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分开

2024-05-06

政企分开(精选三篇)

政企分开 篇1

国有企业的政企分开, 即“坚持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政企分开不仅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分开, 同时也要求国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 还是从市场或企业自身的角度考虑, 实现政企分开都有其必要性。

首先, 政企分开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政府兼有“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两重身份和双重职能。作为政治实体, 政府须履行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职能, 具有此类性质的国企应坚持政府出资、政府管辖;而竞争性行业的国企则需脱离政府, 由一个作为经济实体的国家载体管辖, 在市场上与民营企业等公平竞争。只有这样, 才能杜绝政府在履行公共管理与服务两项职能中的越位与缺位, 确保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

其次, 政企分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国有企业的定位也发生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执行命令的生产单位, 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微观经济基础。同时, 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经济主体公平竞争, 这必然要求国企脱离政府行政的庇护伞, 不能再依靠行政壁垒、优惠政策等在市场中与其他企业竞争。

最后, 政企分开是提升国有企业效率的必然要求。在政府羽翼下的国有企业危机意识不足、竞争力弱、发展较慢。有研究表明, 国有企业中处于亏损状态的超过1/4, 另据1978年至2007年数据显示, 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为民营企业的1/3。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企关系改革历程

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也不断往前进, 随着改革的推进,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总体来说, 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1) 1949-1978年, 改革的初始阶段, 国有企业完全没有自主权。本阶段中, 国家对国有企业采取指令性的计划管理方式, 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完全依赖于政府。70年代初管理权下放的改革, 也只是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从中央下放到地方政府, 未能从扩大企业自主权角度入手。

(2) 1979-1984年, 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 企业获得一定自主权。在这一阶段, 国企改革的核心是扩权让利, 在计划经济为主的前提下, 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扩大企业自主权。但由于各方面原因, 企业自主权没有得到完全落实, 改革的成效有限。

(3) 1985-1993年, 改革的探索阶段, 确定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承包制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即政府与企业以经营合同的形式规范二者的权、责、利关系。虽然承包制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由于改革缺乏外部的宏观市场环境, 仅靠企业内部的机制转换, 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4) 1994-2003年, 改革的创新阶段, 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在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 国企改革也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目标。改革主要包括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及旨在增强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大型企业的“抓大放小”两项内容。

(5) 2004年至今, 改革的纵深推进阶段,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将现有企业改造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并将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的改革同步进行。政企、政资分离迈出重要步伐, 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三、目前仍存在的问题

客观地说, 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努力以及国资委体制的逐步建立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

(1) 作为国务院下辖的正部级机构, 国资委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自主的所有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不能依靠行政权力, 对此, 有学者提出将其置于人大监管之下。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 国资委作为政府机构, 其行使出资人权利时的多重目标会干涉到企业经营行为, 从而影响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市场绩效。

(2) 国资委干涉到国有企业的自主决策与经营, 有悖政企分开目标。国资委不能像其他的市场投资者, 纯粹地追求自身利益, 自主选择投资对象, 必要时“用脚投票”。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 它不仅管资产, 还管人、管事, 成为国企的“婆家”。在行政的干预与庇护下, 国企只能表现为久为国人所诟病的低效率。

(3) 目前国资企业预算尚由财政部纳入政府公共预算统一向人大汇报, 这会将国企引入政企不分的境地。财政部越过国资委直接对央企进行预算管理, 不能杜绝财政补贴, 不利于企业的预算“硬约束”的实现。

四、政策建议

对于非经营性领域, 作为公共资源的国有资本应当主要或完全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如基础设施、电信、能源等, 企业的定位应是公益性企业, 不以盈利为目的。这一点很多学者达成共识, 不必赘言。

至于竞争性领域, 笔者认为应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权证券化, 条件成熟后, 政府设立一个或多个国有资本管理公司或投资基金, 由国有资本管理公司或投资基金持有国有资本, 在金融市场上实施专业化管理和经营。国资委则只保留监管职能, 这里的“管”主要指预算管理;资本管理公司负责投资决策;实体企业负责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由投资基金 (可另设, 也可置于社保基金、共同基金之下) 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投资者, 把国企从政府所有制转变为“基金所有制”, 基金管理人则向社会公开招聘并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任命。收入按比例留存一部分继续投资, 其余则由资本管理公司或投资基金上缴财政, 用之于民, 随着收入的增加, 或可对当前的结构性减税有所裨益。

如前所述, 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国资委的职能只能限于政策制定和监督, 资产管理的职能应由管理公司或基金行使。当然, 基金的具体实施还需精心设计各项细节。

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两种方案设计并无大的不同, 只是前者履行两项职能的部门都分别置于国资委之下, 后者则将出资人职能拨给国资委之外新设的管理公司或基金。但我更倾向于后者, 因为如此将更为彻底, 同在一个部门之下办起事来难免偶尔掣肘。分而治之也比较不会为以后又买下政企不分之隐患。

摘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 我国国有企业的政企关系不断变化, 实现政企分开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的主要方向。然而, 在当前的国资委体制下, 国有企业仍然未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既不利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 也不利于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的实现。本文建议将国有资本的经营职能与监管职能分别赋予两个部门:国有资本投资基金与国资委。在人大的监督下, 前者负责对国有资产实体企业投资, 后者负责政策制定与监督。

关键词:政企分开,改革历程,不足,建议

参考文献

[1]邹东涛, 欧阳日辉.发展与改革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黄范章.关于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的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 2010.12

[3]樊纲, 高明华.国资委应是人大的还是政府的[J].经济, 2005.3

[4]黄范章.须谨防在“国进”或“民进”掩护下的“官进”[J].经济研究参考, 2010.71

[5]世界银行报告.2030年的中国

[6]荣兆梓.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J].中国工业经济, 2012.1

[7]张文魁.重启有时间表的国企民营化改革[J].中国改革, 2010.10

政企分开 篇2

相关才子在毕业论文中对此进行分析: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下,我国的企业一直隶属于政府行政部门。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化,企业规模的行政级别化,企业决策、运行的行政指令化,企业发生的是行政行为而非市场行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家先后设计了一系列方案,如改变企业内部管理方式、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和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等,使企业行为开始转向市场化。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也从以往的“政企合一”向“政企分离”转变,但是我国企业的行政制度并未彻底打破。

日本发生此次事故的一个重要人为原因就是民营企业东京电力公司与监管核电站的原子能安全保安院隶属于同一个上级——经济产业省。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提高政府监管的独立性。独立监管要求兼管主体具有独立性,对核电产业的管理要独立于行业自身,同时又独立于政府独立监管机构实施的控制。同时,独立监管能够提高监管的效率,它不存在政府各级机构之间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官僚主义等降低监管效率的弊端,在优化监管资源配置上存在优越性。因此,对于我国政府监管机构而言。提高监管独立性是重要举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界定政府职能,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一定意义上说,这些关系也就是政府职能的边界,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政企分开是国企改革的着力点 篇3

政企分开在改革之初就已经提出来了, 但至今仍没有达到设想目标, 此次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实现政企分开, 这对确定政府与国企的关系非常重要。十八大指出, “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我国国企改革的方向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从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我国的政企关系一直都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 政府一直对国有企业实施行政干预, 以保证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这致使政企不分现象仍十分突出;另一方面, 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政府, 政府没有很好地履行所有者职责, 是因为受到了技术、信息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从而导致大部分国有资产处于失控状态, 衍生出国企的大量违规改制现象, 尤其在石油等较为垄断且利益丰厚的行业, 官商勾结、企业内部严重腐败、肆意倒卖国有资产, 这些都导致我国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实现政企分开刻不容缓。

二、国有企业政企分开的必要性

1. 国有企业要实现自身职能的转变就必须坚持政企分开。

政府既是政治实体, 又是经济实体, 通过这两个职能的实现来完成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来弥补市场缺陷, 以此来实现社会政策目标。而国企要想在市场中自由的实行资源合理配置, 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 就必须脱离政府的管制。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也要求实行政企分开。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是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 这要求所有经济主体直接进行公平竞争, 这样国企就必须脱离政府的行政庇护, 不再享有优惠政策。那么, 就要在非国有经济和大多国有企业中都实行政企分开。让国有企业自行合理配置资源、达到效益最大化, 营造一个健康发展, 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

3. 要提升国有企业效率就必然要实行政企分开。

有研究表明, 国有企业中处于亏损状态的超过1/4。根据我国经济实际情况表明, 在政府羽翼下的国有企业危机意识不足、竞争力弱、创新能力差、管理散漫、效率低下、发展较慢。很多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后既没有触动内部利益, 也没有改变与政府的关系, 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实际上, 这种形式下政府依然操纵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并且由于企业管理层与政府关系密切, 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这对企业管理、国有资产有着不利影响。因此如何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是我国国企改革重要的着力点。

三、如何实现政企分开

1. 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明确责任归属。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国有企业必须加快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 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的。一方面, 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 减少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任命, 减少政府直接的行政干预, 建立奖惩考核制度, 让招聘市场比例合理增长, 让企业家更好的发挥作用。另一方面, 完善国企经营领导者的薪酬机制。对国有企业人员的薪酬、消费、待遇等进行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最后, 自身监督与约束机制并举。加强内部监督与审计, 实行内部民主管理, 防止内部人员不恰当的生产经营决策行为, 以防国有资产流失。

2.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的监管方式,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这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对经济管理应该是间接控制。充当战略家、预测家, 但不能是指挥家。政府可以利用税收、价格、信贷等工具来调节市场, 通过市场来迂回的指导企业经济活动。决不能通过行政指令来命令、指挥企业活动。我们必须坚持国家所有、分级代表, 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 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国有资产集中管理集中, 推进各部门与企业脱钩的公共管理职能的绩效, 完善现有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3.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最核心的就是要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政府职能转变实施了有一段时间, 但目前仍未达到企业的满意度。一方面, 政府权力过大、进行了太多的干预, 但服务职能还不完全。转变政府职能, 必须把自身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角色转变。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济活动, 将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另一方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 真正进行生产经营的是企业, 政府应该为企业服务。政府和企业之间并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政府放权并与国企领导层脱钩, 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

因此, 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不能过度在乎采用何种模式何种方法, 而应更多关心如何才能有效的实现政资政企分开、如何进行依法管理等。其中, 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简放政权, 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和企业的经营权归还给市场和企业, 回归到公共领域。

参考文献

[1]陈劲, 郭娜.国企改革中的政企分开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月刊, 2009, (4) .

上一篇:提高自己下一篇:术中冰冻病理