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提升

2024-05-03

职业技能提升(精选十篇)

职业技能提升 篇1

关键词:项目教学,职业技能,铁含量

在高等职业教育化工类专业的教学中, 化工检验职业技能培训是以化验员岗位为导向, 围绕检验技能进行人才培养, 使学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化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1]。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 采用与实际生产相对接的任务为引领, 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 以小组合作为形式, 在讨论合作中完成任务。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 将检验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用此进行新知识的引入, 激发学生探求真知的欲望。学生在探索实施项目过程中, 不仅理论知识有所提升, 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了分析的一般过程, 提高了合作意识。

近几年, 我们在分析工中级与高级的技能培训中采用项目教学法,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生不仅技能熟练, 而且思维全面开阔。

一、在化工检验技能培训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步骤

在以往的化工检验技能培训中, 通常是教师给出固定的实验方案, 并提前准备好仪器和试剂;其次讲解实验原理、操作过程、计算方法;然后再亲自示范实验操作, 在此过程中提出关键点和注意事项;最后, 让学生反复加强练习, 直到能熟练完成。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永远是按老师的思路去走, 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其创新思维也不能得到锻炼。而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理念,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特征, 项目教学法一般可按照下面五个步骤进行[2,3]:

(一) 信息储备

教师提前给出任务, 让学生围绕任务搜集相关的信息。不仅是信息本身, 还包括与此相关联的其他信息。

(二) 设计方案

根据目标任务, 结合一切信息, 先组内讨论, 再提出方案与老师同学共同讨论, 确定方案以及实施的具体步骤。

(三) 实施方案

组内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方案, 在此过程记录遇到的问题, 组内讨论, 询问老师, 或课后查询。

(四) 评价总结

根据每个学生在该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及测定结果等进行评价, 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教师对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和学生共同分析产生项目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提出改进的思路。

(五) 强化训练

当项目计划的具体工作讨论结束后, 学员应对完整的实验过程进行重复训练, 从而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化工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实例教学项目:铁试样 (离子) 浓度的测定

(一) 搜集信息

首先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企业调查和网上查找资料, 搜集铁离子含量可能的测定方法与检测的应用等。

(二) 设计方案

学生对查阅的多种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通过讨论本校实验室的实际情况, 确定最佳详细方案, 在此过程充分考虑一些专业知识, 比如缓冲溶液相关的PH应选用什么试剂实现, 不同浓度形式的含义与配制方法。

(三) 实施方案

根据讨论确定的实验步骤与整体内容, 将任务和组员分工, 包括试剂配制、实验完成、仪器操作、标准曲线的建立、报告单填写等。

(四) 评估总结

包括学生对项目全过程的总结, 自己的收获, 自己的困惑与不足, 同学间的相互点评与评价, 老师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的点评, 尤其是完成项目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 最后由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合理的评分。

(五) 加强训练

学生对优选出来的实验方法进行反复练习, 找出过程的关键点, 提高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度, 并进一步提高测定准确度和精密度。

三、在化工技能培训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心得

(一) 任务选择是关键

任务的选取要有代表性, 不仅能与教材的知识体系相一致, 而且要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书本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 提高其能力。例如, 在化工检验技能培训中可以联系生活, 让学生测定自来水、井水、矿泉水的钙含量及一些含钙药品或食品中钙含量测定, 从而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二) 教师总结是重要环节

教师点评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指出错误的原因并给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让学生也学会总结, 在总结中提高, 并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教师还应该将知识进行提升, 拓宽此检测操作的应用范围, 开阔学生的眼界, 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总结中得到提高并建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三) 项目教学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项目教学法”从实际的工作出发, 采用相关的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从实践中去学习理论, 并能认识到理论对实际的应用价值, 用于化工检验技能的培训上, 举一反三, 使知识以体系的形式发散状传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江涌, 安博, 陈楠.职业资格证书取得与课程融合研究[J].职业教育, 2008 (114) .

[2]庞芳.中职化工技能训练教学方法的探索[J].成才之路, 2010 (27) .

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方案 篇2

一、技能考核目的:

加强医务人员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业务水平,提高医务人员急救技能操作,减少医疗纠纷,进一步落实优质服务。

二、考核要求:

各科室医生按照时间安排参加培训、学习、考核,要求全院医师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急救技术操作,在培训结束后考核必须人人过关。

三、考核内容:

心肺复苏、气管插管

四、培训时间安排:

培训时间8月9日――8月31日计22天

(一)准备筹备阶段8月9日―17日:

1、8月9日―10日成立蒙城二院“三基三严”考试领导小组,制定考核方案。

2、8月11日开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检验科、生化室、ct、放射科)主任会宣布“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技能培训考核方案方案。

3、8月12日―13日举办全体医师心肺复苏技能操作讲座。

4、8月16日―17日心肺复苏实践技能操作培训。

(二)技能操作练习阶段:

8月18日―20日:由王赢波医师协同内科系统抽调的医师负责培训本科室医生,练习技能操作;(内一科、内二科、干部科、急诊科、儿科、肝病科、icu)

8月23日―25日:由邓慕夏医师协同外科系统抽调的医师负责培训本科室医生,练习技能操作;(手术室、外科、骨泌科、妇产科、门诊部(含皮肤科)院前急救)

8月26日:由马飞医师负责培训各科室未能及时参加培训医生自行安排练习。

(三)考核阶段:

8月30日―31日:下午考试。

五、考核奖惩措施

1、要求人人过关

2、考核成绩前三名(名次含并列)各奖人民币六百元。

3、考核成绩不及格的各处罚人民币壹百元。

4、考核成绩在后三名(名次含并列)各处罚人民币六百元。

六、监考:

物流企业员工职业技能提升初探 篇3

关键词:物流公司;员工;素质培养

前言

目前由于物流现代化不断提高,物流人才也不断增加,对于物流人员的 一些要求也不断完善,这里的物流人员不是通常说的会管理车辆或者负责仓库方面管理等等这些简单的操作模式以及简单的管理知识储备,这应该是具备全面的能力,对于物流的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视包括物流的管理协调综合运作等等多方面的能力都要协同。通过对所在业务的全方位监控实现物流的全面优化、全面处理,随着企业的发展变成全能型物流人才。可以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流人才的缺乏已经变成影响我国物流行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问题,可以说加快物流行业人才建设,全面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能力已经刻不容缓。物流人才的培养已经上升到一个较高的高度,也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战略任务。

一、物流人员能力现状分析

我国物流人员目前综合能力不足,更多的是一些单方面的能力,在操作人员的各种工种之中,有很多少能够符合物流招聘市场的实际需求,很多企业都抱怨招聘到的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够,无法胜任物流企业的各项工作。可以说物流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综合能力不高,普遍能力偏弱。

二、物流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组织协调

物流人员需要具备一些很关键的能力,首先是组织协调能力,物流环节在于一个相互的组织与协调,物流系统的关键支撑在于系统化的整合与协调,把整体的资源系统运用,包括系统下资源的整合与管理,物流连上的各个人员,物流。这些资源包括客户的方面资源、物质方面资源、信息方面资源以及管理方面资源,这里物流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一些综合能力,有组织协调能力对于客户资源方面需要贯彻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的思维,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设备、技术、资源、人力物力等等各方面充分协调,重新协调上下游的资源,与客户沟通包括各个环节,委托方、承运人,接受者等等,通过很多信息进行进行及时整合反馈,需要及时的沟通处理信息等等。

(二)团队合作

现代的物流从业人员需要有一种强烈的合作精神以及配合精神,在物流人员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同时也是需要与公司的其他人员做好配合协调,在工作的过程中为周围的其他人进行配合,多想一下其他人工作过程中的困难以及麻烦,这样使得物流经营的各个环节能够协调一致,没有当前这种协调精神就不可能使得物流运输各个环节的关键点有效地整合,没法使得物流操作系统化,整体化不能达到上下游的完整融合。现代竞争十分激烈,物流产业也越来越复杂化高端化,可以说市场对于物流的要求是不断提高.可以说目前的物流工作是环节增多、程序复杂、缺乏一定的标准,在事故发生时候如果是物流企业可用资源有限,如何即通过自己的合理操作实现物流的正常运转又如何在突如其来的工作之中充分调配资源,折旧需要团队的力量。通过这些条件使得物流从业人员的操作应急合作意识增加,总体配合能力增强。

(三)信息技术

现代物流之中,信息化物流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信息技术以及受到了物流企业的广泛重视,可以说信息化铸就了现代物流。信息化在现代物流中应用广泛包括扫码、订单处理、仓库处理、信息处理、物流跟踪等等程序、一个合格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要能够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有所掌握,熟悉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功能以及最新发展动向有一个很好的把握,通过物流信息技术这一个现代化的措施提高自己企业的物流操作能力,并且对应的对于企业之中物流企业的情况提出建设性的信息化建议。

三、提升物流人员能力的对策

(一)全方位培养

提升物流人员素质的对策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全方位的进行培养,打造物流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通过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来满足现代物流企业的需求,我们要重视对于物流企业人员的现代化培养,可以说物流企业的现代化培养已经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分析,更多的是国家层面的分析战略,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物流从业人员进行培养。

(二)校企联合

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讲究学校与物流企业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校阶段就进行对企业实际的培养,学校与企业联合,每年通过一些校企联合的方式促使学生的物流能力适合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物流公司有自身的不同于其他公司的特色及特点,订单式培养解决了人员市场上很难找到适合公司的特需的人员的问题,确保物流公司能够招到真实所需的人员,做到“适人适事”,也避免了学校的培养与物流公司的实际需要相脱节,造成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

(三)加强物流职业培训

对于物流企业的招聘环节也应该严格把关,以招到更多合适的物流人才,有一些企业在进行物流人才招聘的时候仍然采用过去老的招聘方式没法吸引到更多的物流人才,物流企业应该广泛的利用现代化的招聘手段,包括专业招聘网站,行业协会等等一系列的地方促进物流人才的招聘。

选聘到适合位置需要的职工是降低职工流动率的基本保证。在选聘时通过认真分析位置要求选聘与公司和职位相匹配的职工,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流动率。

(四)完善物流从业人员职业生涯规划

物流人员要获得更好地发展合适的职业规划必不可少,通过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物流人员可以选择是继续从自己的岗位上进行深入研究钻研还是通过转化向物流管理岗位转变,不同的角色可以促进物流人员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要提高物流人员素质除了不断输入新的素质较高人员外,还必须重视在职人员的职业训练和教育,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技能。职业训练可采取在岗训练和离岗训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习和锻炼。此外,从训练方式上,物流公司可采取长期培养与短期训练、学校培养与在职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从训练内容上,物流公司还应当强调训练的针对性,根据不同位置、不同人员安排不同的训练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应健全物流行业的职业技术训练制度。

(五)加强物流人员人力资源管理

物流公司应当定期进行薪酬体系调整。通过对位置进行评价,确定公司内部位置的排序,保证内部公平。通过对薪酬进行市场调查,根据采取的薪酬策略,确定公司基准位置的薪酬水平,保证外部公平。最后,在保证内不公平和外部公平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公司的薪酬管理体系。

当代物流公司应当树立正确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即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管理理念,并把这种观念渗透到各个层面中去。在公司内部营造相互尊重和合作的信任文化,注重职工情感和人际关系的需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公司应当让职工感受到公司重视他们的价值,感受到公司会给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作者单位: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永刚.物流人才紧缺与物流人员相对过剩成因与对策分析[J].中外物流,2006,(1):P37-39.

[2]靳伟.企业物流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5):P42-43.

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提升实践 篇4

(一) 专业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1. 引领职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利用近几年江苏省电力公司“技能优先”政策导向、向一线倾斜的分配调整等一系列措施, 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由原来认为只有上管理岗位才是成才的狭义成才观, 逐渐向管理与技能并重的多元化的成才观转变, 使得提高技能水平不再仅仅是企业的需要, 更与职工自身利益紧密相关, 成为职工个人发展的迫切需求。

2. 建设复合型的技能人才梯队。

不断强化职工技能培训, 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挂钩的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培养“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造就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湛、一专多能、作风硬朗、作业标准的生产技能人才梯队, 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公司发展协调同步, 实现人才资源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提升的转变。

3. 培养锻造一批技术技能带头人。

经过多年人才战略的实施, 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不断营造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苏州公司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增加, 逐渐培养起一批各级各类专家能手。他们是企业的财富, 应该发挥他们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师带徒”活动, 确立“项目负责人”, 建设“内训师”队伍、设立“创新工作室”等形式, 树立职工之间相互学习的互动培训理念, 充分内挖潜力, 进行创新实践、交叉培训, 在帮助职工实现岗位技能提高的同时, 促进专家能手实现自身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 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诸多环节, 是一项全面系统工程, 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 包括农电人员。主要目标是提高公司的人才比例和人才质量, 提升职工的整体技术技能水平。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流程和做法

(一) 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计划。

完善以人力资源部牵头、各专业部门业务指导、相关单位具体实施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组织体系。实施分专业、分层次、全方位的专业管理培训, 强化培训计划管理、培训项目实施、培训效果评估, 以单元制培训、技能竞赛为基础, 深化“师带徒”活动, 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员的专业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统筹规划年度培训任务。

首先, 科学制定培训计划。以有利于实施、有助于效果为原则, 分三个层面确定年度培训计划:一是根据省公司年度培训计划分解任务;二是各专业部门结合专业工作要求, 制定年度专业培训计划;三是各直属单位结合年度生产任务要求, 制定本单位职工年度培训计划。在充分沟通和反馈的基础上, 使职工培训一方面更具针对性, 另一方面能围绕公司生产整体规划, 为公司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 严格控制执行过程。将培训计划按培训项目、涉及部门、实施时间、实施地点、受训对象、受训人数、学时要求、师资来源及所需费用等内容进行细化, 公司定期对培训计划实施情况检查督促并进行效果评估, 实行月度培训情况通报制度, 加强对培训计划完成率和职工参训率的考核。最后, 强化评估培训效果。在对培训对象就培训所涉及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相关能力水平进行评估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组织集中培训, 培训班结束由学员和组织者分别对照培训要求以及实施过程进行效果评估。专业部门在分析反馈意见、总结培训效果的基础上, 设计和修改次年培训项目。

2. 以单元制培训和鉴定实现职工队伍技能等级的逐年提高。

单元制培训是江苏省电力公司开发的针对生产一线各专业工种的职业能力培训, 是基于岗位能力模型和标准课程体系开发的多层次、全方位培训组合, 是专业技术技能人员的常规培训方式, 也是提高职工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公司各单位根据下达的单元制培训任务, 结合工作安排和职工现有技能等级情况, 为职工合理设置成长阶梯, 指导职工合理选择培训项目, 推动职工技能等级的逐级提升和知识结构的持续更新。同时借助生产技能培训中心等相关培训机构的实训设备, 每年组织职工分批进行岗位技能轮训。

3. 以常态练兵和技能竞赛形成学知识比技能的氛围。

高度重视技能竞赛对技能人才成长的促进作用,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公司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协调的竞赛领导机构, 负责竞赛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结合省公司年度竞赛实施意见, 确定苏州公司年度竞赛项目和练兵重点, 确保主要工种每两年一赛、辅助工种每四年一赛。二是建立常态练兵机制。各单位根据竞赛项目, 广泛开展练兵活动, 组织好竞赛调考和选手选拔, 每个单位均建立常态练兵领导小组, 每年至少开展一项本单位层面全员参与的专业竞赛或知识调考, 促进全员培训、全员学习。三是建立竞赛奖惩激励机制。对组织有效、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奖励力度, 对组织不力、无故不参加上级公司组织的竞赛的单位实行通报。

4. 以“师带徒”的岗位练兵方式发挥专家能手的传帮带作用。

“师带徒”是基于工作现场的一对一培训,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开展“师带徒”活动, 充分发挥专家能手的传、帮、带作用, 进一步提高生产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是规范“师带徒”活动的实施过程。完善“师带徒”过程管理, 人力资源部负责带徒活动的归口管理, 并对整个“师带徒”过程进行总体跟踪;生技、营销、调度等职能部门负责相应专业“师带徒”过程中的业务指导;各单位负责“师带徒”活动的日常管理, 负责带徒计划、培训方案的审定, 以及“师带徒”过程的督促、检查。二是强化“师带徒”活动的目标管理。带徒年限一般为2~3年, 师徒双方签订带徒合同, 明确徒弟应达到的技能提升目标。带徒活动双方每年确定指导任务和学习计划, 年终回顾完成情况, 所在单位结合技能水平动态考核对双方进行带徒效果的评定。通过目标管理实现对带徒效果的量化评价, 促使师傅认真传授, 徒弟认真学习, 双方共同进步。三是完善“师带徒”考核与奖励机制。建立一级考核一级, 层层负责的考核机制:人力资源部对各单位的“师带徒”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各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师带徒”实施过程进行监督, 对带徒活动双方进行考核;带徒期间, 师傅对徒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形成对徒弟年度培训情况的评定意见;而师傅的带徒成效则与徒弟职业技能等级晋升情况紧密挂钩。考核结果纳入技能人员年度技能水平动态考核, 与带徒津贴的发放相挂钩。

5. 以培训师队伍实现技能人员的交叉互动培训。

树立职工之间相互学习的互动培训理念, 充分内挖潜力, 建立一支苏州公司内部培训师队伍, 进行交叉互动培训, 在帮助职工实现岗位技能提高的同时, 促进专家能手实现自身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以省公司兼职培训师为基础, 挑选公司优秀的高级技师、技师、专家能手组成公司的内部培训师队伍。培训师由所在单位负责日常培养和管理, 人力资源部协同相关职能部门每年对培训师进行培训和考评。培训师需根据公司总体培训计划安排, 完成既定的培训任务, 并接受公司统筹协调, 完成临时培训任务。实施培训师奖励制度, 被选拔为公司培训师的人员, 经年度考评合格可获得奖励。同时公司适时为其提供外出培训学习机会, 以进一步提高培训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 实施新进大学生培训和跟踪管理计划。

着力提高新进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从人才入口关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在新进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坚持贯穿始终、跟踪管理的原则。实行见习期管理制度, 由公司总工程师全面领导见习期的教育工作, 并主持对新进大学生见习期满的转正考核;人力资源部归口管理新进大学生见习培训过程、跟踪督促和转正定级考核;各单位负责新进大学生在本单位阶段性见习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考核管理;相关职能部门配合人力资源部和各单位做好新进大学生的见习教育培训。

1. 实施见习指导人跟踪管理。

由人力资源部明确专人作为新进大学生的见习总指导人, 负责整个见习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对大学生见习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新进大学生所在单位也指定部门见习指导人, 负责跟踪管理大学生在本单位见习期间的学习和工作, 并就见习培训情况进行监督考核。总指导人和部门指导人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充分沟通协调, 保证见习培训顺利进行。

2. 严格规范见习期管理。

见习期包括岗前教育、生产过程见习和专业岗位见习三个阶段, 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见习, 所在单位对每一位新进大学生给出鉴定意见和考核结果。

3. 实施新进大学生转正定级考核制度。

成立由公司总工程师任组长, 相关职能部室负责人和各单位主任工程师为成员的新进大学生转正定级考评小组。见习期满, 对每一位新进大学生就见习期间应掌握的安全生产技能和基本专业技术知识进行答辩, 并根据岗前教育、生产过程见习、专业岗位见习和答辩成绩, 按照相应权重给出综合考核成绩, 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将再次进行相关培训。

4. 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导航和管理。

在条件成熟的单位试行大学生职业生涯导航与管理。所在单位的党政负责人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主要指导人, 定期与大学生沟通交流, 辅导设计和不断修正职业生涯的发展路径。人力资源部等职能部门负责研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并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三、专业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 组织保障。

1. 统一思想, 加强组织领导。

公司上下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职工培训的意义, 正确定位职工培训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 树立人才的忧患意识, 将培训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 同步考虑职工培训计划, 将培训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使用。

2. 明确责任, 建立务实高效的工作责任制。

公司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对做好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工作负有重要责任, 把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总体布局, 明确专人分管, 在制定工作规划的同时考虑人才保证, 在制定措施的同时考虑人才导向。各职能部门和工团组织, 服从人才工作大局, 按照统一部署, 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形成整体工作合力。

3. 典型引路, 营造学习型企业创建氛围。

加大力度开展学习型企业建设, 导入先进理念, 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公司上下形成不断学习持续改进的良好氛围。加强对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和岗位成才典型事迹的宣传, 注意从多方面关心、尊重、鼓励优秀人才, 加大对人才的奖励、使用力度, 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 引导职工自觉学习, 主动培训。

(二) 机制保障。

完善培训管理、结果考核、人才评价的互动机制。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使用、先培训后提拔的原则, 将培训、考核、激励、使用紧密挂钩。用科学的机制调动职工自觉学习和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使培训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职工成长的自身需要。

1. 推行职工培训积分管理制度。

培训积分是指职工学习和传授知识技能、取得创新成果、获得竞赛荣誉后, 按照相应标准累积的分值。严格按照省公司培训积分管理办法, 根据员工的岗位类别, 按照职级、职称、技能等级分别设定年度培训积分标准, 形成职工培训档案, 促使职工自觉参加岗位标准课程体系的学习与培训, 实现岗位核心能力的提升;引导职工参加本岗位标准课程体系外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学习和培训, 实现岗位能力拓展;支持职工参加公司其他岗位标准课程的学习与培训, 为职业生涯发展储备能力;倡导职工充分呈现能力优势, 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实践中获得突破, 在各项竞赛比武中赢得荣誉。

2. 开展生产技能人员技能水平动态考核。

以能力为导向、业绩为重点, 促进生产技能人员取证后的持续学习和提高。综合考评职工技能水平、培训业绩、岗位能力。每年进行一次, 由相关专业部室、技能专家组成考评小组, 公司总工程师任组长。所在单位对技能人员完成岗位能力测试的基础上, 形成初步考评意见, 经考评小组审查后, 最终对职工的技能水平进行综合认定。考评结果作为职工年度评优、绩效考核、选送培训与外出考察的重要依据。考评不合格者不得选送更高一级的职业技术资格培训、鉴定, 并且考核年度降一薪, 经考评合格后方可恢复。对于签订师徒合同的“带徒”人员需经考评合格后方可享受带徒津贴, 考评不合格则解除带徒资格。

3. 与薪酬激励配套, 体现“技能优先”的人才导向。

调整内部分配结构, 理顺各类人员分配关系, 体现技能人才优先, 设立A、B岗, 形成以“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 待遇与业绩相联系”的薪酬激励机制, 发挥薪酬差别激励的作用。

首先是提高一线班组长待遇。班组长既需要熟悉所管辖范围的设备系统和班组内主要工种的业务技术及工艺要求, 同时又需要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 团结调动好整个班组。因此班组长的任职条件较高, 相应的待遇也应该较高。按照省公司相关要求, 修订了苏州公司的班组长管理办法, 明确一线班组长的任职条件, 在普遍提高班组长待遇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班组建设与管理。其次, 提高一线生产班组成员岗位薪点工资标准。在按本人技能等级享受岗位薪点工资进线和特殊岗位津贴待遇的基础上, 根据各专业工种的技能要求、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等因素, 相应提高岗位薪点工资点值标准。对生产一线班组的岗位设置A、B岗, 技能水平高、工作业绩好的班组成员, 且经年度考评合格后方可上A岗, 并享受提高的薪点工资点值标准。B岗人员则不享受提高点值的待遇, 从而真正发挥班组生产骨干的作用, 体现薪酬的差别激励作用。

4. 完善人才选拔评价机制, 畅通人才成长渠道。

拓宽各类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制定和完善人才选拔办法和标准, 为各类人才明确发展通道, 做到人尽其才。重点抓好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优先选拔使用“双师型”技能人才。在核心班组设立专业工程师岗位, 在生产工区设立首席技师, 并在公司层面选拔技能专家, 从而形成专业工程师‘首席技师’技能专家的职业技能发展通道, 让生产一线职工看到良好的职业前景。

(三) 制度保障。

1. 政策先行, 完善各项配套规章制度。

逐步修改、完善、出台相关文件政策, 从培训管理、培训方式、培训项目等方面进一步夯实基础, 沉下心来做细做实, 逐步形成培训、使用、晋升的良性循环, 真正使培训成为企业发展的需要和职工自身的需求。进一步体现“技能优先”人才导向, 分配向生产一线倾斜, 建立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 鼓励和引导职工立足岗位, 学技能、钻业务, 鼓励职工成为“技师+工程师”型的双师人才, 成为“精一、会二、懂三”的复合型人才。

2. 量化考核, 实施全过程监督检查。

公司建立培训和人才评价工作例会制度和月度通报制度。每季度召开培训和人才评价工作例会, 围绕公司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目标, 布置工作任务, 总结交流工作经验与不足。每月对各单位 (部门) 的培训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通报和考核。定期与职工就培训需求进行沟通和交流, 及时修订和完善培训项目, 促进公司全员培训率和参训率的不断提高。

四、评估与改进方向

(一) 效果评价。

1. 人才总量初具规模。

职工队伍中, 按技术等级统计, 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有2, 352人, 其中高级职称128人、中级职称591人、初级职称1, 633人, 分别占职工总数的3.31%、15.27%、42.19%。按技能等级统计, 高级技师111、技师566人、高级工972人、中级工416人, 分别占职工总数的2.87%、14.62%、25.11%、10.75%。具有工程师和技师双师资格的有135人。

2. 成才观念不断转变。

通过公司上下几年的宣传和引导, 以及“技能优先”的政策导向、向一线倾斜的分配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 职工的成才观逐渐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认为只有上管理岗位才是成才的狭义成才观, 逐渐向管理与技能并重的多元化的成才观转变, 很多职工由想办法“出”班组到积极表示“进”班组, 原来把参加培训看成额外的负担, 现在则主动要求培训, 职工中渐渐形成了学专业、学技术的良好风气, 公司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3. 专家队伍初步形成。

通过技能竞赛、培训鉴定等多种途径, 逐渐培养起一批各级各类专家能手。公司现有国家电网公司技能类专家5名;省公司管理类二级专家3名、技术类二级专家1名、技术类三级专家7名;省公司技能类一级专家1名;技能类二级专家11名;并产生了全国技术能手2人, 江苏省技术能手13人, 江苏省电力行业技术能手25人。

(二) 存在不足。

一是现有的培训资源, 包括培训教材、培训内容, 特别是在新型设备、新型工器具上, 需更好地与生产实际相配套节。二是技能培训、锻炼与工作强度大、安全性要求高上的矛盾, 客观上造成主力骨干人员难以得到充分的充实知识、技能的机会。三是对于工作水平、技能水平、实际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的综合评价尚显薄弱, 取得职业资格、通过技能鉴定如何与生产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相挂钩还需进一步探索。四是在发展通道上还要继续完善制度的配套, 不仅仅是薪酬制度, 在培训课件选择、晋升制度、定级制度上还显不足。

(三) 改进对策。

职业技能提升-商务公文写作 篇5

【时间地点】 2011年7月30-31日深圳 | 2011年8月6-7日上海 | 2011年8月19-20日北京

【参加对象】 在工作中用到公文写作方面的所有员工

【费用】 ¥2600元/人(含三天中餐、指定教材、茶点)

【课程全称】 《新视角商务公文写作技能提升研修班》(黄晶)

● 课程背景

本课程突出公文写作教学的实践性特点,涵盖了公文依法规范的种类、公文写作格式的规范、公文语言表述的规范以及公文撰写的基本要求等内容,阐述了公文写作既要讲求格式和规范,更要注重思想理论和写作素养的培养。通过写作提示、例文分析、比较归纳、互动研讨等集中教学,对提高学员“写出”、“写对”、“写好”公文的理论研究与写作能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以适应工作实践与个人发展的需要。

授课方式:内容讲述、案例分析、游戏互动、讨论点评、情景演练

● 课程大纲

第一讲现行公文写作概要

一、公文写作的发展趋势

二、现代人学习公文写作的必要性

三、公文的性质、种类与特点

四、公文的办文程序

五、例析:处理私事与处理公务之比较

六、公文的行文规范

七、公文的行文关系

八、互动研讨

公文有越级与越权吗?怎样规范办理公文?

第二讲公文写作关键要领

一、文章的分类

文章“三分法”与“四分法”

文书的分类

二、公文写作的特点与原则

三、公文写作的依据与基本要求

四、公文写作的要求

赏析伟人简洁的语言魅力

实:内容真实,文风朴实。

准:文如其事,恰如其分。

简:言简意赅,陈言务去。

五、公文写作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人的情绪情感对公文语言的影响

上下级地位、身份关系对公文语言的影响

不同场合对公文语言的影响

文化素养对公文语言的影响

六、例析文章“七戒”:

“旨戒杂,气戒破,局戒乱,语戒习,字戒僻,详略戒失宜,是非戒失实。”

七、公文写作的惯用语

缩略语

模糊语

惯用语

专用词语

八、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

公文写作的三个要素:以什么身份写?写给谁?目的何在?

公文写作的三个层次:“写出”——“写对”——“写好”

案例赏析

九、互动研讨

怎样才能“写出”、“写对”公文?

第三讲常用公文写作详解

请示与报告的写作,通知与通报的写作,计划、总结与述职报告的写作,会议记录与会

议纪要的写作,电子邮件与贺卡的写作等常用公文详解。

一、请示、报告的写作

类型与特点

写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病文评析

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请示与报告的案例分析

二、通知与通报的写作

类别、特点与写法

例文、病文评析

通知与通报的区别

三、工作计划、总结与述职报告的写作

特点、类型

写作要求

范文示例

注意事项

工作总结与述职报告的区别

四、会议记录与会议纪要的写作

格式内容

写作要求

会议记录与会议纪要的区别

五、电子邮件与贺卡的写作

电子邮件的特点、结构

写作礼仪与基本要求

电子邮件写作的注意事项

贺卡的例文赏析

贺卡写作内容、结构与语言特点

贺卡病文分析

六、互动研讨

如何根据工作与生活情境的需要正确选择与“写好”公文?

● 讲师简介 黄晶

秘书协会首席顾问及最受学员喜爱的高级培训师

现任某高校副教授及办公室主任

长期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学与培训工作,发表论文及各类文章三十多篇,多年担任《应用文写作》教学工作 课程特色:

以启发、案例分析、行动学习、互动交流等多元化的方式让受训人员积极参与、分析、总结,从而在互动中得到提升;培训风格语言精练、条理清晰、生动活泼、内容充实、注重学员对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根据多年的授课经验,逐步形成自已的多角度、多方位理论结合企业实际问题的特色课堂,令学员能得到超过学科外的,物有超值的较多受益。

主讲课程:

职业技能提升 篇6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教师;胜任力

一.引言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我国高职教育注入了源源不断地发展动力,并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在技能大赛的推动下,我国高职教育大跨步迈进发展的新阶段,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建设不断夯实。借大赛的正能量,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直接传授者,其胜任力也在大赛中也不断得到提升。

二.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内涵

教师胜任力是用于检验教师是否能成功组织与实施教学,并取得良好效果。它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价值观和个人特征的综合表现,而且这些特征是可以被测量的。(1)根据胜任力具有情境依赖性的特质,研究胜任力应结合组织发展目标进行。高职教育虽属高等教育,但其办学目标是向社会输送高水平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高职教师的胜任力有别于其他本科院校教师。高职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平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职业岗位的系统操作技能,更要能及时掌握行业、企业方面的新信息和技术进步新内容。

三.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教师胜任力的影响

(一)职业技能竞赛革新高职教师的教学观念

职业技能竞赛不是单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竞赛强调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挣脱传统的教学框架,实现教学中心的转移,让学生代替老师和课本成为教学的中心,并让学生掌握課堂的主动权。教学中不再将焦点置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是同时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大赛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试金石,在大赛的引领作用下,高职院校和教师更加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大胆抛弃了“学科式”培养技能人才的传统观念,将教学重点迁移至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与支持学生的新想法,并尽力将学生的想法尝试落实于实践探索中,为学生营造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冒险精神。淡化“唯分论”的观念,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企业、行业技能不断发展的趋势,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职业预备的教育。

(二)职业技能竞赛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

很多企业、行业的专家直接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赛题设计,这些赛题不仅考核选手的专业知识、检验选手的职业竞技水平,同时也直接反映本行业领域发展的最新技术动态。作为大赛的指导老师,其自身的专业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赛绩。作为一种隐性的决定因素,为了取得佳绩,教师必须夯实自己的专业能力,既要拓展自己专业领域知识,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力争达到“能讲会做”,不仅能讲授理论知识,更要具备直接指导学生进行岗位技术操作的能力。过去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专业教师直接就被大赛淘汰了,竞赛要求专业教师要既能动口也能动手,既要善讲也要会做,要告别过去那种“黑板上开机器,课堂上造房子”的现象。

(三)职业技能竞赛检验高职教师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职业技能竞赛不仅赛能力还要赛素养。竞赛的很多赛项都设有职业道德的分项,考核选手在技能展示过程中体现的思想道德水平。参赛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道德素质的体现。教师的责任感和良知等职业道德品质促使教师在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操作指导上尽职尽责,本着为学生前途着想,积极为大赛做好各种准备。教师所表现出的职业态度和道德素质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事实证明,一个敬业、负责、公正的教师在指导过程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配合,也更能出赛绩。

教师自己的心理素质会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种隐性教育。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首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性格品质、心理能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练就学生坚毅的品格,以良好的心态教育、影响和带动学生。例如在参赛前,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然后为学生参加竞赛进行心理调试,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充满自信地面对竞赛。

(四)职业技能竞赛增强高职教师的团队合作与社会能力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赛事,职业技能竞赛的指导工作需要多名老师组团进行。多名教师组成指导小组,根据专业特长分配指导工作,共同指导学生训练。只有各位老师通力合作、合力指导,学生才能得到最优质的训练,各项能力才能大幅提高,进而在竞赛中取得佳绩。

训练过程也是指导小组中各位教师协作互助的过程。指导小组中的每位教师发挥自己的个人专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团结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优点和长处,形成最强大的合力。在共同协作中,提升了教师解决实际岗位问题的能力,加强了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强化了教师团队合作的能力。

(五)职业技能竞赛增强高职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与创新能力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胜任力的必备要素。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教师可以接触到本行业中新技术、新工艺,也可以发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能力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差距,并能了解学生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的高低等。通过这些发现,教师可以从问题入手,自觉反思。经由赛后的深入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职业教学能力与水平。

职业技能竞赛具有先进性,代表行业、企业现时最先进的技术水平。为了顺应比赛要求,指导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创新,摒弃那些不适应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旧内容。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也常常会遇到新问题,当出现新问题时,他们要抛弃传统方法的桎梏,运用创新思维准确判断和正确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具有开放的思维、开阔的视野、敢于进行尝试研究,而教师的求新求异也会鼓励和提升学生的创造素质、创新理念。

四.教师未来努力方向

(一)借竞赛契机,努力向“三师型”教师转变

“三师型”教师是指除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要求之外,教师还要正确把握职业发展动态,能胜任“职业指导师”的角色。这也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双师”要求基础上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3)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职业技能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之这些變化,职业技能竞赛的赛项设置和赛事规程也在不断地发生调整和变化。教师在大赛的指导中,不仅夯实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了实践操作技能,还获取了最新的行业与企业发展动态信息。通过竞赛,教师要努力向“精专业、懂理论、会技能、善引导”的“三师型”教师身份转型。不但要能向学生传播专业知识,教授专业技能,还要主动对学生的未来择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胜任“职业指导师”的职责。通过自己科学、理性的就业引导,为行业、企业输送大量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二)借竞赛的平台,丰富教学课程资源

在技能竞赛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专家点评、比赛现场的参观、优秀参赛队伍的经验介绍和各地各校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不但开阔了眼界、扩大了信息量、吸取到先进的经验,也接受到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利用技能竞赛这一平台,各校教师通过横向和纵向的交流,借鉴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丰富教学资源。其次,职业技能竞赛的赛题体现了行业领域中专家的集体智慧,教师以此作为新的教学资源,融入今后的实际教学中,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这些反应行业发展动态的赛题,可以将教学理论和运用实际进一步联系起来,拨正职业教育的目标——为生产管理一线提供高级技能型人才。将赛项内容添加到自己的课程教学资源库中,丰富自己的教学学科内容知识,同时体现出学科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五.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作为高职教育的“检测剂”,不仅检验了高职学校的办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检验了教师的胜任力。当然,在接受检验的同时,高职教师也获得了许多横向和纵向的学习机会,教师胜任力也得到颇多的提升契机。作为高职教师,我们要利用这一平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师胜任力,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宗齐.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研究:进展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40.

(2)James Calderhead, Peter Gates. Conceptualizing Reflection in Teacher Development[M]. The Falmer Press, 1933:68.

(3)刘淑英.打造高职“三师型”教学团队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2):69-70.

作者简介:刘晰(1980—),女,安徽巢湖人。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外文学比较,英语教育,职业教育。

以职业技能大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篇7

可以看出, 学校鼓励教学部门参与大赛, 教学部门鼓励教师参与比赛、指导学生参赛。学生按照大赛的比赛要求进行学习和训练, 学生的心理素质, 吃苦耐劳精神, 专业能力迅速提升。教师按照大赛的要求进行参赛或者指导学生, 个人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越来越接近实际。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伴随赛项的进行不断调整和适应, 这些与职业技能大赛相关的多种改变, 最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 职业技能大赛是检验教育质量的镜子

1.1 学生心理稳定能力影响训练和比赛效果

在各项比赛中, 学生需要经历漫长的训练, 同时还要接受同样没有参与过大赛教师的指导。在集训过程中, 学生的专业技能排在第二位, 而影响学生训练效果的首先是学生的心理耐受能力。

1.2 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影响训练和比赛效果

学生经历了离开学校, 到企业接受培训的过程;经历了由学校教师培训, 到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培训的过程;经历了每周、每月不能回校、不能回家的过程。学生的心理一开始非常不稳定, 经常出现不适应外住, 不适应企业老师教学方法, 不适应实训场所, 不适应生活场所等诸多问题。

1.3 教师的心理辅导水平影响学生训练效果

从事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通过理论指导和实际调研, 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寻求改善生活环境, 提供尽可能舒适的居住环境, 帮助同学主动适应训练场所。

1.4 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学生的训练效果

从事专业教育的教师, 更是通过联系学生好友, 通过电话和网络形式对参赛同学进行心理辅导, 同时通过专业疏导, 帮助参赛同学树立信心, 克服专业水平不稳定时的沉浮状态。在节假日, 主动联系参赛同学家长, 多给孩子打电话, 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 让学生以他们熟悉的方式, 可以接受的方法调整心态, 为提高训练水平打好基础。

1.5 持续教育才能获得好的成效

大赛的压力一直存在, 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一直没有停止。学生在经历了普通训练、高强度训练、单模块比赛、多模块比赛、本市比赛、全国比赛的过程中, 练就了过硬的心理素质, 使得个人的技术能够发挥到位。

2 职业技能大赛是检验教学质量的试金石

2.1 比赛方案就是训练标准

以43 届世界技能大赛北京赛区选拔赛为例。第一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 原来的教学安排不适应比赛规则。竞赛主办方按照国际大赛的要求, 制定了用于指导比赛的竞赛方案。对于第一次参加比赛训练指导的教师来说, 无疑是对学习能力、教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挑战。教师需要尽快研究比赛要求, 制定训练计划, 安排训练场地, 调整训练节奏。

2.2 各队的水平帮助检验我校的教学质量

世界技能大赛北京地区选拔赛, 参赛的高校数量多, 各校选派的参赛队伍多来自艺术设计相关专业。通过参加领队会, 高校之间进行了交流, 获得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用于判断选手的水平, 教师指导的水平和训练质量。在10 余个队参加的比赛中, 获得团体第二名, 毫无疑问, 我们的训练质量是满足竞赛要求的。同时也说明,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同学已经练就的职业技能专业方向正确, 也是符合国际技能水准的。教学质量得到认定。

2.3 行业企业的要求助力调整教学重点

在参加各项由非教育主管单位主办的职业技能竞赛过程中, 重视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情况, 按照行业企业的比赛要求调整训练方案, 并在跟踪竞赛的过程中, 掌握主流技术, 将行业企业的标准用来对照检查教学和实训工作。通过多次参与相关赛项, 保障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脱离企业的实际应用。以2015 年全国第二十三届发型化妆美甲美睫大赛为例, 获得的创意化妆银奖, 证实通过训练和参赛, 学生的技术与行业企业水平相符合, 教学质量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3 职业技能大赛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世界技能大赛在全球已经举办43 届, 已经成为相关职业技能的世界标准, 教师的技能水平如何, 是否能够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帮助, 世界技能大赛是块试金石。

3.1 广告艺术学院成立训练团队

在教师和学生参加的比赛中, 广告艺术学院一改过去单打一方式, 为团队作战。针对学生比赛成立训练小组, 由一位教师承担主责, 并配合其他相关职业技能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起指导参赛学生。针对教师比赛, 成立了由教学院长带队的班子, 邀请参加过相关大赛的教师做集体指导, 同教研室的教师承担参谋的职责。大家群策群力, 保证参赛标准的解读无误, 训练计划科学有效, 教师参赛或者指导学生比赛准备充分。

3.2 校际交流是关键

注重校校交流与合作, 通过这样的平台, 掌握横向训练信息和比赛信息, 更获得比赛经验, 使指导教师、参赛教师和参赛同学短时间迅速提高职业技能, 贴近比赛要求, 达到竞赛方案要求的水准。

3.3 校企合作提高技能

在训练过程中, 遇到了校内指导教师不能完全指导的印刷问题。学校及时联系了有实战经验的印刷企业一线人员, 他们对于大赛给出的训练任务, 迅速做出多种可能性判断。企业人员的意见, 反馈给指导教师, 教师们迅速查找理论依据, 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试验。成功后将具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的过程, 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岗位最新技术, 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能力。

4 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1 改进教学方法更新了教育理念学生受益

在集训中, 教育形式和方法都和日常的教学模式大不相同, 此次集训采用了集中讲授、分段训练、即时解惑的授课方式, 大家受益匪浅。由于课程安排非常集中, 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上具备良好的掌控能力, 知识的连贯性和衔接性要处理得当。有针对性的围绕大赛考核内容设计教学指导环节, 指导过程要非常细心。

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具有很强的接收能力。系统性、连贯性和衔接性较平时课程安排有明显的成效。大赛期间教师成长, 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职业教育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上好每一节课,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将学生的心收拢到课堂上来, 然后用心去上好课, 用知识的力量去征服学生。训练中采用四点四性一注意方法: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设置疑点, 安插兴趣点, 讲究逻辑性、注重启发性、富有节奏性、力呈形象性, 注意指导语言表达艺术。

4.2 通过学习提高了学生素质拓展了专业知识

培训开阔了学生的设计视野, 增长了知识。在以往的学习过程所接触到的都是印前的设计工作, 并未涉及印刷和印后的专业知识。通过参加大赛, 开阔了眼界, 转变了观念, 促使学生站在学习者角度上反思以前的学习, 更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更认真地思考未来的路如何走下去。

学习和反思并重。学生要多读书, 学科的专业书, 引进名家的思想;另一方面做好自我反思, 通过自我对话, 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 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通过对软件的学习, 让专业能力有了更高层次的充电。设计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更趋于细化;设计人才要求标准更严格;好的标志设计作品要“好懂、好记、好看、好用”, 设计要表现内涵本质, 不是表面现象、传递信息, 不能简单追求新奇怪异。有些设计中, 要求设计者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广泛的涉猎范围, 融汇中西文化的能力来创新, 设计师比赛中要有一个主导的观念, 并把这些要素组合成符合比赛需要的设计表达方式。

能与教师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充分的沟通交流, 是极其难得的体验机遇。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时间宝贵之余, 也深体会到珍惜两字, 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活在当下, 才不会有遗憾!师生交流探讨, 结下深厚友谊。培训提供了一个良好交流平台。多天的集训过程, 已经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起学习, 一起讨论、交流, 通过交流和讨论活动, 了解了许多专业知识, 也获得了很多好的成功经验和深厚的友谊。

4.3 大赛获得技能也获得信心

参加过职业技能大赛, 学生的技能短时间能迅速提升。一方面, 具备了在人前展示的技术能力, 另一方面, 多次训练, 多次模拟赛, 多次现场比赛已经让同学练就了丰富的比赛经验, 增长了信心和应变能力。这些经验对于寻找适合的工作机会, 通过一定的舞台展现自己的实力, 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

5 职业技能大赛提高系部的管理能力

参加一个赛项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 对于系部日常工作来说既不能打乱, 也不能按部就班。

5.1 需要协调适合集训的教师

学期初, 所有教师都安排了学院规定的授课任务, 大赛团队的组建, 需要部分教师暂时放下正在进行的教学工作, 重新准备训练课程, 重新安排工作进度, 重新购买训练书籍、材料。同时, 原有教学工作需要落实, 不能耽误正常教学任务。

5.2 需要选拔适合参赛的选手

选拔参加比赛的选手是提高竞赛成绩的必要前提。针对不同的赛项要求, 通过条件筛选, 比如年龄、专业等;教师推荐, 比如专业课程学习成绩等;系部商议, 比如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等流程来选拔适合参加比赛的选手。有些比赛,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也采取大面积参加初赛, 按照赛项要求, 逐级淘汰的方式, 确定最终的种子选手。

5.3 需要协调适合集训的场所

根据比赛要求, 有些比赛需要在真实的工作场地进行, 原来的教室、机房和实训室, 不能完全满足训练。为了保证训练的顺利进行, 保证训练设备到位, 保证训练场所能全天候开放, 先后选择了不同的企业作为训练场所。

5.4 需要落实比赛经费

学院对于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等赛项给予高度关注。主管领导一起参与研究比赛方案, 并对预算费用给予支持, 这样保证了大赛所需要的各项开支。材料费、工具费、专家费、报名费、住宿费、餐费等一一落实, 全部经费及时到位, 是保证训练和参赛的必要条件。

5.5 需要成立组织机构

教学单位成立专门的竞赛工作小组, 一把手任组长, 副职任副组长, 全面分管各项工作, 办公室负责落实经费。参赛教师、学生遇到具体任务时有了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6 结束语

通过连续多年参加各种专业、职业竞赛, 锻炼了教学单位的行政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队伍, 学生管理队伍。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就业能力在比赛中越来越接近世界技能标准;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得到检验;部门间的协作精神和管理服务水平越来越符合比赛运作要求;学校的影响力全面提高。参加各项比赛真正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摘要: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近年来在职业技能大赛方面积极尝试, 围绕比赛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探索工作, 2014年初次参加了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北京赛区选拔赛。本文将就学生参赛的心理辅导、职业技能训练、校企合作指导比赛、构建比赛管理与服务机构等问题进行研究, 试图寻找通过大赛, 检验教师的职业能力、提高行业影响力的方法, 挖掘管理部门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规律性, 实现顺利完成参赛任务, 带动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提升的目标。

职业技能提升 篇8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素质培养,综合能力

国内外的一般共识是, 每个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 特别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肯定, 每个人生来都具有优秀的潜能;每个人都亟欲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或得到实现;每个人只要自己努力都可以充分发挥或实现自己的潜能。潜能是人的心理素质乃至社会素质赖以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或某种可能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就是一个挖掘潜能, 进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过程。

1 有勇气承担责任

拒绝承担个人责任已经成为制约个人发展的普遍原因。如果你要获得成功, 必须主动积极地去承担责任。接受挑战, 走出校园代表学校参加竞赛本身就是一种勇气。2000年、2001年和2002年,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广告艺术学院连续3年参加“邦玩杯”全国大学生库布齐沙漠穿越暨创意设计大赛活动, 前2年都获得较好的成绩。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所有参赛院校中唯一的高等职业学校, 参赛队伍中不乏国内外知名院校。活动规则之一:不能获得优秀奖项以上, 参赛学校失去参加下届活动的资格。参赛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 能获奖, 以后该校还有参赛资格, 不能获奖, 该校参赛资格就断送在自己的手中。

2 持续的学习欲望

参赛过程既是比赛的过程, 更是学习的过程, 而且是密度大、轻度大的学习过程。学习竞赛规则, 学习既往经验, 学习提高本专业技能, 学习其他相关技能。参赛过程中, 在该专业技能方面, 学生需要强化训练和强化学习。在其他方面相关知识和技能, 学生也需要快递掌握和提高。2013年、2014年和2015年,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广告艺术学院连续3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暨海峡两岸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参赛专业以会展策划专业为主, 学生不仅需要该专业的市场调查知识和技能, 还需要很多其他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文字能力, 多媒体制作, 表达能力等, 在参赛过程中学生要保持持续的学习欲望和习惯才能应对一个个问题和难题。竞赛的过程就是学生持续强化学习的过程, 经历这一过程, 这种持续学生的欲望和意识也在学生身上留下深刻烙印, 受益一生。

3 自信而不妄自菲薄

在“邦玩杯”竞赛和市场调查大赛这两个比赛活动中, 名校众多, 普高很多, 高职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劣势, 先天会有低人一头的感觉。但参赛学生反而严格要求自己, 在活动过程中, 逐步发现自己的优势, 逐步建立起自信。这个收获对学生的成长尤为明显。在第2届邦玩杯竞赛活动中, 在穿越沙漠过程中, 穿插着沙画比赛、爬沙比赛、拔河比赛, 在这3项赛事中, 该校参赛队伍均获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让所有参赛队伍刮目相看。当看到来自北大、中国传媒等知名校园在活动中落败, 自豪感油然而生, 只要努力, 也不比别人差。在市场调查大赛活动中, 这次活动对该校参赛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在现在这个时代, 大专和本科之间的教育差距在缩小, 高职大专生依靠自己的努力依然可以获得成功。

4 情商显著提高

学生参加竞赛活动, 就会懂得分享、合作才能使自己更快地进步。几乎所有的竞赛活动都需要团队精神, 都需要和竞赛单位友好有效沟通, 需要和其他兄弟团队良好协作。个人情商的高低, 在这个过程中顿时体现出来, 情商高则让自己水到渠成, 情商低就让自己障碍重重。这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学生深有体会, 在活动过程中自发地修正调整自己。在一个你追我赶的竞争环境中, 有不懂的地方会得到指点, 有困难时能得到的帮助, 这种感觉是充满诱惑力的。现在的孩子有时因为个性或者因为羞涩, 面对别人的帮助时经常会做出拒绝的反应, 这也是情商低的表现, 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是自信, 因为相信自己不会辜负他人。努力做一个情商低的人还是情商高的人, 不言自明。参赛的学生在赛后普遍变得更懂礼貌, 更知道感恩, 更有包容的心胸。没有真诚的情商是不长久的。真诚付出, 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也不要拒绝别人的帮助。

5 洞察能力的提升

敏锐的洞察能力, 这是一种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要害的能力。正确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一半。参加职业技能大赛, 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 如果缺乏洞察能力, 往往会无的放矢, 做很多的无用功。在这个过程中, 在有限的时间内, 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发现问题的核心, 问题的要害,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6 个性的修正

良好的个性包括自知、自信、自强、自律、乐观、开朗、坚强、冷静、善良、合群、热情、敬业、认真、勤奋等。通过观察, 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后, 学生在自知、自信、自律、合群等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修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不谙世事的学生在参赛过程, 在解决诸多问题的过程中, 个性都得到或多或少的修正。

7 结语

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比赛的形式, 学生感受到了理论和实践知识结合的重要性, 感受到了同行业其他选手的能力和水平, 对自己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感知, 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 这是日常课堂教学不能够完全体会到的, 因此,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职业技能竞赛, 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地组织下去, 并且与课堂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共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职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钱金萍.从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谈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6) :20-23.

职业技能提升 篇9

1.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现状和目的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教育部积极举办面向多个专业与方向的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各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大赛十分重视,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竞赛过程体现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同时,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大赛也是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考察。

高职院校就读期间学生的时间更加自由和充裕,每个学生对时间的规划都不同。仅仅通过课堂知识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有效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不同的高职院校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通过辩论赛、文化艺术节等举办形式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但业余活动的开展对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还是无法有效提高其专业能力,对为来就业仍有一定困难。因此,在各高职院校中逐渐开始引入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相对专业的赛事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学生专业技能,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其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体系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引进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实践锻炼,在实践过程中深入感受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的提高。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习效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职业技能大赛中,以学生综合实力为主要评价标准,以岗位任务完成情况来衡量专业能力,让职业教育中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形成更加务实、高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必须参照职业技能大赛和行业要求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其培养的人才要服务与一线生产管理部门,在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过程中,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断巩固职业技能,不断通过实践训练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岗位适应能力,这与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高职学生能否在职场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他的知识是否丰富,技能是否扎实,更在于其职业素养的高低。职业素养是社会评价学生质量的主要指标,职业素养的高低可以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技能可以速成,职业素养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因此,职业素养教育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职业素养的培养应当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宗旨就是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为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这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我国职业教育理念中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中心,以更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就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注重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蕴含了职业素养要求,同时也反映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

长时间以来,我国学术领域始终奉行的是“重道轻器”以及“重道轻术”的观念。在办学思路上也主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入学选拔指标以及学业标准设计方面均采取的是“精英教育”准则,指学科教育与学术标准为教学中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将学科知识内容的系统性设置课程组作为考核的核心内容。上述中思路充分体现出了形成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专门性人才的核心教育思路。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到大众化时期,教育同样需要分工,一部分高校中需要始终保持精英教育发展模式,另外一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中应当确保学生能够成为专门人才以及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

职业技能竞赛的方式可以更好促进学生具备专业能力以及职业技术竞争优势。竞赛中的题目设计需要贴合企业发展中实际情况,这也是竞赛典型工作任务的重要表现。参与竞赛中的学生选手通过竞赛实际操练,可以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工作需要,融入到实际工作岗位当中。

3.积极开展校内职业技能大赛,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通过以上分析和论述可知,职业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形式,因此要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的途径作用,构建完善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最大限度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1)加强指导思想建设

高职教育开展中需找到着力点,通过能力培养、开发学生个性潜能,将高职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相融合,这是构建职业技能竞赛系统的核心与关键。

针对形成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转变传统学术型评价指标,应当始终保持建立应用型的评价指标。结合能力培养要求下的主要培养模式,应当形成校内及校外、课内课外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充分结合。基于学习、实训等竞赛机制引导学生可以有效提升能力。教师也会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现出个人能力,对学生工作开展将会更加专业。

通过进行科学性、系统性的训练,学生可以开发个性与优势,为了鼓励和支持学生,对学生颁发单项证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

(2)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通过竞赛的方式促进实训效果,将比赛与实训彼此结合,进一步强化技能水平,真正意义上形成以竞赛促进实训水平发展。高职教育特色是立足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特点,面向的是各种现实的社会和企业需求,即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基本点来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因此,职业技能大赛的设置也要符合其特色和要求,满足人才培养的根本需求,加强理论知识巩固与实践能力锻炼。

竞赛并非最终目的,而是提升能力的一种实践检验。将竞赛与训练统一,才能够引导人们将工作的中心放在实训上。此外,需要强化技能,将高职教育训练与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上,更加促进学生在理论学习以及实践能力上的统一是关键。

(3)学校大力支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

学校加大对技能竞赛的投入力度,争取每学年举办一次职业技能竞赛,并形成奖励机制。同时把竞赛成绩与教学实践成绩相结合,鼓励学生人人参与,以此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组织竞赛指导教师到一线企业去锻炼深造,把行业要求和企业需求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融入到竞赛标准当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也使得学生将来就业时能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是促进学生形成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与社会发展时代背景下,就业压力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为有效实现具有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培养,就应采取系统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了解不同行业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构建职业技能体系,在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同时促进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和输送。

摘要:高职院校教学与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存在一定差异性,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为其社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能够以更专业的形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进行考察,加强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力度。本文以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现状为切入点,对其开展的目的与作用进行详细分析,旨在通过本文论述促进高职院校构建更完善的职业技能大赛体系,真正体现职业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军,颜晶晶.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09-111.

[2]王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大赛体系构建的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32-34+38.

[3]孙伶俐,阚文婷,张珊,唐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商业,2011,11:281-282.

[4]王紫虹,游静,黄沛琛.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力分析--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35-38.

[5]沈洋.以职业技能大赛提升高职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30:239-240.

[6]李振秋,王敦.基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与理论思考--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2,05:129-131.

[7]郭丽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大赛体系建设的相关性[J].校园英语,2015,10:51.

开展营销技能竞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竞赛,营销人才培养

1 营销职业技能竞赛的现状与问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这为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落实这一发展方针, 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培训机构、营销社团和相关企业都在进行思考, 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其中, 各级别、各层次的营销技能竞赛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作用逐渐得到了高职学院的重视, 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比赛, 各种形式的营销职业技能比赛得到了蓬勃发展。

由于营销职业技能竞赛作为“风向标”, 通过制度建设、活动开展、多方合作, 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具有重要作用, 因而得到了广大高职学院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其积极作用表现在:指明了专业建设的方向, 引领了营销专业的建设;促进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进行教学改革, 加强了专业发展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明确了营销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指明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的方向;弘扬尊重技能、尊重劳动者的社会风尚, 掀起广大高职学校学生刻苦钻研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了行业企业发展, 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等。

但是, 在各类营销技能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 竞赛“江湖”人潮涌动, 风起云涌之际, 营销技能竞赛却出现了一些脱离初衷、偏离竞赛本质的现象, 给营销技能竞赛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也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1.1 营销技能竞赛功利化

由于个别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学校以奖牌和名次作为评价教学的主要标准, 导致部分学校和师生不惜代价争名次, 出现了竞赛过程中采取舞弊手段, 或“公关辅助”等不良现象。如沙盘赛已经出现了黑客技术的应用, 去破解比赛系统的SQL数据库, 获取竞争对手的比赛方案和竞赛基础数据, 这已经与比赛的目的和公平竞赛原则相违背了。

1.2 营销技能竞赛出现“应赛”倾向

以赛取人的比赛规则, 导致营销职业技能竞赛存在着严重的应赛教育倾向, 有违素质教育思想。其弊端主要表现在驱使学生去争奖牌、争名次, 为奖而赛, 为奖而训, 为奖而教学, 重技能轻素质, 死训硬练, 大搞竞赛题海战术等, 脱离了素质提升和职业能力开发的职业教育目标。

1.3 营销技能竞赛的游戏化、虚拟化

营销管理类专业的实训教学不像工科专业那样容易采取有形产品进行直观的教学, 而更多地要用一些案例、任务、流程类项目开展实训。与此相关, 其技能竞赛往往也采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任务策划、软件模拟等形式来展开。如营销沙盘模拟就是以市场营销理论为依据, 构造一个竞争和协作的虚拟营销环境, 并推出不断变化的宏观政策、市场资讯和市场行情等各种信息, 使受训学生通过演练, 提出自己营销策略和方案, 寻求实现市场最大份额和实际销量的最佳平衡点, 以此来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能力。由于沙盘模拟软件开发是虚拟、仿真化的情景, 比赛内容和过程与电脑网络游戏极其类似, 比赛氛围与营销实战还是相差太远。学生接触的只是一些枯燥、冰冷的数据而已, 对营销中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变化莫测的顾客需求心理、充满魅力的促销沟通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等是根本无法涉及到的, 因此, 营销竞赛难免就变成了一种虚拟化、数字化的游戏, 仍脱不了纸上谈兵的窠臼。

1.4 竞赛成为职业院校的负担

参加技能竞赛已成为了许多学校的一项常年性工作, 例如4月省赛、6月国赛、8月开始技能尖子的假期强化训练, 事实上新一轮的备赛从此开始启动, 因此, 为了应对大赛, 一些“种子”学校往往要“养一批人”, 要“买一堆东西”, 要“花一笔钱”。这样的备赛、参赛牵扯大量精力, 已经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发展进程, 学校往往感到“喘不过气来”。

2 高职学院营销职业技能竞赛的发展思路

职业院校的营销技能竞赛已走过数年, 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瑕疵也属于正常, 不能因此而否定竞赛的积极一面。同时, 又必须尽快克服和改进竞赛中出现的问题, 形成科学有效的机制, 有机地把“教、学、做、试、赛”结合起来, 让竞赛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

如何让技能竞赛运行回归本位, 真正起到促进职业院校课程改革, 提升职业院校师生技能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当坚持以下发展思路。

2.1 打造积极健康的职业技能竞技文化

竞技文化是指以某种竞技活动为依托, 以生成和提升竞争能力为核心, 以各类竞赛活动为载体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最成功的竞技文化当属奥运文化, 奥运会倡导的“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金牌并不是奥运会的全部”的竞技精神, 这也是职业技能竞赛应当借鉴学习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必须坚持大力弘扬“大赛点亮人生, 技能改变命运”这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竞赛宗旨, 从物质、环境、管理、制度、课程、企业、学校、教师、学生、选手、家长、行为、理念、精神等诸多元素入手, 打造一个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内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等形态组成的、由表及里的多层次文化系统。

2.2 树立正确的竞赛观和教学活动观

2.2.1 树立正确的竞赛观

技能竞赛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 但比赛仅是形式而不是目的, 举办技能竞赛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从而促使学生快速成长起来。因此, 职业院校应树立“比技能、促质量、谋发展”的竞赛观。

2.2.2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对于职业技能竞赛, 我们既不能过分夸大比赛的作用, “以赛代学”, 也不应否定技能竞赛的价值, 因噎废食, 远离或废止技能竞赛。而应当树立“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活动观, 坚持以职业标准和技能规范引导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 避免掉入应赛教育陷阱。通过比赛促进师生加强针对性训练,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强化职业能力的提高, 带动学生养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改变由于灌输式教学导致的动手能力差、高分低能的情况。从长远来看, 通过竞赛, 可以建立起以竞赛驱动的课程改革体系, 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学, 以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为目标, 将技能大赛与职业院校日常的技能教学有机结合, 使技能训练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 真正做到全员参与, 以赛促教, 达到提高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目的。

2.3 坚持校企合作,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职业技能竞赛应当坚持校企合作, 吸引行业企业参与。 (1) 让企业参与确定比赛项目及内容, 使技能竞赛项目基于工作过程, 才更切合市场实际情况, 这有助于学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之间形成很好的对接。 (2) 选派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训, 使参赛师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训练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职业技能。 (3) 让企业选手与学校选手同台竞技、相互促进。 (4) 建立持续投入的专项经费制度, 争取行业、企业对技能竞赛的赞助和支持。 (5) 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平台。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过程中, 通过校企合作, 进行校内实验实训场地设施、设备的建设, 通过产学结合,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既为职业技能竞赛提供保障, 也满足了高职学生技能常规教学的基础条件和环境。

3 校企合作开展营销职业技能竞赛的形式探索

3.1 开展营销沙盘决策模拟竞赛

当前, 市场上有一些专业的营销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开发公司, 研发出了许多成熟软件产品, 以及完整的营销实训室建设方案, 用营销沙盘决策模拟系统代替具体实践, 能够在模拟仿真的市场环境中, 引导学生参与一个复杂的市场营销活动过程, 这就好比一个游戏, 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参与中获得市场营销知识, 提高对营销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 尽管这种沙盘模拟训练与实战有一些差距, 但还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营销技能训练手段, 职业院校可以与这些专业公司合作, 建立市场营销校内实训室, 并按其提供的实训项目开展沙盘模拟竞赛训练与竞赛。

3.2 在校内广泛开展系列营销专业技能竞赛

职业技能竞赛应基于全体师生, 提高学生整体职业能力。因此, 应加强校内营销技能竞赛的作用, 并与行业内企业一道组织开展一些专项技能比赛和营销实践比赛。如营销专业知识问答赛、产品展示方案策划赛、推销话术写作及表演赛、校内营销推广方案策划赛、校内推销对抗赛等, 既可以就营销某一环节所需专业技能进行训练和比赛, 也可与企业合作开展校园内实际销售的竞赛, 形式多样灵活, 又易于操作实施。

3.3 开展校外营销实践竞赛

这类技能竞赛由校企合作公司为参赛学生提供参赛项目和任务, 参赛学生团队按比赛项目要求, 在校、企双方导师的指导下, 走出校园开展实战性质的市场调研、营销方案制定、实施营销方案和计划, 并以各参赛团队所提交的方案和最终实施成果作为评定参赛名次的依据。这种比赛项目由于参赛作品由企业的现实需要出发设置, 企业为比赛提供全部所需商品和营销推广相关资料和条件, 并提供必要的比赛经费支持, 学生的参赛过程其实就是营销实战的过程, 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效果非常明显。

3.4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营销竞赛

当前, 社会上各类营销比赛较多, 既有各知名企业举办的营销实战比赛, 也有行业协会、营销学会等社团组织的种种营销大赛。例如娃哈哈每年度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营销竞赛、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大赛、中教畅享主办的营销沙盘大赛等都是较为知名的赛事。这些比赛的参赛项目既可以是主办方提供, 也可以是参赛团队自选的合作企业题目, 但它们都是基于企业的真实项目, 实战性强, 对参赛学生素质与能力提高帮助较大, 学生参赛取得的优异成绩和相关荣誉证书对促进学生就业也有较大的帮助。

4 结语

营销职业技能大赛无论在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实训条件的建设, 还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应当更好地利用职业技能大赛这种实训形式, 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 营销职业技能竞赛的形式和比赛项目又是丰富多彩的, 各职业院校应当结合校内外资源状况, 以及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 组织、参加一些针对性的营销竞赛, 并在办赛过程中不断探索更加实效的竞赛形式, 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升, 促进营销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推动高职学院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并为兄弟院校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样本。

参考文献

[1]谢燕, 潘雪英.关于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13) .

上一篇:函数值域的几种求法下一篇:智能测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