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腰椎病

2024-05-08

颈腰椎病(精选十篇)

颈腰椎病 篇1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颈腰椎病患者60例,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32~76岁, 平均45.8岁, 病程1~3年, 平均2.3年。颈椎病14例, 临床分型:神经根型5例, 脊髓型5例, 椎动脉型3例, 混合型1例;腰椎病16例, 临床分型:腰肌劳损型6例, 腰椎管狭窄型5例, 腰间盘突出型5例。试验组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35~73岁, 平均48.4岁, 病程0.5~4年, 平均2.5年。颈椎病15例, 临床分型:神经根型5例, 脊髓型4例, 椎动脉型4例, 混合型2例;腰椎病15例, 临床分型:腰肌劳损型5例, 腰椎管狭窄型4例, 腰间盘突出型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 采用6 m L的神经妥乐平加入到100 m L的生理盐水中, 进行静滴治疗, 1次/d, 15 d 1个疗程。试验组给予针灸联合松筋疗法治疗, 疗程同对照组。

疗效评价标准: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为3个等级。 (1) 显著:临床症状明显消失, 且无复发; (2) 改善: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迹象, 能够维持基本的生理活动功能; (3)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显著+改善。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经治疗后疗效显著8例 (26.67%) , 改善12例 (40.00%) , 总有效率66.67%;试验组经治疗后疗效显著12例 (40.00%) , 改善15例 (50.00%) , 总有效率90.00%, 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提升 (P<0.05) , 见表1。

讨论

颈腰椎病作为目前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主要是指各类腰椎及颈椎的突出和增生, 临床上表现为患处常呈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及肿胀感[3]。西医认为颈腰椎的出现与神经长期缺血缺氧、长期受到压迫或炎症刺激相关, 在治疗过程中以静滴神经妥乐平为首选, 但临床效果一般[4]。而据现代中医认为, 腰椎病属于“痹症”范畴, 在临床治疗上较为困难, 且现多以采用保守治疗为主, 一方面是为了提升临床治愈率, 另一方面是降低手术治疗的风险。

本次试验中所采用的针灸联合松筋疗法, 在治疗腰椎病过程中不仅能够达到舒经活络, 改善气血循环的目的, 还可解除椎体之间受到压迫肌肉的粘连, 促进椎管内外的平衡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5]。同时还能够使因腰椎病造成的受力不均得到快速纠正, 并促进突出的结构恢复到正常位置中, 从而达到减轻神经压迫, 维持腰椎结构平衡, 缓解疼痛的临床治愈目的[6]。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优越性还可体现在借助中医微针刀疗法的独特性, 直接刺入到穴位及病变的位置上, 较比传统西医而言能够直达患处, 不仅能够直接消除患处的炎症, 还可达到改善微循环且迅速镇痛的目的[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66.67%, 试验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90.00%, 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提升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针灸联合松筋疗法治疗颈腰椎病的临床疗效明显由于传统西医治疗的临床疗效, 可作为一种理想的方法推广使用到临床工作当中。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中医针灸治疗颈腰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颈腰椎病患者60例,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 试验组给予针灸联合松筋疗法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66.67%, 试验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90.00%, 试验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提升 (P<0.05) 。结论:采用针灸联合松筋疗法治疗颈腰椎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颈腰椎病,疗效

参考文献

[1]马迅, 王军.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J].中国骨科杂志2010, 30 (11) :1101-1104.

[2]兰培丽, 孟凌新.星状神经节连续阻滞联合神经妥乐平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0 (6) :559-561

[3]Karas R, Mcintosh G, Hall H, 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organic signs and centralization of symptoms in the prediction of return to work for patints with low back pain[J].Physical Therapy, 2007, 12 (77) :1354-1360.

[4]Miyakoshi N, Itoi E, Murai H, et al.Inverse relation between oteoporosis and spondylosis in postm enopausal women as evaluated by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semiquantitative scoring of spinal degenration[J].Spine, 2003, 28 (5) :492-495.

[5]郭元琦, 陈丽仪, 符文彬, 等.腹针治疗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 2007, 27 (9) :652-656.

[6]Yan XR.Blood-letting puncture and cupping at Dong&apos;s unique extra points for 65 cases of neck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12, 22 (3) :60-62.

打喷嚏太用力易引发急性颈腰椎病 篇2

近来,雾霾与寒冷天气的夹击,造成病患大幅增加,各大医院呼吸科床位告急。不光是呼吸内科,近来因咳嗽、打喷嚏引发颈椎、腰椎疾病急性发作的患者也明显增多。

岁的李先生曾经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很多年没有发作了,今天早上起来打了个喷嚏,顿时感觉腰椎剧痛,左脚发麻,到医院被诊断为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发作。

打喷嚏、剧烈咳嗽时,腰背部肌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痉挛,使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

颈椎病患者打喷嚏时,头部有个不自主先后仰再前伸、颈椎前屈的动作,而且速度快,如果这时又患有感冒,颈部肌肉力量薄弱,头部的重量占身体重量的8%,打喷嚏太过用力很容易拉伤肌肉,引发颈椎病。

腰椎病人如果要咳嗽或打喷嚏,最好先用靠枕顶住腰部,两手按压住腰部两侧;或先用腰围固定好患处。

冬季为何颈腰椎病高发? 篇3

颈腰椎疾病偏爱“坐班族”

“坐班族”颈腰椎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调查显示,颈椎病、腰椎病的高危人群为:计算机工程师、设计师、会计、教师、医生、办公室职员以及长期进行同一种姿势劳动的人员,甚至有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症。

为什么颈腰椎疾病偏爱“坐班族”呢?主要是白领以及学生群体平时工作、学习都是保持长时间的坐姿,缺少运动。根据科学家的生物力学实验,人体坐姿时间长达4个小时以上,同时上身前倾30度以上,腰椎承受的剪力和压力最大,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经轻微破坏就会断裂,纤维环内的髓核就会从断裂处突出或膨出,从而压迫神经,造成腰腿疼痛症状。冬季天气寒冷,血液循环不畅,更增加了这种疼痛发生的可能性。

冬季颈腰椎保健提示

腰是人躯体的中点,此处活动大、负重多,为人体运动的枢纽,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特别容易损伤,故腰部保健尤为重要。

1. 注意防寒保暖

中医认为,背为肾脉所居,感冒受风寒多从背部起始,所以保持腰背部温暖不仅可防感冒、固肾强腰,还可防颈腰椎旧病复发、加重。所以,冬天不要穿太少,“美丽战严寒”的代价是使身体受寒,引发或加重颈腰椎疼痛。

2. 在搬、抬重物时正确用腰

搬、抬重物时,搬物时不能弯腰,而应屈膝,要保持腰部正常直立位置时的曲度。此时大腿和小腿的肌肉同时用力,分散了腰部的力量。若在膝关节伸直状态下,直接从地上搬取重物,腰部承受的压力可增加40%,极易损伤腰部的韧带、肌肉和椎间盘。另外,如物体太重,不可强行用力。

3. 尽量挺直腰板

直立挺直的姿势对腰椎关节是最好的。我们弯腰时,对腰部组织的负担均有不同程度的加重,长时间弯腰可致腰肌劳损,继而发展为脊柱的劳损退变。若弯腰角度小于20度,腰部负担较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保持腰背部挺直,避免长时间弯腰工作,以减轻腰部的负担。

4. 选择合适的卧具

不科学的寝具,如枕头的太高太低和床太软太硬,都容易引起韧带和肌肉张力过大,从而出现劳损、椎间盘突出等脊椎病。

5. 注意睡眠姿势

理想的睡眠姿势应该使腰部保持自然的生理曲度。仰卧时,可在双下肢下方垫一软枕,以便双髋及双膝呈屈曲状。侧卧位时,将双髋及双膝关节屈曲,以消除腰部的后伸。

6. 女性鞋跟不宜过高

过高的鞋跟会导致身体前倾,使腰部不能保持平衡。长此以往,腰背部肌肉负担加重,容易造成劳损,形成腰痛。

7. 避免久坐和久站

长期从事坐位工作的人,容易腰部疲劳,故久坐久站后要注意活动腰部,可以做做工间操、课间操等。

另外,有车一族在开车时应不断调整自己的坐姿,让自己处于舒适状态,特别是椅背要抵住自己的腰部,使腰部肌肉得到支撑,使周身血液得到循环。

8. 不要盲目减肥

盲目减肥可能造成人体代谢失常,特别是钙、磷代谢和激素代谢失调容易诱发脊椎病。

专家简介:

海涌, 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脊柱外科基础和临床研究,对脊柱退变和畸形等疾患的诊治以及微创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气动颈腰椎矫正仪 篇4

近年来, 我国中老人口日益增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 除心脑血管病以外, 颈、腰椎病发病率不断提高, 它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的疾病, 中老年人占的比例很大, 另外对从事伏案工作的文职人员、长期使用电脑办公的人员, 颈、腰椎疾病的发病率年龄日趋年轻化。目前, 骨科医治颈、腰椎病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 但治疗效果较好的则是采用牵引疗法, 通过牵引, 使每一颈、腰椎间孔可增加、椎间隙增宽, 症状可缓解, 因此受到患者的青睐。但由于每次牵引及疗程时间较长, 老年人去医院不方便、中青年人工作太忙, 往往治疗不能持久, 半途而废, 疾病难以及时治好, 而且还能产生其它疾病,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笔者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制造了一种轻便, 不受场所、时间限制的气动矫正仪, 颈、腰椎病均能使用。

2 气动颈腰椎矫正仪结构组成及设计思路

如图1所示, 气动颈腰椎矫正仪由气泵、气缸、固定带组成。该产品在气缸1装有两个移动活塞, 气缸由工业塑料、铝合金或不锈钢制成, 一端成封闭状, 封闭端有一孔2, 通过导管4与牵引兜3相连, 在其侧面有一限位器5, 另一端成封闭状, 封闭端有一孔, 通过活塞杆7与环杆9相连, 在其侧面有定位销8, 活塞杆内置有“O”环11, 进行腰椎矫正时, 在“O”环11换上带有伸缩腰带10。工作原理:气泵6气动时, 驱动活塞杆13向上运动, 牵引兜3膨胀增大, 同样驱动活塞杆12向下运动, 当达到某人合适颈腰椎高度时, 关闭气泵。

3 特点

该气动颈腰椎矫正仪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携带、无需他人帮助、效果显著的特点。该气动颈腰椎矫正仪已获国家专利 (专利号:ZL201310266483.5) , 可广泛用于家庭、医院、社区卫生站、老年福利院等处, 有广阔市场前景, 投资成本小, 生产工艺简单, 具有一定的社会推广价值。

1.气缸2.连接孔3.牵引兜4.导管5.限位器6.气泵7, 12, 13.活塞杆8.定位销9.环杆10.伸缩腰带11.“0”环

参考文献

四步手法治疗颈、胸、腰椎关节紊乱 篇5

关键词脊椎关节紊乱按摩治疗透刺治疗拔罐治疗整脊治疗

临床上常见颈椎、胸椎、腰椎小关节同时紊乱,症状常见头晕、偏头疼、指麻、颈部僵硬、胸闷、背酸胀痛、嗳气、腰部胀痛、不得后伸等一系列症状。病人常说自己得了半身不遂,通过一系列治疗中西药、针灸、按摩、电疗,只是当时症状略有缓解,过后恢复常态。给病人造成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影响。本人自1995年以来,采用四步手法治疗颈椎、胸椎、腰椎关节紊乱85例,均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5例,女性55例,男性30例;病程最短者7天,最长者28年;年龄20岁~30岁25例,31岁~40岁45例,41岁~50岁12例,51岁以上3例。

2治疗方法

2.1放松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先在颈部作揉、捏、拿等手法约5分钟,然后在背、腰部用朱氏飞滚法放松脊椎两侧骶棘肌,其次再用双拇指推法(俗称蝴蝶双飞)从风池穴到腰骶部来回3遍,随后用八字点按法(本人自创手法)将整体脊椎逐个点按。

2.2整脊手法

2.2.1颈椎拔伸复位法:病人仰卧位,嘱病人两手抓住床边,医者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一手扶其下额部,缓缓拔伸,此时可听到"喀噔"一声,表示错位关节已复位,也可运用颈椎旋转复位手法。

2.2.2扣胸复位法:患者仰卧位,双臂交叉抱放在胸部,医者一手扶在病人肩部(站哪侧扶哪侧)、一手握拳扣放在患者棘突上,用腋、胸部压在患者双手臂上,嘱其吸气,出气时,用力下压,边压边移(医者手在患者胸椎、脊椎自上而下的运行),此时可听一声或数声弹响声,表示复位已成,也可采用分筋错骨法复位。

2.2.3侧位腰椎复位法:患者侧卧位,医者面对病人站立,一手拇指顶放在偏歪腰脊椎上,并用其肘部按放在病人肩前,一肘关节压放在患者髋部,作相反方向的缓缓用力扳动,使腰部被动扭转,顶推棘突的拇指同时协调用力,此时可听到"喀"的一声或有拇指下棘突跳动感,表示复位已成,也可采用腰椎旋转复位法。

2.3透刺法医者用左手将患者肌肉痉挛条索处捏起,右手持一根0.40×100mm针灸针,以15°角进针,沿皮透刺,从上至下进行强刺激法,速出,勿按针孔。

2.4贯脊拔罐法医者运用闪火法,将若干个玻璃火罐叩放在患者脊椎上由上而下,约5分钟左右起罐。

3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经上述手法1次治愈者11人,5次治愈者37人,10次治愈者23人,15次治愈者9人,20次治愈者5人。一般10日为1个疗程,1~2个疗程即可治愈,最好在愈后继续按摩1~2个疗程,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4体会

引起颈、胸、腰椎后关节紊乱的原因为各种急、慢性损伤而造成椎间盘、韧带、后关节囊不同程度的损伤,使脊椎稳定性下降;也能因受寒,使其肌肉痉挛和小血管收缩,影响了血液循环,影响了椎体关节的营养,使后关节囊受到了牵扯,导致椎体紊乱。

临床上首行要松解肌肉痉挛,解除各椎体关节之间的粘连为主,其次再施行整脊手法治疗各椎体关节的紊乱;对易复发者,一定要行修复肌腱韧带手法,以轻柔深透为主,切勿以刚强凶猛手法,此手法易开人关节、走人元气、伤人血脉;总之,临床治疗一定要做到局部与整体内外相通,点线面结合,辨证施治,这样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同期手术治疗颈腰椎椎管狭窄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收集2005年3月至2012年5月共61例随访时间大于1年的共存颈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其中男22例, 女39例;年龄42~85岁, 平均 (62.15±9.7) 岁。上肢症状持续时间1~72个月, 平均 (16.03±15.48) 个月;下肢症状持续时间1~240个月, 平均 (27.66±39.57) 个月。上肢症状首发22例 (36.1%) , 下肢症状首发39例 (63.9%) 。病程≤1年为39.3%, 1~5年为58.9%, ≥5年为14.8%。术前合并其他疾病29例, 颈椎全椎板切除术50例, 椎板成形术11例, 腰椎全椎板切除术41例, 腰椎管扩大成形术4例, 腰椎间融合术16例, 内固定术55例。

1.2 观察指标

采用1.5 TMR影像矢状面T2信号定量分级评估颈腰椎狭窄的严重度。颈椎管狭窄采用基于Kang等提出的分级[1], 0级:中央导水管消失;1级:蛛网膜下腔几乎完全堵塞, 包括无脊髓畸形情况下任意蛛网膜下腔狭窄超过50%;2级:中央导水管狭窄合并脊髓畸形, 但脊髓信号未见明显异常;3级:被压迫处脊髓信号改变。腰椎管狭窄采用基于Schizas等提出的分级[2], A级:硬膜囊区清晰显示脑脊液, 但分布不均匀;A1级:前后根位于脊髓背侧, 且MR显影不足硬膜囊区横截面积50%;A2级:前后根位于脊髓背侧, 紧邻硬脑膜但轴位显影尚呈马蹄形;A3级:前后根位于脊髓背侧, 且MR显影超过硬膜囊区横截面积50%;A4级:前后根位于中央且占据大部分膜囊区横截面积50%。B级:前后根占据全部硬膜囊区, 但仍能与其他组织辨别;C级:前后根无法识别, 硬膜囊均为相似的灰色信号, 且无脑脊液信号;D级:前后根无法识别, 且硬膜外脂肪信号消失。将A级定义为无或轻度狭窄, B级中度狭窄, C级严重狭窄, D级极度狭窄。

所有病例采用全麻, 同一患者均由两批脊柱外科医师分别同时行颈、腰椎联合手术。所有评分2或3级的颈椎狭窄患者均行颈椎后路椎板切除术或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严重腰椎狭窄 (C或D级) 病例均行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度狭窄 (B级) 患者行单纯腰椎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椎间盘摘除术;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行内固定。颈椎相关指标采用Nurick评分[3]、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评分系统 (最高17分) [3]。腰部采用患者满意度[4]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5]评价。JOA改善率 (%) = (术后JOA-术前JOA) / (17-术前JOA) ×100%。随访包括术后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术后并发症记录为严重及轻度并发症。严重并发症定义为对结局指标有影响的病症, 轻度并发症定义为对结局指标无影响, 仅需保守治疗的病症。

1.3 统计学方法

分析人口学及临床特征变量, 记录正常值上下限 (mean±2SD) , 视各变量选用Pearson相关分析、配对及未配对样本t检验, 使用Epi Info 2005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12~88个月, 平均 (33.56±20.48) 个月。手术时间为90~270 min, 平均 (186.48±46.27) min;输血量1~4m L, 平均 (0.85±1.00) m L;术中失血90~380 m L, 平均 (180.86±63.74) m L;总失血量130~750 m L, 平均 (372.91±128.27) m L。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见表1。所有病例均为3度颈椎狭窄。腰椎狭窄B级6例, C级16例, D级39例。手术椎体节段见表2, 术前平均JOA为 (8.83±3.07) 分, 随访12个月JOA为 (13.05±2.18) 分, 平均提高4.2分。术前平均ODI为 (67.15±22.77) , 随访12个月ODI (30.11±16.27) , 平均改善39.4。随访结束时, 平均JOA和ODI分别改善至 (14.47±1.68) 分及 (23.58±18.41) 。平均术前Nurick分级为 (3.95±0.86) 级, 随访12个月时Nurick分级为 (2.36±1.21) 级, 平均Nurick分级改善1.16级, 至随访结束时稳定在 (1.95±1.18) 级。随访结束平均患者满意度为 (2.53±0.87) 分。平均JOA康复率为 (47.36±25.85) %。分别评价JOA、ODI及Nurick分级至随访结束与术前相比变化, 结果显示上述评分均显著改善 (P=0.01) 。三项评分 (级) 在随访1年后至随访结束仍继续稳步改善 (P=0.01) 。

2.2 亚组分析

使用年龄进行亚组分析。在小于60岁患者中, ODI (P=0.03) 及Nurick分级 (P=0.04) 显著改善。无论小于60岁或大于等于60岁组, JOA评分均未显示显著改善, 但小于60岁组JOA评分改善多于60岁及以上组。术前低JOA评分可能与并发症数量相关 (P=0.05, r=0.28) 。无论小于60岁或大于等于60岁组, 术后12个月随访与术前相比, JOA评分 (P=0.02) 及Nurick分级 (P=0.00) 均显著改善。术前与术后JOA评分呈强负相关 (P=0.00, r=-0.673) 。术前与术后ODI评分呈强正相关 (P=0.05, r=-0.517) 。

在术中失血小于200 m L患者中, JOA评分明显改善 (P=0.04) 。上运动神经元症状首发的患者JOA评分和Nurick分级改善程度明显高于下运动神经元首发者 (P=0.03) 。其余变量 (包括颈、腰椎责任节段) 未显示与JOA评分、ODI评分、Nurick分级改善程度显著相关 (见表2) 。

2.3 术后并发症

21例术后普通并发症 (尿路感染8例, 切口感染2例, 电解质紊乱3例, 一过性肾功能受损5例, 一过性肌无力加重3例) , 1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脑梗死, 但术后6个月随访肢体轻偏瘫已恢复。亚组分析未显示与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 (见表2) 。但大于等于60岁组、病程大于等于1年组、手术时间大于等于150min组、术中失血大于等于200 m L组并发症较多, 分别占91%、87%、81%、77%。

2.4 典型病例

a) 59岁男性患者, 主诉颈腰疼痛伴四肢麻木无力1年余, 加重20余天, 诊断为颈腰椎管狭窄症, 术后颈腰痛消失, 遗留轻度四肢麻木, 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3;b) 65岁男性患者, 主诉双上肢酸胀伴间歇性跛行1年半余, 诊断为颈腰椎管狭窄症, 术后症状缓解, 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4~5。

3 讨论

共存的颈椎、腰椎管狭窄症由Teng等1964年首次报道[6], 典型的共存的颈椎、腰椎管狭窄症三联征:a) 间歇性跛行;b) 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症状;c) 进展性的步态异常。目前认为颈腰椎病共存的许多患者伴有颈椎、腰椎管同时狭窄, 显示共存的椎管狭窄可能是该病的基础。此外, 对脊髓而言, 最重要的是其代偿空间硬膜囊的大小, 因而选用MRI作为观察指标评估硬膜囊间隙更为直观。国内还较缺乏同期手术治疗共存的颈椎、腰椎管狭窄症的系统研究[7]。我们的研究采用国际脊柱疾病研究领域广泛使用的观察指标, 通过充分的临床变量校正,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相对匮乏。本研究发现:a) 同时联合手术治疗共存的颈椎、腰椎管狭窄症可能是可行的;b) 同时联合手术治疗共存的颈椎、腰椎管狭窄症可能是安全的;c) 对于大于等于60岁的患者, 暂不推荐行双部位联合手术。

本研究患者随访12个月后各项评分均不同程度显著改善 (P=0.01) , 支持手术治疗可能是有效的, 与国外研究结论相似[8,9]。但需注意, 与既往研究相比[8,9], 本研究中JOA、ODI、Nurick三项指标均显示出更高的改善幅度。考虑原因如下:a) 从我院既往开展该手术的经验来看, 选择行一期联合手术的患者症状较重 (如本研究患者均为3度颈椎狭窄及B级以上腰椎狭窄) 时才就诊, 通常而言, 病情更重的患者术后改善空间相对较大, 采用各项评分改善程度相对更明显;b) 本研究同一患者均采用两批富有经验的高年资脊柱外科医师联合行颈、腰椎手术。由于两组医师分别使用各自手术监护等设备, 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手术疗效和安全性, 避免了二期手术的创伤, 从而减少住院周期及花费, 亦保证了早期康复的持续性。

关于同期手术的安全性, 据文献报告, Eskander等对比同时联合及二期手术治疗共存的颈椎、腰椎管狭窄症,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仅在手术时间大于150 min且失血大于400m L时,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 总体而言, 无论选择同时或二期手术都是比较安全的[9]。但需注意, 本研究显示, 手术时间大于等于150 min及术中失血大于等于200 m L时并发症增多 (分别为75%、81%) , 且在失血小于200 m L时提示与JOA评分改善显著相关 (P=0.04) , 提示施行该手术时应制定精细的术前计划, 术中止血应彻底, 同时注意控制术中血压。此外, 本研究术中平均失血少于前述研究, 考虑可能与本研究手术时间更短及术式选择、手术经验等有关。但需注意, 本研究亦观察到对于大于等于60岁的患者, 同台手术通常并发症增多。Eskander等人对同台手术治疗共存的颈椎、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亦显示, 年龄与术后严重及普通并发症均呈正相关[9]。综上所述, 对于大于等于60岁的患者, 行分期手术可能更为安全。另据以往文献报道, 部分颈椎术后的病例可能出现迟发性恶化的现象, 但本研究至随访结束后各项指标均显示稳步改善 (P=0.01) 。应注意, 考虑本研究纳入患者中随访时间多数不足5年, 因此此类手术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需将来长随访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本研究中的1例严重并发症为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63岁) , 其在围手术期MRI影像证实为腔隙性脑梗死。其并发症可能主要与长期糖尿病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围手术期应激有关, 患者随访半年后各项观察指标测评良好。根据我们的体会, 对于小于60岁的患者, 随着同时联合手术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提高, 该手术治疗共存的颈椎、腰椎管狭窄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 同时联合手术是比较安全可行的, 有必要将来行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本研究尚存一些缺陷。理想情况下, 除本研究的量表外, 还应包含定量评价的观察指标, 如各椎间盘水平硬膜囊横截面积的随访, 但多数患者因经济原因难以进行定期的MRI复查, 因而无法对该参数进行测评。

摘要:目的 评价同期手术治疗颈椎、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3月至2012年5月, 纳入颈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1例, 同一患者均采用两批脊柱外科医师分别行同时联合手术。依据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评分系统、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Nurick评分、患者满意指数、JOA改善率及并发症等进行疗效测评。结果 随访12个月, 平均JOA提高4.2分, 平均ODI改善39.4, 平均Nurick分级改善1.16级, 平均患者满意度为 (2.53±0.87) 分, 平均JOA康复率为 (47.36±25.85) %。在小于60岁的患者中, ODI (P=0.03) 及Nurick分级 (P=0.04) 显著改善。结论 同期手术治疗并存的颈椎、腰椎椎管狭窄症是可行的, 年龄、术中失血及手术时间可能与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相关。不建议年龄大于等于60岁患者采用同时联合手术。

关键词:颈椎,腰椎,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Kang Y, Lee JW, Koh YH, et al.New MRI grading system for the cervical canal stenosis[J].AJR, 2011, 197 (1) :134-140.

[2]Schizas C, N Theumann, A Burn, et al.Qualitative grading of severity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based 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dural sac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J].Spine, 2010, 35 (21) :1919-1924.

[3]Williams KE, Paul R, Dewan Y.Functional outcome of corpectomy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J].Indian J Orthop, 2009, 43 (2) :205-209.

[4]Toyone T, Tanaka T, Kato D, et al.Patients'expectations and satisfaction in lumbar spine surgery[J].Spine, 2005, 30 (23) :2689-2694.

[5]FairbankJC, Pynsent PB.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J].Spine, 2000, 25 (22) :2940-2952.

[6]Teng P, Papatheodorou C.Combined cervical and lumbar spondylosis[J].Arch Neurol, 1964 (10) :298-307.

[7]刘宪义, 李淳德.颈腰椎多部位病变共存的问题亟待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 2010, 90 (35) :2449-2450.

[8]Kikuike K, Miyamoto K, Hosoe H, et al.One-staged combined cervical and lumbar decompression for patients with tandem spinal stenosis on cervical and lumbar spine:analyses of clinical outcomes with minimum 3years follow-up[J].J Spinal Disord Tech, 2009, 22 (8) :593-601.

针灸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门诊患者, 经颈椎CT等检查排除脊髓占位、空洞、颈椎结核及骨质疾患。男63例, 女37例;年龄最大62岁, 最小17岁;病程最长6年, 最短3天。

1.2 治疗方法

1.2.1 针刺治疗取穴

风池、夹脊、阿是穴、肩井、肩外俞、天宗、后溪、颈椎穴。手法:夹脊穴直刺1.2~1.5寸针感向手部放射;后溪穴直刺0.5~1.2寸针感沿太阳经向颈部传导;其余各穴常规操作。每日1次, 留针30min, 10次为1疗程。

1.2.2 推拿治疗舒筋手法

患者正坐, 先用按揉的方法天鼎、曲池、手三里、合谷、小海、内关、外关、神门。次用滚法、拿法等手法放松颈部肌肉, 缓解肌肉的痉挛状态。后整复手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 垫一低枕, 颈部肌肉放松。操作者坐于其头侧, 以一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 手掌托住后枕部, 以另一手掌心托住下颌。两手协调纵向拔伸片刻, 向棘突偏歪侧侧屈15°, 感觉偏歪棘突有松动感时, 两手协调用力加大侧屈3°~5°, 同时顶住棘突的拇指向对侧顶推, 一般可听到复位声, 手法结束。但在临床中不能过于追求复位声。

1.2.3 刺血拔罐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 头稍低, 选取压痛点常规消毒, 用三棱针点刺2~3下, 局部出血, 然后选择合适的火罐留罐15min。

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

1.2.4

术后可配合内服补气血, 祛风寒、活血通络的药物或中成药。嘱患者垫枕勿过高并适当的颈部功能锻炼。

2 结果

痊愈 (各种症状消失, 随访3月无复发) 71例, 占7.10%;好转 (颈部活动受限消失, 有酸胀感) 23例, 占23.0%;无效 (症状无明显改善) 6例, 占6.0%;总有效率94.0%。

3 体会

颈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6例病人, 男82例, 女64例;年龄40岁~75岁;其中颈椎间盘突出86例, 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 (OPLL) 27例, 节段性OPLL伴有颈椎管狭窄30例, 3例脊髓创伤后病例;伤前无脊髓受损表现, 伤后立即出现脊髓受压表现, 经保守治疗2个月~3个月, 虽有明显改善, 但恢复不彻底, 仍需手术治疗。

1.2 手术适应证

椎管中矢径与椎体中矢径比值小于0.75;脊髓前后方均受压的病例;多节段受压的病例;前路术后疗效不佳者。

2 结果

临床疗效评定, 优100例, 占68.5%;良38例, 占26.0%;有效8例, 占5.5%;优良率94.5%, 总有效率100.0%。146例全部跟踪随访, 优级大多数达到恢复原工作或接近恢复原工作的水平, 良级多能进行家务劳动, 括约肌功能均能得到恢复。仅1例因反弹致术后一侧手指麻木, 1周后症状消失。

3 注意事项

3.1 单开门方向的选择

根据病人的症状而定, 一般以症状重的一侧为开门侧。

3.2 术前准备

术前1周让病人开始屈颈俯卧位练习, 以每次持续3 h以上为佳, 教会病人起卧姿势 (侧卧起床) , 选择合适围领。

3.3 术后处理

术后1周~2周需免枕平卧, 抬高床头10°~15°。围领保护颈椎至术后3个月, 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 避免受压而导致颈椎硬膜外血肿形成。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后可逐步起床及下地活动, 加强四肢肌力练习, 术后12 d拆线。

4 护理

4.1 术前护理

4.1.1 心理护理

因该手术部位靠近脊髓, 危险性大, 多数病人对手术产生恐惧、紧张心理, 担心术后效果不满意等问题, 故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①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产生的后果告之病人及家属, 让他们了解手术的必要性, 以取得合作;②向病人介绍成功病例或请手术成功者现身说法, 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4.1.2 一般护理

因颈椎术后需戴合适围领及仰卧位, 所以术前应向病人讲解术后正确体位的意义及使用围领的方法、重要性, 并指导病人床上大小便。

4.2 术后护理

4.2.1 术后观察

①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特别是呼吸, 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因手术过程中刺激脊髓而产生脊髓水肿和脊神经水肿, 可造成呼吸肌麻痹, 引起中枢性呼吸困难。②术后卧位极为重要, 一般均采用仰卧位, 并保持颈部中立位, 注意仰卧时要用低枕, 以保持正常的颈曲度, 避免过伸或过屈, 并要注意枕头不可压住伤口, 以防止扩大的椎管缩小。③为预防颈深部血肿, 术后常规放引流条, 要保持引流管通畅, 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并做好记录, 一般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 (一般24 h引流小于50 mL且颜色为淡红色时可拔除, 若24 h引流大于60 mL, 应延长) 。若引流量多且呈淡青色或淡红色, 要考虑有脑脊液漏情况发生,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④观察四肢感觉运动恢复情况有无改善, 要与术前相比较, 如原有神经压迫症状逐渐加重, 多数为脊髓水肿所致。

4.2.2 术后并发症预防

①为防伤口感染, 常规应用抗生素3 d~5 d。②此病多为中老年人, 故应注意防止压疮、肺部感染, 应及时更换体位, 翻身时要注意采用轴线翻身 (即保持头颈与躯干呈同一水平) , 勿使颈部过伸或旋转。受压处皮肤垫软枕或软垫, 定时按摩, 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环。鼓励病人深呼吸及进行有效地咳嗽与排痰, 定时叩背, 必要时雾化吸入, 以稀释痰液, 利于痰液排出。③麻醉期过后, 可以床上做四肢、手部的功能锻炼, 以增加肌力。拔出引流管后, 可坐起及下地活动。

颈腰椎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中,男4例,女8例;年龄33~50岁,平均41岁;颈椎间盘突出5例,腰椎间盘突出7例,其中C4~5突出2例,L4~5突出5例,L5~S1突出2例;发病时间3个月~2年。症状:颈推间盘突出者均伴有颈肩痛,其中3例疼痛放散至上肢;1例伴有严重眩晕,眩晕与颈部活动有关系,并除外其他科病症所致眩晕者;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5例腰痛伴下肢放散痛,疼痛放散至足,2例腰痛伴臀部及大腿外侧痛。以上均行X光片,CT及MRI检查。

1.2 治疗方法

应用美国杰西有限公司生产的Arthrocare System2000等离低温消融仪,治疗工作频率设为2档。

颈椎组患者平卧于可透“C”型臂的手术床,常规消毒铺单,取颈前外侧入路,从颈血管鞘和颈内脏鞘之间进入,选择无症状一侧进针。“C”型臂透视下定位下将穿刺针插入病变椎间隙。先行椎间盘造影,推入造影剂1.0~2.5 ml,一般不超过3 ml。其间询问患者自主症状,如诱发出患者发病相同的症状,则认为造影结果阳性,则行等离子低温消融。按仪器操作步骤要求进行。如推入造影剂后患者无症状,或诱发出症状与发病时不符,则认为造影结果阴性,停止下一步操作,此类患者再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腰椎组患者俯卧或侧卧,常规消毒铺单。对于L5、S1间隙则往往采取侧卧,患侧朝上,健侧下肢屈曲,患侧下肢伸直,使患侧髂嵴尽量向足端倾斜,以便穿刺针进入L5、S1间隙。也可将穿刺针折成一定弧度,可使穿刺过程中改变穿刺方向,以进入L5、S1间隙。穿刺点选择患侧入路,在棘突正中连线旁开8~9 cm,穿刺角度与矢状面成35°~40°夹角。选用局部浸润麻醉,避免麻醉过深,造成神经根麻醉,以防止穿刺过程中对神经根造成损伤。同样行“C”型臂透视定位下穿刺入病变椎间隙,从“安全三角”(即上关节突,横突与神经根组成的三角形)。穿刺成功后,先行椎间盘造影,造影阳性者行低温消融操作,阴性则停止操作。造影结果的判断同颈椎组,阴性患者再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1~2 d,颈部需颈托固定1周,腰部腰围保护1周。

1.4 病效评价

Ⅰ:优,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Ⅱ:良,症状明显减轻,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Ⅲ:可,症状较术前无改善。Ⅳ:症状加重。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做随访,时间2个月~1年,平均6.5个月。12例中Ⅰ7例,Ⅱ4例,Ⅲ1例。症状无改善1例,患者椎间盘造影呈阴性,但患者强烈要求低温消融治疗。本组无椎间隙感染及神经根损伤的并发症发生。其中术前眩晕者1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优良率为91.7%。因资料较分散,未行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

3 讨论

3.1 工作原理

采用美国杰西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Arthrocare System2000等离低温消融仪器达到椎间盘减压。在等离子低温消融技术(coblation technology)中,射频能量的作用是使电极周围局部组织形成等离子场,并产生大量高度离子化微粒,这些微粒所携带的能量足以切断组织中分子间的肽腱,使组织气化,形成一些小分子量的惰性气体,可通过椎间盘的穿刺通道排出。撤出刀头的过程中,通过热凝对孔道周围组织实行高温处理。髓核成形与热凝相结合,去除部分髓核组织,在髓核内形成孔道,最终达到椎间盘压力的降低[1]。

3.2 适应证选择

选择发病时间短、年龄轻的患者,一般不超过50岁,MRI证实为包容性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超过50岁患者如影像学所示脊柱退变轻者,也可先行椎间盘造影检查,如为阳性,也可行消融术。本组病例以椎间盘造影结果以是否诱发与发病时相同疼痛症状为判断标准,注入造影剂使间盘内压力增高,如能诱发平时发病时相同的疼痛症状,则说明椎间盘内压力增高是患者产生症状的主要原因,实施消融术有效。

禁忌证:椎管狭窄,椎体滑脱,间盘脱出,髓核已经游离入椎管,后纵韧带骨化。突出间盘巨大,或已出现钙化者,椎体部位肿瘤,均为本治疗方法的禁忌证。另外避免一次行多个间隙消融术。

3.3 疗效分析

椎间盘减压后使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周围的韧带回缩挤压椎间盘部分甚至全部还纳,缓解了神经根及椎间盘周围疼痛感受器的刺激;椎间盘高度的降低,使神经根的张力明显下降,从而有效地缓解了神经根痛[2]。对于大量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局部制动、物理治疗、消炎止痛、针刺牵引以及活血化瘀类药物等综合保守治疗,90%以上可以获得满意效果[3]。但临床上部分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丧失工作能力。等离子低温消融方法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安全﹑近期有效率高。本组病例优良率为91.7%,但本组病例少,需进一步扩大病例。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等离子低温消融方法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适应证和近期疗效。方法:应用美国杰西有限公司生产的Arthrocare System2000等离子低温消融仪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结果:术后随访212月, 7例术前症状消失, 4例症状明显减轻, 优良率为91.7%。结论:等离子低温消融方法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安全﹑近期有效率高。

关键词:等离子,低温消融技术,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参考文献

[1]Chen YC, Lee S, Chen D.Intradiscal pressure study of percutaneous disc decompression with nudeoplasty in human cadavers[J].Spine, 2003, 28 (7) :661-665.

[2]杨渊, 肖增明.等离子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3, 8 (3) :4.

按摩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体会 篇10

颈型颈椎病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也是其他各型颈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现。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时常被俗称“落枕”。以颈部症状为主,故又称局部型。病因一是由于椎间盘退化髓核脱水、间隙狭窄一韧带松弛一椎体半滑脱。二是椎体缘、小关节、钩椎关节,由于外伤出血,形成骨赘。三是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或后径变窄,引起神经根及脊髓的压迫而产生症状。

颈型颈椎病症状,以颈部本能、痛、胀及不适感为主,常在清晨醒后出现或起床时发觉抬头困难,患者常诉说头颈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约半数以病人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体位,个别病人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可以缓解。

临床上以青壮年发病居多,少数人可在45岁以后才首次发病。多年来我采用按摩手法治疗此病56例。疗效显著。

1临床症状

1.1颈神经根的刺激压迫症状,颈部疼痛向不同部位放射,如向头部,耳后放射或向颈、背胸部放射,或向肩臂,手放射,因颈部活动而加重。

1.2脊髓受压症状:下肢沉重,步态笨拙,走路不稳,痉挛性步态,伸肌及内收肌群痉挛,强直,大小便障碍等。

1.3椎动脉、血管、神经症状:头疼、头晕、视力模糊,听力障碍,心悸、恶心、呕吐,偶而晕厥瘁倒,出现假性心胶痛。

1.4颈椎各椎间关节、韧带、肌肉本身炎症刺激症状:颈、肩出现疼痛症状,颈部后伸受限,肩胛骨内上角病椎棘突旁均产生压痛状。

1.5椎前刺激压迫症状:咽下困难,声嘶,咳嗽(压迫气管和使背部酸痛、发僵)。此型颈椎病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且常反复发作或时轻时重。慢性病程患者主诉头部转动时发生奇异的响声。发作时,患者头部偏向患侧,以缓解疼痛及不适。

本病的诊断是:

①病史:中年左右隐袭发病,病性反复,常因颈部过劳,受寒而诱发加重。②有典型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刺激压迫症状。③x线检查:x线检查除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外。正位片可见相邻钩椎关节间隙不等宽。两侧应力位片上约有1/3病例椎间隙松动。少数病例可看到椎体边缘增生和颈韧带钙化等表现。但也有的病人x线片上没有改变或仅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

临床时需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X线片并排除有关疾病后才能确诊。

2治疗方法

2.1揉法术者以拇指及其余四指分别置于颈椎两侧,自上而下,循序徊旋按揉,自风池穴起至肩部止。

2.2弹筋 以拇指及其余四指提起紧张的颈部肌肉,然后放松,如此重复数次。

2.3理筋以拇指顺肌腹纵轴边缘推按。并做横向颤动,自上而下循序进行。

2.4旋转扳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者左前方,以左手掌平托患者下领部,右手托住患者枕部,做垂直向上的牵扯引,轻轻旋转头部,可重复几次,并逐渐加大颈椎旋转活动之范围。待颈向侧方旋转约45°,两手突然交错用力,此时可感觉到响声,待头回到中位时,施以按揉手法,然后以同法施对侧(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慎用)。

2.5点穴患者坐位,一般可选风池、风府、肩井、肩贞、天宗、云门、曲池合谷等穴,采用强刺激手法。

3典型病例

患者胡某,男,53岁,机关干部。颈肩部经常酸痛僵硬。特别是展起,感受风寒,固定姿势时间过长,感觉加重。初诊是颈型颈椎病。通过上法4次治疗,患者感到轻松,通过两个疗程24次的治疗。症状完全消失治愈。

4体会

按摩前必须诊断明确,手法要根据不同病情及患者的体质选用。

4.1手法操作既有规律性又有灵活性,在治疗中要抓住主要问题,选用手法要有明确目的。

4.2按摩手法要轻巧,恰到好处,忌用暴力。

4.3点穴目的是根据“痛则不通”的要点疏通经络、气血。

上一篇: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下一篇:分析教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