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盆地

2024-05-19

焉耆盆地(精选四篇)

焉耆盆地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设在新疆巴州焉耆水源地管理处灌溉试验站,位于新疆南北疆气候交错带焉耆盆地,地理位置为东经86°28′69",北纬42°0′55",海拔约为1 047 m。试验区年平均气温在7.3~9.6℃,年平均降水量79.8 mm,年平均无霜期186 d;≥10℃的活动积温3 242~3 837℃,极端最高气温为38.8℃,极端最低气温为-35.2℃,年平均大于35℃的高温天数为3 d,最热月平均气温23.2℃,历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4.8℃;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年日照时数达2 561~3 340 h,为全国日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质地为下潮灰潮土,p H值8.5。

1.2 试验材料

供试番茄品种为石番15号。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为大田滴灌试验,在农渠距离地头110 m处修建砖混结构蓄水池。试验地总面积2.17 hm2,分为4个滴灌区,各滴灌区面积分别为5 493.36、5 493.36、5 693.36、4 986.69m2。每个滴灌区由1条支管控制滴水,选用边缝式滴灌带,在进口处安装滴灌系统的首端,主要包括水压表、水量计量表、过滤器和施肥装置,使用潜水泵供水,设8个滴灌处理,大试验小样本,不设重复,全部为单毛管滴灌,各处理的灌溉方案如表1、表2所示。

1.4 试验实施

试验于2009年4月初育苗,4月23日移栽定植,定植后追施尿素75 kg/hm2、磷酸二铵180 kg/hm2、三料磷120kg/hm2、三元复合肥225 kg/hm2,施深26 cm。整个生育期追施氮肥2次,分别在开花期和结果盛期进行,成熟收获时各滴灌小区单独计产。

1.5 测定方法

土壤水分测定采用烘干法,每小区设3点,在每次灌水前及灌水结束1 d后,取土深度为1 m,每隔20 cm测定土壤含水量。作物实际耗水量根据《灌溉试验规范》(SL13-90)规定,用水量平衡法计算确定[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滴灌定额对工业番茄产量和耗水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同滴灌处理间工业番茄产量和耗水量差异明显,其中滴灌次数对产量和实际耗水量影响显著,全生育期滴水14次的产量和耗水量明显高于滴水12次,同时产量和耗水量都随着灌水定额增大、次数增加逐渐增高,工业番茄全生育期耗水量均大于灌溉量,滴灌量越大,滴灌次数越多,工业番茄耗水量越大。表明工业番茄生长过程中对土壤储备水有一定的消耗,滴灌次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但当灌水定额达到4 500 m3/hm2时,产量却呈降低趋势。对工业番茄不同滴灌处理产量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各滴灌处理间工业番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滴灌次数为14次的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工业番茄产量显著高于滴灌次数为12次的处理E、处理F、处理G、处理H,滴灌次数为14次的处理平均产量达到了178 543.5 kg/hm2,其中灌溉定额为3 900m3/hm2的处理C产量最高,为181 280 kg/hm2,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平均产量比处理E、处理F、处理G、处理H增加了41.5%,各滴灌处理的平均产量超过150 t/hm2,显著高于焉耆盆地2008年当地工业番茄平均产量90 t/hm2[4]。

2.2 焉耆盆地滴灌条件下节水灌溉制度的优化

节水农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5],采用滴灌技术,节水效果显著,在减少灌溉量同时能有效提高土壤水的利用效率,降低总耗水量[6]。由表4可知,工业番茄不同滴灌处理间灌水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与滴灌次数呈正相关;在相同灌水量条件下,滴灌次数为14次的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明显高于灌次数为12次处理E、处理F、处理G、处理H,随滴灌次数和灌水量的变化灌水利用效率表现为处理A>处理B>处理E>处理C>处理F>处理D>处理G>处理H,说明处理B是兼顾高产和节水的最佳灌溉方式。分析整个生育期不同生育期内灌水定额和滴水次数对产量和灌水利用效率的影响可知,在工业番茄秧苗灌定植水后,苗期不宜灌水较多,在植株进入以果实生长为中心后,则再进行多量多次的灌水,可达到高效用水的目的,其中进入果实期后,多次适量滴水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2.3 膜下滴灌的评价

在本试验过程中,采用膜下滴灌技术为业番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水、气、热环境,可使生育期提前,与地面灌相比能有效地实现增产和节水,同时还明显改善了果实的品质。通过2009年在焉耆盆地开展的1年大田试验,发现膜下滴灌技术具备以下优势:一是生长过程中工业番茄对水、肥、药的利用更直接,利用率更高,用少量的水和适量的肥便可获得较高产量,增产增收效益明显。二是省去了斗渠、农渠、毛渠,提高土地利用率,灌溉均匀,土壤不易板结,田间杂草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田间灌水的劳动量和生产成本。三是有效杜绝深层渗漏损失,将水通过滴灌系统一滴一滴向有限的土壤空间供水,仅在作物根区进行局部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四是有效调节根系活动层土壤温度和水分状况,促使地温变化比较平稳,生育前期具有明显的增温作用,加快生育进程,能有效抵抗低温带来的不利影响,夏季地温过高时可降低土温,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五是有很好的洗盐压碱作用,在滴水补墒的同时水分纵横向运动强,在淡化的湿润区内为根系创造低盐环境,有利于植株生长和发育。

3 结论与讨论

在大田滴灌条件下,焉耆盆地滴灌灌溉定额应控制在3 000~4 000 m3/hm2,相同灌溉量下滴灌次数为14次的处理产量和灌水利用效率明显高。因此,滴灌量可根据当地河流来水量的多少加以增减,同时增加滴水次数对滴灌工业番茄增产节水较为有利。工业番茄苗期需水量相对少,此期主要是减少棵间蒸发,促进根系发育,适度控制灌水,应少量少滴;进入果实期后需水量大,植株营养和生殖生长并进,新陈代谢快,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宜增加灌水量,采取少量多滴方式,以利于产量形成;进入成熟期后工业番茄生长缓慢,相对需水量减小,但为增加产量也应多次适量的滴水。在新疆焉耆盆地开展滴灌技术尤其是膜下滴灌技术,既能有效地缓解用水矛盾,又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节水增产措施,应大力推广应用和发展。

摘要:在大田滴灌条件下,研究了工业番茄滴灌节水制度以及2009年焉耆盆地工业番茄膜下滴灌的增产优势。结果表明,焉耆盆地工业番茄滴灌的节水作用明显,增产效果显著,各滴灌处理平均产量达150t/hm2以上;不同的灌溉定额和滴灌次数显著影响产量,滴灌次数增加,产量也增加,但当灌溉定额增加至4500m3/hm2时,产量呈降低的趋势;焉耆盆地工业番茄兼顾高产和节水的滴灌最佳灌溉方案为滴灌次数14次、灌水定额为3300m3/hm2。

关键词:焉耆盆地,工业番茄,膜下滴灌

参考文献

[1]曹杰,张静.番茄机械化采收的发展[J].中国农机化,2003(1):45-47.

[2]张若字,坎杂,江英兰,等.农业机器人在新疆兵团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瞻[J].农机化研究,2006(9):29-32.

[3]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4.

[4]蒋梅,彭超,热孜完古丽·阿不都热合曼.焉耆盆地新推广的三种工业番茄栽培模式[J].新疆农业科技,2008(6):45.

[5]山仑,陈培元.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新疆焉耆盆地盐渍土成因及防治措施 篇2

1. 盐渍土形成原因

焉耆盆地中心岩性多为黏性土和粉、细砂, 含盐性质绝大部分属氯盐渍土和硫酸盐渍土, 部分属碳酸盐渍土.它们的形成主要由于大量引水灌溉和渠系渗透, 造成该地区潜水水位逐年抬高, 在强烈蒸发作用下, 使土壤普遍次生盐渍化, 其面积占总面积的47%以上。该地区地下水位埋深0.8米~1.2米, 强烈蒸发使水中盐分沿毛细管上升聚集地表, 潜水的这种排泄方式是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因素。由此可见, 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是地下水埋深, 只有降低潜水位, 切断毛细水作用, 才能消除地层的次生盐渍化现象。

2. 盐渍土的危害性

盐渍土中的盐分迁移主要在水中进行, 根据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 土中盐分可分为 (1) 易溶盐:以岩盐、芒硝、苏打碱为主 (NaCl, MgCl2, CaCl2, NaSO4, N a2CO3, NaHCO3) ; (2) 中溶盐:以石膏为主, (CaSO4·2H2O) ; (3) 难溶盐:以石灰石为主 (CaCO3) 总的来说, 氯盐的溶解度最大, 硫酸盐次之, 碳酸盐最小。钙的硫酸盐, 特别是钙镁的盐酸盐, 溶解度最小。

2.1 土的溶陷

盐渍土中有可溶盐和存在负孔隙压力, 在天然状态下, 压缩性较低, 但一旦遇到水的作用, 可溶盐类和负孔隙压力消失, 压缩性骤然增高, 孔隙比增大, 从而在自重, 流水或外荷载作用下引起土体结构破坏, 导致地基承载力降低。

2.2 翻浆

水、温度、盐分等因素导致盐渍土液相含量的增加, 抗剪强度的降低, 从而使地基软化, 是盐渍土翻浆的重要内因。当土中氯盐渍土含量高时, 由于氯盐具有强烈的吸湿性和保湿性, 使得土体饱水及承载力下降, 在外荷载的作用下形成翻浆。

2.3 盐胀

盐渍土的盐胀主要是由于土中液态或粉状的硫酸钠在外界条件变化 (主要是指温度变化) 时吸收结晶水而产生的体积膨胀所造成的。当温度低于32.4℃时, 硫酸钠便吸水结晶, 体积开始膨胀, 当温度达到32.4℃以上时, 开始脱水, 体积缩小, 随着气温周期性变化, 土体受到反复的膨胀和收缩, 其固有的结构遭到破坏, 导致地基强度降低, 造成对建筑物基础、路面等结构的变形破坏。

2.4 腐蚀性

硫酸盐渍土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当硫酸盐含量超过1%时, 通过物理, 化学作用的破坏水泥水化产物, 使混凝土分化脱落和丧失强度;氯盐, 碳酸盐渍土对钢筋、木材、石料等建筑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作用。

3. 盐渍土地区工程防治措施

3.1化学法采用以盐治盐的方法在基础中加入掺加剂CaCl2, BaCl2等, 效果比较明显:

这种CaCl2, BaCl2溶液在土中起到主要效果: (1) 降低了NaSO4的溶解度; (2) 发生反应生成的BaSO4, CaSO4微溶于水, 性质稳定, 不会对基础造成盐胀病害; (3) 硫酸钠在氯盐中的溶解度随氯盐浓度和盐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当土中Cl-/SO42-含量比值增大到6倍以上时 (这个由试验室土质易溶盐试验得来) , 抑制盐胀的效果最显著。

3.2换土垫层法

把有效盐渍区深度范围内的盐渍土挖掉, 用一定厚度的灰土或非盐渍土回填, 回填土采用重锤击实或强夯法处理, 可以消除基土的湿陷量, 提高其密度及承载力, 降低透水性, 阻挡水流下渗, 同时破坏土的原有毛细结构, 阻隔土中盐分向上运移。焉耆县教苑小区部分住宅楼就采用此方法, 比起其他措施, 不但降低了施工难度, 同时也降低了造价。

3.3对于溶陷性高, 土层厚的基础, 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桩基础, 灰土墩, 混凝土墩基等, 深入到盐渍土临界深度以下。对桩基础采取相应的防腐处理。

3.4当地下水位较深时, 应防止工业及生活用水渗入地基, 以防止盐分运移聚集, 导致盐胀。

参考文献

[1]王大纯, 张人权, 等.水文地址学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5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编写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焉耆盆地 篇3

沉积地层断裂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研究是有效反演断层的形成机制、演化,进而分析断层的分布及其组合规律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位于焉耆盆地博湖坳陷,是一个两翼非对称,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中部向东突出的断-背斜构造(图1)。为焉耆盆地中部的一个主要含油气低隆起区,圈闭面积约3.5~4.9Km[1,2,3]。

该区块断层十分发育。根据断层对宝北构造的形成和破坏作用的大小、控制油气的分布程度以及断层的尺度将断层分为3个级别:一级断层控制背斜的形成展布和油气聚集;二级断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背斜的形成和油气水的分布;三级断层使宝北背斜构造复杂化,并且对油气水分布规律、含油砂体的连通性起着控制作用[3,4,5]。三级断层具有规模小、断距小、延伸距离短,以及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剖面上不易识别的特点。三级断层与二级、一级断层的形成和分布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并受控于二级和一级断层的分布和组合的制约[5]。

因此,三级断层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组合特征对于提高油田注水开发效果、井网调整、完善注采取措施、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区域构造背景,采用三维地震、测井资料解释及钻井岩芯精细观测等多种方法对该区块三级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三级断层的展布规律、组合模式和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 区域构造背景

宝北区块位于塔里木、准噶尔、吐哈三大含油气盆地之间的焉耆盆地(图1)。该盆地是一个存在复杂演化历史的中新生代复合型山间盆地。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和构造演化阶段有着不同的原型盆地和构造格局。宝北区块作为焉耆盆地中的一个构造隆起区,构造演化极为复杂,中生代处于早期伸展,后期挤压,新生代以压扭为主的复杂构造背景下形成[1,2,3]。具有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断层发育、褶皱强烈等特点。

焉耆盆地主要发育近EW向(NWW向)和NW向两组断裂。近EW向断裂为控制盆地隆起和拗陷的主干断裂,规模大、延伸远,贯穿盆地,以南倾为主(图1)[4,6,7]。NW向断裂受近东西向断裂限制,多位于近东西向断裂之间,规模小,为近E W向断裂的从属断裂,具雁列式排列,多与近EW向构造复合,呈反“S”型。近E W向断裂多具有左行走滑压扭性质,NW向断裂多具有右行走滑压扭性质。由于北西向断裂与近东西向断裂构造的交切复合和继承性发展,把焉耆盆地的基底和盖层构造变形表现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菱形格局(图1)。

2 构造演化特征

宝北区块含油层段为早侏罗三工河组陆相湖盆淡水环境中的滨浅湖相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岩性以细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为主,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低孔低渗透轻质低粘油藏。

宝北区块在中生代处于早期伸展,后期挤压,在新生代以压扭为主的复杂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构造演化可分为五个大阶段:

(1)基底形成阶段

该阶段主要分为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阶段和古生代褶皱基底形成阶段。早二叠世末期羌塘陆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由南向北的挤压作用,导致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发生强烈的碰撞造山作用,研究区以及整个博湖拗陷的北凹陷区形成浅变质褶皱基底。

(2)中生代印支期盖层挤压隆升阶段

研究区和整个焉耆盆地在早三叠时处于隆升期,在中三叠处于应力松弛阶段,伸展断陷作用强烈。

(3)中生代燕山期伸展断陷——挤压走滑阶段

早、中侏罗世,研究区、整个盆地区以及塔里木盆地等整个新疆地壳处于伸展构造环境下,焉南断裂和种马断裂具有强烈的左行走滑运动,导致整个苏木构造带断陷湖盆范围不断扩大,沉降速度大于沉积速度,气候温暖湿润,形成了丰富的烃源岩、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侏罗纪末期的燕山运动,导致区域构造应力场由以拉张为主逐渐转变为近北东-南西方向的区域水平挤压作用为主。区内出现强烈的扭压性应力场,导致南北两侧规模较大的北西西向断裂具有不同程度的左行扭动性质。由于基底塑性较强,沉积盖层在逆冲、反向挤压、褶皱以及左行扭动作用下,持续抬升并形成了斜列于北西西向断裂之间、呈北西向展布的扭压性宝北背斜构造的雏形,这种背斜圈闭为油气赋存提供了良好场所。同时,在这一近北东-南西方向的区域水平挤压作用以及区块南北两侧断裂左行扭动作用下,北西向展布的宝北一级断裂以压性为主并具有一定的右行活动,在其上盘形成雁行式排列的三级断裂及背斜构造。

(4)新生代第三纪背冲挤压阶段

老第三纪的背冲挤压:进入新生代后,发生强烈的喜山运动,盆地周围隆升,中心下降,焉耆盆地进入挤压松弛阶段,盆地进入不稳定的坳陷阶段,全面接受了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的第三系沉积。随着第三系不断加厚,侏罗系烃源岩开始重新生烃,燕山期的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开始活化与再建,油气聚集于经喜山运动改造的古构造中。圈闭定型也于这一时期形成,除构造、岩形成了地层削蚀不整合圈闭系列,构成了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成藏期。在背冲断裂系作用下,宝北背斜构造更加复杂,进入同沉积背冲挤压阶段。

新第三纪逆冲挤压阶段:喜山中、晚期(中新世以后)逆断层的逆冲变形更强烈,位移量更大,并冲断上覆地层。除断层上盘变形进一步复杂化外,下盘地层也出现了宽缓褶皱和新的逆冲断层。新出现的逆冲断层与前主逆冲断层的形态类似,均为上陡下缓,并冲断中生界地层,交于主逆冲断层。

(5)新生代第四纪的走滑隆升阶段

第三纪末,焉耆盆地南、北缘山体向盆地作相向逆冲,盆地向南北两侧山体俯冲,盆地明显萎缩。下更新统西域组的砾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和西域组构成的夷平面被抬高,反映现今天山及焉耆盆地强烈隆升。同时,焉耆盆地在第四纪的沉降中心沿盆地长轴方向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迁移。宝浪苏木构造带东西两侧的逆断层在南北双向强烈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应力转换,扭压性质转变为以压扭为主,走滑平移运动在研究区构造变形中已逐渐加强并占主导地位,褶皱区块在东西两侧的压扭断裂的作用下发生走滑隆升。整个焉耆盆地在第四纪强烈的走滑运动作用下最终呈现出现今由近东西向断层和北西向断层所控制的菱形形态。

I—北部凹陷:I1—四十里城向斜带;I2—宝浪苏木背斜构造带;I3—七里铺向斜带;I4—本布图背斜构造带。II—种马场断裂低隆起带。III—南部凹陷:III1—包头湖向斜带;III2—博南鼻状构造带;III3—盐家窝西向斜带;III4—库代力克构造带;III5—盐场构造带;F1—焉南断裂;F2—种马场北-盐家窝东断裂

3 构造几何学特征

3.1 背斜构造形态

宝北区块整体上为北西向展布的正向背斜构造。两翼非对称,北东翼较陡,南西翼相对较缓。在平面上具有哑铃状褶皱形态,褶皱轴迹具有向北东突出的弧形弯曲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段:南东段、北西段和中段。两端相对较宽、中段较窄。这与一般的背斜中间宽、两头窄的情况正好相反。这种哑铃状背斜形态显示了中部受到的挤压作用更加强烈(图2)。其轴线呈向北东突出的弧形,显示出主动力来自南西方向,且推挤作用是不均匀的,即中段的推挤力明显大于两端。

3.2 断层组合规律

断层总体上呈NW-SE走向。平面组合特征,也可以分为南东和北西两段:1)南东段断裂具有明显的右阶雁列组合,显示出南东段具有较强的右行剪切作用;2)北西段以平行组合三级断层为主,断裂与主边界逆冲断层基本平行,略显左阶雁列(图3)。

4 动力学机制分析

整个盆地主要呈长轴为NWW向的菱形。NWW向构造是盆地的主要构造或控制性构造,N W W向逆断裂规模大,延伸远,几乎贯串全盆地,具左行压扭性,控制着坳陷和隆起形态,使得NWW向褶皱呈现南北向坳隆相间排列,表现南北分带性。NWW向逆断裂和褶皱的形成是在由与NWW向接近正交的挤压力,即SSW向的挤压作用下形成的。可以推断,盆地构造变形是由近南北向挤压形成。

自晚侏罗世到早第三纪,阿尔金断裂以西的新疆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盆地还有一组夹持于NWW向断裂带之间的NW向断裂带,具右行压扭性,控制凹陷内部次一级构造的背斜和向斜分布。凹陷内背斜和向斜构造长轴轴向平行于NW向断裂带,呈反“S”形雁列式排列,该变形机制是压扭应力作用的结果。构造变形机制为力源来自于SSW向的压扭作用。

5 结论

宝北区块是在区域近南北向构造应力场背景下而形成的背斜构造。而背斜构造在后期又受到了不均匀挤压作用,使得该背斜构造具有独特的哑铃状形态,继而发育的次级断裂构造的分布和组合规律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摘要:位于新疆焉耆盆地的宝北区块,次级断层十分发育。次级断裂具有规模小、断距小、延伸距离短,以及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剖面不易识别的特点。本文基于区域构造背景,采用三维地震、测井资料解释及钻井岩芯精细观测等多种方法对该区块三级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三级断层的展布规律、组合模式和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该区块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下受到不均匀挤压作用,而具有独特哑铃状形态的背斜构造。继而发育的次级断裂构造的分布规律和性质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NW段为左行走滑剪切模式,SE段为右行走滑剪切模式。其动力学机制为不均匀推挤作用下的横弯双向剪切模式。

关键词:焉耆盆地,断裂,组合模式,动力学

参考文献

[1]郭召杰,张志诚,钱祥麟.塔里木东北缘的一个早中侏罗世拉分盆地—焉耆盆地[J].地学前缘.1995,(2):255-256

[2]袁正文.焉耆盆地构造演化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25(4):33-35

[3]吴富强,陈文礼,曹建康等.对焉耆盆地基底的认识[J].新疆石油地质.1998,19(6):453-457

[4]张永华.焉耆盆地构造样式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J].断块油气田.2000,7(5):8-10

[5]黄郑,孙尚茹,刘斌等.宝北背斜三级断层识别及对油田开发的影响[J].河南石油.2001,15(4):24-27

[6]陈希敏,杨波,曹建康.焉耆盆地含油气碎屑岩储层微裂缝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27(3)

[7]刘新月,余培湘,李方清等.焉耆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32(6):5-8

[8]陶良军,冯兴武,黄青松等.宝浪油田地应力和裂缝特征研究与应用[J].钻采工艺.2001,24(2):25-27

焉耆盆地 篇4

关键词:干旱区,农户灌溉行为,影响因素,Logit回归模型

一、引言

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其资源总量是有限的,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1]焉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 总面积约6000km2, 由于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十分微弱, 盆地干旱少雨, 蒸发强烈, 多年平均降水量66mm, 平均蒸发量1983mm, 属暖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 “荒漠绿洲、灌溉农业”是其显著的特点。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就位于境内, 开都河是流经焉耆盆地的主要河流, 该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33.3×108m3, 是焉耆盆地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

焉耆盆地由于大量的土地开发,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水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 水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 改变农业灌溉方式, 积极推行高效节水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 当地政府通过制定各项优惠政策, 积极推行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节水灌溉面积逐年增加, 到2008年, 焉耆盆地已完成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5.23千公顷, 占盆地耕地面积的21.35%。为了了解和掌握影响干旱区农户灌溉行为选择的因素, 笔者在焉耆盆地对4个县的部分农户就灌溉行为选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笔者2009年对新疆焉耆盆地农户进行的问卷调查。其问卷调查涉及到焉耆盆地的所有县, 即焉耆县、和静县、和硕县和博湖县, 每

个县选择既有节水灌溉又有传统灌溉方式的乡 (镇) 或村作为调查点, 样本农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 由调查员直接入户进行调查。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22份, 调查农户分布情况见表1。

2.样本农户描述性统计分析

(1) 样本农户家庭基本情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少数民族农户占的比例较大, 在本次被调查的222个有效样本农户中, 汉族占45%, 回族占39.6%, 其他少数民族 (维吾尔族和蒙古族) 占15.3%;在被调查对象中, 男性占95.5%, 女性占4.5%;从年龄结构来看, 25岁及以下的占13.5%, 26岁~35岁的占24.8%, 36岁~45岁的占29.7%, 46岁~55岁的占19.8%, 56岁及以上的占12.2%;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 小学及文盲占39.6%, 初中占46.8%, 高中及以上占13.5%。

(2) 样本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及耕地状况。

为了考察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及兼业情况, 笔者选择了农户种植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比重作为衡量指标, 从调查情况来看, 种植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比重在50%及以下的农户占14.4%, 比重在50%~100%之间的农户占24.8%, 比重100%的农户占60.8%;被调查农户耕地面积差异较大, 耕地面积最小的农户只有2亩地, 最大的农户有500亩 (主要是新开荒地) , 平均每户耕地面积34.3亩, 其中:面积在10亩及以下的占14.9%, 面积在11~20亩的占36.9%, 面积在21~30亩的占20.7%, 面积在31~50亩的占19.4%, 面积在51~100亩的占5%, 面积在100亩及以上的占3.2%;样本农户地块相对比较集中, 其中只有1块地的占19.8%, 2块地的占21.6%, 3块地的占27.9%, 4块地的占17.1%, 5块地及以上的占13.5%;由于地块相对比较集中, 有利于统一种植作物, 因此, 有34.8%的农户选择与相邻农户种植同种作物, 有65.2%的农户插花种植。

(3) 样本农户对节水灌溉的认知情况。

关于节水灌溉对农业生产重要程度的认识, 有8.6%的农户认为不重要, 有14.4%的农户认为重要程度一般, 有40.5%的农户认为重要, 有31.1%的农户认为很重要, 有5.4%的农户认为非常重要;关于对目前当地所采用的节水灌溉技术的了解程度, 有34.7%的农户不了解, 有14%的农户听别人说过, 有34.7%的农户了解一些, 有16.7%的农户非常了解;被调查农户之所以对节水灌溉技术的了解程度不高, 是因为技术培训没有跟上, 有90.5%的农户没有参加过节水技术培训, 只有9.5%的农户参加过培训;关于对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是否有风险, 有59%的农户认为没有风险, 有41%的农户认为有风险。

(4) 样本农户对影响灌溉方式选择的经济管理因素的认识情况。

农户灌溉行为的选择除了受农户家庭自身特征和观念的影响外, 农户考虑更多的是经济管理因素, 农户在传统灌溉方式和节水灌溉方式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时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笔者在问卷设计时选择了9个方面的指标供被调查者进行选择, 选择的结果见表2。

三、实证分析

1.方法选择

根据影响农户灌溉行为选择的因素, 笔者以农户是否选择节水灌溉作为因变量y, 以影响农户灌溉行为选择的因素作为自变量X。[2]从而将影响农户灌溉行为选择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农户家庭基本特征因素包括民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收入状况主要是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耕地状况主要是农户家庭承包的耕地面积和地块数;农业种植情况主要指是否与相邻农户连片种植相同作物;对节水灌溉的认知情况主要指农户对节水灌溉重要程度的认识、对节水灌溉技术的了解程度、节水灌溉是否有风险、是否参加过技术培训等;经济管理因素主要包括:灌溉成本、灌溉投资、水价、灌溉用工、作物产量、水资源状况、灌溉习惯、灌溉技术、管理制度等。[3][4]

根据上述影响因素, 构建回归模型如下:[4]

undefined

其中, Pi=P (yi=1|x1, x2, …, xi) 为农户选择节水灌溉行为的事件发生概率。α为回归方程的常数, βi为第i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 Xi为第i个影响因素, 运用SPSS13.0的Logit回归模型, 采用全部变量进入模型, 对影响农户灌溉行为选择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从而找出影响农户灌溉行为选择的显著性因素。

2.变量赋值及其预期作用方向

注:*、**、***分别代表10%、5%、1%的显著性水平。

由于不同自变量的类型不同, 采取的赋值方法也不同, 因而笔者对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和虚拟变量采取了虚拟赋值的方法, 对数值变量采取实际赋值的方法。并根据理论分析, 确定了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预期作用方向。具体赋值和预期作用方向见表4。

3.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 运用Logit回归模型进行计算, 其结果见表5。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 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 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其中: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耕地面积、地块数量、连片种植、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了解程度等因素对农户的灌溉行为选择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民族和节水灌溉投资等因素对农户的灌溉行为选择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也就是说:农户家庭总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的比重越大, 农民越愿意采取节水灌溉, 并希望通过节水灌溉取得更大的收益;农户所拥有的耕地面积越大, 越愿意采取节水灌溉方式, 耕地面积大有利于节水灌溉措施的实施;农户的地块数越多, 越愿意采取节水灌溉, 地块数多会给农业灌溉带来许多麻烦, 费时费力, 农户希望通过节水灌溉减少灌溉用工;如果农户与相邻农户集中统一连片种植相同作物, 他们越愿意采取节水灌溉方式, 这样可以便于实施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了解程度越高, 越愿意采取节水灌溉;对于不同民族来说, 少数民族农户对选择节水灌溉方式的意愿表现不强烈, 其选择节水灌溉的发生比低于平均水平;节水灌溉设施投资越大, 农户越不愿意采取节水灌溉方式。

四、结论与建议

1.加大对少数民族农民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

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农民对此项技术有所了解和掌握, 以此消除农民在灌溉行为选择时的各种顾虑。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少数民族农民对节水灌溉的需求愿望不高, 而且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的了解程度影响到灌溉行为的选择。由于在被调查者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农民, 参加过节水灌溉技术培训的农民只占9.5%, 导致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的了解程度较低。因此, 要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必须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力度, 特别是少数民族农民的技术培训, 如可采取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现场技术指导、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2.加快土地流转,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是, 土地承包又导致耕地比较分散, 给农业灌溉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而节水灌溉特别是焉耆盆地所推行的滴灌技术要求必须是大片土地统一实施节水灌溉。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耕地面积越大、地块数越多、集中连片种植的农户才越愿意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因此, 节水灌溉技术的推行需要提供一定的土地条件, 也就是说, 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 促进土地流转, 使土地相对集中, 从而鼓励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 以满足节水灌溉对土地条件的要求。

3.政府应加大对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

节水灌溉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单纯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 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 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 这就需要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节水灌溉设施投资越大, 农民越不愿意采取节水灌溉方式, 种植业收入占的比重越大, 农民越愿意采取节水灌溉。因此,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 保证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措施时, 政府应承担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义务, 如可以通过采取奖励、补贴等办法, 调动农民建设节水灌溉设施的积极性, 加快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的速度。

参考文献

(1) 韩洪云, 赵连阁.农户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经济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0, (11) .

(2) 韩青, 谭向勇.农户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01) .

(3) 刘红梅, 王克强, 黄智俊.我国农户学习节水灌溉技术的实证研究——基于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行为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04) .

上一篇:幼儿英语的教学方法下一篇:互动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