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纳入高考的辩论

2024-05-15

体育纳入高考的辩论(精选五篇)

体育纳入高考的辩论 篇1

【论点】支持:体育纳入高考, 效果立竿见影。

【发言人】胡乐乐, 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讲师, 教育学者, 《中国教育报》特约评论员

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考试的教育, 因为考试作为一种测评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 目前是无法取代的, 古今中外皆然。现在有人之所以会认为素质教育就不应该考试, 一是因为我们对这两种教育的本质没有宣传清楚, 另一方面是大家误以为考试就是唯分数的评价。事实上, 无论笔试还是面试, 都完全可以放弃分数而采取等级制。在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发展时, 应该德、智、体、美全面考察, 不可偏废。

当前, 我国大中小学生体质的下降令人震惊。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尽快找到遏制学生体质继续恶化的好办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 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 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

事实上, 通过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增加体育科目, 的确有助于引导学生增强体质。这种做法在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实践。比如, 清华大学在2011年春季举行的自主招生中率先启动体质测试, 成绩优秀者可获得最高10分的投档加分。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教授表示, 他们和部分中学沟通后发现, 实行体质测试后, 不少中学生都比以往更加重视身体锻炼, 新生的身体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 2012年的体质测试合格者就过半了, 说明体质测试在引导学生加强锻炼方面是有效果的。

由此可见, 要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 把体育纳入高考, 是立竿见影的措施。现在的问题是, 体育应该如何纳入高考。我认为, 根据高校的自主权, 教育部应该放手允许各高校自主决定如何将体育纳入招生录取。教育部应该做好的是, 制定把体育纳入高校入学考试的总体规划, 包括确保中小学体育教师按编制足额到岗和培训进修, 以及招录产生争议后的申诉的仲裁。

【论点】反对:分数刺激破坏体育的美好

【发言人】赵美娣, 浙江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光明网卫生频道”专栏作者

我是很不赞成取消长跑锻炼或长跑测试的, 这样的行为纯粹是一种逃避负责的态度, 正如许多学校取消春游、取消校车一样。但是, 对于“为了让小孩从小养成锻炼的习惯, 就必须把体育成绩纳入中、高考的评价体系中”的说法, 我也表示怀疑。

把体育成绩纳入考试的评价体系中, 无疑是立竿见影, 提高体育成绩的措施, 但是否能让孩子从小养成锻炼的习惯, 则不见得。

女儿当初中考是需要计算体育成绩的, 老师再三强调, 中考成绩是每分必争的, 体育必须满分, 因为体育的一分比其他文化课的一分拿得要轻松!但我感觉这个分数却拿得并不轻松。女儿当时参加了游泳强化训练班, 还坚持每天练仰卧起坐, 但考完试后女儿却再也不练这些项目了。我问她, 不是喜欢游泳吗?练仰卧起坐也能保持好身材啊!她却说, 因为分数, 这些项目练得太狠了, 破坏了她原来对它们的美好感觉, 她需要“把它们彻底扔掉”!

所以说, 为了分数而锻炼, 一定会破坏原本美好的体育, 正如为了业绩而写论文和做研究, 也一定会破坏原本美好的科研。体育本身应该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 如果让它成为学生喜欢而不是被迫的事情, 难道不比用考试、分数来刺激更好吗?

“体育纳入高考”能否强身健体 篇2

青少年体质状况堪忧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今放眼望去,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有例为证:昨天北京市体检中心发布的《2011年度北京市体检统计资料报告》显示,去年北京高中生体检完全合格的仅有一成多,其中体重与视力问题最多。只有一成多高中生体检合格,这多少表明现在学生的体质状况确实到了需要重视的地步。如何重视?把体育纳入高考评价体系,以高考这个“指挥棒”来“赶鸭子上架”,逼迫高中生加强体质锻炼,正是此次探索的出发点所在。

其实,早在今年的“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提出建议,把体育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并与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同等分值。理由是“我国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重,力量却越来越小……”与此次探索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比,直接纳入高考的建议显然更激进,因而争议更甚。

批评者立刻会找到充足的理由予以驳斥,比如说高考多了体育,客观上是对应试教育的强化,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但此次《意见》提出的只是在高考综合评价体系中增加体育的内容,这并不意味着一定就要用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来衡量体育。而且以应试教育的眼光来看待身体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思维,理应摒弃。

当然,倘若要把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并且不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公平公正公开”是最基本的要求。眼下有不少地方都试行“中考加试体育”,但加试中也不时曝出一些徇私舞弊现象。而诸如“高校特招体育特长生大多是关系户”的消息也不时耳闻。再说了,城乡因为体育基础设施的差异,多少也会反映在体育考试中,如何平衡?都值得推敲。因而,在将体育纳入高考评价体系前,首先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体育考试测评体系,否则就会如批评者所说:增加学生的负担,制造新的社会不公。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哪一天真的把体育纳入了高考,能否以此倒逼现在中小学校高度重视体育课,特别是把体育锻炼时间还给学生,也很值得怀疑。高考体检为何只有一成学生合格?原因谁都清楚,高中面临升学压力,没人会在乎体育锻炼。而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也不会主动要求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反倒是不断挤占学生的业余时间,补课、考试;至于初中、小学,学校宁愿把学生圈在教室,也不想让学生到操场自由活动,哪怕是课间操,也恨不得就在教室里解决。而放学时间一到,就立刻把学生赶出学校。因为在学校眼中,学生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锻炼身体又关学校何事?回到家中,学生又被做不完的作业所绑架;周末又要被父母逼着去参加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没有自己的时间,学生又如何锻炼身体?体质自然每况愈下。

体育纳入高考的利弊及建议 篇3

撇开最后的结果不论,假如真的将体育测试分加入高考总分的话,有何利与弊及实施建议呢?

一、有利之处

1.必将促进体育课的正常开展。

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说,近几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进行的多次调研,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不高,仅有42.7%的小学生和25%的初中生每周上3节体育课,73.5%的高中生每周上2节体育课。高中的模块教学需要较强师资配备、较高教师素质、较多设施投入。实际操作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不少的学校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要求都跟不上,导致体育课堂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严重缺失。高考加试体育的实施,可以促进学校体育课的正常开展,保证学生体质不再下降方面还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可改善体育教师被边缘化的现象。

保证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同样也是教师提升自己、发展自我之本。体育课是每一位体育教师的主阵地。一旦体育课的质量出现偏离,学校体育发展将无从谈起,体育教师个人业务也得不到合理的施展。

3.带动校园体育活动的真正开展。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好的身体,就不会有充沛的精力刻苦学习。因此,以体育课堂教学为抓手,积极探讨和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运动技能,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校园体育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找到自我、展示自己。通过校园体育活动的锻炼,磨练了技能,积累了体能,为努力学习提供了健康的身体条件。

4.促使社会对体育锻炼的重视。

如果说体育中考的实施给人们敲响了警钟,那么高考加试体育的实行则给人们当头棒喝。促使人们必须改变以往的观念,关心孩子的体质健康,逐步认识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从关心孩子的体育成绩,进而上升到体育锻炼,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出于对孩子最终的总分考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意识、一种惯性、一种规律,给孩子一个体育锻炼的空间而不再阻碍运动。

二、弊端之处

1.体育运动的氛围发生变化。

体育课上缺少了一些生机与活力,有一部分时间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违背。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阻碍学生体质的保证和提升。

2.一些体质不太好、不擅长运动的学生感到有压力。

有的学生为了不失分,开始“猛练”,但并不见成效。有老师认为,这种考核方法增加了学生的压力,让体育锻炼沦为应试的权宜之计。

3.家长担心,对体弱孩子不公平。

比如有些孩子长得比较胖,但学习刻苦,成绩处于学校中上游。虽然身体不错,由于胃口好、吃得多,就是跑不快。引体向上、俯卧撑等项目都不行。还有的孩子天生身体就比较弱,别的孩子出去玩,他们可能得待在家里。但他们在学习努力方面根本都不比别人落后,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打击, 显得不大公平合理。

三、实施建议

根据以上利弊分析,笔者结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结合一些高三教师的多年经验,总结了以下实施建议:

1.评级不宜算分。

为了达到预想的效果,取决于考查方法如何设计、如何要求。体育测试不宜作为选拔性的考试, 最好不要打分,而用评级。体育测试的要求不要太高。这个标准不是为了选拔优秀运动员或体育苗子。

2.政策的可操作性。

在全省的范围内开展体育测试,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具体做法可参考各地中考方法。基本反映的是全面身体素质和运动协调能力。考试标准的制订要兼顾到城乡差别,地区的差异等。

3.凡因残疾丧失运动能力或因长期伤、病免修体育课者免试。

须持有学校和县级(或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出具的伤、病医疗诊断证明,身体残疾者须持有地市级残联颁发的残疾人证,其高中阶段体检表中须明确载明伤、病、残的程度,此类考生经县(市 、区)教育行政部门面核批准,可免予测试。因生理原因或临时突发事故不能按时参加统一测试者,须由考生本人提前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报县(市 、区)招生办公室核准备案后,统一安排补测。此类考生必须参加测试,测试成绩按实际得分计。

4.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体育纳入高考的动因与阻力 篇4

一、体育纳入高考科目的动因

1. 法律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对我国教育方针的描述中明确提出, 体育是与德育和智育并重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法规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也规定了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 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推行在高中阶段学生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中央7号文件精神, 教育部曾明确提出“体育考试成绩不但在中考中所占比重将逐步增加, 而且将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2]。可见, 将体育纳入高考, 并非凭空想象, 它是有法律政策依据的。

2. 学生体质下降的客观现实

高考制度恢复以来, 我国的基础教育把学生分数作为对其考核的唯一标准, 于是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所有的中心就是文化课的学习, 体育课可有可无, 体育锻炼在他们看来竟然是浪费时间。我国在1979~2010年间共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 虽然身体形态指标持续好转, 但学生的体能素质低下, 表现在速度、耐力、柔韧、力量以及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超重、肥胖学生明显增多, 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还有一些诸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等疾病竟然也在学生身上出现, 体质健康每况愈下, 国家未来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少年强则国强”, 没有强健的体魄, 哪来的“少年强”, 没有“少年强”何谈“中国强”!改变学生羸弱体质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3. 体育中考成功的经验借鉴

现在全国大部分省的中考都把体育作为一个考试科目, 并按一定的比例计入中考总分。这一做法已得到一些成功的经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学校体育的现象看:领导重视了, 运动场上自觉锻炼的学生多了, 各种体育比赛活动随处可见, 体育课被用来补习其他文化课的现象也消失了;从体育考试操作的实际看:对考试项目的选取、测试方法的拟订、评分标准的制订、计入中考总分比例的确定等都逐渐趋于成熟, 并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同;从实施效果看:通过对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的比较, 发现初三学生的体质是所有学生中最好的, 尤其是在体能素质方面提高明显, 这也证明了在中考中增加体育科目考试对增强学生体质是有益的。所有这些为在高考中加试考体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4. 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考试是教育的导向标, 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 指挥棒指向哪儿学生就学到哪儿、练到哪儿;高考是集结号, 集结地就是学生竭尽全力、奋不顾身的所向之处。当前, 应试教育还在不断强化, 学校面临“升学率”的压力, 将教学重点全都放在与升学有关的课程上, 学校体育完全被边缘化。面对应试教育和现行高考制度与中学评价方式相捆绑的现实, 利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 迫使学校不得不重视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学生为了体育分数不得不加强身体锻炼, 从而扭转学生体质下降的状况。这是体育纳入高考的最直接动因。

二、体育纳入高考的阻力

1. 传统观念

过去那种“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然对很多学生、家长影响很大, 他们认为只要读好书就有出息, 以致把自身的体质健康都抛到了脑后。再加上我国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体育从来就没有纳入高考作为考试科目, 如果现在把体育纳入到高考的考试科目中来必然会遭到这些传统观念的强大反对。思想的僵滞是变革的最大阻力, 在21世纪的今天,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人才的选拔不应单单只是看文化成绩更是综合素质的比较。破除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将体育纳入高考首先要扫除的思想障碍。

2. 考试的公平性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同样, 教育也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 在学校体育方面主要体现在:体育师资力量、体育场地器材、体育活动经费等方面。不同的地区、不管谁考同样的内容, 用同一种标准, 显然抹煞了地区间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客观差异, 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 而且体育测试易受气候、场地器材、裁判尺度的掌握等因素影响, 那么多学生不可能在完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体育考试, 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 是平等教育表象下实质性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3. 体育考试成了一种新的“应试”

有人认为, 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就把体育列为高考科目, 那是不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高考就得考美术音乐?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高考就得考电脑操作呢?我们认为不能这样来推理, 因为人的体质健康是人之根本, 正如毛泽东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所说:“体育一道, 配德育与智育, 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 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一旦体育被列为高考科目会出现考什么练什么的局面, 学生的体质状况得不到根本性改变, 且变成了一种新的“应试”。这种说法, 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学校为了升学率、学生为了分数, 体育课可能会变成应对考试的训练课, 这与当前正在推行的新课改相矛盾, 要防止“课改”成为空谈, 并把体育课变成了一种新的“应试课程”。

4. 体育成绩与健康的关联性

把体育纳入高考的初衷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我们知道体质即人体质量, 是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 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机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4], 它涵盖了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功能、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而影响健康的因素更多, 如遗传、环境、营养、教育、体育锻炼、卫生保健、生活方式等, 后天的体育锻炼只是其中之一。体育考试成绩好不一定代表其体质好、健康水平高。体育成绩与健康有关联, 但这种关联性并不完全呈正相关, 所以想用学生的体育成绩来增进体质促进健康, 在逻辑上值得推敲。

高考加试体育的做法虽然在法律政策上能找到依据, 而且从中考体育的效果来看, 在提高学生体能素质方面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 有积极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还会为招生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开启新的思路。但是, 高考改革不可一蹴而就, 把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应首先破除传统观念的影响, 再对高考体育的内容标准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充分调研, 先试点再推开循序渐进式进行, 让学校、学生有个缓冲期, 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而面对学生体质下降的现实, 除了运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外, 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要切实落实国家的政策法规, 并建立强大的监督约束机制, 把体育真正纳入对学校教育工作和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个方面或升学、就业、入伍的必要条件, 防止“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山东高考大变局:体育成绩不计入高考总分[N].齐鲁晚报.2012 (3) :1.

[2]教育部:学生体育成绩将与中高考招生录取挂钩[OL].http://www.gov.cn/fwxx/wy/2007-04/2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1990 (5) :65-81.

体育纳入高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 篇5

近年来, 学生体质的下降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体育法规或政策, 但是各种措施的出台却收效甚微, 并没有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难题。2012年2月28日,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体育测试实施办法》的通知将体育纳入高考开始进行试点。3月10日十一届五次会议有代表提出体育课应该同语文数学文化课一样重的分值, 同年10月22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多部委共同积极探讨如何改善青少年学生体质及具体措施。长期以来因为片面追求智育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身体锻炼,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青少年的体质再次下降, 降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 远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 平均身高比日本人还矮, 最能反映体质的肥胖和近视率的两个指标更是触目惊心。从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中发现, 初三学生的体质是各学段学生中最好的。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将体育考试列入了学生的中考科目中。因此在高考中纳入体育考试将成为改善学生体质的唯一的最后的有效的“救命稻草”。体育究竟能不能纳入高考以及如何纳入这一问题的讨论。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

1、国内体育纳入高考相关研究现状

唐炎在体育高考“热议”的冷思考中认为, 将体育纳入高考, 其学科地位虽然能“荣升”为主科, 体育教师的福利肯定也不会再受到盘剥, 但是, 作为“应试的体育”对于学生而言必然成为一种新的学习负担, 学生在应试压力下进行的体育学习更难以有乐趣可言, “考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模式也会使大多数学生不得不放弃原本喜好的体育项目。这样的“体育”, 是在“关怀”学生还是在“折腾”学生?这样的“体育”, 是在“光辉前进”还是在“自断后路”?李小伟谈了中考体育存在的关键问题是号召强、执行弱的矛盾等, 为“体育纳入高考”提供了如何强有力的实施将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因此, 借鉴、延续与模仿“体育纳入中考”模式, 为“体育纳入高考”找到了近似的模式与路径, “体育纳入高考”也会完全可行。王子朴认为中考体育如何防止“为素质教育出发, 却落脚于应试教育”是其健康发展的关键, 这为“体育纳入高考成绩”提供了重要视角;2009蔡建波在体育时空中认为“体育纳入高考”符合“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原则,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人类前进的需求。2009杨帆在体育科学上发表文章认为“体育纳入高考”不仅适合我国国情, 也是结合我国基层的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陆炎在体育纳入高考科目的障碍与困难:论体育与高考的不融性中认为传统文化“重文”、传统文化“重文”、体育自身多元都造成了不融性, 不同简单的通过考试来检测。2010石鑫磊在发表期刊中认为“体育纳入高考”使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都发生积极地影响, 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2011温洪泽在时代报告中认为“体育纳入高考”从学理上完善了人才选拔制度, 实践上遏制重智轻体的短视行为, 理念上实现了体育人文精神回归。

2、国外体育纳入高考相关研究现状

从目前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看,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 将“体育纳入高考”情况也不同。法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学生考大学, 体育是一门主科, 在高考的200分总分中, 体育成绩以20分计入总分, 占了10%, 学校的体育考试项目分为田径、体操和游泳三大类, 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一类, 必须经过严格体育考试才能升入大学。芬兰为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 芬兰学校委员会给学生申请体育教育学位证书的机会, 在公私立学校里, 规定体育和其他课程在同等位置;古巴不仅规定体育为必修课, 而且还规定体育课不及格不能升级或毕业;一些国家的体育课程丰富并有实效, 参与意识强烈, 没有必要进行行政法规如“体育纳入高考”的方式来督促、强迫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如日本、韩国从幼儿园到大学, 都很重视体育课, 常开展各种运动会, 既培养了孩子顽强拼搏的作风, 又增强了国民的健康。英国、美国体育人口较多, 学校体育课内容也丰富多样。德国作为现代学校体育的发源地, 其体育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十年一贯制学校里, 将体育设置在教育计划中占第三位, 仅次于德语和数学, 这将为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当代“体育纳入高考”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需要, 可以引导提升健身意识。但关键是要建立好的导向, 让大家重视学生的体质状况, 把导向和机制建立起来, 逐步地去完善, 在政策法规层面上为体育活动时间与效果提供保障。只有将“体育纳入高考”变成常态, 才会对学生锻炼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才能有效地遏制、扭转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滑的现实, 才会是改善学生体质的根本保障。与此同时, 由于体育学科的独特性, 如专业化突出 (具有不可替代性) 、对运动技能依赖性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运动技能和运动文化的传递与发展、学习的主要认知形式是运动认知、学习的主要效果的体现是学会一定的运动技能等, 这些特点就必然导致与语文、数学等知识的呈现形式完全不同, 如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与并列性, 使得不同内容之间难以统一标准考评;体能项目客观评价与体操类、武术类等项目主观评价难以兼容;考评形式也完全不同于其他科目高考, 如基本不用试卷、难以统一在教室内进行等, 因此没有办法采用与其他高考科目完全一致以一张试卷的方式进行考评, 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不断修正以便逐渐寻找出更加接近其他高考科目的考试方式, 不宜也不能立即采用像其他科目高考形式一样的“硬着陆”。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有关“体育纳入高考”的文献资料, 分析有关体育纳入高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相关研究。明确目前基本状况, 权衡利弊, 从而使体育规划更好的为青少年学生身体发展服务做出一定的努力,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体育高考,必要性,可行性,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沈央.将体育纳入高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探析[J].运动科技, 2011 (11) :30.

[2]侯丽, 杨杰.“体育成绩将与中高考挂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29) .

上一篇:未来工业下一篇:合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