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技术导论论文

2024-05-26

测控技术导论论文(精选8篇)

篇1:测控技术导论论文

测控技术导论课程总结

时光飞逝,我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这学期随着各门专业课的学习,专业导论课的开设为我们奏响了全面了解专业导向的乐章。大一我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并不是非常了解,但是通过本学期导论课的学习,从学院安排的8名富有深厚专业知识老师的生动讲解中,让我不但了解到了许多专业信息以及基本概念外,还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在这短短的8节课中,我受益匪浅!

测控技术导论,不仅是了解本专业发展的历史、现状,该学些什么知识和技能,也是要将专业导论与成才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的一门课程。获取定性与定量信息是信息技术的源头,它是信息传输、存贮、变换的关键,只有我们真正了解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国民经济、信息技术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最终应用到实践中。重庆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近70年办学历史的普通高等院校,兵工系下属的传统四大校之一,在科研方面有很强的实力。这对于我以后就业或者考研等是很大的保证。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建立在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光学、自动控制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以工为主、多学科综合的专业。探讨各种精密测试和控制技术的新原理、新方法。开发激光、传感器、光电检测和计算机等新技术在精密测试仪器仪表中的应用,及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面向机电运动、面向自动化生产的控制技术,使精密仪器仪表及测试和控制技术向高精度、动态、自动化、综合和多功能等机电一体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因此,为了切实能达到这种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也是与实际相结合。

在测控技术导论中,我初步了解到测试技术、控制论、传感器技术是测控专业的基础理论,并学习将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联系起来。首先,作为测控技术的基础,传感器技术是测量的基础。传感器技术是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传感器技术已渗透到科学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及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尖端科学和新兴技术更是需要新型传感器技术来装备,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离不开传感器,新型传感器与计算机相结合,不但使计算机的应用进入到了崭新时代,也为传感器技术展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其次,检测 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将自动化、电子、计算机、控制工程、信息处理、机械等多种学科、多种技术融合为一体并综合运用的符合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符合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而且紧密结合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对促使企业技术进步、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铁路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老师们的讲解,我还了解到误差分析与处理对于学习测控专业的同学来说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而如何去减小和处理这些误差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作为一名重理工测控专业的学生,我们深知误差理论对本专业的紧密联系,因此,我们更应该学好这门课程。

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自动化、信息化时代,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及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就逐渐增加,掌握了先进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信息技术及其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将是社会急需的人才,我们将来就业将紧盯业内的发展动向,首先是自己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外语和计算机基础,掌握系统的仪器仪表科学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外,还要在现在注重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自身的专业知识面宽广,适应性强,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我们不仅要从学校学到知识,还要能灵活掌握与应用,继续将本专业实力提高。学校现在已经给予我们很多的实践机会,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尽快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最后也希望我们学校的测控专业能越来越好,专业实力越来越强,自己能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重理工人!

篇2:测控技术导论论文

这一学期我们上了专业导论,有3个老师分别就很多领域和方面给我们介绍了关于测控的很多东西,也让我们从多方面来更加了解测控技术与仪器这个专业,也更加认识到测控这个专业今后的从业方向和存在意义,也更加奠定了要学好这门专业的决心。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以及对相关要素进行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是电子、光学、精密机械、计算机、信息与控制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它的专业面广,小到制造车间的检测,大到卫星火箭发射的监控都归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所以这个专业以后的发展还是很有前景的。测控技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测控尝试都是来自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对时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日晷这一原始的时钟,对空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点线面的认识。现代社会对测控的要求当然不会停留在这些初级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测控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研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考生对本专业存在一个明显的认识误区,以为测控技术就是用三角板、直尺之类的仪器进行吃力劳苦的测量,其实这只是很浅显的认识,也是很浅薄的错误。我们可以听听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一位同学的话,他说:“进入大学以前,我认为我将来的工作就是拿着大三角板,到处量量,呵呵,谁知开始上专业课了,才知道原来我们的专业是多么尖端,什么激光啦,纳米啊,都是我们测试的手段。现有的电脑硬件和软件,可以让我轻松地模拟实地环境,不仅学起来轻松省事,更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设计更复杂完备的系统。”可见,一个真正的测控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电学方面的知识,他们要掌握基本的电路知识,具有新颖设计思路,并且能运用多种新技术、手段进行工作。

中国工业以前很长时间里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路货太多,质量太差,没有高质量的产品,无法与其他工业强国相争,这又与我国测控专业人才非常缺乏有关。与世界接轨,中国企业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产品质量是关键,因此,测控专业的人才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团队协作和创新创业精神,具备无损检测理论与工艺、计算机测试、工业过程的在线检测与控制等方面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以及材料加工、设备安全与质量控制、计量测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工业无损检测、计算机测试、仪器仪表设计开发和工业检测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科技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复合型应用性应用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且这个专业主要以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为特色,培养具有现代科学创新意识、知识面宽、基础理论扎实、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毕业以后可从事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智能仪器、虚拟仪器、测量与控制等多领域的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因为他们专业知识面宽广,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广泛的发展空间,也可从事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应用等工作,转行比较容易。

本专业培养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学校对这个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材料加工、控制技术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无损检测工艺设计与检测操作、计

算机测试与仪器仪表开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无损检测应用、计算机测试、仪器仪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精密仪器的光学、机械与电子学基础理论,测量与控制理论和有关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受到现代测控技术和仪器应用的训练,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系统的应用及设计开发能力。

具体说,在校生毕业以后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具有较扎实的自然学科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学科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二是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子学、光学、测量与控制、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三是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 四是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最后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而对于我们学校而言,我们学校以光学、机械学和电子学为基础,以近代光学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仪器设计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能对光学系统、精密仪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测量与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监测、设计、制造和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光学设计、光学测量与工艺、精密仪器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测量与控制技术。

这个专业的学生适宜于从事大专院校教学和科研岗位、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各工程部门的科研院所、工厂企业、管理机关的光电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应用、科技开发、技术支持、生产和管理岗位工作。如果有机会有能力,本专业设有硕士学科点和博士学科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优秀学生可以竞争本-博连读。40%-60%的毕业生可以继续读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相比起许多理工类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可能是比较难以望文生义的一个专业。究竟什么是“测控”?“测控”的范围是什么?“测控”专业在社会上又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使许多考生在报考的时候对这个专业心存疑虑。其实测控技术就是精确探测和采集各种信息的尖端技术。说白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就是去研究开发最先进的测量仪器。而高技术含量测量仪器不仅逐渐应用到我们日程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最尖端、最激动人心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原来,“测控技术与仪器”能在从飞机飞船,到B超机、CT机的众多领域里都发挥核心与关键作用,这就难怪这个专业毕业生能够被众多用人单位欢迎和接纳了。

测控技术与仪器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专业,其开设目的是为了培养会根据应用需求而设计相应测试仪器的电子工程师。其面向对象相当广,每个学校开设这个专业的侧重点也不同,以成都理工为例,主要以设计和应用核测试仪器为主,而西南交大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主要以道路建筑工程方面的测控仪器学习为主。电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对电子,计算机,专业软件开发和使用有综合的能力。强调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就业方面。就目前来看,具有良好能力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与人们生活休憩相关的仪器仪表行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技术及创新等方面的原因,国内仪器仪表行业与国外仍有巨大的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低水平重复,产品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在高端精密仪器上仍严重依赖进口,大量进口对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科学仪器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战略性产业,而涉及重大科技前沿、国防等敏感领域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其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这也决定了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将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朝前部署,对增强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引领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引领和支撑

科技发展的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摆在优先发展位置。

第一,前沿重大科学仪器设备。

依据我国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战略部署,研发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有效支撑我国开展世界一流科学研究、有特色科学研究,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第二,高端通用科学仪器设备。

将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一批我国需求量大、严重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的科学仪器设备,攻克若干科学仪器设备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带动重要领域科学仪器设备整体水平提升,打破国

外垄断。

第三,常规通用科学仪器设备。

将强化科技部门统筹作用,从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或自由资金开发的科学仪器设备中择优,采取应用示范、实施后补助等方式,以使国产优质科学仪器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壮大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

随着国家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代仪器仪表技术已成为我国的战略需求。建议在2020年前,以高校、研究所为主体,加强相关领域人员培养和共性基础研究;2021年到2030年,以企业为主体,在共性技术研究基础上,面向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开展不同性能指标和特点的大型精密分析仪器的研制,实现产业化;到2030年,在量子计量标准与溯源、高端传感器与核心技术、高端制造业中的精密测量仪器、生命医疗与食品卫生仪器开发研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国际领先,具有批量生产高中低档大型精密分析

仪器的能力。

篇3: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

1 现代测控技术的特点

现代测控技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分布式化。

1.1 智能化

现代测控系统中应用的仪器仪表都是智能化的仪器, 以微处理器为基础, 具有方便使用、灵巧、多功能等特点。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更多的人工智能的不断引入, 智能化仪器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将得到大大增强。

1.2 数字化

数字化在测控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器到远程终端设备的数字化控制, 传感器的数字化控制, 通信、信号处理等过程的数字化控制等。

1.3 网络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技术在各个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便捷了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使企业的发展向着更加广阔的方向迈进。网络化在测控技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使测控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保障。

2 现代测控技术的应用

2.1 无线传感器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以传感探测、通信及计算机等科学技术为依托而构筑的目标感知和监测系统, 由于其巨大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定位问题是传感器网络设计与应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传感器节点的位置信息在传感器网络的协议设计、网络管理、节点间协作、目标跟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在传感器网络工作中, 对于时间的同步是关键问题所在, 这直接影响到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准确度, 时间同步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备受业界瞩目的话题, 需要技术的发展来解决。在实际工作测控过程中, 我们会通过声音的传递来对节点和测距进行衡量。在测量的过程中, 通过蜂鸣音的产生和结束来确定测距, 通过实践证明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

2.1.1 在测控的过程中, 主要是通过蜂鸣音来对测距进行确定

的, 但是如果外界环境较吵, 就会对蜂鸣音产生干扰, 严重影响到声音的辨别和传递, 从而影响到测控的准确度和精度。

2.1.2 如果是在测距较远的情况下, 那么在测距的过程中就会

在室内产生回音而干扰到蜂鸣音传递。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取, 将蜂鸣音的发生间隔缩短到最小, 然后将两次蜂鸣音之间间隔放大, 从而消除室内的回音影响, 从而保证长距离测量中得到稳定而正确的数据。

2.1.3 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 会因为硬件自身的原因而产生一

些误差, 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 即使是在美国这些设备技术先进的国家也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基本上会保持在10厘米左右。减小误差的措施可以通过对计时器的触发时间间隔来控制, 对第二个参数的数值进行调整, 在调整的过程中, 要注意调整的大小, 要以符合实际需要为准, 尽量的减小测量误差。

2.1.4 使用这种测量方法具有一定的限制要求, 需要节点的各个

位置相对要标准并且速度均匀, 否则的话, 会影响到定位的时间, 从而影响到测量的速度和准确性, 和通过信号强度来定位比较的话, 时间会比较长。

2.2 现代测控总线技术

在现代测控系统中, 利用总线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简化测控系统结构, 增加系统的可靠性、开放性、兼容性及可维护性, 从而降低系统成本。

现代测控总线技术的应用有: (1) GPIB总线技术利用计算机实现了对仪器的操作和控制, 促使测控技术向大规模测控系统的方向迅速发展。 (2) USB总线在低速设备上应用广泛。 (3) IEEE总线成为外部硬盘、视频设备、高度数字音频和其他高速外设的首选接口。 (4) 自动化系统与设备正朝着现场总线体系结构的方向前进, 将极大的促进企业网络和自动化相关行业的发展。

2.3 虚拟仪器技术

虚拟仪器技术是计算机辅助测试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 是现代仪器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深层次结合的产物, 具有功能强大、交互性、灵活性、系列化和模块化、网络化等优点。

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也较广泛, 如: (1) 利用虚拟仪器技术测量不同进口压力和转速下的液力变矩器的性能参数。 (2) 虚拟仪器技术用于蚕茧无损质量检测。 (3) 利用虚拟仪器计算机视觉软件和开发工具, 开发出计算机自动化秧苗分析系统, 可用于预测在最后发芽期限发芽良好的秧苗数量及监视秧苗质量。 (4) 虚拟仪器技术用于农机监控、检测上及农机现代化管理与教育。

2.4 远程测控技术

常见的远程测控技术有:专线远程测控技术、电话网远程测控技术、以太网远程测控技术和无线通信远程测控技术。

远程测控技术的应用主要有: (1) 基于Internet的远程测控技术, 在核电站检测、电网运行监控、石油输送管道的远程监控、机器人的远程监控等领域应用广泛。 (2) 基于现场总线的远程测控技术, 主要应用于现场总线仪表、现场总线网络、现场总线远程测控系统等的监测。 (3) 基于无线通信的远程测控技术特别适用于用户密度不高、距离较远、不易布线和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区和情况。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工业生产领域发生了很多的变革, 其中测控技术就是将信息技术、无线技术和数据处理等应用到了工业生产中, 实现了现代化的测控手段。通过科技的不断发展, 测控技术将会向着更加智能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在技术上不断的创新改革, 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企业间的竞争也愈发的激烈, 那么唯有在技术上增加科技含量, 才能够在市场中获胜, 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吕辉.现代测控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5.[1]吕辉.现代测控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5.

[2]孙亮.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电子质量, 2006 (10) .[2]孙亮.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电子质量, 2006 (10) .

篇4:《物联网技术导论》实验教学设计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实验实验教学

《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是物联网相关专业入门的课程,由于物联网技术涉及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RFID、网络技术、信息处理等技术,并需要集成以前技术进行创新应用。特别是物联网实验涉及到通信、电子、网络等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如何掌握这些理论与技术知识,对教师本身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物联网实验教学教什么、拿什么教、怎么教等,也成为我们教师面临的难题。本文主要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来进行物联网技术导论实验课的设计,旨在抛砖引玉。

1.运用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物联网技术涉及技术多,对于没有专门学习过这些技术的学生来说,本身很抽象、生涩,如果以课堂教学为主,仅靠填鸭式的讲授,课堂效果无疑会很不理想。比如:在讲授无线传感器温湿度检测时,如果仅是在课堂上讲解理论及编程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但如果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代码,试验过程,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通过实验课加强学生对于物联网理论内容的理解,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的实验内容,对培养物联网应用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2.实验教学設计

21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物联网技术导论作为物联网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这门课为我院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所上一门专业课,目的是为培养物联网方面的应用人才,这也是我们将实验的重点放在软件的开发上。我们将实验设置为多层次。学生边学习物联网理论知识同时,边进行实验操作,设置的基础型的实验使其对原理有透彻的认知。当学生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可通过设置综合型的实验使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与提高。此外,为了达到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创新型实验的设置也必不可少。减少基础型实验,同时增大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并加入选学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制定实验内容。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浅到深、由基础到综合地进行实践操作,符合渐进性的教学规律。为了解决课时少的问题, 设置了一部分课外可操作的实验,使一部分有兴趣而不满足于课内学习设计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时间与空间。

22实验教学的内容设计

我们把实验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无线传感器网和物联网应用上。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应用实验和课外创新实验。

221 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包括:

(1)建立实验环镜

主要是认识实验设备,安装配置IAR、KeilC开发环境。

(2)数据感知实验

主要是物联网感知层的实验,包括温湿度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酒精传感器的实验,使学生通过各种传感器感知信号及编程方法。选学内容设置为光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

(3)认识RFID系统实验

使学生掌握RFID 的基本原理,学会RFID 模块使用方法及相关程序分析。选学内容为超高频RFID模块分析等。

222综合应用实验

(1)Zigbee组网实验

要是让学生熟悉Zigbee协议栈原理、工作流程,掌握点对点、星状网通信原理及相关程序应用分析。选学内容为树状通信实验等。

(2)网关通信实验

使学生掌握网关上各种通信接口如串口,网口、GPRS的使用及程序分析修改。

(3)物联网应用实验

是物联网应用层的实验,主要是对智能家居系统、智能超市系统和智能仓储系统从系统功能、架构、原理上进行分析,并通过各种模拟系统进行实际分析等。选学内容为智能农业等。

223创新实验

在实验课堂上,学生难免会依赖于实验箱以及教师的指导,而缺乏自主思考的动力,再加上实验室学时和场地的限制,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自主创新设计有点困难,所以在课余时间开放了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未完成的或自主创新的实验。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渗透性的认知,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基于此,在课程设置上,加进了学生自主安排时间。

22.4实验教学课堂设计

2010年我们建成了物联网实验室,购买了无线传感器及物联网实验箱,智能家居、物流仓储等实验平台。因而我们的实验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对于基础实验,教师先介绍一下实验箱相关的原理,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实验,先设计然后编码和验证。让学生在实验中设计几种方案然后进行分别验证,得出最优方案。另外每次都会留出一些难一些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创新。对于应用综合型实验,教师先带领学生分析功能框架、实现原理,最后剖析核心部分代码。也会留出一部分代码或功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剖析。如智能家居实验,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及演示智能家电、智能窗帘、智能防盗、主控台等各部分,同时进行功能及原理剖析,然后剖析核心代码部分。留出联网部分及、智能监控部分的功能原理及代码让学生独立完成剖析。另外留出课外选修创新实验, 让学生课外完成。

3.实验教学的效果评析

学生初学本门课时,都在高深的概念、庞杂的体系前表现出迷惑,随着实验教学的开展,实践性、应用性的体现,学生的课堂状态明显发生变化,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索性得到激发。在无线传感器这章,对于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同学们都摸不到头脑,而通过数据感知实验,对各种传感器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不但理解了各种传感器是如何工作,更是可以通过编程来获得数据,从而更深刻理解“感知”的含义,增强了对无线传感器相关理论内容学生的积极性。

4.结论

物联网产品发展迅猛,不断渗透各个行业,人才要求也日益迫切。近几年来,为顺应社会和企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或将物联网的课程加入专业教学体系,使之成为专业选修课甚至专业必修课。然而,物联网教学体系还未成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从分析开设实验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层次性的实验教学方案设计。根据实验环境,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突出自主性与创新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良,王粉花 物联网工程概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4.

[2]魏晓宁 物联网实验教学初探[J] 计算机时代 2011(10).

篇5:测控技术导论论文

1、从仪器仪表的应用领域谈仪器仪表在贸易中的“物化法官”作用

提示:仪器仪表作为计量的依据,在贸易中起到公平、公正和法制的作用。

2、从仪器仪表的应用领域谈仪器仪表在军事上的“战斗力”作用

提示:仪器仪表作为重要的测控手段,在新式、先进的武器和现代化战争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3、从仪器仪表的应用领域谈仪器仪表在科学研究中的“先行官”作用

提示: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科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依据的科学的测试手段和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仪器仪表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测试和实验数据。

4、从仪器仪表领域的发展历史谈仪器仪表的未来发展趋势

提示:仪器仪表从早期的基于物理和电磁原理的机械仪表向电子仪表的转变,进而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

5、从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人才培养目标谈电子技术在仪器仪表研制开发中的作用

提示:从电子仪器仪表的组成原理和构成,说明掌握电子技术(含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6、从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人才培养目标谈传感技术在仪器仪表研制开发中的作用

提示:从电子仪器仪表的组成原理和构成,说明掌握传感技术(含各类传感器,包括基于物理原理、化学原理、生物原理等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7、从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人才培养目标谈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在仪器仪表研制开发中的作用

提示:从电子仪器仪表的组成原理和构成,说明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含计算机技术、微处理器应用和信息处理技术等等,如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监控手段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8、从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人才培养目标谈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提示:从测控技术和仪器仪表的组成原理和构成,说明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含计算机控制技术、控制理论,举自动化生产线实例进行论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9、从显示技术的发展历史谈显示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提示:仪器仪表显示技术从早期的基于物理和电磁原理的机械原理到阴极射线管,进而向LED、LCD、等离子等方向发展,在应用上一方面向大屏幕、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等方向发

展,另一方面向小屏幕、低功耗、低成本方向发展。

10、从生产、生活中涉及的测控系统和仪器谈仪器仪表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提示:从各类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和日常见到的仪器仪表,说明测控技术与仪器的应用领域,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融合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谈发展趋势。

基本要求:

1、按学号尾数0—9进行选题写作(0号选10题)。

2、论文写作中的分段小标题自定、总字数不少于3000字,最好WORD版打印。

3、封面采用如下格式

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课程期末测试论文 题目:

年级:

学号:

姓名:

篇6:农业信息技术导论

1、美国是最早开始农业专家系统研究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R)2、1988年,中国农科院建成拥有270万份种质信息的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CGRIS。(W)

3、SUCROS模型是由美国依利诺斯大学的R.S.Michalski等人推出的生产管理系统。(错)

4、VRML文件是一个标准的UTF-8或ASCII文件,要借助VRML浏览器解释并显示。(R)

5、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服务于农业决策工作的交互式知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处理农业决策过程中的结构化问题(W)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R)

6、R7、W8、R9、W10、R

二、填空

1、据统计,20世纪末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中国农业信息化强度则 低于工业 188.9%。

2、虚拟农业设施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上模拟农业设施的运行或作业过程,以提高农业生产设备、设施的利用效率。

3、农业生产计算机测控技术是指以计算机和传感技术为主体的 监测控制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4、人工智能是关于人造物的智能行为,而智能行为包括感知、推理、学习、交流和在复杂环境中的行为。

5、影响养殖生产过程的主要水质环境指标有水温、pH值、溶解氧、光照、氨氮、亚硝酸盐等。

名词解释

1、农业信息网络

答: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农业信息资源通过数以万计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介质及通信协议互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跨越时空的网络,以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

2、可视化仿真

答:为数值仿真的过程及结果显示增加文本提示、图形、图像、动画表现,可使仿真过程更直观,结果更容易理解,并能够验证仿真过程是否正确,这种仿真就是可视化仿真

3、空间数据库

答:空间数据库系统是描述、存储和处理空间数据及其属性数据的数据库系统

4、虚拟农业

答:实际上是指以农业领域研究对象为核心,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以计算机为平台的研究对象与环境因子交互作用,以品种改良、环境改造、环境适应、增产等目的的技术系统。其成果应接受实践的校验。

5、MATLAB

答:MATLAB由MATrix和LABoratory 两词各取前三个字母拼合而成,意为矩阵实验室。是由MathWorks公司开发的一种以超强数值运算能力为基础,用于概念设计和建模仿真的理想集成环境。

简答

1、农业信息技术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有哪些?

答:(1)推进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2)增强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3)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与产业化

(4)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减少经营风险

(5)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6)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研究和推广

(7)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研究和推广

2、GIS有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答:一个典型的GIS主要包括五个基本部分,即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系统人员以及应用模型。

硬件系统:硬件是系统中实际物力装置的总称,GIS硬件配置一般包括输入设备、存储设备、处理设备、输出设备以及网络设备等部分。

软件系统:软件系统是指GIS运行所必需的各种程序。

地理空间数据:是指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数据,主要包括时间、空间和属性三类数据,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和数字。系统人员:进行系统组织、管理、维护和数据更新、系统扩充完善、应用程序开发,并灵活采用地理分析模型提取多种信息,为研究和决策服务。

应用模型:GIS应用模型的构建和选择也是系统应用成败至关重要的因素,应用模型是GIS相关专业连接的纽带。

3.何为知识获取,他包括哪些方式,目前主要使用哪些方式?

答:知识获取是指在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系统中,获取知识的行为和过程,它包括人工知识获取和自动知识获取两种方式。但因自动获取方式技术复杂,实现难度太大,现有专家系统中主要采用人工获取方式。

4、精细农业思想

人们将“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扩展到大田作物生产以外的其他农业领域,将先进的信息、生物技术、智能化农业装备技术和相关的先进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管理技术的适度组装集成,实现“精细园艺”、“精细养殖”、“精细加工”和“精细经营”,形成了基于信息和知识,经营高产、优质、高效和环境友好的农业系统的精细农业思想:在农业生产活动的每一过程中,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尽可能多地获取动植物等对象及其生长、生产和经营环境的有用信息,因地制宜地做出决策,并准确地付诸实施,以节约投入、增加产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农业信息系统有哪些种类。

答:(1)农业资源信息系统

(2)农业科技研究信息系统

(3)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4)农业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

篇7: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让我们先从通信开始,信息传递(通信)是信息过程的基本环节,因而是信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谈谈它的任务,信息最宝贵的性质之一是可以实现共享,共享的范围越大,共享越是及时,共享的内容越是丰富,它所发挥的作用越大。为此就必须设法扩展人类远距离高速度的信息传递能力。

在古代,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烽火通信的方式:从边关到京城两两相望的各个山头上都修筑了烽火台,一旦发现敌人入侵,边关烽火台的士兵便点燃烽火,相邻的烽火台士兵看到后便点燃烽火。这样一站一站的把信息传递到京城。这是一种二进制的光通讯系统,它所传递的信息只要两种符号——有和无;学习的载体是可见光;传递的方式是逐站接力。它是现代微波接力和现代光通信的原始雏形。

今天人类已跨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是离不开爱能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通信的社会需求与日俱增,必须建设和发展现代通信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信息传输和交换的要求。

那人类对通信技术的基本要求是:信息传递速度快,效率高,安全。即整个通讯技术的发展就是围绕这些基本要求展开的。

至此我们可能会问:“那信息究竟是什么?” 对信息最初的理解,就是音信消息的意思。据《新词源》考证,远在一千多一年前,我国唐代诗人李白在他的《暮春怀故人》诗中就使用信息一辞:“梦断美人沉信息,日穿长路倚楼台”。其中信息是消息的同义词,同样,在西方的早期文献中,信息(information)和消息(message)也是互相通用的。

世界各国科学家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对信息都有不同的理解。美国数学家、控制论奠基人维纳(Wiener)在他的《控制论:动物与机器中的通信与控制问题》(1948年)一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这是对信息本质最具原则性和最为深刻的宣示,也是把信息,物质,能量放在同样地位上等量齐观的最早科学论断。

其后又有法裔科学家布里渊(Brillouin),M.Tribes等人分别在《科学与信息论》,《科学的美国人》上发表自己对信息的观点与见解。

半个世纪以来,有关信息的定义数以百计,真可谓百花争艳,众说纷坛,为了避免“以偏概全”,在定义时应该注意定义的约束条件,应当根据不同的条件,区分不同的层次来给出信息的定义。于是,根据,引入条件不同就可以给出不同层次和不同适用范围的信息定义,这些信息定义的系列就构成信息定义的自恰体系。

一、自恰体系 1. 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定义:某个事物的本体论层次信息,是该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达(自我呈现)。

2. 认识论层次信息定义:主体关于某个事物的认识层次的信息,是指主体所表述的关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这种状态、方式的形式、含义及效用。

二、我们所说的信息有其特有的表现,即信息的特征: 第一特征:信息来源于物质,但又不是物质本身,因此,它从物质的运动中产生出来,又可以脱离物质而寄生于它物质(媒体),相对独立而存在。

第二特征:信息也来源于精神世界,但又不局限于精神领域。

第三特征:信息与能量紧密相关,但又与能量有质的区别。

第四特征:信息可以被提炼成为知识,但信息本身不等于知识。

第五特征:信息是具体地,可以被主体所感知、处理和利用。

第六特征:信息可以被复制,可以被共享。

第七特征:语法信息在传递和处理过程中永不增值。

第八特征:在封闭系统中,语法信息的最大值不变。

三、由信息的特征我们可以知道信息是具有其特定的定义,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理念,应而它也具有它独特性质。即

性质一 普遍性:信息是普遍存在的。

性质二 无限性:在整个宇宙时空中,信息是无限的,即使是在有限空间中,信息是无限的。

性质三 相对性: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观察者所获得的信息量可能不同。

性质四 传递性:信息可以在在时空中从一点传递到另一点。

性质五 变换性;信息是可变换的,可以由不同载体用不同方法来载荷。

性质六 有序性:相信可以用来消除系统的不定性,增加系统的有序性。

性质七 动态性:信息具有动态性,一切活的信息都随时间而变化。因此,信息也是有时效性、有寿命的。性质八 转化性:从潜在的意义上讲,信息可以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及其它。

四、信息的功能

信息具有许多功能。它是一切生物的导向资源。

1.信息是知识的来源,信息又是决策的依据,因为信息可以被提炼为知识,而知识与决策目标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合理的策略。

2.信息是控制的灵魂控制是依据策略信息来干预和调节被控制对象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没有策略信息,控制系统便会不知所措。

3.信息是思维的材料,因为思维的材料只能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而不可能是事物的本身。

4.信息是管理的基础,也是一切系统实现自组织的保证。

总而言之,信息与物质和能量一起,构成人类可以可以利用的三类基本的战略资源:物质资源可以被加工成材料,为一切工具提供“实体”;能量资源可以被加工成动力,为各种工具提供“活力”;信息资源则可以被加工成知识和智能策略,为各种工具注入“智慧和灵魂”。物质、能量、信息,这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战略资源的三位一体;实体、活力、智慧,则是一切智能工具要素的三位一体。

以上我们讨论了通信与信息的概念与其特有的性质和重要性。

当我们熟知信息的定义与意义,那我们就要将它用于社会的实践中,那么我们很容易想到——科学技术。

下面我们来讨论科学技术与通信(信息)的联系。

我们先看一个定义:科学,是人类创建的关于自然和社会(因而也包括人类自身)的本质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的开放性理论知识体系,它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被人们逐渐发现、提炼和抽象出来,又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经验而的得到确立和更新。

由此我们不难知道科学是一个抽象的理论知识体系,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描述体系。它从事物抽象出来,但又不等同于事物本身。

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知识体系。

有了科学人类在不断的实践中创造出一系列工具,当人类多次使用工具时,会形成“熟练”这种概念,这便有了技术的由来。

技术:技术,也叫工艺学,是人类创造出关于如何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艺方法体系,它从实践过程中逐渐被人类总结出来,或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被人们发明出来,经过实践的检验而逐渐得到确认和应用。

人类在数千年的进化中,经历了体质能力的增强、体力能力的增强、智力能力的增强。

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人类前所未有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巨大产生力,现代人类的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体质的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智力能力终于登上历史的舞台,开始成为人类能力发展的主要内容。为此,人类开始学会利用一种崭新的的资源——信息。从两种资源(物质和能量)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进步到三种资源(资源、能量和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一个更加伟大的进步,可以制造不仅具有动力,而且具有智能的高级工具——智能工具,如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工具不但不需要人的驱动,也不需要人的驾驭,是一类自主的类似人的机器,因而被称为“智能工具”或者“聪明的工具”。正应只能工具综合扩展了人类的体质、体力和智力能力,因此,与动力工具相比,它不但可以大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更好的劳动质量,还可以自行开拓各种新的产品。例如,人们熟悉的CIMS(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就可以可以根据产品市场销售的情况,提出新的产品设计,完成新产品的加工、制造、装配、调测、包装、和上市,整个过程自行完成,只在决策层次上需要人的判断和干预。可以预见,智能工具必将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工具的主导,现代人类将利用智能工具创造出前所为有的信息时代的辉煌文明!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产生和迅速成长,人类对信息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入,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人类正在越来越充分的学会可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把它们转换为相应的知识,进一步把知识转换为智能,并与卓越的材料和高效的动力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各种奇妙的智能工具。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决定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特殊使命。

在信息时代,信息科学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从而激发我们对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的热爱,我在此希望以本篇论文增强“学习信息科学技术”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参考书籍:《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

篇8:大西高铁站台限界测控技术

关键词:高速铁路,站台限界,测控,距离

铁路站台作为列车的配套服务设施, 是旅客乘降列车的平台。为保证旅客上下列车更加安全、舒适, 新建铁路客运车站时主要采用高站台设计, 与各型车车厢门踏板水平面基本持平。在动车组运行初期, 全国60余座大中型主要客运车站对既有站台进行了高站台改造。相比普速车站低站台, 高站台对限界控制更为严格, 也为安全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建筑限界管理归口部门, 土地房产管理处从大西高铁建设初期的提前介入、静态验收、联调联试到运行维护, 均直接参与管理。本人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者, 针对高速铁路站台限界测控技术, 通过学习观摩、现场实践, 得出了一些经验, 在此总结如下。

1 大西高铁站台基本情况

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 (大西高铁) , 是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起山西大同, 经朔州、忻州、太原、晋中、临汾、运城、渭南等9市31县 (区) 至陕西西安, 全长859 km。2009年12月开工建设, 2013年3月房建部门开始对站台设备进行提前介入管理, 12月完成静态验收, 2014年4月进入联调联试。2014年7月1日, 太原南至西安北段正式开通运营。目前, 大西高铁太原局管内开通高铁站15个, 旅客高站台35座。

站台分基本站台、侧式中间站台与岛式中间站台三种, 站台长度分450 m与500 m两种, 位于到发线一侧。根据TG/01—2014铁路技术管理规程 (高速铁路部分) 客运专线铁路建筑限界规定 (如图1所示) , 大西高铁站台高度不大于1 250 mm, 直线段站台边缘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不小于1 750 mm。

2 站台建筑限界测控的重要性

铁路建筑限界是铁路线路周围的各种建筑物或设备接近线路的限制轮廓, 是一个和线路中心线垂直的横断面, 它规定了保证机车车辆安全通行所需要的横断面的最小尺寸。站台横断面轮廓有两个控制指标, 即站台距离线路中心的宽度与站台距离轨面的高度。站台建筑限界的测控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工作。

站台建筑限界作为刚性控制指标, 站台与车体的间隙过小会造成列车剐蹭继而危及行车安全。在静态环境下, CRH1, CRH2, CRH3和CRH5型动车组、普速列车站台高度处车体与站台建筑限界的间隙分别为86 mm, 60 mm, 100 mm, 150 mm和198 mm。动态侧风环境下, 以CRH系列动车组中车体最宽的CRH2动车组做仿真试验, 在15 m/s的侧风、运行速度45 km/h临界条件下, 在站台高度处的横向最大偏移量为46 mm, 与站台间隙只有14 mm。因此在站台施工时, 通常宽度都会留有一定安全距离。但间隙过大则会造成普速列车停靠时渡板搭接长度过短, 可能发生旅客滑落站台的人身伤亡事故。

在地铁和城市轻轨铁路设计规范中规定, 一般站台高度宜低于车厢地板面50 mm~100 mm, 接发动车组的高站台借鉴了这一规定。目前运行的主要客车中, 车厢地板面高度最低的CRH1型动车组为1 250 mm, 最高的CRH2型动车组为1 300 mm, 这便是高站台高度设为1 250 mm的原因。站台高度同样是刚性控制指标, 如图1所示, 站台高于1 250 mm, 水平限界值则变为2 440 mm, 造成站台侵限, 过低易导致渡板搭设不便影响旅客安全。

3 站台建筑限界测量方法

限界测量基准点:大西高铁站台建筑限界测量以轨面为基准点。根据TB/T 3308—2013铁路建筑实际限界测量和数据格式规定, 该距离为“在垂直于线路中心线的断面内, 测量建筑物和设备的内轮廓点 (最近点或最高点或最低点) 距两轨顶连线的垂直高度, 和其距垂直平分两轨顶连线的直线的距离。”站台的内轮廓点是站台帽石上边缘直角点。

测量工具与方法:铁路建筑实际限界测量方法分为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房建部门测量站台建筑限界主要采用限界测量尺、吊锤等工具进行人工测量。

目前高铁站台建筑限界采用的限界测量方法为接触式测量法, 所使用的工具为限界测量尺与吊锤 (如图2所示) 。测量尺的两尺臂上固定有刻度尺, 可折叠便于携带, 水平尺臂上安装有水准泡。为保证测取数据的稳定性, 提前在站台帽石侧边缘做标记并标注编码, 每次固定测量标记点, 直线段标记点间隔10 m, 曲线段做适当加密, 间隔5 m。测量作业前, 将测量尺打开, 用三角直尺校正直角后以螺栓固定。在测量点处先用吊锤校正垂直度, 将竖直尺臂紧贴在站台帽石边缘且与吊锤线重合, 水平尺臂紧贴在近端钢轨面上, 微调水平尺使水准泡居中, 用三角尺校正水平尺与钢轨的夹角使二者垂直。这时开始读数, 站台高度读数以站台帽石上边缘为准, 水平限界读数以近端钢轨靠近轨距中线一侧上翼缘为准。

为了读取水平限界时直观明了, 针对高速铁路钢轨, 技术人员对水平刻度做了修正, 实际中吊锤线处的水平刻度是从680 mm开始标记的, 这样读到的数据便是实际的水平限界宽度值。测算步骤如下:钢轨轨距为1 435 mm, 轨面宽度即上翼缘宽度为75 mm, 水平限界数据读取点距轨距中线距离为1 435/2-75/2=680 mm。

测量偏差允许范围:按照铁路行业有关标准, 结合实际经验, 确定水平限界值的静态测量允许偏差为±3 mm, 站台高度的静态测量允许偏差为+0 mm~-20 mm。

4 站台限界测量的难点

1) 站台限界数据的不稳定性。虽然站台属于静态设备, 站台限界测量工作也看似一劳永逸之事, 但实际却并非如此。站台限界数据是慢慢发生变化的, 并非肉眼所能观测, 根据实际经验, 影响站台限界主要有三方面:a.站台与线路建成初期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站台、线路的变形, 大西高铁路基属于湿陷性黄土, 其物理特征是在天然状态下, 由于内部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强度较高, 而遇水作用时, 内部胶结物软化造成土的强度突然下降而产生湿陷;b.火车频繁碾压扰动, 引起的线路平移;c.工务拨道引起的线路平移, 为保证线路轨距稳定, 工务大维修需要经常拨道, 如向站台侧拨道, 则有可能引起站台侵限。

工程实例:大西高铁于2014年4月4日开始联调联试, 期间房建技术人员利用天窗点对全部站台进行了四次限界测量。数据跟踪对比的分析结果显示, 临汾西站3站台存在多点超高, 最大超高值48 mm, 而与3站台同处一座站台的2站台并不存在超高问题。经过路局房建、工务部门、施工单位现场查勘, 主要原因为临汾西站3站台相邻的6道是有砟轨道, 建成后路基沉降未稳定, 受到雨水侵蚀、列车碾压扰动等多重外力影响, 最终引起线路不均匀沉降。

2) 测量工具与测量条件的限制。测量工作需要3人~4人合作完成, 分别负责吊锤、把尺、角度校正、读记数等, 任何一项工序出现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数据误差。加之限界测量往往在夜间维修天窗点内进行, 使得准确读取数据变得更为困难。

3) 曲线段加宽值的复核。曲线地段的站台建筑限界需考虑曲线内、外侧的限界加宽, 加宽范围应包括全部圆曲线、缓和曲线和部分直线 (如图3所示) , 加宽量为曲线内侧加宽, 曲线外侧加宽, W1, W2单位均为mm。

其中, R为曲线半径, m;H为计算点自轨面算起的高度, mm;h为外轨超高, mm。

大西高铁太原局管段15站均有站台位于曲线或缓和曲线段内, 由于此部分站台限界值为渐变数据, 不仅施工时站台帽石难以准确定位铺设, 测点标注、限界值换算、复核均为技术人员造成很大难度。大西高铁提前介入时, 铁路房建部门就曾发现建设单位未按照《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进行设计施工, 曲线段加宽量不足的问题。

5 站台限界安全卡控措施

1) 加强人员岗前培训, 严密制定操作规程。大西高铁开通前, 专门组织房建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普及高站台限界测量技术。制定严密的操作规程, 指导工作人员按标作业。测量前均仔细校正工具, 测量时各工序固定人员, 降低误差。测量后汇总数据进行分析比对, 根据开通半年来的数据比对结果, 站台限界数据已趋于稳定。

2) 督促组织各单位共同维护。站台沉降、钢轨变形、工务拨道等均为不可抗因素, 为此在联调联试期间, 土房处与大西客专公司组织房建、工务各单位, 相关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共同完成站台限界测量工作, 填写《站台技术卡片》, 各方签字盖章确认, 各负其责、共同维护。

工程实例:前文提到临汾西站3站台超高问题, 由于站台是线路的配套设施, 站台限界也是以轨面为基准点, 调查组考虑到联调联试后期工务线路精调已经结束, 为把施工对行车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经过反复论证, 最终确定对站台面进行整治施工。首先保护性地将临近站台边缘的帽石揭起, 按照提前标定的水准对底层水泥砂浆进行重新找平。为保持站台平整, 揭起的帽石从站台边缘起横向找坡, 与其他站台砖平整连接, 最终成功排除站台限界安全隐患。

上一篇:高二年级文综考试试题下一篇:志愿者代表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