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而有效

2024-05-10

简约而有效(精选十篇)

简约而有效 篇1

关键词:简约,有效,科学

简约, 是一种境界, 一种韵味, 不是教学的简单化, 而是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 不必要的东西, 扔掉一些为了展示理念而设计的包袱;简约背后是大气、深刻、智慧和超越, 是返朴归真。有效教学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授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有效教学应该是引导全体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的过程;应该是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 从“不会”到“会”, 从“不好”到“好”的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收获的教学。构建简约有效的科学课堂, 就是通过简约的教学流程, 真实的探究过程, 使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一、朴素务实地选择教学方式

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科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 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 当好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有条件的地区, 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 提高教学效益……教学中, 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才能高效地学习。

因此教师不能迷信于单一的教学方式, 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材料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来定夺, 在产生同样效果的情况下, 应以操作简便为优———用最少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效率应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二、简便实用地选用教学材料

科学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老师需要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因此材料的准备成为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课前,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及目标要求, 并根据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需要, 灵活、精心地为学生准备好 (或指导学生自带) 有结构的、足量的探究活动材料。

那教学材料是否越多越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太多的材料不切合教师的工作实际。一周16—18课时, 平均每天要上三四节课, 每节课都准备那么多的材料, 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有时候, 太多的材料反而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

如《我们周围的空气》这课, 我选择使用了常见的保鲜袋, 因为只有简单、有结构的材料, 教师才能有效地控制, 才能不让材料成为负担, 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开展。

当然有了充足的探究活动材料并不等于就会发生良好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效果。在课中, 还要注意材料呈现的时机与方式, 即在什么时候呈现, 在什么地方呈现, 以什么方式呈现。许多老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活动中问题并非出在活动材料的准备上, 而往往出在呈现活动材料时机的把握上。

所以, 材料准备的种类、数量、搭配, 出示的时机、次序、步骤, 材料的位置、发放、控制, 都是我们在准备材料的时候, 准备课的时候需要考虑的。课堂上我们不仅要保证每个学生有足以揭示概念意义的关键材料, 而且要考虑哪些是共用的, 哪些是单独用的, 设定好每种材料在学生面前出现的时机和时间, 以保证材料出示以后能立刻被相应年龄的学生所接受, 足以引发他们的探究经历, 并使他们更深地卷入其中, 使我们的科学课向简约、高效的目标迈进。

三、简要准确地组织教学语言

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作为科学课堂的组织者, 教师的语言首先必须要简洁, 不拖泥带水, 不重复罗嗦。科学课不需要华丽的词语, 优美的语句, 精练是本学科教师的语言特点。在课的引入部分, 简洁, 干脆, 几句话就进入新课的探究活动, 是最有实效的课。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 要尽快地让学生进入研究状态。兰本达著《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中的课例“里面是什么”是这样开头的:“你们猜这里面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谁还有别的什么发现吗?”这四句话代表四个认识过程, 第一句是猜想, 第二句是方法, 第三句是证据, 第四句是寻找更多的证据或修正自己的解释。这就是上课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实施研究过程的课。简洁而准确的科学教学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才能引领学生在快乐的探究活动中成长。

四、简约高效地进行实验探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阵地, 在实验教学中简约的探究过程, 是有效探究的保障。例如:在《空气占据空间》一课中, 安排了四个活动, 用吸管“倒水”、玻璃杯倒扣入水纸不湿、用注射器观察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比较, 同时还要求学生画注射器内空气的变化, 最后还要进行空气和水的比较。过多的分散活动会使教学显得零乱, 没有时间的保证无法达到有效的探究。在这一课中可以将用吸管“倒水”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 在学生设计好实验装置后, 教师出示请同学上来演示如何吹出水来。在探究活动的重点, 把更多的时间留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上, 从而实现了高效。

简约而有效 篇2

会宁县平头川乡教育管理中心 伏伯胜

【内容摘要】

怎样让每堂科学课上得简约而有效,值得我们思考。追求简约的课堂成为科学老师的努力方向。基于这些思考,笔者试图以三上《动物》《水和食用油的比较》、四下《简单电路》进行阐述,论述简约课堂的构建,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简约化的一些做法: “内容简洁明了、教学目标简要精炼、教学设计简约有效、教学手段简明实用”。

【关键词】

简约有效 科学课堂

在科学课堂热热闹闹的背后,我们也经常听到来自老师真实的心声:“科学实验课的课堂太难调控了”、“科学课太难教了!”…… 我们都深知上一堂好的公开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每一节课如此“投入”。学生的科学知识的获取,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在我们平常的课堂中来实现的。如何构建简约有效的科学课堂,值得我们思考。

一、教学内容简洁明了。

有时候,敢于取舍,简约流畅反倒是一种大气。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这为我们对教材进行

加工和取舍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独具匠心地对文本进行取舍和加工,寻找最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内容,是我们科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让学生对水和油进行有意义的对比研究,使学生能对水有更多的认识,学生将从多个侧面(颜色、气味、密度、黏度等)认识水和油的不同之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我将其中的科学概念目标定为让学生知道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为此,我认为在比较液滴的实验中,可以只比较水和油在玻璃片上的液滴有什么不同,至于在报纸上和其他纸上可以让学生课外自己研究。实验中如果减少了这项内容不会影响到目标的达成,反而让教学显得更简洁,过程过清晰。

二、教学目标简要精炼。

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动物》一单元中五课的教学目标相似,教学内容并列,都是在通过学生细致的观察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对这些小动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动物的兴趣。我们在进行科学课教学时可以选其中一到两种动物深入、细致的观察,同样也可以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设计简约有效。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考虑探索环节简单、实在,尽量删除过多的无谓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适、合理、巧妙地指导,期望不打断学生的探究思路。如语言指导、材料呈现与回收、记录表指导、发任务单等方式,把一个个小的探究活动串联起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长时间的探究活动。

1、控制教师的语言

教师要让出时间,控制老师的语言就是一条简洁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流汗的应该是学生。教学语言不能无力,也不能啰嗦,要有美感,应句句铿锵有力,句句出现在“需要之处”。作为教师,没有必要在整堂课上作过多的讲述,更没有必要出现过多的评价,什么“你真行、你真棒、很好……”而是应把课堂交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发学生之间的交流、辩论与评价。教师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以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点燃他们创造的火花。

在《简单电路》教学第二环节里,笔者首先鼓励学生已经会安装一个简单电路使小灯泡发亮,然后激发学生:“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你行吗?”有些学生会有犹豫,也会有害怕。遇到绝境正是突破自我的机会,笔者让学生尝试用2

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3根或4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组成电路。

由于时间充裕,学生纷纷尝试,没过多久个别小组开始欢呼雀跃,见此景,我者又提出:“你们小组同学真棒,合作的很好,能有别的方法再同时点亮两个小灯泡吗?”语言不多,足够有挑战性。所以科学教学的语言应简要流畅,精炼、准确。这不仅要求教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本身的修养,同时要提高自己整体的科学素养。

2、鼓励学生带材料

在科学课中,经历了猜想、计划环节,领取材料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为了节约时间充分做实验,就要想办法解决领取材料费时间的问题,作为一个科学教师一味地抱怨是无济于事的,我们该思考的是:在困难面前,能做些什么,怎样确保新课改的顺利进行。经过再三思考,笔者认为发挥课前材料准备桌有很好的作用。这样能帮助师生解决现实问题,顺利完成实验,提供物质保障。

在学期初,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的编排,发动和鼓励学生准备相应的实验材料,如电池、小灯泡、导线等物体。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这些实验材料有很多优点:一是学生对这些材料熟悉,容易准备,学生参加了这个准备活动,会更加

感到自己是实验主人;二是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节省了时间。

四、教学手段简明实用。

除了常规的科学教学行为,科学课堂还存在相当多的教学辅助形式,如简单直观的教学手段等。这些教学辅助行式是教师行为细节构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追求简约有效课堂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着力点。

教科版三上小学科学《金鱼》一课,观察的材料是金鱼,如果为每组学生买一条金鱼,在一般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做到。如果没有金鱼,借助电教手段和图片也能达到探究的效果。金鱼的运动观察可以通过播放教参备课光盘里的视频进行,具体的身体结构的静态观察借助书中和电脑里的图片进行。

教科版三上小学科学《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中,研究凤仙花的生长过程,除了学生每天观察记录外,凤仙花生长的电影或录像等多媒体也十分重要。多媒体可以弥补观察材料的不足。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播放,生动、逼真地展示各类凤仙花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大大提高了观察的效率。

善用技术手段,几段视频,几张图片,可能比教师的说教来得更简洁,更高效。

简约的科学课堂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加工,是其丰厚教学艺术的体现,是对学生爱的流露。简约的科学课堂赋予学生的是澄澈的感受和无限想象的空间。简约不是简单,是避繁就简,大而化之。简约的背后是精要、深刻与智慧。简约是科学课堂的一种境界,是摒弃作秀后的返璞归真;但它更应是科学课堂的一种追求,一种展现课堂原生态,启迪学生独特发现和另类思考,预约更多美丽与精彩的追求。参考资料:

1、《科学课》 2008 11

2、《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孙双金著

追求简约而有效的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返璞归真 简约

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让学生喜欢语文学科,让学生有终生学习语文的意识。”崔峦先生提倡“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为此,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紧紧抓住语文教学的规律:熟读——精思——博览——多写,力求躬行简约语文的原则。

一、气定神闲地熟读文本是语文简约教学的朴实本色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实际上就是他的阅读史。”语文教学就必须以阅读为本,以读攻读,反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培养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就触摸到了真实的语文。

朗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他们直面语言文字,读响语言文字,以“带问而读”、“自主选读”、“潜心默读”、“扬声诵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赋予学生反复读的时间和空间,在形式各异的读中会文义、品情感,从而油然生发、融合了文本情感、作者视界和阅读主体情感。要求学生从从容容地、气定神闲地阅读文本,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如:对于叙事抒情的文章要“美读”,即把作者的情感在读时传达出来。“激昂之处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同时在阅读内容、品味语言上,培养学生要学会推敲。即阅读作品时不仅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作品的言外之意,要在咬文嚼字上下点功夫,多比较,多联想。在阅读深度上,培养学生学会揣摩,也就是反复的回想,一诵三思,一吟三叹。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培养了敏锐的语感,可以理解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内在意境,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力、鉴赏力。

二、字斟句酌地精思文本是语文简约教学的真实本色

《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余明阳对企业家说:“细节是一种动力”、“细节是一种精神”、“细节是一种创造”。这个理念非常适用于语文教学,因为语文课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组成的,语文教材的解读离不开细节的揣摩、品味。在语文课堂上,捕捉细节是一种动力、一种智慧、一种创造。字斟句酌地落实文本的细节,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出彩。语文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首先做到备教材深入浅出,“教学目标要简约,教学过程要简洁,作业设计要简化”,但备学情要浅入深出,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首先,必须营造师生之间和谐舒畅的课堂气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语文课堂才有智慧思维火花的碰撞,才有生动的教学细节的诞生。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细节解读文章,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语言是有温度的,字字总关情”,学生能字斟句酌地落实文本细节胜过老师一言堂千倍万倍。

语文课的返璞归真,一切应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深处的奥妙、落实微观细节的生动、酝酿洞察文字的能力。

三、踏踏实实地学习表达是语文简约教学的扎实本色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让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获得表达的素养?当然离不开学生的语言实践。

首先,语文课应该尽心尽力与语言文字打交道,与语言文字亲近、青睐、亲密,“忽视文字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语文教育”。设计每一堂语文课教学目标,都要突出学生从一课中获取一种语文知识,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学习中兴致盎然地咬文嚼字、解词析句,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语文教学不必刻意求热闹,不让语文课变质成"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就要让语文课简约,而纯粹的语言教学和快乐的心态是必不可缺少的。

其次,语文课要理直气壮地抓训练。“训练”并不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相矛盾。科学地训练,严谨地训练,合理地训练,活泼地训练,快乐地训练,正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时要突出重点练、体现特点练、持续连贯练、多种形式练、激起情趣练。训练宜精练不宜繁琐,训练宜灵活不宜死板,做到以训练来推进教学过程;以训练强化知识运用;以训练促进学生发展。譬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可以从推荐美文、热点评论到命题演讲,阶梯式的训练,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就能获得进步!

语文姓语,简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境界,是语文教师的追求。愿在实践中向“简约”靠近、向学生靠近,亲近简约、亲近学生。语文老师执着于返璞归真的简约教学,以学生为本,就一定会让语文课洗尽铅华,清新自然,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参考文献: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营造简约而开放的数学课堂 篇4

一、简约而开放的课堂,需要有良好的课堂常规做基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数学课堂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小学阶段更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现实中很多教师对这点意识不强,或不知怎么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错过了很多习惯养成教育的时机。而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可以看到多处培养孩子习惯的地方:一是读课题《统筹与优化》,学生读书喜欢拖音,徐老师简单示范后说:“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这样读。”数学课堂也是要教学生遣词造句,也要说文解字,徐老师做到了。二是默读,当老师要求默读时,还是有不少学生读出声音了,徐老师马上纠正。第三处是切换视频,看视频后让学生说出刚才读懂了什么?很多学生没有把数学信息记在脑子里,这时徐老师说:“用脑子说话,慢说不一定是坏事,想好再说会更精彩。”教育是个慢活!课堂教学不能总停下来强调纪律,而是不放过培养习惯的机会,学生习惯的培养要常抓不懈,这是简约开放课堂的基础。

二、简约而开放的课堂,需要融入德育思想及数学文化

如果数学课堂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教学上是远远不够的,一节课如果缺少育人的环节,没有把数学知识适当地提升到数学文化这个精神层面,这样的课堂是缺少些精神内涵的,是干瘪的课堂。大教育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了首位,这说明教育是教学的上位概念。育人不是简单的贴标签,也不是牵强附会的说教,而是润物无声的渗透教育。育人于无痕,徐老师说:“统筹和优化是数学家华罗庚发明的,求学就是求名人学,很可惜他去世了,还好,有徐老师还在,你们想学吗?想学就求我吧。”快结束时,徐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徐老师有一天也会走,这种数学思想要传承下去怎么办?”学生说:“还有我们在,我们来传承。”徐老师欣慰地说:“周总理在十二岁就发誓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你们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希望。”

三、简约而开放的课堂,需要加入教师的微笑、激情和幽默

这节课中,徐老师精神饱满,语言精炼、幽默,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投入学习,也吸引了我。能够这样做,老师自己是很享受的,学生也是很幸福的。不禁让我想起初中的一个地理教师,上课很幽默、很风趣。虽然他讲授的知识内容已模糊不清,但因为他的课堂氛围很和谐,很轻松,没有压力,每天期待他来上课的那份喜悦之情至今犹存。这或许就是我们老师在教授知识之外,能给予学生的另外一份永存于心的精神财富吧!

四、简约而开放的课堂,需要拥有机智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简约教学简在何处?教学情境应真实、简洁,教学内容应简明、充实,教学过程应简化、厚实,教学方法应简朴、多样,教学评价应简明、真诚,教学语言要简练、深刻,教学媒体要简单、适用。教学情境应真实、简洁。同时,简约教学还讲求教学情境的简洁明快,直奔主题。情境的简约化过程,要求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其与知识的相关性及所包含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应避免毫无生机与挑战的情境。而开放是针对学习的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开放,简言之,就是用数学的多角度思维来解决问题。

要想把我们的课堂页打造得简约而开放,不妨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进教学方法:

(一)教学情境和问题设置,应简洁而开放

简约教学还讲求教学情境的简洁明快,直奔主题。《烙饼》这节课就探索2个主要数学问题,一张饼双面都要烙,一面要3分钟,一个锅一次可以烙2张,要烙2张要几分钟,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烙偶数张的时间;烙3张要最少要几分钟,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烙奇数张(1除外)要几分钟?学生经历猜想、操作、验证等开放的教学策略,最后得出规律:

(二)教学辅助媒体使用,应简单而开放

课堂上,徐老师只用了三张PPT、一块黑板,从媒体使用上是很简单。简约教学在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的同时,强调三个不能代替,即“不能代替黑板”“不能代替操作”“不能代替想象”。在学习快结束时,回到烙1张饼需要多少分钟?这种特殊情况时,孩子们各抒己见,想了很多方法,最后教师出示电饼铛(一种新的双面加热的锅)的图片,学生们茅塞顿开,将数学的问题和生活的科技发明联系起来,任何科技发明都来源于生活的需要。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竟然可以引发一项科技发明。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且有创意的深度问题。

(三)教学方法使用,应简朴而开放

徐老师带领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的手掌当饼,自己的手掌当锅,同时配合烙饼时发出的“刺啦”声,非常简单、形象地把煎饼所用的时间,绘声绘色地表示出来了。

烙2张饼所用的时间是本次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同时烙2张饼所用的时间是这节课教学的真命题,又是这一数学思想的基本模型,这为后面学习烙4张、6张、100张所要时间做基础。教学烙两张饼所用的时间比较多,演示简单,实用,学生直观地得出要6分钟。这个慢的过程是为了拉长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全体孩子都有个吸收内化的过程。能够保证这个环节做得详细的老师确实不简单。只有扎实的基础,开放思维才有深度。

学习烙4张饼时,全班一起做模拟演示,得出需要3×4=12分钟,这个演示过程比较快,把煎饼的“刺啦”声和3分钟建立联系,一次“刺啦”声就是3分钟,烙4张饼就是4个“刺啦”声,也就是3×4=12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演示,快速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而不是简单地重复第一次的操作。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把烙饼时间和烙一面要3分钟的关系建立起来,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学习烙6张、100张要多少时间,采用的是口算的形式,学生能快速说出多少时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大步地提升,甚至是思维的突变,这就是徐老师设计的不简单。这个过程从慢操作、到简单操作、再到快速口答,最后让学生说出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把烙100张饼的时间转化为50个2张,一个2张就要6分钟,50个6就是300分钟,或者是3×50=150分钟,学生的思维得到快速发展。

课堂因简约而美丽教学反思 篇5

简约课堂是教师提升教学境界的要求,也是学生认知、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简约的课堂以学生为本,教师和学生生活在简约、轻松而又深刻、自由的精神生活,体验思考带来的快乐,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简约的课堂是教育本性的表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是学习可以成为审美享受的重要依据,因为最大简化性和足够的刺激,是人的审美永无平息的矛盾要求。

简约是一种深刻的表现。首先,简约的课堂要求教学内容的“精”,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上下求索、左右勾连”,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从知识的学习能提炼出学习的方法,从方法的感悟中领略思想的火花。内容的简约是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从知识的源头揭示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垂径定理的本质是圆的轴对称问题,因而垂径定理是圆的核心知识之一,是关键性知识;再例如,函数奇偶性是集合概念——中心对称、轴对称的代数描述,其抽象的代数定义描述的恰好就是直观的几何对称。其次,简约的课堂要求教学环节的“简”,注重学习的整体性,简化教学内容,简化学习过程的细节。我曾经为课堂上“一题多解”的精彩讲解而喝彩,但是,我逐渐地发现,一些反映较慢、数学学习不太上路的同学却在老师的精彩备课、激情讲演多种解法的过程中,越来越没有成就感,因为老师的复杂思维过程、精巧的分析启发,对于他们而言,不仅是理解上的困难,而且是记忆上的困难,学习环节因“多”生“烦”,因“烦”生“难”。再次,教学教学方法的“活”,“活”的教学方法首先表现在“活用”教材、“活化”教学内容。还是以“一题多解”为例,如果是学生通过启发,发现的解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有帮助的,对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借鉴也是有益的,如果多种方法之间能理出关系,可以促进对多种解法之间的理解,把一道题教“活”,才是“一题多解”的本意。“活”就是一种教学的智慧的“生成”。最后,练习设计要有“度”。熟未必能生巧,数学的“巧”是对数学对象最本质的揭示。过度的“熟”是造成知识负迁移的主要原因,例如,初中学生学习了直线方程的斜截式,在高中学习直线时,仍然喜欢用斜截式,而不关注问题的条件特征。学生在考试归因中有一种叫“粗心”的原因,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有些是教师的过度训练,让学生形成了“类型题”的心理模式,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不加思考地自动套用解题模式,很轻易就掉入设计的陷阱中,导致了所谓的“粗心”。

简约是一种智慧。简约不等于简单,它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只有在简约的课堂中,我们才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才能给自己更多的释放,把自己从繁琐的教学步骤中解脱出来,才能让我们在课堂中有“闲暇”去琢磨学生的所思所想,简约是一种教育智慧。

简约而不简单 篇6

Sensitive“尚士”面料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它精湛的工艺源自对该项目逾十五年之久的研发过程,且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良,Sensitive逐渐孕育成熟并成长完善。EUROJERSEY欧怡公司不仅发明独特的Sensitive面料,还使其开发成为一种新型的“织物系统”,满足各种用途的不同需求。

特定产品的文化孕育于多年的技术改良工作过程。EUROJERSEY集中精力打造此项目。终究使得此款面料极具竞争力,令业内同行忘尘莫及。

高效的生产是指公司能够应对最严格的市场需求,包括数量,发货时间以及其他预定要求。

EUROJERSEY欧怡公司一直致力于追求最高标准,因而已成为追求至高品质的国际品牌所信赖的合作伙伴。EUROJERSEY为他们提供最有保证的产品,满足他们对发货时间、生产能力的要求,并能适应客户的特殊要求(按要求提供特殊的颜色和独有的印花)。

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全年世界范围内各大客户所需的基本款式、颜色的成品的库存量,这便需要有着强有力的后勤服务支持。

简约而不简单——“利郎”品牌塑造 篇7

利郎当家人王良星先生从一天收入0.8元电焊工起家, 辛苦积蓄1万多元于1987年买了几台缝纫机, 雇佣了7个工人, 在老房子开始进入服装行业。当年赚了18万, 第二年是88万, 按照王自己的说法是:“我都一时呆了”, “我们全家人都几乎睡不着”。

利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创立的1987年到1996年左右, 第二阶段由1997年到2000年, 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至今。

第一阶段的利郎, 由于市场产品短缺、产品价格便宜, 销路特别好, 特别是从1993年开始, 王氏兄弟发现他们再也用不着把服装送到石狮的批发市场, 因为很多客户在通宵排队等货。这里面有一个插曲, 王氏兄弟或许是觉得钱来得太容易、太多了, 搞起了“多元化”, 相继进入文具、机械、外贸, 当然他们最终并未从这些行当掏到黄金。

从1996年开始, 虽然利郎的销售收入还在增长, 但是利润却在快速下滑。1997年开始的局面, 让这位在商海中搏击了10年的老总感到心慌, 因为利郎的市场开始快速萎缩, 业绩在惊人地退步, 转眼之间利郎由山顶跌到了山谷, 利郎逐渐衰落, 一度面临倒闭。而领导者的王良星甚至都有了“关门大吉”的念头。市场的否定是一种机遇, 能克服就会获得成长, 无法攻克, 企业很可能就会消亡。很幸运, 他开始进行思索利郎前进的方向, 在过去的经营模式中挣扎和摸索, 开始痛苦的调整期。王良星很聪明, 自己想不通, 可以请别人。在这三年多里, 他请了很多专家来诊断、出谋划策, 并制定了新的战略:销售从批发转向连锁专卖, 产品从单一的西装转向男装系列, 并开始了品牌经营。在这段时间里, 他的眼光也逐渐从福建一省之局限放眼到全国市场。

2000年以后, 经过几年艰难的摸索与转型期, 无论企业战略还领导人的商业思维都有了质的飞越与提升, 利郎开始归来。利郎开始进行了出色的市场突围与卓有成效的品牌经营。1996年以前, 是利郎的原始积累阶段, 也只有从2000年开始, 利郎才开始向现代企业迈进, 利郎也差不多是从这个年份开始起飞。笔者想尝试着总结利郎取得成功的元素。

企业战略

1996年以前的利郎是比较单纯的, 把产品生产出来就行, 基本上用不着考虑销售, 那时的公司还不算完整。伴随产品的日益丰富及其它省份服装业企业的崛起, 利郎不得不开始面对真正的市场, 市场的本质就是竞争, 就是优胜劣汰。

没有战略的企业, 在市场这个大海上航行, 终究是会迷失方向的。

在专家及王氏兄弟的努力下, 先把企业战略给制定了出来, 指明了利郎前进的方向:转变销售模式、产品丰富化、经营品牌, 不足二十个字, 改变了利郎的未来。

市场突围

“爱拼才会赢”的王氏兄弟在利郎销售衰退得非常厉害的时候, 并不只是一味地“等待”, 而是主动出击。当主动上门的批发商们不再出现,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 当然是主动寻找买家, 把产品销售出去。与此同时, 王氏兄弟也开始认识到自己眼光太局限, 面对广阔的中国市场, 先前他们只看到福建这一个省。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 1998年利郎开始了进军外省的市场战略, 打响了江西和安徽两省的突围之战, 也由此开始了专卖事业。王先生总结这段经历的感受是, 做企业, 做市场, 守是守不住的!很值得我们品味。

企业战略的产品丰富化也支持了专卖体系。

单一的西装无法支持专卖店一年四季实现销售收入, 经过调整之后, 产品由单一的西装转向整个男装系列, 支持了一年四季的销售也为消费者增加了更多的选择。同城体育用品公司安踏于2001年左右往服装行业延伸, 延长了销售旺季, 提升单店销售总量。而利郎产品丰富化也有类似之功。

品牌经营

对于行业准入门槛很低又很传统的服装行业, 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一个强势品牌。当然, 对于鞋服制造业, 成功还有其它的可能, 那就是专注于代工业务, 那么他们就不需要强势的品牌。台湾知名鞋业制造商宝成国际凭借卓越的代工, 也取得了让人惊叹的成就。自主品牌与代工孰优孰劣, 并无定论, 关键是企业的根本目的是否能够达成。

作为当今中国商务休闲男装第一品牌, 利郎选择了自主品牌。经过精准的品牌定位、深刻的品牌塑造及合适的时候在品牌经营上发力, 利郎的品牌建树成果辉煌。2004年, 品牌建设初现成果的利郎, 销售业绩震撼中国服装界, 销售增长10倍, 超过5亿元。

(一) 品牌定位

中国的商人经常从外国得到商业灵感。恒安的许连捷1992年组团抵日本考察, 回来之后, 开始了产品升级, 甩开了众多的市场跟进者。王良星也有类似的“遭遇”。

“商务休闲男装”如今是利郎在市场上很受中国消费者认可的一种商务人士着装的理念。这种理念, 其实源自海外。一次出国, 王良星留意到西方人谈生意身着宽松随意的商务休闲服装, 显得大体又有风度。商业嗅觉灵敏的他立刻得到灵感, 另外在“商务通”的启发下, 王良星以商人的灵敏提出将利郎定位于商务男装, 并率先在国内打出“商务休闲男装”的概念, 目标消费群体则定位于都市白领、商务人士和成功人士等“中产阶级”。

让人意外的是, 王良星一下子完成了品牌与消费群体的精准定位。“商务”、“休闲”成为利郎这个品牌核心的价值属性, 对于利郎,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这核心价值进行塑造与传播, 让品牌形象鲜明, 占据目标群体的心智。

商务定位明确之后, 聪明的王氏兄弟甚至用“利郎商务男装”作为商标, 来区隔跟进的商务定位的服装品牌。

(二) 品牌价值塑造与传播

代言人孔令辉对于安踏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表演艺术家陈道明对于利郎, 也有同样的影响。

在利郎明确了品牌定位之后, 请谁当代言人这个问题也为重要的课题。2001年经过认真地筛选, 大器晚成的陈道明进入利郎公司的视线。淡定从容又颇具内涵的陈道明, 与利郎想要塑造的有品味的、大气的商务价值非常吻合。在后来的接触中, 利郎公司方面还发现, 陈道明在服装穿着方面非常时尚, 但是从来不张扬, 这和利郎的品牌文化定位非常吻合。2002年1月, 利郎正式与陈道明签约。

利郎又一次得到了好运。首先陈道明正处于上升期——代言费用不会过高, 并且没有接拍过广告——形象不会模糊;其次, 2002以后, 他开始在屏幕上大红大紫, 帮助利郎节约了不计其数的传播费用。2002年的《康熙大帝》, 随后的电影《英雄》、《无间道》, 电视连续剧《大汉天子》、《中国式离婚》的播出, 让陈道明如日中天。特别是其在《英雄》所扮演的大气、智慧、境界不凡的秦始皇、《大汉天子》里的多谋善断的东方朔, 都给利郎睿智、大气、境界增加了不凡的品牌形象, 其在影视方面的巨大影响力暗中推动着利郎的品牌传播。

利郎的广告词也堪称经典之作:“简约而不简单”、“多则惑, 少则明”“取舍之间, 彰显智慧”, 让消费者去品味追求自由、精致、淡定的简约主义式的商业态度与生活方式。

(三) 合适的时机发力品牌宣传

这个有着品牌之都美誉的晋江, 启用明星代言的企业不下百家, 然而时至今日, 取得突飞猛进业绩的数量不多, 成功各有各的原因, 对于利郎呢?

在合适的时候, 这个“时候”, 不仅仅指时间。

如果利郎在1997—2000年间请代言人, 目标消费群体、市场在哪?销售终端在哪?品牌定位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 利郎就照搬“明星+央视”的模式, 哪个明星出名就请谁, 不管产品、不管明星性格与气质、不管品牌定位, 那么至多是一时拉动, 效益不可能持久。

利郎在1998年开始专卖建设之后, 到2001年全国各地有了基本数量的门店;1997—2000年的调整期, 利郎制定了完备的企业战略, 企业大方向得以确定;2001年利郎的“商务男装”的品牌与消费群体的清晰定位, 终于浮出水面。当利郎在2001年上半年, 把这些根本问题解决得差不多的时候, 利郎开始物色代言人, 并最终选定陈道明。2001到2004年, 利郎的品牌影响力直线上升, 终端数量也是快速增长, 销售额由4000万变为4亿元。

所谓“合适的时候”, 正是在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之后。

编后记:

简约而不简单的高效课堂 篇8

一、确定简明的教学目标

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简称《课标》) 》, 熟知学段目标;通读全册课文, 明确单元目标;精读一篇课文, 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把教学目标细分到每课时。一般, 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不超过四个, 一课时教学目标不超过两个。例如, 四年级的《观潮》, 根据《课标》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确定第一课时的目标:独立识字, 练习用硬笔书写生字词和优美语句。根据《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确定第二课时的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及作用, 积累并仿写文中的优美语句。

二、精选教学内容

这一点需要教师自身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外, 还要花时间去精读课文, 不能熟读成诵, 起码要心中有文。每篇课文都有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 研读课文就是要寻出这两种价值的核心部分。比如《草船借箭》, 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识天文、知地理、晓人心, 作为其阅读价值的核心就是这个吗?同样十万支箭, 一个“造”, 一个“借”, 从中又能悟出什么呢?“要善于思考,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个核心就浮出了水面。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用, 真正体现了《草船借箭》的阅读价值。课文的教学价值是指关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知识, 表现为语识和语感两种状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谁又能怎么样呢?”扣住这个句子追问学生:你从反问句式的表达中体会到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式来表达呢?让学生联系课文, 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伯父说的“没处说理去”和“中华不振啊”, 深深体会到受帝国主义的欺凌虽愤怒却无奈的悲哀, 正是这种现状促使周恩来思考, 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找出课文的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的核心部分, 教学就会变得明晰、简约且有深度。

三、简化教学环节

教学是动态的, 教学环节的设计应是灵动的, 要灵动环节就不能多。一课时设计三到四个为宜, 太多太复杂的环节既浪费时间又不便随时调整, 有时还陷入颠三倒四的尴尬处境。教学环节的设计须与教学目标对应, 一个目标尽可能用一到两个环节完成。

四、板书简明扼要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那么板书就是一堂课的眼睛。板书该书写些什么呢?教学的核心内容, 最佳的板书应是学生看到板书就能回忆起这堂课学了什么。比如,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 以词句为主, 教师就应精选课文中的词句板书, 这样的板书既能帮学生理解课文, 又实现了潜移默化的积累与应用。

五、简化多媒体课件

心理学研究证明, 浓厚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记忆明显提高, 思维敏捷, 信息传输系统处于最佳的导通状态。运用电教手段可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 推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极力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不曾想, 过于花哨的课件反而喧宾夺主, 淡化了教学的实质。多媒体课件要巧用, 只需突出教学的重点, 化解难点即可。

例如,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 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语文教学, 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导入时, 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下雪的动画, 把学生带入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 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看完动画后, 问学生“:孩子们, 下雪啦!雪花落在房顶上、大树上, 多美的雪景啊!此时此刻, 大家最想在雪地里干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雪地里的小画家吧。”随着有节奏的音乐声, 电视屏幕渐显课题, 学生急于想知道小画家们都有谁, 它们都画了些什么, 由此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的欲望, 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小鸡画竹叶, 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 小马画月牙”这句话描写了小画家的快乐、喜悦, 但一年级的学生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朗读课文时, 只能读出字音, 不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意。在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美景, 引导学生感受, 让孩子观看动画中四位小画家在雪地上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以及它们的爪子或蹄子的不同形状, 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从而明白小鸡为什么画的是竹叶, 小狗为什么画的是梅花, 小鸭为什么画的是枫叶, 小马为什么画的是月牙, 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重点, 化解了难点。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 利用动画教学笔画, 分析结构, 运笔示范, 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 思维就会活跃, 记忆也就深刻, 求知欲也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几”字的书写, 第2 笔“横折弯钩”的笔顺不易掌握, 容易和笔画“横斜钩”混淆, 在教学中, 我制作了一个写“几”字的动画, 一笔一笔地写出来, 让学生认识笔顺, “横折弯钩”这个笔画学生难写到位, 显示这一笔画时, 动画速度较慢, 学生看了动画, 留在记忆里的痕迹就更深刻了。

总之, 课堂是老师人生的修炼道场, 在这个道场中, 我们能修的也应该做的只能是“仰望理想课堂的天空, 脚踏实地地研究课堂的学问”。

简约之美, 我的追求!

参考文献

文眼导读让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篇9

一、课题“揭”眼, 统率全文

课题是作者艺术构思的凝聚点, 有的课题就是文眼, 统率着全文, 让人一读就能猜想出文章主题。对于这类课文, 教师宜以课题为解读文本的“辐射点”来统领全文的教学, 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品悟语言, 与文本产生共鸣。

如,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 题目即“文眼”。教学时, 可据“眼”而导, 引导学生联系照片背景资料谈谈这双“大眼睛”为什么如此渴望读书?在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之后, 再回扣课题, 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展开联想: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小姑娘上学要克服哪些困难?从这双“大眼睛”中你还“读”出了什么?此环节后再引导学生联想:只有苏明娟这一双“大眼睛”在渴望读书?让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贫困山区无数濒临失学的儿童, 他们同样睁着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最后, 紧扣课题让学生说说面对这么一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自己想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进而回归主题, 号召学生以实际行动帮助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们圆梦。

二、篇首“示”眼, 开门见山

“文眼”是我们“走进”课文的一扇门, 有些文章“开门见山”, 开篇就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鲜明地呈现出来。教学时, 教师要扣住篇首, 帮助学生快速打开通向文本之门, 率先把握住课文“主干”, 然后以此为“导读点”, 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去寻找“支干”, 最后照应“篇首之眼”, 多维推进, 使教学活而有效。

如《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开篇第一句———“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课文的中心。教学时, 可紧扣这一文眼, 让学生读文思考:为什么称徐霞客为“奇人”, 他“奇”在哪里?接着,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介绍的徐霞客所处年代的社会环境、交通条件等, 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 想象徐霞客在“阅读大地”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领悟徐霞客是一位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奇人”。最后, 交流课前查阅的关于徐霞客“奇人”、“奇事”的资料, 拓展知识, 使“奇人”这一形象更加丰满, 激发学生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愿望。

三、字词“布”眼, 以点带面

“眼乃神光所聚”, 一篇篇文章都是由若干词句串联而成的, 有些文章的文眼就“布”在这些词句中, 显现着课文的“神光”。教学时, 教师若能准确捕捉到这些关键词句, 以点带面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如《永生的眼睛》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一课讲述了“我”的父母病逝后, 他们都把宝贵的眼睛捐赠给他人的感人故事。显然, 文章的关键词是“捐赠”, 教学时要紧扣这一文眼,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文中都有谁捐赠了眼睛?对捐赠已逝亲人的眼睛这件事, “我”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不同意捐赠到遵从遗愿捐赠, 再到以捐赠为荣) 接着引导学生品读父亲振聋发聩的教诲及女儿纯真善良的话语, 理解“我”的态度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转变。最后又扣住“捐赠”一词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主旨:“我”的亲人捐赠的不仅仅是人体的器官眼睛, 还捐赠了永生的“眼睛”———金子般的美好心灵!

四、结构“藏”眼, 突出主题

文眼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焦点, 有的文眼“藏”于课文的结构之中, 将各部分内容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学时如果能敏锐发现并加以提炼, 就找到了解读文本的“指南针”, 从而准确有效地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理解文本, 在品评赏析中学习语言, 把握文本精髓。

如《五彩池》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课文各部分都蕴含着“神奇”二字, 先以奶奶讲的神话故事“瑶池”导入, 引出了藏龙山上神奇的景观———五彩池, 接着形象地描述了五彩池数量、颜色、深浅、形状及成因的神奇。教学时, 可先从整体入手, 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础上, 启发他们谈谈五彩池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而后梳理归纳, 以“神奇”为“抓手”,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五彩池哪些方面的“神奇?作者是怎样描述它的神奇的?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在头脑中形成多姿多彩的神奇画面, 通过读、思、悟、议、赏来感受神奇的“瑶池”就在人间, 从而充分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五、话中“含”眼, 凸显品质

语言是人们表情达意的载体, 有不少课文巧妙地把主题思想融于人物的对话描写中。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聚焦”人物语言, 然后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 抓住最能凸显人物品质的关键词句提炼文眼, 再以此为导读的突破口, 透过文字去体味其背后深层次的含义, 使学课文与悟写法有机结合。

如《秉笔直书》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 课文中虽然出现了几个人物, 但作者都是通过人物语言的描写来凸显他们恪守本分、刚正不阿的品质。教学时, 首先让学生读文找出几位太史的话语, 再联系上下文概括出不同人物话语中的共同点:“遵守本分, 宁死不屈”, 这就是文眼。接着引导学生扣住文眼细读课文并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太史们“遵守本分, 宁死不屈”?启发学生抓住崔杼和几位太史的对话和神态描写, 想象当时两者针锋相对的情景, 并在分角色朗读中体味太史们以生命捍卫史实的高尚人格及崔杼的毒辣凶残, 从中也可以体会“对比”写法对凸显人物品质的作用。

六、篇末“点”眼, 总结升华

好的文章结尾常被誉为刚健有力的“豹尾”, 既水到渠成地总结了全文, 又画龙点睛般点明了文章主题。教学这样的课文, 教师要以篇末为“研读点”, 启发学生设疑追悟, 逆路溯源, 在研读文本语言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葡萄沟》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篇末“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即文眼。教学时, 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试着找出文章中心句并质疑: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互动中解疑, 同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将理解、感悟、朗读、积累有机结合起来。最后, 借助影像资料再次将学生带入美丽的葡萄沟, 在逼真的情境中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葡萄沟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图片资料, 拓宽视野, 丰富认识, 使学生对葡萄沟这一好地方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七、问题“伏”眼, 聚焦疑难

这里的“问题”指课后的思考题, 它通常提示了课文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 而有的文眼就“伏”于其中。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以课后重点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 让学生在读文释疑中理解课文, 从中习得读书方法, 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如《珍贵的教科书》 (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课后思考题:“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教科书?”解决了这一问题, 也就读懂了课文。教学时, 先引导学生抓住这一问题学文释疑, 教科书之所以“珍贵”, 一是学习条件艰苦, 渴望有书———珍贵;二是节约文件用纸来印刷课本———珍贵;三是取书途中遇袭, 指导员护书牺牲———珍贵;四是指导员临终殷切嘱咐好好读书———珍贵。接着重点导读第三部分,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张指导员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并联系第一、二、四部分内容, 设身处地去感悟张指导员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保护教科书, 正是因为教科书太珍贵了, 以致指导员临终仍不忘嘱咐“我们”好好学习。这样, 以课后思考题为主线来导读, “一线串珠”将课文四部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使教学环环相扣, 轻松有效。

主问题让语文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篇10

一、在探究过程中“问”, 再起波澜

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后半节课, 经常会出现倦怠甚至厌烦的情况, 这是因为他们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之后, 对文本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这时, 教师抛出精心设计的主问题, 就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起来, 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从而获得对整篇文本的深刻解读。

例如, 在教学《散步》这篇课文时, 经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以及自主探究, 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了基本的掌握, 对于文本中流露出来的情感也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时, 部分学生就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对于文本失去了探究的兴趣, 整个课堂变得比较散乱, 这当然是教学不允许的。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及时抛出主问题:“通过整体感知文本, 大家感受到这篇文章写得很美, 那么, 谁能具体说一说文本的美体现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可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方向很明确, 也是学生感受最深但是理解存在不到位情况的地方, 于是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一下子被重新点燃, 大家又重新进入文本深入探究。学生在讨论中, 发现文本之美体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文本景美、情美, 语言表达也美, 同时大家还深刻体会到文本中蕴含的人性美和亲情美, 这样使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不能保持一如始终的激情, 这样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 教师不能对此视而不见, 而是要有效利用主问题引导教学, 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思考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这样课堂教学就自然而然进入深化阶段, 让课堂教学波澜起伏。

二、在重难点处“问”, 突破瓶颈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 这也是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是每一个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那么, 主问题的设计可以说是一种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主问题的提出, 明确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方向和目标,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的深度阅读中, 轻松突破阅读教学的瓶颈, 收获知识。

小说《孔乙己》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很重要的一篇文章, 它的故事性很强, 也很有趣, 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预设教学目标时, 教师就把“评价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可以说, 孔乙己这个人物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既可悲又可怜, 争议性很大, 所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孔乙己是教学的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在你眼中, 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总结概括。”大家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很感兴趣, 因此讨论过程很激烈, 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 孔乙己是一个身材高大但是脸色青白, 唯一一个穿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 (2) 孔乙己是一个迂腐又善良, 精神和肉体上都经受着巨大折磨的人; (3) 孔乙己是一个在笑声中出场、退场的可怜又可悲的人。可以说, 学生概括得非常全面, 也有一定的深度, 看得出来学生对这篇文本有了整体性的把握, 也很好地抓住了小说的主题。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 教师提出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解决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这样的做法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让学生的智慧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 这是教师的串讲不能比的, 整个课堂气氛和谐, 呈现出精彩无限。

三、在关键处“问”, 点睛之笔

在以前的教学中, 教师总是追求面面俱到, 害怕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 这样的做法反而让学生的理解变得肤浅, 也不利于重点内容的掌握。实际上, 在教学中能将文本的重点内容落到实处即可。抓住文本教学的关键之处设计主问题, 让学生在自己感触深刻之处谈一谈, 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 这是一篇经典之作, 其中蕴含的深厚的父子之情感动了一批批的读者,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这种情感。在初步感知以及深入探究之后, 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了很深的感悟。但是, 教师并没有满足这样的情况, 而是抓住关键之处再次引导:“表现父爱的角度那么多, 为什么作者单单选择父亲的背影来写, 并且还以‘背影’作为文章的题目?如果是我的话, 也许就会以‘父爱如山’一类的为题, 这样让读者对文本的主旨也有直接的把握。你还能为这篇文章拟出怎样的题目?将你的题目和文本题目进行对比, 看一看谁的好。”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明白了“背影”这个题目的含义和所起到的线索作用, 文章的题目也是文章的眼睛, 设置非常巧妙。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 文本中涉及的父子亲情实际上是最普通也是最伟大的一种情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容易流于表面, 而教师另辟蹊径, 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题目进行探究,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解开了文本的关键点, 也更容易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

四、在兴趣点“问”, 兴致盎然

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自己知识有所欠缺或者和自己掌握的知识出现分歧的地方。这时, 教师就要抓住文本中学生共同感兴趣之处设计主问题, 根据文本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情况为他们补充相关资料,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让课堂气氛活跃, 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教学《端午日》这篇课文时, 在课堂的导入部分, 教师就引导学生回忆了我国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以及中秋, 引导学生谈一谈在这些节日中本地都有什么风俗, 这一天我们要做什么, 等等。因为这都是大家的亲身经历, 所以学生有话可说, 热情很高, 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引入到文本学习中去。经过对文本的学习, 学生体会到在湘西地区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以及当地的淳朴民风, 感受到茶峒人家的喜庆和谐。但是, 看完文章, 学生仍然意犹未尽, 大家纷纷表示还想了解更多的内容。于是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节日, 然后查找资料, 看看它的来历以及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 之后和大家分享。”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 扩充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让交流过程兴致盎然, 精彩纷呈。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要禁锢学生的想法, 而是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内容,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活跃课堂气氛, 丰富学生的知识, 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而言之, 主问题的提出, 牵动了整个课堂的教学, 让语文课堂思路清晰, 重点突出,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以“主问题”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 引导学生不断探索, 体会学习带来的成功感, 让语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摘要:主问题的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 这是相对于以前传统课堂零散肤浅的问题而说的。主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把握文本的关键内容, 抓住其中的一点深入解读, 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深化。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精心设计主问题, 引领整个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保持活跃的思维, 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获得深刻的认识。主问题的出现, 让语文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一篇:直喷系统下一篇:园林式景观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