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

2024-05-04

塔里木盆地(精选十篇)

塔里木盆地 篇1

普宗朝[1]等研究了近47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平均气温、降水量、年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的变化趋势、突变时间和周期, 结果表明前两种气候要素都呈上升和增多趋势, 后两种气候要素有减小的趋势, 整个区域出现较明显的湿化趋势。刘晓阳[2]等利用地基GPS水汽探测结合静止气象卫星FY2C红外分裂窗水汽反演, 得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高时空分辨率的水汽分布。黄俊利[3]等研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 结果表明沙漠南缘极端降水频率与极端降水量呈较好的正相关。杨青[4]等利用塔里木盆地周边站点的降水、水气压资料和沙漠腹地的观测数据, 重建了塔中气象站1961-1998年逐月水气压序列, 分析了沙漠周边地区大气含水量的时空变化, 得出了新的水汽分布形式。

基于上述对塔里木盆地降水和水汽的研究工作, 特别是考虑到该地区的极端干旱情况, 本文与以往研究工作的不同之处在于重点研究塔里木盆地的极端弱降水的时空分布情况。文中首先计算反映极端弱降水的4种降水指标, 利用M-K法对各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检验, 同时采用基于F检验的线性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变化率, 并且利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对研究区的区域显著性进行检验, 以此得出各弱降水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

1 数据

利用塔里木盆地40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逐日降水资料, 研究了以下4种极端弱降水指标 (表1) , 其中无降水日数指降水量<0.1mm的天数。考虑到在塔里木盆地, 如果选取非常极端的阈值, 则会出现无极端降水发生, 但干旱灾害严重的情况, 因而本文选取75%及25%作为降水指标的计算阈值。

2 方法

在5%的置信水平下, 采用Mann-Kendall检验[5]对各站点的极端弱降水指标进行趋势分析, 结合线性分析法计算各站点这些指标的变化率, 其显著性通过F检验来检验。

在随机情况下, 在某个区域内, 有可能出现一定数量具有显著趋势的站点, 而实际上该区域并不具有显著性趋势。因此, 在区域内检验出显著趋势站点并不能说明该区域具有显著趋势, 必须对其进行区域的显著性检验[6]。本文利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对塔里木盆地的区域趋势模拟1000次, 以此得到该区域的显著性水平。

3 结果

3.1 CDD的时空变化特征

统计塔里木盆地40个站点的CDD序列, 求出不同CDD的发生频率 (图1 (a) ) 。出现频率最高的CDD是90-100天, 达到13%;频率次高的是70-80天, 达到12.3%;CDD超过170天的频率极低。年内最容易发生持续时间为70-100天的最长连续无降水事件。

从图1 (b) 中可以看出, 80-100天的CDD自1961-2009年间分布的较为均匀;大于140天的CDD主要出现在1980年之前;100-140天的CDD基本上出现在1993年之前;而60-80天的CDD出现在1964-1969年及1982年之后;40-60天的CDD自1983年之后出现的较多;2004年之后才出现了较短长度的CDD (20-40天) 。综上所述, 塔里木盆地的CDD主要集中在80-100天/年, 大于100天的CDD随时间的变化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 而小于100天的CDD自1985年之后出现的越来越多。这一现象表明该区域的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在缩短, 极端干旱的情况在逐年减轻, 这与普宗朝[1]等得到该区域气候总体呈较明显的湿化趋势相一致。

1961-2009年平均CDD呈显著的减少, 变化率为-5.4d/10a, 通过了的显著性检验。CDD多年平均值为97.2d。CDD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相对偏多, 80年代至今相对偏少, CDD在1982年发生突变。最大连续无降水日数的减少, 有力地说明了整个盆地的极端干旱情况有所减轻。

从CDD的M-K趋势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图2 (a1) ) , 塔里木盆地大部分站点的CDD有显著减少的趋势, 其中23个站显著减少, 仅有4个不显著上升的站。绝大部分站CDD的减少幅度达到-9.1-0d/10a, 6个站点的CDD减少幅度较大, 达到-18.3--9.2d/10a。增长率为0-5.6 d/10a的站点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南部 (图2 (a2) ) 。

CDD从盆地西北部向东南部增大。盆地西北部的CDD多为75-105d, 东南部的CDD多为105-135d。盆地西北部的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少于盆地东南部的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 说明盆地西北部的极端干旱情况明显较东南部轻。

盆地绝大多数站点CDD呈现减少趋势的结果与上一部分中分析CDD随时间演变的结果一致。从图1 (b) 分析得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 历时较长的CDD出现较多, 但这一情况从8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改变, 80年代中期以后CDD的持续时间开始变短。CDD随时间演变的规律与采用M-K分析得出各站点的趋势相一致, 正是由于绝大多数站点CDD显著减少导致了整个盆地CDD持续时间的改变。

3.2 D25的时空变化特征

频率最高的D25是5-10天, 达到45.2%;频率次高的是0-5天, 达到43.1%;D25超过20天的频率非常低 (图3 (a) ) 。由此可见该区域年内最容易出现0-10天的极端弱降水。

从图3 (b) 中可以看出, 0-10天的D25自1961-2009年间分布的较为均匀;大于30天的D25主要出现在1966年之前;20-30天的D25基本上出现在1964年之前;而10-20天的D25主要出现在1980年之后。综上所述, 塔里木盆地每年的D25主要集中在0-10天, 大于20天的D25随时间的变化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 而长度处于10-20天的D25自1980年之后开始出现的较多。

1961-2009年, D25呈增加的趋势, 变化率为0.3d/10a, 通过了的显著性检验。D25多年平均值为5.7d,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 D25相对偏少;80年代中期以后, D25开始偏多。D25的增加, 说明盆地极端弱降水日数有所增加, 但增加的速度十分缓慢。

塔里木盆地绝大部分站点的D25有上升趋势, 其中有27个显著上升的站, 不显著上升的站主要集中在盆地的西南部 (图2 (b1) ) 。D25增长幅度较大的站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北部, 增长率达到1.1-2.1d/10a;D25增长幅度较小的站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南部和东北部, 增长率达到0-1.0d/10a (图2 (b2) ) 。

D25从盆地西北部向东南部减少, 与CDD的空间分布相反, 表明盆地西北部的极端弱降水日数多于盆地的东南部。盆地西北部的D25集中在5-11d, 东南部的D25集中在3-5 d。

盆地的D25有增多趋势, 与CDD的变化趋势相反, 表明该区域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在逐步减少的同时, 极端弱降水日数却在增加。两者的变化幅度差异很大, D25的增加率仅达到1.1-2.1d/10a, 而CDD的减少率却达到-9.1-0d/10a, 说明CDD的变化幅度明显于D25的变化幅度。尽管绝大多数站点的D25有显著增加的趋势, 但因其变化率较小导致D25的增加较为缓慢,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D25基本上仍处于0-20d/a。

3.3 P25的时空变化特征

出现频率最高的P25是0.5-1.0mm, 达到38.9%;频率次高的是0-0.5mm, 达到27.8%;频率较高的是1.0-1.5mm, 达到17.9% (图 (4a) ) 。年内P25超过4.0 mm的频率非常低, 由此可见年内最容易发生P25为0-2.0mm的极端降水事件。

从图4 (b) 中可以看出, 0-2.0mm的P25自1961-2009年间分布的较为均匀;介于2.0-3.0mm的P25主要出现在2000年之后;3.0-4.0mm的P25基本上出现在1965年之前;而4.0-6.0mm的P25在1961-2009年间极少出现。这一现象表明该区域的年内极端弱降水量基本上在2.0mm以下, 超过2.0mm以上的极端降水极少出现。目前这种极端弱降水的降水量还没有出现较大的改变, 一般情况下会少于2.0mm/a。

P25在1961-2009年呈增加的趋势, 变化率为0.06mm/10a, 通过了的显著性检验。P25多年平均值为0.84mm,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前, P25相对偏少;80年代中后期以后, P25开始偏多。P25在1986年发生突变。P25的增加说明盆地的极端弱降水量有增加, 但增加的速度同样十分缓慢。

从P25的M-K趋势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图2 (c1) ) , 塔里木盆地绝大部分站点有上升趋势, 其中有一半站点有显著上升趋势, 这些显著上升的站主要集中在盆地的西北部。P25增加率达到0.17-0.33mm/10a的站点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北部;有23个站点的P25增加幅度达到0-0.16mm/10a;P25减少率为-0.51-0mm/10a的站点主要集中在盆地的西南部 (图2 (c2) ) 。

P25的空间分布与D25的空间分布相似, 都是从盆地西北部向东南部减少, 表明极端弱降水日数多的区域, 相应的极端降水量也多。盆地西北部的P25集中在0.8-1.6mm, 东南部的P25集中在0.5-0.8mm。

3.4 区域显著性检验

结合F检验的线性计算和M-K检验来分析各极端弱降水指标的区域显著性 (表2) , 采用这两种检验方法得到的各站点显著性有可能不同, 但这两种检验方法得到的趋势基本上保持一致。运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来检验各极端弱降水指标变化趋势在塔里木盆地的显著性, 大部分指标的区域显著程度超过95%, 说明这些指标在该区域具有显著趋势。从表2中可以看出, CDD和P25的两种检验结果比较接近, 显著上升和显著下降的站点数相差不大。

4 结论

本文研究塔里木盆地极端弱降水指标的时空变化和分布特征, 得到如下结论:

⑴CDD主要集中在80-100天/年, 历时较长的CDD (≥100天)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较少, 历时较短的CDD (≤80天) 基本上是从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一半以上站点的CDD有显著下降趋势, 塔里木盆地的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

⑵D25主要集中在0-10天, 历时较长的D25 (≥20天) 集中在60年代中期以前出现, 历时介于10-15天的D25主要从80年代开始出现。一半以上站点的D25有显著上升趋势, 塔里木盆地的这种极端弱降水日数有增加的趋势。大多数站点D25的增加幅度不超过1d/10a。

⑶P25主要集中在0-1.5mm, 介于2-3mm的P25基本上从2000年之后才开始出现。有超过一半的站点P25增加幅度达到0-0.16mm/10a。目前这种极端弱降水的降水量基本上少于2.0mm/a。

参考文献

[1]普宗朝, 张山清, 李景林, 等.近47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气候变化[J].中国沙漠, 2010, 30 (2) :413-421.

[2]刘晓阳, 毛节泰, 张帆, 等.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水汽分布特征[J].地球科学, 2012, 42 (2) :267-276.

[3]黄俊利, 魏文寿, 杨青, 等.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极端降水变化趋势与突变[J],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2, 6 (2) :30-34.

[4]杨青, 魏文寿, 李军.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量的时空变化[J].科学通报, 2008, 53:62-68.

[5]Chu P S, Wang J B.Recent climate change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 regions as detected by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records[J].Journal of Climate, 1997, 10:636-646.

地理《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 能够根据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2、 能够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3、 能够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说明我国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有利条件及在开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油气资源的开发

教学难点

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用GE卫星地图展示塔里木盆地,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自学导航】

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

一、认识塔里木盆地

1、 位置范围: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

2、 地形: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3、 地貌:本区沙漠和戈壁广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盆地边缘和河流沿岸,分布着绿洲,它们的.水源来自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4、 气候特征:降水量在50㎜以下,是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5、 主要河流:塔里木河

二、开发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总储量的1/4。 为开发本区天然气资源,国家开展了西气东输工程。 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在开发油气资源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并加强绿洲的环境保护。

【预习反馈】

(略)

【合作探究】

P80活动:认识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主要城镇及分布特点

分布在绿洲上,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2、 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城镇主要分布在有水的绿洲上,交通线串联起各座城镇,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3、 修建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的原因。

是为了开发利用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

P81活动: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为东西部地区带来的益处。

西部:(资源优势)油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增加西财政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东部:(市场优势)缓解能源短缺;改善环境质量。

西部地区的开发利用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是如何体现的?

活动拓展:

塔里木盆地 篇3

一、巧用塔里木盆地景观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提供图8.14“塔里木盆地的油井”和图8.15“塔里木盆地的沙漠景观”两幅景观图配合第一段正文(引文)导入,目的是明确学习内容、呼应本节标题、激发学习兴趣。

图文信息:图8.14呈现了塔里木盆地中的油井景观,高高的抽油机在广袤的沙漠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暗示本区气候干旱但油气资源丰富,呼应本节标题中的“宝地”。图8.15是一张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照片,连绵起伏的沙丘说明这里气候极端干旱,呼应本节标题中的“干旱”和第一目标题“沙漠和戈壁广布”,为学生展开学习探究做好铺垫。

教学策略:两幅景观图直观具体,因此可采用任务驱动策略,引导学生观察两幅照片,提出问题“从照片中看到了哪些景观,说明了什么?”导入新课,也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也可采用头脑风暴策略,在这两幅图的基础上,再播放一些塔里木盆地的自然与人文(石油开发)景观,让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干旱环境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形成直观感知。

二、认识塔里木盆地干旱的自然环境及形成原因

教材第一目“沙漠和戈壁广布”突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成因,为此教材首先提供了图8.16“塔里木盆地的地形”,从塔里木盆地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入手,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获取信息、分析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特点,落实认识区域中“运用地图学习”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的课程标准要求;然后又提供了图8.17“塔里木盆地位置示意”,从海陆位置及地形角度感知认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进一步落实“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1.运用图8.16“塔里木盆地的地形”识别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图文信息:从图8.16中可以看出,塔里木盆地周围有昆仑山、天山等高大山脉环绕,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盆地内部是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广袤沙漠;河流从周围高山呈向心状流向盆地中心,下游消失于沙漠中或成为季节性河流;城镇、交通线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

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策略,课件展示图8.16,提出导学问题:①从图上可以看出塔里木盆地周围被哪些山脉环绕?结合海拔高度统计表可以看出这些山脉有什么特点?②塔里木盆地内部大部分是茫茫沙漠,你的判断依据?这说明了什么?③塔里木盆地的河流流向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里的河流中途消失或成为季节性河流?④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主要分布于盆地内部还是盆地边缘?引导学生说出塔里木盆地周围高山环绕、内部沙漠戈壁广布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而分析归纳塔里木盆地“气候极端干旱”这一基本特征,认识其城镇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的特点,为下一步分析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原因及其对人活动的影响做铺垫。

2.运用图8.17“塔里木盆地位置示意”辨别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

图文信息:图8.17是一幅素描示意图,直观呈现塔里木盆地周围高山环绕及塔里木盆地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大致距离,突出塔里木盆地距海洋遥远的事实,从而让学生认识“塔里木盆地距海遥远,加之周围山脉的阻挡,海洋水汽不易到达,使得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教学策略:还是采用任务驱动策略,可利用“塔里木盆地为什么极端干旱”的设问引入,然后引导学生读图8.17说出塔里木盆地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大致距离,明确塔里木盆地周围高山环绕。在此基础上导问:①塔里木盆地距海洋遥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能否容易到达这里?②既使海洋湿润气流能到达这里,容易进入塔里木盆地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明确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主要是“距海遥远、周围高大山脉环绕”所致,认识海陆位置和地形两大因素对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理解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基础。在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直接呈现在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上。教材通过呈现图8.18“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设置相应的导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活动,认识塔里木盆地的城市、人口及交通线分布特点,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落实“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的课程标准要求。

图文信息:图8.18提供塔里木盆地中河流、绿洲、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信息。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及交通线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边缘,盆地边缘有发源于周围高山的河流。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导学策略,充分依托图8.18围绕教材P80的“活动”思考题展开。首先引导学生读图8.18完成“活动”第1题,明确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交通线主要分布于盆地的边缘。然后结合“活动”第2题,进一步观察图8.18,认识塔里木盆地边缘有源于周围高山的河流,水源较丰富,形成绿洲,适合人类生存,所以出现了城镇及连接城镇的交通线;而盆地内部水源缺乏,人类无法生存,也就没有城镇分布。第三,利用“活动”第3题关于图中两条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猜测,自然导入第二目“油气资源的开发”的学习。

四、了解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

教材通过第二目“油气资源的开发”的叙述式课文辅以图8.19“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图8.20“沙漠公路”来介绍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呼应本节标题“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中的“宝地”,落实“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课程标准要求。因此,图8.19和8.20主要起到辅助作用:图8.19意在让学生直观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感知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丰富;图8.20意在让学生直观感知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公路,认识在艰苦环境中开发塔里木盆地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情感教育。

1.运用图8.19验证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

图文信息:图8.19主要呈现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信息,从图上可以看出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分布广、产地多,证明的确是块“宝地”;但这些油气田多分布于环境恶劣的茫茫沙漠之中,暗示开发油气资源的艰辛及环境的脆弱。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导学策略。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第二目第1段叙述式课文,从定量的角度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然后引导学生读图8.19,提出导学问题:图中哪些信息能证明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引导学生从油气田的数量、分布范围、面积等角度入手)学生能够从图中看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田数量多、分布广、面积大即可。

2.运用图8.19和8.20分析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困难及成就

图文信息:图8.20直观呈现塔里木盆地的一段沙漠公路景观,从图上可以看出蜿蜒的公路伸向茫茫沙漠,公路两边是防风固沙的草方格、栅栏及耐旱植物。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导学策略明确开采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困难:指导学生读图8.19,认识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气候干旱的沙漠戈壁,面临自然条件恶劣、淡水缺乏、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采用头脑风暴策论认识开发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成就:在图8.20的基础上,另外搜集一些塔里木盆地沙漠公路、油气开采的景观照片,直观感知开采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

五、明确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

图8.21“西气东输线路”是教材P81“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这一活动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是结合文字资料及相应的导学思考题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及环境保护,落实“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可持续发展观。

图文信息:图中提供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终点、线路走向等基本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出西气东输工程横贯我国西北、北方和南方三大地区,跨越地势两大阶梯,联系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其中一线工程起点在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至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特大城市上海。

塔里木盆地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4

一、塔里木盆地旅游业发展现状

1. 旅游资源数量与分布

塔里木盆地旅游资源丰富, 依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旅游资源的归类, 塔里木盆地五地州最主要的旅游资源类型有16 种。塔里木盆地旅游区是新疆也是全国最大的二级旅游区[1], 五地州地处古丝绸之路沿线, 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和一定的旅游知名度。塔里木盆地五地州16 种最主要的旅游资源类型中, 喀什地区有22 个, 覆盖度为70. 97%; 阿克苏地区有20 个, 覆盖度为64. 52% ; 和田地区有20 个, 覆盖度为64. 52%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有23 个, 覆盖度为74. 02%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有31 个亚类中的21 个, 旅游资源亚类类型盖度67. 74%, 五地州共有414 个旅游单体。

2. 客源市场

( 1) 疆内客源市场。从对喀什某两大宾馆近三年疆内游客地域调查, 可以发现, 按新疆15 个地州市地域划分, 乌鲁木齐市、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主要客源市场[2]。

( 2) 疆外客源市场。从对喀什某两大宾馆近三年国内疆外游客地域调查, 可以发现北京、广东、浙江、华北、 江苏、上海、西北是主要的客源市场, 客源市场集中, 但分布范围有限, 其中北京、广东、浙江和上海是喀什主要的国内客源地, 这些地区的共同特征是经济较发达, 居民收入普遍处于全国前列。

3. 旅游产品开发

目前, 塔里木盆地已形成了一批比较成熟的旅游产品, 如丝绸之路游、龟兹文化之旅、沙漠探险游等, 共开辟100 多条旅游线路。

4. 旅游企业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塔里木盆地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产业地位。 塔里木盆地2010 年注册的旅行社67 家 ( 未包含兵团) , 星级以上的酒店130 家 ( 未包含兵团) 。旅游中心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及服务功能在不断完善。

二、旅游相关产业交通业发展现状

1. 航空

新疆民航拥有14 个机场, 根据中国航空新闻网报道, 至2011 年, 乌鲁木齐机场实际运营航线141 条, 其中国内航线105 条, 国际定期、不定期航线36 条, 与21 个国家、31 个国外城市和52 个国内城市实现通航; 旅客吞吐量完成1422. 9 万人次, 其中塔里木盆地五个地区的喀什、和田、阿克苏、库车的机场都已建成。据2013 年中国民航报报道, 2012 年, 喀什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 万人次, 国内通航城市达到8 个, 运营航空公司达到7 家。

2. 铁路

新疆铁路交通在2004—2008 年一直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2008—2010 年快速发展。2010 年新疆铁路营运里程4393 公里。塔里木盆地铁路客运已开通兰州、甘肃、 西安等国内直达线路。2010 年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等6 个铁路建设项目开工, 新建铁路里程将达到6779 公里。

3. 公路

塔里木盆地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927 公里, 其中公路国道3 条 ( 314、315、217 国道) ; 省级干线4 条 ( 210、212、 307、309 省道) , 国省道公路中高速公路现通车使用的有和库高速, 另外库尔勒至库车、库车至阿克苏的高速已动工开始建设。在公路建设方面, 和田至阿拉尔沙漠公路的建成使阿克苏至和田的路程缩短了430 公里。

三、塔里木盆地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旅游经济效益低

从整体上来说, 塔里木盆地旅游业经济发展较落后, 旅游供给质量较低。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层次低, 旅游产品设计落后, 没有把整个塔里木盆地五地州的资源、产品和基础设施作全面考虑, 造成低层次重复开发, 特色和互补联动不够, 经济效益不明显。

2. 自然条件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

塔里木盆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带,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给塔里木盆地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不利影响。与发达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相比, 塔里木盆地地区道路等级较低、交通不发达使开发穿越塔里木盆地地区全境的旅游线路受到很大的限制, 另外长达半年多的旅游淡季造成旅游设施和人员的长期闲置浪费, 也制约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3]。

3. 五地州旅游业发展不均衡

塔里木盆地五地州旅游收入存在一定差异。五地州旅游收入排前三名的是喀什地区、巴州地区、阿克苏地区, 而和田地区在2005 年时处于最低点, 2006 年后开始回升, 五地州的克州地区却一直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五地州的旅游业发展并不均衡。

4. 旅游资源开发单一

塔里木盆地地区的旅游业起步较晚, 本地旅游企业实力普遍较弱, 缺乏竞争力, 而且多为各自为战。目前旅游资源开发处于起步阶段, 成熟的旅游线路只有喀什地区的民俗旅游。另外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互相结合的景点很少, 使旅游景点缺乏吸引力。

四、塔里木盆地旅游业发展对策

1. 针对市场需求, 多样化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 旅游需求日益差异化, 这就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多样化, 从而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塔里木盆地在开发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 也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结合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开发旅游资源。

2. 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景点布局

盆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从总体上讲要考虑资源开发的先后步骤和空间布局, 规划和建立合理的旅游景点和线路, 以点定线, 以线带面, 点、线、面协调发展, 紧密结合, 突出重点。具体就应立足于民俗旅游, 走中心带动, 四方扩展的路子。即应根据城市综合发展的思路, 以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龟兹文化和喀什地区丝路文化为中心, 进一步打造龟兹文化和丝路文化的旅游线路[4]。

3. 打造旅游品牌

塔里木盆地应根据自治区旅游业重点工作, 进行特色旅游精品的开发, 创建龟兹文化和丝路文化旅游品牌, 并加强促销, 积极对外进行宣传, 提高塔里木盆地旅游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郭旭霞.走入龟兹[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1-18.

[2]赵直.喀什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2006:15-16.

[3]刘景华.旅游地理探险卷[M].南京:花城出版社, 2005:181-190.

塔里木盆地 篇5

(课件展示)塔里木盆地中油气资源的分布图。

(师)塔里木盆地中油气资源的储量是否丰富。

(生)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尤其是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储量的1/4左右。

(转折)塔里木盆地中油气资源丰富,为什么长期得不到开发呢?

(课件展示)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图及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公路图片。

(师)为什么人们在人迹罕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修建了两条公路?

(生)长期以来,塔里木盆地气候严酷,交通不便,丰富的油气资源一直沉睡在地下。随着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万古荒原开始焕发勃勃生机。塔克拉玛干两条公路的陆续建成,为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师)油气开发了,我们怎样能将这些油气资源从沙漠里快速地运送到我国资源短缺的东部沿海地区呢?

(课件展示)西气东输工程图片。

(生)通过管道运输。

(师)这个工程叫什么名称。

(生)西气东输工程。

(课件展示)西气东输工程线路图。

(师)找一找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工程的起点和终点,并找出一、二线工程各经过了我国的哪些省级行政区?

(生)略。

(师)在图上再找一找西气东输主干管道穿过了哪些地形区和水系?

(生)略。

(师)讨论:西气东输工程为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带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了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 使东部地区的环境得到了改善。

(转折)西气东输工程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课件展示)西气东输工程施工图。

(师)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油气开发和运输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呢?

(生)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在开发利用油气资源的同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并加强绿洲的环境保护。工程严格规定沿线28米的施工区域,工程施工决不允许超出此范围,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土石方全部回填,并在施工结束后恢复自然面貌。

(师)对,发展经济不能忘记保护环境,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做到人地和谐,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主要的内容?

(生)各抒已见。

(课件展示)知识结构图。

布置作业:

课本第81、82页第1、2活动题。

柴达木盆地“外星人遗址”揭秘 篇6

《走进柴达木》的作者白渔,是青海省作协名誉主席,曾从事过地质工作。1996年6月,他一脚踏进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的托素湖,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开阔的湖面没有任何生物,四周尖锥状的小山仿佛被大火冶炼,不见一丝生命的气息。

就在托素湖以东的巴音诺瓦山脚下,白渔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山洞。洞口为三角形,如人工开凿一般,清一色的砂岩,几乎看不到一点杂质。山洞深处,一根从岩壁中穿出的铁质管状物,同岩石嵌合得天衣无缝,不见头尾,让他莫名惊诧!

在巴音诺瓦山和托素湖之间的河滩上,白渔发现了更多的神秘管状物。这些管状物形状奇特,鬼斧天工。白渔从管状物上取下一块样品,送到当时冶金部直属的锡铁山冶炼厂进行化验。结果除了常见的金属元素外,样品中还有8%无法化验出的元素。

不明元素使白渔忽然顿悟,一个大胆的念头开始左右他:戈壁荒滩上这些突如其来的管状物只能有两种来历,不是来自地球人,就是来自外星人。无法探明的元素或许就是外星人带来的宇宙物质构成。

经调查,白渔了解到柴达木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距今约3万年之久。当地出土的文物多为兽骨、石器、陶器和青铜器等,从未发现铁器。新中国成立后曾几次开发柴达木,但从未在托素湖一带施工。因此,白渔断定,这些管状物不是古代先民留下的,也不可能是现代工程的材料,极有可能是外星人所构建的管道群。

为证实自己的推断,白渔赶到距离托素湖几十公里远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在德令哈设的观察站。在亚洲,这是个绝好的天文观察点,几年来从这里共发现了近100个星系。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极好,而且极易接受毫米波……这些使白渔相信,宇宙的使者可能光临过柴达木盆地,醒目的托素湖或许就是外星人的航行坐标。

在巴音诺瓦山的背后,有一块异常平坦的开阔地出现在起伏的戈壁滩上,如精心夯实的机场,此刻在白渔眼里,这无疑是外星人飞行器的着陆点。

B专家全力解读“外星人遗址”之谜

托素湖惊现外星人遗址被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国内地质学界的关注。

2001年5月,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郑剑东教授牵头,组成临时科学考察队,包括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奔赴托素湖,试图解开神秘管状物的来历之谜。

考察队首先把研究区域锁定在巴音诺瓦山的管状物与陨石和月球的分析比较上,经过考察,发现两者完全不同。由此可以断定,管状物不可能是外星人带来的。化验最终认定样品为碳和黄铁矿的胶结物,不是人工所致。同白渔那次的化验结果相比,以前8%的不明元素也验明了身份,居然是常见的金属元素钾、铝、钠等。

外星人洞的神秘管状物一走进专家的试验室,身份居然如此平常。普通的名字“黄铁矿”,最终导致专家们的看法趋于一致:对托素湖管状物的研究方向,应由“上天”变成“入地”。因为,它们既不是来自地球人,更不是来自外星人,只是一个刚刚被发现,但已经历漫长时光之旅的地质之谜。

C谜团接踵而至 专家众说纷纭

考察队发现,这些管状物只分布在较硬的砂岩里面,这使考察队对铁质管状物形成的最初环境有了了解。根据地质学上的岩相理论分析,这些较硬的砂岩层是由洪水冲击形成,在地质学上,这种岩相叫作洪流相。周德安、郑剑东等人认为这些铁质元素是上百万年之前,被洪水激流冲刷到托素湖一带,然后沉积在砂岩之中。

对于为什么这些管状物只分布在较硬的砂岩里,郑剑东认为,这个沉积属于陆相沉积环境,洪水泛滥时,水流很湍急,携带物质比较多,带来的铁质也比较多。大部分管状物是铁质元素和沉积物一起被快速掩埋,然后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

对于铁质元素的来源,以及形成黄铁矿的原因,考察队的专家们看法一致,但对于沉积学说认为这就能够形成管状物,周德安等人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理由是沉积作用不可能使铁质元素这么丰富地集中在一起,而形成几何形的管状更是不可能。

争论归争论,专家们求同存异,一致认为:管状物的形成同柴达木盆地几百万年前的古地质和古气候情况是分不开的。要揭开这一奇异现象的奥秘,就必须再回到数百万年前甚至更为久远的柴达木。专家们把目光投向距托素湖西北不到40公里的化石山,那里无数的海虾完整地镶嵌在化石山岩石中,今天看来竟栩栩如生。说明在距今4000万年前,柴达木还是汪洋大海。后来的造山运动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和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不断提升,导致了周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专家认为,这种变化事实上正是托素湖神秘管状物形成的外部原因。

距今上百万年前,由于柴达木盆地的倾斜和当时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古托素湖,面积比今天的托素湖要大得多。巴音诺瓦山原来是古托素湖底一块平坦的陆地,只是后来由于地质挤压作用,像弯起的弓抬升出湖面,抬升后的山体产生了裂隙。通过考察,专家们发现,巴音诺瓦山“外星人洞”正好在这座山的裂隙之下,显然,是由于裂隙被水冲刷形成的“外星人洞”。对于“外星人洞”里发现的那些管状物,郑剑东认为,在地壳变动过程中,溶岩在地层下奔突,遇到裂隙就喷射出来,这样藏在裂隙里的岩浆就形成了后来的神秘管状物。

然而,周德安和高军平对于郑剑东这种观点提出否定意见。他们认为,经过取样分析没有发现管状物是岩浆形成的有力证据,管状物周围的岩石也没有被高温腐蚀。终于,准确破解谜团的转机出现了:高军平通过野外考察,发现铁质管状物内有植物碳化后的残留物。周德安、高军平据此认为管状物是植物被沉埋后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植物化石。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

高军平在“外星人洞”的管状物上分内外壁取下两份样品,送到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进行化验,通过一种精确度极高的等离子发射光谱测试,得知组成管状物的有数十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同郑剑东等人在北京的测试结果一致,有机物含量相差不多,但样品中钾和铁含量的渐变规律,却有利于管状物是植物化石形成的观点。

管状物内壁向外壁,铁含量增加,钾含量减少,有机物含量相差无几。专家们通过观测,虽然没有发现树干、树皮等植物结构的显微镜下证据,但从宏观上却发现了树状的同心圆结构,这些结构酷似树木年轮,并且有的管状物从外部状态看,呈现出树状结构。

D神秘面纱层层剥去 管状物渐露真容

如果这些管状物曾经就是树木,那么,今天已是戈壁的柴达木,昔日众多的树木又是来自哪里呢?

离托素湖不到300公里的诺木洪乡,有一道奇特景观:在戈壁滩上,一条由贝壳和沙粒结成的绵延数公里、高达5米多的堤梁,被当地人们称为贝壳梁。这些贝壳向今人述说着柴达木的古地质和古气候情况。

距今数百万年前,柴达木处于亚热带环境,当时青藏高原还在隆起,边缘却有高山围绕,印度半岛的暖湿气流进入盆地,使柴达木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洪水暴雨不断。激流携带泥沙覆盖了树木,大树从此进入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来,喜马拉雅山急剧升高,印度洋季风带来的雨水被挡在喜马拉雅山南坡。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干变冷,水面逐年缩小,而诺木洪一带是盆地的低洼处,后来湖水枯竭,这些贝壳惟一求生的去处竟变成了它们的死亡之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柴达木盆地发生了沙漠化和干旱。之后,托素湖一带的地层开始了剧烈的沉积作用,使大树被土壤和砾石深埋在地表之下数百米甚至上千米深。这个过程需要几十万年的时间。地表下的树木经过脱水,自由氧逐渐消耗,环境由氧化转为还原,这是铁质管状物形成的关键时期。转变还原以后,里面管状物本来是木质的东西,同周围的沉积物相比较疏松,周围的铁质,三价铁变成二价铁,逐渐向疏松多孔的木质结构流动。

按照地质理论,地层下每增加1000米深度,温度就要增加33℃,在这样的温度和化学条件下,树木发生了一种有趣的变化:疏松的木质部逐渐腐烂,铁质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吸附在了不易腐烂的树木韧皮部,这就是铁质管状物最初的形状。

柴达木托素湖外星人遗址之谜经历了天上、人间、地下的一波三折,最终从人类难以企及的外星球,演变到了柴达木久远的历史长河之中。

(据中华网)

塔里木盆地 篇7

一、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遗存概况

(一)佛寺遗址

塔里木盆地散布着许多佛教建筑遗址,如喀什的莫尔佛寺遗址、托格拉塔格佛寺遗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楼兰故城佛教遗址、米兰佛寺遗址、七个星佛寺遗址;库车的苏巴什佛寺遗址;和田的布盖乌于来克佛寺遗址、尼雅遗址、达玛沟佛教遗址、 丹丹乌里克遗址等。2014年6月,始建于公元3世纪,废弃于10世纪的晋唐时期龟兹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等六处丝绸之路新疆段文物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库车县苏巴什佛寺遗址曾经出土由日本大谷探险队和法国伯希和盗掘的绘有乐舞图像的舍利盒,如今仅剩佛塔、庙宇、 僧房等遗址。焉耆县七个星佛寺遗址是佛塔、佛殿和石窟并存的佛教建筑群遗址,现有殿堂、僧房、佛塔等残存建筑近百处。曾出土了吐火罗文书写的纸质文书《弥勒会见记》,1905—1907年德国探险队在这里发现的造像具有犍陀罗风格。

(二)石窟

石窟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北缘一带,主要有喀什的三仙洞,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温巴什石窟、台台尔石窟,库车县的库木吐喇石窟、森木塞姆石窟、玛扎佰赫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阿艾石窟,新和县的托乎拉克艾肯石窟,焉耆县锡克沁石窟。龟兹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克孜尔石窟,始建于公元3世纪末,8世纪至9世纪开始走向衰落,在龟兹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壁画最多,现有编号的洞窟269个。焉耆县锡克沁石窟营造时间为西晋至晚唐,是仿石窟形制的木结构建筑,称明屋。

(三)佛塔

塔里木盆地遗存的佛塔主要有洛浦县的热瓦克佛塔、民丰县的尼雅佛塔和安迪尔佛塔、疏附县的莫尔佛塔、库车的苏巴什佛塔、伽师县的喀勒乎其佛塔、新和县的莫腊吐尔佛塔、若羌县的楼兰佛塔等。建造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于阗国的热瓦克佛寺有两座残存佛塔,“上圆下方中空”的佛塔接近印度寺塔犍陀罗风格。巴州若羌县楼兰古城遗址东部的佛塔,残高为10.4米,外形近似于古印度的“窣堵波”,塔顶圆形,塔基方形,塔身为八角形, 用土坯夹木料垒砌,中间填土。历经千年风吹雨蚀,现存古佛塔多毁损严重,如和田民丰县的安迪尔古城遗址的标志性建筑廷姆佛塔,佛塔的主要病害有风蚀、水蚀、裂隙发育、坍塌和盗洞扩张等。

二、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遗存保护存在的问题

塔里木盆地散布的佛寺遗址、石窟、佛塔等历史遗迹数量多、价值高,但这些古迹的保护现状却令人担忧。佛教文物盗掘现象时有发生,自然、人为因素的破坏,使一些佛教文化遗迹逐渐消失,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因素

1.地震。佛寺遗址和石窟、佛塔等历史遗迹经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病害,抗震的能力减弱,地震会造成佛教文化遗址的严重破坏。塔里木盆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阶梯状复杂的地形易引起浅表地层变动,地震活动强烈且多发。1999年克孜尔千佛洞周边地区发生地震时,第126、第127、第128三个石窟大部分窟体倒塌;2006年10月,库车发生3.8级地震,使得龟兹石窟部分岩体坍塌,壁画脱落。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克孜尔千佛洞以及克孜尔尕哈石窟的前室基本上都倒塌了,主要原因还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克孜尔千佛洞第32窟为中心柱窟,主室的佛龛受地震破坏严重。在突发的地震面前,如果能够尽快展开预防和抢救,会使文化遗产的损害尽量降低。很多遗址已开展岩体的加固工作,科学分析和估计未来地震荷载大小,对于提高遗址和石窟保护质量和抗御未来地震的破坏都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加强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遗址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石窟崖体与附属建筑物抗震稳定性方面的考虑。

2.风吹雨蚀。风沙和降雨对土遗址和石窟的吹蚀和冲刷作用不可避免。塔里木盆地平时干旱少雨,但夏季多会发生集中式强降雨,雨水冲刷形成的冲沟以及雨蚀剥离是影响佛寺遗址和石窟安全的重要因素。暴雨在石窟的山体上会形成冲沟,并逐渐扩大,严重影响到整个洞窟所依附的岩体的安全。雨季来临时,山体集聚的雨水汇聚形成洪水,洪水携带泥土、沙石,侵蚀石窟的根基。对于地面建筑土遗址,降雨产生的地面径流对土遗址表面造成侵蚀破坏,雨水积聚后渗入墙体,造成遗址墙体倒塌。另外, 当降雨较大时,雨滴下落的速度很快,对遗址的冲击力很大。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春季多风, 平均每月大风4~5次。大风可将土遗址表面的疏松的土尘吸到空中,风中的沙石、土粒在土体的裂隙或表面坑洼处形成强烈的旋转运动,使土遗址的表层松动形成风蚀;对于石窟,大风对松散的岩体构成风蚀破坏,形成风蚀凹槽,风沙还会填充进裂隙当中,促进裂隙进一步发育,威胁洞窟岩体的保存。

3.生物病害。生物病害是由于植物生长、动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对石窟、土遗址造成的破坏。微生物导致石窟壁画霉变,以及土遗址表面结构疏松。石窟中壁画常被燕子、飞蛾粪便污染,并且飞蛾和蜘蛛在石窟墙角处结茧生卵,污染壁画的同时,引起颜料褪色、变色。虫、蚂蚁、蛇、老鼠等小型动物在土遗址根基部筑巢、打洞,造成遗址的破坏。另外,植物在土遗址上生长,不仅影响土遗址外观,在生长过程中还会分泌有机酸,其发达根系会深入夯土层中,破坏遗址内部结构,促进裂隙发育,增加雨水的渗入,从而产生植物病害。石窟壁画主要有空鼓和脱落、酥碱、起甲粉化等病害:酥碱是指在水分参与下,洞窟围岩及地仗层中的矿物盐分在洞窟产生表聚作用而形成;起甲病害是壁画白粉层及其上的颜料层发生龟裂,进而呈片状卷起、脱落,粉化病害是由于壁画颜料层中含胶量较低,颜料颗粒失去粘结,逐渐粉化脱落。

(二)人为因素

由于宗教方面的原因,佛教寺院、石窟基本上都毁于战火。 现在在龟兹石窟群的壁画上可以看到,能够得着的人物的眼睛和嘴巴基本上都被人为凿挖。另一场劫难是外国探险家对佛教遗址、石窟文物的盗掘、抢掠。

1.盗掘。20世纪初,一些国家曾派遣探险队到新疆塔里木盆地,盗割石窟壁画、盗掘佛教遗址,不少佛教文物被运往国外。近年来,盗掘文物的巨大利益让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塔里木盆地佛教遗址频遭盗挖。2006年,龟兹石窟之库木吐拉石窟有一尊佛像被盗走;2011年11月和田达玛沟佛教文化遗址被盗掘; 罗布泊地区人迹罕至,盗墓者肆意在楼兰遗址、米兰遗址、营盘遗址盗掘。以往自然因素是罗布泊地区佛教遗址最主要的破坏力量,如今人祸大于天祸。

2.游客参观。龟兹石窟洞壁上有明显的烟熏痕迹,这些石窟是在无人监管期间,被牧羊人在洞窟内做饭、取暖、照明烧火生烟熏黑的。石窟对游客开放后,又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石窟空间封闭狭小,游客参观带来的声音震动、温度与湿度的改变,对脆弱的壁画也是一种刺激,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影响壁画的品质,参观人员的触摸、磕碰,甚至乱刻乱画,都在有意无意间对壁画造成了损害。在地面土建筑内游客的活动以及上香,多少会对遗址产生破坏的作用。因此,旅游开发对佛教文化遗址保护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旅游收入可用作古遗址的修缮,另一方面,许多价值很高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为旅游景区,从而使历史文化古迹失去了原来相对封闭性保护的环境,造成许多历史遗迹的不可逆破坏。

3.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古遗址区域内进行油气工程建设,可能导致遗址的破坏。2012年5月新疆库车县某石油公司在铺设输油气管线时,直接从汉唐时期大故城古遗址北部穿越城墙,破坏了城墙和遗址的原貌。工业企业排出的废气对周围的佛寺遗址、石窟壁画产生极大的侵蚀作用。由于耕地有限,文物保护意识观念淡薄,一些古遗址被整成耕地或在遗址内兴建水利设施,如:焉耆县七个星佛寺遗址有农垦兵团在遗址内修引水渠,使部分建筑基地完全破坏,遗址内有废弃的现代房屋,说明曾有人在遗址内频繁活动,并可能造成遗址的破坏。基础设施建设也可能对附近的遗址造成影响,罗布泊地区人迹罕至,营盘遗址因为新修218国道方便盗墓者的盗掘,几乎造成了遗址毁灭性的破坏。七个星佛寺遗址旁的公路车流量大,车辆行驶带来的灰尘和震动对也对遗址的保护存在负面的影响。目前城市经济大发展过程中,重建设、轻文物的现象普遍存在,如2012年新疆昌吉市三屯河流域努尔加水库项目建设为赶工期,擅自施工,强行填埋、损毁汉、唐时期的45座古墓葬和一个游牧民族遗址。

三、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遗存保护对策

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对丝绸之路佛教文化遗存进行抢救性保护。如2013年国家投资1000多万元对七个星佛寺遗址进行防坍塌、防雨蚀、防裂缝的加固,重点修建围栏、防洪堤、土地平整、遗址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对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遗存保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首先,加强文物保护立法。文物保护可能与工程项目建设、 文物使用之间存在利益的博弈,但文物法律法规赋予的文物行政执法权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只规定文物执法部门有行政处罚权,而没有规定行政强制措施,文物行政执法力度严重不足, 因此应当强化文物保护法中文物行政执法权,加强对野外文物的保护,增加法人违反文物保护法构成犯罪的定罪与处罚。

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遗址屡遭盗掘,如近年来大规模被盗掘的有和田达玛沟佛教文化遗址、罗布泊地区的楼兰遗址、营盘遗址、米兰遗址等,龟兹石窟群也偶有被盗事件的发生。新疆天气恶劣,昼夜温差大,文物保护区域面积大,而文物保护部门缺乏人员和资金,交通工具以及文物保护设施简陋,往往是盗掘发生后才发现。《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没有达到珍贵文物和情节严重的标准的不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应当加强文物保护的相关立法。目前新疆关于文物保护的地方立法有1999年6月9日实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千佛洞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交河故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2008年1月开始施行的《新疆苏巴什佛寺遗址保护管理暂行办法》;2013年5月20日实施的《新疆吉木萨尔北庭古城遗址保护条例》。塔里木盆地是西域佛教文化的核心地带,对这些佛教文化遗址我们应当“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控制游客数量、考古调查、拍摄影片等行为,加大对盗掘的打击力度,确保遗址文化遗产价值,建议制定针对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遗存的保护管理条例。

其次,强化文物保护部门的自身建设和管理职能。塔里木盆地文物保护部门建设滞后,存在资金和人员缺乏、交通工具和设备落后等问题。在龟兹石窟群这样重要的佛教遗址,除克孜尔千佛洞等旅游开放的石窟外,基本上一个石窟遗址只有一个文物巡护员。文物保护费用极为缺乏,连策勒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都难以配备适于在沙漠中行走的越野车。由于众多文物散布在戈壁沙漠中,而文物保护站人员少,交通工具简陋,达玛沟所有遗址巡查一遍需要15天,常常是看了这边,那边就被盗挖了。楼兰遗址盗墓猖獗,楼兰文物保护站驻守人员生活艰苦而无文物保护专门经费,每天生活必须的水、粮、蔬菜都要从几百公里的地方运来。因此,要加强新疆文物保护部门建设,政府应当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并对不可移动佛教文物的修缮、保养给予经费补助;增加文物保护专职人员编制,鼓励开展文物保护志愿服务, 吸引社会民众参与文保工作;加强文物保护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和人才的引进。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很多政府部门和各行各业,需要政府牵头,统筹协调规划、建设、国土、房管、 公安、工商、水务、交通、科技信息化等部门的文物保护职责。新疆全区文物执法队伍应组成一个体系,并与公安、建设、国土、海关、工商等部门形成联动。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沉积相演化特征 篇8

塔里木盆地介于天山、昆仑山造山带之间,面积达56×104km[1,2]。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是1个大型克拉通盆地,其古生代沉积基本上以海相沉积为主,其岩石学和岩石组合特征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岩石组成。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纪一二叠纪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特征前人已做了大量研究[3,4]。本次研究结合最新钻井、地震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进行研究,系统总结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

1 沉积演化特征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二叠系的构造演化、沉积演化结合钻井剖面和盆地边缘的露头剖面及部分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分析,以单井相、亚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层序地层的基准面升降旋回性,地层岩石学特征、岩石组合特征、古生物组合特征及沉积构造特征等的研究,将塔里木盆地寒武-二叠系划分为冲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湖泊相、滨岸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台地边缘斜坡相、陆棚相、盆地相等11个相28个亚相。

1.1 寒武纪沉积特征

早寒武世至晚寒武世,柯坪—塔北地区在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之间变换,巴楚—塔中由局限台地与泻湖相环境之间变换,但寒武纪沉积时期海水循环不畅,属闭塞半闭塞的沉积环境,主要发育灰质云岩、云质灰岩、含泥灰岩、云质灰岩互层交替出现局限台地相。台地周缘发育台地边缘、边缘斜坡相的相序。

1.2 奥陶纪沉积特征

下奥陶世早期蓬莱坝组—鹰山组下部基本继承了晚寒武世的沉积特征,在台地相区海水循环受到一定限制,主要发育局限台地相;早中奥陶世的良里塔格组沉积时期海平面上升,海水循环良好,含盐度正常主要发育开阔台地相。在一间房组沉积之后由于受加里东中期构造运动的南北挤压构造运动影响下,在稳定的巴楚、塔中和塔北地块上形成隆坳,巴楚东南-塔中一带抬升形成隆起区,遭受剥蚀,塔北地区的拜城、库车、轮台一带保留原来的台地。塔北台地和塔中隆起区之间为坳陷区的陆棚沉积环境。盆地相发育在塔西的喀什-阿瓦提一带和塔东地区,晚奥陶世早期恰尔巴克组沉积时期塔中仍然为隆起区未接受沉积。隆起边缘斜坡相向西迁移。

桑塔木沉积时期伴随着构造活动的增强和海平面的快速上升,也是塔里木最大的一次海侵,使塔里木盆地的古地理面貌再次发生显著变化。塔东地区形成了与强烈沉陷作用相对应的补偿—超补偿性沉积作用,堆积了较厚的盆地相的陆源碎屑泥页岩。在中奥陶世和晚奥陶世的早期沉积时期发育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以演变为碎屑陆棚和混积陆棚沉积。

1.3 志留纪沉积特征

奥陶纪沉积之后由于受加里东运动中期末的构造运动影响,整个塔里木地盆地抬升、水域范围变小、水体变浅,特别是塔东满加尔一带有原来的盆地相已演化为滨岸相的前滨亚相沉积。在志留纪沉积演化过程中,古地理格局演化及分布在不同时期既有继承性又有差异性。继承性表现为古海水侵入方向及物源供给区,相带展布规律均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差异性表现为不同时期由于处于相对海平面升降的不同阶段,物源供给量的不同以及古气候、古地貌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且分布区域不同的沉积环境。

1.4 泥盆纪沉积特征

早中泥盆世末发生的早海西期运动,导致了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隆升,特别是东部地区隆升成陆,并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和夷平作用。晚泥盆世塔里木地区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海水自西向东推进,沉积了分布稳定、具有填平补齐特点的东河塘组。由于整个盆地此期在地形上表现为总体呈西低东高的古地貌格局,东河塘组沉积自西而东超覆。沉积格局为从西部-东部依次为陆棚-滨岸及三角洲-古陆。

1.5 石炭纪沉积特征

石炭纪沉积时期海平面升降频繁,沉积环境变化较大,在巴楚-卡拉沙依组由陆棚相及滨岸相发育浑水沉积的碎屑岩-开阔台地相发育清水沉积的灰岩—滨岸及陆棚相的碎屑岩重复变化,说明海平面升降频繁。小海子组巴楚-塔中一带发育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在塔东及塔北地区发育滨岸相的潮坪亚相。

1.6 二叠系沉积特征

二叠系沉积属潮坪-碳酸盐岩台地的沉积环境,塔中一带为滨岸相的沉积环境;中二叠世库普库兹满组及开派兹雷克组主要发育一套火山岩,库普库兹满组下部为滨岸相及河流相的碎屑岩沉积;晚二叠世沙井子组在中二叠世末,海水从塔里木盆地已全部退出,从此塔里木地区开始了完全内陆盆地的沉积演化阶段。

2 结语

塔里木盆地自寒武纪以来由海相沉积环境变为陆相沉积环境主要经历了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无障壁岛滨岸相,有障壁岛滨岸相以及河流和湖泊相沉积模式,沉积演化特征的分析研究可进一步揭示沉积相与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有利储层的空间配置关系,弄清储层分布规律,从而为盆地有利储层预测、油气源评价与勘探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摘要:将塔里木盆地寒武纪-二叠纪划分为3个沉积体系组(分为海洋,海陆过渡和陆相体系组),并进一步识别出11个沉积体系分别为冲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湖泊相、滨岸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台地边缘斜坡相、陆棚相、盆地相。沉积相分布特征在各个时期存在差异性,但在整个沉积演化过程中,又具有继承性。

关键词:沉积相,沉积相演化,古生界,塔里木盆地

参考文献

[1]王毅.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一中泥盆统层序地层分析[J].沉积学报,1999,17(3):414-421.

[2]王显东,姜振学,庞雄奇,等.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盖层综合评价[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4):49-53.

[3]贾进华,张宝民,朱世海,等.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地层、沉积特征与岩相吉地理[J].古地理学报,2006,8(3):339-352.

塔里木盆地 篇9

1 园林设计与成活率

1.1 以大树老树为中心进行合理设计

现在的城市建设大多都是在老旧遗址上规划设计, 在规划设计时都必须保护大树老树, 其都具有历史价值, 留着老人的念想, 年轻人的崇拜, 所以规划设计应以大树老树为中心。设计时, 要预先留出一片绿荫广场, 休闲绿地, 在拆旧建新、拆矮建高建筑群中, 都应保护大树老树。在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中怎么保证大树老树仍能长久地存活, 这是设计中的一大课题。怎么设计是关键, 重要是搞清大树老树的生长环境, 是在自然环境条件生长, 还是在人为管理环境中生长, 方案不一样。如果不考虑清楚并合理设计, 很有可能导致大树老树的死亡。下面着重分析大树老树的生长环境。

自然环境生长的大树老树, 一般都冠型高大, 枝随阳光生, 根随湿度长, 俗称“冠有多大, 根有多大”。在自然环境中生长, 植物生命顽强, 自生能力强, 抗旱能力强, 不需要正常护理, 在设计方面也不需要特殊考虑, 但必须保护好它的原生环境, 做到特殊情况特殊设计, 任何异想天开的设计对它都是伤害。例:有一片绿荫广场设计保留古桑树, 和70~80cm阴白杨刺槐, 在设计中把古桑旁设计花卉, 阴白杨下设计草坪, 刺槐下设计微地形, 施工者照图施种, 种植完成浇水后花卉萌芽, 桑树、阴白杨刺槐叶变黄, 开始落叶。施工者不知原因, 乱施救挂吊针, 但还是不能挽回这几棵老树的生命。甲方归罪于施工者, 但施工者照图施工, 一没砍根, 二没修枝, 不知什么是原因导致老树死亡。究起原因, 就是设计方案破坏了这几棵大树老树在自然环境下的生长规律, 使它在自然环境生长中的优势变成劣势, 一是平整土地使大树老树原有地表土层加厚, 树根变深。二是新种植物需要养根萌芽, 要大量浇水, 保持湿度, 这反而造成在自然条件下生命力极强能抗旱耐旱的大树老树烂根和树皮坏死。

人工管理的大树老树, 一般多为果树类。老的果园被规划成绿荫广场, 在不同方位留下三五成片树冠好的果树, 在设计中对成片果树地势地貌应实地勘察并设计图上加以说明、注明, 但在设计中地势地貌都被忽略。施工者不一样, 设计说明未注明都可以认为正常、一般施工, 所以平整地时不管地势的高低一律平整, 地势低的拉土覆盖, 树的呼吸受到影响再多次浇水, 果树开始烂根, 最后死亡。某地滩碱湖规划设计景点湖面大, 天上有飞禽, 水中有鱼虾, 微风吹过芦苇向你招手, 自然景色很美, 如果再把坡岸加以设计就更美。坡斜度小, 坡边长, 岸边就是公路, 坡中原有几户人家种有几棵树, 有金丝垂柳、杨树、枣树, 树龄都有50~60年, 杨树直径达70~80cm, 设计者加宽湖岸填沙建绿地导致几棵有历史的老树被埋, 最后死亡。这几棵老树设计无需回避, 树池和沉降小广场就能解决。

这2种环境生长的老树共性是不能埋深, 不同的是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老树不需要人为呵护, 不需要人工浇水;而人为管护的老树根浅必须人工正常管理。在这里, 设计者踏进老旧遗址时, 对需要保留、保护的有价值老树古树, 应了解其方位和自然地貌等, 在设计中注明操作规程和具体细节。

1.2 根据植物习性进行合理设计

设计者在设计园林绿化植物时, 要认真考虑植物在生长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 结合对比种植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是否适宜, 减少植物死亡, 提高成活率, 增大景观观赏度。因此, 设计者一定要考虑植物对阳光、阴凉、干湿、酸碱、高低温等因素, 结合建筑物方位进行合理的设计。如:红枫应种植在建筑天井中, 雪松应种植在建筑物背阴面, 牡丹、百合应种植在树荫下沙壤土中, 这就是植物习性与种植的合理设计。

植物习性与大自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生长的植物不同, 习性也不相同, 所以遵守植物的生长规律是设计者必须坚持的原则, 违背这一原则设计就是失败, 对设计者来说是几张图纸, 几天加班, 但对种植者来说就是植物病亡、无休止的补种和不断的经济损失。例:某市胜利大道种了近500棵雪松, 全部死亡, 原因是设计者没有考虑雪松的习性:雪松习性阴凉、潮湿、微酸土壤, 最怕烈日暴晒。又如某地种植水曲柳, 3年只发了30~50cm的芽枝, 芽尖枯萎, 叶片周边焦黄, 原因也是没有考虑其习性:水曲柳喜空气湿度大, 微酸性土, 塔里木盆地空气干燥, 土壤偏碱, 不适宜水曲柳生长。再如某单位种植了100多棵红枫, 全部生长正常, 但过了一个冬天, 全部冻死;红枫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中, 在塔里木盆地无法过冬。这些事例都是设计者不了解植物习性的结果。

设计者在引进园林绿化植物时, 都要考虑其是否适合在种植地生长, 但往往未考虑植物的习性而进行合理搭配。在设计组合造型时, 应考虑植物的习性是否匹配, 如果不匹配不兼容, 可用围堰隔断2种植物, 根据植物的不同习性分别决定浇水时间和次数;有些可以通过渗透方式解决耐旱植物对水的需求, 提高2种不同习性植物的成活率。例如:红叶小檗与花卉组合造型时必须考虑其习性。红叶小檗喜阳耐旱, 需水量小;花卉大多喜阳喜潮, 需水量大。这2种植物种在一起就可以通过围堰隔断解决其习性不同的矛盾。再如:大型乔木与喜阴灌木花卉搭配, 2种植物习性兼容和谐, 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人性化的设计, 才有可观的景观效果。

1.3 合理设计植物的间隙

植物间隙与植物成活率是设计者必须认真对待的大事, 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植物的间隙。设计灌木和缩根花卉造型时往往一味追求大密度, 尽管当年种植效果好、观赏性强, 但此后2年, 特别是第3年, 植物的各种病害相继而来。施工方不知问题所在, 针对性救治也只能短期控制病害, 过后还是不断病死。出现这些病害的原因在于: (1) 设计间隙小, 密度大, 忽略了植物本身生长规律, 萌发新芽分枝分叉, 蓬径增大, 长根, 根部分裂等因素,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更增大密度, 造成密不透风, 夏季长时间温度偏高导致生病。 (2) 植物根系纵横交错, 层层叠叠, 争抢营养导致短时间就耗尽土壤中的养分, 再生营养跟不上;枝条争抢阳光则疯长, 导致枝条细长、叶片偏小、颜色暗淡, 第2~3年就陆续死亡。 (3) 设计理念失误。原本是想提高观赏增加景色, 让花天天开, 月月开, 可以看到花开花落, 可以闻到花香, 但由于间隙小, 密度大, 植物就开1次花, 玫瑰、月季、红王子锦带就是如此。 (4) 由于间隙小、密度大, 虫害、病害不断发生并在种植区蔓延, 死亡接踵而来, 因此缩短了生长年限和轮植更新改造的年限, 增大了成本。

1.4 根据小区建筑进行合理设计

塔里木盆地的城镇化建设, 高楼林立道路纵横, 湖在城中, 河绕城边走改变了当地的自然气候, 温度升高, 空气湿度加大, 形成了小环境、小气候, 给很多植物提供了不同于以前的生存条件。投资者为了吸引人气, 舍得投入, 要求把一些天南海北的名贵植物都融入设计, 以增加景色;设计者也确有这种新鲜感, 欲提高设计方案的档次。设计不难, 难的是植物设计在小区建筑物的什么位置成活率高, 所以就要考虑小区建筑物与植物习性的关系。建筑物的朝阳面可栽红枫、瓜子黄杨、竹类、棕榈、剑麻等;背阴面可栽植雪松、观赏松类;半阳面可栽植半喜阳植物, 如松类、牡丹、百合等。

2 园林施工与成活率

2.1 苗木购买与成活率

苗木的起挖运输, 老板们都想图方便, 因而挖的植物根小, 修剪狠一些, 这样好挖, 好搬运, 装车数量多, 可节省不少人工费和运输费;但这样大大降低植物的成活率。所以在采购苗木时都要签订合同, 在合同中对苗木名称、规格、起挖、运输等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合同是法律依据, 是制约双方的法律条文, 也是保护双方利益不受侵害的根本, 所以签订合同要详细, 要从各个环节确保苗木质量。

起挖苗木, 也就是把苗木的根从土中挖出。起苗有2种:露根和带土球 (原土) 。根的大小一般规定为乔木胸径的8~10倍, 灌木为蓬径的1/2~3/5。苗木的成活率与根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联, 根系大, 毛细根就多, 毛细根多, 才能充分吸收水分营养, 根系大储存的营养多, 受伤害的面积少, 恢复伤口快, 成活率就高, 反之根越小成活率就越低。露根或带土球由土质决定, 沙土一般带不了土球, 特殊要求也可以带, 即, 进冬时浇水, 上冻时起苗, 起苗不能一次起, 要根据上冻情况分2~3次, 冰冻土球就成了。当然露根的苗木也可采用沾浆和包土球的做法 (即用模具草席等捆绑) , 保持植物根部湿度, 提高植物成活率。带土球一般都属粘性的土, 紧裹着毛细根, 露根就伤根, 所以挖好的植物带土球的根与黏土间的紧密程度和挖砍痕迹清晰可见, 包扎方便, 捆绑结实。带土球的苗木比露根苗木成活率高, 因为土球保护了部分根与毛细根的完整性, 土球的湿度保护根与毛细根不被风干。而露根苗木伤根严重, 毛细根容易受伤被风干从而失去生命力。同样规格、同样大小的根, 带土球的苗木比露根苗木成活率高40%以上。

苗木的起挖运输时间与种植时间必须吻合。种植最佳时间在2月底~4月中旬和10月底~12月初, 接上茬, 满足种植最佳时间, 切不可过早或过晚起苗。过早起挖运输使苗木晾放时间长而失去体内营养水分, 过晚则会失去最佳栽植时间和恢复期, 成活率降低。过早起挖运输, 可能使林床平整不到位, 种植达不到标准, 直接影响成活率。所以合同中对起挖运输时间的约定一定要根据林床平整实际而定, 合同中必须规定用最短时间起挖, 用最快捷方式运输。总之, 只准林床等苗, 严禁苗等林床。

运输苗木的车辆性能必须可靠, 要严格按合同要求的时间运到指定地点。中途抛锚延长运输时间会降低苗木成活率。运输途中车辆会产生气流而容易风干苗木, 盖棚布又容易产生高温而导致苗木烫死。解决的方法是在苗木中分层摆放预先冻好的冰块, 冰块熔化吸热, 可达到降温、增湿的目的, 盖棚布塑料布能防止苗木被风干, 起到保温保湿作用。这些都应在购苗合同中体现出来。

2.2 林床平整与成活率

林床平整对任何园林公司来说, 都不是一件小事, 但一些园林公司往往不把它当回事。林床平整可以改良土壤原有的团粒结构, 使土质疏松, 土质均衡, 通过施有机肥, 浅翻改良土质结构, 增加土壤的保水性。林床平整还可以减少水的用量, 减少水的浪费;均匀的水势有利于压碱, 溶解有机物, 保证植物成活率, 保证景观效果。林床平整不达标则会导致浇水时低洼处发生水涝, 凸起处发生盐碱危害, 从而导致植物成活率低。

林床平整过程中, 应边平边清理垃圾, 特别是一些建筑垃圾, 如水磨石膏、石灰渣碎砖等一定要清理。对机械碾压的坚硬土壤必须深翻, 因为太硬的土质不利于植物生根, 严重影响到植物成活, 且保水透水性差。

林床的平整不是一次就完成。林床在粗平后, 也就是基本平整后应施1次农家肥, 进行30~40cm浅翻。然后进行再次平整, 浇1遍水。土壤下沉后再次细平即可。多次平整能充分搅拌土壤, 使土壤质量达到最佳, 从而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2.3 种植深浅与成活率

植物栽植过程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植物的成活率就在一线间, 一线指的是植物根部在原土生长, 地表土湿度在植物根长期以来形成的一道干湿痕迹, 又叫老土线。人们常说“红线不可越”, 老土线就是植物种植的生命线。在栽植植物过程中人们总怕苗木被风吹倒, 浇水时被水冲倒, 导致苗木都栽植偏深, 这都是老观念, 很不科学。例如:某新成立的园林公司采购了200~300万元苗木, 在公司领导“种的越深越好不要倒了”的要求下, 坑有多深种多深, 第2年成活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又如某单位西区种植白蜡、国槐偏深, 10多年后树还是那么高, 那么粗, 年年活, 年年不长。这2个例子证明苗木种植偏深过深会造成根部长期在低温中生长, 湿度过大, 易烂根, 影响苗木呼吸和营养吸收, 根部感觉不到四季变化, 易早落叶, 最终影响苗木正常生长, 导致死亡。

老土线以下是植物成活最佳深度, 也是有机物转换, 微生物活动分解最频繁的层面。有机物在土壤水温度作用下, 微生物活动分解转化有机物使之营养溶于水, 被植物吸收, 温度越高转化溶解越快, 反之低温微生物活动就慢。所以种植过深, 植物就吸收不到营养。

种植深度不能一概而论, 要根据土壤的保水性相应调整, 保水好的土壤要严格遵照老土线栽种, 保水差透气能力强植物种就偏深, 所以植物种植深度对植物成活生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4 土壤墒度与成活率

墒度就是土壤湿润度, 墒度对保持植物体内水分平衡起到关键作用。土壤中墒度越大植物体内水分越多, 过多的水分植物就易得病;反之土壤墒度越小, 植物体内所含水分就越少, 植物失水虫害加大。因此, 适宜的墒度才是符合植物生长的关键。

新栽植物要求的墒度与未被挖移的植物要求的墒度不一样。未被挖移的植物对土壤墒度要求不是十分苛刻, 因为植物根系完整, 根深枝叶茂密, 营养水分都包含在植物体内, 轻微的干旱, , 不会过多影响植物。新挖移的植物断根锯枝, 营养水分截断和流出, 伤情严重;就像一位危重病人, 吃不进, 动不了, 需要静养和及时治疗, 新栽植物也需要大的墒度湿度保持一段时间才能愈合。大墒度保持的时间段, 应根据苗木的大小而定, 苗木越小起挖时伤口越小, 愈合伤口就越快, 大湿度保持时间就越短;苗木越大起挖的伤口就越大, 愈合伤口时间就越长, 发新根时间就长。

当墒度 (潮湿度) 达80%~90%以上, 是苗木伤口愈合萌发新根的最佳条件新栽苗木一般都是先发芽, 后长根, 如果墒度不适宜, 新根就不能及时长出吸收营养, 先发出的枝芽就萎缩。塔里木盆地炎热、干旱、缺水, 不能靠天保墒, 只有勤浇水保持墒度;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滴灌、塑料膜覆盖等节水措施, 严禁采用松土保墒的错误做法。怎样做好浇水保墒?前次浇水后土表泛白就应再浇水, 这样连续一段时间直到植物萌发新根, 新发枝条开始木质化, 具备吸收营养和一定的抵抗能力, 再逐步延长浇水时间间隔, 降低墒度。例:某市昆岗大道2013年冬11月栽植栾树, 2014年6月检查时98%发芽长枝, 但到9月时很多栾树新芽萎缩, 有些则从半截发芽。又如某市工业园区栽植榆树, 发现大量榆树表皮都是虫眼流泪, 并且可以看到绿豆大小的虫子在洞口进出, 树下锯末成片。这2个事例说明栽植后浇水保墒没有跟上, 植物二次失水造成树木抽干和虫害。再如某市军垦大道栽植法桐, 技术要求严格, 按上述浇水要求每月不少于4次, 3个月后减为2次, 5个月后坚持每月1次, 法桐成活率达99%以上。

3 结论

塔里木盆地 篇10

本文选取环塔里木盆地五地州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 运用因子分析法, 分析和评价林果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在分析的过程中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原来的指标数据进行分组, 使同组内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高, 每组指标代表一个基本结构, 就称为公共因子, 当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大于85%时, 就说明所选取的公共因子能够集中反映所研究问题的大部分信息。

1 实证分析

1.1 指标选取

本文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遵照科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及可比性的原则, 分别从林果生产规模、林果企业发展状况以及林果销售状况三个方面, 选取6个指标 (见表1) 。

1.2 因子分析应用

(1) 数据标准化处理及相关性检验。为了对所选变量进行比较并消除由于量纲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公式为:

其中ZXi是第i组标准化的数值中的一个数值;Xi是第i组原始数据中的一个数值;μi、σi分别是第i组数据的均值和方差。标准化数据略。

同时用SPASS16.0统计软件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对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Bartlett球度检验表明:Bartlett的相伴概率为0.0000,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 并且KMO值均在0.7以上, 表明本研究中所选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 因子特征值和贡献率的计算。因子特征值和贡献率的计算见表2。前三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7.936%, 可以解释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同时通过旋转载荷矩阵 (表3) 可知, 公因子F1在“林果种植总面积”、“林果挂果面积”、“林果总产量”上有较高载荷。说明林果业在生产规模上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较大, 影响程度达到51.203%, 定义该因子为林果生产规模因子;公因子F2在“林果贮藏保鲜和加工企业年产值”、“林果总产值”上有较高载荷, 表明林果销售产值对农民增收影响较明显, 占29.842%, 定义该因子为林果市场化程度因子;公因子F3在“林果企业实际贮藏保鲜和加工能力”上有较高载荷, 反映林果贮藏保鲜和加工能力对农民增收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其影响程度达到16.892%, 定义该因子为林果企业因子。

(3) 因子得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特色林果业对农民增收主要是通过林果生产规模因子F1、林果市场化程度因子F2和林果企业因子F3来反映。为了进一步评价2008年五地州林果业对农民增收的具体影响程度, 运用SPASS软件, 分别计算各公共因子得分, 同时将三个公共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重, 对主因子进行线性加权求和, 计算各地州综合得分F, 即F=0.512F1+0.2984F2+0.1689F3。计算结果见表4。

1.3 结果分析

喀什地区林果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效果最为显著, 其综合得分为0.7488, 该地区农民人均林果收入达到942元。主要是由于在F1和F2上占有绝对优势, 喀什地区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和口岸优势, 为其林果业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重要保障, 而F3得分偏低, 反映了该地区林果企业较少, 其贮藏保鲜和加工能力不足, 对农民增收的带动效应相对较低。

阿克苏地区林果业发展对农民增收也较为显著, 其综合得分为0.2817。在F1、F2、F3上得分的差距较小, 表明林果业在生产、加工、销售上处于同步发展的水平。种植面积达到22.8万hm2, 占全疆的24%, 同时该地区还拥有全疆20%的林果贮藏保鲜和加工企业, 加之借助于品牌效应, 使其市场化程度有较大提高, 从而在整体上对农民增收效果比较明显。

巴州特色林果业发展对农民增收效果不显著, 其综合得分为-0.0247。这主要是由于在F1上得分非常低, 虽然F2和F3得分较高, 即巴州拥有全疆27%的林果企业, 且林果市场化程度较高, 但由于林果的生产规模较小, 生产跟不上加工和销售的需要,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增收的效果。

和田地区林果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也不显著, 其综合得分为-0.0712。主要是由于在F1和F2上的得分较低, 且F1与喀什地区相比相差很大, 说明和田地区林果品的销路出现严重不畅的局面, 导致该地区林果业对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

克州特色林果业发展对农民增收作用最小, 其综合得分为-0.4664。主要是由于在F1、F2、F3上的得分均较低, 说明克州林果业发展相对较晚, 其生产尚不具规模, 林果企业对果品的吸纳能力也有限, 加之林果市场化程度较低, 导致对农民增收的效果较差。

2 结论及对策建议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 环塔里木盆地在发展特色林果业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加大发展力度, 对农民增收作用正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林果种植面积在总体上已达到相当规模, 为农民增收提供基础保障;众多林果企业的落户, 不仅延长了林果业的产业链条, 也提高了林果品的附加值, 为农民增收提供价值保障;由于果品品质优良, 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加之借助于口岸优势, 不仅为果品销售提供便捷渠道, 开拓了市场, 也为农民增收提供经济效益保障。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林果企业精深加工能力相对不足, 难以吸纳大量新鲜林果产品;林果市场化程度不高, 部分地区林果品流通渠道不畅;果品营销方式也较为落后等等,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果业快速发展, 影响农民持续增收。

上一篇:新生报到注册下一篇:安装改进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