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竞争优势

2024-05-18

波特竞争优势(精选十篇)

波特竞争优势 篇1

关键词:山东建筑业,钻石理论,竞争优势

0 引言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钻石理论”是竞争力分析的有力工具。该体系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同业竞争、相关产业等四类要素组成的钻石形象地描绘竞争环境,揭示了在某一区域的某一特定领域影响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的各因素,诸如信息、激励、竞争压力、基础设施和人力与技能库等[1]。图1中的菱形钻石体系以这四大关键要素为支撑点,彼此环环相扣,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钻石体系是一个双向强化的系统,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文章根据“钻石理论”,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和建筑企业的竞争状况等四方面分析山东省建筑业的竞争优势。

1 生产要素优势分析

生产要素是指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需的一切投入品,如劳动力、土地、天然资源、资本与基础设施等,是任何一个产业处于最上游的竞争条件。下面从人力资源、资本及基础设施三方面分析山东建筑业在生产要素条件的竞争优势。

1.1 人力资源

建筑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山东是我国人口大省,2009年末人口数量是9470万人,为全国第二,占全国总人口的7.09%,同时,山东人有吃苦耐劳、勤劳朴实的品质。2009年山东建筑业从业人数286.46万人,占全国建筑业从业人数近8%。预计到2020年,山东省每年将有100万左右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可为山东建筑业的发展提供充裕的人力来源。为了提高建筑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山东省各级建筑业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教学单位自1987年以来,已累计培训项目管理人员25余万人,特殊工种及一线工人90多万人,为山东省建筑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资本资源

从企业资产结构角度来看,近几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建筑业企业个数及其在建筑业企业总数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城乡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数量及其所占比重则呈上升趋势。山东建筑业的国有建筑企业改制已达62%。集体建筑企业比例位居全国第一;外资企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说明山东建筑业的产业资本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

1.3 基础设施资源

山东省历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特别是80年代以来,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截止2009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22.7万公里,基本形成了“五纵四横一环”公路网的基本格局,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44.3公里。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达4283公里,位居全国第二。省内的京沪铁路、京九铁路纵贯南北,胶济铁路、新石铁路横贯东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铁路运输网。目前全省拥有沿海港口26处,万吨级泊位68个,基本形成了以青岛、烟台、日照三大港口为主枢纽港,龙口、威海等为区域性重要港口的多层次共同发展的港口格局。全省已有青岛等5个国内二级机场,经营国际、地区、国内航线245条,可直达国内外50多个城市。

2 需求条件分析

2.1 国际市场需求

据有关资料预测,2010年世界贸易额将增长9.5%左右,预测世界经济增长率3%左右,全球跨国投资增幅将会达到15%左右,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对近几年国际225家大承包商的国际营业额分析表明,石油化工项目增长迅速,占建筑业总额的26%,与长期占据榜首的房屋建筑市场并列第一;交通运输(主要是铁路和地铁)项目增长速度达到25%以上,达到243亿美元。根据国际最大200家设计公司的营业额分析,石化项目、交通运输、工业制造、电力和环保市场比较看好。我省建筑业在电力和交通工程项目具备较强的实力,在这些领域应该大有作为。

2.2 国内及区域市场需求

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在今后10年,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将高达2700亿美元以上。因此,未来10-20年,应是我国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时期。有资料显示,作为越来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环境工程市场将成为最有潜力和发展远景的一个市场,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对于环境工程的投入均有显著增长。我国重要省市在未来5-10年中投资规模将达40000亿。按照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规划,预计今后10年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总投资将超过15000亿元。我国城镇化进程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城镇化进程正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并将会持续15年左右。据统计,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相应地增加城市消费和公用设施需求可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2]。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城镇人口将达到6.3亿,到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可达到60%。21世纪初期山东省城镇化进程将进入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将由目前的36.7%提高到2015年的55%,15年大约转移农村人口2000万人,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服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给建筑业带来工程建设的空间,还为建筑业产业升级,从单纯的工程施工向投资、建设、运营、服务一体化提供了机遇。从基本建设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01年山东建筑业基本建设投资是18.29亿元,2002年是29.65亿元,在2003年达到了65.99亿元,增加速度和数额均居全国第一位。同时,山东省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00亿元,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00亿元,20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134.6亿元,20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537.0亿元,20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435.4亿元、20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031.0亿元[3]。基本建设投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扩充将为山东建筑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加大,每年达到1万亿以上,将重点建设六条铁路、七条高速公路通道、三大港口、两个空港和烟大跨海轮渡,重点开发建设四大煤炭矿区和一批大型火电项目,开工建设两到三个抽水蓄能电站和液化天然气工程等。我省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发展战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投资的继续加大以及未来五年将实施的“一群一圈一带”战略(“一群”即东部半岛城市群,“一圈”即中部济南都市圈和“一带”即鲁南城市带),都将给我省建筑业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

3 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分析

3.1 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

据国外测算,房地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可带动关联产品增加1.5-2个单位。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和产业自身的内涵扩张,可以推动建材、钢铁、机械、电器、家具、化工等基础产业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和第一位的。为了实现在2020年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的小康居住目标,我国房地产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每人每年新增住房面积1平方米左右,人人有适当的住房,逐步实现每户有一套功能合理、舒适实用的住宅;城镇商品房开发投资年均增速20%左右;全国城乡每年新建改建住宅总量(含必要的配套设施)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超过30%。根据我国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远景规划,未来10-20年,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还将增加2亿多。房地产业虽然容易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但对房地产业的有效需求、投机需求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房地产业的巨大投资和稳定发展会有力地拉动山东建筑业的发展。

3.2 建材工业发展的影响

建材业的发展与基本建设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紧密相关,受建筑业及房地产业的发展直接拉动。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建材业的直接向后关联系数为0.7,直接向前关联系数0.88,其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别为1.0994和0.5965[,这说明建材业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较大,与其他部门相互关联的程度高。建筑业与建材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业是建材产品的主要市场,同时,建材业又是建筑业的重要支撑产业,建筑业的发展对建材业有着强劲的拉动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建筑业每实现1万元产值所直接消耗的建材制品价值为0.276万元;建筑业每增加1万元产值将直接和间接拉动建材产值增长0.348万元。根据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提供的报告,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建材工业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发展速度将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3到4个百分点。预计到2010年,建材工业产值将会达到1万多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山东是建材业的资源大省、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建材业是山东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二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目前已形成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三大主导产业以及新型建筑材料等多产业、多门类、多层次的建材工业体系。山东建材业的实力规模完全可以保证建筑业的充分发展。2009年,我省建材工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和主要产品产量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4 建筑企业的竞争状况分析

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建筑业企业89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这两项指标在全国处于前列,说明山东建筑企业总体规模大。一级及以上资质企业占企业个数比例为2.5%、二级企业、三级企业比例分别为20%、77.2%,企业的资质结构基本呈金字塔分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总承包企业占建筑企业总数比例为53.3%,专业分包企业比例为46.7%。此外,山东建筑企业的总承包、专业分包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在经济效益方面,山东省建筑企业2009年完成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如: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产值利税率、工程结算利润及收入等指标均排在全国前列,说明山东省建筑业经济效益较高、较好,相关联的经济指标之间关系也是和谐的。此外,在2009年,山东建筑企业完成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均在全国排名第二位,建筑企业的施工能力较强,并且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质量管理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东省建筑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生产要素方面,山东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为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作业层劳动力保证;此外,山东建筑业的产业资本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同时,山东省建筑企业的实收资本较高,资产负债比例适中,资产利税率较高,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具备了快速发展条件;山东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基础。第二,在需求条件方面,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为建筑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区域市场需求对山东建筑业发展更为明显,山东经济进入良性、快速的发展阶段,将给建筑业带来巨大的商机。第三,在关联产业方面,房地产业未来50年将是稳定发展的时期,对建筑业的影响也是非同一般的;建材大省可以满足山东建筑业的发展需要,并且建材质优价廉可为山东建筑业的竞争优势提供强力支持。第四,企业方面,山东建筑企业总体规模大,从业人数多,具备了规模优势、效益优势及比较强的竞争优势。总之,山东建筑业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产业及企业竞争力等要素都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为下一步实现科学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2]林书香.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波特论竞争战略和战略选择 篇2

三种基本战略

总成本领先战略

总成本领先战略通常靠规模化经营来实现。所谓规模化,通俗的说法就是“造大船”。而“大船”必须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联系起来才有意义。如果仅仅强调规模之大,而不注重成本之低,那么这种所谓的“规模”就同古埃及法老造金字塔、中国秦始皇筑长城无异,不具备经济学上的成本分析意义。只有类似于福特汽车在20世纪初期通过流水作业线把T型车价格降到二百多美元,以及更早一些时间的卡耐基把每吨钢材价格降到十几美元的举措,才是真正的规模化经营。国内有些人简单地把企业并购扩张理解为规模化,而不注重“航母”和“舢舨”的单位成本比较,有失规模化的真谛。

规模化的的表现形式是“人有我强”。但是这个强首先不是追求质量高,而是价格低,

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低成本地位的公司仍可获得高于本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换句话说,当别的公司在竞争过程中已经失去利润时,这个公司仍可以获利。企业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不是要开发性能领先的高端产品,而是要开发简易便宜的大众产品。正是这种思路,使工业化前期的企业往往选择这一战略。它们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过去只能由上流社会甚至皇宫王室享用的奢侈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至今,这种战略依然有效。波特就以哈尼斯费格公司(Harnischfeger)为例说明该战略的作用。1979年,这个制造起重机的公司只有15%的市场份额。后来公司重新设计产品,在质量可被接受的前提下绞尽脑汁降低成本,采用模块化部件和新的结构设计,以便于生产和维修,降低材料消耗,建立低成本的装配线,采取大批量零配件订货以压低采购价格。这些措施使该公司的产品价格下降了15%,而市场份额迅速增长到25%.可见,总成本领先战略往往立足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研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表现为市场份额的扩大。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说简单一点就是“与众不同”。凡是差异化战略,都把成本和价格放在第二位考虑,首要的是看能不能做到标歧立异。这种标歧立异可能是独特的设计和品牌形象,也可能是技术上的独家创新,或者是客户高度依赖的售后服务,甚至包括别具一格的产品外观等等。

波特竞争理论的局限性 篇3

首先,新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化迅速,企业通过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获取竞争优势日益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一般性”战略受到严峻挑战。波特的三种“一般性战略”核心仍是在选择业务范围,但是,在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对于许多中国企业而言,“怎么干”已比“干什么”更加重要,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的核心。好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将影响甚至改变行业游戏规则,帮助企业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

其次,波特将成本领先与差异化视为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企业标新立异就必须牺牲成本优势,或者采用成本领先就必须放弃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新兴市场不断涌现,个性化需求旺盛,产业市场甚至可以被无限细分。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是要素(功能实现的载体)与元素(产品的文化衍生)的有机结合,企业通过改变要素、改变元素组合可以将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有效统一起来,例如中关村华旗资讯赋予MP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差异化与成本领先有效结合了起来,一举打开国际市场,获取了巨大成功。

最后,产品模块化结构的形成直接推动形成了产业结构模块化,标准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标新立异战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IBM利用模块化技术推出360型电脑后,产品模块化被全球迅速关注,产品模块化迅速扩散至汽车零部件、移动终端甚至金融等众多产业领域,模块产品的通用性和兼容性备受关注。现实产业发展中,产业标准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模块产品的生产者必须遵循产业标准,产品标新立异空间受到极大遏制。

总之,在新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化迅速,波特竞争理论在我国的适用局限性日益明显。因此,在学习大师经典理论的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波特竞争优势 篇4

(1) 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 2009年广州市登记服务外包合同额6.88亿美元, 执行额4.04亿美元, 其中离岸合同额5.92亿美元, 同比增长173%;离岸执行额3.38亿美元, 同比增长98%。今年1~6月, 广州在服务外包及软件出口信息管理系统登记的服务外包合同额4.0亿美元, 同比增长56.2%, 执行额2.7亿美元, 同比增长65.6%。

(2) 高端集聚态势明显

目前, 广州服务外包产业高端集聚态势明显:软件设计和开发服务是广州市主要服务外包业务之一, 形成了包括微软等在内的一批重要企业;包括汇丰银行等16家国际金融机构的外包业务形成广州金融服务外包的特色;汇聚了国家、省、市等各类研发机构210家研发服务则是广州市最具潜力的外包业务。

(3) 研发设计、动漫创意等新兴行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广州大力发展网游动漫和设计产业, 天河软件园的网络游戏软件基地、越秀区的动漫星城为主的广州设计港形成了各具特色区域布局。另外, 目前广州有600多家外企从事承接本企业内部或境外母公司的研发、设计业务, 其中独立研发中心10家, 包括美国安利、瑞典爱立信、丰田汽车培训研发中心等。

2 广州发展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波特范式分析

波特认为, 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此外, 模型中还加入了机会和政府两个变量。这四个基本决定要素和两个辅助变量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竞争优势理论的钻石模型。以下就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对广州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要素进行分析, 评估其竞争优势。

(1) 生产要素分析

广州是珠三角的地理中心, 毗邻港澳是广州发展服务外包的一大优势, 另外, 广州位于东南亚经济圈的几何中心, 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力, 为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人力资源方面, 广州市拥有包括中山大学等, 国内外知名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63所, 培养研究生的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24所, 拥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146家, 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7个, 同时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学术团体建立了合作关系。

(2) 需求条件分析

跨国公司既是承接服务外包的主体, 也是服务外包的需求方。目前投资广州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累计达170家, 广州累计已吸引境外投资企业19.216家。在国际市场上, 印度、香港是出口主要市场, 分别占48.96%和32.09%, 其他市场主要是欧美市场。从国内市场来看, 我国具有数目庞大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他们都是服务外包的潜在客户。

(3)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分析

广州市是国内三大通信枢纽、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互联网三大国际出入口之一, 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20Gb/s, 宽带城域网带宽达60Gb/s。广州港是华南地区的大型综合性港口, 国际海运通达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国内三大航空枢纽之一, 机场已开通航线110多条, 与国内外100多个城市通航, 是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和深圳航空公司的基地机场。便利的交通环境为广州服务外包的发展, 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009年, 广州市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 服务贸易进出口超过120亿美元。已通过CMMI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有66家, 服务外包企业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广州在邮电通信、金融、网络游戏等领域发展迅速, 涌现出海格通讯等一批国家规划内重点软件企业。

(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分析

(1) 在自主创新和研发方面, 广州软件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广州医药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在承接生物产业技术研发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研发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 (2) 在产业规模和企业专业能力方面, 广州软件产业规模偏小且增长速度较慢。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9年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显示, 广州入围的企业只有4家, 且排名在50位之后。另外, 相对于国内的北京、深圳和上海等软件业迅速发展的城市来说, 广州的软件业增长速度明显落后, 其销售收入在六大城市中排名最后, 广州BPO承接企业在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方面也落后于我国主要大城市。 (3) 同业竞争方面。比起服务外包发展已经十分成熟的印度、爱尔兰等国家, 中国还处于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服务外包在国内的竞争也很激烈, 如上海、北京由于大学数量众多在人才供给方面较充足, 上海金融环境较完善也吸引不少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大连在承接软件外包业务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此外, 在区位上由于和日本、韩国等的距离较近, 又具备大量日语、韩语人才, 因此, 在开拓日韩市场上具有不少优势。

(5) 政府分析

为进一步推动服务外包发展, 广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服务外包发展的意见》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广州示范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投入10亿元以上促进信息技术服务外包 (ITO) 和业务流程外包 (BPO) 的发展, 鼓励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投资, 支持人才引进和培训, 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扶持资金和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6) 机会分析

广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面临各种发展契机。第一, 国际服务业转移加速, 有助于广州引进国外新的服务产品、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高端的专业服务, 有效提高广州服务外包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二, 泛珠三角、广佛同城化和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不断深入, 促进了广州服务输出的扩大和服务市场的拓展;第三, 2010年亚运会的承办, 将直接对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第四, CEPA实施后, 广州己经成为香港离岸BPO的重要承接地。它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既坚固了广州服务外包产业的基础, 又为广州提供了大量的发展机会。

4 结语

(1) 优化服务外包软环境。借鉴国内外服务外包先进城市政府在发展规划、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经验, 制定广州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规划及实施措施;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建设, 提升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积极解决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的一系列问题, 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加强穗港服务外包的合作。广州要充分利用与香港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语言相通的优势, 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广州的企业与产品可通过香港进入国际市场, 同时, 通过香港公司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项目后转移到广州实施, 推进相关领域的全面合作, 重点发展以跨国公司内部外包为主的服务外包;选取香港地区通过CMMI以上的软件企业与广州的优势出口企业结成联盟, 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深化穗港软件合作, 鼓励行业组织和企业间的互访与交流, 实现穗港在服务外包上的合作共赢。

(3) 有针对性地加大和引进外商投资的力度。重点引进服务外包、金融服务、物流、会展、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龙头企业, 推动外资投向知识密集的出口导向型服务业, 大力吸引产业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外资服务外包大项目落户, 力求服务外包项目引进有新突破。

(4) 建设高水平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园区。进一步完善现有园区, 整合园区资源, 完善园区电子商务平台, 使现有园区成为高水平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园, 成为广州服务外包发展的保障与强力引擎。

(5) 加强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高校教育中, 开设服务外包课程, 并增强与服务外包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设立广州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 聘请服务外包行业高级人才, 从事广州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的教学, 使基地成为服务外包人才的孵化中心。引进服务外包高级人才, 向服务外包紧缺应急的项目管理人才和关键技术领军人物给予政策倾斜。鼓励跨国公司与广州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资建立高起点、规模化的研发中心, 培养广州的研发队伍, 服务于服务外包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卢锋.服务外包的经经济学分析:产业内分工视角[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2) .

[2]迈克尔·波特 (美) , 陈小悦.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 2005, (8) .

波特竞争优势 篇5

首先潜在的进入者

当一个行业经营得非常成功,行业的吸引力很高,即它的增长力非常高的时候,会有很多企业想进入到里面,或者已经开始进入。前者叫做潜在的进入者,后者叫新进入者,这对于行业中现有的企业来讲,就构成了进入威胁。

替代品

过去喝茶,现在年轻一代喝可乐这类软饮料,这里软饮料就是一个替代品,替代品也构成了一种威胁。市场价值的转移,就是由于替代品的出现,造成了原有产品的价值被替代品转移。例如可乐的包装,最开始是玻璃瓶,后来被铝罐代替,后来又出现塑料包装。由于包装材料的不同,原来做玻璃瓶的企业受到铝业和塑料业的威胁,价值发生了转移。也就是说,玻璃行业的价值转移到铝业和塑料业上来,所以替代品的出现对行业现有企业来讲,就构成了一种威胁。

在北京,现在比较流行星巴客,星巴客在美国是很典型的一个经营成功的案例。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思路转变,咖啡过去是放在超级市场,以低廉的价格去出售。西雅图的一个叫星巴客的公司,出于一种精品屋的考虑,把欧洲的咖啡文化——大家在咖啡馆里休闲、看书、聊天,引进到北美,价格一杯一个多美元。对当地的居民来讲,这个消费并不高,即便咖啡一袋或者是一公斤很贵,但消费一杯,大家还支付得起,而且味道口感很好,所以就逐渐产生了精品屋这种文化,并很快推动了咖啡业的销售。现在中国也引进了这些洋快餐、洋饮料,对传统饮料产生很大的冲击。替代品的威胁实质就是一个市场价值的转移,它和你现有的竞争、现有行业的竞争是不一样的。

决定替代品威胁有三个因素:

1.价值

就是替代品相对价格的表现。一罐可乐的价格和咖啡的价格相比,在消费者心里有一个基本的标准,觉得还值。这个是一罐一元多美金,那个一罐也是一元多美金。但用人民币可能相差得就比较大了,星巴客的咖啡一杯是十几元,可乐只有三元多。这个差距比较大,可乐也就很难被替代。但是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可以发生变化,这要看对价格的敏感程度。

价格敏感中常讲盐和糖,这两个弹性不大,糖可能价格便宜,大家消费得多一点;而盐的价格不管怎么变化,都是刚性的——就是说它的消费量是一定的,不可能盐便宜了,大家多消费,盐贵了,大家就少消费。价格对于替代品来讲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也要看到一个弹性和刚性的问题。

2.转换成本

就是不使用原来的产品而使用替代产品。例如可乐的包装,过去是玻璃瓶,现在用铝,这个转换成本代价高不高?加工、生产用别的材料,别的设备、技术是不是需要重新更换?如果需要,代价也很高的话,可能替代品就不会起很大的作用。

3.顾客使用替代品的倾向

顾客是否愿意使用替代品,对于替代品的偏好如何?北京传统的中式快餐现在被洋快餐替代了很大一部分,这就表示顾客在选择快餐上出现了新的倾向,更多地采用过去没有的替代品,这也是对国内企业的考验。进入WTO以后,会有更多的替代品的出现,企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如何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防范替代品的进入,就需要你认真地去研究。

购买者的购买能力

手机报发展困境的波特竞争力分析 篇6

关键词:手机媒介 手机报 波特竞争力模型

一、手机报是传统报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机会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已不仅是私人的通讯工具,而成为可以传送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的多功能媒介,同时手机的便携性可以充分利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使得人们随时随地与外界沟通成为可能。3G、4G的发展和三网融合成熟后,将进一步促使手机朝大众化媒介发展。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威胁到已有媒介的生存空间。但即使到了电子传播时代以及手机带来的互联移动时代,旧媒介也没有消失,反而相互融合,在新的环境下寻求变革。比如广播在电视产生后,其功能空间就从“广场”转变为私密性的“卧室”。同样,手机报也是传统报业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寻求新的发展出路的一种选择。因为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变的,变化的是人们接触信息使用的媒介。手机报也只是适应这种变化。在历史上,新闻业选择报纸作为承载物质并非偶然,是因纸质便于携带并且能长久保存。而如今手机的便携性已经超过了纸质,并且手机的即时性和个性化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新闻业的载体从纸质移转到手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截至2012年3月,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接近10亿,这就意味着通过手机这一媒介,新闻能够接触到比传统报业更多的受众,手机报市场前景广阔。

手机报虽然是传统报业寻找出路的必然选择,但自2004年我国第一份手机报开通以来,其发展却没有预期的乐观,反而困境重重,因此甚至有人提出手机报只是一种过渡,不会长期存在。笔者认为手机报将作为一种常态成为新闻的另一个载体,其困境主要在于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弱。

二、利用波特竞争力模型分析手机报行业的发展

波特竞争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关于分析行业竞争环境的模型,包括“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行业内竞争”。笔者就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手机报整个行业的发展困境。

(一)内容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弱

首先,手机报的产业链框架是作为内容提供商的纸媒负责编辑内容,网络科技公司提供适合手机报的软件系统的技术和设备,运营商掌握的用户资源则是目标人群。这样的结构就限定了手机报的发行渠道只能通过中国的三家网络运营商,造成发行渠道的单一,使得从手机报到受众的通道阻塞,即同一区域的受众能收到多份手机报,这也加剧了手机报内容的同质化。另外,手机报优于传统纸质报纸的一个方面在于其能够收取订户的订阅费或者浏览网站的流量费而不用完全依靠广告收入。但是由于手机报特殊的发行渠道,所有的收入都必须由报纸、网络科技公司以及运营商三方分成,且报纸分成只占少数。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纸的广告收入一直不断减少,传统纸媒不得不在承担广告收入减少的同时投入大量的资金开辟手机报市场,这无疑会恶化报纸产业的生存境况。但目前这种发行渠道并没有替代性,使得传统报纸从一开始就处于弱势。

(二)手机报行业内竞争激烈且潜在进入者多

自2004年我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诞生以来,我国已有1500多种手机报。不仅有各区域性报纸开通的手机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全国性报纸也开通了手机报。而且目前地区性报纸尤其是都市类报纸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阶段,传统报业的战火无疑会延续到手机这块新大陆上。以报业发达的广州为例,该市拥有《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6份日报和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周报,而每一个报纸都开通了手机报。另外,该市市民也可以订阅其他全国性手机报,以致广州市的手机报多达39种。此外,手机报作为一块充满潜力的新土壤,其他媒体以及运营商也看准了其潜力。比如中国移动开通了自己的《新闻早晚报》并且是订阅量最多的一份手机报,同时它还和新东方合作创立了《M-Zone英语》来争取年轻用户;而以《电影爱好者》为代表的杂志也纷纷开通手机报以扩大市场。可以预见的是,以后将还会出现更多满足受众不同需求的手机报,这个领域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三)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手机报的替代产品多

一方面,随着3G、4G的继续发展和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都将在手机屏上寻找新的空间。另一方面,手机因需要兼顾接听和通话的功能及具备便携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屏幕不能太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手机报承载的内容,这就意味着手机报的内容主要是作为一种提示性的精练化内容。此外,手机的上网功能使用户可以直接连接到网络搜寻多样化的信息,而且人们可以使用微博等工具主动发布消息,并即时转发和评论,这些都是手机报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手机报不仅要和视听新闻竞争,也要和同样是文字新闻的各类网站竞争,其优势进一步被削弱。

(四)手机报用户的议价能力强

首先,手机报用户只有一个接受平台即手机屏,但是却可以选择各类型的手机报。手机用户的多种选择,使得手机报成为买方市场。其次,目前手机报的盈利方式主要有“收取彩信定制用户的订阅费,按时间计费,WAP网站浏览以及广告收入”三种。就订阅费而言,用户通过一定的订阅费可以每天接到讯息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第二种按时计费的方式在互联移动时代则不具有竞争力。因为目前网络运营商已经推出了包月上网业务,花订阅手机报同样的钱也可以浏览新闻网站。手机报仍然是采用“推”的方式编辑内容发送给用户,而手机上网却使用户完全主动采用“拉”的方式,用户的主体性更加凸显。第三种广告模式是媒体获得生存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手机报广告还有一个适应期,毕竟手机是一个私人媒体,广告的无孔不入将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并且手机报广告不同于报纸广告可以利用版面大小的冲击力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如何运用手机有效表现广告也还在探讨期。所以在手机报与用户的关系中,用户的议价能力强,手机报处于弱势。这对手机报造成了诸多挑战。

结语

中国手机报至今已有8年历史,其发展也由初期的欣喜转变为现在的困境重重。纸媒向手机报发展是不可扭转的趋势,这就要求传统纸媒认清手机报整个行业的发展困境,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战略,实现手机报的良性发展。

波特之中国商业银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篇7

国内商业银行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主动, 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从容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对本行业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知彼知己、知环境方可游刃有余。本文将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 结合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环境对当前中国商业银行业内的竞争态势分析, 希望能对银行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波特模型简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 于80年代初提出, 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波特指出, 一般而言, 一种产业的结构, 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 一个产业的结构是由五种竞争作用力 (competitive force) 共同决定的。这五种竞争作用力分别是:进入威胁、替代威胁、客户价格谈判能力、供应商价格谈判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这个图示, 就是著名的“五力模型”。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 企业之间的竞争不能仅仅看作是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较量, 而是由五种力量共同作用的一个系统。除现有竞争对手外, 企业的客户、供应商、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生产商都影响着竞争态势。波特认为在任何产业中都有五种竞争力量决定着产业的竞争强度和竞争规则, 它们从整体上决定着产业的赢利性。

由于产业中存在着上述五种竞争力量, 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管理者必须对企业自身及竞争对手进行综合分析, 尽可能地将自身的经营与竞争力量隔绝开来、努力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影响行业竞争规则、先占领有利的市场地位再发起进攻性竞争行动等手段来对付这五种竞争力量, 以增强自己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实力。

二、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中国商业银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要分析行业的竞争态势, 首先涉及到的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无疑就是这一行业所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根据笔者的了解, 目前由于政府的管制政策, 中国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产品有两种:信用产品和服务产品, 即包括货币的收付、各种形式的资金借贷和融通, 以及种种与货币信用有关和与之相联系的金融服务等, 具体而言可以大体分为:存款、借贷款、结算、信用担保、投融资、代理、信托、租赁等及各种形式的表外业务等产品。业内的各种竞争就是围绕着这些产品或服务展开的, 而这些产品本身不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另外纵观这些产品的产出过程无非是业内经营者把政策资源、人力资源、货币资源、信用信誉资源、技术资源以及银行机构的有形载体的整合过程。了解了这些以后, 我们可以根据波特经典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1.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竞争的激烈程度

现有的竞争对手以人们熟悉的方式争夺着其产业中的地位。发生这种争夺, 或者因为一个或几个竞争者感到有压力, 或者他们改善自身处境的机会。在大多数产业中, 一个企业的竞争行动对其竞争对手会产生显著影响, 因而可能激起竞争对手们对该行动进行报复或设法应付。这说明, 各个企业是相互依存的。那么, 对同一产业来说, 影响其产业内部的竞争激烈程度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产业中是否有众多的或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 (2) 该产业的市场增长速度怎样; (3) 是否存在过高的固定成本或过高的存货成本; (4) 是否存在重大的战略意义; (5) 企业退出壁垒怎样等。就目前来讲, 业内主要的竞争力量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新进入的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 他们之间可以划为同一个战略群组, 其规模、组织机构和各方面能力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他们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 他们大都拥有强大的经营零售网点和地域文化优势, 在客户群体的认可度及信用信誉系数都是不可怀疑的, 其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已有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其他竞争对手所不能匹敌的;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拥有机制灵活、历史负担轻、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管理理念相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相对先进, 而它又熟知中国国情, 对国内的文化习俗有很好的把握, 这相对外资银行来说又是一个相对优势;外资银行则拥有相对成熟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优厚的人才储备及国际融资和国际信用优势, 但其因为进入的时间较短、中国国家政策因素以及其自身相对中国市场的很多不足之处, 使其很难在国内银行业占据优势地位。可见任何一方要在本行业内占据绝对优势是不可能的。再加上第二个因素国内银行业市场增长率低。另外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对任何一方都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对国内的重要意义自不必说, 对国外而言, 中国市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充斥着大量的商机, 一旦获取这部分市场, 就相当于搭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列车, 对外国商业资本的登陆中国无疑会提供很大的便利。最后就是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及技术贡献率对任何竞争对手而言都不能构成进入障碍, 任何一位业内竞争者都面临着巨大的退出成本, 所以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不可能缓和。

2. 新进入者的威胁

对于一个产业来说, 进入威胁的大小取决于进入壁垒和新进入者可能遭遇的现有守成者的反击, 如果进入壁垒较高或者新进入者认为严阵以待的守成者会坚决的报复, 则这种进入威胁就会较大。那么, 国内银行业的进入壁垒怎样呢?现有竞争者是否会对新进入者进行全力反扑呢?首先看一看国内银行业的进入壁垒问题, 除去其他行业不谈, 商业银行业的进入壁垒因素主要集中在规模经济和政府政策这两个要素上, 尤其是后者。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的特殊主体, 有其固有属性, 比如高负债率和高风险性和强大的社会效应等, 这些都要求商业银行要有一定量的资本并且在经营上要有一定的规模。由规模经济所引起的进入壁垒对国内将要注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新进入者) 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对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 (新进入者) 而言则不在话下。而政府政策这个因素则完全不同, 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国内商业银行的进入壁垒, 对于国内银行业来说, 政策壁垒是主要壁垒。中国政府对外资银行的经营开设, 设置了严格的业务和地理限制, 中国商业银行业真正面临外资银行的强大竞争威胁要在三年以后。政府政策所引起的进入壁垒还表现在另外一些方面, 比如国内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限制了国际通行的混业经营模式。而这是与时代潮流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是不符的。解除混业经营的限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到那时国内银行业因其单纯的经营方式将会受到更多新进入者的冲击。

3.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买方的产业竞争手段是压低价格、要求较高的产品质量或索取更多的服务项目, 并且从竞争者彼此对立的状态中获利, 所有这些都是以产业利润为代价的。如果出现以下情况, 则认为该产业的买方集团是强有力的: (1) 相对卖方的销售量而言, 购买是大批量和集中进行的; (2) 从产业中购买标准或非歧视性产品; (3) 买方转换成本低; (4) 产品对买方的产品质量及服务无重大影响; (5) 购买者掌握着充分的信息; (6) 购买者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前向整合, 替代卖方某些职能或产品。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商业银行的买方, 它们分别是:工商企业、政府事业单位、普通消费者。那么它们的侃价能力怎样呢?下面分别来考察。商业银行的产品从量上可以分为两类, 即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批发业务的买方一般来说是工商企业和政府事业单位, 其在购买商业银行产品的量上是较大和相对集中的, 故其侃价能力相对而言也是较强的。其次再来看商业银行产品的买方转换成本。商业银行销售的大部分产品是标准的无差异的, 对买主而言可以购买任何一家的产品, 不存在很高的转换成费用;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 买主们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大大改善, 无形中也提高了买主的侃价能力;而现在有些大型企业往往自己内部设立内部银行或资金结算中心,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买方的前向整合能力。另外零售产品的买方尽管实力较弱, 但可以根据银行产品的无差异性自主选择不同的银行来提高起侃价能力。总之可以说, 商业银行业的买方侃价能力是分析现有行业状况的重要因素, 同样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与买方相反, 供应商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所购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的威胁向某个产业中的企业施加压力。商业银行主要“原料”不外乎三种:资金、人力资源、政府政策, 其相应的提供者也是很显然的, 主要就是买方集团的同质群体、现有人才储备、政府相关政策制定及监管部门。由于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率而导致其资本金中借入资金和各类存款所占绝对的优势比重 (甚至高达95%) , 另外供方有很大的买方选择空间, 仅这两个因素就注定了供方的优势地位和强大的表决权, 再由于行业供方和行业买方的一体化特点在另一方面加强了他们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和人们素质的提高, 人力资源的供方也在无形中不断提高其侃价能力。政策供应者在博弈中的地位更不必说。这样商业银行业的供方地位也同样不可忽视。

5. 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威胁

广义的看, 一个产业中的所有企业都与生产替代产品的产业竞争。替代产品设置了产业中企业可获取利润的定价上限, 从而限制了一个产业的潜在收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企业政府的直接融资正在迅速扩大, 正在调整着原来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资本结构。再有就是中国特殊的分业经营政策, 把原本为互补产品的其他金融类产品推向某些商业银行产品的替代一方, 比如保险业的一些保险产品就属于这种情况。另外国内正在兴起的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管理咨询公司所提供的产品也不断蚕食着商业银行业产品的既得市场。

由上面的分析, 我们就不难理解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业内的困境, 也可以看到目前面临的机遇和威胁, 同样也可以预测将来要面对的挑战和机会, 从而从容应对纷繁变化的行业环境, 作到胸有大局, 随机应变。

参考文献

[1]麦克尔.希特等著:战略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7

[2]徐益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研究, 2002

[3]周勤:管理经济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4]王方华吕魏:企业战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波特竞争优势 篇8

湖南旅游业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 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体系和产业规模, 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2006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确立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重要地位, 湖南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加入WTO后, 国外饭店集团和国外资本大规模进入湖南市场, 其资本、管理与技术的大规模渗透, 饭店产业得以全面发展。但饭店产业布局上过分集中在沿京广线两侧城市和张家界旅游区域, 高星级饭店过分集中在省会长沙的主城区, 造成区域性的竞争过度与竞争不足;产品类型以单一的观光接待型为主, 与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与产业形态不相适应。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 (Micheal Eporter) 认为, 市场存在着五种基本竞争力, 即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基本竞争力的状况及综合强度最终决定着产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和获利能力。本文拟应用波特的这种“五种竞争力模型”对湖南旅游饭店市场现状和市场环境进行分析, 试图为发展中的湖南饭店产业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二、湖南省旅游饭店市场竞争状态

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对现实的产业主体来说, 进入壁垒高而退出壁垒低是实现经营利润的理想格局。然而无论规模壁垒、技术壁垒还是政府壁垒, 都导致我国饭店产业市场准入门槛低,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不可避免。

湖南旅游饭店建设始于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主要是在政府部门原有的招待所基础上改造的。从市场总体供给来看, 近年来湖南旅游饭店彰显出极好的增长态势。随着外资饭店和饭店管理集团的入驻, 湖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7年底, 全省共有旅游星级饭店586家, 床位数21.6万张, 此外还有大量的没有评星的旅店、宾馆和农家乐。据湖南省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不完全统计, 2008年高星级饭店增长迅速, 目前在建、待评、在评的四、五星级饭店达20多家。未来几年湖南省高星级饭店仍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而且主要集中在省会长沙和旅游业最发达的张家界, 以及经济迅速发展的常德、岳阳等地, 而各类中低档旅游饭店、经济型饭店将凭借其经营的特色化、风格的多样化、主题的鲜明化、价格的低廉化等竞争因素, 与高星级旅游饭店分享市场份额。

从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来看, 现行房地产政策和政府部门的招商引资政策催生了房地产+饭店投资的新模式。在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先改”原则指导下, 广东黄河、北京中坤等大批民营资本纷纷进驻湖南, 并将饭店产业纳入到战略成长体系中。广东黄河集团投资50亿的洞庭湖国际公馆已经启动, 该项目以建造一个高尔夫球场和一个五星级饭店作为主体, 以高端休闲度假客人为消费群体。

连锁经营加品牌效应也是潜在进入者的重要威胁。近年来国外饭店集团如喜来登、假日等纷纷进入湖南市场, 凭借品牌的市场吸引力, 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强有力的网络支撑等有利条件, 在省会长沙高档饭店市场占据优势地位, 而且已开始从高端品牌向品牌组合延伸, 从中心城市向岳阳、张家界、娄底等二线城市渗透。与此同时本土品牌也在不断成长, 以华天集团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在全省各地投资规模不断增大, 形成以湖南华天大酒店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旅游企业共32家, 资产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要素, 初步构建起了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旅游产业体系。

2、替代竞争对手的威胁

饭店资产专用性强, 沉淀成本高, 加上饭店空间上的不可移动性, 导致饭店经营的灵活性较小, 转行或退出壁垒都较难。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一批特色饭店、主题饭店凭借其清晰的市场定位, 鲜明的产品特色, 准确的目标市场等优势, 表现出极大的发展空间。各种经济型饭店、公寓式饭店的发展给湖南现有饭店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各种小而精巧的商务型饭店对饭店市场也构成了不小的压力。以长沙市饭店公寓为例, 到2007年底, 长沙市有近50余饭店式公寓, 主要集中分布于市中心的CBD内, 其中芙蓉、天心、雨花三区占据了其中的68%的份额。它们以每月3000———4500元/套的租金, 保持70%以上的出租率抢占着中低档次饭店市场。而在湖南著名旅游区张家界市, 随着如家快捷等经济型连锁品牌饭店的入驻, 对现有的低星级饭店、家庭旅馆等住宿设施更是带来巨大压力。替代竞争对手的这种威胁使得顾客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客源被严重分流。与旅游饭店争夺客源的主力军还有社会餐馆、娱乐业。尽管它们的产品线不如饭店完整, 但却在各自领域形成了较高的专业化程度, 显示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在一些民俗风景点和农业示范基地、乡村古城旅游中, 各种家庭旅馆、“农家乐”等则更是直接对饭店的优势———住宿发起了冲击。近年来湖南大幅度改善的交通状况, 如全省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及民航班次成倍增长等, 都为顾客提供了更多消费选择。

3、客源市场的压力

我国星级旅游饭店评价体系对推动饭店业与国际接轨, 促进饭店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星评标准也对饭店市场的发展带来束缚与制约。湖南旅游产业规模正在不断壮大, 已连续12年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幅, 饭店需求明显增长。2007年, 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达到120.57万人次, 旅游创汇6.42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首次突破1亿, 达到1.08亿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732.71亿元人民币, 相当于全省GDP的8%。但湖南旅游饭店大多以接待商务型、观光型消费者为主, 度假型、会议型、精品主题类饭店产品的开发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大多数旅游饭店产品结构不合理, 单一而不成体系, 产品组合的深度、广度、长度都较缺乏。随着饭店产业的发展, 顾客的消费经验日益丰富, 对饭店产品特性及成本结构等信息的掌握程度不断提高, 同时由于可供选择范围越来越大, 因而不可避免地向饭店提出压低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服务项目的更高要求。反复出现“价格战”, 事实上的根源是迫于顾客掌握了市场的主导权。

从产业的动向来看, 湖南饭店业对旅游、休闲、中短期商务旅行也开始主动介入, 对餐饮、会议、休闲客源的开发取得了明显效果, 并形成饭店业新的成长动力。如全球最大内河游轮公司瑞士维京五星级豪华游轮“世纪天子”和“世纪辉煌”号停靠岳阳的对接和促销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湖南作为中部内陆省份, 星级饭店的投资、管理经营基本上是借鉴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做法, 因此其标准化建设也基本上沿用沿海模式。许多地区大建饭店, 但“求高”心理和惯性仍在继续, 动辄就是三星级以上的饭店。投资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 湖南旅游业的发展相当程度上是由国内客源市场所推动的。随着乡村酒店、青年旅馆、汽车旅馆、经济型酒店等适合大众旅游者需求的住宿设施的发展, 质优价廉的产品市场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4、饭店内部和供应商的压力

饭店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员工工资、福利费用支出大, 人力成本较高。近年来湖南饭店业员工的流动率达30%, 有的甚至高达40—50%, 并且仍在呈现流失率不断攀升的趋势, 使得饭店内部管理成本和人力资本不断上升。饭店业的经营成本还取决于供应厂商的实力。由于供应厂商的规模生产, 产业集群化程度明显高于作为买方的旅游饭店, 这也就使得作为卖方市场的供应商在价格谈判上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并且供应厂商主导饭店业硬件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更换频率, 导致饭店业设备设施使用周期缩短。而由于低议价能力所带来的很小的价格弹性, 间接提高了饭店经营成本。如饭店信息管理系统技术不断升级, 就迫使饭店计算机系统不得不跟进, 使原有正常运转的设备不得不淘汰, 成为无法挽回的湮没成本。

5、饭店同行之间的竞争

近年来湖南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从资金的流向来看, 湖南旅游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宾馆饭店、各类景区、旅游车船、购物设施等方面。旅游景区类项目居第一位, 其次是基础设施和饭店类项目, 其中旅游饭店项目投资36亿。但在表面强大的市场阵容下, 湖南旅游饭店业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2006年湖南星级旅游饭店利润率为负11.99%, 行业整体亏损严重。在“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影响下, 规模经济、产品质量、种类、品牌等并不构成进入市场的重要壁垒, 而饭店业自身进入资本壁垒和技术壁垒较低, 这些因素造成了饭店业的过度进入。如省会长沙CBD区域, 不到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各类高中低档星级饭店、经济型饭店、旅馆、招待所, 几乎占去长沙旅游饭店总数的60%以上。由于饭店是产业链的终端产品, 联合生产程度极低, 有形资产专用性强, 导致退出壁垒极高。这种低门槛进高门槛出的机制导致该区域出现明显的结构性过剩, 同时饭店业的高退出特征相对地强化了人们对饭店市场的持续低进入的印象, 也加剧了产业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总体来说, 随着饭店业的发展, 竞争环境会愈演愈烈。来自供应厂商的压力迫使饭店经营成本结构性上升, 来自顾客的压力要求饭店在价格、质量和服务内容作出更多让步, 大量替代竞争对手和潜在进入者则合力挤压现有饭店的市场空间, 并随时可能改写竞争格局, 现有饭店之间产品差异化程度不断下降, 同质化竞争削减了整个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 这些因素都加剧了饭店企业的竞争。

三、湖南省旅游饭店产业发展对策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人们对旅游的吸引力来自于该区域所依托的旅游资源而不是旅游饭店。这就决定了饭店产业必须以区域内资源优势为基础, 充分利用好区域内资源优势, 使之发展成为自身产业的优势。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国内客源市场的变化。消费者经济水平的高低、可支配的货币多少是决定他们对饭店等级、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要求的重要因素。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实施和湖南交通运输状态的改变, 将促进湖南客源市场的多元化发展。2009年1月湖南启动了“湘景·湘游———湖南人游湖南”的旅游消费派送活动, 向公众派送100万旅游消费券。全省四星级以上饭店免费提供1000间房/天的客房, 全省3A级以上景区免费提供10000张门票, 全省61家国际旅行社免费提供价值183000元的旅游消费券。在此活动的推动下, 湖南商务旅游、公务旅游、会议与奖励旅游市场进一步发展, 休闲与度假旅游市场日渐增长, 促使饭店产业市场细分的深入, 形成休闲、度假、观光、会议会展、祭祖、修学等多元化产品市场。多元化产业结构既可成为区域内优势产业, 提升区域竞争力, 同时也可有效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 提高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2、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完善的产品体系

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完善的产品体系, 有利于针对客源市场, 实施有效定位;有利于开发相关产品, 有效阻止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还有利于提高产品核心竞争优势,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同时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布局的合理必须与区域自然资源 (自然地理资源、水土资源、气候资源与生物资源等) 相适应, 与市场条件 (市场发育适度、区域市场容量大小和质量高低) 相适应, 与外部环境 (国家和区域旅游政策发展) 相适应。

3、适应饭店产业集群化发展组建湖南旅游饭店 (集团) 总公司

集团化发展是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饭店产业关联度高, 涉及吃、住、游、购、娱等多个行业, 同时又与金融业、邮电通信业、房地产等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旅游饭店产业易形成也适合集群化发展方向。近年来, 国际旅游需求从大众化向个性化发展, 饭店的多功能、多样化趋势得到充分体现。饭店产业集群化可融合发展多功能的旅游服务综合体, 如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旅游购物商场、具有度假休闲功能的会议会展场所, 饭店从为旅游者提供体力支持的要素上升到旅游目的本身或上升到精神层次上的享受。集群化发展还可实施饭店功能性融合、区域性融合, 从而创造产业结构上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2]魏洁文.基于波特模型的浙江省星级饭店市场竞争分析与对策[J].旅游管理, 2008, (10) .

[3]戴斌.论中国饭店产业结构优化的宏观目标与路径选择[J].旅游学刊.2004, (4) .

[4]刘伏英.长株潭城市群优化旅游饭店布局的思索[J].企业技术开发.2008, (6) .

[5]孙根年.大国优势与中国旅游业的高速持续增长[J].旅游管理.2008, (7) .

[6]饶勇.我国旅游饭店业向成熟转化时期的竞争特征和战略对策[J].旅游学刊.2002, (4) .

[7]陈炜.我国旅游饭店业集团化问题的产业结构视角分析[J].旅游经济.2005, (1) .

波特竞争优势 篇9

1.1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即波特竞争力模型) 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ichael E. Porter于1979年创立的用于行业分析和商业战略研究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认为:有五大竞争力量决定行业的盈利能力, 选择模型指标系构成因子共有5个, 分别为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目前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该模型如何更好制定企业战略进行前瞻性分析, 研究认为要想获取竞争中有利的局面, 必须要做到“站对队”“、站排头”。而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指的是市场占有率的竞争, 常规的竞争方式可以分为价格和非价格两种。

要高度重视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通常情况下, 潜在进入者会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利润。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市场体制不够完善, 竞争大多都是以降低价格、牺牲利润为主要方式, 而这种方式往往最终结果会是“两败俱伤”或者“伤敌一千, 自损八百”;另外, 潜在进入者会使得原有的市场份额被瓜分, 利润被稀释, 从而使原有的竞争主体利润受损。对于供应商力量的理解主要是指商品供应者以谈判或者其他方式, 最大限度榨取客户利润的能力;而购买者力量则是指客户主体, 在商品选择及购买过程中, 通过谈判以及其他方式获取比表面价格更低的商品能力。

1.2 波特五力模型的优势

由于简洁明晰, 操作性强, 能够融合理论性与工具性, 五力模型相对于适用于企业管理者应用, 通过实践来看, 能够做到统筹兼顾, 客观公正, 确保其最大的应用优势, 一般情况下, 有以下三种作用, 即分析企业市场定位、制定企业经营决策以及辅助分析企业利润等。

2 波特五力模型的缺陷

从实践应用来看“, 五力模型”仅仅是企业用于战略分析的工具, 能够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辅助。但从近年来实践来看, 该模型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仅存在极大的隐忧, 还有可能对企业的战略形成造成误导。

2.1 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影响

在波特“五力模型”当中, 选择五个研究因子做为模型计算指标, 但唯独没有客观环境因素。在模型形成之初, 波特认为环境因素与五个指标间都存在关联性, 因而没有必要单独进行设置。但中国市场环境因素发挥作用极大“, 五力模型”的应用就不再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事实上, 现代企业的种种决策都是在众多重要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开展的。这些环境因素不仅能够独立对五个竞争力中某一竞争力产生强烈作用, 还能够与五个竞争力相互作用。

2.2 没有充分考虑指标动态关系

对于企业竞争而言“, 五力模型”各要素间存在动态对应关系, 如果竞争压力增加, 则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 从而形成新的作用比例, 而“五力模型”没有有效地反映这五种力的动态关系。

2.3 没有充分考虑联动互动规律

所谓的竞争是指企业间的博弈, 各竞争主体都希望通过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而压制竞争者。因此, 某一企业市场控制力的提升必然会引起竞争者竞争策略的改变。也就是说竞争主体间的关系具有互动性和联动性特征, 企业竞争不仅要依靠“五力模型”, 还要充分考虑联动规律造成的关系变化, 及时调整各项任务指标。

2.4 没有充分考虑产业发展规律

每个企业都会对自己覆盖的领域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性, 因而各竞争主体在企业当中的话语权也不尽相同, 而产业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的, 如果盲目进行竞争, 无法准确把握规律, 可能导致“五力模型”不能够准确分析各类因素关系, 其计算结果也不具备权威性和实效性。

为确保企业竞争力稳步提升, 必须要使企业构建完善的联动战略, 而“五力模型”仅能够对业务体系竞争关系进行分析, 却不能分析公司所有业务板块的相互关系对企业整体竞争状况的变化影响。

3 改进“五力模型”的基本思想

3.1 企业竞争力确认

经过以上讨论, 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三条标准判断企业竞争力: (1) 纳入并说明环境因素对企业间竞争存在较大影响, 对不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2) 对竞争主体间地位转变过程进行说明; (3) 对关键因素转变渠道进行引导和控制。结合具体实践, 本文结合“五力模型”确定基本思想。即针对“五力模型”存在的问题, 对企业不同竞争主体关系进行分析, 在确保模型动态运行的前提下, 准确把握竞争状态转化过程。

3.2 基本步骤

一是准确把握对部分有重大影响的要素, 按照相应的计算原则构建完善的分析系统;在模型体系中引入“环境作用力”因子 (如政府政策、国际政治、社会变革以及公众影响等) , 将其纳入“五力模型”, 形成新的计算体系, 以确保在国内的整体适用性。二是分析本企业、产业内竞争对手与产业外竞争者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企业及竞争对手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程度;分析不同竞争状态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 预判未来竞争状态, 并且设计引导竞争状态转移的模式。三是分析企业需求, 对企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 结合存在不足及发展目标, 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发展战略。

4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竞争的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管理理念应用机制

4.1 供应商分析

根据上述五力模型改进方法, 得出银行议价实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反映, 即银行占领供方主要市场情况、供方替代品销售情况以及供方提供产品是否能够让银行存在偏好。一是供方向银行提供的信用资金的替代品问题。银行资产结构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中长期债券所占比例呈现出上升趋势, 而存款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但从金融机构长远发展来看, 环境作用力不可忽视, 供方提供的信用替代品越多, 就会降低其议价能力和水平;二是银行是否占领供方主要市场。通常情况下, 银行的供方分为资金盈余、人力服务。目前, 国内供方仍倾向于首选将盈余资金放进银行, 但随着人们投资理财观念跟随资本市场变化而变化, 其资金分流效应日趋明显。各银行中的人力资源, 其也可以通过“跳槽”向现银行施加压力削弱其人力服务的压力;三是供方产品是否是银行的偏好产品。从存款角度来看, 供方是银行负债业务的主体, 银行推出的服务及信用产品大多都是以存款为基本前提的, 而这种投入品的结构形式, 对银行的议价能力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4.2 客户分析

一是大客户业务相对优质, 主要是指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等, 从其购买的服务及产品特征来看, 大都量大、集中, 对银行的营业收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故其议价能力相对较强;二是通过对大量金融机构业务对比来看, 其服务与产品存在较高的同质化, 对买方而言其区别不足以使自己保持粘性而倾向于随意转换, 使买方的议价能力增强, 从而可以压低银行产品的销售价格;三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 信息对称性逐渐升高, 使人们的金融素养逐渐提高, 因此对金融机构销售产品的结构、特性以及成本也越来越清晰, 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买方议价能力的提升。

4.3 行业现有竞争状况分析

一是随着国内银行发展变迁, 竞争对手开始由国内同类企业转向国际金融体系, 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被极大的削弱;而东道国本土竞争优势明显, 网点终端建设极具竞争优势, 与当地人文风俗结合更为紧密, 当地人一般倾向于到熟悉的银行开展业务, 这些地域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就世界金融体系竞争而言, 市场基本固定, 但银行成立及进入门槛较低从而形成了越来越多银行瓜分一块不增长的蛋糕的竞争局面, 任一银行的竞争行为都会对其他银行产生巨大影响, 行业竞争程度空前激烈;三是是否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对银行生存及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银行通过激烈的竞争, 在目标市场取得主导地位是银行赖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只有保住目前的市场地位, 才能够更好地稳健发展, 履行社会责任, 获取利润。

4.4 潜在进入者分析

无可否认, 潜在进入者对于现有企业生存发展存在较大的威胁, 如果其比例较大, 就会极大地稀释市场利润结构, 如果现有企业对新进入者采取抑制的态度, 则会降低潜在进入者加入的可能性;反之, 新进入者就会比较容易在市场取得一席之位而继续发展抢占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实施, 传统消亡式竞争已经逐渐转化为合作竞争, 想要轻易阻挡新进入者已不是那么容易。所以, 要发挥好壁垒的作用, 能够极大压制潜在进入者参与的可能性。

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看, 进入壁垒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 反映为政府决策及经济规模上, 特别是政府政策性因素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从竞争来看, 规模经济产生的壁垒对国内非国有银行会有较大的影响, 但对于发达国家银行来说, 则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政府政策这个因素却对任何想进入一定区域银行业的金融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譬如对本土银行的保护政策等。

4.5 替代产品和服务分析

从研究体系来看, 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都会与替代品产业产生激烈的竞争, 替代产品使得产业内企业为了增加对购买者的吸引力而不能无限制地追求高利润, 会极大降低领域内的潜在收益。银行国际化发展能够为企业间接融资提供重要渠道和路径, 而直接融资市场银行冲击较大。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总体上升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的融资租赁公司所开展的融资租赁业务, 各类咨询公司以及财务公司提供的商品及服务, 也能够取代银行的部分功能, 使银行这种间接融资提供者受到极大挑战, 其市场份额被大量吞噬。

通过使用改进的竞争五力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众多交织相互作用的影响力因素中, 能够对国内银行国际化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要素主要有两个, 即行业竞争现状及客户议价能力。所以, 制定国际竞争战略时, 必须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特别是客户注意力吸引及转移上要特别关注, 因为银行终端服务的最终落脚点在客户, 只有牢牢盯住客户需求, 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高度融合、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为现代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 同时又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压力。传统竞争大多以区域同类企业竞争为主, 而现在基于不断发展的“大数据时代”, 竞争已经拓展到全国、全世界范围, 竞争模式及关联因素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密集化;通过对波特“五力竞争模型”进行分析, 对管理理念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以期对基于“五力竞争理论”构建的管理理念进行批判与改进。本文第一部分对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的管理理念进行理念性的思考并阐释;第二部分将分析说明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的管理理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缺陷, 进而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方法;经过第二部分的论证, 第三部分将运用补充后的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的管理理念对其实际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战略管理商业银行,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理念缺陷改进

参考文献

[1] (美)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9.

[2]黄丹, 余颖.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金碚, 等.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

波特竞争优势 篇10

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快递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随着国外物流巨头的逐步渗入及国内民营物流快递公司的飞速发展,我国邮政EMS市场份额持续降低,业务收入增长缓慢。适时调整和完善EMS发展策略,成为中国邮政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波特竞争模型分析

迈克尔·波特教授在企业的战略分析中,提出了一个“系统性分析架构”,如下图所示,即一个行业中的竞争,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行业现有竞争者,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顾客的议价能力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决定着行业的盈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入状况,最终决定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企业战略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这五种力量进行博弈分析,以期在竞争中最终成为优胜者。

1.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分析

目前中国国内物流快递业主要有三种类型的企业: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中铁快运,民航快运等国有大型物流速递企业;联邦快递,联合包裹等外资物流巨头;宅急送,顺丰等民营速递企业。

据悉,FeDEX在中国的服务网络覆盖了近220个城市,并计划在未来4-5年内再新增100个城市。UPS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物流和快递赞助商,并在深圳、青岛、厦门等20多个城市设立了代表处。TNT计划到2010年把分支机构从目前的25家增至100家,并为中国1000个城市提供物流、快递服务。DHL已覆盖中国318个城市,开设了50家分公司。虽然四大国际物流巨头的资金、管理、服务等方面和国际递送业务都处于优势,但在国内速递方面的网点建设还有待时日,而且目前国内速递服务整体价格相比还偏高。

以宅急送、顺丰等为代表一批民营速递企业近几年的异军突起,更是打破EMS市场占有率优势的直接因素。民营企业借助其组织形式灵活,人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以低廉的价格快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以上海为例,民营速递企业占据了90%的同城快递业务。不过也正是因为发展速度过快,造成监管的不到位以及部分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使民营快递企业的信誉和满意度受到不少负面影响。

随着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成立,EMS和中邮物流也基本实现了合并,使原本分开的物流和快递业务实现一体化经营,这有助于整合资源应对外资物流企业和国内民营物流企业的竞争。中铁快运和民航快递依托各自的铁路和航空资源,在各自的领域具有相对的优势。

2. 新加入者的威胁

目前,中国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有几十万家。其中参与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约3万多家,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相当分散,产业集中度很低。在这种过度竞争的情况下,经营者的利润空间会被削薄,而新进入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当前的威胁主要是现有民营物流企业间的整合,以及外资物流企业通过收购民营企业迅速在国内快速展开业务的情况。

3. 物流供应商

物流快递企业的供应商主要是运输类和软件技术类,这两项也是物流快递企业的核心内容。软件技术提供对整个物流数据的录入、跟踪、查找和处理,通过必要的硬件技术和软件平台,实现对物流信息的集成式共享,优化物流配送以及质量评价。目前,包括EMS在内的国内外大型物流快递企业已经基本采用了运单条码和数据系统平台结合的技术,可以较方便的实现物流信息扫描录入。

运输是物流最基本的内容,物流快递业务最终要靠物的流动即由发送方到接收方的转换来实现。邮政EMS同铁路和航空都有着长期深入的合作,新时速运递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货运邮政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为邮政EMS提供着铁路和航空的运力支持,这也是EMS的优势。

4. 物流顾客

对顾客来说,价格和服务质量是其最关心的问题。民营快递的价格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调整很快,同城快递价格范围仅在5-8元/千克;国内异地快递方面,江浙沪地区内一般以起价6-10元/千克接件,其余地区10-15元/千克。而邮政E M S则是全国统一起价20元/0.5千克基价加运单信封价格2-3元不等。在国际线路上,国际物流巨头们因为在资源、业务范围等方面的优势,提供的价格比邮政EMS要低;甚至部分国内线路也已经出现了同民营快递相当的有竞争力的价格。

在服务质量方面考虑这样几个指标:上门收件及反应速度、员工服务质量、送达时间、送件范围、丢件率。国内速递平均来说,上门收件及反应速度,EMS略差;员工服务质量,整体趋于平衡;在送达时间上,EMS处于劣势;送达范围,EMS占优;丢件率,EMS较小。国际速递则EMS与外资巨头的差距较明显。

5. 替代品的威胁

目前物流快递业仍属于传统运输业的替代产业,本身还在不断的完善发展之中,完整的取代传统运输业尚需时日,所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有新的替代产业的出现。

三、我国邮政EMS发展对策建议

保持差异化战略,确定成本领先战略的目标应该是现在邮政EMS的战略对策。遍布全国的邮政网点以及顾客的认知度是邮政EMS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国家邮政局和邮政集团公司的分立也为邮政EMS的成本领先目标奠定了基础,使其能以独立企业的身份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根据上文对行业竞争状况的分析,我们从价格、质量、促销这三个方面讨论当前EMS的发展的策略。

1. 价格策略

由上文可知目前快递业内邮政EMS的定价较高,这也可以理解为价格差异化策略。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中,邮政EMS为扩大业务对大客户会有相当的折扣,甚至低至5折,这样的折后价格已经和民营快递基本持平。在一些地区,也有民营快递同时代理EMS业务的情形,并且是以低于标准价格出售EMS快递产品,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引起普通顾客的反感,长期来看对邮政EMS品牌的负面影响将会很大。

针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1)降低EMS标准价格。新标准价格的制定应该参考民营和外资物流公司快递的价格,同时在政企分开之后,也要更严谨的进行成本核算,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测算得出。新标准价格在保持利润率的同时要能体现出竞争力。

(2)规范化EMS产品的价格营销和代理价格。统一对外价格必须是一致的,不能存在几种价格,使顾客对E M S的定价产生疑惑,进而顾虑EMS的经营管理水平。

(3)推出价格在普邮和EMS之间的新产品,邮递速度也是略慢于E M S而快于普邮。目前已经推出的主要针对个人网络商家的EMS电子商务经济快递——e邮宝,就是一种取得了很好效果的产品。

2. 质量策略

对于E M S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重点应该是时效性。根据市场调查,在民营快递开通的地区内,E M S送抵平均时间要长于民营快递。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效率,减少在递邮件的停留时间。特别是在快递的最后一步即投递到户的环节是亟须加强的,这里体现企业的细节管理能力,顾客对于服务质量的评价多会由此处而来。

(2)从技术上提升企业物流水平,例如采用更先进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可以实现在电子标签上存储更多的信息,支持较远距离的扫描和数据传输,并可以同时识读多个标签信息,再辅以相应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将可以加快邮件处理速度,从而达到邮件送达更准更快的效果。

3. 促销策略

长期依托国家邮政的认知度和网点众多的优势不足以保证E M S在快递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继续领先,其龙头地位已经岌岌可危。面对外资物流企业的媒体广告等攻势,邮政EMS必须重视营销环节。

第一,充分利用原有的优势,如遍布全国的邮政网点和邮政11185热线的便捷,结合一定的宣传手段,进一步扩大EMS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二,当前的网络信息时代,要求E M S在传统的营销方式如电视和平面媒体广告等等之外,必须注重开展网络营销。具体可以使用门户网站广告,电子邮件宣传,与网络零售商合作等方式来进行这种创新营销。

四、小结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与邮政E M S竞争对手的对比找出自身的不足,然后有针对的改进和完善,是运用波特竞争模型进行分析的目的。

摘要:目前,我国整体物流快递业持续快速增长,而中国邮政EMS快递业务市场份额持续萎缩。本文基于波特竞争模型对中国物流快递业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比较EMS的主要竞争对手以及行业环境,有针对的提出了EMS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波特竞争模型,EMS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9-10.

上一篇:传播走向下一篇:农产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