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课程

2024-05-23

《土壤肥料学》课程(精选十篇)

《土壤肥料学》课程 篇1

土壤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肥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之一,而土壤肥料又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无论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还是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土壤肥料学课程既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门类,又是农业知识的重要课程之一。同时,也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各门专业课之前必修的一门先导性课程[2]。沈阳农业大学为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此,在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其他专业里,土壤学和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两门课程也逐渐融合为土壤肥料学一门课程,我校土壤肥料学课程主要依托于我校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植物营养与新型肥料学术创新团队、校级植物营养学教学团队和土壤学教研室。土壤肥料学作为沈阳农业大学农学、园艺、植保、林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传授效果的好坏和授课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作者结合自己近年对园艺专业学生进行土壤肥料学的教育教学感受与积累,关于如何教好园艺专业大学生《土壤肥料学》这门基础课程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认识趋向和持续不断的激情,是大学生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决定因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情是成功的原动力,而激情源自兴趣。听从你的内心才能找到兴趣,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热情和你所有的潜力,从而让艰辛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种享受。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主动投身到课程的学习当中,能动地索取知识,这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起到重大影响[3]。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授效果呢?根据我们近些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应做好以下几点:(1)让学生知道该课程对园艺专业(蔬菜学、果树学、观赏园艺学、茶学、设施园艺与工程学等相关专业方向)的重要性,这首先在第一节课讲绪论的时候就应该有针对性的阐明,园艺系的各个专业方向无不与土壤肥料学密不可分,在学生日后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都是至关重要的理论知识和前期基础。同时,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土壤肥料学课程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和实际工作效果,试想一下,无论日后学生搞销售、研发,还是管理等等,如果他不能够精通土壤肥料学相关科学知识,想必他在园艺领域或者相关农业领域都会遇到极大限制。(2)教好一堂课如同导演执导和演员演好一场戏一样,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高效地进行学习,我们在教学设计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众所周知,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在讲课前除了认真备好课,精心设计每一章节的教学进度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在讲课过程中抓住园艺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由浅及深,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如在讲授过程中,有时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讲到问题的难点时应有意停顿一下,让学生思考,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使人听起来舒服。在讲到重点或者难点时,应加重语气,或适当重复,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园艺专业固有的特色,在课程备课和教授过程中,多增加一些与之密切相关的案例,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同时,也可以大量加入一些搞园艺作物营养与施肥方面比较有建树的大科学家事迹,让学生了解行业,关注行业,以学术大家为奋斗目标和学习榜样。如讲一讲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束怀瑞先生的果树碳、氮营养理论;看碳施氮,以氮促碳,养根壮树,优质丰产的土肥理念;以及他创造的山丘果园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授课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而有针对性的讲解土壤肥料学的知识,如园艺专业的学生重点要讲解如何通过培肥土壤和施肥来提高园艺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土壤污染对园艺产品的危害,多多联系实际。在授课过程中,要将主要的园艺作物(如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甜瓜、西瓜、苹果、百合等)营养与施肥技术加以讲解,扩展他们的知识面,这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2 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的结合式教学

教学媒体特别是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为教学信息的便捷、高效地传递提供了可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多媒体教学就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进行作用的情境,具有生动的教学效果。但是,传统板书教学仍然有其无法替代性,板书教学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对大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大有帮助,同时,教师极具调理性的板书有助于学生记录、理解知识体系和教材思路,但是传统的从头到尾都采用板书的形式授课死板枯燥、抽象,授课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基于此,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了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的结合式教学,收效较好。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将沈其荣主编的《土壤肥料学通论》、韩晓日主编的《肥料学》和吴礼树主编的《土壤肥料学》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有机地整合和精简,同时,针对园艺专业学生,我们也大量增加了一些园艺植物营养与高效施肥方面的案例和栽培模式介绍、园艺作物无土营养液栽培方面的图片,这些都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和土壤肥料学课程的热爱与兴趣,课堂效果显著,基本避免了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3 通过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切知识不外乎由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实验性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性与知识性密集的课堂教学而言的,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或者课堂教学在新的层面上的延伸。实验课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书本理论点,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大胆

上接第131页上接第136页

参考文献

[1]彭杰,柳维扬,王家强,牛建龙.土壤肥料学的教学体会[J].科技信息,2011,1:136~137.

[2]刘秀珍.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83~184.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篇2

绪 论

(一)绪论教学时数(1 学时)

(二)教学主要内容与要求

1、土壤、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土壤学的任务

(三)教学重点 1、土壤的作用、土壤与土壤肥力的概念 3、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功能

(四)相应的实习、实验内容:田间认地与田间认土

(五)推荐参考书籍、文献 1.《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高教出版社; 2.《土壤学》,仲跻秀主,1992,9 ; 3.《土壤地理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 ; 4.《土壤学》,朱祖祥主编,农业出版社,1983,5 ;《土壤肥料学》,关连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5 ;

(六)讲授的主要内容: •

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土壤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1、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土壤为基础 2、人类的其他生产活动离不开农业生产活动

(二)土壤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土壤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土壤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来说,总不能满足需要 •

土壤与土壤肥力

土壤的概念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1、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功能

(1)有机质:占干物质总重的 5% 为微生物提供营养、能量,调理土壤性质,提供植物营养

(2)矿物质:占物质总重的 95%,为植物提供养分(3)土壤 水分: 含各种溶质,供生物部分利用

(4)土壤空气: 水汽饱和,通气供根系呼吸,土壤动物、微生物利用(5)微生物: 微生物的大本营,一亩肥沃的土壤,150CM 深的表土中有 300 公斤以上。分解有机质,为植物提供养分;产生抗生素,预防植物病害发生;产生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合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

指 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连续的、协调的供应植物水、肥、气、热及其他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四因子:水分、养分、空气、热量 * 土壤肥力四因子不可替代,自然肥力----没有受人为活动干扰,自然土壤所具有的肥力。人为肥力----受人为活动干扰,农业土壤所具有的肥力。潜在肥力----在生产上已经发挥表现出来的肥力。

有效肥力----土攘本身具有,但因客观或主观因素干扰,在生产上未能发挥表现出来的肥力。

* 四种肥力在理论上可分,在生产中不可分 •

土壤科学的发展

(一)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 1、中国发展简史

十七世纪之前:朴素的唯物主义 迷信色彩 有效的封建统治 国际领先水平十七世纪-----十九世纪:闭关自守 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 落后与世界的一般水平

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先进的技术引进 缺乏有效的管理 发展缓慢 二十世纪下半叶:迅猛发展的时代 50 年代:前苏联的土壤理论引进

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管、=== 58 年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

年代:化肥的制造与应用得到发展

年代:西方的土壤理论引进,但传统的观念仍起作用,相信科学,尊重事实的风气正在崛起。

年开始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

年代:整理土壤普查资料,应用土壤普查成果,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分支学科涌现,土壤学科迅猛发展。90 年代: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束,二十一世纪:现代土壤科学正在以稳健的步伐前进 2、国外发展简史

本学科从 19 世纪中期有了明显的起步,逐步形成了几个较有影响的学派及观点。

农业化学派 代表人物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他以化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土壤植物营养的问题。提出“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农业地质学派 19 世纪后半叶,以德国地质学家法鲁为代表,运用纯地质学的观点来研究土壤变化。

土壤发生学派 产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其代表人物为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现代土壤科学的观点 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随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土壤生态系统”的概念应运而生。

(二)土壤科学的发展趋势 1、与其他学科交叉 与土地学科的交叉、与植物营养学科的交叉、与植物生理学科的交叉、与生命学科的交叉、与环境学科的交叉、与资源管理学科的交叉 2、高新技术的引进 化验手段的更新:快、准、多项目、信息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的引进、生态理论的引进、新的研究领域:人工土壤、保护地土壤、城市土壤

(三)土壤科学研究的内容、一般土壤: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分类与分布、土壤改良与培肥、人工土壤:原料性质 配比后的性质 制造工艺 使用方法 使用后的处理 3、保护地土壤:重在管理:肥料、农药、水的大量进入 土壤原有的物质组成、理化性质完全改变 如何管理使其可持续利用。4、城市土壤 分类 利用 保护

(四)学习方法 基本概念:熟背 + 理解 基本理论:理解 + 运用 基本操作:技能 + 技巧 + 运用

(五)学习的目的

认识土壤:物质组成 + 性质 + 分类与分布 利用土壤:收获需要的产品 保护土壤:更好地利用土壤 思考题、基本概念

土壤 土壤肥力 自然肥力 人为 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 2、基本理论)为什么土壤肥力四因子不可互相替代? 2)简述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及其功能 第一章 组成土壤的固相物质

(一)本章教学时数(3 学时)

(二)教学主要内容与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是介绍组成土壤的固相物质:矿物质和有机质,要求同学们掌握土壤的固相组成的重要性。1.主要成土矿物与岩石的鉴别 2.岩石与矿物的风化过程与影响因素 3.母质的形成、类型与鉴别 4.粘土矿物的类型`性质与分布规律

5.矿质化过程与腐殖质化过程的概念、过程。6.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7.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1.土壤质地的分类、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质地改良措施 2.有机质的转化及影响因素

3.有机质在肥力上 的作用及调节有机质含量的措施

(四)相应的实习、实验内容:成土矿物岩石的鉴定、土壤质地的测定

(五)推荐参考书籍、文献 1.《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高教出版社; 2.《土壤学》,仲跻秀主,1992,9 ; 3.《土壤地理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 ; 4.《土壤学》,朱祖祥主编,农业出版社,1983,5 ;《土壤肥料学》,关连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5 ;

(六)建议教学法:土壤矿物岩石、质地类型用实物与理论结合;有机质的作用应多举实例,加强理解。

(七)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壤的无机矿物颗粒

一、无机矿物质颗粒的来源 岩石与矿物风化的产物

二、无机矿物质颗粒的组成

(一)土壤中原生矿物组成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未改变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作用:土壤的骨骼,风化后释放养分。、石英 2、长石:钾长石 钠长石 钙长石 3、云母:黑云母 白云母 4、辉石 5、角闪石 6、橄榄石 7、磷灰石

(二)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黏土矿物)(1)次生铝硅酸盐类 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蛭石(2)含水氧化铁、褐铁矿、氧化铝等三氧化物等(3)简单的铝硅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

一般规律:粗大的颗粒---原生矿物为主 细小的颗粒---次生矿物为主

三、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化学组成

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①氧和硅: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②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含量很低。③矿物的化学组成在成土过程中有变化 •

壤矿物质颗粒的组成(P11)

单粒---单个存在于土壤中的大小不一的土粒。复粒---单粒相互黏结成的集合体。

土粒的分级---根据土粒直径的大小,加以归类。粒级---土粒的大小分级。(大小相似,性质相似)

(一)分级标准(P11 表 1-3)国际制 美国制 卡庆斯基制(苏联)中国制

(二)各粒级的性质

大小 矿物 养分 比表面 吸附性 黏结性 粘着性 可塑性 胀缩性 石块 大

石砾 大 同母岩

砂粒 大 石英 少 粉砂粒 中 原生、次中

粘粒 小 黏土矿物 多

(三)土壤质地 1、土壤质地的概念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的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组合既颗粒大小及组成比例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质地----不同的土壤机械组成所表现出的性质类型、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国际制 美国制 卡庆斯基制(苏联)中国制 •

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改良

(一)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砂质土组 粘质土组 壤质土组 水

植物 耐旱作物 禾本科作物 大部分作物

(二)土壤质地的改良、土壤质地剖面-----同一土壤上下土层质地的排列状况.通体一致的(全松、全紧型)上下不一致的(蒙金土)2、土壤质地的改良

具不良性状的土壤质地:通体沙、通体粘、夹沙、夹粘、倒蒙金

不良土壤质地的改良:客土、增施有机肥、引黄改土、翻沙压淤,翻淤压沙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及存在形态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构成特点 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植物的枯枝落叶,根系 •

施入的有机肥 •

动物残体,微生物残体

(二)土壤有机质的存在形态 1、机械混合态 7-36% 这部分是指与土壤矿物质呈机械混合方式存在的有机质,通常用超声波加重液处理可将这部分有机质同土壤矿物质分离开来。2、生命体 1.5-3.7% 生命体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种活体,其中最主要的是各种微生物。3、游离态 1% 主要指溶于土壤液体中的多糖、氨基酸和其它有机酸。4、有机无机复合态

是指土壤中与矿物质相结合的有机质。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影响因素

(一)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的过程。好气条件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养分。

嫌气条件下---积累有机酸、醇类等中间物质,形成还原性物质,对植物有害。、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复杂有机物 基础有机化合物 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降解产物 建造自身的原料 转化为最终产物、分解由组成成分单独进行分解

分解速度:淀粉、蛋白质、单糖﹥粗蛋白、纤维素、半纤维素﹥树脂、蜡质、木质素

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的因素:

通气、湿度、温度、土壤质地、酸碱性、有机物的种类、状态 5、土壤有机质矿化率----土壤每年因矿质化作用所消耗的有机质数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二)腐殖化过程

----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将矿化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合成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

第一阶段:微生物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木质素等高分子化合物----单体

第二阶段:多元酚和含氮化合物-----微生物作用---腐殖质单体分子-------暗棕色腐殖质

腐殖化系数----单位质量的有机物料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下的量占施入量的百分数。

三、有机质的主要组分及性质

(一)非腐殖物质、碳水化合物 2、含氮有机化合物 3、含磷、硫有机化合物

(一)土壤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的组分: 胡敏素 胡敏酸 富里酸

(二)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清液----富啡酸

清液 加酸至 pH=1 腐殖酸 加碱液 沉淀----胡敏酸 沉淀----胡敏素

(三)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关系、植物的营养来源 2、微生物能量来源 3、对土壤保肥、保水、缓冲性的作用 4、对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 5、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6、减轻农药与重金属污染

五、耕地土壤有机质的调节(自学)思 考 题

谈谈土壤的机械组成和土壤的质地分类。

土壤质地和结构对土壤水、肥、气、热的状况影响有哪些? •

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是什么?分别如何利用改良? •

矿质化过程与腐殖质化过程的概念、过程。•

《土壤肥料学》课程 篇3

关键词:土壤与肥料学;高职涉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89-1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是由浙江省水利厅和浙江省教育厅共同承办的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2010年我校设施农业技术专业被确定为水利部“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土壤与肥料学”研究的对象是植物、土壤和肥料及其相互关系,是关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在我校开办的设施农业专业课程体系中,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土地面积日益减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指导高职学生认真学好该课程,培养学生自觉保护土壤资源与环境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任课教师面临的十分重要的任务。

1 “土壤与肥料学”课程目前在教学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颖的素材,虽然目前“土壤与肥料学”的高职高专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和改编,但不能及时完全地反映“土壤与肥料”学科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二是教学方法单调古板。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教材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理想。

2 “土壤与肥料学”课程改革措施

2.1 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的高职高专教材“土壤与肥料学”还跟不上国内外该学科的最新进展,最新的科研成果还没有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开阔视野,站在学科前沿,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教学中要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中最新的科研动态、最新的技术措施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如讲解盐碱性土壤的利用与改良时,我们先从盐碱性土壤的形成机制着手,然后讲大棚设施条件下土壤盐分的积聚作用,最后将问题推给学生:如何避免设施条件下土壤盐碱化的发生?在讲到土壤资源与保护时,结合当前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沙漠化的现状,阐述了我国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发生的特大洪水,干旱和沙尘暴等实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土壤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增强了学生保护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2.2 利用启发式教学

“土壤与肥料”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精神。我们在课堂授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自觉地提高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土壤腐殖质的概念时,先讲腐殖质形成的条件,然后再问学生东北的土壤为什么颜色比较黑?浙江、江西一带的土壤为什么颜色比较红?学生就会明白东北的黑土是在土壤低温和缺氧的条件下形成的,而南方的红壤则是在高温和雨水冲刷下形成的。通过这种方式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牢固掌握了学到的知识。

2.3 运用案例教学

课堂教育时如采用案例教学,就会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如在讲硼元素时,举例离我们学校很近的钱塘江畔的成片油菜田为例,该区域油菜苗期长势很好,可产量很低,原因就是土壤缺少硼而引起花而不实。我们就和几个学生一起,对油菜田土壤进行了硼元素含量测定。果然发现该田块土壤硼含量远低于正常水平。还有一次讲土壤呼吸的概念时,举了现在果树栽培中常用的生草栽培的例子。有些杨梅果农由于过分勤劳,将杨梅果园的草都清除干净了,结果土壤呼吸降低了,土壤温度就相应的降低了。结果在冬天低温来临时,杨梅树受冻了,而没有除草的果园则没有受冻。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案例教学,学生就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4 加强实验教学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目的,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土壤颗粒组成的测定、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pH 测定等土壤肥力的基本测定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当地生产的实际需要或省教育厅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完成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如比较不同年限设施条件下土壤盐分变化规律及滨海地区不同土层土壤盐分变化规律,以及浙江省金衢盆地红壤的肥力特征和滨海地区盐碱性土壤肥力特征,进而提出各作物各生长阶段优化的施肥方案。

3 结语

“土壤与肥力”是我校高职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而高职学生基础差,学习时间又短,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经过教学改革后,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毕业后的学生有到农业合作社工作的,有到高山蔬菜公司工作的,有到园林公司工作的,也有从事水质检测工作的,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土壤与肥料”课程的知识在他们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挥,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一致好评。

对《土壤肥料学》教学问题及解决 篇4

《土壤肥料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基础差、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不理想

随着大学扩招, 许多家长都愿意将子女送到普通高中学习, 将来考大学, 就读中专的学生大都是一些升高中无望, 中考分数偏低, 甚至中考都未参加的学生, 部分学生对所读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 加上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和方法欠缺, 怕学、懒学、厌学, 抱着混日子的消极思想得过且过。面对这样的特殊学生, 大多数教师没有改变教育观念, 仍用老一套“满堂灌、大题量、高难度应考”的教学方式, 势必造成学生逃学、退学, 即使能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 也觉得读书很枯燥、很艰难, 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很无奈, 教学效果不理想。

学生专业兴趣不高, 学习主动性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都在不断追求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社会上很多人对从事农业、园艺等工作有偏见, 认为与土壤打交道, 又脏、又累、又晒。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了解, 不感兴趣, 觉得低人一等, 缺乏自信心, 造成学习上不积极、不主动。

原有教材有待更新, 缺乏合适教材

1993年由江苏省淮阴农业学校主编的《土壤肥料学》第二版在过去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些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也较实用。但当前土壤肥料方面新的知识和理念随时都在发生变化, 特别是配方施肥、无土栽培、设施农业土壤、盆栽营养土等方面发展很快, 而目前大多教材对此都没有涉及。2001年新编农业部高职高专的规划教材《土壤肥料》适合高职或专科生使用, 对于专业学校仅能作为参考, 在教学中还要搜集本省、本地区土壤和肥料方面的有关资料进行补充完善。

课堂讲授多, 实践少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习《土壤肥料学》只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 必须配合大量的实践操作。因为土壤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 土壤会受耕作、施肥、灌溉等农事操作活动影响, 肥料也会因植物种类、生育期、种植方式不同而在用法和用量上不同, 而且为适应新的种植需求, 各种新型肥料也在不断推出。所以, 不接触生产实践就成了纸上谈兵, 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很好, 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会束手无策, 不知从何下手。然而, “课堂讲授多, 实践少”正是当前《土壤肥料学》的教学现状。

实验性的教学设备不足, 实验课开设率低

以我校为例, 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已是十多年前的旧设备, 有的因年久失修已不能使用, 能用的设备也只能用老一套的手工方法操作。然而, 现如今土壤测定的许多项目都与计算机联用, 由电脑控制, 不但测定速度快, 也避免了人工操作所引起的实验误差, 精确度大大提高。由于设备不足, 许多实验做不了,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少,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解决问题的措施

理论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改革是解决教学问题的首要任务, 分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求知的前提, 所以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年级开始, 任课教师就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及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重要地位, 树立良好的为农服务思想。可以请农科部门、园林部门有成就的前辈做一些专题讲座, 带领学生到这些部门参观, 让学生真正喜爱自己的专业, 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会自觉自愿、主动地学习。其次,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教学方法的优化应体现在如下方面:注意基础知识和应用相结合、传统知识与学科前沿相结合、教师授课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德育相结合。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 每次课前写出预习提纲;课上让学生上台演讲, 同时重点、难点内容由教师补充讲解;课后, 将重要知识点以作业方式由学生复习巩固。在教学中介绍一些当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轶闻趣事,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 学生可以直接提问或举手提问, 及时解决学生疑问, 并以启发和提问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 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 克服过去“满堂灌”和“控制式硬塞”的教育模式, 营造一个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跃。

2.结合本地实际, 改进教学内容。针对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丽江市四个县的地域特点, 笔者在保证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结合我区土壤类型、分布及特点, 补充了对丽江土壤的教学研究。另外, 针对当前设施农业、盆栽花卉、烤烟漂浮育苗等农业新课题, 补充了对营养液、营养土配制技术的教学, 同时, 假期布置学生做社会生产调查, 将他们看到的或听到的有关土壤与肥料方面的信息和问题反馈给教师, 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教学设备, 调整教学手段。在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技术, 如录像、CAI课件等, 结合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 把学生的直观感受与书本上抽象的知识衔接起来, 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课教学改革

要完成实验课, 需要有相应的仪器设备, 学校领导层和决策层应加强这方面建设, 创造更好的实验平台。这样, 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做更多的实验, 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生产实习改革

农学、园艺专业以往的生产实习固定安排在最后半年的毕业实习时进行, 虽然能集中实习, 便于管理, 但因农林生产季节性强, 会出现实习内容与生产情况不符的情况。所以, 学生的生产实习时间应灵活掌握, 教师与农林部门相关人员应建立事务性联系, 以便恰当生产作业时间, 将学生带到生产部门, 参加劳动, 亲自动手。除此之外, 要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一边上课, 一边参与实习基地劳动, 以便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只有让学生多做, 才能培养出吃苦耐劳、懂技术的专业人才。

成绩评定改革

经过改革, 我校目前《土壤肥料学》成绩评定比重为平时成绩占20%, 实验成绩占20%, 生产实习成绩占10%, 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分作业、小测验两部分, 每学完一章, 将本章知识要点布置在作业中, 小测验则主要是相关课堂讲授重点的随堂测验。实验课部分, 笔者针对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情况进行了改革, 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具体办法是, 对每个实验小组每次实到人数、仪器用具使用情况、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制作成卡片, 每组每次实验填写一张卡片, 实验完毕后, 教师检查仪器用具清洗干净与否、损坏情况、实验结果精确度, 在卡片上签字, 给出小组分数, 然后每人交一份实验报告, 以小组分数和实验报告分数作为本次实验成绩。生产实习成绩由带实习的教师或生产部门负责人视学生的劳动表现和操作能力评定。期末闭卷考试内容包括概念、原理、思考题、实验内容和计算题等, 题量和难度适中、覆盖面广。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淮阴农业学校.土壤肥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2]金为民.土壤肥料[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土壤肥料学实习报告 篇5

姓名:熊涛

学号:200913020113

所在:生命科学学院 农学 09101指导老师:郭春秋

实习地点:常德周边地区实习时间:2011-6-25----2011-6-27

1.实习目的本课程被称为土壤肥料学,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意义重大,它主要针对各地土壤性质的不同,来计划种植何种农作物及对地施肥,在课堂上老师主要讲解了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还有土壤的基本性状及土壤肥力。就土壤的物质组成而言,我们在课堂上就了解到其中有豫让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与土壤酶、土壤胶体和土壤溶液、在其中又以土壤矿物质讲解最为深刻,因为老师讲解到了它的来源、组成、性质、及其改良方法。在实习后,我们必须学会野外观察地形、地貌、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岩石、母质、土壤等的方法和技巧。而且要掌握野外土壤速测的基本技巧和技能。其中就包括目测、手测、简易工具和试剂测量。识别并掌握湖南省几种主要的旱地土壤类型以及山地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比如实习中看到的紫色砂页岩及红壤等。还要学会野外始土、辨土、评土以及土壤标本采集。

2.实习计划及组织

本次实习分三次进行,以三天的时间去三个不同的地点。第一天早上8点从系门口出发到了慈利,傍晚时分回到学校。第二天早上8点从系门口出发到了德山,傍晚回到学校。第三天早上8点半从系门口出发到了太阳山,由于该地貌属于垂直分布,整片山都是红壤,除了半山腰有一点点页岩,所以在体力不支下,下午回到了学校。

3.实习方式

实习老师通过仔细认真地实地考察以及以往实习经验确立实习路线与地点。每次到达实习地点后,老师会讲解实习目的、任务、内容等及安全问题。

同学们各自利用老师提供的课件、网络进行资料查找,以及查阅大一所学的关于土壤与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教材及课堂笔记,大家经过实地测定时按照实习老师教授的观察方法操作实习。

实习过程对常德周边地区桃园、花岩溪、太阳山等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实地调查、实地访问。实习中尽量让每位同学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及感受,让每位同学能实实在在学到这方面的实习学习,以便以后同学们能够自己独立学会这方面的调查工作,使同学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实习课程完成后,同学们应按照老师的要求独立进行总结及完成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

4.实习内容

考察点一:陬市附近

紫色砂页岩:

特点:又名紫色土壤,其特点有很多:“见风消”说的就是紫色砂页岩易风化,但是物理风化快,化学风化慢。物理风化导致初育土始终不能形成完整的剖面,风化一层就脱落一层,土层很薄,且易碎,故该地域水土流失严重,保水,蓄水力弱。化学风化快就致使土壤保持母岩特性非常强烈,故其土壤、母岩、母质颜色几乎相同,化学成分也差不多。由此可见,母岩对其影响最大。

分布规律及肥力水平: 紫色砂页岩是一种区域性土壤,它零星分布,但也有少量分布比较集中,如四川。其肥力水平比较高,有机质少,矿物质P、K丰富,N素缺乏。

利用现状与补救措施: 适种性广,现主要种植粮棉油等经济作物,产量较高。有句顺口溜这样讲“天晴一把刀,落雨一锅糟”恰是紫色砂页岩的真实写照。说的就是该土壤结

构疏松,蓄水,保水力差,容易流失,由此造成的生态性灾难、农业减产失收等严重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针对此加以合理利用土地,禁止滥砍滥伐,盲目毁林开荒等。还有就是对其肥力的补救措施就是适时适量的补加N肥。

考察点二:热市附近

石灰岩:

特征:黏酸瘦板浅是石灰岩最典型的特点,它是沉积岩的一种,其矿物成分主要为方

解石,一般呈灰色或白色,如含杂质较多可呈深色。其特征为:有致密状、结晶粒状、生物碎屑等结构,性脆,主要矿物为方解石(CaCO3)遇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泡。含有Fe、Al,但SiO2几乎没有。石灰岩母质可以发育成红壤,因此具有红壤的一般特性,高温高湿,酸性,有粘性。土层浅薄,水土流失较严重。

分布规律与肥力水平:中国石灰石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中国是世界上石灰岩矿资源丰

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石灰石主要分布陕西、安徽省、广西自治区、四川、重庆、山东、河北、河南、广东、辽宁、湖南、湖北、黑龙江、浙江、江苏、贵州、江西、云南、福建、山西、新疆、吉林、内蒙古、青海、甘肃、北京、宁夏、海南、西藏、天津等。可是其养分缺乏

利用现状和改良措施: 现种植一些以玉米、花生、红薯、马尾松等偏酸性植物为主。

对其的改良措施应主要放在防止其水土的流失与及时适时适量补充养分

考察点三:河洑附近

冲积土: 特征: 又名潮土,夜间返潮从它的剖面我们可以看到其沙黏相间的分层,这是因为季

节性的水流冲击影响而成,水流凶猛时沙多,水流缓时沙少,这样反反复复就有了这样的分层,而且它具有流水分选的作用。它属于河漫滩相沉积,具有明显的河床相沉积与河漫滩相沉积的二元结构,而且尚没有脱离河流泛滥的冲积物覆盖的影响,表土层有明显的近期薄层沉积层理。生物作用极弱,基本无有机质表聚现象。地下潜水埋深变化可周期性影响底土,而具有潴育化过程。

分布规律与肥力水平:冲积土是一种泛成性土壤,呈带状分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河

流泛滥地、冲积平原、三角洲,以及滨湖、滨海的低平地区。地面平坦。一般成土时间较短,发育层次不明显,土壤肥力较高。比紫土的肥力效果还好。

利用现状与改良: 冲积土的适种性很广,多以种水稻、甘蔗、南瓜、白杨树和粮棉油

等经济作物为主。由于冲积土尚未脱离河水泛滥影响,地下水位高,有的尚有盐化、沼泽化威胁。应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采取不同的利用改良方式,合理利用这一良好的土壤资源。(l)河滩草场者,应建立自然草场轮牧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土壤资源,而且要维护河道沿岸的引水卫生。(2)在河漫滩较宽阔的地区。可修堤筑坝,防止洪水淹没,建立排灌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平整土地,建立河滩地农业区。(3)在保证汛期行洪的条

件下,加强农业技术措施,合理配置农、林、牧,培肥土壤,争取汛期前的一季好收成。

(4)一般土壤质地较粗的河漫滩,在不影响行洪的条件下可以选植河滩片林,既可保护河岸,又可改良生态环境。在北京及河北燕山山区,有利用河谷卵石滩种稻“挂淤”而改良为良好土壤的实例者不少。

考察点四:河洑附近

红壤:

特点:由第四纪冰川时期红色黏土母质发育形成,距今200-300万年,首先是冰水混合物,然后就是冰往地势较低的地方走,接着泥沙被带走,其能把山体磨平,石头磨碎,最后经过长距离的搬运石头被磨光滑成鹅卵石沉到底部,是一种冰川的沉积物。主要成土过程:

(1)、脱硅富Fe、Al化作用: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

3、Al(OH)3。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由于Fe(OH)

3、Al(OH)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

3、Al(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是红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Al的层次。

(2)腐质化作用:

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

分布特点及肥力水平: 红壤地区雨量大,降雨集中,有时一次降雨可高达200-300毫米以上,当地面覆盖差时,暴雨就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

利用现状与改良措施: 现种有油桐树、马尾松、樟树、商路等作物。红壤改良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平整土地、客土掺砂、加强水利建设、增加红壤有机质含量、科学施肥、施用石灰、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等。可以增施氮、磷、钾等矿质肥料,氮肥宜用粒状或球状深施,磷肥宜与有机肥混合制成颗粒肥施用;施用石灰降低红壤酸性;合理耕作;选种适当的作物、林木,种植绿肥是改良红壤的关键措施;旱地改水田,减少水土流失并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提高红壤生产力;保护植被,防治侵蚀,凡坡度大于25°的陡坡应以种树种草为主,小于25°的坡地根据陡缓状况修建宽窄不等的等高梯地或梯田种植。考察点五:太阳山

页岩:

特点:由黏土物质硬化形成的微小颗颗粒易裂碎,很容易分裂成为明显的岩层。粘页岩的一种。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等)外,还含有许多碎屑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和自生矿物(如铁、铝、锰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等)。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是由粘土物质经压实作用、脱水作用、重结晶作用后形成。

5.实习心得与体会:

《土壤肥料学》课程 篇6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S158-4;G7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46

实验实训教学是《土壤肥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习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的基础理论。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林领域的部分传统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弊端逐步突显出来,特别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主导课堂、学生机械操作的实验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是基于对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任务的建构和完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相关理论

1.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体而言,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将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并基于这些任务创设具体、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以引导学生来完成任务[1]。广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并最终完成意义的建构。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结合《土壤肥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具体特征,学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和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利用小组协作和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师设定的关于《土壤肥料学》的各种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获得土壤肥料领域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征

首先,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任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关键环节,教师通过任务有效组织学生需要学习的各种知识和基本技能,构建出一系列极具趣味性的任务[2]。在《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中,教师与学生围绕任务主题展开一系列实验、实训活动。教师首先创设任务情境,提出任务,然后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解决这些任务,最后通过任务评价,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完成意义建构。

其次,在任务驱动的《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师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不仅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展开任务型学习的协调者;他们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内容的进行指导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还要指导学生学法和学习态度,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最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于《土壤肥料学》这种职业教育课程而言,更应进一步保证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目标所决定的。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作为教师布置任务的主要执行者和实施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表现为对上述任务的探索,以及由此引发的自主性学习;第二,趣味性、实用性是任务型教学的重要特征,这种任务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和专业有深厚的渊源关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第四,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实施协作和讨论,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合作意识,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与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中的总体设计

2.1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和行为结果的总体描述,是教学法的基本前提。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能促进教学没目标实现的教学方法就不能称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一切教学活动的都应围绕《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个实验、实训教学活动指导与支配,是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石。对《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整个实训教学的起点。首先,教学目标界定了学生通过实验、实训教学应该达到的水平;其次,教学目标对实验实训教学中学生是否顺利、有效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提供了评价与测量标准。

对《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是学生应懂得土壤肥料学的相关原理和实际工作方法;掌握与之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各种实验与检测方法;掌握实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操作技能。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实际需要查找相关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能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分析任务、提出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上述问题;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和组内成员积极开展交流学习活动。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任务性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实验、实训的兴趣和热情,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塑造学生坚强的毅力和高尚品格。

2.2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任务驱动型教学活动实施前,首先要对了解和分析学习者的特征,也就是学习者的起点、认知特征、学习风格和动机等。在《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活动中,实验实训教学目标和效果均需要通过学习者参与实验实训教学活动中展现出来,因此,必须要认真分析学习者的特征。

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从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可以进行较为复杂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是人格危机最为复杂也最多的时期。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在智能结构方面亦有显著的区别,属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其形象思维特点更为突出,其作为中学阶段的学习“失败者”,渴望成功的心情更为迫切。但通过对学生的走访调查,大多数学生对《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兴趣不高,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的背景知识不扎实,影响到学生进一步学习。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中的实施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教师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出学习任务,并负责提供完成学习所需的学习资料和相关材料,要求学生以学习资源为基础完成预设的任务,教师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学生依据评价结果形成有意义的知识,进而完成意义建构。

3.1 教师活动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指导下,教师在《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中主要工作是:设计任务,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在实验、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制定必要的评价标准,总结评价学生的活动[3]。首先,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具体的教学任务,做好实验实训的有关技能,分析学生的水平和特点,以便因材施教;其次是创设情境,也就是创设与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的学习需求,主要通过多媒体、呈现、模拟场景和问题提出等形式呈现相关场景。最后是提出学习任务、教师讲解示范、巡回指导。

3.2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是任务型教学模式中的核心活动,必须要给予足够重视。首先,在实验实训教学开始前,要求学生在思想、知识和物质上做好充分的预习和准备;其次,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要积极进行操作练习,练就一身過硬的操作本领,同时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最后,在实验实训活动结束后要积极参与评价,完成意义建构,并以实验实训报告和反思的形式呈现出来。

3.3 学习任务设计

在《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习进度,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真实性原则,在设计任务时要尽量创造接近真实的环境,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实际,使学生通过任务解决能够获得实际工作中有用的技能;二是连贯性原则,任务和任务之间要连贯,实施步骤和程序要连贯流畅,学习者通过完成一系列连贯的学习任务,一步步达到教学目标;三是趣味性原则,任务设计要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3.4 教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首先要创建量规,向学生解释清楚评价方式方法,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创建自我测评表,让学生利用其进行学习的自我检查、监控和评价;最后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以期对学生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评价。

3.5 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需要依靠学生的积极努力来实现。在《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当前所学知识的所反映的内在性质和规律,推进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此外,教师要积极利用学习环境创设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4 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提升《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要实现这种促进作用,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断加强课堂设计与管控能力,促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的实施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永杰,冯建成.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0(24):153-154.

[2]丛培丽.探究任务驱动教学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7-48.

[3]王璐.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土壤肥料学》实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22):129.

《土壤肥料学》课程 篇7

土壤肥料学是农学和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专业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文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理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出发, 我们针对土壤肥料学课程的授课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考核考试制度、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改革, 并把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立为校教学改革项目。

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内容分为土壤学和肥料学两部分, 主要介绍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土壤管理, 植物营养和肥料合理施用的基本原理, 无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 以及有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积制、腐熟过程。目的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 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 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 明确土壤、植株和肥料之间的关系, 结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路, 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

土壤圈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的交界面, 不仅关系到人类居住生活的环境质量, 而且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的进步。21世纪的竞争, 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 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 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三农”。我们按照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 立足学以致用, 在教学改革中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突出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与完整性, 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开拓视野、提高整体综合素质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

一以学生为中心, 鼓励创新精神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是开展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在教学中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突出专业特色, 把专业课程教学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强师生交流与沟通,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询问疑难困惑, 通过课内学习、课外网站交流, 增强对教师的信任感, 这种信任感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 几乎全部是教师讲, 学生听, 满堂灌, 学生“被动”学习, 我们结合生活生产实际, 鼓励学生多提问, 多质疑,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主动的配合教师。学生对教师所作的教学方法改革持肯定态度, 同时也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 如部分多媒体课件文字较多, 讲述速度较快。

在土壤肥料学授课过程中,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推荐一些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 如:《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plant and Soil》、《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中国农业科学》、《土壤学报》、《植物营养学报》等杂志期刊, 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对土壤和植物营养英语文献阅读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沿研究领域, 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联系社会热点, 激发创新意识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特别是耕地资源合理利用。我国人多地少, 用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人均耕地面积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耕地资源分布不平衡, 耕地资源质量不高, 土壤沙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 水土流失严重, 耕作层变薄,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土壤污染趋势加大, 土壤退化, 使学生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为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使学生懂得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性, 促使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合当今人类面临的能源、粮食、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使学生明确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代替性, 土壤肥料学同时也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 、全球环境变化、温室气体效应、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国正面临城市化进程加快, 现代化农业的高度集约化的发展阶段, 迫切需要协调人类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十二五”专项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鼓励学生上网查阅相关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关文献、资料。把土壤碳、氮循环与全球环境变化联系起来, 对比不同生态系统:海洋、工业、农田对大气CO2的贡献, 不同土地利用:耕地、林地、草地、废弃地土壤呼吸对温室气体的影响。培养学生严谨精确的学习态度, 目的明确,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革课堂教学, 引导创新思维

土壤肥料学属于专业基础课, 系统性、理论性较强, 如教师单纯传授理论知识, 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失去学习的兴趣, 我们应进行换位思考,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结合生产实际和专业知识, 举一些典型例子, 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传统的“以教师、教材、教室黑板”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我们改变单向、封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行多样、开放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为什么”、“如何理解”、“表现在哪里”, 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适当在课堂上提问,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如给园艺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 由老师给出3个讨论题目, “设施栽培条件下施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设施栽培条件下施肥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和“施肥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列出参考书目和准备讨论的时间, 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在阅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好发言准备, 自由组合成小组,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 上台发言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其它同学可以提问, 由发言的同学或者小组的其它同学上台回答, 最后教师及时归纳总结。这样既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也使学生在逻辑、口语表达、临场应变、团队协作、自学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 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因其音、像、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和方式, 以视听为特色, 提供多感官刺激。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 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来自视觉的占83%, 来自听觉的占11%, 通过图文并茂的PPT课件, 能够全方位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学习, 加快学生理解、接受和获取知识的速度, 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获取的信息量大, 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 下载一些经典课件, 结合当地实际, 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发散性、创新性思维。

四加强实践环节, 培养创新能力

杨叔子强调“创新源于实践”。土壤肥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实践环节较强的课程, 其实验教学内容占整个课程教学学时的1/3, 加强和改进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对学习和掌握基本技能操作, 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奠定了基础。可在实验教学中, 一些学生忽视实验、疏于动手, 被动上实验课, 没真正动手操作,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试剂的配制、动手操作, 与化学、植物生理生化等学科综合考虑, 选定了一些必做实验, 如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土壤质地测定、土壤有机质测定、植物缺素症的观察及作物营养诊断等, 除必做试验外, 学生可选作1项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

结合我校的学生社会实践项目, 发动学生在假期放假期间对家乡的土壤、作物的施肥情况进行调查, 作物栽培的土壤环境如何, 施用何种肥料, 施用肥料的时间、用量, 这些都需要土壤分析测试工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启发学生, 通过观察、思考后提出新问题、新想法,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 分析解决所发现问题的能力。

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 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某一个细节问题深入研究, 实现“小题大做”,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从传统的验证性试验逐步转换到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试验, 体现“在新试验体系的走向、试验内容和试验方法改革上加强研究和实践,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实验”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 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师全过程的指导中应当重点关注指导学生如何做研究、做学问, 并注重心理辅导, 尊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和潜力。这种孜孜不倦地探索学习过程, 对于参与其中的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

综上所述,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本文从重视人的因素, 发展人的智慧, 树立以人为本、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询问疑难困惑,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出发。改革课堂教学, 运用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就与学科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开展讨论, 加强实践,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俊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 :56-58.

[2]梁红, 宋国利.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0) :177-178.

[3]刘爱红.浅谈多元化毕业设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1) :137-139.

《土壤肥料学》课程 篇8

1 民族自豪,爱我中华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国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及南部还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广阔水域,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养育了中华民族儿女。我国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地区在北温带,比较适宜人类居住。东部海洋带来了丰富的降水,从东南向西北出现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及干旱景观。地形上,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5种地貌类型齐全。多种地貌类型与多种温度带的结合造就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是具有高度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而《管子·地员篇》中有丰富的植物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知识,是我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都江堰水利枢纽等都是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重要起源地之一。起源于中国的农作物有粟、稷(黍子)、水稻、荞麦;豆类有大豆、毛黄豆;蔬菜有白菜、萝卜;果树有桃、杏、李、梨、柑桔、荔枝等。中国是最早饲养猪、鸡、鸭、马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用杂交方法培育骡的国家。现在我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仍居世界前列,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世界享有声誉。通过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学生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决心。

2 基本国策,建设中华

一个国家的基本国策是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的,是发展本国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基本政策、策略。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显著,生产力水平不高,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过多的人口不仅带来就业压力,还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长久治安。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的基础,而耕地是土地的精华部分。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无论何时都是头等大事。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虽然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过剩,但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粮食产量和需求之间的差距还很大,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作保障。因此,“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另一项基本国策。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4]。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中需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稳定的基本国策,一百年不动摇。教学中,加强国情国策教育,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从而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3 忧国忧民,情系中华

在忧患意识教育中,必须实事求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介绍我国国情。一是必须强调“人均意识”。尽管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我国人口为世界最多,各种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后列。如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3位,人均只有世界的1/3;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人均只有世界的1/4;水资源居世界第6位,人均为世界的1/4;探明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3位,人均仅及世界的3/5。因此,教学中不仅应展现资源总量丰富的一面,更要展现人均占有量不足的一面。二是必须强调我国自然环境中仍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如我国土地资源中,65%面积是山区。山区地形崎岖,土层薄,易产生水土流失、泥石流和地震等各种地质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2008年四川发生8.0级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经黄河输入海洋的泥沙每年达16亿吨,带走了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养分。我国东部季风影响明显,恶劣的气候影响农业生产,如北方的沙尘暴与干旱、南方的台风与洪水。这些不利条件既妨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给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也带来极大不便。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和2008年冰冻雪灾都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三是必须强调我国仍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综合国力不够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后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存在巨大差距,我国依然是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现在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高消费”、“铺张浪费”的行为是和这个初级阶段的国情不符的,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4 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农业生产的本质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农畜产品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的各种措施在于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因此这些资源环境的变化,将会影响和制约农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措施,导致了全球“温室效应”和“酸雨”危害。“温室效应”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温度持续升高的现象。其结果是,两极与高山地区冰雪逐渐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使得沿海地区大量农田和一些城市将被淹没。据有关专家研究,土壤微生物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是工业生产排放量的数倍。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大力推行“免耕”技术,减少对土壤的干扰作用,以减少土壤中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我国正在转变传统观念,由“精耕细作”向“免耕”技术发展。如果土壤中能保持较多的有机质含量,不但可减少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数量,还具有改良土壤结构、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土壤缓冲性、改善农产品品质等多种功能。因此,农业生产中应鼓励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倡秸秆和人畜粪便还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温室效应”还会导致荒漠化面积扩大和水旱灾害增多。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千米;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千米的速度增长。因此,减缓“温室效应”是人类必须解决好的首要环境问题。当大气中的降水pH值小于5.65时为“酸雨”,主要是燃煤时产生的二氧化硫与燃石油时产生的二氧化氮排放至大气中,与空气中水汽结合成硫酸与硝酸降落地面。“酸雨、酸雾”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还会酸化土壤和水体,导致农作物减产和鱼虾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我国有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因此,开源节流,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沼气和核能等清洁能源将是人类努力的方向。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农业,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建立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优越之地。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占64.6%,目前农业用水利用率为45%,而节水先进国家达70%~80%。我国水体污染严重,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座处于缺水状态,其中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由于水资源紧张,不少地区应用污水灌溉,不但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土壤肥力,污染物质如重金属(铅、镉、汞、铜等)被作物吸收,影响食品安全,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长期慢性中毒可致人死亡。因此,必须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如喷灌、滴灌、渗灌、地膜覆盖等以减少水分蒸发,同时培育产量高且耐旱能力强的农作物品种。节约用水、合理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体污染将是我国农业用水的关键。

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土生万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土壤流失和土壤质量退化将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壤流失表现为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由于人类不合理垦殖,植被遭到破坏,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肥沃的表土层离开原地,使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北方的土地荒漠化占国土面积的1/3,西南方地区的土地石漠化比较严重,如贵州石漠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2%。人类不合理的农事活动,如不合理的灌溉措施,大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施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土壤污染等,使土壤性质发生变化,质量下降,生产能力降低。贫瘠的土壤上难以产出足够食物以维持全国人民的生存。因此,保护土壤资源,促进土壤健康,研究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挑战。

农业生产需依赖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近50年来,兽类灭绝了近40种。近100年来,物种灭绝的速度超出其自然灭绝率的1 000倍,而且这种速度仍有增无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意味着人类可利用的种质资源(基因)越来越少,必将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每个公民必须自觉保护各种珍稀物种,同时制订各种保护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197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教学中实事求是地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个中国”的实质内涵,以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促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建设祖国的远大目标。

5 热爱家乡,报效祖国

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祖国是由许许多多的家乡所组成。家乡是学生最为熟悉、最有感情的地理环境。在教学中,热爱家乡教育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一是理论上引导,利用家乡优势增强自豪感。如山东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因自然条件优越,又具有悠久历史,齐鲁大地上的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养殖和管理等农业实践经验。山东优越的自然条件还形成了一些名优特产,如烟台红富士苹果、莱阳仕梨、维县萝卜、章丘大葱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大棚蔬菜蓬勃发展,寿光市发展成为全国有名的“蔬菜之乡”,汇聚了世界许多优良蔬菜品种,所产蔬菜畅销全国,远销国外。每年5月举办“世界蔬菜博览会”,同时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二是加强对家乡生产实践调查。如指导学生调查:(1)自己家乡人民在利用光、热、水、土资源过程中具有哪些经验?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2)当地农业用水方式有哪些?施肥种类和方式有哪些?是否合理?应如何改进?(3)当地的农业废弃物有多少?是否合理资源化利用?效果如何?(4)家乡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时,是否做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如果没有,应如何解决?等情况,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解决家乡实际问题。三是加强培养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能力。利用假期,指导学生到各自家乡取回代表性土样,实验课时分析测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磷、钾、硼等含量,对照全国的分级标准以判断丰缺状况,指导家乡人民进行土壤改良、测土配方和平衡施肥,以提高养分资源的利用率。通过热爱家乡教育,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感到亲切,更加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产生服务自己家乡的思想情感。通过热爱家乡教育,可引导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回到家乡,服务家乡,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促进家乡经济腾飞,努力建设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农村。

6 科学发展,振兴中华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5]。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只有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13亿人口中有9亿分布在农村。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重视“三农”问题。如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减免征收土地税,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和生命科学技术以推动农业发展。结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到艰苦的地方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并鼓励农民工返乡,回家乡创业。这些良好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进步,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阶段,由于现代农业以高能耗、高投入和高产出为特点,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生态农业模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并积极向生态农业推进。国家提倡退耕还林、还牧,严禁陡坡开垦,大力植树造林种草。每年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号召全民族积极参与到绿化祖国活动中。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且分布较均匀,才能对保障农业的高产、稳产发挥巨大作用。而我国目前森林覆盖率只有14%,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等地,因此绿化任务十分艰巨。我国正积极探索各种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途径和方法,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正积极研制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减少对食物和水体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大力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以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上述措施,可有力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一种资源得到合理开发,环境得到保护和社会稳定的发展。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多种多样,生产力水平多层次,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与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东部及城市地区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而西部及广大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根据我国国情现况,党中央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 结语

国情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应根据土壤肥料学科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进行国情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摘要:国情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土壤肥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中农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加强民族自豪感、基本国策、忧患意识、环境保护、热爱家乡和科学发展观等国情知识的教育,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为国家培养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情教育,土壤肥料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忆非.试论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国情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75-76.

[2]张富强,梁超.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J].科协论坛,2007(7):210-211.

[3]符庆明.关于加强对大学生基本国情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4-5.

[4]张全景,庞英,马敬杰.从“三农”问题视角解读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22-24.

土壤肥料课程技能训练项目的研究 篇9

1 土壤肥料课程技能训练项目研究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是以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1]。因此, 根据土壤肥料课程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以实验实践教学为主, 将理论教学融合于实践教学中, 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 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因此, 该研究试图通过对土壤肥料课程技能训练项目的研究, 探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掌握的土壤肥料实践技能, 建立技能训练册及必要的考核方法, 以提高技能训练的效果, 更快、更好地提高土壤肥料教学效果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2 技能训练项目的开发

实训项目的确定应根据种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并符合对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另外还要根据农时季节及黑龙江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的具体条件进行设置。在此基础上,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土壤肥料课程的开发, 充分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觉性及能动性, 通过反复实践, 研究开发出实训项目, 包括土壤样品采集、土壤质地测定、有机质测定、土壤水分测定、土壤pH测定、土壤中养分含量的测定、肥料中养分含量测定、化肥鉴定技术以及施肥量估算。

3 技能训练项目的实施效果

3.1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能训练强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 通过操作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 发挥想象及创造性,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实践, 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 在训练过程中, 提高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3.2 提高学生个人素质

通过对土壤肥料技能训练项目的实施,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黑龙江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进行的肥料配方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中, 通过率达100%, 另外, 训练中也给学生提供了表达思想观点, 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 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语言表达效果及能力上存在的不足, 并通过长期的锻练使学生的综合分析及表达问题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3.3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在技能训练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 深入实践, 广泛收集、整理资料, 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 及时进行修正和更新, 在此反复过程, 使得教师的教学、科研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4 技能训练的改进措施

4.1 普遍提高教师技能训练及教学能力

技能训练和以往教学相比, 在教学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假期参加各类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 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 提高实践能力[3]。对于缺乏技能训练经验的教师, 可以由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一对一, 手把手地传授, 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2 扩大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 只有完备的实习基地才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扩大实训基地, 扩充和完善应用价值和实用性强的实践教学内容, 真正做到与实际工作同步[4]。

4.3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技能训练的工作过程, 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 还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因此学校及各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鼓励教师到一线收集典型技能训练项目, 广泛传授新型教学手段, 如课件制作技术以及多媒体的运用等知识。

5 结论

土壤肥料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 通过各种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以及实训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对于土壤肥料专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林斌.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运行机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5.

[2]邱文林, 徐运清.《土坡肥料学》实脸教学改革与实践[J].孝感学院学报, 2002 (12) :95-96.

[3]郝建平, 王成涛.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6 (3) :11-15.

《土壤肥料学》课程 篇10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教学改革

《土壤肥料学》是农业院校农学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讲授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土壤和肥料的有关知识与应用技能, 是农学、园艺、植保、气象等专业的本、专科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土壤肥料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大农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 TO和世界农业的发展, 其重要性尤为突出。但是, 现行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单一化和教与学分离”的教学方法, 从发展的学生智能和与国际接轨的角度去审视, 存在诸多的缺陷。

应用网络教学对《土壤肥料学》教学的改革, 目的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冲破其旧的教学法束缚,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提高获取国内外信息的意识, 从而适应目前新形势下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网络教学模式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 通过网络传递信息的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 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 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网络教学产生的背景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对教育观念、手段和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国外网络教学起歩较早, 相关的研究也很多。1993年9月, 美国首次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 其目的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的积极反应, 许多政府相继制订了推荐本国IT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在2004-2005年度, 美国的网络教育渗透了各类高等院校各个层次的学习中, 有近233万学生至少一门在线课程。2007年发布的报告中指出, 目前美国开展网络教育的高校已超过了其高等院校总数的三分之二。

国内网络教学起步较晚, 直到目前, 普通高校的网络教学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相关的研究也不是很多。我国网络教学的进程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 教育部决定在五所大学的附属中学进行中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工作。这是我国计算机教育历程的开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 进入了一个以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和教育系统迅速普及的发展阶段, 网络教学成为了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我国网络教学基础建设开始提速。目前我国实施的网络教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普通高校所属的网络教育学院为主体的网络教学体系, 这些网络教育学院不管是在招生、教学、考核方式还是在学位证书的发放方面都独立和不同于其所属的母体高校 (这种模式也叫网络教育的分离模式) ;另一种则是将网络教学作为传统大学教育中课堂面授教学的辅助手段及课堂延伸。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多采用后者。

二、网络教学的优缺点

网络教学的出现带来了课堂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 这些特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 使学生能都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网络教学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 网络教学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环境创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 使得课堂上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 教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 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 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加入, 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 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 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 网络教学的交互性, 给学生带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可能, 有利于因材施教。

然而, 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的是一种“物化”的、“虚拟化”的学习情境, 计算机代替了教师, E-m ail、BBS等通信手段和通信方式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流。网络在表面上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 却也容易使人的心越来越疏远, 情感越来越淡漠。因此, 网络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从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的角度, 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网络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问题及阻碍网络教学顺利开展的因素。

另外, 教师对开展网络教学的态度, 教师是否具备成功幵展网络教学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着网络教学的顺利进行。目前普通高校的教师大多习惯和擅长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 网络教学的这种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对自己角色的认识从根本上影响了网络教学的效果甚至成败;同时, 普通高校教师也缺乏网络教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特别是网络应用技能, 因此在从事网络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此外, 从学校层面来看,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无论是从对网络教学的重视程度, 还是对教师从事网络教学的管理和激励制度、支持服务方面都有待改进和完善。

三、目前土壤肥料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等农业院校开始实施“宽口径”的培养模式, 即要求在校期间增加基础课教学内容, 又要扩大知识面, 《土壤肥料学》课程学时数越来越少, 从64学时压缩到了56学时。如何在有效的课时内完成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任务, 同时还要增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是目前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土壤肥料学内容特殊, 概念众多且难以理解, 导致了它在很多学生眼里, 是一门枯燥而又难学的学科。在传统课堂上, 土壤肥料学知识的传授, 大部分都是用语言描述, 有些内容可以用实验来重现客观过程, 但有些实验操作起来受很多因素的限制, 学生理解起来十分不容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课堂上很多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 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堂信息。但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课堂节奏很快, 往往是学生在忙于记录时, 错过了很多重要的思想, 或者还没有记完老师就已经把内容更新了。虽然在课后可以让学生将多媒体课件拷贝到家中的电脑上演示, 但多媒体课件, 往往内容固定, 尽管具有一定的交互性, 但提供的结果还是封闭的, 选项是有限的, 对于好奇心强的学生或基础十分薄弱的学生来说还是不能满足需要, 甚至部分学生因为有多媒体课件而在课堂上根本不动脑、不思考。利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特性可有效地改变这些。网络教学提供了培养学生们学习土壤肥料学兴趣的机会。

网络教学网站提供的素材丰富, 能通过直观的图示、音频素材、视频素材、CA I课件诠释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 另外由于网络有更好的互动性, 链接性, 更新便捷等, 会使学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 最终形成稳定的兴趣。然而目前一些《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 多是为建设国家精品课程而设立的, 数量很多, 但精品较少, 存在问题较多。如浏览器浏览不全面, 试题死板, 缺少和学生互动的环节。网络教学的功能往往被扭曲, 变成了教师只是网络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 而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现在大多数教师在网络平台上上传的内容主要是教学课件、word文档以及少部分视频, 一般只会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探讨、回答学生问题、布置和提交作业。有的教师只是使用网络平台上传一些简单的W ord文档等, 学生在网络平台中也只是安静地自己学习。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培训很少, 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由于理论和方法的欠缺, 无法顺利开展网络教学。学生长期接受应试教育, 习惯依赖教师, 不愿意接受自主学习, 对研究性学习和团队学习都不适应, 不愿意在网络教学上花时间。有的学生在利用系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甚至有的学生上网后只是去玩游戏或者看电影等。

综上所述,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土壤肥料学》的兴趣和热情。当前, 很多高校的校园网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建成, 并实现了校园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的高速联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土壤肥料学》教学模式必须有重大变革, 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网络教学模式将更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秀红.高校网络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问题[A].西南大学, 2010.4.

[2]陈兰萍.网络教学中的学生作业与情感交流[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10 (237) :55-57.

[3]罗智慧.普通高校教师网络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南京高校为对象[A].南京大学, 2012.5.

[4]蒋东兴, 张继才, 罗念龙.髙校网络教学现状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 2004, (9) :44-46.

[5]房莉, 余健.对土壤地理学传统教学方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31) :99-100.

[6]谢英荷, 洪坚平等.提高土壤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2 (1) :169-171.

上一篇:二手物品交易下一篇:电子信息专业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