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研究

2024-05-19

情报研究(精选十篇)

情报研究 篇1

关键词:情报服务,科技情报机构,竞争情报

0前言

随着社会逐渐走向信息化, 竞争情报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 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引起业界人士的关注。把握竞争情报, 利用合法渠道收集商业情报, 分析商业竞争的局势和机遇, 并根据企业竞争的动向作出判断, 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企业立足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离不开对商业形势和竞争情报的准确判断。由此可见, 竞争情报在市场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加强竞争情报的服务工作,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获得更多的机遇。

1 浅析竞争情报与竞争情报服务

竞争情报是竞争主体整合与竞争的环境、形势、对手、策略等相关的信息, 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作出正确决策的一种媒介。如何获取有价值的竞争情报要做到以下四点: (1) 所收集的与竞争对手或者产品相关的信息要绝对准确。 (2) 把收集到的分散信息整合成有用的信息, 整合中要求用心动脑, 把信息重新组装, 把与决策相关联的情报提取出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3) 收集的竞争情报必须是对竞争形势有用的, 能够带来优势和利益的。 (4) 所收集的情报要保护竞争主体的利益, 不能与他人共享信息。竞争情报的研究工作要在了解竞争主体需求的基础上, 把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 提取出有价值的情报, 竞争主体能以此为据进行有利的判断和决策[1]。

2 竞争情报服务的发展现状

2.1 竞争情报服务的局限性

我国的科技情报研究机构的主要工作是把科技文献中的信息整合到一起, 加工处理之后进行深入的分析。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大多服务政府部门, 给政府部门提供竞争情报服务。而科技情报研究机构所提供的竞争情报带有公益性和决策性, 有利于政府通过信息进行战略部署。而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在企业和产业中能够提供的竞争情报是非常局限的。

2.2 竞争情报的有限竞争力

科技情报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是具有综合性的, 但不够精专, 这样的竞争情报在专业领域是缺乏竞争力的。例如, 高校引进国外的前沿理论, 在竞争情报的理论方面存在优势, 但是由于高校没有与社会接轨, 所以高校的理论研究没有结合实践经验, 缺乏实践性。还有一些提供情报服务的机构在收集竞争情报时, 没有政府部门的权威, 所收集的企业情报只限于企业的定位和产品的行业竞争, 研究领域太过狭隘[2]。

2.3 情报服务方法亟需拓展

竞争情报服务的独特就在于其谋略型。传统的竞争情报只需要负责科技文献的管理, 而现如今, 竞争情报需要服务人员对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 需要投注更多的智慧和精力。科技情报机构人员的服务水平止步于为公益性事业提供竞争情报, 还没有延伸到市场的情报工作和商业形势的研究, 没有渗透到企业和产业领域。因此, 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应该着重发展竞争情报的服务工作, 深入研究情报服务的方法, 这样才能在情报竞争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3 竞争情报服务的开展是大势所趋

3.1 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发展的关键在于竞争情报服务的开展

传统的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只限于科技信息的整合, 类似于专利、科研报告和期刊的发表。科技情报研究机构本身还是存在优势的, 它的科技情报储存量是相当雄厚的, 综合性极强。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 客户可以在网上寻找到需要的信息资源, 与科研机构相比, 更加全面, 更加快捷, 科技情报研究机构的优势就被大大削弱了。科技情报研究机构为了消除这种弱势, 弥补以往存在的管理漏洞, 正在逐步向市场竞争方向延伸。

3.2 产学研用的发展对竞争情报服务具有高度依赖性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部门制定相关决策战略需要竞争情报服务, 这样才能在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政府掌握区域间的竞争情报, 才能以此为切入点, 深入研究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宏观调控经济科技的发展动向, 推动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进程。企业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掌握行业形势, 把握市场动态, 才能使企业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重要决策。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要根据政府、企业和产业之间性质的不同, 调整竞争情报的服务方向[3]。

4 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关键点

4.1 着重培养竞争情报服务意识

培养竞争情报意识是科研机构需要关注的重点。竞争情报意识的培养需要情报人员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以参加资格培训或者研讨会的方式逐步取代原有的服务意识, 积极投身于竞争情报服务的工作中去。在注重对竞争情报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时, 也不要忽视对企业领导者的培养。领导者起到带头作用才能更好地带动员工去实践。培养企业领导者的服务意识可以通过讲座的方式, 也可以通过短期培训让企业领导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强化服务意识。

4.2 竞争情报服务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可以采取相应的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例如建设网站、上门推送、电视广告等方式, 让更多的企业了解科技情报机构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科技情报研究机构以其优质的服务、准确的情报, 在企业之间占据相当的分量。科技情报研究机构的存在意义让企业意识到竞争情报在市场竞争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投身于竞争情报的建设中, 逐渐完善情报系统, 为企业提供扫除障碍的工具。科技情报研究机构的品牌效应推动了竞争情报服务行业的发展和完善。

4.3 竞争情报的服务内容需要延伸

科技情报研究机构提供的情报服务与以往相比有明显的区别, 如今开展的情报工作只针对政府和企业。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以及社会发展趋势, 科技情报研究机构需要开拓眼界, 拓宽服务范围, 针对不同的产业性质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内容, 完善情报服务体系。

4.4 积极改进服务模式建立反馈机制

情报工作以文字服务为主。服务质量和信誉度是情报机构发展的中坚力量。积极建立反馈机制, 能够让情报机构了解竞争主体的需求, 根据反馈的信息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进。这样才能使科技情报研究机构掌握市场情报的最新动态, 完善情报服务体系, 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最具有代表性和决策性的情报信息[4]。

5 结语

竞争情报服务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竞争情报服务发展至今已经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把握竞争情报, 利用合法渠道收集商业情报, 分析商业竞争的局势和机遇, 并根据企业竞争的动态走向作出判断, 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工作,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竞争情报服务工作, 要着重培养情报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 拓展服务内容, 树立新的服务理念, 这样才能使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 还要注重评估反馈, 针对竞争主体需求, 改进服务方向和内容, 为客户提供最具有价值的情报。

参考文献

[1]李茜丹.竞争情报服务在科技情报研究机构中的开展[J].2013, 17 (03) :298-299.

[2]柯贤能.基于创新过程的技术竞争情报分析方法框架构建[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文献情报中心) , 2012.

[3]王小利, 曹导叶, 李冬霞.深化科技查新工作开展竞争情报服务[J].情报探索, 2011, 04 (05) :1065-1066.

日本税收情报管理研究 篇2

税收情报是现代税收管理活动中的一个关键词。在建立纳税人自主申报制度的国家里,税收情报是税收管理的根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情报就没有税收管理。在日本税收管理中,税收情报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他们在思想高度重视情报在税收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税收检查是支撑现代税收管理的关键,而获得、使用丰富的、高质量的税收情报又是有效地实施税收检查的关键。为此,他们在日本国税系统内部有一个比较严密的税收情报管理机制。在我们借鉴学习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推进税收管理专业化进程中,非常有必要关注并深入研究日本税收管理中的情报管理工作。

所谓税收情报资料是指,与纳税人有关的范围广泛的信息、情报,包括:经济交易、取得资产、事件、传谣等。税收情报的主要形式包括:法定情报和非法定情报。

税收情报的主要功能:为税收检查选案提供参考;作为深度检查的基础;不断改进各个行业税收遵从水平;保障、维护和改进自我评定税收制度。

一、情报收集

收集税收信息的渠道包括:税务检查中的同事,税务人员掌握的记录、文件,媒体信息,税务人员的经历或观察获得的情报。被检查的纳税人,纳税人提供的情报,媒体,税务官员观察获得的情报等。

二、情报管理的机制

1、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专门人员

在国税厅内部没有直接从事税收情报收集工作的机构,但负责对区税务和税务署的情报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在区税务局和税务署设有专门负责情报工作的税务官员。日本国税系统在区税务局约有1006人从事这项工作,约占区税务局总人数的9·4%。税收管理和税收检查检查部门都设有专门从事税收情报的工作部门。他们不仅指导基层税务机关做好税收情报工作,还直接从事税收情报的发掘工作。全国国税系统的税务署也有930人从事税收情报工作,主要包括:收集各种情报,指导纳税人依法报送各种资料,分类、分发和发送在税收检查活动中获得各种信息资料。

在税务机构中,设立专门从事税收情报来源开发的特别检查官。专门从事情报工作的官员和助手们(其中包括:54名特别检查官,102名助理特别检查官和149名特派检查官)被指派到那些大城市、俯县所在地的税务机构中,承担的主要责任:与政府、官方机构、大公司等接触,获取信息,对那些虚假交易、可疑的、不清晰的交易进行检查。开发情报来源,从事其它特别重要的情报工作。

2、情报会议与负责情报工作的官员

情报工作的管理主要在于一批在区国税局和税务署与其它个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专门从事情报工作的税务官员。举行由每个相关部门、组织的官员组成的情报会议,会商情报工作基本运作政策和具体的实施计划。具体地说,要求所有部门在收集情报工作中协调统一地开展工作,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收集资料和情报,情报会议的作用在于不断改进情报意识,增强税务署内部情报控制塔的功能。

三、情报收集活动

按照方式的不同,情报收集分为依法收集的法定情报和非法定情报。

A 法定情报的收集

在日本现行税制中,法定信息共47种,其中:所得税法规定了36种法定信息;遗产税法规定了4种法定信息;特别税收措施法规定了7种法定信息,其中包括一种关于为了保障适当的国内税收而要求报送的跨境支付和收入报告。

法定情报信息收集活动包括:确定谁依法应当报送法定情报;对法定情报报送工作的指导;法定情报内容的审计。

从2001年4月起,法定信息可以用软盘(floppy disk)或光盘(magneto-optical disk)提交。B 非法定情报的收集

所谓非法定情报是指为了实施检查的目的而专门收集的情报。非法定情报的情报收集有四种方法:检查时收集、“情报日”收集、专门收集和日常收集。

——检查时收集

检查人员根据法定的权力询问和检查获得的情报,能有效地用于与地下交易、虚假交易联系起来。在检查过程中,收集情报的工作日要作为整个检查活动的一部分予以保证。同时要全面教育检查人员认真收集税收情报的重要性。积极、公正地估价突出的情报收集业绩,促进官员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

——情报日收集情报

每年,每一个税务署都要安排一定的工作日用于情报收集工作。在情报日收集情报工作中,税务官员一起根据包含在国内税收申报、附列表格、调查报告和书面决定中的内部文书和记录中的事实联系,处理那些被认为用实际使用价值的情报信息。

——开发情报资源工作

专门从事有用情报资源开发和专门从事检查虚假、欺诈、有问题或模糊交易的情报开发专家,被派遣到区国税局和税务署工作。这些官员既是专门从事情报开发的官员,即专门负责情报的特别检查官或辅助情报检查工作,也是特遣检查组。他们的职责是调查有用信息来源,通过仔细研究观察产业经济形势、结构变化、区域趋势、交易模式和拥有资产的变化,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握发掘信息来源的方式,并应用于情报收集工作。

——一般收集

一般情况下,有关下列项目的细节由情报收集书面问卷发给公司、独资企业,由个人供应商或与纳税人合作的顾客确认。销售、购买、给合同方折扣及支付价款、材料成本、维修费、娱乐及社会活动费、广告宣传费、官方提供费用等。

——特别收集 在通过一般收集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有时要实施特别收集,这种情报或者是从新开发的渠道收集,或者是由国税厅或区税务局制定或选定。

——分类、分发、传递情报

情报转化研究 篇3

〔关键词〕情报;信息;知识;情报转化;情报科学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045-02

Research on Intelligence TransformingZhong Jikui1 Zhu Wentao1 Yang Xiaohua2

(1.Library,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The static and dynamic relations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ce were expounded.The concept and mechanism on intelligence transforming were raised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was elaborated.The practice problems of intelligence transforming were approached with reality.

〔Key words〕intelligence;information;knowledge;intelligence transforming;intelligence science

信息(information)和情报(intelligence) 是人类认知体系的两大要素,也是当今人类认识世界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支撑。然而,信息和情报在这些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命题。

1 信息与情报的关系

信息和情报分别是信息科学和情报科学的逻辑起点,美国学者维纳和英国学者布鲁克斯分别提出了经典的“信息”和“情报”概念[1-2],而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的诠释和纷争从未间断。正确分析这两个概念的现有诠释,全面把握并深刻理解其内涵[3],有助于准确认识其相互关系。

信息和情报分属不同的学科范畴,它们的关系体现在数学集合中:知识是信息的子集、情报是知识的子集,同样也是信息的子集。尽管此观点已被修正:在“将知识与情报视为信息的子集的同时,认为知识与情报之间存在部分的交互关联”[4]。但是,这种包含、被包含和交叉的关系,仅反映了信息和情报之间的静态关系。知识是沟通信息和情报纽带,并使信息和情报之间体现出动态联系:信息经过序化成为客观知识,而情报是主观认知,是传递交流对象的有用知识,是系列化、特定性、决策的知识。正如我国著名学者孟广均教授提出的情报观公式:信息→知识→情报→智慧。

该公式表明:信息、知识和情报在人的认知活动中价值是依次递增的,情报仅次于智慧,比信息、知识更重要、更高级[5]。

2 情报转化厘定及其机制

所谓的情报转化就是将信息中的客观知识,与人的认知经验和社会历史因素交流,形成人的主观认知(情报),以此提升人的情报创新能力,推动人类认识世界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态过程。

情报转化过程包括信息、客观知识、人的认知经验、社会和历史因素、人的主观认知(情报)、情报创新等相互关联的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并行使相应的功能,实现情报转化。情报转化可以视为一个系统,其演化机制见图1:

社会和历史因素

↑↓

信息→客观知识→人的主观认知(情报)→情报创新→社会实践……

↑↓

人的认知经验

图1 情报转化系统的演化机制

当今社会,空前发达的资讯业使获取信息已非难事;而计算机网络的延伸以及机读数据库检索技术的日趋完善和普及,使检索序化的海量信息,形成客观知识已非奢望。然而,客观知识游离于人的大脑之外,惟有使其与人的认知经验和社会和历史因素展开交流,才能转化为人的主观认知(情报),提升人的情报创新能力和的实践水平。情报转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所形成的情报成为人的认知经验,将与新的客观知识进行交流而形成新的情报。

3 情报转化的理论基础

3.1 哲学基础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系统科学得以迅速发展,其研究成果丰富了事物的联系观、运动观、发展观、时空观和因果观,从而“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图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6]。系统科学的哲学成果集中体现和反映在系统辩证论中,系统辩证论是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实践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理论融为一体,以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使实践辩证法更“具体化、精确化和深刻化”[7],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实践辩证法。

系统辩证论是研究系统的科学。情报转化系统是由诸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各要素与外界因素之间、情报转化系统与人的认知体系之间体现辩证统一。情报转化系统由各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并具有相应功能。要素与结构之间、结构的量与质之间、结构与功能之间体现辩证统一。情报转化系统是一个结构有序、具有多层次等级结构的统一体。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同层次诸要素之间、各层次与整体之间体现辩证统一。情报转化系统是开放的,它导致人的主观认知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层次有序走向高层次有序。既体现出无序与有序之间、低层次有序与高层次有序之间的辩证统一、又体现了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

正是这5个辩证统一,表明了情报转化是一个螺旋式演进过程,既体现系统结构质变和层次转化,又体现系统的差异和协同。正是这5个辩证统一,反映了情报转化的普遍联系和丰富多彩、又反映了情报转化水平的统一性与差异性、以及情报转化的建构性。

3.2 社会科学基础

“以人为本”是后现代主义认知观的核心。这种相对主义的认知观重新确立了人与世界互融互动的关系:以整体有机发展的视野面对世界,以开放的眼光审视世界,以多元化和建构性理解世界,以创新共赢的方略改造世界。知识社会学视知识(主要是社会知识)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交互作用过程的产物,具有主观性和社会性。科学社会学则触及到自然科学的社会性问题,其核心强纲领理论将知识界定为任何被集体地接受的信念系统,这既推崇对科学知识的精致论证,又强调科学认知中的社会历史属性和人的心理因素[8-9]。建构主义是心理学在认知主义层面上的新发展,它不仅关注心理因素(意识)在形成认知中的作用,而且将认知定义为“后继的结构以一种整合的和分层次的方式在综合着以前的结构”[10]。

基于以上社会科学理论和观点,情报转化既是人认知水平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社会实际活动中,运用已有的主观经验,以一种整合的和分层次的方式综合具有

社会通约性,并蕴含社会和历史因素的客观知识,建构新的主观认知的动态过程。

4 情报转化的实践

当今社会,知识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情报转化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环节,正渗透到大学的各项专业工作、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中。

大学图情系统(又称信息系统)是大学的重要支柱之一,肩负着为大学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完善信息支撑和情报服务的职责。要使大学图情系统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并充满时代气息的信息服务站、知识集散地和情报加工厂,必须做好情报转化工作:遵循情报转化的客观规律和系统自身实际情况,在其图情系统中,建立起体现大学学科特色的信息资源馆藏。建立并完善学科馆员制度,通过学科馆员,以学术讲座、信息发布会、信息互动角、定题跟踪服务等方式,有效地发掘、整合、分析和发布信息资源馆藏中的情报,努力实现情报转化的最大化。

大学生是知识创新的生力军,在专业学习中,他们应牢固树立建构主义学习观,建立与信息终身为伴的信息情结,全面提升自己的信息商:站在信息的角度对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进行抽象地概括和整体地认识、从而形成的一种人生观、价值观与行为观。通过“计算机知识”和“文献检索和利用”等相关专业课程,掌握信息知识。自觉将信息观和信息知识与相应社会能力相结合,提高信息能力,即将获取的信息,与已有的主观经验,以及历史和社会因素相融合,在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转化成为解决专业学习问题的情报。

学术研究事关大学的生存发展,而从浩瀚的信息中寻求创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学术研究成败的关键:科技查新是学术研究课题申报的敲门砖,检索并分析与申报课题相关的大量信息,构筑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确定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在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知己知彼,紧紧跟踪相关研究的动态信息,并转化为竞争性情报,以占领学术制高点,引领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信息”概念的泛化和“信息=情报”观念的盛行,导致重信息检索、轻情报分析,重信息组织、轻知识管理的倾向。在此提出和研究情报转化,既重新确认了情报在人类认识世界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又拓展情报科学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美)维纳人有人的用处[M].陈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

[2]龚蛟腾.竞争知识与竞争知识管理[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5):76-80.

[3]杨小华.关于信息和情报的哲学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6):115-117.

[4]沈江波.对情报理论中几个问题的看法[J].情报杂志,2002,12:28-29.

[5]徐跃权.我国情报概念的特点及其对学科发展的影响[J].情报科学,2003,21(4):337-353.

[6]乌杰.系统辩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3-45.

[7]薛剑文.系统辩证论与唯物辩证法[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0,8(4):15-18.

[8]赵树峰.论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的合理性即现实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3(4):471-474.

[9]孙思.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评价[J].哲学动态,1997,11:32-34.

竞争情报及其作用研究 篇4

一、竞争情报

1. 竞争情报的含义。

竞争情报这一概念最先来自于英文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简称CI, 中文译为竞争情报。目前, 有关竞争情报的概念多达几十种, 主要有如下3种观点。

(1) 竞争情报是一种竞争性信息。科克泰森认为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者地位、绩效、能力和意图的信息。有不少学者甚至把竞争情报与企业商业秘密 (技术信息、经营性信息) 相联系, 认为竞争情报在很大程度上与商业秘密这种竞争性信息重叠。

(2) 竞争情报是一个过程。美国竞争情报专业人员协会 (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 简称SCIP) 认为竞争情报是对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系统地监测过程, 通过收集并分析竞争对手商业行为的优势、劣势, 竞争环境的机遇与威胁及其变动趋势等相关信息, 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约翰·普赖斯科特博士认为竞争情报是一种复杂的研究过程, 而不是对特定问题的一时回答。

(3) 竞争情报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产品。瑞士咨询师道格拉斯·伯恩哈特指出, 竞争情报是一个分析过程, 在此过程中关于竞争者、工业和市场的分散的信息被转变成关于竞争者能力、意图、业绩和地位的可以据以采取行动的情报产品。包昌火研究员提出, 竞争情报就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 它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产品, 过程是指对竞争情报的收集和分析, 产品是指由此形成的情报或策略。

分析以上3种观点, 尽管它们对于竞争情报存在不同看法, 但是这些看法合起来则反映了竞争情报的本质, 即竞争情报是企业应对“动态复杂”环境 (“动态”表明变化频繁, “复杂”意味着影响因素多而且尚未全知) 和激烈竞争局面的一种有效工具。

2. 竞争情报的特征。

(1) 对抗性。首先, 对抗源于竞争, 竞争本身就意味着对抗。竞争情报是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产物, 没有激烈的市场竞争就没有竞争情报。竞争情报的获取不是竞争对手主动给予的, 而往往是在对方不协助, 甚至是反对的情况下通过合法的渠道获得的。其次, 竞争情报是要搜集、分析、获得对方的敏感情报, 而对方反过来要采取反竞争情报措施防范敌对的情报刺探, 保护自己的敏感情报不至外泄, 尤其是保护敏感情报不被竞争对手获得。双方你来我往, 有进攻有防御, 这也体现了竞争情报的对抗性。

(2) 高智慧性。情报的英文对应词是intelligence, 本身就含有“智慧”的意思, 表明了竞争情报的分析研究工作成为其过程的关键环节。竞争情报的价值不在于简单的信息收集和加工, 而在于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透过表面的信息看清其背后隐藏的真实情况, 把握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 了解竞争环境的机会与威胁, 并且有效加以应用。在竞争情报分析过程中, 竞争情报人员要付出较多的智力劳动, 包括分析推理、审时度势、战略分析、创新思维等, 体现出明显的高智慧性。

(3) 保密性和隐蔽性。在针对竞争对手和其他竞争者的信息搜集和情报研究中,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情报搜集人员主要搜集经济、技术、产品等竞争者相互敏感和相互保密的信息。经济利益的冲突决定了竞争对手之间是互不协作、互相封锁、相互隐蔽的。所以, 针对竞争者的信息搜集和情报分析研究, 必须在隐蔽的条件下进行, 一旦公开, 则必然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促使对方加以防范, 增加情报获取的难度;二是增加对方的敌意, 可能导致对方的针对性 (报复) 举动。

(4) 合法性。竞争情报活动必须是合法的、正当的。竞争情报不是商业间谍, 手段不正当的情报活动不属于竞争情报的范围。一般来说, 企业通过合法途径可获得其想要得到的情报的95%。当然, 在竞争情报开展过程中, 一定程度的“打擦边球”行为 (进入所谓“灰色地带”——虽不违犯现行法律规定但却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 是可以理解的, 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比如从竞争对手丢弃的垃圾中获取竞争情报、飞越竞争对手厂区的上空拍照侦察、“反求工程” (又称“逆向技术”或“逆向工程分解”) 等, 但这不能成为企业在竞争情报活动中随意越界、无视法规和沦为间谍的理由。

(5) 预见性与增值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讲, 利用竞争情报的目的是为决策服务, 为把握未来服务。所以, 要求竞争情报必须具有较强的预见性与前瞻性, 因为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落后于决策的情报成果无任何决策意义。与传统的信息积累和情报研究结果相比, 竞争情报是一个智力增值的过程, 通常需要在信息原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加工和提炼而获得增值, 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产品或半成品。世界各地的许多企业青睐竞争情报, 世界500强企业争先设置相应的研究机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竞争情报成果能带来增值效益。

二、竞争情报系统的定义

企业竞争情报工作要通过竞争情报系统来实现, 竞争情报系统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提供支持和保障。对于竞争情报系统的定义, 学者们有以下观点。

约翰·普赖斯科特教授指出,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一个持续演化中的正规化和非正规化操作流程相结合的企业管理子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组织成员评估行业关键发展趋势, 把握行业结构的进化, 跟踪正在出现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变化, 以及分析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的能力和方向, 从而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包昌火研究员认为, 竞争情报系统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 以信息网络为手段, 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机结合的竞争战略决策支持和咨询系统。他把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基本功能归纳为6方面, 即环境监视、市场预警、技术跟踪、竞争对手分析、策略制定、信息安全或情报保护。曾忠禄认为, 竞争情报系统应该具有一般系统的特征, 即系统的构成、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动态性、系统的环境关系。一个好的系统定义, 应该包括所有的相关成分, 但又不能包括任何不相关的成分。他认为, 竞争情报系统是为用户的需要创造情报产品的体系, 它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功能、结构 (资源) 和方法 (流程) 组成, 各构成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发展。

三、竞争情报系统的作用

1. 竞争情报系统在大企业的应用为其赢得了竞争优势。

近些年来, 许多企业投入了不少资金, 配备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 建立了竞争情报系统, 但是运行后效果并不明显, 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甚至出现了与所谓“信息悖论”相一致的结果, 这里姑且称之为“竞争情报悖论”。于是理论界和企业管理界的一些人员对竞争情报的作用发出了质疑的声音, 出现了“竞争情报怀疑论”、“竞争情报无用论”。更有甚者, 个别学者把竞争情报看作“皇帝的新衣”。可是, 真要“让竞争情报见鬼去吧”, 问题就严重了。谁都知道, 在信息管理的冲击下, 竞争情报成了情报学凝聚自我、承载情报学发展的希望之舟。实际上, 竞争情报是10年来情报学应用理论中的硕果仅存者, “让竞争情报见鬼去吧”的结果只能使情报学消融于信息管理的汪洋大海中。

事实上, 统计显示, 占我国企业总数90%的中小企业没有应用竞争情报, 问题在于占我国企业总数10%的大企业应用竞争情报的数量虽然不够, 但是分量已经足够, 10%的大企业应用竞争情报足以撑起竞争情报发展的一片蓝天。而且, 中小企业处于竞争情报启蒙阶段, 其与竞争情报的疏离, 既有认识不足的原因, 也有受客观条件比如资金、人才等等限制的原因。因此, 不能要求它们像大企业那样去应用竞争情报。

2. 竞争情报被誉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4种因素。

企业尽管在规模、性质、业务上存在差别, 但其发展都离不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任何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具备这3种因素。竞争情报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 它将来自企业内外环境的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情报, 以满足决策者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 从长远发展来看, 竞争情报就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曾把它列在人、资金和技术之后, 作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4种因素或理由。

四、竞争情报未来的发展

对于竞争情报的未来, 笔者觉得它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原因有以下方面:在市场竞争中, 尤其是在具有市场共同性、资源相似性的企业之中, 不能不关注有关部门竞争对手的情报;在动态复杂、不确定性强的企业竞争环境中, 企业不能不重视竞争环境情报分析;在企业之间战略互动愈加频繁的情况下, 企业不能不搜集相关的竞争策略情报。

未来, 如何发展竞争情报?笔者认为, 理论界做好充分的准备总没有错, 软件提供商和咨询公司的活跃对竞争情报的应用、推广也有益无害, 广大中小企业在成长壮大过程中也不妨有选择地运用。多方面共同努力, 竞争情报的未来才有可能是光明的。

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工作总结 篇5

2011年还有两个来月就结束了,面临着离别工作岗位之际,我敲打着键盘回忆着过去的岁月,盘点着这些年来我的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是1972年参加工作的,这些年来曾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1999年荣幸地出席了全省妇女第九次代表大会。

下面我要总结的是近年来在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工作的情况。

一、政治思想表现

拥护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参加单位组织的政治活动。有工作责任感,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自律、能正确评价自己,有自制力;自重,有自信心;有社会集体责任感。

二、主要履行的工作职责

1、阅览室的服务管理

2011年,单位被评为市“文明窗口”,阅览室是单位的窗口之一,我为工作得到认可感到欣慰。

我的工作岗位十七年一贯制,看来一直到退休仍然在在阅览室这个工作岗位了。我喜欢这个岗位。首先,得天独厚的看书读报优越,新杂志新报纸先睹为快,不亦乐乎。我生性喜欢静下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的工作正合我的性情,真正要感谢十七年来的历届负责人看准了我这个“坐得住的“人才”,而且一干十七年都不厌烦的难得的“人才”。其次,与读者打交道中,我逐步地学着与不同人交往的技巧,也常常与读者一起谈论国事家事,并和读者成为了好朋友,这使我感到幸福,我们分享着知识和快乐!读者对我的工作和为人的肯定,就是对我最大的鞭策,我愿意以更好的质量服务于各位读者。

1992年接任阅览室的工作,我制定了相关的借阅制度,正常进行阅览室的日常工作。为了提高科技文献服务的准确性,了解读者的需求,我拟出了一份资料服务效果调查表发放给读者,读者的反馈让我们更好地保证了服务质量。

那时网络还没如今这么发达,所以来阅览室科技咨询的比较多,无论口头书面或者电话的咨询,我都能尽可能地以不同的方式给予答复。对他们了解市场,选择推广项目等有一定的帮助。

每年按时订阅5000多元报纸、杂志,认真做好报刊杂志的编目整理上架日常工作,过期的报刊能井井有条地整理装订。整理编写1989——1991年、1992年——1995年和1996年-XX年馆藏中文期刊目录。

2、科技信息港的业务

为更好地推动郴州经济市场的繁荣,情报所信息港开通了商务频道,我主动联系了几家商户,精心为他们建立网页,用文字图片展示商家的基本情况。在科技论坛里,我管理两个栏目:社会观察和数码电脑。

3、职工工会工作

XX年情报所成立工会后,我负责工会工作,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

组织会员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服从配合局联合工会和所领导,把工会工作做得生机勃勃。我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会员都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组织的关怀,感觉自身的体面与尊严,从而增强单位的凝聚力,更好地开展工作。

慰问爱抚工作,面向职工及职工家属。每当员工过生日会得到工会的祝福。

娱乐健身活动。组织职工做工间操,锻炼身体。由户外活动中心的驴友带领我们,乘木舟游翠江,篝火晚会,搭建帐篷扎营喻家寨;到岗脚乡农家乐和参观古民居;游玩“梦里故乡生态园”,员工们玩得还算尽兴,进行团队拓展游戏,品尝了自己烧烤的食品;到郊外“田园风光”寻找快乐,开展球类活动比赛等。

4、其它工作

我是情报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员,搞课题研究是我的工作的一部分。参与的课题研究有《铅锌铜铋钼锰镁深度开发调查研究》、《郴州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战略调查研究》、《地区矿业数据库的开发》等。

负责《情报》内刊编辑发行工作,除了给当地有关领导报送外,还与全省各地州市情报所及外地一些同行互相交换刊物,影响良好。

参加市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会议及有关活动。

三、个人活动情况

自我教育,终身学习,这是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除看书读报外,还利用各种媒体学习更新知识,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这些年读了一些书,有业务书,也有其它类别的书,留下了6万余字读书笔记。XX年年阳春三月,我在新浪开辟了一块绿地,在那辛勤地耕耘,不知不觉900多个日日夜夜了,我种下了400多棵小草,收获了绿色心情和快乐生活,更庆幸的是结交了一位又一位让自己受益非浅的朋友。5月黄金周,我一个人上路,深入到瑶乡山村,观赏瑶民的吊脚楼和他们深山伐木放排的生活。神州瑶都的盘王殿、九嶷山、九龙井、雾江、紫霞岩、舜帝陵给我留下了一串串美好的回忆。从7月份开始,走进广场跳舞人群,加入他们的队伍,天天傍晚舞动肢体,快乐心情。11月份,我从网上得到需救助的贫困地区的地址后,伸出援手,两次给他们邮寄去了御寒的冬衣,为自己的行动感到快慰。

2011年伊始,我们居住的城市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在这没水停电恶劣的环境里,我们扫雪铲冰,度过了艰难的十六个日日夜夜,经过锻炼我们更健康更坚韧了。

“5.12”大地震发生,我和同事们捐款表示了慰问。我在博客写了篇《我的牵挂》,表达了我对旅游时认识的藏族、羌族女孩的牵挂之情。

图书情报机构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篇6

关键词:信息服务;信息服务研究;图书馆;文献情报机构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22-02

信息是人们生活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提供信息则是图书情报工作的本质。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服务具有传统优势,但在新信息文化社会的影响下,面对新环境、新方法和新技术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各种信息服务机构的激烈竞争,图书情报机构也在持续经历着变革、变化、创新,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信息服务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本文对信息服务领域已取得的成果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梳理和归纳。

一、信息服务研究概述

吴超和于晓光利用词频统计分析了信息服务研究的发展特点,指出自1967年开始,信息服务主题论文逐年攀升,并在1990年前后形成研究高潮[1]。

从信息服务文献的词频来统计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基本是以检索技术(retrieval)为主,computer(s)、information retrieval services和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是当时的研究热点,并且这一热点在整个70年代一直持续。自80年代开始,图书馆信息服务进入光盘数据库建设时期,database、online、cd-rom是当时涌现出的热点主题词。光盘数据库的发展使online服务成为热点,online information、online services、online searching、online retrieval以及online bibliographic、online library都是这一时期的主题词。进入90年代,electronic逐渐成为热点主题词,电子信息、电子图书馆、电子图书、电子出版和internet等成为新的热点,借助于internet,电子信息服务迅速发展。90年代中后期digital开始成为热点,关于digital library、digital service的研究越来越多,digital与electronic的研究并存。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文献体现出,20世纪70年代的图书馆服务基本以计算机检索技术和检索系统为重心;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轉入光盘数据库的研究、建设与评估;90年代初至今又因为电子资源、电子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图书馆信息服务向电子信息服务转型;从21世纪开始,数字信息服务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二、信息服务研究内容

国内外对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户信息需求

关于信息需求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增多并达到了高峰。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情报科学与技术年度评论》(ARIST,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信息需求为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共进行了11次关于“信息需求与使用”的评论。早期的信息需求研究是以信息系统为导向的,认为用户使用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便是所谓的信息需求,而忽视了用户对信息系统的要求。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认知科学的发展为背景,B.C.Brookes等人倡导情报学研究的认知观点,尤其是自1986年Dervin和Nilan发表了研究报告之后,信息需求研究开始对用户的认知加以关注。T.D.Wilson对五十年来信息需求与使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与评价,指出早期的信息需求研究经历了从系统范式向认知范式的变化,从由信息系统的角度定义信息需求发展到以用户认知的角度来研究信息需求。Heidi Julien等对1984-1998年间发表的信息需求与使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涉及这些研究室关注认知过程,还是系统设计。[2]

我国关于用户信息需求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用户的类型,信息需求的产生、内容、变化、特点、规律、满足率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等。

(二)信息服务模式

随着现代化信息环境的变革和社会化软件、网络化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图书馆界正在努力建立基于网络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创新型信息服务模式,以较好地解决数字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1)数字参考服务的协作模式

数字参考服务的协作(collaborative)模式是指由多个成员机构联合建立一个分布式的虚拟数字参考服务网络,以解决单个图书馆因各种原因限制而难以解决的咨询问题,从而尽可能满足网络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目前国外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建立协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美国国会图书馆和OCLC联合开发的QuestionPoint,以及美国LSSI公司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都属于这种模式。

(2)学科门户服务的集成模式

学科信息门户包括主题信息门户、专业信息门户、跨学科信息门户、分布信息门户、开放信息门户几种形式。集成化服务模式是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集技术与资源为一体的新型服务模式,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元一体化服务模式。国内在此方面主要是高校系统的重要学科资源导航系统,如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材料复合新技术信息门户和交通运输工程信息门户,及中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的图书情报学信息门户。

(3)信息主动推送的个性化模式

nlc202309040231

信息推送服务是基于推送技术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信息服务,是传统定题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具体应用。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是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或基于用户的学科、偏好、使用习惯等个人特征,通过用户定制、系统推荐和推送功能,主动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具有针对性、可定制性、主动性和智能性的特点。[3]

(4)综合利用多种媒介的移动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图书馆开展的以东信息服务主要有短信服务、WAP网站服务和客户端服务(只有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三种模式,最早的移动信息服务应该是2003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开通的手机图书馆短信服务[4]。近年来陆续有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开通移动信息服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数十家图书馆开通了移动服务,服务终端从普通手机到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掌上电脑等,图书馆移动服务正逐步普及[5]。

(三)信息服务关键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不断向一体化、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加快各种先进技术与信息服务的融合。

开放链接技术:OpenURL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可互操作的链接服务系统,可将含信息对象的元数据和标识符传送到链接服务器,由其识别具体用户对象后,再将其引向有权访问的资源或服务。应用OpenURL标准,可以实现图书馆内各种类型的学术资源的开放、动态链接,使图书馆内的所有资源整合起来,可以更方便地为读者服务。[6]

OAI技术:OAI-PMH是一种元数据收割协议,采用简单、标准的指令集,从多个数据库提供者中采集元数据到服务提供者,形成集成的元数据仓库,支持用户对这个集成仓库进行统一检索,提供跨库检索服务。[7]

数据挖掘技术:即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主要体现在对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支持,对用户需求和来源信息的深层分析上。[8]

智能代理技术:具有高度智能性和自主学习型,可以通过用户行为,主动分析其行为并提取用户个性特征,通过智能化代理服务器为用户搜集最感兴趣的信息,并提供给用户。[9]

数据推送技术:即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或事件发生的需要,把用户预约范畴的或可能对用户有用的最新数据自动推送给用户。推送技术是面向用户、面向主题的,可以减少信息查询的盲目性,同时能集成自动分类、自动翻译、自动文摘等自动化技术,使“用户找信息”转变为“信息找用户”。[10]

网格技术:利用网格技术,将分布的、自治的、异构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包装成为数字图书馆网格的信息节点,为用户提供一个不分地理位置远近及设备类型一通的统一且简单的资源服务体系,提供用户对资源的使用和全方位的资源共享。[11]

三、信息服務体系的构成

张海政等认为,面向公众素质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构建应包括七个方面:馆际协作机构、各具特色的馆藏体系、协调采购、馆藏文献数字化合作、网上联合编目、网上联合服务以及馆际互借[12]。朱晓琴等认为一个高效完善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应该由管理组织系统、书目信息系统、文献信息资源系统以及文献信息传递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13]。贺洪明认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包括七个方面,即宏观调控管理机制、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文献资源布局保障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建立特色数据库以及人才激励机制[14]。

通过对已有文献和系统的分析,可以明确一个综合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应包含五个方面:用户、信息服务机构和人员、文献信息资源集成系统、集成式网络服务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用户、信息服务机构和人员是文献信息服务体系的行为主体,无论是资源、系统还是服务,都要靠人来完成,因此用户和信息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都很重要。

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包括图书馆的纸本馆藏、数字(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各种全文和文摘、索引数据库、联合目录、导航库等,在不同介质、不同类型资源集成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组织与加工,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

集成式网络服务平台是用户与资源、用户与服务、用户与信息服务人员之间的桥梁,包括技术的集成和系统本身的集成两个方面。技术集成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存储等系统支撑技术的集成,同时还包括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数据交换、信息检索、信息发布、信息推送、参考咨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应用技术的集成。系统本身的集成则是将不同的应用系统连接起来,通过自动化协作方式来共享和利用信息。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各项规章制度、权责分配、收费机制、评估机制等,是整个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和运行的保障。考虑到系统内各个要素的有效集成,合理的体制和机制可以起到相互制约和耦合的作用,确保最终呈现给用户的是涵盖各种资源、各项服务、稳定可靠、合理有序的图书馆统一门户。

四、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

目前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15]:

(一)政性经费资助的文献服务体系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建立合理的藏书布局为基本起点,通常是建立信息中心,通过行政力量对一个国家、地区或系统的文献资源做出预先的合理安排,目的是减少图书馆之间的重复购置,从整体上达到比较高的文献覆盖率。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日本的学术信息中心(NACSIS,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

(二)商业机构的中介服务型模式

这种模式是商业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市场化的手段,以租赁和许可证的方式把可用的数据库产品集成起来,开发统一的检索界面,向用户提供有偿的联机检索服务、定题跟踪、电子文献传递和定期信息服务。Dialog检索系统、STN联机系统(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Network-International)都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nlc202309040231

(三)非营利性图书馆协作模式

由各个成员馆共同组成和参与所支撑,常被称作“书目利用共同体”,往往拥有一个图书馆联合目录数据库作为基础,并对其进行统一运营和管理,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馆际互借的信息系统和其它文献检索系统、电子文献传送系统和完善文献传送的物流系统。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Inc.),OhioLINK等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也在进行了一些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文献信息服务共建共享实践。比较有影响的全国性信息服务体系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国家科技文献资源网络服务系统NSTL等,地区性信息服务体系如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北京中关村地区文献信息系统等。

网络时代,全球信息量呈指数增长,给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信息交流的互动,使得人们更乐于到网络世界中获取信息,信息资源搜索的高速与自由,打破了信息检索被少数人垄断的状况。新世纪的文献信息服务将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基础。随着文献载体非纸化,记录电子化、传输网络化发展,文献不再局限于静态的文本,而是兼具声、形、色、味、动画于一体,并可通过超链接和多媒体技术形成一种全新的结构。在这种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服务经济的兴起、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各方面竞争的加剧,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服务从内容、形式和手段上都产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增值服务和知识服务成为了新的聚焦点和增长点。但无论如何变化,以个性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最有价值、最感兴趣的信息仍是信息服务的本质所在,也是图书情报机构进行信息服务研究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吴超,于晓光.国外信息服务研究热点分析[J].情报科学,2007(4):530-533.

[2]馮花朴.用户信息需求研究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5(2):40-44.

[3]杨含斐.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转型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

[4]刘小景.泛在图书馆理念下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72-74.

[5]茆意宏.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35-41.

[6]路莹.开放链接技术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7):70-72.

[7]陈士吉,张晓林,左文革.基于OAI的农业信息集成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10):21-24.

[8]谭春辉,汪全莉.个性化信息服务于与Web数据挖掘技术的契合[J].情报杂志,2007(8):82-85.

[9]李伟超,牛改芳.智能代理技术分析及应用[J].情报杂志,2003(6):29-33.

[10]张聿坤.信息推送技术在图书情报机构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11]吴建西.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J].现代情报,2006(5):99-103.

[12]张海政,阚华,王建涛.面向公众素质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5(8):58-62.

[13]朱晓琴,员立亭,郭锦芳.省级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09(9):1318-1321,1327.

[14]贺洪明.论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的建立[J].情报资料工作,2005(2):71-73.

[15]郑德俊.基于网络的信息合作——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作者简介:热夏提·买买提明,男,1963.3--现任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馆员。1985年新疆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4年本科)主要负责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自动化网络建设及现代技术应用等工作,发表相关论文数篇。

高校竞争情报系统研究 篇7

1 高校竞争情报系统的重要性

各高校面对激烈竞争环境时, 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在面对外部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及高校自身内部信息时需对信息和情报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收集和分析, 从而产生可靠、可使用的情报, 为高校制定战略和决策提供保证。

1.1 提高学校竞争力

高校发展需要高校优化资源配置, 这便离不开信息的支持, 高等学校的外部发展和内部建设都需要寻找优秀资源作为支撑, 这便需要高校从自身内部去寻找有利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竞争情报系统通过建立竞争力指标体系, 对高校自身的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校声誉等指标进行评价。高校需要实时掌握竞争对手和外部环境的一手信息, 以提前预防、长远规划。

1.2 为高校提供决策支持

高校的竞争情报在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竞争情报系统, 找到高校中问题的症结, 从而制定方案对症下药。高校可以全面了解内部自身情况, 并对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做出评估。竞争情报系统为高校决策提供第一手信息, 使得高校优化资源配置, 制定具有战略意义的竞争策略。

2 高校竞争情报系统分类

高校竞争情报研究是复杂、多层次的, 其目的是为高校提供决策支持, 这是高校发展所必须的。本文将高校竞争情报系统分为高校竞争情报收集、竞争情报分析和竞争情报服务三个子系统, 接下来将对高校竞争情报系统各个子系统进行具体分析。

2.1 高校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

建立高校竞争情报系统要从高校全局出发, 首先需要了解高校管理层的需要, 这样便目标明确, 具有针对性。其次要对情报进行分析, 找出重点领域。各高校需要及时获取有价值且真实可靠的信息, 高校竞争情报系统的收集子系统为整个系统的输入部分, 需要借助多种渠道, 搜集大量信息。需要明确情报源、信息搜集策略、搜集技术及方法等。高校竞争情报主要包括来源于国家主管部门、竞争对手等的外部情报以及高校内部情报。竞争情报搜集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 通过国家机关等主管部门, 了解国家发展的总体规划, 规划好高校未来发展方向; (2) 通过各高校的网站搜集情报, 可以搜集到高校的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等的最新动态; (3) 通过搜索引擎Google、Baidu等搜索相关情报; (4) 通过其他相关网站, 如知网、万方等了解高校学术研究信息; (5) 通过参加专业学会、研讨会、专家讲座、参观学习、专题论坛等获得各高校科研情报。

2.2 高校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

收集竞争情报信息之后, 需要对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 实现信息增值, 这样前期高校竞争情报系统所输入的竞争情报信息才能变成具有作用的竞争情报, 这是高校竞争情报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高校竞争情报分析步骤如下。 (1) 对竞争情报进行筛选, 需要鉴别竞争情报搜集子系统获取的信息。将高校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收集的一些不准确、不真实的信息去掉, 对信息进行细致深入的考察来增加信息的准确性。 (2) 竞争情报的整理, 在高校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中收集了大量零散的、无序的、杂乱的信息, 根据需求将这些信息进行重新组合, 整理成有序的、便于管理的信息。对整理后的数据和情报, 可以通过构造的模型库进行处理, 使其产生更高的价值。 (3) 竞争情报的分析, 对组合整理后的高校自身内部情况、面临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信息进行分析整理, 从而推断出背后关联关系和情报。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竞争目标, 选择适宜目标进行竞争情报分析, 并最终生成用于决策支持的竞争情报产品。竞争情报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有SWOT法、定标比超法、核心竞争力分析法、用户满意度分析法等。

2.3 高校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

高校竞争情报系统要在高校的立场上以高校的发展为中心, 系统的起点和终点都要落实到为高校服务中去。情报服务将竞争情报系统生成的竞争情报运用到实际的决策支持中去。高校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将研究出来的成果进行呈现, 为高校高层决策者和各部门管理者的动态情报需求, 提供情报服务以及信息支持。

3 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 目前各高校面临着激烈竞争, 高校竞争情报系统对高校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各高校应建立起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需要保障系统收集的信息及时更新, 保证服务情报的第一时间性, 从而成为学校的智库, 为高校更好地服务。充分利用竞争情报, 建立科学高效的竞争情报系统, 使高校做出最优决策、赢得竞争优势, 从而促进高校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摘要:在互联时代信息资源增多, 各高校需在纷繁的信息中收集分析出有用的情报为高校服务, 竞争情报系统应运而生。高校竞争情报系统针对各高校自身内部情况、竞争环境以及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和研究。笔者将高校竞争情报系统设计划分为三个子系统:情报收集子系统、情报分析子系统和情报服务子系统。高校竞争情报系统为我国各高校提高学校竞争力、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供正确导向, 并为高校制定竞争策略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竞争情报,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谢新洲, 王强, 金学慧.应用推动竞争情报发展——首届国际竞争情报会议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 2012, 56 (2) :104-110.

情报研究 篇8

1 当前我国科技情报机构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落后。

我国的科技情报机构大多为政府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面对竞争, 科技情报机构在体制、结构、功能等诸多方面明显滞后。缺乏有效地管理体制, 对上级单位依赖度强, 竞争意识淡泊, 进而影响其发展。科技情报机构深化改革是一个持续的长期过程, 运行机制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

1.2 经费不足。

科技情报机构属公益型事业性质, 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随着运行成本的不断增加;科技情报机构一些必要的信息资源无法订购, 信息设施也无法更新, 人员培训也无法进行, 更别想留住高层次人才, 进而影响其服务质量的提高。

1.3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事业单位长期存在的用人机制弊端, 人员“易出难进”, 原有的人才在不断流失, 新生力量无法引进, 导致有的单位出现人才断层, 有的单位业务萎缩, 有的开辟新业务, 但只追求经济效益, 不注重自身业务能力提高, 由于经费不足, 单位无能力为从业人员提供业务培训机会, 更别谈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因此造成科技情报机构人力资源不足、人员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的局面。

1.4 服务方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科技情报机构传统的服务方式缺乏主动性, 多为被动的服务用户。服务对象由传统型文献向网络信息资源转移, 工作平台日趋网络化, 传统的工作模式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要, 迫切需要更新服务理念和改变服务方式, 从过去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从面对面的信息服务专项网络信息服务, 建立和用户的良性互动机制, 逐步实现按需定制的个性化服务, 充分保证用户对服务信息的满意程度。从传统的以信息检索和信息传递为主的服务转向知识服务。目前的科技情报机构大多还没有脱离传统的服务形态, 只提供了简单的信息检索和文献集合, 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2 贵州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现状与机遇

2.1 现状。

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建于1958年, 是隶属贵州省科技厅的全额财政预算公益性科技信息服务机构, 是科技部认定的科技查新单位, 是贵州省最大的综合性科技情报收藏中心和服务中心。其业务宗旨:为贵州省各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社会各界提供多功能、社会化、综合性的科技情报及公共技术服务。近年来, 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用户服务事项:a.收集、储存、整理、分析国内外科技文献及电子信息资源, 开展文献检索、查新、查重服务和定点、定题个性化服务, 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文献信息支撑;b.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快速、有效地信息服务和情报服务, 开展科技情报研究、科技咨询及科技评估, 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决策信息服务;c.开展科技宣传、科技培训及科技传媒服务, 传播科学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及推动科技普及。

2.2 机遇。

贵州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信息化程度的差距也相当悬殊。近年来,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使西部不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在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又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号) 指出:贫困和落后时贵州的主要矛盾, 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贵州要“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 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 使贵州省又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要实现中央为贵州确立的目标:到2015年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要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 贵州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科技情报机构应紧紧抓住中央全面支持贵州发展的特价机遇、特别机遇和特殊机遇, 只有改变观念, 转变工作方法和手段, 加快自身建设, 提高工作能力, 才能在逆境中求生存, 谋发展, 化挑战为机遇。

3 科技情报机构的发展方向

3.1 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创建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科技情报机构, 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显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 科技情报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目前仍然存在体制上和机制上的问题, 因此必须对科技情报机构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以便促进其发展。因此, 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要在经费管理、人事管理和绩效考核、分配方式等体制和机制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 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2 创新服务对象。

科技情报机构应成为政府科技工作和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方面的重要咨询者。科技情报机构应在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最为关心的重点课题方面发挥参谋作用, 及时、准确地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服务。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促使政府对产业政策的关注, 推动了贵州科技情报机构决策咨询服务的开展。贵州科技情报机构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 开展决策咨询研究, 为科技发展战略、重大项目立项等提供智囊服务。科技情报机构应明确其自身定位和工作重点, 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努力提高其对政府的决策支持能力;面向各级政府需求, 积极开展发展战略研究。鉴于目前政府需求, 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于2011年成立了科技发展战略部和科技咨询评估部, 该科室以服务于决策为工作重点, 大力开展发展战略研究, 为各级政府决策服务。另外, 加强行业合作, 拓宽服务领域是科技情报机构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为贵州省科学技术厅下属事业单位, 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应抓住科学技术厅在职能转变中将事务性和服务性工作逐步下放的机遇, 主动与各业务处室联系, 争取中介任务, 承担部分服务职能。为科学技术厅提供信息服务, 为贵州省各级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3 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促进资源共享。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已建成NCFC网络、ZSLAIS系统、APTLIN网络、中科院网上文献信息共享系统、Chinainfo系统、CALIS系统、中国期刊网等一批集成化的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集成各类信息资源、开展推介服务, 营造服务群体, 为用户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 单靠某一情报机构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难以满足社会化、多样化、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各系统、各部门、各地区的情报机构必须联合起来, 进行综合集成, 建立起信息资源丰富、服务项目多样、服务功能强大的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

在需求发生变化的渐进过程中, 应重视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的网络环境建设, 缩短供、需差距。建立并不断完善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工作平台, 建立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开放式科技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 使信息平台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信息集散地, 加强指导管理和组织协调,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以“特色数据库、共享信息资源、有序化文献管理”为宗旨, 建成共建共享的一体化网站体系。在引进和吸收如万方、维普大型数据资源的同时, 要建设和完善有地方特设的情报信息资源数据库。科技情报机构应立足于本地区、本部门的资源特色和优势, 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加工, 开展特色数据库建设。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建立了科技文献共享平台, 为全省各级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及个人提供了多种科技文献服务。

3.4 积极主动为科技创新服务。

科技情报机构可利用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的信息情报人才, 围绕优势产业发展, 以科技资源文献平台为依托, 为中小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 还可配合每年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 举办企业科技项目管理讲座, 增强企业对科技计划政策的理解, 规范企业项目申报的程序和材料, 确保企业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和项目的实施效果, 切实增强企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提高国家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 集中有限资金支持重点项目, 举办企业科技信息资源获取讲座, 通过开展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科技文献等科技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讲座近年来, 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依托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开展了制造业信息化培训、大型企业主题服务, 建立多个文献服务工作站, 把科技文献服务延伸至地、州、区, 为全省广大科技人员提供文献服务。

3.5 以人为本, 加强队伍建设。

科技情报服务不仅依靠数据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还必须依赖高素质的智力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处理, 高素质的科技情报专业队伍为取得高水平的科技情报产品提供了可能。因此, 要做好科技情报服务, 离不开这样一支专业技能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近年来, 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以人为本,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近年来, 引进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高学历人才, 招聘了多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使本所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同时对现有的情报人员也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再教育, 为他们提供接受新知识、新理论的培训机会, 提高其业务能力、创新意识, 保证科技信息服务事业后继有人, 为情报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 在贵州省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 发挥后发优势, 加快赶超跨越, 努力推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时期, 贵州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也不断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积极拓宽服务领域, 创新服务模式, 推动科技情报事业不断创新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 数字化网络化科技信息资源正逐步取代传统方式的科技信息资源, 为科技情报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科技情报机构的现状分析, 指出存在的问题, 针对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指出贵州省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科技情报机构,科技情报,发展方向,贵州省

参考文献

[1]邓伟珍.吉林省科技情报业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J].现代情报, 2008 (4) :54-56.

[2]余胜, 刘志磊.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变化与发展趋势[J].晋图学刊, 2001 (4) :18-31.

[3]王越险.网络时代创新科技情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内江科技, 2008 (10) :41-130.

[4]刘春仙.基层科技情报机构信息资源利用与共建共享机制探析[J].研究与探讨, 2007 (8) :68-71.

高校竞争情报理论与运作研究 篇9

一、高校竞争情报理论架构

(一) 内涵分析

美国学者赫·艾登 (1959年) 在《企业竞争情报活动调查报告》中首次提出“竞争情报”的专业术语。理查德·平克顿 (1969年) 认为, 竞争情报是分析和解释规划、战略和战术决策所必需的信息。迈克尔·波特 (1980年) 在《竞争战略》中指出, 竞争情报是为了提高竞争力而进行的活动, 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 它既是一种活动, 又是一种活动的产品。斯丹文·德迪 (1993年) 认为, 竞争情报是一种复杂的研究, 它是一种过程。由此笔者认为, 竞争情报是一个过程, 又是一种产品, 它是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基础上形成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情报产品的活动过程。高校竞争情报是高校为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 通过分析竞争环境、瞄准竞争对手、设计竞争策略, 对有效信息资源进行获取、整合和运用, 通过设计和控制形成竞争对手不可模仿的、稀缺的竞争情报产品, 从而有效提升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智能化过程。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涵义:

1. 适应竞争环境是高校获取竞争情报的起点。

高校获取竞争情报实际上是高校感知内外环境复杂变化, 并因时、因地、因条件对内外环境做出应对调整、不断提升高校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活动过程。高校竞争环境是瞬息万变的, 如何适应竞争环境, 如何将无序的竞争信息变成有序态, 面临巨大的考验与挑战。高校竞争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高校竞争内环境是高校自身所处的环境, 包括教学环境、科研环境、招生环境、人才培养环境、后勤服务环境等, 内部环境信息来源于各学院、各部门形成的职能信息, 如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教学科研信息、学生就业竞争力信息等;高校竞争的外环境包括高校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法律环境等。外部环境信息来源于政策导向、社会背景以及竞争对手的有效信息等。高校应当主动适应变化的竞争环境, 充分利用竞争环境获取有价值的竞争情报, 整合有效资源, 从而实现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 扬长避短, 确立竞争优势。

2. 畅通的“信息流”是高校整合竞争情报的载体。

高校整合竞争情报就是高校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 将一切可利用的信息资源, 从纷繁无序的信息中梳理整合成有序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在整合竞争情报的活动过程中, 如何确保“信息流”畅通成为高校整合竞争情报的关键。“信息流”是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 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递媒介, 包括信息的获取、整合和运用等过程。高校决策层通过获取、整合纵向和横向的各类信息资源, 畅通信息、甄选信息、将“信息流”中的有效信息提升到战略层面, 从而有效为高校战略决策服务。

3. 提升核心竞争力是高校运用竞争情报的终极目标。

高校运用竞争情报的目的就是分析内外环境中的有效信息资源, 为战略决策层服务, 为高校实现核心价值服务, 最终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高校竞争情报的基本活动包括有效获取信息、整合分析数据、规划运用情报三个过程, 它的支持系统包括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策略等。高校的竞争环境对内而言更多的是办学理念、办学规格、办学层次、办学内涵的建设问题。对外而言则是如何整合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多层次可利用资源, 筹集资金, 扩大科研投入, 增加发展基金投入, 从而达到不断提升高校办学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目的。高校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织, 面对多维度的竞争对手面临如何处理外界信息、规避风险、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的挑战。高校为了应对教育后大众化、国际化和网络化的挑战, 在现有的物质资源日益匮乏的关键时刻, 如何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如何充分运用除人才、资本和技术之外的第四种资源即竞争情报资源, 在竞争中构建提升核心竞争力战略, 这符合高校适应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 符合高校自身核心利益提升的目标, 符合高校未来发展优胜劣汰的态势要求。

(二) 特征与功能分析

1. 高校竞争情报的特征。

高校竞争情报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广泛性、系统性、对抗性、前瞻性和增殖性[1]。广泛性:指高校竞争情报要素之间都具有直接的和间接的、显见的和隐蔽的、现实的和可能的竞争关系, 使竞争达到最广泛的程度。系统性:高校竞争情报基本活动关系到整体, 而非局限于局部, 高校竞争情报的支持活动不单单是某一个部门单独的信息, 而是各部门之间、教与学等方面的有机整体。对抗性:在对手不配合的情况下去获取情报, 这种获取应该是合法的。前瞻性:高校竞争情报具有前瞻性, 有效分析市场, 做到未雨绸缪, 能帮助高校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动态, 再结合自身, 分析出弱点、劣势, 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增殖性:经过分析和智能化后形成的竞争情报和策略是增殖了的信息资本, 能为高校带来增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种增殖也为高校的各个方面带来益处, 使高校能够良性发展。

2. 高校竞争情报功能。

高校竞争情报功能体现在多个方面, 主要有高校竞争环境监测、高校竞争对手分析、高校竞争策略制定和反竞争情报功能等。高校竞争环境监测:竞争情报的获取是以竞争环境监测与跟踪为基础的。高校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监测, 通过对自身内外环境的连续不间断监测与分析, 揭示自身的发展规律, 确定发展战略、制定竞争策略, 从而赢得竞争优势。高校竞争对手分析:高校竞争对手分为直接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一般来讲, 高校竞争对手是指与高校有着共同的目标, 且有利益冲突或会带来一定威胁的高校。对此, 高校要找准自己的竞争对手, 那些在同一个档次的、专业有所相同、排名比较接近的、规模相当的可以看成是竞争对手。间接竞争对手主要是不同行业、专业设置不同院校、不同层次院校之间在资源竞争中所形成的竞争群体。高校竞争策略的制定:竞争策略的制定既是竞争情报工作的终结, 也是竞争情报工作的又一新起点。高校竞争策略的制定是指高校间为在共同的市场上争取有利于自己核心价值实现的资源而采用的种种手段和方法, 是竞争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竞争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现状及其采取的行动所制定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制胜方案、方法和步骤[2]。高校竞争策略的制定主体是决策层, 决策层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经过筛选的、有价值的情报去制定一系列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策略。竞争情报策略制定建立在获取、整合等活动基础上以获得有效竞争情报, 通过对有效竞争情报的灵活运用制定合理的竞争策略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反竞争情报的运用:反竞争情报是指有效阻止竞争对手获取高校信息资源, 利用各种反竞争技术在博弈中既不失自身机密, 又有利于分析竞争对手优势, 在有效分析中形成对自我屏障保护。

二、高校竞争情报运作的关键点

高校竞争情报运作是指高校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赢得竞争优势, 实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在高校内外竞争环境中, 对有效的竞争情报进行获取、整合和运用的操作过程。对竞争情报进行运作, 有助于高校准确抉择, 又能更好地体现高校追求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目标。对高校而言, 影响高校竞争情报系统功能和结构运作的关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校的竞争威胁源于何处

高校竞争威胁源于高校获取竞争情报的起点, 即高校所处的竞争环境。高校的竞争威胁源于国外同层高校的威胁、国内同层高校的威胁、国内不同层高校的替代威胁、教育市场开放的威胁和政府的干预[3]。同层高校竞争对手间的威胁来源主要是生产的人才产品相似性造成校与校之间无特色, 相同或相近专业重叠造成的大幅增容, 规模性扩招造成的人才产品生产过剩, “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优势资源的垄断造成竞争的多元化。教育市场开放的威胁主要是办学资源市场的威胁、社会服务市场的威胁、招生市场的威胁和就业市场的威胁。高校竞争中新进入者的威胁使得原有的秩序受到威胁, 优势集中体现在规模的大小、产品的差异和成本优势程度上。政府的干预威胁主要表现为政府的直接干预和政府的间接干预。政府既可通过制定政策直接影响高校间的竞争, 也可通过倡导竞争意识、营造良好竞争环境、规范竞争秩序展开。面对错综复杂的威胁, 高校最大的竞争威胁是高校最高决策层做出的战略决策, 这种决策是否科学, 这将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走向。

(二) 高校的新产品源于何处

高校的新产品源于高校整合竞争情报的载体, 即对“信息流”利用与正确分析。高校新产品源于对市场需求的及时了解与分析, 源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应对市场变化的调适能力。高校作为新产品 (人才) 的加工与产出地, 人才生产质量直接衡量着一个高校的产出能力与竞争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生产新产品再也不能关起门来封闭经营, 而是要求走出校门,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抢战市场, 抢抓机遇, 及时了解市场的动态变化规律, 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推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高校要能不断提升新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就需加大对市场的需求信息的分析与预测, 加大对内外部环境中信息流的准确把握和有效分析, 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新产品即人才发展培养方案, 抢战市场制高点。

(三) 高校的竞争优势源于何处

高校的竞争优势源于高校终极目标实现的需要。高校竞争优势源于对资源的利用, 源于对能力提升的需要。具体而言, 高校竞争优势源于对智本市场的有效掌握, 源于组织内学习力的提升, 源于组织内外信息畅通平台的构建, 源于组织内外信息流的合理化流动, 源于决策层的视野开阔与高瞻远瞩, 源于执行层与决策层的信息畅达与有效沟通与反馈, 源于事务层对信息源的理解与执行能力。竞争情报为高校取得竞争优势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信息保障。高校获取和整合情报资源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核心竞争力, 运用情报分析方法促进竞争情报有效运作是实现高校终极目标的一个基本策略。高校核心竞争优势不是简单元素的相加, 不是影响高校发展的所有要素的简单结合, 而是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管理系统。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 整合各种不确定性信息, 凝练形成符合高校自身发展要求的特色鲜明的竞争战略。这种战略是不可模仿的、独特的、稀缺的, 即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三、高校竞争情报运作模式

高校竞争情报运作模式是指高校在获取、整合和运用竞争情报过程中, 为实现高校战略与高校功能提供服务的组织网络及其运行机制。模式多种多样, 究竟采取何种模式, 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情报需求、特点、条件、能力等来决定。

(一) 集中-分层模式

集中模式是将高校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情报收集、加工、贮存、供给等工作集中在一个信息中心集中统一管理, 不同职能部门所需的信息均由信息处理中心统一提供。集中有利于信息的全面掌控, 能大大提升组织成员的执行力。集中模式主要表现为在高校系统内设置一个高校竞争情报中心 (CIC) , 高校内外的信息搜集、处理和分析等工作均由这个情报中心统一完成;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所需的情报产品由中心统一提供;同时, 各部门因业务联系而得到的各类信息以规定的形式向中心统一汇总, 由中心统一处理, 然后再提供给需求者使用。这一集中模式对竞争情报过程能够实行统一管理, 尤其是便于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竞争情报系统。集中式模式能够促进系统规划、实施和作用的有效机制, 是获得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有效方法, 但其缺点是往往不能很好地保持对用户市场和外部环境的动态跟踪。

分层模式是建立信息传递的层级管理模式, 一层一级都需设计一定的管理幅度, 将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下达, 实现最简便、最快捷的信息流通脉冲。分层模式是按照高校现有的职能部门和结构建立的, 它以现有的职能部门为依托, 每一个职能部门既是管理工作机构, 又是竞争情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他们分别负责在本职能部门所接触的环境中搜集有关信息, 并将其传递到高校的竞争情报中心。高校CIC主要负责对各子系统传递过来的各类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研究, 生产出竞争情报产品, 然后传播到决策层供其使用。同时, CIC也负责搜集和处理来自外部环境的各类信息。该模式比较适合于那些职能部门的管理对象很少交叉的高校。分层模式结构比较简单, 可以更紧密地联系人才产品, 相对管理比较方便。

集中-分层模式是决策层与执行层双向互动的模式。过分集中, 不利于信息流下行;分层过多, 不利于决策执行的效率, 因此,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要注重加强高校竞争情报决策部门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以提高系统效率。

(二) 协调-激励模式

协调模式是由高校组织结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高校是一个自组织的学习型系统, 在这个组织内各成员都是学习的主体, 能突破原有的心智模式, 追求卓越, 形成共同愿景, 构建竞争团队, 系统思考组织战略问题。学习型高校的创建有利于高校组织结构从等级制向扁平式转变, 领导者成为教练员、服务人员, 组织内成员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 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变得和谐有序, 团队合作精神极易形成。

激励模式的构建主要在于高校竞争情报系统运作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人, 无论是高校竞争情报运作的建设者、维护者、创新发明者, 他们作为人都有多层次的需求, 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特点, 就需做出不同的有效的激励措施。合理的激励措施可以使高校竞争情报获取的信息不失真、运行正常, 而且还可能产生高效高能。这种激励的手段很多, 但对高校从事竞争情报工作的人员而言, 更多应以精神激励为主、以物质激励为辅, 因为对高校高层次人才而言, 更多希望的是尊重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但也不可忽视物质激励的影响作用[4]。

协调-激励模式重在人际关系的协调, 重在提高工作人员获取情报的意识, 着力提升工作人员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协调-激励模式是一种符合高校内群体成员利益需求的重要运作模式。

(三) 决策-反馈模式

高校要适应市场发展和运行规律, 就必须做出科学合理的英明决策。而要做出最优的决策, 提升核心竞争优势, 就要借助于高校竞争情报。高校竞争情报是通过对外界信息的分析与整合, 内化为高校内部的信息流, 重点突出优化学科竞争信息和人才培养信息, 形成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间分析信息、凝聚信息, 反馈给高校高层决策者, 最终形成决策意见, 再反馈给各职能部门, 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学术核心竞争优势, 全面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面对网络化的时代特点, 决策-反馈系统需要借助于多媒体、Internet等现代化的工具, 通过对各院系、各部门、图书信息档案的整合, 形成高校Intranet, 通过校外网络搜索引擎、校内网格数据库、相关网站信息资源的整合, 形成校内总的Intranet, 并且借助于信息反馈系统, 构建内外人际信息网络, 实现高校竞争情报目标源数据库, 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分析报告, 供决策层参考[5]。高校决策-反馈系统运行是否正常关键看高校内外环境中的信息流是否畅通, 对竞争情报的获取、整合和运用是否科学有效。

四、高校竞争情报运作的支撑

高校竞争情报运作要借助一定的组织系统、技术系统、服务系统和方法系统, 对所处的竞争环境、所面临的显现和潜在的竞争对手, 对竞争情报进行获取、整合和运用, 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赢得竞争优势, 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 高校竞争情报运作的组织系统

高校竞争情报运作工作部门应直接隶属于学校党委, 直接为高校决策者服务。高校竞争情报运作的执行层主要来自组织、人事、教务、科研、招生、就业等相关管理部门。高校竞争情报运作工作部门就是专门的情报组织, 其工作对象就是“情报”, 其工作的方式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方式参与管理, 其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将“信息流”渗透到每个组织层面, 其工作的模式既可形成“人与机”的网络, 也可形成“人与人”的网络, 以最强大的覆盖面确保“信息流”的畅通, 同时也有益于高校软环境建设。

高校竞争情报部门, 通过深入细致地收集、分析各种可靠的信息资源, 拟定高校长远发展规划, 凝练办学理念、办学思想, 尤其是要正确评估学校的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学科专业状况、人才层次结构、资本运作情况、整体实力水平等信息, 从而科学制定高校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6]。高校竞争情报部门领导适宜“一把手”兼任, 这有利于扩大部门的权威和管理的控制力, 有效保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政策的有效执行。在公平合理的高校竞争情报环境中, 高校决策层最重要的职能是战略识别与战略管理。高校决策层对竞争优势情报进行评估, 发现整体核心优势所在, 并做出进一步提升的决策, 传递给高校执行层。高校执行层控制实施, 促使内部、外部战略性情报以及决策及时反馈给高校决策层, 从而形成上下良性互动。

(二) 高校竞争情报运作的技术系统

技术系统是高校高质量的竞争情报系统运作的必备条件。数据挖掘技术、数据融合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对高校竞争情报运作具有明显的增值作用, 它们是高校竞争情报实现自动化的基础。

高校竞争情报的分析与处理技术系统是高校整个情报的信息处理中心, 这个技术中心需要对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筛选、检验、鉴别和剔除。一般对来自内部的信息比较容易整理, 但对外界的信息尤其是Internet上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就相对困难得多。竞争情报的处理就是将无序的信息变得有序起来。如果对原始数据、资料、文献的整理形成相关性的分析和准确的综合性评价报告, 就能有效地使高校决策者简单方便地查询情报信息, 从而大大提升决策层的工作质量和水平。

(三) 高校竞争情报运作的服务系统

竞争情报服务是指通过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分析, 获取、整合和运用有效信息资源, 满足高校决策层需要所开展的一系列服务活动。高校竞争情报服务包含服务的对象、服务的资源、服务的市场需求和服务的方法等。其中服务对象不仅包含校内的战略决策层, 而且还包括校外的知识服务需求者。服务的资源主要来自技术系统提供的有效信息。高校竞争情报服务是动态的, 一切因校内外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服务的市场需求因此也是动态的, 因而服务活动应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服务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数字化咨询服务, 如数字化参考服务、虚拟化咨询服务、电子参考服务等;二是开发情报服务新产品, 如情报通讯、竞争对手档案和相关调研报告等;三是开发竞争情报服务的技术系统, 服务校内外, 提升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探索新型的情报信息代理服务模式。

高校竞争情报运作过程中还要特别加强竞争情报服务部门人员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 加强对国家的政治方针、经济政策、法律法规方面的研究, 全面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强化员工信息安全保密意识, 积极创造条件向服务对象提供优质安全的情报产品[7]。

(四) 高校竞争情报运作的方法系统

1. 应对大众化的差异化方法。

差异化是是高校制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法。差异化方法是在分析大的竞争环境、知己知彼后所做出的选择, 目的是利用其独特的竞争环境, 拉大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 形成竞争优势。差异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想使差异化保持长久, 就要不断推陈出新。面对后大众化时代在部分高校扩张和合并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求大求全、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目标不清、没有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单一、办学目标狭隘、无差异可言等种种现象, 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 制定属于自己的战略和规划, 找出差异, 办出特色。

2. 应对网络化的营销组合方法。

营销组合是一种营销手段, 是组织根据顾客的需求和组织的营销目标来确定可控营销因素的最佳组合。网络化加强了高校间合作与交流, 通过网络平台校与校之间不再遥远, 缩短了信息交换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网络化办学是未来高校的发展趋势, 高校要想在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就必须在办学理念、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网络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高校营销的主体是高校的决策层, 他们既是高校营销的导向者又是执行者。高校营销的对象除了受教育者和教师, 还有市场和政府。高校对外营销组合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外部的生源市场、就业市场而制订的营销组合方法[8]。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来吸引优质生源, 制定应对网络化的营销组合方法关键要适时推销自己, 把好人才生产质量关, 做出品牌特色, 合理组合各种资源,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和效果。

3. 应对国际化的品牌方法。

品牌是一种感性的和文化的形象。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思想、知识、技能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高校要想在国际化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对高校而言, 品牌是对学生、国家、社会的承诺, 是办学声誉, 是院校发展的灵魂。高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 它蕴涵着巨大的财富。高校竞争实施应对国际化品牌方法, 目的是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 把握竞争优势, 本质是塑造出高校的核心专长, 确保高校的长远发展。高校构建应对国际化的品牌方法特别要注意合理定位、创建品牌, 全面宣传、打出品牌, 精心呵护、经营品牌, 全面监督、管理品牌。

(成长春, 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江苏盐城

224002)

参考文献

[1]缪其浩.市场竞争和竞争情报[M].北京: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 1996:18-28.

[2]黄晓斌.网络环境下的竞争情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106.

[3]成长春.赢得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21-128.

[4]刘春艳, 马海群.构建高校竞争情报系统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J].现代情报, 2006 (01) .

[5]马海群, 刘春艳.高校竞争情报系统的构成分析[J].图书与情报, 2006 (06) .

[6]杨海平.高校战略管理中的竞争情报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 (01) .

[7]周丽英, 韩明杰.高校竞争情报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 (03) .

高校图书情报的教育功能研究 篇10

一、高校图书情报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的图书情报教育主要分为:图书情报收集, 图书情报分类、图书情报描述、图书情报分析判断、图书情报系统管理等几个方面。以下选择三个角度进行陈述。

(一) 图书情报选择能力教育

众所周知, 图书情报的传播途径五花八门, 形形色色。人们可以去图书馆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泡上一下午;也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阅读电子书籍, 甚至可以去读身边的人, 甚至可以读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物体。人们可能已经比较习惯于利用电脑或者电视获取信息, 它们有声音、图像、色彩, 形象生动。但不容置疑的是书籍和期刊依然是我们获取正规学术信息的有利渠道, 所以, 懂得如何鉴别和选择图书情报依然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图书情报基本能力。

(二) 图书情报意识教育

图书情报意识是主观能动性在图书情报领域运用的具体表现, 也是人们在获取、分析图书情报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图书情报意识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检索机能。需要明了的是图书情报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可能会随着地点、时间、人物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人们素质的不同将直接决定着图书情报意识的强弱。提升高校生的图书情报教育意识, 对于他们的以后的学习工作将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 图书情报的检索能力教育

图书馆里的书籍、期刊、杂志数量之大, 种类之多, 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我们不会图书情报检索, 要想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快速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籍。几乎是不可能的的事情。耗费大量的时间不说, 将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相反, 如果我们掌握了图书检索技能的话, 不光能提升我们学习的效率最重要的是, 这有利于培养我们自主学习、获取和利用古典文献书籍的能力。

二、高校图书情报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 高校图书情报有益于大学生图书情报教育

高校生由于从小就受到过各种形式的自觉地或者不自觉的训练和培养, 他们的社会意识、经济意识、道德意识及法律规范意识普遍很高, 但是因为他们对图书情报知识接触的时间晚, 接触的面也比较窄。而且就整个大的社会环境来说, 图书情报意识在社会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 他们中的大多数的图书情报意识和检索技能都是比较薄弱的。

部分学生虽然对图书情报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真正到了获取和利用图书情报资源的时候, 他们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无法“广、全、准、新、精、快”的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由此其阅读书刊的目的性就大大减弱了。

(二) 高校的图书情报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阅览室广泛浏览书籍, 可以增长见识, 拓展知识结构, 促进各学科间的交叉与融会贯通, 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道德情操, 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有的学校的图书管理员还会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 研讨会、读书文化交流角、中外名著专题系列的讲座、专家书画点评欣赏课、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交流研讨会等活动。这些丰富有趣高雅的艺术活动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审美情操, 艺术修养, 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 开发潜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 高校图书情报是帮助大学生就业的良师益友

受经济危机、高校扩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于是, 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法: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此大学生朋友和高校负责人更应有危机意识和防范措施, 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就业机会。众所周知, 就业信息是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就业的基础, 也就是说谁最先获得了及时准确前沿的就业信息谁就获得好工作的“敲门砖”。谁找到合适工作的机会就会比别人大很多。因此, 图书情报管理人员要有敏锐捕捉市场信息的眼光和加工处理就业信息的能力。在面对形式多样, 铺天盖地的就业信息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整合信息, 化复杂为简单, 去伪存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和推荐最实用最高效的就业参考信息。

三、结语

高校图书情报教育主要包括选择能力教育、检索能力教育、图书情报意识教育等方面, 做好图书情报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整体素质、大学生就业等方面。高校图书情报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为图书情报教育走出校园进入社会,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洪.图书开架借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上一篇:院校整合背景下一篇:新生儿抚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