化建设队伍的意见,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要配备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班子,特别要注意培养和选拔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文艺工作和具有管理能力的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云集的民族高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建设

首先,学校要努力为师生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具有人文与科学气息的现代校园环境,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其次,抓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既教育了广大师生,又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再次,制定和落实完整的规章制度,从制度、组织机构和队伍三个方面确保校园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这三个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将有力地保障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我们应该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高度,审视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资源,深入挖掘不同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院校必须根据其地域环境、民族特征、历史传统、校史校情,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发掘其文化特长,整合多种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使其成为提升其大学精神的深厚底蕴。要准确定位,加强校园文化品牌的科学规划,营造精品校园文化的意识,“创一流”、“创特色”、“创品牌”,引入企业项目管理运作模式,注意校园品牌的传播策划,通过特色校园文化的创建提高其在院校群体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尚宏.校园文化建设在远程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对策及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9,(10).

[2]秦志华,李可心,陈先奎.中国农村工作大辞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2).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4]刘伟.学校领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2).

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论析 篇4

医院文化指的是医院组织在民族文化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备医院特色的人文环境、价值观念、规章制度、基本信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 以及与此适应的行为与思维方式的总和。是医院综合实力、总体水平等在观念形态角度的反映。医院文化主要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文化形态三个层次, 是这三个层次组成的有机整体。物态文化指的是医院的建筑、医疗设备和各种文化设施等;制度文化指的是医院的各种制度、组织机构和信息交流渠道等;文化心态指的是医院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医院文化的主要特征如下:首先, 患者至上、珍惜生命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内容。医院只有把服务患者、救死扶伤、珍惜生命作为最高宗旨和目标, 才能加强内部整合力和凝聚力;其次, 以人为本是医院文化的中心内容。医院只有充分重视人、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关心人和造就人, 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实现医院的规范管理;医疗质量提高时医院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应该加强医院文化的管理, 尽可能提高医疗质量, 才能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 提高医院文化水平。

当今时代,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医院文化的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 根据宣传务实、创新求进的要求来开展。医院文化是社区文化的一种, 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医院文化建设的好坏, 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某一方面的质量, 促进医院文化的建设, 就是促进医院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分析

(一) 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二者间的共同点

医院文化建设作为医院在经营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向心力和基本精神, 是全部工作人员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 医院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体现, 共同作用, 医院文化可以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医院精神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是医院文化建设内容的灵魂, 医院精神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有效方法, 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医院文化的核心。医院精神的优秀与否对于引导和培养医院工作人员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做好医院思想政治工作, 做到持续、细微和关爱, 才能形成积极向上、富有朝气的医院精神, 促进医院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 树立医院文化形象, 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基

从医生这种职业一出现, 医生就被人们认为是最高尚的人。通过医院文化建设来树立医生形象, 说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是医院文化建设。医院文化形象是经过多年的积淀形成的, 能客观真实的体现出医院文化建设的成果。医院文化形象通过医院实力和外部特征来表现。外部特征指的是医院在表面的形象, 也是公众与患者共同认为的总体印象, 例如外部环境、徽标和门面等, 这是公众第一眼感受到的, 对人的第一印象冲击较大;而更深层次的形象是通过医院实力来体现的, 是医院硬件和内部技术的集中表现, 例如硬件实力、领导管理质量、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等。多年来, 很多医院已经顺利攻克了关节镜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多种技术难题, 树立了良好形象。医院是与患者直接接触并给他们提供服务的, 因此要具备良好的表面形象。应该将深层形象和表面形象放在相同位置, 高度结合, 想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就应该有雄厚的医疗水平和坚实的设施基础, 如此才能得到公众的信任。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要求, 医院可以开展“五个高”活动, 即医疗质量高、员工素质高、服务境界高、技术水平高和工作效率高, 深入树立文化形象。

(三) 完善医院物质文化,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医院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物质文化, 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医院住院的条件、生活用品质量、职工生活环境等。医院形象树立和塑造的基础是物质文化, 医院应该每年增加资金投入, 完善医院物质文明建设。首先, 应该及时的更新医疗设施和设备。分期引进目前比较先进的中型和大型医疗设备, 如核磁共振仪、数字化摄影机、低温等离子灭菌器、多功能数字X光机和螺旋CT机等。医疗设备的高科技化对于工作人员医疗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其次, 应该进行医院内部环境的改善。将一些不符合规范的建筑物去除, 对医院的绿化格局进行更为科学的改造和调整。同时在病房设置卫星无线、彩电和卫生间等, 大力改善医院环境, 为病人提供优雅舒适的修养和治疗环境, 从而得到公众认可, 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医院的物质文化不断完善了, 医院的各项实力才能提高, 发展也会更有动力, 工作人员对医院也会充满信心, 使得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可持续发展。

(四) 建立医院制度文化,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医院制度文化建立的初衷是用具体的文字来约束工作人员,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医院的综合素质。首先, 医院应该从多方面制定规范, 如基础管理规范、护理诊疗规范、技术操作规范、三级工伤救助规范、服务流程规范和职业病防治规范等, 保证医疗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能实现准确、规范、安全和合理的管理, 培养医务人员严谨务实的习惯。同时, 医院可以制定五个适应, 即适应病人需求和承受能力、适应法律法规和政府期望、适应经济水平、适应医院功能的定位、适应企业的发展。对各种制度严格落实, 从而促进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 保证为病人服务的水平, 增强工作人员的主体意识, 将医院发展当作自己的发展。另外, 应该鼓舞士气, 鼓励先进, 营造互相学习、追赶并超越的工作氛围, 使得工作人员能集中尽力投身到精神文明建设中, 让他们对不正之风能自觉抵制, 自觉拥护医院的整体形象。

(五) 规范医院行为文化, 指导精神文明建设

医院行为文化的合理与否决定着医院未来的发展, 而医院的指导思想, 即价值观决定着行为文化的合理性。价值观是医院文化的基础, 也是医院发展的精神指南和思想基础, 对医院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统一意义重大。医院应该制定科学健康的发展目标, 营造出充满活力、保证医院专业性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为员工的进步搭建广阔的舞台, 让员工能及时学习, 加强技能提升, 为个人、医院和社会创造价值。同时应该以“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崇德守信”为行为文化的指导, 树立“岗位即责任”的基本思想, 规范医院行为文化, 从而指导精神文明建设。

三、结语

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以医院文化为依托, 二者彼此促进、关联和渗透。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是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又标志着精神文明建设, 是医院文化氛围的重要体现, 强有力的鼓舞了精神文明建设, 二者只有有机结合, 才能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 将医院的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郝进, 付晨阳等.推进医院文化建设, 争创精神文明建设新成就[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11) :17-19.

[2]尹建梅.浅论医院文化和医院思想政治工作[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28) :94-95.

上一篇:阳光考试下一篇:致命性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