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制度

2024-05-11

计量制度(精选十篇)

计量制度 篇1

对于上市公司所取得的流通股,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例如某公司取得的流通股成本为1亿元,该流通股在期末按市场流通股价计算价值为1.5亿元,那么由于股价上涨带来了5000万元的增值则计入利润,如果该公司卖出这部分流通股,这部分利润需扣除印花税和所得税,剩余部分为净利润。

对于上市公司持有的法人股,新会计准则一般不把它认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是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该类资产的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取得时按照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如果上市公司所取得的是法人股,这里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该法人股中根据规定到期可以减持的部分应当按流通股计算;二是按规定没有到减持期的部分,按新会计准则规定,取得时按照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说这部分股权按期末股票市场价格计算,取得时的成本与市场价格(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计入股东权益,即可列入净资产。例如甲上市公司投资乙上市公司取得乙公司的法人股1亿股,成本为1亿元,现乙公司的股价为20元,那么按公允价值计算甲公司持有乙公司的股权价值为20亿元,减去投资成本后,差额为19亿元,这部分股权在没有到减持期的情况下,差额19亿元应计入股东权益(净资产)。对于已经到达减持期符合减持规定的法人股,则应当按可交易性金融资产即流通股计算。

目前上市公司中投资其它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不在少数,在新的会计制度下按公允价值计量,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公司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以下以某上市公司 (以下简称W公司) 为例加以说明。

W公司是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上市公司,前期投资了大量上市公司股权,其中包括:A.某上市银行;B.某上市房地产公司;C.某上市证券公司;D.某上市公共服务类公司,以2008-1-8收盘价计算,该公司投资按公允价值衡量见右表:

按该公司所持有的A、B、C、D四家公司股票2008年1月8日收盘价计算,公司持有的这四家公司的股票公允价值为8504049295元,初始投资成本为588, 289, 300元,投资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差额为7, 915, 759, 995元,该公司这7, 915, 759, 995元按规定应列入股东权益或净资产。

该公司应列入净资产的7915759995元按总股本344145900股计算,每股应列入的净资产达23元,而该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中所列的每股净资产为10.70元,并没有把公允价值增值部分计算到股东权益和每股净资产中,因此该公司的每股净资产的实际数值按新会计准则进行计算应当为33.70元。

》接116页

此外,W公司所投资的上述四家公司都具有良好业绩和成长性,假设公司于2008年1月8日将这四家股票的收盘价卖出套现,公司每股收益将新增23元,所以该公司股票35元的价格是极具投资价值的。如果我们用市净率来衡量,按35元的价格买入该股则相当于用1.038元买入1元的该公司资产。通过分析,可以判定在公司基本面稳定的情况下,其未来股价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由此可见,在新会计制度下,对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票的企业,其所持股票可变现流通部分应计算投资收益,没有流通的部分应按公允价值计算股东权益并列入净资产,从而为投资提供了一个权益相对稳定和直观的度量。通过分析,投资者可以发现低市净率的股票安全边际高、风险小,更具备投资价值。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制度-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检查制度 篇2

一、周期检定、检查的时间 根据国家计量器具检定规程和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使用频率、使用的环境条件等因素 对企业在用计量器具制定不同的检定、检查周期。检定、检查周期的编制必须符合经济合理的 原则。

二、周期检定、检查程序、责任 1、计量检定人员应按周期检定、检查计划表及时做好在用计量器具的检定、检查工作,其周期检定、检查率应达到 100%,周期检定、检查合格率均应达到 90%以上。2、计量器具到周检期限,计量人员应及时将《计量器具送检通知单》送至有关使用人员。收到计量器具后,应及时将计量器具交检定、检查人员检定、检查,无特殊情况不得延误。3、计量器具超期未发《计量器具送检通知单》由计量人员负责。4、超周期计量器具一律不准使用。如操作者接到《计量器具送检通知单》不送检,按违 反制度处理;由于计量器具失准造成损失的,由操作者负责。5、经检定、检查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应根据情况作修理、降级、他用或报废处理。降级 作专用的计量器具,必须刻有专用标志,另立帐册,定期检定、检查。6、每件计量器具经检定、检查后应作好记录,存档备查。合格的签发合格证书。7、每月底应将周期检定、检查受检率、检查合格率报主管领导。

计量制度 篇3

作者简介:张倩,石河子大学高等教育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蔡文伯,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兵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新疆石河子/832003)摘要:近年来,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对CNKI数据库1996-2012年核心期刊中,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文献情况,分别从发文数量与年份分布、研究主题分布、作者合著情况、核心作者测定、作者所在机构分布、来源期刊分布、基金论文分布等维度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成果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研究主题分布不平衡,关注点较为分散;合作研究有待加强;来源期刊核心效应明显,研究成果分布较为分散;基金论文率较低,项目来源单一。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文献分析;文献计量学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直接影响着我国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整体提升。《高等教育法》颁布,为讨论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和颁布再度掀起了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热潮。笔者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依次以“现代大学制度”为主题、篇名、关键词,匹配“精确”检索模式,限定期刊来源为“核心期刊、CSSCI”,对1996-2012年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多次查询、检索、整理,最终筛选出880篇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关系最为密切的文献。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依次从发文数量与年份分布、研究主题分布、作者合著情况、核心作者测定、作者所在机构分布、来源期刊分布、基金论文分布等维度对检索到的880篇核心文献进行分析,试图全方位、多角度地探寻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发文数量与年份分布

通过对不同年份发文数量的统计分析,可以从时间轨迹上了解该领域内研究的开展情况。从发文数量上看,1996-2012年间, 在核心期刊、CSSCI上发表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论文共880篇,平均每年发表论文51.8篇。结合表1和图1,从具体文献分布情况和柱形图的总体走势上看,1996-2012年间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数量总体上呈现增长状态;分段来看,1996-2009年间是研究的平稳期,14年共发表414篇,占发文总量的47.05%,研究文献以一位数的基数低速增长,处于十分缓慢的发展阶段;2010-2012年间研究处于稳步上升期,3年共发表466篇,占发文总量的52.95%。在2010年度发文量首次突破100篇,研究进入了连续三年稳步增长的阶段。从文献数量上看,2011年发文184篇,近乎1996年发文量的184倍。这表明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逐渐被研究者所重视,且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二、研究主题分布

通过对880篇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的篇名和内容的逐一阅读分析,可进一步明确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与方向。统计发现,1996-2012年间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主要涉及了改革与创新、法治(含章程)、权力制衡与协调、国际比较与借鉴、学术组织等14个相关主题(见表2),共发表论文649篇,占到了论文总数的73.75%。其中“改革与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果共有85篇,占文献总数的13.10%。1996年以来这方面一直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学者们更多的关注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并力求有所突破。关于“法治(含章程)”和“学术组织”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有83篇、56篇,依次占到了文献总数的12.79%、8.63%。在众多的研究主题中,从法治和学术组织的视角著眼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是学者们的“偏好”,“依法治校”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精髓所在,当然学术组织的意义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意义同样深远。“权力制衡与协调”和“国际比较与借鉴”这两个主题的研究成果分别占到了70篇、60篇,依次占到了总文献数的10.79%、9.24%,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之下学者们关注较多的具体问题。

观察表2可知,5、6、8、9、10等主题都可以看作是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的视角,学者们从法治、文化、和谐等维度论述了现代大学制度应是什么。而3、4、11、12、13等主题则侧重于探讨现代大学制度之下亟待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中,也有学者着眼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特征”和“如何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等综合性问题。研究发现,除所列出的14个热点主题外,还有近三分之一(26.25%)的论文分属于较为零散的主题之上,其中不少主题上的研究论文经常是1-2篇。表面上可以看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是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而在其内部的亚问题上关注程度差异较为明显,研究者们分别“栖居”于相距甚远的不同具体问题上,研究主题较为分散。

·教育管理·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三、作者情况分布

(一)作者合著情况

科学论文署名作者的多少是科研合作程度的表现,可间接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性质、科研方法及科研所需的人力等。论文作者在研究中的合作规模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在对880篇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论文的作者统计中,独著篇数共计571,2人合著篇数共计223,3人合著篇数共计60,4人及以上合著篇数共计13,其分别占到了论文总数的65.86%、25.72%、6.92%、1.50%(见表3)。合作度和合作率反映了某一种期刊或者某一学科的论文作者的合作发挥程度,数值越高,合作智能发挥越充分,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合作度=(某种期刊在一定时期内)作者总数/(某种期刊在一定时期内)论文总数;合作率=(某种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合作论文数/(某种期刊在一定时期内)论文总数。[1]其中,作者总数是每篇论文署名的作者数相加得出的总和,合作论文数是所有论文中合著论文的数量。分析发现,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文献共计880篇,作者总数1150人,篇均作者数1.31人,论文的合作度为1.19,合作率为33.64%。这表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已逐步趋向合作化,但由于3人合著、4人及以上合著篇数仅占到了论文总数的8.42%,可以看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合作度及合作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二)核心作者测定

洛特卡定律主要通过定量的方法揭示作者与文献的数量关系,可表述为从统计研究的情况看,写2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的1/4 (1/22) ;写3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的1/9( 1/32);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则大约是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的1/n2。所有写一篇论文的作者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2]将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作者与论文数情况统计如下(见表4),结果显示,1150名作者中,发文量为1篇的作者有1049人,占全部作者数的91.22%,高出洛特卡定律规定标准31.22%。发文量为2~10篇的作者数占发文量1篇的作者数比例均显著低于洛特卡定律的标准比例。

作为对洛特卡定律的发展,普莱斯定律更加针对于论文高产作者的研究。依据普莱斯所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

M=0.749(Nmax)1/2

式中M为论文篇数,Nmax为所统计的年限中最高产的那位作者的论文数,只有那些发表论文数在M篇以上的作者,方能称为核心作者,也即多产作者。[3]从表5的统计结果可看出,发表论文最高产的作者发文数为10,即Nmax=10代入公式M=0.749(10)1/2,求出M值为2.37篇,即发表2篇及以上的作者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核心作者。普莱斯定律规定核心作者要撰写该领域全部论文的50%。本研究中的101位作者只完成了36.36%的论文量,比标准低13.64个百分点。洛特卡定律和普萊斯定律的测定结果均表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将发文6篇及以上的作者列出如表5,这10位作者有8位来自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论文作者所在主要高产机构的来源,10位作者的发文量共计73篇,仅占论文总数的8.30%。可见,当前现代所在大学制度研究大部分作者还只是瞬时性参与的研究者,缺乏对相关研究长期、持续的关注。

表51996-2012年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发文量排在前位的作者情况

序号 作者 论文数 作者单位1 张应强 10 华中科技大学2 王洪才 9 厦门大学3 周光礼 8 华中科技大学4 别敦荣 7 厦门大学5 马陆亭 7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6 王冀生 7 国家教委高教研究中心7 王长乐 7 江苏大学8 邬大光 6 厦门大学9 李延保 6 中山大学10 刘献君 6 华中科技大学(三)作者所在机构分布

通过对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在机构进行统计,得出各机构的论文产出量。在880篇文献中有19篇未署明机构名称,其余861篇文献共涉及340个发文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各大高校共涉及252所,发文量占81.17%;第二类是科研单位、政府机关等机构,共88个,发文量占18.83%。

根据普莱斯定律[4],核心发文机构的论文下限为:

N=0.749(ηmax)1/2

(ηmax为发文机构最高论文数)

统计显示,发文机构中发文量最高达56篇,故ηmax为56篇,根据公式得出N为5.61,四舍五入取邻近整数位6。我们将发论文量在6篇及以上的机构列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核心发文机构,共计20个,发表文献455篇,占到了论文总数的51.70%(见表6),且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核心发文机构均出自高校,可见当前高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主力军。

四、来源期刊分布

按刊载期刊进行统计,发表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论文的核心期刊共有162种,其中有82种核心期刊只刊发过一篇相关论文,占全部期刊种类的50.62%;刊文量为2~99篇的核心期刊有80种,占核心期刊总数的49.38%。整体来讲,各期刊分布较不均衡,载文量至多可达99篇,最少只有1篇。分析可见,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涉及的期刊种类较多,成果发表较为分散,这种情况给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时、全面地了解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最新动态、热点带来不便。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可以对某一主题按刊载相关文献数量的多少进行递减排序,划分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相关区和边沿区期刊,每区刊载的论文数量大体相当。[5]该定律所涉及的三个区中的期刊数量成下列关系:

n1∶n2∶n3=1∶a∶a2(a>1)

式中a为布拉德福离散系数。

依此定律,对1996-2012年刊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的核心期刊进行统计,并按载文量递减排序,将研究涉及的162种期刊划分为三个分区,分别是:第一分区为核心区,载文量在40~99篇,期刊5种,发表文献共计292篇,占文献总量的33.18%; 第二分区为相关区,载文量在7~38篇,期刊19种,发文共计305篇,占总量的34.66%; 第三分区为边沿区,载文1~5篇,期刊138种,发文共计283篇,占文献总量的32.16%。

观察表7可知,三个区的期刊种类之比为5∶19∶138,可近似等于1∶5∶52。因此,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布拉德福离散系数为5。三个区的平均载文密度(载文篇数/期刊种数)依次为58.40、16.05、2.05。可见,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具有明显的核心效应。依照发文数量,将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前8种核心期刊列出如下,以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见表8)。

表81996-2012 年现代大学制度论文发表的主要期刊统计表

序号 刊物 文献量1 中国高等教育 992 中国高教研究 493 现代教育管理 47(续表8)序号 刊物 文献量4 高等教育研究 455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406 现代大学教育 387 江苏高教 368 黑龙江高教研究 33 五、基金论文分布

基金论文是科研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代表着某研究领域内新动向、新趋势,基金论文的生产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科科研实力和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6]基金资助的级别高低与论文研究水平高低虽无必然相关,但从侧面也能反映出相关研究所受资助基金的主要来源及受重视程度。从表9可以看出,1996-2012年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中各级基金论文共计325篇,基金论文率为36.93%,年均基金论文数为19.11篇,其中有69篇论文附属两项及以上的基金项,仅占基金论文总数的21.23%。分析可知,国家级项目是其主要来源,共155项,占全部基金论文的47.69%;省市级项目共129项,占全部基金论文的39.69%;校级项目41项,占全部基金论文的12.62%。总体而言,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基金论文率较低,各省市和高校对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关注程度和支持力度还有待提高。同时,基金论文的来源比较单一,国家相关部门与省市相关科研单位及地区高校之间的合作力度不够,这一点值得研究者的进一步关注。

表9基金类别分布

基金类别 国家级基金 省市级基金 校级基金 合计项目数 155 129 41 325比例(%) 47.69 39.69 12.62 100.00 六、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1996-2012年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的发文数量与年份分布、研究主题分布、作者合著情况、核心作者测定、作者所在机构分布、来源期刊分布、基金论文分布的计量分析,大体上描述出1996年以来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进展情况。依据分析结果,尝试从以下方面加以总结。

(一)研究成果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整体而言,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数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1996-2009年,研究文献以一位数的基数低速增长,处于较为缓慢的发展阶段;2010-2012年间研究文献数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状况,并在2010年发文量首次突破100篇,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与颁布后,教育领域的学者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此有关。可见,近年来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发展较为迅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2010-2012年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含CSSCI)466篇,占发文总量的52.95%。这说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均在逐年提高。

(二)研究主题分布不平衡,关注点较为分散

研究发现,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14个热点主题中前三个主题“改革与创新、法治(含章程)、权力制衡与协调”涵盖相关论文比例依次为13.10%、12.79%、10.79%,略超过10%,另外11个热点主题发文比例均较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与特征”这一热点主题仅涵盖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论文总数的3.08%,其他分布较为零散的主题涵盖的相关论文比例就更低了。整体而言,虽然都是在研究现代大学制度,但却不是集中“火力”于一个具体问题上,而是分布在多个零散的亚问题之上,研究主题较为分散。同样可以看出,即使在研究一个领域的热点问题上,不同的学者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所持研究视角和价值维度等也较不相同,从而使学术思想在发展方向上趋于分散无力,也很难获得学术同行间真正的共鸣、批判和累积性的进步了。在今后的研究中相关学者应在创新研究视角和关注点的同时,注重保持对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突出问题的持续性有效关注和深入探讨,以便为我国当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上更科学、深入、系统的指导。

(三)合作研究有待加强

统计分析表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已逐步趋向合作化,但由于3人合著、4人及以上合著论文仅占到了文献总数的8.42%,因此,相关学者应进一步重视研究过程中的合作,扬长避短,在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交流中不断创新学术思想,贡献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针对当前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大部分作者都只是短期性、瞬时性参与的研究者的问题,需要建设一支研究方向稳定、科研能力较强、科研素质较高的学术团队,从而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进一步加强对现代大学制度研究长期、持续、有效的关注。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作者主要集中在各大高校,共涉及252所,发文比例高达81.17%,且20个核心发文机构均出自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借助高校的研究实力向更深入、更系统的层次发展,但同时其他社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也应引起重视,加强对相关研究的关注和支持。

(四)来源期刊核心效应明显,研究成果分布较为分散

研究可知,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涉及核心期刊种类较多,880篇文献总体上分布在162种期刊上,从布拉德福系数和三个区的平均载文密度均可看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具有明显的核心效应。与此同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涉及的期刊种类较多,成果分布较为分散。这一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进行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但成果偏于分散的现状也给学者了解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热点、动态带来不便。因而,今后的研究应更加重视提高论文的学术品质,可尝试在一些权威学术刊物上开辟研究专栏,最大限度地汇聚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为研究人员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提供便利,同时也可扩大相关刊物本身的学术辐射力和影响力。

(五)基金论文率较低,项目来源单一

基金项目是经专家反复筛选、严格论证后确定的科研项目,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前瞻性,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分析发现,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虽得到了各级各类基金的支持,但支持力度尚不够,1996-2012年间各级别基金论文总计325篇,仅占到了总发文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有69篇论文附属两项及以上的基金项,仅占全部论文总数的7.85%,多数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论文附注资助基金仅限一项。可见,基金论文的来源也比较单一,缺乏国家相关部门与省市级科研单位及地区高校之间的合作。针对基金项目来源单一的现状,国家级基金项目占到了各级各类基金项目数的47.69%,是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基金论文的主要来源,这表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相比之下,省市级、校级基金所支持的立项数量和研究成果远不及国家的支持力度。这一方面可能受省市级、高校的有限教育经费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未来的相关研究中,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强与各省市级科研单位、地方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凝聚科研力量,多渠道加强基金资助项目,以提升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温芳芳.作者合作程度与科研产出的相关性分析——基于图书情报档案学高产作者的計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2.

[2]邱均平.信息计量学(六)第六讲 文献信息作者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6):475-478.

[3]史书侠,李海亮等.2005-2010年《情报科学》刊出论文作者分析[J].情报科学,2012(2):277-281.

[4]孙仙阁.我国“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1994-2009年)[J].图书馆,2010(4):66-81.

[5]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88-189.

[6]潘宁.情报学核心期刊基金资助论文定量分析[J].情报科学,2009,5(1):78-82.

计量制度 篇4

一、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有利影响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当前的时代背景为参照, 根据目前事业单位的改革需要, 对固定资产做出了许多新的规定。相较于旧会计制度, 新制度下更有利于事业单位管理与使用固定资产。

(1) 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虚提”折旧, 冲减非流动性资产基金。新《准则》规定, 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都要计提折旧费用, 用以冲减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基金, 而不是像过去直接列支支出项目。这样做, 不仅能使事业单位在期末客观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和净值, 有利于账实相符;而且间接有助于事业单位树立成本节约意识, 为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的同时, 还能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2) 改变了固定资产的原有分类。相较于旧制度, 新制度中取消了原有的“其他固定资产”科目;同时, 在原有的“图书”类别中还新添了“档案”;用“通用设备”替换旧制度中的“一般设备”;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新的分类更符合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 更有利于事业单位将固定资产及时分类入账, 防止资产流失, 有助于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二、对固定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改进亮点

(1) 固定资产的范围与价值标准的确认被重新界定。前文已述, 固定资产的分类具有显著变化。不仅如此, 在新制度还对经营租赁所获取的固定资产, 以及与固定资产相关的应用软件等, 均进行了详细说明。新准则的这些变化, 无一不更加贴合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状况, 也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相较于旧制度,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范围的界定更加科学与明确。此外, 在新制度中, 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相较于旧制度也有所提高。凡是单位价值≥1000元的有形资产均属于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有一点需要注意, 针对专有设备而言, 单位价值需≥1500元方才被确认为固定资产。

(2) 关于“固定资产取得”的确认与计量被简化。首先,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增设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 而取消了原有的“固定基金”科目。不仅如此, 在“固定基金”科目中还设置了具体的明细科目。固定资产的会计科目具有一定的增减变动, 这一变动统一由“固定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两个科目予以体现, 固定资产取得的确认与计量在一定程度上被简化。此外, 有一点需要注意, 即在新制度下, 经由大型修缮、改扩建等所形成的固定资产, 其入账价值依据的是固定资产净值, 即“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的差额, 而非依据旧制度下固定资产原值。在对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方面,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规定比旧制度更加简单与科学, 所反映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也更加准确, 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也就更高。

(3) 关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确认与计量的变化亮点。在旧制度下,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不需要计提折旧的。新《准则》实施后, 事业单位则需要对固定资产按照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 同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需要注意的是, 这类固定资产不包含动植物、陈列品、文物、档案、图书等, 其中, 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也不包含在内。对此, 新制度增设了“累计折旧”科目, 该科目属于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 期末须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之中。有一点需要注意, 即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要求与企业不同, 对这部分折旧并不计入支出类科目, 而是直接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 (净资产科目) 。相较于旧制度, 新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处理规定, 除了能够有效反映固定资产随时间损耗后的真实价值, 而且还不会影响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口径。同时, 账实不符、资产虚增等问题也有所改善。

(4) 关于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及处置的确认与计量的变化亮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进一步明确了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及处置的规定。将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部分分为资本化与费用化两个处理环节。凡支出属于可以资本化的部分, 统一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反之则统一计入经营支出或事业支出。新制度的这一规定有助于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后续管理, 能够对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整体把握, 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固定资产成本被人为修改的现象。此外, 新制度还新设了“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资产类科目) 。该科目的设置主要用于核算事业单位的待处置资产及其损益。

三、对固定资产确认与计量的变化的会计分录处理

1. 固定资产取得时的会计分录

第一种情况:取得的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事业单位做账时, 借方计入“固定资产”, 贷方计入“非流动资产基金”, 下设二级科目“固定资产”。如果取得的资产是通过外购、自建、或者改扩建而来, 则应做会计分录时, 借方计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专用基金”, 贷方计入“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者“财政补助收入”等科目。第二种情况:取得的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倘若所得固定资产需要安装, 则应首先将所得的固定资产计入“在建工程”科目, 此时为借方, 贷方计入“非流动资产基金”, 下设二级科目“在建工程”。安装完毕后再进行转资, 借方计入“固定资产”, 贷方计入“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下的二级科目“固定资产”;同时, 借方计入“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下的“在建工程”科目, 贷方计入“在建工程”。除上述之外, 在新制度中, 关于外购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还有一个亮点, 即增加了对扣留质保金的会计处理规定。

取得固定资产时的会计处理不变。取得发票时, 根据发票是否包含质保金有两种处理方式。倘若所得发票上的金额已经包含质保金, 则做会计分录时, 借方计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专用基金”等科目, 贷方计入“银行存款”、“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 另外, 如果质保金一年内支付, 则贷记“其他应付款”;若超过一年, 则贷记“长期应付款”。如果发票金额并不包含质保金, 则做会计分录时应借方计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专用基金”等科目, 贷方计入“银行存款”、“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

2. 固定资产处置时的会计分录

笔者将固定资产处置分为四种情况, 即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出售固定资产;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盘盈;固定资产盘亏。具体会计分录分别为:第一种情况, 企业将固定资产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出售时。借方计入“待处理财产损益”, 同时冲减“累计折旧”, 贷方反映“固定资产”。同时, 借方计入“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下的“固定资产”子科目, 贷方计入“待处理财产损益”。第二种情况, 企业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借方计入“长期投资”科目, 贷方计入“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下的“长期投资科目”子科目;同时借方计入“其他支出”、“累计折旧”、“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等科目, 贷方计入“银行存款”和“固定资产”等科目。第三种情况, 固定资产盘亏时。应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累计折旧”、“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下的“固定资产”子科目, 贷方计入“固定资产”和“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第四种情况, 固定资产盘盈时。借方计入“固定资产”, 贷方计入“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下的“固定资产”子科目。

参考文献

[1] .朱容刚, 周长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策略探讨.北方经贸, 2013 (09) .

[2] .李长春.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折旧.会计师, 2013 (07) .

[3] .黄潇雪.刍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3 (10) .

[4] .苗巍.浅谈交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当代经济, 2013 (04) .

[5] .赵日鹏.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流失的预防.辽宁经济, 2013 (09) .

计量管理制度 篇5

第一条:为了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条件解释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部门采用国际单位制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对非法定计量单位的计量器具应进行改制、更新、各项图表、文件都 应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第三条:计量中心是对纺织系统有关计量器具的检定维修服务机构,并协助公司计量管理部门作好本系统的计量管理工作。

第四条:做好中心计量工作,对保证本系统的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安全生产、节约能源、加强经济核算都 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促进计量工作开展,中心部门针对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

1、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计量工作方针、政策、法则、制度、确保有关计量器具的量值统一准确,并及时服务于生产,是计量工作的中心任务。

2、努力学习计量法和技术业务知识,不断提高管理、检定、测试技术水平,对职工进行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维护、保养教育。

3、建立和管理好计量标准器,保证量值的准确性,设置计量监测点,绘制各类网络图,合理配备各种计量器具,开展周期检定工作,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4、做好计量器具的统计、管理,建立台帐和各部门的能源分类台帐,编制量值传递系统、出厂产品检验,以及发放、购置、报废等工作。

5、保管好计量标器具的技术说明书及计量器具,历次检定合格证,做好检定原始记录,做到帐物相符。

二、计量工作制度

1、计量室是标准器具、精密仪器、设备集中的地方,非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准入内。

2、检定人员必须在过渡间更换好隔离衣、拖鞋、方可进入室内。

3、室内外要保持清洁卫生、环境安静,打闹、擅离工作岗位。

4、室内仪器要保持整齐,做到定点、定位、台面不得放置任何杂物。

5、检定员对所使用的仪器,应按说明书使用,按规程操作,按制度保养,本室使用的标准及精密计量器具,不准外借。

6、下班时,切断电源,关好门窗,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报告中心领导采取措施。

三、计量器具使用、维护、保养制度

1、标准器具、精密仪器必须设专人管理、严格按照说明书及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未取得操作 证者,不得擅自动用计量器具。

2、所有计量器具,要落实到人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及时清除污垢,以保证数据准确。

3、使用和保管计量器具的房间、要清洁干燥、温度要相对稳定。

4、计量器具要严防潮湿,严禁与酸、磷、水等腐蚀性物质放在一起,以免损坏。

5、使用计量器具要以常保持清洁,并保存好合格证。

6、使用计量器具时,选用要合理,严禁摔、砸、碰,用后合理保养,不得丢失。

7、上班前,节假后要及时佼验各种计量器具,对精密仪器发现问题时,停止使用,待维修、检验后再使用,切不可自行拆除。

四、周期检定制度

1、计量室必须对本部门及本公司使用的计量标准器、计量器具、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周期检定。

2、周期检定计划,应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编排检定周期表。

3、严格执行周期检定制度,对不能送检的计量器具,应派专人到现场进行检定。

4、无检定规程的计量器具要根据有关检定方法,进行周期检验,并出具报告。

5、根据周检及抽检情况经主任及有关领导同意及时调整周期逐步达到周期合理。

五、在用计量器具现场抽检制度

1、为保证计量器具在整个有效使用周期限内的精度情况,更好地为生产服务,计量人员在检定周期内对使用中的计量器具进行不定期的抽检。

2、抽检率不应小于10%,抽检合格率不应小于98%,每月抽检结果应做好记录、登记、存档。

3、对计划抽检的计量器具,要按类别,按等级分层,分层后进行随机抽样。

4、每月一次现场抽查,抽查数为量具总数的5% —10%。

5、现场抽制内容为:量具有无合格证、是否在周期内,零部件是否齐全,外观缺陷、各部位相互作用,零位后正确性,工作中示值情况等,并做好记录。

6、对抽查不合格的器具应及时收回修检,不许以任何借口继续使用。

六、计量技术档案和资料保管使用制度

1、计量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是计量检定、技术管理的依据和归宿,是开展计量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住处各类计量人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所有计量器具都应建立技术档案袋,其中包括:(使用说明书、附件明细表、操作规程、检定证书、使用记录)。

3、对所有计量技术资料、原始记录要按规定的内容项目认真填写,字迹端正、完整清晰、供使用查阅,不得外借。

4、对计量技术档案,要按科学方法排列整齐,重点与一 般档案要分别管理,以适应工作要求。

5、计量档案柜架等设备,要注意保护好,对卷内不清的要及时修复和复制。

6、技术档案及资料应有专人管理,进行分类编号,登记入册,外借要登记手续。

7、对所管理的技术档案,要定期检查清点,发现总是及时解决处理。

8、在规定的保管期内销毁档案资料要经主任批准。

七、检定记录及证书的核检制度

1、做好每次各种计量器具及出厂仪器检定的原始记录,以便随时及档。

2、检定的数据要准确,按有关规定填好,不得擅自更改或填补,一般数据要保存1—2年,备查的数据要保存3—5年。

3、检定证书和检定结果通知书,填写的字迹要清楚,要有核定、检定、主管人的签字,并有检定单位的印章。

4、检定合格证的印章要完整,残缺、磨损的应停止使用。

5、计量器具在检定周期内抽检不合格的,应有检定部门注销检定证书,并做相应的处理。

八、计量标准使用、维护制度

1、检定员必须首先了解本人所使用标准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测试范围,严格按检定规程进行操作。

2、对不同的计量器具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保管和使用。

3、使用标准天平进启动和关闭天平的动作要轻缓,称量过程不要咳嗽、说话,以免造成局部气流冲击。

4、天平处于启动状态,绝不可在称盘上取放物品或砝码。

5、天平内应放置干燥剂,最好用变色硅胶定进取换。

6、标准砝码不得赤手拿取,使用时应轻拿轻放,避免腐蚀磨损。

7、在使用标准砝码过程中先用不带点的,然后再用带点的。

8、对1—3等砝码每隔一定时间用无水酒精清洗一次,4—5等砝码也应定进清除污垢。

9、对使用中的是电气计量标准器,采取有效的防潮措施,每次使用完毕庆及时关闭制动性装置和电源。

10、使用时,电源、电压要符合该仪器的标称电压。

九、计量人员任用、培训、考核制度

1、为满足计量工作的需要,应根据计量工作定级、升级文件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配备专职人员。

2、新邀入的人员必须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通过考核选择思想好、身体健康的计量工作人员。

3、经培训的计量人员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水平,熟悉和掌握有关的计量法则或计量技术。

4、中心部门要有计划地安排有关人员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计量技术培训或考核,强化计量人员的素质。

5、经研究批准参加培训的人员,如考试不合格经补考仍不合格者,或拒绝参加培训。经教育无效者,应调离计量检定岗位。

6、计量人员的业务考核成绩和培训成绩作为晋级、评选先进的依据之一。

十、奖惩制度

1、计量中所用的标准器要落实到人,对丢失的新量具,(领用不足一年的)按原价赔偿,超过一年的,根据新旧程度,折价赔偿原价的10%—50%。

2、对责任心不强,使用不当,违章操作,造成讲师器具损坏,应看其损坏程度及本人态度酌情处理。(不般为原价的5%—50%)

3、私自拿用别人计量器具及损坏者,必须由本人写书面检查,经修理后能降更使用的器具,按原从的50%赔偿。

4、对有争议的计量数据应以受权单位检定的计量数据为准,持之不听者,给工作造成经济损失或发生人身伤亡现象,要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经济罚款和行政处分。

5、对在计量检定、管理工作提出合理意见,或有发明创造做出贡献者,应发奖励工资以鼓励。(奖金为半年的20%—80%)

6、对严格执行计量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并且敢于和违反计量法令的不良行为做斗争成绩突出者,应报上级领导给予表扬、记功。

十一、事故报告制度

1、对使用中失准或磨损的标准器,要及时填写事故报告单,及时上报主管领导处理,如隐藏不报、使产品质量、工艺数据、质量传递受到影响,由仪器使用者负责。

2、发现违反规定使用计量器具,造成器具损坏,必须 由本人写书面检查上交部门领导,按奖罚规定处理。

3、对检定过的计量器具,如在使用中发现问题,由公司领导到现场考察分析,然后分清责任,做相应处理。

4、对非法定计量单位的器具在进行改制或报废时,必须经公司领导同意后,才能采取措施,进行改制并由操作者写报废单。

绿色会计计量新模式:积分计量 篇6

在绿色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许多非交易因素, 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很难满足其核算的需要。因此, 许多新的计量模式应运而生, 如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模糊数学法、直接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等。

1. 机会成本法。

该方法是指在无市场价格的情况下, 资源使用的成本用所牺牲的替代资源的收入来估算。如禁止砍伐树木的价值, 不是直接用保护资源所得到的效益来衡量, 而是用为了保护资源而牺牲的替代资源的价值去衡量。

2. 影子价格法。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 影子价格不是价格, 是某种资源投入且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追加效益。影子价格实际上是资源投入的潜在边际效益。影子价格反映了产品的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 资源越丰富, 其影子价格越低。

3. 模糊数学法。

模糊数学是利用模糊思维所建立的数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环境资源的价值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 它是自然、经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系统。当系统的复杂性增加时, 精确性逐渐削弱。当达到一定程度时, 复杂性和精确性相互排斥, 由此引入“模糊”的概念来解决绿色会计计量问题。

4. 直接市场法。

直接市场法指的是度量被评价的环境质量的变动, 然后直接运用货币价格对这一变动的条件或结果进行测算, 具体包括: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等。直接市场法所使用的是有关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 而非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 这就使得该方法不能反映消费者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得到或失去的消费者剩余, 因而不能充分衡量环境质量的价值。

5. 替代性市场法。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只是部分地、间接地反映了人们对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的评价, 用这类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价值的方法, 称为间接市场法, 即替代性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使用的信息往往反映了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性后果, 而环境因素只是其中之一, 所反映的同样只是有关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 而非消费者相应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 因而也不能充分衡量环境质量的价值。

上述各种计量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 但又存在共性, 即均依据市场价格进行计量。绿色会计中存在许多非交易因素, 譬如环境污染问题带来的社会责任往往在市场交易中没有价格, 因此, 在绿色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交易价格计量不合理。结合绿色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本文提出了积分计量法。该方法摒弃绿色会计核算过程中传统的因素思维模式, 从立体空间考虑资源的开发使用, 在对资源耗费进行计量的同时完成资源耗费对环境影响的计量。采用积分计量法进行计量, 对绿色会计的研究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积分计量法及其应用

1. 积分计量法。

积分计量法, 是指在核算资产价值变动对环境的影响时, 采用定积分模式, 计算出资产价值变动对环境影响的价值量大小。具体步骤如下:以资产价值转移的时间为中心, 以资产转移价值量为半径, 以一定会计期间为区间, 计算资产变动值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值。用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 V (x) 表示资产变动值对环境的影响值;f (x) 表示资产价值变动函数;b表示资产价值变动区间上限;a表示资产价值变动区间下限;π为圆周率。

所谓资产转移价值, 是指资产转移过程中所耗用资产的价值量。譬如企业购进或接受捐赠资产时所耗用的物料价值,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燃料、机器设备、水等的价值, 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及其他过程耗用的物料价值。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资产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 都会对周围环境资源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 进而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生产生活等产生影响。

采用积分计量的具体步骤如下:确定资产价值变动函数f (x) ;确定资产价值变动函数f (x) 的区间[a, b];求出资产变动值对环境的影响值V (x) 。

若已知环境自身对影响值的吸纳能力值, 则可进一步计算出人们的经济行为是否对周边环境形成负债。

2. 积分计量法的应用。

某企业2006年4月购进一台不需安装的设备价值120000元, 预计该资产使用期限为10年。

按平均年限法计算:资产价值消耗=120 000/ (10×12) =1 000 (元/月) 。

2000年4月不计提折旧, 也不计算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 确定资产价值变动函数。f (x) =1 000。

(2) 确定资产价值变动函数f (x) 的区间为[0, 1]。

(3) 求出资产变动值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值:

假定环境自身吸收掉99%, 扣除这部分后剩余部分则是人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对周边环境的负债:3140000× (1-99%) =31400 (元) 。

三、积分计量法的合理性分析

从会计核算的对象看, 资产价值的形成、消耗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发生转移, 进而实现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随着资产价值的转移, 必将发生资源的消耗并对环境造成影响。在每一个时间点, 资产价值的转移所造成的资源消耗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都是全方位的, 呈空间几何体状。

由于资产价值转移呈曲线变动, 若求资产价值转移对周边环境影响价值的几何体积, 采用定积分求解是最好的办法之一。

从资产的使用寿命看, 每一项资产的形成、使用都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在会计核算中, 将资产有限的时间划分成若干个会计期间, 就可将这一个个连续的会计期间看成是函数f (x) 的区间, 设为[a, b] (如图1) 。

从定积分的概念看, 资产价值转移函数f (x) 在区间[a, b]上有界。若在[a, b]中任意插入若干个分点, 。它们把区间[a, b]分成n个小区, [x0, x1], [x1, x2], …, [xn-1, xn], 各个小区间的长度依次为。在每一个小区间[xi-1, xi]上, 任取一点ξi (xi-1<ξi

当λ→0时, 其和S总趋向于一个确定的极限, 设为I, 则极限I为函数f (x) 在区间[a, b]上的定积分。即:

由此可见, 资产价值转移对环境资源的影响符合定积分的概念。

从以上对环境影响的计量来看, 资产价值转移以时间为中心, 以转移的价值量为半径计算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资产价值转移常常呈曲线变动, 采用传统方法无法求解。采用定积分求解恰好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 即在时间点x处, 以y=f (x) 为半径的曲面体的体积即为资产价值转移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值 (见图2) , 设为V (x) , 则:

可见, 只要已知资产价值转移的函数, 就可以求出任一时间段资产价值转移对环境的影响值。

四、小结

积分计量法相比传统计量方法而言, 其计量难度较大, 但其核算时考虑因素比较周全, 克服了传统会计计量方法的局限性, 与传统计量方法相辅相成。同时, 引入积分计量法可以对绿色会计展开深入研究, 为真实核算企业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熊萍, 陈伟琪.机会成本法在自然环境与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应用.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1

[2].张凡.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3].马虹, 屈宜春, 刘仁伟.污染指数法和模糊数学法在水质评价中的运用.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2;3

[4].李姝.浅谈我国环境会计的计量与报告.经济问题, 2004;1

加强计量管理,确保精确计量 篇7

1 建立健全计量管理体制

根据站库生产运行的需要, 做好人员配置工作, 建立计量工具管理制度, 改进计量管理工作方法, 制定相应的《计量管理办法》, 认真抓好计量资料的准确性, 加强计量器具台帐管理, 完善计量器具台帐, 做到帐、卡、物三对口, 避免了计量器具的流失, 保证义和站的计量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流程化。

1.1 建立计量管理制度

建立计量管理机构及人员职责, 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法律法规, 制订计量管理制度, 负责全站计量工作。同时统一管理全站计量器具, 负责强制计量器具的申报, 组织开展对生产经营用计量器具设备的检定和监督管理工作及计量器具送检工作。并做好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计量检测, 并对提供的计量数据真实性, 可靠性进行监督管理。

1.2 建立计量器具采购、入库、流动制度

凡新使用的计量器具必须由兼职计量员登记编号, 建立管理帐卡, 并纳入周期检定管理。因生产任务调整而不用的计量器具, 由本站提出停用申请, 经大队分管领导批准后, 由兼职计量员核实事贴上停用证, 予以封存。封存后苦需要重新启用, 必须办理续用手续, 并经计量鉴定合格后才能返回使用。

1.3 建立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

全站的计量器具的检定由兼职计量员负责计量器具台帐, 实行统一管理。由兼职计量员编制年度周期检定计划表, 并按计划组织计量器具的送检工作。凡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 由兼职计量员统一登记造册, 向有关技术监督局申报, 并到指定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执行周期检定。兼职计量员要按月检查周期检定实施情况, 以保证计量器具的周期受检率和合格率。

1.4 计量器具配备、维护、保养制度

计量器具使用操作人员应认真掌握计量器具的性质、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知识,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计量器具的安全、整洁、附件配件完整, 合格证齐全。计量器具发生故障后, 应停止使用, 不准带病工作和私自拆修, 需报告兼职计量员, 由其送有关部门修理。过滤器要定期清洗, 以方便计量。

2 认真做好计量各项原始数据、统计报表的真实性

(1) 仪器总装后按企业标准进行成品计量测试, 每台填写一份测试原始记录, 并编号。同时原始记录应正确, 不得随意涂改, 如有更改, 须加盖更改人的检定印章。在记录原始记录时应用钢笔填写, 字迹端正, 并按月装订长期保存, 一般不低于三年。

(2) 计量管理人员负责计量原始数据的归档、计量器具检定证书的管理工作。应检查仪器检定记录和仪器的调试记录。各项合格后有成品质检员填写仪器合格证。同时计量管理人员负责填写上级要求填报的各类统计报表, 并做好登记保存工作。

3 加强计量人员培训、考核

计量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同时强化取证人员的复审情况, 使学培训学习做到真正的持续性。组织计量人员参加各种计量政策法规的学习和技术交流、进修等活动,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加强计量管理人员积极参加采油厂的工作质量考核和上级单位开展的有关考证。考核的成绩作为使用和奖励的依据。

4 加强计量管理工作

4.1 宣传发动, 强化意识

紧密围绕计量是生产的基础, 狠抓计量管理工作, 通过板报、培训等多种手段, 切实增强职工的计量、质量意识, 真正为安全生产运行保驾护航。

4.2 遵循并完善计量检测体系

认真执行国标计量检测标准, 并在日常计量管理工作中不断完善计量检测体系, 以确保这一体系的有效运行和良性循环。

4.3 科学管理, 定期维护

建立精细化的计量设备管理流程, 按照国家检测规定和企业工作现状, 健全计量管理工作制度, 对现有计量器具进行摸底调查, 要求仪表维护、检定到位、配备完善, 确保计量器具齐全准确。在器具管理方面, 要求仪表工勤检查维护, 对有误差的器具能够及时校正, 做到分类存放保管。为单位的器具管理做好后勤保障。

总之, 计量管理是一个不断加强和改进的过程, 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 采用更加合理的管理方法, 才能更好的为生产服务, 对于站库的安全和生产平稳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计量管理是指计量部门对所有测量手段和方法, 以及获得、表示和测量结果的条件进行的管理。本文通过对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义和联合站关于计量方面的体制建设, 器具管理, 人员培训, 等各个方面工作方法的介绍, 以及对今后计量管理工作的建议。对站库计量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热学计量仪器检定与计量规程 篇8

由于热学科学的发展, 热学的相关的量和单位越来越多。现在我将常用的量列在下面。部分热学专用的量和单位, 我在其后标注了它们的学术名。常用量和单位如下:热力学温度;摄氏温度;开[尔文];摄氏度;线[膨]胀系数 (linear expension Coefficient) ;体[膨]系数 (cubic expension coefficient) ;相对压力系数 (relative pressure coefficient) ;压力系数 (pressure coefficient) ;等温压缩率 (isothermal compressibility) ;等嫡压缩率 (Isentropic compressibility) ;热 (heat) ;热量 (quantity of heat) ;热流量 (heat flow rate) ;面积热流量 (areic heat flow rate) ;热流[量]密度 (density of heat flow rate) ;每开[尔文] (reciprocal kelvin) ;负一次方开[尔文] (kelvin to the power minus one) ;帕[斯卡]每开仁尔文 (pascal per kelvin Pa/K) ;每帕[斯卡] (reciprocal pascal) ;负一次方帕[斯卡] (pascal to the power minus one Pa) ;焦[耳] (joule) ;瓦[特] (watt) ;瓦[特]每平方米 (watt per square metre) ;热导率 (导热系数) (thermal conductivity) ;传热系数 (coefficient of heat transfer) ;焦[耳]每千克 (joule per kilogram) ;马休函数 (Massieu Function) ;普朗克函数 (Planck Function) ;焦[耳]侮开[尔文] (joule per kelvin) ;焦[耳]每开[尔文] (joule per kelvi) 。以上这些热学的量和单位均根据国际标准整理说得。因涉及繁多, 所以下文阐述时只能以一种量和单位为例。

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及状态方程

在热物理学中, 我们通常把在给定范围内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体系称为热力学系统, 并简称为系统。我们常常根据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情况对系统进行分类:第一、与外界没有任何相互作用的系统称为孤立系统;第二、与外界有能量交换且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我们称为封闭系统或简称闭系;第三、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还有物质交换的系统我们称为开放系统或简称开系。有时根据组成系统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对系统进行分类:由于它只含有一种化学组分, 所以将一种化学纯的物质构成的热力学系统称为单元系, 也就是只有一种分子;最后,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组分构成的系统称为多元系。

而平衡态, 我们这里是指系统在没有外界 (指与系统有关的周围环境) 影响的条件下的一种状态, 系统各部分长时间宏观性质不发生变化的状态。我们考察的是系统状态变量均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实际系统总要受不同状态的扰动, 只有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后能回复到平衡态的状态才能被观察到, 也就是所谓的平衡态。又像由大量气体分子构成的系统中, 利用温度和压强等力学量来作为状态变量。如果在力学系统中, 以坐标和动量为状态变量, 那么静止是平衡态。比如单摆静止地处于最高位置或者处于最低位置都是平衡态。如果前者不稳定, 那么后者稳定是狭义的平衡态。虽然各个分子作布朗运动, 但是温度和压强均为常量, 系统就会处于平衡态。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利用反馈使原来不固定的平衡态变为稳定的平衡态。还有化学反应系统中反应物的浓度不变、生态系统中两族共存的生物数量不变、经济系统中供应和需求不变也是平衡态的例子。在飞机的匀速直线飞行是平衡态, 当参量跨越某个临界值, 当实际航向偏离这个状态时, 自动的驾驶仪就会对飞机产生控制使它回到平衡态。系统的平衡态之稳定性就往往依赖于系统上的参量, 而平衡态之稳定性的变化, 这个值被称为分岔点。一般在工程设计中应使参量远离分岔点。如果系统失稳后仍有稳定的非平衡态, 或变量的变化幅度不在许可范围之内, 则参量的选择就会受分岔点限制。

热学计量仪器的检定与计量规程:以温度计检定为例

限于篇幅, 现以温度计的检定为例, 说明检定和计量规程的一般性原则:首先, 读数的时候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持续留在液体中。其次,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 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再次,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时稍等一会儿, 温度计的示数稳定以后再读数。最后, 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 要先观察量程所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摘要:热学计量仪器的检定和计量规程, 是一个关于热学系统是否处于平衡态的问题。热学计量仪器的检定与计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我们必须首先对热学相关的量和单位有所了解。本文通过分析计量和热学系统平衡态的关系, 最后以温度计的检定和计量为例对其作了说明。

关键词:热学,计量仪器检定,计量规程

参考文献

[1]蔡明忠.谈谈热学计量的一些问题[J].计量技术, 1981, (08) .

[2]刘筱薇, 张轩雄.电镀镍及铁镍合金薄膜的热膨胀研究[J].表面技术, 2000, (02) .

[3]丁健, 龙毅, 李松茂, 刘雳.具有较低热膨胀系数的铁镍合金和铁镍钴合金的磁性温度稳定性的研究[J].金属功能材料, 1998, (03) .

[4]王玉田, 孙卫新, 柴云霞.布喇格光栅在温度测量中的应用[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00, (06) .

[5]娄德奎.大型电站锅炉膨胀中心的研究[J].电站系统工程, 2002, (05)

[6]张普庆, 孙清州, 荆海鸥, 王兰成.铸造用砂热膨胀测定仪的开发与应用[J].铸造技术, 2004, (06) .

[7]周振君, 关长斌, 王柏玉, 高云鹏.金刚石微粉增强PSZ陶瓷的研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1997, (03) .

加强计量基础工作提高计量管理水平 篇9

完善计量体系文件

完善计量体系文件, 指导计量管理工作, 是计量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油田公司计量主管部门根据企业计量管理需要和ISO国际标准相关要求, 制定了《计量管理程序》, 从计量器具的配备、选型、购置、验收、使用、检定、降级、报废全过程做了详细规定, 根据计量器具的使用范围进行A、B、C分类管理, 同时对计量人员资质进行了规定, 使计量管理全过程严格控制在计量体系文件之中, 形成闭环管理。严格执行《计量管理程序》的规定, 是企业计量人员的工作准责, 计量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 这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经济效益。

建立健全计量管理网络

计量器具应用在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分布点多面广, 因此, 计量工作是一项全员的, 全方位的工作, 为此, 公司成立了以主管生产副经理为主管计量的领导, 并由总工程师协助主管副经理落实公司的计量管理领导工作。指定职能单位全面负责公司的计量管理工作, 各集输站由一名副站长担任主管领导, 并由一名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本站的日常计量管理工作, 形成完整的计量管理网络体系。国家有关计量的法律法规和上级计量部门的指示、精神及公司有关计量方面的任务, 通过计量管理网络来贯彻执行, 形成纵横的执行体系。确保执行上级指示畅通, 完成任务及时。

加强计量器具管理

计量器具作为计量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 也是计量数据的来源, 计量数据是企业经营的主要依据, 计量器具的管理好坏, 计量器具的准确与否, 直接影响到计量数据, 因此, 计量器具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效益, 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任何配备、管好、用好计量器具, 在计量工作中尤为重要。计量器具的准确是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的保证, 计量器具管理涉及的方方面面是企业计量工作的综合反映。

根据计量器具的使用性质和准确度等级, 突出关键参数、保证重点参数、照顾一般参数的原则, 做到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按分类别、分层次有重点的管好用好计量器具, 确保量值传递的准确一致。用于计量标准、安全防护、环保监测、贸易结算、厂公司间交接计量和产品质量、重点工艺控制的计量器具, 列入A类计量器具管理。用于公司内站与站之间的油、水、气计量、能源计量、重要工艺监测的计量器具, 列入B类计量器具管理。用于一般工艺检测、测量准确度要求不高、一次性检定的计量器具, 列入C类计量器具管理。《计量管理程序》依据计量器具的分类制定了“计量器具A、B、C分类管理目录”, 规定了各种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

根据计量器具A、B、C分类管理内容, 各集输站 (队) 建立了本单位计量器具A、B、C分类管理台帐, 并做到帐物相符。公司计量主管部门根据各单位的计量器具台帐, 结合计量器具现场实际使用状况, 建立了相应的计量器具A、B、C分类管理台帐。做到与各站的台帐、现场实物相符, 上下一致。

每年年底由各站根据当年计量器具检定和现场使用情况, 制定本单位下年度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 交公司计量管理部门核对;经计量管理部门汇总、核对、修改合格, 最后形成公司的年度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 交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 下发各单位执行。公司计量管理部门在月底用BQQ的形式通知各单位下月的送检计划, 各单位的送检完成情况纳入月度考核。

加强计量工作考核

为了加强计量管理的考核, 计量管理部门根据计量体系文件制定了公司计量管理考核细则。计量管理考核细则从计量器具购置、验收、检定、使用和计量器具现场管理及计量人员素质等几方面制定了详细考核标准。计量管理部门在每月中旬按照考核标准, 到现场对各基层站 (队) 进行检查, 和基层人员一道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当时整改不了的限期整改。检查出的问题, 按照考核细则的扣分标准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纳入公司月度考核, 实行奖金兑现。通过检查考核, 各单位的计量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因而, 公司的计量管理水平整体也大大提高。在每次上级部门的检查评审中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开展专业化培训, 提高计量人员的素质

计量人员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计量工作的质量。搞好计量工作不但要配备先进的计量检测设施, 还应注重计量人员的素质的提高。计量人员的素质包括两方面, 第一, 是注重思想素质的提高, 严格遵守国家计量法规的规定, 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严肃认真记录每一个原始数据, 注重计量数据的原始性、严肃性。同时还应树立高度“主人翁”责任感, 认真地为企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二, 是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 专业技能是干好工作的基础。如何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和操作规程, 是计量人员的基本功, 每个计量人员都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公司注重提高计量人员素质, 采取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 每年把部分计量人员送上级计量部门进行专业培训, 委托培训单位进行考核, 成绩合格发给培训合格证书。为了督促参加培训人员的积极性, 要求培训人员必须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未取得合格证书的, 不予报销培训费。并组织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对计量操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提高计量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对计量检定和操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 无证者不能从事计量检定和计量操作工作。计量检定和操作员证书实行有效期制, 在3年有效期内, 对于每位计量人员进行轮流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不断提高每一个人的操作技能, 每年进行一次计量专业知识考试。操作证书到期前, 进行专业技能考核, 考核合格换发证书, 考核不合格者, 调离计量岗位。通过一系列措施, 激励计量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计量人员思想和技能素质都有较大的提高。

完善计量设施, 确保计量数据准确

公司几年来对工艺进行改造, 计量设施不断完善, 计量器具的适用范围和准确度基本符合工艺要求。为了充分发挥每台计量器具的作用, 特别是标准装置的作用, 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协调才能完成。2001年由大港油田公司投资, 在油田炼油厂 (后改为中石油大港石化公司) 交油点安装一套300L体积管标准装置, 做为该交油点检定交油流量计的标准装置, 经过半年多的试验准备, 2002年4月经国家标准考核委员派专家进行现场考核, 达到建标条件, 考核合格。同年5月, 经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批准, 作为企业最高标准, 发给计量标准考核合格证书。

由于对方在标准装置的使用方面存在疑义, 至今不能正常投用。长期不使用, 对整套标准装置灵敏度有一定影响, 对企业的资源是一种浪费。借油田公司进行工艺调整, 交油点搬迁到新建的大油库为契机, 上级主管部门积极协调, 做好该套标准装置的搬迁投用工作。利用这套标准装置做为检定该站交油流量计的标准, 请上级检定部门对该站向大港石化公司交油的7台流量计进行在线周期检定。同时, 我们的检定人员利用该套标准装置, 在流量计的检定周期内, 间隔1至2个月对流量计进行在线监测, 发现流量计的误差曲线飘移或者超差, 立即停用, 启用合格的备用流量计, 确保流量计所计量的数据准确可靠, 同时确保我们的利益免受损失。

抓计量基础,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加强计量基础工作, 提高计量管理水平,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抓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 为企业的计量工作服务。抓好计量器具利用和管理, 及计量人员素质的提高, 把这些工作当成企业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 基础抓牢固了, 就可以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可靠的保证。

计量制度 篇10

一、会计计量的多重属性

我国会计实务界一直以来存在着一个“两难”困境:既要维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又要考虑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也是在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中选择。资源价值与会计计量属性存在着关联性, 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对应着不同的资源价值, 我国企业基本准则中规定的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则对应着五种资源价值:投入价值、产出价值、市场价值、风险价值、保全价值和整体价值。随着资源价值多元化的发展, 多重会计计量属性并存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与以往的会计核算制度相比, 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会计计量属性的内涵有所扩充。在历史成本计量下, 资产既可以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值物的金额, 还可以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既可以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 或者按照承担现实义务的合同金额, 还可以按照日常活动中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 只规定了资产要素的计量, 而未涉及到负债要素的计量。笔者认为负债是可以用可变现净值计量的, 按照在正常业务过程中结算这些负债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加上相关费用后的金额计量。价值相关性研究在验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的同时, 其政策含义也成为会计实务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依据。会计准则也朝着基于资源价值的方向发展, 出于稳健的考虑, 基于资源价值的会计首先表现为流动资产的计价, 如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 后来扩展到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基础的长期资产的减值, 包括商誉的减值, 然后发展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

二、财务报告将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会计信息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是指向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关系人, 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财务报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性质。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总体质量特征。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能客观反映实际情况;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使用目的相关、有用的特征。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要求的发展规律看, 从注重可靠性到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再到注重相关性。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会计准则制定、修订时都给予相应的对策, 对两者选择的对策是:强调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引入公允价值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高度发展, 投资者增加了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需求。在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会计信息大部分具有事后信息的特征, 但在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性的导向下, 事后信息揭示已成为当前财务报告模式的最大局限, 所有的投资决策都应当是面向未来, 而不是对过去的决策, 要求提供更多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三、未来多重属性计量模式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可见, 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选用采取了谨慎适度的态度。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在会计中应用公允价值是国际会计的大趋势。顺应经济发展规律, 符合资源价值和现值理念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成为主流。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既要反映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又要反映“决策有用”的信息。“双重”会计目标决定了我国会计计量属性处于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多重会计计量属性并存的状态。及时性是决策相关信息的重要特征, 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 公允价值更加及时, 更能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要。未来的会计计量属性将转向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主的多重计量属性。

四、财务信息系统的趋势

基于资源价值的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是以提供增值性决策有用信息为目的, 围绕着企业整体价值管理的目标, 充分综合与企业整体价值创造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推理分析的系统。信息资源整合人员首先要确立企业整体价值管理的目标, 广泛的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源;然后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压缩、精炼, 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并根据各类信息资源的特点和用途等进行检索;最后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 利用各种方法, 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综合, 以提供增值性决策方案。目前的财务信息系统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 提供的会计信息增值性不强, 造成信息使用者难于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基于资源价值的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恰好弥补了财务信息系统的这些缺陷, 它服务于“多元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通过广泛的信息收集、深入的整合分析, 以各种形式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增值性的决策有用的信息, 以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实际上, 信息资源整合对资源价值信息的利用和管理是企业整体价值管理的核心。

摘要:根据我国会计计量属性演变的规律, 阐述了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政策建议, 首先分析了会计计量的多重属性, 然后指出财务报告将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会计信息, 并对多重属性计量模式进行了重点论述, 最后指出未来主导的会计计量属性: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主的多重计量属性, 基于资源价值的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取代目前的财务信息系统是一种必然。

关键词:资源价值,会计计量属性,多重属性

参考文献

[1]、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J].会计研究, 2006. (5)

上一篇:幼儿肌理画教学下一篇:安全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