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

2024-05-24

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精选十篇)

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 篇1

1 建筑设计空间组合原则分析

1.1 空间组合适应性和灵活性原则。

住宅内部空间组合灵活性要求指可以按照不同住户、不同时期的使用要求对套型空间进行灵活分隔和重组。设计时可以将某些功能分区合并或连接, 不做明确限定。如将起居室与餐厅合并;把厨房设计成开敞或半开敞的形式;减少固定构件, 用可活动的轻质材抖构件分隔不同的功能区域;减少固定的墙体, 使得室内空间流动开敞而不闭塞, 同时也使得套型可以根据功能的变化而改变空间形态、位置和尺寸,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1.2 室内环境和谐性、舒适性原则。

舒适性是一个综合概念,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舒适性要求的标准也会不断发展变化。在住宅设计中, 应根据该地区的气候条件, 争取较好的朝向, 获得较多日照和较好通风环境, 利用自然对流通风, 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卫生状况。起居室、卧室等主要空间应力争南向, 提高舒适度。客厅与户外应有过渡, 人户门处最好设玄关, 避免家居生活被一览无余, 失去私密性。主卧最好设于离入户门较远处, 卧室与客厅之间最好设一段过渡空间, 避免卧室直接朝向客厅开门。卫生间离卧室要近, 窗台设高一些, 保证私密性。厨房位置应接近户门, 便于食品、蔬菜及垃圾的进出, 力求与服务阳台和餐厅应力求联系方便.减少对其它房间的影响, 创造一个和谐、安宁、舒适的家居环境。

1.3 整体设计经济性和节约性原则。

首先, 面积的合理分配要分清不同功能空间的不同要求, 如大套型和小玄型的卧室、卫生间除数互不同之外, 每个卧室、卫生间的功能要求、设备尺寸基本相同.面积需求也相近;而起居室、厨房、餐厅虽然功能相同, 大套型比小套型服务的人数多, 其面积也应该大一些。其次, 节能方面主要是关于房间朝向。卧室是以夜间睡眠用为主, 白天的活动很少在此进行, 大部分时间是空关着, 其向南还是向北, 有无直接日照, 对于建筑节能而言差别不大。在满足通风采光, 保证窗户的气密性和隔热性的要求下, 卧室不向南不影响建筑节能。

2 住宅的功能空间与户型配置分析

2.1 卧室设计。

卧室主要用于人们的睡眠、休息、更衣、梳妆等活动的场所, 是住宅中私密性要求最高的地方。 (规范) 规定“卧室的设计应使每个卧室相对独立, 卧室之间不应穿越;卧室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卧室使用面积不宜小于下列规定:双人卧室为10m2, 单人卧室为6m2。卧室宜集中布置在较隐蔽的安静空间, 并且应当隔声良好, 应注意防止视线的干扰。形状应规整, 便于家具设备的布置。卧室的面积大小主要应该看家具设备布置的需要, 太大的卧室会造成空虚感, 也不利于节能。因此, 最基本卧室面积应为3×3.3=10m2, 较理想的主卧室开间在3.6m以上, 面积在15m2左右。

2.2 餐厅的设计。

餐厅的设计应满足家庭成员同时进餐以及可能的家庭宴会的需要, 可以和厨房合设或分设。餐厅和厨房合设同一空间, 面积利用充分, 但受油烟影响大, 适于住宅面积不大的中小套型住宅;独立设置的餐室面积要求比较大。适合大中套型住宅。对于面积不大的餐室, 可与起居室连成一体, 扩大空间感, 或用简洁的落地玻璃隔断等分隔, 独立餐室面积一般8-14m2, 空间接近方形为佳。

2.3 起居室设计。

起居室是供居住者会客、娱乐、团聚等活动的空间.是一个公共活动的共用空间, 是住宅设计中最活跃的因素。 (住宅建筑规范) (G8 50368-2005) (以下简称 (规范) ) 要求”起居室 (厅) 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 有较好的朝向和视野, 其使用面积不应小干12m2:1996年12月建设部发布的 (2000年小康型城市住宅科技产业的工程城市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 (以下简称 (导则) ) 建议的起居厅使用面积已达18~25m2。起居室的面积应根据使用的人数和具体功能来确定, 面积太小, 使用不方便, 面积过大也会使人感到空旷, 给居住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起居室 (厅) 内的门洞布置应相对集中留出完整墙面方便家具的布置和使用, 减少通行路线交叉穿越, 避免相互干扰。

2.4 厨房的设计。

厨房是供居住者进行炊事活动的空间, 厨房是家务劳动时间最长的地方, 也是室内噪声和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厨房的功能已从过去单一的烹调行为发展为集仓储、加工、清洗、烹饪和配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厨房的设计应有足够的面积。良好的通风、排烟、排气, 减少对室内环境的污染和影响。

2.5 卫生间的设计。

卫生间是供居住者进行便溺、洗浴、盆洗等活动的空间。 (规范) 规定“每套住宅应设卫生间, 第四类住宅宜设二个或二个以上卫生间;每套住宅至少应配置三件卫生洁具。”卫生间的数量应根据居住的人数和住户的生活习惯来确定, 原则上宜多不宜少。卫生间的位置在住宅中应靠近卧室, 并应有可靠的通风措施, 尽且争取天然采光, 应注意私密性的要求, 避免视线干扰。卫生间使用面积不应小于下列规定: (1) 设座便器、洗浴器 (浴缸或喷淋) 、洗面器三件卫生洁具的为3m2; (2) 设座便器、洗浴器二件卫生洁具的为2.5m2; (3) 设座便器、洗面器二件卫生洁具的为2m2。

3 结语

总之, 回顾数十年我国建设浪潮, 在取得了辉煌成就、建成大批建筑、造就了大批成功人士的同时, 还重点提高了我们的设计水平。因此, 不断加强住宅建筑设计水平, 提高人们对居住水准的标准和要求是建筑设计者们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之一。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住宅设计中如何才能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要求是关键。本文就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与户型配置进行了研究, 以求合理、并能满足住宅使用功能的需要。

关键词:住宅,设计,建筑

参考文献

[1]周伟.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年.

[2]刘树老.室内设计系统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5年.

读书笔记建筑空间组合论 篇2

———彭一刚《建筑空间结合论》读了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他表述的建筑美学及建筑空间与功能的关系这几部分的内容。谈到建筑功能时,建筑理论界一直有所谓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功能之说。建筑一般都会具有实用功能,有待于发展其精神性的审美意义,只有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才是健全的。

一、突出建筑的空间美

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相互结合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美也包含了空间美和实体美。实体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一般说来,像国外集中型的建筑,整体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美给人较强的冲击力,在这里实体美是占主导地位的。而像中国木构架体系这样的离散形的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于单体建筑体量不大,结构相似,建筑组群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内向庭院的整体空间景象成为建筑表现的主体,主建筑和附建筑都成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在这里空间美就上升到了主导地位。中国传统建筑是土木为材所形成的木构架建筑体系,由于建筑材料自身物理属性的影响和限制,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不向超长的高度发展的体制。但建筑要满足多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就必须有满足它的足够的空间。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传统建筑走上了群体组合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筑物的群体组合来延伸、扩大空间。空间组合通过引导、联系、过渡、集合、总结等方式进行,因此,人置身并行进在建筑的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的空间序列在我们面前不断呈现,此起彼伏,在起、承、转、合中体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感。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美,也就随着时间的进程,在虚实相间的空间布局中流溢出来。

四合院的空间特性表现为内向性的美,这是由于它的围合特征所决定的。这种围合以轴线对称的方式来进行,围合出来的空间相对具有封闭、内敛、独立、宁静的特征。在这种组群的处理方式中,呈现出了均衡、对称的空间布局形式,这样的空间氛围和中国的传统的宗族、血缘、道德、伦理关系又相适应。由于社会的构筑关系决定和催生了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反过来这种围合的空间又加强了这种社会家族关系。相对于四合院的严谨、秩序的空间美,江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呈现出来的又是另一种美。建筑多由天井庭院式布局以适应江南多雨湿热的气候;住宅群相伴成街巷空间,实现物质与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码头、桥梁组合成水岸空间,参差错落,繁而不乱。水、桥、房融合成独特的江南建筑的空间美。

二、空间使用

从物质技术来看空间使用

人们盖房子总是有它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的,这在建筑中叫做功能。自古以来,建筑的式样和类型各不相同,仔细考查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功能在其中无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建筑,不仅用来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面且还要用来满足整个社会的各种需要。由于社会向建筑提出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建筑类型。各类建筑由于功能要求的千差万别,反映在形式上也必然是千变万化的。

组成建筑最基本的单位,或者说最原始的细胞就是单个的房间,它的形式—包括空间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以及门窗等设置,都必须适合于一定的功能要求。每个房间正是由于功能使用要求不同而保持着各自独特的形式,以使之区别于另一种房间。例如居室不同于教室,阅览室不同于书库,生产车间不同于观众厅……这个道理是十分浅显和不说自明的。老

子(道德经》。

然而就一幢完整建筑来讲,功能的合理性却不仅仅有赖于单个房间的合理程度,而且 还有赖于房间之间的组合。

相反地,同一功能要求也可以用多种形式的空间来适应。例如同一使用要求可以用不 同的方案来解决,这就是说,功能对于空间形式既有规定性又有灵活性。

建筑,既然是为人提供一定的物质空间环境,而人又是不能脱离开社会而孤立地存在 的,因此我们还应当看到建筑功能与社会的联系。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社会财富集中于少 数统治阶级手中,建筑作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主要是用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就是说,它首先必须用来满足统治阶级对它提出的功能要求。

以建筑类型来讲,近代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于是伴 随着机器生产就出现了规模巨大的新型工业厂房。特别是由于在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基础上 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的巨大变化,于是对建筑提出了许多新的、前所未有的功能 要求,正是在这些功能的驱使下,才相继出现了像原子能发电站、可容万人的体育馆、超 高层建筑··一等许多新的建筑类型。

建筑中的功能因素所回答的正是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各种要求,而这种要求却不是静止 的、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无时无刻都在变化发展的因素。联系到前面所分析 的—建筑空间形式一定要适合于功能的要求,那么功能的发展和变化将意味着什么呢? 不言而喻,就意味着新的要求与原有的空间形式之间必然要从相对的统一而逐渐发展成为 冲突、对抗,随着这种矛盾的日益尖锐,最终必将导致对于旧的空间形式的否定。

处于资本主义近代建筑前夜的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就是以它那种古板、僵死的躯壳而严重地阻碍·束缚了建筑功能的发展,其结果不一可避免地在建筑领域中导致 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尽管西方近现代建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过分地夸大了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决定作 用,但是它的出现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当时苏联的建筑界却没有正视这一点。有些建筑由于功能的要求不适合采用对称的形式,和对称的形式一样,非对称的形式

也可以产生另外一种气氛和艺术感染力。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说对称的形式易于造成庄严、肃穆、雄伟的气氛;那么非对称的形式则较有助于获得自由、轻巧、活泼的感受。最明显 的例子如我国古典的园林建筑,就是以不对称的形式而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个别建筑类型如纪念碑、凯旋门,其形式的决定主要不是取决于物质功能,而是取决 于精神要求。

与上述的情况正相反,也有一些类型的建筑如仓库、堆站等,由于和人的关系不甚一密 切,对于这一类建筑,它的形式则基本上取决于功能使用要求,而很少、甚至不考虑人的 精神感受方而的要求。

除以上的建筑类型外,一般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都必须同时满足人们对 它提出的物质功能和精神感受这两方面的要求,并且以这两方而的因素作为基本内容而谋 求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形式。

建筑性格特征所表现的是建筑物的个性。每一幢建筑由于功能性质不同,地形及环境 条件不同,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思不同,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点。除此以外,建筑 形式还不可避免地要反映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民族、地区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处 于同一时代的建筑,不论属于哪一种建筑类型,除了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外,又都共同地 体现出一种共性特征,这种寓于个性之中的共性特征,由于是时代所赋予的,所以称之为 时代风格。同理,处于同一民族或地区的建筑,不论它属于哪一种建筑类型,除具有不同 的性格和个性特征外,又都共同地休现出一种共性特征,这种寓于个性之中的共性特征,由于是民族或地区所赋予的,所以称之为民族或地区风格。一幢建筑,从时间上讲它必然

要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空间上讲它必然要处于某个特定的民族或地区,因而它必 然同时兼有上述两重风格。

再进一步地说,除时代、民族和地区会分别赋予建筑以某种特征外,作者也会赋予作 品以某种特征。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一书中所讲的“才性异区、文辞繁 诡”,就是说明作家的不同创作个性形成了作品风格的差异。在建筑设计领域中,这种由 作者赋予建筑以某种特征的称之为个人风格。由此可见:单就风格来讲就可以把它分解成 为三个侧而—时代的、民族或地区的和作者个人的。

建筑,作为一种巨大的物质财富,总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它不仅要满足统治阶级 识形态。例如古代的埃及建筑,尽管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但却都具有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这正反映了占埃及极其神秘化的宗教组织形式和奴隶的最高统治者—法老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埃及相比较,古希腊建筑则显得开朗、明快一些,这也是和当时希腊在自由民中所实行的相对民主的制度分不开的。高直建筑所采用的细而高的比例、竖向线条的装饰和尖拱、尖塔等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所反映的则是人对于宗教神权的无限向往和崇拜。对它提出的物质功能要求,而且它还必须反映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义。

三、空间与功能的关系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居于决定的地位。具体到建筑活动,正如前而已经分析过的,功能作为建筑的首要目的。它的发展不仅带有自发性,而且又与社会的发展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就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正是由于功能的要求和推动,才促进了工程结构的发展,全部建筑历史的发展过程也雄辨地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在古代,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根本不可能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因而就大大地限制了人们在室内活动的可能性。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人们力求用各种方法扩大空间,正是在这种要求的推动下才相继地创造出拱形结构、弯窿结构,并用它来代替梁柱式结构,从而有效地扩大了室内空间,使数以千计的人可以聚集在一起进行各种宗教祭祀活动。

近代建筑的发展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功能对于工程结构的推动作用。在扩大空间方面 协调统一性,这反映在外部形式必然符合于均衡、稳定的原则;各部分往往具有合理的形状 和比例关系,各种构件的组合往往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这些,都是和形式美的原则不相冲突的。

诚然,古典建筑的形式是美的,它的美正体现了上述各方面的和谐统一性,但是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当时的材料和结构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把新的材料和结构包裹在旧的形式中去,这里必然会造成表里不一,而表里不一的东西还有什么内在的和谐统一性可言呢。新的材料和新的结构方法要求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这就必然导致对于传统形式的否 定,这种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这种变革。当然,新材料与新 结构的出现与建筑形式之间的统一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又是一 个创造的过程。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建筑实践活动,特别是意大利J建筑师奈尔维的许多创作,对于谋求新结构和建筑形式之间的统一性,对于我们都是很有启发

和参考价值的。

除结构外,其它工程技术对于建筑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与结构、材料相比毕竟处+次要的地位,为节约篇幅这里就不作分析了。

两千多年以前,罗马伟大的建筑家维特鲁维斯在论述建筑时,就曾把“适用”列在建筑三要素之一。嗣后各个历史时期,尽管所强调的侧重时有不同,但是谁都不能抹煞功能在建筑中所处的地位。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新建筑运动应运而生,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又再一次强调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和作用,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的“形式由功能而来”的看法,正是这种观点的一种集中表现。从那时起到现在,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尽管有人不时地批评、指责现代建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所存在的片面性,甚至公然宜布“现

代建筑已经死亡”,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形式由功能而来”这句

名言给予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

在讨论功能与空间的关系时,已经具体地分析过一定的功能必须要求有一与之相适应的 空间形式。然而,能否获得某种形式的空间,却不单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而主要是取 决于工程结构和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所需要的那种空间将要变成 幻想。例如古希腊就曾出现过戏剧活动,这时已经有建筑剧场的要求,可是由于技术条件 的限制,人们不可能获得一个足以容纳数以千计的观众在其中活动的巨大的室内空间,因 而当时的剧场就只能采取露天的形式。由此可见,功能与空间形式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 又表现为功能与工程技术,特别是与结构的矛盾。由于功能是要求,上程结构是为了达到 要求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因而,这种矛盾关系又可以说是目的与手段或内容与形式之间 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内容和形式看成是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事物的形式是由它的内容决定的。功能既然作为人们建造建筑的首要目的,理所当然地是构成建筑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它必然要左右建筑的形式,关于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却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尤其不能用简单化的方法来硬套“内容决定形式”的公式,从而机械地认为:有什么样的建筑功能,就必然产生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应当看到事物内部联系的复杂性,否则有许多问题便无法解释。

例如人们经常提到的“建筑形式”,严格地讲,它是由空间、体形、轮廓、虚实、凹凸、色彩、质地、装饰……等种种要素的集合而形成的复合的概念。这些要素,有的和功能保持着紧密而直接的联系;有的和功能的联系并不直接、紧密;有的几乎与功能没有什联系,基于这一事实,如果我们不加区别地把这一切都说成是由功能而来的,这显然是

错误的。由此看来,“形式由功能而来”这句近现代建筑的格言,尽管有它合理、正确的一面,但笼统地认为一切形式均来自功能,则显然夸大了功能的作用,就这一点来讲它确 实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那么,与功能有直接联系的形式要素是什么呢?是空间。关于这一点人们对它的认识 似乎越来越明确、越深刻。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建筑师都引用老子的话:“诞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正表明: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从这一点出发,有的人更进一 步把建筑比作容器—一种容纳人的容器。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 指:建筑功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那么,能不能说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建筑 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来决定的呢?也不能。诚然,建筑的空间形式首先必须满足功能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再深人一步地分析,工程结构、技术、材料 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因而,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建筑的空间形式 就是由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但是有一点必须给予充分地肯定:即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

一、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

房间是组成建筑最基本的单位。它通常是以单一空间的形式出现的,不同性质的房间,由于使用要求不同,必然具有不同的空间形式。为了搞清楚功能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制约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一)功能对于空间大小和容,的规定性「图a}

功能对于空间的大小和容量要求理应按照体积来考虑,但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方便起见,一般都是以平面面积作为设计的依据。设计工作一开始,首先要求确定房间面积。然而,以什么为标准呢?例如一幢简易的低标准住宅和另一幢豪华的高标准住宅,其居室的面积相差甚远,究竟怎样才算是符合居室的功能要求呢?为了满足起码的生活起居要求,或达到理想的舒适程度,其面积和空间容量应当有一个比较适当的下限和上限。我们所讲 的功能对于空间在大小或容量方面的规定性,就是指不要超越这种限度。以我国当前的一 般情况来看,一间居室,为保证基本使用要求,其面积大约在15---2Q时之间。

使用要求不同,面积就要随之变化。居室在住宅中属最大者,但与公共建筑用房相比,其空间容量是小的。以教室为例,一间教室要容纳一个班(50人)学生的教学活动,至少要安排5}张桌椅,此外还必须保留适当的交通走道,这样的教室至少需要50澎左

右的面积,这就意味着要比居室大三倍左右。

再如影1}J院中的观众厅,对空间容量的要求则更大。至于大到何种程度,则要看它拥 有的观众席位,容纳观众的席位愈多,其面积和空间体量就愈大,如以每个席位占

0.75mz计算,一个拥有IDD}席位的观众厅其面积大约为75Umz,这个数字比教室大15 倍,比居室则大}a倍。

更大的厅堂,如容纳数千人、甚至万人的大会堂或体育馆比赛厅,其面积可能高达居 室的soo倍!

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出,不同性质的房间或厅堂,其空间容量相差竟如此悬殊!造成 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是功能。可见,功能对于空间大小及容量的规定性在实践中表现 得何等的鲜明!

(二)功能对于空间形状方面的规定性

在确定了空间的大小、容量之后,下一步就是确定空间的形状—是正方体、长方体 抑或是圆形、三角形、扇形、乃至其它不规则形状的空间形式?当然,对于大多数房间来讲,多是采用长方体的空间形式,但即使是这样,也会因为长、宽、高三者的比例不同而有很 大的出人。究竟应当取哪种比例关系?也只有根据功能使用特点才能作出合理的选择。例如教室,如果定为so平方米,其平面尺寸可以是 7rra x 7m, Gm X Sm,5m x I(lm, 4tnx 12m,......,哪一种尺寸更适合于教室的功能特点呢?我们知道教室必须保证视、听效果,从这一点就可以对以上儿种长、宽比不同的平面作出合理的选择。先分析7m x 7m的一=i`面:这种平面呈正方形,听的效果较好,但由T-前排两侧的座位太偏,看黑板时 有严重的反光。Sm x I Um的平面较狭长,虽然可以避免反光的干扰,但后排座位距黑板、讲台太远,对视、听效果均有影响。通过比较,在这两者之中取长补短,而取}m x $m的平面形式,则能较好地满足视、听两方面要求。

(三)功能对于空间质的规定性

功能对于空间的规定性首先表现在量和形的两个方面,但仅有量和形的适应还不够,还要使空间在质的方面也具备与功能相适应的条件。所谓质的条件,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能 够避风雨、御寒暑;再进一步的要求则是具有必要的采光、通风、日照条件;少数特殊类 型的房间还要求防尘、防震、恒温、恒湿等。避风雨、御寒暑几乎是一切房间都必须具备 的起码条件,自不待言。少数特殊类型的房I}求防尘、防震、恒温、恒湿等条件,主要 是通过一定的机械设备或特殊的构造方法来保证的,与空间形式的关系不甚密切,这里也 无需详细讨论。对于一般的房间,所谓空间的质,就是指一定的采光、通风、日照条件。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开窗和朝向。不同的房间

和不同的开窗处理。

由于功能要求不同,则要求有不同的朝向

(一)用一条专供交通联系用的狭长的空间—走道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 式(二)各使用空间围绕普楼梯来布里的空间组合形式

{三)以广厅直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四)使用空间互相穿套、直接连通的空间组合形式

{五}以大空间为中心、四周环绕小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四、突出建筑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人对空间的一种综合的心理感受,是在视觉、触觉、听觉、运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精神心理的审美需求,它表达的是人与建筑之间的情感互动,体现人的审美需要、人的精 神、思想和情感本质。这就说明,建筑中的空间是人的审美活动赋予的结果,只有人的审美活动参与其中,它才有意义。人的活动不存在,则它的意义也就消逝,变成一种物理的自然的空间。因此,中国传统建筑灰空间呈现的不仅是“空间组合的美”,“空间的层次美”,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人的感受上的美。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解释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在这里,“有”指建筑实体,“无”指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有用的建筑空间必须通过建筑实体的构筑才能取得,空间是有限的;而完全封闭的空间也不能使用,贯通的空间是无限的。传统建筑空间就很好地处理了空间“有”“无”的关系,呈现出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之美。中国建筑的意境美

如民居住宅中天井的运用:从功能上看,天井具有通风采光的作用。但从精神意义上理解,天井更是主人情感投入的场所。人们在其中种植修竹、芭蕉、兰菊等以象征个人的品质。这些景物及其投影与住宅围墙的虚实交融、明暗交替使室内外空间得以相互渗透,这样有限的空间因分隔成不同层次而获得了丰富而无限的内涵。正如郑板桥在一则题画中所描述的:“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面积虽小而意蕴浓郁,这是一个“有情有味”的空间。此外,还有诸如亭台楼阁等观景类建筑,在“无限”概念的中的人以无限的感情。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诗文中所描写的建筑多属这空间组织,如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范仲淹所描写的岳阳楼等等。古人从建筑所创造的空间景观中找到了“无限”的精神境

界。中国传统建筑还得益于中国绘画空间构成理论的指导,讲究虚实、藏露、对比等原则。如园林空间布局中常常留有大幅的水面、空地、草坪,庭院建筑中围合的天井、中庭,就像画中的留白部分。由于虚与实相生相存,园林中实体景素未到的“空白”空表现上既创造了具有实在意义的开阔视野,又激起了置身其间,在与整个园景的关系中,成为有机组成部分。留白使景园具有丰富的启发性、暗示性和召唤性,从而为游园者想象和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中国传统建筑动态的空间美,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具有多向度的美的内涵。人置身并穿行于建筑之中,它的空间不停地流动、起伏、变幻,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旋律感。这种时空感。

外国的建筑的意境美

迫求多义与含混

日本建筑黑川纪章设计的日本名古屋币立现代美术馆.用梁柱讯墙等构件组成一个独立的框架置于挂筑前部,既象征大门又是室外展品。位于底层的下沉式庭园,通过舒展的玻璃幕墙向中庭延续。形成内外交融的中间领域。高度抽象的不锈纲与混凝土所构成的“鸟居针式框架,带有天文图案的圆窗,类似帐子的坡面,象征朽木之柱子圆形方形,二角形等不同形状的组织,花岗石、大理石、瓷砖、不锈钢」」一各种要素相互冲突,又相互包容。创造出饱含模糊信息的建筑区域J

Zr追求个性表现

迫求个性丧现是当代西方建筑中的一种倾向,如美国建筑师盖}I!.认为“美”的本质规

定存在若1观随意性。人们可以认定和谐统一等古典式的完美,他就同样可以认定“鱼”是 完美的标志。因此,他把’‘角”作为自己解构建筑的符弓-一不仪用塑料制作鱼灯,川,在建筑中反复运用’‘鱼”的母题。本图为他设川的日本鱼餐馆。

建筑设计外观与室内空间组合的初探 篇3

关键词:建筑空间;建筑功能;建筑艺术;建筑技术;建筑环境;空间组合

建筑住宅的室内空间组合设计,是使建筑的内部空间搭配合理、功能突出且舒适性更佳的基本保证。随着人们对于住宅的居住性能有了更全面全高的认识和要求,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设计人员要处理好建筑外观与室内空间的组合方式,就要根据收集所得的资料和设计标准,对整个建筑住宅进行综合分析和规劃,做到“以人为本、全面考虑、合理搭配”,提高人们在居住时的舒适感和亲切感。

1、建筑设计中室内空间的处理方式

建筑住宅的内部空间组合是整个住宅使用功能和舒适性能的最主要体现,其内部空间的处理方法直接影响室内空间的组合效果,进而对人们的使用感受和审美感受产生重大影响。建筑设计中室内空间的处理应当注意到一下几点:

1.1控制建筑内部空间的体量

建筑内部空间的大小与其使用功能的大小和舒适性与否并不存在任何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影响人们居住的感受和心里变化的并不是空间内某一存在的实际物体,而是在建筑空间带给人的感受和人们在这一空间内进行的相关活动。建筑住宅内部空间的体量应以居住人的心里接受尺度为依据,过大或过小的空间都会抑制人对于居住效果的体验程度。目前,很多开发商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盲目扩大设计空间,将居住的空间大小变得令人吃惊,这对于人们的居住感受其实并没有好处。在设计时,应根据一般住宅使用人群的心理接受程度,合理设计建筑空间的体量。

1.2控制建筑内部空间的高度

建筑内部空间的高度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实际层高和相对高度,控制好建筑内部空间的高度对于提高居住者的舒适性感受有着很大的意义。在具体设计时,我们也要从实际层高和相对高度两个方面分别入手。绝对高度以人为尺度,过低会使人感到压抑,过高会使人感到不亲切;相对高度指空间的高度与面积的比例关系,相对高度愈小,顶盖与地面的引力感愈强。相对高度不能只着眼于尺寸,而要联系到实际的平面面积,人们在实际生活经验中体会到,在绝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愈大空间愈显得低矮。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控制内部空间高度的重要性。

1.3控制建筑内部空间的几何形状和比例

建筑空间之所以能带给人们各种不同的感受,除了其固定空间内搭配和组合设计的方式不同外,其本身的形状改变也会对人们的感官带来不同的体验。在选择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和精神感受要求统一起来考虑,使其不但适用而且又能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给人以良好的精神感受。由不同形状体量组合而成的建筑体形,可以利用长、宽、高三个向量要素在形状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对比、组合以产生变化。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处理好建筑物整体的比例关系,也就是从组合入手来推敲各基本体量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

1.4注意建筑内部空间围与透的关系

除了以上三点外,建筑内部空间围与透的关系对于空间的舒适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实际居住经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只围而不透的空间会使人感到闭塞、气闷;只透而不围的空间尽管开敞,但这样的空间犹如置身室外,违反了建筑的本意和初衷。所以在设计中应把围与透这两种互相对立的因素统一起来考虑。住宅设计中的居室、客厅和餐厅等应朝向环境好的面,并且应争取透;特别是对着室外风景优美的一面处理得既开敞又通透,从而把大自然引入室内;像卫生间、厨房等房间所需朝向不一定很好,且应尽量围。

2、建筑设计外观与室内空间组合的具体方法

2.1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

所谓建筑功能,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目的或是功能而设计或搭配出来的室内空间内容。在建筑室内空间中,最直接影响到居住者的使用感受的就是建筑的功能。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的关系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功能决定空间的形态,另一方面,空间的形态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在建筑设计的历史过程中,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自发性,它是一种活跃因素,特别是它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主导地位,因而在功能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经常都是处于支配的地位,并成为推动建筑发展的原动力。

2.2建筑空间与建筑艺术

建筑给人们提供了活动的空间环境,这些活动无疑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两方面。在建筑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在满足自我精神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习惯,并用特定的审美观念来判断对象的美与否。因此,建筑不仅应被赋予实用属性,还应被赋予审美属性。然而,建筑艺术的感染力不只限于人们静止地处在某个固定点上,或从某个单一的空间之内来观赏它,而是贯穿于人们从连续行进的过程之中来感受它。当然,并非所有的建筑空间都能够达到艺术创作的高度,但至少应该满足人们起码的精神感受,给人以视觉和感官上的愉悦,这就要求在创造建筑空间时,必须遵循美学原则来构思设想,直至将其变为现实。

2.3建筑空间与建筑技术

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技术是建筑的构思和理念转变为现实的重要手段,而在技术中结构与建筑空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于一幢建筑来说,只有形式和装饰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在结构上是优美的合乎逻辑的。而且不同的结构形式各自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古罗马所采用的拱券和穹隆结构提供了巨大的室内空间,表现了宏伟、博大、庄严的艺术形象;哥特式教堂高直的尖拱和飞扶壁结构,营造了高耸、轻盈和神秘的宗教气氛;我国传统的木构建筑获得了轻巧、空灵和通透的空间效果。

2.4建筑空间与建筑环境

建筑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必然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因此,建筑周围的环境也对建筑空间形态有着一定的影响。建筑师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必须周密地考虑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力图使所创造的空间能够与环境相协调,甚至与环境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大大提高建筑艺术的感染力。如赖特的流水别墅就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几层平台轻盈地凌立在溪水之上,凭借穿插错落的体形组合,和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成为无与伦比的现代建筑经典。

2.5建筑空间与建筑造型

建筑的外部效果,其实就是内部空间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空间,就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外部体形。外部体形是内部空间的反映,而内部空间包括它的形式和组合情况,又必须符合于功能的规定性。所以,建筑体形不仅是内部空间的反映,而且它还要间接地反映出建筑功能的特点。住宅建筑是直接服务于人们生活、休息的一种建筑类型,为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感觉,在功能的规定性下,其在立面设计和整个建筑造型上应做到具有小巧的尺度,亲切、宁静、朴素、淡雅的气氛。

3、结束语

建筑是一门优雅的艺术,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居住使用的要求,同时也通过空间分割的方式,在某一固定空间内为人们的感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感官体验。随着现代建筑设计中,功能化和人性化结合的设计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加强对建筑外观与室内空间组合的把握,合理组织和安排室内空间的布局,使整个建筑住宅内部空间组合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更具舒适性和美感,才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郑炎,宴忠. 建筑设计外观与室内空间组合的初探[J]. 四川建材,2007(4)

[2]徐世豪. 分析建筑设计外观与住宅室内空间组合综述[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

[3]王选全. 建筑设计外观与室内组合的初探[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52)

谈建筑单一空间与组合空间的设计 篇4

关键词:建筑,单一空间,组合空间,设计

影响建筑空间的划分与组合及外部形体变化的因素是很多的, 它既受功能、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制约, 也受人精神和心理不同感受的影响,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建筑的性质与功能

建筑空间的内在形式及外部形体组合的特征与建筑的性质及其所担负的功能有密切关系。按建筑性质与功能的不同, 习惯上划分为三大类: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每一类建筑的空间组合形式都因功能不同而在体量、形态、空间质量等方面受到制约。

1.1 量的制约

一般情况下, 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体量的大小, 是根据功能需要确定的。具体表现在建筑空间的面积和体积上。如居住建筑中的起居室和厨房, 前者因要满足全家人生活需求, 就要比后者在面积上大得多, 原因在于起居室所担负的居住功能较多, 而厨房功能相对单一。而功能同样单一的影剧院、会议厅, 因功能不同, 服务的人群数量较多, 在面积和高度上又比住宅中起居室和厨房大得多, 因此公共建筑由于其功能的不同与居住建筑相比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都要大一些。同样是单一空间, 一座组装飞机的车间厂房, 则又比一般公共建筑的空间大得多。

从以上可以看出, 不同使用性质和功能的建筑, 其空间的容量也不同, 甚至相差悬殊。因此, 无论是单一空间, 还是组合空间, 使用功能与性质对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体量均有较大的制约性。

1.2 形的制约

由于建筑的性质和功能要求不同, 对于空间形状也提出不同的要求, 这就是形的制约。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 我们可以把空间设计成任何形状, 如长、方、圆、三角、多边、不规则形等。选择何种形状, 应根据空间的使用功能和一定的技术要求, 如三维动感影院 (目前世界上仅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拥有集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于一体的四维动感影院) , 则需用圆形球形空间;室内运动场等多采用橢圆形;影剧院的平面及剖面为符合其特殊视、听要求而采用多种形状设计。其他诸如一些特殊建筑, 宗教建筑、纪念性建筑、标志性建筑等也有着独特的造型, 如悉尼歌剧院、朗香教堂等。可见, 建筑的功能也是制约其形状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质的制约

建筑空间的功能还包括给人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空间环境, 除满足避风御寒、采光、'通风、日照等要求外, 还应在温、湿度、防尘、防震、洁净度等建筑物理技术的诸多方面给予质的保证, 这也使得空间和形体受到一定的制约。如为防晒的遮阳措施、开窗的大小、室内声学的反射和吸收构造等, 均反映在内部空间形式和建筑的外部形体上。

因此, 无论是单一空间, 还是组合空间, 都因建筑的性质和功能不同, 而在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的变化上受到来自量、形、质等方面的制约。

2 技术和材料对空间与形体的影响

无论是建筑的内部空间还是外部形体的塑造都需要用相应的技术和材料实现, 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建筑物理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设备、材料种类和工艺等方面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筑物理技术

建筑物理技术是解决建筑室内空间质量及实现节能、节地等目标的学科。它的运用不但有效地改善了内部空间环境的质量, 也给建筑形体带来一定的特色与变化。如掩土建筑、太阳能房、以及生态建筑等在内部空间和外观上均有自己的特点。

2.2 结构技术

功能对空间的影响中有量的制约, 这方面与结构技术有直接关系, 对于某些特殊形式的空间, 特别是很高或很大的空间形式, 没有结构技术作保障, 是难以实现的。对于大型的单一空间, 如体育馆、音乐厅、会议中心、展览馆等, 或复杂的高层组合空间, 在外部形体上受结构技术的制约更大一些。许多结构形式如空间网架、悬索、薄壳等可以形成大型的单一空间, 框筒、束筒等结构体系可以建造很高的建筑, 它们均在外部形体中显现出现代结构技术的高超与精美。

2.3 材料和工艺

建筑所涉及的材料种类很多,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力学性能、质地色彩和加工工艺, 这些都直接影响建筑空间的形式与质量, 更影响外部形体的视觉效果。

从建筑发展的过程看, 建筑空间和形体的变化无不伴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与突破, 从远古东方的土木结构和西方的石砌结构, 从古罗马天然水泥的使用, 到18世纪钢铁结构的发明, 直至今天形式繁多、性能各异、色彩丰富的现代材料的使用, 都说明建筑材料是光辉灿烂的建筑空间文化和造型艺术的直接缔造者。实形态、虚形态是对立统一体, 亦称为建筑形式, 虚由实界定, 实因虚而存在, 缺一不称为建筑。

3 精神感受与心理限定

无论是单一空间, 还是组合空间, 除受上述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外, 人的精神感受和心理上的需要也影响着它们的形式, 这也是人性建筑或是体现建筑为人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仅从几个方面探讨精神感受和心理限定对空间与形体的具体影响。

3.1 体量与尺度

一般来讲, 室内空间的体量与尺度是由其功能与建筑性质决定的。对于一些特殊建筑来说, 因顾及人的精神与心理需要, 则需做适当的夸张或缩小。如宗教类建筑, 其空间往往高而大, 典型的如哥特式建筑, 为营造一种精神的升华和与神接近的境界, 连走廊都处理得狭而高, 远远大于人正常行为所需的空间尺度。

在较为复杂的组合空间中, 常通过体量和尺度的变化来体现空间的情趣和意味, 调动人的情绪和心理感受。一般情况下, 高大、宏伟、明亮的空间使人兴奋、情绪激昂;尺度适中而平和的空间, 使人感到亲切、宁静、祥和;狭小低矮、转折多变的空间则使人有沉闷、压抑或离奇、神秘的心理感受。

3.2 围合与通透

人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需求多种多样, 表现在空间形式上如私密性、内向性、公共性、通透性等, 这些均需通过空间与形体的围合和通透来实现。不同程度的围合与限定会造成不同的心理定势和精神感受, 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使用主体来灵活把握。

3.3 质地、图案与色彩

不同的色彩效果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即色彩具有情绪化特点, 这在许多文章书籍中均有介绍。质地图案的不同, 也会为内部空间和室外体形披上人性化的外衣, 而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 如粗犷、细腻、原始、现代、温馨、冷酷等等。

参考文献

[1]韩继红.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J].住宅科技, 2005, (4) .[1]韩继红.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J].住宅科技, 2005, (4) .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篇5

21:4910.6.2009

建筑创作的原理也许其实是和大部分艺术创作是一样的,如文学创作。以前小学作文指导,一般就是告诉你什么样的分段形式,什么的句式,分别有些什么样的效果,比如排比句有气势,散句活泼性强等等。而在建筑的语汇中,这些句式技巧变成了比例、尺度、主从、韵律。正如写文章也讲究主从的整体结构,而细部注重词藻的修饰润色,建筑也讲究主从,而在细节处便是装饰,韵律。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以前的写作经历,说算不上好,但也偶有佳作,而对于那些理论性指导书籍由于过于概括,理论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并无太大用处(当然也可能是我个人感受)。只是完成写作后,特别是完成较好的文章后与书中所述好的文章所共同具备要素一对照,才发现自己有意无意也有了这些要素。这当然不是巧合,但同时联想很多文学大师的自学成才之路会发现,他们也并不是从小抱着这种理论性书籍研究,而是在长期练笔有阅读好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自己觉得建筑创作也是同样道理,像彭大师的《空组》等理论性书籍是大师一生践行的结晶,是一种理论上的指导,阅读时就像阅读“怎么教你写作文”等书籍一样,想要运用并不是那么快,甚至你会感到全无用处,如果硬是要从书上的规范,理论死搬硬套那更是纸上谈兵。

关于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篇6

1 空间与结构

随着社会进步, 经济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建筑功能有进一步的要求, 建筑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建筑空间是由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 人们围隔空间最主要的就是满足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 还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就前一种要求而言, 就是要符合功能的规定性。具体的讲所围隔的空间必须具有确定的量、确定的形和确定的质;就后一种要求而言, 则是要使用这种围隔符合于美的法则———具有统一和谐而又富有变化的形式或艺术表现力。只有把适用空间、视觉空间和结构空间结合起来, 才能做到功能、美、结构三者有机结合。

2 公共建筑的艺术处理

形式美的规律:

多样统一是所有建筑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原则, 当然也是公共建筑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因而在公共建筑艺术处理中, 应密切结合“公共性”这一基本特征, 善于处理同一种求变化, 变化中求统一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同样也是所有建筑艺术形式的普遍规律。正确对待传统与革新的关系。善于吸取建筑历史传统的创作经验,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建筑设计中常用的一些形式美的原则:以简单的几何形体求统一;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

(1) 以简单的几何形体求统一:采用简单、肯定的几何形装状构图而达到高度完整、统一的境地。

(2) 主从与重点:在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 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 他们应当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主从处理采用左右对称构图形式的建筑较为普遍。

还可以用突出重点的方法来体现主从关系, 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 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中心或重点, 而使其他部分明显地处于从属地位, 这也同样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

(3) 均衡与稳定

有静态和动态的均衡以静态的均衡来讲, 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对称的形式, 一种是非对称的形式。而动态均衡是依靠运动来求得平衡的。和均衡相联的是稳定, 如果说均衡所涉及的主要是建筑构图中各要素左与右、前与后之间相对轻重关系的处理, 那么稳定所涉及的则是建筑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处理。

(4) 对比与微差

对比是指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 微差指的是不显著的差异。对比可以借彼此之间的烘托陪衬来突出各自的特点以求得变化, 微差则可以借相互之间的共同性以求得和谐。

对比和微差只限于同一性质的差异之间, 如大与小、直与曲、虚与实以及不同形状、不同色调、不同质地等。

3 群体组合

群体组合, 主要是指如何把若干幢单体建筑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建筑群。达到统一是主要目的。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必须正确反映各建筑物之间的功能联系;必须和特定的地形条件相结合。

群体组合应做到:各建筑物的体形之间彼此呼应, 互相制约;各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互相联系, 从而构成完整的体系;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互相交织穿插、和谐共处于一体。

公共建筑的类型很多, 功能特点也各不相同, 群体组合的方式也是千变万化的, 但其组合手法可以分成两大类:对称的和不对称的形式:对称的易于取得庄严的气氛;不对称的易于取得亲切、轻松和活泼的气氛。

分散的和集中的形式:分散的:将公共建筑划分成若干单独的建筑进行组合, 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室外空间体系。可以争取更好的通风、朝向和功能区划; (医疗建筑、交通建筑、博览建筑、游览建筑等) 集中的:以一种综合体的模式出现。 (商业服务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活动中心或展览陈列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等)

公共建筑群体室外空间环境的组合方法:功能分区, 交通联系, 使群体空间的布局联系方便, 紧凑合理;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 运用各种形式美的规律, ;运用绿化、雕塑及各种小品等手段, 丰富空间环境意趣, 以取得多样统一的室外空间环境效果。

达到群体建筑环境空间统一的方法:通过对称达到统一。

4 结论

在现代的建筑工程建设中, 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一些抽象的标准, 而应该立足实际情况, 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建筑的设计和建造, 从而才能够将建筑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建筑的空间中组合是由诸多空间通过各种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而形成的一种有机整体。通过本文对建筑空间组合的深入分析, 相信读者对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 在现代的建筑工程中, 为了提高建筑的质量和性能, 必须要对建筑的空间组合进行深层次考虑和分析。而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 现代建筑的性能和形体特征必定也会日趋多元化。

摘要:在当前的建筑领域中, 建筑不仅是要在功能上满足人们对建筑的要求, 而且还要满足整个城市整个社会对建筑的要求。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对建筑空间组合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的建筑工程建设中, 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一些抽象的标准, 而应该立足实际情况, 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建筑的设计和建造, 从而才能够将建筑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建筑的空间中组合是由诸多空间通过各种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而形成的一种有机整体。在现代的建筑工程中, 建筑空间组合千变万化, 从而使得现代建筑外观呈现出多元化。本文通过对空间组合的深入研究, 然后就建筑空间组合进行了分析, 以供同行探讨。

谈建筑设计空间组合的处理手法 篇7

1 分隔与联系

建筑的室内空间组合从一定意义上说, 就是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 对空间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进行灵活的分隔与联系, 使空间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各种活动的需要。空间的分隔与联系对空间设计的整体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既要根据空间的性质特点和使用要求, 又要考虑空间的艺术特点和人的心理需求。

空间的分隔与联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室内外空间的限定、内部各空间的限定和同一空间不同部分的限定。首先是室内外空间的限定, 如建筑的外墙、人口、天井、内部庭院等, 都与室外空间紧密地联系。如何使室内与室外空间既划分有序, 而又相互融合, 体现出室内外空间的相融共生的关系成为设计的重点。其次是建筑内部各空间的限定。我们既要使建筑内部空间的安排功能合理, 同时还要进一步考虑空间给人的精神感受。最后是单一空间内部的再限定, 可以通过内部的装修、家具的布置、陈设的摆放等方式来进行应该注意的是, 上面所说的几个层次的划分是相对的,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应该统一在建筑空间组合的整体设计与风格创造中。

2 对比与变化

室内空间在形式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异, 差异越大, 对比越强烈, 使人们在此空间进入到彼空间的过程中体验到各自的特点, 并引起心理的变化和快感。对比与变化可以通过形状、尺度、色彩、肌理、方向等手段来达到,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形状对比:

指两个以上形状的空间组合在一起, 在某一程度上产生差异性, 从而引起视觉与心理上的对立感。在不同形状的空间对比时, 较特异的形状容易成为重点。当然, 空间的形状与空间的功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我们必须在功能允许的情况下来适当变化空间的形状, 取得空间变化的目的与效果。

2.2 体量对比:

相邻的两个空间, 如果在高低、大小方面相差较大, 就会使人们在进入时引发情绪上的变化。比如由窄小低矮空间进入宽阔高大空间, 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反之则会使人产生压抑阴暗的感受。

2.3 开敞与封闭的对比:空间开敞与封闭的律动变化, 为建筑内部空间带来丰富的多样性与迂回曲折的趣味性。

2.4 方向对比:

具有不同方向的空间组合在一起, 空间方向的改变会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 纵向空间显得愈发深远, 富于闭合感和期待感;横向或方形空间则呈现出更为舒展、宽阔的开敞感, 与前进方向成直角的横向空间使人感到顾盼有情, 容易成为主体空间;圆形平面的空间具有向心感, 使空间具有凝聚力与向心力, 容易成为视觉中心和主体空间。

3 衔接与过渡

空间衔接与过渡, 与空间使用功能和活动需要直接相关。比如进入居室前有小前厅作为缓冲地带, 可以脱鞋、换衣, 并提高家庭安全性与稳定性。影剧院, 餐厅等公共建筑的主空间前设立过渡空间, 既减弱了使用者由外入内明暗变化过于强烈的不适感, 而且提高了使用规格和档次。

4 重复与节奏

所谓空间重复, 就是在空间的组合中反复使用一种或几种基本形。这种方法可以使室内组合空间有简洁、明晰的特征, 同时可以创造空间组合的节奏感。空间的重复是相对于空间的对比而言, 只有空间的简单重复, 可能会使人觉得过于单调;而过多对比空间的运用, 又会使空间显得杂乱无章。只有将对比与重复这两种空间组合手法结合在一起使用, 使之相辅相成, 才能使空间效果显得既统一而又富于变化。我们常常见到西方古典建筑采用对称式布局的平面, 沿中轴线纵向排列的空间多变换形状或体量, 借对比求取变化;而横向排列的空间, 则两两相对应地重复出现来取得统一。

5 引导与暗示

空间的引导与暗示是指通过空间处理, 自然含蓄地使人在不经意中沿一定方向或路线依次进入另一个空间, 以达到突出主体空间的作用。既便于人们到达, 同时也可以让人感受到出其不意的空间效果, 避免了一览无余, 曲径通幽的感受, 增强了空间的游赏性与趣味性。空间组合的引导, 应根据不同的空间布局来组织。一般而言, 规整、对称的布局常借助于强烈的轴线来形成导向。而自由组合的空间布局, 空间相互环绕活泼多变。

6 渗透与层次

所谓渗透, 就是指相邻的空间在视觉上相互连通、相互因借, 呈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之势。没有层次的空间, 一目了然, 会失之于单调, 缺乏回味。有渗透才会有层次, 才会有空间的流动。隔着一层或透过一个画框去看, 这种带有模糊、疑惑的处理, 较之全面景观更加优美动人, 使人在步移景异中, 通过不期而遇的空间体验, 获取一份惊奇和愉悦。

7 序列与秩序

序列简单地说就是指空间的先后次序, 即为了展现空间的总体秩序或者突出空间的主题而创造的空间组合。空间序列的安排通常应该以活动过程为依据, 人们在空间中的运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因而空间的连续性和时间性的有机统一就成为空间序列的必要条件。同时空间序列的创造还要考虑到人在空间内活动的精神状态, 通过艺术手段的处理使人在行进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空间体验。

一个较复杂的空间组合的序列, 往往分为几个阶段:前奏、引子、高潮、尾声等。前奏是序列的起始与开端, 引起人的注意并指向到后序空间中去。引子是前奏后的展开与过渡, 对高潮的出现具有引导、酝酿、启示与期待作用。高潮是整个序列的中心与重心, 是序列的精华与目的, 应充分考虑到期待后的心理满足并将情绪激发到顶峰。尾声以从高潮恢复到正常状态为主要任务, 好的尾声会使人在高潮后充满回味, 景断而意未尽。不同的空间性质、规模和环境等因素决定了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的不同。

8 结论

建筑在创造人们所需要的生产, 生活, 娱乐和文化的空间时, 是在进行着一种城市组织结构的延续工作。设计建筑时, 空间编序前, 建筑师必须决定于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分离聚散, 并应恰好地将活动包含其中并与活动和谐。然后依据平面面积的要求和剖面所需的空间尺度来研究空间的实际尺寸。这些空间必须容纳除人以外的附加面积。空间的高度既是对平面面积比例的反映, 也应反映出人类心理层次的舒适程度。

摘要:建筑室内空间组合的处理手法多种多样, 空间处理手法, 虽然都有相对的独立性, 但就整个空间序列而言, 还是属于局部性问题。如果空间没有一个整体秩序, 无疑会成为一团散沙。

关键词:建筑,设计,空间,组合,处理手法

参考文献

[1]柳孝图.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1]柳孝图.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办公空间设计的组合形态分析 篇8

一、办公空间的构成分析

办公建筑功能在办公建筑设计中占据主导地位, 不同的功能要求决定了不同的设计方式和空间形态的组合方式。在办公建筑中, 办公功能与办公空间形式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正是由于建筑功能作为矛盾的主导方面推动着建筑空间形式的不断发展, 使得建筑功能的不同, 产生了不同的建筑空间形式。

1. 导入空间

导入空间是人们进入办公建筑的起点, 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所谓办公建筑的交通枢纽, 是指考虑到人流的集散, 通道、楼梯等空间的过渡及其有序衔接而设计的在交通中起过渡作用的空间。比如, 门厅空间、门户空间等都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在这里, 导入空间作为办公空间的起始阶段, 在设计过程中, 除了需考虑到其本身应具有的交通枢纽作用, 还要将其作为整个办公空间的有机组成部门予以考虑。并且导入空间作为人们进入办公区域的最初必经区域, 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 通行空间

通行空间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常说的过道。通道, 虽然它们在办公建筑中不是直接的办公场所, 但是它是连接各个办公场所的联系纽带。通行空间可以分为水平通行空间和垂直通行空间, 一般情况下, 走廊属水平通行空间, 而楼梯属垂直通信空间。对于走廊和楼梯的设计, 考虑到不同的功能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设计样式, 并且新颖的通行空间设计可以在办公建筑空间中起到美好装饰效果。

3. 业务空间

业务空间是办公建筑空间的核心部分, 是发挥个人和团队能力, 安装办公设备的物质空间。在设计业务空间时, 重点要注意到人们业务活动的生产性和效率性, 另外也必须考虑到人们在业务空间从事业务活动时需要的舒适感。根据办公的业务性质和需要的业务空间的不同, 在业务空间的布置上一定要考虑到工作实际, 这样才能使得各个功能区域有机配合。

4. 决策空间

决策空间是办公建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门。它是对单位的整个经营活动进行分析、预测并作出决策的重要场所, 典型的代表地点就是管理层的办公室和会议室。一般清楚下, 每个单位都会有大大小小许多会议室, 当需要召开会议或是传递某些经营政策时才会被使用。

5. 休憩空间

在办公建筑内, 会安排一些场所供员工休息, 这些场所通常以休息室或茶水室的形式存在, 这类空间多采舒适的设计理念和方式进行设计, 阳光充足、照明多用柔光, 目的在于让每一名员工在休息时感到舒适、放松, 以便有更好的精力参与到工作中来。

二、办公空间的组合形态分析

建筑空间一般有内外空间之分, 在这里, 本文重点论述办公空间的内部空间组合形态。内部空间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将其与外界分隔开来。在办公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上, 除了要满足一定的业务活动需求外, 还需要考虑到人们的精神享受和审美要求。

1. 空间的体量

办公空间的实用性和舒适性是办公空间设计的重要原则, 在空间的布置上要以实际的业务需求和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能力和感觉为基准。办公空间的大小须根据公司的需要, 而不能盲目追求办公场所的空间大小。同时, 在空间的形态上要考虑员工的工作舒适感, 正如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一书中讲到:“我们可以忽视空间, 但空间却控制着我们的精神活动”。

2. 空间的尺度

空间的尺度问题表现为建筑空间的高度, 这里有绝对高度 (实际高度) 和相对高度之分。选择合适的高度对办公建筑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大部分的办公建筑高度为3m—6m。空间的绝对高度对员工的精神感受影响较大, 过低会让人感到非常压抑, 会营造一种精神紧张的工作氛围;过高会让人感到不亲切, 工作氛围较松散。而相对高度是指空间绝对高度和面积的比例。因而, 相对高度不能仅仅考虑到顶盖的高度, 还要考虑到办公场所的平面面积。当高度和面积处于适当的比例时, 会给人一定舒适、亲切的感觉, 更利于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下努力工作。

3. 空间的形状和空间比例

不同的办公空间形状和空间比例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在空间形状和空间比例的安排上, 要充分考虑到业务活动的生产性和效率性, 同时还要考虑到人的精神感受和工作的舒适性, 只要将这些方面统一起来, 才更能体现出办公空间的业务功能, 这点在业务空间的设计上应充分体现。所谓空间比例, 对于一般的办公建筑空间来讲, 就是空间的长、宽、高的比例关系。在设计的过程中, 先要处理好整个建筑的比例关系, 从形态组合入手来确定具体的长、宽、高。

4. 空间围与透的关系处理

在办公建筑空间中, 要考虑到围与透的关系。只围不透让人感到气闷, 在整个办公区域会营造出紧张、情绪焦急的工作环境。只透不围的空间会让人感觉身处室外, 缺乏工作的安全感。因此, 在设计办公建筑时, 可将业务空间面对室外风景优美的一面, 将大自然的美好风景引入室内, 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愉悦的工作环境。

三、办公建筑的外部体形和空间的关系

建筑的外部体形一定程度上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外在反映。有什么样的内部空间, 会在建筑的外部体形上得以某种程度的反映。对于办公建筑的内部空间, 它不仅包含了内部形式和组合形态等情况, 还必须符合办公建筑的功能性。因此, 建筑的外部体形不仅能反映出建筑的内在空间形态, 还必须反映出建筑的功能。办公建筑是人们工作的地方, 在功能的规定性下, 要给人一种工作适度紧张而又舒适的感觉, 因而在整个建筑造型上要体现出一种大气、严肃、适度紧张的工作氛围。

总之, 在办公建筑的实际过程中, 在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之下, 需对整个办公建筑地的环境进行了解, 并对建筑中的各个功能区域进行分析和合理规划, 在有限的办公面积中进行合理布置和搭配, 充分考虑到人这一主体在建筑中的感受, 营造出更好、更舒适的办公环境。

摘要:在办公建筑的空间设计中, 空间设计的形态组合是最为关键的, 它关系到办公建筑的功能能否最大程度的实现。因此, 本文试从办公空间的构成入手, 重点阐述了办公空间的内部组合形态以及办公建筑的外部体形和内部空间的关系。

关键词:办公建筑,空间设计,组合形态

参考文献

[1]芦伟.巩玉发.《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探析》.《中外建筑》.2006年第5期.

谈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组合因素 篇9

空间, 自现代建筑主义运动以来, 一直作为建筑设计处理的主要对象并渐渐独立出来。而空间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的沿革可以说是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和理性化要求的相互糅合。从老子哲学到彭一刚先生的建筑空间组合论, 焦点已然从空间要素本身转变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 并被赋予了各种意义, 建筑空间组合也从单一的物质功能升华到了人类精神文明的统一和进步。

2空间组合中的哲学思想

2.1天人合一、物我一体

从古至今, 中国人民对未知的浩瀚天空有着无上的敬畏, 对这种主宰的崇拜意识影响了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 也就自然地反映在了中国古建筑中, 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想成为了不断追求的境界。从南唐钦陵的天文地理图到因与天上紫微垣相呼应而命名的紫禁城, 它们显示着窥天通天, 与天同构的思想。这也使得建筑的空间组合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象天法地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老子的“道法自然”中升华到了物我一体, 人们在满足精神文明追求的基础上更加倾向于“虽由人作, 宛若天开”的营造追求, 特别在园林型建筑中可谓体现地淋漓尽致。如承德避暑山庄中洲岛湖泊的自然连接, 远近呼应, 一步一景, 在曲折逶迤的变幻中创造出灵活多变的空间效果, 而这种变化也不是简单地迁就自然的走势, 而是深刻地把握了湖区特点后因势利导达到的意境。

2.2有无相生、阴阳互易

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赖特曾说:“最好的空间理论在中国”, 即对老子就空间的“有”“无”论的充分肯定, 而任继愈先生则认为老子将“有”“无”的重要性倒置, 只强调了“无”的作用而忽略“有”的本质。在建筑中, 有时空间的划分是建筑实体的“有”划分成“无”的空间, 最普遍的是用墙体划分空间, 围合成私有或私密的场所, 而有些空间的划分则是建筑实体本身或者建筑小品群组的划分。例如清东陵各陵寝前长达数百至数千米的石像生, 将本来并列的陵寝布局利用石像生进行单体建筑间的联系, 并在空间中起到引导人流的作用, 较普通的甬道, 石像生的排列指引既突出了中间主体, 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 又使得空间的形成循序而渐进, 实现由空地向陵寝建筑的转折并不显得生硬和突兀, 达到了均衡感。而与之相似的则是位于紫禁城后卫屏障的景山上五亭的布设, 中间万春亭坐落在主轴线上与另外四亭构成弯向紫禁城的布局, 为整体布局做了完美的收尾。再如承德市西大街在清代是皇帝、王宫贵族及外国使臣必经的“御路”, 而每隔百米树立的三座牌楼并无其实际意义, 而是通过这三座牌楼在横向上将权贵御路与庶民生活区进行灵活划分, 纵向上使空间更具层次感。这些都是有无相生在建筑中空间划分的经典实例。

与此同时在中国传承千年的太极阴阳学说也给建筑空间组合带来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图中, 大多数园林总平面图都是运用《易经》中的太极图, 进行演变后来描述向心、互否、互含的关系。虽然园林型建筑构图并没有宫殿型建筑组群构图那样错落有致、严谨划一, 但中国古典园林也在形式活泼中充分地体现着阴阳互易的思想。游园者, 驻足观赏是对一组景观的欣赏, 单组景观划定的空间具有独自的特点, 而逐步游览时, 通过表达空间变幻的连续与转折的流水或回廊等的牵引, 组成动态的景观, 让园与园之间的衔接与转折不显突兀, 这便是动与静的巧妙结合。再如颐和园中洗秋堂和饮绿亭的阴阳互易, 洗秋堂坐东朝西, 饮绿亭的屋顶朝向则为南北方向, 体现了东为上的传统思想, 并且洗秋堂与饮绿亭的台基处理, 分别采用了一实一虚的形式, 不仅衬托了主体洗秋堂, 也使得整体建筑颇具灵性。

3空间组合中的理性化要求

3.1择中为贵, 礼制附和功能

沿纵深轴线串联而形成的多进院落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组群中最基本的布局方式, 即便是活变的空间布局中也有部分的布局是采取中轴对称形式, 特别在官式建筑中, 表现的尤为突出。紫禁城、护国寺、清东陵各陵寝等, 均以中心轴线展开中庭式、中殿式院落的组合。紫禁城中主要建筑物坐中或坐北, 除简单配殿外, 空间宽敞无布设其他修饰建筑, 在美学上突出建筑的宏伟, 显示建筑的地位, 在建筑功能划分上, 运用居中和对称、单体独立和部分密集让人一目了然, 中轴线的前后, 左右分别遵循“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礼制思想, 而即便是同在中轴线上的建筑, 我们同样不难发现为突出主体性建筑———故宫三大殿, 除了加大建筑体量, 还采用了不同的标高来划分出“前朝”区域的方法, 表明了即使在中轴线上, 建筑的空间组合依然主次分明。建筑组群主体太和殿居于中轴线的黄金比例分割的位置, 其前广场空旷开敞, 是皇宫高等级礼仪聚集地, 同时广场内无任何复杂的修饰性建筑存在, 既满足了五行风水学也起到了一定的防御功能;相反后宫的建筑组群较前朝显得颇为密集,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组群的规划, 在满足传统礼制和功能需求的同时, 也要求达到视觉上的平衡。而中轴线的延伸与人流动线相互重合呈现视觉的引导, 通过一个个门洞, 从一个空间透视到另一个空间又使人感到深远和无限的威严。

在单体建筑的空间组合中, 同样是礼制附和功能。其空间的体量与尺度、形状与比例、围与透、分隔处理和天花、地面、墙面的处理, 均是单体内部空间组合的重要依据。单举一例, 云南丽江的木府, 中轴线上的议事厅, 其功能是作为土司议政之所, 整体采用重檐庑殿顶, 气势浑厚, 体量与尺度较大, 形状与比例适中, 为了达到议政需要, 围护封闭仅设一扇门 (不同于大理自治州崇圣寺的南诏建极大钟殿, 其轴线方向双向均设宽敞高大扇门, 以达到前后通透的效果) , 中间宽敞的大厅中土司席位与整体建筑群落轴线重合, 其上部采用藻井修饰, 饰一四爪金龙以强调主位又不僭越天子之威。不难看出,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组合不仅体现在严格的礼制思想, 更是充分满足其功能使用要求。

3.2因势利导, 形式追随功能

虽然在《考工记》中为我们营造了“匠人营国”的规整思想, 但并非所有建筑的建造都能够选择一块规整的建筑用地, 同时在修葺建筑时, 我们还会同时考虑其交通、气候甚至风水等诸多因素, 因此, “环境意识”也是一直以来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早在《管子》一书中也反映了和《考工记》完全相反的思想:“城郭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这也就更加提升了对建筑空间组合的要求, 既使建筑依地形而延伸, 又使建筑组群相互统一。可以说功能从内部制约了形式, 环境则从外部影响了形式。而这一形式则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演绎的淋漓尽致。颐和园的建造, 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 无一不是在力争建筑与环境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作为享有“中国地理之形貌的缩影”的承德避暑山庄在复杂多样的地理形貌中打造出了张弛有度, 和谐自然的建筑组群样态, 总体规划也是因山就水、顺其自然, 没有选用高大的建筑群体和华丽的外观装饰, 而是利用了平原、湖泊、山峦的变化进行巧妙的设置, 打造出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峦区的不同建筑形态以及采用古朴木柱, 青砖灰瓦的建筑组群。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表现了清王朝统治者勤勉治国的思想, 以达到最初建设避暑山庄的政治目的。从丽正门进入的宫殿区, 正宫规整威严, 两侧宫殿顺应山势并采取了退晕的手法使建筑组群逐渐与山体、湖泊相接近、融合。宫殿区北面的湖泊区, 湖中的岛屿天然错落, 窄窄的堤连接宽阔的岛屿, 是线与面的对比变化, 又将宽阔的湖面划分成了不规则的小湖泊, 岛中建有的不同形态的亭榭, 生动活泼, 与被严肃氛围包裹的宫殿区遥相呼应, 互不违和, 使得整个湖面层次分明, 也使观者的视觉从正宫的严整空间到苑囿的开敞空间, 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感。经过蜿蜒曲折的小桥, 登上微雨中的烟雨楼, 向前远眺与金山亭遥遥相应, 回首望去又与“水流云在”方亭相呼, 可见一步一景, 布设的紧凑而自然, 也是在这种渗透与层次中, 我们领略了不一样的美景。而山峦区则以少数名族的庙宇或宗教寺庙建筑为主, 依地势而建, 建筑组群相对独立, 看似毫无联系, 但在观察建筑组群的轴线方向时不难发现, 中轴方向多与远处代表性建筑遥相呼应。

建筑的空间组合因势利导, 寻求与功能、自然的完美融合, 也再一次证明, 建筑的空间组合形式的产生是受“内”“外”———“功能”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4结语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组合有着颇深的研究价值, 而哲学思想和理性化要求也不能完全单独来讲, 它们在成功的典范中都是完美结合, 相互交融的, 而我们对此的研究也是永无止境的。

摘要:以相关文献和部分实地案例为基础, 对中国古建筑的空间组合因素进行了分析, 主要从人文、自然方面出发, 探讨了各因素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组合形式的影响, 为类似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空间组合,哲学思想,理性化要求

参考文献

[1]彭一刚.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 篇10

老年公寓的楼栋空间组合方式与老年住户日常生活的组群层次结构密切相关, 根据垂直、水平公共交通与居住单元的不同关系, 老年公寓的楼栋空间组合形式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独立式、单元式、走廊式、庭院式。

(一) 独立式

独立式老年公寓的建筑形式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花园式住宅, 即花园别墅。一般都是独门独户, 带有花园草坪和车库的独院式平房或二、三层小楼, 建筑密度较低, 内部居住功能完备, 住宅水、电、暖供给一应俱全, 户外道路、通讯、购物、绿化也都有较高的标准, 主要是为有活动能力的老人提供的一种独立式小住宅, 一般为高收入者购买。独立式住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安静、高品质的晚年生活享受, 但是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不便于老年人之间的交往、交流。

(二) 单元式

单元式老年公寓是由共用楼梯、电梯为核心布置住房的老年公寓建筑组合形式, 有一梯两户、一梯三户、一梯多户等类型。通过楼梯间、电梯间沿垂直方向组织, 利用楼梯、电梯与住户联系, 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类型。住户由楼梯平台和电梯厅进入分户门, 各户自成一体。户内生活设施完善, 减少了住户之间的相互干扰, 能适应多重气候条件, 而且建筑面积较小, 可以标准化生产, 造价经济合理。由于交通体在住宅中部, 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外墙为住户创造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 由此也导致交通体和住户的均好性较差。但也可通过设计改善核心体的采光通风问题。例如:美国东圣地高层老年公寓位于城市的更新街区之中, 安置有187户老人。为消除高层建筑的封闭感, 做到电梯厅明亮, 使老人心情愉快地生活于此。

虽然单元式老年公寓有诸多好处, 但是我们必须反思的是这样的建筑组合会导致老年人住户之间的关系陌生, “对面屋不认识”、“老死不相往来”等现象。因此在单元式老年公寓的设计中, 我们要注意在楼梯间、候梯厅等公共空间中有意识地创造邻里相互交往的合适空间。

(三) 走廊式

通过走廊联系每层住户, 相比梯间型老年公寓提高了垂直交通的利用效率, 由于加大每层的住户单位, 同层居住的老人相互交流的可能性增大。公共走廊对住户的私密性会有一定影响, 靠近走廊一侧应安排辅助用房, 如厨房、厕所、储藏室等。比走廊的交通功能更为重要的是, 应把走廊作为居住环境设计的一部分, 重视发挥走廊的交往功能。

1. 外廊式

外廊式老年公寓, 能够解决居室的朝向问题, 老年人的居室有充足的日照, 是保证老年人生命质量的重要条件, 老年人每天在家停留时间较长, 能在家里接受充沛的阳光照射, 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都非常有利。北向外廊可以保证住宅内的起居室、卧室甚至餐厅都有良好朝向。由于走廊临空开放, 视野开阔, 通风良好, 对老年人较差的视力有一定弥补性。并且一出户门就能接触自然、享受户外景色, 也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心理舒适度。但应注意外廊的安全性以及冬季寒冷地区走廊与室内温差较大, 老年人身体难于适应的特点, 可设计为封闭阳台式外廊。实例:德劳丁老年公寓, 容纳34户老人。建筑采用外廊式, 并面向优美的社区花园。同时在正面形成一个大角度, 这样人们在起居室就能有一个很好的观景视野了。建筑采用的材料以及建筑技术, 都尽量避免怀旧色彩, 使老年人生活在充满现代气息的环境之中。

2. 内廊式

内廊式的走廊光线较差, 住宅的通风也不良好。采用这种形式, 住户的朝向不是朝南和朝北, 就是向西和向东, 不能使所有的老年住户都能得到较好的居住条件, 均好性较差。

(四) 庭院式

庭院式老年公寓是指各居住单元、辅助用房等功能空间围绕着内庭院灵活布置的一种建筑组合形式。形成了一个内向、亲切、安静的内部空间, 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周边轮廓可以设计成直线, 也可以随地形做成曲线或曲尺形, 对不规则的地形也有较强的适应性。

二、老年公寓的总平面设计

老年公寓应有适当的集聚规模, 便于提高社会服务设施的使用率, 也便于老年人相互交往, 日本的经验是300~400户。但也切忌将老人过多地集中在一起, 形成“老人区”, 老年公寓周围环境要有一定比例的中年人、小孩, 以增添社区活力, 增加老人的生活情趣。

老年公寓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大体可分为居住区、辅助服务区及健身休闲区 (包括娱乐与健身活动区) 三大类区域。这三类区域应该相互交错、穿插设置, 各建筑之间以风雨廊道相联系, 利用各种功能建筑形体的不同和自然地形的差异形成多种室外健身休闲交往空间环境。老年公寓总平面布局设计的主要意义在于将不同居住区域、不同的服务设施结合地形环境进行位置的合理分配优化, 以实现老年人活动的最便捷和服务设施利用的最大化。老年公寓的总平面布局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分散式、集中式、散点结合式。

(一) 分散式

分散式的总平面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布局的手法, 将老年住宅分别设置在单独的建筑物内, 依照地形地貌条件错落布置, 这种形式的最大优点就是能保持环境安静舒适, 与大自然广泛接触, 有机结合, 能充分体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具有浓厚的庭园式气氛, 以低层为主。居住、休闲、服务等不同功能的建筑和设施可以按功能分区设置, 易于创造多层次、多样性的空间环境和优美的绿化环境。但缺点是占地面积大、造价高、管理上不方便。

(二) 集中式

集中式的建筑布局是将居住、休闲、服务等全部功能组成部分都集中于一个大的建筑物内, 其优点是便于管理、使用方便、辅助设备较易配套, 自动化、机械化、管道化等装置也较易利用, 占地面积节省, 一般较靠近城市, 用地面积有一定限制的老年公寓可采用此形式。此种布局可以为老年体闲、室外活动、种植、健身等各种活动提供更多的室外空间环境, 其缺点是增加了造价, 交通更加依赖电梯, 其最大的缺点是相互干扰影响较大, 很难保持安静的环境, 且缺乏庭园化的气氛。

(三) 散点结合式

散点结合式的建筑布局介于集中式和分散式之间, 吸取二者的优点, 即将居住建筑设置为单独建筑物, 将辅助功能集中在一组建筑物内, 并保持与其它建筑物的联系。将居住建筑分散布置, 休闲、服务等公共建筑集中布置, 既考虑了节约用地又充分照顾老年人对低层居住空间的需求, 易于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环境和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是比较折中的布局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分区明确、有分有合。

上一篇:养老保险相关下一篇: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