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事件

2024-05-04

卫生应急事件(精选十篇)

卫生应急事件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卫生行业不断引入各类信息系统,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在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这些信息系统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如信息搜集的及时性不够、数据沟通不畅等。由此可见, 专业化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平台的构建是不可或缺的。

1.1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目标分析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是集现代通信、信息安全、GPS、GIS等高新技术成果于一体的全方位、多用途的预警指挥控制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 表现出技术先进、设备完善, 技术含量高等优势。现阶段,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为医疗部门等专业机构提供获取、分析疫情数据的措施。应急信息系统能够实现疫情信息数据迅速采集, 通过传染病数据中心准确快速地界定患者的空间扩散趋势与分布范围。并且在此基础上, 统计分析疫情, 结合数据信息和传染病的传播机理, 开展疫情趋势预测, 进行疫情预警与空间分析, 从而为公众、公共卫生官员提供准确的疾病传播预警。

其次, 为决策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手段, 协助其掌握、控制全局发展态势。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能够准确、迅速地将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数据信息汇集在一起, 从而更加准确地分析疫情情况, 实现疫情信息的及时沟通, 为接下来的采取何种控制措施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决策部门根据应急信息系统提供的各项数据, 拟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并根据疫情发展的趋势和应急方案的实施效果, 进行及时地调整, 从而实现疫情的多步骤、分阶段的系统化控制。

最后, 全面发布疫情信息, 为公众及时了解疫情, 合理安排生活和出行提供科学建议。通常,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后, 相关部门需要向公众及时发布疫情信息, 以方便公众采取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各种媒体等, 构建完善的疫情信息发布平台。疫情信息平台不但可以发布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还可以发布国内外重大疾病信息、减灾知识教育信息、减灾科技工作以及相关的政策法律方针等。

2.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平台构建方案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平台采用数据层、应用层、客户层的三层分布式结构。数据层主要用于全面调查、获取完整的观测资料, 并进行报表统计分析;应用层主要用于建立疫情传播模型、分析传染病传播趋势、调度应急资源、预测预警信息等;客户层主要用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的查询与发布, 具体包括LBS服务、Internet发布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平台将各项属性信息、空间信息统一化, 通过基础数据库、空间数据引擎等实现数据统计、数据浏览、数据查询、数据分析、构建模型与生成报表等功能, 利用信息发布系统构建疫情应急响应平台, 为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客观依据。

3.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功能分析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具有多种基本功能:采集数据信息、数据信息管理、数据信息发布与查询以及疫情预警等。

3.1 采集数据信息

公共卫生事件数据信息采集可以通过以下两种种途径进行。首先, 利用固定终端采集数据信息。在市区、县城及相关区域设置信息采集固定终端, 工作人员利用PC机将终端信息整合采集, 并将相关疫情信息发送至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中。一般情况下, PC机可以通过专线上网、宽带网、拨号商务、GPRS无限上网等方式将数据信息发送至信息中心。其次, 利用移动终端采集数据信息。信息搜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PDA、专用笔记本电脑等收集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3.2 数据信息管理

公共卫生事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大量信息, 数据信息管理对后续的应急调控有着重大影响。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数据信息管理需要做好病员信息管理、流动人群信息管理、医疗资源信息管理、隔离区信息管理以及指挥调度信息管理等。首先, 病员信息管理。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能够存储与管理疑似患者、确诊患者的各项信息, 如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职业、家庭成员、发病地点、曾接触的相关人员、就诊医院、通信方式等。应急信息系统能够统计分析出各个地方患者的年龄分布、医患感染率、患者死亡率等重要数据信息。其次, 流动人群信息管理。疫情传播的主要载体是流动人口群体,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能够收录流动人群的工作地点、个人基本情况、往返时间、居住地、数量等相关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流动人群可能的行迹范围、路线、目的地等, 从而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控制与管理, 控制病毒的扩散传播。第三, 医疗资源信息管理。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能够存储与管理相关医疗机构的各项信息, 如医院名称、级别、位置、收治患者数量、床位数量、医疗专用设备以及医护人员数量等信息。第四, 隔离区数据信息管理。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能够存储与管理隔离区各项信息的功能, 对隔离区的名称、面积、位置、出入通道、人数等信息进行管理。最后, 指挥调度数据信息管理。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能够及时传达领导的工作部署和相关知识, 协调分区域、分级指挥调度疫情防治的资源, 为相关的决策指挥人员提供准确、高效、及时的信息。此外,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还能联接宣传媒体, 做到疫情信息发布合理管理。

3.3 数据信息发布与查询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能够显示疫情区域分布情况, 显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具体分布情况, 显示各个地区疫情分析信息、实时疫情信息、病员形迹信息、隔离区信息、医疗信息和病员信息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能够将各种疫情数据信息, 如死亡人数、出院人数、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等信息, 实时、快速地向上级部门汇报。与此同时,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还提供了信息查询功能。在此系统中, 可以查询病员的形迹信息, 通过查询分析病员的各项基本信息, 判断病员曾走过的路线、是否来自疫区、活动范围以及停留的时间, 从而为可能感染区域的分析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可以查询相关的疫情法律法规,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中存储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应急事件预防与控制的法律法规。

3.4 疫情预警

通过构建疫情数据库,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对各类事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具体的计算分析方法包括交叉研究方法、未来可能事件的模式方法、事件观测分析方法等。利用三维图形方式, 以时间为主线分析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不同人群类型的疾病发生情况、感染人数、新增人数、死亡人数和治愈人数等疫情趋势。通过构建疫情扩散的数学模型, 对可能的扩散区域进行预测, 科学地划定隔离区, 并进行相关的预警。

4. 结语

综上所诉,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能够为医疗部门等专业机构提供获取、分析疫情数据的手段;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手段;能够全面发布疫情信息。为了充分发挥应急信息系统的作用, 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平台。

摘要:引入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是现阶段疾病防控工作的客观要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平台具有数据信息采集、管理、发布以及疫情预警等功能, 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平台构建

参考文献

[1]熊光魁, 李良成, 等.灾害疫情、突发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2, 3 (3) :195-198.

[2]王锐, 张捷敏, 孙慧, 等.卫生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开发与实践[J].中国卫生经济, 2007, 09 (15) .

[3]王黎凤.浅谈我国卫生系统中网络管理维护的现状与对策[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0, 09 (15) .

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2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成 员:中层领导、校医

二、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四、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学校应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2、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依法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的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广播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检测和报告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考勤监测制度,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注意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

卫生应急事件 篇3

答:4月14日,国务院第四次常务会议作出了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决 定,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根据会议精神,国务院法制办、卫 生部组成起草工作组,在国务院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提交国务院常务 会议审议的条例草案。5月7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条例。5月9日,温家宝 总理签署公布施行。

条例的施行为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提供重要法律保障,并将在当前的非 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 ,总结了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国际一些好的做法,重点解决了突发公 共卫生应急处理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准确、反应不及时、应急准备不足等问题,确定了应急 处理指挥体制、制定应急预案及其启动程序、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制度、疫情报告、通报和发 布制度,以及人员隔离、群体防护等应急处理具体措施,以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地进行。对应急处理经费和生活困难者的医疗救助也作了明确规定。 条例的实施对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有效应对当前或今后可能发生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都将发挥重 要的作用。

条例不仅适用于传染病的防治,还适用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 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答:条例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社 会公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 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概括地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突发性事件 ,它是突如其来的,不易预测的;二是在公共卫生领域发生,具有公共卫生属性;三是对公 众健康已经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凡是具备以上三个特征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都在条例适用范围之内。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或依法增加 的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大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 多个临床表现基本相似患者,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是指危害严重的急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

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处理应急事件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首先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这是减少各类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的保证,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

预防为主是卫生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中国是一个欠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 不高。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公共卫生设施较差。一旦发 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伤害,也会使国 家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坚持预防为主,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方针,也是 卫生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

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要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 、加强合作的原则。

统一领导是指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成立应急指挥部,对处理工作实行统一指挥。各有关部门都要在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依照 条例的规定,开展各项应急处理工作。

分级负责是指全国性的突发事件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突发事件,由国务院设立全 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国的应急处理工作;地方性突发事件, 由省级人民政府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 理工作。

反应及时、措施果断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要成立应急处理指挥部,决定 是否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做出反应,搜集、报告疫情及有关情况,立即 组织调查,组织医疗队伍,积极开展救治,并向政府提出处理建议,采取果断措施,有效控 制突发事件事态发展。

依靠科学、加强合作是指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要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各有关部门、学校 、科研单位等要通力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问: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作出贡献的人员以及因参与应 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国家给予什么样的照顾政策?

答:为鼓励战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条例做出 了一系列规定。第一、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 。医疗卫生人员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主力军,在突发事件预防、控制、救治过程中,接触 传染病病毒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风险很大。给予这部分人员适当的补助和保健津贴,既体 现了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又有利于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工作。第二、对参加突发事件应 急处理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参加突发事件处理的,除医疗卫生人员外,还有 生产经营企业的职工、志愿者等各方面人员。对所有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 人员,人民政府都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这表明了政府对公民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的肯定 和鼓励,有利于树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利于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 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第三、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 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风险很大,有可能危及参加处理工作人 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致病、致残和死亡的人员,给予相 应补助和抚恤,既是对他们的补偿,更是对他们工作的褒扬。

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卫生部门的职责作了哪些主要规定,在当前疫情 还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卫生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贯彻落实呢?

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卫生部门负有重要职责,条例作了明确规定 。

卫生部要在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领导和指挥下,按照分类指导、快速反应的 要求,制定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报请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应急报告规范,建立重大、紧急疫情报告系统;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立 即向国务院报告;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通报和信息发布工作;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 及时宣布或提请国务院宣布为法定传染病;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 和重大中毒事件,及时组织力量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控制措施等。县级以上地方人 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向公众开展应急 知识教育,指定有关机构开展突发事件日常监测,保证监测和预警系统正常运转,定期对医 疗机构卫生人员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应急演练,推广先进技术;按时、准确向当地政府 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疫情等有关情况,对突发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宣传防护知识, 对易受害人群采取防护措施等。条例还对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职责做了具体的明确规定。

为了确保落实条例规定的卫生部门职责,卫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和条例的有关规定,针对当前非典型肺炎防治亟需解决的问题,制订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防治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经部务会审议后,5月7日与条例一起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行了 研究和讨论,于5月12日以卫生部第35号令发布施行。管理办法对传染病防治法和条例的有 关规定进一步予以明确、细化。

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 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 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 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完成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运输和储备 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 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 调查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碍、干涉调查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 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调查、控制、 医疗救治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 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 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拒不履行应急处理职责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 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 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医疗卫生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一)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 、缓报或者谎报的;(二)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三)未依照本条例 的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四)拒绝接诊病人的;(五)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 理指挥部调度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 构执业许可证》;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 者撤职的纪律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依 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 隐瞒、缓报或者谎报,阻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拒绝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 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进入突发事件现场,或者不配合调查、采样、技 术分析和检验的,承担何种责任?

卫生应急事件 篇4

1 背景

平遥古城1997年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后, 旅游业蓬勃发展, 每年需接待上百万国内外游客, 经常举办各种大型展览和一些重要接待活动, 事故、疾病、恶意行为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几率增加。近年来, 平遥县做了许多针对性工作, 制定了相关的预案、方案、措施等, 应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 具体做法

2.1 明确职责, 合理分工

各部门、单位之间, 依照法律、法规, 结合当地实际, 确定有关职责任务, 具体落实到人, 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机构, 为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对一些边缘性或实际工作有困难的职责, 尤其是对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职能给予调整和明确, 防止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发生推诿现象。

2.2 主动监测、预警, 协调配合应对

目前, 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监测系统是通过事件发生进程报告病例数变化, 对事件发展作出预警, 而不能对事件发生进行预测;因此要求承担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单位除了要收集已发生的疾病信息外, 还应对相关症状信息的监测、健康危害因素的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等,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预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社会公众的身心健康, 需依靠全社会共同参与, 单凭医疗机构的监测所收集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在政府的领导下, 相关部门协调合作, 各自把关, 互通信息, 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所在。

2.3 完善基础设施, 提高处置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预测, 因此, 需要完善基础设施, 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预测预警能力。近年来, 通过积极的努力及上级卫生部门的支持,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逐步充实了检验室设施, 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专家对事件的性质、种类和严重程度的准确评估提供技术支持;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决策层作出适宜、准确的决策, 制定正确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了依据, 从而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

2.4 制定预警指标及时更新预案

平遥县根据当地实际,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的原则,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性、影响区域范围, 所需物资情况, 通过对疾病等的历史数据的分析, 制定了适合本地实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低级别的预警指标。及时收集事件及相关因素的监测信息、分析信息、作出分析结果,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况, 在原有应急预案、方案的基础上, 总结实践经验,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不断更新修定预案、方案, 最终达到科学预测、预警, 提高预案的实用性、操作性。截至目前, 已更新预案4次。

2.5 应急物资动态储备, 完善储备制度

对常规使用的卫生应急物资, 适量进行了实物储备, 以便事件发生时可立即调用, 对市场供应充足的应急物资储备了相应量的资金。物品的储备需要占用场地、人力物力进行更新、维护和保养, 由于大多物品特别是药品有使用期限, 需要动态储备, 防止浪费。因此, 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物资调用机制, 制定了卫生应急救援队伍的基本标准和应急队伍装备的管理办法和使用制度。

3 存在问题

3.1 信息不够灵敏

各级政府、各部门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应急预案, 但是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部门之间的规章和预案、方案不衔接,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事件预警、发生和发展信息, 不能及时有效地收集、报告、信息互通, 信息资源共享有待完善。

3.2 反应不够迅速

部门与单位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存在标准不统一、运行环节复杂, 不能准确、有效、及时地对事件做出评估和分析, 不能及时提出科学的决策建议, 快速反应能力较差。

3.3队伍不够健全

因地方财政资金紧缺等因素, 导致部门人员缺编和资金及物资的不足, 日常应急管理工作难以到位。应急检测技术支撑设施不完善甚至缺乏, 检测手段和能力不高, 应急装备简陋, 应急处置技术、培训演练缺乏。

3.4 宣传力度不够

公众宣传和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 公众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常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较低。平遥县作为农业大县, 85%为农村人口, 因此加强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宣传工作尤为重要。

3.5 实战经验不足

平遥县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方面开展了模拟演练。应急指挥决策、应急响应及相关响应程序、响应级别, 应急物资保障基本达到演练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复杂、难以预料, 原因多元化, 有自然因素、还有社会因素, 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作出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指挥决策, 有待实践的检验。要判定事件、正确作出指挥决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3.6 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人忽视了与传染病作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性, 导致近年来传染病发病率回升, 一些被认为早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如性病、结核病等死灰复燃。虽经过2003年“非典”洗礼, 但仍有许多人甚至是专家或领导的观念还没有转变, 这些因素是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开展的关键障碍。

4 建议

4.1 完善信息报告系统

建立县、乡、村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系统, 与县级、大小型民营医疗单位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系统, 对临床医生加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和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他们的敏感性, 多范围、多领域地开展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确定专人收集报告, 从而达到信息互通、灵敏快速、信息资源共享的局面。便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

4.2 科学快速的反应

明确分工, 协调配合, 指挥决策才能快速, 决策正确科学才能有力, 反应才会迅速,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建立统一标准, 各环节要进一步完善衔接性, 简化运行环节, 完善硬件设施, 在调查及快速检测的基础上, 科学分析, 快速应对。

4.3 加强队伍建设

加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组成员的培养, 建立常规培训计划, 每年组织1~2次模拟演练, 演练选题适应形势, 设计严谨合理, 组织保障有力, 处置规范合法。在卫生机构中选择医术高、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和具有现场处置经验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组成应急救治专业队伍, 采取形式多样、效果突出的方式加强对县、乡、村三级人员的系统培训, 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应对能力。

4.4 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现代化宣传、信息工具, 波及面广、速度快、形式多样的优点, 大力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知识及防病灭病知识, 增长全民尤其是农民的防病知识;提高全民防病意识, 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常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效动员社会力量, 加强与电台、电视台的合作, 为落实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奠定必要的社会基础。

4.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工作的财力投入, 配备相应的人才, 保证有充足的物资储备, 增加完善实验室快速检测设施、设备, 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技术支撑。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专项资金, 便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及时使用。

参考文献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5

为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蔓延,依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x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急救医疗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医院职能,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

为及时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和发展,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属地管理”原则,配合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坚持市、区、镇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完成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指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二、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机构

1、成立xx镇中心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组 长:张x(支部书记、院长)1321x80

53副组长:岳x(副院长)1350x356、侯x(副院长)1598x718、刘桂兰(副院长)1321x730

1成 员:王x1398x2766、秦x138x8459、周x15983x318、周x1398x2768、陈x137x441、黄x139x3081、吴x1899x2936、刘x158x6586、梅x135x3260、各村卫生站站长

办公室设在公卫科,由岳x负责日常工作。

2、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医疗救治组、物资保障组、院感控制组。

(1)应急办公室:岳x 13x98356

由办公室、质控办等组成,负责单位应急工作的总体协调工作;制订各类应急预案;组织相关培训、演练;对应急工作的落实进行监督。负责收集应急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处理的有关信息,掌握动态,实时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按时向卫生局上报动态信息以及事件中病人资料的统计等。

(2)医疗救治组:王x

由医务科、临床各医疗科室、社区责任医师等组成,负责完成上级指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并依法开展有关社区综合性预防、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医疗救治组下设由单位高职称、高年资、技术骨干等组成的一支应急医疗小组,承担应急救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负责对病例的确诊及其他技术工作,及时提出意见和措施。

(3)物资保障组:周x

由后勤科负责应急物质储备;相关应急设备、药品的调度、管理及后勤保障工作,以保证应急处理紧急救治的需用。

(4)院感控制组:周x

由院感科负责院感监控,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杜绝在医院内发生交叉感染,扩大事态发展;负责日常院感知识培训;组织开展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开展健康教育。

各小组实行分工负责,协调作战。

(二)职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医院启动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积极展开医疗救治,信息上报。在当地政府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依法组织协调居民委员会开展各项应急处理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和后勤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三、应急报告与信息发布

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医院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专用设备,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与按临时疫情报告制度规定的日报或零报告。

发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镇政府报告,同时向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医院要做好四级信息报告网络体系的技术指导工作,确保突发事件应急报告信息畅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不得随意发布突发事件信息。

四、应急处理

1.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医院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或按照规定将病人转送至指定的医疗机构。

2.医院应当采取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并按国家规定做好污水、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

3.服从市、区应急指挥部的调配和指挥,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处理工作及配合街道、居委会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五、保障措施

1.按照市、县政府卫生行政机构的指示,急救应急成员按时参加上级的业务培训,随时准备参加医疗救护,流行病学调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项工作。

2.储备足够的应急预防救治药物、隔离防护用品和消毒药械等物资

3.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体医护人员的防治知识和技术培训。

4.疫情报告管理组及网络直报员随时做好设备维护,保证畅通。负责登计、统计使用的本、卡、册。消毒组和综合预防保障等应急组织随时待命参加突发事件调查,救治等工作。

5.实行值班制,开通专用电话,做好值班记录。

6.建立奖惩制度,对参加突发事件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按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者,按条例规定追究责任,对拒绝接诊病人、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按条例规定,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拒不改正者下岗,报请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取消执业资格。

六、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病意识

1.利用黑板报、宣传画、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卫生应急事件 篇6

有人这样说过:“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疾病或传染病大流行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来,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它往往比战争、革命、暴动还要剧烈,因为它直接打击了文明的核心和根本——人类本身,打击了他们的身体,打击了他们的心灵。

人类一次次地征服疾病,疾病也一次次地变换“手法”。人类文明每一次战胜这些挑战,就又获得了更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社会组织方式。

近几年来,印度的鼠疫、日本的疯牛病、美国的结核牛、英国的疯牛病、口蹄疫以及其他需严防越境传播的流行性脑炎、森林脑炎、黄热病等疫情警报接连不断。这些动物源性疾病频频突袭,影响之大令人始料不及,忧心忡忡。与此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多元化的发展,全球性恶性传染病不仅给原发区,也给某一地区或全球带来了巨大灾难——1918年在西班牙爆发的世界性流感传染病造成至少2000万人死亡、1957年的亚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共造成全世界150万人死亡。而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典”正在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重大灾害。人们越来越担心自身健康的安全保障问题,更惊讶于为何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的健康环境还如此脆弱。

个案一:美国炭疽危机

当整个国家还沉浸在9.11的巨大悲痛之中时,又不得不面对第二波袭击。

当前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管理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

美国主要在六个方面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了其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当整个国家还沉浸在这场巨大的悲剧之中时,它又不得不面对第二波恐怖袭击——这次是以生化袭击的方式出现的。炭疽病毒粉末通过邮政系统传播,造成多例死亡,引起了全国的恐慌。

回放:个案中的个案

2001年10月15日上午9∶45,美国国会大厦六层一名工作人员打开了一封含有炭疽病毒的信件。此前,该大厦的工作人员已经同许多人一样,在美国遭受前期的炭疽袭击之后,接受了如何应付可疑信件的培训。可疑粉末的出现引起了工作人员的警觉,她立即通知警察。让我们看看接下来事件的迅速处理过程:

09:55 第一现场应对者到达现场,包括警察、突发事件应对人员。

10:00 危险品检测部门到达现场并开始炭疽病的初始检测。

10:15 第一次快速检测呈炭疽阳性。

10:30 通风系统关闭,第二次检测也呈炭疽阳性:诊断医师办公室(Office of the Attending Physician,简称OAP)开始对可能暴露在炭疽粉末中的人员进行鼻腔试纸的检测和化学预防药品的分发。

10:40 六楼的工作人员转移至九楼:鼻腔试纸检测仍继续:此后工作人员被转移至五楼,并与其他人员隔离。

15:00 办公室成员离开大厦。

10月16日早晨,大厦西南区关闭:晚上整个大厦关闭。在接下来的三天,OAP对所有在现场的人员和国会里自愿要求检查的人员做炭疽病毒的检测。

10月16日上午,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The Centers of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 CDC)人员到达现场并开始流行病学的调查。为了识别曾暴露于炭疽病毒的人群,CDC小组界定了受污染的高威胁区域:同时,为了识别可能受污染的设施,CDC开始追踪国会邮件分配系统,并获取五楼和六楼的平面图和通风系统的信息,以及多种环境样本。为了找到每一个可能处于危险区域的人,CDC获取了雇员名单和到访者名单及联系方式。事件发生的九小时内,CDC与OAP密切合作,收集了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第一现场反应者的全部鼻腔试纸样本,并在随后四天送往位于马里兰州的国家海军医疗中心检测:在随后的七天内跟踪首次检测呈炭疽阳性的样本……

从此次事件的前期处理来看,反应迅速、合作有效的公共卫生部门的应对措施有效避免了炭疽病毒的扩散:而良好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有效的抗菌预防战略和基于先前经验的有效管理在此次突发事件的处理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CDC建立了由各领域专家(如数据管理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专家、沟通专家)组成的快速反应小组,这些受过专门培训的行动小组能迅速奔赴突发事件现场,为州和地方提供应急支持。

在整个炭疽袭击的应对过程中,联邦、地区、州和地方努力保持高度协作和沟通,多个系统在同时协同运转。卫生与福利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简称DHHS)通过CDC为州和地方卫生部门提供9.18亿美元的资助,以提高整个应对系统预防公共卫生领域的恐怖袭击、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整体能力。

有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当前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管理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根据总部设在香港的政治及经济风险咨询机构(PERC)2003年对世界各国(主要是针对亚洲地区)处理严重疾病能力的分析,美国的得分遥遥领先(参见前页表)。总体上而言,美国横向的政府职能部门均能协同运作,纵向的“国家—州—地方”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也能高效协调,同时还重视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建立起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网络。

从纵向看,美国传统的公共卫生体系是以“国家—州—地方”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为基本架构的,且由于其联邦制的特点,三级公共部门之间的协作较为松散。9.11事件和炭疽袭击在美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美国应急系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并因此而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公共卫生系统。

目前,美国这套仍处于不断建设和完善中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以新的三级应对体系为基本特点。这个体系自上而下地纵向包括:CDC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HRSA(地区<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MMRS(地方)城市医疗应急系统三个子系统。

CDC成立于1946年,是卫生与福利部(DHHS)的一个部门,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全国性的疾病控制和预防战略、公共卫生监测和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资源整合、公共卫生领域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培养。CDC是整个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的核心和协调中心。

HRSA——卫生资源和服务局(Health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dministration),是与CDC平行的部门,同属于美国卫生与福利部,旨在为所有人提供卫生保健服务。“HRSA医院应急准备系统”主要通过提高医院、门诊中心和其他卫生保健合作部门的应急能力,来发展区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该系统在全国实行分区管理,共设10个区,区内以州为单位实现联动。除了州和地方卫生部门外,其他参与者还包括:州级应急管理机构、州级农村卫生保健办公室、退伍军人卫生保健部门和军方医院、基本医疗保健协会等。

MMRS——城市医疗应对系统(Metropolitan Medical Response System),是地方层面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运作系统。该系统通过地方的执法部门、消防部门、自然灾害处理部门、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第一现场应对人员”之间的协作与互动,确保城市在一起公共卫生危机中最初48小时的有效应对,从而使得城市在全国应急资源被动员起来之前能以自身力量控制危机事态。

从横向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必须是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执法、医疗服务和第一现场应对人员(例如消防员、救护人员)等在内的多维度、多领域的综合、联动、协作系统。

在2001年10月初第一起炭疽病毒袭击事件发生后,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和联邦调查局(FBI)立即被动员起来,帮助各州、地方公共卫生部门和执法部门开展调查。

除健全和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外,美国还加强了危机处理中的国际协作。美国遭受炭疽病毒袭击的报道曾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各国的流行病学家、实验人员和临床医学专家被号召起来应对这场大范围的政治和公共事件。为了与国际合作,CDC在它的紧急事件运作中心(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中成立了国际联合小组。从2001年10月12日至2002年2月2日,这个小组收到了来自70个国家和2个地区的130份意见,它们分别来自各国卫生部、国际组织、医生等。国际社会提供的这些信息和支持对于减轻社会恐慌、防止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提高世界范围内生化袭击的实验监测和预警能力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该小组每天24小时、每周七天不间断工作,与世界卫生组织(WHO)保持密切的信息交流与协作。快速的、可信赖的国际合作是联合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部门的有效方式,应当被广泛提倡。

还有哪些方面有待完善

正如前文所说,9.11事件和炭疽病毒袭击对美国产生了深刻影响,预防、监测、管理以及相应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的建设成为美国新的焦点。

目前,美国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继续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从而提升它在该领域的应急能力。

第一,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准备和预警能力。突发事件的发现、诊断和缓解是一个包含了诸多参与者的复杂过程,加强危机准备和预警能力是防患于未然的关键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确保国家、地区<州>、地方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第二,流行病监测。这个方面的改善主要包括制度化的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以立法规范),流行病监测的培训,迅捷的疾病跟踪能力,有胜任能力的全职管理者和协调人员,与科研机构的良好合作等。

第三,科学研究和实验。国家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实验,为有效应对生化武器、传染病和其他威胁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提供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设备供给,在全国范围建立多级实验室反应网络(multilevel laboratory response network)。

第四,公众健康警报网络(IT技术)。利用IT和网络技术,建立有效的紧急状态沟通渠道,加强对资料和信息系统的保护,从而构建安全的公共卫生信息传递系统,发展全信息技术支撑。

第五,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沟通和信息传递。改善指挥者的沟通观念,在应急小组内建立快速无障碍的联系。同时,利用新闻发言人制度向外界提供权威信息,建立任务报告和评价系统,并确保在第一时间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通知媒体和公众。

第六,教育和培训。动员各相关领域专家广泛参与到系统中来,开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大众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同时将教育、培训融合到以上五个领域中去。

个案二:中国应对SARS的实践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的频繁,地方性事件都可能转变成为全球性危机。

在一个信息交流手段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关于危机事件信息的任何扭曲和遮掩都不可能持久,反倒可能会失去信息主动权。

近十几年我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比较典型的例子有:1987年广西都安假酒甲醇中毒,中毒1641人,死亡33人,双目失明12人:1994年广西柳州假酒甲醇中毒,中毒29人,死亡10人,双目失明3人:1998年广西荔浦县某酒店400人聚餐,349人中毒:1998年震惊全国的山西朔州假酒中毒事件导致296人中毒,27人死亡:1998年桂林霍乱流行:1999年广西灵山、博白、浦北等县乙脑大流行:1999年青海省发生一例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为此耗资1亿元人民币。这些事件给民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如今,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高科技化发展和全球人口交往的日益频繁,我们的社会和生存环境更为复杂,传统的疾病预防控制的地域及空间发生了变化,发生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几率明显增加,处理的难度及复杂程度也进一步加大。仅从病原体之一的病毒看,在迄今发现的4000多种病毒中,有100多种可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新的病原不断被发现。近20年世界上发现的32种新传染病,其中半数左右已经在我国出现。据统计,目前已登记的化学物总数达4100万种,我国农药产品有1.4万个,年产量100万吨,这些都隐含着化学中毒事件比以往更为频发的危险。这次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在国内被不准确地称为“非典型肺炎”或“非典型性肺炎”)的爆发和扩散,更对我们的公共卫生应对体系提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面对SARS,我们的缺陷在哪里

总体上,从此次SARS的蔓延和各地的应对来看,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还有漏洞,传染病预警系统并未建立或健全:极个别地方出于“报喜不报忧”的心态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疫情信息上报不畅,疫情对公众的透明度很低,导致各地民众的“信息短缺”,容易走要么极端麻痹、要么十分恐慌两个极端:应急的横向和纵向协调机制和能力都很缺乏。这些都在事件前期致使SARS危机的应对难度大为增加。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的频繁,地方性事件都可能转变成为全球性危机。同时,在一个信息交流手段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关于危机事件信息的任何扭曲和遮掩都不可能持久,反倒可能会失去信息主动权,造成更大的混乱,加剧危机。

为什么我国现有的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在SARS的挑战面前完全丧失了效能呢?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还存在众多问题。就现实观察而言,我国在传染性疾病、地方病与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方面的技术手段仍然比较落后,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疫情、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的快速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更显不足。目前,我国重大疾病预防问题异常突出,一些重点传染病的流行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乙肝病毒、结核菌感染人数众多。此外,艾滋病快速蔓延,部分地方病、寄生虫病流行仍然十分严重。

在应对和管理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运作机制方面,我国当前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反应队伍和相应保障机制,这严重影响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变能力和疾病预防控制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没有为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提供适当的法律余地,这一点在这次SARS危机中得到体现。此次在广东出现的非典型性肺炎非我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35种危害较大的传染病之一而是一种冬春季易发疾病,也没有强制就医的法令规定,这给初期的疾病预防和控制造成很多麻烦。2003年4月10日卫生部研究决定,将非典型肺炎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

(2)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及职能部门(包括财政、公安、工商、农业、教育、民政、运输、环保、新闻媒体以及爱国卫生等有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没有从法律层面加以规定,往往出现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3)缺乏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队伍和快速诊断试剂及先进的仪器设备,应急物质储备不足、应急经费不足以及快速检验检测手段落后。由于实验室条件的落后,目前多种病毒与细菌的分离、研究不能进行,一些不明原因疾病不能进一步确定。

(4)在重大疫情的预警、公布制度、国际援助等方面也存在严重的缺陷。什么时候应该公布或者不应该公布,造成重大损失该由谁负责,似乎都没有太具体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尽管有一些疫情上报方面的原则规定,但并没有如何向社会公布的规定。

(5)在有关生物、化学和核恐怖应急预案和体系建设、反生物恐怖培训、全国各级救灾防病专家库、相关技术与物质储备、参与国际反生物化学恐怖网络等方面亟待加强。

(6)缺乏突发事件情况下的法律援助和心理救助制度,民众应对危急情况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应对能力较差,卫生安全与健康保障系数较低,连“缺米缺盐”的谣言都有很多人相信,一旦出现更大的疫情或灾情,后果不堪设想。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温家宝总理在4月13日的全国“非典”防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从非典型肺炎的防治情况看,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还缺乏应急反应的能力,要抓紧建立全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做到一旦发生疫情,就能够及时掌握,并采取措施有效防治,快速遏制疾病的传播和蔓延。随着去年底我国局部地区发生“非典”疫情至今,公众对政府立法的期待日益迫切。

首先,注重综合性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体系的建设。该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应当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疫情防治和舆论宣传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建设有权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起全国性疫情特别是突发性疫情信息系统,加强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

对于政府来说,应当从法律、机构、人员、社会意识、民众技能等多个方面,从危机的预警准备、危机的快速反应、危机后的学习等不同环节加快我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危机管理的常规化和法制化”,增强社会整体的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时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适应性,构筑一个从政府、军队、媒体到民间组织等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国家危机应对网络。

其次,要建立开放、透明和及时的信息披露和公共沟通机制。在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信息传播渠道的基础上,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扩张,大众传媒在塑造价值观念、强化公众意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等诸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今信息技术及传播手段的多元化趋势,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舆论引导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众多信息渠道,如电话(包括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特别是网站论坛、电子公告版)等。面对如此多元的信息渠道,危机管理主体在各个阶段都应该主动寻求与媒体的合作,建立与媒体之间畅通的交流通道,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这就可以大大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稳定公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第三,加强民众的健康知识宣传,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全民应对能力。

危机管理(包括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是对一国政府能力的严峻挑战,更是对民众和社会整体能力的综合考验。在通常情况下,公众是突发性危机事件直接威胁的对象,也可以称他们为直接的“受灾体”。此时,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便成为政府危机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而公众自身的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便成为决定政府危机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此次SARS危机凸现我国民众健康意识和危机应对技能的薄弱所在。

需要充分注意的是,SARS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个契机。令人欣喜的是,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建设一个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实践操作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4月25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情况时介绍,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通过建立全国公共卫生组织指挥体系,完善疾病监测、信息网络和实验室鉴别诊断网络,提高控制疫情的应急处理能力。可以预见,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处理体系的建设将指日可待。▲

清华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SARS危机应急课题组

组长:薛澜:

主要成员:彭宗超、张强、钟开斌、朱琴、叶胜舟、于剑

本文执笔人:钟开斌、朱琴

本文定稿:彭宗超

阅读背景

我国现有的关于传染病的法律和文件:

《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2月)、《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1991年10月)、《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6号、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施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卫办发2001112号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中央—省—地市—县”四级疾病控制与预防工作网络

卫生应急事件 篇7

1 基层乡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

基层乡镇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主要涉及传染病与食品卫生, 由于农村卫生条件差, 传染病和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已成为基层乡镇应急管理重点关注的对象。加强对基层乡镇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防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它对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维持基层乡镇正常生活秩序, 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 基层乡镇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1.1 重治轻防, 应急预案流于形式。

基层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导致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而所分管的工作范围较广, 任务繁重, 加之自身硬件设施条件不高, 投入显著不足, 预防保健工作薄弱。虽然基层乡镇都已制定了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但往往流于形式, 与医院和疾控部门联系不密切, 各自的知识面交融不多, 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一旦出现危机, 很难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1.2 食品卫生管理有疏漏

基层乡镇有不少集市, 集市上有不少的流动饮食摊点, 贩卖瓜果的摊贩也相当多, 他们的卫生条件都很难予以保障, 这些都增加了公共卫生管理的难度;农村每逢红白喜事, 都喜欢大操大办, 临时的流动餐馆食品卫生条件不高;更由于乡镇公共卫生条件不高, 这些都极易引起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患发生, 究其原因, 就在于食品储存、加工不当导致食品变质或受污染。由此可见, 基层乡镇公共突发卫生安全形势严竣。

1.3 卫生资源配备不足

基层乡镇公共卫生条件差, 卫生资源配备不足, 从而严重制约了防疫能力, 导致计划免疫工作不到位。虽然不少基层乡镇也设立了卫生防疫站, 但专业公共卫生管理人员数量明显不足, 缺少必要的进修和继续教育的机会;由于卫生工作人员医疗水平和设备设施有限, 当他们面对稍复杂的疾病, 无法进行导医, 基本上不具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

1.4 公共卫生知识缺乏

我国乡镇民众受教育水平不高, 公共卫生知识更是严重缺乏, 难以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无法掌握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技能;基层民众平时忙于营生, 对自身安全问题基本不考虑, 对轻微的身体不适不以为然, 对周围的卫生安全状况漠不关心;简单地把公共卫生理解为搞清洁卫生, 这种错误的认识也给疫情的扩散和传播埋下隐患。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 民众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意识和预防处理措施, 影响基层乡镇公共卫生事件的顺利处理。

2 基层乡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策略

基于以上所述, 笔者认为, 面对基层乡镇公共卫生事件的突然发生, 如何走出管理困境, 笔者建议:

2.1 健全应对管理机制

基层乡镇有不少集市和农贸市场, 人员密集, 活动集中;也有不少农村中小学实行寄宿制, 学生集中住宿。不论是基层群众还是在校学缺乏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相关防范知识, 导致集贸市场和一些寄宿制学校均存在着发生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诱因。对此迫切要求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要积极加强对基层群众和学生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知识的宣传与培训, 以建立长效的预防机制, 建立健全应急机构和应急队伍, 完善相关制度和应急预案, 适当储备应急设备药品, 以提高处理常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

2.2 加强对集市在内食品管理

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集贸市场流动饮食饭点和寄宿制学校食堂的管理监督, 实行食材采购和加工的公开化、透明化, 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接受学生群体的监督;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也要加强与工商部门合作, 做好食品经营店的食品安全工作, 使之提供安全的外部食品就餐环境, 减少基层乡镇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几率。

2.3 调动已有资源

应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当实行多个部门的联动机制, 现阶段急救中心和红十字会承担公众急救培训任务, 疾控部门承担传染病防治及疫情监测职能, 由此, 可以实施应急联动与院前急救结合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模式, 必要时可让医院、疾控中心、消防、公安系统同时出动, 由指挥中心合理调度救援力量进行应急管理;做好后勤保障与物资供应, 做好所需药品、消杀物品、医疗器械、预防用品的采购和储备以及救援人员的生活等后勤保障工作。多管齐下, 才能更好的确保事件得到及时处理,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2.4 加强卫生安全教育

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要积极加强基层群众的卫生安全教育, 提高他们的公共卫生意识。要善于找出基层群众的知识盲点所在, 然后针对不同文化层次采用不同方式, 开展危机教育;强化基层群众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忧患意识, 开展广泛的卫生知识宣传, 以群众感兴趣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公共突发事件知识普及;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和知识讲座等, 实施知识竞赛、模拟演练比赛等, 真正使使人民群众将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卫生应急事件 篇8

1.1 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职责,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公众卫生防护为重点, 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三个时期和常态工作的特点和内容, 全程实施对下级疾病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⑴事件预警期 (发生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和报告、预测预警。⑵事件发展期: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提出和实施防控措施;应急技术培训;应急健康教育和促进 (动员和宣传) 。⑶事件转归 (事件缓解) 期:危险因素确定;事件危害性分析;评估控制措施;事件发展趋势的评估。⑷常态工作:疫情监测、报告和信息收集;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立;疾病控制专业人员 (包括村医) 和医疗机构有关人员培训;应急演练;健康教育和效果评估。

1.2 对医疗救治机构的技术指导

指导医疗机构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 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指导医疗机构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的报告工作, 指导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并定期检查实施情况;定期培训医院内疫情报告和从事医院感染控制人员。指导医疗机构对群体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进行报告、病例分析和总结;指导医务人员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样品采集。指导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 包括流行病学调查、采样、病人隔离、消毒等工作。

1.3 对社会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

对农、林、煤、铁、民航等行业的疾病控制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的疫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措施进行技术指导。负责辖区内社会相关部门/机构的有关人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识的培训;为相关部门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供技术支持;对社会相关部门实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动员/健康教育和防控措施提供技术指导。

2 各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所发挥的作用

2.1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人员的应急培训;实施国家级应急工作或专项工作时, 制订工作和技术指导方案, 并组织实施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指导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重大中毒事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实施;负责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实验室建设、检测技术的指导, 以及指导建立和完善网络实验室成员单位的沟通和管理机制;指导并参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调查和处理, 如有必要, 可应有关部门 (或卫生行政部门/疾病控制机构) 的邀请, 现场指导地市级应急响应级别 (较大)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建设和运行实施技术指导。制定有关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规范, 指导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执行有关标准和规范。

2.2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对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全面指导。制订辖区内长期和短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技术指导规划和实施方案;制订辖区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指导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国家应急规划或专项应急工作的开展;指导和参与较大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理;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为市县两级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流程的制订提供技术指导;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预测预警以及网络正常运行;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技术、队伍、物资的应急储备;培训辖区内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制定相关考核标准、管理制度, 指导医疗机构实施。对辖区内农、林、煤、铁、民航等行业的疾病控制机构的疫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措施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为社会相关部门制订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供技术支持;对社会相关部门实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动员/健康教育和防控措施提供技术指导。

2.3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对县级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制定辖区内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核标准并进行评价;指导县级机构做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以及网络运行;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理;为县级实验室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实验室人员培训;指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应急准备。指导辖区内的医疗机构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应急预案、疫情报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消毒隔离、个人防护、院内感染、传染病与中毒诊断等工作, 并及时督导、检查和评价。指导辖区内/属地的农、林、煤、铁系统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报告工作;负责指导辖区内社会相关部门/机构, 如部队、学校、托幼机构、餐饮行业、公共场所、大型企业、建筑工地、劳改监狱、社区等单位相关人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识的培训;为辖区内社会相关部门制订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实施, 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动员/健康教育及防控措施提供技术指导。

2.4 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指导辖区内的社区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应急工作;培训乡医和社区医务人员的应急知识;指导做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指导做好辖区内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医院感染控制, 并及时督导、检查和评价。

3 应急指导的方法

采取定期指导与不定期指导相结合、系统/全面指导与专题指导相结合、绩效评价和质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3.1 制订指导计划与实施方案

制订年度指导、培训、考核计划, 根据本辖区的具体工作情况, 确定目标, 突出重点, 规划长期指导、项目指导、具体工作指导、培训指导、考评指导等内容项目, 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同时, 制订实施方案, 明确目的、内容、方式及组织分工、考核评价等内容。

3.2 专家论证完善组织有关专家审查和完善指导计划和实施方案

3.3 队伍组建和培训

确定和培训承担指导、检查和培训任务的人员, 强化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技能, 保证指导工作有效进行。

3.4 具体实施

3.4.1 召开专业例会

通报辖区内年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计划、工作重点、项目实施内容等, 通报指导和考核工作事宜。

3.4.2 项目培训和指导

结合重点工作和新的项目, 培训基层工作人员, 并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 随时解决和解答疑难问题。

3.4.3 传达与指导

将上级部门的有关工作指示精神、工作要求、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传达到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基层单位建立新技术、新方法;为预案的完善和修改提供技术指导。

3.4.4 现场工作指导深入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现

场, 采取调研、走访和座谈等形式进行沟通, 发现问题, 及时进行评估并解决问题;在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时, 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带教基层人员, 示范各个环节的处置工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习、演练, 上级疾病控制机构应派出专门人员给予指导和点评;现场对应急储备的种类、数量、调配制度、储藏条件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3.4.5 实验室建设指导

指导完善下级疾控机构的实验室建设, 培训实验室检测人员, 提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要求, 制订有关实验室工作规程, 考察实验室检验检测质量, 推动辖区内各级实验室能力建设。

3.4.6 编发信息资料

编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信息资料, 包括国际信息、国内相关部门信息、防控信息、技术方案、健康教育资料等, 及时下达。根据各级疾病控制中心的职能, 各级机构收集和编制内容应有所侧重。

3.4.7 督导与检查指导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下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业务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 制定标准, 督促工作开展。在督导和检查中, 发现问题, 进行指导。

3.5 效果反馈和评估

定期或不定期询问或检查基层工作, 采取资料审核、座谈、问卷、盲样考核、现场操作等方式, 评价基层接受指导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 督促基层工作有效开展。同时, 采取信息反馈和主动问卷调查形式, 获得基层对指导的内容、方法, 指导人员的胜任情况及指导效果的评价, 评估指导工作绩效, 及时调整和完善, 最终达到双赢。

3.6 质量控制

卫生应急事件 篇9

关键词: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护理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 社会危害的严重性等特点, 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的影响。高等院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 具有人群聚集、密切接触、年龄集中的特殊性, 也是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易发场所, 直接影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126名护理人员, 其中男性8名, 女性118名;年龄18-41岁, 其中护士76名, 护师41名, 主管护师9名;中专85名, 大专31名, 本科10名。

1.2 方法

对126名护理人员进行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的护理知识进行培训, 并对培训前、培训后突发事件应急的护理流程掌握程度、救护物品准备情况、突发事件应急执行过程正确情况及突发事件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比较。

2结果

对126名护理人员进行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的护理措施进行培训, 间断培训2个月, 课程62学时。对培训前、培训后突发事件应急的护理流程掌握程度、救护物品准备情况、突发事件应急执行过程正确情况及突发事件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

注:经统计学分析, 培训前、后观察内容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

3讨论

3.1 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3.1.1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制

高等院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有不可预知性、突发性、紧急性、危害性和不确定性等。坚决贯彻执行卫生部会同教育部共同制定的《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 (试行) 》[2]。学校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 组成相应的工作小组, 明确传染病爆发疫情、不明原因疾病和其他重大事件防范控制的责任人和报告人, 规范报告程序。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条例第19条规定的情形之一时.必须按照规定报告, 不得隐瞒、缓报、谎报, 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3.1.2 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培训

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指出“应当对公众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专门教育, 增强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3]。在学校老师和学生通过讲座、板报、发放宣传页等方式进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以便于学校疫情发生后能准确、及时报告,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3.2 突发事件应急的护理参与:

3.2.1 护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或应急流程[4], 第一线护士接到重大事件发生消息后的第一时间内利用电话口头逐级上报或直接上报医院和护理部一护理部接到消息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一护理部尽可能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做出初步判断一制定行动计划, 并传达下去, 行动结束, 进行记录总结。

3.2.2 护理突发事件应急培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指出“定期对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 定期组织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5]”。制定并落实全体护士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和技能等业务学习计划, 有针对性地进行应急知识和急救操作技能训练;采取全院培训与重点科室培训相结合, 专题讲座和技术演练相结合方式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原则, 突发事件中群体伤员的抢救, 集体食物中毒的救治;护理人员在高危环境下的职业防护, 及对传染病知识培训等

3.2.3 演练制定的对预案

依据护理突发事件应急流程 (程序) 进行模拟训练, 结合临床设置意外及突发事件模拟救护场景, 设置不同病例的急救护理流程及抢救技能重复性训练, 将急诊、急救等各种操作技能融入到模拟培训中。采用护士与护士、护士与护士长之间针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扮演不同的角色, 进行应急反应和采取相应措施的情景模拟培训。以锻炼护士在突发事件情况下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 积累应急经验, 以全面提高护士对应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应对能力。

3.2.4 护理心理支持教育

由于突发事件往往病情严重, 发患者数众多, 急救场所气氛紧张等均能造成护理人员心理大的波动, 应通过不同形式, 向护士提供心理支持, 减少可控制性职业压力[6], 缓解工作压力, 降低心理应激性, 保证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通过对126名护理人员进行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的护理进行培训, 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规范了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 确保应急反应的速度和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丙杰.美国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及其启示.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 21 (1) :60-61.

[2]谢庆堂, 肖中兵, 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建设.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5, 21 (1) :60-61.

[3]许国章, 周爱明, 朱利利, 等.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控制对策.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4, 20 (6) :539.

[4]龚震宇, 林君芬, 夏时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 25 (12) :26-27.

[5]疾病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报告一问题与对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8.

卫生应急事件 篇10

1 一般情况

常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三角沿江开发带, 居于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南通等城市组成的城市都市圈。2009年, 全市户籍人口106.64万人, 暂住人口74.13万。地区生产总值1230.7亿元, 财政收入189.9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20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5元。全市公共卫生资源充足, 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05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所, 社区卫生服务站217家, 卫生技术人员5423人, 医疗机构开放病床4712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99.7%, “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 人们安居乐业, 享受着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的改革成果。

2 基本做法

2.1 切实加强领导, 把卫生应急作为政府惠民实事工程加以实施

开展创建江苏省卫生应急示范市活动, 对于提高卫生应急工作水平, 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 卫生、安监、农业、教育、发改、宣传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把创建工作作为政府的目标任务、惠民实事工程, 摆到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部门协调, 形成合力, 营造政府决策创建, 部门参与创建, 人人关心创建的社会氛围, 有力地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全面展开。

2.2 加大卫生应急的财政投入, 强化卫生应急的基础建设

为了整体提高卫生应急的能力, 市政府以卫生应急的基本建设、物资储备为抓手, 加大卫生应急的财政投入, 加快卫生应急的软硬件建设。市医疗急救中心投入资金4000万元, 完成迁建工程, 并开通120专线电话, 与110联网, 配备电脑调度台、电子地图、急救车载电话、负压车辆、负压担架、GPS车载定位系统, 确保120院前急救功能的实现。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分院投入资金3500万元进行改建, 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能满足收治各种传染病的救治中心。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各镇分中心投资500万元, 建成基础环境、技术平台、应用软件系统比较完善的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市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投资300万元, 添置卫生应急指挥车、卫生应急检测车以及卫生应急物资、检测器材, 建成市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

2.3 加强卫生应急预案的体系建设, 构建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的卫生应急预案的体系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主要目的, 不仅在于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启动预案予于处置, 更重要的是未雨稠缪。根据预案有关预防、应急准备等规定, 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做到有备无患, 防患于未然, 最大限度地化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隐患, 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 我们对照国家、江苏省有关卫生应急预案、卫生技术方案,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修订和完善了22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收集、整理了36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制定了卫生应急工作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 市、镇医疗卫生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亦分别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基本形成了从政府、专业机构、社区等多层次、较紧密的预案体系。

2.4 建立平战结合的卫生应急队伍, 全面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为了增强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实战水平,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特点, 按照“分类组队、统一管理、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 组建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 (含生物恐怖) 、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 、职业中毒 (含化学恐怖) 、生活饮用水污染、群死群伤、风险沟通和健康育等6支卫生应急处置队伍, 选择103名事业性强、作风过硬、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人员, 担任卫生应急处置现场专家指导和专家库成员。市、镇医疗卫生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亦分别建立卫生应急小组、病人救治小组。由此, 加强了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中的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卫生应急专业队伍作为卫生应急处置的技术骨干,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始终保持24h通信畅通, 做到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2.5 科学运用信息网络平台, 加强疾病监测,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

通过信息网络平台, 加强疾病的动态监测, 建立健全疾病预警机制, 对突发事件的防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全市建立44个传染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点, 正确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江苏卫生信息系统中疾病监测、健康监护、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艾滋病综合防治、学生因病缺课、食源性监测、慢性病自动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的信息系统, 主动开展疾病监测数据分析,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 及时发现疫情和事故苗头, 并定期编制疫情分析简报, 报送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 为政府采取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6 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培训与演练, 大力提高卫生应急处置技能

在创建活动中, 采取多种形式, 分层次地开展全员培训, 着重对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开展业务培训。市医疗急救中心举办医疗急救培训班, 对100名医务人员进行为期1周的急救培训, 对1000名非专业人员进行为期1d的急救培训。并有组织、有计划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的应急演练。演练过程严格按应急处置的规范操作, 进行专家点评和专业评估。通过卫生应急专业培训与演练, 使广大卫生应急的专业人员, 熟悉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识别、预防、监测、预警、控制、处置、救援的核心技术, 提高卫生应急的专业技能。

3 体会

3.1 政府领导重视、财政保障到位是创建卫生应急示范市的关健

卫生应急在突发事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任何类别的突发事件都离不开卫生应急救援、卫生心理疏导、卫生应急处置等。但卫生应急又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 依赖政府的支持和经济的支撑。在当前我国突发事件频发时期, 我市政府把卫生应急工作作为执政为民, 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摆到议事日程, 下发创建实施方案, 强化组织领导,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把卫生应急纳入国民经济计划, 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 使创建工作得到稳步的推进与发展。

3.2 职能部门积极主动, 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是创建卫生应急示范市的根本

卫生部门作为创建工作的职能部门, 在当好政府参谋, 组织实施创建工作中, 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创建活动中, 卫生部门与市编办研究, 解决在市卫生局增设卫生应急办公室的建制;与市教育部门联合, 部署学校传染病的防控;与市安检部门协作, 开展毒源调查和职业病危害企业的专项整治;与市财政、市采购中心配合, 加快采购的行政审批速度;与市宣传部门联系, 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社新闻媒体, 广泛宣传创建卫生应急示范市的目的、意义。由于卫生部门积极主动, 建立部门联动协作机制, 在创建活动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

3.3 广泛发动, 共同参与是创建卫生应急示范市的基础

江苏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市建设标准涉及组织体系、决策指挥、预案制度、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信息管理、应急队伍、宣传发动、合作机制、应急处置等10大类48个指标。要保质保量完成这些任务指标, 就必须广泛发动, 全民动员, 共同参与创建活动。市创建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动员会、阶段工作推进会, 编制创建动态简报, 深入宣传发动。并建立组织体系、应急指挥中心、专家库、信息管理、应急预案、物资储备、宣传培训、综合协调8个工作组, 全面负责创建督导工作, 使创建的各项工作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 为如期完成创建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卫生厅苏卫应急 (2010) 3号关于修订印发《江苏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县 (市、区) 建设标准》的通知。

上一篇:数码绘画艺术的特征下一篇:会计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