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控制器

2024-05-18

从控制器(精选十篇)

从控制器 篇1

一、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可以说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基础, 也是控制范围最广泛的一种控制工具。它规定了各项经济业务的鉴定、分析、归类、登记和编报的方法, 明确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健全的会计控制应实现下列目标: (1) 鉴定和登记一切合法的经济业务; (2) 对各项经济业务按时进行适当分类, 作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依据; (3) 将各项经济业务按适当的货币价值计价, 以便列入财务报表; (4) 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日期, 以便按照会计期间进行记录; (5) 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地表述经济业务以及对有关内容进行揭示。

(一) 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其内容一般包括筹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等诸多方面, 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 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出现预算差异的原因, 并对其进行分析, 研究、采取改进措施, 确保各项预算的严格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控制: (1) 明确预算目标; (2) 合理划分预算项目, 建立预算标准, 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 (3) 加强预算控制, 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 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4) 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 采取改进措施, 确保预算的执行; (5) 明确预算调整的情形与程序; (6) 预算的考核与兑现。

(二) 成本费用控制。

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将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在企业预定的水平上。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涉及到成本费用控制主体的划分进而所带来的责任的归属, 涉及到成本费用控制目标提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所带来的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涉及到成本费用控制组织结构中不同控制层次的权利与责任的界定, 涉及到成本费用控制过程中各部门工作的协调、进行成本费用控制所需信息的反馈内容及速度、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的变化对控制标准的调整及差异的纠正等等。因此, 建立一个充满弹性的成本控制系统、掌握成本费用控制的关键点, 才能使企业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的规划与控制。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 控制是对客观对象, 按照一定标准, 借助信息, 对其施加影响以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的共性规律是控制主体对受控客体采取一定的控制方式, 借助于控制组织系统, 利用信息反馈系统, 实现预定的目标。成本费用控制系统的建立与运行, 应该符合这一基本规律。

二、运营成本控制

企业运营成本控制是区别于会计控制的一种成本控制理念。企业运营成本控制的常用工具范围更加广泛, 包括业务战略、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策略等。运营成本控制通常需要结合企业的收入、市场占有率和降低某些潜在风险等因素来判断。一些在会计控制层次来看是合理的成本控制办法或措施, 站在运营成本控制的层面上来看, 就可能是错误的, 反之亦然。

(一) 业务战略。

假如A企业有10种业务, 其中5种用会计方法分析, 其成本太大, 根本没有利润可言, 甚至会导致亏损。而另外5种的收益不错, 成本很小。但是, 如果这10种业务是一条业务线上的, 如果5种赔本的业务正是赚钱业务的销售基础时, 如果站在会计控制角度要求取消或减少单独看来不赚钱的业务, 一旦如此实施将导致赚钱业务销量的巨大下降。最后导致总销售收入的下降。当销量下降后, 很可能导致边际收益减少, 从而导致单位固定成本上升。所以, 如果企业管理层不能透彻了解成本-收益之间的关系, 很有可能接受一个成本会计提出的削减某个亏损业务的建议。其后果是导致企业更大的销售损失以及成本增加。故应该特别重视管理会计中的量-本-利分析所揭示的销售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二) 质量改进投资。

研究成本控制, 并不完全是简单地单方面考虑削减或降低某项开支, 更多的是研究通过投入来降低开支。当企业发现业务出现质量问题, 大幅度增加业务成本并严重影响销售情况时, 除了研究业务操作过程, 恐怕还要考虑硬件设备维修、更换问题。为向本企业和顾客提供增值效益, 这时候必要的设备投资就成为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手段。站在会计控制的角度来看, 可能没有必要出这笔费用, 但从企业管理层的角度来看, 这就是必要的。关键是必须做出量化的分析并经过反复的论证。类似的投资降本措施包括:投资增加安全监控设施, 以防止偷盗等舞弊损失风险;投资增加消防设施, 以杜绝火灾隐患;在煤炭燃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 将燃煤燃气设备更换为太阳能设备等。

(三) 市场营销活动。

市场营销活动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许多从事企业经营的人通常只是将市场营销理解成扩大市场占有, 增加销售收入。其实企业采取各种活动, 诸如广告宣传、客户拜访、市场促销等活动, 都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通过必要的投入来扩大企业和业务的知名度、美誉度, 通过采取有效的促销活动等, 通常会带来企业销售额度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这种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一方面可以扩大销售, 增加收入, 改善现金流, 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力, 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这些听起来比较“虚”的花钱活动, 正是运营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 这种运营成本控制办法的最大缺陷就是效果评估比较困难, 投入-产出之间难以进行严格的定量分析。运用不当, 副作用也不小。

三、战略成本控制

战略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控制的最高层次, 通常是董事会或集团CEO或CFO考虑的问题。战略成本控制不但要考虑收入问题, 还要考虑融资等企业总体性的问题。站在企业会计成本控制或运营成本控制层面来看是合理的某个成本控制措施, 站在战略成本控制的层次上来看未必就是可行的办法, 反之亦然。

(一) 投资策略。

一些投资, 例如出于提高社会责任方面的环保型投资、慈善捐款;为了达到合理避税目的的策略性投资;为了达到融资目的的包装性投资等, 从成本控制来看, 这些控制措施是亏损的投资策略。从普通投资者的角度来看, 没有一家企业的投资者从一开始就愿意投资项目亏损。但是在现实情况下, 这些从当前来说是亏损的投资, 属于战略成本控制的一种手段, 将来将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成本节约。

(二) 兼并重组。

兼并重组既是一项独立的企业资本运营业务, 同时也是企业战略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措施。由于竞争者的存在, 通常会导致销售价格无法提高, 从而降低销售收入。如果通过一项兼并业务, 将竞争对手合并到本企业来, 形成一定的市场垄断, 则销售价格就有可能得到提高。从成本控制分析来看, 在有边际利润的情况下, 销售额越大, 利润总额越高。这种兼并重组有时代价非常高, 一般运营层面和会计层面的人员可能并不能理解。这里的兼并重组也包括上下游关联企业的重组。然而, 兼并重组有时并不能完全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操作不当反而会增加更多的成本。

当然, 以上三个成本控制层次并非一成不变。在企业实际成本控制过程中有些成本控制措施具有跨层次的特点。例如, 某些新业务的开发投资, 既可以看成是战略成本控制, 也可以看成是运管成本控制;一些环保型的改造投资, 也具有这些跨层次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 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应当服从企业运营成本控制, 而企业会计成本控制和运营成本控制则都必须服从战略成本控制。

摘要: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可分为三个层次, 即会计控制、运营成本控制和战略成本控制, 其中会计控制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基础;企业运营成本控制的常用工具范围更加广泛, 包括业务战略、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策略等;战略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控制的最高层次。

成本控制、从小事做起 篇2

由于没有配备开水器和饮水机,我管理处12人的饮水问题,一直都靠一只3升的电水壶来维持,可能是由于使用年限过久,现在的电水壶经常“罢工”要么不通电,要么不报警,对此电工师傅已反反复复修理了近五次,虽然偶尔会耽误我们的饮水,但依旧坚持坏了就自己修理的原则,为了让大家使用时仔细些,爱护公用电器,已成了管理处周例会的重点工作,对此,我也向管理处主任提出打报告给分公司,申请购买新电水壶的请求,但主任说:“坏了,就及时修,直到修不了为止,到时再打报告也不晚,要为公司节约开支”。

点评:

控制体重 从娃娃抓起 篇3

控制体重从小开始

胎儿期:预防胎儿过重

胎儿期要预防新生儿出生体重过重。孕妇在妊娠期需增加营养,但并不是营养摄入越多越好。如果孕妇体重增加过快,常会导致胎儿出生体重过重,使孩子今后发生肥胖的概率大大增加。

婴儿期:鼓励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研究表明,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多年后发生肥胖的风险显著低于人工喂养儿,而且母乳喂养的时间越长,婴儿以后发生肥胖的概率越低。

儿童期:平衡膳食+规律运动+检测体重

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首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其次,通过增加活动量提高热量的消耗,是预防肥胖的一个重要措施。此外,还要定期帮助孩子检测体重,发现体重增加过快时,应引起重视,及时调整。

控制体重从“细节”做起

儿童处于生长期,所以目标设置和治疗必须是个体化的(即采取适合不同肥胖儿童的治疗方法)。首要目的是恢复能量摄入和消耗的平衡:在摄入显然过多的情况下,在增加能量消耗的同时必须限定热量摄入。

对小儿进行饮食治疗时,要掌握儿童的食物营养特点,以便于对各个年龄阶段和各个病程阶段的儿童制定健康食谱,但总的原则应限制能量摄入,同时要保证生长发育需要,使他们食物多样化,维生素充足,不给刺激性调味品,食物宜采用蒸、煮或凉拌的方式烹调,应减少容易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蔗糖)的摄入,不吃糖果、甜糕点、饼干等甜食,尽量少吃高脂食品,特别是肥肉,可适量增加蛋白质饮食,如豆制品、瘦肉等。

改变儿童的日常生活习惯,规律饮食,食品多样化,重视早餐;进餐时不看电视;避免不必要的甜食和高脂肪食物及软饮料;鼓励步行到学校;少乘坐电梯。

运动疗法要与饮食疗法相配合,如定时就餐,少吃零食,细嚼慢咽等,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控制体重,拒绝肥胖,方能见效。

从控制器 篇4

学术界对于财务控制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讲的财务控制是在一定环境中, 由企业所有者、经营者或其他控制主体, 通过一系列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利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 正确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并使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尤其是决策达到既定目标的系统。可见广义财务控制定义将财务控制看成了一个系统, 拓宽了它的内涵和外延, 这是主张“将财务控制作为管理学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来看待和建设”的学者的观点。而狭义上, 财务控制是指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 控制主体利用相关财务信息, 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占用、耗费进行审核, 发现实际与目标之间的财务偏差, 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 使财务活动按预定的目标进行, 为最终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控制过程。

从狭义财务控制定义可以看出, 财务控制是利用相关的信息来进行控制, 不仅包括会计信息、财务预测信息, 还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财务会计制度等信息;财务控制主要是对企业资金流的控制, 这是由财务管理的性质决定的, 因为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 所以财务控制也是一种价值控制;财务控制的目标是为最终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设定的;并且财务控制是以过程的形式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由此我们可以说, 狭义上的财务控制是企业管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核心, 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 更好的实施财务控制才能完善管理控制的功能, 体现财务管理的价值, 企业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也因有财务控制这根纽带而变得亲上加亲。

二、财务控制在管理控制中的地位

关于管理控制内涵, 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罗伯特·安东尼等认为, 管理控制是管理者影响组织成员以贯彻组织战略的过程, 其目标就是确保组织战略得以贯彻以实现组织目标。马齐里洛等则认为, 管理控制是一套管理控制系统, 是为帮助管理者进行内部协调、持续实现组织目标, 而为信息加工提供便利的一套相互联系的沟通结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管理控制定义为企业为了帮助经理人员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 并促进这些相关部门相互更好地沟通和合作, 在持续的基础上达到企业预期目标。尽管对管理控制的内涵有多种理解, 但是几乎所有的学者或组织都有一个共识, 即现代管理控制衍生于控制论。可以通过分析从控制论到管理控制的衍化, 来理解管理控制的内涵。控制论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目的、控制环境和控制方法构成, 所以依此思路, 管理控制也应由以上要素构成。即管理控制的主体、客体、目的、系统环境、方法。

同为控制, 我们可以用控制论的构成分析管理控制, 也可以用其构成分析财务控制。财务控制主体是公司管理层及财务人员, 财务控制的客体是企业的筹资、投资、分配等财务活动。目标是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 是代理成本与财务收益的均衡, 是企业现实的低成本和未来高收益的统一, 而不仅仅是传统控制财务活动的现实的合规性有效性。财务控制的实现方式应该是一系列激励措施与约束手段的统一。

从控制主体看, 由于财务活动的综合性, 财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主体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从控制的客体看, 管理控制统管整个受控系统, 而筹资、投资、分配三项财务活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而后者正是财务控制的客体, 所以财务控制是管理控制的核心;从控制目标上来看都是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使企业价值不断增值;从控制环境上看, 管理控制系统的环境为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营环境、政治环境等, 财务控制系统的环境除了管理控制系统的环境以外, 还包括企业内部非财务活动所产生的经营管理状况的变化;从控制方法上看, 两者的控制方法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都是通过信息的沟通和分析、各部门的合作与协调来实现控制目的, 但是管理控制的对象比财务控制广泛, 其控制方法也更为全面。所以财务控制从属于管理控制, 并且是管理控制的关键和核心环节。

三、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

本文将财务管理作为从属于企业的微观范畴来看, 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为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内涵是指对财务活动的管理, 即通过对企业资金和资本运筹的管理, 协调与处理企业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资金或资本的运筹效率和效果。在企业管理中, 财务管理是核心, 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必须从财务控制上下功夫。

从企业财务管理环节上看, 主要分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其中, 财务控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以财务预测和决策为基础的财务计划最终需要通过执行来完成, 而要使实际执行情况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必须要有相应的财务控制作保障;对于财务分析, 其分析的对象就是财务活动的执行情况, 是对财务控制效果的评价, 并为下一轮财务控制反馈信息。在组织规模扩大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科学合理地进行财务控制, 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其是实现财务计划和财务目标的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在于事前财务管理, 不在于编制企业财务计划, 而在于促使企业财务计划的实现。要保证财务计划的实现, 必须对企业财务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调节。加强财务控制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关键环节, 从一定意义上说, 财务预测、决策和预算是为财务控制指明方向, 提供依据和规划措施, 而财务控制则是对这些规划加以落实, 没有控制, 任何预测、决策和预算都徒劳无益。

本文将财务控制作狭义理解, 所以它只是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一起附带研究的, 并没有把它单独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进行系统的研究。但这影响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一是由于企业内部多层次的代理关系使财务管理划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多个层次。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分析, 财务管理主要属于经营者和财务经理层次, 而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落实董事会的战略决策, 实施公司预算, 所以称其为执行型, 而不是决策型。二是企业财务活动中必然会与各方发生各种经济关系, 只有解决和协调好企业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集团之间的矛盾, 才能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基于这种认识, 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属于管理学范畴, 它以制度管理为主要特征, 从财务制度上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不对称问题, 协调并指导各部门、单位的财务活动, 从而实现企业总体目标。而财务控制的任务恰恰就是通过调节、沟通和合作, 使个别、分散的财务行动统一起来, 实现企业短期或长期的财务目标。所以财务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四、财务控制、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

财务控制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内部管理控制, 由于控制对象的独特性, 财务控制有两个不同于生产与研发控制、采购与销售控制等其他管理控制子系统的特性。一是财务控制是一种价值控制。财务控制需要借助价值手段来实现, 无论责任预算、责任报告、业绩考核, 还是企业内部各机构和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都需借助价值指标。二是财务控制是一种综合控制。财务控制不仅可以将各种性质不同的业务综合起来进行控制, 还可以将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业务活动综合起来进行控制。

从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来看, 它反映了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 包括:资金筹集和运用的管理, 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 以及流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的管理;资金耗费的管理, 即产品成本形成过程的管理;资金收回的管理, 主要是商品销售收入的管理;资金分配的管理, 包括企业利润形成和收益分配的管理。可见价值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本质, 价值管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追求目标, 以分析性计量方法, 通过衡量企业整体价值来追求企业长期增长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价值管理”正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价值管理需要价值型财务控制。

管理控制是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和纠正偏差构成的管理控制系统, 包括制度控制、预算控制、评价控制和激励控制。由此可见, 财务管理的重心是管理, 而管理控制的重心是控制, 无论是将财务控制看成是对财务活动进行控制的管理控制子系统, 还是将财务控制看成是通过财务手段所进行的内部控制, 实际上都是认为财务控制是运用财务预算、业绩评价、财务结算、财务授权等方法进行的内部管理, 都是在管理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更好地实施财务控制才能完善管理控制的功能, 体现财务管理的价值, 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管理控制是管理者影响组织中其他成员以实现组织战略的过程。财务控制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和方法, 作为管理控制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也将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 从财务控制出发去探寻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是可行的, 也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财务控制,管理控制,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朱元午.财务控制[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先治.财务学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化成.财务管理理论结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如何从品控来控制质量 篇5

产品质量是从事生产的企业得以生存的必要因素,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击败,稳步的向前发展,而好的品控部门正是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所不可缺少的。

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都是相扣的,制约着产品质量,品控部门负责从原料到货—加工—成品出厂过程中的一系列质量监督控制工作,应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制定其产品质量要求,并根据其追求的目标来制定与其发展相协调的质量控制管理办法,因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个性是不同的。而在生产过程中就要严格认真的执行这些规定。

首先是原料的使用,原料质量是产品质量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要抓好原料的入厂关,饲料产品的质量才有可靠的保证。品控员要对原料的产地,名称,品种,数量,等级,包装,运输进行检查核对,确定原料来源正规准确。对原料进行感官质量检查,如色泽,气味,掺杂情况,霉变程度等。进行100%的抽样检查,将样品及时送到化验室进行物化性质指标的准确测定,在拿到准确结果对原料质量进行最后判定后方可入库。

原料入库时要根据原料的性质进行正确的放置,戒乱堆乱放。同类产品放置在一起,作好标记,便于取用。放置时避免包装袋破损,影响原料存放时质量,减少损耗。因为不同产品其对温度,光照等的耐受性是不同的。如维生素类,维生素A、D对光线非常敏感,同其他维生素放置在一起时可将其放在库房较里面的位置,降低光照。由于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库房在不同的季节有可能会用到温度调节设备,就如同我们人用空调一样,我们距离空调的不同位置直接决定着我们对温度的感受情况。同样,原料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原料的性质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既可以降低原料的损耗也有利于产品质量,还可以减少直接的经济损失。

原料入库后,要进行认真的管理。作好防霉防潮工作,检查有无原料包装破损,及时清理散落的原料,降低鼠害的发生。

原料使用时应以先进先出为原则,避免原料放置时间过长,影响原料品质。其次,加工过程是整个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全过程应严格按配方的要求进行操作。涉及到原料的加入,设备的控制,环境、卫生的控制。

品控人员应对进入生产车间加工的原料进行应感官检查,如有异样应及时取样送至化验室进行检测,确定没有质量问题时才可继续生产。

品控人员还应指导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其操作,依据配方根据物料理化特性及设备的性能要求确定混合时间,控制生产温度,严格按照正确的加入顺序加入原料,避免交叉污染。尤其是对小了添加的检查监督。应定期对物料秤进行调整,保证其准确性,确保原料加入量的精确,提高产品质量。

同时,品控人员还应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环境等状况,减少污染。成品制成后,品控人员应及时取样送到化验室进行检测,经检测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才可将成品进行包装。对没有经过化验的、没有化验合格证的、包装不符合要求的不允许出厂。同时,对成品进行留样备查。

品控部门除了有现场的品控员以外,还有重要的工作是化验室完成的,因为原料能否入厂,成品能否出厂关键要看化验结果如何。而且精细准确的化验结果还牵扯到原料用量等问题,也影响着产品质量。因此化验工作要认真的进行。

除了品控部门对原料、设备等的管理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不可缺少的,毕竟整个过程还是工作人员进行操作调整的。有时工作人员产生的错误并不是有心的,而有可能是对某些规定或具体的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并不了解,因此沟通是很重要的。品控人员除了硬性的检查之外还应多和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以及员工个人一些不便之处,减少不必要的问题的产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建立信任度,在此基础上对员工进行督促,使员工明白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石,有利于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形成一种质量氛围,这样品控不在生产照样进行,而且更好。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因为我的工作经验不足难免会有不足或不对的地方还请见谅,欢迎指正。因为您的建议对我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

从木桶原理看私募风险控制 篇6

从木桶原理看私募公司整体

为了研究私募公司的整体下行控制情况,我们从木桶原理的角度去衡量私募基金公司旗下产品的历史净值表现。

所谓木桶原理,即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同样,我们也可通过累计净值创公司新低的那只基金来看私募的整体下行控制能力,以此来帮助辨别过去熊市潮水中的裸泳者。

从统计结果来看,在近250家私募公司中,旗下所有产品历史最低净值都不低于0.95的总共有21家,其中有宏石资产、杰凯、盛海和涌金4家公司旗下产品从未跌破面值。此外,所有产品历史最低净值都不低于0.9和0.8的私募分别有44家和86家,这两者仅占私募公司总数的约1/6和1/3,多数私募都有产品跌破0.8甚至更低的经历。此外,过去一些耳熟能详的所谓大私募、牛私募,以及我们印象中一些稳健著称的私募却没有出现在统计排名的前列,取而代之的大多是“新面孔”,这其中就包含着众多因素。

多因素影响净值下行控制

稳健的风格是私募较好地控制所有产品下行风险的首要条件。在下表的16家私募中,杰凯、麦尔斯通、展博、星石和升阳等多数公司都偏重稳健的风格,这使得这些私募在近两年的震荡、下跌市场中都能够全身而退,保住前期积累的成果。此外,随着公司发展,管理规模扩大、产品增加,想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净值下行控制,使新发产品不跌破0.95,坚持风格稳健是大势所趋。

发行时点也左右着基金的净值表现。如果成立于牛市中,基金前期则比较容易积累一定的收益,即使后市遇到市场波动,也有一定的“家底”可吃。反之,如果成立于熊市中,基金很可能出师不利,净值下跌在所难免。不过观察到一些私募,如杰凯一期、麦尔斯通一期、宁博1期等都成立于2008年极端熊市中,3位基金经理都主动持续保持空仓,使得基金在成立初期避免了损失。

产品数量也影响着基金公司整体的下行控制效果。产品数量一多,基金公司就难保个别产品因为种种原因而跌破面值甚至更低水位线。在下表16家私募中,有13家公司旗下仅有1只产品,这样的“独生子女”产品似乎更容易把控其净值下行。当然,除此以外还是有3家“多子多福”的私募管理着3只及以上的产品,并且保持良好的整体下行控制。其中,星石、展博管理的产品最多,分别为22只和9只,从历史数据看,投资者在不同时间购买该公司旗下的任何一期产品,都不用担心基金出现大幅亏损。

运气也是决定下行控制的一个原因。不可否认,任何投资都需要一点运气。即便基金有稳健的风格和良好的发行时点,一旦遭遇如2009年8月的突发暴跌行情,或者踩中双汇发展、重庆啤酒等“黑天鹅”个股,再好的基金恐怕也很难幸免。

班级管理:从控制到沟通协商 篇7

一、人性化管理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过程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的过程。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各项制度对被管理者进行控制和束缚,进而达到管理目标。这种管理理论在计划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教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性、权利性的发展,被管理者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他们的个性化因素和情感因素逐步被管理者重视。管理者已不可能完全控制和束缚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及主体的情感态度。因此,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者,应“解放”被管理者,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努力创建协调、融洽的班级管理环境。

学校班级管理的人性化是学校资源重构、利用和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发挥学生主体性,施展其个性条件,也是师生自由建构和谐教学环境的根本。

二、互动性管理

课程改革倡导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以合作互动式教学作为其重要特征。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作为学校管理者的辅导员,要变革原来单一“控制”班级的管理模式,并创设以沟通和协商为特征的班级管理环境,开放班级管理系统,灵活应对课堂教学改革,用实现教学整体环境的重构,来改善班级管理效益。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是促进学校管理整体效益的重要途径。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对教师管理活动的理解,有益于教师对学生意见和建议的采集与反馈,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改善班级管理。教师与学生的不断协商和沟通,有利于化解学生对学校的误解与偏见,同时学校也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各种态度和建议。

三、主体性管理

主体性要求管理者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充分尊重人的自由发展,强化人的主体意识,调动人的思维和创造的积极性,并充分考虑被管理者的潜能的发挥,以实现最优化管理效能。管理过程的本质是主体互动过程。人际的协商合作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对话合作和协调一致有利于环境资源整合,以及双方矛盾的化解。

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主体建构知识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着促进和协调作用,或者相当于学习顾问的角色。因此,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纯粹的监督和控制,而应有效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发展,有效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教育教学的主体性,激励被管理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主体性管理还体现在教师自身能主动与学生沟通,协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化被动管理为主动出击,发挥教师自身管理班级的主观能动性。

推进规划环评 从源头控制污染 篇8

1 规划环评的作用

规划环评是在规划的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规划环评的主要任务是对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对区域内大气环境、水土资源、固体废弃物、城市发展定位、总体空间布局、生态功能分区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评价,使规划中的各要素布局趋于合理,并提出应当采取的预防措施,最终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其实质是从源头上控制发展的片面性,是对规划的优化和补充,是完善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以产业发展方向、规模、结构、布局为重点,以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协调性为目的,从源头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规划环评实施恰好能够防止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盲目上马,避免城市产业发展布局重合、定位冲突,改变流域和区域开发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可以作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以此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推进规划环评的途径

2.1 突出组织领导作用

推进规划环评的关键在组织领导,各级政府既是规划制定的主体,又是规划实施的组织者,因此各级政府对规划环评重要性的认识,是有效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基础,是扎实有效开展规划环评工作的前提,因此要推进规划环评工作,各地区政府必须把规划环评作为一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提到工作日程,把规划环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决策制度来落实,建立和完善各级规划环评编制、审批制度,改变规划环评未能全面推进的状况。有必要将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量及排污量紧密结合,并在规划环评中予以体现,把规划环评作为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前提,从源头严把“两高一资”项目准入关,防止污染转移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从决策源头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最终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目标。

各部门是规划实施情况的责任者和监督者,要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立部门合作机制,推进规划环评早期介入、全过程参与规划编制,做好规划编制与环评工作的有序衔接,更好地发挥规划环评对转方式调结构和防范环境风险的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化工、汽车、建材、造纸、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的综合性规划、专项规划进行认真评估,综合分析经济发展在产业布局、产业规模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方面的可行性与协调性,把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同解决工业结构性污染结合起来,协助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编制规划时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合理布局,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各级环保部门是规划环评编制的监督管理部门,是规划环评审批的组织者,因此各级环保部门的环评审批部门要依法监督、落实规划环评,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对规划环评的技术指导,加强对规划环评报告书内容的严格审查,以实现规划目标、任务为切入点,侧重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预测和评价,使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在决策中得到充分考虑和重视,不断提高从决策源头和宏观战略层面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2 完善规划环评制度

要严格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明确规定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坚持重点产业规划环评与区域、流域规划环评执法并重的环评监管机制,探索建立规划环评的部门联动机制、跟踪监督机制,完善不同类型规划环评的分类管理和分级审查制度,避免规划编制、规划审批与规划实施过程脱节,做到规划编制与环评编制同步开展,使环评成果真正应用到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其次要完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提高规划环评对项目环评的指导地位,切实为重大项目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支撑,增强规划环评的效力和约束力,如对没有通过规划环评的规划,要坚决不予审批,把好规划审批关;在规划环评完成之前,要暂缓、限制和停批有可能加重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某些行业建设项目,再次要不断完善规划环评的评审考核体系,以提高规划环评审查的客观公正,对弄虚作假、环评质量低劣的机构和个人要吊销其资质,不断提高规划环评质量。

在规划环评审批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规划环评的审查程序,规划环评的审批可以按区域、流域或者不同功能区分别对待,对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可以强调规划环评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作用,在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时强调“增产减污”;对于重点开发地区,可以发挥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最大效益,在加快发展中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对于环境敏感地区,可以控制不利于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开发建设活动,鼓励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生态平衡;对于生态环境脆弱和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地区,可以排除一切不符合规定的开发活动,消除历史遗留的环境欠账。

为推进规划环评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充分体现公众在规划环评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需要深入推动规划环评政务公开,进一步健全完善规划环评公众参与制度,如广泛宣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在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制定省级规划环评的公众参与制度;规划编制单位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环评相关信息,征求公众意见,对意见比较集中的事项进行听证或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沟通,使规划环评的意见在规划最后决策时能予以落实,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2.3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加强规划环评技术和基础能力建设是构建规划环评体系的基础支撑,因此要不断制定和完善省级规划环评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开展规划环评技术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对重大关键问题进行集中攻关,建立基本完备的规划环评技术体系。强化规划环评队伍建设,加强环评管理人员和环评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使环评技术人员及时掌握和熟悉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最新导向,培养一批规划环评人才,提升全省规划环评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从消费税角度谈烟草控制 篇9

一、我国烟草业与烟草税收状况

我国的烟叶生产量平均约占世界总量的35%,卷烟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2%,且产销量仍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卷烟产量:2003年3578.3万箱,2005年3857.6万箱,2007年4282万箱,2009年4581.7万箱。卷烟销售量:2003年3595.9万箱,2005年3899.87万箱,2007年4279万箱,2009年4529.6万箱。以上数量未包括走私烟、假烟、非配额烟、超计划烟等。

中国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人数为100万人,超过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2%。

另一方面,从1987年起,烟草一直是我国第一大税源。2002年,我国烟草行业上缴税利1456亿元,2003年1600多亿元,2004年2100多亿元,2005年2400亿元,2006年3000亿元,2007年3880亿元,2009年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首次超过5000亿元,达5131.1亿元,同比增长12.2%。烟草业所纳税种主要有六种:消费税(56%或36%,中央税)、企业所得税(25%,中央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地方税)、营业税(无兼营增值税非应税项目的不交纳营业税,地方税)、烟叶税(20%,替代原农业特产税,地方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率为17%,共享税)。此外,尚有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其他税种等小税。其中消费税占烟草税收的比例最大。

2008年12月15日,《烟草税和其在中国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每包卷烟消费税增加1元,吸烟者人数将减少1370万,挽救340万人的生命,政府税收将增加649亿元。中国政府可以考虑大幅度地提高从量消费税,从目前的0.06元/包,提高到1.00元/包。美国辉瑞认为,如果中国的香烟每盒价格增加0.4元,每年可以减少消费45亿盒。

与提高卷烟消费税相联系的,应该是将这笔增加的税收专款专用到控烟工作上去,比如,民间控烟团体、媒体的反吸烟宣传、强制性执行无烟法案、控烟机构人员配备、对没有医疗保障的低收入人群的医疗支出提供补助等等。

二、2009年烟草消费税改革评价

2009年我国烟草业共实现工商税利5131.13亿元,同比增加559.26亿元,增长12.23%。其中,按静态算全年增加消费税594亿元。我国2009年烟草税收能有如此大幅度的增加,与5月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对烟草产品消费税政策做出的调整有很大关系。此次税改曾一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认为是财政增收与控烟一举两得的政策。时隔一年后再回头看,这次税改确实为我国财政的增收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大家期待的控烟作用却很是有限,卷烟的销量仍呈现上升趋势,从烟草局对外公布的数据可以计算出:2009年全国共销售卷烟4529.6万箱,相比于2008年的4408.9万箱增加了120.7万箱。税收政策控烟力度弱,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提高税率的同时提高了分类标准,使部分烟税负不升反降

烟草产品消费税改革大幅提高了甲乙两类烟的消费税税率,甲类卷烟由原来的45%上升到56%,乙类卷烟由30%调整至36%。但与此同时,原来甲乙两类香烟的划分标准也进行了调整,50元的分界线上浮至70元。这样一来,表面上看好像税收确实是涨了不少,而当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原本的50-70元区间卷烟的税负不但没有升高反而由从前的45%降低至36%。

这种现象所引发的后果,不单单只是从表面上降低了因调税引起的中低档烟的税收压力这么简单,随之而来的还有提税政策力度的减弱和消费税控烟能力的明显不足。烟草生产企业生产低档卷烟所增加的税负被50-70元的中档卷烟减少的税负抵消了很大一部分,看似仿佛低档烟的消费税率已从30%上升至36%,但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烟草生产企业70元(不含税调拨价)以下的烟草所纳消费税的总量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而我国3.5亿烟民60%都分布在农村市场,农民抽的烟恰恰主要是中低档烟,且这个消费群体的消费弹性很大,所以,控制中低档烟的生产正是我国控烟的关键。如今税收政策没能向中低档烟的生产施加压力反而主要增加的是消费弹性小的高档烟的税收,其控烟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卷烟烟草税仍偏低

《世界卷烟税收政策浅析》列举了各国烟草征收方式及税率水平:中国从量与从价混合3元(约0.36美元)/千支,美国从量约34美元/千支,日本从量7072日元(约54.1美元)/千支,德国从量与从价混合约52.4美元/千支,俄罗斯从量29卢布(约1.3美元)/千支,英国从量与从价混合90.43英镑(约150.7美元)/千支,荷兰从量与从价混合约52.3美元/千支,印度从量1260卢比(约30.7美元)/千支。

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指出,将烟草税提高10%一般可使高收入国家烟草消费下降4%,使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烟草消费下降8%。在09年5月消费税改革之前,我国卷烟的烟草税仅占零售价的40%,与国际上卷烟税率的中等水平65%-70%相去甚远,经过调整后的烟草税也仅占零售价的48.7%。所以我国的消费税税率仍就偏低,要想确实加强控烟力度,就必须将我国的烟草税继续提高。

(三)卷烟零售价几乎没有发生改变

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签订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第六条“我国应通过对烟草制品实施税收政策并在适宜时实施价格政策”的规定,归根结底是希望我国政府运用税收手段调高烟价,降低低收入者和未成年人对烟草的购买力,最终达到控烟的目的。

但是从去年5月提税以后,我国卷烟的零售价格几乎没有发生改变,部分卷烟的价格甚至还有下调的情况。

三、我国烟草消费税征收薄弱环节

提高烟草消费税不是简单的将生产环节的税率由36%、56%改成65%、70%。应该准确分析国情,首先正确的找到我国税收征收力度较弱的地方,再通过政策调整将其弥补,这样我国消费税的比例会增加的更科学。

我国现行税制下消费税征收力度较弱的地方主要有两个:

(一)一、二类卷烟批发环节的消费税率仅为5%

通过对各地卷烟价格表的统计看,每种卷烟的类别和其批发价具体加价百分之多少有着直接的联系,一类烟(每条不含税调拨价100元以上)的批发价相对含税调拨价加价52%或者41%;二类烟(调拨价100-70元)一般加价33%,极少数加价41%;三类烟(调拨价70-30元)加价33%;四类烟(调拨价30-16.5元)加价33%或25%;五类烟(调拨价16.5元以下)加价18%。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卷烟批发环节的毛利率随着烟草档次的上升而相应上升,但是我国对于批发环节消费税的征收并没有分类别收取,而是统一为5%。相比于批发环节,卷烟生产企业却要为一二类卷烟承担高出三四五类卷烟20%(56%-36%)的税率,很显然现阶段的税制是有失公平的。

一、二类卷烟批发环节的消费税是我国征收力度的薄弱环节,应将其调整至5%以上。

(二)50-70元三类卷烟生产环节的消费税率仅为36%

表中数据来源:含税调拨价数据来自烟悦网, 2009年各地烟草价格、销区情况汇总, 2009年红云红河集团卷烟产品调拨和批发价格;不含税调拨价由含税调拨价除以1.17得到;成本为设定的未知数;总税收与利润额是通过计算得到。注:成本包含烟草税;总税收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利润额=含税调拨价-成本-总税收。

在三类烟中,由于税费的影响,两条调拨价相差十元左右的卷烟成本相差一般小于4.5元。所以在图表中可以看出,按照调税后的税率36%计算,三类卷烟的利润额会随着卷烟调拨价的上升而逐步上升。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同样是三类烟,由于有了利益的驱动,各大烟草集团纷纷开始借“调整产品结构”之名,加大50-70元卷烟的生产。这样一来这一价格段产品间的竞争就将变得异常激烈。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消费者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厂商往往选择舍弃一部分盈利用来做各式各样的宣传,如网络广告、户外宣传画等等。这些都会对我国的控烟工作造成很大阻碍。

如今只有国家及时提高50-70元烟草税率才能及时的扭转这一不良趋势。并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增加我国烟草税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四、基于控烟目标的我国烟草消费税改进建议

(一)价内税改价外税———建立灵活的价格调节机制

消费税属于间接税,和增值税一样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而我国消费税采用的价内税却具有隐蔽性,容易掩盖消费税间接税的性质,给消费者造成由工厂负担税收的错觉。而且从灵活性来说价内税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它缺少一种机制迫使烟草行业通过层层的调整最终将提高的税收反映至烟草零售价。正是这种机制的缺失,使我国税收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增加了变数,给我国烟草业“阻止涨价、保全烟民”的做法提供了机会。可见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烟草消费税的价内税形式,而与价内税相对应的是价外税。

事实上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烟草消费税计征方式是价外税,其税收与价格截然分开的形式可以便于企业确定价格,使价格和税收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其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让消费者仅仅根据烟草的零售价格,就清楚算得自己为所购买的烟缴了多少税,增强了烟草税“寓禁于征”的能力;最关键的是价外税存在一种机制,可以不必考虑纳税人的各种复杂情况,通过一层一层的经营环节将税收政策直接反应在烟草零售价上,形成一条“税动价联动”的灵活反应链。

(二)提高我国烟草从量税

价外税的形式为我国烟草控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众所周知,我国烟草业目前的状况是鱼龙混杂,上至八九百一条的高档烟,下到三五十元一条的低档烟,都各有各的市场。据许多国家烟价调查:国外高价烟与低价烟的差价一般在3倍左右,而我国相差10多倍,有的相差上百倍。这样的现状毫无疑问是可怕的,价格差距的大小会间接影响消费市场的大小。然而在价外税方式征收的情况下,将消费税税率提高却不仅不能缩小价格差距,反而会使价格差距拉的更大。

从量税的好处不仅仅限于能够缓和提高税率时的价差增加,它还是一剂控制低价烟市场的良药。从量税可以利用高、低价烟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不同,在不改变高低档卷烟价差的情况下抑制低价烟消费者的购买。

因此,当我国欲再度调增烟草税收时,适当提高卷烟的从量税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五、对我国烟草消费税的其他建议

(一)借鉴国外运用税收进行控烟的做法

1. 泰国———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动逐年提高对烟草制品的税收。

2004年张斌、周天勇、梁朋对中国1994~2003年间烟草税收政策的调整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论为:中国烟草消费税的提高与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基本同步,因而并未对抑制烟草消费起到显著作用。与中国不同的是,泰国政府从1993年起就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动逐年提高对烟草制品的税收:从1994~2007年间,泰国共8次提高烟草消费税税率,大约平均每1年半提一次税,卷烟的零售价格从每包15泰铢提高到45泰铢,烟草税占烟草零售价的比例高达79%。通过以物价指数为参考大幅增加烟草税,其国内15岁以上人口吸烟率从1986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18.94%,15岁以上男性吸烟率从1986年的57.96%下降到2006年的36.91%,女性吸烟率从1986年的5.39%下降到2006年的2.00%。从泰国的控烟经验可以看到: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动逐年提高烟草制品税收的征收方式,避免了目前国内烟草税收模式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及时的、有效的作用于烟草消费市场,起到抑制烟草消费的目的。

2. 美国———对烟草制品贴花征税。

自1999年起美国的一些州在对烟酒征收消费税时采用了印花税票的方式,实践证明这种征税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施行这种征税方式后烟草消费者可以根据每一包卷烟烟盒上黏贴的印花税票判断其来源是否为正规途经,这样不但帮助美国减少了烟草业的税收流失,而且有效地抑制了烟草的走私。在对烟草制品增加消费税的同时增加一道从量或从价的印花税,每一条卷烟上粘贴的印花税票会像一个防伪标志,将真烟与假烟区分开来,避免了烟民因吸食假烟而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重视消费税的用途

其实消费税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寓禁于征”中,因为消费税的提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烟民的消费能力,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烟民长期以来形成了对烟草的依赖,这种依赖可能迫使他们为了维持吸烟习惯而随着烟草的提价逐步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样的结果是与控烟工作的初衷相违背的。所以,要想真正的运用消费税控制我国的烟草消费,制定消费税“用之于民”的政策十分必要。例如加强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烟草危害宣传、在“无烟环境促进项目”七个城市以外的城市开设戒烟门诊、将消费税收用于强制戒烟治疗费用补助或者公众场所禁烟费用支出,还可以投入资金成立各种形式的控烟组织、控烟机构等等。

参考文献

[1]姜成康.在2010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摘编) [EB/OL].国家烟草专卖局网会议专栏, 2010-01-19.

[2]文静.低档烟之困[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5-09-18 (8) .

[3]夏金彪.经济烟瘾难断中国控烟最大阻力在哪儿[EB/OL].中国经济时报网, 2009-06-15.

[4]曾颂, 邱蔚清.烟草税调整近一年未能达到控烟效果学者呼吁——重税无效干脆提高烟价[N].羊城晚报, 2010-01-20 (A13) .

[5]董伟.国际通行控烟手段在中国失灵卷烟为何税涨价不涨[N].中国青年报, 2010-01-19 (8) .

[6]中国抗癌协会.专家探究中国控烟面临的问题呼吁烟草体制政企分开[EB/OL].中国抗癌协会网, 2010-01-25.

[7]郑榕.烟草税在全球控烟中的运用及中国烟草税制的改革[J].税务研究, 2009 (10) .

[8]丁杨, 张俊华.从泰国控烟经验看我国控烟工作[J].中外健康文摘, 2008 (5) .

完善内部控制从更新观念开始 篇10

一、树立风险意识

现代内部控制必须是一种风险导向的控制, 即内部控制是以有效控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使得国有企业, 包括一些垄断性与政策性企业, 均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竞争的加剧, 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稍有不慎, 就可以遭灭顶之灾。而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 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 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应当从加强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出发, 风险意识的提高必然导致内部控制意识的增强。对企业来说, 最大的风险是决策风险, 然后才是操作风险。而决策往往是管理者所作出的, 因此提高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水平, 是有效控制决策的前提条件。而管理层风险意识的提高, 不仅能降低决策风险, 而且会同步甚至更有效的降低操作风险, 要推进国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首先就是要提高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

二、转变经营理念

控制环境是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环境分为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所面临与作用的发挥的外部控制氛围, 包括企业所面临的政治制度、应遵循的法律法规, 所处的经济周期、行业变化、技术进步等。内部环境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作用的发挥的内部控制氛围, 包括企业的治理结构、领导者经营理念与风格、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等。

如果没有良好的控制环境, 企业就很难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 或者既使建立了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 也得不到很好的执行, 更不要说做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受中国现实经济环境和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在中国企业的经营理念中, 追求增长速度和追求增长数量与规模扩张往往是一种普遍意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 发展是硬道理, 中国社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都必须通过发展才能解决, 而要发展, 保持一定的增加速度, 实现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是必然的。整个社会如此, 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企业也是如此。在企业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或者在某种特定环境下, 为了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为了打败竞争对手, 这往往也是合理和有效的。但单纯追求增长速度, 追求数量与规模扩张并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并有可能将企业至于风险之中。其实, 许多企业的失败都是从快速扩张和不理性的增长开始的。运行良好, 为了能够进一步地发展, 企业开始扩张, 开始追求快速的增长, 企业开始无序扩张, 结果管理出现了问题, 利润持续下降, 最后导致企业逐步走向破产的境地。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屡见不鲜。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 在一个只追求增长速度, 追求数量与规模扩张的企业中, 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很难的, 因为内部控制讲求的按程序办事, 讲求有效的防范与控制, 他必然与增长速度、增长数量与规模的扩张形成冲突。长此以往, 必然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

因此, 要想企业的发展永葆活力, 必须修正企业的经营理念, 注重企业的增长质量, 注重经营活动的成果, 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而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正是内部控制意识的转变的重要阶段, 也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知道的基础。所以, 要是国有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风险, 必须从修正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开始。

三、推进人治与法制相结合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为内部控制程序的执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否则, 内部控制的运行就会产生障碍,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中国的企业普遍实施的管理模式, 也是基于传统文化的人治, 许多企业往往是因一人而起, 因一人而衰。对于那些规模小、业务简单的企业而言, 人治不失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控制方式。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也业务活动的日益复杂, 管理幅度不断拓宽, 管理层级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人治就会问题凸显:

(一) 控制力度大大降低。由于能力和精力有限, 最高管理者

实际上已经无法对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实施全方位, 全过程的控制, 从而导致控制力度的降低

(二) 控制成本上升, 由于规模扩大和业务复杂, 为了实施有

效的控制, 需要增加管理层级, 加大管理人员的规模, 从而加大控制成本。

(三) 风险增大, 这是传统人治面临的最大问题, 由于管理层

级的增大和管理人员的增加, 建立在忠诚基础上的控制体系实际上已经无法保证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部分管理者的存在可能导致风险的大大增加, 更不用说某些心术不正者利用表面的忠诚而谋取私利。

而内部控制制度以法制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人治而带来的控制力降低、风险增大等问题。显然, 以法制文化替代传统的人治文化, 推行以制度管人的内部控制, 是解决中国企业控制失效问题的根本出路。要推行内部控制建设首先要推行企业法制文化, 包括明确的授权关系、明确的部门与岗位职责、对制度的尊重、对逾越制度者的严肃查处等等, 没有这种法制文化的推行, 企业内部控制就很难建立并得到有效的实施。

摘要:要想让内部控制在中国企业中生根发芽, 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 让中国企业自觉的建立起内部控制的观念与意识, 这是建立内部控制的思想基础, 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上一篇:偏航控制下一篇:高职旅游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