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黄疸

2024-05-09

婴儿黄疸(精选六篇)

婴儿黄疸 篇1

1 诊断标准

(1) 全部患儿均为30d以后的小婴儿; (2) 皮肤黄染持继30d不退; (3) 黄疸轻、中度, 以非结合胆红素 (IBIL) 升高为主; (4) 患儿一般状况好, 无感染征象, 肝功能正常, HbsAg阴性; (5) 经皮测胆红素为210.6~285μmol/L; (6) 生长发育正常, 无贫血。

2 一般资料

将符合上述条件的8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0例, 男性22例, 女性18例;治疗前经皮测胆红素值为205.2~280μmol/L。对照组40例, 男性24例, 女性16例, 治疗前经皮测胆红素值为210.6~285μmol/L。两组患儿就诊时间及治疗前胆红素测定值等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有可比性。

2.1 治疗方法

在治疗期间不停母乳, 治疗组;口服妈咪爱, 3次/d, 每次1支;对照组, 口服酶诱导剂, 鲁米那5mg/ (kg·d) 3次/d, 尼可刹米每次1/3支, 3次/d;两组均服药用7d, 用药5d后复查胆红素值。

2.2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5d, 皮肤黄疸明显消退, 经皮测胆红素值<119.7μmol/L;有效:治疗5d, 皮肤黄疸在部分消退, 经皮测胆红素值119.7~171μmol/L;无效:治疗5d, 皮肤黄染消退不明显, 经皮测胆红素值>171μmol/L。

2.3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均为5d, 经卡方检验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无显著性。

3 讨论

婴儿黄疸临床特征是30d后仍有黄疸, 在多数以母乳为主, 少数为早产儿, 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发病机制至今不明, 母乳性黄疸是指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出现黄疸, 可能与初母中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及母乳不足有关。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和迟发型母乳性黄疸。儿保门诊以迟发母乳性黄疸为主, 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 由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 肠蠕动减少, 肠道正常菌群建立较晚, 使肠道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等因素。当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到肠道后, 一部分在肠道pH偏碱的情况下经B葡萄醛酸酶作用又分解为非结合胆红素, 再参与肠肝循。另一部分在回肠末端经肠道菌群作用脱去葡萄糖醛酸, 再逐步被还原为无色的粪胆原, 继而在肠道下段与空气接触被氧化形成尿胆素或粪胆素, 在部分从肠道排出。

妈咪爱为活菌剂, 由屡肠球菌, 枯草杆菌及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组成。是健康人体中的的正常菌群, 其作用是屡肠球菌对致病菌抑制作用强, 繁殖迅速, 枯草杆菌产生多种消化酶, 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纤维蛋白、明胶等, 促进消化吸收, 并产生溶菌酶和80余种抗菌化合物, 抑制有害菌。从而预防和治疗肠道感染。在常温下有效期长达2年, 稳定性好, 室温保存, 使用方便。可直接补充正常生理活菌, 抑制肠道内有害细菌过度繁殖, 调整肠菌正常。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增强肠道功能, 抑制肠内致病菌, 减少肠源性毒素的产生和吸收, 有效地保护肠道健康。同时可促进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 粪胆原随粪便排出;促进肠蠕动, 加速结合胆红素排出体外, 减少胆红素的肠胃肝循环。

总之, 本文通过40例黄疸患儿口服妈咪爱治疗组与观察组比较, 发现此药易被婴儿接受, 服用方便, 口感好, 末见任何不良反应, 容易保存, 尤其适应用于轻、中度黄疸门诊治疗, 也符合国内外学者对母乳性黄疸的谨慎干预态度。

摘要:目的观察妈咪爱对婴儿黄疸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是口服鲁米那、尼可刹米, 治疗组用妈咪爱, 两组均服6d, 治疗前后经皮测胆红素值。结果两组婴儿的黄疸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口服妈咪爱治疗婴儿黄疸, 疗效确切, 方法简便。易被家长和婴儿接受。无任何不良反应。

关键词:婴儿,黄疸,妈咪爱

参考文献

[1]蒋玉麟, 潘学华, 吴圣根.现代实用儿科诊断指南[J].安微科技出版社, 2007年3月.

婴儿黄疸产生的原因 篇2

1、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诊断: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2-3周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持续时间也较久,大约要满月才能消退。

应对: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下,不需治疗。

2、母乳性黄疸:因吃母乳而发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诊断:孩子吃母乳,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

应对:出现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出现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继续用母乳喂养。

3、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诊断: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逐渐加重。

治疗: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严重者早期可进行换血治疗。

4、感染性黄疸:因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诊断: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若母亲坚持产前保健、检查,孩子出现感染性黄疸的很少。感染性黄疸需送医院治疗。

婴儿黄疸的预防保健:

1.准妈妈如果曾经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2.准妈妈如果有肝炎史或曾生病理性黄疸婴儿者,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变化,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在分娩时应加强监护,产后也应对婴儿进行严密的监护,一旦出现症状及时治疗。

3.夫妻双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亲血型为O,父亲血型为A、B或AB),或者母亲RH血型呈阴性,应定期做有关血清学和羊水检查,并在严密监护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4.婴儿出生后就应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及时了解黄疸的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5.新生儿注意保暖,早起开奶。

50例黄疸婴儿病因分析及临床观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婴儿黄疸患者50例, 均符合《实用儿科学》 (第7版) 中婴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3], 其中男31例, 女19例;年龄1~8 (平均4.15±1.28) 个月;病程1~32 (平均12.07±6.55) d;轻度黄疸34例, 中度12例, 重度4例;50例均以黄疸为首要表现,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巩膜黄染以及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瘦、腹胀及腹泻等消化道伴随症状, 严重者有尿色深黄、大便颜色变浅、贫血等表现。

1.2 辅助检查

白细胞总数 (4~10) ×109/L者17例, (20~22) ×109/L者33例;G6PD活性低于正常者11例;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者16例;肝功能检测:谷丙转氨酶升高者18例, 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者26例, 血清结合胆汁酸升高者21例;乙肝抗体检测:HbsAg阳性6例, 抗Hbs阳性4例, HbeAg阳性3例, 抗Hbe阳性2例, 抗Hbc阳性3例;肝、胆、脾B超检查:肝、脾肿大者19例, 肝区较密光点18例, 胆道显影不清者2例。

1.3 治疗方法

对于病因明显者首先给予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 纠正贫血;感染性因素引起者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先天性胆管闭锁者给予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遗传性酶缺陷及遗传代谢性疾病则给予对症治疗;同时给予中药退黄合剂、消炎利胆片、保护肝功能等支持治疗。疗程7d。

1.4 疗效判定标准[4]

显效:黄疸明显消退, 血清胆红素<85.0pmol/L。有效:黄疸部分消退, 血清胆红素85.0~171.0pmol/L;无效:黄疸消退不明显, 血清胆红素>171.0pmol/L。

2 结果

2.1 病因分布

50例患儿的病因分布:巨细胞病毒感染16例, G6PD缺乏症11例, 母乳性黄疸8例, 乙型肝炎6例, 败血症3例, 先天性胆管闭锁2例, 溶血病1例, 不明原因性黄疸3例。见附表。

2.2 治疗结果

经病因及对症治疗后, 治愈39例, 好转7例, 无明显变化3例, 死亡1例。治愈率为78%, 好转率为14%, 死亡率为4%。

3 讨论

婴儿黄疸的病程较长, 且病情较重、病因复杂, 确诊较为困难。同时, 长期的高胆红素水平可对婴儿的神经系统产生损害, 需给予早期干预治疗[5]。本研究中, 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黄疸占首位, 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肝炎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最重要的感染源, 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以及肝功能的损害, 肝功能检测, 可发现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结合胆汁酸等升高;G6PD缺乏症占发病原因的第二位, G6PD缺乏症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酶缺陷, 肝细胞损害或酶系统活性减低或缺乏, 导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运转、排泄等功能发生障碍, 造成胆红素在体内的淤积, 形成黄疸;母乳性黄疸也占了相当一部分, 其致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 部分母乳喂养的婴儿小肠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较高, 导致排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也较高, 也有可能为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到婴儿的肠内, 使未结合的胆红素生成增加[6,7];先天性胆管闭锁大多数是由于婴儿出生后炎症因素导致的阻塞性改变;先天或后天性溶血性疾病导致胆红素产生过多, 也可导致黄疸。

由于婴儿黄疸的病因复杂, 所以其治疗方法也不可一概而论, 笔者主张对于病因明显者首先给予病因治疗, 只有纠正病因, 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缓解症状, 防止复发。溶血性疾病及感染性因素引起者均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先天性胆管闭锁者给予外科手术治疗, 而先天性遗传性酶缺陷及遗传代谢性疾病则需给予对症治疗, 由于长期胆红素增高可对婴儿产生损害, 故同时还应给予中药退黄合剂、消炎利胆片、保护肝功能等支持治疗, 以迅速消除黄疸, 改善症状。退黄合剂由茵陈、黄芩、栀子、滑石、生甘草等组成, 具有清热利湿、退黄、利水、解毒的作用, 对各种原因导致的黄疸均有作用。

综上所述, 发现婴儿黄疸后应积极寻找病因, 除对症治疗外还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以提高治愈率, 改善患儿预后。

摘要:回顾性分析50例婴儿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并分析其发病原因, 给予中药退黄合剂、消炎利胆片、保护肝功能及病因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50例患儿的病因分布:巨细胞病毒感染16例,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 缺乏症11例, 母乳性黄疸8例, 乙型肝炎6例, 败血症3例, 先天性胆管闭锁2例, 溶血病1例, 不明原因性黄疸3例;经病因及对症治疗后, 治愈39例, 好转7例, 无明显变化3例, 死亡1例。婴儿黄疸后应积极寻找病因, 除对症治疗外还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以提高治愈率, 改善患儿预后。

关键词:婴儿,黄疸,病因

参考文献

[1]梁星群.婴儿黄疸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4.3 (12) :130-131.

[2]李云胜.婴儿黄疸的临床回顾性分析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8.28 (1) :44-45.

[3]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38.

[4]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74.

[5]谢思华, 马华梅.166例婴儿黄疸的病因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6, 24 (5) :527-528.

[6]闻德亮.婴儿黄疸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 2000, 28 (5) :6-7.

肠道水疗在婴儿黄疸中的应用及研究 篇4

关键词:肠道水疗,婴儿黄疸,胆红素

婴儿黄疸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可由不同病因引起, 按照血液中增高的胆红素类型分为间接胆红素增高性黄疸和直接胆红素增高性黄疸两种类型。婴儿肠肝循环相对活跃而致胆红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 是产生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温生理盐水灌肠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 降低血胆红素, 以减少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和肝脏、心脏的损害, 提高婴儿黄疸的疗效, 为婴儿黄疸提供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8月我院收住婴儿黄疸60例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患儿 (排除母乳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患儿体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 (纯药物治疗) 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 每次210 mg, 每天2次。治疗组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 采用肠道水疗护理干预, 用温生理盐水低压水疗10 mg/kg, 每隔8 h 1次, 疗程3 d。

1.2.2 观察指标

经皮测胆红素, 采用经皮测黄疸仪, 每天测出胆红素值, 进行效果评价, 计算公式为1.2× (所测数值-12) =胆红素浓度 (μmol/L) 。血清胆红素, 使用前后各1次静脉采血, 监测血清胆红素的动态值。

1.2.3 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儿常规做好病情观察, 加强护理, 按医嘱给药。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外, 采取以下措施。

1.2.3.1 肠道水疗

对收住的新生儿, 特别是早产儿, 在黄疸高峰出现之前就开展肠道水疗, 患儿取右侧卧位, 抬高臀部10 cm, 将灌肠管插入直肠5 cm~7 cm, 然后将连接肛门的注射器注入温生理盐水, 压力10 cmH2O ~20 cmH2O (1 cmH2O=0.098 kPa) , 速度匀速缓慢, 每次10 s~15 s, 推完生理盐水夹紧导管, 捏闭肛门5 min, 让生理盐水尽可能保留10 min~15 min后拔除肛管, 水疗后记录排泄物的颜色、量、性状, 观察腹部体征, 每隔8 h执行1次。

1.2.3.2 肠道水疗的注意事项

早产儿肠道水疗是比较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 操作前应严格掌握肠道水疗液的容量、温度以及肠道水疗液进入体内的压力、速度。禁用于极低体重儿以及早产儿伴有严重心肺疾病、急性坏死性出血性小肠炎的患儿。

1.2.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疗程结束后均治愈;治疗过程中黄疸逐渐减轻, 并完全消退, 但治疗组胆红素下降速度要明显快于对照组。说明肠道水疗配合纯药物治疗婴儿黄疸的效果比单独用纯药物治疗效果好。见表1。

3 讨论

婴儿黄疸十分普遍, 胆红素代谢过程中, 任何一个环节的障碍均可发生黄疸。血清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时期的发病率很高, 严重时可引发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幸存者可引起听力损害, 甚至肝脏和心肌的损害。引起婴儿间接胆红素血增高的原因很多, 且大部分病因不明, 目前仍无特效治疗, 药物治疗仅靠输注白蛋白、血浆增加其与未结合胆红素的结合, 应用肝酶诱导剂 (如苯巴比妥等) , 从而达到退黄的目的。但白蛋白、血浆为血制品, 对患儿有一定的风险, 且价格昂贵, 苯巴比妥本身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能降低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的措施, 是婴儿黄疸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考虑到经济、副反应等方面的原因, 肠道水疗在婴儿黄疸治疗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 灌肠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治疗方法, 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 如高热惊厥、肝性脑病、肾衰竭等。在消化系统疾病亦广泛应用, 尤其在结肠性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已作为常用治疗方法[1,2]。目前已有灌肠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研究。朱建宏等[3]以洗肠有效干预早产儿黄疸, 认为洗肠可协助早产儿黄疸尽早消退, 减少肠肝循环及肠壁对胆红素的重吸收, 促进肠道蠕动。杨敏等[4]研究认为, 肠道水疗简便、安全, 可有效降低早产儿血胆红素浓度, 减少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 肠道水疗治疗组胆红素下降速度要明显快于对照组。说明肠道水疗配合纯药物治疗婴儿黄疸的效果比单独用纯药物治疗效果好。笔者认为肠道水疗治疗婴儿黄疸, 通过温生理盐水灌肠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 降低血胆红素, 以减少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和肝脏、心脏的损害, 提高婴儿黄疸的疗效。与纯药物治疗合用具有协同作用, 合用效果好于单用纯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Marteau P, Probert CS, Lindgren S, et al.Combined oral and enema treatment with Pentasa (mesalazine) is superior to oral therapy a-lone in patients with extensive mild moderate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A randomised,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study[J].Gut, 2005, 54 (7) :960-965.

[2]Furuta R, Ando T, Watanabe O, et al.Rebamipide enema therapy as a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ctive distal ulcerative coliti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7, 22 (2) :261-267.

[3]朱建宏, 刘艳, 王俊怡, 等.洗肠对早产儿黄疸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21 (2) :88-89.

婴儿黄疸 篇5

1 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婴儿病理性黄疸属于“胎疸”“黄疸”等范畴,最早记录于《诸病源候论》“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云“自生下,面身深黄者……因母脏气有热……诸疸皆热”;或胎黄者,皆因乳母受热而传,遍体面目皆黄,大便不通,小便不利,乳食不思,啼哭不止,可用地黄汤主之[3,4,5]。上述文献资料均明确提出其病名,并论述其热邪致病、治疗用药等内容。

2 中医病因病机

大量相关文献可见,胎黄症多与湿、热、先天禀赋相关,其病在于脾胃,和肝胆有关[6],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寒湿阻滞

婴儿先天禀赋不足,脾气虚弱、湿浊内生;或出生后湿邪入侵,湿从寒化,以致寒湿阻滞。古书言诸疸皆热,色深黄者也;如若淡黄兼白,则胃不和、胃怯也[7];或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难化热,胆液湿阻,溢于皮肤,色如熏黄[8]。

2.2 气滞血瘀

婴儿先天禀赋较差,脉络受阻,湿热蕴结于肝经,日久气血瘀阻,终致血瘀气滞发黄。《张氏医通》言“诸黄虽多湿,但经脉病久……瘀血阻滞也”[9]。因此,气机不畅、肝胆失常、脉络淤积可致病。病理性黄疸气滞血瘀者多黄色晦暗,常伴腹部胀满,或右胁下带痞块。

2.3 湿热郁蒸

孕期母体内体湿旺盛及内蕴湿热邪毒,传于胎儿而致。与《诸病源候论》“小儿在胎,母脏气有热……生下小儿体黄”相符。《幼科铁镜》认为“胎黄,妊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故儿新生,面目通身皆黄如金色,壮热便秘,溺赤”,热为阳邪,黄色如橘皮鲜明,热毒盛行可致黄疸迅速加重。湿热化火,邪陷厥阴,患儿可抽搐、神昏;若正气不足,气阳虚衰,可致虚脱危证[8,9,10]。

2.4 先天禀赋

《幼科概论》言“婴儿在胎元,已蕴藏湿热之毒。出生后不出两日,必发病,通身皆黄……此胎黄乃先天湿热郁结而致”,《格致余论》言“儿之在胎,和母同体,寒热俱同”。可见,父母基因缺陷、代谢异常、生理缺陷,妊娠期情志不调、感受外邪、劳逸失度、饮食欠妥等都可能导致胎儿患病[11,12]。

此外,个别病理性黄疸与原发性肝胆疾病及先天代谢缺陷有关,如胆道闭锁、胆结石或胆汁淤积、胆总管囊肿、胆汁浓缩等。

3 中医治疗婴儿病理性黄疸

古今医家均以阴黄、阳黄论治婴儿病理性黄疸,但幼儿初生时脾胃虚弱,治疗时应注意保护患儿脾胃之气,切忌使用大量苦寒之剂,以免苦寒伤胃、克制正气[13]。婴儿病理性黄疸临床分型统一,大多数临床医师按寒湿阻滞、湿热郁蒸、淤积发黄治疗。退热利湿后退黄可选茵陈蒿汤加减、三黄汤等,温中健脾、化湿退黄可选茵陈理中汤加减,化瘀消积以退黄者可选血府逐淤汤加减。胎黄多因湿热致病,肤色黄乃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所致,治疗应以清热化湿为主,辅以疏泄肝胆,可选茵陈、郁金、金钱草与柴胡等。胎黄动风宜选平肝熄风、清热退黄之方,如天麻钩藤饮加减[14,15]。初生儿脏腑虚弱,治疗时需顾护胃气,方中可适当加入白术、谷芽、茯苓、陈皮与麦芽等护胃健脾之物。

3.1 自拟方

滕兴安[16]自拟中药清热利湿健脾退黄汤治疗90例新生儿黄疸,方中有茵陈、大黄、栀子、薏米、生甘草、炮附子、人参、干姜、龙胆草、木通、升麻、白术、桂枝、泽泻、鸡内金、猪苓等,诸药相互协调、振奋中阳,促使寒湿温化,疏泄肝胆;临床痊愈患儿55例,总有效率达94%。李祥等[17]自拟退黄汤,方中含茵陈、黄芩、大枣等,清热、利湿、退黄,治疗62例新生儿黄疸中取得满意疗效,治愈率为85.5%,最终有效率为96.8%。

3.2 中成药

茵栀黄注射液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促进肠道蠕动等作用,对各型新生儿黄疸疗效较肯定,对母乳性黄疸效果尤佳,可静脉滴注、口服、直肠给药。刘琮等[18]常规治疗配合茵栀黄注射液静脉滴注注42例各型新生儿黄疸,其总有效率较照组明显提高(P<0.05)。田明[19]选取70例黄疸型肝炎患者,对照组给予维C、维B、保肝药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痰热情注射液,4周后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邬燕平等[20]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予治疗组早产儿茵栀黄口服液,产后黄疸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故认为茵栀黄口服液对预防早产儿病理性黄疸具有重要作用。

3.3 其它

李芳等[21]对6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泡浴疗,治疗组临床疗效、治疗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药泡浴对病理性黄疸有一定疗效。王爱华[22]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中药灌肠治疗,疗效肯定。

4 三黄汤治疗婴儿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期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不易辨别,容易被家长忽视;未及时诊治,患儿28天后仍有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症状。因此,早期检验肝功能初步筛查患儿黄疸程度尤为重要。小婴儿病理性黄疸原因复杂,主要与感染有关,如乙肝病毒、TORCH感染,还与母乳、原发性肝胆疾病及先天代谢缺陷有关。出生28天后婴儿病理性黄疸须全面检查、定期复查,慎重诊断,避免误诊。

中医认为黄疸乃受湿热熏蒸郁结于脾胃、出生后未及时输泄所致。三黄汤出自张仲景《千金》[23],由茵陈、栀子、黄芩、黄柏、黄连、大黄等组成。方中黄芩性苦寒,可归肺、脾、胆、大小肠经,能清热燥湿,临床常用于湿温发热、口渴、黄疸、湿热泻痢等症,与栀子、黄连配伍可解热消毒;黄连性苦寒,可归心、胃、脾脏、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配伍大黄、黄芩可治湿热内蕴之症,与连翘、栀子配伍可除心火亢盛、温病高热;黄柏归经肾脏、膀胱,与黄连、黄芩同俱清热燥湿之效,配伍茵陈、栀子可治黄疸;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柏具有良好的抗炎和免疫调节功能[24];大黄味苦,有清热解毒和泻下作用,可以清利肠胃湿热,健脾胃、促消化,结合茵陈、栀子、黄芩、黄柏、黄莲等效果更佳。我院2014年1月起用三黄汤口服治疗小婴儿病理性黄疸,研究表明,治疗组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

总之,中药治疗婴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医疗费用少。中药饮剂三黄汤具有较好的清热利湿功效,可快速降低病理性黄疸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临床治愈率搞,明显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适用于基层医院。

摘要:中医中药治疗婴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本文总结近年中医治疗婴儿病理性黄疸的相关文献,分析新生儿黄疸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尤其是三黄汤的作用机制及效果。

婴儿黄疸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100例, 男53例, 女47例;胎龄38周~41周 (39.5周±2.2周) ;日龄6 d~30 d (15.2 d±3.4 d) ;Apgar评分≥8分;均为母婴同室并母乳喂养, 皮肤出现黄染时间为生后2 d~5 d, 逐渐加深, 但除皮肤、巩膜黄染外, 精神、反应、吃奶、睡眠均好, 大小便均正常, 且无其他阳性体征或并发症;常规检查肝功能指标、乙肝5项及血常规, 排除肝炎及溶血症等原因引起的黄疸。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每组50例, 两组患儿胎龄、日龄、黄疸指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患儿进行蓝光治疗和常规护理。光源距患儿体表35 cm, 光强度5 μW (cm2·nm) , 12 h间歇照射。血清胆红素<102.6 μmol/L时停止蓝光照射, 同时给予苯巴比妥5 mg/ (kg·d) , 期间将母乳挤出继续母乳喂养。②治疗组患儿进行游泳和抚触治疗, 游泳室内温度28 ℃~30 ℃, 水温38 ℃~40 ℃, 婴儿吃奶后1 h进行, 贴好防水护脐贴, 根据患儿脖颈粗细套适合的游泳圈, 一人一池, 首次游泳由护理人员旁协助婴儿伸展肢体, 并负责教会家长, 时间控制在每次10 min~15 min, 每天2次;采用正规国际标准抚触法, 抚触时双手涂润肤油, 轻轻在婴儿肌肤上滑动, 手不要离开婴儿皮肤, 抚触顺序为头面部一胸部一腹部一四肢一手足一背部。抚触头部及背部时应用指揉法抚触, 四肢应用捏揉法, 抚触腹部时要避开婴儿的脐部和乳腺, 力度适宜, 以皮肤微红为宜, 每次5 min, 每天2次。

1.2.2 观察指标

采用电子婴儿磅秤, 最小显示值5 g, 测量婴儿裸体体重;治疗开始前进行抽血检查血清胆红素水平, 以后用微量血胆红素仪进行监测, 每日1次。治愈标准为皮肤、巩膜黄染消失, 微量血胆红素<34.4 μmol/L。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指数及头围、身长及体质量变化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主要是婴儿肠道对胆红素重吸收增加, 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它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链, 产生未结合胆红素, 后者从小肠吸收进入肠肝循环, 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引起黄疸[2]。而婴儿游泳和抚触都是通过增加患儿的能量消耗和食欲, 使患儿的排便次数增加, 有利于胆红素从肠道的排出而起到降低黄疸指数的作用。婴儿游泳时, 人在水中活动消耗的能量多, 泳后患儿食欲增加, 胃液分泌增加, 迷走神经兴奋, 腺体分泌, 胃窦黏膜内的细胞释放胃泌素[3]。迷走神经冲动, 胃泌素可使胃的基本电节律和动作电位出现的频率增加, 使胃的收缩频率增加, 促进胃蠕动, 患儿排便次数增加, 胆红素从肠道的排出增加, 吸收减少[4,5]。抚触可以直接刺激胸壁或通过反射而使呼吸加深, 能通过反射机制, 活跃消化系统的腺分泌作用, 增强肠道的运动, 从而改善消化机制, 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同时婴儿游泳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使食量增加, 头围、身长和体重增长加快;抚触刺激还可增强鸟氨酸脱羧酶的活性, 使生长激素释放增多, 婴儿生长发育加快[6]。

本研究显示, 游泳和抚触治疗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的效果与传统的蓝光治疗效果接近, 且游泳和抚触治疗能提高患儿的头围、身长及体质量等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因此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进行有专人看护的游泳训练, 对婴儿全身各部位肌肤进行科学、有规则、有次序及有手法技巧的抚触能够降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的胆红素指数, 促进其各项体格生长指标的发育。

参考文献

[1]赵文歌, 崔艳青.新生儿游泳和抚触的研究及进展[J].医学动物防治, 2008, 24 (7) :523-524.

[2]欧彩冰, 焦鹏涛.婴儿抚触在108例黄疸儿童智能发育中的促进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7) :37-38.

[3]唐宏岩, 宋晓燕.抚触对婴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5) :601-602.

[4]王淑珍.抚触加按摩对婴儿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影响[J].光明中医, 2009, 24 (10) :2010-2011.

[5]唐生华, 刘秉芳, 李燕如.婴儿游泳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及体重影响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 (1) :42-43.

上一篇:系部教学质量监控下一篇:电视节目音频制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