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记者

2024-05-03

年轻记者(精选三篇)

年轻记者 篇1

首先, 年轻记者要肩负普通职业所不能够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来源于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报道也好, 评论也好, 其目的就是为了选择有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的事实向社会进行传播。通俗点说, 就是要引导人们的视觉去感知、认知所报道的事实。所以, 作为一种职业行为, 记者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求记者必须有独特的视角和常人所没有的认知深度。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 爱岗敬业, 求实创新, 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到工作上, 多出作品, 多出好作品, 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其次, 年轻记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应该是实事求是。这个原则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却难。很多事情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或者突如其来的变化, 尤其是错综复杂的或需要揭露、鞭挞的事实真相, 势必会影响到记者了解事实真相的思路, 但这不能够代表记者所报道的就是歪曲了真相的事实。为文先为人, 记者应该是一个诚实的人。记者不能说假话, 不能搞假新闻。党和人民群众之所以信赖记者, 就是因为记者忠诚老实, 新闻是要求实事求是的, 记者报道新闻必须客观真实, 千万不能为了达到个人某种目的, 去捏造事实, 歪曲事实。记者虽然不是法官, 但要求和法官一样公正, 只有公正, 才会说真话, 讲真实。诚实公正是做人的本分, 更是记者从业的原则。

再次, 作为一个有高度责任心和责任感的记者, 应该做到以平等、朋友式的心态来对待采访对象。成功的采访, 一般都是记者真正同群众、同被采访对象进行感情交流的结果;成功的评论, 也必须是相互交流、相互辩论的结果。不管是针对任何一个采访对象, 我们都必须用一种平等的姿态去从中获得真实、生动、有用的材料。一味地以一种高高在上、盛势凌人的姿态对待采访、评论的对方, 那么这种记者所写出的报道或者评论的取向是要值得怀疑的。

第四, 人文关怀, 是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的。5·12汶川地震时, 很多记者被指责缺乏人文关怀。对于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失去家庭失去健康的幸存者, 一味地想挖掘新闻题材, 因而一次次地提出尖锐的问题让他们又一次直面自己的创伤。陈坚的去世, 也让大家对于记者的人性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不知道在那种情况下女记者和陈坚说话让他保持清醒比较好还是应该让他好好休息, 但是记者采访的“度”的问题真的很难把握。

可是新闻人的职业责任和人性到底有没有冲突呢?抢第一手的新闻, 把最真实的灾区情况告诉更多的人, 这是一个记者应该做的事情。但是面对那些刚刚擦干眼泪的孩子, 又怎么忍心问“你家里现在怎么样”;面对那些鲜血淋淋刚刚从废墟中挖掘出来的幸存者, 又怎么能够频频地按动快门……看到网上一张张的照片, 伤口, 尸体, 撕心裂肺的痛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的悲伤, 也因为这些照片我觉得自己的心和汶川人民紧紧地贴在一起, 只是这样的报道会不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在最无助与惶恐的时候, 怎么样去采访去拍照不至于撕开他们的伤口, 不至于重新开启他们心中最黑暗的大门?一个记者, 首先的身份是一个人, 如果连人性都没有, 又谈什么职业的责任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相比, 道德一定是最重要的。记者所要做的, 就是在人文关怀和职业技能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被访者可以接受的心理范围内传播真实。所以黑格尔指出:“真实的良心, 是希望自在自为地善的东西的心境, 所以它具有固定的原则, 而这些原则对它来说是因为客观规定和义务。”

第五, 要清正廉洁, 在利益面前要能经受诱惑。

2003年11月记者节前一段时间里, 很多同行都笼罩在“繁峙矿难记者受贿”事件的阴影之中。2002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发生金矿爆炸事故, 前去采访事故发生原因的新华社、《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生活晨报》等11位记者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为掩盖事实真相而贿赠的现金和金元宝。记者的诚信、媒体的公信就此葬送。繁峙矿难受贿事件中的11位记者为此受到了纪检部门的严厉查处。记者违法违纪虽是个别现象, 但它却成为中国新闻界心中永远的痛。直到今天, 我们还遗憾地见到, 由于记者工作的特殊性, 有的记者没能经受住物质、金钱的诱惑。有的记者收红包后没有特意搞虚假新闻, 但也为得好处而为有权有势者歌功颂德, 没有新绩就数历史。这些害群之马玷污了“记者”这个神圣的称号, 影响了记者的群体形象。

最后, 作为一名年轻记者, 必须要诚信、诚信再诚信。一个诚信的媒体才有资格去报道, 才有资格去评论。

我们不应、也无法把在报道中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记者的主观色彩彻底摒除, 而且, 恰恰是这种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主观色彩, 记者的社会良心和是非判断才得以显现, 从而给读者以感染和启迪。不过, 千万不要把我的上述言说理解为对“消息应该是一种不带偏见的客观报道”这一命题的否定, 只不过我更愿意把这种“不带偏见”的“客观”, 理解为对新闻事实的百分之百尊重。对新闻事实的绝对尊重, 是记者职业道德的底线。■

参考文献

年轻记者 篇2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就要不断学习党的政治理论、政策方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按照党性原则处理新闻工作,这不但是掌握新闻舆论导向的有力武器,更是识别客观事物有无新闻价值的政治敏感性。所以只有坚持不断地进行政治理论和政治方针的学习,才能够明确当前党和政府抓的问题是什么,党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以及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曾指出:在新时期,新闻记者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宣传纪律,做到守土有责,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向新闻人提出的新要求。作为记者,脑子里要经常思考上级有什么政策法规、重要决定要让老百姓知道;老百姓又迫切希望了解哪些情况,获得什么信息;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只有找准结合点,并把它反映出来,新闻才能为受众所喜爱。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掌握这些基本理论是首要的、必需的。政治敏感反映在记者对社会形势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准确而迅速的反应能力。年轻记者必须学习政策、关心国家和自治区的工作大局。只有这样,才能在每次采访中,马上想到与之相关的工作大局及政策,才能判断将要写出的新闻报道是否符合政策。

一位从业多年的新闻工作者说:不到新闻现场就写不出好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写出好的报道,才能成为读者信赖的记者。

党中央对新闻工作提出“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然而一般情况下,记者采访多是看现场、要材料,很少与群众亲密接触。由于新闻工作时效性强、节奏快,记者外出采访大多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就使得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成为“观光者”的角色。

“80后”的年轻记者大多受到了新闻专业教育,创新意识强、接受意识强,但优越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普遍缺乏对生活的接触,从而也就很难俯下身子贴近百姓生活,更难提“三贴近”了。为什么要关注民生?虽然笔者从事新闻工作时间并不长,但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贴近老百姓的重要性。只有与老百姓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记者,才能写出好的报道。现在文字记者都拿起了相机,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新闻摄影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反映社会参与生活,无疑记者的镜头就应该对准社会方方面面,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融入百姓;以平民的视角,关照生活、反映生活。记者的新闻源自于生活,新闻就存在于乡土、草根、街头小巷……

如何在实践中得到提高?首先要多走多看,多问多拍。记者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是应该跟着新闻事件走,到新闻发生的第一线,到突发事件的现场,到寻常巷陌、百姓人家。年轻记者,一定要铭记“业精于勤”的格言,让自己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多走多看,多问多拍,多学习,多请教,让自己的脚下“长”出新闻来。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而社会现象十分庞杂,要从中发现和抓住新闻线索,发掘其新闻价值,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做社会的观察家。但观察并不是旁观,记者必须亲身参与,细心体会。

笔者参加工作已快5年,深感要想做到称职、甚至是出色并非易事,这其中除了过硬的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不断地增强政治素质,同时俯下身子,扎根生活。深入基层中才能够写出一篇篇激动人心、感动社会的优秀作品。而只有准确地把握党的方针政策、领会中央精神,才能胸有成竹。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运笔自如,这是新闻工作的职业特征所决定的。有经验的新闻记者大都注意吃透“两头”,即上头的政策精神和下面的社会情况,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新闻记者才能认识全局、把握全局,才能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事物,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政治敏感对于新闻记者来说,不是与生俱来的,除了学习,经常坚持看党报的一版,同时也要深入实践、勤于思考,发现线索多分析,在比较分析中深化主题,在长期的实践中锻炼和培养。新闻采访不单单是情况的简单罗列,而是透过现象抓本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不管是政治敏感还是新闻敏感就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和增强。

年轻记者 篇3

从2002年到重庆日报实习, 到2007年回到重庆日报, 这棵历经60年风雨变幻, 枝繁叶茂的大树一路上给你养分和爱护, 让你步步前行, 不断成长。

因为它, 梦想得以慢慢展开。

“重庆日报会给大家公平机会, 只要勤奋努力, 你们就会有所作为, 取得成绩”。

2007年7月27日下午, 重庆日报的老总在新进记者座谈会上这样告诉在座的每个人。也正是从这天起, 你开始了自己全新的新闻记者旅程。

2007年7月27日下午, 10多位新进重庆日报年轻记者坐在会议室里与老总面对面。

这次, 是你首次以重庆日报记者身份坐在这里。2002年, 你在日报实习时, 曾这样希望。

会上, 重庆日报老总悉数到场, 每位领导都讲了话。那时,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你看上去还很青涩, 有些紧张, 对如此场面感觉Hold不住。

但是, 当老总们说过一些话后, 你的眼神里流露出了对未来更多的期待。很快, 内心的紧张也少了许多, 接踵而来的是一股要大干一场的劲头。

记得很清楚——

老总说:重庆日报会给大家公平机会, 只要勤奋努力, 你们就会有所作为, 取得成绩;

老总还说:你们很幸运, 这么年轻就能通过新闻报道关注和影响社会发展;

他们还说:很羡慕你们, 一到工作岗位就能得到很多锻炼机会, 比我们当年强啊!

……

会末, 领导让大家每人说一句话。

轮到你, 紧张、激动“挤”在一起, 憋了半天, 你很小声地说:踏踏实实工作。这一天, 是你在重庆日报的一个全新开始, 更是一个愣头青逐梦的起点。

3天后, 你完成了到重庆日报后的第一次采访——全市庆祝八一建军节歌咏晚会。

“采访北京奥运会、采访国庆60周年庆典;承担上海世博会报道任务……”

它们是报社曾给你发出的采访安排。2008年到2010年, 重庆日报把见证历史的机会一次次给予年轻人, 让你积累下大量宝贵的从业经历和经验。

“你要去采访北京奥运会。”

“真的假的?”

“刚刚开会定下的, 你要好好准备。”

……

2007年岁末, 你在武隆采访, 在饭桌上接到报社打来的电话通知你:和体育记者韩成栋组成特别报道小组, 2008年8月赴北京报道奥运会。

已记不清你当时的表情。你在第一时间打电话把好消息告诉了父母, 并和在座的每个人分享。

读大学时, 你就曾树立过目标:争取参加一次世界杯足球赛或一次奥运会报道。

现在, 这个目标就要实现。你的确没有想到, 重庆日报把这个机会给了年轻人。

然而, 让你惊喜的还不止于此。

2009年初, 在2008年完成为期30天的北京奥运会报道后, 重庆日报再次给了你机会。

3月初, 报社通知你:和文字记者罗静雯、摄影记者万难组成重庆日报特别报道小组, 于10月前往北京, 采访报道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

那一年的金秋10月, 你和报道组成员在北京亲眼见证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大典。还记得, 在中宣部新闻局举行的新闻报道要求通气会上, 一位领导这样说:

“我羡慕大家, 你们很幸运, 能亲眼见证这个历史时刻, 它是你们一生的新闻事业都值得记忆的事!”

时间来到2010年, 机会再次眷顾了你。

这一年, 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将于5月1日开幕。春节刚过, 你接到报社通知:作为重庆日报唯一的特派文字记者, 你将承担上海世博会采访报道任务。

其间, 根据报社安排, 你先后7次赴上海, 34次进入世博园区, 并作为重庆媒体唯一代表, 观礼世博会开闭幕式。其间, 你采写了5万余字的新闻报道。

2008年至2010年, 从奥运会到大阅兵, 到上海世博会, 你经历并见证了发生在中国的三件大事。

曾经, 有一位新闻前辈对你说:作为年轻记者, 你是幸福和幸运的, 能一个人见证三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毫无疑问, 这一切都是由重庆日报这棵大树带给年轻记者。没有重庆日报这个大家庭, 没有重庆日报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的滋养, 你怎会如此幸运?

“日报记者不能只在城里跑, 还要下区县、走基层、进农村, 那里是新闻富矿”。

日报老前辈和领导曾不止一次对年轻人这样说。而实践证明, 正是在大山和田间跑出来的新闻、写出来的稿子, 才让你的新闻阅历愈加扎实。

2009年12月8日深夜, 部门主任给你打来电话。“放下手里的其他采访, 第二天早上赶赴云阳县, 采访一个提着火炉上学的女孩儿……”

原来, 她是在该县云峰山云峰小学读书的孩子。因高山寒冷, 她每天提着小火炉上学。

第二天, 你和摄影记者往云峰赶去。夜里21时许, 抵达女孩儿家里。那一晚, 大家夜宿农家。清晨4时, 你们又前往女孩儿家, 并和她一起上学、上课。

第二天, 重庆日报刊发整版报道《依稀火苗温暖着我》, 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云阳县立即对女孩儿所在的学校校舍进行修缮, 并于稿件见报当天送去饱暖衣物。同时, 该县决定对全县800米以上高山地区的学校配发取暖设备。

“日报记者不能只在城里跑, 还要下区县、走基层、进农村, 那里是新闻富矿……”

这是日报新闻前辈和领导常对年轻记者说的一句话。事实上, 这样的采访让你更深刻的认识到——

当今中国, 不仅有奥运会、世博会和大阅兵这些让人为之自豪和高兴的事, 还有很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思考, 并努力去使它们变得更好的难题。

重庆日报常鼓励年轻记者下基层, 并策划一系列关注基层的报道, 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在这样的采访中提高和完善自己, 而你也是受益者之一。

近年来, 无论是关注高山村小系列报道、还是关注基层文化系列报道、又或是关注基层医疗服务系列报道, 你和很多年轻记者一起参与, 不断丰富新闻阅历。

今年, 是重庆日报成立60周年。

上一篇:第四方集成商下一篇:皮下注射脱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