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

2024-05-15

国家中心(精选十篇)

国家中心 篇1

项目位置|中国北京

完成时间|2012年

面积|357公顷

服务|规划和城市设计、景观建筑、建筑

设计规划|Sasaki事务所

从21世纪初起, 北京在巩固世界一流城市位置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座城市的现代化速度极快——摩天大楼从闲置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新的交通系统不断将城市向外扩展, 环境措施提高着空气质量与水质, 新鲜的想法在传统的积淀上随处生发。在北京城郊宋庄附近的一座安静的村庄, 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创建一个完全致力于培育创新想法的新城市社区。国家时尚创意中心 (NCC) 被构想成中国出类拔萃的知识中心, 将使该地区成为中国本地创意人才的中心, 并成为世界上最具创造力人才的目的地。Sasaki为国家时尚创意中心制定的总体规划, 于2012年5月被采纳进行实施, 重点强调了五大结构原则, 突出并支持着该地区整体理念的:将产业与共享的价值观以及互补的技能和技术结合在一起, 激发新思维的火花。

作为产业孵化器, 该地区的成功与它的开放性紧密联系, 人们可在此有组织或自发地互动、交流、进行建设性的对话。为了吸引人才, 国家创意中心还将提供进修教育的学院机构, 启发灵感的博物馆和美术馆, 鼓励社交互动的娱乐场所, 以及有助于放松充实身心的大胆景观。该地区多样化的产业、人群和空间关系将旨在促进创造力, 并激励无限的新思潮。

Sasaki总体规划的第一原则是将城市形式与周围的景观相整合, 这将通过创造散布在城市集聚区中一系列绿色楔形并形成一系列社区公园而实现。第二, 新的捷运环路建立了与现有宋庄艺术家村核心区的连接。该环路呼应了历史性贸易和理念之间的重要链接, 促进了国家时尚创意中心 (NCC) 和宋庄各个创意核心区之间人与思想的流动。第三, 规划围绕着环路创造了一系列集中的枢纽, 形成了活动集聚区。每个枢纽的设计都拥有一种独特的个性, 由指标内容和景观元素的仔细混合而形成。景观是第四个原则的核心, 旨在设计既美观又实用的景观。这些景观促进生物多样性, 过滤雨洪, 并提供季节性的趣味和色彩。最后, 第五个原则是确保景观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有力连接。通过在丰富的步道系统中散步, 在自家屋顶平台上种植蔬菜, 或是在社区公园中与其他人社交, 国家时尚创意中心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实。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Beijing has made huge strides to solidify its position as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cities.It is a city that is modernizing rapidly—skyscrapers are rising out of fallow fields, a new transportation system is extending the reach of the city, and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 are improving air and water quality.Fresh ideas are also emerging, while still embracing the rich traditions of the past.Near Songzhuang, a quiet village on the outskirts of Beijing, a unique opportunity exists to create a new urban district dedicated entirely to the cultivation of new ideas.The National Creative Cluster (NCC) is envisioned as the country's preeminent knowledge hub, making the district a center for China's innovative homegrown talent, and a destination for the world's most creative thinkers.Sasaki's master plan for NCC—selected in May 2012 for implementation—focuses on five structuring principles that underscore and support the overarching philosophy of the district:to bring industries with shared values and complementary skills and technologies together to help spark new ideas.

Acting as an incubator, the success of the district is tied to its openness, where people can interact in both structured and spontaneous ways to exchange ideas and have constructive dialogue.To attract a talented workforce, NCC will also provide institute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museums and galleries for inspiration, entertainment venues to encourag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bold landscapes to help recharge the mind, body, and spirit.The district's diversity of industry, people,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s are aimed to foster creativity and encourage an endless stream of new ideas.

国家中心 篇2

——北京中心在2013年度全国中心主任工作会上的发言

北京中心以深入贯彻《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为契机,在国家局、国家中心和北京局的领导、帮助、关心下,以“具有首都水平、适应首都发展、服务首都人民”的药品监管理念,探索开展药械监测工作,全力打造以主动关注重点品种为抓手、以主动发现预警信号为导向、以主动挖掘监测信息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主动监测工作模式,推进监测工作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以重点监测研究为抓手,全面提高主动监测能力,为政府决策服务

通过深入开展重点监测工作,北京中心从管理层面探索出了以政府机构主导,以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其他机构为辅助力量的重点监测模式。了解和掌握了重点监测的组织形式、实施方法、结果研判、人员和经费投入、时间投入、信息沟通机制等诸多细节问题,搭建了重点监测工作的体系框架,梳理了体系有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储备了人才队伍,全面提高了药械不良反应主动监测能力,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开展重点监测夯实了基础。北京在药品、医疗器械方面开展的重点监测工作多次在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在药品重点监测方面,在全国率先系统性开展重点监测工作,先后开展葛根素注射剂、加替沙星注射剂、灯盏细辛注射剂、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一系列重点监测,建立了较为完善、系统的重点监测操作模式。2012年实施“以胺碘酮为例,探讨重点监测模式及严重不良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研究”,在此基础上,在北京市药物警戒站范围内开展了碘海醇、莫西沙星、利奈唑胺等3种药品的重点监测工作,以及在全市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范围内开展了头孢曲松、辛伐他汀和莫西沙星、舒血宁等药品的重点监测工作。

在医疗器械重点监测方面,中心圆满完成了市科委立项课题——《骨科植入物重点监测模式研究》。

在该研究中,以接骨板和人工髋关节为例,采用文献调研、哨点监测、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现况监测、失效产品检测、数据回顾分析评价等方法进行研究,全面总结了国内外骨科植入物重点监测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对接骨板和人工髋关节的安全性、生产使用环节等风险因素有了较为科学、全面的认识;建立了接骨板、人工髋关节重点监测技术指南;建立了骨科植入物重点监测模式,明确了重点监测方法及流程。

该课题是在医疗器械重点监测工作中首次集合监管部门、技术监测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医疗机构共同开展的研究。课题成果将为医疗器械重点监测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另外,北京中心还对第二类医疗器械控温毯和输液泵实施再评价工作,通过再评价推动企业对产品的改进,提升产品标准,提高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并通过对具体品种实施再评价制定了《北京市医疗器械再评价工作程序》,将工作经验进行固化,明确相关各单位、部门职责分工,规范工作流程,将在今后加强北京市第一、二类医疗器械上市后再评价工作管理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以主动发现预警信号为导向,提升首都应急处置能力

在构建应急重点模式方面,建立《北京市药物警戒信息平台》、《北京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使用监管信息系统》,建立信息预警模块,提高药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预警能力,实现预警信号“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在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的紧急情况下,迅速启动应急体系,在有限时间内,利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针对怀疑药械,收集准确、全面、客观的病例资料,分析结果,评价其安全性,为采取迅速有效的行政措施提供有力依据。

在建立临床应急响应机构方面,北京已经建立21家药物警戒站,汇集本市优秀医疗资源的基础上,将专科特色、远郊区县、基层医疗机构纳入警戒站,在规模、地域分布、监测能力上初步具备了应急体系内在要求。2012年,药物警戒站采用应急模式,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使用人群范围内,对规定的药品深入开展靶向药品不良反应重点监测,具体实施应急重点监测工作。在经过2009年-2011年的深入推进和2011-2013年的回头看,北京已经将本市全部56家三级医院纳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哨点监测体系,开展各项重点品种的监测工作。

通过应急重点监测,提高警戒站和哨点医院主动发现信号能力,加强医院内部严重不良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储备人才队伍,为全面提高整体应急处置能力提供良好的实践基础。通过重点监测工作的实施,加强了各医院之间以及医院与药监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众多医疗机构参与的严重不良事件应急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三、以主动挖掘监测信息为依托,确保公众安全用药用械

1、开发信息分析平台:为了让数据更有说服力,北京对国家和北京地区全部519个品种建立计算机自动预警和监控,建立了“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数据库”,完成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北京企业12万条数据的标准化,以数据说清问题,提升信息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为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为“吃北京药放心”的目标做出努力。

2、对158种基本药物化学开展风险研究:承接国家局安监司立项课题,对158种基本药物化学药品国外原研厂和国内生产企业说明书对比分析,建立了包括国内外说明书、文献、监测数据的信息化平台,先后完成24个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的全面风险评估和风险等级分类,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提供参考和依据。

3、实现重点监测成果转化:通过开展重点监测研究,对特定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品种的安全性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加强临床安全用药用械培训和宣传,规范临床用药用械行为,直接服务于确保公众用药用械安全,最终惠及广大患者。2012年发布硝苯地平等21个药物品种安全用药提示,发布软组织扩张器等6个医疗器械品种用械风险警示; 2010年起,每季度发布《北京市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通报》;及时捕捉最新的国内外药械安全资讯,2012年在北京局网站“药品安全”栏目发布信息223条、发布“信息之窗”18期,编印发放信息刊物十余种、6500余册。

北京中心在药械研究评价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离不开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今后,我们也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不断探索,为药械监测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篇3

1月7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2015年展会运营总结会”在上海西郊假日酒店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增进合作,携手前进”。上海市商务委顾军副主任、青浦区张新文副区长、市会展行业协会会长陈先进、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志平出席,公司常务副总裁王彦华主持会议。上海市会展办、市消防局、区经委、公安等领导,以及在国家会展中心落户或签约的各展会主办方、媒体代表等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王志平首先致辞答谢,总结回顾2015年运营工作的同时,还介绍了未来实施“高大上”展览战略、营造良好办展环境、打造一流会展商务平台和服务上海会展业发展四个方面的工作目标。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顾军代表市会展办和市级运营保障指挥中心办公室讲话,充分肯定了国家会展中心在招商招展、宣传推介、重点展会保障、综合协调等方面所做的工作;青浦区副区长张新文代表区政府对会展政策支持、配套服务等方面作了介绍;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会长陈先进就会展业发展趋势和大家进行了交流;青浦区有关职能部门还热情介绍了人文、景观及投资环境等内容,并安排了体验活动。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广州展览总公司、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上海东浩兰生国际服务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工博会项目分公司的代表,分别结合上海车展、医药展、建材家博会、服装面料展、工博会,交流办展感想,并对2016年的展会运营提出了建议和希望。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自试运营以来,在市区政府、行业协会和各大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已成功举办了包括“小试”“中试”“大试”在内的四十余场展会,2015年展会运营严格落实了市委书记韩正“安全、有序、高效”的要求,发挥了拉动消费的巨大作用,促进了会商旅文的联动融合,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圆满成功。

目前,国家会展中心正在制定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年,中心将按照“规范、标准、创新、开拓”的总体工作思路,围绕搭建一体化的运营体系和打造国家会展中心服务品牌的目标,更好地服务各类展会,建设国际一流会展平台。

国家信息中心报告 篇4

国家信息中心报告:二季度中国GDP将增长8%左右。国家信息中心日前在《中国证券报》发布报告指出, 较宽松的政策、换届效应、库存以及国际经济环境有所改善等因素, 将支持2013年二季度我国经济稳步小幅回升, 预计二季度我国GDP将增长8%左右, CPI上涨2.3%左右。报告认为, 在投资方面, "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宽松政策等因素支持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温和回暖有助于遏制制造业投资减速局面, 预计二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21%左右, 房地产投资增长18.2%左右。消费方面, 预计二季度我国消费将平稳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2%左右。进出口方面, 预计我国出口快速增长势头难以持续, 同时国内需求较弱使得进口增速难以加快。

(来源:江苏省经信委)

国家职业鉴定中心 篇5

会议期间,厅领导还对全省2011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评估工作金牌单位进行了表彰并颁发了奖牌,部分先进单位进行了经验介绍。各级鉴定中心主任在1月5日的工作座谈会上就全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院校学生职业技能过程化鉴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会议收效明显。(省鉴定中心)

傅玮副厅长在讲话中对全省鉴定工作去年一年的显著成效予了以充分肯定,他指出2011年全省鉴定工作呈现出“三新”特点:一是鉴定人员队伍建设新气象,鉴定管理人员、考评人员、专家队伍建设工作得到了有力发展。二是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建设新进展,全省鉴定总量达到92万,比上一年增长28%,其中,新增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达11万人,同比增长72%。三是鉴定机构建设新突破,各地加强内部管理,改进服务流程,切实提高了服务效能。同时,傅厅也对我省鉴定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指导意见:一方面要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做好鉴定工作新课题,要应对市场新的人力资源需求加大新的职业开发力度,扶优汰劣,“腾笼换鸟”,调整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以适应转型需要。另一方面要适应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快速发展,接受鉴定工作新使命。为全面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做好鉴定服务工作,建立职业培训结业与技能鉴定同步实施制度。第三方面要以当前鉴定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契机,规划鉴定事业可持续发展方向,迎接新挑战。傅厅指出2012年是我省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攻艰之年,我们必须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以“扶优助强、建章立制、固本强基”为重点方向,实现职业技能鉴定事业大发展。

“内外双驱”打造国家中心城市 篇6

《支点》记者 方迎定 林楠

国家中心城市所在的区域,肯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分工中占有重要位置,是综合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动力较强的区域,也被称之为“国家战略区域”。

由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形成的区域跨国经济体系,是城市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条件。总部经济以及国际采购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发展程度,已成为决定中心城市能级大小的重要指标。

《支点》:应如何判断世界500强企业对一座城市的选择?

杨建文:首先,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某个区域是有战略意义的选择。它们选择某个城市,本身就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这个城市在全局中的位置以及企业的期待与预期,同时也意味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机遇。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个城市成长的标志。

第二,世界500强中每一个企业本身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而是产业中间的一个领军者,其进入意味着这个产业往前或往后的关联效应将随之发生,而且这个发生不需要你再花很多的力气去招商引资,它们进来以后就全部自然而然地带动起来。

第三,世界 500强企业进入某个城市有很多原因,如市场要素的价格、政策的特殊性,还有通过占有现有市场来获得潜在市场等等。

《支点》:如何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并打造国家中心城市?

李光:国家中心城市应成为全球资源集散的重要节点,在一定程度上担当起整合全球生产和市场的重要角色,并与其他中小城市一起形成全球化的分工区域。国家中心城市与区域其他城市在价值链主导下的分工关系,决定了城市节点功能高度和影响力大小。

按照武汉现有的科技与人才优势,以及天然的区位优势,应该有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进入武汉。遗憾的是,武汉的软硬环境仍在“补课”。所以,需要创造一个包容性环境,简政放权,积极探索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让企业做市场的事情,政府起引导作用。同时,还需要将科技人才优势、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等综合优势充分发掘,这要靠政府做联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得到1+1>2的效应。所谓国家中心城市就是六个字:引领、辐射、集聚,也就是通过吸引世界500强企业,集聚更多的人才和技术。

《支点》: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过程中,需要避免哪些问题?

田毕飞:在看到世界500强企业为当地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们对当地带来的负面效应。需要警惕的是,世界500强的工业类企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发展工业就需要大量能源,而中国80%的电都是通过烧煤产生的。

再比如说,这些跨国公司进入到武汉或者中国,就会把优秀的人才都吸引走,如果把所有的人才都吸引走,那么内资企业或者本地企业不就成了被压制的对象?当然现在市场已经开放,并不能阻止这些企业花巨资吸引优秀人才,但也给我们敲了警钟,即不能一味依赖这些世界500强企业或者跨国公司,指望他们把中国的经济质量拉上去。

从根本上讲,我们更需要发展自己的民族企业。这就需要政府在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时,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企业的区域总部或者研发上。因为如果他们把研发部门设在这里,即便它们把优秀人才吸引过去,但人才毕竟可以流动,如果这些人才一旦选择自己创业或者为国内企业服务,那就可以把先进的理念或技术带出来。(支点杂志2014年3月刊)

国家中心 篇7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于2012年, 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食品安全专门技术支撑机构,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交流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修订等工作。中心与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设立第一批食品风险评估中心分中心。这两家合作机构将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交流和标准制修订等任务, 为保障国家和军队食品安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军事医学科学院暨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是全军最高军事医学科研机构, 也是全军食品卫生安全检测监督的龙头力量。

国家耗材质检中心在珠海建成 篇8

该质检中心是国内唯一的关于印刷和办公耗材产品的国家级检测中心,也是珠海首个国家级质检中心。

国家耗材质检中心建设分2期进行,第一期实验室设在珠海市质监局大楼内,里面配备一批价值近1,500万元人民币的检测设备,设备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第二期南屏检测基地将建在南屏科技园内,总面积约16,000平方米,预计投资5,000万元。

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在北京成立 篇9

该中心由国家能源局依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设立,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表示, 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需求, 借此协助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进行可再生能源政策研究及组织实施, 为统筹协调行业管理提供业务支撑。

据了解, 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定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 组织实施国家示范项目, 协调制定行业标准规划, 开展行业数据统计检测评估, 承担国际合作项目管理任务。

同时将在借鉴国际发展经验和管理措施基础上, 充分发挥全国可再生能源有关单位的优势和作用, 建立符合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行业管理要求的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 综合利用政策和市场手段, 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集中力量解决我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为了切实解决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除了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 还必须转变思路, 加快建立适应可再生能源特点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措施”, 刘琦说。他指出, 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要紧密围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工作, 引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 加强可再生能源战略和政策研究, 积极研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配额制实施、发电并网消纳、分布式能源发展等关键领域提出可行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 该中心将极具国际特色, 是“中国—丹麦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目从2009年开始启动, 在充分借鉴丹麦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构能力建设经验基础上, 对组建国家中心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论证。

关于建立国家人事档案中心的探索 篇10

国家人事档案中心是在以《档案法》为依据的基础上, 根据“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 在一定区域 (省或县) 内设立各级国家人事档案中心, 集中管理该地区的人事档案;各单位、组织、团体等的人事档案由该地区的国家人事档案中心统一管理, 人事档案在各级国家人事档案中心之间流动、传递, 在全国形成统一的国家人事档案网;各用人单位按期把要归档的人事档案材料按国家规定递交给各级国家人事档案中心, 由人事档案中心按一定标准统一归档, 并由各级国家人事档案中心为各用人单位提供人事信息和人事凭证材料。

一、国家人事档案中心建立的意义

1. 有利于人才的优化配置, 产生社会效益。

国家人事档案中心面向社会收集人事档案, 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广泛, 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人员流动的需要, 可减少人员流动的障碍, 便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2.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确保档案安全。

国家人事档案中心实现了人事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 克服了分散多头管理现象, 符合精简节约与效能原则。由于规模效应, 减少了管档单位和各机关管理人事档案的费用, 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同时, 可以避免同一辖区内人员流动造成的转递工作, 有利于保护人事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3. 有利于实现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现代化管理。

成立人事档案中心, 国家可以制定统一的政策、实施统一的标准, 以规范化管理人事档案, 提高人事档案的质量;可以对人事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的加工处理, 根据社会需要提供人才信息, 对人事档案信息进行整合与利用, 成立人才信息库, 对人事档案进行现代化管理, 对企业利用人事档案信息选择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家人事档案中心建立的可行性

1. 国外的实践经验。

西方国家实行相对集中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 (1) 美国国家档案文件局在圣路易斯建立了全国军事人员文件中心和全国文职人员文件中心, 凡在军队服役的军人, 不论是士兵或军官, 在死亡、辞职或调动工作120天后, 其档案都要向军事人员文件中心移交;而在联邦政府工作的雇员, 无论其有无职位, 在辞职、死亡或调动工作120天后, 其个人档案则向文职人员文件中心移交。人事档案卷中一般包括工资、福利记录 (社会和医疗保险交付情况) , 受雇日期, 病假、休假和奖惩记录等内容。 (2) 加拿大的公共档案馆分设8个文件中心, 其中一个就是全国性的人事文件中心, 负责保管离职一年的政府工作人员的人事文件以及与人事有关的文件材料, 如工资单、病例、移民签证等。这些文件中心至今运行良好,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详尽的人力资源信息, 并使人事档案中心成为控制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

2. 我国较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

我国的档案事业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原则, 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已形成规模, 全国各级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 大都设立人事档案管理机构, 中央组织部和国家人事部是全国人事档案管理的指挥中心, 地方各级各系统组织、人事部门是管理人事档案的主要机构, 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档案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业务工作有一定进展, 部分工作内容已达到规范化要求。我国建立了许多专业档案馆, 人事档案作为一种专门档案, 完全可以建立一个专业保管机构, 保存相关档案材料, 为社会提供服务。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才流动频繁, 为了减轻负担, 许多单位、个人都将人事档案寄存在人才交流中心。这些措施为建立全国人事档案中心积累了经验, 全国的人事档案管理事业已初步形成一个系统。笔者认为, 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新建各级人事档案中心, 使之成为国家人事档案中心的分支机构, 并由国家人事档案中心统一领导工作, 指导具体业务活动的开展。

三、国家人事档案中心的运作模式

国家人事档案中心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管理性事业单位, 鉴于人事档案性质的特殊, 其运作不宜整体商业化, 应由政府负责指导工作。笔者认为, 国家人事档案中心应设立在国家档案馆内, 按照行政区划 (省、市) 建立各级分中心, 并在人事档案中心内部按照人事档案的种类分类保管。国家人事档案中心内部可将人事档案分为公务员档案、军队档案、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农民工档案、社会人员档案等系统保管, 力求使管理范围覆盖所有人群。具体来说:

1. 公务员档案。

鉴于公务员与组织关系的相对稳定性, 各省、市、区、县、乡级别的在职公务员档案实体保存在相应的组织人事部门, 但其电子版人事档案需要统一汇总到市、直辖市、省一级的人事档案中心, 以便各省市分析本地人力资源状况;各地各级别在职公务员电子版人事档案汇总到国家人事档案中心数据库集中管理。

2. 军队档案。

军队档案按照各大军区的已有划分保管, 在职军人的人事档案实体保存在其直属部队, 电子版档案汇总到国家人事档案中心军队档案系统, 鉴于在职军人身份的特殊性, 需将其人事档案提高密级。

3. 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

企事业单位目前是人员流动最频繁的组织, 可以按照属地原则, 由企业所在地的市级人事档案中心负责收集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实体和电子版档案, 当人员在同一人事档案中心管辖下的地区流动, 可以避免档案转递工作, 当人员离职到另一区域人事档案中心管辖下的单位, 再将其人事档案转递到相应的人事档案中心保管。人员在职期间的人事档案更新工作, 可由单位向中心发送更新的内容, 由中心负责更新电子版档案和纸质档案。

4. 农民工档案。

农民工档案实体及电子版档案都由管理其户籍所在地的市级人事档案中心收集并保管, 实时更新, 保证能够随时找到本人所在地, 处理有关农民工问题时根据其身份证资料便可查询该人详细的资料。

5. 社会人员档案。

包括离退休人员档案、其他社会从业者档案, 例如, 个体工商户、居民档案。社会人员档案的保管按照属地原则, 由市级人事档案中心管理, 并将电子版汇集到省级和国家人事档案中心。但上述几类人事档案的保管方法过于粗略, 有待进一步探讨。

上一篇:围岩-衬砌下一篇:病案的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