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CT检查

2024-05-24

增强CT检查(精选十篇)

增强CT检查 篇1

(1)造影剂输注设施有:高压注射器、注射器、输液器。高压注射器可使用单筒或双筒,无高压注射器的医院可用普通注射器手推法或空气加压静脉滴注法进行CT增强扫描。

(2)抢救护理设施:(1)人员配备:CT室的人员除医师和技术员外(需有执照),必须配备护士(需有执照),具有一定急救及心肺复苏能力的护士尤其适合在CT室工作。(2)急救车:急救药品、注射器、输液器、砂轮、氧气管及血压计等应按顺序摆放在急救车内。(3)氧气瓶、氧气袋,如果有中心供氧的CT室应配备连接管。(4)急救绿色通道:由于CT室的抢救设施及抢救能力有限,当过敏反应发生时,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应同时请医院急诊室或相关临床科室协助,必要时尽快护送病人到急救中心。因此,应建立CT中心、急救中心、心内科、呼吸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间过敏抢救的绿色通道。

2 CT增强检查流程改进的基本出发点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不是产品而是流程。医院业务流程改造就是以美国迈克尔·哈默博士业务流程再造管理为指导,以构造规范化流程为目标,以患者的满意度为中心,应用系统理论,根据实际情况,对常规的业务流程进行突破性、科学化的再设计。通过重新设计和组织经营,使流程中的增值内容最大化,非增值内容最小化,从而获得绩效改善的飞跃。CT增强检查作为现代疾病诊断重要辅助手段,是医院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着整医院门诊、急诊及病房的医疗服务质量。从效率的角度讲,通过对CT增强检查流程的重新设计,可使患者的疾病检查和住院时间大大缩短,从而令医院更加迅速和灵活的应对市场变化,激发和增进医院的竞争力,最终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运营理念。

3 CT增强检查流程的改进措施

CT增强扫描检查的流程应从患者的需求出发,分析个流程,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思考患者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服务,优化放射科流程,对CT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不合理环节进行改进。CT增强检查流程改进可分步骤进行,首先,了解目前患者的检查流程,绘制检查流程图,建立目前检查流程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流程的瓶颈,以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服务水平为流程改进目标,确定流程改进的方法;其次,建立新的检查流程并进行模拟;最后,根据再造目标修正确定新的流程并加以实施。具体措施为:(1)参照以往检查流程图,就原有流程进行分析总结,对其中最为耗时的环节标出具体时间。(2)简化手续、合理安排预约登记、划价、交费。并请患者根据约定时间前来检查,使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做到最短时间见到临床医师,最短时间递交CT增强扫描检查申请单。(3)调整检查患者的准备顺序。从而减少检查的患者在注射室内的停留时间。选用20号静脉套管针静脉穿刺并留置。因留置时间较短,套管针内不需要使用肝素封管。检查时摆好体位后,直接连接高压注射器,同时观察有无回血,以证实针头是否在血管内。(4)CT平扫后,可以连续进行增强扫描,这样就不会因静脉注射而延长检查时间。使单位时间内检查患者的例数增加,患者等候检查整体时间相对缩短。(5)确定新的检查流程,并形成流程图表,在以后作业中加以实施。新措施的特点为:风险小、见效快、简单易行,并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对于患者方面:流程改进后,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检查人数,缩短了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从而缩短了整体就医时间。对于医院方面:流程改进后,提高了整体效率,压缩了平均次扫描时间,从而增加了CT机的日检查量,提高了机器的使用率,缩短了患者的候诊时间,使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数明显减少。

在医疗资源基本不变的条件下,优化CT增强扫描的检查流程,改变静脉穿刺的时间和地点,既不影响患者的检查结果又缩短了检查时间,为患者和医院节省了整体时间。

4 总语

深刻理解作业流程原理的基础上清除、简化、合并,对原作业流程系统性地进行重组,以实现使顾客满意,使医院放射科工作效率更高和成本更低的目标。流程改进是医院内外环境变化所共同作用的结果,直接推动了医院更快更好地满足患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我们有理由相信缩短检查总体时间,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患者的满意度亦会有所提高。

摘要:在当今时代,有效地提供患者满意的医疗服务,是现代医院的根本追求。本文论述了通过CT增强检查流程的改进,整体上缩短了患者检查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减少了医疗支出,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使医院放射科室的医疗效率明显提高,并相对降低了成本。

关键词:增强检查,基本条件,流程改进

参考文献

[1]郑英秋,赵淑玉.CT增强检查流程改进[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5).

[2]梅绍祖.流程再造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

[3]张萍.改进CT增强扫描护理工作流程的探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6).

增强CT检查 篇2

林彩红 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527200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抗高压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静脉留置针分别在CT增强检查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科做CT增强检查的患者6000例,按照随机标准及检查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静脉留置针,观察组采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分别对两组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造影剂渗漏、软管的断裂以及患者的疼痛反应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使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造影剂的渗漏率、软管的断裂以及患者的疼痛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CT增强检查中使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比使用普通静脉留置针发生造影剂外渗更少见、发生留置针软管断裂的风险更小、患者的疼痛感更低,使用更安全可靠。

【关键词】抗高压静脉留置针;普通静脉留置针;CT增强检查;造影剂渗漏;软管断裂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CT检查以其简便、迅速、安全、密度分辨率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检查是临床上疾病诊

[1,2]断与鉴别诊断中常用的一项重要技术,随着CT扫描速度的提高,对造影剂注射速度提[3]出更高的要求。在CT增强检查过程中,需要使用高压注射器通过静脉穿刺留置针大剂量高压力高流速注射造影剂,因此,对静脉留置针的选择也非常重要。本文对近一年在我科进行CT增强检查的6000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初步探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效果。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CT增强检查6000例。其中男3216例,女2784例;年龄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41.36±3.25)。两组均因做CT增强检查需要静脉留置针穿刺,其中观察组使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患者3000例,对照组使用普通静脉留置针患者300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充分做好检查前各项评估及健康宣教后,观察组采用20-22G抗高压静脉留置针穿刺试通畅后,用3M透明辅料固定后用抗高压延长管连接高压注射泵,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根据疾病的需要、患者的疾病及检查部位设计造影剂注射用量(1.5~2.0ml/kg)、注射速率2.7~5.0 ml/s及注射压力限值(300-500psi),注射时间21-40s等注射造影剂,待检查完毕,保留静脉留置针20分针,观察病情确保病人无不适后拔掉。对照组采用20-22G普通静脉留置针,其它方法与步骤均与观察组相同。

1.3 评价方法 研究两组患者拔针时是否出现留置针软管断裂,一旦发现软管断裂及时按不

[4]良事件程序逐级上报,并展开原因分析并且设计整改方案,同时观察两组患者造影剂渗漏率及疼痛反应率。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价患者的疼痛情况。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两组患者对比的差异使用卡方检验检测。比较后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出现 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均一次性完成增强检查,问卷调查患者疼痛反应18例,无一例出现软管断裂,发生造影剂渗漏5例。对照组患者也均一次性完成增强检查,问卷调查患者疼痛反应35例,出项3例患者拔针时软管断裂,其中1例软管前端残留体内查找,2例拔出留置针软管时发现软管有裂缝;发生造影剂渗漏9例。具体见表1。

表1 抗高压静脉留置针组和普通静脉留置针组的比较指标 % 组别

抗高压静脉留置针组 普通静脉留置针组

软管断裂率

0 0.1

造影剂渗漏率

0.17 0.3

疼痛反应率

0.6 1.17 讨 论

3.1 抗高压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使用中可以避免因高压导致留置针软管断裂的发生。

[5]增强CT成像检查技术对于很多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CT增强检查发展过程中,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是一项标志性的技术,抗高压留置针的钢制针芯直径小,外套管柔软、壁薄、管腔大,可以保证造影剂高流速、高流率、高压力进入血管内,提高了造影[6]剂注射的成功率。又加上具有抗高压作用,避免了增强检查中注射速率快,注射压力高所带来的负荷,从本文调查组与对照组中可以看出,观察组增强检查中软管断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在CT增强检查中使用抗高压留置针可以有效规避留置针软管断裂的风险。3.2 在CT增强检查中使用抗高压留置针可以减少造影剂渗漏的发生。有相关文献报道,在造影剂渗漏发生的原因中,穿刺针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抗高压静脉留置针选择材质优良,外套软管长而且柔软,管径粗,弹性好,可随血管弯曲,且无害及低刺激性,最主要具有耐高压作用,可以抵抗高压注射造影剂带来的压力,防止外套软管管壁的裂开及断裂,降低造影剂快速注射对血管前部内膜的压力,减少对血管的刺激,降低造影剂的渗漏,及局部肿胀。而普通静脉留置针不具备抗高压作用,当高压注射造影剂时流速快压力大容易造成药物外渗,局部肿胀疼痛,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及诊断,另外造影剂渗到局部组织除肿胀疼痛外,严

[7]重时会造成局部坏死,肾脏功能严重受损。

3.3 从问卷调查中发现观察组CT增强检查患者疼痛反应率较对照组低。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组高压注射造影剂时病人的疼痛反应率低于普通静脉留置针组,原因可能是抗高压静脉留置针材质较好,具有耐高压等优点,使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注射造影剂时,抗高压静脉留置针管壁的抗高压性可以减少造影剂对血管前部内膜产生的压力,降低血管前部内膜组织的损伤。因此使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高压注射造影剂时比使用普通静脉留置针注射造影剂时更顺畅,产生阻力更小,减少血管内膜的压力,使患者的疼痛感明显降低。

综上所诉,抗高压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可以明显减少软管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CT增强检查中患者的舒适度。值得临床应用。

增强CT检查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12-01

目前CT增强作为临床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在各大医院普遍应用,在扫描过程中,为了诊断和鉴别各种疾病,常需静脉注射造影剂,称为“增强扫描”。我院去年一年间,增强扫描上万例,有六例出现过敏反应,其中两例出现严重過敏性休克,经全力抢救后患者好转,现将抢救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去年一年间,我院放射科行CT增强检查中,有6例发生碘过敏反应,轻度反应者4例,出现过敏性休克2例。

2.1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43岁,B超提示肝癌,拟行CT平扫增强检查,增强检查前询问有无过敏史,观察碘过敏试验阴性15分钟后行CT平扫,发现占位病变再定位增强,采用人工推注碘海醇。检查结束患者返回病房途中,突然心慌胸闷,面色苍白,全身皮疹,压眶反射存在,对光反射灵敏。立即由家属送往急诊抢救,血压:79/50mmHg,心率105次/分,遵医嘱建立2条静脉通道,同时给予吸氧3-4L/min,持续心电监护。给予肾上腺素0.5mg肌内注射,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200m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250nl快速静脉滴注,患者诉恶心呕吐,测血压:67/43mmHg,心率108次/分,立即予多巴胺20mg加入葡萄糖氯化钠500ml滴注。30分钟后患者血压:89/66mmHg,心率100次/分。2小时后患者症状缓解,面色红润,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2 护理体会

2.1 造影前做好碘过敏试验:试验前先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过敏体质和高危患者患者慎用,碘试验阳性禁用碘剂,试验阴性者方可用碘造影剂。但是碘试验阴性者中也会有少数在注射中或注射后仍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注射造影剂时及检查时,应备好急救药品及器械,并有医护人员在旁守候。

2.2 密切观察患者:密切观察患者注射期间的反应,仅出现恶心、头痛等单一症状,此时主要是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一般无需药物处理。一但发生心慌胸闷,全身皮疹等严重过敏反应,要立即争取时间及早抢救,一般采用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迅速有效的刺激血管,增加回心血量,待血压回升后进行对症治疗,使患者转危为安。

2.3 重视患者心理护理及宣教:由于病情的突然变化及患者和家属缺乏对病情的了解与心理准备,其情绪会极度紧张和恐慌,产生不满情绪对治疗措施的怀疑现象。因此让患者了解病情变化过程及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原因,耐心向患者讲解有关自身原因的发病知识以及药物在治疗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消除其对治疗措施的疑虑,稳定家属的情绪,使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抢救工作。

2.4 熟练掌握急救药品和操作:护士应熟练掌握急救药物的摆放位置,应用剂量和浓度,使用方法,在急救时能够及时正确使用药物。护士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迅速调节药物的滴数。

2.5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护士要坚持学习专业理论和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熟练掌握护理急救技术,抢救程序及抢救药械的使用。

3 讨论

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候群[1]。在过敏性休克发生的过程中,护士应当迅速判断,积极处理。体会如下:(1)敏锐的观察力和及时的抢救是救治成功的根本。(2)肾上腺素0.5mg肌内注射,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随后氢化可的松200m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250nl快速静脉滴注,维持静脉给药通畅。(3)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处理,写好抢救护理,同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耐心讲解,消除其紧张情绪,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重症患者CT增强检查的护理分析 篇4

关键词:CT增强检查,重症患者,护理干预

目前, 在临床需要进行CT增强检查的重症患者, 一般都是先行CT平扫检查, 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再进行CT增强检查, 这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重大的影响[1]。本次研究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做增强CT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在患者进行CT增强检查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 使检查顺利完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进行CT增强检查的重症患者128例, 男80例, 女48例, 年龄13~86岁, 平均 (57±13) 岁。其中头部检查24例, 胸腔检查36例, 腹部检查40例, 盆腔检查28例;部分患者呈急性面容, 或精神反应较差, 或呈嗜睡状态, 患者生命体征测量都较平稳。排除有碘过敏史, 心、肝、肾功能不全, 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昏迷的患者。

1.2 材料与设备

所有患者采用GE公司生产的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 并选用与之配套的高压注射器推注对比剂。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作为对比剂, 其用量为儿童患者根据体质量计算, 一般为1.5~2.0 ml/kg;成人患者应根据扫描部位和体质量进行计算, 一般≤120 ml。

1.3 护理方法

1.3.1 检查前护理

由主管医生陪同进行检查, CT室应准备齐全急救药物和抢救器械, 仔细询问患者及其家属有无碘对比剂禁忌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检查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状况,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给予患者静脉碘过敏试验。由于患者病情危重, 时间紧迫, 且患者均禁饮禁食, 因此, 患者检查前不给予肠道准备, 应常规静脉推注地塞米松20~30 mg。

1.3.2 检查中护理

将患者推入CT扫描间, 协助技师摆放患者体位, 连接静脉导管针和高压注射针筒连接管, 首先进行CT平扫检查。待CT平扫结束后, 穿着铅衣的护理人员进入CT室,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对比剂滴数, 一般为4 ml/s, 首先静脉滴注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 确定无渗漏后再进行造影剂注射[2,3]。对比剂推注前应注意观察患者脉搏、呼吸、神志和面色等情况, 同时推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一旦发生不良反应, 应立即停止推注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1.3.3 检查后护理

增强检查结束后, 对患者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率等进行测量, 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及是否存在不良反应。若确定不存在其他不良反应, 待观察15 min后将患者送回病房。

1.4 观察指标

分析检查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CT增强检查结果。根据石明国主编的《实用CT影像技术学》中的分级法, 将患者过程的不良反应分为轻度反应、中度反应和重度反应。

2 结果

本组进行CT增强检查的128例患者推注药物后, 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反应, 如恶心、呕吐等情况, 休息片刻后, 患者症状缓解后可重新进行扫描。1例 (0.8%) 患者对其花粉过敏史进行隐瞒, 3 min后患者出现中度反应, 如气憋、胸闷等情况, 立即应用10 mg地塞米松静脉推注, 嘱咐患者放松, 待休息片刻症状缓解后将患者推回病房, 但未完成CT增强扫描, 其余1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增强检查, 且无1例患者发生重度反应。

3 讨论

CT增强检查指的是通过对血管中对比剂的扫描, 将患者器官和病灶的影像显示出高清显像技术, 对于患者病情的诊治非常有效。然而由于CT室环境的隔离性, 患者在进行CT增强检查过程中容易出现危险。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检查前制订详密的计划, 加强护理干预工作, 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通过CT增强检查, 医生可以在使用对比剂后, 扫描出患者难以确定或是传统CT检查无法确定的病变, 该方法不仅能够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还能有效定位部分患者的病灶。所以, 保证患者顺利完成CT增强扫描检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检查前准备工作

检查前患者应进行碘过敏实验, 最好是采用静脉导管针, 以免在检查期间出现因金属针头穿刺血管而需重新穿刺的情况, 耽误时间。此时, 应同时建立另一条静脉通道, 并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目的在于补充机体水分, 维持血容量或当病情需要时, 以便及时给药。医务人员还必须在检查前准备好抢救药物及设备, 随时做好抢救准备。抢救药物包括强心药物、升压药物、镇静剂、激素及呼吸兴奋剂等;抢救设备包括氧气、电动吸痰器、简易呼吸器、气管切开包、气管导管、导尿管、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

3.2 合理选择对比剂

患者选用对比剂时, 应尽量选用具有低神经毒性、低渗透压的非离子型对比剂,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对比剂的剂量。在对临床诊断不构成影响的前提下, 尽可能将对比剂的使用量减少及推注速度减慢。

3.3 禁忌证调查

在患者接受检查前, 应仔细询问患者是否存在碘对比剂禁忌证, 如有必要可进行进一步检查来确认, 以免出现误诊或漏诊。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 包括药物过敏、花粉过敏、气味过敏、过敏性哮喘等。本研究中, 因1例患者隐瞒其花粉过敏史, 导致实验过程中出现气喘、憋闷、呼吸困难等情况, 未能完成检查。这对于患者的病情和经济负担均有影响。

3.4 糖皮质激素使用的注意事项

文献[4,5]报道称, 病情危重患者进行CT增强检查时,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远高出正常人的50多倍。而患者进入CT室至进行CT增强检查开始大约需要30 min的时间进行评估, 因此当重症患者进入CT室后, 医务人员应给予患者常规静脉推注地塞米松, 注射时速度宜慢。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推注地塞米松使白细胞溶酶体膜稳定下来, 减轻炎症反应, 使免疫应答受到抑制, 从而降低碘剂进入机体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5 加温对比剂

当对比剂放置于室温下时, 将温度低于人体的对比剂大量注入机体内, 会使患者因寒冷导致寒战等应激反应的出现, 不利于进行检查。当对比剂具有较高的黏滞性时, 会使注射时阻力明显增强, 但对机体无直接影响。因此在使用前将对比剂加温至37℃, 能有效缓解药物对机体产生的刺激, 利于检查的顺利完成。

笔者通过对128例CT增强检查的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 能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 减轻压力, 使患者主动配合检查, 从而保证检查的顺利完成;扫描前护理能使医务人员加强对患者的了解, 使患者以最好的状态接受检查;扫描中护理可有效消除患者的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6,7]。检查通过分散患者注意力来缓解不适状况;检查后护理则可有效预防出现迟发型反应, 保证患者离开检查室后的安全。本研究中128例患者除1例患者因气喘、憋闷, 未能完成增强检查外, 1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增强检查。表明即使患者疾病危重, 只要在进行CT增强检查的过程中, 加强护理干预工作, 可以减轻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检查的成功率, 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 在进行CT增强检查的过程中给予有效地护理干预, 可有效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瑟燕.重症患者CT增强检查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2, 33 (12) :2674-2675.

[2]陈秀娟, 谢颖, 张绍伟.CT增强检查的护理配合及放射防护[J].医学影像, 2012, 4 (12) :32-33.

[3]王妙丽.急危重症患者CT检查的急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7 (13) :2079-2080.

[4]谢雪芳.CT增强扫描患者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 :243-243.

[5]李大琼.重症患者CT增强检查的护理配合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7) :196-197.

[6]谭清华, 邓先余.夜间急危重症患者CT增强扫描的护理风险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6) :560-561.

增强CT检查 篇5

关键词:64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45-02

肝血管瘤一般为海绵状血管瘤[1],是肝脏十分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84.5%,好发于女性,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4-5倍?通常发病于30-60岁年龄段,没有明显的病理症状,常在腹部影像学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现阶段,多层螺旋 CT 三期增强扫描已经在临床中得广泛应用,明显提高了肝血管瘤的诊断率,对肝脏病变特别是肝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现选择2014.04-2015.04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14例肝脏肿瘤患者,进一步探析64层螺旋 CT 肝脏增强三期扫描的诊断价值,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04-2015.04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14例肝脏肿瘤患者,包括65例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年龄范围28-84岁,平均年龄(54.83±4.82)岁?其中,原发肝癌者30例,肝转移癌者12例,肝硬化16例,血管瘤者50例,肝胆管细胞癌6例?

1.2方法

选用SIEMENS Sensation64螺旋CT(德国 生产),扫描参数:电压为120 KV,电流为280-340 mA,扫描频率为0.80 s/r,扫描层厚为5.0 mm,螺距1.870?首先进行肝脏平扫,再对前臂进行穿刺,静脉团注非离子造影剂,选用碘帕醇(浓度为300 mg I/ml),剂量为80-100 ml,团注速度3.0 ml/s.动脉期延长时间为20-30 s?门静脉期延迟时间为60-90 s?平衡期延迟时间为120-180 s,肝静脉期?肝动脉期的增强扫描方向是从肝脏上缘逐渐至肝脏下缘;门静脉的增强扫描方向正好相反[2]?考虑是肝转移,或是血管瘤的患者,不但要接受增强三期扫描,还应该延时9-14分钟,再加扫一期?

2结果

本组114例患者经增强三期扫描,肝动脉诊断率100%(114/114)?门静脉诊断率97.37%(111/114)?肝静脉诊断率95.61%(109/114)?(1)动脉期:动脉期延长时间通常在造影剂注射后20-30秒内,平均(25.02±2.35)秒,实施全肝脏扫描?在动脉期,正常肝实质的强化不显著,增强CT 值比平扫增高了10-20 HU?但是腹主动脉已经达到了最高峰值,CT 值超过了100-200 HU?可以清晰的显示:右肝动脉?左肝动脉,没有门静脉强化者视为优;只观察到肝固有动脉以上的动脉者视为过早;隐约可观察到肝动脉,并且门静脉开始强化者视为过晚?(2)门静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时间通常在造影剂注射后60-90秒内,平均(70.25±4.17)秒?可以清晰的显示:门静脉右后支?右前支?左支或其下级分支者视为优;只能观察到门静脉主干,门静脉主干以上静脉强化?肝动脉者视为早;肝静脉出现显著强化者视为过晚?门静脉期能够全面?直观的观察到门静脉系统的解剖结构?受侵?癌栓范围等门静脉侧支开放情况,通常可明确显示病变与门静脉之间的关系,有效检出肝低血供肿瘤,以便临床制定手术方案?(3)平衡期:平衡期延迟时间通常在造影剂注射后2-3分钟,平均(2.50±0.31)分钟?平衡期时,造影剂在肝细胞外间隙的血管内?外迅速达到平衡状态?考虑肝转移,或是血管瘤的患者,不但要进行三期扫描,还应该延时9-14分钟,再加扫一期?

3讨论

肝脏是通过肝动脉与肝门静脉完成血液供应的,肝动脉供应的血液有20%-25%;肝门静脉供应的血液有75%-80%;但是肝脏的大部分肿瘤是通过肝动脉完成血液供应的?通过静脉团注造影剂后,从肝动脉输送造影剂与肝门静脉要早20-30 秒达到肝脏?因此,造影剂注射20-30 秒后,腹主动脉?肝动脉先达到充盈状态,因为没有肝门静脉供血,所以强化不会被冲淡,肿瘤强化表现为高密度,与肝脏呈明显对比?64层螺旋 CT 肝脏增强三期扫描的应用价值在于[3]:(1)增强病灶显示的敏感性,通过增强三期扫描能够清晰的显示平扫无法观察的小病灶,增加了病灶的显示机会,更适用于肝脏内部的全部病灶?(2)鉴别病灶的性质,肝癌具有快进快出的特点,动脉期时,表现为明显的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增强 CT 值能快速达到最高峰值,密度明显高于同层的正常肝脏组织?但是,低于同层主动脉的强化?门静脉期时,密度急速降低,表现为相对等密度,或是低密度影?直到平衡期时,病灶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肝血管瘤在整个增强扫描过程能够清晰的显示早出晚归的明显CT 表现,早期由周边部位开始增强,增强密度逐渐接近同层大血管的密度,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增强范围逐渐向中央扩展,增强密度逐渐降低,最后降低至等密度?(3)清晰显示肝内血管,能区分平扫影像图显示的血管截面的详细情况,还能清晰显示肝门静脉栓塞,或是肿瘤侵犯的肝内血管?本次试验114例患者,肝动脉诊断率100%?门静脉诊断率97.37%?肝静脉诊断率95.61%,进一步证实64层螺旋 CT 肝脏增强三期扫描诊断肝脏肿瘤的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余祖存,呂海蓉,关红博.16 排螺旋 CT 在肝脏增强分期扫描中的应用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1,39(5):585-587.

[2] 王敏杰,王培军,左长京,等.多层螺旋 CT 肝脏增强多期扫描成像质量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18(5):417-418.

增强CT检查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增强CT扫描患者1450例, 男827例, 女623例;年龄20~90岁, 平均53.5岁。

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试验组和对照组。增强CT患者68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需要做增强CT同时又需要做静脉肾盂造影50例, 对照组按放射科常规进行;增强CT患者770例作为试验组, 其中需要做增强CT同时又需要做静脉肾盂造影76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检查, 试验组进行临床干预。增强CT均选用高压注射器进行团注, 注射速度1.6~2.5ml/秒, 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佛醇注射液”。

试验组的临床干预措施:⑴检查前仔细阅读CT检查申请单, 了解患者病情以及临床医师的检查目的, 不清楚的直接电话联系临床医师。对于不宜做增强扫描的, 与临床医师沟通后, 共同给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改做其他检查。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 与临床医师、放射科医师共同商讨检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在进行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应停用二甲双胍48小时, 检查完毕, 临床医师还应监测肾功能48小时且肾功能已恢复正常或恢复到基线水平后方可重新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1]。⑵做好心理护理:及时解答患者的疑虑。对心理负担比较重的患者, 给予耐心地解释。必要时, 可以请其主管医师共同做好解释和心理疏导。⑶危重患者和临床医师联系在病房做好相关的碘过敏试验后, 直接到放射科检查, 避免在放射科准备时发生其疾病方面的危险。⑷合理安排检查顺序:腹部的增强CT检查最好安排在上午进行。对于需要做≥2项检查的, 先做增强CT, 再做消化道造影检查。⑸检查合理用药:避免短时间内重复使用诊断剂量碘对比剂, 建议2次使用间隔时间大于7天;条件允许2次使用间隔时间最好2周[2]。⑹加强检查前后的水化:和医师沟通, 鼓励患者大量饮水或输液, 进行静脉扩容, 心功能不好的除外, 防止发生心衰和肺水肿[3]。⑺对于有药物外渗的, 和主管医师做好交接班, 同时做好相关处理指导: (1) 轻度外渗:无需处理。但要注意观察, 如加重应及时处理。 (2) 中重度外渗:抬高患肢, 早期使用50%硫酸镁保湿冷敷, 24小时后改硫酸镁保湿热敷;或者用黏多糖软膏等外敷;或者用0.05%地塞米松局部湿敷[4]。出现水泡的, 防止刺穿水泡。放射科应做好记录并和临床医师保持联系, 关注外渗情况直至愈合。⑻完善抢救措施应对检查中或检查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根据反应轻重, 采用较为通用的Shehadi分级方法处理后, 住院患者护送回病房, 并和主管医师做好交接班[5]。第二天主动到病房了解患者之后的情况, 并和临床医师沟通;门诊患者出现中重度反应的, 处理后, 予护送到急诊观察室留观, 并和急诊科医师做好交接;反应轻的在候诊室观察, 无不适后离开, 做好随访, 并记录。

结果

对照组因为准备不充分或安排不合理导致延后检查102例, 造影剂用量80~130ml/人次, 有轻微不良反应165例, 中度不良反应2例, 无重度不良反应, 医疗隐患9例;试验组造影剂用量50~80ml/人次, 发生轻微不良反应55例, 无中度及重度不良反应发生, 建议改做其他检查的患者21例, 减少医疗隐患8例, 降低患者经济负担76例。

通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临床沟通干预极大地保证了患者增强CT检查的安全性, 降低了不良反应及医疗隐患, 患者得到了及时准确地检查, 减少了住院时间,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讨论

检查前的沟通保证了检查的准确性和必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CT机性能不断得以更新, 临床医师对CT认识水平参差不齐, 特别是有很多院外的、基层医院的申请单开得不是很清楚, 这就需要直接与开单医师进行沟通。通过严格筛选高危人群, 掌握CT增强扫描的禁忌证和适应证, 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 了解患者病史, 合理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并做好预防措施, 保证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临床医师参与对患者的解释工作, 为患者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持。据文献报道, 恐惧心理可诱发和加重过敏反应[6]。因患者过度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变化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情况, 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患者由于比较依赖主管医生, 请临床医生配合, 给患者很好的解释工作, 患者的心理负担就会大大减轻, 消除患者对增强检查的紧张、焦虑情绪, 从而更好地配合检查。

良好的沟通保证了患者能及早完善各种检查, 减少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费用。没有良好的沟通, 患者可能会因为没有空腹或者检查前3天服用了重金属药物而不能当日进行检查。那么就会延误患者的增强CT检查, 为此耽搁的时间几天到1周, 疾病不能尽快得到诊断和治疗, 延长了住院时间,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加强和临床专科及急诊科的联系与沟通是合理用药, 保证检查效果和用药安全的坚强后盾。尽管非离子造影剂的低不良反应, 但是其不良反应仍是不可避免的。在临床医师的许可下, 造影前预防性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能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5倍, 提高机体耐受力6~7倍[7]。冬季使用时适当加温造影剂至36℃左右, 也可以提高药物耐受性和降低药物黏稠度[8],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9]。根据患者的检查需要, 合理安排各种检查, 用最小剂量的药物达到检查目的, 降低肾纤维化等不良反应。我们把需要空腹检查的尽量安排在上午进行, 避免因空腹时间过久而导致的低糖低钾反应。在这点上需要和临床医师很好沟通, 除非急诊和禁食但在进行静脉补液的患者可以随时进行检查。同时延长2次碘制剂检查时间, 以及进行检查前的水化都降低了对比剂肾病的发生。另外, 充分利用病房专科优势和急诊科的急诊急救设施, 住院患者护送回病房, 门诊患者送急诊科继续观察和处理。这样, 极大地保证了用药安全。

加强和临床的沟通极大地降低了医患矛盾的产生。尽量减少患者在病房和放射科之间来回奔跑, 临床和影像科共同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和对患者的衔接, 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医患矛盾、医疗差错的发生。

CT增强扫描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疾病诊断的正确与否, 增强检查可提供CT平扫不可替代的诊断信息, 与平扫信息相辅相成。医护人员应该加强科室之间的合作, 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 各科之间应加强主动联系。影像科应健全抢救预案, 建立与急诊室和临床科室的应急快速增援绿色通道, 加强临床沟通, 对增强CT患者进行临床沟通干预极大程度地降低用药风险和患者负担, 取得患者的理解, 从而保证医疗安全, 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沟通干预对患者增强CT检查的影响。方法:收集CT增强患者资料1450例, 随机分成两组, 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在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进行临床沟通干预, 而对照组只是按照常规进行检查。结果: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大幅度降低, 医患矛盾减少, 住院时间缩短, 患者的经济负担得到了减轻。结论:对CT检查患者进行临床沟通干预能大大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经济负担, 极大程度地降低了用药风险, 得到了患者的理解, 加强了医患沟通。

关键词:增强CT,临床,沟通

参考文献

[1] AL Ghonaim M.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J].Tech Vasc Interv Radiol, 2006, 9:42-49.

[2]四川省放射医学质控中心.碘对比剂不良反应预防及处理临床手册[M].2012:26.

[3] 胡大一.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4] Widmark JM.Imaging-related medications:a class overvies[J].Proc (Bay Univ Med Cent) , 2007, 20:408-417.

[5] Morcos SK.Acute serious and fatal reactions to contrast media: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J].Br J Radiol, 2005, 78 (932) :686-693.

[6] 陈星荣, 沈天真, 段承祥.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4:80-81.

[7] 董桂青, 冯耀荣.恶病质患者CT增强扫描方法和护理[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4, 2 (2) :14.

[8] 付晓蓉, 孙明忻.运用高压注射器CT增强扫描的观察与护理配合[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 18 (1) :69.

增强CT检查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CT室作CT增强检查的急重症患者148例。此组患者部分表现为急性痛苦面容, 部分精神反应差, 有的呈嗜睡状态。测生命体征较稳定。其中男88例, 女60例。年龄13/12~85岁。除外昏迷、甲状腺功能抗进、有碘过敏史、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扫描部位:头部28例;胸腔20例;腹部 (上、中腹部) 75例;盆腔25例。

1.2 材料与设备

本组病例采用东芝公司生产的4排螺旋CT机扫描, 与之配套的高压注射器推注对比剂。对比剂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用量:儿童按1.5~2 ml/kg体重计算;成人结合患者体重、扫描部位计算, 不超过120 ml。

1.3 方法

1.3.1 检查前准备

CT扫描间及准备间备好急救器材及抢救药物, 管床医生陪同检查。询问家属及患者有无使用碘对比剂禁忌证:①碘过敏史;②严重甲状腺功能抗进[1]。给患者及家属发放“CT增强检查同意书”, 让家属及患者阅读并签字。给患者进行静脉碘过敏试验。 此类患者由于病情危重, 检查前时间紧迫, 另一方面此类患者大多需要禁饮禁食, 所以检查前一般不作肠道准备。扫描前20~30 min常规静脉缓慢推注地塞米松。

1.3.2 检查中的护理配合

患者进入CT扫描间, 待技师摆放好患者体位, 连接好静脉导管针与高压注射针筒连接管, 先作CT平扫。待平扫结束, 护士穿铅衣进入CT扫描间, 根据患者体重、血管状况及扫描部位设定对比剂推注速度和剂量。小于4岁的患儿采用手推法推注对比剂, 不采用高压注射器推注。推注对比剂前再次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脉搏、呼吸等情况, 在推注过程中,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有无变化,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 立即停止推药并作相应处理。

1.3.3 扫描结束后护理

增强扫描结束后, 再次测量呼吸、脉博、血压以及心率, 观察患者神志、精神反应及有无其他不良反应。如确无其他不良反应, 观察15~20 min即可护送回病房。

2结果

148例患者中, 有一例腹部外伤因疼痛在平扫时移动躯体, 造成伪影, 当即为患者重新扫描, 弥补了不足。一例患者在推药后出现一过性恶心、呕吐, 未作处理, 症状自行消失。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 扫描图像清晰, 病灶与周围组织对比度好。测量生命体征稳定。

3体会

对本组148例急重症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 结果均顺利完成, 说明即使是急重症患者, 只要我们在检查前做好周密的计划, 检查中配合正确的护理, 也是可以作增强扫描检查的。通过对上述病例的护理, 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体会, 供大家参考。

3.1 检查前作静脉碘过敏试验时, 最好选用静脉导管针, 防止在检查过程中金属硬针头刺破血管壁而重新穿刺, 耽误检查时间。同时建立另一条静脉通道, 并用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水维持通道, 其作用是便于补水, 维持血容量;另一方便当患者病情变化或出现不良反应时, 便于即时用药。

3.2 对比剂的选择 选择低渗逶压、低神经毒性的非离子型对比剂, 使用剂量儿童1.5~2 ml/kg计算;成人头部不超过70 ml;胸部50~70 ml;腹部80~90 ml。胸腹部同时增强者先作腹部增强扫描, 待腹部静脉期扫描结束立即扫描胸部剂量不超过120 ml。速度成人2.0~3.0 ml/s’, 小儿4岁以下用手推法0.8~1.0 ml/s’, 4岁以上用高压注射器推注, 速度不超过1.7 ml/s’。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对比剂的用量, 减慢推注速度。

3.3 必须备齐急救用物及药品, 作好抢救准备。在检查中一旦发生反应, 立即停止注射, 即时处理。急救器材包括血压计、氧气、吸痰器、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切开包、心电监护仪、人工呼吸器、除颤器、平车、急救药品等。

3.4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有文献报导:高危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常人58倍[2]。我们评估患者到达CT室作好准备到增强扫描的时间大概为20~30 min。因此重症患者到达CT室后, 常规静脉缓慢推注地塞米松针剂, 小儿剂量0.3~0.5 mg/kg, 成人10 mg。其作用主要通过稳定白细胞溶酶体膜来减轻炎症反应, 抑制免疫应答, 预防和减少碘剂进入机体时产生不良反应[3]。

3.5 对比剂使用前进行加温。如果把室温下放置、低于人体温度的对比剂大量快速注入患者体内, 患者由于受寒冷刺激会引起寒战等应激反应[4], 不利于检查进行。对比剂较高的粘滞度对机体没有直接的影响, 但可增强注射时的阻力。在应用前加温可使对比剂的粘滞度明显降低[5], 所以对比剂使用加温至37℃, 避免对机体产生刺激, 有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

3.6 检查中, 患者家属穿铅衣陪护。在患者进入CT扫描间时, 最好让家属穿好铅衣一同进入, 进行全程陪同。一方面家属亲眼看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全力诊治, 可提高他们对医院的满意度, 另一方面有家属陪同, 患者会减轻紧张情绪, 降低应激反应程度, 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 利于检查的顺利完成。

摘要:目的探讨急、重病患者CT增强检查的可行性及其护理配合。方法使用东芝公司生产的4排螺旋CT机进行增强扫描。对比剂造用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 检查前制定周密计划, 并把此计划贯穿落实到整个检查过程中, 保证扫描的顺利完成。结果148例患者胜利完成增强检查, 即时为医生提供了可靠的辅助检查报告, 对防止病情的延误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结论在确保为患者提供周密、细致、正确的护理措施前提下, 对急重症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是可行的。

关键词:重病患者,CT增强,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对比剂安全使用委员会.对比剂使用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17.

[2]刘春林.怎样预防CT增强中造影剂的副反应.实用放射杂志, 2001, 17 (2) :148-149.

[3]欧阳东升.临床护理药物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 (1) :605.

[4]徐俊冕, 严和骎, 等.医学心理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0, 3:34.

增强CT检查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9年6月至2009年9月3960例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行CT增强扫描, 其中男2445例, 女1515例, 年龄4~92岁, 平均46.4岁。增强扫描的部位:颅脑890例 (22.5%) , 颈部375例 (9.5%) , 腹部2012例 (50.8%) , 胸部654例 (16.5%) , 上肢16例 (0.4%) , 下肢13例 (0.3%) ;患者注射流率为3.5~5m L/s。

1.2 方法

选用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出产的20~22G静脉留置针, 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 常规局部皮肤消毒, 右手持针斜面向上, 针头与皮肤呈15°~30°刺入血管。见血液回流到针尾端后, 一手向血管内送套管, 一手退出针芯, 将套管全部送进血管, 再用胶布固定, 然后推5m L生理盐水检查确定在血管内后将留置针与高压注射器末端的螺旋接口相连接, 进行注药。

2 结果

3960例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进行增强扫描的患者中有3951例顺利完成了扫描, 所得的图像符合诊断的要求, 取得满意的效果, 增强扫描的成功率为99.8%。仅9例在增强过程中出现了渗漏, 无静脉炎及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改用留置针静脉穿刺用于螺旋CT增强扫描大大提高了增强扫描的成功率, 杜绝了针头脱出与药液外溢,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3 讨论

3.1 静脉留置针利于高流率注射

特别是在行CTA检查时需高流率 (4~5m L/s) 注射对比剂, 对比剂的注射速度决定血管内的密度峰值强度和到达峰值的时间长短。注药速度越快, 峰值越高, 到达峰值的时间也越短, CTA的图像质量也越高。静脉留置针套管管壁薄、管腔大, 具有独特的弹性功能, 可减少注射阻力, 且在血管内呈漂浮状态, 快速高压力的注射也能保证单位时间内有较大的对比剂流量。

3.2 静脉留置针可减少或杜绝对比剂的渗漏, 减轻患者的痛苦

目前常用于CT检查的对比剂的渗透压均在600~800mosm/kg, 远高于人体血液的渗透压[1]。高渗的对比剂渗漏, 可使患者局部肿胀、剧痛, 出现水泡、皮肤溃烂, 甚至组织坏死等。以往应用头皮钢针穿刺时, 由于钢针硬, 加上患者对检查环境的紧张, 常有肢体不自主的移动, 在检查过程中扫描床的移动而致对比剂的外渗。同时快速高压力的注射会使从针头射入血管的液体不断冲击血管壁, 引起血管痉挛。同时高压的对比剂也会引起针尖的摆动, 摆动的针尖极易刺破血管壁, 特别是弹性差、脆弱的血管, 易造成对比剂渗漏至血管外。而静脉留置针的套管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 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即使患者均使用5m L/s的注射流率, 依然可达到无渗漏。

3.3 做好留置针穿刺前后的护理

3.3.1 穿刺前的护理

最好选择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及桡静脉段穿刺, 因此处血管粗直、暴露明显, 活动相对影响小。穿刺尽量一次成功, 避免反复穿刺造成周围组织损伤而增加渗漏的危险。慎用或尽量不使用病房带来的留置针。本组9例出现渗漏的病例均为病房带来的留置针, 在病房时使用了多种有刺激性的药物造成了潜在的静脉炎, 在高压注射下易产生渗漏。

3.3.2 穿刺后的护理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交代注射时的注意事项, 妥善固定好留置针。扫描完毕后先不要将留置针拔除, 在候诊室观察30min, 因为85%左右的不良反应在此期间发生, 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 可经静脉通路及时给予抢救用药, 赢得抢救时间。待患者无不适再拔除留置针。嘱患者回病房或回家后多饮水, 促进对比剂的排泄[2]。

CT增强扫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CT扫描技术, 在扫描中使用静脉留置针取代头皮钢针, 保证了高压快速推注和扫描成功率, 提高了图像质量, 减少了渗漏, 减轻了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毛燕君, 田梅梅, 叶文琴.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8B) :41-44.

CT增强检查造影剂外渗的护理研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0月~2013年3月本院放射科发生造影剂外渗28例, 男18例, 女10例;年龄50岁~65岁:7例肥胖患者, 14例接受过化疗, 3例糖尿病患者。

1.2 造影方法

本院采用德国西门子16排和双源CT机器扫描, 美国STELLANT MEDRGD型高压注射器。造影剂为碘海醇或碘佛醇30~35 g/100 ml, 注射时速率为3.0~6.0 ml/s, 一般剂量为100~150 ml, 扫描时根据扫描部位、患者体重决定扫描速度和剂量。

1.3 造影剂外渗的原因

由于CT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非常快, 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很大, 血管较脆弱易导致血管破裂, 造影剂漏出血管后渗入到邻近组织;造影剂黏稠度大、渗透压高[1], 易导致造影剂外渗;老年患者的皮肤松弛, 不易观察早期渗漏;长期放化疗患者, 血管弹性差, 血管变硬变细, 穿刺不慎易刺破或部分穿透血管;肥胖患者的血管显露不明显, 影响了穿刺成功率;躁动患者不配合, 导致穿刺针移位而致造影剂外渗;责任心是否强, 注药前是否仔细观察。以上都是造成造影剂外渗的主要原因。本科发生造影剂外渗28例, 7例为老年肥胖患者, 14例为老年并接受全身化疗的患者, 3例为糖尿病患者, 4例为无基础病患者。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19例外渗范围较局限, 穿刺口周围肿胀, 给予75%乙醇纱布湿敷患处, 并尽量抬高患肢, 一般2 d均可以消肿。5例患者穿刺部位肿胀, 皮肤出现程度不同的水疱。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尽水疱内的液体, 保持皮肤表面的干燥, 采用50%硫酸镁和冰块交替湿敷, 同时抬高患肢, 观察患肢血运, 嘱患者患部禁擦油和热敷, 这5例患者均2~3 d消散。4例患者渗出范围较广合并疼痛较明显, 用地塞米松5 mg+2%普鲁卡因2 ml局部封闭, 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使用地塞米松软膏涂抹或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湿敷及口服地塞米松的治疗方法, 2 d肿胀逐渐消退, 3 d基本消失, 未出现相邻软组织的溃疡和坏死等较重的并发症。

3讨论

CT增强扫描是在临床上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需要使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大剂量快速注射对比剂, 从而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结构及性质。非离子型造影剂由于其黏稠度高、注射速度快, 易发生对比剂外渗。研究证明造影剂的黏度与温度成反比, 非离子型造影剂温度从20℃加热至37℃时其黏度几乎下降50%[2]。故加温可以降低外渗的发生。同时选择前臂较粗、直、弹性好的静脉, 避开关节、血管分叉处, 尽量不要在手背静脉穿刺。使用20G静脉留置套管针, 用透明敷料粘贴牢固, 可以先使用生理盐水试推一下, 保证静脉通道通畅后再注射造影剂。

如果发生了渗漏, 早期宜局部冷敷, 可使局部血管收缩, 减轻水肿和药物的扩散, 减轻疼痛。对于轻、中度的渗出, 选用75%乙醇纱布湿敷, 配合患肢抬高, 2 d后症状均消失[3], 对于大量外渗的患者, 采用50%硫酸镁和冰块交替湿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抬高患肢, 密切观察患肢血运, 嘱患者患部禁擦油和热敷[4]。地塞米松软膏主要成分为醋酸地塞米松, 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具有抗感染、抗过敏作用, 能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 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 减少炎性渗出量, 抑制组胺及其他毒性物质的形成和释放, 促进修复局部血管内皮[5]。使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湿敷及口服地塞米松的治疗法, 48 h肿胀逐渐消退, 72 h基本消失[6]。

综上所述, 在CT增强过程中, 造影剂外渗通过护理手段可防、可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CT增强检查造影剂外渗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CT增强检查造影剂外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造影剂轻度外渗的患者未处理或稍做处理均在3 d内痊愈, 9例较重造影剂外渗的患者经处理均在3 d内痊愈。结论 CT增强检查造影剂外渗后护理, 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护理,外渗,造影剂,CT增强扫描

参考文献

[1]吴沛宏, 卢丽霞.螺旋CT诊断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7-19.

[2]Cademartiri F, Mollet NR, van der Lugt A, et al.Intravenouscontrast material administration at helical 16-detector row CT coronary angiography:effect of iodineconcentration on vascularattenuation.Radiology, 2005, 236 (2) :661-665.

[3]张中华, 王平方, 毛小明, 等.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和护理.广东医药, 2007, 28 (8) :1366-1367.

[4]罗小东.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和护理进展.全科护理, 2013, 3 (11) :844-845.

[5]刘翠莲.地塞米松软膏在家兔非离子型对比剂血管外渗中的应用, 2012, 1 (28) :54-55.

全身CT并非全身CT检查 篇10

其实,“全身CT”主要是相对于早期仅能做颅脑检查的第一代CT而言,是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换代的结果。它除了能够对颅脑进行检查外,还可以对人体其他部位进行检查,故称之为“全身CT”;但并不是用“全身CT”检查就要把全身都检查一遍。同其他检查一样,所交费用也不是全身检查的费用,而是某个或几个部位的检查费用。

CT的诞生对医学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使这项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CT的性能不断得到提升,功能更加齐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大为提高。但CT毕竟只是检查手段之一,并非对所有人体器官或组织都非常适用,也不可能代替所有的医学检查。另外,CT检查要根据临床需要、人体不同的部位以及不同情况的受检者,采取不同的扫描方式,运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差异非常大。比如,CT检查有平扫和造影之分,受检者体位有仰卧、俯卧、侧卧甚至坐位之分,各个部位检查前对受检者的准备以及检查中的要求不一,等等。先进的功能越多的CT仪器,某些具体要求更为细化和严格。因此,要一次将全身检查完,并不是简单地从头到脚扫描一遍就行了,而是需要许多复杂的步骤和程序才能完成,并且费用相当可观。

即使CT能够适用于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检查,但还存在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受检者要接受大剂量的X线辐射。检查的部位越多,受检者接受的X线辐射就越多。一次做完全身检查,对人体造成的辐射损害将大为增加,无疑是得不偿失。

上一篇:听力健康下一篇:DOM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