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风险评价

2024-05-22

健康风险评价(精选十篇)

健康风险评价 篇1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自于近年来国内降尘重金属的研究结果。为区别单一特殊采样区数据, 本研究所选择的文献数据均为普通采样区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文教区等) , 见表1。

研究方法:应用美国EPA推荐的人体暴露风险评价方法, 对中国部分城市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11,50]。暴露模型:根据降尘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方式, 其中重金属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入人体:经手、口途径直接摄入, 呼吸系统吸入和皮肤直接接触。其中, 对Hg还需要考虑经室外蒸汽吸入途径造成的风险[11.51]。健康风险包括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两种。本研究所关注的8种重金属均具有慢性非致癌健康风险, 其中As、Cd、Cr、Ni还具有致癌风险, 对致癌重金属的呼吸吸入是其致癌暴露的唯一途径。

注:同一地区不同文献数据加上数字区别。

经手、口摄入途径的日平均暴露量计算公式为:

经呼吸吸入途径的日平均暴露量计算公式为:

经皮肤接触的日平均暴露量计算公式为:

经室外蒸汽吸入途径的日平均暴露量计算公式为:

暴露参数:本文取各重金属数据的95%UCL作为降尘重金属的含量并计算。针对中西方人种差异对暴露模型中皮肤暴露参数加以修改[52], 取儿童暴露皮肤表面积SA为1077.5cm2, 成人为2011.25cm2。按USE-PA规定, 经手、口途径摄入降尘的速率IRoral儿童200mg/d, 成人100mg/d;呼吸速率IRinh儿童7.6m3/d, 成人20 m3/d;暴露频率EF均为180d/a;暴露年限ED儿童6年, 成人24年;转换因子CF均取1×10-6kg/mg;平均体重BW儿童15kg, 成人70kg;非致癌元素平均暴露时间AT均为365×ED天, 致癌元素为365×70天;颗粒物排放因子PEF为1.36×109m3/kg;皮肤黏着度SL儿童0.2mg/cm2/d, 成人0.07mg/cm2/d;皮肤吸收因子ABS均取0.001;蒸汽挥发因子VF为32675.6m3/kg。

健康风险的表征:由非致癌物带来的非致癌风险, 一般采用暴露量与非致癌物参考剂量的比值, 即危害商 (HQ) 来度量, 其表达式为:

式中, ADD为暴露量, RfD为污染物的参考剂量。采用危害商的值度量健康风险的大小。当HQ<1时, 认为风险较小或可忽略不计;当HQ>1时, 则认为存在非致癌风险。对多污染物多暴露途径情形, 非致癌总风险即为各重金属危害商HQ之和。

用致癌物质的暴露剂量乘以相应的致癌斜率因子SF, 即可得到相应的致癌风险。

若致癌风险值为10-6—10-4, 则认为该物质不具备致癌风险。各种致癌重金属的致癌风险之和即为“总致癌风险”。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金属暴露浓度

中国部分城市降尘样品中各种重金属的统计结果与中国土壤背景值见表3。由表可知, As、Hg、Cd、Cr、Cu、Ni、Pb和Zn的平均值均高于中国土壤背景值。

2.2 暴露剂量分析

根据表1、表2中的降尘重金属浓度与暴露模型、暴露参数, 计算得出暴露剂量和致癌风险量见表4。由表4可知, 与8种重金属均涉及的三种暴露途径相比, 降尘重金属非致癌日均暴露剂量排序为手、口接触摄入>皮肤吸收>呼吸吸入, 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但对Hg来说, 其室外蒸汽吸入途径造成的暴露剂量位居Hg各种途径之首, 这与zheng Na等[53]的研究结果一致。

在所研究的8种降尘重金属中, 非致癌重金属元素在手、口途径, 呼吸吸入途径和皮肤接触途径中, 儿童和成人的日均暴露剂量排序均为Zn>Pb>Cu>Cr>As>Ni>Cd>Hg;致癌重金属的致癌风险排序均为Cr>As>Ni>Cd, 均低于致癌风险值范围10-6—10-4。儿童的各种重金属元素非致癌暴露剂量大于成人, 致癌暴露剂量小于成人。

2.3 健康风险评价

根据暴露剂量计算出中国部分城市降尘中8种重金属污染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和致癌风险指数, 见表5。国内关于降尘重金属的数据相对较少, 本研究收集的数据达不到将全国各区域都覆盖的程度, 因此仅作数据结果分析, 不做具体原因的讨论。数据显示, 与8种重金属均涉及的三种途径相比, 非致癌风险排序为手、口接触摄入>皮肤吸收>呼吸吸入, 说明手、口途径是居民摄入降尘重金属的主要途径。Hg的室外蒸汽吸入途径的非致癌风险量大于Hg的手、口接触摄入量, 位居Hg4种摄入途径的首位。

从危害商看, 儿童和成人重金属非致癌风险排序均为As>Pb>Cr>Hg>Cu>Cd>Zn>Ni, 儿童的As元素非致癌危害商大于1, 存在非致癌风险, 应加以防范。手、口途径摄入的降尘重金属儿童和成人的非致癌风险排序均为As>Pb>Cr>Cu>Cd>Zn>Ni>Hg。其中, As元素的儿童危害商大于1, 存在非致癌风险。呼吸途径摄入的降尘重金属儿童和成人的非致癌风险排序均为1>Cr>Pb>Hg>Cu>Cd>Zn>Ni>As;皮肤接触途径摄入的降尘重金属儿童和成人的非致癌风险排序均为1>Cr>Pb>Cd>As>Hg>Cu>Zn>Ni。儿童及成人的致癌风险均低于致癌风险值范围10-6—10-4。该数据结果显示, 在本研究所涉及的区域降尘中, 4种致癌重金属尚未对居民身体造成致癌风险, 但Cr的致癌风险较其他元素偏高, 应适当加以防范。儿童属于敏感群体, 其非致癌风险指数远远高于成人, 部分重金属非致癌风险甚至是成人的9倍。相比成人, 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 应当加强防护。

3 结论与讨论

重金属非致癌风险排序均为As>Pb>Cr>Hg>Cu>Cd>Zn>Ni, 儿童的As元素非致癌危害商大于1, 存在非致癌风险。As、Cd、Cr、Ni的致癌风险均低于致癌风险值范围, 儿童和成人的致癌风险排序均为Cr>As>Ni>Cd。儿童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和暴露剂量均大于成人, 成人的致癌风险大于儿童, 应加强注意。

研究结果与国内外降尘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大致相当, 可作为我国降尘标准的参考。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全面的降尘监测格局, 因此研究区域未覆盖全国各个地区。本文各种重金属的风险水平仅能作为现有研究区域的大致风险情况, 不能反映全国水平, 有待继续研究数据并加以完善。由于各文献采样时间、采样周期存在一定的跨度, 采样方法和实验方案也不尽相同, 本研究未从整体上对造成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

健康风险评价 篇2

序号

作业

活动

危险源(危害因素)

可能的事故、后果

判别

依据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LEC)

控制措施

不可容许风险

L

E

C

D

风险级别

1.空压机

噪声超过85分贝,作业人员无防护措施,造成职业耳聋

职业耳聋

D

建立隔音休息室,作业人员带耳罩等措施。

0

贮汽缸严重腐蚀、压力表、安全阀不定期检查失灵,可发生爆炸事故

爆炸事故、机械损坏

D

压力表、安全阀定期检验,贮汽缸定期检查,不带隐患作业。

0

皮带轮无防护罩,易发生绞伤事故

机械事故

D

皮带轮安装防护罩。

0

设备绝缘不良,操作机构失灵,易发生触电

触电

D

按期对绝缘状况检测。

0

2.变配电设备

设备绝缘不良,操作机构失灵,易发生触电

触电

D

126

按期对绝缘状况检测。

变压器等设备接地、接零不良,易产生触电伤害

触电伤害、设备损坏

D

126

对所有接地(接零)做到安全可靠。

安全用具没有定期检测,造成触电伤亡

触电伤亡

D

半年检测一次,做到安全可靠。

0

变压器油位不正常,漏、渗油,变配电设备过热,易发生火灾事故

生火灾事故

D

及时检查、检修,安装排风装置,经常检查。

0

3.高处作业

物体坠落

坠物伤人

D

提高警惕、集中工作注意力

0

损坏设备

D

使用登高工具

0

未使用登高工具

人员摔伤

D

使用登高工具

0

未佩戴安全防护用品

人员摔伤

D

戴安全防护用品

0

4.砂轮机操作

站在砂轮机的正前方操作

机械伤害

D

126

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督管理

未定期更换砂轮片

D

126

未戴防护眼镜

D

打磨细小的、大的和不好拿的工件

D

0

砂轮受潮、沾水后继续使用

D

0

砂轮磨损严重或径向跳动过大、震动大时继续使用

D

0

操作者未戴防护眼镜

D

使用有缺陷的砂轮

D

126

砂轮未退到安全位置时,测量、装卸工件

D

0

5.电镀操作

电镀作业

人员伤害

D

126

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督管理

工作环境通风条件差

D

工作现场空气不流通

D

保持工作场所空气流通

0

未设置安全围栏和悬挂安全标示牌

人员伤害

D

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督管理

培训不到位

D

126

6.铣床操作

高速切削时未装防护挡板

机械伤害

D

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督管理

操作者未戴防护眼镜

D

戴手套操作

C

拆装立铣刀时,用手托刀盘

D

0

拆掉限位块加工超长、超宽零件

D

0

快速进刀时,左手远离手柄

D

0

未停车测量、取卸工件

D

0

7.钻床操作

用手扶工件

机械伤害

D

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机械加工安全作业指导书,加强监督管理

0

用手清除铁屑

D

0

戴手套操作

C

在旋转的刀具下,翻转、卡压或测量工件

D

0

8.磨床操作

干磨或修砂轮时,未戴防护眼镜

机械伤害

D

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督管理

操作者站在砂轮的正面

D

0

吃刀量过大,砂轮破裂飞出

D

0

使用有缺陷的砂轮

D

126

砂轮未退到安全位置时,测量、装卸工件

D

0

9.钻床操作

用手扶工件

机械伤害

D

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机械加工安全作业指导书,加强监督管理

0

用手清除铁屑

D

0

戴手套操作

D

在旋转的刀具下,翻转、卡压或测量工件

D

0

10.移动电源箱操作

接线不正确

烧毁装置

D

执行培训管理程序,定期检测电源车输出电压是否准确

0

接线不牢固、操作中接线被扯掉

D

0

连接线绝缘破损

触电

D

定期检查连接线绝缘性能

0

11.包装

使用包装机械易造成机械伤害

机械伤害

D

126

使用机械设备包装过程中注意机械防护,防止机械伤害

使用电气设备易造成触电

触电

D

使用电气设备(特别是手持式电动工具)的金属外壳和电线的金属保护管,应有良好的保护接零(或接地)装置

0

产品堆放过程中易发生倾倒砸伤

倾倒砸伤

D

堆放产品时应堆放整齐和堆垛不能过高

0

不使用防护用品易造成手足损伤

手足损伤

D

包装过程应按要求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0

不注意防火,可燃物品多易造成火灾

火灾

D

不得在作业场所抽烟和使用明火,杂物应及时清理,配备消防器材

0

高温天气易造成中暑

中暑

D

夏天作业应注意防暑,加强防暑管理

0

12.物资仓库管理

仓库易燃物品较多,易发生火灾

火灾

D

126

清除不必要的易燃物品,不流动吸烟,配备消防器材

使用电气设备易造成触电及电气火灾

触电、电气火灾

D

126

使用电气设备应有漏电保护装置和良好的接地,并定期检测,保持良好功能

产品收发过程中易发生倾倒砸伤或磕碰砸伤

砸伤

D

堆放产品时应堆放整齐和堆垛不能过高,按要求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作业

0

危险化学品储存过程中可能造成中毒窒息及火灾爆炸事故

中毒窒息、火灾爆炸事故

D

126

仓库的防火间距、耐火等级及安全设施符合规范,使用防爆电气,配备消防器材,并有应急预案

13.产品发运

包装箱不合格

财产损失

D

使用合格包装箱

捆扎牢固、加强防护

捆扎牢固

0

捆扎不牢或防护不当

产品损坏

D

0

捆扎不牢

人员伤害

D

0

未带安全帽

人员伤害

D

0

未进行安全交底

人员伤害

D

135

14.车辆驾驶

安全教育不足、疲劳驾驶

车辆损坏

D

加强安全教育、执行车辆使用安全管理程序并加强监督管理程序

0

人员伤亡

D

超速、酒后驾车

车辆损坏

D

人员伤亡

D

未按规定保养车辆

车辆损坏

D

0

人员伤亡

D

15.客户接待

疲劳、过度饮酒

身体损坏

D

加强自我控制

16.电梯运输

物体摆放不稳定、不规则

挤压伤害

D

要求物体摆放整齐、稳定

0

电梯维护不良

人员伤亡

D

加强监督管理

0

17.上下班途中

乘座非法营运交通工具

人员伤害

D

禁止乘座非法营运交通工具

18.出差

工作地治安差

人员伤害

D

执行员工出差安全管理程序

0

安全意识不强

财产损失

D

0

乘座非法营运车辆

人员伤亡

D

规范操作

0

缺少应急疏散通道方向标识

财产损失

D

制定配置应急疏散通道方向标识管理方案

19.电脑操作

长时间使用

身体损害

D

推广工间操

0

电脑病毒

数据丢失、工作瘫痪

D

执行总公司及本公司网络管理规定

0

下班未关机

引发火灾

D

执行消防安全管理程序和火灾应急预案,加强监督检查

20.相关方管理

安全交底不全

人员伤害

D

执行相关方管理程序

0

安全意识不强

人员伤害

D

0

判别依据栏:A违反法律法规;B曾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措施;C严重违规,重大隐患或企业主观确定;D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LEC)法。

若判别依据为A、B、C或LEC法中C值≥40,风险级别为五、四、三级,“不可容许风险”填“1”否则填“0”。

大于320一级(A级)

极其危险,160-320

二级(B级)

高度危险,70-160三级(C级)显著危险,20-70四级(D级)

一般危险,小于20安全状态。

END

健康风险评价 篇3

12009年,环境污染健康损害事件频发

刚刚过去的2009年,我国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问题频发,震惊了社会各界。

7月份,于湖南武冈市东南约10多公里的文坪镇横江村发生大范围血铅超标事件。村民开始要求政府组织给孩子普遍体检,并对被怀疑与铅污染有关的武冈市精炼锰加工厂进行调查,引发群体性事件;7月,内蒙古赤峰市新城区千余市民在饮用自来水后出现腹泻、呕吐、头晕、发热等症状,后赤峰市建委通报,事件为水源污染所致;8月,河南省济源市柿槟村,政府对铅冶炼工厂周围村庄中的14岁以下儿童3108人进行血铅检测,其中血铅含量高于250微克/升,需要驱铅治疗的有1008人。血铅值最高达正常值范围的六倍还多;8月,陕西省凤翔县长青镇孙家南头村、马道口村两村731名受检儿童中615人血铅超标,其中163人中度铅中毒、3人重度铅中毒,需要住院接受排铅治疗。

除此之外,全国范围内还发生类似的环境污染人群健康损害事件数起,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未来环境健康事件仍将高发

有专家认为,2009年大家看到多起环境健康事件报道,并不表明现在环境事故大量增加。它传递出的一个需要引起国家关注的信号是,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特别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将会产生严重影响的意识的不断增加,“污染受害者已经不能忍受这种污染危害,正以各种方式表示对污染的反抗”。

环境污染及由此带来的破坏后果的显现,有的是即时性的,有的却有明显滞后性,特别是一些重金属污染,可能需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积累和迁移转化才能最终显现其危害后果。比如镉污染导致的“痛痛病”等。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污染负荷不断增长和积累,已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一些因污染导致的疾病也到了高发时期。

我国目前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特别是环境健康事件与日本20世纪末70年代初的情况相似。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经济发展也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健康问题,闻名世界的日本“水俣病”就是典型的一例。如果我们不能正视2009年发生的一系列环境健康事件,那么,今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后果可能会更加难以处理。

3我国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的基本特点

2009年发生的国内环境污染健康损害事件呈现出如下基本特点:

(1)受害者自己首先发现健康危害,经临床确认后向排污的嫌疑对象维权、申诉。

(2)政府和环保部门在事件发生后出面解决问题,但多遭遇公众对政府作为的“公信力”质疑。

(3)污染事件对附近的人群产生了严重的健康威胁,同时对政府的财政和当地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对此,无论政府、公众和学者们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提早发现这些环境污染的健康隐患?为什么不能提前预防健康损害的发生?为什么不能建立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损害的预警机制?国内外的研究显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引入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理念和方法。

4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应用严重滞后

近年环境污染健康损害事件频发与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价(EHRA)应用严重滞后密切相关。这些环境污染损害健康事件,一方面给当地的百姓健康带来了实际的危害和潜在的长期威胁,另一方面也使当地政府的公信力面临严峻的考验。更为严重的是,到目前为止很多类似事件的发生能否归因于环境污染的影响仍然缺乏科学依据,例如山西凤翔的血铅事件。事实上,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之间到底应该如何认定仍是一本糊涂账。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广泛开展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推动在建和拟建工程项目的环保“三同时”,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在环评中,国家对相应健康影响评价的内容没有明确要求,又缺乏从事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的专业人员,也没有规定采用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比如国际通用的定量评价环境健康危害效应的方法。大多数项目主要做了对环境和生态的一般性评价,而没有做以“人群健康为中心”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建议

1尽快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健康风险评价(EHRA)方法

近三十年来,相比快速增长的工业化和经济水平,我国环评工作相对滞后,而EHRA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就更加落后。据初步分析,国内相当部分的工业和基本建设项目缺乏对长期的人群健康风险的科学评价和预测预警机制。2009年出现的问题发人深思,与其等“炸弹”爆炸后再仓促应战、应急处置,不如提前做好评价与预警。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加入具体的人群健康风险评价内容和程序并陆续地在全国开展健康风险评价的工作,应是近期国家环境保护及相关决策部门的当务之急。

2加强针对工业和基本建设项目人群健康风险的科学评价和预测预警机制

我国相当部分的工业和基本建设项目缺乏对长期的人群健康风险的科学评价和预测预警机制。这些项目对环境的污染及其所包含的人群健康隐患,无异于给附近地区人群埋下了一颗健康定时炸弹。低浓度、长期慢性效应是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重要特点之一,所以应该尽快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全面、科学的人群健康风险评价,并对可能产生的后果采取有效行动。

3尽快建立和扩大健康风险评价的专业人员队伍

我国目前真正了解和熟悉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和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的专业人员太少,远远不能适应当下“按下葫芦起了瓢”般的环境污染健康损害事件的发生现状。因此,建立和培训一支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和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的专业人员队伍同样是近期国家环境保护及相关决策部门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原理和评价过程简介

1环境健康风险评价(Environmewntal HealthRisk Assessment,EHRA)的历史沿革

应该说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污染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污染和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以及概率论、生物统计学的发展,为定量分析和评价技术打下了基础。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接触污染物的程度与人群健康效应之间存在的“暴露一反应”关系,提出了可接受水平的概念。但长期以来,各国政府对环境有害物质的评价和管理仍处于“定性”阶段:即将外源性有害物质的环境浓度控制在“零”,将人群对有害环境因素的暴露限制到“零”,进而要求人群的不良健康效应也是“零”,以此作为防治环境有害物质的基本战略和策略。随着社会科学及毒理学、流行病学及概率论等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个绝对安全,毫无危险的社会是不存在

的,要求绝对适应人群生存和健康的自然环境也是不现实的。实际上,人们在日常生活或生产环境中的行为与活动始终都在接收着某种程度的危险。特别是在人类生存环境中有害物质的管理方面,不可能要求该物质在环境中彻底清除,而是应当在充分利用人类现有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基础上,维持自然环境、生态与人的动态平衡,使环境的变化保持在人体可接受的危险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体健康。

为此,近三四十年来许多国家管理部门及科学家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并引入了数学“概率”观念,逐渐形成一门综合性的方法学,即健康风险评价。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研究委员会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认为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是保护公众免受化学物质危害及为风险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的最合适的方法,并于1983年提出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四步法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2005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正式发布了经过修订补充的致癌物风险评价指南,称为国际公认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基本方法。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使环境污染的人群健康效应评价从定性走向定量化;评价程度逐步规范化,便于科学管理及交流;评价的方法可充分利用毒理学、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数学、医学等最新成果与信息,应用日益广泛,如预测、预报人群远期健康危害及程度;比较评价,用于比较、优选、措施效果评价;研制环境暴露限值等。

2环境健康风险评价(EHRA)方法的基本框架

健康风险评价过程根据评价内容一般分为健康危害鉴定、剂量一反应评价、暴露评价及风险特征分析四个部分或四个阶段,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风险评价的全过程。

(1)健康危害鉴定

所谓危害是由于外源性化学物质在暴露条件下对人和环境产生的不良效应。危害鉴定就是确定上述不良效应是否由化学物质(或混合物)的毒性所造成的,是风险评价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判断和评价化学物质是否可造成人体健康的毒性和危害,危害的基本性质和特征。这阶段的评价基本上属于定性的评价过程。要回答的是有什么危害?危害的程度?例如可能有肝毒性、神经毒性或致癌性等。危害鉴定的资料源于流行病学和动物毒理学研究。

(2)剂量-反应评价

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是对人群暴露水平(剂量)和所产生的某种效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之间(定量)关系的评定,它是对暴露量和不良健康效应的定量分析,是健康风险评价的核心部分,通过剂量-反应关系的评价,其目的是确定某种化学物质的剂量(浓度)与人群不良健康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定量的相关关系。由于人对化学物的环境暴露剂量一般低于动物毒理学研究的暴露剂量,因此,只能根据剂量-反应关系来估计人暴露于低水平时的风险。

(3)暴露评价

即使环境中存在有害物质,如果没有人群对其环境的接触(又称“暴露”),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对人群中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对某化学物质的暴露水平和特征的定量描述,即暴露评价,也是健康风险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暴露评价是关于人群对某物质现有的和潜在的有害化学物质暴露(接触)量、接触频率、时间及可能的暴露途径的综合评价。在评价环境暴露时,应对环境浓度(Concentration)、暴露水平(Exposure)和体内剂量(Dose)三个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暴露评价要回答的是人群对某种环境有害因素接触的剂量、时间和特征。

(4)风险特征分析

风险特征分析是健康风险评价的最后一个步骤,目的是在对危害鉴定、剂量——反应评价和暴露评价等上述三部分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定量计算方法(数学模型),对某化学物质造成暴露人群健康效应的反应概率和预期危害程度的概率进行估计和预测。从而向管理部门及决策者提供暴露人群可能的健康风险的分析并同时指出分析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为决策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出该物质的“每日可容许摄入量”(ADI)。

风险评价过程根据评价对象不同,又可以分为有阈化合物的风险评价和无阈化合物的风险评价两大部分。有阈化合物一般指其对人群健康的不良效应存在较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当该类化合物在机体内达到一定剂量(阈值)时,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低于阈值时不产生可见的不良健康效应。非致癌物及无遗传毒性的致癌物即属于此类。无阈化合物一般指其毒作用(致突变、致癌)是无阈值的一类化合物。即该物质高于零以上的任何剂量都可能发生对人体健康的有害效应,如有遗传毒性的致癌物。这两类化合物在进行健康风险评价时,其暴露评价的部分在评价方法、内容和程序上基本一致,而在危害鉴定、剂量一反应关系评价和风险特征分析这三个部分,对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则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内容。

对体成分与健康风险评价的探析 篇4

1. 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健康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主要围绕着如何抵抗疾病这一核心,先后出现了依赖巫医、医疗治病和预防疾病等多种形式。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健康的内涵不断发展,由过去单一的生理健康发展到生理、心理健康,又发展到生理、心理、社会良好。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定义了健康新概念,即“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此后不久还提出了“健康”应具备的标准,它们包括: (1) 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 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 (3)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 应变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5) 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 体重得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7)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 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1]。

2. 健康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近20年来被日渐广泛地应用于公共卫生管理决策的一种技术[2],是由40年代开始使用的环境辐射标准制定方法引伸出来的。其中风险是指特定条件下,特定结果(通常是不良结果)发生的可能。构成风险的因素有2个:不良事件将会发生的可能性及不良事件的结果。而风险评价是对不良结果或不期望事件发生机率进行描述及定量的系统过程,也就是对特定有害因子造成暴露于该因子的个体或群体不良影响发生的机率进行定量描述的系统过程。风险评价的具体方法很多,就健康风险评价来说,使用得较多的是1983年美国科学院公布的四段法,即通过危害鉴定、暴露评估、剂量—反应评估、风险评定4个阶段的研究,完成风险评价的全过程。上述4个阶段中,危害鉴定是第1步,是对风险的定性描述。暴露评估与剂量—反应评估可同时分别进行,其评估结果为风险评定提供依据。

3. 体成分的概念、内涵、测量及其应用价值

3.1 概念。

体适能可视为身体适应生活、运动与环境的综合能力。体适能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从事体力性活动或运动皆有较佳的活力及适应能力,而不会轻易产生疲劳或力不从心的感觉。在科技进步的文明社会中,人类身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营养摄取越来越高,工作与生活压力和休闲时间相对增加,每个人更加感受到良好体适能和规律运动的重要性。它可分为与健康较有关联的健康适能及与运动较为密切的运动适能。而体成分指的是人体中肌肉、脂肪、无机盐等各组织的含量,及其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百分比。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体体成分已成为人体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外已形成了专门的分支学科———人体体成分学,它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研究内容,即体成分各组分的组成规律及体成分模型,体成分方法学,体内外各种因素对体成分组分间数量关系的影响。

3.2 体成分测量方法、指标与应用价值。

体成分测量方法有体重指数法,胸围、腰臀比法,体密度法,皮皱厚度法,脂肪的医学影像学等。它的指标包括总体重、腰围、腰臀比、体脂含量、肌肉含量、骨质含量和相关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在此分三类对其医学应用价值做一些定性分析。

3.2.1 体脂含量过高

体脂含量过高,即肥胖,总体重过高多缘自体脂含量过高,腰围和腰臀比也是针对腹部肥胖类型的判断指标。在当今社会,体脂含量过高导致体成分异常最受关注,体脂含量过高不仅会导致多种临床疾病的风险增加,还会导致社会心理适应方面的风险增加。心肺系统:随着身体脂肪组织大量增加,血容量随之增加,加重了左心室负荷。腹部脂肪增多使膈肌上抬,使心脏血管移位并造成呼吸运动受限,肺通气和换气不足,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加上心脏负荷增加,心功能衰竭,出现肺心综合症。资料显示,肥胖者患高血压较非肥胖者增加3-4.6倍;肥胖者患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非肥胖者增加1倍[3]。泌尿系统:由于腹壁脂肪增多,身体及膈肌运动减少,常有便秘或腹涨,肝脏可因脂肪沉积而肿大,易患脂肪肝,肾结石的发生率也较高。内分泌紊乱:肥胖者常有空腹及餐后高胰岛素血症,基础值高出正常人1倍。由于外周组织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质和量的改变,对胰岛素不敏感甚至出现胰岛素抵抗。肥胖者发生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的几率为非肥胖者的4倍,中年发病的NIDDM患者约有40%-60%与早期多食和肥胖有关。运动系统:脂肪含量过多后,体力劳动时易疲劳,负重关节和脊柱易发生退行性病变,出现关节疼痛。感染和应激反应:体脂含量高者易发生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感染,在急性感染等情况下,应激反应差,易发生各种意外。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由于社会审美导向的影响,肥胖者易产生心理自卑,尤其是年轻女性,易产生抑郁情绪和社会交往障碍。

3.2.2 体重过低

体重过低,即消瘦。消瘦一般包括身体各成分的含量减少,在此讨论肌肉: (1) 体重过低者多伴有多种营养素的缺乏,易患贫血等疾病。 (2) 正常人体内有相当量的肌肉和脂肪,肌肉是运动的主体,而脂肪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故低体重者运动能力差,具体表现为力量不足和抗疲劳能力差。 (3) 体瘦者易于患病,如患肺结核的远多于正常体重者,而且瘦弱者患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时因机体缺乏营养储备,比一般人较易发生组织器官衰竭。而且脂肪有保温的作用,所以体瘦者耐受寒冷的能力较差。 (4) 年老体瘦者由于皮肤变薄、干燥、皮脂腺排泄减少,皮肤病的发病率也显著增高,如老年性糠疹等。 (5) 体瘦者内脏下垂的发病率很高,最明显的是胃下垂和肾下垂。 (6) 过度消瘦可使机体的内分泌腺等不同程度地功能低下。

3.2.3 骨量减少

骨量减少造成骨质疏松,原因是钙摄入缺乏和体内激素(维生素D、降钙素、雌激素、甲状旁腙素)调节紊乱。老年人骨量减少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骨吸收和骨形成失去平衡;绝经期后妇女骨量减少则是由于雌激素缺乏和降钙素水平降低而引起的骨吸收增加。骨量减少增加了骨折风险,亦容易发生骨痛、呼吸功能障碍等疾病。

4. 展望

现在的现状是体成分测量有相对明确的测试指标、评估标准。健康风险评价也有自己的评估标准和数据系统。下一步应该做进一步的调查,通过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能否把体成分测试中的指标也作为预测健康风险的因子,或者把健康风险中预警的作为体质不良的指标,从而使体质测试具有更加明确的导向功能,也使健康风险预警更具有前瞻性。

摘要:本文分别阐述了健康的概念、标准及风险评价的含义和程序, 体成分的内涵、测量指标, 从三个方面 (体脂过高、体重过低、骨量过少) 对体成分测试的医学应用价值进行了探析, 最后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健康,风险评价,体成分体适能

参考文献

[1]陆涛.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许惠琮.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台湾:新文京开发, 2006.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与管理高级研修班 篇5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高级研修班”

总结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提高国家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水平,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4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的通知》,环境保护部(以下简称“环保部”)于2014年7月22日至26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高级研修班”),本次高级研修班由环保护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承办,这是我部开展环境与健康工作以来首次举办全国性的环境与健康培训。

本次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高级研修班参与学员共111名,分别来自76个参会单位,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局及环保科研机构。本次研修班邀请了夏光、吕忠梅、陈秉衡、杨功焕、徐顺清等18名资深专家授课,内容涉及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管理政策、环境与健康研究基础理论与方法、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环境与健康风险交流等,既有对政策措施的解读,也有对基本理论和知识要点的讲解,还有案例分析和课堂练习,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结业证书”。

同时,本次培训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要求开展了学员满意度测评,主要从培训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水平、教学模式及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学员总体表示非常满意,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能定期举办相关技术培训,深入学习环境健康领域相关知识;部分学员希望认为课程较重,希望以后能分期、分专业、分专题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这充分表达了学员们对环境健康问题的重视、对环境健康知识的渴求。

另外,本次培训考核采取考勤、课堂联系及成果汇报、书面考试三种方式进行,研修班于26日下午举办了正式的结业考试,大部分学员成绩优异,与培训前基本能力测评相比有了较大增长,培训效果显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4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

二、主要特点

(一)承办单位专业积累丰富

本次培训由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承办(以下简称“政研中心”)。政研中心是为中国环境保护宏观决策的国家级政策研究机构,于2012年成立了环境与健康数据中心,先后组织编制了《环境保护部“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开展了《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赔偿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环境重金属污染健康损害补偿标准和指标体系研究》和《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基本数据集与信息共享关键技术研究》;目前该中心正在组织实施《国家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项目,在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方面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为培训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培训师资强大,精心编排

本次培训精心设置课程内容,邀请权威专家授课,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授课。培训师资由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18名专家构成,均为目前国内环境与健康相关研究领域顶级专家学者,强调培训内容沟通协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正发挥国家级高级研修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课程涉及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管理政策、环境与健康研究基础理论与方法、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环境与健康风险交流等四个方面,共20门课程,涵盖空气、水、土壤、儿童等目前最热门的主要环境与健康问题。培训方式形式多样,采取集中讲授、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的形式,并且小组讨论完成后每组需派代表发言,老师予以点评,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员充分理解并掌握环境与健康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

(四)培训纪律严明,注重实效

本次培训建立严格考勤制度,培训期间学员要在上下午分别签到,缺勤二次以上的,取消考试资格,不颁发培训结业证书。集中授课期间,学员不允许接打电话,上网,玩游戏。本次培训注重实效,考核采取考勤、课堂联系及成果汇报、书面考试三种方式进行,分别占考核分数的10%、30%、60%,成绩70分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4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

上者为考试合格,不参加考核一律不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五)学员覆盖面广,专业多样

本次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高级研修班参与学员共111名,分别来自26个省(除江西、湖南、贵州、内蒙、西藏外)的76个参会单位。参加培训的学员既有行政管理人员,也有科研技术人员,大都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专业背景较强。并且学员来自环保工作各个领域,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标准制定、环境监测、环境分析测试、环境信息、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化学品管理等等,将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理念深入环保各项工作。

(六)培训材料丰富,信息公开

本次培训按照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原则,筛选培训内容,汇总培训材料。本次培训中除个别讲座性质的内容只有幻灯片材料外,其他核心内容均有文字材料支持,以便于学员详细阅读与自学。同时,承办单位购置《国内外化学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排序比较研究》、《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报告(成人卷)》供学员自学。每日培训结束后,承办单位充分利用“环境与健康数据中心”网站,将其作为信息共享平台,发布老师讲课资料及推荐书籍材料等予以下载。

(七)严格财务管理,厉行节约

培训认真执行《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严格培训活动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做到专款专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勤俭节约。

三、宣传情况

(一)会议通知级别较高且网站公布

本次培训环保部高度重视,由环境保护部办公厅直接发函“关于举办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高级研修班的通知”(环办函[2014]829号)至各有关单位,文件级别较高,效力较强。同时,会议通知在承办单位“环境与健康数据中心”网站上公开发布,扩大影响力。

(二)利用“中国环境报”加大宣传力度

本次培训班有来自中国环境报的学员,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理念深入环保部核心宣传部门,有助于未来环境健康宣传工作的开展。培训结束后,7月29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4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

日中国环境报头版发布“全国环境与健康培训首次举办”的新闻,并且在8月12日中国环境报以本次培训为由头,第4版整版报道关于“环境与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题,进一步扩大本次培训的影响力。

四、主要成效

(一)学员卷面成绩突飞猛进

为验证本次培训的效果,我们在培训前后均对学员进行测试。培训报到时,对学员现场进行“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基本能力测试”,发放问卷73份,回收73份。共8道选择题,平均正确3题,正确率仅为37.5%。测试时学员大都表示很多概念没听说过,即使部分听说过也不太清楚。

培训结束后开展结业考试,考试时间2小时,总分100分。考题包含13道选择题、5道判断题、5道简答题、1道案例分析、1道计算题、2道论述题。共有100人参加结业考试,平均得分86.5分,正确率为86.5%。大部分学员表示收获很大,成绩优异。

(二)学员发言积极踊跃

本次培训设置小组讨论环节,小组讨论完成后每组需派代表发言。学员发言过程思路顺畅、条理清晰,由于学员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因此发言内容丰富,同一个话题举出不同的案例,并且部分学员能够结合自己实际开展的工作对案例进行分析,得到老师一致好评。其中来自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门开展相关工作的学员回答非常全面,另外有来自宁夏环境应急中心的学员在事故处理的回答上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水准,能够很快的将所学和所用相结合。

(三)开放性问题回答角度新颖

结业考试最后设置开放性问题,希望学员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用途,同时希望学员设想一下如何将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应用到未来工作中。学员回答各式各样,内容丰富,均表示回去后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工作,基本上将环境健康风险评价融入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个方面,如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制修定、区域环境质量的评估、环境政策的制定等等,学员认真思考发人深省,说明他们已经较为深入理解培训内容,给主办单位也有较大启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4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

五、经验体会

(一)培训内容广受好评,得到学员充分认可

根据学员满意度测评结果,约85%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的综合满意度在良好及以上水平,并且90%以上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在教学内容、教学水平及教学模式上达到了良好及以上水平。同时,20门授课项目中,80%以上的学员认为其中19门达到了良好及以上水平,其中14门达到优秀水平。结合我们跟个别学员开展的访谈交流,大部分学员认为本次培训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授课老师讲解系统,对环境健康风险领域的框架、内涵、估算方法等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受益匪浅,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该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安排较紧密,适度降低学习强度

由于本次培训连续5天,每天授课时长约6.5小时,共18位老师讲授20门课,涉及环境与健康管理政策、基本理论与方法、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四大主题,涵盖空气、水、土壤、儿童等目前最热门的主要环境与健康问题。有部分学员表示课程安排太紧,学习强度较大,消化困难,就某一问题不能充分讨论,因此建议定期开展环境与健康方面的培训,分专题组织专门培训,进一步系列深入。

(三)教学模式增加案例和实践内容,加深交流

本次培训为国内首次开展大规模环境与健康方面的培训,我们希望更多的给学员灌输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理念,了解更多的知识,因此本次培训的理论较强,在实际应用和操作上讲得较少,学员不能充分实践。有部分学员建议培训需增加案例和实践,加强交流讨论,让培训内容能够进一步消化理解接受。

(三)控制培训人数,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本次培训拟招收70名学员,但通知发出后,各单位报名积极踊跃,最后学员总数约111名,其中95名做到了全勤。由于经费保障、地域及人员限制,我们在挑选会议宾馆及准备培训材料时未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出现了会议宾馆服务不到位,部分培训资料短缺等现象,学员认为我们的后勤保障优秀率不足60%,督促我们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下一次培训认真挑选会议宾馆,做好充分的准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4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

六、下一步打算

(一)申请资金支持,继续组织相关培训

此次培训得到了全国环保系统的积极响应,广受学员好评,培训效果显著,成果丰富,为我国全面开展环境与健康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将继续申请相关资金支持,力争将此培训持续下去,形成常态化机制,从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各个方面对相关人员进行更加系统和深入的培训工作,为我国的环境健康工作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源。

(二)建立长期沟通机制,提供相应技术支持

本次培训期间,主办方与学员通过建立通讯录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建立了沟通渠道用于会后的职业交流。环保部政研中心将对培训方与学员间的沟通渠道进行管理,收集整理学员培训后的反馈信息,及时发布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学员在今后环境健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真正确保培训内容的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三)积极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师资格认证工作

健康风险评价 篇6

关键词:砷;无机砷;养殖贝类;增养殖区

砷是一种常见的有毒有害元素,砷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多种不同的化合物形式存在,其中无机砷毒性最大。砷在海水和底质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而消除,只能以不同形态在水、底质和生物体之间相互迁移转化,并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放大从而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水平[1-2]。目前相关国际组织规定了砷或无机砷的最高限量以保护公众安全。

兴城市邴家湾海水养殖区主要养殖生物为紫贻贝,养殖区面积约1 926.4 hm2,养殖方式为粗放式浮筏养殖。本研究监测了该海水增养殖区的海水、沉积物及养殖贝类体内的砷含量,分析了此渔业环境中砷污染状况,对所产贝类使消费者引起的砷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的采集与测定方法

在兴城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设置XY-1~XY-7七个站位,其中XY-1~XY-6为个养殖区内监测站位,XY-7为在养殖区外1 000 m范围内设置的对照站位,如图1所示。海水采样分为表、底两个层次。表1详细列出各站位地点、采样时间和采样内容。

利用原子荧光法对海水、沉积物、养殖贝类样品的砷进行测定。测定使用仪器为XGY-1011A型原子荧光光度计。所有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均严格按照《海洋监测规范》[3]进行。

表1邴家湾养殖区采样时间、采样站位和采样内容

站位

5月

7月

8月

10月

XY-1

海水

海水

海水

海水

XY-2

海水

海水

海水

海水

XY-3

海水

海水

海水、沉积物

海水

XY-4

海水

海水

海水

海水

XY-5

海水

海水

海水、沉积物、紫贻贝

海水

XY-6

海水

海水

海水、沉积物

海水

XY-7

海水

海水

海水、沉积物

海水

图1邴家湾养殖区采样站位

1.2砷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价标准与方法

1.2.1砷污染状况评价方法与标准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砷污染现状评价方法采用《海水增养殖区监测技术规程》[4]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参照《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5];《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6];《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7]。

1.2.2砷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与标准砷健康风险评价标准采用JECFA制定的总砷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值为0.050 mg/(kg·bw),无机砷PTWI值为0.015 mg/(kg·bw) [8]。根据2000年中国总膳食研究成果[9],北方一区(黑龙江省、辽宁省、河北省)水产类膳食砷摄入量为0.04 μg/(kg bw·d),水产类外的膳食砷摄入量为3.46 μg/(kg bw·d);水产类膳食无机砷摄入量为0.02 μg/(kg bw·d),水产类外的膳食无机砷摄入量为1.46 μg/(kg bw·d)。参考《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0]成年男子体重选用63.0 kg。评价无机砷含量以砷含量作为估算,且水产类膳食消费量按100 g(贝肉)/(人·d)。

2结果与讨论

2.1海水、沉积物和养殖贝类砷含量

如表2所示,2013年兴城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共采集海水样品56项砷水平在0.149~1.74 μg/L之间。被调查的4个月份中,海水中砷各月份平均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10月>5月>8月>7月。沉积物砷水平在1.50×10-6~263×10-6之间。8月被监测的4个沉积物站位中,砷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XY-7>XY-3>XY-5>XY-6。选取XY-5站位采集紫贻贝,测得贝类鲜重砷含量为0.006 75 mg/kg。

表2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海水、沉积物和养殖贝类砷水平

样品

月份

数量

范围

海水/μg·L-1

5、7、8、10

56

0.149 ~1.74

沉积物/10-6

8

4

1.50~2.63

紫贻贝/mg·kg-1

8

1

0.0675

注:贝类检测样品以去壳部分的鲜重计。

2.2海水、沉积物和养殖贝类砷污染指数

根据2013年兴城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监测结果分别计算各介质砷污染指数见表3。

表3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海水、沉积物和养殖贝类砷污染指数

样本

质量标准

Pi<0.5

Pi

%

海水

30 μg/L

0.01~0.06

100

沉积物

20×10-6

0.08~0.13

100

贝类

1 mg/kg

0.01

100

结果表明,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海水、沉积物与养殖贝类尚未受到砷的污染,符合养殖水域环境质量要求。

2.3食用贝类砷和无机砷摄入量估算

2013年兴城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贝类砷含量为0.006 75 mg/kg,该养殖区贝类产品消费者砷摄入量估算值见表4。

表4兴城养殖区贝类产品消费者砷摄入量估算 μg/(人·d)

项目

PTWI(JECFA)

参考值

ADI①

摄入量

占ADI(%)

其他膳食摄砷量

膳食总摄入②

占ADI(%)

50 μg/kg bw

450

0.68

0.002

3.46

0.009

无机砷

15 μg/kg bw

135

0.68

0.005

1.46

0.016

注:①ADI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添加剂的每日允许摄入量μg/(ind·d);②100 g贝类体砷含量+其他膳食摄砷量。

以砷含量作为无机砷含量,并按100 g(贝肉)/(人·d)计算,食用贝类的砷或无机砷摄入量为0.68 μg/(人·d),占JECFA相应ADI值的0.002%~0.005%;若水产类膳食以贝类计算,居民膳食砷或无机砷总摄入量占JECFA相应ADI值的0.009%和0.016%。食用该养殖贝类消费者摄入量远远低于JECFA推荐的PTWI值,此贝类消费者引起砷暴露的健康风险很小。

3结论

2013年辽东湾兴城海域增养殖区海水砷含量符合第一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砷含量符合第一类国家海洋沉积物标准,所产贝类砷含量符合第一类国家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结果表明,该养殖区海水、沉积物和养殖生物均未受到砷污染,可以满足贝类增养殖生产,符合养殖水域环境质量要求。

辽东湾兴城海域增养殖区所产贝类符合有关国际组织对砷或无机砷限量要求,对食用该养殖贝类消费者引起砷暴露的健康风险很小。

参考文献:

[1] 刘天红,王颖,于晓清,等.重金属砷对黄海、渤海主要几种经济贝类影响的研究进展[J].水产学杂志,2011.24(2):57-60

[2] 席英玉,杨妙峰.湄洲湾水域海水、沉积物中砷及重金属的含量分析[J].福建水产,2011,33(4):9-12

[3] GB 17378-2007,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4] 王立俊.海水增养殖区监测技术规程[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2

[5] GB/T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6] GB 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7] GB 18421-2001,海洋生物质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8] JECFA,Summary and conclusions of the 61ST Meeting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R].JECFA/61/SC,Rome,Italy. 2003

[9] 李筱嶶,高俊,王永芳,等. 2000年中国总膳食研究-膳食砷摄入量[J].卫生研究,2006,35(1):63-66

博罗县水库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篇7

关键词:博罗县,水库,健康风险评价

水库是博罗县的重要饮用水源之一,根据常规监测数据,虽然目前博罗县域内水库总体水质良好,基本都能满足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 2002) Ⅱ类标准要求。目前,我县对水库及其它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评价仅限于常规的水质类别判定法、污染指数法和分级评分法等[1],这些方法均无法直观反映水源水质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风险程度。对于饮用水,虽然污染物的浓度都很低或未检出,但饮水对每个人都是必需的,即使污染物的健康风险程度很小,但长期的低剂量暴露任然会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2]。目前,水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风险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本文采用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博罗县域内4 个水库水质健康危害的风险进行定量评价。

1 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主要针对水环境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和世界卫生组织( WTO) 通过全面评价化学有毒物质致癌性可靠程度而编制的分类系统,将污染物分为基因毒物质和躯体毒物质,基因毒物质包括致癌化学有毒物质和放射性污染物,躯体毒物质为非致癌化学有毒物质[3]。本文根据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博罗县域内个水库水环境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由于我县饮用水源水体中放射性污染物的含量极微,一般检测不出来,所以本文未对放射性污染物进行风险评价,着重对致癌化学物质和非致癌化学物质进行风险评价。

1. 1 致癌化学物质风险评价

致癌化学物质通过饮用途径所致的平均个人健康危害风险计算模型为[3 - 4]:

式中: Ricg———致癌化学物i经饮用途径所致的平均健康危害个人风险值,a- 1

Dig———致癌化学物i经饮用途径所致的单位体重日均暴露剂量,mg/( kg·d)

Qig———致癌化学物i经饮用途径的致癌强度系数,[mg/( kg·d) ]- 1

L———人类平均寿命,年( 广东省约为76. 1 年)

Q ———成人平均每日饮水量,L / d ( U. S. EPA建议值为2 L/d)

Ci———致癌化学物质的浓度,mg/L

W———人均体重,kg(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2012年发布中国成人人均体重60.56 kg)

1. 2非致癌化学物质风险评价

非致癌化学物质通过饮用途径所致的平均个人健康危害风险计算模型为[3 - 4]:

式中: Ring———非致癌化学物i经饮用途径所致的平均健康危害个人风险值,a- 1

Dig———非致癌化学物i经饮用途径所致的单位体重日均暴露剂量,mg/( kg·d)

Rf Dig———非致癌化学物i经饮用途径的参考剂量,mg / ( kg·d)

L———人类平均寿命,年( 广东省约为76. 1 年)

假设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毒性作用呈相加关系,而非协同或拮抗关系,则水环境总的健康危害风险为:

1. 3评价参数选择

根据IARC和WHO编制的分类系统,致癌化学物质主要包括镉、砷和六价铬,其强度系数可参考美国环保局的公众健康评估手册[4],详见表1。对于非致癌化学物质所致健康危害的评价,重要参数参考剂量也可根据美国环保局的资料[4],详见表2。

2 水质评价结果与分析

2. 1 水质评价

本次评价采用2009 - 2013 年直接从博罗县域内4 个水库的监测结果,取每个水源地每季度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年均值。统计结果显示,博罗县域内4 个水库总体水质良好,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其余指标均值都能满足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 2002) Ⅱ类标准要求。2009 - 2013 年博罗县域内4个水库水质监测数据见表3。

2. 2水质健康危害风险度计算

通过应用上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计算博罗县域内4个水库受到致癌化学物质和非致癌化学物质所致的健康危害的风险度,即致癌化学物质风险度Ricg、年均个人化学致癌风险Rc、非化学致癌风险Rn及总风险R计算结果见表4、图1 ~图3。

2. 3水质健康危害的风险评价

根据表4 计算结果,目前博罗县域内4 个水库中致癌化学物质和非致癌化学物质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总风险值在( 3. 89 ~ 4. 11) × 10- 5a- 1之间,即一年中约有十万分之四左右的人可能会因饮水中致癌化学物质和非致癌化学物质的影响导致疾病或死亡。这个水平目前低于美国环保局( EPA) 推荐的饮用水源中各类污染物所致健康危害风险限值( 1. 0 × 10- 4a- 1) ,接近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CRP) 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 5. 0 × 10- 5a- 1) ,但超过了瑞典荷兰等国环保部门的推荐值( 1. 0 × 10- 6a- 1) 的近40 倍。

在近5 年中,各类污染物中致癌化学物质的个人年风险水平在( 3. 77 ~ 4. 34) × 10- 5a- 1之间,即一年中每个人的健康可能有十万分之四左右的机会受到水体中致癌化学物的影响。由图1 可知,致癌化学物质中以六价铬的平均个人年风险最大,近五年平均约占89. 7% ; 其次为砷,约占6. 8% ; 镉产生的健康风险是3 种致癌化学物质中最小的,约占3. 4% 。从时间变化趋势看,博罗县域内4 个水库致癌化学物质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值均呈波动上升。从空间分布看,2009 - 2013 年水东陂水库的个人年风险值水平较高,其余3 个水库的个人年风险值水平较低,详见表4、图2。

非致癌化学物质的个人年风险水平在( 2. 81 ~4. 34) ×10- 9a- 1之间,即一年中每个人的健康可能有十亿分之四左右的机会会受到水体中非致癌化学物质的影响。非致癌化学物质的总体影响几乎可以忽略,非致癌化学物质所致的健康危害风险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为氟化物> 铅> 铜> 氨氮> 氰化物> 汞>挥发酚。2009 - 2013 年博罗县域内4 个水库中非致癌化学物质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其中2011 年4个水库中非致癌化学物质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均比其他年份的高,而稿树下水库中非致癌化学物质所致健康危害的平均个人年风险为4 个水库中最高,详见表4、图3。

3 结论

目前博罗县域内4 个水库中致癌化学物质和非致癌化学物质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值较低,低于美国环保局( EPA) 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CRP) 的推荐值,但超过了瑞典荷兰等国环保部门的推荐值,说明这4 个水库作为饮用功能水库相对安全,但仍存在潜在的风险。水库中致癌化学物质所致健康危害风险度远高于非致癌化学物质,是非致癌化学物风险度的一万倍左右。由此,致癌化学物质为优先控制污染物,特别是六价铬等重金属应作为我县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的工作中应重点防控目标。

健康风险评价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置及监测点概况

本研究选择某大学1栋本科男生公寓楼, 1栋本科女生公寓楼以及1栋新建研究生女生公寓为研究对象, 每栋楼内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个宿舍为甲醛浓度的监测点, 监测时间为2012和2013年每年3月份, 连续监测6 a, 采样时间为早晨10:00~10:45 (关闭门窗12 h后) 和下午4:30~5:15 (通风6h) 两个时间段, 在采样期间同时对采样点的气压、温度进行测定。监测点基本情况见表1。

1.2 采样方法

根据国家GB 50325-2010《室内空气污染控制规范》和GB/T 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 在每个宿舍中央布一个监测点, 采样高度为1.5 m, 采样流量为0.5 L/min。采样前关闭门窗12 h后, 保持通风6 h后再次采样测定, 每次采样45 min, 采样后立即测定, 计算小时平均浓度值。

1.3 测定方法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GB/T 15516-1995) 。

1.4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相应标准

GB/T 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甲醛小时浓度≤0.10 mg/m3为达标。

1.5 甲醛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1.5.1 甲醛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5]癌症风险计算方法见公式 (1) :

式中:Cancer Risk—癌症风险;SF—斜率因子, kg·d/mg;CDI—平均日暴露剂量, mg/ (kg·d) 。

(1) 式中SF和CDI的计算方法分别见公式 (2) 和 (3) :

式中:URF—单位风险因子, m3/μg;AR—吸收率, 除特殊情况外均为1;BW—标准成人体重, kg;CF—单位转换因子, 1 000μg/mg;IR—呼吸速率, m3/d。

式中:C—污染物浓度, mg/m3;IR—呼吸速率, m3/d;ED—暴露持续时间, d;暴露持续时间按照人群平均时间进行计算;AT—终生时间, d。

1.5.2 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参数的确定

呼吸速率值 (IR) 及体重值 (BW) :根据美国EPA建议, 成年男性呼吸速率值及体重值分别为15.2 m3/d和70 kg, 成年女性分别为11.3 m3/d和60 kg。

斜率因子 (SF) :查询美国EPA的IRIS数据库, 获取URF值为1.3×10-5m3/μg, 并以此计算斜率因子 (SF) 值为4.6×10-2kg·d/mg。

1.5.3 暴露时间

高校学生每天至少8 h是在寝室度过的, 因此日平均暴露时间取1/3 d, 平均在校时间为10月/a, 本科生学制4 a暴露时间为4 a× (5/6) ×365 d× (1/3) =405.56 d, 研究生学制3 a暴露时间为3 a× (5/6) ×365 d× (1/3) =304.17 d。

1.5.4 终生时间 (AT)

按70岁计算, 为25 500 d。

2 结果

2.1 学生公寓甲醛污染状况分析

学生公寓楼甲醛污染状况见表2, 在9个采样点的108次采样中, 关闭门窗12 h后, 甲醛浓度范围为0.011~0.106 mg/m3;通风6 h后, 甲醛浓度为0.010~0.053 mg/m3;通风可以显著降低室内甲醛浓度。新建研究生公寓甲醛浓度值最高, 关闭门窗12 h后测定值在0.074~0.106mg/m3之间, 超标率为38%;通风后监测值未超标。当建筑年限达到1.5 a以上, 监测值均达标。

2.2 不同建筑年限公寓甲醛浓度的对比分析

不同建筑年限公寓甲醛浓度见图1。甲醛浓度大小为0.5 a (研究生女生公寓) >1.5 a (研究生女生公寓) >10 a (本科女生公寓) >11 a (本科女生公寓) >7 a (本科男生公寓) >8 a (本科男生公寓) 。可见, 随着建成后时间增加, 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有所降低。建成1.5 a后, 研究生公寓通风前甲醛浓度值为0.078 mg/m3, 甲醛浓度值较高;通风6 h后甲醛浓度降为0.045 mg/m3, 但仍比旧学生公寓通风6 h后的甲醛浓度要高;说明新建研究生公寓甲醛释放较快。在女生公寓与男生公寓家具设施一样的条件下, 建成年限较长的女生公寓 (10、11 a) 与建成年限较短的男生公寓 (7、8 a) 相比, 宿舍内甲醛浓度较高, 说明此时宿舍内甲醛主要来源于室内生活物品及人为的活动, 而非建筑和装修材料。

2.3 男女宿舍甲醛浓度的对比

为进一步分析男女生宿舍甲醛浓度差异, 将本科男生公寓和本科女生公寓各2年的监测值取平均值后对男女宿舍甲醛浓度进行对比, 见图2。由图2可知, 关闭门窗12 h后, 男生宿舍甲醛浓度为0.029 mg/m3, 女生宿舍为0.049 mg/m3, 为男生宿舍的1.69倍。而通风6 h后, 各公寓甲醛浓度都明显降低且相差不大。由于装修和室内陈设一致, 且女生宿舍建成年限更长, 这说明女生宿舍的生活用品, 如化妆品等也是甲醛的重要来源。

2.4 甲醛的癌症风险评价

表4为各公寓甲醛癌症风险值, 由表4可知, 各公寓楼在通风前后甲醛的癌症风险值为2.51×10-6~17.82×10-6, 均超过EPA制定的安全限值 (1.00×10-6) 。除新建公寓高于安全限值1个数量级外, 其他监测值都与安全限值在1个数量级, 相差不大。由此可见, EPA癌症风险安全限值严于GB/T 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学生公寓内空气中甲醛浓度对学生存在一定致癌风险。

3 讨论

本调查中, 只有建成年限在0.5 a的学生公寓在关闭门窗12 h后测得甲醛浓度超标, 建成1.5 a以上的公寓均未超标。调查表明, 室内甲醛的释放周期为3~15年, 与室内空气温度、湿度、室内换气数及建材等有关[10], 家具自身甲醛的释放对住宅室内环境质量影响较大[11]。通风换气是降低室内甲醛污染经济有效的方法, 学生公寓楼应避免长时间持续关闭门窗, 注意通风换气。付腾等[12]提出, 对于住宅建筑、综合卫生及节能要求, 室内1人时, 最小换气次数 (ACH) 应该采用1.5次/h。本研究发现, 女生公寓的生活用品, 如化妆品等是甲醛的重要贡献源, 建议放置于靠近窗户处, 使其通过通风扩散出窗外。

本文分别依据GB/T 18883-200《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和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监测区的室内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 前者比较直观, 可操作性强;后者考虑了污染物浓度因素、暴露时间及人群特征等因素, 标准限值较前者更为严格。目前,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室内空气标准体系, 包括了建筑内所使用的材料、构件、设备等相关产品的标准, 涉及到室内化学污染、新风量、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和颗粒物污染等若干指标, 但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相对欠缺, 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摘要:目的 了解延安大学学生公寓甲醛污染特征, 为甲醛污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不同建筑年限学生公寓楼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在2012和2013年对室内空气中甲醛进行了监测, 计算超标率, 并采用美国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学生公寓甲醛致癌风险水平。结果 新建研究生公寓 (建成0.5年) 宿舍部分甲醛监测值超标 (标准值为0.10 mg/m3) , 超标率为38.0%;建成1.5 a以上的学生公寓甲醛均未超标。女生宿舍由于室内化学品 (化妆品等) 的使用使得甲醛浓度为男生宿舍的1.69倍。学生甲醛的癌症风险值为2.51×10-617.82×10-6, 超过美国EPA制定的安全限值 (1.00×10-6) , 存在一定致癌风险。结论 甲醛污染浓度随公寓建成时间延长而降低, 建议适当推迟入住时间。室内化学品 (化妆品等) 是学生公寓甲醛的一个重要来源, 建议放置于靠近窗户处, 并增加通风频率。

关键词:学生宿舍,甲醛,污染特征,健康风险评价

参考文献

[1]郭晓宁, 余福生, 丁红英, 等.室内装修后空气甲醛污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3, 25 (6) :415-416.

[2]Marsh GM, Stone RA, Henderson VL, et a1.Lung cancer mortality among industrial workers exposed to formaldehyde:a Poisson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Study[J].Am Ind Hyg Assoc J, 1992, 53:681-691.

[3]王玉磊, 刘斌, 许柱.高校宿舍甲醛污染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科技, 2010, 23 (1) :52-54.

[4]薛生国, 马亚梦, 李丽劫, 等.城市装修住宅室内空气甲醛污染调查分析[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1, 33 (3) :124-128.

[5]USEPA.Risk assessment guidance for superfund volume i—human health evaluation manual (Part A) [R].Washington:DC USEPA, Office of Emergency and Remedial Response, 1989.

[6]周国宏, 彭朝琼, 余淑苑, 等, 深圳市饮用水源水中重金属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1, 28 (1) :50-52.

[7]李淞淞, 程艳丽, 颜敏, 等.贵阳市室内空气中苯和甲醛的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 25 (9) :757-759.

[8]林海鹏, 谢满廷, 武晓燕, 等.宣威市空气中多环芳烃污染健康风险评价对比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0, 27 (6) :511-513.

[9]李琴, 黄炯丽, 卿利, 等.南宁市加油站工人甲基叔丁基醚暴露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3, 30 (5) :447-449.

[10]李娟, 黄海燕, 邵茂清.重庆住宅室内空气中甲醛污染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9 (9) :144-146.

[11]Jamstro H, Saarela K, Kalliokoski P, et al.Reference values for indoor air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in new,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Finland[J].Atmos Environ 2006, 40:7178-7191.

健康风险评价 篇9

1 长沙市饮用水源地概况

湘江是长沙市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年均水位27.31 m,年均径流量2 131 m3/s。长沙市饮用水主要取自湘江长沙段猴子石、桔子洲、五一桥三个水源地,年供水总量近5×109t,服务人口超过300万。2006~2011年常规监测数据表明,三个饮用水源地大部分监测指标年均值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中Ⅲ类标准和表2的限值要求,超标的指标为氨氮、铁、锰。

株树桥水库是长沙市2010年9月启用的补充饮用水源地,位于湘江一级支流浏阳河南源小溪河下游,为大Ⅱ型水库,库内森林覆盖率87%,多年平均径流总量5.75×109 m3,设计输水规模3×105 t/d。近两年常规监测数据表明,株树桥水库各项指标年均值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中Ⅰ类标准及表2中的限值要求。

2 评价方法

2.1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的对象为水环境中通过饮用途径进入人体的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一般分为两类:基因毒性物质(致癌物)和躯体毒性物质(非致癌物),前者包括放射性污染物和化学致癌物,后者为非致癌物。由于水体中放射性污染物的污染程度极低,一般检测不出,因此这里仅考虑化学致癌物质所致的健康风险。不同类型的污染物通过饮水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不同。致癌物风险评价模型和非致癌物风险评价模型分别为式(1)和式(2)[1,2,3,4,5]。

undefined

undefined

式(1)中:Rundefined为化学致癌物经食入途径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均风险(/a);Dig为化学致癌物经食入途径的单位体重日均暴露剂量[mg/(kg·d)];Qig为化学致癌物经食入途径的致癌物强度系数[mg/(kg·d)];70为人类平均寿命(a)。

式(2)中:Rundefined为非致癌物经食入途径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均风险(/a);Dig为非致癌物经食入途径的单位体重日均暴露剂量[mg/(kg·d)];RfDig为非致癌物i经食入途径的参考剂量[mg/(kg·d)];70为人类平均寿命(a)。

饮水途径的单位体重日均暴露剂量(Dig)可按式(3)进行计算:

Dig=2.2×Ci/70 (3)

式(3)中:2.2为成人每日平均饮水量(L/d);Ci为污染物浓度(mg/L);70为人均体重(kg)。

假设各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毒性作用呈相加关系,而不是协同或拮抗关系,则饮用水整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6]为R总=Rc×Rn。其中,Rc为致癌物健康风险;Rn为非致癌物健康风险。

2.2 参数选用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和世界卫生组织全面评价化学物质致癌性而编制的分类系统,镉、砷、六价铬为化学致癌物,其食入途径的致癌强度系数见表1,非致癌物食入途径的参考剂量见表2。

3 评价结果

选取氨氮、铁、锰、镉、砷、六价铬、酚、氰化物、汞、铅10项指标,以2006~2011年(株树桥水库为2010.11~2011年)水源地水质常规监测数据的平均值,全面评价长沙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见表3。

*评价结果中个人年总风险不含六价铬。

计算结果表明,湘江长沙段猴子石、五一桥、桔子洲三个水源地个人年总风险(不计六价铬)分别为(7.4×10-5)/a、(7.6×10-5)/a和(7.5×10-5)/a,超过国家防辐射委员会(ICRP)和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5.0×10-5)/a(即每年每千万人口中因饮用水中各类污染物而受到健康危害或死亡的人数不超过500人)。化学致癌物的风险度远远高于非致癌物,其中砷的个人年均风险占总风险的97.8%,单项个人年均风险度已超过ICRP和EPA推荐标准,是湘江长沙段饮用水源中导致健康危害的主要污染物。铅、汞等非致癌物的个人年均风险数量级在10-12~10-9之间,表明非致癌物所引起的健康危险甚微,对暴露人群不会构成明显危害。

株树桥水库个人年总风险(不计六价铬)为(6.3×10-6)/a,未超过ICRP和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水质好于湘江干流饮用水源地水质。

4 讨论

(1) 按照饮用水源地水质常规评价,湘江长沙段三个水源地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铁和锰,砷、镉的含量符合Ⅰ类标准要求。但水质健康风险评价表明,砷、镉经长期饮用途径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远远大于氨氮、铁、锰、汞、铅等物质,应作为风险决策管理的重点对象。

湘江长沙段砷、镉主要来自上游郴州、衡阳、株洲、湘潭等重点工矿区的冶炼、采选废水排放。为提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应优先控制砷、镉污染通过加强突发性应急事故处理、控制上游工业污染源、治理历史遗留污染推进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

(2) 水质检测中六价铬的最低检出限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饮用水源地水质健康风险评价的需求。目前国内水质中六价铬的检测一般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最低检出限为0.004 mg/L。当六价铬未检出时,通常以最低检出限的一半参与计算,得到其所致的个人年均风险值为(3.7×10-5)/a,超过推荐标准(5.0×10-5)/a。这导致过去有些研究将未检出的六价铬当作饮用水源水质健康风险危害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个人年总风险值计算时不计六价铬,其个人年均风险值仅供参考。

(3) 健康风险评价的对象为饮用水源地水质,从饮用水源地水到饮用水还需经过自来水厂处理。根据国内相关资料[7,8],自来水厂砷的去除率一般为90%以上,因此饮用水中砷所致的个人年均风险值至少下降1个数量级。

5 结论

(1) 湘江长沙段猴子石等三个饮用水源地水中污染物引起的个人年总风险分别为(7.4×10-5)/a、(7.6×10-5)/a和(7.5×10-5)/a,高于ICRP和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5.0×10-5)/a,不宜直接饮用。砷是导致饮用水源地水质健康危害的主要污染物。

(2) 长沙市株树桥水库水源地水中各类污染物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总风险为(6.3×10-6)/a,未超过ICRP和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明显影响,可直接饮用。

摘要:采用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以2006~2011年长沙市主要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湘江长沙段猴子石等三个饮用水源地水中污染物引起的个人年总风险高于国家防辐射委员会(ICRP)和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不宜直接饮用,主导污染物为砷;株树桥水库水中污染物所致的个人年总风险未超过ICRP和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明显影响。

关键词:饮用水源地,水质,健康风险评价,长沙市

参考文献

[1]U.S.EPA.Superfund Public Health Evaluation Manual[S].EPA/540/1-86/060 Washington DC:Office of E-mergency and Remedial Response U.S.EPA,1986

[2]U.S.EPA.Risk Assessment Guidance for Superfund Vol-ume I Human Health Evaluation Manual(Part B,Develop-ment of Risk-based preliminary Remediation goals)[R].EPA/540/R-92/003 Washington DC:Office of Researchand Development U.S.EPA,1991.

[3]孙超,陈振楼,张翠.上海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重金属健康风险初步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1):60-65.

[4]王秋莲,张震,刘伟.天津市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5):187-190.

[5]黄艳红,常薇,何振宇.武汉市农村地区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27(10):892-894.

[6]胡二邦.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7]易求实.我国饮用水砷污染状况及应对措施[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8):23-26.

健康风险评价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

2012年8月, 土壤样品采自乌鲁木齐周边某农场的土壤。采取地块表层0~20 cm的土壤, 布设8个采样点, 每个采样点采样1个, 采样深度为表层0~10 cm, 取0.5 kg装入样品袋中待用。

1.2 分析方法

土壤样品经过自然风干, 研钵研磨后过100目尼龙筛待用。采用HNO3-HCl O4 (3∶1) 消煮土壤样品, 待测液中Cd、Pb、Zn、Cu分别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ICP-MS) 测定。

1.3 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1.3.1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健康风险评价是以风险度作为指标, 把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联系起来, 定量描述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产生健康危害的风险[7]。利用Pb、Zn、Cu、Cd 4种重金属的均值, 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定量评价。不同类型污染物通过土壤—人体后所引起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包括致癌物所产生健康危害的模型和非致癌物所产生健康危害的风险模型[8]。

式中:CDI—慢性日摄入量, mg/ (kg·d) ;C—水、土壤、大气等污染物浓度, mg/L、mg/k, mg/m3;IR—摄取速率, mg/d;CF—转换因子, 10-6kg/mg;FI—摄取分数 (0.0~1.0) , %;EF—暴露频率, d/a;ED—暴露时间, a;BW—受体体重, kg;AT—平均接触时间, a。

1.3.2 非致癌风险

污染土壤可能造成的潜在非致癌风险是通过各种可能暴露途径和其相对应的参考剂量确定的。

式中:HQ—风险指数;CDI—慢性日摄入量, mg/ (kg·d) ;Rf D—参考剂量, mg/ (kg·d) 。

HQ值可以用来评价敏感人群受到非致癌风险的可能性。当HQ值低于l时, 表示可能对敏感人群产生潜在的非致癌风险。同时评价几种污染物产生的非致癌风险时, 则把每种污染物产生的非致癌风险相加, 得到总体的非致癌风险指数HI[9]。

1.3.3 致癌风险

致癌风险指长期暴露于某种致癌物质的情况下, 人体患癌症的可能性。当一个污染地块有多个致癌物质时, 致癌风险为各种污染物的各种可能暴露途径所产生的致癌风险之和。美国环保局认为, 致癌风险在1×10-6~1×10-4之间时是可以接受的[10]。

式中:CDI—慢性日摄入量, mg/ (kg·d) ;SF (slope factor) —斜率因子, kg·d/mg。

1.3.4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参数的选择

在健康风险评价中, 评价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周围居民的健康风险时, 通常要考虑人体通过呼吸、摄取土壤中污染物途径, 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已有的研究材料[11,12]及当地居民的实际情况, 确定适合当地的暴露评价参数, 见表1。

注:BW—受体体重;IR—摄取速率;ED—暴露时间;EF—暴露频率;FI—摄取分数;AF—平均接触时间。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 通过全面评价化学物质致癌性可靠程度而编制的分类系统, Cd为化学致癌物, 其致癌强度斜率因子, 见表2。对于非致癌物质所致的健康风险, 参考剂量 (Rf D) 是一个重要参数。根据美国国家环保局 (USEPA) 推荐与评价, 有关的参考剂量值和斜率因子见表2。

注:Rf D—参考剂量;SF—斜率因子。

2 结果

2.1 某农场土壤重金属含量

某农场土壤重金属Cd、Pb、Zn、Cu的含量见表3。表3的数据显示, 该农场土壤中Cd、Pb、Zn、Cu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6~0.34、38.25~127、45.28~156.43和5.61~22.40 mg/kg, 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的二级标准 (GB 15618-1995) 。

2.2 某农场土壤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和模型参数, 计算出该农场土壤重金属Pb、Cd、Zn、Cu可能引起的成人与儿童平均个人风险, 其中Cd的风险仅指摄取食物的量产生的风险, 未考虑通过水—人体途径的致癌风险 (饮用水为清洁) 。计算结果见表4。

根据表4可以得知, 非致癌污染物 (Pb、Zn、Cu) 所引起的健康危害风险的大小顺序为Pb>Zn>Cu。该农场土壤中3种非致癌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水平均集中在10-5~10-2/a。致癌物质Cd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水平均集中在10-6/a, 最大值为1.9×10-6/a, 说明致癌污染物Cd所引起的健康风险比较小, 但也会对暴露人群构成潜在的威胁。

3 讨论

该农场是乌鲁木齐市蔬菜供应基地之一, 距市中心约20 km。我们采用了国外的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仅考虑了土壤这唯一的暴露途径, 没有考虑如通过皮肤接触、以蒸气形式吸入、饮水摄入等暴露途径。由于受到我国居民暴露参数的相关调查研究的基础资料较少和方法等的限制, 故本研究参考了国外的暴露因子数据。由于人种和地区差异, 适合西方人群的评价方法并不能代表该农场居民的暴露特征, 因此所得的暴露参数具有一定的偏差。土壤摄入参数、污染物的皮肤渗透系数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该农场居住的成人、儿童的人体时间活动模式仍需系统性的调查。

参考文献

[1]卢瑛, 龚子同.城市土壤分类概述[J].土壤通报, 1999, 30 (专辑) :60-64.

[2]孟昭虹, 高玉娟.黑龙江生态省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 :13819-13821.

[3]黄勇, 杨忠芳, 张连志, 等.基于重金属的区域健康风险评价—以成都经济区为例[J].现代地质, 2008, 22 (6) :990-997.

[4]苏伟, 刘景双, 李方.第二松花江干流重金属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5 (6) :1611-1615.

[5]许川, 陈济安, 舒为群.川藏沿线兵站饮用水源水中重金属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8, 26 (5) :321-324.

[6]李珊珊, 田考聪.饮用水源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3 (4) :450-456.

[7]王铁军, 查学芳.熊威娜, 等.贵州遵义高坪水源地岩溶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初步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 2008, 21 (1) :46-50.

[8]高继军, 张力平, 黄圣彪, 等.北京市饮用水源重金属污染物健康风险的初步评价[J].环境科学, 2004, 25 (2) :47-50.

[9]Washingt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Risk assessment guidance for superfund, V01.I[Z].Human Health Evaluation Manual Part A (Interim Final) , EPA/540/I-89/002.1991.

上一篇:雏鸡组织滴虫病诊治下一篇:终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