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身份建构

2024-05-13

主体身份建构(精选八篇)

主体身份建构 篇1

关键词:撒旦诗篇,双主角,自我认同,流散

Satanic Verses is a postmodern magical realist novel written from a boundary site, a hybrid identity, by Salman Rushdie, born in India and writing in Britain, who is unwilling to accept either possi ble national identity (Sharp, 1994) .The novel centers on the anxi ety about identity of the diaspora subjects and has been received and interpreted in different ways around the globe.This pape tends to interpret the double protagonists of the novel from the as pect of self identity.

1 Rushdie’s Satanic Verses and Diaspora Identity

Sir Ahmed Salman Rushdie is a British Indian novelist and es sayist.Much of his early fiction is set o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His style is often classified as magical realism mixed with histori cal fiction, and a dominant theme of his work is the story of th many connections, disruptions and migration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world.His fourth novel, The Satanic Verses rapidly be came one of the most widely known and controversial books in th world when it was published in 1988.The novel was the center o The Satanic Verses controversy, with protests from Muslims in sev eral countries.Some of the protests were violent, with Rushdie fac ing death threats and a fatwāissued by Ayatollah Ruhollah Kho meini, the Supreme Leader of Iran, in February 1989.

In Satanic Verses, the author involves Indian expatriates in contemporary England.The novel takes on a diverse variety o themes involving cultural and racial identities.It is concerned with literary aesthetics and the nature of truth.The author interweave all these ideas into an eventful storyline in which the two protago nists, Gibreel Farishta and Saladin Chamcha, with complex British Indian identities caught in an epic battle that takes place between London and Bombay in the 1980s and the two protagonists both take on supernatural qualities and visit different worlds.

In Satanic Verses, Rushdie reveals the self-identity of diaspo ra subject.This recreation of diaspora identity makes his novel be ing moved to broader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Diaspora identity which is a common concept in literary criticism, refers to the identi ty crisis of the diaspora community resulting from spatial transfor mation or time fracture.The diaspora community is longing to iden tify the losing-self between new and old cultures.In Rushdie’novel, for the reason of multi-racial, religion and language, the di aspora subjects not only have the anxiety of identity but also tend to construct new identity in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Rushdie like to use double protagonists as the psychological ego and alter ego o the protagonist or as the contrast of good and evil such as Saladin and Gibreel in his Satanic Verses.

2 Double Protagonists:Gibreel Farishta and Saladin Chamcha

2.1 Gibreel Farishta

Gibreel was born in British Poona and at the age of thirteen h moves to Bombay to work with his father as a food carrier.After hi parents die, Babaseheb Mhatre takes him in and arranges for him to work in the movies.He then becomes a movie star.He is nearly killed by a bout of seemingly inexplicable internal bleeding, during which he loses his religious faith.After meeting and falling in love with Allie Cone, he flies to London to find her.

In the novel, Gibreel gets away with everything and is entirely effortless in his approach to life which shapes great contrast to his severe episodes of supernatural visions and insanity.He dislikes England and English culture and his jealousy eventually drives him to insanity and murder.

2.2 Saladin Chamcha

Saladin was called Salahuddin Chamchawala when he was born and dreams of escaping from his father and their Bombay home throughout his childhood.He goes to England to study, longing to become completely English.He becomes an actor with an amazing capability for vocal impersonations.

During his extramarital affair with Reeny Vakil, Saladin begins to experience an identity crisis.He begins associating with the oppressed groups of Asian and African immigrants to England.Saladin resents Gibreel because of his effortless luck and because Gibreel abandoned Saladin to the police after their fall from the plane.Eventually, Saladin takes revenge on Gibreel by placing a series of phone calls in which he pretends to be Allie Cone’s lovers.Despite all of his bitterness and anger and the transformation into demon, Saladin rarely does anything truly evil or demonic, and he grows to have a much more mature understanding of his Indian and British identity.

3 Different Identity Choices, Different Destiny

3.1 Different self identification

The novel begins with an air crash, Saladin and Gibreel are the only two surviving victims of the explosion.The first impression of Gibreel is described as singing popular Indian songs, swimming and embracing the air in his purple bush-shirt while Saladin is described as“prim, rigid, ”and portrayed in“a grey suit with all the jacket buttons done up, arms by his sides, taking for granted the improbability of the bowler hat on his head”.The dramatic opening especially leads us towards different mythological frames of reference.Gibreel’s opening lines are:“To be born again first you have to die.”And Saladin, as falling from the plane, he was“head first, in the recommended position for babies entering the birth canal”, “performing their geminate cartwheels all the way down and along the hole that went to Wonderland”.From this we can infer that the self identification of the two protagonists is quite different.Saladin and Gibreel begin their symbolic evolution into different alternatives as“migrants.”Gibreel Farishta is singing of“inviolably subcontinental[Indian]hearts, ”whereas Saladin Chamcha is answering him with a jingoistic British hymn.Saladin with his bowler hat and British accent represents a denial and break with his original identity and Indian culture;Gribreel differs from him by his tighter bonds with his religious identity.

3.2 Different identity construction

When contact with other traditions and other ways of thinking, both protagonists confront with the conflicts between old self and the new identity.The“Satanic”movement, or change, as opposed to“divine”stasis and harmony is illustrated in the lif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by their differing ways of constructing identity.Saladin chooses to change, rejecting his Indian past and adopts a new Western identity.He starts to metamorphose into the figure of th devil.Saladin’s metamorphosis into the devil is inextricable from his quest to assimilate entirely into British culture and his associa tion with oppressed Asian and African immigrants in England.Thi indicates that Saladin cannot be accepted for leading roles in Eng land because of his foreign looks—he is demonized because hi skin is dark.Gibreel, on the contrary, has stayed his whole life“in India”.He has also made a successful career as an actor playin the roles of India’s many gods.Gibreel receives the halo of an an gel in this process of transmutation.He has a“face inextricabl mixed up with holiness, perfection, grace, God stuff.”He is made symbol of goodness because of his appearance.Since Gibreel’transformation begins shortly after he develops the conviction tha God does not exist, his status as an angel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 crisis of faith.

All identities are constructed and produced in particular situa tions.Immigration from one culture into another makes this proces visible and heightens self awareness in its conflicts.Saladin is de scribed as the“Man of a Thousand Voices and a Voice”.His con struction of identity is extravagant.As for Gibreel, as he accept the reality of the supernatural, he is also described as losing hi touch with a shared reality, and falling into a psychosis.

3.3 Different destiny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Saladin reconciles with his father, in herits his father’s fortune and takes up with Reeny Vakil.Mean while, Gibreel has begun an unsuccessful comeback tour, makin movies of his dreams;he is haunted by his jealousy and Allie’s re fusal to be reconciled with him.After killing Sisodia and throwin Allie from Everest Vilas, Gibreel shows up in Saladin’s father’home, takes a revolver out of Saladin’s magic lamp, and shoot himself.

Both protagonists change markedly in the course of the nove as they find their identities are split between two worlds and cul tures.Gibreel’s ultimate madness and death can be attributed in large part to his failure to reconcile his love for Allie who character ized by paleness, whiteness and Englishness with his Indian race nationality, history and culture.And Saladin, on the contrary, final ly returns to his motherland, changed his name back to Salahuddin and identifies his own culture, eventually he establishes his cultur al identity, or in other words, reconciles with the reality.Gibreel i the self of diaspora subjects that lose his own faith and tries to vili fy his own faith while Saladin is the self of diaspora subjects tha tries to reach the reconcilement and real self in the split cultura identity.Gibreel’s perish may be read as a resistance to mutation and a failure to regenerate new identities while Saladin’s transfor mation into the devilish monster and his second metamorphosi suggest that cultural eclecticism promises the productivity of a cul ture.In the end, it is Saladin who has established his own identity and finds the balance between self and reality.

4 Double Protagonists:Two Facets of Self-identity of Diaspora Subject

According to Rushdie, Satanic Verses is the story of two painfully divided selves.For one of the protagonists, Saladin Chamcha, the division is secular and societal, he is torn, to put it plainly, between Bombay and London, between East and West.For the other, Gibreel Farishta, the division is spiritual, a rift in the soul.He has lost his faith and is strung out between his immense need to believe and his new inability to do so.The novel is‘about’their quest for wholeness.

As for the two main protagonists, Saladin and Gibreel, Gibreel is proud of his Indianness, while Saladin is the epitome of the fragmented self.In fac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rotagonists is not so clear.Whether to cling to one’s own culture or totally abandon them becomes a complex issue.In Satanic verses, neither way seem satisfactory.Gibreel loses his faith and constantly struggles with his religious doubts in dreams while Saladin being deprived of job, wife, friends and social status after his demonic metamorphosis, finally reconciles with his former Bombay self.By splitti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diaspora subject into two characters, Rushdie let each of them represent a facet to explain diaspora identity.

In Satanic Verses, according to Rushdie, Saladin is a creature of selected discontinuities, a willing reinvention, his preferred revolt against history being what makes him‘false’while Gibreel, to follow the logic of our established terminology, is to be considered‘good’by virtue of wishing to remain, for all his vicissitudes, at bottom an untranslated man.Such distinctions, resting as they must on an idea of the self as being (ideally) homogeneous, non-hybrid, ’pure’-an utterly fantastic notion-cannot, must not suffice.

Gibreel clings to his conception of Indian identity to protect himself from the encroachments of other cultures, while Saladin devotes himself to becoming English.However, through magical real ist devices Rushdie does not allow the reader to view the character separately.The two protagonists are unified by their diversity, im purity and inability to be one thing.The are represented as comple mentary and contrapuntal figures.Rushdie is trying to say that nei ther Gibreel nor Saladin is a complete person.They are the tw halves of the whole.They reflect two dimensions of Rushdie’s in terrogation of the diaspora identity.

5 Conclusions

Salman Rushdie’s Satanic Verses is a highly controversia work that elicits great criticism.Rushdie uses one of his protago nists, Saladin Chamcha to keep on searching for his roots of spirit and his cultural identity, meanwhile, uses the other of his protago nists, Gibreel Farishta, to humiliate and trample his Islamic faith This can be seen from the self-identification and identity construc tion process of the double protagonists.The two protagonists, al though one finally reconciles with his former self and set up hi own identity while the other takes his own life in the end, are in fact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and form two different facets of selfidentity of the diaspora subjects.

参考文献

[1]Salman, Rushdie.The Satanic Verses[M].New York:PenguinGroup (USA) .Inc., 1989.

[2]阮炜.《撒旦诗篇》里的身份错位、后现代和双主角[J].国外文学, 2008 (2) :91-97.

[3]石海军.破碎的镜子:“流散”的拉什迪[J].外国文学评论, 2006 (4) :5-13.

[4]尹锡南.拉什迪:印裔移民作家的后殖民是学观解读[J].南亚研究季刊, 2004 (4) :75-81

[5]Joanne P Sharp.A Topology of“Post”Nationality: (Re) Map-ping Identity In the Satanic Verses[J].Cultural Geographies, 1994 (1) :65.

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 篇2

摘 要:在实地调研、访谈的基础上,以被访谈者记忆的物质载体陈设为讨论对象,对陈设品的混搭现状进行研究,讨论了陈设品背后的信息即主人身份建构信息和背后的文化现象。最后,通过对“新疆人”身份的后现代混杂性特点的呈现,唤醒大家对新疆这片热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关键词:陈设;身份建构;混搭

天山北坡公众家庭的审美调查,研究的重点是在没有设计师介入的状况下,普通公众对于自己居住环境的诉求与建构。通过对200多户普通家庭的随机走访和调研(调研对象分成三种类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地方和新疆新移民。这种分类方式弱化了日常审美差异的民族性原因,强调了调研对象身份建构的主体文化性作用),发现地方住户、兵团住户、新移民住户的原籍地、出生地、毕业学校所在地、现生活与工作所在地这些信息中,50%以上的对象涉及三个不同的地方信息,38%左右的对象则涉及四个完全不同的地方信息。第二代兵团人更是如此:他们的籍贯多为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国家在建国后分批动员这些地方的年轻人支边,支援国家大西北建设,兵团对这些支边青年以部队编制进行管理分配,下派到兵团各地,这里说的第二代兵团人就是他们的后代),出生地则为新疆兵团编制的师市、连队和团场。他们中的部分人从本地的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等高校毕业,还有一部分则考上了疆外院校,没考上大学的则多在兵团本地寻找出路或外出打工,以满足生活需要。大学毕业的第二代兵团人一部分人留在了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及周边城市就业,另一部分人则另寻它路去了其他地方城市(如伊犁、吐鲁番等地),也有少数返回生源地就业。这就形成大量的这种案例:比如对象A,籍贯地河南商丘、出生地在新疆阿克苏农一师十三团六连,毕业学校新疆大学在首府乌鲁木齐,而现今生活工作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师范学院。而作为调查对象的地方汉族(在新疆有三代或三代以上居住经历的汉族),他们的籍贯多为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他们带着自己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原籍地文化与当地的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了今天新疆地方汉文化的雏形,在饮食习惯、语言面貌、生活习惯、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新疆已是他们的故乡,他们喜欢稳定、温暖的家庭氛围,人们学习、工作都不愿意离家太远,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出生地、毕业学校所在地和工作生活所在地的信息相对较固定,四项信息的变化相对较少,一般也就涉及两到三个不同的地方信息。在调查新移民时(1980年以后因上学、生活投靠、工作、经商等原因来新疆定居的人),他们的籍贯、出生地多为一个地址,毕业学校所在地和现工作生活所在地则可能出现两个或三个不同的地方。通过被调查者身份的归类、梳理,发现研究对象的背景信息如此混杂,呈现出多重文化语境中的复杂公众身份的特点,同时说明以现象学的视角研究新疆公众个体复杂性和差异性特点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混搭风格是指对多种历史性设计风格如中式古典、欧式古典、新中式、简欧、现代简约等风格的杂糅。新疆北部民居中的混搭则无视各种历史风格而更多的是对其身份建构过程的物品的汇集,这种带有符号性物品的汇集更体现了其背后的文化开放性、交融性、对话性和后现代性。从实际生活的层面来说,公众是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要求来构建自己的生活空间。比如哪些物品是满足其基本的实用功能的;哪些物品是记录自己和家人的成长过程的;哪些东西的存在可以让自己在空间中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哪些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可以让自己心情愉悦……

被采访者通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秩序的建构,将不同阶段不同背景的物质符号以跨地域、跨时空、跨民族的方式进行融合,组合在一个空间场所中,这种混搭也许从美感和整体风格的要求出发是无序甚至混乱的,但它在主人眼中却是妥帖舒适和美好和谐的。这种“混搭”既不存在室内设计美学整体上是否好看与成功的考量,那么它大量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它背后的因果关系又是什么?本文将锁定室内陈设品的研究来回答这一问题。陈设品从功能上总体可以分为以实用为主的陈设和以观赏为主的陈设;按照具体用途上又可以分为室内家具陈设、室内织物陈设、室内绿植陈设、室内饰品陈设、室内艺术品陈设五种。①在对200多户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后,对被调查者家中的陈设品进行如下分类:

一、地域性陈设品

被调查者自主从当地购买的以实用功能为主的陈设品(2011~2013年间,新疆的网上购物还不够普及,特别是大型家具和家电基本未涉及),如:皮质沙发、大理石台面的茶几和餐桌,装干果的盘子和碗等多采用高足玻璃器皿(这种高足器皿和玻璃材质是维吾尔族受外来生活方式影响的结果),白色带金边的桌布、杯垫、相框等陈设品(西域少数民族历来有好金、银装饰的审美情结,对复杂的提花纺织品特别是加了金丝银线一类的纺织品有着情有独钟的喜好)等,它们具有地域民族历史文化的特点,但很多入乡随俗的汉族人家也经常购买和使用,这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在一位新移民女士的家中(对象16岁随姑姑从河南老家来到新疆工作,然后成家),有两个软胶材质仿绣花效果奶白色带金边的隔热垫。她的解释是:“如果在老家看见这种垫子我是不会买的,因为放到家里感觉怪怪的;但在这里,我觉得它很漂亮,所以就买了。”市场上陈设品的形态、材质、风格对家庭氛围起着重要的影响,这些陈设品反映了当地市场的综合经济生态、审美能力、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生活品味等。

二、社会关系性和事件性陈设品

因为新人结婚、孩子满月、百天或周岁、结婚纪念、探亲、出差、旅游等原因,亲朋好友或自己会购买装饰纪念性陈设品。这些陈设品中有装饰性为主的照片,人们把事件性的留影放大变成照片,挂在客厅沙发的背景墙上、餐厅的墙面上或卧室的床头上;有象征吉祥如意的中国结、卡通瑞祥或属相玩偶、百合造型的灯具、孩子的玩具等;有主人成长过程中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得到的记忆犹新的物品,如儿时瓷质的猫形存钱罐、绘有松鹤图案的粉彩笔筒、陶制上釉的仙鹤笔架等;还有主人在外地购置旅游、出差、回老家探亲等事件性的纪念品作为陈设,这种陈设品往往具有异域风情。在一个回族人家的客厅和餐厅之间的墙面上,挂着一个云南傣族舞蹈少女木制圆盘形手工雕刻的工艺品,在回答购买这个工艺品的原因时,她说:“买的时候觉得好看所以就买了,回来后也没有多想就在家里找了个地方挂起来,朋友来了问起时,还能谈谈云南旅游的趣事,我的很多朋友对此也没有觉得不妥。”(按照伊斯兰教义和传统的穆斯林“偶像禁忌”的习俗,家中摆放带有眼睛的动物或生物图像是禁忌)这些陈设品记录了人际伦理亲情关系,甚至超越了民族与宗教文化的常规要求,具有社会性和事件性的双重属性。

三、时尚性陈设品

娱乐媒体传播中的韩剧、美剧,对公众的审美和对理想生活的想象与构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韩剧中的餐桌、茶几、床上用品,美剧中的红酒架、情调灯、华贵的水晶灯等。当水晶灯成为时尚元素被中青年人所追捧和热爱,人们选择它时除了关注照明性能外,更关注它闪烁华丽的程度;当红酒架进入青年家庭时,年轻公众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并被重新建构。

调研过程中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免费陈设品,如挂历、对联、福字等。在对兵团某连队的几个家庭进行调研时发现这几家都挂着同样的挂历,这些挂历是年末银行为了宣传农资贷款、银行业务时免费发给农厂职工的,被调查的兵团人家把它们挂在了入客厅醒目的位置上正常使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当地人寿保险公司为了推销保险业务给农场职工们发的对联和福字,职工们把它们平整地贴在了大门口)。但这种银行和保险公司发纪念品的现象虽然在地方城市也屡见不鲜,却很少被地方家庭使用,因为他们认为“一本挂历要看一年,它应该赏心悦目让人爱看,这是很重要的事”。这种差异性反映了兵团和地方公众不同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及价值观。

在这种丰繁信息的背后,体现了普通大众家庭陈设现状,既具有“大众文化娱乐性、流行性、类型化的特点”,又具有“民间文化注重语言的通俗日常性、以传承模式的形式将其精髓保存下来的特点。”②

本文无意探讨公众审美品味的高下,而重在客观记录和分析新疆北部公众身份背景的复杂性和文化融合构建中,兵团、地方、新移民三种类型的人与新疆丰富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融合后会发生互相作用、互相交汇的程度和具体表现,以个体的鲜活与生动呈现出融合的多样性,当然这也是室内陈设自然而然地显现出后现代混搭的原因。我们在美丽开放的新疆,有着多元而丰富的文化资源,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同胞,身份构建所体现的文化融合既具有无意识被动性,又具有有意识的自觉性。有意与无意之举,都记录了自己的多元文化属性,构建多重文化并置的后现代生活环境,构建无物质之间的新型和谐关系,并使自己在多种文化中得到认同和安全感。正像热播的电影中《疯狂动物城》中的台词:“我们有很多的共同点,我们越是努力了解彼此就越会发现彼此的闪光之处,我们要学会欣赏彼此的差异,找到并且互相尊重彼此的差异”,这样大家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也才会有更加丰富精彩的当代新疆文化。

注释:

①崔冬晖.室内设计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3次印刷,P316-330.

②王蕾.混搭正当时——混搭解析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C],硕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一川的“走向文化的多元化”讲座中提出,现在的文化形态总结为四种,即主导、高雅、大众、民间文化。

作者简介:

邬建华,硕士,昌吉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设计及其理论、视觉文化研究。

主体身份建构 篇3

户籍制度是政府行政职能部门对所辖人户的出生, 死亡, 迁徙, 婚姻等基本状况进行登记并进行相关管理的一项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它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户籍制度仅指以反映人口基本信息为核心的户籍登记, 户籍统计, 户籍档案, 户籍证件等一系列法律制度, 也是世界各国最根本的社会管理制度, 在国外通常更多地称为“民事登记制度”。广义的户籍制度包括与户籍制度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制度, 不仅仅提供人口统计的基本信息资料, 而是包括与公民的身份, 职业, 迁徙等权利相关的一系列的社会管理制度。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广义的户籍制度。

二、户籍制度变迁及理论分析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大体经历了形成 (建国初-1958年) 、发展 (1958年-1978年) 、初步改革 (1978年至今) 这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 我国的户籍制度不是为了束缚农民的, 也不是针对农民流动的, 而是为了便于当时的宏观管理。1950年8月, 公安部制定了《关于特种人口管理的暂行办法 (草案) 》, 加强了对特种人口的管理, 主要是为了肃清反革命分子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1950年11月, 第一次全国治安工作会议要求在城市开展户籍管理工作。在镇反运动中, 公安部着手建立了渔民, 船民的户籍管理。1951年7月16日, 公安部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 是新中国全国城市统一户口管理制度开始形成的标志。1952年8月6日, 政务院通过的《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应积极设法使之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发展多种经营, 兴修水利, 道路等, 克服盲目流入城市;对老弱病残流浪儿童分情况收容教养和救济。这是在中央文件中首次使用“盲目流入”这个词语。“盲流”一词可能源于此, 这一话语显现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情境中, 反映出了当时我国的政治权力关系, 为后来对农民身份建构埋下了伏笔。

1953年4月17日, 政务院通过了《关于劝阻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 1954年3月20号内务部和劳动部联合发布了《关于继续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 要求各有关方面劝阻农民盲目流入城市, 做好对已进城农民的还乡工作。这些措施取得一定成效, 但未从根本上制止农民涌入城市。这些法规已经开始针对农民的流动, 并且用“盲目流入”的词语, 暗含的意思是农民的不合理性的流动, 然而,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犹如施坚雅所认为那样:农村居民总是极力“沿着城市阶梯向上爬”, 在他们的观念里, “外出是家庭、门第、村庄、市场社团、县甚至府的一种极端形式。特殊的地方培植了为‘输出’提供甚多机会的城市的特殊职业技术”。可见, 农民拼命地涌向城市、向城市流动, 并不像行政性宣传中所说的那种“盲流”, 或非理性的盲目的流动, 而是理性人的自然选择同时也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1956年12月30日, 国务院发出《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今年秋季以来, 安徽, 河南, 河北, 江苏等省灾区和非灾区的农民, 复员军人和乡, 社干部盲目外流的现象相当严重。流出的50年代初开始,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1953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了7826万人, 比1952年增加663万, 比1949年增加2016万。农村非种粮人口和因灾害减产造成的缺粮人口, 需要供应商品粮的有1亿人左右。加上粮食市场的混乱, 就出现了1953年春全国性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因此, 1953年12月, 全国城乡开始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城市人口供给商品粮, 农村人口粮食自给。1955年8月, 国务院发布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和《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 对农村中粮食“三定” (定产, 定购, 定销) 制度和市镇中定量供应标准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统购统销制度的建立, 在当时对于扭转粮食购销紧张的被动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1985年, 奠定了后来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基础。1955年11月,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 把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列为划分市镇标准的指标之一。但总体来说, 1958年以前, 我国实行户口迁移政策。1949年9月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通过的《宪法》都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自由。有关户口管理的政策也只对迁移提出须办手续的要求, 并未加任何限制条件。

因此, 从1949年到1958年间, 人口流动与迁移十分频繁。虽然如此, 但从上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情况来看, 为了稳定国家政治和经济状况, 国家不断加强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 特定的历史时段中在一定的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户籍管理的功能是针对不同的群体出台相应不同的法规, 可以说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但是无形中构建了不同的“社会空间”。布迪厄所谓的社会空间实际上指的就是具有若干权力关系的空间, 它向任何试图进入这一空间的行动者强行征收一种入场费, 也就是相对于这一场域而言具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资本。在我国, 对农民索取的资本就以统购统销政策的形式表征出来, 使农民这一本身拥有的资本量很少的群体处于更加边缘的地位, 并且强化他们作为农民身份的固定性和不可转化性。这一时期的户籍制度在功能上的扩展使原本管理人口的制度和粮食供应制度挂钩, 远远超出了户口制度作为一个文本所涵盖的法律法规的部分, 而是成为包含了实践中的或行动中的制度, 使其对农民身份的构建合法化。

2 第二阶段:

1958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 全国大炼钢铁, 不顾客观条件大搞工程建设, 使得原本十分剩余的劳动力反而蒙上了一层人力不足的假象。劳动部党组报告指出, 力求从城市招工, 一般不从农村招工, 但招工权的下放, 使大量农民再次涌进城, 以前制定的制止农民进城的各项制度, 政策等, 都付诸东流。但1958年以后, 政府把自由迁移政策定为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政策。如同前所述, 在20世纪50年代, 中央多次发出要劝阻农民盲目进城, 盲目四处流动的指示。1958年1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以国家主席令形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户籍管理的宗旨、户口登记的范围、主管户口登记的机关、户口簿的作用、户口申报与注销、户口迁移及手续、常住人口与暂住登记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 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 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 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的出现, 国民经济被迫调整, 出现了城市人口向农村的反向大迁移, 主要针对的也是来城里打工的农民。1964年8月, 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 (草案) 》, 该文件比较集中的体现了处理户口迁移的基本精神, 即两个“严加限制”: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此规定堵住了农村人口迁往城镇的大门。这一法规从1975年修改的《宪法》取消了关于公民迁移自由的条文。1977年11月,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 提出“严格控制市、镇人口, 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该规定进一步强调要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第一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稍后, 公安部在《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的通知〉的意见》中, 具体规定了“农转非”的内部控制指标, 即每年从农村迁入市镇的“农转非”人数不得超过现有非农业人口的1.5‰。这样就在数量上严格地控制农民的流动, 使农民固化在的土地上, 实质上是剥夺了他们机会均等的权利, 使他们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农转非”指标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户口的价值意识, 使“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 出现了认同的边界。

当然, 这时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在农民中也不是没有任何的分化的, 在6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 也出现了三类家庭:干部家庭, 社员家庭和工人家庭, 工人家庭就是家庭里有一个人当工人的, 这种家庭常常被人羡慕, 因为他有固定的收入来源, 即“每月有活钱”。在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 工人和城市人一般是同国家所有制相联系的, 国家负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一切方面, 而农民则是和集体所有制相联系, 具有的说是和生产队相联系, 因此说是集体还不如说是自己安排和负责自己的生产和生活, 被排除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之外, 这样就从根本上使工人和农民, 城市人和农村人具有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而且这种身份和地位具有不可转换性, 他们完全从属于不同的“场域”, 即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 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 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 布迪厄认为“策略是实践意义上的产物, 是对游戏的感觉, 是对特别的, 由历史性决定了的游戏的感觉……这就预先假定了一种有关创造性的永久的能力, 它对于人们适应纷纭繁复, 变化多端而又永不雷同的各种处境来说, 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 这里的场域可以被视为不定向选择的空间, 个人可以进行竞争策略的多种搭配选择, 这样既体现出个体的能动创造性, 又体现出选题的框架要求和限制。但是, 在我国, 农民所处的场域更多受制于结构性制度的框架, 农民自身的个人选择途径非常有限, 除了参军, 升学以外, 基本没有被招工, 招干的机会。这表明农民自身所拥有的资本很少, 无论是经济资本还是文化资本, 而这两种资本在布迪厄场域的竞争中是最重要的, 然而,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 这两种资本并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政治资本, 或者说布迪厄所说的象征资本, 它对于个人身份的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种资本只掌握在代表国家行政权力的少数人手中, 因此他们要改变自己所占据的不利的社会空间非常困难, 毋宁说是他们身份的改变了。

3 第三阶段:

1980年以后, 在户籍管理制度上, 把“农转非”的控制指标由不超过当地非农业人口的1.5‰调整到2‰, 针对的对象无所不包, 如归侨, 难侨, 知青等等, 当然这样大大减少了盲目流动人口, 促进社会的安定。1984年10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 在集镇有固定住所, 有经营能力, 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 准落常住户口, 口粮自理。1985年又以粮食合同定购制度代替了统购派购制度。这为农民流入城市打开了一个缺口。1985年7月13日, 公安部颁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 决定对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寄住证》制度, 允许暂住人口在城镇居留, 这些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关于超过三个月以上的暂住人口要办理迁移手续或动员其返回常住地的条款, 作了实质性的变动。这一阶段出现了“民工潮”, 产生了所谓的“农民工人”, 即使他们已经完全脱离了农业活动, 在职业上从事非农产业, 但从根本上说, 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却未发生大的转变, 在城市他们还被认为和定位成农村人, 而回到农村, 他们又被认为是和真正种地的农村人不同的群体, 这样他们的身份具有模棱两可的模糊又暧昧的特点, 身份划分的界限和边界也是既明朗又含糊。户籍制度在这种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起到的是一种强化城乡的差异, 弱化乡村内部差异的作用, 构建了“一等公民”和“二等公民”的身份和地位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被表征出来, 又不断地被强化。

1985年9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 规定凡16岁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均须申领居民身份证, 为人口管理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是户口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居民身份证的特点不仅体现在能证明公民身份, 保障公民权益, 方便群众, 更重要的是, 它突破个人身份依附于户或家庭世袭性的传统, 使个人的独立人格和公民权利得以尊重。居民身份证所展示的是个人属于国家的公民, 而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因此, 居民身份证制有利于公民文化和公民社会的建设, 而户籍身份制则强化世袭差别和地缘社会。1992年8月, 公安部发出通知, 决定在小城镇、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 以解决要求进入城镇落户的农民过多与全国统一的计划进城指标过少之间的矛盾。1986年, 安徽滁州市天水县秦栏镇实行“绿卡户籍制”。1992年, 浙江温州推行“绿卡制”。1993年, 上海推行“蓝印户口制”。1995年, 广东深圳施行“蓝印户口制”。以此为代表, 部分地区实行投资入户、购房入户或蓝印户口等政策, 以吸引人才和资金。这一制度的核心是要收取买者的一笔城市建设费, 但对以城市长期务工经商的农民有一定的吸引力, 尤其是那些在城镇已经投资办企业, 开店等的农民来说, 还是有益的。然而, 这一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蜕变, 在某些城市变成了单纯的买卖户口, 政府只管收钱, 进城后的农民完全无人过问。

这一制度使户口符号价值化, 其表层的意义是为符合实际情况的农民转化身份提供了条件, 而在这种身份的转化过程中, 我们更多地是看到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的差距和鸿沟, 更加彰显出城市户口所拥有的优越性, 一方面, 在户籍制度的不断的变迁中使这种差距和鸿沟制度化, 另一方面, 也看到了那些农民在这一制度的实施中对自己身份的建构, 他们越是想要改变和转变现有的劣势身份, 也就越是强化了那种劣势身份所包含的分量, 使我们能更加明显地感受到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状态。

这反映的正是场域和习性的双重关系, 习性, 即一种在个体之上体现出来的社会化了的主体性。习性和场域是一种互动关系, 布迪厄说过“场域和惯习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制约关系:场域构造了惯习, 这是一个场域的内在需要的外显产物;另一方面, 它是一种认识的建构关系:惯习将场域构建成一个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世界, 在其中值得个体的能量为之投资。”也就是说, 从习性的角度可以看到铭刻在人的躯体上的社会制度, 而从场的角度, 我们可以观察到客观关系的体系, 它们是铭刻在事物或制度上的铭文。因此,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户籍制度构造出的农民的习性以及农民的习性所体现和构建的场域, 当然习性也能使个人超越原有的场域而获得新的本质, 而这终究是个艰难的历程。

1997年6月,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根据此方案, 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 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1998年8月,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当前户籍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 主要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志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 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2001年3月30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这一时期的户籍制度改革对于农民身份的转换是有利的, 特别是对于农民中一部分强势群体, 在城市工作多年, 又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并且买了住房的这部分农民, 他们本身已和城市居民没有什么区别, 而那些来城市打工的处于弱势的农民, 在一度对城市户口羡慕和狂热之后, 也已经有更加理性的思考和选择了, 对于获得城市户口本身没有太大的兴趣, 这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他们对自己身份改变的态度很漠然, 其实不然。他们深深地感触的到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空间, 也意识到正是由于他们所拥有的文化资本的极度缺乏, 导致他们没有能力在竞争过程中获胜, 因此, 他们把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本的希望寄托在他们子女的身上。

美国国家身份建构中的战争因素 篇4

国家和国家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动荡的欧洲历史的产物,国家和民族形成于战争当中。历史学家迈克尔·霍华德曾指出“从真正意义上来说,没有一个国家不是由于战争而产生的。”当人们为了区分自己与其他不同语言、宗教、历史、地理环境的人而进行战争时,人们的国家认同感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许多国家的国家身份在战争的考验中更加明确。英国国家身份的产生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英国的国家身份在对抗古罗马和法国的战争中确立。正是战争让人们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国家,美利坚民族和美国的国家身份也是诞生于战争,并在战争后的几十年中完全确立的。在美国国家身份建构的历史中,战争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独立战争让美利坚民族产生;内战塑造了一个统一的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提升了美国人的国家认同感。因此,美国历史上的多次战争对美国国家身份的形成和塑造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二、独立战争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形成

从18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70年代,北美大量的定居者从原先的英国人身份转变成了美国人。这是一次快速和显著的集体身份转变,美国身份迅速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战争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经历英法七年战争后,英国政府提出要在北美殖民地征收新的税种,包括保护殖民地居民的成本以及在殖民地驻军的费用。这些政策措施在个别的北美殖民地引起了抗议和反对,并进一步扩大为北美殖民地的集体行动。为了抵制英国强加的高额税收,北美不同殖民地的人开始相互沟通,并为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有组织的抗争起来。各殖民地之间沟通交流的扩展使得人们对于其他殖民地的事务产生了兴趣,并高度关注。早期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反

抗是“孤立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无效的。”然而,随着各殖民地联系的增强,殖民地居民们更加关注作为一个整体的美国社会,他们也就逐渐产生了作为美国人的共有观念。由此,北美殖民地居民发起了独立战争。在独立战争中,不同殖民地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了大陆会议,组建了大陆军,来支持其他殖民地的抗争。他们原先的英国人身份以及单一殖民地居民的身份转变成了美国人的统一身份。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独立战争取得了胜利,并且建立了新的独立国家——美国。独立战争让原本属于不同殖民地的人们有了一次共同的战争经历,从此之后各殖民地居民开始集体宣称自己是美国人。正是独立战争导致了美利坚民族的诞生,也产生了新的国家身份。

在独立战争与美国内战之间的几十年里,美国的国家身份一直与各州、党派的身份存在着分歧和对抗。然而,出于对英国干预的愤怒,激起了美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并最终导致了1812年第二次对英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也重新点燃了美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强化了统一的国家身份,人们开始自豪的宣称自己是美国人。在独立战争和1812年对英战争后,美国人开始有了自己的特质,美国的国家身份也因此而产生。

三、南北战争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强化

19世纪美国著名外交家詹姆斯·洛威尔曾总结道,“南北战争最大的成果就是造就了一个国家。”在南北战争之前,美国人用复数形式指称自己的国家,而在战争后,他们开始使用单数形式称呼美利坚合众国。正如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1915年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上说的那样,“南北战争给这个国家创造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东西——统一的国家意识。”在南北战争前,美国北部和南部存在着巨大差异,尤其在奴隶问题上有着激烈的争论。当时美国的每个州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关心整体的国家利益。尽管南北战争造成了重大伤亡,但它保持了美国的完整性,并且解决了南北间的争议。南北战争使美国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在南北战争后,一个整体化的国家经济开始出现,许多公司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州,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运营。同时,美国人还建立了众多全国性的自治组织和志愿团体,这些组织也将其成员的注意力引向了全国性的问题。他们的大多数活动和计划也是为了提升美国人的国家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南北战争后统一的美国国家身份开始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内战后的一个世纪成为了美国民族主义情感最强烈、美国国家身份最突显的一个历史阶段。不同阶级、地域和族群的美国人都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民族情感,大多数人们熟悉的美国爱国主义组织及标志都源自于那个时期。

美国内战后最主要的民族主义因素就是南北双方和解,共同致力于维护一个统一的国家。南北双方在战后初期的重新整合是缓慢和艰难的,但1898年的美西战争使得南北双方走到了一起。约翰·海厄姆在他的书中就指出,“1898年美西战争完成了南北和解的一个重要阶段。”许多南方人申请加入新组建的志愿军,因此来自美国不同地区的人为了他们共同的国家而战斗。由于美西战争,美国人又有了一次新的联合,大家不再是北方人或者南方人,而都是美国人。所以,此后美国人的国家认同感十分显著,美国国家身份得到了强化和突显。

四、世界大战与美国国家身份的突显

美国参加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尽管两次战争造成了一些伤亡,但也使美国的国家身份得到强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激起了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情绪,将美国国家身份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其他地区、族群身份之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裔美国人自觉地维护自己美国人的身份,也在美国的国旗下进行战斗。所有美国人都有着强烈的愿望,要为了自己共同的国家与敌人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让美国的国家身份意识达到了顶峰,所有的种族、族群和阶级身份都服从于统一的国家身份。尽管一些黑人团体不支持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珍珠港事件“至少暂时的让他们从对种族身份的关注中转移到统一的国家身份上来,正是这个共同的国家身份,让美国人团结作战。”同样地,二战期间的日裔美国人也忠诚于自己的美国人身份,自愿地参军与日本法西斯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升了美国国家身份的重要性,正如菲利普·格里森所说,“这次战争促进了国家团结,也提升了美国人的国家归属感。”

五、冷战对抗与美国国家身份的维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冷战对峙的局面形成。面对苏联这个强大的对手,美国人维持了他们强烈的国家身份意识。他们惧怕共产主义入侵,建立了反美活动调查委员会。这种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上的威胁使得美国国家身份的重要性一直维系到20世纪60年代。此后,美国国内政治、文化上的分裂,以及种族、宗教意识引起的内部冲突,给统一的美国国家身份带来了挑战。随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冷战紧张程度的缓和,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国家身份逐渐让位于种族身份、宗教身份和性别身份。这二十年间,美国掀起了多场社会运动,美国人分化成不同的群体,为自己所属的群体权利而奋斗。很多学者和观察家们发现,美国国家身份核心地位的显著衰退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冷战的结束。随着苏联解体,美国赢得了冷战的最后胜利。但是,美国也失去了能够与之抗衡的主要对手,美国国家身份随之失去了突显地位。

直到9.11事件的发生,美国国家身份的显著性重新得到提升。9.11恐怖事件发生后,美国人开始担忧自己的国家安全,一致谴责恐怖主义,美国人统一的国家身份意识和爱国主义情绪再次被激发。很多美国人在自己的住宅或者办公室前面插上了象征美国国家身份的星条旗。因此,9.11恐怖袭击让美国的国家身份在冷战结束后重新回到了突显状态。

六、结语

从历史上看,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是几个世纪频繁战争的产物。战争也让各国人民的国家身份意识逐渐形成。在重大战争期间,国家的权威和资源都会更加集中;在共同的敌人面前,统一的国家身份往往会压制住内部的分裂对抗。美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它的国家身份形成与维系同样如此。美国的国家意识诞生于独立战争和1812年对英战争。19世纪美国内战后,美国国家身份的主导地位才奠定下来。美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使得美国人统一的国家身份意识和爱国主义情绪达到高潮。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对抗让其国家身份的突显一直维持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冷战的缓和、结束,美国国家身份的显著性在20世纪后期逐渐降低。但是,本世纪初的恐怖袭击和反恐战争让美国国家身份的显著性重新恢复。因此,美国历史上的战争在美国国家身份形成和塑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国诞生于战争,美国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身份同样源自于战争,战争也是强化和维持美国国家身份的关键力量。

参考文献

[1]Howard,Michael.War and the Nation-State[J].Daedalus,1979(Fall):102.

[2]Merritt,Richard.Symbols of American Community,1737-1775[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174.

[3]Huntington,Samuel.Who Are We?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M].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Paperbacks,2004:119.

[4]Wilson,Woodrow."The 1915 Memorial Day Address".

[5]Higham,John.Strangers in the Land[M].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2:75.

[6]Stern,Paul.Why Do People Sacrifice for Their Nations?[J].Political Psychology,1995,16(no.2):223.

评价理论下教科书作者身份建构 篇5

教科书是学生掌握学科技能以及背后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的重要实现方式。我们认为历史教科书作者建构“知识权威”“评价者”和“意识形态传播者”的身份。在过去, 主要研究“评价者”的身份, 忽视“意识形态传播者”。本文将在“评价者”的基础之上, 分析“意识形态传播者”。本文以Martin&White (2005) 的评价理论分析历史教科书作者在建构身份过程中所使用的评价资源。选取两本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部分章节, 统计教材中作者所使用的评价资源类型。

2 历史教科书作者

学术界认为历史并不完全是对过去的客观记录。Gu (2016) 运用评价理论, 分析美国和日本教科书中太平洋战争, 美日两国的教科书对自己和对方的评价截然不同。Bondi (2012) 将教科书与期刊论文的标记性词语进行对比研究, 认为与期刊论文作者作为“学术辩论者”相比, 教科书作者兼有“叙述者”和“诠释者”两重身份。Coffin (2006) 进一步认为历史语篇具有“记录者”“评价者”和“情绪者”的声音。她还认为这些声音与特定的语篇类型相关。Coffin研究历史声音, 但本文认为作者通过一系列语篇资源建构出作者-读者两个主体之间的人际意义, 通过语篇建构身份。历史教科书的另一种身份被忽略, 即“意识形态传播者”。这方面研究仅有:Moss (2010) 分析哥伦比亚历史教科书中的及物性系统和语法隐喻, 认为历史教科书利用上述语法特征建构历史主义决定论, 将学术界内部的意识形态传递给了学生。

3 分析框架

3.1 评价理论

Martin&White (2005) 从词汇层面的评价资源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该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介入 (engagement) 、态度 (attitude) 和极差 (graduation) 。每个子系统又分为若干子系统。介入指的是文本作者的态度与所引用观点之间的距离。单声指的是只有一种立场, 说话人不承认存在其他立场。多声则表示存在其他观点或立场, 包括收缩 (contraction) 和扩展 (expansion) 。收缩表示观点来自于特定人物或群体, 拒绝其他观点。扩展由接纳 (entertain) 和归属 (attribute) 来实现, 前者指的是立场可能性, 后者表示说话人与命题的距离。态度分为情感、判断、鉴赏三个子系统, 三个子系统有着两种实现模式和两种态度极。级差表示等级, 贯穿整个评价系统。

3.2 意识形态传播者

历史教科书的作者除了建构“知识权威”和历史“评价者”的身份外, 还扮演着“意识形态传播者”的角色。Fairclough (1989) 指出, 意识形态是“由现有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和权力斗争而产生的惯例”。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体现在语言使用。在教科书中, 教科书作者是专家学者、知识权威, 而学生是新手, 这为教科书作者传递意识形态提供了操作空间。参与者是历史过程实现的主体。本文认为, 对历史事件的参与者评价是关键, 本文把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分为以下五类:历史人物及相关、政治经济机构、事件相关参与者、一般参与者、无生命的主体。

4 语料与分析方法

本文的语料选自American Odyssey (1) 和World History (2) 两本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五个章节, 共计25, 088个英文单词。本文依据评级理论的框架, 通过人工阅读标注, 前后两次重复该过程, 期间相隔一周。标注后统计各大类以及各次类的出现频次。使用excel表格统计频次并计算出百分比。

5 历史教科书作者身份建构分析

5.1 总体数据

图1表明, 态度是三大评价类别中出现频次最高的, 占据将近一半半的的比比例例。。这这说说明明作作者者对对于于历历史史事事件件的的评评价价是是十十分分显显著著的, 建构了“评价者”的身份。级差与介入比例相当, 一方面级差能够配合其他两类评价手段使用, 另一方面作者在表明自身立场的同时与读者结盟, 希望读者能够接受认同作者的观点。

5.2 知识权威的建构

图2显示, “归属”频次非常高。“归属”是将命题来源归于外部, , 疏疏远远了了作作者者与与命命题题之之间间关关系系, , 强强调调声声音音多多种种来来源源。。““否否定定””的比重小, 扩大了声音来源。这种方式, 向读者展现出不同参与者的声音, 体现“客观中立”。我们试举一例。

例1:The Northern agenda called for the extension of free la-bor into new states.The Southern agenda demanded the maintenance of slavery.

The Southern agenda demanded the maintenance of slavery.

They (the Northern politicians) opposed the extension..., white Southerners insisted tha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上述选段表现南北双方对于奴隶制存废激烈争论, 不同转述动词将这些观点归属各方, 实现“客观中立”, 说明作者建构起“知识权威”的身份。

5.3 历史的评价者

下面以“态度”和“级差”两个子类为例, 选取Reagan Revo lution一章。图3和图4分别是“态度”和“级差”各次类的使用情况。

从“态度”看, 判断和鉴赏比例相当, 情感的比例很低。作者主要对里根总统的施政能力和里根总统执政期间社会各主要方面进行评判和鉴赏, 较少带有个人情感, 显得“客观”。这些手段都对里根总统作出了积极的评价。如:He received support from nearly all segments of American society.这句话是对里根能力的积极评价。Reagan’s economic policies sparked a radical change in government fiscal policy.这句话是对里根实施的经济政策的鉴赏, 是积极评价。

从“级差”看, “范围”所占比最大, 其次“数量”, 再次“质量”。“范围”是时间和空间上延伸, 主要用于对里根施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比, 彰显施政成绩。如:In 1984, the gross national product increased by more than 9 percent, the biggest 1-year gain since 1951.这句话以数据和时间范围说明里根的执政成效。

“态度”和“级差”还能配合使用, 共同对里根作出评价。如:Many voters simply liked him as a person, and they had enormous confidence in Reagan’s ability to cure the nation’s ills.“many voters”这是数量, “enormous”是质量, “confidence”是积极鉴赏, 众多选民对里根充满极大的信心, 对里根能力积极评价。

5.4 意识形态传播者

在“历史评价者”这一小节中, 我们已经看到了作者对里根总统的积极评价。我们进一步来观察评价对象, 统计如下 (见图5) 。

图5表明, 历史人物及相关、政经机构所占比重占据前两位。在本章中, 历史人物及相关包含He (Reagan) , Reagan’s personality, Reagan’s ability, Ronald Reagan’s triumph over Carter等, 这些是对里根总统本人直接作出的评价。政经机构包括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policies, labor force, unemployment, deficit等。例如:Within months of taking office, Reagan got Congress to approve one of his biggest campaign promise:…表明里根总统在短时间内就让国会通过了法案。通过“级差”描述时间范围, 来激发学生对里根总统积极判断。向学生传递这样的思想:里根总统是近几十年来对美国社会各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领导人, 且后人无可企及。也可从后一章Bush’s Presidency评价对象看出来 (见图6) 。

和图5相比较, 图6中的历史人物及相关评价对象的比例明显低于图5, 而政经机构的比重却大幅上升, 超过一半。这说明, 作者并没有突出对布什总统本人的评价, 而是大篇幅地评价他执政期间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众多方面。一方面, 这是由于在布什执政期间, 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很多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另一方面, 通过对比评价对象, 作者进一步向学生传递“里根总统对美国社会发展贡献巨大”的意识形态。

6 结束语

本文以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例, 分析历史教科书作者身份建构。本文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 统计各种评价资源, 发现作者使用“介入”系统中的归属, 将观点归属于他人, “客观中立”地叙述历史, 实现知识权威的身份;使用“态度”和“级差”可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 实现历史评价者身份;通过对历史事件参与者评价, 向学生传递评价背后隐含的思想, 实现了意识形态传播者的身份。

参考文献

[1]Bondi M.Voice in textbooks:between exposition and argumen-tation[C]//Guinda C S, Hyland K.Stance and Voice in WrittenAcademic Genres.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2012.

[2]Coffin C.Historical Discourse[M].London/New York:Continu-um, 2006.

[3]Fairclough N.Language and Power[M].UK:Longman, 1989.

[4]Gu X.Evaluation in US and Japanese history textbooks[J].Text&Talk, 2016, 36 (2) :221-243.

[5]Martin J R, 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2005.

典型化和身份认同下“他者”的建构 篇6

当我们对另外一个人进行描述和定义时, 肤色、地域、民族、国家、成长环境、家庭背景、职业领域等外在因素常常会成为我们对其进行分析的构建其人格和精神的砖瓦。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 在这个快节奏发展的时代, 除非身边很亲密的人, 我们对他人的分析和理解往往不会如此精细和准确地将所有可能因素都考虑进去, 因为这需要消耗时间和精力。因此, 选择其中一到两个因素来对一个个体进行定义和判断就成为了我们认识他人的主要方法。根据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理论, 这种抽象画式的认识方式乃是出于人类认识和描述世界的本能, 用以节省精力和简化表达。

当我们将一类人群笼统地用一种说法来进行概括的这种脸谱化的方法, 就是典型化。

在文学批评领域, 把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仅仅归结为阶级性, 把典型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机械地等同于时代环境, 从而导致“一个阶级一个典型”“一个时代一个典型环境”的公式, 是庸俗社会学在典型论上的集中表现。“典型化” (typification) 作为社会学领域术语, 是指用单一普遍的、漠视个体差异性的粗疏公式套用于一些现象、经验上, 来解释它们的状态。典型化的一个通常弊病是容易导致偏见、偏差、歧视和误判。

当描述一个文化客体时, 研究者常常易于陷入某种“典型化”的泥潭中, 这种“典型化”方式就是一种一般模式的鉴定识别和对号入座, 即便是文化客体本身可能会被“典型化”模式掩盖其真实的、动态的本来面貌, 或在不同的层次上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但在共时和历时维度中, 这一文化客体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可能是多样并处于一个不断地变化过程中的。在这一层意义上, 19世纪40年代的中国、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所展现给世界的形象一直都是变动不居的, 在不同的阶段中, 我们会将不同色彩的词汇加诸其身, 来作为中国这一文化共同体的典型化标签。因为所有作为个体出现的文化客体往往看上去有着适合于典型化的形态, 所以文化的典型化并不总是一直同其多样性保持一致, 先前贴上的任何标签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同样的文化客体可以以不止一种的方式典型化。

社会学的典型化方法可以被分为两类, 一种是“理想类型”, 一种是“刻板类型”。对一个社会群体进行研究的时候, 为了对这一群体进行识别, 我们需要归纳出其文化特征来加以描述和记忆, 这时, 我们常常会在无意识层面使用着各种类别化方法, 这些用以描述文化特征的类别化方法就是“理想典型”。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这里的“理想”是一种概念化的状态, 是一种并不存在的假设性条件。与此相对照, “刻板类型”准确无误地与与其相关的经验个案相切合。例如, 我们对某一地区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切实感知, 对当地某一鲜明的历史遗留传统的了解或电视、广播、电影、网络等各大传媒对该地区发生的重要事件、举行的重大活动的报道, 我们从这些体验和表象中得到关于这一地区的“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处在同一意义层面上的) 的印象或概念, 然后形成对这一地区的认知, 而我们形成认知的方式往往就是典型化, 给这一客体贴上各种形式标签。基于此, 社会群体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以获取与此相关的社会阶级、民族、国家的权利和地位。

但是, 正如先前所描述的, 这种典型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使我们对作为“他者”的另一文化客体的理解过于片面化, 从而造成误会和曲解。而实际上, 这种误会和曲解在人的潜意识层面上, 暗含着对自我和他人的身份的塑造, 在自我身份获取的同时, 对作为“他者”的社会文化群体进行变形化、陌生化的想象, 通过此种手段, 来划分出主体与客体的分界线。在这一层意义上, “他者”成为一个带有排斥性色彩的区分敌我的意象符号而存在, 这个符号与其本来面貌并不吻合, 甚至出现完全错位的情况。僵硬的、凝固化的典型化的概括往往对最易变的人群这个认识对象难以把握, 由此可见, 典型化的这副“有色眼镜”虽然在自身及自身辐射到的一定范围内确认了我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 但这种确认的范畴标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并且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二、身份制度下的身份认同和身份政治

自我的概念关涉到的是“我是谁”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如幽灵般游荡于人类史、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科学史等人文主义的历史叙述中。但是个人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定并不与其在社会所给予他的身份完全对等, 于是, 在这里, 涉及到了身份认同的问题。

(一)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身份一般可分为两类:指派身份和后塑身份。前者是个人无法选择的, 如出身出身在什么样的家庭, 皮肤的颜色, 性别是什么等;后者是后天通过自我行为或社会外力塑造出来的, 如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处于怎样的权力地位。身份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 是分享社会权益、获取社会资源和的唯一凭据。

身份处于社会管理层面中的操控维度, 我们通过对身份进行制度设定, 将社会成员划分成在历史记忆、社会阶层、生活方式、文化趣味上互相区别的群落, 从内部来看, 同一个群落中个的成员共享着相同或相似的价值理念, 具有一定程度的凝聚性和排他性;而从外部来看, 整个社会在身份制度下形成了梯度鲜明的层级划分, 不同的社会群体被分到相同的身份标签, 打上了与之相应的身份烙印。在身份制度下的身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定位, 反映了阿尔都塞所说的统治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体之间的召唤关系, 意即社会主体的身份塑造是被统治意识形态所召唤和建构出来的。

身份认同作为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关键语汇, 主要是在社会文化这个层面上出现的, 是指个体和某一社会文化的契合。在西方文明词汇里, “身份”和“认同”被表述为同一个单词, 即“Identity”, 它是由晚期拉丁语的identitas和古法语的identite变化而来, 而追根溯源, 又与essentitas (即essence, 本质、实体) 有关。这个词紧紧追随着人类, 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词不仅是哲学家偏爱思索的命题, 也是现代新左派、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的关注对象。寓于社会文化系统这个巨大的网络之中, 我们必须与世界和他人搭建起关系, 从而在这种彼此的对立中, 获得自我身份的确认, 明确自己在这一文化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承担起角色相对应的功能。

所谓的身份政治, 就是指的在这种身份体制内, 对个人和群体身份的社会定位和调节变动。都普利斯 (Dupreez) 在《身份的政治》一书中曾指出:“政治确立和维护某种身份系统, 是为了使社会的某一部分比其余部分能获得的较优越的地位。”一方面, 政治主导者要为它所代表的社会群体争取到比其他群体更为优越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 在这一个社会群体内部, 被贴上不同身份标签的人所占据的社会权益和社会资源丰富程度又有所不同。

(二) 身份认同范式的嬗变

在研究方法上, 对身份认同的解读大致经历了启蒙主体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到后现代的去中心身份认同这三个阶段。

1. 启蒙主体论

最开始, 对于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常会诉诸于一种假想, 这种假想将个体先验地想象为一种固定不变的、自在自为的、具有极大能动性的存在, 每个个体都是独立自主的, 因此, 对身份认同所进行的研究, 即是对这种独立自主的个体特性的追问和描述, 同时, 这种概念性的描述划分出了不同于这一个体的、外在的他者。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即是强调个体的意识能动性, 将个体阐述为纯思的自我, 于是, 身份认同在这里与纯思的意识画上等号。康德在笛卡尔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自我形成的过程和途径, 他在1784年发表《什么是启蒙?》中把启蒙当做一个出口, 人们要有勇气和决心运用自己的知性 (理性) 来自由地做出个人决定, 来脱离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而自由地应用自己的理性的障碍很大一部分来自外在的制度和偏见。之后,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开启了个体的精神路线图, 同时指出, 自我意识是以与另一个自我意识构成主从关系而得到确立的。总而言之, 启蒙主体论的身份认同将强大的理性力量和绝对的自主权利赋予了个体, 将之阐释为一个完整同一的精神存在。

2. 社会身份认同

20世纪之后, 社会学、人类学、精神分析等学科在学术研究领域上突飞猛进的发展, 取得的重要成果为经验论的方法驰骋于学术界开辟了疆土, 从前的先验论方法日益被怀疑和否定。对身份认同的研究开始将目光投向来自社会的外在力量, 关注个体身份的形成于社会中各种因素交织所搭建的关系。在马克思那里, 黑格尔所描绘的精神主体路线图被抹去, 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认为个体身份的获取是由其在社会的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而韦伯指出, 社会团体的核心凝聚力量来自于这个团体中每个个体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价值理念等因素, 其中社会身份的荣誉估价起到决定性作用;拉康否定了康德的先在的理性主体, 指出个体的气质特性是后天形成的, 后天习得的语言、知识、观念和生活经历塑造了每个人不同的个性。拉康曾用一个论断说明了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一个自认为是国王的人是个疯子, 一个自认为是国王的国王同样也是个疯子。”。在拉康看来, 人的主体性即人格的对立只能在主体间的关系中才能建立, 缺少了这种相互间的关系, 任何身份认同的确立都是无意义的。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介入身份与认同的问题, 并且最终都指向了文化研究中的身份政治学。

3. 后现代去中心身份认同

二战后, 随着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兴起, 文化研究者们对于身份认同的观念产生了极大变化,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反本质主义认同观的出现, 这种观念的核心表现特征是去中心化 (decentering) , 从此, 统一、恒定的主体受到了质疑。去中心化表现为主体不再具有统一性, 丧失了稳定的中心特性, 会随着时空的转变而以不同的身份出现, 甚至可能在同一主体身上出现完全矛盾的身份认同, 且总是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之中。后现代身份认同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主体零散化, 斯图亚特·霍尔曾在《文化身份的问题》中指出, “主体在不同时间获得不同身份, 再也不以统一自我为中心了。我们包涵相互矛盾的身份认同, 力量指向四面八方, 因此我们的身份认同总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 (Stuart Hall,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P.277.) 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 不同的国家民族在文化交流中,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交锋日益激烈。所以, 在现代语境中, 身份认同更加有指向性地偏重于指主体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进行集体身份选择。

这三种范式的递变展现出了身份认同的嬗变机制。

三、对“他者”的建构

(一) 身份制度中对“他者”的建构的意义

“身份”一词出现在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中的频率更高, 因为这些理论天然形成的二元对立 (殖民与后殖民、女性与男性) , 使得被弱化为“他者”的边缘群体在其中通过与处在中心的群体构建关系, 而获得自我身份的确立——被殖民者能在殖民者所创造的文化镜像中观察自己被塑造出来的形象, 同样的, 在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语境中, “女人”是被男性塑造出来的, 男性或着说男性话语的使用者 (可能为女性) 通过各种文本来描绘符合男性期待的女性形象, 这种形象忽略了女性作为主体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是虚假的, 不存在的, 在这些文本中, 女性始终只能作为一个他者存在。而实际上这不过是男性话语权力具主导地位的社会中, 男人诱使女人始终臣服在他们的权威之下的文化策略。

(二) 典型化视角下所遮蔽的“他者”

现代社会中, 族群之间的冲突和对立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国家民族都需要面对的政治难题, 族群认同理论 (ethnic identity) 认为:“族群是人类在资源竞争中为了追求集体利益, 限定可分享的人群范围而产生的以主观认同凝聚的社会人群。”这种理论将“族群”定义成了一种后天形成并拥有自身历史的想象群体。在族群理论中, “他者”所传达出来的排外感和异己感更加激烈, 与此相对的, 这种排外感和异己感也成为了联系族群内部个体情感的纽带。因此, “他者”不是真实存在的, 而是一种由特定群体自己生产制造出来的假想敌。

之所以造成这种激烈的冲突和对立, 与时代环境氛围离不开。笼罩在身份认同的社会空气之下, 我们在审视异己、审视“他者”时时常戴着典型化的“有色眼镜”, 这种行为方式使我们易于疏忽对自我所构筑出来的“他者”自然本质的真实把握。在文学创作领域, 具独特审察视角的剧作家黄哲伦解构了话剧《蝴蝶夫人》, 创作出剧本《蝴蝶君》就曾给过我们关于对“他者”的警示:华人男子的成功, 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西方对东方这一“他者”的构建, 通过对这一虚幻镜像的模拟来实现其政治目的。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立中, 完美解构了西方自以为是地建立的东方镜像, 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表述, 使剧情出现了颠覆性的逆转。而在历史长河中, 世人对于日本的“他者”形象建构同样曾犯过致命的错误。1853年佩里率领舰队以武力的方式敲开了这一神秘的国度, 日本由此进人了西方的视野。一开始这只是一个虔诚的学生, 就像她曾经臣服于中国文化之下一样;西方此时也只是以好奇的眼光窥视着她, 以殖民者的姿态欣赏着这一光怪陆离的“浮世相”。从1868年到二战爆发, 西方视野中的“日本”形象一直带有梦幻般的奇异色彩, 最初它充满着迥异于西方文化的东方之美, 而残暴丑恶的军国主义则撕下了美的面纱, 至此美梦转为恶梦, 美人变为野兽。梦醒之后的西方世界突然发现:原来我们对这个国度及其文化是这样的陌生。

这些文本统统都在警惕我们建立与“他者”的对话的必要性。

四、结语

其实, 塑造“他者”的形象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惟其如此, 自我的身份才得以确认。但需要强调的是, 我们在通过区分他者和自我的关系时, 对他者的描述应避免陷入典型化的泥淖之中, 而造成错误的判断, 因为, 这种过于武断的想象不仅可能会贻笑大方, 如近期台湾一档电视栏目中, 受访台湾民众嘲笑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甚至, 有时这种错误可能是致命的。那么, 究竟该如何来认识他者呢?在此, 笔者想借用佛经中耐人寻味的智慧:从他人与自己的一致性中去感受彼此的差异。

摘要:“身份认同”, 是一直盘踞在西方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关键词汇, 这个本属于心理学的术语, 早已成为文化研究的关注对象。所谓的身份认同, 是指个体所展现的自我特质在某一群体文化中所反应出来的接受、保护、寻找或拒绝的状态。寓于社会文化系统这个巨大的网络之中, 我们必须与世界和他人搭建起关系, 从而在这种彼此的对立中, 获得自我身份的确认。也就是说, 身份认同是在自我与他人关系中, 通过对“他者”身份的建构来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出于此种目的, 我们在描述“他者”时常常会采用“典型化”的方式, 但往往“他者”自身的本质却可能会被这种典型模式“遮蔽”, 是我们忽略了对“他者”的警惕。

关键词:典型化,身份认同,身份政治,他者

参考文献

[1]刘延超.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困惑——新加坡英语文学中的身份认同困惑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12 (2)

[2]吴小勇.中国梦与国民身份认同[J].人民论坛, 2014 (3)

[3]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J], 南京社会科学, 2007 (2)

[4]李建华.从身份政治到公民政治[J].共识网, 2010 (8)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sxpl/sx/article_2010092920507.html

[5]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外国文学[J], 2004 (2)

[6]王惠萍.东方学与中国文化身份建构[J].社会科学家, 2013 (9)

[7]石川顾涵忱.族群认同与香港电影中的“北佬"形象[J].文艺研究, 2007 (1)

[8]刘莉.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建构[J].思想战线, 2011, 37 (6)

主体身份建构 篇7

一、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身份认同阐释

(一)专业身份认同

“身份”与“认同”在英文中是同一个单词即“Identity”,其含义可表述为使处在某一群体中的个体,主动建立一个认知和表达体系,在自己是谁、自己是做什么的、扮演什么社会角色、遵循什么规范等问题上形成清晰的主体意识,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并表现出相应的主体行为,认同强调个人在社会情境下的自我反思。专业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辨识与确认,是个体在从事专业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于自身工作的感知、理解和情感态度,其本质在于个体在群体中突显自己的身份特征,表达的是个体在本群体中“做到最好”的主体诉求。专业身份认同直接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左右其对自身及工作价值的肯定程度。

(二)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身份认同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是将专业知能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专业化群体,他们是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事教学、咨询和科研等工作。根据泰科勒的观点,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以教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个体背景为基础的专业生活认知即个体认同;二是基于外部的社会团体及大众对教师的希望即社会认同。同时,根据认同理论,对教师专业身份的认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与组织的规范与制度,即专业内的一致性;二是就业指导教师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觉知,即彰显个体的独特性。因而,在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即指就业指导教师对其就业指导专业的认知与情感,既包括就业指导教师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和谐,又包括在强调群体同一中兼具个体差异。

二、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缺失

根据布瑞克森(Brickson)关于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形成理论,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等四个方面因素。在认知方面:能感觉到作为独特个体的自我概念和作为群体成员的群体自我;在情感方面:拥有乐观的情绪和足够的自信,在群体中很开心;在行为方面:能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计划和活动,并为别人的利益着想;在社会方面:能很好地和他人交流,拥有良好的公共关系。目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专业身份认同。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虽然喜欢就业指导教师这一岗位,但在工作中并不感到自豪和幸福;二是虽然愿意做就业指导教师,但如果本专业需要,就会放弃就业指导工作;三是在就业指导专业知能上并不自信;四是对就业指导的发展前景感到渺茫;五是并不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就业指导教师地位很重要;六是虽然有教学团队,但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

造成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缺失的原因包括:一是重视社会认同而轻视个人认同。社会过于夸大和否定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导致就业指导教师对专业认知的模糊和对自己身份的困惑,因受到外界环境变化而摇摆不定。二是强调群体同一而忽略个体差异。在专业认同中,只看到专业或行业标准和规范对就业指导教师的规定,却忽视了就业指导教师自身实践与经验的独特性和其积极主动性的发挥。

三、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建构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对就业指导专业和自我角色认识越多,在教育实践中体验到情感快乐越多,其专业身份认同也越高。只有就业指导教师对其专业身份认同,才能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与发展。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建构涉及包括国家、学校和教师等三个层面。

(一)国家层面

1.开办就业指导专业

在高校开办就业指导专业和建立学科体系,并形成合理的课程群,可先设置研究生和博士层次,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可以由心理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学院、社会学院等相关学院联合招生和培养,以使我国有知识体系完备,专业技术扎实的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人才。

2.建立相应的学术职称系列

职称评审制度是稳定和发展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重要举措,而在我国目前的职称评审系列中,还没有把就业指导列入其中,只是在某些省份如河南、江苏等地将高校就业指导列入大中专院校职称专业设置范围,但影响力不大,就业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审上依然缺乏保障。进一步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解决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称评聘问题,让就业指导教师和专业教师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待遇。

(二)学校层面

整合高校教师培训与学术团队,通过校内外培训,形成校内外学术团队,以校内团队为主,校外团队为支持的学术团队,促进其交流合作。

1.教师培训提升

就业指导作为一门专业性工作,其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就业指导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包括专业元认知、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技术等。要在培训中重视专业元认知和专业理念的学习,先通过专门学习,然后在专业知识和技术学习中贯通。培训能够使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得以扩展,专业技术得以提升,对就业指导专业认同度更高。

2.学术团队促进

任何一种社会身份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身份必须依赖自我和他者在互动中建构。身份认同是建立在群体基础之上的,一个能够相互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学术团队必不可少。就业指导教师的学术团队是指具有共同或相似的价值取向和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兴趣目标,并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组成的专业群体。学术团队建立的同时,也就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使得同性相吸,异性相排。

(三)教师个人层面

融合心法与技法,心法要落地,技法无优劣,以心法统帅技法,通过技法悟出心法。

1.心法修炼

心法是意念层面的,具有无形性,但可以在教学与咨询过程中体现出来,就业指导中,心法是技法的基础,技法遵循心法,心法需要在专业实践中体悟,也需要接地气的修炼即立足自身所处环境,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具体实践中总结悟道。

2.技法提升

技法的学习提升永无止境。每个人都因其赖以生活的故事而创造了特殊的地位与取向,建构了自己的身份。同时,专业认同是在教育实践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建构的,并受到这种认识的深度和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因而,可以把叙事反思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教师要进行教学和咨询实践的积累,在实践行动中完善对专业身份的认同,同时,通过说或写故事的方式使实践成果公开化,并深刻反思与讨论个人的实践知识,最终成为新的理论成果,促进教师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长。

只有教师自身在其专业身份认同中发挥自主性与主动性,逐渐建构自己的专业身份认同,才能使周围环境产生正向叠加效应,同时,外部环境的进一步促进又会使教师增加其专业身份认同的积极性,通过发挥内外力量的共同作用来建构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一旦就业指导教师形成了自己对其专业身份的认同,就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经费和职称评审等问题而摇摆不定了。正如周淑卿所言:“唯有认同自己作为一位专业教师的身份,教师才真正清楚自己的专业成长方向,才能真正‘扩权增能’,不因变动频生的改革方案而无所适从,也不至于追逐华丽与流行的说法而随波逐流。这样的教师才真正拥有来自专业判断的自主权,而且此种自主权不是任何权力单位所能赋予的。”

摘要: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是将专业知能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专业化群体。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内部动力。文章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身份认同进行阐释,并从国家、学校和教师等三个层面来建构教师专业身份认同。

主体身份建构 篇8

《女勇士》 (The Woman Warrior) 是汤亭亭 (Maxine Hong Kingston) 于1976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 荣获“全美图书评论界奖”[2]、安士菲尔德·伍尔夫种族关系奖等多项大奖, 它的出版标志着华裔文学挺进了美国主流文化, 因而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及深远的影响。它被赞誉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的巨著, 是美国大学生需要阅读的华裔文学书单。该小说成为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3], 并一度成为民族问题研究、亚美关系问题研究、女性问题研究、后现代研究的热门。《女勇士》讲述了身处性别和种族双重“他者”地位的美国华裔女性在探究她们自己的性别身份和族裔身份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境地, 处在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地位的美国华裔女性同时受到本族封建男权和外族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 她们在追寻自己的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她们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与建构, 诠释了美国华裔女性自我身份认知的过程。

一、女性自我身份建构的基础——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4]《女勇士》刻画了类型迥异的华裔女性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多舛的命运, 展现了女性主体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自我意识的缺失阶段、自我意识的觉醒阶段和自我意识的建构阶段。

(一) 自我意识的缺失阶段

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女性饱受封建礼教的摧残, 恪守父权文化所强加给她们的身份标准, 她们逆来顺受, 她们没有家庭和社会地位, 缺乏寻求独立身份的自我意识。“无名姑姑”和“月兰姨妈”就是这类华裔女性的典型代表。第一章《无名女人》讲的就是“无名姑姑”与人私通生了个小女孩, 生孩子的当日受尽家人和村民的羞辱, 被迫抱着刚出生的婴儿跳进自家的水井, 家人自觉受到了奇耻大辱因而禁止所有人再提及她的名字的故事;第四章《西宫门外》, 讲述的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月兰姨妈的故事。月兰的丈夫在数年前就移民到美国, 并娶了年轻貌美的女子再婚。月兰安于现状, 独自在家靠丈夫寄来的钱供养自己和抚养孩子。怯懦的月兰在姐姐勇兰的一再劝说下千里迢迢来美国寻夫, 性格懦弱的月兰早已接受了封建男权社会下的女性角色, 她不敢更没有能力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她理所当然地被丈夫抛弃, 最后神经失常而死。

“无名姑姑”和“月兰姨妈”都是传统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是深受封建社会压迫的女性的代表, 她们缺乏自我意识, 被动地接受着男权社会所赋予她们的女性角色, 不假思索地遵守着“三纲五常”等所谓的那些美德与行为典范, 最终都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

(二) 自我意识的觉醒阶段

当女性们意识到了由于自我意识的缺失而导致的悲惨命运时, 她们领悟到了女性被歧视、受压迫的社会现实, 懂得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抵制压迫, 奋起反抗, 摒弃男权社会界定的种种“女性特质”, 从而进入自我意识的觉醒阶段。

《女勇士》第三章《乡村医生》中讲述的母亲勇兰就处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阶段。母亲勇兰与月兰姨妈有着相似的经历, 她们的丈夫都在她们年轻的时候远去美国谋生, 但与月兰不同的是勇兰没有依靠丈夫生活, 而是自食其力。同时她又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这种中国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桎梏, 念医校, 后行医。寻夫到美国以后, 一家团聚, 相夫教子。她是一个有知识、有能力、勤劳能干、善良而又勇敢的女性, 她在有着封建夫权传统的华人家庭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 在白人霸权社会中, 当她面对代表白人主流文化的月兰的丈夫时, 她的种族“他者”地位使她处于劣势, 她帮月兰争取权力的斗争是不彻底的, 仅以一顿饭的要求结束了一场寻夫闹剧[5], 因而她还处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阶段。

(三) 自我意识的建构阶段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阶段并不意味着女性性别身份建构的终结, 只有进入自我意识的建构阶段, 女性才会真正获得独立和解放, 只有拥有强大力量和独立个性的女性才能获得社会和家庭的身份认同, 独立身份的追求才能达到理想状态。

《女勇士》中处在自我意识的建构阶段的女性人物有叙述者小女孩“我”、花木兰和蔡琰。以花木兰为例, 《女勇士》第二章《白虎山学道》就刻画了这位女勇士形象。汤亭亭笔下的花木兰不仅具有中国版花木兰男扮女装、替父从军、勇猛无敌的特点, 她还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爱情、反对歧视妇女、追求女性解放、反对男权对女性的统治和压迫, 否定和解构传统女性价值观, 重新定义“女性特质”, 自觉确立自己的主体意识。华裔女性既受到美国主流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体系的压制又受到族群内部男权文化传统对女性的束缚, 因此华裔女性要想确立女性主体地位, 就必须成为反抗的女性, 英雄的女性。

二、女性自我身份建构的途径——建构女性的话语权

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 (M i c h e l Foucault) 提出了“话语即权力”这一著名的理论, 他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权力关系运作的产物”, 因此语言象征着权力。而美国华裔女性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文化身份和性别身份, 因而没有社会话语权。因此女性要想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 就必须重视女性的话语权, 打破整体失声的状态, 表述自己, 建构自己的话语权, 实现女性的权力。《女勇士》描写了处在男权社会和主流社会文化的双重边缘地位的几位华裔女性从女性话语权缺失到觉醒到掌控的奋斗历程, 表达了华裔女性打破沉默, 寻找自我身份的强烈愿望, 通过对话语权的建构, 确立了女性身份, 重构了自我。

无名姑姑的故事都是通过母亲和女儿讲出来的, 而她自己则成了完全的失声者。月兰姨妈生性怯懦, 在强势的丈夫面前一言不发, 因而她无法寻回属于自己东宫的地位, 她不会讲英语, 因而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 最后她精神失常, 孤独的死在精神病院里。无名姑姑和月兰姨妈都是在男性中心主义的语境下受其压迫失了声, 无力获取属于自己的权利, 她们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导致了无法逃离的悲剧结局。母亲勇兰经常给子女们讲故事听, 但她土生土长的中国背景, 使其不可避免的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因而她的话语中时常出现歧视女性的词汇, 她和丈夫一样也时常表现出对女孩子的贬低和厌恶。并且她禁止子女们把无名姑姑的故事讲给外人听。尽管勇兰口若悬河地讲着各种故事, 但她并没有彻底掌控女性的话语权, 因为她仍以男性利益为中心, 对女性持自我贬低和自我嫌弃的态度, 因此她只处于女性话语权的觉醒阶段。小女孩“我”在童年时期也有着失语的经历, 她不会说英语, 但她还不想以华人的方式讲话, 在双重语言困境的折磨下, 她成了失声者。但她嫌弃和憎恨失声的自己, 因而她去不停地折磨沉默的华人女同学, 以此来宣泄自己的怨愤。“你为什么不说话?……一辈子都哑着吗?如果你不说话, 你就只能是植物, 如果你不说话, 就没有个性, 你不会有个性, 不会有头脑……”[6]。华人女同学实际上是她的镜子, 她对该同学的折磨实际上是与自我在做着斗争, 她对女同学说的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劝说, 意味着她想努力摆脱目前失声者的状态。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终于有一天, 她放开了喉咙, 一口气道出了埋藏在心里的200多件事情, 打破了失声的状态。小女孩“我”终于找到了掌控自己的话语权, 传达自己的心声, 重构华裔女性身份的方法。正如在《女勇士》的最后一章《羌笛野曲》中, 蔡文姬在被匈奴劫持后, 与匈奴丈夫夫妻恩爱, 同仇敌忾, 最后通过自己清脆嘹亮的歌声唱出了与胡人笛声合拍的动人歌曲的方式打破失语的故事一样, 女性身份的追求达到了理想状态。身为美国边缘社会的华裔女性, 面对中美文化的双重碰撞夹击, 必须打破沉默失声的状态, 掌握自己的话语权, 取得自身的社会地位, 获得性别身份的认可。

三、结语

《女勇士》是一部反映华裔女孩成长和自我身份建构的作品。从最初对双重身份的迷茫到由自己来实现华裔女性在男权社会和白人主流社会这双重窘境中自我身份的建构, 作品揭示了女性必须掌控自己的话语权, 实现“他者”到“自我”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陆薇.超越二元对立的话语:读美籍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J].外国文学研究, 2002 (02) :47.

[2]刘英, 程廉.《女勇士》中的多重视角:女性主义与巴赫金对话诗学的交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 (06) :47.

[3]杨洁.荣耀背后的文化僵局——美籍华裔女作家构建女性主体意识所遭遇的尴尬[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 (01) :44.

[4]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89.

[5]阎瑾, 杜军.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构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J].求索, 2012 (03) :207.

上一篇:亚洲垃圾危机下一篇:桃花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