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学

2024-04-20

荷花淀教学(精选10篇)

篇1:荷花淀教学

在让学生概括拟订段落小标题时,如果能够概述故事情节之后再拟订小标题则更好,兼顾到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潜质的培养。另外就应加强景物描述对人物烘托作用的梳理,让学生去找景物和人物和谐的地方――“白色”、“月夜下”将水生嫂纯洁柔美烘托得很到位,能够顺势深入探讨文本烘托人物形象的解读。另外,今后的教学就应如何走出课堂,不仅仅仅让学生学到书本中的知识,而且能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创新教学设计是我目前务必探讨的资料,或许走出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才是今后语文教学的高级形式。教师的教学手段务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用心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篇2:荷花淀教学

一、课前准备

在课前备课时我对教学资料和学生实际进行了综合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只有明确了文本的目标,我们在备课和上课时才会有针对性,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引导学生鉴赏环境描述和分析人物性格,进而完成对主题的挖掘。为了在45分钟完成这一目标,我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法,透过分析小说三要素来品味作品清新质朴、秀雅隽永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分析水生嫂勤劳善良、温柔体贴的性格,把握战火硝烟中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2、思考学生实际

《荷花淀》这一课安排在了必修二中,学习本文时学生进入高中已经半个多学期了,经过着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适应了高中生活,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但是还缺少必须的自学和阅读潜质,思考到这些,我提前布置预习工作,解决了每节课要为学生讲解生字、新词以及阅读课文的浪费教学时刻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尽快的融入课文。

3、精心设计导入

作为一部战争小说,《荷花淀》的意境是优美的,语言是诗化的,与传统战争文学血雨腥风的场面大相径庭。为了体现这一特点,我以战争来导入,上网搜寻了许多战争场景的图片,放在导入中,构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诗化”的明白,同时搜取了许多荷花淀的优美图片,帮忙学生融入到美丽的荷花、荷叶场景中去,获得了感官上的多重享受。

4、听取前辈指导

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我精心查阅资料,多次修改,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推荐和同组的老师的宝贵意见,共同商讨教学重点、难点。

二、教学实践

1,预设问题

为了把学生导入到预设情境中,很好的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老师往往要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本文中主要预设了这样几个问题:站在水生嫂的角度为文本拟订标题;透过阅读体验环境描述的优美;美丽的家乡遭到外族入侵,主人公是怎样做的。透过这三个问题就将情节、环境和人物三要素串到了一齐,把学生导入到了我们的预设情境中。

2,思考时刻

有了问题之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刻,但往往是老师怕课上完不成教学任务,给学生留的时刻不充分,甚至不够,说是四分钟,过上两三分钟就开始提问,这样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刻思考问题,更不能有条理的将问题回答好,老师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修改或者否定,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用心性,学生以后可能就不敢主动起来回答问题了。在这一点上我吸取了以前的教训,思考到学生的知识储备,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刻,再加上学生课前预习的好,因此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学生都能够回答的很好。

3,小说教学

情节、环境和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因此学习小说时要牢牢抓住这三点。但情节并不是小说的重点,不必花太多的时刻。小说是用来写人的,写人的命运和遭际,写人的心理和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因此人物性格的分析才是小说的重点。《荷花淀》在塑造人物方面,重点写了水生夫妇月夜话别,他们既没有豪言壮语,也不存在悲痛伤感,从那简短传神的对话和精练含蓄的细节里渗透出诗意。在那里我设置让学生分主角朗读,揣摩语言,透过语言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它还写了五个妇女在水生家里相约探夫,五个妇女五句话,或乖巧、或直率、或老实、或急躁、或爽快,个性鲜明,惹人喜爱,给小说注入了欢快活泼的气氛。学生对语言生活化和形象化表现出极大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融洽。

三、课后反思

1、课堂气氛

本节课由于有许多老师听课,学生显得有些紧张,我的表现也比平时紧张,没有针对问题及时调整策略,没有把学生的用心性调动起来,课堂整体显得有些沉闷。

2、教师语言

在一些环节上语言罗嗦,很想把问题讲明白,害怕学生听不懂,但却是越讲越不明白,在这一点上以后必须要做到言简意赅。

3、教学设计

开始在设计人物分析这一环节时,我设计的是先讲水生嫂,再讲五个女生的对话,但在课堂上学生却先说出了五个女生的对话,我就及时调整思路,分析了五个女生的性格后,问:“在这些人物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又把问题引向了水生嫂。课下我思考这一环节,发现这样做比我设计的要好的多。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那些更能贴近生活的对话或描述,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在这一方面下工夫,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课堂的突破口。

4、教学行为

篇3:《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深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把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荷花》一文描述了作者在公园观赏荷花时陶醉于美景之中而产生的幻想, 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 行文如诗、如画、如梦。婀娜多姿的荷花,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因此, 在本课教学中, 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主线, 通过朗读、体验、倾诉、思考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营造审美氛围, 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阅读文章:《荷花》的原文、叶圣陶的《诗的材料》、低年级课文中的诗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席慕蓉的散文《白色的山茶花》。

教学过程

一、欣赏荷花图片和一小段荷塘风光视频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这篇课文。想看看荷花吗?

点评:课件展示的荷花一下子攫住学生的心神, 课堂教学在一片惊艳声中拉开帷幕, 学习活动在学生饱满的激情中徐徐展开, 曲调未成情已生。

师:能赞美一下荷花吗? (指名说)

过渡:作者是怎么写荷花的呢?

二、精读课文第2~4自然段, 深入体验, 情感表述

(一)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其他学生闭眼倾听。

2.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3.重点引导体会“冒”字。 (师:画了“冒”字的人请举手)

师:怎样地“长”才叫“冒”? (指名答)

4.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点评:“冒”字一出, 荷花神韵立显, 作者情感顿现, 适当地咬文嚼字有助于领悟文章的意蕴。

师:一个“冒”字不仅写活了荷花, 而且传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中用词也要讲究啊。

点评:读写结合, 有时就是这么自自然然的一句话。

5.放飞想象, 生动表述。

师:荷花们喜气洋洋、生气勃勃地冒出来, 她们会做些什么? (指名说)

师:荷花们有的仰着头, 尽情地感受阳光照耀脸庞的温暖, 还有晨露滴落花瓣的喜悦;有的歪着脑袋, 倾听风儿说的悄悄话, 还有鸟儿的歌唱;有的扭着身子, 翩翩起舞, 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6.师:在《白色的山茶花》中有这么一句话:“花开的时候, 如果你肯仔细地去端详, 你就能明白她所说的每一句话。”请大家仔细端详课文插图中的荷花, 你能明白它们所说的话吗? (指名说)

点评:让学生展开想象和梦幻的翅膀, 走进荷花的世界, 将体验向深度推进。

过渡:作者看着这么多白荷花, 高兴极了, 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

(二) 第三自然段

引读:“这么多的白荷花,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

师: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那画家是谁呢?

师:原来这篇课文不仅赞美了荷花, 而且赞美了大自然这位伟大的画家。请读出心中的赞美之情。 (指名读、齐读)

过渡:看着满池美丽的荷花, 作者心旷神怡;看着满池美丽的荷花, 作者如痴如醉;看着满池美丽的荷花, 作者不由得产生了幻觉, 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三) 第四自然段

1.师:大家也想变成荷花吗?好的, 闭上眼睛, 边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边想象自己跟作者一起站到了荷花池中, 成了一朵白白的荷花。 (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

点评:老师充当了一个催眠者, 让学生进入情境。

师:当荷花的感觉怎么样?快说说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说)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把这种神奇的感觉读出来。

3.略读原文, 诗化课文, 诗性表达。

师: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另外一种东西, 这样的情形你有过吗?

师:作者有过好几次这样的情形呢。

(师生共读补充材料《荷花》的原文——《诗的材料》的相关自然段)

点评:引进原文, 使课堂愈显丰厚。

师:叶圣陶说这是诗的材料, 其实老师觉得第四自然段就像一首诗。 (多媒体显示以诗行形式出现的第四自然段)

(师生一起动情地诵读诗行)

点评:反反复复地朗读, 一次次地穿越语言文字, 在学生、作者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声音的波峰浪谷里, 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越来越贴近, 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渐渐融为一体。

师:读着这样的诗, 老师真想变成一朵雪白的荷花。我记得二年级时, 我们学过一首诗《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我们把这首诗改一改, 改成《真想变成大大的荷花》好不好? (指名尝试)

(38

三、小结谈话, 升华认识, 提升境界

师:这堂课, 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2、3、4小节, 从观赏到赞叹, 再到产生幻觉, 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荷花的特别喜爱。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 (指名答)

师:作者能写得这么好,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 他是一个爱美的人。他爱美丽的大自然, 爱生活中美的事物, 比如荷花、牵牛花、小金鱼等等。“生活里的美, 要写出来, 首先要能看出来和感觉出来。”“因为爱, 所以他才会去观察, 才会去写。有的同学要说, 我们生活中, 没什么美的东西。其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 美景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多媒体显示一些花儿的图片让学生观赏)

师:席慕容在《白色的山茶花》中说:“每当走过这些花儿身边的时候, 我们怎能无视它们的存在?它们让人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其实, 美的事物不仅仅是花, 只要我们心中有对大自然的热爱, 美就无处不在!

师:让我们像叶圣陶、席慕容一样做一个爱大自然、爱美的人;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 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美, 用心灵去感受美, 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美;让美丽的事物、美好的感情如怒放的荷花长留在我们心间!

齐读小诗:

追着小鸟, 走进树林,

追着小溪, 走进田野,

追着蝴蝶, 追着野花,

我们走进大自然。

把自己变成大树吧,

去体验大地的深沉,

把自己变成白云吧,

去感受蓝天的辽远,

只有将自己融进大自然,

才能懂得生活多么灿烂。

自评

篇4:《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

上课铃响了。

师:同学们,我们说文学源于生活,一个没有生活积淀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作家的。这一点,作家孙犁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播放图片:抗战时青年孙犁)孙犁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而且,对当年的孙犁来说,写小说也是他战斗生活的一部分,他是用笔用生命在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我们国家的一段历史。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荷花淀》是不是描写刀光剑影、硝烟弥漫、鲜血淋漓的抗日战争呢?

生(齐声):不是。

师:哦,那你们读这篇小说有何感受?能否结合具体的语句或段落来谈?(早自习已经让学生预习过课文了)

(学生都低头看书,我知道他们在思索,整理自己的思绪,所以我决定给他们时间思考。终于,大约五六分钟后有学生开始举手了)

曾文帝:我想说的是课文32——37段,这段写的是女人想自己的丈夫可又找借口掩饰,表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

师:哦?表现了怎样的人物个性?下面我们请5位同学来表演这段对话。

(表演)

师:我们再请曾文帝同学给我们概括一下。

曾文帝:宛转含蓄、心直口快、持重谨慎、泼辣明快、忸怩羞涩。

师:很好!这段对话极为传神。女人们既要探夫,又不直说,找一些天真的借口来掩饰,真是“欲盖弥彰”,而且闻其声,知其人,活灵活现。文中还有一些对话片段也很精彩,同学们课后可以品读品读。

周依君:我也觉得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有——可以用“魅力”来概括,表面看来文章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语,都是一些生活化的语言,可是这些语言却反映出了女人的可爱、朴实,没有大话,性格爽朗。比如课文结尾77——84段,也是要杀敌抗战,可是却不像“我们要冲锋杀敌、保家卫国”那样假。

陈盼:我觉得15段、17段、21段很细腻、逼真地表现了水生嫂的心理。

师:那你说说看。

陈盼:比如第17段“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表面看来是埋怨,但实际上是自豪。

师:那你们觉得如果将它改成“就你积极”如何?

生(大多数):不好不好。

师:为什么呢?

生①:“就你积极”是责备水生的,不符合水生嫂这个人物的性格。

师:水生嫂的性格是什么呢?

生①:多情,舍不得丈夫离开自己,但不拖丈夫后腿。

师:分析得好!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要能表现人物内心细腻的心理活动。“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明责备,实赞美,埋怨之中带几分自豪的感情。话到人到,孙犁真是一个运用语言的大师。

这一部分是水生夫妻话别,通过对话刻画水生嫂的性格特征。那么如果我将他们的对话“女人没有说话……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改动一下,大家看如何?

(播放幻灯片):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小华,你带去;爹,你也带去。”“那咋成呢?”“那咋不成?”“我又不是去走亲戚!”“你替我想过没有?上有老,下有小,我一个女人我这是何苦呢?”

生(齐声,笑):不行不行。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罗雨鸥:改写后是一个泼辣而不通情理的水生嫂,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

师:这样改不行,那下面这种呢?

(播放幻灯片):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块儿走。”“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不成!”“那咋不成?你打鬼子,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不答应!”“不嘛!”

生哄堂大笑。

师:这个水生嫂不泼辣,用这段对话换可不可以?

生②:还是不行,这是一个娇滴滴的水生嫂,是一个拖尾巴的水生嫂。

师:好!看来同学们已经领悟到了:课文中对话语言的那情,那调,那种分寸感与和谐感,正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与小说主题相符合的人物性格的一种有力手段。在这里,多一句不行,少一点也不能淋漓地表现人物个性,大家在写文章刻画人物时一定要注意恰到好处。

蒲明芳:我想说的是65段和73段的一个细节,当他们胜利后打捞战利品装上船,水生却去追赶一盒饼干并将饼干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看似随意,却反映出水生爱妻子,平淡朴实中的一种夫妻之爱,很温馨。

师:是吗?(在备课过程中,我曾经看到过李镇西老师讲《荷花淀》的课堂实录,提到过他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关于水生的评论,本来我没在意,既然有学生提到这一点,我想套用一下李老师的这一步)可是我曾看到有人评论说孙犁这篇小说不讲人性,将人性给完全抹杀了。你想啊,水生女人一直盼着丈夫回家,结果他回来一点温存都没有,一点不顾妻子的内心感受。水生说了些什么?他只是炫耀自己的先进(第一个举手报名);不动声色的怀柔(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些);干巴巴的许诺(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粗暴的嘱咐(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乃至冷酷无情的命令(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水生女人苦等来的是什么呢?是死亡通牒啊。这些话语折射出的水生是一个全然不懂夫妻之情不解人性欲求的人。而从夫妻对话中,可以感受水生女人对情感的渴望,但这种正常的人性需求却始终隐忍着,被所谓民族国家大义给压迫着,甚至有可能被取消生命。孙犁以这样诗化的语言暴力将战争彻底诗化了,也将所有的人性给删刈了,取得胜利的是漠视人性和生命的家国利益、民族气节……

(看得出来,大家都非常激动,跃跃欲试想反驳。)

生①:这是战争时期,连家都快没了,还谈什么情爱啊?只有先保卫住了国家,才能有自己的生活,如果生活在一种被侵略的情况下,是不会幸福的,也谈不上人情。

生②:我觉得他们的爱情建立在忠诚上,爱不一定要表现在“你爱我”、“我爱你”的语言上,作为妻子,就表现在不要让敌人活捉,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

生③:这时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坚强,所以如果水生越是儿女情长,妻子就越觉难舍。

……

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所以我只想告诉大家一首诗,作者是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是啊,生命都没有了,哪里去讲“人性”?

(学生都沉默了,我告诉他们,还可以继续谈感受)

刘家懋: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第3段劳动的场景,“这女人编着席……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尽管是写劳动,却写得非常诗化,而且还写出了水生嫂的心理……

师(我打断了他的答话):这里明明只有水生嫂的动作,怎么会写出了心理?

刘家懋:“望”的确是动作。可它传达了水生嫂的心理,正是因为对水生的担心,她才会“望”。

(本来我想可以就此引出环境描写,可是学生讨论到此就都停下了,尽管我也启发了,可是他们还在思索。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我只好自己抛出环境的作用,而且此时还有一学生突然提出一问:第40段“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中第一个句号很奇怪,为何要这样用?因为已经下课了,所以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课下思考。)

反思:小说赏析重在情节、人物、环境,从这堂课来看,基本上完成了这个任务,只是课后反思,觉得还有许多缺憾,比如环境的赏析不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在这一块认识还不够,而且时间上的安排也没有把握好;再者,套用李老师的那一部分,我在备课时没有在意,以为不用讲,而且学生也不会有异议;还有最后一学生的提问使我措手不及,因为备课时我完全未关注到这里,如果不是下课铃为我解围,我想我会很尴尬。自以为再次讲这一课,会比较得心应手……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科学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这种预设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的预设,同时又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教师在预设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生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地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

同时,备课是一个常备常新的过程,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备课过程中,老师既要自己去钻研,不断发现问题,准备充分,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在讲课时临场发挥,有所取舍;而且还要将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共同探讨一篇又一篇课文。

篇5:荷花淀教学反思

每当学习一篇文章,只要去探究,学生总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也可能是学生思维深入、探究问题时所迸发出的火花。教师在预设教学环节时要有问题意识,以赏识启动探究。课堂中教师要留一些时间请学生发问。这方面没有设置得当,赶时间,认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完成教学目标即可,这样无疑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本事,反映出教师问题意识的淡薄,并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探究本事、创新思维的初衷。

(二)从小说三要素入手进行文本的解读

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我牢牢抓住三要素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感情、亲情、友情是人性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荷花淀》在表现抗战的重大主题时,把战争的硝烟溶解于军民的欢笑之中,显示的不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压力,不是战争留下的创痕与血污,而是军民在战斗之后所获得的喜悦与欢乐。它有意避开重大的战斗场面,而选择充满生活情趣的题材来表现主题;它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沿着生活的自然顺序,用细腻的笔触从容不迫地表现白洋淀人民战斗的抒情画面;是用诗一样的抒情笔调来描摹一幅色彩鲜明、优美动人的画面。在此我设置让学生讨论文章景物描述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本事,领会平凡的景象中点染出生活茫然的失意、从容的谈笑、隽永的诗情,读后余音缭绕,暖流潜身。《荷花淀》在塑造人物方面,重点写了水生夫妇月夜话别,他们既没有豪言壮语,也不存在悲痛伤感,从那简短传神的对话和精练含蓄的细节里渗透出诗意。在那里我设置让学生分主角朗读,揣摩语言,经过语言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它还写了四个妇女,她们相约探夫,一路上无忧无虑,说说笑笑,给战争的环境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和乐观的气氛。异常是她们相聚在水生家里,与水生女人商量去探亲,五个妇女

五句话,或乘巧、或直率、或老实、或急躁、或爽快,个性鲜明,惹人喜爱,给小说注入了欢快活泼的气氛。学生对语言生活化和形象化表现出极大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融洽。

(三)课堂开放性的教学策略需落到实处

篇6:荷花淀教学反思

2、要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作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能够分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3、上好这篇文章,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十分重要。能够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课下的注释疏通字词,然后经过初读了解课文资料,明确中心,了解情节结构。第二步,教师经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赏析小说,有选择地分析故事情节、环境描述和人物性格。这个步骤是学习的重点。第三步,在学生熟读、理解文章资料的基础上,要求反复诵读有关段落。

篇7:《荷花淀》教学设计

《荷花淀》这一篇课文是当代著名作家、“荷花淀派”代表性人物孙犁的代表作品,在职高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即小说单元。所以,不仅从小说本身来学习和欣赏小说,更应该站在整个教材体系的高度来理解、分析、解构和鉴赏这篇小说。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所选的几篇(《哦,香雪》《项链》《一碗清汤荞麦面》)都是国内外比较著名的代表性作品。它们或以情节入胜,或以手法为上,或有细致入微的描写,或有深刻细致的剖析。不管怎样,这一单元是让我们通过阅读小说来了解其中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以此为接入点,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在感悟和思辨中形成自己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荷花淀》恰是这样的典型作品。小说以抗日战争为大时代背景,具体描写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农村妇女在战争中的洗礼和成长。作者通过“诗一般的语言”形象地刻画了象征着美好人性与愿望的荷花淀,并以之为载体,把人与人之间关系放在战争这一特定环境中。不过作者继承传扬了《左转》以来对战争描写的优秀传统,即对于战争的正面描写是次要的,省略的,主要写的是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以作者把激烈的枪战同明净纯真的自然境状高度有机融合,突出表现了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展现了根据地军民,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也展现出“荷花淀派”单纯明净的风格美。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阅读与欣赏使学生了解这一点,并通过情感的投入,获得艺术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能力。

二.学生的分析:

军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也是这样,应该对自己的学生有最充分的了解,对他们的性格有最详细的知识。应该知晓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力以及学习习惯。应该根据这些来设置课堂结构,安排课堂环节,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我所教的广告设计专业学生,不属于对口升学的范畴,有的初中也没有毕业。所以从整体来看,他们不仅缺乏基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也缺乏相关的能力和修养。具体表现如下:知识容量少。比如学生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间,几次战役,三个阶段等等都知之甚少。其次,阅读量很少,阅读范围窄。对经典文学作品接触很少,基本是借助影视作品。有的学生读过武侠小说或者玄幻、穿越类作品,而且主要是借助手机或网上阅读。再次,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文学习方法。一说预习,只会在每段前标123456;一说看书,只会两眼发直。这样,语文能力比较落后,包括阅读的技巧、汉字的书写与运用、内心的自我表达等等,都亟待提高。总之他们有就业的前景,没有升学的压力,他们有强

烈的专业学习爱好,缺乏坚实的学习基础。不过,有利即有弊,善战者,变被动为主动;善教者,变消极为积极。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前面已经提到,由于学生基础所限,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基础性、形象性以及能力发展的渐进性。应该让学生能听的明白,能引发思考,能有所提高;有机会表达、有时间讨论、有空间参与。结合以上分析,我选择如下方法:

一),诵读欣赏法则。增加阅读的时间和环节。通过背景音乐的感染,让学生身心沉浸在一种境界中,通过用心诵读、欣赏,领略语文诵读的魅力,领略文章艺术的的美。

二),切磋商讨法。在熟知教材的基础上,在问题明确界定下,通过各种方式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建设课堂,在对话中启迪语文思辨能力,在思维碰撞中激发感知力、领悟力,在切磋中增加语文综合素养。

三),专业融入,根据计算机专业特色以及专业学习的特长,把语文学习同专业发展巧妙联系起来,把小说的情节分析同ppt制作或Flash紧密结合起来,既增加专业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又能在实践中深刻理解语文的内涵。

四)问题设疑与自我展示。教师在精心思考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提出几个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本文,增加知能,完成预定目标。

五)电影结构法。利用电影艺术广泛性,运用电影拍摄理论解构小说文本,在比较分析中,让学生明晓小说的人物的各种描写以及形象意义,明晓情节发展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我设置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及重难点的确立: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小说是综合的反映社会,语文也具有这个特点。所以,我设置了不同维度的目标。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家卫国的高尚情感,塑造学生忠于祖国的情操;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同时代紧紧联系起来,增

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鉴赏一般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思维;

2,能够通过情节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把握作品的主旨;

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抗日战争的知识和根据地壮大的经过;

2,了解荷花淀派小说的特点以及孙犁的写作风格;

3,通过语言的品味和揣摩来了解小说的一般阅读技巧与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设置:在综合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前提下,我设置了这样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简洁传神的对话对人物风貌的刻画,生动细致的细节对形象性格的展现。

教学难点:,理解 “诗体小说”的特点,感受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具体依据是,小说的三要素是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具体典型的环境描写,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最为重要的。本单元的重点就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荷花淀》塑造了一群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的群像,她们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时代解放区妇女的特点,她们勤劳善良,温柔体贴,识大体、明大义,勇敢坚强,是新时代的巾帼英雄。孙犁主要通过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她们的,因此,我把这个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依据,孙犁作为“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有自己的艺术魅力。《荷花淀》是一篇取材于抗日战争,并以一次激烈的枪战为中心事件的战争题材的小说,但它并没有具体描写战争中的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而是充满优美恬静的描写,浪漫主义气息,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五.教学过程:

因为这篇小说的长度以及重点的设置,应该安排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节课分析故事情节与场面描写,第二节课通过简洁的对白探讨人物内心世界。下面简要设置第一个课时的过程与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播放设备,《荷花淀》课件。

一),创设优美意境,导入课文。

播放优美和缓的纯音乐,展示白洋淀的风貌,让学生感知白洋淀风光。然后,音乐主题陡转,以激烈高亢的音乐为主,比如《十面埋伏》,喻示小说主题的变换,为课堂结构奠定一个主旋律,为全文学习奠定一个基调。然后,引出课题,进入文本。

二)自我学习检测

通过不同形式,比如提问与回答,复述和演讲,来展示学生对本篇小说的自学情况。重点界定在故事情节的复述。具体问题可以包括:展示对孙犁的课下调查;对小说基本知识的掌握——小说的分类,小说的三要素等;本文情节的划分„„

三)基础知识积累与文学常识的介绍

前者主要解决字词的问题,后者是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让学生对

小说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然后是孙犁和他的白洋淀派。

四)文章感知与诵读。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学生细细诵读,感知作品的主要内容,增加进一步的了解。

五)自我能力的展示以及专业能力的应用

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根据小说情节的组成——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划分任务,让每组同学分别叙述情节的某一部分,既有对文章的概括,也要有自己的理解。同时,根据演示文稿PPT的制作方法,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制作本文关于情节的PPT的个人创意。教师注意引导和总结。大致思路,可以根据人物的出场或者地点的变换,把小说的情节大致分为如下:水生家——夫妻话别,船上——寻夫遇险,水里——助夫抗敌。

六),优美的环境描写的赏析。

七)在作业的布置环节,应该有对本课的总结,;有对课堂的延伸,有对能力的拓展。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引导学生读一些同一主题的小说,了解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对于本专业学生,更应该制作完成小说的PPT或者Flash。

篇8:荷花淀教学

本文以其细致的观察和充满童真的想像, 按照“闻花香——看花多——赞花美——变化舞”的顺序, 把荷花写得异常生动, 别有情趣, 一个“美”字贯穿全文:

1. 花味美:“清早, 我到公园去玩, 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清香”暗示味美。

2. 花色美:

“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色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一朵朵白荷花, 一白一绿, 绿白相间, 构成一幅清丽的画面, 更衬托出荷花的秀丽。

3. 花形美: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展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莲。有的还是花骨朵,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组排比句, 写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荷花的各种形状, 展示出荷花竞相开放的情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4. 花姿美:

“这么多的白荷花, 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 很美;看看那一朵, 也很美。”作者笔下的荷花姿态各异, 朵朵皆美, 既富有活力, 又美如图画。

5. 花趣美: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穿着雪白的衣裳, 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 我就翩翩起舞, 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 我停止了舞蹈, 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 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 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这段文字写的是作者的想象, 语言朴实简洁, 总之, 想象中的情节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真的把一池荷花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园, 情趣无限。

二、教学建议

1. 抓朗读, 激发情感, 感受荷花美。

根据本文语句优美, 富有韵律, 感情充沛, 读来琅琅上口这一特点, 教学时, 不妨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 运用多种形式, 各种语调反复朗读, 让学生在充分、有感情的朗读中, 把荷花的美表达出来。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如作者在描写白荷花时, 用“有的……有的……有的……”一组句式写出了花的各种优美姿态。教学时, 可通过朗读, 把荷花的美姿表现出来。在指导朗读时, 一要注意语气高低轻重的不同变化, 二要注意朗读的速度及停顿, 读句中的“两三片”、“全”时要读得重一些, 体现出开花大小程度的对比;读“有的……有的……有的……”可以拉长读, 以体现花的姿态之多。这样, 学生便于在语调高低不同的变化中, 感受荷花的动态美。

2. 抓想象, 体会情感, 感悟作者情。

文中第四、五自然段分别写了作者观赏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时, 要让学生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 体会作者的想象力, 感悟作者的爱花之情。由于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 教学时, 可以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 然后启发学生:如果你如作者一样欣赏荷花, 置身其间, 将自己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 清风徐来, 你会感觉怎样?进一步的感受作者喜爱荷花, 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感情。

篇9:职校语文《荷花淀》教学方法探析

一、分析人物形象,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去深入体会

1.分角色朗读或轮读

诵读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感知人物形象。

小说情节包括三个场面描写:夫妻话别、寻夫遇敌、助夫杀敌。三个场面描写中都有大量的个性化对话。教学中笔者采用小组分角色朗读或轮读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表现踊跃,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如一场面中的夫妻话别,二场面中的商量探夫、寻夫未遇,三场面中伏击战后的对话都读得有声有色。

2.小组探讨

挖掘语言中包含的不同情感,感受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而理解人物形象。

如分析“夫妻话别”时,主要抓住其中水生嫂的话来探讨。设计如下问题:

(1)“怎么了,你?”

这句话的语序与正常语序有什么不同,采用这种语序传达出人物内心怎样的感情?

(2)“你总是很积极的。”

句中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3)“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能否把句中的句号改成逗号,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可以看出水生嫂对丈夫的情感要求如何?说这话的时候“女人的鼻子里有些酸,但并没有哭。”由此可以看出水生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让我们更深入探究理解话语中的深层意蕴。①“怎么了,你?”采用主谓倒装的语序体现了妻子对丈夫关心的急切。②“你总是很积极的。”“很积极”前加上“总是”感受到妻子赞美之外的些许埋怨。③“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一个句号的运用,体现了妻子的鲜明立场,对丈夫的支持;面对大事的识大体、明大义。“家里怎么办?”又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妻子要挑起全家重担内心的艰难、委屈。④“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可以看出,原来妻子寻求的只是丈夫的理解,说这话之前的表情、动作又分明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坚强的妻子,已做好了独自承担家庭责任的准备。

通过问题的深入探讨,句中的深层意蕴理解透了,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是一个贤惠、勤劳的妻子,她温柔,体贴,识大体,明大义。

二、分析人物形象,抓住小说中的传神细节去深入体会

1.圈点讨论,明确本部分中的传神细节

以“夫妻话别”这一场面为例,实施过程如下:

(1)丈夫回来后,妻子“站起来要去端饭。”

(2)得知参军消息后,水生嫂的“手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3)临别嘱咐,听了水生那句重要的话“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后,“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2.联系小说情节,分析这些传神细节的表现效果

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细节一:妻子习惯性的动作反映出妻子的温柔贤惠;细节二:感受到了妻子内心的震动,对丈夫情感的不舍,对丈夫可能遭遇不测的担心,可爱的家乡必须保护,可恨的鬼子必须消灭,这种不舍、担心、爱恨交织的情感,使得编席高手一时不能自持,让苇眉子划破了手。但她又不能让丈夫看出她的软弱,于是用“吮”手指这个动作来掩饰自己;细节三则表现了妻子对丈夫情感的矢志不渝,在家庭荣辱、民族大义面前的正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不屈的性格特点,读来令人动容。

几处细节描写把一个集传统妻子的温柔体贴、勤劳善良和现代妇女的深明大义的水生嫂表现得立体鲜活,形象丰满。

三、分析人物形象,抓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去深入体会

1.找出环境描写句,诵读感受其诗意美

文章1~3段的环境描写句,通过美的意象给我们描绘出诗一般的白洋淀风景,这里有皎洁的月亮、干净的院落、凉爽的夏风、洁白的云彩、新鲜的荷香,使人们心旷神怡;也给我们展示出了当地人民的富足快乐的生活之美。

2.探讨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表现作用

可设计问题如下:白洋淀的景物很美,人怎么样?景物对人物表现有什么作用?景美人更美。从而理解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综上所述,《荷花淀》的教学以人物形象为抓手,从个性化语言、传神细节、诗化环境三方面探讨研究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集中而又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及表现方法,并进而理解小说主题,达到对学生的教学要求。

篇10:荷花淀教学设计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思想的写法。

2、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通过人物分析理解小说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小说的语言(包括描写人物的个性语言和整体上的清新淡雅的语言风格)

2.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构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二)作者简介: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艺术风格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三)情节结构:

预习提问1:《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预习提问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通过什么来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预习提问3:如何按情节划分层次?(注意: 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 水生参军,夫妻话别。(“月亮升起来”-——“上船走了”)开端

第二部分: 探望丈夫,归途遇敌。(“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发展

第三部分: 伏击歼敌,战斗中成长(“她们向荷花淀里摇”——结尾)高潮、结局、尾声

(四)本文线索: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

1.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2.明线暗线分而又合,合而又分:

明线──几个妇女的活动: 送夫、探夫、遇夫、学夫

暗线──地区队的活动

(五)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劳动妇女的形象的分析:

本文选材新颖,没有集中、细致地写水生等七个青年参军和第一崐次参加战斗的情景,而是着重写水生嫂等迅速成长的过程。水生嫂具有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坚强忠贞的劳动妇女。她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 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进步的思想特点。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 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结尾,形象说明她们热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量和作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主题: 表明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地迅速发展壮大,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景,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语言和景物的描写特色。

一、研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孙犁先生主张,文学语言应该“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枝蔓。可以说字字锤炼,句句经营”。他不仅这样要求别人,还自觉地在创作中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荷花淀》便是典范。这部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洗炼,显示出作者已熟练地掌握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又精细传神的高超的白描手法,并能以此充分表现人物的时代气质。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语言学习的重点应集中在三个方面 :

1、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

2、诗味盎然的环境描写;

3、准确生动的遣词造句。

我采用“领悟式学法”——教师精讲“夫妻夜谈”,让学生领悟并总结分析人物对话的方法:

1.熟读全文,结合上下文分析;

2.抓重点词。如两处“笑”和“小声”,单音节词“谢”和“嗯”等;

3.注意句中状语。如“总是”“呆呆”等;

4.以组为单位分析讨论第二部分的“商议探夫”。最后布置学生课后独立分析第三部分的对话,并仿写一则人物对话片断。

由悟法、试法到用法,由阅读理解到尝试写作,并注意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最终彻底攻破教学重难点。

2.鉴赏人物对话的作用:

提示:人物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考虑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应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味,进而理解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读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2)鉴赏讨论:

问: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嫂为什么会这样问?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3)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二、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板书:

明确:通过写景表现人物的感情,充满诗情画意。

第一部分第一层,是一幅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 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 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生

人情美: 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这一景物为后面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因为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

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作者驰骋想象,几笔勾画,把景物写得逼真、传神、充满寓意。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着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念,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简要总结、精讲多练。

一、主题思想:小说以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抗日生活为背景,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农村青年妇女的群体形象。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艺术特色:

(一)追求散文式的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既不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也不在人物塑造上刻意雕刻。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二)善于用简洁朴素的对话来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刻画场面。

(三)景物描写如诗如画,起到了烘托人物形象、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等作用。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随课练习

一、《荷花淀》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这段对话描写出自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不同个性特点。请按以上所标的顺序简要说明各自个性特点。

答案:A.机智伶俐 B.爽朗直率 C.稳重谨慎 D.性急冒失 E.忸怩含蓄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B)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二、指出以下各句带点词的表达作用: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答案:(准确地表达由吃惊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2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答案:(形容劳动的欢快心情。)3.几个青年妇女把掉进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

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答案:(渲染战斗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亲爱带戏谚的感情。)

4小船窜进了荷花淀。答案:(形容在强敌面前的敏捷行动。)

阅读奥斯勒的《送花》,完成1—4题。

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记了,于是这才有点奥妙。

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驶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子说:

“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活着出没有意思了。我只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总寄钱来,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这么想?”

“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妇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又小坐一会儿,默默祷告了一阵,没留话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直率,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送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的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

不错,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_____________。

1.文中能体现“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老妇人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文章结尾处说“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根据小说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补充一句话,说明这个道理。(4分)

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中写了“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这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B.“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在守墓人看来,人活着就应该多关心那些活着的人们,至于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

C.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老妇人,其形象虽有些模糊却表现了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

D.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的,在简洁的对话中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显得简练而丰富。

E.这篇小说构思精致,情节有起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答案

1.(1)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3分)

(2)儿子的死,让老妇人没有了精神寄托。(3分)

2.她从丧子的哀痛中走了出来,把爱分给那些活着的人,这让她意识到活着还有用处。(意思对即可,4分)

3.活着就要对人有些用处。(意思对即可,4分)

上一篇:弯路初三优秀作文600字下一篇:乡镇移风易俗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