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分析

2024-05-05

语域分析(精选十篇)

语域分析 篇1

韩礼德等人把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概念与语言系统联系起来,并在一系列著作中进行了阐述。他借用了Reid的语域(register)概念,在语境下研究语域。1964年,韩礼德首次提出语域的三个参数:“语场”(field)、“语式”(mode)以及“风格”(style)。在随后的研究中,韩礼德又采用了Spencer和Gregory 1967年在《语言学与文体》(Linguistics and Style)中的“语旨”(tenor)替换了“风格”(style),最终确定了语域理论的三个变量(龚长华,2011:7)。马丁认为,在语场、语旨和语式的体现上,语场对应概念功能,是最重要的语域变量,我们在描写语旨和语式之前就得先找出人们从事的各种活动。语旨对应人际功能,除了涉及地位和正式程度之外,还与接触有联系,涉及说话人对他人的情感。语旨通过人际系统而体现,包括呼语、称谓语、语气、情态、评价手段等。语式对应语篇功能,它可影响交际双方的关系以及语言与内容的关系,通过或然和指引两种方法体现(杨信彰,2010:39)。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国内学者或引介或应用,产生了不少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韩礼德等人建构的功能语言学的目的就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以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正如黄国文所说“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因为“它是一种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语篇分析理论(张美芳,2001)。”

语料情况

在收集语料的过程中作者主要摘选2012年9月至12月上海地区比较有影响的新闻报纸《新民晚报》、广州地区比较有影响的新闻报纸《广州日报》以及国内权威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新华网的法治栏目。在语料的选取范围方面,根据作者的调查,报纸和媒体对法治新闻的归类标准并不统一,因此作者的语料选取并未局限在报纸或网站规定的某个栏目,如“社会与法”“法治新闻”“社会新闻”等,只要是已经出版刊登的、符合法治新闻特点的、与本研究相关的报道,作者都尽可能归类收集。

此外,由于篇幅所限,本研究的语料排除了法治新闻中的司法公告,如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人大的法律法规公示以及公安部的公告等,同时也排除了法律时评和专家访谈这样的法律“硬新闻”。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司法公告、公示等的语域实际更应归属法律文本而非法治新闻,同时法律时评和专家访谈的语篇特征更多的是对法律条文或案例进行解释和评述,缺少了对整个案件过程的描述和结论,也使文本的情景语境在一定程度上残缺不全。

通过以上的筛选,作者最终聚焦法治新闻中的案例报道,即民众所谓的“以案说法”。这样的“软新闻①”。这类文本通常包含了事件的原被告、案情简介以及最终的判决结果,其案件发生的语境也较易理解、还原和判断,同时此类报道往往兼具一般新闻和法律文本的特点,且语料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运用语域理论对法治新闻的分析

1.从语场的角度对法治新闻的分析

语场包括语言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情,是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话题和参与者进行的整个活动,就是指谈话内容,或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谈论什么样的主题。新闻报道中一切语言活动必须紧紧围绕所谈论的主题进行。报道的主题往往体现在标题、导语以及报道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过程小句。法治新闻的报道也符合这样的特点。

首先,作为语场的一部分,法治新闻的标题应当尽可能清晰准确地反映法治新闻的内容,体现法治新闻的主题。

法治新闻的报道不但要求标题提纲挈领、引人注目,还要客观准确、严谨求实。一方面不可忽视法治新闻中的法律特征,不可为引人注目而夸大其词,同时更需要重视使标题为读者提供必要的信息,通过标题创造与内容一致的语场。如下例:警察出庭作证将成常态,例1的背景是“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第五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现有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也可以要求出庭说明情况。经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人员应当出庭”。该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适用前款规定”。“适用前款规定”主要是指该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第一款:“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在未提供充足语场信息的情况下,未说明任何条件、任何情况,仅在标题列出“警察出庭作证成常态”这一直陈句是很容易造成误解的。由此看来,要想产生报道清晰、准确的法治新闻报道,首先要从标题就开始考虑整个整篇报道的语场。

其次,法治新闻虽属于新闻报道,但其具有不同于常规新闻报道的特点。

它是以法律现象、法治观念为内容的新闻类型,其通过向群众传播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律现象和蕴含于其中的法治观念,在培植法治观念、普及法律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实现上述目的,就必须首先在导语、案件描述、判决各个部分注重表达方式,以体现法治新闻报道的特点。通常说来,在特定的情境下谈论什么话题对语域选择的影响最直接地反映在词汇的运用上。词汇的选择决定了表现话题是否得力。

2.从语旨的角度对法治新闻的分析

根据语域理论,交际过程中因参与者不同,以及参与者的性质、社会地位和角色的不同而可能产生新的语域。每个人交际时都要自觉地和有意识地构造自己的语言,探求适当的词句,寻找富有表现力的句式和词序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而参与交流者之间的社会地位和关系不同,交流的态度、目的以及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语域中的语气系统。新闻报道是一种特殊的语体,其交流方式主要以文字为主,其特点之一就是交流的双方不能直接、面对面进行交流。但不容忽视的是,潜在的读者始终是存在的。新闻报道的作者与读者交流的角度不同,双方的地位和观察角度不一样,观点也就不同。这样就势必会使法治新闻报道具有主观倾向性的特点,若法治新闻的作者在报道中过分使用评价性词汇就会导致作者的态度掺杂其中,影响法治新闻报道的真实公正。

3.从语式的角度对法治新闻的分析

语式指交际者根据具体的交集对象和现实语境所采用的最佳表达方式,语式对应的是语篇功能。语篇功能产生表达人际意义和概念意义的资源,它将信息组织在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及时进行交换的语篇。通常来讲,由于篇幅所限,法治新闻大都短小、通俗、直观。因此在报道时,应当从语篇层面体现各小句的逻辑关系,通过有效的衔接手段保证信息的准确传达,使读者对案件的全过程有一个客观的理解。

结语

研究发现:从语场的角度看,法治新闻报道在撰写时首先要考虑其主题是否能够在标题、导语、案情分析以及判决各个部分得以体现;是否在报道的整个过程中能够从各个部分反映语篇所处的语场。在行文过程中,是否用词准确、适当,行文风格是否能够体现法治新闻的语域特点。从语旨角度看,法治新闻的报道需要考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方式,作者的评价性词语使用是否会影响到读者对语篇的理解,过多的评价性词语的使用是否会导致法治新闻的报道过于主观。从语式角度看,法治新闻语篇中各句是否逻辑清晰、衔接紧凑。

摘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为视角,探讨当前法治新闻中存在的问题。作者通过对语域理论的应用,针对法治新闻报道这一语料展开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法治新闻报道也是一种语言现象,若能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审视法治新闻,能发现存在的不少问题。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法治新闻

参考文献

[1]龚长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体裁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11.

从语域角度评析电影翻译 篇2

从语域角度评析电影翻译

电影翻译是将影片从原版片的语言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即通过字幕或配音成为另一种语言的影片,从而使另一种语言的观众在欣赏影片中,对电影的.内容能有更准确的理解.在电影中,相当程度上存在和体现着不同地方的文化,因此,在电影翻译的文化传递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语域理论在电影翻译中则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本文试图从语域的角度来对一些经典电影的对白翻译进行评析.

作 者:裴向梅 PEI Xiangmei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广东,广州,511450刊 名:语文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年,卷(期):“”(6)分类号:H315.9关键词:电影翻译 文化 语域理论

语域分析 篇3

[关键词]语域 民谣 语场 语旨 语式

一、引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关注“交城的山来”型民谣的语域问题。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回顾的方法,对“交城的山来”型民谣的语域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民谣一般广泛的流传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中,其可以解释为民间流传的歌谣。对其语域特点进行分析,将有利于我们对民谣的更深层次的了解,从其表演者、流传者、听众等许多方面了解一个地域或民族的感情和时事。“交城的山来”型民谣属于首句“×××××/××××”这样节奏的民谣,后面节奏较为随意,内容多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例如《交城的山水》、《夸土产》《四怕歌》等。在口头史诗中,朝戈金、弗里教授《口头诗学五题:四大传统的比较研究》已经涉及到史诗语域的研究。

二、民谣中的“语域”及变量

“语域”这个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Reid研究关于双语现象。1964年,语言学家韩礼德对“语域”进行了初步的界定,他认为 “语域是语言使用的功能变体”,语言因其使用的语境不同出现了不同的语言变体,是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的总称。有语言学家指出,语言有两种形式的变体:第一种是由于语言使用者的变体所产生;第二种是基于语言运用的变体。方言、个人语言特殊使用、社会性语言、等属于第一类;另一方面,商务语言以及课堂交流是所使用语言等属于第二类。上述这些界定都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去进行的,人类学家戴尔·海默斯认为,语域就是与反复出现的情境类型相联系的主要讲述风格。①如果将“语域”的概念运用到民谣中,我们可以这样讲,民谣中的语域同民谣的参与者的身份背景、讲述场域、交流渠道等都有关系。在语域中有三个社会变量,分别是语场、语旨和语式,民谣的语域同样存在着这三个社会变量。接下来,我们从这三个变量来看民谣语域的特点。

三、语场

第一个变量是语场,语场又可以称为话语范围,是指在交际行为发生中实际发生的事, 以及参加活动的人所从事的事情,简单的讲就是语言发生的环境,其中的语言活动是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包括谈话的话题。这样,民谣的语场既可以包括时事政治、劝人向善、伦理规范等内容,也包括要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即讲唱的方式。民谣的讲唱经常发生在民众集中的场所或是劝人向善的教习场所,我们可以从民谣中窥见世道人心和社区舆论导向。就如流传在陕西一带的《四怕歌》,其内容如下:

支书的老婆贫协的娃,槽上的马驹不敢骂;还有会计他二爸,队长他娘惹不下。

这个内容是由普通百姓讲唱的,在六七十年代少数农村干部的不良作风的社会环境下决定的。一般会在民众聚集的时候讲唱,用来表达民众对干部不良作风的讽刺,引导社区舆论导向。这首《四怕歌》还有一首变体的形式,其内容为:

集体的骡驹队长的娃,组长的媳妇比天大。会计他爸惹不下,你给队长提意见,批斗会上再见面;你给会计提意见,算盘珠子咱再看;你给组长提意见,天天来把重活干。

还有,流传在山西各地的《夸土产》,这首民谣的内容是关于山西各地的特产的介绍,而其讲唱的方式主要是生活化的方式。这里的语言活动主要就是方言的使用,民谣在词汇上的特点大多是由语场决定的。比如《夸土产》中“白格洞洞”就是形容颜色白;“甜格盈盈”形容甜;“酸淋淋”形容酸等等。大部分的民谣是使用方言进行表演的,这就可以说明民谣的话语范围一般是在同一方言区进行流传与发展的,如果使用普通话进行表演,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一种语言(词汇)如果被用于民谣中,它就必须可以表达这首民谣的意义。

四、语旨

第二个变量是语旨,语旨又称为话语基调,指的是人们之间的关系,包括这些人的社会地位以及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还有的解释是个人基调( personal tenor) 和功能基调( functional tenor)的影响,个人基调不可辩驳与关系的亲密有关;功能基调可以是教导性的;可以是说明性的;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说服性的。就民谣而言,有讲唱者、接受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是亲属关系,也可以是陌生关系,如《夸土产》可以是亲属之间的讲唱,也可以是本地人向外地人介绍家乡特产时讲唱。说到民谣的功能基调,例如《四怕歌》具有教导性,《交城的山水》有说明性和描述性,《夸土产》无疑是具有描述性的,这些民谣的功能基调是很容易从其内容中获得的。

根据语域理论的说法,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因参与者的职业、职位、地位等性质的不同就可能产生新的语域。就民谣而言,交流双方可能是专业人士同专业人士,专业人士同非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之间等。从民谣交流的目的来看,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主要是学术信息的交流,而专业人士同非专业人士的交流主要是传授常识,非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可能就仅仅是娱乐身心。如两首《四怕歌》的不同变体,相对较短的的那一首适合普通民众记忆和流传,而较长的那一首一般会在专业人士的口头流传,因其有较强的排比形式。由此可能引起语域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交流内容的长短上,专业人士追求民谣的整体性或是完整性,而非专业人士则可能只对民谣的前半部分比较熟悉;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有些民谣较长,民众不太可能对其全篇都有所掌握,所以也往往是前面部分较之熟知。如《夸土产》的篇幅较大,普通民众对第一小节是熟悉的,但对于平遥城的人们来说最后一小节他们也是熟悉的,这很明显是由于角色的不同引起的,最后一小节是“夸平遥最有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考虑到参与者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交城的山水》(1977年改编)这首歌在用于政治宣传的人士是“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交城的山水实呀实在美。交城的大山里住着游击队,游击队里有咱的华政委。华政委最听毛主席的话,他紧跟毛主席打天下”。而其本来的面目应该是“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它浇了文水,交城的山里没有那好茶饭,只有那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会对民谣进行不同的讲唱。

nlc202309021137

五、语式

第三个变量是语式,即话语方式,话语方式则是指语言中介或叫媒介, 它可能是口头的,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能是书面的, 如信件和稿件;也可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如面试的记录是口头的为了书面的,而演讲则是书面的为了口头的。书面交际和口头交际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民谣无疑是属于口头的,但是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媒介或渠道会有书面的存在。民谣在流传之初我们可以肯定的讲,它是由口头进行传播的,在民谣的内容上会有许多口语化的词,如山西方言中的形容词,往往会使用叠音词,我们可以从《夸土产》的“白格洞洞”、“甜格盈盈”、“酸淋淋”“热腾腾”等看出;还有其中的四个“呀儿呦”是很明显的口头演唱的后缀。书面存在如《交城的山水》中“一辈子也没坐过那好车马”,其实这句的口头表述为“一辈子也没啦坐过那好车马”。

专业人士为了便于记忆与流传将本是属于口语化的民谣写为书面体的,这样会不自觉的将口语中的词用书面的方式记录下来,如《交城的山水》这首民谣中有许多“那”,实际上在口语中本来是读“wai”的,如果改变发音会让本地人读起来感觉不正常。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民谣中的语域特点。语域不仅可以用于语言学和史诗学,还可以用于研究民谣。从语域的三个变量对“交城的山来”型民谣进行分析得出民谣的语场是在民众集中的场所或教习场所使用方言进行的,语旨与民谣参与者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民谣的语式主要是使用口头的流传方式。

参考文献:

[1] 赵俊海.语域:理论及其应用.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8):P81-85;

[2]李执桃.外贸英语的语域特点.五邑大学学报,1995(1):P61-64;

[3]章辉.当代民谣的思想内容及美学意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5):P40-44;

[4]朝戈金,弗里.口头诗学五题:四大传统的比较研究.东方文学集刊,2003。

附录:

交城的山水

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

不浇那个交城它浇了文水。

交城的山里没有那好茶饭,

只有那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

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

一辈子也没坐过那好车马。

自从那交城解放后,

交城的山里大变样。

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

浇了那个交城它浇文水。

交城的大山里有了好茶饭,

大米白面玉茭茭五谷样样全。

汽车“嘀嘀”的上来,

马车“哒哒”的下,

盘山道上跑得都是那好车马。

夸土产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 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

榆次太原祁县城 有的是拉面削面香煞人

大同的皮袄白格洞洞 北路的栲栳栳热腾腾

阳泉煤炭有名声呀儿呦 平定的沙锅亮晶晶

稷山的红枣甜格盈盈 夏县的莲菜最出名

虞乡的柿子甜又红呀儿呦 杏花村的特产竹叶青

高平的罗卜晋城的葱 曲沃的旱烟香喷喷

鱼瓜出在临晋城呀儿呦 山西的陈醋酸淋淋

山西的特产数不尽 数来数去数晋中

晋中哪里最有名呀儿呦 还是数俺们平遥城

语域分析 篇4

近几年来, 财会英语翻译逐步从商务英语翻译中独立出来, 目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中, 绝大部分是针对财会英语的应用文体如审计报告、财务报表等金融函电翻译进行单项的探讨, 很少有针对财政报告英语所具有的专业语言特征和翻译技巧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财务报告的翻译作为一种专门英语,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过程中不仅要遵循普通英语翻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更要遵循其专门用途要求的特定原则, 译者必须根据原文所属的不同文体差异以及自身所具备的语域特征在翻译过程中做出调整, 采用适用的翻译策略及译文语言所需的表达方式。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或中心, 同时还存在附注和其他传递信息的财务报告, 如董事长报告, 管理当局对企业经营前景的讨论与分析, 新闻媒体有关企业的报道等等。因此在翻译前对文本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 语域与翻译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将语域理论引入翻译领域, 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描述某些超语言因素的规范, 帮助我们再翻译中成功地实现‘意义转换’。”

二、语域理论概要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前首先应先对其文类进行分析, 语篇分析, 语域分析和语用分析等, 考虑到对翻译有所影响的各个因素。在文本中, 文类, 语域和语言是相互关联, 有所制约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 在翻译理论中就已经涉及到篇章语言学, 哈的姆与梅森合著的《语篇与译者》中, 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 把篇章语言学中的语域概念引入翻译中。在交际过程中, 人们根据所持的交际目的、所涉及交际对象和交际方式的差异选择使用的语言。语域就是用来解释人们如何使用语言, 在不同类型的情境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的语言。” (Hatim&Mason, 2001:46) 。韩礼德把语域定义为“语言的功能变体”, 认为某一交际情境与该情境中使用的语言存在着某种关系, 概括的说来就是情景语境是语言活动的直接环境。而后是格雷戈里 (Gregory) 与卡罗尔 (Carroll) 进一步的把语境因素划分为三个因素, 这三方面体现在语域中便是三个参数, 语场 (field of discourse) , 语旨 (tenor of discourse) 和语式 (mode of discourse) 。简化概括起来语场大致可以理解为话题或题材, 谈论的话题, 场地等情景因素。语式语言活动媒介或渠道, 即口语或书面语。语旨可以反映交际双方 (说话者与受话者) 之间的关系, 语言活动的目的, 大致分为正式语体或非正式语体。美国学者豪斯 (Juliane House) 曾言, “文类是语域的内容平面, 语域是文类的表达平面;语域是语言的内容平面, 语言是语域的表达平面。 (House, 引自Hickey, 2001:64) 。从文本功能对等的角度, 她根据源文本的特点们提出了两种翻译策略, 即隐性翻译 (covert translation) 和显性翻译 (over translation) 。其中显性翻译又被称为标记翻译 (marked translation) , 该策略适用于原文与源文化关系密切或是依赖于源文化背景的翻译。在该类翻译中, 原文与译文在语言, 语域亦或是文类方面是对等的, 即便因为译文处在一个不同的“话语世界”, 无法实现文本的功能对等, 但译者也是在解释性的使用语言, 译者并非作为一名“原创”在面对译文读者, 而是让读者时刻意识到他们读的为“译来品”, 让他们意识到有原文的存在, 这类翻译适用于政治演讲, 布道等文学翻译。与之相反隐形翻译中, 译者在目的语语言环境中再创造了一个同等交际事件, 以便在译文文本中实现源文本在语言文化架构中的功能, 在翻译中, 译者会对七种社会, 文化规约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处理, 使目标语读者不能意识到在读译文。隐形翻译适用于那些在源文化中的语言、传统、历史或文化关系不是十分密切的文本, 如广告、新闻和科技等。

三、语域理论下财政报告翻译及其策略

财政报告作为目的性交际事件中一个有意义的活动, 受到文本规范, 话语及语域特点等因素的制约。分析财政报告的具体文化环境下语域的三大参数中的各个变量, 有助于我们概括地、整体地把握财政报告的语言特点, 进而根据文本类型与其传递信息的功能, 目的语交际情景以及文化背景, 翻译目的等因素, 对译文进行语言层面更好地操作。语域的三个方面在语篇中是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共同产生影响的。下面将结合财政报告中的具体实例, 将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参数放在一起, 探讨财政报告中的语域分析。在翻译过程中, 也要根据翻译目的, 翻译类型和文化背景差异等进行调整。由于财政报告的受众者, 译文的语域和源文的语域大致相同, 技术程度与正式程度差别不大, 该信息类应用文本由于交际情境的文化差异不大, 语域转化过程中的问题相对较少。如以下实例:

例1:During fiscal year 2008, the Government began anumber of addi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measures relatingto the economy that involved various financing programs. Keyinitiatives effective beginning in fiscal year 2008 involvedprograms concerning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GSEs) , provision of a credit facility for GSEs and Federal Home LoanBanks, purchase of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MBS) , and setup of a Money Market Guarantee Program (see Note 1.J—Investments in and Liabilities to Government-SponsoredEnterprises and Note 11—Investments in and Liabilities to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s) . The Emergency Economic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 (EESA) gave the Secretary of theTreasury temporary authority to purchase and guarantee assetsfrom a wide rang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rough the TroubledAsset Relief Program (TARP) (see Note 5—TARP Direct Loansand Equity Investments, Net) .

首先对上述文本进行语域分析。语场指的是交际活动的范围, 即发生的事情, 讨论的事务, 表达的经验等, 从中可以体现交际功能和目的。本选段来自2012年美国政府财务报告, 语场是:政府发布的关于金融财务方面的报告信息, 受话者是国民大众, 而非专业人士。从中可以得出本选段的语旨。语旨指的是交际情境中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 体现的为人际功能。本文的受话者为可阅读到的公民, 又为政府发布的正式财务性文件, 因此语体正式。目的为告知国民关于美国今年财政的相关财务信息, 因此要求语言准确, 简洁, 严谨。而长句表意明确、严谨与正式, 选段中的长句具有代表性的反映了财政报告多长句的特点。语式指的是交际媒介或渠道。本选段属于典型的书面交流。通过对源语进行语域分析, 译者在进行翻译操作时一定要注意这三个三处的对等, 全面综合地考虑译语的语场, 语旨和语式是否与源语一致, 从而尽可能的再现源语语篇的交际价值。考虑到这三方面的因素。译文如下:在2008年财政年度中, 政府新增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的紧急经济措施, 涉及各种融资计划。2008财政年度生效的关键举措包括Fannie Mae和Freddie Mac (GSEs) 计划, 为政府资助企业和联邦住宅贷款银行提供信贷融通, 购买抵押贷款证券 (MBS) , 制定货币市场担保计划 (见附注1.J-政府资助企业投资和负债, 附注11 -政府资助企业投资和负债) 。2008年经济稳定紧急法案 (EESA) 临时授权财政部长通过问题资产救助计划 (TARP) 广泛从金融机构购买和担保资产 (见附注5-TARP直接贷款和股权投资, 净值) 。

四、结语

财政报告从属于金融翻译, 从其中专业术语, 长句亦或表格翻译的探讨虽也必要, 但从语境理论的指导下辐射整片文章, 对其进行篇章分析, 从整体上把握翻译基调则能更好的实现交际目的。通过充分的分析财政报告的语域特征, 考虑其语场, 语式及语旨三个参数, 可以更好的实现源语信息的传递。而且从现实角度中考虑, 财政报告的翻译目前拥有较大的市场, 且其文本规约性强, 多一些对其翻译理论规范的探讨, 可以为译者提供借鉴性辅助材料, 减少译者的重复性劳动。

参考文献

[1]周俊青.试论翻译中的语域取向[J].中国翻译, 2002 (3) .

[2]伍锋, 何庆机.应用文体翻译: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3]孙治农.语域理论与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 .

语域分析 篇5

口译教材篇章选择中的语域和语类意识

通过对口译教材中常见的礼仪祝辞类篇章进行话语分析,来展现在编写教材时融入的语域和语类意识.

作 者:张楠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44刊 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1)分类号:H315.9关键词:口译教材 礼仪祝辞 语域 语类

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论纲 篇6

关键词:科技术语,语域,传播,认知语义

中图分类号:H030;H083;N0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6.002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s are basic units which inherit and represent scientific knowledge. Cognition semantics is basic motivation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 register communication.

Key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s, register, communication, cognitive semantics

科学技术需要交流、能够共享、可以沟通的充要条件是科技术语的存在。加快推进中国跻身世界科技强国,需要大力加强以科技术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术语学研究。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术语学著作——《现代术语学引论》[1]问世之后,术语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在形式研究方面成绩斐然。

在功能研究方面,也有诸如刘青《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该书有较为丰富的功能方面的研究成果,但不限于该方面成果)[2]、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3]等代表性成果。此外,喻薇《功能和认知视角下术语的跨语域使用——以“期望值”为例》[4]也直接从功能等视角探究术语语域渗透。喻薇的论文指出,“期望值”作为概率论和统计学术语,通过类比、引申等方式映射到其他领域,使用频率大幅提高,语义扩大,功能增多,从科技术语变为现代汉语一般用语。

现在看来,相关问题还可以进一步讨论:术语在更大的科学技术语域内向其他分支领域的扩散,非科技语域的语词向科技语域的渗透,科技术语的共时传播移译等问题。简言之,术语的功能研究尚需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研究。

这里,从“语域”等相关术语的简单界定、科技术语的认知语义框架、科技术语语域传播的基本动因、科技术语语域传播的基本模式等方面概论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

一相关术语的简单界定

科技术语在科技前沿和科学传播(科普)等方面都不可替代。科技术语是口头和书面上在科学技术领域使用的专门词语。一般认为,“专门性”是科技术语的特有属性之一,即科技术语主要是在本领域使用,是本专门领域的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交际和认知的工具,也是承载相应领域知识的基本单元。

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程度的提升,科技术语也可以,甚至必然会渗透传播到其他领域——这是科技发挥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科技术语在不同领域之间的传播渗透,即可称为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

“语域”(registers)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里德(Reid)于1956年提出用来描述语言运用变体的。韩礼德(Halliday)1975年出版的《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把语域看作通常和某一情景类型(situation type)相联系的意义结构。这样,不同语域之间的区别不再被认为仅仅是形式上的区别,而是意义上的区别。前者是由后者决定的。

朱永生更为明确地定义了“语域”:“语域这个抽象概念指在特定语境中一组语义模式(semantic patterns)的组合,以用来表达语义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结构。通俗地说,语域是讲话者根据语境的变化而选用的语言变体。语域与语境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语域反映语境,语境决定语域。”[5]

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不尽相同,李葆嘉指出,言语系统还存在纵向应用功能的分领域,专指社会不同应用领域所造成的“社会方言”,即植根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专门领域的言语表现[6]。

以上诸家对“语域”的看法有很多相同之处:都很重视语义;都十分重视功能;都关注专门应用领域。简言之,语域是不同专门应用领域的系统的言语表现。与之相对应,术语是特定专门应用领域(语域)的系统的言语表现的基本单元。

科技术语也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的基本单元,是在不同领域间及同领域内不同分支领域之间进行传播的符号单元。“传播是人类的一种话语实践方式,传播借助话语建构社会,包括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同时又改变着社会。”[7]34“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7]35科技术语语域传播,也是一种科技话语实践方式。传播过程中,借助科技术语这一符号单元建构知识体系,实现科技交流、沟通、共享、发展。

全面探究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应以全面、系统地认知科技术语为前提。而要全面、系统地认知科技术语,对它们进行分类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本身也契合于科学的内涵。科技术语分类的结果是形成相应的认知语义框架。

二科技术语的认知语义框架

科技术语的总量很大,可以分门别类,划分科技术语的基本类型。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在分析科技术语的语义认知框架、建构中文科技术语多层级语义场。

在结构形式上,科技术语可分为单音节形式、双音节形式和多音节形式。单音节形式如“熵”“功”“数”等。双音节形式如“向量”“压强”“涡流”等。多音节形式如“参考系”“等离子态”等。双音节形式和多音节形式又可分为偏正型(如“植食动物”“素数”)、联合型(如“开关”“解析”)、动宾型(如“解构”)、动补型(如“吸附”)、主谓型(如“生态平衡”)。

以语义关联方式为分类依据,可分为:语义组合(如“电流”“有机物”)、语义缩合(如“生化”)、语义融合(如“磁感应强度”)、语义糅合(如“条件反射”)。“电流”是“电”和“流”的语义直接组合而成;“生化”是“生物”和“化学”的语义的节缩与组合;“磁感应强度”不妨说是“磁感应”和“感应强度”套叠融通而成,其中的“感应”是重要“融合点”;“条件反射”是因为有了条件才发生反射的因果语义关系的糅合。

就表达方式而言,可分为修辞格术语(如“磁力线”“黄金分割”)、非修辞格术语;根据语体适用情况又可分为学名和俗名。从发生类型的角度看,术语包括借用型(如“DNA”)和新造型(如“电子对撞机”)。就术语的接受类型而言,包括共识型术语(如“折射”)、非共识型术语(如“外星人”“野人”)、反共识型术语(如“永动机”)。最后,从功用类型上看,术语包括核心术语(学科专业领域里基本的、常用的术语)和外围术语(学科专业领域里除了核心术语之外的其他术语)。“表达方式”“发生类型”“接受类型”“功用类型”的核心要义可概括为“语用”这个关键词,即“语用”可看作以上分类的主要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关于术语的结构、语义和语用的总体认知框架视角在理论上主要是从以下这两部经典文献的相关内容受到启发的:查尔斯·威廉·莫里斯(Charles William Morris)的《符号理论基础》(Fou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关于符号的句法(syntax)、语义(semantic)、语用(pragmatic)三个维度[8];朱德熙《语法讲义》在讨论主谓结构时提出“可以从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同的方面来观察”[9]95。

三认知语义:科技术语语域传播的基本动因

语义是术语的内核,认知语义及其变异是科技术语语域渗透的重要动因。认知语义(或曰“联想语义”)以概念意义为基础,包括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反映意义(reflected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

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的《语义学》(Semantics)给出了我们这里所说的“认知语义”的逻辑内涵[10]。例如“白热”,在物理学中的基本义:“物体受热达到发白光的状态。当温度升高到1200~1500℃时,物体所发射的可见光中除波长较长的红、黄色光外,还有较多波长较短的绿、蓝等色光,因此呈现耀眼的白光。处于白热状态的物体,当温度降低时,将由白热转为红热。”[11]该术语含有“剧烈”这一认知语义义素,可传播至体育及其他领域,指竞争十分激烈。认知语义具有动态性、变异性、主体性,促推科技术语向多个语域交叉渗透。

“动态”和“变异”呈现开放格局。“动”和“变”促成“传”。动态特征首先表现为科技术语认知语义的历时发展演变。例如“能量”这一术语,在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之后等时期意义即有一定的变化。再比如科技术语可以有学名和俗称、可以修改、可以简称或缩略等。例如 “小苏打”即为“碳酸氢钠”的俗称。这些变异更多的是认知语义的发展变化,“变”与“传”(传播)相伴相生,“变”可为前提与结果,“传”为过程。

就性质而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认知语义体现的是一种语义“活性”,这种“活性”为传播提供某种“动能”,这种“活性”越强,其向外渗透的能力就越强,传播范围就越广。

此外,就层次而言,认知语义是术语语义的“外围”,相对于其核心意义,认知语义更易于渗出。

最后,就传播而言,其关键因素是人的能动性,术语传播毕竟是一种人为的非自然状态的传播,而术语认知语义的主体性正与此契合。

认知语义是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的内部动因。除了内部动因,科技术语语域传播还有其外部动因,比如科技发展、主体的创新思维、语境等。但总体上看,相对于外部动因而言,认知语义这一内部动因是科技术语语域传播的基本动因。

四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模式

基于认知语义的科技术语语域传播有其特定模式。

首先,术语在更大的科学技术语域内向其他分支领域的扩散。比如自然科学术语function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语域的渗透即属此列,该术语起先在数学中使用,后来引入语言学。这里摘录陈望道先生的一段文字作为引证。“function这个字,你是从常译作‘职务。它在科学上很有一点历史。它先走进了自然科学,代表随着别个变量而变的一个变量,普通译作‘函数,有时也译作‘应变数。随后它又走进了社会科学,表示互为因果的一种交互关系。这已经有很多文化人类学家译作‘功能。我曾经看见吴文藻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话说这个字走进社会科学的历史颇清楚,现在节录在下面:自十九世纪末叶以来,自然科学方法论之因果概念,亦经一大转变,此转变与功能概念之发生有很重要的关系。” [12]陈望道先生所说的“字”,今天一般认为是“词”。

其次,由科技语域向非科技语域的渗透。比如非科技语域中特定术语的适用。例如“近亲繁殖”“系统工程”“升华”等都在非科技语域中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使用频率。科技术语在文艺审美、报刊媒介、公文事务、日常会话等语域中有一定的分布,有的使用频率还很高,甚至成了热词,比如“系统工程”“放电”等。需要注意的是,科技术语向非科技语域的传播有其语用环境,需得体适用。

再次,非科技语域的语词向科技语域的渗透,形成术语。比如修辞造语,即以特定修辞方式把日常用语“打造”成新的科技术语。例如“分子伴娘”“蝴蝶效应”“杠杆原理”“温室效应”“黄金分割”等,其中的“分子”“蝴蝶”“杠杆”“温室”“黄金”本为日常语域的语词,因其有一定的联想语义(认知语义),通过比喻(隐喻)、借代、拟人等修辞机制运作,形成了“本色当行”的正式的科技术语。需要说明的是,动态认知语义(联想语义)的存在是术语修辞造语的重要动因。

最后,科技术语的共时传播移译。由于认知语境和话语风格等因素的不同,同一个科技术语可能在不同地域区域有不同的移译。例如,software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即存在着不同的翻译,大陆地区译为“软件”,台湾地区译为“软体”。

五结语

系统研究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由于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的重要动因是认知语义,所以相关研究有助于术语理想认知模型(ICM)建设。在实践上,系统研究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可助推科技术语规范化建设;有利于科学传播,有助于人们走近科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科技创新思维品质;亦有益于词典(特别是专科词典)的编纂,可以使词典等工具书的编纂更具科学性。一言以蔽之,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有助于公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升,有助于科技价值的最大限度发挥,亦有助于科技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2] 刘青.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 喻薇.功能和认知视角下术语的跨语域使用——以“期望值”为例[J].中国科技术语,2013 (6):10-14.

[5] 朱永生.关于语域的几个问题[J].山东外语教学,1987(4):24-28.

[6] 李葆嘉.论言语的语层性、语域性和语体性[J].语文研究,2003(14):11-16.

[7] 王本朝,杜积西.传播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34.

[8] Morres C W. Fou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8.

[9]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 利奇.语义学[M]. 李瑞华,王彤福,杨自俭,等,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9-23.

[11] 大辞海编委会.大辞海·数理化力学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88.

语域分析 篇7

1 语域理论

语域理论是由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 该理论的核心词是语域 (Register) 。该术语是Reid在1956年提出, 其目的是为了描述语言运用变体。目前, 已经成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焦点和重要概念。韩礼德指出, 语域这一概念就是帮助人们解释语言的功能, 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语言活动时, 人们使用的语言结构、语言类型有很大差别。也就是说, 语域是语言运用的场合, 是情境语境的具体表现, 语言因社会情境和交际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韩礼德认为, 人们使用语言的差异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语场 (Field) 、语旨 (Tenor) 以及语式 (Mode) 。语场可以理解为语域定义中语言运用的和情境语境, 也就是话语范围, 涉及语言活动的环境、主题和话语双方参与的整个过程。可以总结为:发生了什么;语旨是指实际语言活动中话语双方之间的特点、地位和角色等方面的关系, 是语言使用类型的集合和话语基调。可以总结为:谁参与了;语式, 顾名思义就是话语的表达方式, 通过修辞和语体的区分实现话语双方交际的意图。可以总结为:语言发挥了什么功能。如图1所示:

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话语选择的范围和语言表达形式。三者中任意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交际意图带来影响。

2 语域理论在商务英语语篇中的应用

2.1 语场在商务英语语篇用词的体现

语场即话语双方实际的会话内容, 或在特定社会语境下涉及的会话主题, 决定了话语结构和用词的使用范围。在商务英语会话中, 我们必须遵守格莱斯会话原则和遵循3C准则, 在特定的商务语篇中所选择的词汇必须与主题相关, 且能直接反应出话语者的交际意图。

(1) We are prepared to accept payment by confirmed irrevocable L/C available by draft at sight instead of T/T reimbursement.

这句话中划线的单词都是商务贸易英语的专用术语, 与会话的主题息息相关, 彰显了语篇用词的专业性;同时还有两个缩略词的使用 (L/C:信用证、T/T:电汇) 体现了格莱斯会话原则中相关原则, 更体现出用词的简洁性原则。

(2) We could take a cut on the price.But 25%would slash our profit margin.We suggest a compromise——10%.25 is beyond negotiating limit.

take a cut (降价) profit margin (毛利率) 和negotiating (谈判) 等术语表明双方对贸易方案已较为满意, 并开始进一步磋商折扣问题。在谈论能否降价这样一个语场中, 商务英语语篇所选词汇都与该主题相关。

再如:

(3) And I am sorry for missing the delivery:100000~200000pcs about...days including the printing on the top side.

Delivery (交货) 是在商贸语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 表明双方贸易已经开始进行;pcs表示商品发出的件数, 是商务英语语篇中的术语。

2.2 语旨在商务英语语篇用词的体现

语旨可以理解为在某一特定社会情境下通过语气、情态的选择体现出话语双方角色关系。在商务英语语篇中, 贸易双方交流的目的仅在于互相了解、互相依托以实现双赢, 所以用词须严肃、正式却不乏礼貌。例如:

(4) We'd be making huge capital outlay (资本支出) for the production process, so we'd like to set up a technology transfer agreement, to help us get off the ground.

商务洽谈中we’d和we’d like to等短语的使用使谈判的语气有所缓和, 同时避免了一方观点过于绝对, 给双方留下了磋商的余地;help us get off the ground (取得初步进步) 表明对贸易达成的渴望以及愿意与对方合作的意向, 有利于双方尽早确立贸易关系。

(5) By the way, I am kindly informing you that we will have holiday for Chinese New Year from…

在商务英语语篇中, 如果直接使用否定词拒绝会使对方因感觉没有磋商余地且失去话语权产生不悦, 导致贸易夭折或提前终止。而利用kinkly等方式委婉拒绝对方可以避免语气过激, 同时为对方对该建议留有陈述观点的余地。

2.3 语式在商务英语语篇用词的体现

语式就是实际语言活动中所依托的方式和渠道, 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类。商务英语属于书面语, 且行文要求正式, 所以选词、措词必须严谨。例如:

(6) A three-year guarantee, not two.And a quality inspection tour after one year is fine, but we'd like some of our personnel on the team.

在商务英语语篇中会出现大量“正规词”, 即所谓正式的书面语来体现其行文的严谨、规范特点。该句中用guarantee代替了assure, inspection代替了check, personnel代替了person正是这一特点的鲜明体现。再如:

(7) I express my profound gratitude to you.Well, if there's nothing else, I think we've settled everything.

gratitude等从拉丁语演化而来的词使商务英语行文看上去更加正式和庄重, 鲜明地体现出该语篇的话语者所要表达的感激之情。

由此可见, 商务英语语篇用词与其所处语域关系密切。有助于深入了解语域理论三个变量, 即语场、语旨和语式的特点, 使我们通过确定会话双方的关系、语篇语言使用的正式程度以及信息可接受化程度, 更好地实现商务英语语篇的交际目的, 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

摘要: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使得国际贸易越发频繁, 而商务英语的产生有助于贸易双方互相理解, 为双方搭建起信息交换的平台。为充分发挥其功能, 国内外众多学者借助诸多语言学理论进行分析。本文将借助语域理论分析商务英语语篇用词特点。

关键词:语域理论,商务英语,语场,语旨,语式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 1985.

[2]李素真.语域理论在商务英语阅读中的应用[J], 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1) .

[3]李明.论商务用途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语篇特点[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4 (2) .

[4]魏国平.商务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6) .

[5]廖瑛, 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6]张德禄.语域理论简介[J].现代外语, 1987 (4) .

浅析翻译中的语域对等 篇8

“Register”原是十九世纪早期的一个音乐术语,意为“音区”,指音调的范围,后被语音学采用,用来描述言语中潜在的音高范围或各种音质。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体学和社会语言学开始把它译为“语域”,指随场景而变化的语言变体,即人所共有的根据场景选择恰当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言语特征的交际能力。在六十年代,韩礼德提出了广为接受的语域概念:语言随其功能的变化而变化,随其场合的不同而不同,这种根据语言的使用而产生的变体就是语域(Halliday, 1964)。除了强调语言对场景的依赖性从而产生语言变体即语域外,韩礼德还提出了决定语域的三个变量:语场、语式、语旨。

语场是指言语题材,即言语交流的内容范围,如科学、艺术、体育、旅游等。因为语言的使用范围不同,其形式也会随之变化,主要表现为感情色彩、专业术语的运用和选择等,并进而影响到语言功能。

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和媒介。语式的差异主要在于口语体和书面语体及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的区别(侯瑞德,1999) 。

语旨是指交际场景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交际过程中因参与者不同,以及参与者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的不同而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语旨。体现在语篇中就是指语言的正式程度,如亲密体和随便体等,实际上是双方关系的反映。

二、语域对等与翻译

语域理论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根据语域理论,原文和译文的对等关系不只是形式上的,即词汇、语法上的对等,也不只是一种意义(通常是概念意义)的对等,而是所有三种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的对等即源语和目的语的语篇在功能上的对等(胡壮麟,1989)。由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注意使译文能表现原文的语域特征,如语篇的题材、参与者的角色和关系等,实现译文语域与原文语域的对等。正如前文所述,语域由语场、语式和语旨三方面要素构成,下面笔者就从这三方面来论述语域的对等翻译。

1. 语场的对等与翻译

语场的范围很广。语场和题材在概念上基本是一致的。根据语场,翻译活动涉及到了文学、政治、科技、法律、宗教、新闻、广告语篇的翻译,这些语篇范围都有各自的不同特征。如政治、法律题材的文章语言庄重规范,结构严谨,长句多,句子的扩展大,逻辑性强,采用正规或极正规的文体;科技英语准确凝练、客观冷静逻辑严密、术语丰富、从句叠套、有名词化倾向、广泛使用被动语态和一般现在时;新闻英语力求内容准确、文字简洁和文章结构条理上的清新感。因此,语篇由于受其使用范围的制约产生出各种不同的语场,而不同的语场的翻译策略也不尽相同。关键是译文的语场要体现原文语场的特点,实现语场的对等。

以旅游宣传材料的翻译为例。旅游翻译特有的语场特点和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必须准确理解原文意图,顾及译文读者的认识,选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恰当表达原作内容,做到增减有度,娴熟自如地对译文灵活处理,以成功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贾文波,2003)。而下面这段汉译英就没能体现原文的语场特点:

例:桃花源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大毁于元,时兴时衰于明清,萧条于民国,渐复于解放后,大规模修复开发于1990。

It was first built in the Jin Dynasty and got more prosperous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gradually flourished around the Song Dynasty.However, it suffered damages during the Yuan Dynasty.Sometimes it rose and sometimes declin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It became desolate during the period of Min Guo and only resorted with state funds after liberation and has been developing in a big way in 1990.

———《桃花源》景点风景画册

原文用词精当,一气呵成,朗朗上口,很能衬托游客轻松愉悦的心情,激发游客前往的愿望。而译文却频繁地变动句式,读起来拗口,听起来逆耳。原文的美感丧失殆尽,根本不能实现原作者的目的,即介绍宣传该景点,以使国外游客产生前来观光的冲动。读到这样的译文,国外游客只怕是一笑置之。译者贾文波在《上海科技翻译》中提供的译文就较好地实现了语场的对等:

Taohuayuan (the peach flower source) was first built in the Jin Dynasty (256—439A.D.) .It took shape in the Tang Dynasty (618—709) , flourished in the Song Dynasty (960—1297) , and went to ruin in the Yuan Dynasty (1279—1368) .With ups and downs through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 (1368—1911) , it was almost abandoned in the tim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9) .Its restoration was made from the year 1949 and a largescale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began in 1990.

从本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宣传资料由于有其自身的语场独特性,翻译时要考虑交际意图,即原作者的目的及读者的认知,也要顾及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从而使译文能唤起国外游客心中的美感和向往。

2. 语式的对等与翻译

语式的区别关键在于是书面体还是口语体,是正式用语还是非正式用语。总而言之是语言的正式程度上的区别。在翻译时我们要特别把握原文语言的正式程度。一般情况下,正式程度低的,一般译成口语体,多用非正式用语;正式程度高的,一般译成书面体,多用正式用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式的对等,才能原汁原味地再现原文的风采。

例如在《红楼梦》第三回里,贾母责怪王熙凤又提起黛玉父母双亡之事,惹黛玉伤心落泪,叫她“快别再提了”。我国外文出版社的译本上译作“so don’t reopen the subject”,与原文比较似嫌过于正式。英国大卫·霍克斯的译法则比较符合家庭谈话的随便口吻:“So let’s have no more of it.”又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诗人托马斯·麦考利几岁时便博览群书,小大人气十足。一次受伤后,人家问他伤怎么样了,他回答得文绉绉的:“The agony abated.”这里如译成“好点儿了”,就不符合原来说话的口气,得译成“痛稍减”,才算是文辞语气与原文相符。

3. 语旨的对等与翻译

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交际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无权改变原文中的语旨特点。朋友间亲密愉快的交谈不能译为古板严肃的说教;辩论赛中辩手的对话不能译成粗俗的街头巷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作者企图与他的读者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交际关系,语篇中所描述的人物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交际关系,然后才能在译文中准确地再现这一关系。交际活动的参加者的身份关系可分为源出者和接受者。源出者,即作者或说话人。就作品而言,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性格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表现风格;就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而言,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和心理状态也会对其语言运用产生极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在翻译中,译者要对源出者的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译出来的语言才会“文如其人”。

例如在肖伯纳的名剧《茶花女》中,一位满口土语的卖花女经一位语言学教授的调教摇身一变而成了一位谈吐高雅的小姐。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卖花女在其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和语言表达能力,惟妙惟肖地译出了这个人物的语言特征。

例:Nah then, Freddy:look wh’y’gowin, deah.

你这是怎么的,佛莱第,你走路不长眼哪。

这是茶花女在接受语言训练之前讲的话,语言粗俗而又不规范,译文亦用粗俗的口语译之。

接受者,即读者或受话者。译者所要研究的接受者主要是原文所针对的读者和原著人物对话中的受话者。话语的接受者制约着源出者对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的选择,也是语言风格得以生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原文所针对的读者是儿童,就不应“之乎者也”片面追求“高雅”词汇;如果原文的读者群为科学工作者,那么译者就应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样,在翻译人物对话时,留意受话者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等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受话者本身的情况会直接影响说话者的语言运用。

例:“All good attend you, dear old woman, ”he said, embracing Peggotty. (C.Dickens:David Copperfield)

董秋斯译:“万事如意,亲爱的老妈妈。”他接着辟果提说道。

张谷若译:“亲爱的妹妹,我祝你多福如意。”他拥抱了坡勾提说,……

原文“old woman”董译为“老妈妈”,张译为“妹妹”。谁是谁非,只要弄清了该句受话者是谁就会清楚。原来受话者Peggotty乃是说话人Mr.Peggotty的妹妹,显然张译为妥,因为他把握了原文的语旨,体现了原文语旨亲昵、体贴的特点。

翻译活动从根本上讲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人”的因素。只有分析源出者和接受者各自的特点,把握源出者和接受者的关系才能忠实地再现原文语旨。

三、结语

翻译的理解过程和表达过程与语域是密不可分的。译者要正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就要认真分析原文的语域。在真正弄懂原文后,要在译文中寻找对应语域,这样才能使译文的表达既忠于原文内容又忠于原文风格。从这个意义而言,翻译实践过程也就是分析原文语域,在目的语中寻找对等语域,最后将这种语域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同时实现了语场的对等、语式的对等和语旨的对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译者在努力实现语域对等的同时,还必须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以最终确保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达到忠实与通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s Linguistic Library, 1964.

[2]侯瑞德.英语语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5]陈燕南.从语域变体看翻译中的误译现象[J].广州大学学报, 2007, (6) .

[6]贾文波.旅游翻译不可忽视民族审美差异[J].上海科技翻译, 2003, (1) .

基于语域理论的新闻翻译研究 篇9

语域理论是语言大师韩礼德功能语言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 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 并在一定的语境中得以理解和解释。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前者指讲话者所处的社会文化, 后者指讲话者涉及的实际发生的事, 即语言发生的实际环境。韩礼德将这两个概念同语言系统联系起来, 指出语言是一整套讲话者可选择的系统, 文化语境是决定这套可选择系统的环境, 由语篇体裁来反映, 而情景语境则是对这一系统所作的某一具体选择的环境, 由语域来实现。其中文化语境决定着整个语言系统, 即讲话者在该文化中所能说的话, 而情景语境则决定着讲话者在某一具体情景中实际说的话。文化语境 (体裁) 由具体的情景语境 (语域) 所体现, 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共同映射到词法语法。语境、体裁、语域和语言的关系可以直观地表述为:文化语境→语篇体裁→情景语境→语域→话语意义→词法语法。

韩礼德将决定情景语境 (语域) 的因素归纳为三个变项: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场指语言发生的时间、地点、话题和交际目的等, 根据话题可分为不同学科、领域、行业的语域。语旨指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包括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交际态度等。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以及修辞方式, 可分为书面语体和口语体、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自然语和人工语等。语域三变量中任一发生改变, 都会导致语域发生变化。语域并非虚无缥缈, 而是在任何一个语篇中都可以找到具体的语域标志。这些标志主要蕴涵于词法语法层。

基于语域理论的新闻翻译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 其任务是根据翻译目的, 以便于解读的语言加工方式, 用目的语将源语文本承载的信息全部或部分地呈现给目标读者。由于源语和目的语符号系统不同, 交际角色关系发生变化, 文化和意识形态各异, 译文与原文可能存在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非一致等诸多复杂因素, 导致源语文本语域在译语中出现变异。因此, 在翻译活动中必须对原文与译文的语域变量作对比性分析, 找出二者在词法语法表层 (语域标志) 上的异同, 在此基础上采用合理的翻译策略生成符合翻译目的、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译文。本文探究的不是具体翻译方法, 而是以词汇和句式两个视角作为切入点, 采用语域分析方法, 结合新闻语篇性质及特点, 通过中英互译典型例证, 梳理出新闻翻译需要审视的几个问题, 试图抛砖引玉, 希望对新闻翻译有所裨益。

关注词语风格意义。新闻文本取材广泛, 包括时事政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经济新闻等, 内容丰富, 风格不一。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 扩大影响, 新闻报道非常注重语词润色, 不乏精辟形象的词语, 赋予新闻体裁独特的文风。因此, 在新闻翻译中, 除非译文与原文交际目的不同, 应密切关注词语的风格意义, 只要在目的语中能够找到源语词语的对等语或替换语, 可采用直译或仿译, 尽可能以庄译庄、以谐译谐, 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本的语言风格。下面看一则体育新闻的翻译实例:

例1.原文:After the championships with the Chicago Bulls, a second gold medal with the U.S.team at the 1992Olympics, and all the accolades the game can bestow, Jordan felt his motivation slipping away.

译文A:在芝加哥公牛队打球得三次冠军, 在美国打球于199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获得第二枚金牌, 并获得篮球所能给予的一切荣誉之后, 乔丹说他打球的动力在消退。

译文B:在加盟芝加哥公牛队连获三冠, 入主美国队于1992年再获奥运金牌, 并囊括篮球运动各项殊荣之后, 乔丹觉得自己打球的动力已日渐消退。

该例中译文与原文语场相同, 主题是一则体育界重大消息, 其交际意图是标新立异, 引起轰动效应。语旨虽有差异, 原文交际方为新闻发布者和英文读者, 译文交际方为新闻发布者与中文读者, 但均体现了新闻发布者与广大篮球爱好者间平等的人际关系。中英文语式一致, 都是书面语。这里“accolades”、“bestow”和“slipping away”用法新颖巧妙。“accolades”意思是指“荣誉”、“奖励”、“骑士称号的授予礼”等。“bestow”意指重大荣誉或物质奖励的授予。“slipping away”通常表示“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原文作者为实现交际意图, 舍弃“honor”、“give”、“disappearing”等普通词语, 大胆采用通俗易懂但又生动形象的措辞 (语式) , 充分体现了体育新闻“煽情求异”的风格。译文A虽然没有译错, 译文尚通顺, 但没有体现出体育新闻报道的语域特征。而译文B用词新奇, 如“连获三冠”、“囊括”、“日渐消退”, 加强了宣传效果, 与原文语汇正好契合。

明辨词语文化政治内涵。新闻报道不乏文化政治词语。由于汉英文化固有的差异, 同一词语在两种语言中所承载传递的文化内涵往往有很大差别。因此, 在新闻翻译过程中应对文化特色词加以仔细考量, 根据语旨的变化, 用恰当的译语准确表达其真实含义, 绝不能望文生义。另外, 新闻体裁中的时政新闻原则性强, 政治色彩浓厚, 翻译时来不得半点马虎。必要时应参照语旨和语场中交际目的的改变对政治词语做“背叛式”翻译, 避免犯政治性错误。以下对两个翻译例证作语域对比分析, 希望收到管中窥豹的功效。

例2.原文:解放前, 中国人过的是牛马一样的生活。如今, 巨龙正在崛起, 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译文:The Chinese led a hard and miserable life before liberation.Today Great China is rising and its economy i progress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

本例中原文摘自某报刊经济新闻, 译文出自笔者之手。对原文和译文的语域变量进行对比后发现, 语场相同, 谈及的是中国经济, 交际目的是向世界宣告中国经济正在由弱到强, 但语旨有所变化, 原文交际方为撰稿人与中国读者, 而译文交际方为撰稿人与西方懂英文的读者。为衬托新旧中国经济水平的巨大反差, 原文用了“牛马一样”和“巨龙”两个文化词语, 采用了明喻和借喻修辞方式 (语式) 。在中国文化中, 牛马的生活很悲惨, 但在西方人看来, 牛马过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安逸生活。龙这种神话动物在中国文化里代表了强大威武, 而在西方人眼里却是邪恶的象征。由于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 为避免直译造成误读, 无奈之下对译文的语式做了调整, 即舍去比喻, 用意译之法准确传达原意。

例3.原文:“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expected to give Yugoslavia until Wednesday to accept a peace proposal on Kosovo after the breakdown o negotiations in Paris.”diplomatic source said yesterday.

译文:外交人士昨天说:“巴黎谈判失败后, 预计北约会要求南斯拉夫在周三前必须接受就科索沃问题发出的最后通牒。”

这条时政新闻摘自西方某通讯社的电讯, 译文为笔者所加。原文语旨体现了西方通讯社和西方大众读者间的平等关系。语场话题是科索沃问题, 交际目的是西方媒体在让西方百姓及时了解最新情况的同时, 希望赢得他们对即将爆发的侵略战争的支持。语式是惯常的新闻书面语。而译文的语旨交际双方是西方通讯社和中国大众。语场中的话题虽然相同, 但由于中国和西方政治立场的对立性, 交际目的被译者强行改变, 让中国百姓了解事件最新情况的同时, 更要认清事件的真相。译文语式也是新闻书面语。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 不顾正义声音的强烈反对, 插手南斯拉夫内政, 悍然发动了科索沃战争, 对南斯拉夫狂轰滥炸, 伤害无辜的平民百姓, 完全是违背国际法的侵略行径。但西方通讯社为达到其交际目的, 竟掩人耳目, 偷换政治词语, 把“北约”与“国际社会”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等同起来, 似乎国际社会完全站在北约一边。明明是向南斯拉夫发出最后通牒, 用武力威胁一个主权国家, 却说成是“和平建议” (peace proposal) 。由于译文语旨和语场的交际目的与原文不同, 为避免犯政治性错误, 对原文政治词语没有采用直译方式、以讹传讹, 而是用客观语词加以矫正, 还事实以本来面目。

实现中英句式合理的语际转换。由于历史文化渊源不同, 汉语和英语形成了各自的思维定式和句子组织模式。汉语善于形象思维, 重意合 (Parataxis) , 句内成分及句间衔接较少使用连接词语, 轻于对句子成分的细微分析, 重于对语句的融会贯通, 凭着经验和上下文语境去意会和补充语句的整体内容。英语长于形式逻辑, 重形合 (Hypotaxis) , 句内及句间衔接经常使用黏合词语, 追求形式标记, 注重连贯与衔接, 句内句间逻辑关系和句义清晰。新闻报道要求在有限的时空准确传递相关信息, 要求语言高度浓缩。英语新闻充分发挥“树状”语言的独特优势, 高度浓缩的句子常常是英语基本句型SV或SVO的扩展形式, 具有充分展开的介词结构、非谓语动词结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尤其是正式体的新闻报道, 如时政新闻、科技新闻等, 经常在SV或SVO基础上通过各种连接手段架构复杂句式, 有理有据, 逻辑推理严密, 彰显语式之庄重。相比之下, 汉语新闻, 特别是语体正式的汉语新闻虽不乏长句, 但更多使用缺乏黏合但排列有序的短句, 意合语言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 在新闻报道的中英互译过程中, 要根据语旨的变化而调整句式 (语式) , 唯有这样, 才能生产出符合译语习惯、易为读者或听者所理解的好译文。请看下例:

例4.原文:这些改革, 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 也直接触及农村上层建筑变革, 意义更深刻, 工作更艰难, 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

译文:These reforms require adjustments in rural production relationships and directly involve changes in the rura superstructure, which makes such changes profoundly significant and difficult to achieve.However, wemustunwaveringly implement them.

这条时政新闻语场主题聚焦中国农村体制改革, 交际目的是宣传中央即将实施的重大改革举措。语旨的交际方是代表国家决策层声音的新华社与中国广大百姓。语式属严肃的正式体。原文包含五个小句, 涉及两个话题, 前四小句以“改革”为话题, 最后一小句以“对改革的态度”为话题, 尽管没有使用连接词语, 但两个话题之间存在隐含转折关系, 充分展现了汉语的“意合”特点。译文与原文的语场相同, 但语旨交际方变为新华社与懂英语且关心中国时事的外国人。为顺应英文“形合”的语言规约, 译文因语旨的变化而对语式的句式进行了相应改动, 原文五个流水小句被整合成一个主从复句和一个简单句, 通过“such”、“them”照应前词, 利用“which”、“However”实现句内和句际连接, 体现了原文的语义主次、逻辑接应以及英文的“形合”特征。

结语

本文从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出发, 通过实例探讨了如何运用语域分析方法应对新闻翻译中需要关注的几个翻译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本文研究的重心和目的并不在于微观具体的翻译方法, 而是证明语域分析方法在新闻翻译中具有独到而科学的宏观指导作用。通过以上翻译例证语域分析, 可以得到几个结论:第一, 语域对比分析是进行新闻翻译的基础和前提, 为制定具体翻译方法提供指引框架。第二, 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变量相关联动, 共同构建新闻语体的语域风格, 并最终体现在词法语法语言表层。第三, 新闻翻译中原文和译文的语场主题一般会保持一致, 但语场的交际目的可能会有所变化、语旨必然出现变异, 由此需要相应调整译文的语式, 包括词语选择与修饰、句式、衔接与连贯。因此, 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和语域分析方法对于新闻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2].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刘庆元:《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山东外语教学》, 2004 (3) 。

[4].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语域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篇10

一语域的理论定位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 “语域是一组意义, 是语义模式的组合, 这些语义模式通常是根据特定的条件提取的, 同时提取的还有用来表达这些意义的词语和结构”, “语域是由语言特征组成的, 这些特征与一组情景特征即语场, 语旨, 语式有特别的联系”。后来, 他们又进一步指出:“语域是一个语义概念。它可以被定义成为一个通常与语场, 语旨, 语式所组成的情景构型相联系的意义构型”。他们还根据开放程度把语域分成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类, 并指出这种区分是相对的, 语言中没有绝对的开放的语域。Eggins认为, 语域是文化语境下交际产生的特定的语言变体。至于语域一致性的确立, 韩礼德虽然多次强调它是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标准, 并指出:“语篇是一段在衔接和语域两方面都连贯的话语”, 但他并未完全详细地进行阐释, 至于说到底指什么内容, 缺少足够论述。根据笔者的理解, 语域一致性应该包括三方面:上下文应该符合语类结构, 即韩礼德在阐释语篇特征时指出的“语篇的宏观结构”, 这种结构使话语成为某一类型的语篇, 也即上下文组织应该符合该类语篇, 如会话、叙述、诗歌、商业信函等等。除此之外, 还有线性和整体性的联系。线性即句际之间的联系, 检查的依据是相邻主位结构之间的变化和新旧信息的分布, 即韩礼德在陈述语篇特征时所讲到的句子及其成分是如何根据本身和周围其他句子之间的关系组织起来的。整体性指的是通篇都有一个能包容语篇内所有小话题的大话题, 即能把全篇的内容置于其中的认知框架。

二语域与衔接机制的内在关联

韩礼德认为:“对于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贡献来自于衔接, 它们是每个语篇都具有的 (作为谋篇元功能的一部分) , 把语篇的这一部分和那一部分联系起来的语言资源。”张德禄也认为:“在语言的语义系统中有三种意义:概念, 人际, 谋篇。任何种类意义之间的联系都应该视为衔接关系, 而不能把衔接关系局限于概念意义的联系上”, “从语义的角度讲, 衔接是一种起组织和连接功能的意义, 也即谋篇意义。它把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组织成连贯的语篇”。至于衔接机制与衔接关系, 张德禄则认为:“衔接机制是体现衔接的:只有在衔接关系存在时, 相关的形式特征才被认为是衔接机制。”在《衔接》一书中, 韩礼德和哈桑说:“语篇是一段在衔接和语域两方面都连贯的话语。它与语境是连贯的, 因而在语域方面是前后一致的;它自身是连贯的, 因而是衔接的。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其中任何一条得到满足并不能保证另一条也得到满足。”但是, 他们仍然坚持把衔接看作是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的意义联系, 而没有包括语篇和语境方面的关系的衔接, 如“空环”现象和张德禄所讲的隐形衔接。张德禄认为:“在语篇中,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衔接机制, 如所指、替代、省略、连接、相邻配对等等。如果这些隐形衔接机制可以视为这个语篇的衔接机制, 我们就可以在解释任何语篇时, 用衔接和语域两个条件来衡量。这样, 我们就必须扩大衔接的涵盖范围, 增加外指衔接机制, 即到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去寻找其所指项的衔接机制和隐形衔接机制。”隐形衔接机制主要由情景语境以及文化背景知识形成。语域通过把语篇, 具体而言应该是把语篇中的衔接机制和情景语境联系起来而使衔接和连贯相互关联。根据韩礼德的观点, 语域是一个通常与语场、语旨及语式所组成的情景语境相联系的意义构型。

三语域与语篇连贯的关系

1. 实现语篇连贯的条件

从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 要使语篇连贯,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即和连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首先, 语篇内部各个部分在意义上是连贯的, 即自身是连贯的, 也就是说, 是衔接的;语篇的衔接所形成的语义网络在语篇中组成一个语义链, 或者叫衔接链。其次, 语篇必须在语域方面形成连贯, 即在情景语境方面是连贯的或者说符合情景语境, 在语境中行使一定的功能, 即语域一致性。前者要受后者的制约。

语篇是交际的产物, 而交际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 所以在分析语篇时就必须考虑语篇产生的语境, 即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而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现实化的表现, 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事件中支配语义选择的因素, 所以它不仅包括现场语境中的成分, 如谈论的话题、发生的事件、参与者、交际媒介和渠道等等, 也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行为准则、道德观念等等。Eggins认为, 文化语境对交际中的语言或语言变体 (语域) 的使用会产生影响, 例如在不同的情景语境下我们会采用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语域。语境的思想继承自Malinowski的情景语境和Firth的文化语境的思想, 但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有深入的发展。Halliday指出, 情景语境中的三个方面对理解语篇是如何产生的及如何理解有着重要意义:语场、语旨和语式, 可以通过描述任何语篇的这三大方面而对这些语篇的情景构型做出合理解释, 而语域是这个情景构型的意义构型。对情景构型的细致分析就会为识别情景语境和语篇之间的关系提供系统的方法, 从而判断语篇是否在情景语境中起到交际作用, 行使适当的功能, 达到语域一致性。

2. 语域是使语篇连贯的主要因素

语域是一个意义概念或语义概念, 是语义模式的组合, 是由语言特征组成的, 而语言特征与一组情景构型即语场、语旨、语式有特别的联系。作为一个意义特征, 语域居于形式和情景之间, 将语篇与语境联系起来, 具体而言, 是将语篇的衔接与语境联系起来, 激活衔接机制, 使之与情景语境联系起来, 成为连贯的索引特征。从这个角度而言, 语域使隐形信息在语篇产出阶段成为隐形的, 在接受和解释阶段成为显形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语域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范围就更广, 不仅仅包括语篇内部, 即内指衔接中, 使衔接关系在语篇中有效。从语言的语义系统角度讲, 语言的概念意义使及物性结构与词汇衔接等与语场结合起来;在人际意义上, 将语气结构、情态、语调和具有情态、态度色彩的词汇与语旨结合起来;在语篇意义上, 将指示特征、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音系模式与语式结合起来。总体来看, 在语篇内部, 它决定所有的衔接关系是否符合情景语境。另外, 语域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包括了所有决定语篇连贯的言外特征、文化背景和心理特征, 因为在外指衔接中尤其是隐形衔接中, 它是使隐形衔接机制与语篇的解释和连贯产生关联的主要因素。语篇与语境建立的衔接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其预设的机制或特征在情景语境中的特征, 是交际者通过非语言途径接触到的;另一类是其预设的特征被预设的听话者已知或共享的知识的特征。如果语篇符合语篇内部意义相互联系, 有衔接链存在, 加上语篇具有语域一致性, 即语篇在情景中起到合理的交际作用 (辅助性的、占据部分交际活动、占据大部分的交际活动、占据全部的交际活动等等) , 语篇就是连贯的。

对于语篇依赖性强的语篇, 在语篇连贯的研究和解释中, 从整体上以及逻辑上会出现问题, 因为语篇内部的衔接机制会表现出稀疏和空缺来, 如“空环”现象以及隐形衔接等等。隐形衔接实际上是一种句子级甚至更大单位上的省略现象, 与非结构衔接中的省略相似, 但还是有所区别, 所不同的是, 隐形衔接省略的部分无法在上下文中找到, 只能够由听话者从语境中推测出来。从解码的角度讲, 一方面, 有语言序列对预设的意义需要在情景语境中才能完成;另一方面, 完全由非语言序列实现的意义则需要有情景语境作为中介来弥补意义的“空缺”。

四语域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 语篇是在衔接和语境方面都连贯的话语。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在语境中进行的。语言外语境、背景知识、行为动作 (手势、面部表情等等) 既可以作为语境来支配意义的交流, 同时也是实现意义的非语言手段。从这个角度而言, 语域在语篇中有三个主要作用: (1) 激活语篇内部衔接特征, 它们与情景语境联系起来, 成为连贯的索引特征, 即使其成为让语篇组成一个整体的意义关系。 (2) 激活语篇外部的连贯因素, 即外部衔接, 使语篇和语境联系起来。 (3) 激活语篇中的隐含意义, 使其成为语篇整体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言交际中, 人们常常借助话语表达某种意图, 即人们常说的弦外之音或者叫话里有话, 说话者的意图甚至与言辞序列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因此, 所要表达的意义通常比言辞形式直接负载的意义要多得多, 离开了语境, 就不能进行会话含义分析, 语境与意义的实现和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五结论

以上探讨说明, 语篇连贯的标准是其本身在意义方面形成一个整体, 由衔接机制构成衔接链或者语义网络;语篇必须和一定的语境相联系, 即语篇在语境中行使适当的功能, 起到一定的交际作用, 符合语篇语域一致性的标准。任何语篇都是情景语境中的语篇, 任何语篇中由语言形式项目体现的意义都是不完整的, 必须有一些意义由语境因素实现, 而语域恰好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 即使语篇内衔接关系和情景语境发生一定的联系。语域制约着语篇内衔接是否能实现语篇连贯, 并可以帮助听话者正确理解语篇的意义和交际意图。

摘要:语域是在语篇序列形式与情景之间的一个意义特征, 是一个语义概念, 而语篇是一个在语境和衔接两方面都连贯的话语, 语域在解释语篇意义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空环”现象以及隐形衔接等, 同时也可以用来解释看似充满衔接手段但意义不连贯的语篇。这些都是从与语域相关联的情景构型的作用来完成的。

关键词:语域,语篇,情景语境,衔接,连贯

参考文献

[1]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永生.韩礼德的语篇连贯标准——外界的误解与自身的不足[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1)

[3]张德禄.语篇衔接研究的纬度[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上一篇:管理学中的文化研究下一篇:切削钢筋混凝土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